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和希望

2022-12-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命和希望

生命 · 情怀 · 希望

我的音乐之路

音乐是美的化身,人们相信音乐的美能够产生感化甚至是改变人的艺术力量。当我还在咿呀学话的时候,音乐与我的这份缘定就已在不期然间相逢,绽放出宿命里早已刻画好的那一帧容颜。那首“红太阳照山河,小朋友们多快乐”的儿歌第一次叩响我对音乐的渴望,歌唱伴随着我的童年,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父母对于音乐的喜爱,使我从小就被老式的磁带录音机里播放的那些音乐熏陶着,每天从幼儿园回家后的时光,就是专心入神地趴在那台录音机前,憧憬着另外一个世界带给我的无尽遐想。这样的生活也许奠定了我最初的艺术启蒙。长大些,每次放学回家路过吉林艺术学院红色的院墙,我都情不自禁地驻足聆听,那些从琴房里传出的琴声、歌声悄然打开了我少女时代最初的人生理想,心中犹然升起的羡慕之情使我无数次地幻想着自己也可以走进这里成为一名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这仿佛成为我心里不可回避的生命激情和最美好的真挚愿望。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尽管那时的我还不懂什么是艺术,但我知道,我喜欢、我热爱。这些美妙的琴声、歌声让我体会到源于心灵深处的自信和美感。也是因为这份喜爱,我努力考入了吉林艺术学院音乐系,开始了六年的钢琴专业学习;还是因为这份喜爱,使我向视野更加宽阔的创作领域拓展,先后考入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完成

[青年作曲家创作谈]

了从本科到博士的作曲专业学习。十七年的专业学习光阴,音乐几乎成为了我生活的全部。在这期间,多少良师益友走进了我的生命,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更是因为这份喜爱,我在博士毕业后选择在中央民族乐团从事专业作曲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由的艺术创作当中。至此,音乐已然成为改变我人生的艺术力量,激发了我对于美的表现和追求,让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我相信今生有一些美丽的缘份必然相逢,与音乐的相逢是我人生的最美际遇。音乐开启了我的人生之旅、艺术之旅。

生命的感悟——《弦上秧歌》

从2005年第一首民族管弦乐曲《云山雁邈》的创作至今,我在民族器乐的写作上已有十个年头了,从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赋予作品新的时代感,创作上获得不少认可。在这些作品当中,《弦上秧歌》无疑是我最为钟爱的作品之一,因为它是目前为止我所创作的唯一一部不受委约、发自内心、表达自我的音乐作品,它来自于我内心真挚的人生感悟和对音乐执着的热爱。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弦上秧歌》问世以来已上演近百场,这在一定上说明了大家对它的认可和喜爱程度。

这部作品创作于 2010年。记得在乐曲的解说中,我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在中国北方广袤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秧歌这种火热、粗犷的民间艺术形式。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就要扭起那让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割舍的秧歌。只有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一辈子的人才能领会秧歌,理解秧歌。秧歌是他们生活的缩影,是他们苦中作乐的寄托。在那一时刻,一切苦难都已化解,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人们用激情的舞蹈表达着对人生的豁达和超越。就这样,秧歌跳出了感动、舞出了生活。

对于从小生长在东北的我,虽然没有机会真正走入乡间去体会这一极具北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但是从小在街头广场上的百姓娱乐活动中,也耳濡目染了被“城市化”了的秧歌艺术。对于这一体裁形式,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火热、激情、欢快、浓烈的舞曲形式,而对于这一形式表象后深层次的情感挖掘甚少。在这一欢愉的民间活动背后,隐藏了多少心灵的苦难、生活的艰辛。在这首作品当中,我们能听到活泼欢快、思念哀伤、诙谐幽默、奋起呐喊,它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正是作品中蕴含的人性中最直接、最感官的话语表达,使得《弦上秧歌》超越民间舞蹈音乐的形式,成为一部表现力丰富、感染力极强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将舞曲体裁形式最大地心灵化、情感化,就是我对这部作品的美学立意和审美追求。

北方的秧歌通常采用唢呐及锣鼓等伴奏形式。但在《弦上秧歌》这首作品中,我并没有突出吹打乐器的显性地位,而恰恰夸大了最擅长演奏歌唱性旋律的弦乐声部。对于弦乐组的运用,突出体现在音乐形象的角色化、音响的集团化、形态的炫技化等方面。在弦乐器上划奏,成为这首作品极富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其中 124小节处采用弦乐组的整体划奏音响来模仿人的言语,这种音响空间的想象彰显了音乐诙谐幽默的形象感,巧妙地将作曲技术与民族音乐风格有机结合,使音乐脱离了惯性写法。同时,弦乐通常以整体集团化的块状音响形式出现,增强了弦乐组的融合性和表现力量。这种音响色彩的展示,弥补了民乐队音色音响融合性差、分离感强的不足,强调了音色分组的个性化展示,增强了各声部的音色清晰度,使乐队的音响空间凹凸有致,韵味十足。

在《弦上秧歌》这首作品中,唢呐的运用也体现了不可替代的显性地位。它多次以独奏的形式出现,使得音乐形象和意境的塑造更加“形似”和“神似”,拉近了观众的听觉亲和力,同时又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值得一提的是,慢板部分唢呐第一次独奏的主题,材料来自于东北著名的民歌小调《柳青娘》,配合东北大 G调唢呐的吹奏,让人们在感受浓浓的乡土气息的同时,不由地被这种婉约的心灵独白所打动。这种对中国传统旋律语言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虽然听众感受到更多的是创作的成分,但仍能感受到浓烈的地方特色。与唢呐这种纯美的歌唱性旋律相比, 305小节处,所有唢呐声部的齐奏则是人类发自心底的朝天呐喊。这种接近于狂野的剧烈动态,是生存力与自信力的融合,是对苦难的豁达与超越。它如同野生天成,带着荒野的神秘和泥土的力量,充分显示了野性的挚爱,给人以心灵的颤动!

