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中的文体意识
“自选文体”,落笔成文。这样的“松绑”政策,当然不是降低了高考对文体的要求,而是给考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写作空间,允许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文体行文,从而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自选文体”也要符合“文体规范”,也要符合“文体要求” 例如:
2005年山西卷,当年的话题是“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文章的题目是“心理测试”,文中设计了4个问题:阅卷老师你现在在想什么,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阅卷之后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针对上述问题,这位考生又别出心裁分别拟出ABCD四个选项,要求阅卷教师作出回答。“符合文体要求”,指的是考生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并用这种文体来写,就必须按这种文体的要求规范地进行写作。在等级评分标准中已经明确做出规定,“文体不明确的要适当扣分”。
一:强化作文的文体意识 ——记叙文篇
高考临场记叙文必须强调3个基本要求: 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必须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 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特别要重视细节描写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高三学生记叙文写作的潜力和优势? 提示几点供考生参考。
第一,在弄清“题意”后,围绕“题意”在考场上迅速过一下自己的“人生电影”(以近期为主)。
第二,不要回到古代,不要复述经典。第三,如果你的生活中只有“青菜”、“萝卜”,那么,你一定得设法放一点“生活的味精”——生动的、感人的细节描写,否则,一锅“青菜萝卜汤”,谁喝了也乏味。
第四,原汁原味地展示高三学生的生活画面、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路 是 月 的 痕
湖北 /一考生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
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几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去吃草,他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伏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来,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他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要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他,我的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他答应了。硬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十几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评价:
《路是月的痕》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记叙文。记叙文有别于议论文,它不要求推理十分复杂,也不要求抽象地表现不同层次的思想观点,只要能表现出一个主导性的主题思想就行了。重要的是要看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是否准确、生动、形象,是否能调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生活。
文章所写,集中于“我”对父亲吹出的笛声的认识:儿时感觉“最美”,少年时将父亲吹笛视作“不务正业”,到外地求学后又与笛声产生 “强烈的共鸣”。笛声原本没有大的变化,“我”的认知发生巨变皆因 “我”受感情(即对父亲本人的感情)的支配!这样的内容,这样的主题,非常准确、非常形象地诠释了“感情亲疏与认知的关系”这个话题。
作者调动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生活。由于作者十分熟悉农村生活,所以文中描写逼真而感人,如“日暮听笛”、“月下路景”等,其悠远的意境,优美的语言,深挚的浓情,无不留给读者美好的回味。
二:强化作文的文体意识 ——议论文篇 议论文的几个基本要求:
(一)要有明确的观点
(二)要有分论点
(三)要有恰当的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举事例、演绎法、反证法、类比法、对比论证、因果互证法、比喻论证、归谬法
议论文的几个快速入题的技巧
一、由新颖形象的比喻入题,直接扣题
二、由生动贴切的拟人入题,激发想象
三、由精彩深刻的设问入题,启人深思
四、由优美的排比句式入题,先声夺人
五、由抒情议论入题,入情入理
六、由名言警句入题,彰显底蕴
七、由对比手法入题,表明立场
八、由假设情景入题,埋下伏笔
九、由品评时事入题,追踪本质
十、由现实人生入题,发人深省
十一、由追问历史入题,心怀人文
十二、由材料直接入题,简洁明了
三、强化作文的文体意识 ——散文篇
散文写作上有以下六个特点: ①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②思想警辟,诗意盎然 ③短小精悍,自由灵活 ④形散神收,博而不杂 ⑤直抒胸臆,自具风格 ⑥惨淡经营,文采斐然 例文: 月下独酌话追求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又是一度月圆。我一个人独倚窗边,望着宁静的夜空,心中茫然,似是柳絮又如寒烟的心在这样的夜空中飘荡着。
曾奋笔疾书、发奋图强,但成绩不好,使我忧心忡忡、黯然失色,自己没有找到快乐,或者与快乐失之交臂,但这仍无济于事。
也许我拼搏过,也许我狂欢过,可快乐终不能和我同在。于是,我感喟不已,不知所措。可后来又仔细思量,把脑海换作一个发酵的酿罐,之后,我明白:人生不能活在感喟的世界中。
从此,我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也许这样便会寻到更大的快乐。岁月无声,时序更迭……
然而,无限的思绪萦绕心头,撩拨着我的心扉,去想想那些在艰难的时代里,仍能韦编三绝、焚膏继晷的人们,在岁月的涤荡中,使他们终将一举成名、独占鳌头,轰轰烈烈,有的甚至永垂丹青、彪炳史册,找到自己的快乐。
可是,我并不灰心,也不是一蹶不振,而是重振旗鼓,在困境与失败中,尽可能地破浪前进,在前进中找回属于自己的快乐。有时,甚至把不是快乐的转化为最大的快乐。
在这样的岁月冲涤中,我咬紧牙,携着追求去奋追快乐。因为追求,我们敢于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也因为追求,我们甘于九天揽月去,五洋捉鳖回;更因为追求,我甘于淡泊宁日,风餐露宿。
这一切的一切,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追回属于自己的快乐。
你见过那手执金戈、驰骋沙场的将士吗?他一生厮杀沙场,抛头颅,洒热血,奋不顾身,英勇作战,即便是战死疆场,青山埋忠骨,他仍大勇无畏,大义凛然,可他觉得快乐无比。因为他想这就是他一生的快乐。如此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他毫不顾忌,只带着追求与思想去寻找自己的快乐。
我伫立着,思索着。帘外的月色愈显明晰了。远远望去,山川相连,含着微笑,它们这似乎是快乐的微笑。
而我呢?也从中明白了……
在岁月的涤荡中,我将带着追求,携着思维的另一种形式去追求快乐。那,只需我携一颗诚心踏上征途!评析:
《月下独酌话追求》作为本文的标题,让读者感受到意境优美之中的另一层深刻含义。主旨明了,让人心悦诚服,言之凿凿,寓意深刻。而通读全文,在作者流畅自然的文笔和感情丰富的语言触动下,被浓浓的氛围深深感动着。文中那种激越向上的文字,飞扬的思绪,和执着的追求,让读者内心不禁为之感动而碰撞出思想上一连串的美丽火花。
标题就像夜空中的一道闪电,给天空一道美丽而独特的风景,更是暴风雨中一个坚定而执著的信念。“带着一颗诚心踏上征途去追求快乐”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更使文章深入人心。
总结:高中学习非常紧张,其目的就是高考。高考作文满分70分,几乎占到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所以学生们千万不可把作文当作儿戏。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平时作文基础不错,却在高考作文中惨遭滑铁卢。因此,在平时训练中提高高考作文文体意识,显得很有必要。
备考:打开高考作文思路的三把钥匙
在考场上,拿到作文题,最怕的是打不开思路,大脑一片空白。笔者送给广大考生三把打开思路之门的金钥匙,并结合2007年部分省市的高考作文题说一说如何使用。
置换法。如果给的话题或标题的中心词比较虚,这时不妨用较为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叫置换法。如江苏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天空”可够虚的,这不要紧,根据对所给材料的把握置换一下即可。
“天空”可以是父母无边的爱,可以是老师博大的胸怀,可以是同学长久的帮助,还可以是远大的理想,等等。总而言之,其特点是明净、辽阔、深邃,引人遐思,令人神往。通过置换,“天空”也就具体了,自然也就能够以此为点继续扩展开去联想,寻找到更丰富的内容,以便于行文时所用。
再如上海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坎”是什么?显然,这里是比喻,喻指障碍、困难、逆境、不幸、考验等。比如高考,对有的考生来说是一道不得不过的坎。高考是带有共性的坎,带有个性的坎也不少,比如遭遇疾病、遭遇他人的诬陷,等等,也都可以写,只要真正体验过,有深刻的感悟。一句话,用本体置换了喻体,也就打开了思路,这样,自然也就能够写出富有个性的感情充沛的好文章来了。
补充法。有时,命题人有意识地将标题或话题中相关词语的定语或宾语给省略了,其目的是为了给考生留下发挥的空间,这时,可以把其省略的定语或宾语给补出来。只要补出了定语或宾语,作文思路也就打开了。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叫补充法。如山东高考作文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细心一些,就会发现命题人把“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中“时间”、“记忆”的定语给省略了。
考生可以试着补出来。先给“记忆”补定语。是什么样的记忆呢?应该是能给人以启迪的,或给人以鞭策的,或给人以警醒的,一句话,就是有助于个人或民族、国家走向进步的记忆。比如200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关于十年前香港回归的记忆;比如自己多年前身处逆境时老师、同学或朋友、家人给自己的帮助,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眼神,等等。
再给“时间”补定语。可以把“时间”置换为“日子”,再补。这样,就有了在歌舞升平的日子里,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在无所事事的日子里,在艰苦奋斗的日子里,在寂寞难耐的日子里,在春风得意的日子里,等等。试着给“时间”、“记忆”补定语,就会知道命题人确实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再如福建高考作文题“季节”,写什么呢?可以写春夏秋冬四季,与这四季有关的故事该有多少啊!如果感觉这么写太俗了,那么也可空灵一些,这就是把季节看成一个比喻的喻体,如此,考生知道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春季,还有人正处在丰收的秋季,还有人已经步入人生的冬季。明白了这些,再构思与季节有关的故事,或者是确定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议论,都可以。
“季节”就两个字,且是一个名词。可以尝试着给其添补定语,比如丰收的季节、希望的季节、美好的季节、痛苦的季节、悲哀的季节,等等。有了定语,也就具体了许多,写什么自然也就一目了然了。
扩展法。有时,命题人在材料中用了省略号,或在标题或话题中使用了具有多义的词语,这时,就可以将省略的内容在材料的提示下通过扩展加以补充,将多义的词语在基本义的基础上扩展补出其比喻义、引申义等,从而打开作文思路,这种方法叫扩展法。如广东高考作文题“传递”,“传递”是一动词,考生可以把其所带的宾语补出来。看所给材料,知道“传递”的宾语可以是技艺、经验、思想、感情等。“传递”有了宾语,题目也就具体了,再写也就容易了。只要考生在写作时把重点放在“传递”上即可。
在所给材料中,命题人用了省略号,可以沿着命题人的思路展开联想,通过扩展的方法将省略的内容补出来,以进一步打开思路。一补,就知道可以是理想、信念、传统,等等。瞬间,“传递”就有了这么多的宾语,考生总该有熟悉的、能够把握的,这样,写好“传递”这个话题又有何难?
