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旅游状况调查报告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泉州旅游状况调查报告(精选8篇)

泉州旅游状况调查报告 篇1

所在专业

名称:

泉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成 员:林雅瑜(121240101)田芳芳(121240146)邱志康(121240128)院系: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级: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级

泉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宝岛,辖4个区,3个县级市,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影响力小,在国内旅游中的地位不明显。政府部门对其发展的重视力度不够,城市旅游发展存在很多问题,离旅游大市还有一段距离。本次旅游资源调查主要为区域旅游开发和投资结构分析提供依据,根据旅游资源特征分层次,突出重点。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例如政府旅游门户网站、地图、地名录、百度百科、旅游志等相关资料,通过这次资料的整理,可以了解和掌握旅游资源种类和分布特征。

一、泉州市旅游概况

泉州市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全市风景奇特,古迹众多,有各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600多处,其中国家级14处,省级44处,在福建省首屈一指。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各种宗教兼容并存,东西文化交汇荟集,特别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诸多宗教遗迹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泉州市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亚热带的气候条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为泉州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亦使泉州成为福建省旅游资源的富集区。

泉州市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多,类型全,分布相对集中。全市旅游资源单体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8个主类均有。作为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古城文化旅游核心区的重要文化旅游景点:清源山、清净寺、天后宫、府文庙、崇福寺、李贽故居、承天寺、铜佛寺、县城隍庙、通淮关岳庙、释迦寺、玄妙观、花桥慈济宫、富美宫、白耉庙、铁炉庙、圣公宫一峰书院碑记及梅花石等。非物质的闽南文化生态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为南音(泉州弦管)。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0项,为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园戏、高甲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惠安石雕、泉州花灯、德化瓷烧制技艺、惠安女服饰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7项,为打城戏、晋江高甲戏(柯派)、泉州五祖拳、李尧宝刻纸、江加走木偶头雕刻、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晋江水密隔舱造船技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泉州市)、闽南民居(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惠安县)、闽南民居(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南安市)、闽南民居(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鲤城区)、灵源万应茶、泉州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晋江闽台东石灯俗、晋江“嗦啰连”习俗、蟳埔女生活习俗等。全市旅游资源单体90%集中分布在旅游业发达的惠安、洛江、泉港三个地方,且新发现的120多个旅游资源单体也主要分布在这三个地方。

泉州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为戴云山主体部分,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21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是戴云山脉的主峰。海拔1856米,雄奇险峻,气势磅礴,有“闽中屋脊”之称,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二高峰,与台湾阿里山遥遥相望。戴云寺周围风光秀丽,明人把它的风光景物概括为:“戴云秋景”、“迎雪春潮”、“一柱撑空”、“七里盘谷”、“六朝真僧”、“石帽顶冠”、“风髻通玄”、“涧畔石英钟舟”、“天池洒雪”、“石壁悬松”、“云中石厂”、“天外线泉”、“山西三鼓”、“岩东石钟”等十六胜景。南宋理学家朱熹、明代大学士张瑞图曾登临戴云,都曾留下墨宝。2005年8月9日,戴云山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戴云山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宝库。孕育有维管束植物145科393属580种。有些地方至今尚保存着成片的半原始森林,有鹅掌楸、黄檀、油杉、福建柏、建宁椴、红豆树、东方古柯等国家珍稀林木和樟、楠、栎、黄山松等福建乡土珍贵树种。另有山茶花、花、杜鹃、百合、卷丹、野牡丹等多种花卉。此外,还有石菇、石绥、瑞香、黄连、香薷、银耳、金线莲、银线莲和夜明砂等60多种中药材,以及茅膏菜、圆叶茅膏菜、黄花狸藻、挖耳草等有趣的食虫植物。旅游者在观光浏览的过程中,体验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感受回归大自然愉悦心情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森林、保护自然的美好情愫,在这里您还可挖掘出丰富的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内涵。戴云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明显,又具有北亚热带和南温带某些特征。夏季凉爽,冬季无严寒,潮湿多雨,雾日多,光照充足,山地气候景观突出,人为破坏少,是城市中稀缺的原始原生态自然环境。本区气候年均温17.8℃,大于等于10℃年积温3200-5200℃。年降水量1603毫米,日照数195-240天,全年雾日达300天,相对湿度87%。素以云雾著称的戴云山,云海四时常有,随着气候冷暖变幻无常。

二、泉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政府重视的实际力度不够, 旅游发展模式定位不准确

由于泉州的制造业比较发达,旅游业在泉州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偏小。因而,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不够。旅游专项经费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很小,2005年算是历年来最高的也仅有800万,只占2004年泉州市财政总收入131.17 亿元的0.06%。这几年政府已比以前重视了,旅游主管部门也主动走出去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去促销,但是游客请进来了,却觉得没有什么特别好玩的,影响不能进一步扩大。这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原来走的是政府主导、全方位开发的路子。由于是全方位开发,各个县市区都有自己的一套发展思路,却不能形成合力,就是近几年旅游开发做得比较好的永春牛姆林也只是吸引近距离的游客,而每年一届的旅游节都由几个县、市、区轮流主办,久而久之也变成年年雷同、没有特色的鸡肋。另外,泉州是属于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区域经济背景都较好但不突出的类型,不适合走全方位开发的路子,应该要有拳头产品和特色形象定位,并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这个上面。

2、原有的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不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要求,可操作性不强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依赖于对该目的地旅游形象的认知水平,往往受其所掌握的旅游信息所影响。在诸多信息中,旅游形象是吸引旅游者并驱动其前往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泉州目前的旅游形象定位为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名城,主打海丝品牌,但海丝品牌形象零散、不鲜明,文化内涵较深,普通旅游者不知道它的内容是什么,即使是泉州市民,对家乡旅游形象的认知也还缺乏统一性。因此,在对外的广告宣传促销中经常要跟别人解释半天,并不能用一两句话来简单概括,严重制约了泉州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发展和迅速崛起。

3、旅游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泉州现有的旅游管理体制凌乱,各个旅游景点景区分别隶属于建委、市政公用事业局等不同部门,致使多头交叉管理,各部门从自身业务考虑,缺乏统一规划协调,造成景区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和旅游行业总体发展规划相脱节,旅游部门对景区开发的行业职能得不到有效体现,难于形成合力进行对外宣传和促销。

4、旅游产品开发多而杂, 产品的功能单一,缺乏拳头产品和精品的带动

一条好的旅游线路应该是金字塔形的,旅游产品组合最上面的要有一两个拳头产品或景点,中间是几个重要产品或景点,最下面的是有好多附属产品。而泉州旅游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没有拳头产品,只是满天星星,而且这些星星也过于分散,没有形成一个主题,缺乏一根主线将它串起来。另外,好的旅游线路的产品也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互补性,既要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也要有人文旅游资源,还要有民俗风情等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的产品。泉州目前对外推介的专项旅游线路多达10几条,有名胜古迹游、海上丝路史迹游、工农业观光游、滨海休闲度假游、惠安惠女风情游等等,这些专项旅游产品面对的客源市场较窄,而且吸引客人的逗留时间也比较短,参观的成分多,参与性和体验性不足。

5、旅行社长期处于弱、小、散、差状态,市场竞争无序

泉州现有旅行社80多家,其中只有5家国际社。不少旅行社长期处于弱、小、散、差状态,没有良好的政策背景支撑和经济实力,只能靠赚取一部分边际利润来进行原始积累和发展。旅行社的整体规模偏小也使市场的无序竞争进一步加剧,很多旅行社不愿投入新的精品线路的开发,更不愿支付前期投入很大的广告宣传费用,旅行社没有发挥它作为旅游业龙头应有的地位。

三、应对策略及建议

关于以上几个基本问题,本组成员经过讨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逐步解决,以推动全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1、确立旅游形象定位,培育城市旅游竞争力

海上丝路是泉州市打造品牌的一个中心,应进一步丰富泉州海上丝路专项旅游的内容,可组织宗教信徒和有兴 趣的游客参加宗教仪式、法会、礼拜等活动;举办如天后宫妈祖祭祀表演、九日山仿古祈风仪式表演、文庙祭孔文艺表演、广场仿古民俗游园以及梨园戏、南音、木偶戏和高甲戏专场演出,充分展示泉州丰厚的海丝历史文化内涵。

2、强化资源整合与开发,塑造旅游精品工程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资源整合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建设旅游目的地为重点,实施精品战略,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联动开发、整体推进 ”的旅游发展格局。突出泉州史迹旅游开发;利用泉州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发展工业旅游和商贸旅游;同时促进泉州各个市县形成一批特色旅游点,比如德化陶瓷制作、永春柑橘采摘等,加以深化整合。

3、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体系

针对区内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重点旅游区可进入性不强,景区内部交通条件有待改善,交通“瓶颈”突出的状况,旅游、市政及交通部门需下大力气优先解决交通这一大制约因素。加大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将旅游开发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使城市结构和功能既符合工业城市的要求,又与旅游城市的功能相协调。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必要时作一定程度的调整。

