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农村希望小学实践报告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农村希望小学实践报告(共8篇)

大学生农村希望小学实践报告 篇1

永泰一行,我们一共走访了三所小学,看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希望小学的现状,可以说,这三所小学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对于我们分析希望小学的运作模式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我们一一来进行分析。

在分析希望小学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社会变化这个大背景随着近些年来中国国庆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口出生率降低,适龄儿童生源减少,再加上农民工潮等诸多社会因素,一些中等偏远地区的学校没有足够的生源的,入学人数逐年减少的,永泰县最多的时候学生总人数达到6万9,而现在是4万7。当然不排除个别教学资源充足、教学质量高的学校生源是会相对较充足的。

1.“初小”

这所初小,原本并非初小,在建设初期,也是有很多学生的(从这所学校的建设规模来看的)。由于社会变化的原因,有些处于中等偏远地区的学校招收不到足够的学生(由于我们没有深入更加偏远的地区,故而无法对更加偏远地区的希望小学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但是我们预计,偏远地区的小学还是继续发展建设的。),再加上招聘老师,学校运营成本等诸多因素考虑,学校,包括教学楼和一些破旧的教学设施,就被弃置了。而在这种条件下,对于部分家庭条件非常差的希望小学学生来说,老师承担了他们的教育的全部,是靠老师勤勤恳恳的辛苦教学,靠自己微薄的工资来资助和教育孩子们的。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希望小学,更多的是在于老师的无私奉献。

这种学校被弃置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很多希望工程小学,就是社会人士捐款,审核通过之后,建设一栋教学楼或是宿舍楼,楼以捐助者命名,然后投入使用,当面临生源不足或是其他财政上的问题时,那些通过希望工程建设的教学楼的命运,就是被弃置。

2.岭路乡希望小学

大学生农村希望小学实践报告 篇2

(1) 农村留守儿童。江苏省南京市石湫镇位于南京东南部, 溧水区西南部, 由于地处农村, 存在一定数量的外出打工青年, 他们将孩子留在家中让老人照顾, 这些孩子成为留守学生中的一员。而在农村, 很多老人都没有文化, 对孩子的照顾也仅限于对温饱的关注。

(2)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近年来石湫镇工业化发展迅速, 外来务工人员也日益增多, 很多务工人员由于不放心将孩子留守家中, 便将孩子带在身边照顾。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每天的工作时间达到十个小时, 孩子的放学时间无法与家长的下班时间保持一致, 孩子自行回家途中的安全、回家后学业的辅导、习惯的养成等情况都是家长的最大烦恼。

(3) 特殊家庭儿童。在农村, 由于家庭成员经历交通事故、重大疾病等意外, 导致家庭经济基础比较差, 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也是少之又少。

近两年, 江苏省南京市漂水区石湫中心小学 (以下简称“我校”) 特殊群体学生的总数每年都超过全校总人数的百分之十, 这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数字。由于缺少来自家庭的关注和陪伴, 这些学生群体虽来自不同家庭, 但具有很多相似的特点:学习成绩较差, 性格偏内向, 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需求, 不够自信, 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都较同龄孩子更弱。

二、“希望来吧”与“校内志愿者”

2013 年初, 我校成立了溧水区第一家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的课外活动阵地———“希望来吧”, 并立足于这一活动阵地开展对“校内志愿服务阵地建设”的研究。

孩子们每天在放学后去往“希望来吧”活动室, 在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种学习和体验活动, 学业指导、亲情陪护、心理疏导、体育锻炼等, 这些孩子在家里很少学到的内容, 在这里会有充分的学习。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活动阵地的建设, 给特殊群体的孩子提供更多的关爱, 让他们在这一活动阵地获得更多快乐和成功的学习体验, 养成更多良好的习惯, 达到自我完善。

志愿者不仅仅局限于校内老师, 还向镇内各个单位和部门抛出了橄榄枝, 政府办、文史办、财政所、镇团委等都积极响应, 组织优秀青年干部参与志愿服务。起初, 共招募到24 位充满激情的青年志愿者, 他们中有教师、有社工、有大学生村官、有机关干部……截至目前“希望来吧”已经有5 支固定的志愿服务团队, 参加服务的志愿者已经达到37 人, 本科以上学历的志愿者占97.3%, 研究生学历的志愿者占5.4%。青年们在一起出谋划策, 挥洒青春热情, 向社会展示了“八零后”“九零后”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校内志愿者如何为特殊群体学生服务

1. 成立“希望来吧中队”, 以少先队组织力量凝聚孩子

参加“希望来吧”活动的孩子来自学校的不同年级不同班级, 每天在一起活动的前提是要有基本的集体凝聚力, 因此, 每学期开始, 我们首先关注集体的创建。由此, “希望来吧中队”应运而生, 中队组织健全, 经过生动有趣又激烈的竞岗大会, 孩子们通过竞岗演讲、民主推荐的程序产生中队委员, 各司其职管理中队日常活动, 同时协助志愿者老师开展活动, 从18 个月的运行情况看, 组织的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2. 设置小岗位, 促进“同伴教育”,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参加“希望来吧”活动的孩子中, 除个别孩子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外, 大部分孩子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卫生习惯、学习状态等都比较欠缺, 这就需要有长期的督促和引导。因此, 在成立中队集体的同时, “希望来吧”管理员将活动场所的各项管理任务进行分解, 设置若干小岗位, 组织开展“希望来吧岗位竞聘大会”,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申报, 通过中队会开展民主评议, 产生了学习区管理员、谈心室管理员、地垫管理员、窗台管理员、作品展示区管理员、小黑手检查员、文明礼仪小督查……每天放学后, 孩子们一到活动室的第一件事就是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相互检查、督促提高。坚持一段时间以来, 孩子们的各项习惯有了普遍进步, 得到了家长和任课老师的积极肯定。

3. 利用志愿者特长,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希望来吧”活动阵地的志愿者团队来自各个行业和各个部门,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长。为了让我们的活动阵地区别于校外的托管机构, 除了对孩子们进行基础的学习指导和习惯培养之外, 我们将课程与每个志愿者的特长进行了有机整合, 进行了丰富的课程安排, 绘画课、手工课、音乐课、电脑课、跆拳道课、书法课、心理课……让活动阵地的每一次活动都充满新意、充满快乐。

4. 扩大活动阵地, 丰富活动内容

(1) 加大与社会机构和团体的联系。

(2) 请进优秀社会团体参与活动建设。

5. 建立健全各项评价机制, 促进孩子们更好更快的成长

习惯的养成, 除了不断的督促和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希望来吧”这一活动阵地, 评价无所不在, 包括辅导员评价、记录本评价、同伴评价。

四、我们的成果

“希望来吧”开展活动的两年, 也是我校研究“校内志愿服务阵地建设”的两年。研究过程中, 我们发现了参与活动的孩子们的可喜的进步, 内向、沉默寡言的孩子笑容多了, 调皮的孩子会为他人着想了, 邋遢的孩子知道随时打扫卫生了, 学习缺少动力的孩子学习主动了, 自由散漫的孩子知道顾及他人的感受了……这点滴的成长变化, 难道不是对我们最好的肯定和褒奖吗?研究的过程、“希望来吧”阵地的成立和成绩, 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念:只要真心付出关爱, 关注学生、耐心引导、平等交流, 孩子们给我们的会是不断的惊喜。

