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作文的思考

2022-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关于高考作文的思考

关于高考作文的思考

【摘要】关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是很多学生和家长关心的事,也是头痛的事。因为无论哪一省哪一市的高考中考,它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学科,也是支撑一个学生建立良好有效的基础学科。而高考的语文成绩,直接影响一位高中毕业生的人生轨迹。在这样重要的学科中,作文又是重中之重。60分的分值,任何人都不会掉以轻心。本文基于实践基础剖析高考生语文作文丢分原因,并予以了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高考;语文作文;写作

为了能够在高考语文的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很多家长在孩子入学之初,就十分重视孩子的语文学习,尤其是关于作文的学习。家长会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自行练习的日记、周记、片段描写、出行的游记等等。再有就是聘请名师做专业辅导。但是大部分的考生,在高考语文的得分上却不尽人意。其中有很多原因,本文将作简要分析,并给出一些建议。

一、简单分析一下在高考语文作文学习中,事倍功半的原因

(一)只重视技法,忽略了思想

大部分考生,在参加高考前,在高考语文作文的领域内,都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从审题立意,到文章结构;从宏观的把握,到细节的展现。高考语文作文涉及的每一个角落,都经历过仔细的思考和系统的学习。如果就某一方面而言,可以说百无挑剔。但是,成绩确实平平,与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华而不实,内容空洞。

走进高考考场的考生,绝大部分已接近成年,对于天地宇宙,世间百态,都应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而这些认识和见解是要在高考的作文要求之下完整的呈现出来的。也就是说,高考语文学考的考查目标,除了考察一个在高中学习三年、连续不断学习十二年的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对每一位考生心智是否成熟的有效检验。不论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重点应着眼在文章的中心思想上。

正所谓“文以载道”,文只是道的表现形式,而作文之中的“道”,就是作文的中心思想,就是作文者对问题的认识和见解。一篇好的文章,最重要的是中心要明确,也就是说要走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不能人云亦云,做无病的呻吟。只有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才能做到义理充分,才能观之有感,读之有思。

但是,部分考生,过多地重视了技巧的培养,忽略了锻炼自己去思考,所以,写出的作文,看似华丽,却禁不起推敲。因此给人以一种无病呻吟的假大空只敢,得分也不会很高。

(二)思想独到,技法空白

与第一种情况截然相反的就是思想独到,技法空白,导致的得分不高。有一部分考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但是不愿意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及时地写出来。长此以往,养成了眼高手低的毛病。这一类学生,在一个作文要求中能从多个角度立意,并且做出完整的提纲。然而,不注意勤加练习,也不会主动学习写作的技巧,往往是思绪万千,而一字难成。还有的考生平时对素材的积累不够,所以临场作文时,很明确自己要些什么,但是怎么写却成了难题。只能草草了事,应付任务。这样,新颖的立意,独到的见解,完全没办法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所以很难取得好成绩。更有甚者,有些同学会过于自负,过分重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往往以一种批判的、矫正的、命令的态度和语气进行作文,这样的文章会容易出现假大空、喊口号等弊病,给人以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自然也是不会获得高分的。

(三)中心明确,技法纯熟,价值观不正确

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怕庸才的出现。正如荀子所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不论什么基础的考生只要意志坚强,肯下功夫,勤加练习,都会取得满意的成绩。恰恰相反,考生中最怕出现的是成绩优异,思想见解独到,但是价值观不正确的学生。

《201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内容项中,对一到四等文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思想健康。这就要求考生的作文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这个年龄段的人,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蓬勃向上的人生状态。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具有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正确的是非观念,正确的政治态度。

然而,一部分考生却在自己的高考作文中,描述社会的黑暗面,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更有甚者进行政治攻击。这样的作文毫无疑问,直接是零分。因为参加高考的考生,正处于建立科学的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迷惘的关键阶段。而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应该是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守法纪、艰苦奋斗的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人。价值观的错误会严重影响其日后的成长和发展,也表明其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学生。所以,一旦作文中反映的价值观错误,毫无疑问的就是零分。

二、如何在高考语文作文应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笔者给出如下建议

(一)仔细审题,立意明确

在50分钟内,完成800字的作文是不容易的,想取得理想的成绩更是难上加难。这里就要求考生要仔细、认真地审题,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拿到作文的材料,不论作文的材料是漫画、故事、话题,都要先看清楚材料的内容是什么,说的是什么,反映的是什么,言外之意是什么。要对材料的基本思想有所把握,能够准确抓住材料中的核心词汇。比如,话题作文中的“话题”就是核心词汇,材料是对话题的诠释、阐述或者是写出相应的现象。考生进行作文时,要紧抓住话题进行,不要纠结与材料中。接下来,是要有明确的立意。一篇好的作文,一定要有明确的立意,因为立意会成为这篇作文的灵魂。如果立意不够明确,读者看来不知所云,这篇作文就会成为文字的无机堆积,固然得不到好的成绩。明确立意后,要注意锻炼追求利益的独到深刻。如有一考生,针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以拒绝平庸为借口,残害生灵、破坏自然、搅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现象,明确提出“这样的拒绝平庸不要也罢”的观点。这所谓反弹琵琶,别出心裁。

但是要注意的是,立意要在明确的基础上追求独到深刻,但是追求独到深刻的立意,不能有所偏颇,一旦偏颇,作文就会跑题,也不会取得好成绩。

考生写高考语文作文,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并非为了求异追新,为的是得分。如果不确定自己确立的独到的立意是否合适,那么最好还是写自己熟悉的、容易把握的、有话可说的、能够写出内容来的主题。有时熟悉的立意能够翻出新意,也会收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效果。毕竟是为了得分,正所谓“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想要是自己的立意明确、独到深刻,这就要求考生要有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襟、高尚的人格,以及科学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文体确切,选材新颖

在确定好立意之后,首先要选择的就是合适的文体。这是先下高考语文作文考试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绝大多数的考生,在文体选择这个概念上很模糊,不知道选择什么文体,也不知道什么文体适合自己,更不清楚应该选择那种文体把自己的立意完整、鲜明、准确地表达出来。目前,大部分考生在写作文时,是选好立意之后,提笔便写。写出的作文似是而非,难以确定问题,又像记叙文,又像议论文,又像散文,结果往往写成了似是而非的“四不像”,故弄玄虚,不伦不类。其实不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都各有各的特点。而对于问题的确切选择,一要考虑到那种文体能最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到自己最擅长的一种,以便于水平发挥得最好。

还有一部分考生,找不到自己擅长的文体,就生搬硬套地写议论文,遵循着“三段论”的原则进行写作,生硬死板。形式单一,结构简单,内容空洞,可读性不强。所选论据也不过是对所给材料的展开和演绎。

对于写作文时材料的选择,一定要贴近生活,具有代表性。在此基础上,要追求材料的新颖,但是不能牵强附会,哗众取宠。因为以搞怪的形式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方法,往往会收到弄巧成拙的结果,大多得分不高,聪明反被聪明误,甚至得到更低的分值。因此说,作文的选材上一定要慎重。如论据的选择既要追求新颖,以推陈出新,又要具有典型性,不失真实。要在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和文学性。

(三)情感真挚,思想健康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其实,不论是诗歌,还是文章,都应该是作者内心中真实情感表现在外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每一位考生的作文,所写的都应该是考生自己内心中最真挚的情感。这也是每一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全都会强调的。

然而反观考生的作文,很大一部分是无病呻吟式的抒情,和精神空虚般的呐喊。比如写生活就是“喜、怒、哀、乐”,写友情就是“矛盾——和好——分别——不舍”,些人生就是“天生我才”“人生苦短”等等。不知道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只是人云亦云,更有甚者是拾人牙慧,而且敝帚自珍。这是评卷中最忌讳的一点。给人的感觉是作文内容空洞,生硬的罗列堆砌,不具备可读性。考生精神空虚,思想匮乏,感情淡漠。得分自然是不会太高的。写作文时,一定要注意,应该是我口言我意,我手写我心。抒发的情感一定要是自己的,要是真挚的。

与之相近的情况就是,一部分考生在写高考语文作文时,态度不够端正,思想不够健康。有的考生是求异心理在作怪,以另类的方法来吸引社会的注意。也有一些考生,确确实实对生活进行了思考,但是过于关注了社会生活中的不良因素,造成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的结果。在高考语文作文中宣泄心中的不满。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只有请考生端正自己的态度,要具有健康的思想。

