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作文的审题窍门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三高考作文的审题窍门(精选8篇)

高三高考作文的审题窍门 篇1

材料作文在近些年较为时兴,也是难度较大的一种作文形式。这种题型既考查了考生的写作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所以,备受命题人的青睐,很有可能是今后一段时期命题人的宠儿。如何驾驭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那么,如何把好材料作文的审题关呢?

首先,研读推敲,明确对象。有这样一则材料: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开始坠向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飞翔!在这一则材料里涉及到两个对象——幼鹰和鹰妈妈,明确了这两个对象就把握了写作的要点。

其次,联系生活,把握要点。材料作文难在哪里?难在对材料的整体把握,难在对材料精神实质的精确挖掘与表达,难在认识范围的开拓与迁移。材料的精神实质是指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一种情绪、一种倾向、一种意图、一种思想或者是一种道理。抓住材料的精神实质,要注意从总体上去认识材料,分析材料,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生活体验来分析,抓住实质。提炼出来的观点是对材料的再思考、再抽象。

上面这则材料中的两个对象——幼鹰和鹰妈妈,我们在把握要点的时候,既可以从幼鹰的角度,又可以从鹰妈妈的角度来进行。从幼鹰的角度,分析得出:要想生存,延续生命,就必须学会独立生存的本领,这本领从何而来?那就要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经受磨练,百炼成钢,这样方可成为生活的强者。从鹰妈妈的角度,分析得出:如何教育子女?真正的爱就是放手让孩子们经受磨难,体验人生的百味。

再次,根据要点,恰当拟题。把握了要点,并不是说就拟好了标题。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考试时间里拟好标题呢?一是直接把观点浓缩成题。上面的材料里,我们已经知道两个对象之下的一些要点,可以拟题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高中学习方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溺爱不是真爱,等等。二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语句,直接组合成题。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方法必须是在对材料认真阅读分析,并深刻理解了材料的中心思想后方可为之。摘录要句的原则是:简洁明了,必须是材料主题的体现或是某个角度的反映。方法是:可以直接截取材料中一处短句而用之,或者间隔摘录两处以上短句连缀而成。

有这样一则材料:1990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既是一个激励民心的年份,又是一个勿忘国耻的年份:鸦片战争150年纪念,庚子之变90年之血祭,圆明园被焚毁130周年……明镜照形,古事知今。坐落于首都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遗址,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我国武装侵略的明证,这历史的伤痕,这往昔繁荣的灰烬,剩下的是一个东方民族耻辱的沉沦,哭泣的尊严。

这则材料,我们在完成“首先”和“其次”这两个环节后,摘其要句为题可以是:勿忘国耻;90年血祭;伤痕、灰烬——明镜等。

高三高考作文的审题窍门 篇2

在高考作文中,准确审题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虽说审题准确,未必能写出上乘文章,但至少可以确保不偏题、不跑题,达到基本要求。我们决不可把审题看做老生常谈而掉以轻心。审题的要术很多,这里主要提出“四要”。

一、准确理解题意

所谓“准确”,就是对题目的意思要理解得既正确又贴切,达到不偏不倚;所谓“全面”,就是整体把握题意,不死扣一点而不及其余。例如对“举手投足之间”的审题,决非让你议论某某人举手、投足等具体事例,而要求确切把握题目中隐含的比喻义,由此及彼,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或相反的事例来阐述事理,这样才不至于就事论事、思维滞留或东拉西扯、胡乱凑数。另外,掌握词义延伸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力求突破常规,翻出新意,尤其重要。如“举手投足之间”,确定什么是举手投足,举手投足能够反映和表现一个人的什么东西,是审题的关键。有看得见的举手投足(行为举止),还有看不见的举手投足(人的思想、素质、品德等),最好把看得见的“举手投足”与看不见的“举手投足”融合在一起,有利于文章往深处开掘。

二、明晓题材范围

就议论文而言,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出发去考虑。记叙文的选材范围可依循如下规律:从记叙对象(如人、事、景、物)、时间(指过去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通过合理想象推测将来可能发生的)、地点(如身边、家庭、校园、街道、社区等)、数量(记一个人或几个人,叙一件事或几件事,写一种景物或几种景物)、人称(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等五个方面着眼,遵照题目规定的范围去选材。通常的情况是:题目限制越少,选材范围就越宽;题目限制越多,选择范围就越窄。

三、把握写作重点

从题目中寻找题意的重点,主要用语言分析法。对题目的词法、句法进行分析,抓准关键词。通常的情况是:如果是一个句子,写作重点在谓语部分。如“成才的决定因素是内因”,重点就应定在“内因”上,着重阐述“内因”为什么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如是短语,要看短语的结构。如果是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重点在动词和谓语上,如“我憧憬”,重点在“憧憬”上;“追忆往事”,重点在“追忆”上。联合短语的写作重点,在揭示几个并列词语之间的关系上,如“伟大与平凡”,重点就在论述“伟大”和“平凡”的关系上。偏正短语的重点应视“偏”的部分的性质而定,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例如2007年高考作文(湖南卷)——“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仅给一个词语,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例如:“担当”这个题目,就可以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一是可以补充宾语,回答出“担当”的对象,如“担当责任”、“担当义务”、“担当道义”等;二是可以补充主语,回答谁“担当”,如“我担当责任”、“每个人担当义务”、“教师担当道义”等。这样选择其中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即可。

