四川旅游行业报告

2022-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川旅游行业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四川旅游行业报告

旅游行业诚信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旅游行业由于旅游行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各种旅游投诉与纠纷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旅游行业的诚信问题终于浮现在大众面前,已经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成为遏制旅游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旅游场域里,旅游诚信问题日积月累,矛盾进一步加深,形成恶性循环局面。本文尝试以中国旅游大发展的现实背景,以分析长春市旅游行业现状为例,从旅游社会学视角分析旅游行业诚信现状,找出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推动吉林省旅游活动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多重共赢。

[关键词]旅游行业;诚信问题;旅游社会学

引言

旅游是是现代化社会大规模符号互动行为之一,存在大量的一次性短期的交易,并且所交易的产品更多是始前无法感知的服务,这种特殊性使得旅游问题更加不可控,而旅游诚信问题更加突出。我国旅游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诚信公信力却在衰减,不得不引起公众的关注。

迪尔凯姆曾指出,反常态,又称“失范”,诚信问题这个反常现象,已经给旅游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旅游诚信危机直接影响到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影响到旅游行业的形象,打击旅游者对旅游行业的信心,涉及面广,社会成本增加,得不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何消除诚信给旅游系统带来的这种“失范”,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长春市旅游行业诚信问题现状

截至2015年底,长春市旅行社总数为210家,出境社为61家,旅行社分公司为52家,旅游网点431家;仅长春市9家组团社设立门市部就多达150多家,大多数为挂靠经营;2014年,长春市旅游投诉案件182件;到2015年,长春市旅游投诉案件256件,比去年同比增长28.1%;其中,62%的案件是由“零负团费”、虚假过度广告宣传、违反合同、随意买团卖团,“黑车、黑导、黑社”等不诚信行为所引起

二、长春市旅游行业诚信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2.1旅行社不诚信行为:经营上存在挂靠、超范围经营;旅游合同中违反旅游合同、修改合同,随意变更活动项目和行程,增加消费项目和购物次数;服务质量上降低餐饮和住宿标准;低价格战,零负团费现象严重;发布虚假广告宣传;安全问题上“黑社、黑车、黑导”;2.2旅游企业之间的不诚信行为:旅行社之间恶性价格竞争,不顾及成本,只为争取客户的价格战;地接社、景点酒店违反合同约定的服务标准;旅游景点乱涨价乱收费;拖欠款现象严重;2.3旅游从业人员的不诚信行为:导游擅自更改行程或增加购物项目;讲解服务质量低;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索要小费;随意转团、买团、卖团;2.4旅游景区购物店的不诚信行为:强买强卖,景点与宣传不符;商品质价不符,出售假冒伪劣产品;2.5旅游者的不诚信行为:不听旅行社安排,随意离团,自由活动;利用出境旅游渠道偷渡、非法滞留;恶意滋事,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导致的社会影响:

恶性竞争、旅游行业混乱;损坏旅游者利益,公信力下降;易导致群体事件;旅游形象受损

三、长春市旅游行业诚信问题的原因

3.1政府方面:监管不力;法制建设落后,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职责不到位,旅游诚信制度不完善,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没有建立旅游诚信信息交流平台,处罚和奖励制定不健全

3.2市场因素:经济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竞争无序;旅游行业壁垒不高,门槛降低,采用承包挂靠方式进行内部组织,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市场无序

3.3旅行社自身因素:没有从提高服务质量或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出发,而是大打价格战;只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从而降低了旅游服务质量,为了短期利益放弃了长远利益;旅行社不具备控制权和指挥权;旅游失信成本低;旅游信息传播不对等;旅游产品的无形性,服务是摸不着的手,旅游没有可以具体的标准衡量

3.4旅游从业人员:

导游人员素质不高是造成诚信缺失的主要主体原因;从业务素质上看参差不齐,以大专及以下学历者为主;从等级结构上看,以持有初级导游证的为主;導游流失率较高,只追求获取短期经济利益

3.5旅游者:不成熟的旅游消费者也是当前旅游市场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当不成熟的消费者与不成熟的经营者就会引发整个市场的诚信问题;旅游者会在选择线路时一位追求低价,缺乏理性;对旅游消费过程缺乏相应的了解;维权意识薄弱;有的旅游者的自身素质不高

四、加强长春市旅游行业诚信建设

4.1政府方面:

1、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依法治旅,以地方旅游法规为基础、以部门规章为先导、以国务院制定的条例为重点、以旅游法为目标;2、加强服务,强化监管: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管机制,充分调动媒体监督,可以创建旅游示范单位,可以设立旅游诚信窗口,接受游客诚信咨询举报;3、构建旅游诚信体系:建立旅游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制度;4、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协调沟通的作用:建立游客个人信用档案,将涉事游客的不良行为纪录到个人信用不良记;5、建立诚信教育与培训制度: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树立全民诚信意识,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道德标准;6、健全旅行社管理制度:提高准入门槛;失信的惩罚机制;归责机制,责任明确;7、促进导游队伍建设工作:严格执行导游IC卡制度;评选“全国模范导游”;制定出台关于导游人员用工管理、劳动报酬及社会保险的政策措施。

4.2旅行社方面:

1、提供良好优质的服务:满足顾客需求,我国旅游业的活动内容单一,旅行社可以开发特色服务项目以满足游客的需求;2、注重企业自身的诚信建设,提高社会公信力:把诚信作为核心价值观;3、规范导游管理工作:建立合理的导游收入机制,包括基本工资、出团补贴和小费;4、多渠道全面提供信息,实现旅游信息对称。

4.3旅游者方面:

1、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2、了解旅游产品信息,提高辨别能力;

3、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要有维权意识;4、旅游者自身要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地的风俗习惯:遵守旅游合约的规定;提升个人自身文化修养与诚信意识。

旅游诚信不仅停留在道德层面,我们应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制度建设上来,形成体系,真正能够落实到实处,这是我们诚信建设的根本点和出发点。通过旅游社会学分析,可以使旅游市场的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不仅需要经济市场的调节,更需要全社会多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只有加强我国旅游行业诚信建设,才能为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最终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石芳.《以诚信为核心的旅游伦理价值体系的构建》.《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1卷第1期

[2]张文静,张宏梅.《旅游市场不诚信行为研究:以安徽省旅行社为例》.《旅游学刊》,2013年第28卷第5期

[3]丁莹,翟东方.《旅游诚信的三方博弈分析》.《理论经济学》,2012年第3期

[4]姚延波,张丹,何蕾.《旅游企业诚信概念及其结构纬度——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市场营销与服务管理》,2014年第7期

作者简介

于婷婷:学历: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

作者:于婷婷

第2篇:旅游者消费权益与旅游行业“宰客”的博弈

我国旅游业发展得如火如荼,而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旅游者的消费权益却备受诟病。中国游客从数量上讲是最庞大的,但从权益上讲又是最弱小的。中国游客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挨宰几乎是家常便饭。导游、定点购物商家、旅行社等相互勾结,形成一条利益潜规则:难以下咽的饭菜,偏僻脏乱的住宿,黑店般的购物消费以及各种坑蒙拐骗的招数。更为甚者,宰客成为一种明码标价现象,旅行社居然分出纯玩团和普通团,普通团是一个宰客团,居然也有无数的游客积极参与。本文用博弈论原理分析了旅游市场宰客现场,同时提出旅游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措施与对策。

一、旅游行业宰客现状

由于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者选择的旅游目的地往往是首次前往,旅游者对当地环境并不熟悉,对旅游目的地旅游行业状况也不了解;而且,旅游产品是一种无形的体验产品,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没有先前经验可借鉴,这就使得旅游者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处于一种不利于维权的弱势地位,这也是宰客泛滥原因所在。常见宰客现象有:旅游者支付费用后得不到等值服务;旅行社随意改变线路,违反合同;过度安排购物,变相勒索小费;增加自费项目,强制购物,甚至出现经营者相互勾结威胁游客的人身安全的事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投诉案件也越来越多,真正合理处理的寥寥无几,大多数投诉案例不了了之。个别案例虽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了处理,但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体验性产品,更注重精神方面的消费,赔偿案例中多是侧重物质方面的赔偿,精神方面则得不到赔偿。2013年《旅游法》颁布后,旅游市场宰客现象并没有绝迹。