(四)清晰完整的结构,准确优美的语言

一篇优秀的作文要整体可感,细节耐看,选词准确,语言禁得住品味。

要做到整体可感,细节耐看,这就要求考生的作文结构要清晰完整。在结构方面,总做周知的要做到“龙头、猪肚、豹尾”的要求。开头要提得起全文,即开头一段要总领全文。一篇作文要写什么、中心是什么、各个部分侧重什么、全文是怎样的感情基调,在开头要有大致的交代,最重要的是要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对于开头的设计形式也有很多,比如开门见山式、采用修辞手法入题式、引用名言诗句、整散句变幻式等等,在此不再做过多阐述。与开头相照应的就是结尾段。结尾一定要刹得住、拖得起,采用简洁有力的言语,与开头进行照应,对作文的主题再进行升华。要具有戛然而止、余音绕梁、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效果。中间部分作为作文的主体部分,内容一定要充实,要将学过的写作手法进行恰当地运用。此外,作文各部分中心要突出,要紧扣作文主题,各部分之间过渡要自然。

在保证立意明确、文体确切、情感真挚、结构清晰的前提下,语言的准确优美,是整篇作文最大的得分点。写记叙文要注意语言准确、细节生动;写议论文要注意语言犀利睿智,科学严谨;写散文语言要注意清新优美,文学性强。如这位考生的作文“踏着铺满层层石砾的崎岖之路,我茫然;握着已被雨打日晒的满身疮痍的雨伞,我哀叹;举目眺望我将踏上漫长的历程,我祈盼;聆听头上无数伟人的歌唱,我欣然。”(全国满分作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语意连贯,情感真挚,气势豪迈。相反的是,很多考生,语言匮乏,表现苍白,读起来,味同嚼蜡。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考生就要多看、多读、多学、多写。

高考语文作文的学习,任重而道远,考生要从点滴做起,注重日常积累,增加写作训练。将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做到实处,做得扎实。

参考文献

[1] 及葳.中学议论文作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2] 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编.全国高考作文精选评析[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3]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李乾明.作文教学理性的突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刘昕,女,1990年生,渤海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赵宏梅,女,渤海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张驰)

作者:刘昕?赵宏梅

第2篇: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几点思考

摘 要:2013年的高考即将开战,高考作文成了界定语文考试成败的中心。本文通过作者对语文测试和学生写作能力评估的思考和认识,提出了2013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动向和发展问题,并对2011年的高考试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合课堂所学的关于评分的方法等知识,简要地分析了高考测评环节的评分方法和标准,以期使高考作文的评分工作更加准确,减少误差,更有利于公平公正。对于测评环节,笔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促进高考作文测评的改进。

关键词:2013年高考 语文测试 学生写作能力评估

一、前言:缘起与目标

2013年的高考虽然还没有拉开帷幕,但是,对于高考试题的揣测一直都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在多年教学和研究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使我们更加认识到测试对于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高中语文测试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对写作能力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论证,结合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的实证,笔者对于作文测试的编题和评分环节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于是,选择了两篇解析2009年高考作文题型的论文,作为文献述评,并由此引出问题:高考作文命题与测试发展到2013年,会有哪些新的命题动向?笔者把这个问题作为接下来实证研究的目标。

笔者对2011年内地各个地区高考作文试题的题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将考卷分成三个类别(全国卷、课标卷、自主招生卷),分别对高考作文测评的命题类型和编题思路作了简要的分析。同时,亦结合课堂所学的关于评分的方法等知识,简要地分析了对于高考测评环节的评分方法和标准,以期使高考作文的评分更加准确,减少误差,更有利于公平公正。对于测评环节,笔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促进高考作文测评的改进。

二、文献述评

(一)对论文《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分类浅析》与《近两年高考作文题解析》的评述

在这两篇论文中,作者都着重分析了2009年内地高考作文试题的题型,分析的方法有所不同。前一篇依照命题的方式,分为三类——给材料作文(即根据所供材料、自行命题立意的作文),话题作文(即围绕话题、自行命题立意的作文),命题、半命题作文(即题目基本确定、自行立意的作文),并逐类列举各地区高考试题为例。后一篇针对具体的高考作文试题逐篇分析,其中包括了2009年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全国课标卷,并列出了评分的标准,详细地分析了每一篇作文的命题思路。

前一篇论文的主要观点认为,全国及各地高考作文的试题呈现出时代性、开放性、生活化的特点,命题越来越回到语文教学的基础面,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并没有指出2009年高考作文测试的命题思路,而仅仅停留在对作文试题的解析层面,并简单概括地评析了每一套试题。这样的论文结构,虽然分类清晰,但还未能深入分析命题特点和不同省份命题思路之间的异同点。第二篇论文聚焦近两年(2009年及2008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不仅列出了原题和评分标准,也对评分标准进行了说明,明确了高考命题的思路及对学生作文的规范和要求,也详细分析了每道试题的考察目的和能力等级。但是第二篇论文没有总结高考作文的总体命题趋向与特点,对高考命题题型缺乏宏观的把握与观照。从这个意义来看,这两篇刚好互为补充,共同对2009年的高考试题做了各个层面的解析与总结。

(二)提出问题:高考作文命题与测试发展到2011年,又有哪些新的命题动向和发展?

在时代迅速发展变化的今天,高考作文的命题势必也会随着国家政策、社会动向、人心变化而有所发展,那么,到了2011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命题又有哪些命题的动向?这些改变又怎样具体地体现在全国卷、课标卷,及自主命题之中?这些试题的命题思路和特点又如何?高考作文测试评分的环节又如何能突破掣肘,使评分做到更加有效和公平?提出对此的改进策略,将是第三、四部分的主要内容。笔者也将融合所选的两篇论文中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兼顾微观与宏观的分析,对2011年的高考试题作出简要的分析。

三、2011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命题类型简析

1.全国卷作文题型与编题思路

全国卷第1卷的作文题以“期待长大”为题,第2卷的题目是阅读关于垫资代买体育彩票中奖该怎么做的材料,然后自拟标题、自选立意而作文。从命题的类型来看,1卷的命题还是属于比较传统的标题作文,而2卷选择了自2006年才开始在高考作文命题中频繁出现的材料命意的命题类型,属于“新材料作文”。所谓新材料作文是指,“一则材料里面包含有多个主题”[1],全国2卷给出的材料还包含有互联网上的调查,并列出4项调查的结果,让学生自选角度作文,这种具有开放性的命题方式,已经成为高考命题中颇为稳定的一种类型。而反观全国卷1卷的标题作文题型,仍然是在延续1998年以后出现的比较个人化、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类型。比如98年的作文题目《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以及其后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心灵的选择》等题目。虽然这种题目类型比较传统,但学生依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定立意的角度,自拟题目,学生的自主性相较从前,还是有所提高。并且这一命题“期待长大”,属于“想象型”的写作体裁,属于“愿望性的作文”[2],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愿望、对未来的期待和追求等内容。

2.课标卷作文题型及编题思路

新课标卷的作文题目是“中国崛起的特点”,同样属于“新材料作文”,给出了一份材料,材料信息中包含了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的调查、《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网民的调查结果。这个材料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就材料中的调查结果,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属于评论性的材料作文,要求学生对以上材料能有一个个人的评论和思考概括。就课标卷试题的拟制原则来看,基本上严格执行了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高考作文试题的拟制原则,这个原则就是“直接触及社会现实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关注政治、关注自然、关注文化、关注民生、关注人文精神、关注伦理道德、关注自身成长”[3]。因此,就近年的课标卷作文题,学生可以通过高考,思考国家前途、时代使命及个人的未来等等。因此,这样的命题类型符合了时代的需要。

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由于多年来在高考作文命题中多次出现,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并且,相对于材料命意的作文题型而言,已显现出审题难度相对较低、切入点相对较易的弊病,因此,新课标卷采用材料命题,更加符合当下的时代潮流和命题趋势。但是,就课标卷高考作文题给出的材料本身来看,笔者认为材料中提供的角度还不够丰富,偏向于比较正面的信息,而缺乏国内外对于中国发展比较忧虑的看法,这样的材料,其视野和角度仍然受到泛政治化的影响。所谓“居安思危”,对于学生“危机”意识的树立,也应得到命题者的重视。

3.自主招生卷作文题型及编题思路

北京卷的“如何看待世乒赛中国夺冠”属于选择性的材料题,学生可以根据这个材料,延伸到社会其他领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不必拘泥于所给出的材料本身,这在高考命题类型中也是一个小小的突破,既有材料,又能突破材料去思考社会和人生,考察了学生平时是否关注和思考社会发展及其他事件,并能触类旁通。