《弦上秧歌》的创作正值我人生的转折点——即将走出校门迈向社会的过度时期。当时创作思想正处于极为纠结的阶段。从本科到博士历时十一年的学习经历,使得我们对现代作曲技法及先锋的美学理念深信不疑并急于展示,但内心又常常自问,先锋的技术手段和曲高和寡的艺术追求真的能完美表达自己内心所想吗?如何将自己所学的技术理论与心中所追求的美好音乐相结合,如何在体现理性逻辑思维、高超的技术手段的基础上,追求感性的最大化、听觉的最优化呢?经过《弦上秧歌》这首作品的创作实践,我最深的体会是:要通过学习和探索传统民族音乐和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点,寻找个性化的音乐语言,追求音乐的思想深度和情感依托。《弦上秧歌》试图去寻找一种抽象但却生动、深邃但却浪漫、古朴但却唯美的音乐语言,并试图用这样独特的表现手法去表达标题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

情怀的绽放——古筝协奏曲《如是》

2011年,我应邀为电影《柳如是》创作音乐。柳如是,那个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传奇女子,有着聪灵貌美、慧心多艺、果敢有力、奇伟不凡的人生。影片中,我选择古筝作为主奏乐器贯穿剧情的发展,在彰显传统意韵之美的同时也恰如其分地刻画了柳如是复杂的内心世界,音乐成为画面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时隔两年后,受年轻古筝演奏家苏畅之约,我就将《柳

[青年作曲家创作谈]

如是》的电影音乐主题重新扩展、升华,使之提升为更具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纯器乐化协奏曲。这首作品于 2012年5月由指挥家李心草先生指挥中央音乐学院 EOS交响乐团首演于北京音乐厅。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喜爱,后在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多地演出。目前作品已有交响乐伴奏版、民族管弦乐伴奏版和钢琴伴奏版三种演出版本。

作品的主题来自于昆曲《牡丹亭 ·游园惊梦》中的【皂罗袍】唱段。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唐诗、书法、昆曲,是中国人的三种“痴迷”。是啊,《游园惊梦》完美地栖息在悠远岑寂的昆曲《牡丹亭》中,当我们去开启她时,不由得被那一片“姹紫嫣红、断井颓垣”蓦然心惊。昆曲以她那样一种华美、细腻、精致、婉转的姿态示人,并穿越百年,时至今日仍然是我们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韵味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灵魂,是一种独特的、波动的、耐人寻味的美感。古筝有其以韵补声的特色,通过左手细腻的演奏技巧,可使单音在延续的空间展现出极具韵味、一波三折的音响效果。这种不刻意、不造作、缓缓流淌、感化心灵的美与昆曲的婉转、深情之美不谋而合,如“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主题乐段在开场以独白的形式娓娓道来,右手异常朴素的单音演奏,却配合上左手“压”、“揉”等最具古筝特色的表达方式加以修饰,使这段音乐远离世俗的浮躁而畅达古意,用简单的笔墨技巧表现出高远意境。

闯入,与之前古筝宁静、淡雅的音乐表述形成反差,给听者的感官和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力。中国传统音乐中衍生变奏、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模式,体现了东方人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和中庸的人文情怀。一切都来得那么不慌不忙、附庸风雅。那么现代音乐所强调的个性化张扬以及凹凸有致的音响空间,就使得“过渡”、“连接”不再成为必要了。这些跌宕起伏的“块状”音响体,形成了“发散性”的音色组合和新奇的空间效果,既让人感受到了极具戏剧性的艺术张力,又使人领略了现代作曲技术所带来的音响特征。在古筝协奏曲《如是》当中,乐队两次采用了这种创作手法进入,虽然抛弃了传统音乐中旋律贯穿发展的线性感,但作为音乐发展的新动力以及艺术形象的独特造型,增加了乐曲的紧张度和期待感,也使协奏曲中竞奏原则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夸张处理。前景与背景、遥远与临近的空间反差,向我们展示了多维的、立体的音乐空间。主题在乐曲结尾处以充满光明、恢宏大气的乐队全奏得到了震撼心灵的升华。我曾与很多演奏家探讨过《如是》这首作品,虽然主题来自于电影音乐,但并不是描写柳如是传奇的一生。古筝协奏曲《如是》像一朵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的艺术之花,美丽的外在形态之下饱含着丰富的传统思想、文化意味和东方哲学文化神韵。正如《金刚经》结尾处这样写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在不断回归内心的过程中寻求心灵的净化、人生的修行与生命的

接踵而至的乐队以排山倒海之势突然参悟,而这无疑也是中国文化艺术所追求

的终极目标与最高境界。

希望的腾飞——扬琴协奏曲《狂想曲》

2011年在受邀为扬琴创作一部协奏曲的时候,我曾有些犹豫和为难。扬琴,相比于其他的民族乐器,它的文化承载和情感依托并不出众,那么,该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它的艺术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在我看来,这种对于歌唱和煽情的不擅长反而成就了扬琴这件乐器的开放性、包容性以及国际化的艺术视角,同时敲击发声的演奏原理,也使扬琴不受音区和定弦的局限,便于展现宽幅的音响空间、和声色彩丰富多变等方面的特长,因此将这首协奏曲定位在动感、时尚、炫技、火热,定能展现一个完全令人耳目一新的扬琴作品。