四、选择合适文体

现今的命题作文,往往在作文要求中有“文体不限”的字样,这就表明允许你在写作时任选一种自己擅长的文体自由发挥,以利于体现最佳水平。但是不限文体不等于不讲文体,一旦确定了文体,就要按照这种文体的样式去写,绝不能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

1. 通过辨识题目中标志性词语来弄清文章体裁。

一般地说,凡题目中有“记”、“回忆”等字样或标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的,应写成记叙文;文题中出现“谈、说、议、辨、评、析、读、感、启迪、启示、体会”等字样的,都要求写成议论文;题目中有“介绍、使用、构造、形成”等类字样的,一般应写成说明文。若题目中有象征性或抒情性意味的词语,常常写成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的散文。

2. 要选择优势,扬长避短。

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体,善思辨则议论,擅描述则叙事,爱抒情则散文,好想象则寓言、科幻,等等。提倡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从实际生活中取材,议则要有真知灼见,叙则要有真情美感,竭力去除那种名人加名言等于文章的写作弊端。

3. 既要创新又要量力而行。

浅谈高考作文的审题 篇3

【关键词】审题 命题作文 材料作文

高考作文在试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说作文的优劣决定着高考的成败,而作文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审题。在高三作文训练中学生脱题、偏题现象比较严重,这促使我不断地思考,如何在平时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审清题意。现在就我在作文训练中的一些做法做如下归纳:

一、分清作文类型

高考作文形式多样,不同形式的作文有不同的要求,只有分清作文类型,

才能有的放矢。高考常见的作文类型有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大类。命题作文从结构上分,有词语式命题,短语式命题,句子式命题。从形式上来说,有完全式命题作文和材料式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从材料数量上看,有多则材料和单则材料之分。多则材料要分析出其异同点,单则材料则需分清内部结构。材料作文从材料内容上看有寓言故事型材料和社会评论型材料之分。寓言故事型材料作文要明白材料的寓意,由物及人,联系现实。社会评论型材料作文有颂扬式和揭露批判式两类。话题作文区分度小,现在已经很少出现在高考中。所以我在此只重点谈谈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审题。

二、分析作文题目

命题作文的题目是审题的关键。题目隐含着出题人的命意去向,提示着写作的范围。完全式命题作文的题目有的是概念性的,有的是短语式的。对于概念性的题目我们需要分析题目内涵,而其内涵往往体现着出题人的命意去向。像“压力”这类题目我们就需要化大為小,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选好切入点。 

对于短语式命题,如 《北京的色彩》,像这样的题目我们需要先从语法上分析短语的结构,然后确定它的语义重心。比如“北京的色彩’这个题目从语法角度分析它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色彩”是写作的重点,修饰语“北京”提示了写作的范围。此外还有动宾式、主谓式命题等。

以上是完全式命题作文的审题,那么材料式命题作文应当怎么审题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是一个寻找的过程。寻找就是找回曾经拥有的,或者想拥有的;寻找其实是一种呼唤,一种回归,一种坚守,一种珍藏,或者说是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一种进取,一种饱含激情的探索。

请以“寻找自己的天空”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分析:首先 判定作文的类型,这是一则材料式命题作文。

其次分析作文的题目“寻找自己的天空”, 这是一个动宾短语式题

目,这个题目的写作重点是“寻找”,写作范围是“自己的天空”。天空一词比较大,比较具体,写作时需要由大到小,由实到虚。

然后将题目回到材料中,看材料是怎么表现题目中的关键词的。

材料中第一句“人的一生是一个寻找的过程”是总说,第二句是分说,举出了寻找的几种具体情况。材料始终围绕着关键词“寻找”。可见寻找的过程应是我们表现的重点。

最后我们要找到题目和材料的交叉点。材料式命题作文中材料对命题

有限制性、规定性。材料的内容决定着选材的角度和范围。比如这个材料中关于寻找的表述决定着写作的范围,可写自己曾经拥有的,或者想拥有的天空、追求、探索等。

三、通读材料,抓关键词

材料作文要求自选角度,自主立意,但不能脱离材料的含意和范围作文。材料作文含义丰富,角度多样,出题灵活,选材广泛,主旨不易把握,但只要我们整体理解材料,抓住关键词认真思考就能审清题意。

如:阅读下面的散文诗,根据要求作文。

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就在她沉睡的时候,背上长出两片多粉的翅膀。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你们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蚕,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或一个侧面,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审题步骤:

1.通读材料,整体感知,明确材料的主旨

读完这则材料后,我们明确材料描述的是蚕蜕变为蝴蝶的过程。蚕要蜕

变就必须自己咬破茧。如果不这样它永远也变不了蝴蝶。材料的主旨是苦难是蚕必须经历的,只有敢于承受痛苦才能展翅飞翔。

2.抓关键词,揣摩出题人感情的倾向和命意去向

整体阅读材料后,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其中一句“茧得自己去咬破”,这是蚕对它的子孙们说的话,似乎也是出题人对我们说的话。这句富有深意的话就是这则材料的关键句,它表明了出题人的感情倾向和命意去向。要蜕变,就得付出,就得经得住磨难。