二、旅游者消费权益与宰客博弈分析

(一)宰客过程中利益相关者

在旅游过程中,直接参与宰客利益分割的有购物商店、导游、旅行社、旅游者等。这四方在私下进行着利益博弈。导游员是直接受益者,导游通过频繁安排购物活动来增加自身回扣收入,购物商店通过购物活动扩大营业额,旅行社通过增加购物活动收取提成,旅游者希望合理消费、减少损失。在这四方中形成两个对立阵营,导游、旅行社、购物商店等是一个阵营,旅游者是一个阵营。他们之间博弈可以归结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博弈。

(二)消费权益与宰客博弈

当前旅行社市场竞争激烈,旅行社为了吸引游客,通过低报价招徕游客,而后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借助强制购物或增加自费活动项目等,以从中获取利益来补偿低报价损失。由于市场信息的不透明性,旅游者很难识破其中陷阱,从而也就无法事前作出正确的判断。旅行社希望吸引更多旅游者来增加利润,旅游者希望以较低的价格获得较高的旅游体验。两者存在利益冲突。

在高激励诱惑条件下,导游、旅行社及购物商店联手欺骗游客现象频频发生,三者同时可获得高回报,再加上行业管理混乱,宰客收益远远大于宰客风险。旅游者为了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犯,旅游者的一贯做法就是投诉,最终获得索赔并不多见,大多投诉是不了了之。

为了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201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终于颁布实施了。《旅游法》对旅游者消费权益作了明确规定,其中特别针对各种宰客手段作了明确规定,对旅游者知情权、索赔权等也作了仔细规定和说明,而且明确禁止旅行社低价欺骗旅游者、强迫游客消费等;也明确规定了相关经营者和行政管理部门的各种法律责任。

在这场博弈当中,似乎旅游者已经胜利,但现实并不是这样的。自《旅游法》颁布以来,各地宰客现象并没有明显收手迹象。央视及各大地方电视台不断曝光景区宰客现象。再好的法律,没有被执行或者执行得缺斤短两,有法不依,等于一纸空文。

三、保障旅游者消费权益的对策

(一)加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

《旅游法》第109条和110条规定了政府监督部门法律责任,但这只是个通用条款,缺乏特定要求。建议相关部门在做司法解释时应该更加细化和明确。例如,旅游监管部门在接到投诉后必须尽快到达现场,并在游客离开当地前给出处理结果,否则即可视为玩忽职守;再如,如果因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玩忽职守,没能及时处理投诉而导致旅游者人身或财产损失超过一定额度的,应依法追究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

(二)加大宰客者的违法成本

违法成本过低是导致宰客现象泛滥重要原因之一,加大打击力度已势在必行。旅游行业多名专家学者强调,只有强大震慑力让宰客者产生畏惧,才能对游客合法权益给予足够保护,才能使旅游市场形成良好的竞争秩序,并为我国旅游产业持续高效发展奠定基础。

从法律意义上讲,宰客其实是一种诈骗行为,已触犯了法律,应按照我国相关法律对违法者进行惩处。如对导游员的宰客,除进行经济处罚外,应采用吊销导游证、领队证等手段进行威慑。对一些严重宰客行为,除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外,应当增加当事人的企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处罚。

(三)旅游者要树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旅游法》出台后,旅游者应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旅游法》第70条明确规定旅游经营者们损害了旅游者的权益后应当受到的处罚,其中特别指出,由于旅行社没有履行合同规定导致旅游者滞留或财产和人身损害后果严重的,应当支付旅游费用1-3倍的赔偿金。旅游者在今后旅游过程中,完全可放弃先前顾虑,树立正确的维权意识。

(四)有效贯彻执行旅游法

首先,制定实施细则,完善操作规程。法律的条文是概括性的,在实践执行中,还需要相应的细则加以明确规范。其次,加强法治宣传。法律必须为大众知晓,否则毫无意义。法律在制定后,规范主体要明确相关规定,然后才能在实践中自觉遵守,不去实施违法行为。《旅游法》实施也是此理,应当加强宣传贯彻,通过各种媒体向民众宣传新的法律规范。同时,组织专门的法律专家,对相关行业人员进行《旅游法》的解读培训。最后,严格法律责任,树立法律权威。在旅游法颁布伊始,对出现违法行为的,应严格按照《旅游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威信,避免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只有这样,《旅游法》才能真正产生预期效果。

基金项目: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校内项目课题(ZWX13058)。

(作者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作者:梁金兰

第3篇:浅析旅游法规对于旅游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摘要:每一个行业都有相应的法规来规范这个行业,旅游这个行业也不例外。不斷对旅游法规进行完善能够有效地规范旅游相关企业的行为,促进旅游行业与旅客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能够有效地实现旅游业的统一发展。本文主要对旅游法规对于旅游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做出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旅游法规;旅游行业;影响探析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逐渐进入到公众的视线中,因为旅游业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为环境、经济等方面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也就需要健全的旅游法规来规范各方的行为,进而能够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一、旅游行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从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来看,其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但是在发展如此迅猛的背后也暴露了一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旅游配套设施不够齐全,监管机制比较落后等。我国旅游业较发达国家存有较大的差距,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在这样发展的影响下对监管机制进行完善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这样也能够使旅游业发展得更加规范化。

(二)旅游业务人员专业性较差

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人才的支撑,但是从旅游业的发展来看,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其专业性较差这也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有一些业务人员将利益看作其发展的根本,因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就容易使游客的利益受到损害,甚至与游客发生矛盾。前不久云南导游事件就引起了各界的重视,这也为云南当地旅游蒙上了一层阴影,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二、旅游法规对旅游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为旅游业营造一个健康的法律环境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行业都需要在一定制定的制约下人们的行为才能更加规范。在旅游业中建立完善的旅游法规能够对旅游活动进行明确的规范,对这个行业的发展起到监管的作用。其次,在法律法规的保护下,人们旅游出行也变得更加安全与安心,同时也能够维护整个行业的秩序。在法规的控制下,旅游业的各项发展也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能够让整个行业处于一个健康的法律环境中,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有效保障旅游活动主体中的合法权益

旅游活动所涉及的并不是简单的旅游景区,看看风景那么简单,其所涉及的行业十分多,产品也较多,所以旅游活动具有较大的社会性、利益性以及复杂性等。对旅游法规进行规范后能够有效地保障旅游主体之间的合法权益。所以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旅游法规在旅游活动中重要性这一衡量标准,对合法行为进行判别,并且能够有效地保证这些行为。旅游主体权益能够在有效的保护中也能够解决游戏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其次,在对旅游主体活动进行明确以及规范以后也能够确定有哪些行为可为,哪些行为不可为。总之,在旅游法的明确规范下,旅游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证,为旅游业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秩序。

(三)规范旅游活动行为

旅游法对旅游行为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当有一些不良的行为时,可以利用法律法规对行为进行规范,这也能够建立健全的旅游体系,规范旅游行为。其次,旅游法规还有利于改善活动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且在严格的法规下,人们的行为也能够更加规范,这也能够加大法律法规对旅游业的影响。

三、如何应对新旅游法规对我国旅游市场带来的影响

(一) 满足游客不同的需求

虽然以旅行团形式外出旅游的人数有所提高,但是最近这些年来,自由性的旅游方式逐步超越了组团旅游的增长速度。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新《旅游法》所带来的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题型了旅游企业运行方式,需要进行有效的转变,提供更多样化的模式,来满足游客需求上的差异。当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时,才能够更好的吸引更多旅行者。比如说,对于旅游产品的调整,旅行社必须结合游客对于目标地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布局。比如说在沙漠旅游上,有的游戏喜欢游览沙漠广阔的风景,但是有的游客在旅游中希望选择一些游乐项目,这就需要旅行社重视游客的目的性,尽可能将旅游产品调整的更为丰富,才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

(二)加强导游的劳动合同保障

导游可以说是旅行社的“灵魂人物”,由于其是主要负责对游客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其本身的服务素质就代表着旅行社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关乎着旅游产品的好坏。再从实际的角度来说,旅行社的核心竞争力也都是与上述的两个方面嘻嘻相关的。因此,旅行社就必须围绕导游,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在提升导游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上起到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