4、加强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深化旅游管理体制

泉州旅游状况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陶瓷企业,职业卫生,调查研究

陶瓷行业不仅是福建重要的支柱行业,在全国陶瓷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陶瓷四大产区及主要的集散地之一,而且作为福建传统产业中最具代表性的行业之一,主要分布在晋江、德化、南安、闽清等地[1]。晋江、德化、南安分别为泉州市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卫生陶瓷主产地,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尘肺病已经进入高发期。近年来,陶瓷行业尘肺病例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已成为影响我市陶瓷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负面因素。为全面了解泉州市陶瓷生产企业职业卫生状况,并为制定陶瓷行业尘肺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10年抽取部分企业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分布于晋江、德化、南安的214家陶瓷生产企业就2010年的职业卫生状况进行调查。

1.2 方法

按照卫生部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工作方案进行调查,调查表以文件、网络、电子邮件等方式分发到企业,或由调查人员入厂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健康检查与职业病诊断情况、劳动合同签订情况、职业卫生管理情况等。

1.3 统计方法

应用Excel进行录入,用SPSS 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陶瓷企业生产性粉尘接触情况

本次调查的214家陶瓷企业共有生产工人34 223人,其中接触粉尘的工人为9 489人。其中大中型企业29家,接触粉尘工人1 792人;小型企业185家,接触粉尘工人7 697人。大中型企业生产工人粉尘接触率低于小型企业,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593.30,P<0.01)。见表1。

2.2 陶瓷企业粉尘浓度监测情况

本次调查的企业车间空气中粉尘检测率为52%,车间空气中粉尘浓度合格率为47%。其中大中型企业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应测点数144点,实测102点;小型企业应测点数413点,实测186点。大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粉尘浓度实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91,P<0.01),粉尘浓度合格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20.79,P<0.01)。见表2。

2.3 陶瓷企业职业健康检查情况

本次调查的企业上岗前体检率为1.87%,岗中体检率为12.62%,离岗体检率为0.93%,均处于较低水平。大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上岗前体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 (校正),P>0.05),离岗体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 (校正),P>0.05),岗中体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0 (校正),P<0.01)。见表3。

2.4 陶瓷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情况

本次调查的企业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设置率为71%,职业卫生管理人员配备率为71%,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实施率为67%,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定率为85%,操作规程中含有职业卫生内容的比例为73%,制定职业健康检查制度的比例为75%,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制度并实施的比例为32%,建立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管理制度的比例为68%,制定个人防护用品发放和使用制度的比例为68%,警示标识设置率为74%,劳动合同中有职业病危害告知内容的比例为69%。大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在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中是否含有职业卫生内容、警示标识设置率、劳动合同中是否有职业病危害告知内容等4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2.5 陶瓷企业职业病危害评价情况

本次调查的企业,对其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比例为4.67%,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比例为4.21%。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在预评价比例、控制效果评价比例两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3 讨论

生产性粉尘是陶瓷企业最重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发现泉州市陶瓷企业粉尘浓度检测率及合格率均处于较低水平,粉尘总尘浓度合格率与黄燕玲等[2]报道的相似;职业健康检查率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各项职业卫生管理措施仍然落实不够到位。仅少数企业对其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大中型陶瓷企业在生产性粉尘接触率、粉尘浓度检测率、岗中体检率、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管理制度的比例、操作规程中含有职业卫生内容的比例、警示标识设置率、劳动合同中有职业病危害告知内容的比例、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率等方面优于小型企业,提示大中型企业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自觉性要高于小型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配置比例普遍高于检测、评价、体检的比例,说明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企业更愿意在建立制度等低成本的方面下功夫,而对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检查等投入较大的方面多表现得不够积极。陶瓷企业特别是小型陶瓷企业的职业病防治监管工作亟需加强。

本次调查发现,部分企业安排员工到不具备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医疗单位进行体检,此类检查从严格意义上不属于职业健康检查,此次调查未将其纳入统计;企业雇用的员工流动性大,部分企业将粉尘危害严重的工种转(承)包给个体户等导致企业一线接尘工人队伍不稳定;职业卫生宣传缺乏统一的引导,广大劳动者很难获得系统的职业卫生知识,同时宣传形式单一且缺乏科技含量[3];加之涉尘工人文化层次较低,缺乏基本的职业卫生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离职时不愿意参加体检,以上原因造成了职业健康检查率偏低。而企业普遍存在职业卫生法律意识淡薄,对职业病危害认识不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对职业病防治的资金投入;企业违法成本太低[4];许多新、改、扩建项目未按“三同时”要求将职业病防护设施纳入建设项目,致使无法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的产生,增加了职业卫生管理的难度等则是导致低职业病危害评价率、低检测率、低体检率的更重要的原因。

4 对策

针对泉州市陶瓷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陶瓷企业的职业病防治监管工作。

4.1 理顺职业卫生监管工作体制

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已于2011年12月31日施行,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已成为职业卫生执法主体。而我省目前的监管职能仍未能完成划转,卫生部门面临职业卫生执法无法律依据的尴尬局面,使职业卫生监管越发困难。所以,尽快理顺职业卫生监管体制,明确监管主体,形成权责匹配、上下一致、运作有效的职业卫生监管体系是扭转职业卫生执法不力的关键环节。

4.2 加强预防性监督,落实“三同时”要求

对新、改、扩项目严格依法进行审批、审核和竣工验收,提高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率和控制效果评价率,培养企业履行职业病防治各项法定职责的自觉性。当前,对于陶瓷行业的尘肺病防治,主要还是要提高生产工艺的自动化、密闭化,采取除尘通风措施以改善作业环境[5],因此,对未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就投产的企业,要督促其按照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要求进行现状评价,促使陶瓷企业切实落实作业场所防尘措施,改善作业环境,从而减少和控制陶瓷企业的粉尘危害。

4.3 推行职业卫生安全许可制度

国家安监局已经在部分省份试点职业卫生安全许可制度,鉴于尘肺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建议我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在涉尘企业如陶瓷企业等试点职业卫生安全许可制度,职业卫生安全许可可以从源头预防陶瓷企业粉尘危害,可以以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规范陶瓷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促进陶瓷企业落实职业健康主体责任,改善作业环境,保护职工身体健康。鉴于大中型陶瓷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自觉性要优于小型企业,故建议先在大中型陶瓷企业中试点职业卫生安全许可,在取得一定经验后再在所有企业中施行。

4.4 加大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进一步增强用人单位自觉守法的意识和广大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2010年福建企业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04.

[2]黄燕玲,龙登燕,刘智.佛山市2007-2008年陶瓷产业职业病危害现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0,26(12):1334-1336.

[3]杨金德,杨磊,陈剑锋.石材行业粉尘危害现状及其防治[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1,29(1):41-43.

[4]程淑群,王勋,张晓丽.重庆市粉尘危害的现状与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1):4136-4139.

泉州旅游状况调查报告 篇3

【摘要】以往关于双廊的研究中,以旅游地和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居多,对于生活其中的原住民的关注则较少。本研究借助“地方依恋”本土化研究的两个子概念:即“经济依赖”“地方认同”对旅游背景下的双廊大建旁村原住民地方依恋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旅游活动进入前,原住民对大建旁的依恋是以经济依赖作为核心的依恋关系,随着渔业资源的枯竭,年轻人开始走出大建旁在外面的城市寻找新的生计方式,原住民对大建旁依恋减弱。旅游开发背景下,文化认同成为维系原住民与大建旁依恋关系的最为重要的纽带,文化作为大建旁渔业文明遗存一方面充当着建构与旅游者差异的资源,另一方面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基于文化的认同在不断的加深。同时应该警惕旅游开发中的文化移植倾向,避免原住民文化的败落。

【关键词】原住民;旅游开发;经济依赖;文化认同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5.00x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描述了“人与地方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特殊的相互依附关系” [1] ,可以说是人对某一地的依恋,涵盖了个体对住宅及家的联系,而后逐渐将依附的空间延伸至邻里及城市区域等空间尺度[2]。地方依恋最初源于环境心理学对情感依附的研究,80年代以来,地方依恋这一概念被引入到对旅游的研究中,研究者将其分解为“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我国学者在引入地方依恋概念之后,以古村落、遗产地、旅游地等案例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在对西方理论借用的基础上做了大胆的理论创新与本土化实践。以唐文跃、张婕、罗浩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地方依恋主要受居民在旅游发展中获得经济利益大小的影响” [3],首次提出了“经济依赖”的因素,这与国外学术界提出的“地方依赖”有很大的不同。保继刚教授认为“地方认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依附[4],是人与环境之间在情感、认知和实践层面交互作用下对地方产生的心理上的归属和认同感,而文化认同是地方认同的核心。以上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