大学生农村希望小学实践报告 篇3

我校申报的课题《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经审定,同意该课题立项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构建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研究》的子课题。自课题申报以来,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及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课题组成员认真落实课题研究计划,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经过课题组成员三年多的克难攻坚,本课题研究已初见成效。现对研究过程中的方法、措施、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汇报如下:

一、理论依据 ㈠课程标准要求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同时对“课外阅读”一项作了明确要求:“课外阅读应有一定量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㈡理论基础

1.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兴趣是内发性的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果他感到索然寡味,学习成了沉重的负担,哪里还有心思去作进一步的攀登。

2.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阅读活动是阅读者把读物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把读物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的一种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又是阅读者进行判断、推想,体验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赫尔巴特的《教育学》特别指出了兴趣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兴趣的多方面性”构成了儿童意识活动的内在动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有重要的意义。以现代认知心理学、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本课题研究力求使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具有实效性和科学性。

二、研究目标:

㈠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点燃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㈡通过研究,使教师形成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引导学生在亲历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多重对话,初步构建集字词句积累、阅读理解、情感体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多维一体的语文发展体系。

㈢通过研究,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研究并形成一定的培养课内外阅读兴趣的指导策略,使“阅读”成为学校的课改亮点,促进课改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

三、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我们将组织参研教师,紧密结合学校教学实际,通过实证分析和理性思考,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以取得研究的实际效益。

㈠调查法:对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访谈调查等方法,对目前本校学生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㈡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学习教育理论,了解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的现状。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为课题研究寻找一条捷径。

㈢行动研究法: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㈣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各个实施阶段,运用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进行回溯、追因,对研究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及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尝试改进,及时总结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策略和经验,及时总结出对本课题的理性认识,提升理论思考,揭示实践运用的规律性。

四、研究的基本过程、实施过程:

课题开始,我们先对研究班学生、家长做了一次学生课外阅读状况问卷调查,经过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从调查结果反映学生的阅读存在的三个方面主要弊端:一是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足,孩子缺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二是课外书太少、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窄;三是缺少有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当。

我们继而对小学生阅读心理研究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艾伟对儿童阅读兴趣进行了三次实验,结果表明对阅读兴趣起直接作用的是读物的特质形式,而对阅读兴趣有较大影响的外在因素是作家的名声威望,同学和朋友的影响,教师和家长的态度以及对书中人物的喜好态度等。

进入课题实施也就是课题研究主要阶段,我们围绕以上问题紧紧抓住儿童心理特点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㈠立足课堂,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1.立足课堂教学,引发课外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常常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介,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联的读物内容,也可以常常利用课文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些做法使人体会到,应用“兴趣”和“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去诱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愿望,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每周五下午的校本课程我们打破年龄和班级的阅读界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地选报阅读小组,如:科技营、艺术殿堂、体育视窗、童话书屋等。在主题阅读班级里由老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阅读指导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学生喜爱的阅读实践活动。

以评促读,激发阅读兴趣。我们定期表彰“阅读小状元”及“书香家庭”,并把获奖家庭、学生的读书心得、写作成果定期刊登在学校校刊《童言童语》上,树立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阅读热情,对学生坚持阅读起到助动和促进作用。

2.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老师们在课堂上注重了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⑴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⑵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⑶指导学生学会积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还要学会思考、分析,学会积累。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圈点勾画、背诵精彩片段、摘抄好词妙句、作批注、写读后感。

⑷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结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3.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读好书”

⑴读经典、美文陶冶情操。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⑵优秀读物,师生共享。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各年级每学期都推荐两到三本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供学生进行阅读,并设置每周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师生读书、聊书,让好书提高老师的文化修养,让好书打开学生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学生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

⑶开设了“百味书屋”大讲堂,由学校分管的行政每学期给全校学生上4节大阅读课,向学生传授阅读的方法,讲述名人阅读的故事,介绍推荐优秀书目,让学生从心中的偶像或榜样中得到启示,促进学生养成读好书的习惯。

㈡环境熏陶,为阅读提供良好的氛围

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和环境,学校的面积虽不大,但我们努力在“小而精”上作文章。学校先后花上万数的钱,美化校园走廊,建好古诗墙、经典长廊,实现让墙壁“说话”,让走廊“育人”的魅力。真正实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真正让一面面墙壁,一条条走廊成为一幅幅“主体的画”,“无声的诗”。现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行为规范提示、花草树木简介、围墙、橱窗中的读书内容展示、楼梯、走廊读书标语的张贴、各处室玲琅满目的有关读书的布置,以及随处可以听到的悦耳的读书声,无不使你沉浸在特有的书香氛围之中。

㈢推荐书目,拓展阅读范围

1.依据年段推荐书目。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学生推荐读物。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我们就推荐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们就推荐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等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就开始推荐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青少版的名著了。并列出详细书目让孩子从中选择阅读。

2.依托教材推荐书目。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记得学完课文《松鼠》后,我们根据课后资料向学生推荐《森林报》一书。学生被大自然中那无穷的奥秘所吸引,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同学也被书中有趣的现象吸引,纷纷购买借阅。我们还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连续森林播报,共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学完

《触摸春天》后,向学生推荐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们三天光明》;还有学完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灰雀》《小摄影师》等四篇课文后,引导学生读《名人传》或其他名人的故事等等。

3.榜样带动。同一个班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已经读完上百本,有的却只读寥寥几本。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一些书籍。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有意地将全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推荐所读书籍。让读书多的学生经常交流介绍读书的收获,老师再极力表扬鼓励,以此带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还促进了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㈣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激发阅读

1.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一学期准备1~2次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所读书目,读书收获,读书方法,讨论解决读书中遇到的问题,推广成功的读书经验。在交流中指导,另外设置阅报栏,读书卡、手抄报展板,朗诵台等,可供学生读书展示的舞台,让交流无处不在。

2.结合重大节日等开展主题阅读。每年的节日很多,我们将读书活动融于节日之中,开展大量主题阅读,如“中秋文化、元旦文化、重阳文化„„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了这些节日,同时使这些节日过得更有意义,更使学生的作文不再是无源之水,而变得洋洋洒洒,信手拈来。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从来不知道这节日中还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那些美丽的传说,有趣的风俗,特色小吃,真是太有意思了„„

3.开展各类读书展示活动,激励学生向往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许,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又一重要举措。为了进一步拓宽阅读渠道,丰富内容,灵活形式,在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感受大阅读的魅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⑴写好读书日记

“记”是读的深化,所以要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基本写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不拘一格,灵活形式,设计各具特色的读书笔记,让读书笔记成为学生自由吸收和创造的快乐天地。