再从导游激励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如果将导游与旅行社两者之间存在的劳务关系纳入到我们国家《劳动合同法》的保障范畴当中去,这就可以产生一种良性的效果。导游的心理危机会得到妥善的处理,使其更好的投入到本职工作中。

(三)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加强旅游业的服务

旅游法规要求各个旅游社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提升服务水平,这也能够有效地对旅游行业进行调整。旅游法规背景下,服务质量已经成为消费者所重点关注的内容,导游在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旅行社要想能够为自身谋取更多的利益就需要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能够在行业竞争中提高自身的服务。所以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来说,旅游业所获得效益较低,因此对其旅游业务的增加以及发展都需要在能够保证旅游社正常经营下。

结语:

旅游法规的不断完善能够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旅游法规与旅游行业之间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在对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法规对旅游行业所产生的影响。在这些影响的促进下需要我们能够不断地对旅游法规进行完善,为旅游行业更多地提供法律保障,这也能够有效地营造更加健康的法律环境,维护旅游行业中各个主体之间的权益。同时,在旅游法规对旅游业的宏观调控下,旅游业也能够拥有更加规范的行为,为游客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促进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广成. 对苏南新型旅游产业特征的分析——基于旅游法的认识[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6(10).

[2]冯蓉. 试析旅游法规课程在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J]. 信息化建设, 2016(7).

[3]梁晨曦. 高职教育法律课程的探索与创新——以旅游法规与政策为例[J]. 法制博览, 2017(28).

作者:吴丽华 孙艳

第4篇:旅游行业旅游行业简析

旅游行业简析

一、 旅游行业与百度搜索指数 (选自:http://data.baidu.com百度数据研究中心)

百度搜索指数显示:2010年五一旅游搜索指数明显高于2009年。2010年4月26日-5月11日共计16天,旅游搜索日均检索量高达167万次,比2009年同期增长32.60%。

通过对旅游相关检索词分析,2010年五一假期网民对旅游的关注热点仍集中在景点搜索上,占比超过四成,与去年五一期间相比网民对旅游景点的关注度出现小幅下降。对旅游专业网站的关注度继续升高近3个百分点,达到14.75%。关注旅游的网民愈趋理性,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旅游专业网站为出行旅游做准备,通过这些专业网站了解目的地的情况,了解机票、酒店价格、预订情况。

二、旅游网站整体规模(以下内容选自:http:// 数据专家)

2010年第1季度旅游网站的行业站点数呈波动性变化,3月末的站点数为5.05万家,相比1月初的5.16万家略有减少。 在旅游行业网站中,旅游景点及旅行社的网站数量在第1季度下降了3.45%,由于这类网站占据了所有旅游网站数超过84%的比例,这导致了行业总网站数的下降。

数据表明,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旅游企业网站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稳定期,当前大多数景点以及旅行社都已经完成了网站的初期建设。

旅游行业访客数在第1季度保持着日均2000万的数量,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变化。在第1季度中,受到春节长假的影响,在春节前后,旅游网站访客数呈现了较大的波动。其中商旅类网站的访客量在春节前一周达到顶峰,随后开始下降。旅游景点和旅行社网站以及旅游论坛的访客数均在春节长假期间陷入低谷,降幅分别为17%和5.25%。

三、旅游网站访客行为

在1季度,商旅类网站、旅游景点和旅行社网站、旅游论坛的访客平均页面浏览数(简称人均PV)分别为13.7、4.

2、20.3次,高于互联网整体水平。

其中商旅类网站的人均PV在一季度一直稳定在13.7次,波动幅度很小,可以认为春节期间商旅类网站在保持用户黏度方面没有大的变化。旅游论坛的人均页面浏览量在春节过后有着接近10%的增长,这符合当前网民出行后更愿意在网络交流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出行体验的趋势。

旅游网站的1季度访客平均站点停留时长为2分2秒,与去年6月末相比没有变化。其中,访客在旅游论坛停留的最久,这与互联网整体的论坛、博客和SNS等交流类站点的访客平均站点停留时间较长的情况是吻合的。

在旅游网站中,旅游论坛对搜索引擎的依赖程度最低,仅有14%的访客是通过搜索引擎进入站点的,不过这一比例在季末比季初略为有所提高。

与旅游论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旅游景点及旅行社网站,这类网站对搜索引擎的依赖度相当的高,在1季度平均有43%的访客是通过搜索引擎进入网站的。

商旅类网站的搜索引擎依赖度与互联网整体情况比较接近,引擎来源访客占有比例为33%。

第5篇:四川旅游报告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位于中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幅员总面积57.01万平方公里,四川现辖11个地级市和7个地区及3个自治州,地理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十一五”时期是四川旅游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5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重灾区是四川重要的旅游资源聚集区,北部有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中部有藏羌文化走廊和剑门蜀道,南部有青城山、都江堰和大熊猫栖息地。地震给四川旅游业带来了空前巨大的影响,旅游景区损失达336亿多元。除了造成灾区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破坏,更是对旅游业生产能力的重创,导致灾区和全省旅游市场消费降至冰点。

地震改变了灾区地质地貌状况,也改变了灾区原有产业基础条件。因此,四川在恢复重建中,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游则旅游。绿色、低碳的旅游业成为灾区恢复重建中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

2010年四川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886亿余元,同比增长28.1%。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数等三大指标,与震前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54.9%、57.8%、46.2%。2011年四川省实现旅游总收入2449.15亿元,同比增长29.9%,旅游经济呈现持续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2年上半年,四川省旅游产业保持强势增长。上半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619.1亿元,同比增长31.4%。

四川省旅游业的恢复带来人流、物资流、信息流,带动了产业和社会的全面恢复,促进了灾区社会面貌、游客信心和投资商信心的全面恢复。预计到2015年,旅游业收入占四川省GDP的比例将会超过15%,从而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3-2017年四川旅游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九章,首先介绍了旅游业的相关概述以及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接下来详细分析了四川旅游业的综合情况,并系统介绍了细分区域的发展情况,然后对旅游产品体系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行了解析,最后对四川旅游业的投资和前景做了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四川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是有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品位高的特点,历来就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之说,许多景观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独有或罕见的。有人用这样的话形容四川境内的风景:“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九寨天下奇。”但秀、幽、险、奇其实只是四川风景的一个侧面,峨眉山、青城山、剑门、九寨沟也只是四川众多美景的一小部分。 四川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3处:九寨沟一黄龙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青城山一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峨眉山一乐山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自然保护区的有4处: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汉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蜀南竹海自然保护区、黄龙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5座:成都市、峨眉山市、都江堰市、乐山市、祟州市;国家4A级旅游区有9处:峨眉山、都江堰、青城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三星堆、蜀南竹海、海螺沟;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有5处:九寨沟、蜀南竹海、峨眉山、乐山大佛、自贡恐龙博物馆;国家级地质公园有2处:龙门山地质公园、自贡恐龙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有9处:九寨沟、黄龙寺、峨眉山—乐山、青城山—都江堰、蜀南竹海、贡嘎山、四姑娘山、西岭雪山、剑门蜀道;省级风景名胜区57处;国家森林公园有11处:都江堰市龙池、大邑西岭、洪雅瓦屋山、攀枝花市二滩、泸定海螺沟、九寨沟县九寨沟、剑阁剑门关、样撞七曲山、盐亭高山、合江佛宝、邓州天台山;省级森林公园有4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3处:汉川卧龙、青川唐家河、九寨沟县九寨沟、宝兴蜂桶寨、马边大风顶、美姑大风顶、攀枝花市苏铁、甘孜州贡嘎山、成都龙溪虹口、若尔盖辖曼、四姑娘山、长江合江—雷波段、亚丁;省级自然

保护区有4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7座:成都市、泸州市、自贡市、宜宾市、乐山市、都江堰市、阆中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有46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6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27处;省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有63座;社会科学类馆有43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55处。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研究院、四川省旅游局、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四川省旅游业协会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四川旅游业市场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相关行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第6篇:四川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2011年第一季度四川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成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大熊猫、都江堰、青城山、金沙遗址、乡村旅游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以及良好的人居休闲环境,使成都旅游独具魅力,吸引着国内广大游客的目光。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行业,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旅游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成都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第一章 四川省旅游业运行分析