这部作品最初为交响乐队伴奏, 2014年,我又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队伴奏。作品轻松明快,充满动感,吸收了爵士乐的风格特征,采用了狂想曲的结构形式,自由洒脱。利用非传统和声及流行音乐的节奏型,将扬琴这一传统古老的民族乐器注入了新的表现活力,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技巧和音响中展现出一个绚烂浪漫并富有动态的音乐空间。

节奏世界的律动是音乐持续不断的动感来源,它所蕴含的无限神奇的变化和奥妙产生强大的磁场,散发出使一切音乐更为生动且更有艺术感染力的非凡魔力。在音乐开始, 8/7拍的切分节奏,带有强烈的爵士乐音乐风格特征,是整首作品的核心细胞;中段运用了布鲁斯音乐的调式及和声,轻歌曼舞、摇弋生姿;第三部分,音乐是力量的积蓄、情感的激荡、高潮的爆发,环环相扣,让人荡气回肠。在乐曲的尾声,开始的核心节奏又以乐队全奏与独奏扬琴呼应问答的形式夸张再现,音乐在天旋地转般的狂野舞蹈中绚烂绽放、结束全曲。扬琴在这首作品中,既有原始的质朴美感,又被融入了现代的时尚风貌和独具匠心的现代作曲技法安排。这些丰满细致的音响效果,让我们在感受原汁原味的同时,不禁对这与时俱进的艺术质感有一些意外和惊喜。

一个作曲家的成功,除了归功于他自身的创作才华外,更要归因于他所处的时代。与其说我们颠覆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不如说是在继承发展中选择了进一步超越。艺术的道路就犹如历史走过的道路一样,一种艺术样式也好,一种文化传统也罢,都有其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正如古典艺术在“古典时代”终结后,以另一种身姿和形象活跃于当代,人类文化的血脉就是这样薪火相传,穿越时光而成为不朽的典范。这种对传统文化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现代建构与革新,需要我们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胆识,也是我们在面对传统时应有的态度和文化精神。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应更多地跳离一般性的、指向性的文化背景,我们应看到它在拥有悠久历史的同时,也处在一个拥有年轻生命力的新时代。中国民乐新的风貌会有更广阔的前景,在面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同时,更要面对世界的未来。

年青一代作曲家应该紧紧依托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并将其提炼、升华,创作出直通大众心灵的音乐,唤起人们审美情感共鸣的艺术力量。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层次的艺术力量,是和人的生命精神、信仰、时代进步潮流和民族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因此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能够超越时代局限而释放出日久弥新的艺术力量。

经历了 20世纪音乐的发展,作曲家们更多关注创作观念、技法的发展和探索,希望用新的手段创作。这种对艺术负责的艺术家风范固然可贵,但是在忠实艺术自身或者为艺术而艺术的同时,艺术家如何面对社会的需求?正如作曲家唐建平先生所言:当代音乐创作应当超越并解脱现代音乐技术发展带来的创作压力和负担,从容面对学术和情感的取舍,直面人生,宣泄情感,提纯音乐的境界。

王丹红:中国民族乐团青年作曲家、

国家二级作曲责任编辑:陈 瑜

作者:王丹红

第2篇:热血托起生命的希望

位于湖南西南部的怀化市,在伟大祖国雄鸡啼唱的版图上,恰似一匹扬鬃脱缰的骏马,背倚大西南,面对神州腹地,奋蹄飞奔于云贵高原之东麓,凌空穿越于武陵、雪峰两大山系之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时代的列车轰响,它英姿焕发,名声大振。在这片人杰地灵古老而年轻的热土上,怀化市中心血站八年来用3256万毫升热血为数以万计患者托起了生命的希望。安全可靠的血液流淌在患者的血管内,无一不凝聚着血站全体员工辛勤劳动的汗水和智慧,充满了亲情,充满了活力。

严把“四关”,确保血液质量

怀化市中心血站成立前,怀化市医疗单位临床用血全靠个体供血者提供并自采自用,用血单位又未全面进行各项检测,几年中,全市因输血而引发12起医疗官司。

1995年,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果断措施,关闭所有单采血浆站,统一规划设置中心血站、溆浦基层血站,统一管理血源队伍,所有医疗单位临床用血统一由血站供给,彻底改变了乱设供血机构,乱采滥用血液的状况。据怀化市中心血站站长王卫星介绍,几年来,他们重点围绕安全采供血严把“四关”,保证了临床用血100%符合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标准。新血站、新起点、新气象,衬托怀化市无偿献血蓬勃发展,已成为怀化市一道美丽的社会风景线。

“硬件”建设关。根据血站的发展要求,2001年,怀化市中心血站利用国债资金的投入,修建3500多平方米高标准业务用房,添置进口血细胞分离机、进口全自动酶联系统等先进设备与仪器,固定资产总值500万元。先进设备的使用,使血站从1997年到2002年参加湖南省临床检验中心血液检测,生化免疫检测质量评比,一直保持“先进单位”称号,熠熠光芒的“双优”奖牌映照着血站员工的辛勤付出。

人员素质关。怀化市中心血站成立几年来,大抓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先后选送16批次、33人次到中国输血协会、北京血液中心、上海血液中心、广州血液中心及省献血办等地培训,组织主要技术骨干到省内外8个血站参观学习。血站还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举办各种形式的长、短培训班和讲座,实行工作人员定期考试,持证上岗。大家都说:“这样动真格的培训考试,学到了丰富的专业与血液法规知识,实在是太有用了。”

规范管理关。怀化市中心血站通过几年的摸索探讨,形成了“以宣传为先导,采血为龙头,供血为中心,质量为核心,后勤保障为基础”的目标管理方案。全部实行聘任制。优化组合,各项工作定岗定员,量化规范管理。