再如安徽高考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春光”,显然是指成绩、喜悦、爱意等。用这些词将其一置换,也就变具体了,容易把握了。“妈妈”可以是指生身母亲,也可以是指我们的祖国,还可以是指待如妈妈般的人,比如老师,等等。这么一扩展,取材范围也就宽了。
其一, 明确要求, 把握文体目标。“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 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是对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提出的目标。语文课堂只有明确课标制定的宏观目标, 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 因此每一个教师在上每一节课的时候, 明确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每一课的文体都有着不同之处, 教师教学中要把握文体特征, 制定合适的目标。例如, 《孔子游春》一文的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时紧紧抓住文本叙事性的特点, 通过“赏春”“论水”“言志”这三个板块进行课堂教学, 充分利用文本的具体语言解读叙述性文体的特点, 关注了叙事性文本的表达。第二自然段“赏春”的教学, 教师则紧紧扣住文本的表现形式, 引导学生发现拟人、比喻、排比的表现手法, 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想象中进行感悟。在朗读指导时, 教师采用了比较的方法, 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不同。对于学生能自己理解的内容, 老师让学生反复读, 再进行比较, 自己发现, 自己感悟。课堂上, 教师有了明确的要求, 从文体的样式出发, 会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目标, 开展好课堂的教学活动。
其二, 关注文本, 开发文体资源。苏教版教材在一些课文后安排了“阅读链接”, 如“作家卡片”“名著便览”等,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在课前或课后指导学生阅读, 为文本学习储备些信息。也可以自己对课文内容进行增补。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莫高窟》等写景类说明性文体时, 可以抓住游览的顺序来进行教学。移步换景是写景类文章通用的写作手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说明性这类文本的特点, 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关键词:写作教学;文体意识;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的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而语文素养的培养集中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又是重中之重。关于阅读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写道:“高中生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了解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关于写作教学,新课标又规定:“能写作理论类文本,如评论、随感、杂文等;写作实用类文本,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读书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会议纪要、访谈录等;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文本的写作。”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文体又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体指各种语言的变体,相当于语体。狭义的文体专指文学文体。那么,什么是文体意识呢?金振邦说:“它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去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他以这种文体模式为坐标和参照系,一方面遵循它的基本框架和规格,另一方面又进行自由扩张和变异,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去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由此可见,文体意识是人们文本艺术思维趋向成熟的标志,是一种高度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的体现。
但是纵观现在语文教学的现状,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初中、高中的年级设置,导致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脱节。在这一方面,写作教学尤其明显。由于中考作文设置的题型经常是“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导致初中三年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往往不注重文体意识的培养。到了高中,这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文体不限的设置往往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注重文体的区分,或在议论文中出现大篇幅的记叙,或在说明文中出现大篇幅的抒情,甚至有些学生不能准确地区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种表达方式。文体不限并非是指不要文体,而是说只要围绕主题,采用记叙文体、说明文体、议论文体等都可以,但绝不是说一篇文章中可以采用几种文体。一篇作文必须以一种文体为主,否则就成了典型的“四不像”文体,即“无文体”作文。
所以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熟练地对高中的文本进行解读并善加利用,使文本成为培养学生文体意识的最好途径。
一、在阅读与鉴赏中增强文体意识
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有很多选自名家的文章,这些课程资源利用好的话,完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同文体的区别。以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五为例,在引导学生学习曹禺先生的《雷雨》这篇文章时,根据它的文体特点,着重引导学生挖掘戏剧的特点,通过对文章的深度解读,找出文章中各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冲突、四凤与周萍的冲突、周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繁漪与周萍的冲突等等,通过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让学生明了戏剧这种文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戏剧矛盾和戏剧冲突。再比如,学习杨绛先生的《老王》的时候,着重和学生探讨的就是老王的形象与杨绛先生在这里的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明确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故事情节是小说的外壳,掩藏在故事情节之下的人物的鲜明个性才是小说真正的灵魂所在,从而让学生明了写小说这种文体应该着重抓住人物的个性特点来展开。再比如,舒婷的《祖国啊,我的祖国》是一首现代诗歌,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合作和探究的形式来找出诗歌中出现的几个意象,抓住这个主要的问题,学生立马就能回答出“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地面的花朵、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伤痕累累的乳房”等意象,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就能抓住作者行文的思路,同时再去分析诗歌的语言,凝练是它最主要的特征,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诗歌教学的核心就是对意象的把握和语言的赏析。通过对不同文体教学的侧重点的不同,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而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采取同一种教学思路来上课。希望通过课堂设置的区别,真正做到新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理论类文本,着重思考其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阅读实用类文本,从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作者的感情倾向和理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阅读文学作品应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身世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材料。”
二、在表达与交流中巩固文体模式
通过第一个阶段的指导和合作,使得学生在写作中注意模仿名作,感受到特定的文体模式。一些大家的文章往往是某种文体模式具体化了的范本,它具体而形象地告诉人们应该这样写或不应该这样写。如宋吕本中在《童蒙诗训》中就强调:“学生须先熟看韩、柳、欧、苏,先见文字体式,然后更考古人用意下句处。”他认为体式领会比“用意下句”更重要。而《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林黛玉教香菱学诗,也是先让香菱熟读了王维的一百首诗歌,其次是杜甫,再是李白,这些诗歌名家为香菱学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有不少古人对于名家的这种模仿是认可并赞同的。在必修一向青春举杯这一单元中,我让学生模仿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根据写作指导中激活我们的诗情这个内容,也让学生写一首《沁园春》的词,因为是刚学过这篇文章,学生熟读成诵,在感受到词中的雄心壮志之后,学生也能根据这种固定的模式写出像模像样的作品,如《沁园春·梅》《沁园春·把握梦想》《沁园春·路》等,学生在看到自己的大作时惊喜与教师的欣慰交杂在一起,正印证了两千多年前孔子的一句话:教学相长。当然,除了对于词的仿写,我也根据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的内容,让学生去读金圣叹先生的作品,让他们写文学短评,学生也能做到夹叙夹议;在竞争语文课代表的时候,也让他们在感受《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上,自己写演讲稿,至今还记得当时满堂雄辩的激情。有时,针对社会中的某种现象,让学生写一写议论文,这时,我又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标准,说理一定要论据充足、材料丰富。通过对文学体式的不断巩固练习,再加上对名家的崇拜模仿,学生不仅能区别不同的文体,也能在作文中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合适的表达方式,使写作变得规范。
三、充分利用选修课程深化文体特征
近几年,我校开展了教师每人开设一门选修课的活动,针对文体的不同,我先是开设了一门《影视文学》,主要是对必修课程中有关戏剧、电影剧本的一个补充和发展,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戏剧和电影剧本这种文体的特征。最后采用论文考核的模式,使学生归结点又回到写作中来,这样的写作看似松散,并不像高考作文那样有强烈的限制性和局限性,但是学生要课外查阅资料、总结整理、撰文书写,其实也并不轻松,但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如果有机会,根据文体的不同,我还想开设几门不同的选修课,比如诗歌品读、散文拾珠、小说鉴赏等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使得学生可以写多种不同形式的文体,切实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将课内与课外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充分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为他们以后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常听见有人说,做老师难,做语文老师更难!
也听见有人说,写作教学不可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但我坚信,只要有梦,肯下苦工,你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学生终将还你一个光辉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金振邦.时代呼唤一种自觉的文体[J].社会科学探索,1994.
