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通用8篇)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

旅游产业发展得好不好,首先要看发展规划做得好不好。对于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秀美怡人的山水风光,保持生态风貌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抓好全县旅游发展规划和景区景点规划编制,是确保资源有序开发,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证。结合全区旅游发展趋势和发展定位,正加快推进《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德天瀑布景区旅游总体规划》、《雷平—恩城—堪圩—硕龙—下雷控制性详细规划》、《全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全县旅游绿道总体规划》修编,强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水平,坚持做到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主导作用和统筹作用,指导全域旅游发展,提升旅游开发水平。

旅游服务设施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品质和发展水平。加快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可以为旅游业发展创造环境、增加后劲。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必须注重抓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整体服务功能。

一要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景区景点建设和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加强宾馆饭店、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对各旅游景区公共厕所进行改造提升,逐步完善明仕田园景区、德天瀑布景区、恩城山水等旅游沿线旅游公共厕所建设;完善宾馆饭店等接待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档次,新建一批星级酒店,开展创“星”活动,满足游客需求。

二要加快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抓住XX列入广西首批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工作,以项目建设带动旅游大发展。重点推进安平旅游景区、恩城山水度假区、恩城水上古镇、老木棉紫园景区、冠林及展鹏两家五星级酒店及摄影基地的规划建设,全面推进德天景区升级改造工程、德天瀑布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工作,尽快完成德天游客集散中心、服务中心和中越购物一条街建设。

三要加速构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围绕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切实改善和优化旅游交通条件。重点推进县城—那岭—硕龙、县城—恩城—堪圩—宝圩等2条旅游线路主干道建设,建设明仕—板价、恩城—格强、硕龙—德天、雷平—安平、全茗—乔苗等5条旅游公路连接线,建设硕龙—德天(沿归春界河)沿河游览步行绿道,提高县城区域内旅游通行能力。扎实推进崇靖高速公路(XX段)、隆安—硕龙高速公路、崇左—靖西铁路等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不断强化与周边县(市、区)交通网络连接,构建联通内外旅游大通道。

近年来,民俗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要素,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依托丰富的山水、历史、民族文化资源,扎实做好民族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与传承,促进旅游文化融合,进一步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一要着力拓展“文化节庆”活动平台。着力在特色民俗文化包装上做文章,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思路,继续打造“边关国际文化旅游节”节庆平台,深入挖掘、包装下雷双降节、硕龙建街节、雷平观音出巡等节庆活动,扎实推进“边境大舞台·天天演”文化工程等,不断探索节庆活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营造“以节造势、以势聚客、以客促发展”氛围,以资源换市场,加快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化进程。

二要加大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力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强化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挖掘开发,培育民俗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点。以举行“三月三”侬垌文化旅游月为载体,通过举办文艺表演、摄影绘画、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山歌赛、民俗风情体验及木棉花、油菜花观赏等系列活动,扎实推进边关文化、侬垌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依托富有地域民族风情特色的“短衣壮”,在宝圩板价村和堪圩明仕村建设集观光、娱乐、美食、养生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村。结合安平旅游区等项目的落地挖掘土司文化,通过建设壮族博物馆等形式保存和开发土司文化,把保护民族文化与促进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组织实施“养利古城文化保护开发项目”和“壮族土司民俗文化村”建设,打造壮族社会历史文化展示基地。

每个地方的旅游资源都有各自的特点,开发旅游资源要充分考虑各地方的特色,因地制宜开发,才能形成特色品牌,才能吸引游客,才能实现旅游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一要打造文化旅游名片。要依托申报“中国长寿之乡”和黑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及雷平镇“百镇建设”、硕龙镇创建全国景观旅游名镇,结合《花千骨》、《农民篮球队》等多个剧组取景拍摄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整合全县生态、红色、边关、民俗等资源,打造中越边关特色旅游品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品牌、主题度假旅游品牌和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业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二要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对于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必须紧紧围绕山水风光和民俗文化两大要素,科学设计,精心包装。重点加大旅游与文化、体育、边贸、农业及其他产业的融合,加快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设计和包装“短衣壮”民族服饰等壮文化特色产品;依托地方旅游产品产销渠道,加大龙眼、苦丁茶、大米、珍珠鸭蛋、八角、蛤蚧、蔗糖等本土特色农副产品包装推广,逐步形成具有浓厚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为游客奉献精美可口的旅游大餐。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2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1.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经济效益日益显著。

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体系逐步完善,旅游业已初具规模,全市已形成了500万人次以上的年综合接待能力。至2008年2月止,全市共有旅行社29家;持国家初级、中级导游资格证书的导游员577人,其中中级导游7名;已建成的对外开放的旅游区(点)37个,其中4A级旅游区1个,3A级1个,2A级2个;全市拥有旅游酒店、社会旅馆347家,总床位16951张;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有2万多人,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近10万人,繁荣了旅游购物市场。近几年来,河源的入市游客和旅游总收入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入市游客达622.28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618.09万人次,增长24.5%;国际游客4.19万人次,增长4.8%。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290.48万人次,增长12.0%。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6.94亿元,增长20.8%,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6.13亿元,增长20.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068万美元,增长21.7%。旅游业已经成为河源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市委市政府对旅游的发展战略,已从“旅游旺市”提升到“旅游强市”战略,致力将旅游业打造成为河源的支柱产业。

2.旅游带旺各行各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一是促进了城市建设。多年来,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东省旅游强县(东源),做强做大旅游业,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城市的配套功能,改善了城市环境和市容市貌。二是促进招商引资。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宾馆饭店、旅游景区、度假娱乐等领域的直接投资,与此同时通过联动效应,也带动了其他领域投资的增长,如工业(高新区)、房地产业(东江首府、雅居乐)、交通运输业、零售业(广晟、和大福超市)等。据统计,2003年至2007年,我市总投资金额每年以41.26%速度递增。

三是带动第三产业,拉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旅游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等领域的消费带动了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娱乐、卫生保健、健身美容、金融服务、信息咨询和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扩大社会各种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第一、二产业特别是种养业及加工业的全面发展。

四是增加就业岗位。2007年,我市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就达2万人,间接带动从业人员达10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主要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发展大旅游的环境、氛围有待改善。

有的党政领导和部门领导存在着旅游业“旺丁不旺财”的认识误区,对旅游工作不太重视、研究不多、投入不足,发展的方式不够灵活;有些项目、任务提出只停留在会议上、和一般号召上,文件上,难以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旅游局编制少、经费严重不足、有的县区旅游局未纳入公务员管理。

