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023-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2010年初中二年级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第1课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具有人民代表的性质,在普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会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政治协商会议的重大决议:

1、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把北平改为北京作首都;

3、采用公元纪年,本年为1949年;

4、五星红旗为国旗;

6、《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7、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10月1日为国庆纪念日。

外交原则:遵守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使中国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溶蚀也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历史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标志西藏和平解放。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同时也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给西藏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

第2课

抗美援朝战争:背景—美国对我国东北边境进行狂轰滥炸,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应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请求。

1950年10月,彭德怀—司令员

1953年7月,板门店—《朝鲜停战协定》。意义: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野心,破除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空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烈火英雄—邱少云 堵机枪英雄——黄继光

土地改革:1950年6月,目的—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意义——:1952年冬,除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外,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新解放区的三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镇压反革命运动:“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全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人民民主政权得以巩固。

第3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造相结合的总路线)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主要任务: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方针—自力更生为主;三大运动—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

4、“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

5、从无到有的工业:飞机、汽车制造、电子、重型机械等工业。

6、影响: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间:1954年9月地点:北京。刘少奇做报告。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大法。内容: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各族人民的利益。特点(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民主原则、民族平等原则。

“三大改造”:1953年开始,1956年底结束。意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了绝对优势,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4课

“大跃进”运动:

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原因: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高指标、高速度。

3、主要表现:农业的“浮夸风”,工业的“全民大办钢铁”。

4、影响:积极—: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表现了可贵的建设热情,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消极—: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大批农村劳动力投入大炼钢铁,使农田荒废,生产衰退,国家遭到重大损失;片面强调发展钢铁,使轻工业减产,市场供应困难,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8月。主要内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平二调”----贫富拉平,平均分配物资,无偿调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2、影响:人民公社制度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5课

铁人——王进喜 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第6课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原因—毛泽东对形势作了错误的判断。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直指邓小平、刘少奇。

刘少奇冤案—共和过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

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

四五运动——悼念周总理、拥护邓小平、声讨四人帮的群众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1979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

粉碎四人帮的影响: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标志“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拉大了同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5000亿元。

第7课

十届三中全会最重要、最具深远影响的成果——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邓小平写信给党中央,真理标准讨论的先导。光明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揭开了全国性大讨论的序幕。意义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21月北京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撤销错误文件、肯定四五运动的革命性质、纠正错误结论。) 影响: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8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包干到户的典型—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2、四川—包产到组。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4、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向结合,客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补充改革—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

2、改革: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开始。管理—放权让利、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利改税;经营方式——承包经营、合资经营、联合经营、租赁经营;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企业改组联合;股份制、公司制。

第9课

经济特区的建立:

1979年,邓小平提出办特区。

1980年:深圳——对外开放的窗口、珠海、汕头(广东省);厦门(福建)1988年:海南岛(海南省)

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 5个经济特区—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长江三角洲等7个经济开放区(80年代)——(9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扩大开放的窗口]——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成都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满洲里等13个边境城市。

对外开放的意义:

1、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给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3、 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10课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的奇迹。

把可持续发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钢铁工业的“新航母”—鞍本钢铁集团。

第11课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人大代表的选举—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有选民直接选举。

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势——各级政协。

法律框架体系——宪法为核心,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

刑法—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民法—调整民事关系、保障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益。

司法原则: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人人平等。

第12课

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依据:我国的国情)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步走战略:

1、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完成;

2、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

3、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2年,中共十四大,江泽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1997年,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2年,中共十六大,奋斗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选举胡锦涛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江泽民---三个代表写进党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

1、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发展才是硬道理”。

3、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

4、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供人民的生活水平。 南方谈话的意义: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第13课

我国56个民族,汉族为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分别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

5个自治区:内蒙古、广西、新疆、宁夏、西藏。

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定制和宗教信仰,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第14课

一国两制构想的依据:邓小平 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 一国两制的含义:在一个统一的中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行政长官—董建华。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行政长官——何厚铧。

意义:洗雪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还使香港、澳门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时代,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15课