3.由果推因

蚕变成蝴蝶(果)自己咬破茧(因)

蚕呆在茧中很安逸,如果它不想做蝴蝶,就这样平庸的生活下去,它永远也不会经历苦痛,但满怀理想的蚕不愿意就这样平庸下去,它要像蝴蝶一样展翅高飞,所以它必须经受苦难。阳光总在风雨后,最终蚕赢得了美丽的明天。

4.由物及人 

蚕与人有某种相通之处,蚕的蜕变需要自己咬破茧,人的成功需要自己拼博。蚕在这里有了象征意蕴,蚕的成功也启示着人们,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由蚕联想到人,你才能深刻体悟到出题人的用意。将蚕的成功哲学推及到人生的哲学,立意方显深刻。

5.联系现实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题人的意图也往往在此。从蚕的身上我们同样能悟出人生的道理。大凡成功人士都具有蚕的精神。那么年轻的我们难道不应当从蚕的身上学习点什么吗?这样立意我们的文章就会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高三作文审题 篇4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一片罂粟开花了,娇艳美 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罂粟对过路的人说: “如果你能采食我的果实,一定会给你带来快乐。 ” 路人对罂粟 说: “如果我陶醉于你片刻的快乐,就会给我带来长久的痛苦!”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 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理由】 人生在世, “痛苦”与“快乐”这对矛盾的情感会伴随终生。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一矛盾 体,值得青年学生思考。在高考中, “关系型”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方式。 【命题指导】 这是一则寓言,讲了“痛苦”与“快乐”的辩证关系,写作时要注意辩证地分析两者 之间的关系,两者看似对立却又紧密统一,相互转化,为此,可以从人生的苦乐、得失、荣辱等方面去思考。局部也可立意为“任何时候都不要被眼前的一时的绚丽所迷惑” 、“拒 绝诱惑” ,前者从大处可以想到唐玄宗满足于“开元盛世”而迷恋杨玉环,还可想到清朝 沉醉于大国等都招致失败的例子。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孩子第一次看到大山,他高兴地说: “我看到了高峻!我懂得了高峻!” 大山笑了: “你 只看到了高峻的一部分,你还没有真正懂得高峻!” 孩子第一次来到海边, 面对大海, 他激动万分: “我看到了浩瀚!我知道什么叫浩瀚了!” 大海笑了: “你只看到了浩瀚的一部分,你还没有真正理解浩瀚!” 孩子第一次来到草原,他骑马在草原上奔驰,兴奋极了: “我看到了辽阔!什么叫辽阔? 这下我全懂了!”草原笑了: “你只看到了辽阔的一部分,什么叫辽阔,你还没有全懂呀!”

1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 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理由】 人生无限,求知不止,探索不停,本题的命意在此。对于正在求知中的学生而言,懂 得如何求知,知识的海洋有多深;如何探索,探索的道路有多广阔,是十分重要的。这 一命题在全国各地的高考中时有体现,符合高考命题规律。 【命题指导】 这则寓言从整体上说,谈的是“大自然奥妙无穷,我们对它的认识永

无止境” 。由此整体可立意为认知、成长、求索,永无止境;从局部看,既可立意为我们 要努力探索事物本质,也可立意为为人要有虚怀若谷之心,切不可高傲、一知半解。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有一个人为大家奉献了毕生的力量,于是,人们在他老得不能行动的时候用尽所有 能够称赞的词汇称赞他。 一个人对此感到肉麻,表示不满。他吹灭了在他面前的蜡烛,说: “一个人的生命不 就像这样一根蜡烛,一吹就灭吗?它怎么跟太阳永恒的光辉相比呢?” 一个智者说: “你太谦虚了。一个人的肉体可以像蜡烛,一吹即灭,但是,一个伟人 的思想和功绩,却可以像太阳的光辉,光耀万代啊!”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 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理由】 价值观问题始终是高考命题的一个核心内容。本题的命意在于引导考生思考人生价值 在精神层面的意义,有一定的深度。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深度。 【命题指导】 这则寓言通过两个人的对话揭示了人生价值的意义。审题时要注意“一个智者”的 话,根据这句话可立意:

2

人的伟大来自奉献,世界上只有精神是永恒的;伟大与平凡;人生追求:永恒。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有好事者从小河里取了一些水,并把这些水装进高高的玻璃杯,放在豪华的桌子上。 水很高兴,得意洋洋地说: “以前我总是匍匐在别人的脚下,现在我终于可以高高在上扬 眉吐气了。 ” 正说着,只听“啪”的一声,玻璃瓶跌倒在地板上,碎了。水流了一地。没等它叹 息,不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 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理由】 人生在世,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别人与这个世界,这是考生应该思考的问题。它 关系到考生步入社会后能否顺利融入社会,让自己的人生不断走向成功。本题的这一命 意很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命题指导】 这则寓言比较简单,审题时注意“水”的态度和结果。材料的核心思想是: “那些自 以为是,一心想高高在上的人,最终只会跌个大跟头,到头来悔之晚矣!”由此可立意为: 高与低;站得高未必看得远;态度与成败;狂妄与冷静;位置,等等。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庄子送葬,经过他的好友惠子的坟墓,回头对随从讲了如下的故事:有个楚国郢地 人,鼻尖上沾了一层薄薄的白灰,像苍蝇翅膀一样薄,便让一个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子把 灰削去。石便挥动斧子,呼呼作响,随手向下削掉了白灰。郢人的鼻子毫无损伤,站在 那里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石召来说: “给我试试。 ”石说: “我以前倒是能削, 不过我的搭档早已经死了,没有人能同我配合了。 ”自从惠施死后,我也失去了对手,没 法同人辩难与讨论问题了。