2.旅游景区档次低、规模小,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

主要表现在: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地区之间以行政区域为界各行其政,很少相互衔接、沟通、合作,更谈不上统一的服务标准和健全规章制度,缺乏整体规划开发的统一思路,整合资源能力尚弱,导致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和不良竞争,旅游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散、弱,缺乏龙头企业,特别是核心资源万绿湖,存在管理体制与投资经营机制多元化的现象,缺乏资源整合责权利不统一,形不成龙头企业,难以做强做大。

3.城市旅游功能不够配套,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主要表现在:市内景区停车场不够完善;一些重点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不强,景区内部旅游交通设施有待改善;万绿大道狭窄;特色街区少,城市建筑缺乏客家特色;食住行的比重较大,游购娱比重小;娱乐场所少、旅游购物品种不多,且包装简陋,档次不高;旅游指示牌少、不规范。

4.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缺乏文化内涵和参与性。

表现在:以观光型旅游项目为主,缺乏度假型、参与型、娱乐型、文化型、享受型项目。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色旅游较少。存在文化旅游景点少,客家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恐龙文化主题还不够突出等问题。

三、旅游产业优化升级的对策措施

㈠统一对建设旅游强市的认识,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

一是各级政府要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予以高度重视,切实把旅游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握旅游发展新形势,探索旅游发展新思路,解决旅游发展新问题,促进旅游发展新突破。

二是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增加宣传促销经费投入。财政部门每年要安排一定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规划编制、宣传促销、重大旅游节庆、旅游培训以及重点旅游项目的前期工作等。

三是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大环境,形成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优先支持重点旅游区的交通道路、供电供水、广播电视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搞好景区建设用地征地、周围城市街道环境卫生整治、规范道路交通指示牌、做好森林防火和防止滥砍乱伐现象。

四是制订出台有关规定,加强对旅游项目立项、用地、规划、报建、经营等各方面的管理。支持和指导旅游区搞好景区规划,规范景区的开发建设和投资者的经营行为,对不严格执行规划,乱开发、乱建设、乱经营的,要坚决查处,杜绝旅游经营者由于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而造成资源浪费、破坏。

㈡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构建旅游大格局。

一是科学规划,提升景区景点档次。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服务珠三角,融入珠三角”的发展定位和把河源打造成广东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的目标,认真做好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各县区要根据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善本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

二是整合资源,组建旅游大集团,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引导旅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鼓励资源、客源、品牌、技术、管理等旅游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专业管理公司经营管理宾馆酒店业。

㈢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构建“吃、住、行、游、购、娱”配套的旅游大产业。

首先要加大市区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作力度,“两江四岸”滨水休闲带是提升城市旅游的硬实力工程,要进一步加快市区“两江四岸”的景观带建设。其次要完善全市旅游基础设施,特别是改善各旅游景区景点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绿化、卫生等条件,重点要对万绿湖旅游大道进行扩建和升级,完善游客中心、停车场、住宿、餐饮、购物、游览、娱乐、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功能。加快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这一公益性旅游服务机构建设,在办公场所、人员编制、办公设施设备等方面,政府要给予保障,为外地入市游客特别是日益增长的自驾车散客提供免费的周到的咨询服务。再次要加强我市旅游商品的研发工作。开发客家文化、竹木工艺、土特产品、风景美术等系列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加快培育旅游商品市场、购物中心和特色街区,着力提高游客购物、娱乐消费的比重。

㈣加快旅游转型升级步伐,打造旅游精品。

将旅游业的招商引资纳入全市招商引资重点范围,搞好旅游招商项目的策划包装、筛选、建立项目库,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尽快立项。通过组织大型旅游招商活动,采取小分队出去招商等形式,把好项目推介出去,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增强项目吸引力,广招各地客商投资河源旅游业。对已引进的旅游项目及时跟踪,做好服务,加强引导,促进企业增资扩产。

㈤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打造旅游大品牌。

一是加大宣传促销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将旅游宣传促销经费支出纳入政府部门预算,各级财政部门要按旅游业对财政税收的贡献比逐年提高旅游促销经费,保证经费的来源。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和宣传、外事、旅游、文化、新闻媒体等单位要将旅游宣传作为对内、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各新闻单位要开辟专栏、专题,扩大我市旅游宣传报道的容量。同时,积极与中央和省传播媒体联系,争取在中央电视台和省一级电视台制作播放我市旅游宣传短片。

二是改进宣传促销方式,开展企业联合和区域联合促销。积极扩大与周边省、市、泛珠三角及京九铁路沿线城市的区域旅游合作。

三是加快“河源旅游网”的建设完善和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健全旅游统计体系、旅游信息调查体系和假日旅游预订体系,加快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

四是注重城市旅游形象的宣传。积极承办和接待各种国内外大型赛事或会展活动,打造旅游品牌,努力形成人人宣传河源旅游、人人向往河源旅游的浓厚氛围。

(六)加大旅游资源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比任何产业、任何部门都更依赖自然、人文环境的质量,精心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生命线。首先要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方针,注重保护自然景观、人文资源的原生态。其次要顺应当今旅游消费追求“生态、健康、安全”的时尚,积极推行绿色经营和清洁生产,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建设生态市、生态县、生态镇村、生态园和生态景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包括康复养身、体育康体、娱乐休闲、农业观光、水域游艇、餐饮养生、郊野派队、户外拓展、垂钓、野炊等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休闲活动,并按一定的“理念”加以整合包装。可营建适应“健康休闲、全家同乐”的康体休闲世界、乡村俱乐部、度假俱乐部等;也可营建“亲近自然、生态回归”的蔬菜基地,生态化农场、果园、茶园等,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再次要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不断融入生态文化,环保文化,导游要掌握生态知识,环保知识,不断增强市民和游客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第四要重点做好旅游区的防火、绿化、水土流失治理和万绿湖水面养殖整治等工作。加强重点旅游区和重要旅游线路沿线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七)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队伍建设。一方面各县区旅游局要配强领导,增加编制,并参照公务员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各级旅游行政部门要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提高业务素质、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旅游诚信、旅游行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游客为本,大力倡导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友爱的良好风尚。引导从业人员诚信经营、文明服务、遵纪守法、规范执业。