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

兵种:装甲兵、通信兵、防化兵、海军航空兵等。

海军:华东军区海军,1950年成立。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北海舰队。

空军:1949年成立。发展方式:自力更生研制和引进先进飞机。

科技强军战略:坚持走精兵之路和科技强军之路。

第二炮兵(导弹部队),1966年建立。

新世纪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斗争准备的立足点:打赢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突出信息化武器装备、新型军事人才、朱军兵种协同作战。

人民解放军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任务:保卫国土、经济建设、抗震救灾、森林灭火、抗洪抢险等。

第16课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中印双边谈判的印度代表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

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国参加。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主题:团结反帝。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美蒋制造。阻挠周恩来参和破坏会议。

周恩来——“求同存异”的倡议。在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的十项原则。——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贡献。

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式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第三世界国家和支持正义国家的有力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接纳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意义: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的力量,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美建交: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

中日建交: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我国外交政策: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共同发展。 1994年江泽民在印度尼西亚茂物发表讲话。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的地位。

第17课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我国研制核武器的目的: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火箭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第五个国家。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圆满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

医疗:针刺麻醉、断肢再植、大面积烧伤治疗、切除大肿瘤等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863”计划:1986年3月王大珩等四位老科学家上书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发展高科技的建议。邓小平做了“此时宜速做决断,不可拖延”的批示。 内容:生物工程、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海洋技术、新材料等。

信息技术: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了教育现代化。

第18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亲自抓教育。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1983年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指明了方向。

1999年,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点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

“希望工程”—1989年10月青少年基金会倡议实施“希望工程”。1990年5月在安徽金寨县南溪镇第一所希望小学落成。

高等教育改革——扩大教育规模、扩大招生。

1985年起,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人——刘长春(第十届)

新中国的体育方针政策:“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第二十五届世锦赛。

中国女排“五连冠军”的奇迹。

1984年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32块奖牌,许海峰——第一块奥运会金牌—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2004年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夺得32枚金牌,名列第二。

第九至第十四届亚运会夺得金牌和奖牌总数的“六连冠”,成为亚洲第一体育强国。 2001年,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主办权。

第19课

1953年周恩来向文艺工作者提出任务:发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使文艺事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务服务的任务。

1956年,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优秀长篇小说:《保卫延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

优秀戏曲:《刘巧儿》。

优秀影片:《甲午风云》《林则徐》《小兵张嘎》《五朵金花》

优秀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文化大革命中搞文化专制主义,八个样板戏垄断戏剧舞台,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工作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代表作:小说——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李凖的《黄河东流去》,张平的《抉择》

影片——《红高粱》《焦裕禄》《开国大典》《生死抉择》

电视剧——《长征》《英雄无悔》《激情燃烧的岁月》及四大名著。

歌曲——《春天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十五的月亮》《爱的奉献》《走进新时代》。舞剧——《丝路花雨》。

第20课

中国创造了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

恩格尔系数——生存性的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就标志生活水平提高。 当代的焦裕禄——孔繁森

新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

活雷锋——徐虎

抗洪勇士——李向群

文明城市——唐山、大连、张家港

文明村镇——江苏华西村。

第21课

就业制度——逐步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就业制度改革的成就——渠道拓宽、规模扩大、服务体系形成、再就业。

促进再就业的措施——

1、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

2、进行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

3、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政府促进再就业”的方针。

4、下岗、创业、吸收下岗人员的企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和自谋职业被人们接受。

就业主渠道——私营个体等非公制经济。

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外出务工

“两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新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解除了职工离退休、事业、就医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老有所养,病友所医,有利于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

第2篇: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2011年上学期xx中学八年级历史教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继续任教八年级16

7、168班历史,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 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 ④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学期。

四、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叙述了我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六个单元,共二十四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课程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新中国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以及新中国的曲折的外交历程

五、本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认真备课,耐心辅导.。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出每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增强直观感

3、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通过课上小测验、提问,检查背诵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5、继续实行少讲多练当堂掌握的这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动手和动口的能力,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重点讲解