上海卷的“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属于将两端具有相反观点的材料并列在一起,引导学生去辩证地思考,并作出自己的评述。这种命题的思路,鼓励学生扩大写作思路,考察了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和总结、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审题有一定难度,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题目。

四川卷的“总有一种期待”和全国卷1卷的“期待长大”接近,都属于传统的标题作文,命题思路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四、高考作文测试的评定与测评环节的改进

1.高考作文评分的方法与标准

(1)评分环节的主观因素

在评定作文时,主观原因有不易察觉的消极心理效应,包括光环效应、偏好效应、情绪效应、位置效应(祝新华,2012)。同时,评分教师的性别、评分教师来自的学校背景、行为习惯等,也是难以剔除的主观因素。“评定作文容易流于主观”,在评定作文分数时,就算有统一的评分标准,主观的因素仍然无法避免。[4]

(2)评分环节的客观因素

评分是测试的重要环节,高考作文的评分方法属于分项标准评分,这种评分方法避免了整体印象评分和整体标准评分这两种方法所具有的过于主观化、评分误差大的弊病。但是,分项评分的方法虽然避免了过于主观和随意的评判,却仍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难以真正地做到完全客观准确。这些因素包括:

评分的教师来自不同的学校,对于教师进行高考阅卷前所接受的培训和标准的制定,会影响到其把握评分标准的松紧。2011年高考评分环节还出现由大学本科生阅卷的事件,评分环节的标准化培训和管理,仍然挑战高考语文测试的评分环节。

2.高考作文评分环节的改进策略

由于内地高考评分环节远远未够专业化、标准化,因此在评分环节上,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结合内地高考测评的实际,以提高评分的准确性为目标,笔者总结以下几点改进的策略:

(1)加强培训环节的投入。首先要重视对于高考评分教师的培训,增加资金的投入,使评分教师能够在充裕的时间和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充分的评分前的训练,包括对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熟悉、评分标准的讨论和反复试验,熟悉评分的统一标准的应用。

(2)加强评分环节的监督。其次是要增加高考语文评估中小组长的选拔和其职能的充分利用,监控高考作文评分中的模糊地带,随时与评分教师进行沟通,并反馈意见,达成一致,以尽量压缩评分教师个人的主观性。

(3)增加作文命题的准确性。题目的要求明确了,学生的写作方向也就不会摇摆不定,命题环节还应更加科学、准确地传达命题者的要求,以此降低学生写作时偏离主题的机率。

五、综述

2011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体现出了一个新的趋势,那就是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事件,思辨地看待人生和自我,这也将是接下来2013年高考命题的趋势。作文题最能体现人文精神和时代的呼唤,因此,如何能兼顾作文题的命题内容的时代性和命题形式的科学性,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作文评分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也是中国高考测评环节亟待提高的方面,希望这个问题能引起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重视,尽快改革积弊,提高高考作文评判的准确性,维护高考公平公正的权威性。

注释:

[1]李卫星:《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分类浅析》,大语文论坛,2010年,第19期。

[2]祝新华:《从学生作文心理角度开展作文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3期。

[3]马凤藻:《浅议新课标高考作文试题的特点》,考试与招生,2011年,第11期。

[4]谢泽文:《教学与测试》,新加坡: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出版,2003年版,第193页。

(成诚 陕西西安 西北大学 710069)

作者:成诚

第3篇:由高考作文引起的思考

2010年6月中旬,我参加了四川省高考语文试卷的评卷工作,我被分配到作文评卷小组。整个评卷期间我批阅了上千篇高考作文。本次作文属材料作文(作文材料:几何学上的那个点,只有位置,没有长度,没有宽度,也没有高度,正是无数个点形成了无数根线,无数个面,无数个立体。作文要求:1.根据联想作文;2.自定题目,自定立意,自定文体。3.字数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绝大部分同学分别写了“团结的力量大”或“大事物由小事物构成”或“量变引起质变”或“小事情成就大人生”“水滴石穿”“积小流而成江海”……其中不乏积极向上、文辞优美的作文。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成功。但当一切都尘埃落定以后,掩卷而思,却发现没有一篇作文谈到国家、民族、社会等方面的内容。这不禁让我大吃一惊,感到十分恐慌。上千篇作文,也就是上千名同学没有一个想到国家、民族、社会。仅把自己的眼光与自己最具体最切身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岂不让人为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前途担忧,为教育而悲哀。诚然,与上千较之,本次参加高考的考生约50万人,确实显得微不足道,简直可以说是沧海一粟。但从这么多学生所关联的班级来说,其人数可能会大大增加,所覆盖的面也就会增大。这样看来,上千人也可以一窥现代学生的思想潮流;可以窥见我们教育的导向与失误。(此处的教育不只包括语文教育,更包括学校其他方面的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以致学生缺少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关注而仅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种具体的品质上呢?

九月份开学,我们学生谈起这个作文题目,让高三(2011)级的学生也审审题,立立意,结果与我评阅过的作文如出一辙。我又再次被震惊。我引导大家能不能从国家、民族、社会的高度立意。学生的回答又让我担忧:他们表示可以,但不好寻找这方面的材料。好好想想,我们从初中到高中,这样的人物,事例还少吗?远的不说了,就近现代100多年的时间里,这样的人少吗?随便抓出来都一大把,更何况生活中我们常在公共场所看到“寸步积成千里,点滴汇成文明”“每个人进步一小步,社会就进步一大步”之类的句子,稍加组织也能成篇啊!可是学生却说即使有了这些材料,也写不好,驾驭不了这些材料。

静而思之,学生谈的又何尝不是实话呢?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关注点都在所谓的“作文技巧”上。老师们一味的教学生写应考“新八股文”。我连续带了几年高三年级,听了一些老师的作文课,都是对作文的写作技巧做了全面的条分缕析的。比如,一堂教学生写开头的作文课,教师就罗列了“开门见山”式、“自然景物引入”式、“古诗名言引入”式等等多种形式。在语言的外装饰上更是极尽工巧之能:外观上要整齐——要尽量使用排比或对偶的句式,内容上要形象生动——要尽量在这些句子中用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音上要和谐——要尽量的使用一些押韵的词语或叠音词语,用词上要有冲击力——要选用一些有震撼力的词语,字数上要恰当——开头这段最好占作文纸的四行上下。这就是老师认为的好开头。同样,全文的每一个部分该写什么,都有一些要求,甚至于一篇作文有几段、写几个材料,一些老师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就是忘了教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关注国家、民族社会。这就好比武侠中的武林高手,只有拳脚功夫,没有内功,终是挨打的命。有了上乘的内外功,还得有高尚的思想作引导,否则就会走火入魔。

虽然我们的学生有了一些功夫,却无法施展,无法达到更高境界,就是缺少崇高的思想情操。只有具有大胸怀的人才会写出大包容的文章,只有具有大志向的人才会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用朴实的话表达出惊人的思想认识。如果当年杜甫只考虑自己的生计,只关注自己屋上的“三重茅”,没有对天下苍生、国家前途的关注,可能我们今天就无缘结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

反观我们平时的教育(包括学校、社会、家庭),我们都在教学生什么?不可否认,我们也常担负社会责任。但我们又常常是怎样做的呢?我们都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行动。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擦挂,小受伤的你,会说什么,做什么?此时你是社会人,周围的人就都受你教育了;而此时假若你的孩子也在旁边,又对孩子是什么样的影响?假若学生知道了此事,对他们又是什么样的影响?所以,学生缺乏大志向,少大爱,这与整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关系。想想几十年前,青年谈救国、强国、富民是很正常的事,但现在如果真有这样的学生,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回认为他是异类,有病,或骂他“假”。这真的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我反思自己,平时我对儿子还算严格的,从思想上要求他上进,正直;行为上要合规范,甚至礼仪;品质上要能吃苦,坚韧。但目的却是为了以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能过上好生活。缺少了对他更崇高的思想的教育,更高尚的情操的培养。

邓小平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如果我们的家长、社会、学校再不反省,再不共同配合,真不敢想象,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什么样!