江苏省镇江中学陈乃香【要义点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是高考作文的三大主要命题形式。从文体上而言,在话题作文问世之前,除去两年的作文题文体可以写成记叙文或其他文体之外,即1994年《尝试》规定写记叙文,1998年《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两题选一或另拟题目),可任意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几种表达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写一篇文章,但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实际上就是允许考生自己确定文体,只是没有明说。其他都规定写成议论文,议论文成了独霸天下的文体。自从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以话题作文(当年没有明说,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第一次冠名为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以来,文体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从平时的写作训练和高考阅卷的情况来看,记叙文的写作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无论是数量还是高分作文都是以记叙文居多。这种情况到去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出现后,有所改观。因为话题增加了思辨性,因此重视议论文的写作又被重新提了出来。当然2004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并没有继续走下去,“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的话题,使得散文的写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况,几乎一统天下。其实冷静下来思考一番,文体上的任何偏废都不可取。《考试大纲》说得很清楚“写作”要“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记叙文(包括散文、小小说)、议论文和说明文都是高考考查的文体范围。某一年写某一类文体比较讨巧实际上是不公正,也是不科学的。【方法点津】面对文体不限,如何确定文体呢?一要看话题适宜用什么文体。1999年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的作文,2002年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的作文,编故事、写记叙文比写议论文似乎顺手些;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写议论文比编故事、写记叙文似乎顺手些。二要看自己擅长写什么文体。如果你形象思维发达,视野开阔,联想丰富,长于记叙、描写、编故事,就可以写一篇记叙文、散文或者小小说;如果你理性思维缜密,平时好发表议论,并且判断准确,说理雄辩,就可以写一篇议论文、杂感;如果你平时喜欢古今诗词,有较强的炼字炼意能力和音韵知识,就可以写一首诗;如果你思维清晰、细密,说话有条理,而且又擅长解说介绍,也完全可以写一篇说明文。三要考虑是否已占有与该文体相应的足够材料。材料是作文写作的物质基础,如果缺少材料的话,即使自己偏好某种文体,也只能放弃。如,写议论文,有没有相关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写记叙文,有没有相关的整
一、连贯、动态的生活故事;写说明文,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写散文,有没有这方面的感情积累和语言积累;写杂文,有没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幽默素质。四要考虑用该文体写作能否写出新意,避免从众心理。只要你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学功底,不妨去选择那些比较“冷僻”的文体(比如小小说、寓言、童话、戏剧、小品等)去写,或创造“另”类文体(套用应用文体、移植专业文体、自创无名文体),这样,你的文章也许会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从而获得高分。
一、记叙文写作 1.要重视立意,注意多点题。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它体现了一个作者对写作对象(写进文章中的材料)认识的高度。一个考生的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往往在他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相反,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生活、人物事件等方面的低俗、幼稚的认识,也反映出文章作者思想上的不成熟。同时,写作记叙文要注意多点题,可在首尾通过议论点题,可在文中通过议论或文中人物的对话、心理描写点题,而结尾的议论点题一般是必不可少的。2.要选好题材,准确且新颖。可以是题材本身新,也可以是手法新,旧题材写出新意。题材还可以也应该进行合理虚构。选材时,要尽量写校园外的,要尽量写自己熟悉的,要尽量写有一定的典型性的(能够以小见大),要尽量写一个片断,要尽量写能展开的(展开后能“出彩”的)。3.要设计线索,能纲举目张。线索是记叙性作品中把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繁杂、零碎的材料(人、事、景、物)如果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来连缀、贯穿,就会互不关联,杂乱无章;有了线索,文章就能纲举目张,浑然一体,更好地表现中心。清楚的线索应该是有利于读者识别、发现的,如标题、穿插的抒情议论、反复出现的某个物体或词句等。其设计方式则灵活多样:可以是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种物体,可以是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也可以是感情的变化,等等。应试时,我们可以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灵活选择。4.要感情真挚,能打动读者。考场作文要写真实的“我”,让“我”的激情在文中闪光。当然感人的事并非就一定要是痛彻心扉、悲惨至极,矫揉造作、夸张失实的作品反而令人见之生厌、读之无味;真挚的感情首先来源生活的真实,一个普通的但常常会被人忽视的瞬间却让人感受到沉重的滋味。相对来说,高中学生的记叙能力强过说理能力,所以“文体自选”时最好选择记叙文。例文一[话题:感情亲属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湖北考生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好好地看您是什么时候了,父亲。我只记得那时的您,头发乌黑,皮肤泛着古铜色的光。青年时期的下乡生活,让您有了健康的体魄,也让您在纷繁的社会中变得寡言少语。自我上高中以来,您就很少管过我。有人说“儿随母,女随父”。在我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妈妈的教育和关怀。我几乎每天都要和她谈笑,却很少能跟您讲上一句话。妈妈总是关心我这,关心我那,而在我眼中,您总是坐在您自己的角落里,研究着自己的股票。我总觉得您根本不关心我,我总觉得您是家中的一个外人。随着感情的疏远,我发现我渐渐地不认得您了。“代沟”,这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高考离我越来越近,可您却离我越来越远。虽然您也开始不时地说些什么,您也开始每天按时往我嘴里塞各种各样的补品,可对我来讲,那些话远不如妈妈讲得动听。而塞药时我甚至感觉,您是一个“医生”,而不是一个父亲。感情的疏远,似乎真的隔断了认知。考前的那几天学校放假,您让我到您的学校复习。您带着我去了您的学校,让我在办公室等着,自己去清理一间教室出来。我一人待在办公室里无聊,就走下楼去,走到那间教室门口。教室里您忙碌的身影晃动着。我突然意识到我很久没有好好看看您了。我一声不响地走进去。您还在忙着。光线并不明亮,我却看到了您头上几点晃眼的光。我头一次注意到您有白头发了。您费力地搬着桌子,额头上已经闪着莹莹的光。这就是我的父亲啊,曾几何时家里重活一人包的父亲,竟也变得这样虚弱!您还是老了啊!那一刻,我突然感觉一股冲击从心底喷薄而出,震动着我的全身。我觉得那是源自割不断的亲情,那是心底的回音。突然找回了被父爱包围的感觉,这父爱不像从前那样广博而无微不至,但它却更深沉,更能激起我内心的共鸣。我觉得我重新认识了您。也许您还没有感觉到我的觉醒,也许在您眼中我还是那个对您冷若冰霜不屑一顾的小男孩。可您一定知道,只要亲情不断,血脉相连,我一定会认识到父爱的伟大。感情也许会疏远,可无论这代沟有多宽,我终究会望见您的!解析:从当代中学生与父辈存在代沟这一社会现象切入,写了代沟使“我”缺乏对父爱的准确解读,也表明了事实教育“我”要认识父爱、热爱父亲的主题。文章叙写“我”对父爱的误解,是铺垫,是深化认识的前奏。详写“父亲费力搬桌子”的细节——这是一位走向衰老的男人心中爱子之情的自然流露,作者饱蘸浓情,写得令人感动。在表达上,文章采用内心独白式的方式,显得真实、自然,又强化了感情的宣泄;在选材立意上,直指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例文二[话题:语言与沟通(2004年高考广东作文题)]“爱”在心口难开佚名喝完最后一口牛奶,我默默地把145分的卷子放到父亲面前,他抬起眼哼了一声,签上大名后又继续埋头看报了。我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但终究还是作罢,反正我也习惯了。收拾好东西,我顺手把门带上,那轻轻的关门声,仿佛一声叹息似的。我头也不回,大步向学校走去„„其实,我也想他对我笑一笑,说声“考得不错”的话„„我跟我父亲好像是天生仇人,从小到大,我们的交战便没停过。调皮是男孩的天性,每当我闯了祸,他总一声不吭,抡起皮带没命地抽。大概是遗传了他的执拗,我也不哭,一阵清脆地抽打声和妈妈的哭喊声混战,最终便以“砰”一声摔门的巨响——我夺门而出告终。妈妈常跟我说,其实他是爱我的,只是不知道怎样表达,我要试着和他沟通一下。沟通?我冷笑,和他这种机器怎么沟通?他甚至对路边不相识的扫街大婶笑一笑,却吝惜地不肯对我展露分毫,他表达“爱”的唯一语言,便是那无止境的皮带抽响。而我回报他的爱,便是比说话还多次数的摔门声„„想着想着,便来到了学校。“嘿!”好友神秘地凑过来,“知道今天什么日子吗?父亲节!”顿时,冰冷的老脸又浮现在脑海,我厌恶地说:“关我什么事?”“你不对你父亲表示点什么吗?我昨晚等不及,已经送了,当我对我爸说‘我爱你’的时候,他居然哭了呢!”好友兴奋地说,然后不由分说地拉我去了精品店„„拿着一瓶二锅头和一盒包装精美的皮带,我忐忑地回到家里。送皮带,真讽刺,他又要抽我了吧?“爸,今天是父亲节,这是送你的礼物。”我不动声色道。他愣了一下,慢腾腾地拆开了礼物。出乎意料,他没有勃然大怒,只重重地叹了口气:“今天你妈不在,跟我喝一杯。”也好,壮壮胆。可怕的寂静,只有酒杯碰撞声。两人都喝得微醺,我望着父亲,幽幽地说:“爸爸,我„„我„„我爱你„„”极轻极快地带过,也不知他听到没有,“我没别的意思,只是你那条皮带快断了„„”没等我说完,父亲喉咙里冒出一句:“今天考试考得不错„„”我的眼顿时热了。他拿起酒杯,仰头猛地一倒,眼睛闪闪的,红了。他慌忙掩饰道:“这酒„„这酒太烈了„„”我笑笑,哽咽着:“是烈了点„„”说罢也举杯一饮而尽,热泪,流进了嘴里„„有爱的泪,是甜的„„一声“我爱你”,化解无数情„„解析:本文通过对父子关系由隔膜甚至对立到一声“我爱你”的语言表达而沟通了心灵、化解了情感障碍的描述,说明了语言的重要作用,颇有深意;描述也较为真切生动,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是一篇较好的作文。有时候沟通很难很难,有时候沟通很简单很简单,从难到易也许只隔一层纱——“我爱你”。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只要有机会就告诉他们你爱他们,相信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沟通效果。就像本文作者,和父亲的关系似乎是冰冻三尺,但一句真情的话,就融化了所有的冰雪。文章感情真挚,引人共鸣。
二、议论文写作 1.学会分解分论点。①并列法。即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以显示思维的全面性。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可以分解为这三个分论点:①苦可以激发进取心;②苦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③苦可以培养创造精神。②层进法。即对事理作纵深剖析,以显示思维的深刻性。如《在困难面前》可以分解成这样的几个分论点:①要承认困难,因为困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要不怕困难,因为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③要分析研究困难,千方百计地战胜困难,这三个分论点就呈递进关系。③对照法。即将事理分解成正反两个方面,以显示思维的鲜明性。如《学贵多问》可以分解成这两个分论点:①多问可以相互参照,便于释疑;②孤陋寡闻导致学业荒废。2.掌握议论的结构方式,做到结构完整。结构完整就是要求行文首尾一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议论文的结构方式一般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启感式。其中启感式的写法是考场作文的常用结构方式。“启”是指启示类,“感”是指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感想类可以先叙材料后发感想,也可以边读边感,如文学评论。这种写法一般由“引”“议”“联”“结”四步构成。当然也可以采取“联”“引”“议”“结”或“引”“联”“议”“结”的步骤。3.典型而鲜活的论据。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实,切合题旨。其次,选用的论据要弃旧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学作文,记住几个经典论据,如司马迁、居里夫人、张海迪,变换着角度使用,把它们当做万花油。其实,这些论据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说理,使阅卷者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效果会更好。另外,有些同学习惯用古代事例阐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联系实际,无时代的活水,也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时尚言论和当前媒体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说理,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4.处理好“事”与“理”的关系。在议论文写作中,既要摆出事实论据,又要有必要的理论论据,如何正确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文章写作成败的关键。就同学们的写作实践看,许多同学常犯的毛病是重事实论据而轻理论论据,两者没有有机的结合。反观成功之作,二者总是相辅相成的。另外,写议论文还要注意对事例进行分析,将“事”与“理”有机结合起来,而不能“以摆代论”。例文一[话题:感情亲属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别让感情遮住了理智的双眼陕西考生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富人,由于下雨他家的墙被淋倒。他儿子和邻居的一位老者都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晚上家里果然来了小偷。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却认为老者是小偷。大概你也认同富人的说法,但若仔细一想便知不妥,亲近的感情会影响理智的认识,所以请擦亮你的理智的双眼。听罢这则材料,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倘若告诉富人将有小偷来时的人和富人没有任何亲缘关系,那么富人恐怕会怀疑他俩,因为他们都和富人没任何关系。所以说富人的判断并非是理智的,而是受到世俗情感的影响,所以说生活中我们认识事物时或多或少会受到感情的影响。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会被感情遮住理智的目光。一代清官包青天,在审理自己侄儿包勉的案子时,完全排除了个人的感情,丝毫没有受到情感的影响。用他的话说就是:公堂之上无父子。就因为此,他才被后世之人连连称颂。19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是力学系统的创始人,而在当时人们正在研究光的本性,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光具有粒子性,它是由无数看不见的微粒组成的;而另一种是说光只具有波动性。当时两派各举出了例子和实验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但由于牛顿支持粒子说,反对波动说,所以人们也就认为光只具有粒子性。