3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 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指导】 可以从多方面去立意,如:从匠石“运斤成风” ,用斧子把鼻尖上的灰削去的角度来 思考,可以确定“获得成功,需要熟练的技艺”的立意;从匠石不答应宋元君以及庄子 说的几句话来思考,可以确定“没有恰当的对手,难以成就一番伟业” “默契的合作,方 能把事情做到极致” “主客观相统一,才能创造美”等立意。 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片树叶从树枝向下跌落。 “我想落到大地上。 ”树叶说。 西风刮起并改变了树叶的方向,树叶说: “其实我正想向东飞翔。 ” 转眼东风刮起把西风压倒,树叶说: “向西飞行其实更妙。 ” , 接着是势均力敌,西风 对抗东风,树叶说: “理智告诉我悬浮在空中。 ” 东风和西风都停了,树叶猝然跌落。 树叶说: “我已决定径直走向地球。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以材料的寓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 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命题理由】 寓言往往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结构大多简朴,主人公可以是人、物,但都是借此喻 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深刻的道理于简明的故事中。本题着重训练学生的辩证思 维能力,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冷静思索,理性看待。 【命题指导】 这则材料,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 落叶的旅程给我们凸现了缺乏主见、没有抗争、随波逐流、没有原则等落叶意象。 飘零的落叶可以飘零出失意人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哀叹,飘零出夹缝中生存的人的无奈 和辛酸,飘零出随遇而安者维护面子的“精神胜利法” ,飘零出某些甘愿做奴隶者的媚骨 丑态。

4

飞舞的落叶在跌落的欢歌中,舞起弱小卑微者探寻生存空间的勇气,舞起芸芸众生俯 仰一世的交际艺术,舞起人们身处劣境的乐观豁达,舞起生命回归时的最后辉煌;可悲 可怜的落叶映衬出的更是不屈于压力的抗争者,不人云亦云的清醒者,不同流俗的革新 者等的不凡 ; 当我们不能改变世界的时候,要学会改变自己,并乐观地生存。 7、20x 高考全国卷(新课标)作文题:河南、黑龙江、吉林、宁夏、山西、新疆 材料:有个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船上的漏洞补好了。过 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漆工说:“工钱已经给过了”。船主说:“这是感谢补船 漏洞的钱。”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 他们回不来了。因为船上有漏洞,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 考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 800 字作文。 【命题指导】从修船工的职业精神以及“举手之劳,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的角度来写, 最主要的是把重点放在修船工的身上,此外,关注细节,突出细节的重要性也可以写好 这篇文章。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 材料性质:社会生活类(关注道德) ; 材料内容(关键词) :船主,修船工, “顺手” ,补船,道谢,大红包,报酬,小事, 拯救生命。 材料特点: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的命题,关注的是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补船工因 为做了一件“顺手”的小事而拯救了人的生命,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应得的回报。在现今 这种社会背景下出这样的作文,也是情理之中的。 分析本材料,可以从多个角度立意。但无论是哪个立意,都必须做到言之成理。 审题立意: 第一,可以从“关键语句”入手,抓住文中两次提到的“顺手”一词,看似不经意的 “顺手”之小为,却关乎性命之忧。因此,顺手之为可成大善,举手之劳可铸大德。如

5

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出这样的举手之劳,我们就会补好很多生命的漏洞,成就生活的和 谐和生命的顺畅。 第二,还可以从因果关系入手,莫要舍不得付出些举手之劳。生活中只要是在自己 的能力与实际允许的范围内不求回报地给人以关爱和帮助,收获将会是长远且喜人的! 与人尊重,于己尊重;与人方便,于己方便;与人关爱,于己关爱;与人宽松,于己宽 松;与人愉悦,于己愉悦。反之亦然 ; 所谓:善食善果,恶食恶果。世间的事物无时无 刻不是在“彼此照应” 、“双向回馈”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第三,我们还可以看到,修船工不仅做好了自己的“分内”之事,而且还做好了“分 外”之事,如果我们这个社会的许多人都能在做好分内之事的基础上,再“顺便”关心 关注一下“分外”之事,那么,我们就会把好多的事情都能做好。做事,无关乎分内分 外;做人,才能无关乎利己利他。 第四,修船工的“顺手”之为,已化为一种职业的“习惯” ,这当然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来源于良善的心念,——心存善念,必有良善之为;心存恶念,必有凶 暴之行。道德的行为源于道德的意识,行关乎心源乎心。让我们时刻激发起我们的善念 的火花,时刻去泯灭心中不良之意,我们就会获得更多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1)漆工的角度可写性最强:顺便补漏洞,干了职责以外的事,且不张扬,不求回报。 A、职责有内外的区别吗; C、做好事不张扬、不求回报; E、莫以善小而不为; F、小漏洞或小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必将危及整体发展等等。 (2)船主的角度:懂得感恩,做好事者以应有回报,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3)船有象征意义:船、漏洞、出海平安归来共同构成十分积极的象征意义。 8、20x 年高考全国卷(贵州、云南、甘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 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