(责任编辑李翔)

作者:何大庆

第4篇:对高考作文的冷思考

近年来,有几个围绕高考作文打圈圈的现象,颇发人深思:

其一,每年高考之前,各有关网站、各语文报刊,必定利用自身优势,约请若干学者教授、作家名人严阵以待,高考作文试题一经公示,各位先生便会在“第一时间”极力吹捧当年试题如何如何出奇、如何如何有新意、如何如何有突破„„对权威们的高论,前几年,师生们都觉得新奇;形成模式之后,人们却不但不以为然,而且多少有些反感。因为在下一年,大师们又得如此这般地说上几句,那么,前一年的命题岂不是被部分否定甚至完全否定?常言说得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其实,试题一经公示,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有些命题,尽管专家如何肯定,师生们(包括老百姓)却是不敢恭维的。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作文试题已超过200道,但真正可以成为经典的试题却寥寥无几,而具有较大影响和领军意义的作文命题则更是凤毛麟角。以2010年18套试题为例,与前三年的命题方向基本相同,没有哪一道试题特别出色,不值得过分吹捧褒扬。从模式来看,无非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等,全在师生意料之中;从检测目标来看,仍然是以检测考生知识储存、文化含量、审美悟理水平及表达能力的高低为宗旨,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至于试题文字怎样表述,那是各省市命题人员的权力,无须多言。

但是,专家们是否也注意到了十分糟糕的试题呢?2007年重庆卷,要求考生参照题干材料,以“酸甜苦辣说高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审题难度虽然不大,但是,认真审视之后,却发现有两处失当:一是“酸甜苦辣”缺乏新意,少了文化底蕴,失之俗套,给考生以似曾相识之感;一是命题有太多的沧桑感,难以调动考生抒发真情实感。题干中的两句话“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尽管社会上对高考众说纷纭,但不能否认的是,有许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对于考生来说,不但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有误导作用。须知,参加当年高考的“举子”们,95%以上是十几岁的小青年,“高考制度”恢复了多少年,知与不知,无关紧要;至于“有许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那是四十岁上下、甚至更年长的成年人的感悟,或者是那些屡试不第的复读生的追忆。这95%以上的考生并不是“过来人”,体会何来?因而,这些话,不但对其作文没有任何帮助,相反,却形成了一个干扰源,似诱导初涉考场的孩子们故作沧桑地写“苦辣酸甜”。而结果必然是,由于没有生活经历,考生只好编织谎言,言不由衷。然而,就是这道很糟糕的试题,当年竟然被专家教授们吹得云山雾罩的。这又说明什么呢?

又如,2009年湖南卷“踮起脚尖”,也很令人费解。试题公开之后,专家教授便大唱赞歌,溢美之辞连篇累牍,师生们却普遍以为,踮起脚尖,虽可尽目力所见,穷心力所思,看人生百态„„的确予考生以广袤的想象空间和多维的理性思考,但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道理妇孺皆知。为什么非要“踮起脚尖”?对于一个高中生(包括所有人)来说,无论是形象感知还是抽象思维,都不免悬虚迷茫。有人尖锐地提出:“请问命题老师,你有过几次‘踮起脚尖’的欲念和亲历?与其费劲地‘跂而望矣’,何不轻松地拾级而上,‘更上一层楼’呢?”诚然,倘能由此及彼,“虚”而实之,借“虚”以构制全文,倚“虚”而升华主题者,可望夺取高分。但能这样写作的考生,毕竟凤毛麟角。简言之,“踮起脚尖”没有考虑面向全体学生,难以调动大多数考生的真情实感。

这样看来,高考作文试题的命制,只是一种权力。如果以水平而论,全国数以千计的老师都有资格为之。君不见,试题一经公开,各杂志社闻风而动,即刻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各界宣布:“我刊某题某题与今年某省某市高考试题不谋而合!”“我刊历年来与当年高考作文试题挂钩题展示”„„学校方面也有类似的言辞,语文老师辛苦一年,命题数以百计,也可能有一两道题与当年的试题相仿。殊不知,这些“不谋而合”的命题,“与当年的试题相仿”的试题,都出自普通语文教师之手,这种几率近似于零的巧合虽纯属偶然,但毕竟给“碰上了”!

所以,命制高考作文试题并不神秘。文题可以是“早”(2010年湖南卷),“春”又怎样?“绿”又如何?倘若命之曰“缘”“诲”“悟”„„照样会有专家吹捧,照样有某校老师在高考冲刺时侥幸偶遇,照样有大量华章佳作让阅卷老师喜形于色,甚至拍案叫绝。“肩膀”(2006年辽宁卷)、“提篮春光看妈妈”(2007年安徽卷)、“人之常情”(2008年天津卷)、“品味时尚”(2009年江苏卷)、“找回童年”(2010年江西卷)等试题虽有特色,“追寻”“错位”“优胜劣汰”“遭遇‘二难’”等命题就没有优势?至于看图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因为涉及到古今中外,涉及到文理百科,命制将更加自由宽广,怎么设计都不会出轨,怎么设计都难挑毛病,所以也用不着专家们“激扬文字”了。

其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同题作文”突然十分流行。每年高考一过,作家名人、写作高手、大学教授及高中教师纷纷捉笔,乐此不疲。2010年,居然连外国人也加盟。可是,稍加思索,便会觉得这“时尚”格外的无意义。

众所周知,作文是高考语文中的“大头”,举足轻重,考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但开考前一秒钟,谁都不可能知道试题是什么。我们不妨这样设想,如果先生们的“同题作文”与考生们的应试作文一同被评阅,这些费了老大气力再三加工润色的文章却不一定会得满分;非但如此,有的文章说不定还不能及格——现实就是这样残酷!还有一个事实也同样残酷:公开在网络之中的“同题作文”不乏累累,吹捧文章也多,可是,点击率并不高。高三师生基本没有兴趣阅读,他们感兴趣的是“满分卷”,甚至“零分卷”,因为这些文章更真实,更切合考生写作实际。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可以给师生以启发和借鉴,而“同题作文”却没有这些功能。因此,先生们写“同题作文”,基本上是无效劳动。如果真心要为师生做点有实际意义的事,建议先生们加入到点评“满分卷”或“零分卷”的大军中来,而不要费力不讨好地写什么“同题作文”。

其三,近年来,“零分卷”已成热议。所谓“零分卷”,一般界定为完全抄袭者,白卷或几近白卷者,无主题或文不对题者,废话连篇言之无物者,文理不通者,语病百出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零分卷”应该比“满分卷”更少。但是,“零分卷”却并不少。读了几十篇“零分卷”,不禁为孩子们抱屈。平心而论,被公布到网上的“零分卷”,与其说是对考生“烂文章”的曝光,毋宁说是对评卷标准的嘲弄。这些文章,除极少数文不对题、不知所云、恶作剧、瞎起哄外,多数文章,无论检测其构思、主题、知识储存、文化含量、表达方式的优劣,或者考量其悟理审美程度之高下,都不该记零分。考生们曾对这种草菅“文”命的做法提出过抗议:“只要你出则对得起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入则经受得了良心深处的拷问,你随便给。不然也无可奈何,就算我在任何一条街上咒骂,也不能损你一根毫毛。”够尖锐吧?

举两个典型例子:

2005年湖北卷高考作文,要求考生根据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女生以《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之王国维可以休矣》为题,撰写了一篇文章,该文长达2000余字,虽然观点有些愤世嫉俗,文章有些不雅之词;但总的看来,主题比较鲜明,论据比较充分,视野开阔,涉猎古今,结构、文笔等都很有特色。请看几个精彩段落: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他的意思,不外乎做人做事要灵活跳脱,不能死板,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看待一个事物,它是否完美,也要从内到外考察,内涵好,从外在看起来又高雅精致,那就没的顶了。但在我看来,从现实的社会意义上说,不如理解为人的身份,人的能耐,不能拘泥于某个地方,要灵活变通,才能在社会上左右逢源,获得成功。

王国维绝望了,自杀了,“在一棵树上吊死”了,这是必然的。他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和他从论诗反映出的人生态度天差地别,可叹可笑啊!王国维对一些雕虫小技如诗歌的欣赏癖好,仿佛一个冒着铜臭的权贵富翁,把玩着一个上古的鼻烟壶,或前朝宫廷贵人使用过的一樽精致夜壶。生活早已给了我们更多更深的感悟,他却在《人间词话》中絮叨,我看,这《人间词话》可以扔到垃圾桶了。王国维可以休矣。

就是这样一篇有思维力度、有文化内涵、有真情实感、有鲜明个性、行文流畅的好文章,不知触痛了哪位先生的神经,大人朱笔一挥,居然判其为零分卷!

再看2009年广东卷零分作文《常识》的片段:

老师,你有没有常识啊?