6、每讲完一单元后把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比较,让学生系统掌握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想一想、议一议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课上讲到、练到,课下辅导到、检查到不丢掉一个环节以提

高成绩。

六、教研教改课题和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

进 度

周次

起止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2.17---2.19

预备周,开学准备工作、上期期末考试

1 2 2.21--2.27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 3 2.28--3.6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

4 3.7---3.13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2

5 3.14--3.20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2 6 3.21---3.27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7 3.28--4.3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 8 4.4--4.10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 9 4.11---4.1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 10 4.18---4.24

复习 练习

2 11 4.25---5.1

期中考试

2

12 5.2---5.8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 13 5.9---5.15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2 14 5.16---5.22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2 15 5.23---5.29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2 16 5.30---6.5

第六单元 现代文化和社会生活

2 17 6.6---6.12

第六单元 现代文化和社会生活

2

18 6.13---6.19

第六单元 现代文化和社会生活

2 19 6.20---6.26

练习、复习

2 20 6.27---7.5

期末考试

1

类别:八年级历史下册资料| 浏览(208) | 评论 (0)

第3篇: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2

入新中国建立,广大人民群众政治上、经济上彻底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了严重失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到来了严重危害。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怀着尽快改变我国“一穷二白”面貌的强烈愿望,忘我工作,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表现了高度的社会主义劳动热情,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 观 察 讲 述 体 验一.“铁人”王进喜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图片反映的故事。

指导学生看书,讲讲王进喜的事迹,读一读王进喜的诗。 讨论:大庆油田的第一口井是在什么情况下打出来的? 二.“两弹元勋”邓稼先

师或生讲述邓稼先如何回国、如何进行科研(国际、国内环境)的事迹后,提问: 1.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原子弹的研究的? 2.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哪一年?说明了什么?

3.邓稼先身上反映出的是什么精神?(海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艰苦创业„) 三.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学生阅读教材,讲述焦裕禄的故事。

讨论:他身上反映出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品质?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 巩 固 小

结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来说说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他们的精神对我们初中生有什么启示? 3.填写下表:

大庆铁人两弹元勋党的好干部 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

延伸课堂完成学习测评,指导阅读“史海拾贝”。心得与疑问 反思

第6课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课程标准】

简述文革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其严重的空难。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面对“文革”造成的**,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奋力抗争;“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的**和灾难,它使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

二、过程与方法:

三、知识与能力: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局面的出现、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培养学生正确提取信息和归纳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四五运动。 难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学步骤】 导

入从“三大改造”以来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出现过哪些缺点和失误? 这些缺点和错误的发展,最终酿成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悲剧。 历 史 的 反 思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

1.“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2.大人物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陷、批斗、监禁直至屈死,大量的小人物沉冤待雪,说明了什么?

3.面对着这种局面,有没有人起来抗争?他们是谁?请看“史海拾贝”。这种抗争阻止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继续发展了吗?这又说明什么? 二.林彪集团与“四人帮”的覆灭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林彪反革命集团是怎样形成的?他为什么发动反革命政变? 其结局怎样?林彪的“自我爆炸”说明了什么? 三.文革的结束 阅读教材,思考:“四人帮”指的是哪四人?他们要做什么?后来全国为什么再度陷入混乱?“四五运动”的性质和意义的什么?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议一议:粉碎“四人帮”有什么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

十年“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损失的情况如何?如果没有文革我国的经济会如何?