⑵创办阅读手抄报

栏目有介绍读书方法的“阅读金钥匙”,介绍学生读书随笔的“心语”,推荐优秀书目或文章的“热荐”,以及发表学生优秀习作的“小荷初露”等。主要以学生的口吻,刊载学生的文章,尽管稚嫩,但对学生是一种激励,也最受孩子们喜欢。以“读书有感”为主打板块,刊载学生的读后心得。再配以“好书荐台”、“我的读书趣事”和短小精悍的“名人读书故事”、“读书名言集锦”等板块。

⑶举办摘抄展览

教师指导学生把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在不能剪贴的情况下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取名为“采蜜本”)摘抄下来,每周在班上交流展评,比谁摘录的句段精彩,有价值。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激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达到优生更好,后进生尽力赶上两全其美的效果。

⑷编办班级黑板报

学生将阅读所得以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形式展示出来,完全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设计栏目编排版面,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使黑板报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每半个月更换一次。

此外,还可以开展故事会、读书报告会以及诵经擂台赛、古诗诵读赛、成语接龙赛等活动形式,使读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我们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走出课本,走出“小课堂”,带领学生走进“大课堂”,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并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成为能学、乐学、好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研究成果 ㈠学生方面

1.学生有了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掌握了多种自主阅读方法,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去,产生了良好的阅读效果,在学生读完之后,他们的收获,他们的情感又能在阅读小组中与同龄人交流,他们的自我学习价值得以体现,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他们的再次阅读。再加上我们经常组织开展故事会,朗诵比赛等有趣的活动,所以,这一课题的开展使得学生的阅读热情空前高涨,学校中也形成了人人都阅读,人人都乐读的良好氛围。

2.通过反复的指导和课内外的巩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品词评句的习惯;善于联系的习惯;想象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终身学习都大有好处。

3.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指导,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生掌握了许多自主阅读的方法。将阅读与讲述、画图画、表演、思考、比较、写作相结合的读书方法;会记眉批笔记、摘录笔记、提纲笔记;会写读后感。运用这些读书方法,学生就能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㈡教师方面

经过指导与实践,教师走出了以往的阅读教学误区:注重数量,忽视质量;指令性太多,自由性太少;注重过程,忽略结果;流于形式,忽略实质;放羊式朗读太多,指导性朗读太少,旧的阅读教学观念有所转变,大力倡导自主阅读教学,使得阅读教学得到优化。

六、存在问题与后续研究:

追求完美总是我们们每个人做事的初衷,可事过后,我们们才发现总会有一些遗憾。自开展课题实验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遗憾和困惑。

㈠在成绩和减负双重压力面前,怎样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好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切实提高课外阅读的质与量是我们一直思索的问题。

㈡学生间差异大。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和家庭的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差距,如何使亲子阅读让每个家长和学生都重视和坚持,进一步缩短他们的差距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㈢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这一次的实验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一名教师光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更为缺乏的是理论的提升。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才更科学更有效,这也将是我们今后主要努力的方向。

我们作为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会在这项繁杂而平凡的工作中,继续引领学生在书海中畅游。因为我们坚信“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倡导读书受益的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立:《满校书迷——我校营造书香校园的探索之路》,《小学语文教师》2006.7-8。3.陈中杰:《让书籍滋养孩子的生命》,《小学语文教师》2006.7-8。4.《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例谈》《教育评论》,2000年第5期。5.《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北京出版社,2006年5月。

大学生农村希望小学实践报告 篇4

西吉县第一小学吕灵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其功能在于: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

享与合作;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研究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那么,我县农村小学对此课程的实施情况如何呢?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我组成员一行4人于11月10-13日对部分农村小学进行了综合实践调研。调研组按照工作规程,听取了各校汇报,观看了各项资料,观摩了常态活动课,进行了学生问卷调查,并与校领导和老师交流学习,初步了解了各校在课程实施规程中的领导作为、课程实施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长处

1、综合实践活动意义认识较高

通过调研,我们的老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意义上认识普遍较高,认为,在当前教育现状下,确实有必要改变好学生的评价观念,应该让学生早点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关注家乡、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其中,对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能力一项,60%被调查者认为很有必要,近40%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一定的必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管理者们、广大的老师们,虽说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但对于当前的教育,确实在思考着,谋略着的。

2、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可嘉

综合实践活动相较于其它任何一门文化学科来说,是一新事物,我们的广大老师们,都愿意接受它,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必需。关于培训之事,77%的老师认为很有必要开展全县培训,有必要的占22%;平日里学习过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知识的老师占64%,仅这一点,就不简单;学习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被调查者占55%,相较于其它“副科”来说,可能稍强吧;撰写综合实践活动方面有关论文、案例的被调查者占36%,比例较高;参加过县级以上的学习与观摩活动的被调查者占34%。等等这些,无不说明我们的老师,对待新生事物的敏感性是强的,思想性是较高的,学习进取的精神是可嘉的。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较高

虽说新生事物,开展起来,困难重重,能力有限,条件、场所、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但我们的老师,有一股热情,更有一股尝试的勇气。调研之中,55%老师选择如果开展活动,有此份热情,30%的老师认为,我也可以去尝试;认真开展过或尝试过的被调研者占90%,5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也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4、师资力量是较强的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知识的多少,更决定着能力的大小,特别体现在教育教学行为上,更是如此。班主任老师,语文、数学老师,是我们现有小学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调查中,20%的班主任老师、70%的语文、数学老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如此一批较强业务素质与能力的教师队伍,应该说没有开展不了的综合实践活动的。

二、主要不足

1、教育管理者重视程度没有跟上来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相较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行为,领导的关注与重视特别重要,一是因为这是无“本本”的课程,本来就不好落实,如果领导不督促执行课程计划的落实,往往就会使墙壁上的综合实践活动演变成主要学科的练习课。可是,少见有中心学校、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出台的;二是没有领导的组织与协调,活动的开展也是一句空话,在这方面,少见各级管理者们去现场指导与督办的。

2、课程资源的挖掘缺乏经验与独到的见解

因为是无“本本”的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开发生成课程的本领与经验,以及独到的见解,把无“本本”的课程,上升到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个案之中来。所到之处,谈起综合实践活动,管理者、教师们,无不都说,没有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确实不好开展,更谈不上坚持了。究其原因,缺乏开发生成课程的技能与水平,落脚点是没有真正花心思去研究,去挖掘。

3、制约活动开展的因素难以确定

制约活动开展的因素较多,一是受传统的分数论因素的影响,怕孩子误了主要学科的成绩;二是安全因素比天还大,其实,这是我们没有设计与周全安排好的缘故;三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四是缺乏活动开展的氛围;五是缺乏活动开展的系统性与持久性;六是缺乏与社会勾通的基本桥梁;七是活动开展难以打破条条框框,指导老师局限于单一的个体,局限于学校之内,没有放眼社会。

4、各级教研力度不到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是新事物,也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供借鉴而不好操作与评价,更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全国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各级各种教研活动,也是以围绕上级转的思想为指导,再说,上级教研部门,也少有活动,实施新课改五六年来,从市到县,没有开展过一次相关的培训与提高的活动。因而说,各级教研力度不到位。