三是建立引进、培训旅游人才良好机制,将旅游高级人才需求纳入全市人才引进和培训计划。着力引进一批职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旅游经营管理专才。同时聘请一批国内著名高校旅游专业的教授、专家、著名旅游上市公司(包括旅行社、酒店、景区景点)的主要策划人士和旅游行业协会的主要负责人组成河源旅游发展智囊团,每年召开一次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为河源旅游发展出谋献策。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 城际铁路 武黄 旅游业

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问卷涉及各个年龄段,男女比例为5.3:4.7,问卷结果具有科学性、准确性、代表性。

一、黄冈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旅游资源丰富

黄冈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据统计,全市现有可供接待游客的景区(点)123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25家,近年来,全市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全面发力,分别打造了大别山生态旅游线、红色经典旅游线、宗教文化旅游线、名人名址文化文化旅游线、李时珍医药健康文化及溶洞探险旅游线等5条精品旅游线路。

(二)旅游设施投资规模扩大

黄冈市政府先后争取国家和省旅游局专项资金2亿多元,武黄城际铁路和黄冈长江大桥正在抓紧建设,连接7个县市38个重点景区、全长460公里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全线通车,承接华东、连接武汉及周边大中城市与全市重点景区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黄冈旅游交通进入了“高速”时代。

(三)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表1)

(四)黄冈旅游业的不足之处

(1)景区景点建设落后,综合性旅游产品缺失

黄冈自然旅游资源虽较为丰富,但属于非典型的自然旅游资源市场。主要以文化旅游为主,对于红色旅游的整合包装有待加强,对于文化旅游的研究有待深入,革命文化、名人文化、戲曲文化等没有形成整合的产品体系,综合性旅游产品缺失。同时为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旅游需求,生态旅游还需进一步开发。

(2)旅游人才奇缺,行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要推动黄冈旅游业的发展,育才、引才、用才很关键。目前,黄冈的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高端人才匮乏。旅游公司缺乏旅游策划、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景点导游、宾馆饭店服务员等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服务质量不高,不能形成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力。

二、武黄城际铁路对黄冈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1、交通条件改善,刺激旅游需求

2014年元旦,城际铁路开通后,两城交通仅28分钟。武黄城际的建设以链接城市构建“卫星四城”和打造武汉“1+8”经济圈为核心,从而形成了以站点建设为中心,沿线发展为基本点,城际铁路的通车,将一方面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打造“远程上班族”;另一方面,将把沿线城市连为一体,形成规模更大的经济体,经济实力共同互补提高。

2、“虹吸效应”回流作用,加强合作

城际铁路的建设,将形成武汉半小时经济圈。半小时经济圈的形成,给武汉和周边城市圈的产业转移和优化带来机遇,城市圈的形成会将周边其他城市的人才、资源和资本等吸引过来,发挥“虹吸效应”,壮大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的实力。黄冈作为圈内重要城市之一,与圈内其他城市联合,资源共享发挥整合作用。

3、提升城市圈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城际高速铁路的建设改变时空观念,区域旅游或将进入“同城时代”,区域合作成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新突破口。武汉与黄冈两个城市的旅游资源有很多不同,成为两地进行资源整合的客观条件。差异化使得原本属两个城市旅游产品的嫁接和组合成为可能,进一步提升各自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对旅游的转变是双向互动的,将形成环城市带旅游模式。

三、黄冈旅游业适应城际铁路变化的措施

1、建立与近城化相适应的旅游业体系

成立武汉—黄冈经济圈旅游合作组织、签订旅行社合作协议、发行圈内景点旅游一卡通、开通旅游直通车、合编休闲旅游指南。随着武汉—黄冈经济圈深入推进与发展,圈内城市也应建立与近城化相适应的旅游业体系。合作打造旅游一体化,发展“同城效应”。

2、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提高黄冈知名度

加强对旅游产品的专业形象设计和包装,增强市场吸引力。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优化整合,形成区域联动。同时策划和举办文化旅游节等一些有着渊源文化流传的重大活动。要加强旅游形象宣传,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城市旅游,提高黄冈旅游知名度。

3、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按照“吃有特色,住有选择,行得顺畅,游得快乐,购得丰富,娱得难忘”,加大特色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生产和开发力度,与圈内城市联合打造旅游精品,形成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的共赢发展格局。挖掘旅游文化内涵,要旅游搭台,文化唱戏。根据地方特色文化,创作有特色的文化演出活动。

4、完善体制机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保障

旅游业的发展调研报告 篇4

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扩大消费对于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旅游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市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1 、资源优势。

*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的西南缘,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齐全,品味独特,组合良好。按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估》标准,我市旅游资源共分为 7 大类, 82 个景点。特别是从南部山地冰川到北部沙漠中心的甘家湖梭梭林荒漠生态旅游区旅游线,是一条优美的垂直自然带,有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有罕见的地质遗迹 —— 泥火山群;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白梭梭林保护区 —— 甘家湖国家级梭梭林自然保护区;被称为新疆布达拉宫的 —— 夏尔苏木喇嘛庙遗址;具有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 —— 乌兰克湖泊;最自然的美容、祛病、健身资源 —— *温泉、热气泉;最美的天山风光 —— 巴音沟景区、待甫僧景区等。

2 、地缘优势。

旅游区位良好,*市是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一个核心城市,位于奎屯、克拉玛依、 “金三角”之西一角。位居自治区旅游发展战略“三线五区”的“二线”之中,便于旅游业的发展。分别与克拉玛依、奎屯、沙湾、石河子等地相邻,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利,铁路、公路网络畅通,乌鲁木齐至*仅需2.5小时。312 国道和亚欧第二大路桥横贯东西,217国道穿越南北景区。

3 、人文优势。

*历史悠久,据考证,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踪迹。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在匈奴、突厥、蒙古、乌孙等游牧民族活动区域留下许多当时人类活动的历史遗迹。同时土尔扈特人东归后一部分蒙古后裔在*生活以及三区革命、兵团七师红色旅游文化在*都有深厚的一笔。

4 、市场优势。

旅游客源市场广阔,目前,*市方圆65千米范围内居住有100万人口,其中:克拉玛依市和独山子区皆为石油城,职工经济收入较高,消费临界点在1000—2000元以上。随着独山子千万吨炼油项目、百万吨乙烯项目的实施,将为*旅游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将会成为北疆地区游客中心集散地,旅游发展的中心枢纽。

二、*旅游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业极为重视,依据《*市旅游资源普查及旅游业发展规划(20*——2*5 年 ) 》,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旅游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基本形成。截止2006年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2100万元,旅游接待人次22.5万人。目前,*市有2家二星级宾馆,l 家旅行社,7 个初具接待能力的旅游景区,56家旅游经营户。相对于*的丰富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些现实的亟待改进的方面。