这些管理办法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修正制订的《怀化市中心血站2003年目标管理实施方案》、《无偿献血目标管理实施细则》、《怀化市临床供血管理办法》等管理方案,使各科工作更为主动,部门与环节间的相互配合更为良好。无偿献血从宣传、组织、采血、检测、制备、管理等工作更规范有序。

血液质量关。为确保临床用血安全,血站对采供血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从血源管理、献血者选择、血液检测等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站、科、员三级质量管理,工作中自查互查,自检互检,确保临床用血安全可靠。8年来采血10万余人次,未发生一起因输血而引起疾病感染的医疗纠纷,体查、化验项目错检、漏检为零。

全力以赴,急病人之所急

人命关天,急救关键在一个“快”字。如何把合格的血液及时送到医院,保证临床抢救的需要,是怀化市中心血站8年来追寻的目标。

在政治学习中,书记荆继义多次强调,血站要坚持“优质服务”,在保证临床供血需要与安全的同时,要应急处理临床急救用血、稀有血型患者用血。真正把献血者和用血者当作采供血服务最高标准和终极目标。

怀化市血液实行统一管理后,中心血站服务范围越来越大,南北相距近500公里;东西相距近300公里;大到市级医院,小到乡镇卫生院。尤其是给13个县(市、区)医院或乡镇卫生院供血,用血量少、地区分散、地域偏僻,给送血带来诸多不便。针对上述特点,血站值班室、送血员24小时值班,只要一接到用血电话,他们就千方百计尽快将血送到用血单位。怀黔公路修建期间,堵车时有发生,送血员经常从塞车地点步行到前方改乘其它交通工具,将血及时送到。为抢救病人,在站里车辆不足的情况下租用出租车送血也是常事。

为了保证送血及时和绝对安全,关键时刻站领导总是一马当先。1997年除夕,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正进入高潮,值班室接到溆浦维尼纶厂职工医院需立即送O型血1600毫升的电话。站领导立即与司机驱车120公里。当时雨雪下个不停,寒风凛冽,赶到医院已是凌晨。由于送血车是无防寒设施的柳州微型车,到达时俩人冻得上唇嗑下唇,浑身发抖。望着急盼的血液,病人家属紧握着他俩的手连声道谢。

单一血型超量需要是血站常遇到的难题。一天,怀化市内几家医院同时急需A型血,12800毫升库存A型血已尽数发出。晚上9时,怀化市一医院又来电要A型血1600毫升抢救一位外伤危重病人。血源科立即一边按献血者档案拨打电话,寻找献血者,一边号召在家的血站职工献血,职工一下就献血1200毫升,解了燃眉之急。2001年6月,一位干部身患血液疾患,经常需要大剂量的血小板对症治疗,而当时临床用血全面告急,怀化市卫生局立即动员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人员献血。当献血车开进机关医院时,现场热情。感人的气氛,让人们看到了白衣战士良好素质和高尚情怀。2003年7月5日凌晨,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了一位外伤病人,他全身多处被凶器刺伤,命在旦夕,急需大量A型血。而当时血站库存A型血告罄。值班工作人员立即向主管负责人报告,并通知相关科室,血站上下紧张有序地行动起来,组织血源,向有关单位呼救,采血、检验也枕戈待旦。两天时间为他提供了相当于120人献出的血液量。一张张送往血站的大红纸感谢信充分体现了血站全体员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的强大合力,反映出血站规范的管理、灵敏的反应、功能齐全的应急机制。

无偿献血,风景这边独好

无偿献血事业在怀化蓬勃发展,与怀化市委、市政府、市人大的重视是分不开的。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后,市政府立即成立了无偿献血工作领导小组。2000年12月21日怀化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怀化市公民无偿献血管理办法》。市委卜功富副书记在献血时对怀化市无偿献血寄予了厚望,他说:“我献血一是为了履行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二是为了还我一个心愿;第三,无偿献血是崇高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为分管书记,我理应带头献血,我们的社会需要大家都献出一点爱。我希望卫生部门加大宣传力度,让无偿献血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成为怀化市精神文明建设一朵文明之花。”

1998年5月26日,山城怀化雨后晴空万里,一派生机,还带着怀化市第一次市政协、市人大代表会议喜悦心情的全市人民,迎来了怀化市首次无偿献血活动。经过精心装扮的原怀化市中心血站五彩缤纷,音乐激荡。7时30分怀化市卫校50名师生在唐家良副校长的带领下首批进入采血室,继后怀化市卫生局局长吴以平带领局机关17名同志第二批来到血站,每人分别献上了200毫升鲜血。在外出差的主管副局长杨志伟、副局长刘野也连夜赶回怀化,加入了局机关献血。获得消息的怀化市财政局社保科唐卯生科长也来到血站卷起袖子加入献血行列。首次活动共有342人参加献血,献血总量达68400毫升。随着献血事业的发展,血站购进了两台功能齐全的流动采血车。采血车在怀化闹市区的亮相,为怀化市增添了一个亮点。每当血站工作人员摆好桌椅,安放好宣传画报,便吸引了不少行人驻足咨询,有的人只是看一眼采血车上所挂的“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的宣传口号,就当场捋袖,伸出胳膊。

还有怀化铁路总公司职工医院何学进医师自1998年5月以来,每年坚持献血2次,每次献血300—400毫升,献血总量已达3500毫升,成为怀化市献血第一人。市卫生局局长吴以平、副局长杨志伟、刘野,每次都主动到血站献血,献血总量都已超过2000毫升。怀化学院、怀化医专自1998年以来,5年间两所院校分别有2656、1250位莘莘学子的热血汇入到无偿献血的洪流中,她们当之无愧成了怀化无偿献血的主力军。