俗话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作为一个考试时代的人族子民,每天去上学让我感到非常无语,我总是哀学生之多灾多难。这种感觉,有时候让人宁愿回到石器时代,那个时代,谁不让我睡觉?我捡一块石头就可以表达我的强烈不满了。每当晚自习放学走出学校,抬头看见天空一轮凄凉的明月,我不禁发出千古一问:老师,你有没有常识啊?难道你不知道是人都要睡觉的吗?竟然不让我在课堂上睡觉。

我们新一代的祖国花朵多幸福,天天早上7点到学校。但是,我要睡觉啊„„老师你竟然说,上课要睡觉的同学回家睡„„我觉得老师没常识,校长没常识,教育界没常识,现在高考写常识,无疑就是给我机会,表达我对整个中国教育界的强烈的不满,还有深深的鄙视。你们没常识。学生是要睡觉的„„学校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人是要睡觉的„„我要睡觉„„睡觉„„

考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以“我要睡觉”起笔,论证了张弛有度的哲理,进而对老师、学校、甚至整个教育部门违背“常识”的做法提出质疑,既切题,也有深意。虽然言辞有些激烈,但他说的却是真话、实话。

说到这里,突发奇想:如果能将近年来各省市高考作文“零分卷”汇集成册,恐怕会比刊行“满分卷”更抢手,因为它给师生们的启迪和思考并不啻于“满分卷”!

最后,谈谈高考作文语言体式问题。 2001年作文是根据提供的一段故事,要考生对“诚信”作出评价,江苏南京十三中蒋昕捷一篇《赤兔之死》,在全国引起不小的震动。这篇用古白话写就的佳作让阅卷老师拍案叫绝,给出了满分。作者以熟谙的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凸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并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主题立意更上层楼。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明白晓畅,文采飞扬,其语言功夫使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也令阅卷老师赞叹不已。

自此,每年高考作文“满分卷”中,各省都有几篇是用文言文完成的佳作,令阅卷老师兴奋异常。试举之则有:

《转折》(2003年北京卷)作者:北京101中学理科实验班耿亮

《珍珑》(2006年福建卷)作者:不详

《吊李白歌并序》(2007年浙江卷)作者:高志远

《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2009年湖北卷)作者:武汉汉南区二中周海洋 2010年,江苏如皋中学高三12班学生王云飞一篇《绿色生活》轰动全国,这是继2001年《赤兔之死》后又一篇文言文高分作文。这位“古字奇才”,通篇都用文言文写作,而且用了一堆冷僻古字,难倒了若干专家教授。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长赞其“简直绝了”,古典文献专家也“惊呆”了,东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步高说:“一个高中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即使北大清华的学生也很难有这个水平。”6月29日,东南大学先北京大学一步,向王云飞颁发了土木专业录取通知书。

这一事实说明:高考作文用日益远离我们的文言体式表达,也是符合国情、顺应潮流的。写文言文虽不宜倡导,但也不必排斥,我们不要以为“宣传这种作文就是提倡复古”,提倡复古肯定不对,但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不能没有古典情结。所以,国家考试中心和各省市语文命题组有必要考虑在高考作文“要求”之“不少于800字”后加上“文言文600字左右”的文字,越早越好。这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展示才华。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是“扬州八怪”郑板桥题书斋之联,本指作画。他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用文言文作文,虽然并非“辟新路”之举,也谈不上什么“领异标新”,但如果“文言文600字左右”的“要求”有朝一日出现在高考作文试卷上,那么,评卷老师将欣喜地看到,文言体式的佳作华章恰如姹紫嫣红的“二月花”般怒放花丛,同样会令人赏心悦目!

(湖南永州市七中;425006)

第5篇:[语文论文]高考作文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搜课网 http://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高考作文的回顾与思考

一 高考作文的简要回顾

如果把25年来高考语文卷中的大小作文综合起来看,它们已涉及到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各种表达方式。若仅以大作文的命题形式而言,可分为单纯命题作文和提供材料作文两类。

单纯命题作文共有3次。它们分别是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文),1988年的《习惯》(文体不限),1994年的《尝试》(记叙文)。

提供材料作文多达22次。这其中又可分为以下6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缩写和改写各一次。1978年要求考生将一篇《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的议论文,由1800字缩写成500~600字的短文。1979年要求考生把何为的短篇小说《第二次考试》改写为《陈伊玲的故事》。

第二种情况是,提供漫画自拟题目作文两次。1983年要求对一幅《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展开议论。1996年的作文题中出现了两幅漫画:一幅是《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另一幅是《截错了》。要求考生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第三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写信两次。1985年提供一则环境污染方面的材料,要求考生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1989年提供的材料是,一个重点中学高三年级里中上水平的学生对历史很感兴趣,他想报考某重点大学历史系,而班主任和父母对此则持有不同的看法,使得这位同学非常困惑和苦恼,给你写了一封信,想听听你的意见,请你给他写一封回信。

第四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再加命题或半命题作文6次。它们分别是1980年的《读〈画蛋〉有感》,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副标题自定),1991年的《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二题任选其一),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二题任选其一),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副标题自定)。

第五种情况是,提供文字材料,规定范围,由考生自拟题目作文9次。1984年提供的材料是中学生和中学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的不同反映。命题者要求考生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议论文,1987年提供的材料是A县育民小学在征得家长同意后,举办了游泳训练班,经过科学训练,在全县小学生游泳比赛中获得了团体冠军。命题者要求考生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文章。1990年提供的材料是一对孪生的小姑娘在玫瑰园中与母亲的对话。一个说这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另一个说这是个好地方,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命题者要求考生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1992年提供的文字材料较长,在“春雨潇潇,路灯朦胧”的候车亭旁,依次出现的人物除“我”以外,还有“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一对男女”,他们在公共道德问题上前后有不同的表现。命题者要求根据所提供材料加以设想,写一篇短小的记叙文,记叙他们中的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同时再选择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写一篇短小的议论文。1993年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鲜嫩的新皮。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一串赞叹„„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美„„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根据这个材料,让考生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对环境和气氛加以具体描写,并要写出女儿、儿子的具体话语和父亲未说完的话,写出人物的神态。1995年提供的材料是一首寓言诗《鸟的评说》,诗中的7种鸟相互攻击、讽刺和嘲笑。命题者要求考生根据这首短诗,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1997年提供了3则材中国搜课网 http://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

料,第

1、2则为正面材料,第3则为反面材料。命题者要求考生根据“材料2(乐于助人)”和“材料3(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悄悄走开)”,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2001年提供了一则寓言,说一个年轻人在“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和“荣誉”这七项中必须丢弃一项时,把“诚信”抛掉了。命题者要求考生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2年提供的材料,说的是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了暴风雪,面临生命危险;正在这时,他发现雪地上有一个冻僵的人,是救人还是尽快找到避风处自救?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他选择了救人。命题者要求围绕“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第六种情况是,提供几何图形命题作文1次。2000年提供了4个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问哪一个与其他3个类型不同?要求考生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写一篇文章。25年来的作文题,若以体裁进行分类,则有书信体两次,读后感两次,体裁不限的7次(从1998年到2002年已连续5年不限文体),规定写记叙文的3.5次(注:1992年要求写短小的记叙文、议论文各一篇,每篇不少于350字即可,各占25分),规定写议论文的10.5次。如果再以每次作文的篇数来划分,要求小作文、大作文各写一篇的9次,不大不小写两篇的1次,只写一篇大作文的15次。

二 高考作文的粗略分析

纵观25年的高考语文卷,首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思想性一直是高考作文的主旋律。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题目取自千古绝唱《岳阳楼记》,要求论述的是人生的价值观问题,议论的中心是“苦乐观”,即对吃苦与享乐、逆境与顺境等的人生态度。题句作者范仲淹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荡胸襟和高风亮节,能引导考生积极思考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荣誉与困难、权利与责任等关系。又如1992年高考作文中的记叙文,要求“记叙他们中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试题在所提供的材料中已明确点出:“‘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一对’,他们都有可能回来。”这就是一种积极向上、向善的形式,引导广大青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护公共环境当作自己的自觉行动。1993年的试题要求在记叙文中赞叹老树皮,赞美新树皮,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引导,不少考生从老皮剥落,露出新皮这种自然现象,联系到社会现象,赞叹革命前辈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赞美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等等,这样的立意就十分准确而切题。2001年和2002年分别要求围绕“诚信”和“心灵的选择”作文。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让当代青年学生思考和表述诚信和舍己救人等话题,显然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关的。