第一节 四川省旅游业总体情况

继08年灾后重振和危机应对政策初见成效后,2009年与2010年四川旅游整体情况摆脱下降趋势,国内旅游尤其是本地游市场大幅增长,入境游市场3月份已经稳步上升。1-3月整体市场呈现“高-低-高”走势。2011年一季度,全省共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其中接待国内游客5560.48万人次,同比增长7.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36.01亿元,同比增长13%。与“5.12”,地震前08年比较,09年一季度实现了正增长,而且在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方面均保持了相近的增长速度,2010 一举扭转了自2008年4月以来的持续下降趋势,保证了2011年的良好开局。受1月元旦假期、春节黄金周刺激,2月节后市场萎缩和不利天气的双重影响,以及3月天气转暖刺激,1-3月整体市场呈现“高-低-高”走势,但一季度市场的整体呈增长态势。以本地客源为主导的近程旅游已经成为当前全省旅游增长的重要支撑;入境市场仍然较为低迷,呈现“先抑后扬”的态势,出现了回暖征兆。

第二节 省内各区域旅游业情况

成都市旅游门户地位突出,本地旅游市场不断升温,新兴旅游景点异军突起。三州两市市场结构差异性较大,川东旅游市场增长较快,川南地区抢占全省第一的市场份额,川北市场下降速度放缓,恢复迹象明显。

一季度成都市旅游中心和集散门户地位进一步强化,一日游游客占游客总数的49%,都市周边及近郊景区人气旺盛。三州两市中阿坝州旅游收入有所下降;甘孜州受到一定冲击,但黄金周旅游门票收入创新高;凉山州和攀枝花市旅游运行基本保持平稳;雅安市借势春节黄金周特色旅游和大熊猫品

牌,实现旅游突破。川东各市旅游接待量和收入大幅增长,近郊短途民俗及文化旅游持续升温。川南地区抢占全省第一的市场份额,自贡、乐山、宜宾成为四川灾后旅游市场领跑者,眉山旅游收入增幅列全省第一。川北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继续下降,但灾后遗址旅游和春节祈福游成为川北地区一季度旅游亮点,各市县积极抓住四川旅游大热趋势,市场逐步升温。

第二章 四川省旅游市场分析

第一节 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一、随着“四川好玩”、欧洲国际旅游展等强势推动,一季度境外市场逐步加强,香港、日本市场份额居前,以欧美为代表的中远程国际市场受地震冲击不大,出游意愿强烈,但在金融危机下受降薪、失业率和交通成本影响,市场占有率同比下滑较大。近程入境旅游逐渐加强,台湾民众与四川大熊猫互动、两岸包机直航、熊猫故乡品牌吸引,港澳台入川旅游快速升温;日韩市场受经济影响冷暖不一,从生态观光为主向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多元化复合旅游转变;新马泰客源市场持续稳定,对四川旅游形象认同度高。在入境游客调查样本中,香港入境游客、日本游客分别占总样本的18.98%和13.14%;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的游客人数一共占总样本的21.15%,比重有所回升。可见“四川好玩”、“价格洼地”、欧洲国际旅游展强势推动,有效阻止了境外市场信心下滑势头。网络及现场调查显示,欧美游客对四川地震影响的敏感度较低,受四川“信心提振”国际营销行动影响,赴川出游意愿强烈,但受降薪、失业率和交通成本影响,实现市场的大规模增长还有待时日。

二、入境市场留学生、教师、自由职业者等比重较大,自助游比例较高但消费水平不高;跨国企业高层主管、在华员工以及银发族成为入境旅游潜力市场;游客获取信息途径有限,以亲友介绍、媒体广告和旅游代理商为主。在入境游客调查样本数据发现,在华留学生、教师、自由职业者占总样本的39.77%左右,但旅游消费能力相对较弱,多采取自助游方式旅行;跨国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占总样本的27.38%,老年游客占17.6%,这类游客消费水平高,对民俗、民族文化产品表现出很强的购买意愿。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信息渠道等影响,境外游客获取信息的途径较为有限,亲友介绍(41%)、各种媒体广告和旅游代理商(38%)、旅游杂志文章推荐(12%)为主要渠道。

三、入境游客出游动机呈现多元化和差异化特征,客源流向选择主要为

成都、乐山市等地,阿坝、甘孜等地一季度入境游客锐减。

根据四川省政务网数据发现:大熊猫和藏、羌、彝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对欧美、日韩和港澳台等客源市场具有相近的市场号召;欧美游客对于川西传统建筑、节庆、手工艺等民俗文化和三星堆、金沙遗址等考古文化表现浓厚的兴趣;港澳台、日韩、东南亚等地区的入境游客,更加偏好九寨沟、峨眉山等环境优美的自然生态景区,对四川三国文化、餐饮文化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第二节 国内旅游市场分析

一、境外市场处于稳定状态,对全省旅游市场整体冲击不大;境外游客对四川出游意愿浓厚,只是在全球经济危机期间,受客观条件限制暂时抑制了旅游意愿。

问卷调查与一季度统计数据都显示,随着日韩、欧美等国经济持续恶化,客源大幅减少,由于境外游客仅占接待游客总数的0.22%,对四川省整体旅游市场冲击较小。但问卷同时显示,目前港澳台、日韩、欧美、东南亚均对四川旅游体现出较高的认知度和参与热情,尤其是欧美游客,有8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愿意到四川旅游”,危机中可支配收入的下降暂时制约了其出游意愿。

二、大成都旅游圈集聚效应强大,市场客源流向趋势仍然关注三大传统知名景区以及新五大旅游区。

“四川好玩”、“四川人游四川”等,极大地促进了四川旅游市场的发展。出游动机调查显示: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的人气和吸引力依然最高,分别有39%、18%和27%的受访者选择以上景区作为首要目的地;91.6%的游客表示对西岭雪山、峨眉山-乐山、都江堰-青城山、锦里等景区兴趣浓厚。

三、受金融危机和拉动内需政策的双重影响,低价格策略依旧是刺激国内游客出游动机的最主要因素,探亲访友、休闲购物、温泉疗养、祭祀祈福等旅游动机占主导。

市场问卷调查中,有37.56%的游客选择“价格因素”为出游首要考量因素,对旅游成本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有31.37%和26.67%的游客选择“景区门票降价”、“机票等交通费用打折”为最期望的折扣方式;87.33%游客表示在餐饮美食、温泉康疗等方面消费支出较大;

第三节 专项旅游市场分析

一、自驾车旅游市场火热,川渝两地成为最大客源市场,以城市近郊为首选目的地;受经济危机和旅游淡季影响,东部远程自驾游客出游意愿降低。现场问卷调查显示,有48%来自于成都,35%来自于重庆,对爱卡汽车俱乐部专题问卷结果显示,随着旅游宣传活动的开展和省际快速通道的畅通,西安、重庆、昆明、贵阳、兰州等多个相邻省市的自驾车游客来川出游意愿增强;而受经济危机和气候时节的影响,东部中、远程自驾车游客出游意愿不高。

二、文化旅游产品走俏,都市近郊文化休闲游以及历史、宗教、生态文化游受到热捧,川西藏族风情体验市场反映低迷,川东北红色文化旅游线升温。

根据市场调查,由于受到季节性气候等综合因素影响,选择以特色民俗文化、传统古蜀文化、凉山彝族文化体验为出游动机的游客所占比重较大,并倾向于选择在都市周边以及近郊古镇、乡村景区,以购物、餐饮、文体活动、休闲娱乐为主要消费倾向;考虑安全和气候因素,多数受访者对川西藏族文化旅游产品反响不大。川东北、凉山州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得到了较平日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受到川渝地区自驾车游客的偏好。

三、春节黄金周市场飘红,近、中程休闲度假旅游线路走俏,冬日温泉、阳光度假市场火爆。

市场调查显示,受节庆刺激,春节期间到城市近郊“吃农家饭,过农家年”成为今年省内游客春节过年出游选择;都市周边以及近郊景区成为春节出游热点区域;受冬日气候影响,受访者中择峨眉山、海螺沟、攀枝花为出游地的人数所占比重较大。