大建旁作为洱海东岸的传统渔村,其发展经历了“辉煌—失落—复兴”的历程。如今,大建旁村在内外力量的建构下成为大理旅游发展新形象,旅游开发背景下的大建旁原住民又呈现怎样的依恋关系?本研究借助“地方依恋”本土化研究的两个子概念:即“经济依赖”“地方认同”,通过第一次田野调查发现大建旁原住民对地方认同最直观、核心的表现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上,基于此本文侧重对“文化认同”的关注,对旅游背景下的大建旁村原住民——世代居住在大建旁的族群地方依恋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尝试对就旅游开发背景之下地方依恋研究的实际功能进行理论分析,为地方政府制订规划管理方案提供一定参考;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拓展地方依恋理论体系,提供实证成果。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近年来对阳朔原住民地方依恋变迁研究,提供了对旅游开发背景下旅游地原住民地方依恋的理想研究范式。本课题在充分学习以往研究基础上,根据大建旁村旅游开发的自身实际,通过实地的田野调研在对大建旁村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开始课题的研究。

首先在文献梳理上,本课题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料,利用知网数据库对早期发表的文献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同时借用“word”关键词功能对文献进行了关键词筛选,这些技术与方法为本研究提供了更好的研究平台。其次,田野调查对双廊大建旁村进行前后两次的田野调查。第一次的调查为2014年5月8日至13日,共计6天;第二次为10月16日到26日共计11天。主要运用参与观察法与访谈法,搜集一手资料,我们的访谈涉及本地原住民、村委会工作人员、游客及务工人员,调查主要涉及旅游开发背景下的大建旁村民的生产、生活变化,包括生计方式变化,民俗(民居建筑、服饰、宗教信仰等等)变化。形成了大量的一手访谈、图片资料,在资料的收集中,研究得到了大量的反映大建旁村历史发展的老资料、老照片,这些资料对原住民依恋变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论证。

三、研究结果评析

(一)田野点及其旅游开发现状

双廊镇大建旁村是洱海边上一个自然风光优美的白族聚落,双廊大建旁一地,东接连佛教名山鸡足,西可眺巍巍苍山,门迎洱海碧水清波,自古就有“苍洱风光第一乡”“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之说,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造就了其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优势;自然馈赠之外,大建旁村人文历史资源丰富,传统的白族民居建筑民族特色鲜明,白族服饰异彩纷呈,洱海渔业文明的“大门留言”风格古朴,本主崇拜历经数百年不断。大建旁原住民世代以捕鱼为业,这里曾经是远近闻名的渔村,大建旁原住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渔业文化传统,目前大建旁村已经被评为“中国民俗文化村”。近年来随着双廊古镇的旅游开发,大建旁村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走在了“海东”旅游开发的前列,大建旁村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依托自然与人文两大核心资源,使其成为“海东”旅游线上的明珠。

大建旁村的旅游开发,要晚于双廊村的开发,真正的规模化开发,始于近几年。以杨丽萍、赵青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家定居双廊为契机点,大建旁村旅游迎来了规模化的时代。大建旁目前的旅游发展集中于特色客栈、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两大模块,形成了家家开客栈或是从事旅游贸易的格局,传统的渔业生计方式逐渐被“旅游经营”活动所取代。旅游开发大背景下的大建旁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旅游开发、经济发展使大建旁村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另一方面大建旁传统文化在与旅游者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面临重构。

(二)田野调查实践

1. 经济依赖:从“摇橹、耕作”到“旅游经营”

走进大建旁村,本主庙第一个进入视线,这里是大建旁原住民祖先居住的地方,通过本主庙各种雕刻的石鱼,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到这个民族对于鱼的热爱与依赖。endprint

从辉煌到失落:摇橹捕鱼是大建旁原住民最开始的生计方式,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就了他们灿烂的渔业文明。根据当地老人的介绍,大建旁原住民在洱海一带捕鱼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当时的洱海渔业资源丰富,加之人口少,捕鱼的产值远大于耕作,那时的大建旁是别人眼中的富足村子。70年代由于人口增多、洱海渔业资源锐减,单靠捕鱼已经不能养活一个家庭,很多人开始在极为有限的土地上尝试种植稻谷。改革开放之后,村子中有年轻人开始走出村子,外出寻求新的生计。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洱海渔业资源锐减,当地政府处于对洱海自然生态的保护开始实施季节性休渔,这一政策使更多世代捕鱼为业大建旁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计方式,更多的人被迫走出村子,在城里寻求新的生计。生态环境的改变,渔业资源的枯竭,人口的增多,传统的生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建旁原住民的生存需求,大建旁辉煌的渔业文明由辉煌到没落。

失落到复兴:2003年双廊镇被评定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大建旁被评为中国民俗文化村,旅游开发时代随之到来。借助祖辈创造的渔业文化遗产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大建旁村的旅游产业迅速做大,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收入远远超出了他们祖辈从事的渔业活动,那些曾经走出大建旁村漂泊在外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家乡的变迁。目前大建旁绝大部分原住民都在经营自己家的客栈,或是经营特色餐饮以及从事民族旅游产品、民族文化体验旅游的买卖等。

旅游开发情境下,大建旁村固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摇橹、耕作”转到“旅游经营”,传统的生活方式变成了老年人的记忆,年轻人的想象。旅游经营活动的回报远远大于传统的生计方式,洱海捕鱼变成传统生活方式的展演。大多数人一心从事旅游经营活动,对捕鱼割舍不下的老人会偶尔出海,全做记忆的回味,自然环境绝佳的渔村转变成旅游场。从倚重渔业资源到文化资源的开发,自然经济依赖作为大建旁原住民地方依恋的核心地位开始转变。

2. 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移植

(1)文化认同。关于“文化认同”,有学者认为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旅游活动介入前传统文化更多的是以隐形的形式作用于知识持有者的内心与行为方式。旅游开发背景下,传统文化在遭到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大建旁原住民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这对原住民的文化认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外来游客的赞叹中,原住民的认同感得到提升。

以白族传统服饰为例,传统白族特色服饰崇尚白色,金花的头饰则更加讲究:白穗代表下关的风、花是上关的山茶花、冒顶上的白色代表苍山的雪、帽子弯弯代表着洱海上的月亮这些构成了大理的“风花雪月”。可以说这些服饰上的文化元素是白族人最真实的“地方性知识”,然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海东”沿线公路的修建,大建旁与外交流更加活跃,现代风格的着装审美渐渐取代了他们对传统服饰的热爱,一些年轻人甚至抛弃了他们的传统服饰。旅游开发之后大建旁人渐渐意识到他们与旅游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这传统的服饰,而旅游者也喜欢他们的服饰。在与游客进行买卖交易的时候,旅游者则更倾向于接受穿着白族传统服装的人,游客认为这些人是真正的白族。随着旅游发展,在旅游者的凝视中,白族服饰元素开始增多,目前在大建旁巷间弄堂,随处可见白族传统服饰的身影。而在大建旁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接本主”“开海节”中绝大部分人会在这一天着穿白族民族盛装。我们看到旅游开发的进入,白族最显著文化元素白族服饰一方面被作为文化成为东道主建构与旅游者差异的资源,另一方面在旅游者的欣赏与赞叹中东道主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渐渐加深。旅游场中白族传统文化被旅游者关注,重新介入到文化交流中,在认同的基础上,大建旁原住民对自我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也呈现在旅游场域中。

地方传统文化是地方居民的精神纽带,是地方文化认同的根基。以白族服饰为代表的地方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呈现的文化复兴与文化交流展现了大建旁地方民族文化借助旅游复兴的势头,巷头弄里流动着的着装白族服饰的身影,民艺店里的土陶工艺品,开海节中的白族文化展演等等,这些传统文化重新介入现实的文化交往结构中,展现出被压抑已久的活力,他们在向外界展示自我文化的同时,也在诉说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认同。

(2)文化移植。旅游时代文化通常被当做旅游吸引物,旅游东道主往往在游客的凝视中建构旅游文化,因此出现了一些重开发轻保护、传承的文化移植现象。旅游开发背景下的大建旁村在对传统文化显现认同与依恋的关系同时,在“旅游者凝视下”建构的旅游文化有文化移植的倾向。以大建旁民居建筑为例,传统的白族民居建筑大多遵循“三坊一照壁”的格局,建筑以石木材料为主,画壁会有精美的白族特色装饰与家风、家训,讲求优雅整洁体现白族民族特色。大建旁村的白族建筑多在画壁装饰“鱼”的形象,可以说是大建旁人对鱼的独特偏爱。大建旁民居门楼建筑艺术是白族建筑图案的一个综合表现,一般都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再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显得富丽堂皇,又不失古朴大方的整体风格。而民居大门留言风俗则是个人、名望、荣耀、地位的象征,同时它又是社会结构对内的秩序表述。大建旁传统民居作为大建旁原住民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在它古朴素雅的外观之下,是大建旁原住民数百年生命哲学、文化精神的符号承载。