三、建议

为着建构新型的学习模式,着眼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人与事,关注我们感官所能及的任何事物,使我们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生活实践相融合,为了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指导思想,落实素质教育行动纲要,我们必须重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结合我县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必须强力、全面铺开综合实践活动

即使难以操作,也应该让老师、校长们了解这类课程的作用,即使开展得不好、不象,也好过总没有开展过,让所有的老师都能知晓活动的本质与意义,更应该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不是可有可无的一种摆设。因而,所有学校,必须强力、全面开展此类活动。

2、抓好培训工作,提高“执教”能力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要素。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刻不容缓,加大培训力度,以使我们的教师提高“执教”能力。主要措施:一是教研室要经常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类观摩活动,让更多的老师知道活动的开展从何入手;二是有必要进

行全县性质的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使老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知识,作一整体性的认识与了解。

3、挖掘、搜集、整合课程资源,保证活动开展有依有据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先天无“本本”,导致活动的可连续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等随意性较大,所以,课程资源的挖掘、搜集、整合非常重要,这也是保证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依据,使巧妇能做有米之饮。因而,各级学校,必须组织专班,专题研究活动资源,结合当地实际,开发出各学校、各年级可供借鉴的课程资源。

4、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

教研活动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活动阵地,是提高能力与水平的不可或缺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研,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模式上的研究,必须探索出一套可供借鉴的行之有效的符合本地特色的基本教学模式;二是坚持化繁为简,使人们印象中的阳春白雪般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够也应该走向下里巴人,达到每位老师能说,我也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三是课程资源上的研究,这个问题,必须集中全县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探讨、收集、整理出符合校、乡、县三级课程开展的资源库。

5、发挥骨干示范引领作用

发挥好骨干教师的作用:一是要示范引领,如教学模式的示范,基本作法的指导等;二是要送教下乡,去乡村学校,手把手,从实例、课例入手,有的放矢,要针对性强;三是请专家上门指导,各地、各学校,活动的开展,要主动请相关专家、骨干上门亲自指导,发挥已有经验的优势,少走弯路。

6、研究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

大学生新农村暑期实践报告 篇5

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县委新农村现场推进会议精神,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制定了社区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在宣传发动上突出了广泛性,在安排部署上突出了整体性,在结合实际上突出了针对性,在形式载体上突出了创造性,在狠抓落实上突出了实效性,创新领导机制,找准工作切入点,全面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

一、基本情况

社区位于--中心城镇西北边,辖区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有-个居民小组,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人,城镇人口----人。社区党总支下设-个党支部,党员--名。社区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工业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组建了龙头企业,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兴办了集体、个私企业,使社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达----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万元。

一、主要做法:

(一)科学制定规划,全面组织实施

1、社会和谐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建起了文体活动中心,组建起了宣传、科技、法制、文艺四支队伍,有计划地开展了活动;成立了社区警务室、综治办、人民调解委员会,全面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实行“三务”公开,召开“三务”质询听证会,全方位接受群众监督。截止现在,民间纠纷调解率、治安满意率均达95%以上。

2、农村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依托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发展配套工业,签订了《劳务承包和租赁意向协议书》,进行了生产加工,招聘了---名剩余劳动力,聘请了专家对新聘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掌握技术要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组织生产。截止现在,劳务经济已达--万元,增加集体收入-万元。矿产资源部每月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元。

3、农业产业化建设进展顺利。按照“产业拉动、龙头带动”的思路,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加强实用技术推广,以经济作物种植、生猪养殖为重点,增加农民收入。按照“总支+协会”的模式组织生产经营,组建了蔬菜、养殖等协会,积极为农户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产值----万元,使农户人均比去年增收230元。

4、住房新型化建设稳步推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工程,加大旧村改造力度,稳步推进新区建设。投资-万元,完成了三个居民小组新区规划,制定了新区建设方案,优先安排住房紧张急需建房和有住房但愿到新区建设而且愿意拆旧建新的群众建房,现已办好了新区建设土地使用的有关手续。

(二)创新领导方式,形成强大的合力

为充分发挥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企业的支撑作用、乡机关(站所)的服务作用和社区的主体作用,成立了由乡、社区、企业三方组成的领导小组,组长由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住房新型化、社会和谐化四个工作组和督查组。各组制定完善了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领导小组每周五定期到社区召开专题例会,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合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快速有序地向前推进。

(三)深入广泛地宣传,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

我们从两个方面开展宣传工作:一是组织社区和居民小组干部深入农户,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特别是仔细讲明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群众谋利益,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使群众尽快过上小康生活。二是社区党总支利用广播,由总支书记和其他干部反复宣讲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目的和意义。通过宣传,提高了群众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组建龙头企业,拉动社区经济发展

为拉动社区经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由农业型向工业型转变,社区依托企业,利用地处中心城镇边,有丰富的水泥配料资源等优势,组建了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下设“农业产业发展部”、“社区工业发展部”、“矿产资源开发部”、“劳务输出服务部”。“农业产业发展部”负责外联商家、内联农户,组织农户为商家生产订单蔬菜、生猪等农产品,并搞好技术服务,培育主导产业之外的新兴支柱产业。“社区工业发展部”负责租赁企业生产线进行半成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部”负责向企业直接供给原料,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劳务输出服务部”负责对到企业打工的人员进行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培训,进行相应的管理。今年龙头企业预计实现产值----万元,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万元,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元。

大学生农村希望小学实践报告 篇6

1“绿色校园”的内涵及意义

“绿色校园”是1996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首次提出的, 是指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 在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管理中, 通过制订环境管理制度, 开展有效的环境教育活动, 创设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 促进师生、家长和专家参与实际行动, 全面提高师生的素养, 共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绿色校园”不仅仅是绿化学校, 更主张将教育从课堂渗透扩展到全校整体性的教学和管理, 鼓励师生民主公平地共同参与, 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和联系, 在实践中发展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 落实素质教育, 提高全体师生的素养。

2 创建目标

按照《绿色学校评价标准》的要求, 近年来我们学校正逐步构建以环保教育为中心, 以各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为手段, 以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为载体的教育体系;推动学校环境教育的发展, 增强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生态, 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及效果;不断加大环境教育力度, 营造浓厚的环保教育氛围, 促使学生形成可持续的生态观念, 力争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绿色校园。

(1) 把理念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科研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 引导师生关注环境问题, 让青少年在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 树立热爱大自然, 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培养对生态环境负责任的精神。

(2) 通过学科教学的渗透, 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 培养师生关心校园环境, 积极参与行动的精神。

(3) 学会如何从自己开始,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节约水电, 关心校园环境, 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在头脑中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

(4) 全校师生人人做到从关心学校环境到关心社会, 关心国家, 并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和实践, 将理念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工作、管理和建设。

(5) 通过创建“绿色校园”的活动, 不仅使师生的环境素养得以提高, 学校环境得到改善, 更要通过学生带动家庭, 通过家庭带动社区, 通过社区带动全体社会公民更广泛地参与。

(6) 以创建“绿色校园”活动为载体, 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教育的有效途径, 对学生进行懂环保、塑形象的养成教育, 让绿色的“种子”在更多的孩子们心理扎根发芽、茁壮成长, 使校园环境易于学生学习和生活。