四、国内游客旅游消费欲望降低,商务旅游、公务旅游、会议旅游等中高端市场受波及明显;长线旅游需求骤然降温,中近程自助游、家庭亲子游、民俗文化游等渐成主流。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单位组团旅游、会议旅游、公务旅游等游客数量明显减少。春节前大部分公司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采取裁员、降薪、取消年终奖等措施,使得潜在游客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大幅减少,短线旅游成为城市居民的最爱,平价自助旅游方式在一季度的四川旅游市场大行其道。

第三章 互联网对于四川旅游市场的影响

一、游客出游方式和信息获取渠道中互联网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自助游增长迅速,出行组织模式不断创新,自主多元化特征日益强烈;市场更加注重互联网、车友会、业主会、俱乐部等新型信息平台。

根据市场抽样调查,一季度省内及周边省市的游客,多以家庭或亲友为单位,组织近、中程的自驾车旅游,并以86.34%的比重位居市场首位,具有消费个性化、随意化和高价格敏感性特征,更多注重互联网、车友会、业主会、俱乐部等新型市场推广渠道。此外,携程网自由行模式,车友会拼车自助游模式、户外俱乐部散团探险游、旅游消费卡会员有奖游等等依靠网络平台或交友平台构成的创新型旅游出行模式正逐渐兴起。

二、由于一季度节庆、假期集中,青少年和老年游客比重较大;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中、青年游客出游意愿强烈,以自驾游为主,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生态环境要求较高,这类人群互联网粘性较大。

由于一季度正逢学校放寒假,以及元旦、春节等节庆相对集中,青少年和中老年游客以家庭、亲友同行为主要组织方式市场比重较大,第二季度这部分游客将缩减。通过对省内回收的有效问卷统计,21-35岁青年游客占35.28%,36-45岁中年游客占30.47%,具有大、中专文化程度的游客占43.1%,这部分中、青年游客具有强烈的出游意愿和较高消费能力水平,以自驾车出游为主,并且倾向于选择高品位、体验式旅游产品,且网络粘性较高,习惯且熟练网络这类即时讯息获取渠道。

三、市场尤其是国内旅游市场对实质性旅游降价促销活动,表现出很强认同感和参与兴趣;近期市场的恢复需要政府推出更多积聚人气和激发出游意愿的优惠政策。

在“您最希望得到的旅游促销方式”问题中,分别有36.85%和31.38%的受访者选择了“景区门票降价”和“机票和酒店费用打折”,超过26.67%的“政府发行旅游消费券”选项,说明游客更加偏好实质性降价促销活动。09年三月份四川省2000万张熊猫金、银卡领取异常火爆,对外地旅游市场人气的恢复具有明显效果,2011年第二次推出熊猫金卡、银卡,领取人数有所下滑,但总体人数依然呈现可喜状态。

第四章 网络旅游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一、入境旅游市场中欧美市场巨大潜力已经显现,港澳台市场将继续升温,日韩、东南亚市场恢复速度将加快,新兴市场有望成为亮点;传统生态观光为主将逐渐向民俗与民族文化体验、历史文化观光等多元化发展。

二、国内生态与文化复合型产品已成必然趋势,自助型旅游以及境外旅游将成2011年四川旅游主导;周边相邻市场将保持四川国内市场最大份额;2011年四川国内旅游市场将进一步得到推广加快。

受经济危机影响,国内长线游和出境游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抑制,旅游市场呈现自助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自驾游将可能成为2011年的四川省的主打旅游产品。随着四川省与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等周边相邻省市区域旅游合作协议的签署、旅游活动促销力度的加大和省际间高速交通道路的贯通,区域旅游合作将不断加强。在全国旅游复苏的大背景下,四川省旅游将实现全面振兴和快速发展。

三、互联网对于旅游市场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强的重要性。随着旅客出游方式以及获取消息渠道的改变。互联网信息沟通即时快捷,预订方便,参与性强等方面比其他渠道更具优势。

2010年PPS网络电视开展第一届网络旅游节“PPS伴你自由行”活动。利用网络即时快捷、安全、经济、省时、宽松自由等特点和优势,人群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将旅游各方端口“吃、住、行、游、购、娱”有效整合,新颖的形式与网络活动有效的吸引了大量的关注。

第7篇:四川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

省政府赴四川考察组

2004年11月3日

10月29日—11月2日,省政府副省长韩忠学率省直发展改革、财政、交通、建设、旅游、政策研究等部门和黄冈、神农架、武汉市黄陂区、武当山等地区政府负责人,赴四川省就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5天的考察。考察组一行考察了成都杜甫草堂和“农家乐”项目,阿巴州九寨沟和黄龙景区,广汉三星堆古遗址等景区以及基础配套建设情况,听取了四川省旅游业发展情况的介绍。总的认为,四川省发展旅游业的决心大,动作大,声势大,规模大,效益大,有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也是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省份之一。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四川省加快了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转化的进程,加快了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的步伐,使旅游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进入了良性的快速发展轨道。

——旅游资源丰富、有特色。四川自然风光雄奇秀美,巴蜀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品位高等特点。现有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等4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14处国家4A级旅游区,1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8处国家级地质公园,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9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其单体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整体开发的前景广阔。

——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大、有品位。四川省按照以市场定产品、定规划的思路,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地编制旅游规划。在1997年率先完成《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卧龙中华大熊猫生态旅游区、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和都江堰—青城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等五大旅游区规划,从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宣传促销等方面增加投入,加快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国宝大熊猫、古蜀文化三星堆、童话世界九寨沟三大旅游品牌和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等4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等,已成为海内外旅游市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旅游产业要素配套完善、有档次。目前四川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近1700公里,拥有10个支线机场航空网络,旅游的可进入性大大提高。特别是九寨黄龙机场的建成通航,很快地提高了这两大品牌景区的交通便捷性,进入了民航航班穿梭、景区客源大增、互促互动的良性发展。开通了同往欧洲、东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0条国际旅游航线,为出入境特别是入境旅游的快速增长提供了便利条件。加快重点旅游公路以波形防护栏、各种路标路牌为重点的安全设施建设,遏制了重特大涉旅交通事故的发生。全省重视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功能的完善,形成了成都、绵阳、自贡、乐山等一批环境优美、文化浓郁、设施完善的旅游城市。全省有旅行社540多家,星级饭店380多家;重点旅游景区都建有具有一定规模的游客中心、购物场所和特色文艺表演场所,以及规范的停车场和生态型、环保型旅游厕所。各类旅游服务设施有规模、有档次,增强了景区的品位和对外吸引力。

——旅游产业效益增长快、有规模。四川省旅游总收入从1998年的126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421亿元,增长了3.34倍,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由1998年的3.6%上升到2003年的7.8%。今年截止“十一”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旅游者突破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4亿元,预计今年旅游总收入超过500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突破70万人次,外汇收入突破2亿美元。在市场分布上,国内旅游增长很快,入境旅游稳步发展,省内市场和省外市场比重各半,旅游业呈现出效益型、规模型增长的态势。重点旅游景区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如按九寨沟景区目前的接待量计算,今年的门票及景区内交通收入达7亿元,旅游综合收入有望超过15亿元。

二、四川省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四川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落实发展措施,保持了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规模发展。目前四川正在以一流的旅游资源、一流的发展理念、一流的开发模式、一流的运作机制,打造一流的旅游品牌,营造一流的旅游环境,实现一流的发展目标,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十分看好。