五、文革的反思:从文革的**中我们国家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小

结中国共产党成立85年来,犯过多次路线错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太大了。虽后来错误都得到纠正,中共有能力纠正自身的错误,但是代价太沉重了。我们国家能不能避免一错再错的再次出现。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巩固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反思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程标准】

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文革”等历史,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三、知识与能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召开、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教学步骤】 导

入复习提问:

“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怎样的破坏?文革结束后,国家该怎么走? 学 习 思 考 探 究一.“两个凡是”笼罩下的中国

阅读、讨论:两个凡是的内容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危害?是谁提出来的? 二.邓小平再次复出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邓小平何时正式再次复出?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求他复出的目的是什么?邓小平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阅读课文后回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在哪一年召开?地点在哪里?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有哪些?(书上标记,然后通过“接龙”当场巩固)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

4、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转折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阅读、找出: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提出的背景、与改革开放有何关系? 五.内容整合

本课所学的几个问题之间有何联系? 小 结“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巩固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反思

第8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课程标准】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2、认识到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评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第一标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重点剖析小岗村、宝钢的改革情况,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

三、知识与能力:

记住农村改革开始的时间、典型、主要内容,城市改革的方针、重点、改革成果的代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制、国有企业改革。

难点:改革的必要性;城市改革的方针;理论性强、理解困难。 【教学步骤】 导

入展示我国居民不同时期消费领域的“三大件”图画卡片。思考“这些变化的转折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本课课题: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探 究 发

一、家庭联产承包制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回答:

1、我国的经济改革首先是从什么地方开始?为什么选择农村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呢?

2、人民公社时期,我国农村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什么?改革的思路是什么?

3、凤阳小岗村改革的成果是什么?其改革取得成功是因为解决了什么问题?

4、农村改革的形式、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改革有何意义?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这与传统农业的经营内容有何不同?归纳出农业发展出现哪些新的变化? 指出,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没有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真正的现代化。农村改革的成功,带动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阅读教材,思考:城市改革的方针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情况,有针对性地把企业列表,让学生区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

2、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步是什么?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国有企业改革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开始------调动企业、企业内部个人的积极性。 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调,我国今天仍然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国家。 小结请谈谈身边你所了解的农村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 巩固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反思

第9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课程标准】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开拓进取精神。认识对外开放强国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

对比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与经济开放区、90年代开放地区的分布特点,理解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再到块、面,逐步开放的过程。讨论、个案学习法,学习对外开放的格局和成就。

三、知识与能力:

经济特区开放的历程;80和90年代扩大开放的历程;对外开放的格局及其意义。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济特区的设置、开放上海浦东、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教学步骤】 导

从对外的必要性导入。闭关自守的教训,现实发展的需要。1978年,邓小平提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奠定了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思想基础。 探 究 新

一、经济特区的设置------对外开放的“试点”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

1、兴办特区的主张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2、“杀出一条血路来”这句话,原本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下使用?你能想象出邓小平讲这句话时的语气和神态吗?对此,你是否悟出了什么?

3、中央先后何时、设置了哪些经济特区?请在地图上找出各自的位置和所属的省份。

4、讨论:为什么首先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

5、何谓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特”在何处?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二、对外开放的扩大

1、地图上指明“沿海”和“内地”的划分。

2、80年代对外开放是如何扩大的?它们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

3、90年代对外开放的特点是什么?

4、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什么样的格局?

三、对外开放的成就

1、指导学生阅读、归纳教材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小

1、把对外开放与“农村和城市的改革”联系起来,指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2、教师可以补充:我国于2001年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将由以前地域的全方位开放,转变为地域和产业的全方位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 巩固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反思

第11课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课程标准】

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认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艰难历史历程及光明的未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课文内容;联系现实学习理解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情况。

三、知识与能力:

知道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和发展现状;知道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立法与执法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

难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及民主制度及其作用。 【教学步骤】 导

1、复习:新中国成立之初,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什么?是什么机构制定的?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什么?何时什么机构颁布的? 回答后指出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良好开始。

2、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是什么?这充分说明了什么问题? 探 究 新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1、“民主”是什么意思?

2、我国是通过什么制度来人民当家作主的?

3、这些制度是如何让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的?

4、我国的基层民主有怎么的发展?基层民主的发展说明了什么?

5、请大胆预测一下,我国民主今后将如何发展或你希望的民主是什么样的民主?

二、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 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1、通过导言,了解依法治国的方略:在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思考讨论:将此四点进行归类:立法与执法。

3、我国的粉碎“四人帮”后,立法取得了哪些成就?