1 、低层次开发普遍,内涵品味有待提高

目前许多景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还是以原生态为主,旅游以参观游览为主,参与性项目开发较少,旅游开发缺乏深度,大多以展示形式为主,展示内容单调、僵硬,缺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更不能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挖掘*旅游核心价值,凸显草原文化主题已成为打造草原文化产品工程的首要问题。一些旅游区知名度低、可游性差、模式雷同等。现有已开发的旅游项目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开发,缺少影响力和震撼力。如*南山森林公园,是由森林、草原、河流、峡谷组成的一片美丽而富饶的宝地。这里原始森林与高山平原汇于一体,使游人能观能触能联想能感悟。奇险、旷秀、清爽、宁静的自然景观让游人触景生情,达到欲仙欲醉的境界。森林公园主要景点包括巴音沟、待甫僧及尚待开发的乌兰克淖尔湖三个风景区。但三个景点知名度低,模式雷同,游客活动参与性低,偏重温故却不知新,缺乏新奇感受。

2 、开发缺乏整体性观念

我市的旅游发展过程中,依然处于自发的点状发展,没有把自己置身于自治区旅游发展的大局之下,没有把特色旅游置于整个旅游业发展的大盘子中。一方面是开发缺少立足于自治区的规划和统筹,旅游项目缺少特色,趋同化倾向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是产品单一,缺乏对资源的整合。

3 、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凸显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5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也是当前我市着力培育发展的五大千亿产业之一,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战略意义。为推动我市旅游产业提升发展,最近,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钱世茂带领城建环保工委、市旅游局负责人,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和城建环保工委主任、副主任,分赴9个县(市、区),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对全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工作越来越重视,社会各界对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关注,各地旅游开发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大,全市旅游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一)加强组织领导,合力兴旅的氛围初步形成。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把旅游产业作为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五大千亿产业之一重点培育发展,先后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38个与旅游工作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加大了对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工作考核力度。各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健全完善旅游工作领导机构,兰溪、东阳、义乌、武义、磐安还专门成立旅委会以强化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全市上下初步形成了合力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工作力度,工作体制机制逐渐完善。

加强旅游业发展统筹谋划,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金华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有望于近期出台。强化旅游产业资金保障,市本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从原来的900万元/年提高至2500万元/年。加强旅游工作研究,市旅游局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了金华市旅游研究院,在旅游科研、旅游策划、旅游商品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各县(市、区)相继完成或正在积极编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并加大旅游工作考核力度,出台了扶持和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

(三)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旅游业综合实力有所提升。

这几年,我市旅游项目投资建设的力度明显加大,掀起了新一轮旅游建设高潮,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如东阳万花园、凤凰谷天澜度假酒店、武义璟园等建成开业。到2015年底,全市列入国家项目管理系统项目96个,列入省重大项目14个,总投资额960多亿元,全市4A级景区18家。3A级景区15家,省级旅游度假区5家。

(四)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旅游市场环境不断优化。

改革创新旅游管理体制,2015年成立金华山旅游经济区,统筹推进金华山开发建设。推进旅游社会化改革,相继成立金华市旅游研究院、导游协会、旅游纠纷调解委员会,建立旅游社会监督员队伍,增添了我市旅游发展新动力。加大旅游市场整顿和旅游安全排查、整治,积极开展全省首个“县(市、区)旅客满意度调查”试点,我市旅游服务质量满意度不断提高。

二、我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旅游业发展规划与其他规划衔接存在“困境”。

在调研中,基层反映比较多的是,旅游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交通规划、林业规划、水利规划等未能很好衔接,导致一些核心保护区范围过大或保护级别定义过高,致使旅游业项目落地难。虽然旅游法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应当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兼顾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但由于旅游法强制力和约束力不够,加之旅游主管部门在政府各部门中处于弱势地位,致使该法律规定落地很难。如何加强旅游业发展规划与其他规划相衔接,实现多规合一,成为当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二)旅游业要素保障不足。

一是旅游建设土地指标不足。当前,“有项目、有资金、没土地”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旅游项目即使经过层层审批获得了用地指标,但因配套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用地指标而迟迟不能建设,影响了旅游项目综合效益的发挥。在“三改一拆”过程中,有的旅游建设项目及配套设施因为受限土地指标而作为违章建筑被拆除。二是旅游产业融资难。旅游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可抵押资产少,很难从银行获得融资,如何为我市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千亿支柱产业提供强大资金支持有待探索。三是旅游专业人才、技术缺乏。随着全域化旅游时代的到来,我市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相适应、人才建设滞后于市场需求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基层要求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旅游工作指导的呼声较高。

(三)旅游业发展统筹协调力度还需加大。

一是“大金华”整体旅游品牌没有打响。金华旅游资源丰富,县(市、区)旅游特色鲜明,但金华旅游整体品牌缺乏集体打造,区域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够鲜明,各县(市、区)单打独斗、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等现象比较突出。二是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义乌商贸、东阳横店影视文化全国有名,武义温泉、磐安养生、永康五金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县(市、区)之间旅游业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市本级旅游业发展相对迟缓,2015年市本级旅游收入仅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13.5%。三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迄今为止,全市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公共咨询服务平台,智慧旅游系统建设进展迟缓,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四是市本级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顺。虽然2015年我市对金华山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但市本级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如婺城区受限于饮用水源地保护、市区管理体制等因素,旅游业发展举步维艰。

(四)旅游工作力量较为薄弱。

调研中,县(市、区)普遍反映,旅游主管部门编制少、人员少、执法力量弱,“小马拉大车”现象严重,无法适应当前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形势,这种现象在市本级尤为突出。如婺城区旅游局目前无行政编制,没有配备具有执法资格证的执法人员,金东区旅游局仅有一名工作人员持有执法证,金华经济开发区还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其他县(市、区)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旅游工作的开展。

三、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创新发展理念,强化组织领导。

一要跳出旅游看旅游,强化大旅游发展理念。确立旅游优先发展战略,树立全域旅游意识,把“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景打造、全民参与”理念贯彻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营造全民参与良好氛围,使旅游业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事业。二要跳出旅游管旅游,构建大旅游工作格局。建议我市学习借鉴外地做法,适时成立旅委会,切实发挥好旅游发展领导小组作用,重视加强旅游工作体制机制的研究,着重解决好我市旅游工作统协调力度不够、旅游工作力量薄弱、市区旅游管理职能分割和多头管理等问题,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三要跳出旅游抓旅游,打造大旅游产业。充分利用旅游业覆盖面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等特点,结合我市县(市、区)产业特色明显的优势,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健康养生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商贸购物旅游、影视体验旅游、商务会展旅游,形成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互促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旅游业发展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实行多规合一。