旅游开发背景下的大建旁村民居建筑呈现出的文化移植的倾向。首先,村民自发的民居建设采用大量的新形式与新材料。形式上大量模仿西式建筑风格追求现代式的简约风尚,材料上钢筋水泥取代了传统的石木结构,不少民居客栈合一的建筑故意营造“小资”情调,以迎合游客的审美取向。其次,新建、改建的民居,在选址上刻意追求洱海沿岸、险峻的峭壁,建设中造成环境的破坏,同时使大建旁民居整体视觉上造成异质感。在大建旁白族文化精英眼里“以前,这里的白族传统民居建筑非常独特,保存的也很完整,这些民居建筑是白族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近些年旅游开发,打破了这种宁静,现代化的楼房出现在传统民居丛中,显得不伦不类,也破坏了整体的文化景观”。在外来白族打工者来看“看看他们现在的房子真不是以前白族的房子喽,我们瓦色那边没有这样,他们建的不伦不类”。在外来打工者,尤其是近邻瓦色镇村民的来看,通过旅游大建旁村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提高,生活富足;同时旅游开发文化交流也带来了文化的碰撞,尤其体现在白族特色民居建筑上的变异,是一种不伦不类的文化变异。“很美的地方,和想象的有些差距,整个村子都在进行大规模的修建,现代化的建筑太多了,老房子拆掉太可惜了,还是希望看到白族的传统建筑”在远道而来旅游者看来,他们更加愿意看到白族传统民居建筑,而不是标榜“小资情调”的不伦不类的客栈。endprint

在旅游开发背景下,文化认同成为维系原住民与大建旁最为核心的纽带。同时旅游开发中的文化移植倾向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国内太多的旅游开发失败案例警示我们“任何为迎合游客而产生的旅游文化移植,任其发展,不加以规范约束则最终会致使东道主文化的败落[5]。”

四、结束语

本文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大理双廊大建旁村原住民地方依恋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其变迁过程进行分析。以旅游开发为节点,研究发现,旅游开发前,原住民对大建旁的依恋是以经济依赖作为核心的依恋,其中自然资源的禀赋—渔业资源是原住民地方依恋的核心。随着渔业资源的枯竭,原住民对大建旁经济依赖关系减弱,年轻人开始走出大建旁在外面的城市寻找新的生计方式,原住民对大建旁依恋减弱。旅游开发背景下,文化作为大建旁渔业文明遗存一方面充当着建构与旅游者差异的资源,另一方面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文化认同在不断的加深。通过旅游开发原住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原住民对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增强。案例研究表明,在旅游发展上升期的大建旁村,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成为维系原住民与大建旁依恋关系的最为核心的纽带。

研究发现,目前大建旁旅游开发中存在文化移植倾向。一方面大建旁旅游开发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另一方面文化认同成为大建旁原住民地方依恋的核心纽带,一旦大建旁传统文化遭到旅游文化的解构,大建旁的地方特色、文脉的延续与发展势必遭到不可修复的破坏。因此在旅游开发中在不违背原住民合理意愿的前提下,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场域中的原住民旅游开发活动进行合理的引导与规范约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思路。

本研究对地方依恋的研究上,抽离出文化认同与经济依赖,作为切入点,虽然非常契合本案例的实际情况,但是否具有普遍的实践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另外,正如保继刚教授所指出的地方依恋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难于把握,本研究是对研究对象的抽象呈现,现实情况更加复杂,实际上,地方依恋本身也处在动态的变化中。从文化层面上,赵世林教授曾指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在该民族社会发展中积淀而成并反映其民族特质的文化形态,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宗教、信仰和风俗等[6]。” 基于上述研究,即使是文化认同的考察也是多维度的,因此后续跟进的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最后,随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场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正如本案例,在旅游开发背景下,基于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成为维系原住民与大建旁依恋关系的最为核心的纽带。这也间接回答了在云南这样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具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缩影的当今社会,怎样运用好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向,保继刚,Geoffrey Wall.场所依赖:一种休憩行为的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6(9):19-24.

[2]杨昀,保继刚.旅游社区外来经营者地方依恋的特征分析—以阳朔西街为例[J].人文地理,2012(6):81-86.

[3]唐文跃,张婕,罗浩.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与资源保护态度的关系—以西递、宏村、南屏为例[J].旅游学刊,2008(10):87-92.

[4]保继刚,杨昀.旅游商业化背景下本地居民地方依恋的变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2(7):49-54.

[5]陈修岭,杨家娣,张颖.民族旅游对族群认同影响的测定与调查[J].旅游研究,2014(1):57-63.

[6]赵世林.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11):20-21.

Investigation on Indigenous Place Attachment around 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Village Dajianpang in Dali City

LIN Liwen; YAN Meilin; HAO Yunhua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 Previous research on Shuanglang, with morn concerning for tourism and tourists and less for indigenous people. By dint of the two concepts of place attachment of indigenous research,which are the Economic Dependency and Place Identity, the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tatus quo of indigenous place attachment on the background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digenous place attachment in the studies found by the researchers reported the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with Economic Dependency as core before the tourism activities coming. With the depletion of fisheries resources, young people excited out of Dajianpang to find new framework of livelihood, this caused indigenous people weakened the place attachment of Dajianpang. On the background of tourism development, cultural identity becomes the most important link that binds the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genous people and Dajianpang. As Dajianpangs remains of fisheries civilization,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serves as being different resources from tourist, on the other hand deeps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lso should be wary of cultural transplant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avoid the decline of indigenous-culture.

我校大学生旅游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4

身为旅游管理班的学生,特别留意社会中的人群是否喜欢旅游。加之社会的发展进步,使之多数人群选择外出旅游。当然,从身边的同学朋友们也可发觉了一些趋势。但为了更加精确地知道在校学生的外出旅游状况,也出于对范围的不可把握性,故我组选择了华软学生外出旅游状况这一主题进行了简单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的背景:

随着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单纯的娱乐消遣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高质量的有利于身心的放松方式,旅游就成为了这种大众的需求。我们大学的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在上学时或者在学校部门工作有事情让我们烦恼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旅游来让自己放松一下,以备能更好的做好自己遇到的问题。因此我们就这一现象进行对我校学生对旅游的考虑、消费情况、个人偏好等进行一次调查。

二、调查组织:

1.调查时间:2011/10/17

2.完成时间:2011/10/27

3.小组成员:

三、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由于调查的困难性,选取了本学院进行调查)

2、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向所取得的样本中的个体发放《华软学生外出旅游状况》了解学生关于旅游方面的基本情形和情况。

3、调查方法:对华软学院的全部学生进行分层,分成男女,在总体中抽取容量为60的样本,在每层中进行系统抽样,根据每层样本量占总体的比重,在两层中分别抽取容量为27、21的样本。随机选定问卷题号后,随意抽取问卷,等到样本。

四、调查的内容:

(调查问卷附在第三页)

五、调查结果分析:

1、通过对样本中外出旅游人数的调查,得到以下数据:男生的外出旅游次数相比于女生较多。

2、在旅行社、朋友与网上三种方式中,网上了解旅游景区的人数明显多,比例是5:3:73、对于大学生而言,不愁金钱的来源,也没过多的考虑自然的因素,明显时间的影响因素最为显著。

4、游程为两天游且价格定位在500以内的学生与其他选择的比例是8:25、在出游过程中,最为重视的都几乎统一为安全。

6、而我校大学生的费用消费相对比土特产 纪念品来讲,在饮食方面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比例。

7、选择旅游陪伴者时,独自与朋友的比例同比重。

六、调查结果总结:

通过上述的调查报告,说明大学生在外出旅游方面已相当普及,并潜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阻碍他们开始外出旅游的主要是安全因素,只要他们认为外出旅游值得信任了,外出旅游的可能性的方便,省时,有趣等优点一定会吸引绝大多数的人更多的选择外出旅游。目前,人们在网上了解旅游的种类具有一定的平台,旅游要想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要优化旅游体系,更好的发展这一方向。

旅游网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他能让我们实现资源共享,在网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便宜的,质量最好的,最适合的旅游方式,不用出门就可了解到旅游资讯,未来的旅游状况一定会更为蓬勃发展。

附录:华软学生外出旅游状况

亲爱的同学:

妳好!我们是10级旅游管理班的学生,为了了解大家的外出旅游状况,我们特邀你参加此项调查,你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将成为我们的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查不记名的方式,我们对你的回答将予以保密,我们期待能收到你填写完整的问卷,谢谢。

祝你生活愉快!