4、阅读、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颁布对纠正文革中的冤假错案有何意义?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颁布有何重要影响?

6、我国执法原则与情况如何,举例说明?

7、我国法制建设还存在什么问题?你认为如何解决?

三、讨论:民主与法制建设有何关系? 小

民主是100近代多年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的目标,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在付出了惨痛的历史教训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取得了重大成就„ 巩固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反思

第12课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课程标准】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邓小平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确立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列大事年表方法,“以史带论”地形成“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这个历史概念。利用教材南巡活动的照片及其说明文字,强调他的愿望“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三、知识与能力:

邓小平理论形成及指导地位确立的过程。十二大、十三大、南方讲话、十四大、十五大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步骤】 导

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得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一时期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实践上表现为“改革开放”、理论上表现为邓小平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成了新时期的两大主题。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我们熟知的“邓小平理论”。 探 究 新

一、理清教材线索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本课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如果将第

一、二目合并为一个问题,那讲的是什么?那

三、四两目讲的又是什么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阅读教材第

一、二两目,思考下列问题:

1、党的十二大、十三大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过了哪几个重要的阶段?

3、邓小平理论包含哪些内容?

4、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主要内容、解决了当时面临的什么问题?有何意义?

5、邓小平的理论正确与否?对于实践有何意义?

三、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阅读教材,思考:

1、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主要经过了哪几个阶段?何时正式确立的?

3、党的十六大与邓小平理论有何联系? 小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路明灯。必将继续照耀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巩固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第4篇: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一学习主题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共6课时)

第一课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鸦片战争•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重点掌握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二是中英《南京条约》: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2.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教法

.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首先由导入框的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疑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在学生充分议论的情况下,教师加以归纳指出: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而四处扩张,广阔的中国市场就成为它首选的对象。英国曾经采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的大门都未能遂心如意,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指导学生看自由阅读卡,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再概括归纳:鸦片是一种用罂粟汁熬制而成的麻醉毒品。人一旦吸食鸦片就不易戒除,一染上毒瘾,则使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这一目的彻底暴露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无耻和伪善,认识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马克思曾引用英国史学家蒙哥马利马丁的话来痛斥鸦片贸易的罪恶:“鸦片贸易比奴隶贸易更残酷,因为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世界,还折磨他们的肉体。”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充实英国国库。教师请学生阅读动脑筋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造成哪几方面的危害;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教师提出你将如何面对这因鸦片走私所带来的严重局势的问题。在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后,教师再归纳鸦片走私已严重危及清王朝的统治,所以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讲清楚鸦片的危害,林则徐为何禁烟即不言而喻)

4.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教师指出,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决心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教师提问: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的禁烟引起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引用德国近代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名言,指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由于这场战争是因鸦片走私引起的,所以马克思说:“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就被称为鸦片战争。

5.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让学生阅读课本回答,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以清政府战败的原因作为小讨论的主题,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自由发挥、自我表现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看鸦片战争示意图,讲述鸦片战争的两个阶段:一是攻广州、陷定海、逼天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二是占香港、进吴淞、到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再归纳提示:由于清王朝入主中原后,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通过对外经济文化交往来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的机遇,却造成了固步自封、愚昧落后、夜郎自大的心理,结果“落后就要挨打”,在战争中吃了败仗。尽管中国所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尽管有关天培这样的爱国将土的英勇抵抗,但仍然挽回不了失败的结局,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6.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提示,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学生阅读《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看割让香港岛示意图。引导学生将条约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六个字。再与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得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斗争,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练一练

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活动与探究

.小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土地被强暴割占,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本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听、看、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不彻底消除腐朽的根源,今天赶走“法兰西”“英吉利”,明天还有新的“法兰西”“英吉利”接踵而至)。

第二次鸦片战争•重点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一个重点,对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只须掌握其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及发动战争的国家即可,但教师应抓住课文的标题,讲述这次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使课文内容上下衔接。