要解决影响和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多规不合一”的问题,从当前看,市、县(市、区)两级要高起点编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三五”规划,并注重旅游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并征求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从长远看,要探索建立旅游功能区,加快编制旅游功能区规划,将旅游功能作为一定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通过主体功能区规划来引领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与产业规划,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的融合发展,将金华全域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城乡一体、产业融合的区域。

(三)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打响金华旅游品牌。

一要加强资源要素全域内整合。以全域化的理念和专业化的方法,整体推进全市旅游业的规划设计、线路整合、营销宣传、监督管理等工作,实现旅游资源共享、线路互联、市场互动、客源互送,避免各县(市、区)同质竞争,如金华山、武义、磐安都在规划建设滑雪场;婺城区浙中乐园和金东区浙中乐园同样是重复建设。二要加大金华旅游目的地打造力度。整合现有旅游产品,转变营销方式,加强县(市、区)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对外营销。要加强金华旅游整体形象的包装策划,提炼金华旅游大品牌,统一标识,整体运作,树立像“多彩贵州”、“好客山东”这样深入人心的金华旅游形象。三要提高市本级旅游首位度。加快补齐市本级旅游业发展相对薄弱、带动力不强这一“短板”,进一步理顺市区旅游工作体制机制,倾力将金华山、婺州古城打造成为全市旅游龙头项目,积极推进环城休闲度假区建设。

(四)进一步创新举措,强化要素保障。

一要加强资金保障。建议我市借鉴江苏的做法,由财政局、旅游局、信用再担保公司三方推出“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和“旅游业融资担保”,以贷款形式为旅游项目提供资金,引导优质资源流向旅游产业。二要加强用地保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旅游业用地的安排,优先落实重大项目建设用地。要总结推广磐安县加强旅游业土地要素保障的做法,学习借鉴山东省淄博市梦泉村的“整体租赁+制度保障”的土地流转模式,积极破解旅游业发展的土地瓶颈制约难题。三要加强人才保障。大力实施人才兴旅工程,建立金华市高端旅游人才库,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引进紧缺技能人才,构建“高校+企业+政府”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浙师大、上海财大浙江学院、金职院、义乌工商学院等在金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建立旅游产学研合作基地,加强新型旅游业态领域的紧缺专门人才培养。

旅游业发展报告 篇6

一、2007年旅游业发展状况

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314.14万人次,与上年同比增长25.44%;接待海外旅游者12.09万人次,与上年同比增长35.56%;旅游创汇5872.28万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50.41%;国内旅游收入120.81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8.36%;旅游总收入125.28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8.19%。

2007年我市旅游业各项经济指标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是由于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大力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

1、加大营销宣传力度。为更好打造“中国避暑之都”城市旅游形象,一方面是“走出去”。市旅游局在《今日民航》、苏州《消费者周刊》、无锡《江南晚报》、南京《金陵晚报》、《长沙晚报》等国内媒体刊发贵阳旅游专刊、专版;在贵阳市三星级以上宾馆饭店客房内制作贵阳旅游宣传桌卡,“五.一”期间,选择6个区(市、县)在贵阳电视台《直播贵阳》栏目中制作贵阳旅游专栏;认真组织参加了2007西安(国际)旅游博览会暨第四届西安旅行社旅游采购联谊会、苏州国内旅游交易会、全国王阳明纪念地旅游合作联盟成立大会、日本大阪旅游展及展后的联合促销活动、2007中国贵阳(新加坡、马来西亚)旅游投资贸易促进活动、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2007韩国国际旅游展、西南经济区市长联席会旅游推介展示活动、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贵阳宜居体验暨避暑旅游活动(深圳站)活动等;完成10趟省外旅行社组织来筑旅游专列的现场核实及奖励兑现审核工作;花溪区、乌当区、清镇市、开阳县、修文县等地编制大量的旅游宣传图片在新闻媒体上发布,许多地方的旅游网站建设陆续完成。另一方面是“请进来”。邀请海外媒体及旅行商来筑考察和交流。完成加拿大经营旅华业务的旅行商和新闻媒体一行10人考察贵州民族民俗文化博物馆;邀请德国黑森电视台完成在青岩古镇、黔灵公园、街景等拍摄工作;完成南宁、石家庄记者采访团来筑采访工作;组织完成广州“寻找喀斯特神州大型自驾游”各项考察、道路保畅等工作;完成新西兰、香港、台湾旅行商及媒体一行考察青岩古镇、黔灵山的工作;完成美国记者采访贵阳花溪、黔灵山等主要旅游景区的工作;完成美国代理商考察团一行19人考察贵州民族民俗文化博物馆;接待日本旅游专家考察市内酒店、南江峡谷、青岩古镇等。筹办了首届中国导游节暨“天河潭”杯全国“导游之星”(贵阳)邀请赛,举办了“首届中国导游高端论坛”和“中国优秀导游事迹报告会”,进一步扩大贵阳旅游对外影响,强力推进了我市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2、扩大区域合作。继续推进与遵义、重庆、广安旅游部门联手运作市场的深度合作。着力打造“滇黔喀斯特景观”旅游精品线路,并与昆明、曲靖、兴义、毕节、安顺市旅游局签订了合作协议。

(二)抓好旅游规划编制,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景区开发建设

1、今年市旅游局启动了白云区乡村旅游规划、乌当环城休憩带旅游规划、开阳高寨乡村旅游规划、修文顺心园乡村旅游规划和修文谷堡乡村旅游规划。完成了《贵阳市修文县阳明兰花湖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开阳县《“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总体规划》和《南江大峡谷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乌当区《贵开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规划》、清镇市《红枫湖和百花湖总体修编》和《暗流河景区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

2、大力推广旅游景区等级评定工作。其中天河潭风景区、修文野生动物园和南江大峡谷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区,清龙十里画廊、明皇御温泉和甲秀楼申报国家AAA级旅游区,目前已通过省旅游局初评,等待国家旅游局终评验收。