填表说明:

1.请在每个问题后写上你要选择的选项。

2.每个问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3.填写问卷时,请不要与他人商量。

调查员:第三组

调查时间:2011/10/17

1.你的性别()

A 男B女

2.你是通过---来了解你要旅游的景点的相关情况()

A网络 B朋友 C 旅行社 D其他

3.你一年出游的次数()

A1~2B 2次以上 C从不

4.你一般会选择的出游的方式()

A自驾游B 旅行社的跟团旅游 C两者 D其他

5.喜欢——类的游程安排()

A单天来回 B两日游C三日游 D三日游以上

6.影响你出游的因素()

A金钱B时间C自然D其他

7.你一般会选择多远的游程()

A省内游B省外游C国内D国外

8.你一般能接受的价格定位()

A100~300B300~500C 500~800D 800以上

9.你喜欢跟——外出旅游()

A独自B朋友 C 家人D其他

10.在大学期间,你更倾向于——类型的游玩()

A名胜古迹 B园林景区C 海滨沙滩D主题乐园 E游乐活动F其他

11.你出去旅游的目的主要是——()

A 游历,欣赏景观 B派遣心中郁闷,换个心境C 排解压力,换个环境D其他

12.在旅游过程中,你会在哪方面相对较多的消费()

A土特产 B纪念品 C饮食D其他

13.你在出游的过程中最注重的是什么()

A费用 B安全 C舒适度 D旅游经历 E其他

关于莆田地区旅游资源状况报告 篇5

调查时间:2016.11.15—2016.12.05 调查对象:莆田

调查方式:网上、书籍、实地

调查目的:通过本次的调查,详细的了解旅游资源的调查手段和注意事项。并通过此次调查,掌握旅游资源调查报告的编写。达到学以致用。

总结:莆田旅游产业的总体现状可以概括为“潜力大,能力小”。“潜力大”指的是莆田旅游资源丰富、区位良好、文化类型多样、得人独厚;“能力小”指的是莆田旅游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素质较低。主要表现为: 交通运力不足,缺乏规范。一个城市交通集散地(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码头等)的发达程度是这个城市良好形象最直接的表征。莆田市新旧汽车站相距甚近,空间容量小。双体日和假期交通拥挤、卫生状况不理想的现状削弱了城市的旅游形象,遏制了出游者的旅游动机:此外,缺乏通往景区的旅游专车和市区内高档次的旅游公交车。可以说,交通条件的低档次、低水平是制约莆田旅游发展的瓶颈。

正文:旅游资源概述与开发现状及开发建议

一、地文景观莆田 1.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 景区级别:AAAA级

简介:湄洲岛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中心东南42公里,是莆田市第二大岛,岛上包括大小岛、屿、礁30多个。湄洲岛素有“南国蓬莱”美称,既有扣人心弦的湄屿潮音、“东方夏威夷”九宝澜黄金沙滩、“小石林”鹅尾怪石等风景名胜30多处,更有2亿妈祖信众魂牵梦萦的妈祖祖庙,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期间,朝圣旅游盛况空前,被誉为“东方麦加”。

开发现状:湄洲岛是国家

A AAA级风景名胜旅游区,环岛优质沙滩长达20多公里,是理想的度假胜地。全岛海岸线长30.4公里,有13处总长20公里的金色沙滩,还有连绵5公里的海蚀岩。岛上有融碧海、金沙、绿林、海岩、奇石、庙宇于一体的风景名胜20多处。这里,不仅有旖旎的自然风光,更有令人魂牵梦萦的人文景观。湄洲岛是妈祖的故乡。

区位分析:于湄洲湾湾口的北半部。现为国家旅游度假区。这是一个南北长9.6公里,东西宽约1.3公里,面积约16平方公里的小岛。全岛林木蓊郁,港湾众多,岸线曲折,沙滩连绵,风景秀丽。形成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相连,海天一色的奇特的自然景观 这里的妈祖庙尊称为“天后宫湄洲祖庙”,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

开发建议:莆田湄洲岛环境污染,要实现莆田湄洲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那必须把环境问题彻底解决

2.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 景区级别:AAAA级

简介: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莒溪,现规划面积1091.5公顷,距莆田市区28公里,与风景名胜区九鲤湖接壤,俗称“下九鲤”。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生态科普、考察探险、健身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旅游风景区。景区2006年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10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2011年被评为四星级乡村旅游景区。

开发现状: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境内峰峦起伏、林木苍郁,遮荫蔽日,古藤交错。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金毛狗蕨等;园内动物种类繁多,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雀鹰、红隼、白鹇、斑头鸺鹠等,林中百鸟争鸣,悦耳动听。

区位分析:九龙谷漂流全程约2.8公里,途经10余个跌水、10余道弯,顺溪漂流,峰奇石秀,泉清谷幽,湖光山色,倒映成趣。溪流中千姿百态的奇石,壁立千刃、崖悬石怪、霞客览胜、玉兔奔月、神龟朝圣等石景,尽显大自然之鬼斧神工。

开发建议: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旅游畅通”工程实施,建立重点景区之间的快速通道,为打造精品线路提供硬件支持。不断改善景区供电、供水和旅游住宿、餐饮及公厕、停车场等设施,提高接待能力和水平。

3.仙游九鲤湖风景区 景区级别:AAAA级

简介:九鲤湖风景区最引人人胜的当推九漈飞瀑,即雷轰、瀑布、珠帘、玉柱、石门、五星、飞凤、棋盘、将军。九漈瀑布各展奇姿,以瀑布漈、珠帘漈、玉柱漈最为壮观。那珠帘瀑水轰然砸向深潭,溅起阵阵雾浪,午阳照射,瀑底飞雾中常常出现“午虹晴雨”的奇观。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游家徐霞客游历九鲤湖后,写有《九鲤湖游记》。他在该书中赞叹说:“即匡庐三迭、雁荡龙湫,各以一长擅胜,未若此山微体皆具也。”

开发现状:九鲤湖现列为福建省重点旅游开发区,全面启动了东崐凤古寨、云居探幽、石门索桥、迎宾山门、九鲤山庄、霞崐客广场、观光果林、通讯基站、生态综合服务区等十大重崐点建设项目。她将以丰富的内涵和宏伟的气魄展示给中外崐游人。

开发建议:建设一批能够突出裕安特色的饮食文化、娱乐、购物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增加旅游收入。4.瑞云山森林公园 景区级别:AAAA级

简介:莆田瑞云山森林公园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东北部,为涵江区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19°10′,北纬25°31′。东与福清石竹山旅游区相距30公里,西与永泰青云山为邻,南与仙游九鲤湖相隔40公里,与新县镇夹祭草堂距离30公里。离莆田市区58公里,离324国道28公里,距福州70公里,福清至永泰省道直串全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

开发现状:投资400多万元,完成了休闲度假区和观光朝圣区的总体规划,开通了3公里长的上等级公路,铺设公园内5公里长的石阶道路,架通了电力线路,开通了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讯,铺设并绿化了广场,新建了停车场。为游客提供休闲住宿、绿色餐厅、垂钓、烧烤、棋牌室、茶艺室和卡拉OK厅等服务。

开发建议:加大景区环境保护力度,开展景区环境集中整治活动,治理污染源,拆除景区沿途违章建筑,确保沿线环境美化、畅通。

5.中国古典工艺博览城

景区级别:AAAA 简介:中国古典工艺博览城已在仙游旅游局成功立项,正式开展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申请工作。未来,博览城不仅将成为国内外游客到仙游的必到之处,也是仙作产业面向世界的最佳平台。通过与旅游行业的深度合作,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举办旅游文化活动,大大提升博览城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除了红木主力商业外,博览城还配套有高端餐饮娱乐,整合时尚前沿消费,将红木、旅游、休闲娱乐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仙游娱乐之都,开启时尚新航标。博览城周边还将建设国际五星级大酒店、红木名贵植物园、SOHO写字楼、高端休闲场所、木兰溪公园、高尚住宅区等。

开发现状:中国古典工艺博览城秉承内外兼修的品质理念,首创全系星级精装展厅交付标准,打造每一处细节,引领古典工艺行业终端平台新标准。博览城的星级精装展厅,统一规范标准,以不同的主题营造百花齐放的效果,结合对中式家居生活的阅读,以及现代化展厅经营所需的特性,勾勒出别样天地。与外界咫尺之间,区隔档次身段。同时不惜工本,采用比肩鸟巢、水立方体育馆和世博园中国馆等地标性建筑的精良供材,坚持毫不妥协的精工细作,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殿堂级体验。

开发建议: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组建裕安区旅游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自律及推介促销方面的作用。强化旅游投诉处理和执法力度,为游客创造一个愉快舒适的旅游环境。

莆田市辖4个市辖区、1个县,如下图

自古就有莆田二十四景,仙游四大景,沿海十二景的说法。莆田二十四景是:东山晓旭、白塘秋月、宁海初日、锦江春色、西湖水镜、梅寺晨钟、天马晴岚、西岩晚眺、石室藏烟、智泉珠瀑、九华叠翠、湄屿潮音、钟潭噌响、谷城梅雪、壶山致雨、碧濑飞泉、古囊列山献、紫霄怪石、绶溪钓艇、夹漈草堂。

仙游四大景是:九鲤湖、麦斜岩、菜溪岩、天马山。

沿海十二景是:新桥夜泊(涵西新桥头)、美澜晨眺(北高)、冲沁晓烟(北高)、黄崎夕照(埭头黄岐)、青山叠翠(埭头石城)、南啸归帆(平海)、门夹风涛(山亭文甲)、鱼希 江烟雨(湄洲)、螺港秋潮(山亭港里)、蓼城蜃气(东埔吉城)、塔林渔唱(东埔塔林)、小屿长桥(秀屿港区)。

莆田市知名景区(A级以下)

一、城厢区

1.东吴石塔(吉蓼塔)

东吴塔又称吉蓼塔,位于湄洲湾北岸东埔乡东吴村,它雄居秀屿港主航道要冲,是古时入港的主要航标。东吴塔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高约30米,7层八角青石构造,造型典雅。塔基八面均有龙、虎、狮、鹿、鹤、麒麟等动物浮雕,形态不一,神情惟妙惟肖。塔门入口两旁竖立二尊护塔将军,威武雄壮;各层门额上刻有“钟灵毓秀”“海天清梵”、“海山鳌峰”“古刹嘉馨”、“视圣伟望”等字样,下方还刻有咒语经文。塔内有曲尺形石阶通往塔顶,游览者可凭借登高,倚栏远眺,秀屿港湾,尽收眼底。