B、修补漏洞、杜绝不良人人有责任; D、和谐社会需要人人尽力;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 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 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 “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 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 “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 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指导】所给材料展现了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于现实中富有寓意。而且材料 末“妈妈”的一番话更是为材料的解读指明了方向。 “你不是没有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 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 在“妈 妈”的这句话语中已经暗示是过多的顾虑,过重的包袱,过繁的牵挂,使我们不能专注 不能全心投入,进而影响了我们自身能力的发挥,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虽然审题难 度不大,但能否挖掘更深的内涵,选择更好的形式,运用更巧的材料则决定着文章分数 的高低。 9、20x 年天津高考作文题: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800 以上。 材料: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 “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 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 “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 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7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x 年天津高考作文题依旧延续了给材料自命题作文的命题样式。 通过一则小寓言 ——老鱼和小鱼关于水的不同感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感知周围的世界,如何从身 边平凡的生活中体味到丰富的情感,如何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 材料中老鱼和小鱼关于水的对话,今人想起西方的一句名言“鱼儿对于它始终生活 在其中的水却感之不多” 。其实我们人亦如此。我们往往对身边朝夕相处的人、昼夜相伴 的环境熟视无睹,无所动于衷,其实他们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庄子“涸辙之鲋” 的寓言中说: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意思是说一旦离开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就 难以生存下去了。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空气、阳光、水、人间至真无上的亲情等等。 这则寓言所表达的哲理也“看似寻常最奇崛” 。它提醒我们多去关注身边的那些平凡中的伟大、那些琐事中的感动。其实,生活中从来不缺少感动,缺少的只是发现而已。 最近大江南北涌现出的那些“最美妈妈” “最美女孩” “最美教师” “最美司机” · · · · · ·不 都是实证吗?希望学子们能够擦亮观察生活的眼睛,培养一颗敏锐的心灵,多去关注身 边的人和事,多去观察周围的生活,学会从简单的事情中领悟深刻的道理,从身边的平凡世界步入诗意的人生。

高三高考作文的审题窍门 篇5

一、材料类型: 1.2.3.4.具有明显体现题意的关键词句 并列相关类(言论观点、行为事件)人物叙事类(真人真事、传说故事)寓意象征类(寓言故事、具有寓意的人物场景)

二、不同材料类型的审题方法

1、有明显体现题意的关键词句——(方法)找寻关键 分析内涵 怎样找到关键词句?①材料中议论性、总结性的词句

②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句

③人物之间的对话

【材料】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抑或人生,都存在吸收与给予的现象。有人强调吸收,有人强调给予,也有人既吸收也给予。由于立足点不同,给出的答案也会不同。【分析】

关键词:吸收——索取

给予——奉献 关键句:“有人强调吸收,有人强调给予,也有人既吸收也给予。” 分析得出论点:讨论索取和奉献的关系。

2、并列相关类——(方法)求同存异 辩证分析(做到两个“同时”)①找出多则材料内涵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同时也不能忽略他们之间的差别。

②辩证分析几则材料之间的关系(相互补充、相互对立等),同时又要有侧重点。

【材料】

①乔布斯说:“不要为别人而活。”

②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 【分析】

相同点:怎样活着才有价值?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差别:材料①“不为别人而活”强调不能被别人左右,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走属于自己的道路,实现自己的价值。材料②“为别人而活”是强调奉献精神,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实现价值的升华。

辩证分析: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实现自己的价值,又要有奉献精神,实现价值的升华。

3、人物叙事类——(方法)概括情节 以果推因

①整体概括材料的主要情节。②联系生活实际,从人物事件的结果分析其原因。【材料】

古时候有个很有才能的人在朝里做官。一天,他接到皇帝旨意,安排他去放牛。这个人并不觉得委屈,而是一心一意地放养牛群。他早起晚睡,把牛喂得个个体格健硕,毛色顺亮。皇帝见他不计得失,不图名利,把养牛这样的小事都做得如此好,于是便委以大任,让他担任宰相。一下子从一个放牛的变为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重臣,这个人依然全心为公,为人谦逊,一点架子也没有。他还常常深入民众中,了解民间疾苦,深得百姓爱戴,政绩非凡。【分析】

主要情节:皇帝安排官员去放牛,官员认真放养牛群,做得很好,后来皇帝就任命官员担任了宰相。结果:皇帝任命官员为宰相。原因:官员放牛做得很好。

放牛和作宰相分别对应小事和大事。联系生活实际,很多人都想成就一番大事,但是却对一些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于去做。由此得出材料的立意:①先做好小事,才能成就大事。②以成就大事的心态去做每一件小事。③不管事情大小,都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④不管处于什么岗位,都要爱岗敬业,做好自己我分内的事。

4、寓意象征类——(方法)透过表象 联想到人

透过材料的表象,理解寓意。进行“由物及人”、“由事及人”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由材料中的行为事件联想到人的生活实际,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材料1】

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 【分析】

1、各个意象的寓意①买:选择。②买的原因:喜欢。③(果汁、咖啡、矿泉水)饮料:兴趣爱好、人生道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等。④(甜的、又苦又甜的、淡淡的)口味:特点、风格各不相同。

2、分析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材料的立意:①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道路,不要跟随别人的脚步。②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材料2】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开始他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他又想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生命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草丛中。【分析】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首先概括主要情节:主人公蜗牛想干什么?它干了没有?最终是什么结果?