(7) 综合以上各项目标要求, 真正把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辅导、后勤等各方面的工作之中, 使之形成全方位的一体化工程, 最终实现“绿色环境”、“绿色管理”、“绿色教学”、“绿色活动”、“绿化育人”的学校特色。

3 让校园“绿”起来

每个师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印象, 一定是这个学校的“自然美”。的确, 青少年的朝气在自然美的烘托之下, 那鲜活的青春气息就会扑面而来。所以, 绿化校园是每一个学校的必修课。

首先不能忽视学校的绿化面积。一般来讲, 中等规模的学校绿化面积应在35%左右。当然, 这一数字要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占地面积较大的学校在考虑教学场地建设的同时, 不能吝啬对绿化面积的预留。这除了使学校规划建设美观外, 还影响着周边地区的空气指标、噪音指标等。从长远来看, 适量的绿化面积还能有效地投入到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去, 如植树活动、环保知识活动等, 这些同样也是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一部分。如果学校本身的占地面积有限 (尤其是处于城镇中心的学校) , 扩展绿化面积比较困难, 可以在空间扩展上做文章, 如将绿化带设计在校园围墙、阳台等位置。但不论怎样,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发展学校绿化面积, 是绿化建设的根本。

其次是对植物的选择, 要科学、合理、适宜。例如在选择绿色植被时, 可以考虑污染性少, 少毛无刺, 没有刺激性气味, 或具有形态美、色彩美、气味美, 或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及草坪的耐践踏程度等。再如在树种选择上应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在教学区忌栽植飞扬花絮的树木 (如杨树、柳树等) 和一些起过敏反应的植物;在校园通道两侧或大门两侧种植树形优美的秋色叶植物银杏或常绿小乔木石楠, 会增加学校的优美感和舒适感;在离窗一定距离处栽植较低的常绿乔木桧柏, 既可适当遮挡阳光又可保持通风;运动场与教学区之间应用树木组成繁密的树带, 以免上课时受场地活动及声音的干扰;校园周围可采用乔木与藤本混合栽植, 形成一层浓密的绿化带, 使校园与外界隔离, 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再次就是合理配置绿化布局。在学校这样既有横向占地又有空间建筑的场所内, 绿化的横向分布应同纵向空间同时考虑。例如屋顶植被的设计, 既可以使本来暗无生气的砖瓦充满生机, 还可以适量地解决夏季的酷晒高温问题, 是一个很好的空中绿化选择;再如经济实惠的盆花摆设, 可以把每个教室的窗台、橱柜充分利用, 既能美化环境还能有效调节室内的空气质量, 也是一个扩展绿化空间的好方法;其次就是组合花架和吊兰, 最是适宜挪动和节省空间。学校可以根据季节的转换, 将盆栽的不同植物有机组合, 结合空中空间的利用, 搭配出一个富于变化、方便实用的小景观, 为不起眼的角落、长廊、“死角”增添色彩。但是, 无论是哪种选择, 都要考虑到景观的牢固性和安全性的问题, 以免发生危险, 好心办了坏事。

4 让德育活动“绿”起来

学生是学校的一部分, 在对学生提供很好的空间和环境的同时, 也要让他们学会如何欣赏和保护, 更要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净化思想, 实现德育的“绿化”。

(1) 少先队和德育活动作为学校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近年来结合有关主题, 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且形式丰富多采的活动。如结合植树节在学生中开展了爱护绿化、热爱绿色为主题环境教育系列活动, 包括:“我为校园添新绿”活动, 鼓励学生在家种植一盆花草, 为花草做一张名片, 然后带到学校展出供大家分享, 通过全年级的交流与分享, 从而认识了许多种花草, 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再如“我为树儿穿冬衣”活动, 通过体验活动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给树穿冬衣?如何给树儿穿冬衣 (刷石灰水) ?增强学生热爱学校、热爱花草树木的情感。

(2) 科技节作为校园科普教育和环境教育的良好载体, 近年来也得到有效的开展。如“废物利用小制作”活动,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从小树立“学校是我家, 环境靠大家”的理念。再如“瑰丽无限科幻画”比赛。学生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 创作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 表达了对地球命运的担忧, 呼吁全社会都来重视环保问题, 都来保护人类共同的母亲——地球。

(3) 围绕有关环境教育方面的一些主题节日 (世界水日、地球日、卫生日) 等开展了有效的宣传活动, 如:联合晨会, 夕会课, 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 观看环境教育影片等, 体会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4) 开展“节约”系列活动。 (1) 在全国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 为了让同学们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 开展了有效的节能行动, 如:不要让眼泪成为地球母亲的最后一滴水, “节约一张纸奉献一片爱心”等。 (2) 每学期至少一次由大队部负责检查各班的班队会情况, 并从中推选优质课开展公开观摩课活动。利用主题班队会渗透环保知识, 激发学生自觉保护的意识。 (3) 学校食堂也动足脑筋, 在管理上下功夫, 既让学生吃得好, 让家长满意, 又节约能源, 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5) 弘扬爱心之风。 (1) 以《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 继续开展以“民族精神代代传”为核心的“感恩”系列活动。 (2) 开展敬老活动。“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为了能让少先队员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 少先队与敬老院建立了长期的结对活动, 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敬老活动, 为老人打扫卫生、表演节目、送礼物等, 以自己的行为表达敬老爱幼的心声。 (3) 创立爱心教育基金, 为贫苦学生撑起一片蓝天。开展了“爱心传递”活动, 制作爱心卡, 在同学、师生、家人、朋友之间传递, 用自己的爱心感染着周围的人, 一起帮助有困难的人。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快乐, 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下学会感恩。为了使传递活动变得更有意义, 大队部号召学生收集可利用废品, 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爱心教育基金添砖加瓦, 为那些贫困的同学们送去自己的爱心。

(6) 雏鹰展翅, 硕果累累。在学校领导、辅导员老师和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下, 学校雏鹰争章活动硕果累累。队员们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荣获佳奖, 如:全国青少年器乐比赛一等奖, 全国车模比赛一等奖等等。荣誉让人自豪, 催人奋进, 也使更多的队员投入到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 参与到实践体验中去。

“望窗外云卷云舒, 看门前花开花落”。走进我们如今洋溢着书香味的校园, 呼吸着带有花香草香泥土味的新鲜空气, 会使你很快融入其中, 感到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感到这校园是属于我的。校园是美的, 但她给我们更多的是心灵的启迪与荡涤、思想的陶冶、内在气质的培养, 让我们以一种更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人生, 踏入社会。

“绿色校园”的创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工程, 需要全校师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它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我们将继续以绿色课堂建设为平台, 携手新课程标准, 新基础理念, 努力在提层次、增内涵、强底蕴上下功夫, 创建绿色校园, 深化绿色德育, 留下的将是绿色的希望!