(一)创新协调机制,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战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来重点培育,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加大了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的力度,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措施。一是率先在国内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去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两次召开“四川旅游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提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措施。省委书记、省长、“四大家”领导,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市州和重点县(市)党政一把手,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海外投资商都参加了会议。两届的旅游发展大会至少达到了三个目的:一个是省委、省政府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会议;一个是烘托旅游产业发展的节庆活动;一个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全民动员大会。同时,他们还将采取各地申办的形式,每年召开一次旅游发展大会,力争把“旅发会”办成国内知名的节庆会展品牌。二是制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去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的通知》,提出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三是加强了对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调整、充实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省长张中伟担任,3位省委、省政府领导任副组长,27个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调整了省政府领导的分工,明确分管计划、交通、建设的副省长分管旅游行业。同时还加强了省旅游局对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行政执法、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四是省领导全面督导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省委书记、省长利用周末多次带队深入景区调研,解决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书记、省长去年就旅游方面的批示达66次之多,今年开始在家的省委常委每个周末到旅游景区调研,现场解决有关问题。五是政府将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拿在手上来抓。今年初,由省长任组长在国内率先编制的省级生态旅游发展白皮书——《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报告》正式出版,成为全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目前省政府正在组织编写《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报告》,以指导推进省内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加强部门联动,加快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四川省在加强对旅游业领导的同时,也加大了部门联动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力度。在首届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上,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大旅游”发展目标,明确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制订了大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分别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省政府从1998年开始每年安排2000万元发展资金,今年增加到3000万元,明年将新增1000万元,一并列入部门预算。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规划、宣传促销、景区开发引导、人才培训和市场监管等5个方面。省交通、旅游部门建立旅游交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旅游交通建设问题。省交通厅每年安排6000万元的旅游公路建设专项资金,会同省旅游局研究解决旅游景区公路建设问题。省级新闻单位特别是电视台每年安排一定时段免费播放四川旅游形象广告。目前各级政府抓旅游发展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发展改革、交通、财政、建设等部门支持、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全省上下形成了团结一心倾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大旅游的良好氛围。

(三)突出发展重点,全力实施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四川省发展旅游业的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了全省旅游精品名牌建设。全省将国宝大熊猫、古蜀文化三星堆、童话世界九寨沟三大旅游品牌和“第一山”国际旅游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卧龙中华大熊猫生态旅游区、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和都江堰—青城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等五大旅游区作为战略重点,加大了资金投入,加强了政策倾斜,推进了旅游精品名牌建设。四川省按照大旅游的发展思路,引入旅游经济区的开发理念,2003—2005年将投资300亿元建设179个旅游及其相关项目,逐步推进了五大旅游区上规模、上配套、上水平、上档次。如九寨沟景区投资4000万元添置环保厕所,投资1.6亿元购置200多台车辆用于景区内的往返客运,方便了景区管理,也提升了景区的品位。四川还率先在国内探索景区开发的新模式,对碧峰峡景区进行了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尝试,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认可。

(四)加强综合治理,整体实施旅游环境优化战略。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整治软硬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保护自然生态等方面,突出重点,创新手段,加强督办,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在已经制定的《四川省旅游管理条例》基础上,四川省率先在全国出台了《四川省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条例》,目前正在对《四川省旅游管理条例》进行修订。二是加强旅游综合治理。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强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的实施意见》,扩大旅游综合治理的内容和形式,成立省、市(州)两级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办公室,统一开展旅游综合执法和监督检查,从而推动了旅游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的建立。至今为止,四川省政府针对环境问题已给5个市(州)或部门下达整改通知书,落实整改到位。利用省内1700多名森林警力,创造性地开展了“警民共建安全文明旅游区”、“中学生爱我家乡游”活动,使旅游环境建设与两个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了有机结合。三是加强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建设。省政府批准组建了“四川省旅游行政执法总队”,给予25个行政编制,所需经费列入部门预算。成都市旅游行政执法大队也安排了20个行政编制。四是加强行业管理。制定了旅游交通安全、线路设计、景区景点、购物场所、宗教场所、餐饮和宣传报道等多个规范管理办法,规范并提升了全省总体服务水平。五是率先在国内开展“农家乐”旅游项目,推动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延伸了旅游产业链。

(五)扩大对外宣传,全面实施旅游整体形象战略。近年来四川省按照统一省内形象、整体对外宣传的思路,以五大旅游区的整体促销支撑全省旅游形象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政府主导推动。省委书记、省长亲自参加旅游宣传和招商活动。分管副省长一般都要带队出席大型展销、促销活动。各地特别是五大旅游区政府不断增加对外宣传的投入,以大手笔造就大轰动,以大投入赢得大效益,形成了良性循环。今年省旅游部门的3000万元发展基金,有三分之一以上用于了整体形象宣传。目前四川省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各方联合、市场化运作的宣传促销工作格局。二是统筹省内形象。四川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对全省旅游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宣传促销,初步形成了以九寨沟、黄龙旅游区为重点的北环线,以国宝大熊猫为品牌的西环线,以佛教文化、竹文化为主题的南环线,以革命历史文化和川东将帅故里为主题的东环线等四大旅游环线。三是突出宣传重点。由省宣传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地区配合,对五大旅游区进行整体策划包装,加强整体形象宣传、精品组合宣传、境内外重要媒体组合宣传、网络宣传、主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宣传,在促销方式上有所创新,在宣传效益上有了新的突破。2003年五大旅游区的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占全省70%左右,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占全省90%以上。四是加强区域合作和对外联合。开发建设一批跨行政区域的精品线路,积极推进建立川滇藏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与重庆共推乐峨—蜀南竹海—长江三峡精品旅游线;与重庆、贵州合作开发川黔渝“金三角”旅游线;与陕西合作推出生态文化旅游线。同时,四川还采取互通航线、互送客源的形式,加强了港澳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我省旅游业初步形成了突出龙头、抓住重点、培植精品、带动全面的格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正在成为全省第三产业的龙头,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同时也要看到,我省旅游业与四川相比,无论从资源的种类和品位来看,还是从发展的力度和步伐来讲,都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目前四川省发展旅游业的做法和经验,给我们很多启示,有一些还值得我省借鉴。

(一)强化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建立比较完备的发展机制。四川省的经验进一步表明,在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强化政府在加快发展旅游业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调控、协调、引导、监督和服务等职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逐步建立起系统完备、运行畅通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机制。为此,建议:一是尽快筹备召开类似于四川旅游发展大会的全省性高规格、大规模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二是为筹备好这次会议,请省委政研室或省政府研究室牵头,发改委、财政厅、交通厅、旅游局等部门参加,组成专班开展全省旅游调研工作,负责草拟省委、省政府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三是尽快调整、充实省旅游协调领导机构,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省委副书记和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二)进一步明确战略重点,加快旅游精品名牌建设。四川省的经验表明,在各级政府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要想办法挤出资金,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一方面要突出重点,集中各方面力量,大力加强精品景区建设。特别是要把旅游精品名牌建设当作一项系统工程,在内抓基础配套建设、外抓整体形象宣传上增加财政性投入,为重点景区招商引资、规模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此,建议:一是进一步明确战略重点。按照围绕产品搞开发的要求,继续实施“一江两山”(三峡、神农架、武当山)重点发展战略,把世界遗产·三国文化旅游区、三峡·神农架旅游区、武汉都市旅游区、亚洲第一洞·清江民俗风情旅游区,作为国际精品旅游区进行开发建设。各部门和相关地区应围绕四大旅游区,按照各自的职责增加投入,加快建设,力争3—5年内将其打造成国际旅游精品。二是加强对重点景区的内涵式、高品位开发。学习四川经验,自然生态型景区要从严格保护的角度,加强景区道路、车辆、厕所、停车场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历史文化型景区应注重挖掘、整理,创新表现方式,像三星堆那样既讲究内外设计风格的新颖、美观,又追求文物展示内容的细腻、别致,使人们在享受美感之中获取知识;重点景区还应加强地方特色文艺节目的开发,提高档次和水平。三是各级财政应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省财政应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列入部门预算。四是创新重点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积极支持重点旅游景区在开发建设上探索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相分离的模式,吸引大集团、大公司投资参与景区经营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档次。

(三)继续加强宣传促销,塑造湖北旅游的整体形象。四川省的经验表明,各级政府应在对外旅游宣传中发挥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在推广旅游形象中切实发挥主导作用。为此,建议:一是建立旅游宣传工作的联动机制。要加强对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的领导,协调外宣、外事、外贸等部门、相关地区和旅游企业,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塑造统一的对外形象。各级政府部门要像抓工农业产品销售那样抓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二是整合全省旅游形象,精心加以策划、包装。要以四大旅游区为依托,突出各自的主打产品,根据旅游市场的不同需求进行整体设计、包装,形成统一的旅游产品形象。三是不断地创新宣传促销的方式和手段。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借助各种传媒,采取多种形式,大手笔、多层面、有针对地开展对外宣传促销工作,不断提升统一的旅游形象。同时,各级政府要逐年增加对旅游宣传工作的投入,并列入部门预算。