分析材料,明确:蜗牛想干惊天动地的事可因为两个目标都太遥远,使宏伟的计划流产。放弃了大目标后的蜗牛十分悲哀,什么也不肯做,一蹶不振,最后死于草丛。

蜗牛的悲剧原因是什么?①蜗牛选定的目标太遥远了,以他的能力根本无法完成。②蜗牛放弃了大的目标后,什么也不肯做了,最终一事无成,死在草丛中。

从蜗牛联系到人,明白故事的寓意:①立志、选定目标时要符合自身实际,不能好高骛远。②做事要脚踏实地,从平凡的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三、随堂总结:

高三语文作文审题构思08 篇6

2014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参考答案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选择一题作文,不少于800字。(60分)

(1)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请以“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为题,写一篇命题作文,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一位著名作家近日在自己的一篇作品中写道:“在宁夏的西海固,在贵州的偏远山区,在四川的小凉山深处,到处可以看到,大人和小孩子,只要吃饱了,就会很安详地坐着晒太阳,甜蜜地打盹,万事不挂心,目光温和得如新生羔羊。……”这位作家用很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他很欣赏的“很穷但很快乐”的画面。

你同意这位作家的抒情吗?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抒情的看法,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014年漳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在现实社会中,有些人常常强调要做真实的自我,认为在他人面前展现最真实的自我,才能呈现最美好的一面。但是,真实的自我就是最美好的自己吗?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4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量检查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清代袁枚曾说:“出人意外者,仍须在人意中。”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感到意外,而每一次意外,又都能够找到其发生的必然。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厦门市2014届高三(上)质量检查

20.阅读下面的两句名言,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70分)

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黑格尔)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

请就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高考作文审题技巧 篇7

以议论文为例想要做到审题明确,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分类领旨法

在审题之时, 分辨题目所属类别, 领悟题目的要旨, 是审清题意的第一步。从高考作文形式来看, 似乎已打破了过去那种话题作文大一统的格局, 明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根据各地的作文题目, 大概可分为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及新材料作文等形式。

二、辨明关系法

议论文性质的文题中, 词与词或词组与词组的内在关系, 大致有如下几种:

1. 因果关系。

题目内部的词语互为因果, 或者题目比较明显要从因果关系上去立意。如《“玩物丧志”析》这一文题, “玩物丧志”这一成语的含义是醉心于某一事物的玩赏, 或者迷恋于某一有害无益的事情而把积极进取的志向丧失了。因为“玩物”能够“丧志”, 所以我们不能迷恋、更不能沉迷在某种有害无益的事物之中, 应该抛弃对某些事物的醉心玩赏, 把精力集中到工作学习上来。在理解这一成语内在的关系之后, 再认识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就可以表明我们对此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把精力集中在工作和学习上, 多做些有益的事情。这样, 文章的中心论点就可以确立了。

2. 条件关系。

题目前后构成条件关系。如《根深才能叶茂》一题, 强调根深这一必要条件, 立论也是以这一条件为依据的。再如《天资与成才》一题, 揭示了“成才”的条件之一是“天资”。又如《名师与高徒》, “名师出高徒”这是一句俗话, 名师的指点是出高徒的重要条件。在阐述这一类题目时, 要防止绝对化、片面性。条件是相对的, 也是可以变化发展的, 如果不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 来阐述题目, 就会导致思想的错误。

3. 选择关系。

即题目指明了选择性主旨。选择关系的文题, 都要说清楚选择的理由。例如《与其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这一选择关系的文题, 必须说明为什么不能光有“临渊羡鱼”的空想, 而必须“退而结网”采取实干态度的理由。

4. 递进关系。

题目内部之间构成递进关系。如《压力与动力》一题, “压力”与“动力”这两个概念之间便是递进关系。例如高考在即, 功课尚未复习好, 父母、老师的期望、要求, 这些都可以说是一种压力。重要的是要把压力化为动力, 并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样的文章应强调动力。又如《昨天·今天·明天》一题, 三个概念也是递进关系:回顾“昨天”, 才能更明确“今天”该怎么做;“今天”的努力, 是为了创造美好的“明天”。

5. 对立关系。

题目内部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律。如《失败与成功》、《自由与纪律》, 这两个题目中的概念是对立的矛盾体, 但在一定条件下, 它们又是对立的统一体。阐述这样的题目应该强调其统一性。

6. 对比关系。

题目由一对或一组反义词构成。如《革新与守旧》、《俭与奢》, 这两个题目中的概念是相反的, 它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论述时, 要抓住它们的不同点, 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有破有立。