摘要:随着教育的普及化, 入学人数逐日增多, 校园拥挤和校园环境恶化明显, “绿色校园”的概念由此产生了, 这也是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在这个未成年人聚集的场所里, 人的需求显得更为重要, 从基本生理舒适度到精神文化的需求都不能被忽视。清新的空气、生动的校园、和谐的课堂, 都是给予教育最基本的需求。因此, “绿色”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色彩概念了。

大学生农村希望小学实践报告 篇7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一)课题的提出

“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然而由于传统师生关系的不良观念,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个别教师师德的滑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反差。导致师生在教育教学的互动关系上产生了疏远、分歧、冷漠、对抗和冲突等不和谐关系。这种不良师生关系的恶性循环,不仅有悖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而且大大妨碍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决定。教育系统创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和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教学改革的新形势。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工作要求和任务。这为我们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当前,我们提倡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努力探索现行的师生关系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其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确立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意义,并针对课题研究的重难点进行了分析,确立了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制定了研究计划与具体步骤。

(二)概念的界定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所谓平等,即教师与学生是两个任务不同的平行个体。双方的唯一区别仅仅是分工的不同,教师不具备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利,不可随意对学生进行侮辱,漫骂、体罚或变相体罚。教学双方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所谓民主,即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你教我学、互查错误、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好是为了学好,学好是为了更好地教。“和谐”是我国古哲先贤们所追求的理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把社会矛盾调节到适度、适时、适量、适当的和谐状态的哲理学说。所谓和谐,最重要的是教学双方保持一分良好的愉悦的心态,教学行为成为发自心底的最本质的要求。和谐师生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同作为“人”,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二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师生之间心灵沟通,互相关爱;师生创造性可以充分发挥,性情和灵魂可以共同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

(一)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和教师一样,具有法律赋予的平等的人格和尊严。

(二)、教育学依据

1、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所指出的:“教育新人就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和关系的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的教育理论;

2、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课堂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教育理论;

3、叶澜教授指出的:“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中”教育理论;

(三)新课程理论

新课程理论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应形成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理论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即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即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即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三、课题研究目标

1、切实提高认识,转变师生观念。教师明白为什么而教,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实现和谐共生,促进教学相长。让师生关系得到根本改变,师生生命质量得以提升。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真诚相处,和谐合作,共同健康发展。

3、形成优良三风,建成和谐校园。让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得到加强,通过学校、家庭、社会齐管共建,让学校充满人文精神,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环境(社会、自然)和谐相处,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向往的幸福港湾、精神家园。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本校师生关系的现状研究; 2.促进新型师生关系形成的策略研究; 3.与新型师生关系相适应的案例研究;

五、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课题对现有法律及古今中外相关理论开展学习研究,努力提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本课题通过精心设计师生问卷,在各年级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获得师生关系现状的相关数据。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倡导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研究,并通过实践和研究改进方法、提高素质和能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改善。

4、案例研究法:本课题选择三个实验班进行案例研究,与平行班进行对照,从中寻找规律。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工作

举行开题论证会议,把握研究工作总体思路。

2015年5月课题组举行了中期开题论证会议,确定了课题进一步研究方案,从组织上给予切实的保证。

(二)实施阶段工作 1.做好实验前测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之间存在着自身的内在的联系:要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在了解师生关系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打下基础。所以,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1)师生关系现状的问卷调查。

2015年3月我们对即将参与本实验研究的两个班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便掌握师生关系现有状况,以利于本实验的开展。

(2)实验班和对比班师生关系问卷调查。2.开展实验过程研究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对实验研究的效果定期进行总结、对比,以便发现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课题组着重围绕以下两方面开展了具体的工作:

(1)亲近学生,理解学生,互相沟通

课题开始时,我们觉得首先要做的是接近学生,要善于体贴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亲近和爱,让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关爱,这样就容易与教师拉近距离,对教师消除潜在的恐惧心理。这是课题顺利开展的基础。

我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制定了《师生关系调查表》。一年多来共发问卷120多份,以此了解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了,而且每期进行一次,同时也发给平行班的学生,每次都有问卷分析,对比分析,以及改进措施。

总而言之,教师要通过这种“爱”,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这种“爱”更应是发自教师内心的、真诚的“爱”,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那么该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2)提高教师素质,关心学生,师生共同发展

我们的做法是:(1)换位思考。(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这一年中,课题组有5位教师获学科教学能手,他们自学了多本有关教育教学专著(如: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等),有学习心得,有读书笔记。学校经常派出课题组老师外出“取经”。他们都带回来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课题组老师还把自己的研究理论、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投向各级刊物,保存在自己的网络空间中。总之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一年多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老师的通力协助下,课题组的老师在师生关系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工作:(1)每学期进行一次师生关系问卷调查;(2)并和平行班级进行对比找出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定期举行课题研讨会;经常为全校师生上公开课;(3)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4)经常写教学随笔和课后反思;(4)同时也走出校园,向先进的学校和老师学习。

(3)加强课改探索,打造高效、生态课堂。课堂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渠道。为此,我校要求教师要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秉持“学生第一,发展至上”的办学理念,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打造高效、生态课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结合本校实际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经验,实验教师对本班学生的座位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由过去的每班分四小组,改为每班根据人数的多少,分为6-8小组,每组6-8人,学生课桌拼在一起,面对面而坐,教室的讲台也撤出,这样教师就必须始终站在学生的中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协作,让学生在春风拂面、细雨润物般的课堂教学中,放松心情、积极思维、大胆探索、合作学习,从而促进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每位立项教师都设计一节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课堂教学案例,都上一节促进和谐师生关

系的研究课,都撰写一篇高质量的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论文

(4)加强班级建设。班级建设是学校教育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是与“课堂教学”相并列的,以“班级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实践领域,是学生与教师在学校合作进行的,为促进学生社会性和个性健康,主动发展而展开的学校实践。为此,我们通过开展“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的优秀班级评比活动,由此改变大多数学生在校社会生活中受支配、被管理的生存状态,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师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师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师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建设和谐校园,不仅要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最利于教师发展的“生态系统”,而且要把学校建成师生放飞心灵、焕发活力、和谐共生的精神家园。为此,我校从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校园文化建设切入,加强研究和实践,努力建设良好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校园。一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师生书法比赛、“张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型爱国主义演讲”活动、创建诚信考场、“创建诚信校园,培育诚信师生”活动、“阳光体育长跑”活动、“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学生签名活动等。这些活动成效显著。

(6)以各项活动促进师生和谐。活动能够非常有效的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结合班队会、学校大课间、各种兴趣小组以及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组织学生创建手抄报等。在开展这些活动中,各位立项教师积极探索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方法,班主任教师都设计了一节班队会案例,都上了一节班队会,互相切磋,互相学习;科任教师结合自己的兴趣小组探索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大课间师生共同进行乒乓球友谊赛,共同跳绳,共同老鹰捉小鸡等活动,结合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歌咏比赛,拔河比赛,橱窗、国学展板的布置等活动师生都参与其中,真正体会到师生的和谐。

七、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

通过多半年的课题研究,证明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深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的,效果是比较显著的,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促进了教师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进一步转变了教师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以及师生合作观。成就了一批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能撰写论文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带动了学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2.通过本课题研究,逐步缓解了师生关系间存在的一些感情分歧和矛盾冲突,初步构建