(四)继续加强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四川省的经验表明,塑造精品名牌、拓展客源市场,内部需要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市场秩序;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需要有一套相关法规和制度来规范,更需要有一支良好的行政执法队伍来维护。为此,建议:一是加快旅游法制建设。尽快修订出台《湖北省旅游条例》,使之成为促进旅游发展、规范行业管理的有力保障。二是积极制订旅游各行业要素的管理办法,规范服务标准,促使全省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迈上一个新的水平。三是加强旅游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建议成立“湖北省旅游行政执法总队”,安排行政编制20人,所需经费列入部门预算。各市州也应成立相应的行政执法机构,安排一定的编制和经费。

第8篇:四川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

省政府赴四川考察组

2004年11月3日

一、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也是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省份之一。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四川省加快了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转化的进程,加快了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的步伐,使旅游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进入了良性的快速发展轨道。——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大、有品位。四川省按照以市场定产品、定规划的思路,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地编制旅游规划。在1997年率先完成《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卧龙中华大熊猫生态旅游区、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和都江堰—青城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等五大旅游区规划,从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宣传促销等方面增加投入,加快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国宝大熊猫、古蜀文化三星堆、童话世界九寨沟三大旅游品牌和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等4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等,已成为海内外旅游市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旅游产业要素配套完善、有档次。目前四川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近1700公里,拥有10个支线机场航空网络,

旅游的可进入性大大提高。特别是九寨黄龙机场的建成通航,很快地提高了这两大品牌景区的交通便捷性,进入了民航航班穿梭、景区客源大增、互促互动的良性发展。开通了同往欧洲、东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0条国际旅游航线,为出入境特别是入境旅游的快速增长提供了便利条件。加快重点旅游公路以波形防护栏、各种路标路牌为重点的安全设施建设,遏制了重特大涉旅交通事故的发生。全省重视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功能的完善,形成了成都、绵阳、自贡、乐山等一批环境优美、文化浓郁、设施完善的旅游城市。全省有旅行社540多家,星级饭店380多家;重点旅游景区都建有具有一定规模的游客中心、购物场所和特色文艺表演场所,以及规范的停车场和生态型、环保型旅游厕所。各类旅游服务设施有规模、有档次,增强了景区的品位和对外吸引力。

二、四川省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四川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落实发展措施,保持了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规模发展。目前四川正在以一流的旅游资源、一流的发展理念、一流的开发模式、一流的运作机制,打造一流的旅游品牌,营造一流的旅游环境,实现一流的发展目标,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十分看好。

(一)创新协调机制,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战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来重点培育,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加大了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的力度,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措施。一是率先在国内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去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两次召开“四川旅游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提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措施。省委书记、省长、“四大家”领导,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市州和重点县(市)党政一把手,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海外投资商都参加了会议。两届的旅游发展大会至少达到了三个目的:一个是省委、省政府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会议;一个是烘托旅游产业发展的节庆活动;一个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全民动员大会。同时,他们还将采取各地申办的形式,每年召开一次旅游发展大会,力争把“旅发会”办成国内知名的节庆会展品牌。二是制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去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的通知》,提出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三是加强了对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调整、充实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省长张中伟担任,3位省委、省政府领导任副组长,27个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调整了省政府领导的分工,明确分管计划、交通、建设的副省长分管旅游行业。同时还加强了省旅游局对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行政执法、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四是省领导全面督导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省委书记、省长利用周末多次带队深入景区调研,解决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书记、省长去年就旅游方面的批示达66次之多,今年开始在家的省委常委每个周末到旅游景区调研,现场解决有关问题。五是政府将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拿在手上来抓。今年初,由省长任组长在国内率先编制的省级生态旅游发展白皮书——《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报告》正式出版,成为全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目前省政府正在组织编写《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报告》,以指导推进省内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突出发展重点,全力实施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四川省发展旅游业的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了全省旅游精品名牌建设。全省将国宝大熊猫、古蜀文化三星堆、童话世界九寨沟三大旅游品牌和“第一山”国际旅游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卧龙中华大熊猫生态旅游区、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和都江堰—青城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等五大旅游区作为战略重点,加大了资金投入,加强了政策倾斜,推进了旅游精品名牌建设。四川省按照大旅游的发展思路,引入旅游经济区的开发理念,2003—2005年将投资300亿元建设179个旅游及其相关项目,逐步推进了五大旅游区上规模、上配套、上水平、上档次。如九寨沟景区投资4000万元添置环保厕所,投资1.6亿元购置200多台车辆用于景区内的往返客运,方便了景区管理,也提升了景区的品位。四川还率先在国内探索景区开发的新模式,对碧峰峡景区进行了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尝试,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认可。

(五)扩大对外宣传,全面实施旅游整体形象战略。近年来四川省按照统一省内形象、整体对外宣传的思路,以五大旅游区的整体促销支撑全省旅游形象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政府主导推动。省委书记、省长亲自参加旅游宣传和招商活动。分管副省长一般都要带队出席大型展销、促销活动。各地特别是五大旅游区政府不断增加对外宣传的投入,以大手笔造就大轰动,以大投入赢得大效益,形成了良性循环。今年省旅游部门的3000万元发展基金,有三分之一以上用于了整体形象宣传。目前四川省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各方联合、市场化运作的宣传促销工作格局。二是统筹省内形象。四川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对全省旅游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宣传促销,初步形成了以九寨沟、黄龙旅游区为重点的北环线,以国宝大熊猫为品牌的西环线,以佛教文化、竹文化为主题的南环线,以革命历史文化和川东将帅故里为主题的东环线等四大旅游环线。三是突出宣传重点。由省宣传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地区配合,对五大旅游区进行整体策划包装,加强整体形象宣传、精品组合宣传、境内外重要媒体组合宣传、网络宣传、主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宣传,在促销方式上有所创新,在宣传效益上有了新的突破。2003年五大旅游区的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占全省70%左右,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占全省90%以上。四是加强区域合作和对外联合。开发建设一批跨行政区域的精品线路,积极推进建立川滇藏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与重庆共推乐峨—蜀南竹海—长江三峡精品旅游线;与重庆、贵州合作开发川黔渝“金三角”旅游线;与陕西合作推出生态文化旅游线。同时,四川还采取互通航线、互送客源的形式,加强了港澳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我省旅游业初步形成了突出龙头、抓住重点、培植精品、带动全面的格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正在成为全省第三产业的龙头,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同时也要看到,我省旅游业与四川相比,无论从资源的种类和品位来看,还是从发展的力度和步伐来讲,都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目前四川省发展旅游业的做法和经验,给我们很多启示,有一些还值得我省借鉴。

(一)强化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建立比较完备的发展机制。四川省的经验进一步表明,在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强化政府在加快发展旅游业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调控、协调、引导、监督和服务等职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逐步建立起系统完备、运行畅通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机制。为此,建议:一是尽快筹备召开类似于四川旅游发展大会的全省性高规格、大规模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二是为筹备好这次会议,请省委政研室或省政府研究室牵头,发改委、财政厅、交通厅、旅游局等部门参加,组成专班开展全省旅游调研工作,负责草拟省委、省政府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三是尽快调整、充实省旅游协调领导机构,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省委副书记和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二)进一步明确战略重点,加快旅游精品名牌建设。四川省的经验表明,在各级政府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要想办法挤出资金,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一方面要突出重点,集中各方面力量,大力加强精品景区建设。特别是要把旅游精品名牌建设当作一项系统工程,在内抓基础配套建设、外抓整体形象宣传上增加财政性投入,为重点景区招商引资、规模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此,建议:一是进一步明确战略重点。按照围绕产品搞开发的要求,继续实施“一江两山”(三峡、神农架、武当山)重点发展战略,把世界遗产·三国文化旅游区、三峡·神农架旅游区、武汉都市旅游区、亚洲第一洞·清江民俗风情旅游区,作为国际精品旅游区进行开发建设。各部门和相关地区应围绕四大旅游区,按照各自的职责增加投入,加快建设,力争3—5年内将其打造成国际旅游精品。二是加强对重点景区的内涵式、高品位开发。学习四川经验,自然生态型景区要从严格保护的角度,加强景区道路、车辆、厕所、停车场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历史文化型景区应注重挖掘、整理,创新表现方式,像三星堆那样既讲究内外设计风格的新颖、美观,又追求文物展示内容的细腻、别致,使人们在享受美感之中获取知识;重点景区还应加强地方特色文艺节目的开发,提高档次和水平。三是各级财政应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省财政应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列入部门预算。四是创新重点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积极支持重点旅游景区在开发建设上探索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相分离的模式,吸引大集团、大公司投资参与景区经营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档次。