3、完成对98户旅游村寨民居旅舍的改造工作;花溪区青岩古镇改造工程推进效果明显,于9月29日重新投放市场;乌当区温泉新城项目进展顺利;清镇市启动了红枫湖鸿泰科技中心、红枫湖绿苑等项目的建设,并投资完成了红枫湖滴澄关码头整治改造工程;修文县启动了阳明文化主题公园项目的建设;开阳县对全县旅游区的旅游公路、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

4、完成了甲秀楼、桃源河景区、花溪春江生态园、南江峡谷和青岩古镇旅游厕所修建工作,天河潭、红枫湖、香纸沟和天鹅湖等4座旅游厕所正在建设中。在青岩古镇、天鹅湖景区和开阳旅游景区设置一批旅游标识牌;其他一些景区景点建设不同程度也在推进。

(三)狠抓行业监管

1、全面启动旅游市场治理整顿工作。加大检查力度和处罚力度,深入开展“零负团费”专项行动。对查处和受理的违规案例、旅游投诉做到及时高效的处理。初步实现了“满意在贵阳”的旅游服务品牌。

2、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服务,防止商业贿赂和不正当交易。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创造合法经营、放心消费的旅游市场环境,为全市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四)抓好依法行政和标准化建设

1、《贵阳市促进旅游业发展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正式列入贵阳市人大立法规划;完成了《贵阳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简易程序操作规定》、《贵阳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处罚一般程序操作规定》、《贵阳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复议工作程序的规程》、《贵阳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听证程序试行规定》等行政执法监督制度文件和法律、法规文书表格的起草工作。

2、完成《关于加强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我市旅游业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工作意见》;完成了《贵阳市乡村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贵阳市避暑山庄(农庄)设施与服务规范》和《贵阳市温泉设施与服务规范》的标准建设相关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旅游业服务质量标准。

(五)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培训以及信息、咨询工作

1、为提高我市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市旅游局、市旅游协会对07全市旅游行业涌现出的优秀旅游企业、先进个人进行大力表彰。在旅游行业中营造崇尚先进、争作贡献的浓厚氛围。

2、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1月份,在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上,对全市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培训。3月份,完成了《导游手记》编辑出版工作。5月份,对取得资格证书的导游员和新增的导游人员进行了审核和上岗培训。

3、以贵阳旅游网站为中心,大力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推动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建设,逐步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服务网上预定功能。

二、2008年旅游业发展展望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十七大、省第十届二次全会和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纲,统领全市旅游工作,发挥旅游行业作为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生力军作用,实现扩大就业、旅游富民、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生态建设、环境优美等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目标。全年力争接待海外旅游者16万人次,同比增长33%;旅游创汇8340万美元,同比增长42%;接待国内旅游者2684万人次,同比增长16%;旅游总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50%;旅游饭店能耗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降低5%,景区景点使用环保节水型旅游厕所率达到5%。

(一)以生态文明理念,做好旅游立法、发展规划、标准化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重点项目工作 以《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为立法依据,进一步完善《贵阳市促进旅游发展办法(草案)》,制定《贵阳市温泉资源开发保护管理条例》,做好《贵阳市旅游发展规划》、《贵阳市温泉旅游开发规划》和《贵阳市环城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带总体规划》等总体规划和区域专项规划的修订和编制工作。推广覆盖旅游经济全领域的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制定旅游知识产权保护奖励制度,推进我市包括各级风景名胜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民族文化遗址和村寨、民族生态博物馆、特色艺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和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温泉度假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在内的各级旅游景区(点)名称申请旅游服务商标和旅游地理标志;鼓励和扶持旅游传统工艺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申请、登记外观设计专利权和著作权。完成3—5家旅游企业申请旅游服务商标、旅游地理标志和专利的申报工作。

(二)以“避暑季”为重点,大力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

认真做好“避暑季”旅游活动和旅游线路产品的策划,在市总体活动的框架下,陆续举办民俗文化、会展博览、体育竞赛、美食茶艺、乡村体验、温泉康疗、森林休闲、宜居家园、都市纳凉等缤纷避暑旅游主题活动。加大国内旅游市场开拓力度。国内旅游市场的促销重点放在重庆、广州、深圳、武汉、长沙、江西等地“火炉”城市,深度开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重点城市、京津地区客源市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充分发挥媒体和网络的宣传效果,大力宣传贵阳旅游资源,打造“避暑季”旅游品牌,树立城市旅游形象。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的要求,制作或更新贵阳旅游系列宣传资料,丰富内容。

(三)以规范管理为核心,营造和谐旅游市场环境

广泛开展诚信旅游活动,进一步规范旅行社管理,着力加强旅行社门市部的管理,加快旅行社保险体系建设,提升星级饭店服务质量,加强导游的管理,推进导游服务管理机构建设,逐步构建导游管理体系。积极推进节约型旅游行业建设,引导旅游企业弘扬绿色文化、加强绿色管理、提供绿色服务、采用绿色科技、开展绿色宣传。

(四)旅游业灾后重建措施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7

一、全国康体养生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康体养生、康疗度假型旅游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康体养生旅游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体验性、绿色健康性等特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要积极发展老年旅游以及中医药健康旅游,足以体现国家对健康旅游的重视程度。目前,学术界还没有针对康体养生旅游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结合已有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康体养生旅游是指旅游者通过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既满足自身游览观光、休闲度假需要又能达到强身健体、陶冶心灵目的的一种专项旅游。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将康体养生旅游作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一大发展方向,例如都江堰市在2015年5月正式对外宣布,将用10-15年时间建成中国·青城山全民健康教育与养生实践基地暨世界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立志于打造全国首个世界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

二、青城山镇康体养生旅游发展现状

青城山镇位于都江堰市区西南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青城山下,距都江堰市区15公里,距成都市区60公里,目前该镇有2.8万余人。由于青城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因此青城山镇的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此外,该镇还是道教文化发祥地、著名的长寿之乡、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成都市优先发展重点镇之一。笔者于2015年9月针对青城山镇康体养生旅游产业进行了调查。

(一)旅游地产的发展现状

根据青城山镇政府提供的相关资料得知:在2009年至2011年,青城山旅游地产产品新增面积逐年增加,但市场成交量逐年下滑;销售面积在2010年达到12.71万平方米,该数值在2007年至2013年处于最高值,之后便一直下滑,到2013年成交量便只有1.73万平方米。市场存量面积则一路攀升至31.17万平方米,新增面积与销售面积逐年减少,存量面积递增的现象表明青城山镇旅游地产房屋空置率比较高,整个市场进入疲软状态。