怀化市在城区无偿献血发展的同时,又拉开了13个县(市、区)开展无偿献血的序幕。每个县(市、区)都已组织了2余次大规模的献血活动。

截止2003年7月,我市共26413人次参加了献血,献血总量达5282600毫升,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由1998年15.2%上升到2003年二季度的40.5%。

如果说,怀化是一颗镶嵌在湘、桂、川、黔、渝、鄂六省市边境地区的璀璨明珠,那么,她所闪烁的光辉中,不也有怀化市中心血站的一束光芒吗?愿怀化市中心血站借改革之春风,更添腾飞的翅膀,变化日新月异。

作者:宁兴初

第3篇:玉树生命希望

玉树——离天那么近的地方,那里的人民一定有玉石的坚强,有大树的挺拔,深深地为你们祈祷。

一条黑色的消息出现在眼前,脑海里不由得想到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痛苦画面,内心非常沉重。希望外界援助能尽快到达灾区,愿逝者安息,愿地震灾区的人们勇敢渡过难关,更希望他们能创造更多生命的奇迹。16日,被埋54小时的13岁藏族小姑娘才珍拉姆被中国救援队成功救出。小女孩激动地哭了。14日晚上11点10分,一名被困近16个小时的女孩被消防队员成功救出。她在废墟中向救援人员说:“真的谢谢啊,我打扰你们了。谢谢!谢谢!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些生命的奇迹叫我感动。

经过5.12,又来了4.14,心情为之一沉,希望玉树人扛住,我们在为你们祈福,天佑玉树。

地震无情,人有情,愿此次地震伤亡最少;愿那些倒塌的房屋能尽早重建,愿村民们尽早恢复往日的生机,走出地震阴影,愿所有的伤害降到最低;愿地震永远不要再来了。

看到新闻上说玉树那里死伤人,想起了汶川可怕的场面,触目惊心,又会有多少人无家可归,又会有多少人顿时和亲人阴阳两隔,我的心被揪起来,如同在实习时看到那些含泪为汶川捐款的全国同胞们。玉树,一定要坚强起来。希望更多的人被救出来,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救援队伍!要珍惜每一天的生命!每一天都要活得有价值!地震,是自然对人类的考验,事实证明,我们是胜者。因为生命还在继续,生活充满希望,灾区的同胞们,别怕,房屋倒了,我们会伸出有力的臂膀;别怕,梦想破了,我们会送去新的希望;孩子,你们一定要学会坚强,地震只能震垮房屋,却震不垮爱心和希望,孩子,别哭!我们一定会不离不弃,心心相依。只要生命还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像胡锦涛爷爷说的“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

不论发生什么,我们都要坚强勇敢地活着,为爱自己的人,也为自己爱的人!为深陷灾难的人们祈福,珍惜自己拥有的,不抱怨!感恩生活。感谢好心人给了你生命的延续!

红旗小学四年一班

韦雨辰

第4篇:托起生命的希望

——城东小学救助陈能鸿同学捐款活动

间:2009年4月14日上午 地

点:学校大操场 参加对象:全体师生活动过程:活动准备:

1、捐款仪式

2、校领导讲话

3、记者采访

1、歌曲《爱的奉献》《让世界充满爱》

2、横幅

3、捐款箱、红纸

托起生命的希望

男:全体同学听口令

( 立正

向右看齐

向前看

稍息

立正) (整队)

女:拥有健康是我们的梦想, 男:拥有快乐是我们的梦想。 女:当我们在教室专心听讲时, 男:当我们和家人共享天伦时。

女:你可知道,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同学正遭受着病痛的折磨, 男:正用他微薄的力量与死亡抗争,他就是北厝中心小学的陈能鸿同学。

女:脑瘤压迫神经,病情告急,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 男:病魔可以夺去身体的健康,却不能夺去人间的真情。 女:同学们,请伸出友爱之手,奉献一份爱心,

男:你的仁爱之心,你的点滴之恩,就可能拯救一个幼小的生命。 合:来吧,携起手来,用我们的爱,用我们的心,托起陈能鸿同学生命的希望!

女:捐款仪式现在开始,请以年段为单位上台捐款。 ※

合:最后,让我们衷心祝愿陈能鸿同学早日恢复健康,重返课堂! 男:捐款仪式到此结束,请各班按顺序带开。

第5篇:托起生命的希望

初一三班

那天,我们踏上了看望小鸡的道路,泥泞漫长的路并没有挡住我们前行的步伐,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

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它具有如此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孵化种蛋的阿姨说孵化小鸡要有必备的条件:1用高锰酸钾进行消毒;2室内温度必须为30度‾40度;3每隔3个小时给种蛋翻个,不然的话鸡雏就会粘在蛋壳上;4种蛋必须经过21小时才会孵化。用照蛋器照种蛋外表,就会看到蛋壳内是否孕育着鸡雏,如果不存在雏的踪影,那就是实蛋

种蛋,它显的那么不起眼那么渺小,却能在黑暗与磨难中经历21天才会看到生的希望。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在说明着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不可遏制。

小鸡如此,人亦如此。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上帝赋予了每个人生命,但每个人实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同。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找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我们远去的背影在绵绵细雨中散去……

第6篇:爱心接力点燃生命希望

作者/田国建丽琴

17岁的李嘉炜。家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袭七师一三七团三连。父母都是该团团场职工。

2010年2月,由于罹患急性非淋巴型白血病,李嘉炜被迫辍学治疗。2011年10月下旬,他所接受的“微移植”疗程已经过半,按照疗程,他还要到北京进行后两个疗程的移植,这时家里却拿不出治病的钱了。