2.莆田东岩山

海拔69米。2002年划人荔城区管辖,是清代标定“莆田二十四景”的首景。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东岩山的建筑群主要集中在向阳的山坡上,自南而北随山势上升,依次为麟山祖祠、东山妈祖宫、报恩东岩教寺。建筑群东侧原有一片古松,古松东侧有巨石,过去都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那百余株古松就像百余条巨龙拔地而起,盘旋凌空,即使无风的日子,走在古松下的小路上,也会听到头顶松涛飒飒的呼啸声。可惜经过20世纪中叶的**浩劫,古松被砍的仅剩数棵,如今新植的幼松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20世纪末开辟了东岩山公园,在东北坡直至山顶建起了亭台楼阁,均建东岩山碑林。东岩山最美的应该是秋季,秋天可以在山上看黄叶,还可以在山下烘烤。

3.清殿

清殿是唐代玄妙观古建筑群的主殿,因避清朝康熙皇帝玄烨讳,改名为元妙观。目前,主殿仍保存宋代建筑风格,与福州华林寺、浙江宁波镇国寺建筑风格相同,被誉为江南三大古建奇葩。三清殿座北朝南,面辟五间,进深十架椽,重檐歇山造,结构简朴,建筑奇特,保持北宋风貌。其题材与道教有密切关系,是研究道教的很好材料。三清殿左侧的碑园集中了众多历代有价值的碑刻。其中最为宝贵的是宋徽宋赵佶手书的瘦金体《神霄玉清万寿宫碑》、宋孝宗的《赐少保陈俊卿扎碑》和陈俊卿的谢恩表文,还有苏东坡、文天祥、文征明等历代名人的题刻。《兴化军祥应庙记碑》,是研究宋代莆田对外贸易的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也是我国人民和印尼人民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清殿位于莆田市区内梅园路东段,是玄妙观建筑群遗存下来的一座宋代古建筑。三清殿系重檐歇山顶,坐北朝南。原来面阔五间,后代扩为七间,进深五间。殿内原有三座神台塑有三清金像,今已无存。我国许多古建专家都誉它和华林寺、保国寺同是我国古建杰作之花,从而打破了过去一些人认为我国南方气候潮湿,没有现存宋代古建的看法。据说,日本奈良东大寺就是按此样式而建筑的。

4.广化寺

广化寺座落在市区西南郊2公里许的凤凰山(又名南山)之麓,是著名的闽中古刹,也是福建佛教大丛林之一。最近又被评为福建“十佳”风景区之一。寺初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始名“金仙庵”。后扩建为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睿宗皇帝赐名“灵岩寺”,由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额,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宋太宗皇帝改名“广化寺”。宋代是广化寺的鼎盛时期,当时有10院,下辖120庵,僧众达千余人。

5.莆田城关东岩山报恩寺塔

东岩山即东山,古称乌石山,因有山石状如麒麟,又名麟山,位于市区之西北。凌晨,登山眺望,旭日乍露,云蒸霞蔚,如盘似轮,金光万道,气象万千,故有“东山晓旭”之胜景,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东岩山半山腰有座“报恩东岩教寺”,建于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寺主殿后有座三层八角空心的宋代石塔,虚檐危顶,形极奇古。基座浮雕37只狮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守卫塔门的金刚力士的雕塑,线条粗犷,造型古朴。寺的右下方有一座明代建的“三教祠”,祀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创始人林兆恩。

二、涵江区 1.莆田宁海桥

古为宁海渡,故名宁海桥。宁海桥初建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由于溪海在此处汇流,工程十分艰巨,自元至清,300多年间六建六圮。到清雍正十年(1732年)第七次修建,历时15年才建成功。是一座势如长虹、凌空飞架的大石桥,雄伟壮观。每年端午节,拂晓站在桥上观日出,蔚为奇观;旭日初升,极似一面大圆镜,放射出万道金光;桥下波光粼粼,犹如金龙逐波,十分壮观,故有“宁海初日”之雅称,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该桥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南少林 少林精髓在武术,南少林寺乃是南派拳种的重要发祥崐地,北少林擅于腿功,南少林以拳法见长,故素有“南拳崐北腿”之称,随著旅游文化交流日益增强,武术技艺的切崐磋日益频繁,招徕了四海宾朋、八方游客,朝拜、观光、崐习武者络绎不绝、接踵而来。“武以寺名、寺因武显”,崐南少林历史悠久,其弟子、传人遍布全球,影响及其深远。南少林寺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比河崐南嵩山少林寺仅晚建60多年,在反清复明的斗争中被清兵崐焚毁,其中寺院正处莲花山盆地中心。1998年国家文物普崐查时被发现,1992年4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党举行了南崐少林寺遗址论证会暨重建南少林寺新闻发布会。1998年春崐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重建莆田南少林寺,首期工程开发崐投入八千多万元,已全部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

三、秀屿区

1、九宝澜沙滩

九宝澜沙滩状如一钩新月,悬挂在湛蓝的大海上。游人在湄洲岛北部的妈祖山朝圣之余,驱车涉足九宝澜,犹如步入仙宫月窟。九宝澜沙滩长两千多米,宽达百米,面对浩瀚无垠的碧海,背依千亩葱茏的木麻黄,滩头奇峰挺秀、怪石嶙峋,造化的钟灵毓秀,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天下第一滩”。

四、仙游县

1、仙游文庙

文庙经过近千年的修葺、扩建,规模一度十分宏大,可惜曾建有的棂星门、文昌宫、尊经阁、明伦堂以及各朝代名贤祠和亭、台、阁、榭、池、桥等古建筑,已都荡然无存了。现存有戟门、两庑、大成殿、崇勋祠、文昌阁等古建筑,占地4100多平方米,庙内有宋代石鼓及清代的四对蟠龙浮雕石柱,气势不凡,极具艺术价值。

2、仙游菜溪岩

菜溪岩位于仙游县城西北隅约40公里的象溪乡境内。相传唐代凤山九座寺智广和尚路过这里,不食人间烟火,以野菜为粮。当地的人们看到溪中常有遗弃的野菜叶飘流,故名。菜溪岩传说有一百多景。山中有一座古老寺院,附近有两块高达百米、宽近三百米的巨石对峙,中开一门,即为石门。石门的北面峭壁如屏,每逢降雨后,山上流水从这里倾泻,形成壮观的瀑布,直泻龙潭。龙潭东侧,一块高数十米的巨石巍然矗立,俗称“飞来石”。据说是明万历年间从山巅滚下来的。飞来石下,另有一平卧巨石,上刻“眠云石”三字。站在石上西眺,只见狮子峰峻峭逼人。峰上的石笋、石凉伞形象逼真,亭亭玉立。眠云石下是“幻游洞”,洞前小湖边,古松垂荫,藤蔓翳然。菜溪岩的右侧还有石鼓、石钟、石狮、石象、罗汉洞诸景。罗汉洞幽深宽敞,传说昔时九鲤湖何氏九仙常到此游玩。菜溪岩景色四季常新,变幻无穷。山上还产“菜溪参”(福参),灵芝等珍贵草药。县城有公路直达山下。

3、迎春亭

迎春亭亦称接官亭,是古代官员往来迎送的公馆,座落在今东门石坊对面的街道南侧。唐天硝三年(公元 906年)知县萧某始建,至天硝七年建成,初名迎宾亭。五代诗人郑良士于天硝七年三月二十五日曾这样记述:“亭阁飞梁跨虬,嘉树左右并列,林丛怪石,池涵清泉,岸入芳草,垂可钓,舟可泛,罗众伶(演戏的),而丝竹(乐器)繁,集群彦(书生文士)而壶觞(酒杯)满,倬然哉,是亭也”。可见当年这里是一个园林幽景,风光旖旎的地方。

4、埔尾窑址

埔尾窑址系宋代瓷窑遗址,位于仙游西部仙永公路中段的度尾镇境内。窑址方圆三个村(今埔尾、屏山、云居村),至今还有后窑、破窑、前窑、窑嘴(口)等地名,其中一处很是绝奇,窑口涌出涓涓深水,灌溉不少果树农田。埔尾窑址传有九十九瓷窑相连,并与德化瓷都有母子窑相关联之说,是闽省沿海南部最大的宋代瓷窑遗址之一。