(三)继续加强宣传促销,塑造湖北旅游的整体形象。四川省的经验表明,各级政府应在对外旅游宣传中发挥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在推广旅游形象中切实发挥主导作用。为此,建议:一是建立旅游宣传工作的联动机制。要加强对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的领导,协调外宣、外事、外贸等部门、相关地区和旅游企业,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塑造统一的对外形象。各级政府部门要像抓工农业产品销售那样抓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二是整合全省旅游形象,精心加以策划、包装。要以四大旅游区为依托,突出各自的主打产品,根据旅游市场的不同需求进行整体设计、包装,形成统一的旅游产品形象。三是不断地创新宣传促销的方式和手段。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借助各种传媒,采取多种形式,大手笔、多层面、有针对地开展对外宣传促销工作,不断提升统一的旅游形象。同时,各级政府要逐年增加对旅游宣传工作的投入,并列入部门预算。

(四)继续加强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四川省的经验表明,塑造精品名牌、拓展客源市场,内部需要良好的旅游环境和市场秩序;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需要有一套相关法规和制度来规范,更需要有一支良好的行政执法队伍来维护。为此,建议:一是加快旅游法制建设。尽快修订出台《湖北省旅游条例》,使之成为促进旅游发展、规范行业管理的有力保障。二是积极制订旅游各行业要素的管理办法,规范服务标准,促使全省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迈上一个新的水平。三是加强旅游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建议成立“湖北省旅游行政执法总队”,安排行政编制20人,所需经费列入部门预算。各市州也应成立相应的行政执法机构,安排一定的编制和经费。

第9篇:旅游行业调查报告

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兴起于50年代初。1954年,国家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并在广州、上海和北京等地建立了14个分社,1964年国家旅游局正式成立。改革开放前以外事接待为主,因此真正的起步是在78年改革开放以后,80年代开始加速增长,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并且初步形成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个市场平衡发展的局面。目前我国已成为亚洲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为第五大旅游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公民对出国旅游产生日益浓厚的兴趣,近年来中国公民出游的国家遍布在东南亚地区、欧洲地区以及大洋洲。

我国旅游行业现状:

2009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总收入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国国内旅游人数19.02亿人次,增长11.1%。国内旅游收入1.02万亿元,增长16.4%;入境旅游人数1.26亿人次,下降2.7%;旅游外汇收入397亿美元,下降2.9%,旅游总收入1.29万亿元,增长11.3%。

2010年,我国旅游经济呈现又好又快的增长趋势:三大市场前面增长,国内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旅游投资规模扩大,产业发展呈现出诸多亮点,扩大消费和改革民生功能明显。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国内旅游人数大2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3.5%;入境旅游人数达1.34亿人次,同比增长5.8%。

2011年上半年,我国旅游总收入突破一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其中,国内旅游人数约13.3亿人次,同比增长13%,国内旅游收入约9200亿元,同比增长22%;入境旅游人数约6627万人次,同比增长1%;旅游外汇收入约22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

旅游行业中的不足: 第一,旅游区环境污染严重。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 工具排放量的增大,致使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不能进行有效地、及时地处置,污染了景区的水体和大气环境。另外,有些不文明的游客随手丢弃的垃圾杂物,也没有得到有效地处理,破坏了景区的风景格调,造成视觉污染。

第二,旅游区平衡遭到破坏。有少数旅游者,在旅游区狩猎、采集、露营、野炊,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又可能造成物种稀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第三,旅游景观资源遭到破坏。在有些景区内,人们盲目地、过多地兴建各种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单纯的自然环境没有了,本想回归自然的旅游者们还是逃脱不了混凝土筑造的空间。

第四,经济发展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很多地方以追求高经济指标为第一目的,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在中国的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的上游河谷地带,近年来兴办了十几家采矿冶炼企业,它们排放的废水污浊难闻!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盲目地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资源的严重破坏。

导致产生不足原因:

第一,旅游区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有些旅游区垃圾箱数量不足,加之有些游客素质不高,旅游区内大量垃圾被游客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有许多精美雕塑,奇山怪洞、秀水珍木,也因过多地被人类光顾而面目“狰狞”,从而使游客旅游兴致降低。

第二,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二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等。

第三,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有许多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及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就匆忙的进行开发。特别是对一些新的旅游开发区,由于开发者急于早日获得经济效益,便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盲目地进行粗放式、探索式的开发。他们对旅游资源实行重开发、轻保护,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第四,忽视旅游区的价值。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的不协调。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对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第五,旅游资源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我国旅游企业和景区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交叉混编的情况,这使得上层管理者处境尴尬。一方面,作为公司领导,他们要对企业负责,争取尽可能盈利;另一方面,作为政府专职机关的行政领导,他们又必须综合考虑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不愿做有损景区资源的事。绝大多数的旅游区在国庆节等旅游黄金周的高峰期,均不同程度地超规模接待游客,使景区人员拥挤,空气污浊,旅游质量大受影响。 我国旅游发展趋势:

1.旅游消费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旅游消费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逐步向发达国家的旅游消费的旅游结构靠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旅游的动机,目前,我国人均GNP刚达到国内旅游经济条件的要求,因而造成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的普遍偏低。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提高以及旅游设施的供给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心态由基本满足型向舒适型、享受型过渡。

2.旅游人数稳步增长,有组织的团体将逐步增加:目前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年平均增长率在10%。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旅游人数将持续增长并维持高速

局面(扣除各种意外因素的影响)。由于负责接待国内旅游者的旅行社增长速度过慢以及经营之中的不正之风,服务质量低劣造成目前国内旅游者多以散户出现,随着旅行社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改观,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旅行社旅游。旅行社提供食住行娱购一条龙服务以及各种旅游信息,也将使一部分旅游者选择它。

3.旅行路线由短途变为长途:人们将不满足在家门口短距离启蒙式旅游,而是向中长途迈进。旅游区域的不断扩大,但热点仍热,温点和冷点将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而逐步升温。而且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的休闲时间增多,人们的眼光逐步投向外面的世界。南方人想领略一下北国冰城风光,北方人向往亚热带气氛,内陆人向往大海的辽阔,沿海人想探寻奇峰异谷的神秘。

4.旅游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目前人们的旅游方式一般为观光旅游型,活动内容贫乏单一,可以概括为“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白天疲劳,夜晚无聊”。随着人们生活内容的多样化,同样要求旅游内容的多样化,人们要体验更美多的美好经历。初级的游山玩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专题和特种形式的旅游日益增多,享受性和游乐性的旅游内容会大大增强。今后人们的旅游方式由以观光为主发展到度假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保健康复旅游、文学旅游、美食家族游等百花齐放的局面。

5.自费旅游的人数将逐步增加:公费旅游(职工奖励旅游、公务旅游、会以旅游)仍将国内旅游中占一定比例,只不过份额有所下降,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将会以自费旅游的方式出现。

6.国内旅游行业的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旅行社的数量将增长,饭店业的比重基本平衡,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旅游交通将有所缓解落后局面,但是由于我国旅游者人数庞大,紧张局面仍将存在,特别是热点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7.国内旅游向出国旅游延伸:由于边境旅游口岸的增加,是边境旅游日益成为焦点。中国旅游者到越南、缅甸等人数日益增长,同时一小部分富裕阶层把目光投向洲际旅游。

上一篇:团建知识学习心得下一篇:大学生法治观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