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

3.在课题实验中,老师们通过家访和问卷调查以及新父母学校,让家长了解了学校,了解了师生关系,能主动正确处理老师和学生以及家庭之间的关系,在教育孩子上也有了较大的转变。

4.实验班的后进生队伍逐渐缩小。由于改变了师生关系,学生和老师成了朋友,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长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5.促进师生发展,完善自身素质。

课题开展研究以来,置身于课题着力营造浓郁文化氛围的我校教师,不知不觉已将这种文化精神融注在心灵深处,展现在自己的认知、情感、品质和学识之中,逐渐形成了“砺志、勤学、求真、创新”的学风、“博爱、敬业、崇实、创新”的教风;与时俱进的课程范式、张扬个性的学习方式,自主自为的行为习惯。

6.深化管理成效,互动走向双赢。

课题的开展实践,不仅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品位,优化了育人的氛围环境,促进完善了教育与被教育者的素质,也为学校各方面工作营设了良好的氛围,夯实了一定的基础,深化了管理的成效。

近半年来,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活动,如:文艺汇演、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拔河比赛、交流座谈、综合实践活动等,将“平等、民主、和谐”的课题理念融入其中,极大的调动、发挥了师生的积极性与潜能,并不断向自主、自省、自律、自强“四自”发展,也更进一步深化了学校的管理成效。

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题实验取得进展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地进行反思,认真地总结自己的不足,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成员显然还达不到,这主要是他们的理论素养和某些能力还有所欠缺造成的。

2.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的影响,阻碍课题的某些方面的顺利实施。有一部分老师心中有顾虑,担心课题研究的活动搞得过频,会影响班上学生的考试成绩,最终影响自身的教学质量。

3.学生参差不齐,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如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有的学生父母都忙于上班,有的甚至父母根本就不在孩子的身边,学校

举办的新父母学校培训班不能参加,从而影响家校的沟通与协作。

4.教科研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制约着研究的真正全面铺开。一些教师在教学观念、实验能力、研究手段上还滞后于学校研究步伐。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九、下阶段的研究计划

1.努力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素质。通过加强理论学习、专家引领、课改历练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努力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科研素质和水平。

2.进一步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尤其是加强课题过程的管理,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以便于不断的提炼、反思、总结,更好地促进深化课题成效。

3.完善奖惩制度,树立典型,评选和表彰教科先进教师,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大学生暑假农村社会实践报告 篇8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十分的重要,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暑假农村社会实践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暑假农村社会实践报告1

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我真正体会到了“从绝望中寻找希望”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让我感觉到我的做法是对的,如果这次活动能增强他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那我们的这个活动就算是成功了!

我们的这次活动得到了当地领导、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其实我们的活动时间是有所改变的,不是严格按照计划的。计划是到达的第二天开展这个主题班会的,但我们到达的那天已经是晚上六点了,食宿问题还没有安排妥当,所以第二天开展活动的条件根本不具备,我们就马上开会,一致通过决定第三天再做。实际证明,我们的调整很正确,主题班会因为准备的充分,所以开的很成功。这也告诉了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计划是很必要的。

二、走访农民,寻找科技带头人。

为了尽快了解旧堡村,我们第二天一大早就和村干部进行了座谈,座谈会的地点就在村委会,形式很简单,但内容却很充实。

村干部介绍说:“旧堡村共一万三千亩耕地,二十六眼机井,平均三、四亩地就有一眼井,不算缺水。种植的主要作物是玉米,其他还种一些蔬菜,象豆角,西红柿什么的。养殖业也不算发达,正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没有形成什么规模,主要品种比较单一,就猪、牛、鸡等传统品种,特种养殖还没有。”

我是农大东区学机械的学生,这次下乡的目的有一个就是调查一下农业机械在农村的普及程度和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机械。但当我问到这个问题时,村干部很干脆的回答:“我们村根本不存在农业机械化,一切农活全部由农民手工去做,完全是原始的东西,不存在什么机械化。”当时我真的很惊讶,问他们为什么不用一些机械代替人来做这些重复性很强有很繁重的工作时,他们是这样回答的:“如果都机械化了,那不就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了?”我想农民他们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也许他们就是这么认识的,我们的任务是来调查的,在短短的几天里,我们不可能改变他们的思想,就没有在往下追问。

于是我就转换话题,说:“在现在的这种耕作过程中,有没有哪种工作是农民认为比较繁重的,希望由机械代替的?”村干部想了想说:“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玉米杆被收割后,剩余的部分,一部分在地里,一部分在地上,农民处理起来比较费劲,现在全凭农民用锄头一棵一棵的往出挖,又费时又费力。希望能有一种机器代劳。”;

我个人认为,市场上应当有这种机器,只不过当地的信息不是很丰富。打算回来在网上或者从别的渠道帮农民们找找,如果真的没有的卖,那下次学校再举办创新大赛,我就做这个机器了。

其他的队员也就他们自己的专业问了些问题,例如,学法律的就比较关心农业的法规政策等问题,像税费改革什么的;学化肥的就问的是作物的一些疾病。在他们问的时候,我就仔细地听,然后认真地作笔记,我想虽然这些跟我的专业不相关,但是多知道一些总没有坏处。

座谈大概持续了两个小时,我们对旧堡的总体情况有了个整体的认识,但光听村干部讲,是绝对不能完全了解的,所以我们决定下午亲自到农民家里去看一看。

吃过午饭,我们来到一家养羊的专业户,它是全村开始养羊较早的一家,直到今年已经5年了。我们去的那天是下午,正好他丈夫赶着羊群去放羊了,家中只有女主人和3岁的小女儿在,5岁的大女儿今年开学上初二,放假去学校补课了。

她家养羊的数目是全村最多的,现在有70只大羊,30只小羊,最多的时候有 40只呢;总共有8亩半地,除了七分种的是胡萝卜,其余种的都是玉米,每年收获的胡萝卜和玉米都用来喂羊,但据她所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定量的放牧。虽然国家现在正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明令禁止放牧,但如果不放牧,只让羊吃饲料是根本吃不起的,起早贪黑的干上一年,说不定还会赔上一、两千呢,所以他们不得不偷着放。

她家有一只母羊的肚子右侧偏下的地方有一软的疙瘩,是去年冬天发现的,请兽医来看过,做过一次手术,打开后疙瘩里边是小肠,没敢动,又给缝上了,其间,这只母羊还生育了小羊,这个疙瘩也没有遗传给小羊,小羊现在很健康。为了赶在他们放羊之前看到那只母羊,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对他们家进行了回访,并给那只羊拍了照,打算回来向学校的有关专家教授请教一下。

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制定了十六字的访问过程,即“赠送资料、说明来意、了解情况、记录问题”。有了明确的过程,我们访问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接下来,我们又走访了另一家以养羊为主业的养殖户,与上一家相比显得正规了许多,有专门的羊舍,而不是简单的羊圈,羊的品种也很统一——小尾寒羊。