三、化繁就简法

对于多因素的作文材料, 可以使用化繁就简法审题, 化复杂因素为简单因素, 化多因素为单一因素。这样, 用极短的时间就能明确题旨, 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从而达到快速而准确审题的目的。

化繁就简法有两个要领, 一是合并同类因素, 二是去掉无效因素。

四、借题发挥法

与就事论事相反的审题立意方法, 便是借题发挥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审视感想式的作文题, 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一类题目, 运用借题发挥法审视, 能很快把握题旨, 明确文章的立论方向。

就事论事不能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则不能就事论事。譬如《从鲁迅弃医从文谈起》, 就是感想式的议论文题目, 题旨不在于评论鲁迅弃医从文的对与不对, 而在于议论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和教育。当然, 在行文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对鲁迅弃医从文这种选择本身的评价问题, 但这不是这个题目的写作目的, 这个题目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阐述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可以谈一个人应当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也可以谈应该怎样实现理想, 怎样确定志愿, 甚至还可以谈怎样对待学文与学理的问题。另外像《从“墙内开花墙外香”说开去》、《有感于人生是一场交易》、《从阿Q头上的癞疮疤想到的》、《看<渴望>有感》、《“胡服骑射”给人的启迪》、《说“拿来主义”》、《读报有感》、《从一则广告谈起》和《旧闻新感》等题目, 运用“借题发挥法”审视, 都能很快掌握立论的方向, 加快审题速度。

高考作文如何审题 篇8

一、高考作文受多方面限制,出题范围是很有限的

(一)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二)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三)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程度;

(四)符合城乡所有中学生的生活体验;

(五)尽可能的不让学生及指导教师押对题;

(六)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都有话说,命题既出乎学生预料,又在学生生活的身边之中;

(七)尽可能不与前3年的题目重合或雷同;

(八)重点考察学生的文字能力、知识面和心灵世界;

(九)以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中选择一种出题形式。

这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出题不可能随心所欲。比如就不能出“地铁上发生的一件让我深思的小事”,山区学生可能从没有坐过地铁,这个题目无法写。题目出的也不可能很宽泛,那样早就被人押中了,也可能套作了。一定会出一些限定性条件,限定的越多,押中和套作的可能性越小,或者高明的出题者自己讲1个寓言,最少有2个条件,然后让学生判断并写作。不管是何种形式,不管如何千变万化,都像道教说的万法归宗那样,都是希望学生通过绿叶看到森林,通过水滴看到大海,让学生产生联想,写感受,不能就材料写材料。学生高考作文审题,要按照大众的思维,不要标新立异,不能想得太多,不能不着边际的天马行空,因为题不可能出的太偏僻、太冷涩、太怪异。看看给出的题目主要描述的是什么,不要只抓住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写。

不建议高考作文创新,创新写作方法,创新写作内容和思想。人的一生在写作上创新,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机会,不应该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上去创新,一定按照多年来写作的方法,把自己真实的水平表现出来就可以了。创新是有风险的,当然也有成功的。其实,写作是提倡创新的,但创新思维只能用在平时,不能在重要节点上突然改变了自已的写作风格。我们看到的很多高考作文创新,那其实是人家平时日积月累的一贯风格,是人家一贯练就的写作方法,对作者本身而言不是创新。

二、高考作文审题的基本思路

(一)审文体。

有的出题者规定了文体,必须按规定的写作,有的没有规定,但根据材料能判断出来文体或者偏向什么文体,比如人物,可能适合记叙文,山水适合散文,社会现象适合议论文,物品介绍适合说明文。有的材料可以写成多个文体,但可能不适合某个文体,比如“我的高中生活时光”就不适合写说明文。

(二)审时间和空间。

有的作文题目或者所给材料,在时间或空间上提出要求,比如:这样的题目:“春节时离开家的那段时光”,时间,必须是春节的时间,如果写成夏天离开家去草原旅游就跑题了。空间,必须不是你自己的家。这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定,凡是有限定的地方都像孙悟空用金箍棒画一个圈一样,只能在圈里活动,只能选择圈里的材料,说圈里的话,离开这个圈就跑题了。

(三)审写作的基本要求。

是让写人、写物、写景,还是写事?是让写家庭,写学校,还是写社会?作文就像讲故事,总是要借助一个平台,娓娓道来。

(四)审所给条件数量。

有的材料不是只给一个条件,而是给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如果写作的时候只写一个材料,就不全面,不能得高分。比如《春节时在家谈论风俗习惯和法治》,作文里必须体现出:一要在春节的时间里;二要在家里,可以在自己家,也可以在别人家;三要2个人以上,一个人无法谈论;四要看到风俗习惯;五要看到法治。这里重点是要说“风俗习惯”和“法治”这两个条件的对立和统一,只论述一个都是漏项而丢分的。比如,“美和丑”,“成功和失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题目,都是这个道理,需要看到两个条件的内在联系,两个条件都要论述,不能单写一个条件。

(五)审中心思想。

其实,前3项都是限定性条件,在限定的“圈”内写作,而本项则是联想性条件,让学生因材料而受到启发,产生想像力,表达一种思想观点。

高中学生年龄轻,阅历浅,容易被所给材料迷惑,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思想,有时学生比较困惑的是没有思想要表达,或者表达的思想产生了错误,其实,作文材料的组织都是围绕着中心思想展开的,中心思想错了,为之服务的材料、例子就谈不上正确了。高考作文题想让学生表达什么思想?