其次,高考作文还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较为辩证的思维方法。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是命题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其深广的寓意,考生可以从若干个不同的角度去提炼中心思想。如果能选准最佳角度切入,并能揭示出论题或所提供材料中的核心问题,那么文章就会有一定的深度和分量。1996年的《我更喜欢漫画〈〉》,若就“医”论“医”,势必不能写深写透,显然也不太符合命题者的初衷。倘能就“医”论“他”,把议论和批判的矛头对准社会上形形色色类似“庸医”的人,就能写出立意高远的好文章来。又如1991年的“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认识范畴,要求阐述的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问题。“近墨者黑”是从整体的社会现象来观察问题的,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当然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则是就个体的思想表现而言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墨者又未必黑。如若看不到这是两种不同的认识领域,揭示不出其内在的规律,仅仅是罗列一些现象材料,那是不能论清题旨的。再如1989年要求给处在困惑和苦恼中的好友写回信。毫无疑问,这封信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发友看了你的信后能否减轻乃至消除困惑和苦恼。你必须首先在好友报考重点大学历史系和一般院校以及外经贸专业三者中确定其中一个,然后再说出一些能使他信服的道理来;与此同时,还要顾及好友、班主任及父

母三方面的想法和可接受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把信写得入情入理,既观点鲜明,又不失之于偏颇。

再次,高考作文对考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文章的布局谋篇及语言文字的运用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一位考生在1988年题为《习惯》的作文中写道:“如果爱迪生习惯于黑暗,那么今天我们也许还点着蜡烛;如果赵武灵王习惯于宽大的袍子和沉重的战车,也许赵国早就灭亡了;不客气地说,如果老祖宗类人猿习惯于爬着走路,那恐怕我们今天的境况就不可想象了。”这位考生的知识面就较为宽广和扎实,否则就不可能把科学发明、历史演变、生物进化等方面的知识如此信手写进文章里来。1986年的作文题是《树木·森林·气候》,要求考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篇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带有比喻性的。对于用比喻性的材料作文,一般所采用的方法是先引用材料,稍加概括,然后转入自己确定的正题,这叫转折入题。有位考生是这样入题的:“‘一颗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提起森林调节气候,我不禁想起了社会气候„„。”类似这样的入题方法,就是掌握了斩折入题的个中要领的,它给后文的论述拓开了非常广阔的余地,让人读来备感亲切自然。文章的语言向来都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分,雅俗之分。不少高中毕业生由于长期的努力,语言的功底已较为厚实。我们高兴地看到,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有精品佳作。这些优秀作文不但思想内容健康充实,而且语言也非常精美流畅。有的考生还擅长于把一些好诗好句十分贴切地引入文章,如1993年的作文,有位考生引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赞美新树皮,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赞颂老树皮,不但显得精要,也给文章平添了几许高雅。又如1995年在根据《鸟的评说》展开议论时,有的考生引用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以及“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等诗句,很形象地阐明了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道理。

三 高考作文的几点启示

第一,要提高对思想性在写作中起统帅作用的认识。有的学生总认为写作与作者的思想境界关系不甚密切,只要提高写作技巧就能写出好文章。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鲁迅先生说得好:“我以为根本问题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注:《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44页)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论著中,更是反复强调思想修养的重要性,他说:“有些人认为只要学好了语文,思想内容的问题也会随之解决,因而就想专在字词语句方面下功夫。这个想法也不对。”(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9页)由此可见,我们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及辨别是非的能力。1989年高考作文的书信中,有位考生告诉好友:“你千万不要听父母的话,他们都是时代的落伍者,满脑子铜臭味;你也不要听班主任李老师的话,他让你考一般院校,是因为把握大,你考取了,他能名利双收,不但可以提高知名度,还可以多拿奖金。”这位考生在信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倾向就是不够健康的,当然只能得到极低的分数,因为它既不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也丝毫不能消解好友的困惑和苦恼。

第二,要通过课内外的结合,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掌握更多有用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高考是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它的公正性、公平性是世人所公认的;所以,作为占分最多的作文题,且不说具体的题目,哪怕是题型和大的范围都是难以事先估计到的。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愈来愈具开放性,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封闭,有时引入几何图形,有时甚至引入某些科技前沿知识,等等。所以,与其说投机取巧找捷径猜题目,倒不如老老实实地经过长期训练打好基础。要学好课内的语文篇目,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关心国内外大事,还要有计划地多读名家名著。除了学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外,还要多了解自然科学方面的常

识。只有这样,临到写作时,大脑仓库中才有足够可供选择取舍的好材料;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第三,要强调在看问题时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以及提高组材成篇的能力。高考的作文题或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故意给考生设置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情况,让考生选取一种进行阐述或议论。所设置的不同情况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正一反,互不相容。如1981年的“毁树”与“种树”,1990年的“这里是个坏地方”和“这里是个好地方”,1997年的“乐于助人”和“悄悄走开”等。其实,1988年的命题作文《习惯》中也包含着好坏两种习惯。另一类是能够相容、不是非此即彼的。如1996年的《我更喜欢漫画〈〉》,所提供的两幅漫画都很好,要你经过比较后选择其中一幅展开议论;1989年给好友写回信,报考重点大学历史系,报考一般院校及报考外经贸专业都不无道理,它们之间是优与更优的关系;2000年所提供的4种几何图形,任何一个都与其他3个不同,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对此,考生必须予以辩证地把握和认真地分析,否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误。

第四,要养成每次作文动笔前都认真审题的习惯。古人说得好:“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注:清·李渔:《李笠翁曲话·闲情偶寄》)大量事实证明,有没有袖手思考的过程,是大不相同的。1991年的作文,有的考生由于对“近墨者未必黑”的含义未作深入考虑,结果所用的论据竟是“驯虎女郎的性格未必变得凶残,治血吸虫病的医生不一定就传染上血吸虫病,管监狱的工作人员更不会因接近歹徒而变成歹徒”,等等。其实,以这些材料作论据,根本不能证明“近墨者未必黑”。再如1993年的作文中,有位考生在文中赞美了新树皮,却贬抑了老树皮:“社会上的腐朽事物就像老树皮,他们倚老卖老,舍不得让位给新贤,当然,改革的大潮会冲击他们,新生事物会把他们抵下去的。”试卷所提供的材料中明明白白写着女儿和儿子分别对新老树皮发出的赞叹和赞美,二者应是对立的统一,但这位考生却还是把老树皮写成腐朽的事物,完全曲解了命题者的本意,出现了认识上的片面性。如果认真审题,这类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第五,要大力培养广大中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语言是反映事物、表达情思的工具,一定要通过多接触群众、多阅读名著等途径来训练正确的语言习惯,做到简洁明快,明晰畅达。在想象力方面,则要鼓励学生平时学会从正面想,从反面想,从单一的定向思维发展为生动活泼的多向思维。要向名家学习,也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多读多写,使想象既大胆,又合理。

我们期望通过中学语文教师和广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尽快把应试教学转变为素质教学,有效地推进语文教改的步伐,更快地提高中学写作教学的整体水平。《高考作文的回顾与思考》一文由中国搜课网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6篇: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及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思考

摘 要:在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延伸下,高考作文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使高考作文改革不断走向成熟,让更多的学生在作文演变中关心到政治以外的事务,能够把自身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能够表达自我感受,关心综合类文字知识,并能够向社会传递出更多的正能量,不断充实学习生活,完善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未来的作文改革中要坚持人性、理性的改革思路,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理性化,更好的引导学生用多角度去看待生活。

关键字:高考;作文;演变;思维

在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中应坚持以下轨迹。第一,从最初的关注政治到走向开放,逐步贴近生活,不断符合学生的考场心理,使学生有更大的表现自我的空间。第二,经过演变能够考查学生对自然学科、人文类学科和综合知识的理解能力,加强对社会、人生和大自然的感悟能力,并完善道德品质。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思考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要坚持人本化、生活化、理性化的改革趋势,逐步提高的语言文字把握能力。第二,不断提高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感,要通过各种引导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一、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

(一)从最初的关注政治到走向开放,逐步贴近生活,不断符合学生的考场心理,使学生有更大的表现自我的空间。

在高考论文的演变中从最初的只设定对政治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到后期题目逐渐走向开放,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政治以外的生活,能够加深对各类生活的感悟,使学生关心到更多有价值的生活事务,使更多的学生不断的贴近生活,让学生能够关心到百姓的真实生活,并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各类有意义的事件,使学生从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人生感悟。

在高考作文的演变中能够不断的符合学生的考场心理,能够挖掘学生的内心感受,使学生能够在命题中引起对高考和生活的共鸣,同时使学生有更大的表现自我能力的空间,使学生可以在作文中表达对生活的感悟,能够抒发自己对各类事物的真实看法,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认知能力,学生能够抒发对周围事物及精神生活的理解并能够发挥出自身的能力,抒发自身最真实的情感,培养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接触生活琐事过程中更加热爱生活。