为了给他治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父母卖房借款,负债几十万元,实在没钱治病了。李嘉炜曾对父母提出:如果家里拿不出钱就放弃移植。

得知这个情况,克拉玛依“手机妈妈”王国兰在网上“强势论坛”发帖求助,希望大家都来帮帮李嘉炜。

一石激起千层浪。救助李嘉炜的爱心热潮在“油城”克拉玛依传递后,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社会各界的捐款不约而至,终于超额凑足了李嘉炜后期的治疗费……

一三七团爱心捐款

2010年4月,天气未暖,而一三七团却是温暖的,因为爱心大救助温暖着三连职工李富强一家人的心。

李富强的儿子李嘉炜正在上初三。2月21日,刚刚上了一天课的李嘉炜突然晕倒在课桌上,有流鼻血症状。一三七团医院初步诊断为白血病,建议到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晚上李富强辗转反侧。翌日,李富强带着疲乏无力的儿子赶赴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就诊,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还是发生了。

此时,李嘉炜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生活不能自理。

3月底,医治效果不太明显的李嘉炜被转到新疆医学院附属医院继续接受治疗,每天的医疗费在1万元左右。

李富强夫妇都是连队职工,以种植大棚蔬菜为生。两个月时间,李嘉炜的医疗费就达60多万元,花光了家里和亲戚朋友们的积蓄,同时治疗还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4月6日下午,三连党支部召开职工大会,通报了李富强一家的遭遇。连队党支部组织了向李嘉炜同学献爱心、捐款救助活动,你50他100的,职工群众纷纷参与捐款。这个团七连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人专程赶到三连捐款,留下500元现金。李富强的同学、战友和来自克拉玛依、北屯、吉木乃等地的菜商们也加入了捐款的队伍。李富强小本子上记着183个爱心人士的名字和捐款数目,捐款总额达11830元。

“省出一点零花钱,支持李嘉炜战胜病魔。”李嘉炜所在的一三七团初三(2)班班长在班会上提出了这样的倡议。全班同学积极响应。4月8日,一三七团学校党支部发出号召,开展“伸出援助之手,传递关爱真情”的爱心救助活动,在《爱的奉献》的音乐声中,全校1200多名师生为李嘉炜捐款20745.3元。来团场工作的8名大学生志愿者,在一三七团团委负责人孙鸿雁的带领下,来到捐款现场,捐款590元。

同时,一三七团民政部门正在积极申请大病救助资金,学校还不断收到学生的捐款。同学们都希望李嘉炜同学能够早日康复,发出了“李嘉炜,你赶快回来吧!”的呼喊,希望李嘉炜回到他们身边一起参加中考,一起实现理想。

王国兰发帖拯救

2011年9月18日,“手机妈妈”王国兰在“克拉玛依网·强势论坛”上,以“会感恩的人”发帖称《我求求大家像帮助我一样帮助一个白血病患者》的网贴,呼唤社会爱心人士一起来拯救白血病青春少年李嘉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王国兰是新疆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物业管理公司的一名环卫女工。2010年,她的儿子党立明因白血病去世,年仅20岁。她将存有儿子遗言录音的手机丢失后,全国上万人通过微博转发此事帮助寻找,最终找回了手机。她因此被广大网友称为“手机妈妈”。

2011年9月20日,网友“碧海飞鸿”通过QQ群,以《17岁白血病少年生命更需精彩》为题,在腾讯微博转发了“手机妈妈”王国兰的帖子。

很快网友“spring”通过QQ群的信息,找到“碧海飞鸿”,说明要为李嘉炜捐款事宜。在网友们的贴中,不断有社会爱心人士表明要为李嘉炜捐款的心愿。

9月26日,该贴已经有4117人浏览,并有多人回帖表示愿意为李嘉炜出一份力。目前,一场爱心接力,挽救青春少年生命的行动,正在克拉玛依涌动着。

三天捐款过万

9月22日,继王国兰在“强市论坛”为李嘉炜发帖求助后,“强市论坛·油城纵横”版主“摆渡人”也发帖《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位17岁的白血病患者》,短短4天,吸引了上千名网友的关注。

帖中,“摆渡人”通报了热线记者和“克拉玛依网”工作人员前往李嘉炜家采访的情况,公布了捐款热线电话和李嘉炜母亲朱红兰的电话。

同时,“摆渡人”还在帖中呼吁:点滴爱心,汇聚成海。希望广大网民能尽一臂之力,不要让一个圆满的家庭失去孩子,更不要让他们失去幸福的动力。

“我替李嘉炜的父母感谢所有帮助他的好心人。”在得知已有不少爱心人士开始为李嘉炜捐款的消息后,9月25日,王国兰再次上网回帖。王国兰说,哪怕大家每人只捐1元钱,但积少成多,一定能够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

9月26日,当17岁白血病少年李嘉炜急需帮助的报道在当地媒体刊登后,许多爱心市民纷纷致电或热线联系李嘉炜的母亲,表示要为救助李嘉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这些匆匆捐款、不愿留名的好心人中,有人冒雨前来,有人捐出了半个月的工资,有人捐出了自己的稿费,还有人刚从野外回来就急着来献爱心,甚至有位老人住院也不忘捐赠。众人拾柴火焰高。短短3天,广大爱心市民捐给李嘉炜的善款总额已经突破万元。

10月13日,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慈善协会副会长贺祖涛和该协会的一名工作人员来到李嘉炜家,为他送去特批的2000元专项救助金。

10月17日,克拉玛依市福利院面向工作人员举办了为李嘉炜献爱心捐款仪式。院内的老人知道后也主动捐款。截至10月18日,福利院共为李嘉炜筹集善款2490元。

10月18日,客运公司团委收到13个单位团支部380名各族团员青年捐款近1.04万元。

当日,第十九小学全体师生利用课间时间为李嘉炜同学捐

款。一天时间,全校师生共为李嘉炜同学募集善款1万元。

10月14日至18日,(范文网 )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团委组织开展了主题为“心怀感恩奉献爱心携手共筑美好明天”向李嘉炜同学献爱心捐款活动,154位医护人员捐款6000余元。

网友捐款真温馨

网友“幽幽谷123”说,真希望他可以早日康复完成学业。我个人捐了500元,如果后期还需要,我仍然会一如既往地捐下去。他有个伟大的妈妈,他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城市,他身边有这么多关心他的人,所以从现在起我会每天等待,等待嘉炜妈妈有天给我们发来信息说,嘉炜已经康复回到学校!