从而使光的波动说发展很缓慢,直到20世纪初才被人们所接受。现代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研究黑洞问题时,曾收到他的导师的信,说黑洞是不会向外辐射能量的,劝他放弃这方面的研究,但霍金并没有被感情蒙蔽,依然坚持认为黑洞会向外辐射能量。最终他因此获得了“原子物理之父”的光荣称号。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情感的干扰,因此我们要以“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尚情操来拨开情感蒙蔽的双眸,用客观的、理智的、公平的态度来认识它。“情感”犹如眼前的一片乌云,拨开它我们会发现蓝天、绿水„„解析:任何观点都需要事实的支持,但并非任何事实都能支持某些观点。本文作者所选取的作为论据的事实相当恰切精致,像三根栋梁,成功地构建起了理论的大厦:拨开感情迷雾,把握理性光彩。这三个事例也各具特色而又相互补充,包青天以理性的头脑来评判纷繁复杂的谜案,声称“公堂之上无父子”,是古之典范,也是中国伦理血缘超越的成功范例;史蒂芬·霍金坚持自己的判断而避免老师的误导从而取得巨大成就,是今之楷模,也是外国理性光彩的闪烁,牛顿的例子则从反面论证了本文的论点,这二正一反,非常具有说服力。例文二[话题:感情亲属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人类,别再感情用事陕西考生人常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无疑说的是亲情的伟大,亲情的忠诚不可质疑。因此人们常常会认为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一些挚友他们是不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的。但是,有些事情的结果却出人意料。“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整天抓“反动”分子,他们正是年少气盛,为自己的梦想和大家的理想主义社会而奋斗。这并非坏事,但往往做事情感情用事,做出错误的事情来。许多战争时代做出贡献的人物和诸多文化界知名人士大多被时代逆流所吞噬。这也并不能全怪红卫兵,因为他们毕竟年轻,认识不深,对许多被他们打倒的人缺少认识。可是他们应该对自己的父母亲人认识很深吧。有谁想到,将父母名字写在要打倒、清理分子的名单中的人,恰恰是他们的子女。父母是那么悲哀啊,怎么也不会想到,甚至做梦也不会想到竟然是自己的骨肉断送了自己。亲情在这时是那么贬值啊!为什么人们常会用感情来判断事情的对与错呢? 也许,是受到中国自古就有的一些传统的影响吧;也许,有许多人还未认识到感情忠诚与准确背后也会有背叛吧;也许,有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外界的刺激或熏陶而养成的。感情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的人在生长的外界环境影响下,会形成一种天生的判断能力,这种能力常是正确的。但这毕竟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他们也常感情用事,但是其结果常是错误的,甚至错的一塌糊涂,一败涂地。正如前文中父亲、母亲对子女的信任,却换来子女对父母仇视与背叛。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用感情去判断事物和用理智去判断事物是完全不同的。就算是亲情间,遇到一些事情时,首先要理智点,先考虑一下,以免出错。我相信,我们的世界是美好的,但也会有污泥,只要我们能正确运用智慧去考虑,去判断,要相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什么事情、人、物只要时间一长,就会原形毕露的。因此,让我们运用理智去判断感情用事的事物吧,我们会获得正确的结果的。人类啊,别再感情用事了!解析:本文在结构上采用了先批驳后论证的方法。作者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错误观念,然后用“文化大革命”中的事例来反对这种观点,这个事例无疑是最恰当的,在那个席卷一切的年代,狂热的红卫兵心中,亲情又算什么呢?以前的亲人能出乎意料地成为你的批判者。这个事例的提出已使开头的观点难以为继。之后,作者又分析造成这种错误观念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类,别再感情用事!整个文章结构严谨,先破后立,论据充分,说理透彻,紧扣话题,只是后面的论述有些混乱,但在考场作文中能有如此强的逻辑思维力,已经相当不错了。
三、散文写作 1.题目鲜亮。作文题目要忌讳平淡、呆板,要有个性、与众不同,既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视线,同时又能够体现文章的内容。一个鲜亮的题目,就是一个极好的得分点。因此散文的题目是最有嚼味的题目。有的是场景入题,《无边落叶》、《昨夜雨,今朝下》;有的是感觉入题,《花香》、《路是月的痕》、《眼睛上的窗帘》;有的呼告,《茉莉,我爱你》;有的祈祷,《让双眼更加清澈》;有的比喻,《放下感情的叶片》;有的口语化,《明天一定记着开窗》;有的化用成语诗词,《随遇而安》、《月是故乡明》;有的繁复,《眼前同一水,笔下各异情》;有的简洁,《网里人生》。比较一下其他文体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散文的题目没有一个相同,富有个性,富有创新精神,而且又跟高考“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十分切合。2.取材广泛。散文的题材十分广泛,因此其内容非常丰富。“举凡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日的欢快,都可以移到纸上。”(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言》)凡是能够引起作者动情的,凡是对读者有教育意义的,都可以是散文的题材。在一篇散文里,作者可以展开广阔的思路,无所拘束,任意驰骋。高考作文取材最忌讳旧、俗,阅卷老师老是看到常见的材料,首先就感觉不佳。散文广泛的题材领域,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上面举到的几篇文章,取材面相当广泛。有的是以个人经历为突破口,深挖细掘,探索心灵中隐秘的宝藏(如《茉莉,我爱你》);有的敏锐地抓住当今时事,细察社会发展轨迹(如《随遇而安》);有的恰到好处地联系课本知识(如《让双眼更加清澈》),有的则进入历史的海洋去舀一勺水(如《眼前同一水,笔下各异情》)。广阔的题材显示了考生敏锐的思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3.表达灵活。散文取材广泛,它的表现形式也就显得自由灵活,表达方式也就多种多样。从表现形式看,它不必像诗歌那样格律化,不必像戏剧那样模式化,只要在一定的思想情感的统率下,把零碎的材料组织成文就行。散文在选材上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在结构上也可以几放几收、舒卷自如。对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几种表达方式也一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有时突出其一,作为重点加以运用;有时几种方式熔为一炉。因为散文总是有抒情性的特点,抒情方式尤其丰富多样。满分作文《昨夜雨,今朝下》(山东考生)先由栀子花开状写惜花恨雨之人的心态,然后联想到古代诗人和诗境,中间穿插议论抒情,结尾用栀子花重开暗示自己的见解。《拨开天空的乌云》扣住对道家音乐的感悟一事,写心境,写游览,写谈话,写品曲,无不为“感情亲疏不同,对道家音乐的感知也千差万别”张本,写得大气。4.情理相透。散文是忠于生活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强调生活真实,而不仰仗于虚构,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大凡优秀的散文,往往有深邃的思想内容,而这种深刻寓意又饱含诗情,因为散文具有情理相透的特点。它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常常寓于“物”或“景”之中,以强烈的感性形象激发读者的理性思考。今年的话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富有才华的考生就把这种理性通过感性形象来展开。如《无边落叶》写童年记忆中遗失一枚香山红叶而误解同学的故事;《随遇而安》写了从北方来广州的母亲饮食上的改变,进而引发对广州人生活习惯的认同,富有生活气息,巧妙道明“感情影响认知”的观点。《黄色蛹·金色蝴蝶》是一篇公认的“散文诗”,虽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精心挑选的三个片段,重点表现了自己感情在生活经历中的变化过程,语言上处处洋溢诗情,极好地扣住话题。这对一些不注重生活积累的考生,只会空洞发表议论的考生,应该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启发吧。5.语言精美。“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的诗意》)散文的真情实感、灵活的表达方式,需要优美的语言才能相称。我们往往在散文中读到让人一见不忘的语言。《与你同行》显示了良好的语言功力,文章写道:“让水与火同行,情与理同行。坚持爱与美的真理,让冲动与成见在你的足下沉淀,带上淬火之后的智慧——与你同行!”理性思考在激烈的感情下化为不可抑制的内心独白,强烈表明自己的观点,也以情动人。《月是故乡明》将话题巧妙转化为“因为深情,所以偏执”这一警策之语之后,直接用铺排方式将生活感受强化:“这就是为什么加利福尼亚更透明的阳光,莱茵河畔更圆满的月亮,剑桥小郡更浪漫的流水都远远逝去;家园日暮时点起的那一束桔黄的灯光。只因这是我们所熟悉而深爱的地方。南方小城温暖湿润的空气,菁菁校园里若有若无的花香,来来往往的人,似曾相识的脸,母亲洗过的洁净的衣裳,老师批过的严整的笔记。„„这一切都让我们享之坦然并且心存感激,任是将来走远了,在异国他乡也能满心骄傲地怀想——”通过语言,把感性与理性融合为一,成为美文。例文一[话题:感情亲属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情要深深,理要昭昭湖南考生没有难度的问题:你有感情吗? 没有争议的回答:当然!有点困难的问题:情与理面前,你更认情还是更信理?感情左右你对事物的认识吗?有点茫然地回答:这个„„可见,人人有情,深深的情。对自己,对他人,对花草树木,对社会百态。可我们能人人做到在客观事物的认识面前,理亦昭昭吗? 爱花者总说:花儿真美,花儿真香,美的神韵,香的怡人。不爱花者总说:娇滴滴的媚笑;柔嫩嫩的脆弱;高挑挑的招摇;香喷喷的粉饰。爱草者常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漫山遍野地跑,海角天涯中笑。不爱草者常吟:斩草要除根:否则春风它又生,杂草丛生,好一个荒凉山头。爱人者爱及屋檐下的乌鸦。恶人者恶及金库里的元宝。爱国者爱着她的一切。哪怕是贫穷、落后,哪怕是“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哪怕是“断壁残垣,颓门漆落”,哪怕是血雨腥风,硝烟弥漫。恶国者轻视着国家的一切。一心只想外国的月亮圆,它国的桂花香,别国的国民素质好,它国的生活水平高。面对自己的一切,总是抱怨这、埋怨那,今天指责这儿差了,明天嚷嚷那儿坏了。就在这爱与不爱间,呈现出了百态的社会、复杂的社会、迷离的世界、深邃的世界。爱,是一种感情的体现,不爱,也是感情的一种表达。带着感情,我们看到的是同样一朵花,同样一株草,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个国家,却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得出了不同的答案,说出不同的感受,得出不同的评价。同样一个事物,同样一件客观存在的事物;同样一个理,同样一种明明白白的理,不同的感情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于是我想说:让情深深,切勿理茫茫;让情深深,应要理昭昭,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事物,认识社会,勿要“情”字蒙了头,切记“理”字应当头,理智的感情,那是情深深不是雨濛濛,是清新的世界,理昭昭的天下,明白的人生。解析:文章先后指出,同样的“花、草、人、国”四样事物,在爱与恨两种情感的作用下,形成的是不同印象,得出的是非理性的不同结论,于是自然地提出了正确处理“情与理”关系的要求,即“情要深深,理要昭昭”。文章语言似散文诗般的优美,情感极为丰富。例文二[话题:感情亲属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给感情一把尺湖南考生无论何时,月光都会将皎洁的亮色洒向大地,不管它是高是低;无论何地,蒲公英都会把种子撒向大地,不管它是贫瘠还是肥沃;身处“非典”病房的白衣天使们,更是在每个人心里种上一棵“爱心”树,不管他是敌是友;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给心灵、给情感一把尺,别让感情的亲疏迷乱了你我的良知。(一)给感情一把尺,给理智一条路生活给了我们无数路口,让我们用心去选择,当面临亲与疏的判断之时,该给心灵一把尺,去警示自己凭正义做出选择;该给感情一把尺,别让亲切阻断了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征途,让理智的感情伴你人生旅途,才会使心更轻松,才会使世界更加美好。是什么让唐太宗不认亲疏让洱海的风,回纥的幔帐,棘褐的大风雪吹成民族的团结!是什么让伽利略不以旧的理论为纲,让真理之步迈进了人类文明的史册!是什么让贝多芬不成为传统者的奴隶,开创了充满生命豪情的《第九交响乐》!是感情这把尺,是它让人们不以感情的亲疏,让人类向前迈进;是它让人们不以感情的远近,让人类向着认识真理奔跑;是它让我们给理智一条路,给智慧一条路,给文明一个永恒!(二)给感情一把尺,给民族一个振兴林则徐给感情一把尺,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背景下,发起了爱国思想运动,使中华民族的认知向世界迈进;邓小平给感情一把尺,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中,提出了祖国统一的新思路,让中国社会的发展选择了理智;战争中一位位母亲给感情一把尺,为全民族的胜利,毅然献出了孩儿们的生命,让苦难的民族在鲜血的力量下奋起!而今啊!战斗在抗“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她们也给心灵一把尺,这把尺需要的不仅仅是奉献与理智,更需要英明果敢的大智,生死相许的大勇,勇于奉献的大义和这悲天悯人的大爱,他们不仅给理智一条路,更给民族精神一个完美的展现,他们无论感情的亲疏,为每一个病人送去了同样的爱!月光可以忘却感情之尺;蒲公英也可以忘却这把尺;但你千万别忘了用感情之尺去衡量你的心,因为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你用理智思维开辟一条成功之路!解析:本文开头以自然为切口,打开思路,把思维由自然嫁接到生活,再由生活放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历史,奔向科学,奔向艺术,揭示了科学需要感情,文化需要理智,艺术需要智慧的道理。然而它又很有度,在放开之后又予以收束:是感情这把尺,让人们不以感情的亲疏,让人类向前迈进!接着,文章的重心转移到民族振兴,从历史爱国运动着眼,借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英雄人物的种种业绩,抒叹他们给感情一把尺,用理智思维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开辟成功之路的精神,情浓而理重,思维放得开又收得紧。除此之外,全文排比手法的运用,让文章显得大气磅礴。排比,层层铺展、层层渲染,像赞歌、像呐喊、像宣言,显得大气、豪迈、潇洒自如,令人读了舒畅,胸襟开阔!