(二)经过演变能够考查学生对自然学科、人文类学科和综合知识的理解能力,加强对社会、人生和大自然的感悟能力,并完善道德品质。

在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中,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高考作文能够考查出学生对自然类学科的理解能力,使更多的学生了解自然学科、热爱自然学科,通过对各类自然事物的了解和感悟,明确自身探讨自然人生的使命。同时学生可以更加了解人文类学科,通过对文字学和汉语言学的掌握,能够加强自身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并能够表达出对事物的热爱,使学生对综合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加强对各类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思考。

(一)要坚持人本化、生活化、理性化的改革趋势,逐步提高的语言文字把握能力。

在高中作文教学的未来发展中要坚持人本化的发展道路,要坚持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为主线,使学生了解到社会生活中要不断坚持以人为本,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修养,让学生了解到开展教学、加入多种学科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使学生了解社会,热爱生活,最终使人性得到回归,使人类通过不断的学习得到更精彩的生活。在改革中要坚持生活化,要把作文教学同生活化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并在生活中得到启发,实现更准确的认知能力。

要把改革向理性化推进,要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使学生辩证的看待各类事物,用准确的思维和眼光来体验和领悟生活的内涵,用发现的眼光来寻找生活的真谛。要逐步提高语言文字的把握能力,要使学生扎实的了解最基本的语言文字功夫,并能够把握对不同文字的使用能力,可以通过对基础文字知识的不断了解和领悟,实现语言知识能力的不断延伸和进步。

(二)不断提高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感,要通过各种引导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在高中作文教学的未来发展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思考到各类事务所具备的理性特点,并且使思维具备连贯性和准确性,能够辩证的分析周围的事务,发现生活的本质,了解事物的各种特征和发展导向。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更多的学生根据正确的思考方向来分析问题,了解事务各阶段的变化特征,使各项事务能够有秩序的开展工作,不断丰富思维的思考内容,使学生在变换的事务中准确找到平衡点,不出现方向上的错误。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感,使学生用更具美感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务,使更多的人在文字中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同时使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实现较高的文字涵养。要通过各种引导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使学生从简单的事务中得到不同的人生答案,能够从多角度理解人生,认知人生,能够通过不同背景、不同层面的事务中得到不同的人生看法和人生真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完善学生的认知观和人生观。

总结:

在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中,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使过去命题中出现的弊端得到改革,同时加入了更多的考核形式,使高考命题的演变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在未来的改革中要不断对高中作文教学进行思考,不断发挥作文命题的优势,使作文演变同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联系在一起,实现教学改革的最初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兵;;一道习题的演变[J];数学教学通讯;1990年04期

[2] 崔屹;试谈“是”的古今用法及词性演变[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5期

[3] 朱迪光;上古宗教活动与“报”字词义的演变[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第7篇:2013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及思考

题目: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的。”英国作家赫胥黎说:“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菲尔丁说:“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但失去这个王国,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省于800字的文章。

①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及含义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作文题目由材料、要求和提示语组成。要写好这篇作文,首先对材料的阅读和思考是关键。材料由三句话组成,这三句话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同一个话题——“童心”。①作家丰子凯的话“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会转弯”,是用一种形象的语言来阐释“童心”。我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孩子的眼光”实际上就是“孩子的内心”。“直线”实指“纯真、天真、直率、单纯”,“不会转弯”是比喻孩子童言无忌,不会遮掩,不会拐弯抹角。②英国作家赫胥黎的话“为什么人类的童年在延长,而少男少女们的心灵在提前硬化?”,是对现实社会的现象提出质问,对“童心”泯灭的一种思考。在他眼里,童年与童心不成正比,而成反比,“童心的硬化”实指“童心”的丧失,人类童年的那颗柔软而敏感的心灵正变得冷漠,变成铁石心肠。作家赫胥黎对此感到吃惊和无奈。这也给我们带来思考:是什么让“童心”丧失?③美国作家菲尔丁的话“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但失去这个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显然是站在一个更大的视野去论述童心的价值意义。我们可以延着他的论述作一番推论:一个失去童心的人,是真正沉沦的人;一个失去童心的社会,是真正沉沦的社会,一个失去童心的世界,是真正沉沦的世界。

经过此番分析,我们知道这三句材料共同阐述了“童心”的可贵,丧失“童心”的可怕。由此,我们可以确立作文的立意: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这个世界,都需要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

作文虽然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规范,但从提示语“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中可知,这篇作文以写议论文较为适宜。

如果考生没对材料作认真的思考分析,在审题上就容易出问题。如谈论“保护孩子”“珍惜童年”“面对青春”,或议论“正直”“诚实”等,可以说都是没抓住作文的关键,有偏题、离题的现象。

虽然,解决了审题和立意问题,然而,我们有东西可写吗?尤其是我们这些乡镇学校的学生?除了课本几乎不看其他任何和文化和思想沾边的书的学生?他们有东西可写吗?

这几年整体的作文题都越来越倾向于现实社会和精神状态的思考,不看点文章还真没东西可写。

平时热衷阅读的人就可能发现,今年的高考作文来自于2012年《读者》第15期的《童心百说》(刘再复)

加强阅读吧,读有思想更有内涵的书,关注社会的热点,思考热点背后的问题。

要写好这篇作文,主要还是决定于学生的思想,一个不善于思考,或思想肤浅的人是定然写不出好文章的。而思想只能来自于阅读,所以语文学习一定要

培养学生多读多思的习惯。

另外,面对这道作文题,既觉得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又在内心涌上一丝苦味。我们的教育剥夺了孩子们的童真和青春,却让孩子们去思考童真和青春的沦陷。真正该写这篇作文的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那些教育主管部门吧!

20

13、

6、10

第8篇:关于思考的作文

关于思考的作文

(一)

每个人的思想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思想角度也不同。为此也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误会。有时候我们是否也试试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呢?

换位思考有效沟通不可少,首先我们应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果沟通的好,我们就能抓住事情的关键,就能从事情的根

源解决问题,比如我与父母之间,争吵时总是发觉自己是对的。又比如我与同学之间,讨论时总是认为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其实我们就是缺乏沟通。

当我们不理解他人,与他人发生冲突时要学会换位思考,替他人想一想,了解他们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道理。这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智。

‘己所不欲,勿失于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它其中包含的意思是;自己比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采取什么方法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中对待,如果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他人。

我们都有别误解的时候,如果对此耿耿于怀心中就有解不开的疙瘩,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能达成谅解。

换位思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就多一分爱心,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换位思考,理解至上,与人为善。

关于思考的作文

(二)

以前的我,任性、骄横,从不会替他人着想,也许是这样,我的人缘很差,没人愿与我交朋友,可是,经过那件事后,我终于学会了换位思考。

记得那是一个昏暗的日子,我在外婆家玩。咕咕咕„„哎哟,肚子饿了,外婆,帮我煮碗饺子!我对正在扫地的外婆说。哦,好呀!外婆笑着缓缓地走进厨房。不久,她就端了一碗饺子出来。哎呀,你端出来干什么,放到里面的桌子上去!我也不知怎么了,心中突然升起一股怒气,走进屋里坐下。外婆一手支撑着患有风湿病的腰,一手端着碗走了进来。那我出去了。外婆语气还是那么平和。去吧去吧!我不耐烦地说。端起碗吃了起来,咦——好淡呀!我走进厨房想放盐,找了半天,也没找着。外婆——盐在哪里?我大声向门外喊。等了会儿,没有动静。我又叫道:外婆——进来一下!你出来吧。许久,外婆就这么回答了一声。哼,连盐都不肯来为我放,什么意思呀!我按耐不住心中的怨气,气冲冲地走上了楼。不管她了!我这样想着,也没有再下去吃饺子。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我下楼,外婆在烧饭。她也像中了邪似的,不理会我。过了会儿,听她小声嘀咕:早就听说脾气不好,没想到这么差!往我一向这么疼她,真是瞎了眼了。我愤恨不平地说:你脾气好,好也不愿意来帮我放把盐!我耳朵不好,又没听见。外婆也与我争论起来。我叫你进来你为什么不进来!我愈发生气了。我刚扫好地,又要帮你煮饺子。你又不是不知道我腰不好,当然要休息了。外婆道出了自己的苦衷。听罢,我内心早已是波澜不平了:照外婆这么说,整件事都是我错了,外婆又不会骗人。我一向是骄傲野蛮,怪不得朋友都一个个离我而去了。许多事实际上都是由于我的任性而产生的不可弥补的过错,不是吗?