5、千年南桥

在翠绿的大蜚山下,位于仙游县古城迎薰门(今南桥街)外,有一座石质结构的千年古桥横卧在木兰溪中游虎啸潭之上,它就是“迎薰门溪光四面”的南门桥,古名仙溪桥,升仙桥,俗称南桥。南桥长170多米,高18米,宽4米多,共19个桥孔。据悉:桥水底具铺长松巨石为中流砥柱,以防洪水冲毁,各桥墩之间,全用几十吨的巨石铺架成桥梁。当时,条条的巨石是从南门外数里山石窝里艰难地运到虎啸潭,并架到18米高的桥墩上,足见古人的勤劳和智慧。桥墩为船形,可以削弱洪水冲击力。桥面横铺条石,两旁有石砌扶拦以护行人。桥南扶栏旁有二尊披甲戴盔,手执长剑的石雕卫士,俗称“桥头将军”。桥南立有“可大祠”的石碑,以纪念宋中大夫可大公建桥功德。明御史林兰友在诗里说:“谁造南桥渡,常悬半天虹,往来无病涉,童叟颂丰功”。

6、天王院

天王院,位于枫慈溪南隅锦屏山麓之东。锦屏山来龙蜿蜒,起伏连绵,秀丽若屏。古时,树木葱茏繁荫,禽鸟飞鸣,腴草怀珠,为枫衢后岫之屏,故曰“锦屏山”。锦屏山麓古为驿道,山上樵木相率休息于山林。路上商旅往来不绝,居然成聚,烟火万家,荔荫十里,上通郡省,下接泉漳,鱼盐辐辏之区,官司过往之地。仁王古刹院宇,是后汉高祖乾佑元年(948年),由普惠、契泽倡建的。释僧众多,香火鼎盛,闻名枫江。宋末益王同帝南迁时曾驻跸于此,遂改为“天王院”沿用至今。

7、枫亭麟山宫

枫亭麟山宫建于清宣统元年的仙游枫亭麟山宫,俗称“大宫”,坐落于莆田湄洲湾西畔秀郊村,属县级文物单位,是仙游历史文化古迹之一,也是莆田市南大门枫亭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麟山宫建筑为翘椽宫殿式结构,五进门槛,鎏金烫彩,典雅堂皇。宫内完好地保存着清代著名画家林肇棋绘作的“龙”、“虎”、“猴”、“鹿”“鹰”、“鹤”,四大天王等十九幅大型壁画,堪称艺术瑰宝;清代闽南著名石雕家王成赐雕刻的口含宝珠石狮和富有立体感龙柱,谓之石雕双绝;清代书法家张琴的题字匾额以及碑铭、联板、仿古铜雕等大批文物和工艺珍品,成为宝贵的文化财富,为发掘研究莆仙文化提供了重要内容。引起各级领导和中外学者重视。

8、飞钱旧居

飞钱旧居位于仙游县鲤城镇城内街陈库巷(现飞钱巷)为宋代奉直大夫陈汝器的宅第。传说陈汝器的夫人朱妈生性忠厚,怜贫惜苦,乐善好施,常常将金钱施舍资助穷人,结果弄得陈家一贫如洗。有一天,一位女道人上门求她施舍,朱妈对女道人说我实在无物可施了。女道人说,将你脚上穿的鞋袜送给我这云游四方的人,不就可以了吗?朱妈转入房内,脱下鞋袜,光着脚走出来,要将鞋袜送给女道人。这时,女道人不见了。一会儿,只听见楼上叮叮当当地响,刹时,飞来的钱堆满了楼阁。县官闻知此事就在她家住处盖了座库房藏金,陈家住处后来被人称为“飞钱旧居”。现有大宗祠和“飞钱祖居”旧址,现已重修,大厅内明洁、通风清静、雕龙画栋贴金,柱上朱红油漆金碧辉煌。1983年4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9、仙游凤山无尘塔

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状况调研报告 篇6

成的调研组,对**旅游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看、听、说等多种形式,充分了解了全县旅游发展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旅游发展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以科学的理念,开发阿庐古洞资源,从此,**诞生了旅游业。曾经是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商品经济不发达,处在封闭状态中尚未苏醒的**古城,成为滇南的“旅游城”,外地客商通往红河州的门户。

阿庐古洞的开发与开放,**县经济的活力倍增,面貌大变,参观浏览的游客络绎不绝。州内、省内外及台湾、港澳游客纷至沓来,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新加坡、奥地利、瑞典、菲律宾、文莱等许多国家的专家、朋友前来考察、游览。旅游业促进了**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卫生、邮电、交通运输等各项事业的发展。1988年,接待中外游客71.5万人次,新增旅游业直接总收入达220万元。平静的**沸腾起来了。1988年全县财政收入、营业税收,创历史最好水平。九十年代旅游业发展到了高峰,成为了红河州乃至云南省旅游发展的龙头,带来了“开发一个洞,搞活一个县”的奇迹。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也随之增强,新的信息、新的观念、新的思想的大量涌入,封闭保守的旧体制和旧观念收到了最有力的冲击。同时,欣欣向荣的旅游业,激活了外资和技术的引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下,**的二、三产业迅猛崛起,高中低档宾馆、酒店、旅馆如雨后春笋,接待床位剧增,旅游食品逐步得到开发。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这是其它产业难以做到的。

但是,从1999年后**旅游业急转直下,2003年跌至经营最低点,各项工作几乎瘫痪,职工半年没有发放工资。而宜良的九乡与我们的阿庐古洞属同一类型的景区,在此之前阿庐古洞的年收入在200—400万元之间,而九乡的收入不过100万元左右,可九乡却借昆明世博会之机一跃反超,之后连续突破千万元,2006年达4300多万元,2007年目标直指5000万元,把阿庐古洞远远的抛在了后边,尽管近几年来经营状况逐渐回升,目前出现了省内、国内、海外市场全方位启动的良好态势,但与之相比差距太大,被人家甩得太远了。

泉州旅游状况调查报告 篇7

“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 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 那时这还只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然而美国电影《后天》向世人描绘了地球变暖的骇人场景, 好莱坞大片《2012》中地球毁灭的末日景象更是深入人心, 加之近年来全球气候反常, 自然灾害不断, 人们有理由相信:2012也许并不遥远。

在国内外十分关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 “低碳旅游”作为低碳生活的一种也逐渐开始被大学生所认识, 所谓“低碳旅游”, 就是在旅游活动中, 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 倡导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 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体现, 更是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和生活方式。

二、当前大学生对低碳旅游认知状况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 调查方法及对象

1. 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文献研究, 大量搜集各种相关资料及与低碳旅游相关的时事热点, 认真研究当前大学生对低碳旅游认知的现状及问题。

调查法:在大学生中发放网络调查问卷, 从大学生群体中收集第一手资料, 发现大学生对低碳旅游认知显性和隐性现象问题,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案例分析法:通过从媒体上报道的关于当前最新的高校开展活动加强大学生对低碳旅游的认知。

2. 创新点

第一, 旅游学界此类研究基本上还没有, 本课题将最前沿的旅游学术理念与大学生自身实际紧密结合, 精准地选择了大学生对低碳旅游认知状况这个课题, 然后选取大学生低碳旅游认知这个更加紧迫而现实的角度作为研究方向, 这一研究必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低碳旅游认知问题的理论创新。

第二, 将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等知识融会贯通, 尤其率先尝试利用专业调查网站采集数据, 方便、快捷又节约纸张, 践行低碳环保的理念, 用于大学生对低碳旅游认知研究, 这也是一种实践创新。

第三, 将课题研究过程与传播低碳旅游环保理念密切结合起来, 调查问卷前期的设计咨询, 尤其是发放填写过程, 本身就是一种对低碳旅游理念的很好普及, 这是一种宣传环保理念的方式创新。

调查对象:为了较全面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低碳旅游认知状况和意识水平以及环保行为习惯, 并借机宣传低碳旅游知识, 增强大学生们的低碳旅游环保意识, 我们以大连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大连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航空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井冈山大学、上海东华大学、西南民资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30多所专科、三本、二本、一本、研究生的不同层次的高校学生为对象, 组织开展了一次关于当前大学生对低碳旅游认知状况的问卷调查活动。为保证采集数据结果真实可靠, 并便于统计, 问卷采用不记名网络答卷。调查问卷写明注意事项, 要求大家实事求是, 严肃认真填写答卷。为保证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 我们分别选择汉语言文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贸易、数学、物理、环境科学、英语、日语、法学、美术、旅游、、土木、环境、物流、软件等近30多个专业的120名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在校大学生。通过被调查大学生书写网络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133份。

(二) 调查的结果与数据统计分析

1. 被调查大学生的基本个人信息

通过以上对被调查大学生信息汇总分析可以明确得出, 我们的调查对象涉及到全国高校不同地域各层次各专业各年级的133名大学生, 可以保证本课题采集到的数据具有相对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2. 大学生对低碳旅游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及获取低碳信息的方式

(1) 您了解低碳旅游吗?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里有30%的大学生对低碳旅游是了解的, 6.2%的大学生是非常了解的, 也就是说只有36.2%的同学平时一定程度上对低碳旅游有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认识, 而剩下63.8%的大学生处于不太了解或说不清的状态。

(2) 您了解的去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主题?