四、小小说写作 1.题目精巧。微型小说的题目应该短且不是个完整的意念。它应能唤起读者的好奇,产生想知道小说内容的欲望,它绝不可泄漏故事的结局,它应与小说的主旨有关。2.人物集中。人物少,多半只有一个核心人物,一两个或两三个次要人物;集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某一点或某一侧面,不对人物性格作多侧面、多角度的发掘。3.选材精粹。微型小说的篇幅精短首先制约了它的选材。选材一般有这么几类:①真实性和虚假性混杂的题材;②具有完全真实性的题材;③真实性程度更高达到了典型性的题材;④典型性程度达到更完美形态的精粹的典型题材。4.节奏快速。不宜铺陈细节,主要情节的推进速度比较快,表现进行节奏的动词比较密集,而作静态描绘的形容词相对较少。5.巧设结尾。微型小说最后一段与最末一行极其重要。结尾时常寓有深意,透露“惊愕”(整个故事为此“惊愕”做准备),有时它为整个故事做一总结,给读者以有力的情绪冲击。6.语言简练。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在语言的运用上不能泼墨如雨,而只能是惜墨如金。例文一[话题:感情亲属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绿太阳红太阳湖北考生画一个圆,然后再在周围画上许多射线,这就是太阳,旭旭是学画的。旭旭每个周末都要到离家很远的老师家去学画。两年来,每周都是如此爸爸骑一辆自行车把旭旭放在后座上,旭旭的脸就靠在爸爸的后背上,他觉得很温暖。他最幸福的时光往往就是在爸爸每个周末载他到老师家去的那条小路上。记得有一年冬天,天气冷得厉害,爸爸依旧把旭旭放在车后载着旭旭到老师家去。一路上,旭旭冷得发抖,拼命地叫着嚷着喊冷,可爸爸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旭旭很奇怪爸爸为什么没有责怪他没有用,也没有安慰他,而是一句话也不说。旭旭一直都想问爸爸这个问题,可是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旭旭的爸爸妈妈离婚了,明天爸爸就要带着小保姆也就是现在的未婚妻离开这个家了。旭旭很难过,一个劲地在画纸上画着太阳,绿太阳,因为妈妈说太阳是绿色的,虽然小云阿姨也就是他的“后妈”说太阳是红色的,但是旭旭讨厌小云阿姨。他认为妈妈说的才是对的。画着画着,抬头看看日历,发现今天是星期六,也就是旭旭学画的日子,看来今天是去不了了,旭旭闷闷地想。不知不觉爸爸走到旭旭身边,对他说:“旭,今天是你学画的日子吧,爸爸送你去吧?”旭旭心里想,哼,难道他想对我做最后一次的感情施舍吗,我才不稀罕呢!但是旭旭又是多么渴望和爸爸再走一次那条小路啊。“施舍就施舍吧,我接受了。”旭旭心里想着也就随爸爸出了门。路上,月光照着两个人,投射出两个长长的影子,仿佛四个不认识的灵魂。爸爸开口问道:“你恨爸爸吗?”“„„”一阵沉默。“我知道你恨我,但是„„你还记得吗,去年冬天我送你去学画的路上,你冷,闹得厉害,可我一句话也没说。你知道为什么吗?”爸爸问,旭旭猛地一抬头,他当然想知道。“我当时什么也没有说,我知道你冷,但爸爸也冷,我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我不开心的时候向谁说呢?你妈妈,她不会听,她只关心她的麻将,她的穿着„„而我,和她根本无法沟通„„我现在已经找到了能够和我分担一切的人了,我知道爸爸这么做对不起你,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爸爸已经走了,旭旭看着窗外刚刚升起的太阳,仿佛明白了什么。他走到桌前,把红笔拿了出来,慢慢地把绿太阳改成了红太阳,红太阳,真好看,就像旭旭脸上的笑容。解析:这是一篇很耐读的小小说。作者开笔交代了主人公旭旭的爱好及情绪感受——“冷”。然后道出了旭旭为什么喜欢画绿太阳和他“冷”的原因,最后通过爸爸的话语解开了谜结,旭旭也终于将“绿太阳”改成了“红太阳”。小作者很注意铺垫与照应,在描写上多方面渲染,如一个“冷”字从头至尾牵系着读者的心,到结尾读者才豁然大悟,感情的冷落与身体的冷落相互映射,环环相扣,自成章法。语言精心推敲,足见构思之巧语言表达之强。例文二[话题:材与非材(2004年天津高考作文题)]墨迹与名画天津考生我国著名画家张大千在画坛德高望重,久负盛名。他尤以山水画最为擅长。他的山水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齐名,不仅驰名国内,而且名扬海外,在国际美术界同样享有盛誉。这天,钱书记和他的老伴、儿子儿媳以及五岁的小孙子特意慕名拜访山水画大师张大千,既向他求山水画一幅,也让自己的小孙子感受一下大师的文化氛围。但不巧的是张大千有事,就把钱书记一家五口安排在书房等候。钱书记耐不住寂寞,就起身在书房踱步。他环顾四周一幅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山水风景画,不禁为大师的艺术魅力所折服,口中不停发出喷啧的赞叹。忽然,张大千桌前一副未完成的习作映入钱书记眼帘,这立即引起他的兴趣,赶忙招呼儿子孙子来拜读大师杰作。钱书记捋了捋胡子,点着头说道:“果然出自大师之笔啊,名不虚传。瞧!这恢弘滂沱的下笔,这苍劲有力的收笔,非泛泛之辈所能及啊!”儿子看到眼前不过是一块碗大的墨迹,听得他不知所云,不过他还是随声附和道:“是啊!这若有若无,似真似幻的下笔彰显老艺术家的深厚功底,它还象征着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这不正是大师对祖**亲的无比热爱和深情讴歌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高!实在是高!”钱书记的儿媳领着小孙子,在一旁也不甘落后,插嘴道:“依我看,这变化莫测的墨迹不正是西方超现实抽象的惯用手法吗?大师是大胆将西方绘画写实主义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相结合,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将东西方迥然不同的文化融会贯通,是考艺术家在艺术上的升华,获得了又一次新生。儿子,你说妈说的对吗?”小孙子不屑一顾地看了一眼“名画”,奶声奶气地说:“什么名画,不就是洒了点墨吗?我也会。”“住嘴!”,钱书记厉声呵斥道:“小孩子不懂别瞎说!”这时张大千回来了,他笑容可掬地说道:“你们的交谈我都听到了,可那的确是我洒的一片墨迹,根本不是什么名画啊!”钱书记一家人哑口无言,面面相觑,好不尴尬。其实,材与非材,墨迹与名画之间的甄别是靠智慧的大脑,而不是盲目的迷信奉承。与其当个前倨后恭的艺术家,不如老老实实地做个木匠来的实在。解剖:本文是一篇小说,主题是怎样辨才识才。一块墨迹,几种评价,说明了辨才识才要靠智慧的大脑,不能盲目迷信奉承的深刻道理。小说笔墨不多,但情节跌宕起伏,寻访——不见——评画——真情告白,有如《皇帝的新装》,在钱书记、儿子、儿媳的一片赞美声中,小孙子一语道破天机。曲尽其妙的情节设计,足见艺术安排的匠心。
五、另类文体写作高考作文文体解禁后,高考作文中除了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小说等常见文体外,又出现了书信、日记、戏剧等次常见文体,甚至出现了广告、留言条、法庭辩论、相声、小品等比较“另类”的文体。
许多非常见文体在高考作文中登台亮相,让人耳目一新。那么如何看待高考作文中采用这种非常规文体呢?首先,尝试采用非常规文体的同学的这种敢于吃螃蟹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有些同学思维活,再加之采用这种灵活表现的方式,文章自然得高分。比如,2003年以诗歌《无题》获得作文满分的陕西考生吴斌,他一直以来都喜欢诗歌,而且在平时的几次练考中他的作文都是写成诗歌。所以说,在考场上他以诗歌取得满分不是偶然的。
在近几年高考中,小说和科幻故事颇为大家所喜爱,那么怎样把写好呢?首先,这里说的小说,主要指微型小说或小小说而言。它是一种新兴的文艺体式,就其艺术特征而言,小说是刻画人
物形象的艺术,稍微不同的是,微型小说情节结构为简单,人物相对集中。因此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手法较为简练,主要以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反映人物性格,揭示主题。因此,我们在写作微型小说时,要善于通过对人物的描绘来刻画人物形象。第二,巧妙安排情节结构。微型小说由于篇幅有限,不能用错综复杂的情节结构来反映主题,塑造人物,因此,它往往要求作者把单一的情节设计得新颖别致,曲折而有变化,以此来吸引读者。第三,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在一般小说的创作中,环境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微型小说篇幅有限,一般不在环境描写上下功夫,它所揭示的故事背景一般是为读者所共晓的,不用特别强调。
其次,科幻故事是用幻想方式描述人类依据科学上的某些新发现、新成就以及在此基础上可能得到的预见,以完成某种奇迹的小说。它一般具备如下特点:第一,科学性。科学幻想小说所描写的故事尽管不是事实,但必须在科学理论上站得住脚。如果不能表现特定的科学主题,反映的不是科学,而是伪科学、反科学的东西,就说不上是科学幻想小说。第二,预见性。科学幻想小说还应当具有预见性,它所描述的内容,应当是人类科学实践所未曾达到的领域。人类生活中已经变成现实的东西,已经落后时代后面的东西,不能称为科学幻想。第三,艺术性。科学幻想小说是用文艺形式提出科学课题,因而必须具备一般小说的特点。它要还应有典型环境的描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及完整的结构。
北京 考生
林中的通幽曲径,因为那些曲曲折折的转变才更富诗意与浪漫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往往是情节一波三折、令人回味犹如有余香,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东西因转折而显得愈发美丽。
一本书因转折而精彩。《飘》
中的女生角思嘉丽一位娇弱的千金小姐因时代的变动以及身体内自尊的血液而转成了坚韧而真正美丽的铿锵玫瑰。这样的蜕变真实而精彩,这样的转折使《飘》成为一部掩卷难忘的经典之作。《呼啸山庄》中,男主角希剌克利夫、由一个单纯、爱意绵绵的少年转变成了一个因爱而泯灭了人性的复仇恶魔。这场因爱而起的悲剧摄人心魄,因为这转折突然而精彩。这样骤变人性更是突出人意料的结尾决定性的转折更是蕴藏着无穷的魅力。这些作品的转折,我想无论是美好或惊艳,都会令我们最大限度地体会到作者的用意,从而获得思考。它们无疑是精彩的。