我恍然大悟了,真正要改的是我从不替他人着想!我充满歉意地对外婆说:外婆,是我错了,请你原谅我!外婆俏皮地刮了我的鼻子,笑了。

关于思考的作文

(三)

生活中,人们常常忽略换位思考,而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那是因为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不一样的性格造就了不一样的思考角度。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以言责人甚易,以义持己实难”;从《自由论》的“只知己而不知彼者,对己亦知甚少”到《艺术与生活》的“如果我们了解别人也像自己一样,那么对最可谴责的行为,我们也会感到应该宽容”。这些都告诉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

如果我们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许多冲突和矛盾都可以解决。其实,换位思考并不难;可是这对于一些人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换位思考需要暂时忘记自己的想法。

曾经有同学向我抱怨,说他的父母对他要求太高,总是让他考第一。显然,他与他的父母都没有仔细考虑过彼此的感受。作为子女,理当体谅父母的苦心;然而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父母对子女提过高的要求并不是合理的做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让双方多沟通,进行换位思考,才能互相理解对方。

换位思考不仅仅能解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些问题,还能是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我还记得初中时,老师上课有时会拖堂。这样便引起了一些同学的不满,他们总认为是老师占用了他们课间休息的时间。但是,老师上课拖堂也是为了多讲一些内容,让同学们增加知识。不过有时拖堂拖得太久,影响到下节课的正常进行,也不是很好。而且让同学们保持一定的休息时间,能使上课的效果更加理想。假如在这件事情上,老师和同学都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就不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了。

请想象一下,清晨当你紧闭双眼站在地上时,你虽然能感觉到光,却看不见任何东西。然而一旦你睁开双眼,你便能将大自然的风景一览无余。同样的,如果你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顾他人,你当然不会理解他人的想法。问问自己如果和他交换位置,我又会怎么做。也许此时,你立刻会发现自己的失误,从而改正。实际上对别人的宽容,就是对生活的理解,而并不是吃亏。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换位思考,而欣赏文学作品也同样需要。在我们阅读一篇文学作品的时候,应当进入作者所写的场景,用心体会作者的内心想法,并且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引起共鸣,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才能真正理解文章。但如果阅读文章仅仅只是通读全文,稍作理解,而并非深入的话,是不能了解透彻的。因此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换位思考也同样十分重要。

所以我认为在做每件事情之前,我们都应该进行换位思考来衡量自己做的是否恰当。

虽然我们无法成为他人,但我们可以站在他们的位置,进入他们的世界,体会他们的感受。从而跨过自私的门槛,成为一个拥有广阔胸怀以及博大气度的人。

第9篇:关于刻苦拼搏的高考作文

努力奋斗 勇于拼搏 相信这个故事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古时候,有位老人,名叫愚公。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愚公出行的道路。于是,愚公下决心搬掉这两座大山。有个人知道这件事后,就劝愚公,说:“你太傻了,都快九十的人了,又怎么可能把这两座大山移走呢?”愚公却说:“我决心以定,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坚持下去,为什么就不能将这两座大山给移走呢?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愚公很愚顿,而且愚得不可理喻,但我却被愚公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感染了。 就拿我们学生来说吧: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拦路虎”;有的人会采取消极悲观的态度,立刻打退堂鼓,而有的人则会勇于向上,与“拦路虎”做斗争。最终,那些临阵退缩的人,将会一败涂地,且一事无成;而那些勇于向上,勇于拼搏的人因此走上了成功之道,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也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愚公这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品质是人们走向成功之路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值得我们去深思,让我们把它发扬光大。有句话说的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学习愚公精神,努力奋斗、勇于拼搏吧!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我们都是有于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珍重精神不是没个人都能做到的,如果你想为了一个目标不懈奋斗,那么你就会可以作到。而且会做的更好,往往有此时候我们总是用眼睛单一的去看事情,凭着感觉就认为它很难或无法半岛,但当你亲身实践后你就会发现其实他很简单。 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这是多么另人兴奋的事情。更是另人感觉到光荣的。这份光荣不是平白无故而得到的是通过全名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大家的这份努力,使国家变的富强,那么我们也不会感到这份光荣,我们要懂得珍惜这份光荣,所以要更加努力。奥运会的精神也是勇于拼搏、永不言败。 体育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名词,体育几乎与人类同步诞生,它是生活的一方面。也是挑战自我、挑战自然的真实见证,当运动员们在路道、球场奋勇争光时“拼搏”二字就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正因为有这样的拼搏的信念,才能有许多感人的瞬间,中国运动员刘翔在110米栏时所取得辉煌成绩,就是凭借这种拼搏的精神,在如爸爸将的,中国乒乓球团体赛,刘国正打破对手5个赛点,扭转乾坤,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决战张军、高凌置之死地而后生,上演大逆转,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困难、面对对手,只有拼搏,才能取得胜利,才能取得创造美好生活。 我们为奥远做的只有在血液上努力拼搏凡是都要做到最好。一丝不苟我们要努力学习好其他国家的语言,当奥运会到来时,我们要最好的精神面貌去迎接外国人,让他们看到中过任命的美好品质,与精神文明,我们一定要为这一目标努力学习。 早在二千三百年前孟子就说过“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的青少年应该奋斗拼搏创建人类最好生活。 有句话说得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从古至今,经过拼搏成伟绩的人不胜枚举,我们从他们的背后,看到的是拼搏,是奋斗,是汗水。是啊,”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跳水名将伏明霞,当她在为亚特兰奥运会作准备时,大大小小的伤出现在她的身上,但是,顽强的拼搏精神驱使着她,坚强的斗志激励着她,因此,她把一切都抛诸脑后,带伤训练,正是因为有了这种

拼搏精神,才使得她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拼搏精神是一个人成功的主要因素,没有了拼搏精神,这个人,就很难有一番成就。 徐霞客顽强,不怕危险,一生在外游览40多年,写成了著作《徐霞客游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地理资源;李时珍,司马迁等等,这些伟人们的成功,背后隐藏的,难道不是拼搏,不是努力,不是奋斗吗?显而易见:要想成功,还需敢于拼搏,勇于挑战的精神。 2006年的刘翔,足以用“传奇”来形容。传奇的,不只是因为他在雅典奥运会上追平原世界纪录,两年之后即今年七月,他又在洛桑创造了12秒88的男子 110米栏新世界纪录,令世界震惊;更是因为这一年来,在年初因意外崴脚而蛰伏了80天后,他在七月至九月的三个月间,如火山般持续喷发,特别是在9月的 20天内,连续参加四场大赛:在国际田联总决赛上,他以个人职业生涯第三好成绩12秒93夺冠;不到十天后的雅典世界杯上,虽惜败给老将艾伦·约翰逊,但他也以13秒03夺得一枚银牌;紧接着转战上海黄金大奖赛,他又力压约翰逊,以13秒07卫冕成功;而后他在韩国大邱再度夺冠。 整个赛季下来,包括多哈亚运会在内,刘翔一共参加了9个国际大赛,拿下7个冠军、1个亚军和1个第四名,其成绩之稳定,令人叹为观止,记者忍不住问起了他其中的秘诀。没想到,这一问,竟问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其实,我小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刘翔娓娓道来,“我小的时候,碰到很多事情都会慌。比如说,小时候最怕考试,还有就是比赛。就连做错事也会慌,怕回家后被爸爸打。但越是怕、越是慌,越是做错事。” 是2000年的世青赛改变了他的一生。“那是我第一次到国外比赛,结果还是去了最远的地方智利”。因为是第一次到国外比赛,遇到的都是从没碰到过的外国选手。比赛开始前,刘翔还觉得那些对手看上去实力都蛮强的,好像比他厉害许多。“可预赛比完一看,那些壮壮的、肌肉很发达的家伙,也不过如此嘛。” 那一次,刘翔拿了个第四名,“虽然比第三名的成绩差了一点点,没能拿到一枚奖牌,但感觉已经很满意了。毕竟,我的年龄比他们都小,而且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国际大赛,觉得没有输给他们太多,自己还是有很多潜力可挖掘的。” 跨过了这道坎,刘翔的心理素质才真正和他的成绩一起飞速发展起来。“2001年是我飞跃的一年。从那一年起,我的进步就特别特别的快。那时候,我觉得,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积累经验的机会,是一堂很好的训练课,所以,只要一有比赛,我就比、比、比。心理素质的锤炼和培养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之后就不再那么怯场,而且越来越有信心了。”他说。

上一篇: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下一篇:主班老师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