网友“柠檬2”说,加油!李嘉炜!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奇迹是可以发生的。我也生病了一年,当时觉得没希望治好,但人生总有起伏,坏的总会过去。只要自己不放弃,一切都有可能!振作起来,你还有爱你的爸妈,还有这么多人关心着你,打起精神会战胜疾病,因为人生充满着可能!

“克拉玛依不仅盛产石油,更盛产爱心!看到那么多人慷慨解囊,我觉得自己做个克拉玛依人很自豪。我们8个人的部门今天也凑了1000元捐了。现在,我们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实质性的力量!”“飞翔的骆驼”发帖说。

油城市民捐款45万

得知李嘉炜患白血病的消息,克拉玛依市团委发出募捐倡议,得到全体市民积极响应。截至10月20日,已募集善款45万多元。

克拉玛依市团委书记卢磊磊说:“全市团员青年和广大市民在这么短的时间把捐款募集到团委来,我真的为克拉玛依每一个捐助的团员青年为孩子献出的爱心感到自豪。希望社会各界企业家、有爱心的人士能关注每一个困难的青少年家庭,希望青少年爱心助医项目能够在大家共同的关心、关注下能够持续地走下去,让更多的像李嘉炜这样的孩子能够受到捐助,让更多孩子也拥有和正常人一样有生存的权利。”

据了解,除购买自费药物和支付相关辅助治疗费用外,李嘉炜前两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实际发生的治疗费共约20余万元。李嘉炜及家人已收到克拉玛依市各界爱心人士捐款10万多元,已基本能够支付其下一阶段的治疗费。而第四阶段的治疗费用也将由刚成立的“青少年爱心助医的项目”来支付。

由于募集的善款数额远远超过李嘉炜治疗的需要,克拉玛依市团委与市慈善总会经过协商,决定共同设立克拉玛依市首个针对青少年大病助医的帮扶项目“青少年爱心助医项目”。

根据项目协议,项目中的资金将优先确保李嘉炜的医疗救助,结余资金将用于救助克拉玛依市辖区其他因患重大疾病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少年。

克拉玛依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赵娣表示,在接受市团委设立的45万余元“青少年爱心助医项目”款后,将会把这些基金款纳入市慈善总会账户,并指定专人负责,实行专账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并承诺克拉玛依市慈善总会会用好大家捐的每一分钱。

11月15日起,李嘉炜开始化疗。他住在北京解放军307医院。在住院期间,朱红兰接到采油二厂潘女士、风城作业区小李姑娘发来的短信,鼓励她和李嘉炜鼓起勇气,好好治疗,这让她身在外地也感到家人般的温暖。她也非常感谢油城广大市民对她的帮助

第7篇:爱心捐款延续生命希望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1年7月13日,长治县雄山常蒋煤业有限公司安畅工程队员工崔红山因夜间骑车外出途中,不慎撞击在路边的水泥板上,造成头部严重撞伤,送达医院后,长时间昏迷不醒。崔红山家境贫寒,妻子务农在家,女儿年幼尚小,高昂的治疗费用使本不富裕的家庭不堪重负。如何挽救年轻的生命!雄山常蒋煤业有限公司领导知情后,慷慨解囊,带头捐款1万元,并向全体员工发起了关于“向崔红山爱心捐款”的倡议,立即得到了干部职工的积极响应,一份份真情悄然传递,在大家踊跃捐助下,共募集善款25000余元,由该公司董事长李反修亲自将善款送到了崔红山的家属手中,并转达了公司领导及全体员工对崔红山早日康复的祝福。目前,崔红山已脱离危险,由重症监护室转入了普通病房,正在接受后期恢复治疗。8月4日,崔红山妻子带着年幼的女儿含泪送去了写着“命悬一线危在旦夕,全仗恩人奉献爱心”的锦旗和一封感谢信,并当面表达了对该公司全体员工的诚挚感谢!善款有价,爱心无价。雄山常蒋煤业有限公司的爱心捐助,延续了一个生命的希望。希望身处困境的崔红山同志在常蒋煤业兄弟姐妹般的关心下,能够更加坚强,并衷心祝愿他早日康复! (供稿人:王鲁小雪)

第8篇:用生命托起希望的太阳

托起明天的太阳

社会和教育的高速发展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个体的特长,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班主任的职责就是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给予必要的扶持、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身体、心理的成长、知识、能力的增长过程中尽可能少走弯路,防止误入歧途。作为班主任要以“洋思理念”为指导,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到被接纳、被信任,使其经历体谅、鼓励和关注;激发让其潜能。我们从事的是培育生命、塑造生命的事业,用爱心回报社会,用生命铸就未来是教师的天职;我们如何作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呢?我们应坚信教育就是爱,我们要把无私的爱奉献给孩子们。

“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命运”。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教师的教育之要,更精练地说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结合现在所带的高