(3) 您认为哪种出游交通方式人均碳排放量最大?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里, 低碳旅游时事试题哥本哈根气候峰会, 有80.3%的大学生选择了“全球气候的政策问题”, 低碳旅游常识性问题各种交通方式的人均碳足迹多少排序, 依次是飞机、公交车、火车、轮船。

(4) 您平时通过何种途径获取低碳旅游信息?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里有61.5%的大学生是通过互联网和手机上网获取低碳旅游信息, 紧随其后的是电视、广播, 报纸、杂志、室外广告, 环保公益组织, 而政府、学校, 与人交流三种获取途径则远远低于前几位。

3. 大学生的低碳旅游意识水平

(1) 您认为我国发展低碳旅游非常紧迫吗?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里, 72.9%的大学生已认识到“非常紧迫, 必须从自己、从现在、从每—个人做起”, 还有20.9%的大学生则认为“应先保证旅游体验质量, 再谈低碳旅游”, 5.4%的大学生选择“确实很紧迫, 但那是国家的事”, 0.8%的大学生认为“旅游业的发展比低碳旅游更重要”。

(2) 你和同学、朋友经常谈论低碳旅游问题吗?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里, 回答“经常”的仅占7.8%;38%回答“不经常”;35.7%“很少谈”;从不谈论低碳旅游状况的为18.6%。

(3) 您认为影响低碳旅游发展因素重要性依次是?

(4) 您认为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力量有哪些?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里, 大学生都认为政府和社会团体与环保公益组织是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力量, 前者高达82.7%后者则达到了75.6%, 同时, 也有72.8%的大学生选择了旅游企业, 学校和社区比重较低, 分别为42.5%和29.1%。

4. 大学生低碳旅游行为与习惯

(1) 假设您旅游时发现低碳旅游产品价格高于普通的旅游产品时, 您会如何选择?

(2) 假设您旅游时发现低碳的旅游产品没有普通的旅游产品方便舒服, 您会如何选择?

(3) 假设旅游时发现有人未及时关掉灯或水龙头时, 您会怎么做?

(4) 您对旅游中诸如餐具洗漱物品等一次性用品的态度?

在我们调查对象里, 18.9%的大学生选择“当场站出来提醒关掉”;62.2%的大学生选择“不好意思出来劝阻, 但每次都会自己动手关掉”;18.9%的大学生选择“有时会自己出来关掉”。4.7%的大学生“拒绝使用”74.4%的大学生“尽量不用”餐具洗漱物品等一次性物品, 13.2%的大学生认为“卫生方便”, 7.8%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这反映出学生在制止他人的碳污染和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时, 虽然表现出积极态度的不多, 但能自觉从自身做起践行低碳旅游的理念, 且普遍素质较高。同时, 大学生选择“有时会自己出来关掉”的比重达到了18.9%, 侧面反映出少数大学生群体可能偶尔也会有这种不自觉的行为。

三、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面的几个调查对象进行分析, 当前只有近40%的大学生总体上对低碳旅游有清晰的认知, 即使排除现实中可能存在虽未听过“低碳旅游”新理念, 但实际上在旅游活动中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低碳理念的部分大学生, 剩下的绝对数也是不容忽视的。大学生是社会文明和思想浪潮的先锋群体, 对社会进步理念的关注是前卫的、热情的, 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创造力, 大学生群里也将会是明日社会的中坚, 代表着未来社会的主流思潮。所以, 推动我国旅游业早日跨入“低碳时代”, 大学生的作用尤为突出, 但当前大学生对低碳旅游认知水平令人担忧。同时, 值得乐观的是在调查试卷中低碳知识试题选择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各种交通方式的人均碳足迹排序等常识性问题统计的结果显示:前者被调查者回答的平均正确率为78.9%, 后者全部正确, 反映大学生素质普遍较高, 对常识性的低碳知识了解较多, 具有一定低碳环保知识, 但仍显不足。

在被问及大学生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取低碳旅游信息, 结果显示:从政府、学校获取途径远远低于网络等, 这也反映出政府、旅游企业、学校对低碳旅游理念宣传力度不够, 并折射出当前社会资讯传播途径日益多元化, 我们应注意新的变化。

综合上面的几个调查对象进行分析, 当前71.6%大学生比较关心低碳旅游发展, 有较强的低碳意识和较为良好的低碳行为习惯, 将近70%的大学生都能了解基本的环保知识, 并愿意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环境保护行为积极, 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但是学生对于发展低碳旅游的目的以及低碳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识还不够深入, 对于如何处理旅游业发展和低碳之间的矛盾, 认识还不一致。调查结果也反映出, 与大学生获取低碳旅游信息的途径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高达82.7%的大学生认为推动低碳旅游发展需要政府推动。事实上, 我国旅游业一直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 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 政府应继续发挥其主导性作用, 在法律、政策、资金、技术、宣传等方面推动低碳旅游普及。2009年国务院11月3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 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要求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 倡导低碳旅游,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发展低碳经济。同时, 大学生对环保公益组织推广低碳旅游在内的低碳生活理念的作用给予厚望, 折射出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当代我国民间公益组织日益兴起的进步, 2010年3月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鼓励高校师生开展环保公益互动。”我们认为这将促进低碳旅游理念的普及。只有45.8%的大学生表示与身边同学、朋友谈论日常生活中谈论低碳旅游, 反映出发展低碳旅游同时还需要社会的舆论引导与制度促进, 形成关注低碳的社会氛围。另外, 我们对统计数据以经济管理类专业和理工类专业为参数数据源比较发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水平高于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26.5%, 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文科类大学生与理科类大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课程培养体系的差异, 从这个层面可以得出: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对低碳旅游的认知程度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低碳经济时代呼唤低碳的旅游方式, 有责任的大学生应自觉规范自身旅游行为, 树立“碳中和”消费理念, 践行“碳补偿”的旅游方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环低碳旅游在内的环保教育与教学模式,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低碳教育。

参考文献

泉州旅游状况调查报告 篇8

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在每年的四月中旬左右在南宁市武鸣县县城举行,这个盛会举行的时间一般以4~5天为期。该盛会的活动分为经贸活动、旅游活动和文体活动。一年一度的盛会总是吸引成千上万的外地游客慕名前往参与旅游、观光、体验该活动的精彩花絮。面对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要不断地改进措施,运用新方法,开拓新途径,才能给该盛会的体育活动搭建更好地展现舞台,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传统性、民族性和群众性。

一、武鸣县“三月三”歌圩体育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项目新文化构建的缺乏

通过调查了解到在最近几年体育文化没有得到明显的进步与提高,都是以旧文化的形式来开展。千人武术跟千人广场舞仅仅是这几年来开发的一种新体育文化项目,且活动的开展得到巨大的反响,深受群众的喜爱。这充分体现了武鸣“三月三”如果能够构建出更多的新体育文化项目,会使得“三月三”体育活动更具特色,增添色彩。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要继承传统的旧文化特点,在此基础上,挖掘新的文化元素。

2.支撑“歌圩”旅游节体育活动的经费不理想

体育经费是体育活动开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资源,通过观察与访谈有关工作人员知道,武鸣县“三月三”体育活动的举办存在资金不理想的问题。比赛用的设备短缺、陈旧,也已经不能顺适新形势的需求。如拥有充足的资金用在设备的引进上,如散打擂台场、如充分融入铜鼓、壮族服饰的更换等这些能体现壮文化元素的物质。

3.宣传力度不够

政府没有树立宣传和广告意识,没有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和手段加大武鸣县“三月三”歌圩体育活动的宣传促销力度。武鸣县“三月三”歌圩没有实行多种经营,即发展大众体育事业和面向市场经济和团体消费。本地居民对“三月三”歌圩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继承传统体育项目的决心和毅力,没有形成“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时尚理念。

二、武鸣县“三月三”文化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结合实际,引进外来体育文化

要想很好地弘扬本地传统体育文化,应该把本地传统体育文化与外来体育文化相结合。新体育文化项目的构建必须结合自己本地实际优良传统的情况下,去引进外来先进的体育文化,加以借鉴,让本地传统体育文化和外来体育文化融合,才能产出更精彩的品项,产生更具强大的活力。

2.推进体育的发展,使之更现代化

在体育活动项目的技术上,要树立新的理念,融入新的技术含量,包括场地的规划设施、需要设计的图案颜色,引进科学的量化尺度、更科学化的评分标准。政府以提高比赛的知名度为理念,提高比赛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大众传媒等一系列信息化设备来加强宣传,为使之得到广泛的宣传效果,才能使体育活动的开展得到更积极的作用。

3.增加对“歌圩”体育活动的经费投入

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乡镇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拓宽资金渠道,让这些善款成为长流之水。所以,武鸣县应制定相应的政策,确保能有固定的资金来源:第一,政府要提高重视程度,拉进更多的赞助商;第二,政府牵头,带动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个体经营者等多方力量筹措资金;第三,结合本县特点发展旅游体育产业,增加资金来源。

4.加强宣传力度,打造品牌项目

政府应该树立宣传和广告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加大武鸣县“三月三”体育活动的宣传促销力度,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突出“三月三”体育活动的旅游特色。为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除了在新闻媒体加强三月三活动的宣传外,还应充分利用户外广告牌、LED屏做好关于歌圩活动的宣传,以迎接市内外游客赶歌圩。

上一篇:我的老师学生作文下一篇:培训会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