文学作品中的转折多半是虚构的,人生中的转折却是真实的。虽然,有的令人痛不欲生,但其最终却成为铸选生命奇迹的一块块基石。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许多先贤都是在经历了如许苦痛的转折之后,更深刻地体味了人生的大义所在,依靠惊人的生命力延续了生的意志,写下了一篇篇传世经典,选就了一番番奇功伟业。就是在这些转折中,先哲们的坚韧和坦荡,使他们的人格和思想在历史长上空凝聚成了一瓣瓣恒久的馨香;也正是这些转折,激发了更多的感喟„„记得林清玄说过:“生的路上,并不是你在那里放上一个门框,那里就是唯一的出口。你可以向左向右转个弯,去寻求生命的出口。”是啊,我们的生活之路一定不是平坦笔直的。有的转折也许是不情愿的,就如自己孩提时得知要离开居住已久的亲朋,对每一条街道,甚至是街边的陌生人都有一分不舍,毕竟没有愿意面对离别。到了北京后慢慢地适应了,认识了新朋友,生活有了新的精彩。这样的转折,乍看不美好,似乎是一种结束,如今想来,反倒觉得是一个起点。
生活中的转折,或快乐或痛苦,我们都应该微笑着面对。生活本来就有起有落,我们也应该如此看待生活。愿一个个转折为你我交织出一条值得回味的生活之路。
简评:这与其说是一篇议论文,倒不如说是一篇优美的随笔。文章思路开阔,旁征博引,体现了广博的知识面,由书本的转折转现实人生的转折,过渡自然,体现了严密逻辑性。古典文学著作和外国名著对作者的积极影响也由此可见一斑。
重庆 考生
李局长明年就要退休了,成天闷闷不乐,平时很难见到他的笑脸。李局长这几年也为地方的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想在退休前干出点名堂来。
李局长身经百战,什么场合没见过?他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决定在局里搞一次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他把这个想法以书面形式报告了上级有关部门,得到了领导的表扬和肯定。李局长迅速召开了一次职工大会,传达这次改革的精神,并把职代会通过的、由自己一手制定的量化考核实施细则作了公布。会上他用了三个小时宣传、鼓励、动员大家投身到这次改革中来。他还特别强调:
“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既是对大家工作的检验,又是一次思想大解放。广大职工可以竞争中层干部职位,中层干部副职可以竞争正职,(我们局里几个科室都是副职主持工作),中层干部正职也可能面临‘下课’。总之,我们大家要统一认识,我相信,工作干得出色、卓有成效的同志是一定会受到重用的。‘付出总有回报。’那种不劳而获,不讲付出,只讲回报的人早晚要退出历史舞台。这次改革成功的话,下半年我们将实行全员聘任制,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当然一部分人将面临再就业。”
李局长义正词严的演讲还真让一部分人震惊。
人事科王副科长早想转正,他已经主持科室工作三年了,他想,其他几位副科长也想转正,并且都看准了人事科科长这个职位,当然还有其他职工也在努力。见多识广的王副科长觉得自己和李局长在感情上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一直没能转为正职。王副科长明白只要感情到位了一切都好办,他想起了这样一句顺口溜:只要感情好,工作丢不了。感情到了位,错的也是对。
感情如何培养,距离如何拉近呢?王副科长颇费了心思„„
经过三个月激烈竞争,结果出来了:王副科长任人事科科长,财务科吴副科长任规划科副科长,原规划科张副科长任纪检科副科长,原纪检科副科长任审计副科长,原职工李二狗任办公室副主任„„
这次改革可算成功了,李局长得到了上级的嘉奖,被评为“群众信赖的好干部”。
李局长因此脸上随时都堆满了笑容,在办公室,他接到了老婆的电话:“老公,你真是聪明绝顶呢!这三个月的收入共计120万,我看下半年的全员聘任制还得继续搞。”“好的!好的!继续搞下去。”李局长一脸灿烂。
简评:这是一篇构思独特的讽刺小说。内容极富时代特色,尖锐嘲讽了那些想在退休前捞一把的贪官,即所谓“59岁现象”特别对故事结尾的安排,更是别具匠心。原来李局长“想在退休前干出点名堂来”,竟是想收受贿赂,如此结果充分揭露了贪官们丑恶灵魂。公元2100年,隶属全球联盟亚洲区的中科院在因特网上发布了使当年新年晚会收视率锐减的新闻——记忆移植实验成功了。一时间,平时门可罗雀的中科院网址上被挤得满满的,全是来访者,盛况空前。
作为学界泰斗教授的助理,我
是最先知悉这一消息的人之一,实验室里一片欢笑和丁教授当时孩子一般得意的样子让我记忆犹新,因为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功太让人瞩目了,首先,我们可以使爱因斯坦复活,完成统一场论,也可以让普希金复活,继续书写不朽的诗篇——只要这些人的大脑仍保存完好;其次,宇航员出航时只需要取出记忆细胞及一个细胞,到达目的地时克隆一个身体再将记忆拷贝一下就成,一免去累赘的生命维持系统,二免去宇航员一分手便永与亲人“生死两茫茫”之苦;再次,也是最重要的,找出全国最优秀的学生,将记忆拷贝,再装入全国学生的头脑,这样,一来教育开支大大精减,二来教育周期缩短,只需要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三来高质量,因为本体是全国最优秀的。
22世纪的高效率很快体现了出来,新式的飞船向半人马座飞去雪莱又叼着大烟斗在书房里走来走去,最重要的一点,新式的学校在一个星期内在全求普及,包括相对落后的西欧地区。
人们欢呼声雀跃,一打开电脑,就是这样的E-mail;“A兄,你不过是硕士吧,我8岁的儿子已经是博士后啦!”“贤侄,我女儿刚移植了吴健雄的记忆,现在比我这个学士渊博多啦!”
后来,人们不断地移植,创造了全球人民皆博士的盛况。
再过20年,老一辈的学者都仙逝了,只有少数精英的大脑仍保留着以待记忆移植。
再过10年,我惊讶地发现:因特网上的聊天室没有了,因为大家的话都是一样的——移植了同一个人的记忆;走在大街上,连走路的姿势都找不出第二种——一个人的记忆占据了所有人的身体。
人们悔之莫及。
又:据《全人类文明史》载:2100年的记忆移植风暴和2000年前后古中国的教育异曲同工,扼杀人的创造力及想像力,人类文明因此停滞了20年。
简评:这是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中的成功之作。作者生动地勾勒了一个科学的幻想故事:一窝蜂的记忆移植,使人们泯灭了个性,使这个世界没有了差异,出现全民皆博士的盛况,多样化变成全统一。后来又把扼杀创造力和想像力的教育方式与移植记忆带来的灾难巧妙对比,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河北 考生
时间:公元2089年
地址:某现代化大城市中喧闹的城市中,车水马龙。
在路边上长椅上,坐着一个青年,他头发乱乱的,脸上略显呆气,他旁边放着一个发白的蓝布袋。
“从小父母说我胆小,傻头傻脑的,长得像根面条,我这个样子,怪不得刚才的饭馆不让我打工,还说我是傻子。这还怎么找工作?”小伙子自语道。
突然间,他抬起头看到对面药店里竖着一个特别显眼的广告牌:你想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吗?本店独销一种通过改变人脑机能来改掉人的缺点,使人变得健康、勇敢、机智„„的药片,各种类型的药片,随你选择„„
“我何不去试一试呢?”
地点:药店
“有哪些种类的?”
“我店有帅气型、健康型、勇敢型、机智型、诚信型等。一瓶十片,吃一片可管半年,当你吃完两瓶后,您的性情将定型。”
“多少钱?”他已经迫不急(及)待了,伸手去掏钱。
除了机智型150元,诚信型300元一瓶外,其他各100元一瓶。
“我要健康、帅气、勇敢、机智„„嗯„„”
“450元。”
“诚信嘛„„”想到自己仅有500元钱,“就不要了。”
他走出药店后就各吃了两片。
„„
时间:公元2090年夜
地址:某现代化大城市的立交桥下
喧闹了一天的城市睡着了,只有蟋蟀在叫。
一个青年坐在地上,乱乱的头发,面无表情的脸向上仰着。他的身边散落的瓶子和药片上聚满了蚂蚁。
他面对着残月,回想起近一年来发生的事情:在饭店打工因偷了店主钱而被痛打赶出店门;因同某公司签订协约却没履行被扣薪解职;因欺骗银行贷款而被拘留3个月,因跟心爱的女朋友约会屡次迟到,而今仍是“独身”„„
他又想到了买药时的情景,突然间他悟到了什么„„
天气干燥,可他早已满脸泪水„„
简评:用科幻小说的形式表达诚信的重要,真是别具新意,该考生大胆设想了未来社会以“药”来帮助人成功的可能,而诸多能够改变人脑机能的药中,又以“诚信药片”最重要,然后通过前后两个场景的转变,让主人公在顿悟中又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
考生
年近五十岁的老张是一位局长,他常对下属们说:“我已到知天命的时候,也该知道自己的命运了,哈哈!”
一天晚上,他喝完了例行酒后,破例没坐车,而是走回家去。半路上,他发现了一个写着“电脑算命”牌子的摊位,他心里一动:“何不算一算,看我的命运如何?”于是他走上前,坐在椅于上。摊主是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人,忙搭话说:“你要算什么?”老张摇着脑袋说:“算我的命运”。中年人说:“正好,我这有一套新软件,叫做‘命运一生’,怎么样?试试吧?”“好。”老张回答。
摊主打开电脑,按了几下键盘,然后将鼠标递给了老张,老张看到屏幕上出现了一行字:“现在请输入你的姓名、家况„„内容,然后选择答案,最后将评价你的命运。”
以下,是电脑的答案和老张的选择:
“你出生在农村,将要上学,请选择A不上B坚决上学。”
老张毫不迟疑地选了B。
“你家家境困难,你将辍学,请选择A退学B边挣钱边上学。”
老张又毫不迟疑地选了B。
“学业结束后,你将选择A外出打工B在家务农”,老张想了一会儿,选择了A。
“打工顺利,你将走上仕途,经过努力你成为科长,这时有人给你送礼,你选择A收B不收。”老张想:收礼送礼人之常情,不收多伤人的面子。于是他选了A。
“成为局长了,一个包工头给你送来了重金,你将选择A不收B收下帮他办事。”选了十几道题的老张又选了那个对他有利的答案。
此时,屏幕上亮起红灯:“小心,你已收重金五万三千元。”老张吃了一惊。然后又笑了,“区区五万多,算得了什么。”
“东窗事发,检察院将调查你,你将选择A自首B不承认。”老张猛得站起来,吼道:“老子不承认。”
“晚了,你已经全部承认了。”摊主严肃地说,“张大明!你被捕了!”
“啊!”老张大叫一声,从床上坐起来,摸着头上的冷汗,心有余悸地望着镜子中自己的胖脸。“还好,只是梦。”他喃喃地说。
现在,老张面对着的也是选择,A自首,B不承认,他将选择哪一个呢?