(二)酒店等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青城旅游区的建设和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青城山镇旅游度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城山镇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酒店以及在建在洽谈的酒店数量众多,青城山镇酒店等服务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目前青城山镇共有各类酒店宾馆共12家,但是多数酒店与青城山镇康体养生产业融合还不够紧密。现存青城山镇酒店类型主要以度假型、快捷型酒店类型为主体,康体养生类酒店偏少,除高星级的酒店内部具有一定的康体养生设施,如SPA、游泳池、泰式按摩、室内高尔夫球场之外,其余快捷型酒店均缺乏康体养生所需的设施设备。

(三)农家乐发展现状

青城山镇农家乐主要分为前山和后山两大板块布局,前山主要以“青城人家”片区农家乐为主,以经营农家餐饮、住宿为主,业态较为低端。后山主要集中在泰安古镇,部分沿后山旅游公路两侧分布,除了经营农家餐饮之外,还配套一系列休闲娱乐活动等。截止2015年9月底,青城山镇共有农家乐513家,其中四川省四星级农家乐4家、三星级农家乐12家,餐位总数26456个,房间总数7536间,床位总数14732个,从业人员总数约1237人。近年来,青城山镇农家乐发展迅速,农家乐设施设备有了较大完善,具备了发展康体养生农家乐的有利条件。但目前大部分青城山镇农家乐发展与康体养生产业相互融合还不够紧密,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是农户自主经营,缺少道家文化元素,尚未形成特色高端康养农家乐品牌。

(四)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健康产业是一种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健康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和重视,健康产业也极具投资潜力,如今它已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中一大“朝阳产业”。

通过实地调查得知:青城山镇健康产业处于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青城山镇主要的医疗机构有三家卫生院,六家卫生服务站,20所美容美体机构,主要药店药房约20家,康体健身娱乐机构约10余家,多集中在高星级的酒店、宾馆及特色山庄内部。

三、青城山镇康体养生旅游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旅游地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地产与康体养生产业融合不深,未形成高端产业链

青城山镇旅游地产主要以投资型、度假型住宅开发为主,未能形成高水平、高附加值的高端康养产业链。未来加强旅游地产与康体养生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将是青城山镇现有旅游地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此外,为响应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的号召,绿色地产亦是青城山镇今后旅游地产发展的一个方向。

2、旅游地产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产业支撑

青城山镇的旅游地产主要发展模式是“资源+主题酒店”,利用青城山世界级的自然旅游资源,规划建设大量主题酒店,但真正的康体养生地产项目数量偏少。地产开发与配套软硬脱节,缺乏文化支撑、产业支撑(包括养生产业、休闲娱乐产业等复合型的地产),难以满足旅游者对休闲养生与投资的双重追求。

3、目前旅游地产出现了空置、闲置及运营难等问题

青城山镇旅游地产业虽取得了长足的快速发展,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青城山旅游地产业主购买旅游地产项目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度假及投资,因此经常会出现房屋长期空置的情况,并且青城山镇旅游地产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度假酒店、主题酒店、经济酒店及度假山庄等酒店业态,总体经营业态较为单一,现代化的主题养生步行街、高档次、高附加值的购物娱乐场所较少。综合这些原因造成目前旅游地产空置、招商和运营难等一系列问题。

(二)酒店等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

1、酒店缺乏高端康体养生品牌

经调查得知:青城山镇共有酒店、宾馆山庄24家,天府熊猫驿站乡村度假连锁酒店5家,其中只有青城豪生、青源酒店、六善等少数酒店为高端酒店,其余酒店多为星级较低的酒店,随着青城山打造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中国国际康体养生目的地名镇目标的建设,现有的高端酒店的康体养生设施设备、康体养生服务、医疗管理等还不能满足旅游者对高端康体养生服务的要求,并且青城山镇大多数酒店只在名称上体现以道家养生为主题,品牌知名度较低,还未形成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以道家文化为特色的高端康体养生品牌

2、现有酒店与康体养生产业融合不紧密

虽然当前青城山镇主题酒店市场前景十分良好,康体养生产业发展道路也十分广阔,但是就目前来看,青城山镇康体养生酒店总体来说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康体养生经营管理缺乏系统化、标准化运作。主要表现为酒店对道家康体养生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没有找到切合自身特点的康体养生经营模式,从而导致有些酒店管理者盲目跟风,缺少创意和新意,酒店差异化不明显,康体养生核心竞争力不够。所以未来加强酒店产业与康体养生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将是青城山镇酒店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农家乐存在问题

1、农家乐数量众多,但服务项目和质量缺乏康体养生特色

截止2015年9月底,青城山镇共有农家乐518家,数量虽然众多,但是高星级、高标准、有特色的农家乐数量所占比重较小。现青城山镇农家乐普遍存在着康体养生特色不鲜明、经营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未来加强农家乐向康养方向的进一步融合协调发展就成为青城山镇农家乐发展的主要目标。

2、粗放经营,未形成影响力较大的康体养生农家乐品牌

目前青城山镇农家乐经营方式还处于轻管理、低质量的管理方式,农家乐经营者缺少康体养生品牌意识,未注重康体养生农家乐品牌的建设和打造,使青城山镇未能形成影响力较大的康体养生农家乐品牌,严重制约了青城山镇康体养生农家乐健康快速的向前发展。

(四)健康产业存在问题

1、健康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健康产业体系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青城山镇的健康产业现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青城山镇的健康产业相关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为薄弱,布局较为分散,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产业体系。未来加强引进高端康体养生项目,进一步提升健康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将成为青城山镇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2、健康产业市场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运作

由于青城山镇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缺乏健康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运作。且健康产业市场进入门槛低,导致商家服务鱼龙混杂,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问题突出,不利于推进青城山镇健康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3、健康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不足

青城山镇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生态农业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房地产服务业、新型社会服务产业等共同发展的多类型产业发展格局。但是健康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体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房地产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深度还不够,产业间的渗透性、关联度、集群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青城山镇康体养生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一)发展定位

1、中国青城山世界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名镇

以青城山镇道文化资源为核心,整合山、水、熊猫等旅游资源,融合康养、颐养、医养等康体养生理念,全面提升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水平,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在国际上以“道家康体养生”为主题进行宣传,打造集养生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际康体养生度假目的地,使青城山镇成为成都市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和都江堰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核心支撑。