他家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规模,是因为他贷了xx年他花了9000元建了一个贮藏饲料的大坑,但是到现在一直不敢用,因为还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如果这贮藏大坑设计的不合适,贮藏的饲料到冬天就会腐烂,贮藏的饲料腐烂了是一笔不小的损失,羊又不能不喂,还要去买饲料,这时的饲料是很贵的,所以里外里就亏了许多,所以一直不敢投入使用;二是农民或者说是养殖户急需贮存青杆和黄杆所能获得的营养价值的具体数据表,要是有了这样的表,农民就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青贮还是黄贮了,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市场上没有一种可以专门用来喂养羊的饲料,要是有这么一种羊饲料,农民们也就不用贮存饲料了;四是农民已经有了作胚胎移植的愿望,但苦于没有技术,如果有哪位教授有研究这方面的可以与他们合作,他们愿意提供羊等基本材料,实验成功后的具体事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商量。其实,这个农民的这种思想已经是“公司+农户”的最新的经营模式的雏形了。看来,有些农民的思想已经很先进了。

就这样,那天我们走访了3家,在后来的几天里,我们又走访了 3家,这次共走访了 6家。收获真的不小,常常被有思想、有远见、有决策的农民所感动,更被他们的勤劳、朴实的品质所折服。

大学生暑假农村社会实践报告2

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有8亿是农民,中国有大学生1500万,其中过半是来自农村。尽管市政府每年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发展教育事业,然而在庞大的数字面前,这笔钱无疑是杯水车薪,政府对那些偏远山村仍旧是鞭长莫及。虽然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小康水平,温饱问题早以解决,人均收入已经突破1000美元并且正向着3000美元迈进。然而这些数据和成绩无法颠覆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手里这句至理名言,平均并不代表全部。曾经有一位著名的学者说过令普通百姓至贫的原因有三个,其中之一便是供养孩子读书。

以四川地区05级大学生为例。小学六年平均每学期的花费是300—400元,折中算来就是每年700块。而1993—1999年这段时间的经济情况是:粮食亩产500千克,政府对粮食的收购价格是1元每千克;一家四口以每人田地1.2亩计算则一年可收获粮食2400千克折合人民币2400元,四川地处亚热带,为一年两熟。冬季种植的经济作物油菜的产量是150千克每亩,如果所有的田地都种上油菜,则可得油菜720千克,市场收购价格是2.4元每千克卖光后可收入1728元。如果一年四季风调雨顺的话,则全年收入为4128元,除去化肥,除去农药,除去一家人的基本口粮后,每年700元应该不是大问题。当然,这个家庭的一家之主还要会持家。初中三年,即1999—XX年。每学期的学费上调为600—700元,而这时期的粮食价格也有所上浮,为1.4元每千克,在其他没变的情况下,一年家庭收入增加值为0.4乘以2400等于960元,学费支出增加600元。因此,在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家庭还是基本能够承受的。

高中三年,XX—XX年,学费陡增至1800元每学期。由于高中主要集中在城市,大部分农村学生不得不选择住校,因此每学期的花费又要增加200元住校费加600元生活费。这样下来,每学期的花费就达到了2600元这样一个对农村学生来说是天价的数字。与此同时,水稻价格稳定在0.7元每市斤,油菜价格浮动在1—1.5元每市斤之间,普通家庭的年收入在4300元左右。一半及其以上的家庭因无力承受如此高昂的费用而被迫让孩子辍学。一些家长为了让成绩优异的孩子继续读书,采取了三种方式。方式一,转向养殖业和种植经济作物;方式二,外出打工;方式三,大举外债。众所周知,02—XX年相继爆发的非典和禽流感让养殖业步履为艰,猪链球菌病和口蹄疫以及鲜为人知的.中俄生猪出口谈判的破裂更让养殖业雪上加霜。当因未拿到工资而跳楼自杀,因工资被拖欠而有家难回流落街头等事例屡见不鲜时,当一次又一次去借债被拒之门外时,我们的农村父母拿什么去让孩子继续读书?经过三年的挣扎,一半的家庭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家徒四壁。

XX年,高考,大学!!教育部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一个都不能少!”国家助学贷款为农村学生提供了通向大学之门的绿色通道,每年6000的助学贷款让孩子们欣喜若狂。然而,XX年,一些大学相继将学费提升了20%,学费上涨到5000每年,加上住校费生活费学杂费,6000块显然是不够的。我曾目睹开学时一对来自农村的父子在一堆毛票前数了又数,眉头快拧出了水。对没有固定收入的农民来说,每月两百多块的生活费(最低估算)绝不是小数目。卖鸡蛋也要卖五百多个,这需要17只以上的母鸡每天下一只蛋,当然,没有一只鸡能保证它每天都下蛋。据统计结果,05级新生中农村学生到2月14号离校为止,他的花费在8200~~9200元。一家四口不吃不喝也要攒上两年半……

利用此次寒假时间,通过我在几处地方收集到的数据和对一些家庭的走访,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写出了这篇实践报告。目的之一就是提醒那些沉溺于网络或者花前月下荒废学业甚至自暴自弃的农村同学,希望重新找回自己,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对得起洒在黄土黑地上的每一滴汗水。

写这篇报告的初衷是我们们学院一位农村同学因为失恋离家出走最终客死他乡,令人悲痛之余更令人气愤,他一个人也对不起!(集的数据仅限于四川成都、绵阳以及周边地区)

后记:令人振奋的是XX年教育部出台了一套农村学生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的新举措,农村家庭的负担将得到进一步减轻。

大学生暑假农村社会实践报告3

一、新农村建设调研

20xx年7月14日,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位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地区进发,途中我们在隶属汉中市的勉县和宁强县开展暑期实践活动,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通过发放传单和调查问卷以及面对面和农民同志交流,认真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并拍摄照片,记录在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人民的生活状态。

汉中民风淳朴,环境优美,号称西北小江南,向来以发展旅游业为振兴汉中经济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地理缘故,汉中交通不便,尤其是属于山区地带的宁强县,是20xx年陕西省的地震重灾区。因为人才资源稀缺,所以汉中市的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落后于与之毗邻的安康,宝鸡等市或地区。

1、扫盲工作仍需继续开展

在我们开展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农民朋友竟然不认识汉字,当我们把调查问卷发到他们手上时,有一位农民朋友说:“你们发这些,我不认识怎么办”。这句话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很震撼的,国家对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人民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农村生产,不管是国家下达的重要文件,还是国家给与农村的科技技术支援,都需要农民朋友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如果部分农民不能识字必然对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内涵不了解,对国家给与他们的新技术新思想不能接受,从而影响到整个村子乃至整个乡镇的新农村建设的进展。

2、农村也要加强思想教育

在我们调查问卷的过程中,当我们问及是否了解国家近几年对新农村建设政策时,许多人摇头表示不知道,当我们举例说到关于农村房屋建设,以及国家免除农业税等方面得话题时,他们才能意识到这些原来就属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只是他们平时都没有系统的了解过国家的新农村政策。

通过这些事情也让我们意识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了解国家政策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生活在国家的政策之下,如果连国家的基本政策都不了解,我们很难在国家框定的社会秩序下顺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3、及时获得最新的农产品买卖渠道

上一篇: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下一篇:高三年级备考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