二、六班的情况,更能体会 “一个优秀班主任在做经验报告的时说: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基本合格的班主任;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则是一个失败的班主任”的深刻含义。

09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积极思考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智慧爱心型的优秀班主任。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具体工作和具体做法。

1、对待和处分违纪的学生

学生违反纪律一定要受到纪律处分,这一点可以说是天经地义,所谓国有国法、校有校纪、班有班归,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怎么样才能使受到处分的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处罚而不至于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呢?学生违反纪律本身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们班主任怎样将这些不好的事情巧妙的转变为好事?我在班上大力推行这样一种处罚方式:对违反纪律情节比较轻的学生,我罚他上讲台唱一首好听的歌或者讲一个动听的故事,对于违反纪律情节比较严重的学生我罚他们站10分钟军姿并用正楷字写一份违纪心理报告,描述他当时的违纪心理,请大家注意心理报告书不是保证书更不是检讨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发现这种处罚方式的效果比以前明显好了很多。

2、让学生虚心接受批评

我在课堂上发脾气批评学生,有时弄得自己也很难堪下不了台,而且我发现这种方法批评学生,即使他表面上服气了但实际上他只是摄于你做班主任的威严而心里不服气。后来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和探索,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招数。我们批评学生一个缺点的时候不妨先表扬他的三个优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

3、营造良好的班风

我所带的高二六班在学习上从开学到现在,每次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成绩都处于全年级中上的位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班级良好

的学习气氛和竞争环境。在管理班级理念上,我积极主张这样一个理念: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这个理念一直贯穿于我治理班级的整个过程中。为了贯彻这个理念,我自己为班级设计了两套独特的掌声,一套是用来鼓励自己的,一套是用来鼓励他人的,通过这些理念和掌声,激发学生的斗志。学习上我大张旗鼓的鼓励学生向老师发问甚至是发难,要问到所有的科任老师当场回答不出你的问题、满头大汗的时候才算真正的动了脑筋。纪律上我积极主张邝根生老师提出来的“先专政后民主”,一个班级必须要有铁的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凡是违反纪律的学生一定要受到纪律处分,而且班主任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一旦有一次你没有遵守你自己的原则,那么你将变成一个没有原则的人。在你处理违纪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少数学生对于处理不满意,那么班主任在这个时候应该马上进行疏导工作,这就是“法”和“情”的关系,法律不外乎人情,我们先讲法律后讲人情,这是班主任的工作原则。

4、正确的引导班级舆论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根据是非标准进行褒贬,该肯定的就肯定,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该否定的就否定,并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在全班形成一种能够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现象的集体舆论。这种集体舆论不是班主任的单向灌输,而是建立在全班占压倒多数的正确认识与言论基础上,具有同一性、扶正性和对全班成员都有感染力和道德上的约束力,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的方法是借力用力,借助集体的力量。

5、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

班主任的效率的高低在于没有很好的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伞柄、支架和布,一个再好的伞柄如果没有支架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天空的。记得有一次在班主任研讨会上,有的老师曾经介绍过给班干部戴高帽子的方法来培养班干部,这一招还是蛮有用的。我以前也用过这种方法,但用起来没有个别老师那么的得心应手,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己在时间和场合上把握得不够好,经常在公共场合激励班干部的斗志,但是无意中也会引起另外一部分学生的不满情绪,由公开场合逐渐变为地下工作者,给班干部带高帽子后班干部的做事情的积极性高涨。但每一个人的情绪不可能永远高涨,班干部遇到挫折的时候也很容易沮丧,这个时候班主任应该教他们一些工作方法和技巧。

6、密切课任教师间的关系、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为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我经常主动地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学生课堂表现,特别注意了解学生的进步情况,以便课后及时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为了增强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实效性,我经常与课任教师一起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并邀请课任教师共同完成教育学生的重任。

7、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在考试中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水平的发挥。为此,我充分利用每次月考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的训练。采取集体方法指导、个体情况分析,有计划、有步骤地克服学生的怯场心理,逐步提高学生应试的自信心。 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发现,患

有严重心理疾病者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心理完全健康的人约占

9.5%;大约84.5%的正常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毛病。心理问题已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突出问题。作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如何呢?据我国专家们近年来较为科学的统计,认为“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疾病需要治疗的不到1%;存在心理问题,通过学校的心理辅导就能解决的占10%左右,绝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但“由于有些心理障碍问题是动态的,有的问题会积累,遇到某些特殊的情况或诱因可能会突然爆发,因此,从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角度,应该在中小学中普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8、在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步向领先,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是必备的人力资源。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一再被强调的重要环节,同时,人是社会动物,必须在群体中体现自身价值,而且只有将个体的力量联合起来才能实现工作目标,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这就需要人们常说的“团结”,也就是“团队精神”。将来学生们走入社会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强的化是很难被社会群体接受的,所以怎样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结合起来贯穿于各个教育环节中,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觉得有效的方是,在竞争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帮助学生体味到上进及学习取得时的欢乐,诱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竞争成了选拔人才的必然形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

的创新意识是促使他们成才的必由之路。竞争教育在比较中触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主能力、创新能力、与别人协作的能力,当学生意识到一些以前是老师、父母为他们决定的事情原来自己也有能力决定和处理时,自信就会提高,会让他们更乐于自发地学习,这样正是达到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低负担、高效率。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在新的一学期里,我将不断地探索教育管理的方法,虚心向其它班主任学习,以便将自己的管理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孩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后续力量,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我作为教师必须作好引路人的作用,帮助他们解决成长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多给他们宽容、理解、关爱,使之真正成为国家和民族腾飞的生力军。

上一篇:贫困生受助感谢信下一篇:可爱的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