1、要在作文中表达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考作文所给材料千变万化,但实质的思想性主要考察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站在这个高度上看,很多题目都具有一致性,都可以押题或者套用,都可以在一个模式化的框架里突破模式化思维来写作。评卷者心理有1个结,就是防押题、防套作,所以写作者必须使用美妙的语言叙述或引用所给材料,进一步解读和升华材料,解除评卷者的心结。

一般说思想深刻,不是指政治思想,文学不是政治,也不是口号,只要把一个正确的思想表达充分就是深刻,人性是最朴实、最自然的本性,但总有浮云遮望眼,同情、关爱、帮助、理解、平等、自由、富有、知识等等,这些善良、积极、向上、阳光的人性,只要有一点简述的很清楚,都是非常好的。 人生观是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中国自古一直有2大思想体系:入世和出世。入世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代表,修齐治平,出世以老庄为代表,道法自然。这是写作中经常涉及到的写作思想,哪种思想能写好都是深刻的,但以年龄角度看学生,人生阅历浅,感悟少,写积极入世的思想可能更容易把握,如写出世,总给人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一个孩子自己觉得深刻不得了的出世感受,对长者看来,可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中学生正是积极向上的年龄,作文不要写的很低沉,很魔幻。 过去中国一些文人,写作上体现一种哲学思想。在中国,没有真正产生过像费尔巴哈、黑格尔一样的哲学家,也没有产生像亚里士多德一样的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的专家,所以,很多文人朦胧感悟到了,又不能完全参悟透。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比如庄子梦蝶就是哲学上的物质和意识关系,白马非马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所以,写作文对于哲学问题,可以点到为止,毋须过多论述。

2、在作文中不想让学生表达的观点。

主张邪恶、战争和杀戮,懒惰和不敢作为,不讲科学,不人性、不诚信,心态不阳光,不敢成长、不敢经受挫折,贪腐、奢靡、自私。没有法律意识,没有底线意识的行为。

对很多事情的基本看法、想法,全人类会有1个基本的共同的标准,比如欺骗、战争、恐怖、贫穷、歧视、愚昧,谎言等都认为是错误或不提倡的东西,在写高考作文上,不能把人类普遍认为不正确的东西硬要写成是正确的东西,高考作文不是大学论文,不去争论这些东西,总的来说,高考作文题不会很神秘,不会很独特,所以学生只要把平时写作的积淀展示出来就可以了。 同样的道理,在写作取材上不要选取有争议的事例,如果这个事例有争议,学生自己认为能说明这篇作文的中心思想,而批卷老师可能与学生的想法恰恰相反,这就会影响分数了,所举的例子,如果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没有定论,那是最容易有争议的了,所以事例上最好亲古人、远现代,避免认识上的不一致性,当然了,大家公认的事例不存在这个问题了,这个道理也适合当今一些敏感话题和敏感政治事件,可能很多政治家都纠缠不清,学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不要试想在一篇作文里把这些东西说清楚。 3、有关人生观的材料: 凡是所给材料涉及到人生、态度、理想、本职工作、创业、创新、拼搏、变化(自身变化,事物变化)、贫富、贵贱、强弱等等,都属于人生观范畴。 4、有关价值观的材料,一般的都具有多样性: (1)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2)传统的习俗、技艺、思想与现代科技、生活之间的关系; (3)亲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4)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5)诚信与利益之间的关系; (6)过去与现在,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7)其它。

让学生在价值观上作出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一般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问题。

5、一篇作文只能有1个中心思想。

对同一个材料,可能产生几个想法,800字的作文不是小说,不能洋洋洒洒都说全,即使小说,也是围绕着1个大的中心思想来写作的,所以,一篇作文只能有1个中心思想,都围绕着这个思想来选材,来说话。 (六)审选择事例的原则和方法。

怎样审查自选事例是否合适呢?自选事例与所给材料要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所给材料而产生的思想进行补充和说明。

1、中心思想决定所选择的事例。

选择的事例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事例典型、确切、新颖,有很强的针对性,凡是不能为中心思想服务的事例都不能选择。

2、选择的事例具有知识性。

中学生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考察学生的知识量。选择的事例一定要有知识性,既要体现出知识点,又要体现出知识面。主要是人文知识,重点是中国历史及文学知识,重中之重为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历史重大事件及典故。知识点是看每个朝代是否都懂,是看知识的深度;知识面是看宽度,具体看会多少。

3、自选事例不能与所给材料为同一性质的材料。

比如所给材料是一个科学家勤奋的例子,在写作时就不能再举出3个科学家努力拼搏的例子,这样的话,其实质是就材料而写材料,没有拓展开来。

三、怎样把所审的结果统筹写在作文中呢?

(一)讲自己的故事,写自己的感受。叙述所给材料,例举所选事例,展示中心思想;

(二)把自己的故事和所选择的材料放在一个平台中来写,形成具有自己独特写作风格的特点;

高考作文审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要认真审题,审对题,从而写出一篇优秀高考作文。

上一篇:美丽的小学作文700字下一篇:【精品】高中贫困生助学金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