内容摘要:写作文体是人们在与自然及社会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艺术感受和体验世界的外在表现形式。这种形式被社会普遍接受后就带有相对规范的意义,后来的写作者应遵循这种规范样式进行写作,即得“体”。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化,写作者也会突破原有范式添加新的元素,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文体的选择一方面与表达目的和接受对象有关。另一方面,文体的选择更与写作者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关。只有当学生能够辨析文体,才能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在含义,从而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教学实践表明,无论对小学生,还是对中学生加强文体意识的教育很有必要。本文提倡强化写作文体意识,并从几方面阐述了如何对学生进行写作文体的培养。
关键词:写作文体文体意识意识培养 强化教育
一、写作文体的内涵,文体意识的来源
写作文体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来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他以这种文体模式为坐标和参照系,一方面遵循它的基本框架和规格,一方面又进行自由扩张和变异,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去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可见,文体意识是人们文本艺术思维趋向成熟的标志,是一种高度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的体现。
正确的文体意识,源于对文体本质的深刻认识。那么,究竟什么是文体?它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或样式、体制、种类、类型),是文本构成的规格或模式,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文体对现实世界的表达功能,是它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它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可以在对,等的种种方式中进行选择,寻找最符合创作意图和表现对象的某种体裁结构。它能代表某个时期、某个作家、某种说服人的特殊风格。文体又是读者的一种强调,即读者在不改变文体意义的情况下,给文体所传递的信息添加上自己在表达、情感或审美上的理解。文体是一种受文化制约的相对现象;其意义并非主要来自自身结构的属性,而是取决于某种非语言的、个人或文化的特 1
质。文体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文体内容决定体裁形式,选用哪种文体,取决于表现对象的特点及作者反映的具体方式。然而文体一经确定,又会反作用于表达内容,对它具有一定的制约和要求。文体又是历史性和稳定性的统一。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形态,又有某种在历史上比较稳定的结构方式。随着历史文化积淀层的加厚,文体的内涵会不断更新和拓展,它还将被开掘出新的表达功能和审美功能。
二、文体意识的重要性
文体意识之所以重要,是由文体在读写中的独特功能决定的。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为写作提供编码程序。构成文本的代码种类繁多。法国文艺批评家R?巴尔特在《S/Z》中,就曾用五种代码去分析巴尔扎克的小说,五种代码分别是释义性代码、语义素或能指代码、象征代码、行动代码和文化代码。正是由于不同代码的不同组合,从而形成了传递某一特定信息的文本。而文体模式,正是这些代码组合的一定方式。因此,作者想通过文本来传递信息,就必须选择并遵循相应的文体模式,否则这种信息传递就无法进行。施畸《中国文体论》认为:“创作文章,如不论体类,其势犹无轨之火车,失缰之骏马,虽在天才。不免危殆。”近年来,有些语文学家也多次呼吁,写作教学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文体感”,以切实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这是因为文体在写作中具有某种先导作用。文本写作如不先确定文体规格和体制,信笔写去必定是个“四不像”,文本也就无法负载一定信息,以实现作者特定的写作意图。文体为阅读暗示解码方式。既然写作是一种信息的编码过程,那么阅读则是信息的解码活动。读者要读懂文本所携带的信息,就必须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着一套对语言代码及其组合规则的共同理解,这是文本信息传递得以畅通的保证。而这种代码组合规则的共识,就是一系列相对稳定的文体模式。读者只有根据它所暗示的解码方式,才能“破译”作者所编制的代码规则,真正理解文本所传递的话语信息,以及其中包含的美学信息、潜在信息等。正如英国卡勒在《结构主义诗学》中所说文体概念提供了“指导读者同文本遭遇时的标准或期望”,把读者的阅读“纳入规划”,给它以可知形式,赋予它以语境和框架,减少复杂性,使读者严格按照文本原意来“阅读”。不同文本,其代码组合及解读方法完全不同,这是由它们把握社会生活的各自方式决定的。例如,不同的文体其主题呈现方式迥然相异,有的表现为一种思想、观点或主张,有的显示为某种直觉、情绪或情感,有的则凸现为一种生动形象,文本的结构、语言、题材等也会随之表现出独特的形态。因此,读者阅读或欣赏文本时要因文体而异,不然就会不得要领。而评论作品则更应精通文体,否则,文学批评就会失去准绳,无法对作品进行多维全息的透视。梁刘勰《文心雕龙》上半部专论文体,下半部才论及创作和批评,这种体例安排极富深意,说明要成为有见地的批评家,必须首先是个文体论家。
三、文体意识的培养
文体意识具有主体性、导向性和凝聚性,它影响并决定着人们读写实践的成效。为了提高文本读写水准,我们应自觉地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文体意识。要求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一点文体理论知识,了解有关文体的基本理论,有助于对文体特征、本质及一般规律的认识。从而对复杂的文体现象具有本质的透视
力。其内容可包括文体的定义、结构、嬗变、分类、模式、边缘形态等。尤其应重点熟悉、掌握各种基本的文体模式。它是认识客体和理论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是把握文体的简化形式和重要工具,对文体实践具有预见和推断功能。它往往简要阐述某类文体的定义、源流、特征、作法等,为文本读写提供指南。吴调公《文学分类的基本知识》、钱仓水《文体分类学》,以及《文章体裁辞典》等可以一看。如能在头脑中多存储一些文体信息,我们在文本的读写中就会提高自觉性,减少盲目程度。
具体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一些做法。
(一)、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严格文体基本功训练,规范文体要求
1.在阅读教学中增强文体意识,了解和掌握文体特点,理解文本的文体特征。新课程下的“主题”单元阅读教学,对任何“文体”的文本一般都采用“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语言品味——主题探究——拓展延伸”这种统一的模式来组织教学。应该说,对不同文体文本的阅读,的确存在着类似的共同规律。然而我们知道,每一种文体都有着自己内在的特性和规律。因此,面对不同文体的文本,我们除了关注那些共性的阅读规律之外,理所当然地应该将视点集中在文体本身的突出特点上,比如,诗歌教学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意象”、小说教学我们首先应该关注“人物形象”等等。正是由于出现了这种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的阅读教学现象,才导致学生文体意识淡薄,为此我们应该把“文体教学”放到应有的恰当的位置。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是例子,我们要学会并充分的利用好课文这一典范的例子。每种文体熟识一个典范例子,将文体知识与典范的例子做好联系,烂熟于心,一旦选好写作的文体就有了参照的范本。这样就可以解决文体不明的问题。学习一篇文章,最起码要让学生弄明白三个问题:(1)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主题),也就是整体感知;(2)怎么写的?(体裁、特点),也就是品味探究;(3)为什么这么写?我们从中学什么?(体会、收获)也就是拓展延伸。通过阅读教学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文体类型和文体特征,掌握不同文体的基本特点,并能够自如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写出像样的、有其鲜明文体特征的、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
2.在写作教学中增强文体意识,进行严格的文体基本功训练,规范文体要求。文体是文章表情达意的最基本的载体,不同的文体在表达上有着自身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文体形式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在动笔之前,首要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文体,它牵涉到题目怎么命,立意怎么定,结构怎么安排,材料怎么选择,语言风格怎么确立等问题。它还会影响到表达方式的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表达方式,能够围绕一个中心,灵活而综合地运用表达方式当然是好事,不过一般还是要有所侧重,记叙文以记叙为主,描写抒情使叙述增色,议论使主题深化,但不能喧宾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简洁的叙述可以引出论点,也可以充当论据,服务于论点,却不能长篇赘述。为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要严格按各类文体的特定要求对学生进行训练,做到丁是丁卯是卯。各种文体的训练要因“体”而异,在各种文体训练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要重点写好记叙文,它是历来高考、中考的主流文体,也是写好其他文体的基础。其实,无论考试作文怎么变,记叙文写作是关键;切实打好记叙文基础,把记叙文作为看家本领,而不是越过记叙文去练习其他。严格训练记叙文的细节描写能力、议论
抒情能力,因为这是作文的得分点。合格的表达首先从记叙开始。成功的记叙文应具有以下特质:首先要体现“记叙”性质。所谓记叙文,即记人或叙事的文章。记人或叙事,二者必居其一,但又不能以此否定另一面,因为人与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须得以事情为依托,事情的过程又得靠人这一行为主体来推动:当然,人可以是“虚拟化”的人,譬如动物、自然物或想象物等。所以,判断一篇文章是否是(合格的)记叙文,就要看它是否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物或叙述了一个完整的事情。
3.要强化“背景”和细节的设置。记叙文中,人物的活动不是单一的几个动作、几句话语,事情的叙述也不宜直来直去,“一气呵成”,不然,文章就会显得平板、干瘪,行文缺乏波澜。好的记叙文,人物活动、情节展开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之下,这一“背景”就是呈现人物、事件的舞台。背景,就是我们平时强调的环境;强化“背景”设置,就是强化环境描写。可以说,好的环境描写不仅能渲染人事氛围,增强文字的感情色彩,而且使行文富有曲折的美感。同样,人物活动,情节推进,也离不开细节,尤其是人物的性格思想,往往就是靠几个细节来完成的。因此,强化典型的细节也非常必要。
最后要挖掘典型意义。记叙文,记人或叙事是基础,但所写的人或事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作者总得通过文中的人或事传达某种情感或思考,这就是人事的典型意义。很多记叙文,读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更难说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挖掘出人与事中的典型意义。从这一角度讲,缺乏典型意义的人与事是没有写作价值的,不宜进入行文。总之,记叙文的写作必须围绕中心叙事,因为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贯穿全篇的始终。动笔之前,要先确立中心思想,然后围绕中心思想选择组织材料。文章的每一段、每一节都应紧扣中心。其次,叙事要具体完整,叙述一件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过程和结果,让读者对所叙事件有清楚、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写复杂的记叙文,要把很多人和事件写好,就得做到线索清楚,并能围绕一条主线把事件发展过程有条不紊地叙述出来。叙事要具体、忌空洞、干巴。以上是我们写作记叙文的一般要点,记叙文的写作其实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在这里我们只要求能强化文体意识,学习写作规范的记叙文。
(二)、作文考试要体现阶段性的文体学习训练重点,体现出不同年级的侧重点
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重点,每一个阶段的作文考试也应紧紧扣住这一个阶段的学习重点,有明确的文体要求。决不能在低年级随意放松文体要求,让学生“文体不限”地作文。只有把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重点掌握好,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重点检测到位,才能在高考、中考中,写出像样的、有其鲜明文体特征的、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综上所述,不同文体的课文应该有不同的教法,不同文体的作文同样也有不同的写法。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只强调内容而忽略形式,是不完美的;过分地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同样也是残缺不全的。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美好。因此,淡化文体不能丢掉文体意识,有了文体意识,才会清醒地去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才能避免学生写“四不像”的文章。
随着时代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文体意识将进一步觉醒和强化。它将受到文体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调节,处于一个不断更新的态势。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德意志意识形态》。
3、斯大林:《马克思列宁主义与语言学问题》。
4、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文字改革》,1963年版。
5、赵乔翔《试论语感及语感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年8-9期。
6、殷德才:《语感教学刍议》,《语文教学之友》(河北廊坊师专主办)1997年7期。
一、美国高考作文 (essay) 的价值取向
目前, 美国最为主要的高校入学考试是由教育考试服务处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简称ETS) 举办的“学习能力评估测试”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 简称SAT) , 它被称为美国的“高考”。SAT从大学教育的人文主义关怀出发, 重视培育目光高远、思维深刻、崇尚批判精神和独立表达的现代公民。所有科目均高扬思维领先、技巧次之、表达至上、杜绝复制的核心精神。其本质就是以自由思维为导向、以学术创新为精髓、以独立人格为根基。学术真义全在于“学问”两字:学会主动质疑、学会独立评判、学会逻辑推断。