(二)发展思路

1、加快产业联动发展,着重发展健康服务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前提,以产业创新为突破,以核心产业提升素质、外围产业拓展市场、跨界产业共谋发展为基本思路,瞄准大青城旅游区和特色旅游重点镇产业发展定位,加快构建以康体养生产业为主导的精品旅游产业体系,把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成为青城山镇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并重点突出“道文化”理念,重点发展康体养生产业,打造青城山镇产业竞争新优势。

2、优化旅游产品供给,充分利用健康资源优势,突出文化特色

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和改进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深入发掘青城山镇旅游产品的地域文化内涵和特色。并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发具有现代气息的、科技含量高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特的旅游消费心理。最终由单一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向健康养生服务为基础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

3、引资与引智结合,培育健康服务骨干企业

发展延边旅游业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延边;旅游业;跨界民族;韩国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6-0031-05

一、前言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旅游资源丰富。北有山清水碧、清幽多姿的镜泊湖,南有色彩神秘、气势雄伟的长白山,东有中俄朝三国交界的防川岛。不仅可以领略“昼看三国界,夜闻异国情”的边寨风貌,还可以浏览起伏的长白山脉、浩瀚的原始森林和奔腾的图们江水。近年来,延边旅游业呈现出快速、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跨入中国国境的跨界民族。所谓跨界民族,是指因政治疆界与民族分布不相吻合而跨国界居住的民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集地,朝鲜族人口81.6万,占全州人口58.8%。由于与韩民族特殊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延边与境外民族国家韩国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血脉相连。中韩建交后,延边的旅游业也因韩国游客的增加迎来了鼎盛期。1991年,光顾延边的外国游客共达12930人,其中韩国游客为11748人。1996年韩国游客达115946人,2000年达117198人。随着来访游客的增多,延边的旅游收入有了大幅增加。1996年是延边旅游收入最多的一年,总收入达2.2亿元,这些旅游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韩国游客,因为这一年韩国游客占全部外国游客的96.6%。可见,延边旅游业的发展与韩国息息相关。

本文拟从跨界民族的视角出发,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发展延边旅游业作一思考,借以探索延边旅游业发展的途径,促进延边旅游业的发展。

二、延边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

作为跨界民族的聚居地,由于与韩国的特殊关系,延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特别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源优势

韩国为延边提供稳定的客源市场。朝鲜族与韩国本为同一民族,具有血缘关系和特殊的历史文化关系。中朝边境的长白山,相传是朝鲜民族的发源地,许多韩国人视其为先祖栖息繁衍之地;延边各地分布着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朝鲜军队的抗日旧址;现代的延边地区展现着韩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面貌,可引发韩国人的怀旧情感。这些人文关系,使韩国人对延边地区有一种神秘感、亲切感、好奇心,希望前来观光、寻根、探友。每年前来旅游的韩国人接踵而至,长白山线的旅游者90%是韩国人。韩国成为延边地区最重要且相对固定的客源国。

(2)接待优势

自1984年延边建立旅游局以来,随着旅游业在延边产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集食、宿、行、游、购、娱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服务体系,餐饮娱乐业尤为发达。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朝鲜族与韩国相同的语言文字和一致的文化习俗,为接待韩国游客提供了理想的环境。首先,语言文字相同,便于沟通和了解。海外旅游最大的障碍是沟通问题,但是,韩国人前往延边旅游,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其次,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的大体一致,易于增加信任和安全感。朝鲜民族素来讲究卫生和热情好客。朝鲜族的高度卫生意识会使韩国游客食宿放心,减少文化距离带来的疑虑;朝鲜族的好客及同一民族的亲切感会让韩国游客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无疑,这些一致性大大便利了韩国游客在延边地区的旅游,这种接待优势对建立良好的客地互动关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区位优势

延边地处东北亚经济腹地中、俄、朝三国接壤的图们江流域,“鸡鸣闻三国,犬吠达三江”;州府延吉市是东北亚经济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拟定的图们江流域多国开发“大三角”(延吉-清津-海参崴)三个支撑点之一,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在交通上,不仅可以连接俄罗斯、朝鲜、韩国等国的滨海边疆区,而且是韩国东海岸和日本海西海岸海滨旅游和山地旅游的交汇点。因此,延边在东北亚国际旅游地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城市所不可替代的。陆、海、空三种交通方式是边境旅游的三根大动脉,州府延吉市的机场可以直飞韩国,为韩国游客前来延边提供了方便。

2弱势

尽管由于前述原因,跨界民族的优势对延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但是,如同一柄双刃剑,延边旅游业也因此而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旅游客源市场单一

从客源市场来看,延边的海外市场主要是韩国和日本,占海外客源市场的75%以上,其他的客源市场,如俄罗斯、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国家的游客较少,欧、美等国家的游客则更少。而在海外日韩两个市场中,又过分依赖于韩国,韩国游客最高年份的1996年达到了96.6%。国内市场由于延边地区距离我国主要的国内客源市场(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相对较远,加上交通还不够完善,导致延边旅游的发展受到制约,游客主要来自省内及周边的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占70%以上。当地市场由于州内整体经济欠发达以及发展不均衡,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旅游时代”尚未来临,本地旅游需求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潜在的状态。从整体看,延边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显得过于单一。

(2)旅游时间局限性突出

由于对韩国客源的依赖,延边旅游时间局限性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延边旅游季节性强,主要客源韩国游客四季分布不均匀。延边客源主要依赖于韩国;而韩国游客主要集中在6-9月,这与延边长白山夏季旅游有密切关系。由于长白山天池湖面海拔2155米,无雪期短,封山期长,游览的季节性极强,一年当中,只有3至4个月的旅游旺季。而雪雕、冰灯、滑雪场等冰雪旅游资源的生存期也相对较短。这些使延边旅游在时间上存在较为突出的局限性,导致旅游旺季服务设施及服务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以至于延边旅游客人无房住、无车坐;旅游淡季,大量的服务设施闲置,旅游设施利用率低。其二,延边留客时间短,韩国游客的停留时间日渐下降。延边旅游以长白山旅游、边境旅游和民俗旅游为主。对于延边的主要目标市场韩国游客来说,前两者更有吸引力。但是,这两者旅游目的单纯、旅游产品的档次不高,旅游精品不多,造成韩国游客在延边的停留时间过短。目前,韩国游客在延边的停留时间平均为1.3日,在北京则达6.4日,影响了延边的旅游收入。

上一篇:关于销售员学习个人的心得体会下一篇:《最棒的玉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