SAT作文的满分为12分, 考生要在25分钟时间内, 依据试题要求, 写出一篇完整的essay。essay直译为“随笔”, 但如果不作深入解释必致疑义。作为美国大学招生中的学术创新短作文, essay的题型结构包括“提示” (prompt) 和“任务” (assignment) 两部分。“提示”所提供的无论是现象、事实或思想观点, 均是开放式材料, 即内蕴着某些不确定性;“任务”部分, 鼓励表达自己观点, 或推理或事例皆出于支撑观点之需要。由于essay的“任务”规定学生用推理或来自自己阅读、学习、经历和观察到的实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因此, 这样的要求决定了essay从根本上来说是展示作者一己思想智慧的思辨性文体。它既有别于偏重“客观再现”的记叙文、说明文、写景文, 也不同于应试型的论说文, 而更强调独立见解、缜密论证和逻辑论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思辨力。
一篇好的essay要满足如下几个要求, 即好的内容、好的论点与论据、清晰且恰当的举例说明、段与段之间有好的逻辑关系、观点鲜明与清晰及较好的英语写作掌控力、有变化的句型与词汇。它以作者的基本观点统领全文, 重在表达个人独特的思想倾向或价值评判, 贯穿全文的主线就是缜密严谨的论证。这样的写作才真正与SAT所倡导的“学术教育”的创新理念深度吻合, 即最终指向一种创新性的学术文化之建设。essay文体赋予考生思维的主观性、个人性和多元性以及明确的学理合法性, 从而能够引导考生学会思考、善于评说、独辟蹊径、逻辑演绎———这实质上就是培育学习者强劲缜密的思想力和活力四溢的表达力。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美两国在高考作文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虽没有优劣之分, 但essay的价值取向与人类先进、深刻和积极的创新文化相衔接, 故对探索完善途径的中国高考作文及其未来改革取向, 显然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我国高考作文命题趋向及分析
纵观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 材料作文已经上升为最主要的类型, 主导着高考作文的走势。在2013年18套语文试卷中, 只有1道半命题作文 (天津卷“_而知之”) , 材料作文17道, 其中的材料形式虽然各个不一, 或名家名言、或社会事实、或生活场景、或人生哲思等等, 但它们共同拥有的一个基本点是:多元开放的材料提供给考生一种颇具弹性的自由思维空间。这种命题趋向与essay的价值取向颇为一致, 也暗示着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与教学的改革正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不断深化和超越, 即要凸显理性思辨, 重视评议表达, 催生多元思想。
(一) 凸显理性思辨
理性是人类对自然、社会、人生最冷静的思考, 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 也是一种精神品质。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培养学生对终极知识的一种追求、认同和怀疑能力。2013年我国高考大部分材料作文开始包含清晰的理性思辨特性, 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架构文章的逻辑性, 对题目展开分析、比较、解释与批判。这与美国的SAT作文要求分析、评价、说明和说服的意旨有异曲同工之处。SAT作文essay的“任务”指南明确要求“用推理和来自你阅读、学习、经历或观察的实例来支撑你的态度及观点”。作文在评判过程中并不会考虑考生观点的正误, 而只是考查其论证能力。也就是说, 只要对给定的话题材料进行论证, 做到自圆其说即可。而我国高考作文凸显理性思辨是基于针对中国学生逻辑思辨、理性演绎之短而作出的深刻反思。所以命题更要引导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在理性思维的支配下表现出多角度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名言、哲理故事、心灵鸡汤这些都是理性的外化, 学生通过冷静的思考得出理性的判断。在2013年的17套材料作文中, 哲理类作文就占据了半壁江山, 和2012年所占比率基本持平, 这足以说明理性思辨对高考作文的指导意义。上海卷的命题:生活中, 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 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 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的思考。这个命题充满了对人生哲学的探索性思辨意味, 能够灵动引导考生释放人生的智慧和内心的体验, 而且是一个非常中性的材料, 本身并不带褒贬, 需要自己选择角度, 关键是能够自圆其说。
(二) 重视评议表达
近几年, 单纯叙事或记人的传统文体逐渐淡出考生和教师的视野。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内在地规定着考生无法以平面化的传统记叙文去完成, 而让考生自觉地选用以观点为统帅、以评议为方法、以论证为过程的思想评论体。例如, 广东卷材料中探讨了如何对待外援的态度, 通过字里行间引发相关思考。三家人对富翁捐助的态度, 见证了三种不同的对待人生困境的观点, 也反映了志向、尊严、改变困境的态度。其实根据材料的意蕴应该写成评论体文章, 考生需选择一个方向, 进行分析。总体看来, 这三家对于外援的处理都是中性的, 没有褒贬, 因此考生需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进行论述。而在广东省提供的优秀考场作文中大多文章具有强烈的镜头感, 论辩时说得很巧, 思维上逻辑感很强, 而且针砭时弊, 注重发掘问题的根源。很显然, 这样的命题方式规约着考生依循文体而采用相宜的语言表达即评论, 而考生想写成记叙文之类再现性、模拟性文体是有一定难度的, “文体不限”的提示也倒是显得多余。进而言之, 新材料作文的文体倾向正实现着高考作文对长期固守的再现“客观人事“的记叙文的悄然超越, 甚至也正启动着对观点单一、论证过程格式化、思维高度同质化的应试型议论文的深刻超越。这与国际流行的美国高考作文 (essay) 和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 (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 注重考查学子将来学术研究必需的独立评论能力的旨趣, 正趋向一致化。[2]这种文体超越的平台可以拯救被深度窒息的中国学生的思想力, 并使其逐渐恢复新鲜生动、情趣活泼的灵性智慧, 持续趋向丰富缜密、锐利深刻之佳境, 引发青年学子思维品质的深层转型。
(三) 催生多元思想
我国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 提倡不预设主题的原则。无论考生从作文题材料当中选择哪个角度, 只要言之有理就行。而新材料作文集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于一体, 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 极易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作文素材。此外, 新材料作文的取材方式灵活, 寓言、格言、图表皆可, 这样能够从多个角度灵活地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认真审视2013年的高考作文, 我们会发现17道材料作文可以归为五类:哲理类 (如新课标Ⅰ、安徽卷、浙江卷、福建卷、江苏卷、湖北卷、四川卷) 、美德类 (如湖南卷、大纲卷) 、生活类 (如新课标Ⅱ、重庆卷、上海卷、山东卷、广东卷) 、心灵类 (如辽宁卷) 、观点类 (如北京卷、江西卷)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 2013年的我国高考作文更接地气, 没有设计宏大的历史题材, 平民色彩更为浓厚。贴近生活、融入实际、走进民间, 用作文这一考题样式来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已经成为高考的主旋律。综观美国这几年来的作文, 它的考核内容也如中国的作文题一样, 包括了文学、艺术、体育、政治、技术、科学、历史及社会时事等。这些内容只考学生的观点以及论证的过程, 而不考学生具备了多少专业背景知识。如果学生能以少量的事实就可以说服那些阅读者们, 并正确地摆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用各种论证的手段加以分析, 支持自己的观点并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的话, 这才是完全打动读者的真正实力所在。
我国新材料作文通常也有一种解决途径:用考生所知道的新材料来印证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去启发个人的思考、引导主体的关注、抒发自我的情怀、表达独特的观点。以2013年山东卷为例, 从“挑错”这一角度可以拓展出很多的立意空间。据此, 从杂志社的角度立意, 可以写敢于指出错误、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等内容;从作家创作态度的角度来立意, 可以写敢于承认错误、虚怀若谷的创作精神, 严谨谦卑的创作态度, 改正错误是一种态度等;还可以从总体的角度立意, 倡导勇于挑错、勇于改错的治学风气和社会风气等。一道材料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学生的作文立意, 既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又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包含着明显不确定性的多向推断和多元结论。因此, 材料提供给考生的是尽情展示自己创新思想力的开放平台, 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破题选题角度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 材料信息多元, 又能保持一定的自由度, 给了学生选择发挥的空间。[3]
综上所述, 通过与essay比照, 透视出我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性蜕变, 也可以清晰反映出我国考试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深度质变。但是反思我国当前作文教学及其考试的现状和历史, 变革中的高考作文命题乃至作文教学, 还需要进行深入持久的革故鼎新。
参考文献
[1]陈玉佳, 潘涌.评2013年全国高考作文的趋势性表现及其发展方向[J].中学语文 (上旬刊) , 2013 (9) .
[2]钟斌.美国GRE写作考试对我国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启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1 (6) .
一、根据作文的要求文体写作
最近几年的高考写作多半没有文体上的要求,担心束缚了考生的思维,呈现给考生的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省市在文体上要求考生选择其一,这一点要引起注意。那么这里是不是考生选择的余地就不大了呢?或者说平时的文体的有意识练习就白搭了呢?回答是:不会。相反,这样要求并没有限制考生的选择,因为这些省市多是要求在“议论文”或“记叙文”中任选一种,而在平时的练习中,考生也常是选择这两种文体来写作,所以,担心是多余的。
至于一些考生提出的能不能写作散文或小说之类的问题。笔者以为:可以写,但是要慎重。即使平时常写这类文体的文章,也要注意文体的要求。比如,写散文要知道散文也是有议论性的、叙事性的、抒情性的和描写性的之分,所以写出来的散文也是有议论文和记叙文之分的。小说更好理解了,因为它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所以倾向于记叙性的,可以归为记叙文,这样写作就会文体分明了。如2014年高考湖南卷和江西卷作文明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考生面对这个题目,只能在记叙文或议论文中选择文体了进行写作。
二、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
考生在复习迎考时,常常和平时一样:怕写作。一旦有写作“任务”,也是能拖则拖,不能“违命”,便随意写够800字繁衍了事,很少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写作,把写作当成生活学习中的乐趣的少之又少。以上现象暴露出考生的写作意识或者说写作动机不足。其实,在为了获取高分的作文中,也有文体意识缺失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强调要求训练学生擅长的文体写作,收到一定的效果。其实这是一种趋利避害的策略、扬长避短的做法,很有操作性和可行性。在实践中,多数学生会倾向于选择议论文作为文体,可是,结果却写来写去不知什么是议论文,写出的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文体的文章,只能自己戏称为“杂文”——文体不清的“四不像”文章。其实,在语文领域有杂文一说,那是议论性的文体。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建议考生在平时练习中就要权衡比较自己的写作文体,以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文体,多多练习,以达到熟练的程度,最终创作出优秀的文章。选择文体的标准,除了自己的爱好和写作经验外,还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范例。比如同学之间,参加过高考的师姐师哥的优秀作品,甚至是大家的名作,都可以作为参考。可以是横向的或纵向的比较之后的深入思考,也可以是局外人的冷静分析。
三、揣摩题目适合的文体写作
作文题目在文体上有时是有一定的倾向性的,就是说,有的作文题目适合写记叙文,而有的适合写议论文。这时,就要仔细揣摩,细心推敲,结合自己的平日积累,确定哪一种文体更适合这个题目,更适合自己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日常的多加训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道理即在这里。如2014年高考安徽卷的作文题,材料中列举了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的不同观点,这就是所谓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自己换位思考或者旁观思考也都有理。但是,这样的作文是需要考生给出一个明确立意和观点的,这样的材料更适合写议论性的文章。可以从不同立场发表自己的看法。而选择记叙性的文体,容易犯“套作”的嫌疑。
以上是笔者的浅陋之见,在此还要提醒考生以上三点都注意到了,在写作中就要始终贯彻,避免写作过程中变了样,结果800字是够了,可是文体是个问题了。所以在写作中和写作后还要检验一番,看是不是能让人辨识出写出的文章是何种文体的文章,自己要首先能辨识出来。所以文体的基本知识要烂熟于心,还要常练习实践。比如,记叙文讲究顺序,可以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者逻辑顺序,必须要做出选择;记叙文“六要素”基本不能缺失。再如议论文必须由论点、论据和论证组成;论点要明确,可以有分论点;论据要求典型、丰富;论证要充分,方法可以多样等等。这些基本的知识要牢记,选择一种问题后,脑海中应该能立刻回想出来,在不违背的前提下写作就不会文体不清了;缺少了这些中的一个方面,就很易造成文体不分。
总之,在笔者看来,没有文体要求的作文题目选择余地虽然大,但需要考生的慧眼识别,合理巧妙选择文体;有特定文体要求的写作,也不能掉以轻心,避免疏忽失误。
【高考作文中的文体意识】推荐阅读:
高考作文中的常用诗句整理09-29
高考作文800字:生活中的动作09-23
试论音乐高考中的钢琴教学论文09-27
高考英语作文 高考作文06-27
高考材料作文:湖南高考满分作文06-05
高考话题作文:江苏高考满分作文07-21
全国高考满分作文800字,高考满分作文06-02
高考作文指导:高考作文六点规则06-03
辽宁高考零分作文:高考第一天09-27
心态高考作文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