“列强侵华罪行”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课大量篇幅所叙述的内容,为使学生化繁为简,轻松掌握这一段史实,可把其罪行归纳为八个字“洗劫空前”(英、法)、“割地最多”(俄)。

本课的难点可以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上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法建议

复习提问: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导入新课

.正文的授课思路可采用一条线索三大板块的结构方式:

①一条线索:即课文的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三大板块:由全课板书设计构成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2.具体的授课方式

①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本课极为简略,但为什么把它单列一个板块,一是整体线索的思路结构分明,顺理成章。二是因为不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学生就无法理解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不是类似“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然这是后话),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肯定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联系。所以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从课目引入,即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但他们贪婪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在此发动侵略战争,以此逼迫清政府就范。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在第二板块“列强罪行”中,可做如下处理:

a.讲“火烧圆明园”,可采用说看议的形式进行。说,即教师的解说: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其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可谓当之无愧(详细内容见资料)。让圆明园这精湛艺术的宝库在学生脑子里占据先入为主的位置。看,即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让学生产生对圆明园的直观印象。通过视觉,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与罪恶。通过听、看活动加深对侵略者罪行的痛恨。议,即让学生发表议论,谈谈感想,引导学生痛责思恨、激发爱国情绪。

b.对沙俄割地行径,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教学手段可利用一图一表,先“以表带图”(看表识图),后“以图代表”(采用地理方位的识记法)。

③第三板块,可采用连环提问法: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联系“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内容:清政府的腐败,一再妥协退让,造成中国局势急转直下)人民做出什么反应?(引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农民政权抗击的目标是什么?结果怎么样?最后教师可把第

一、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间、侵略者、主要内容及结果做个小结,这样层层归纳,步步巩固,使学生了解,由于二次鸦片战争主权再丧失、领土被强占,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此外巩固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对掌握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五大侵华战争知识的完整性做好铺垫。

活动与探究

动脑筋

根据《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叙述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情况,比一比,看谁叙述的更清楚、准确、全面。

这个题目课结合到“谴责沙俄割土占地”中进行。学生可示图解说(《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练一练规定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是?

第三课

左宗堂收复x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第一课时

收复x疆•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x疆和残酷剥削、压迫x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x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x疆的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x疆?”“如何评价左宗棠”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x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都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收复x疆•重点难点

左宗棠收复x疆是本课的重点。x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我国的西北大门,它的得失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主权,更维系着国家的安全。左宗棠力主收复x疆,得到朝野爱国者的支持和x疆各族人民的拥护。

收复x疆•教法建议

.出示中国填充地图,让学生找出x疆的方位,并提问“x疆占我国领土的百分之几?”再利用“动脑筋”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x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一是进行学科渗透,二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让学生了解x疆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回顾这时期我国边疆危机的情况,从此直接导入新课。

3.讲述“阿古柏侵占x疆”一目,可结合地理知识,提问“苏联瓦解产生几个国家?”再提问“浩罕国是由什么民族建立的?”让学生了解浩罕国的由来,又明确它的地理位置。为后面的学习确立时空概念。

4.结合《x疆地图》或电脑,教师边演示边用简练的语言,叙述阿古柏侵略x疆的过程。或让学生自制,自己演示,自己讲解阿古柏侵略x疆的过程,并描述阿古柏如何残酷剥削和压迫x疆各族人民,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5.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小字部分,指出沙俄、英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公然承认并支持阿古柏的伪政权,俄国还直接出兵占领x疆的伊犁地区。其罪恶目的,是企图分裂中国领土。

6.“左宗棠收复x疆”是本课的重点。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资料和主张,上课时让学生分成“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就“海防”与“塞防”(指西北防务)孰重孰轻展开争论。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深学生对左宗棠主张收复x疆正确性的理解。

7.可设问:“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x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再设问“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不乘胜收复伊犁,而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又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培养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

9.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用一块土地,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培养学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0.讲完上述内容后,可提问“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你怎样评价左宗棠?”即可巩固旧知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又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重要历史人物的能力。

问题探究

动脑筋

想一想,为什么说x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x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x疆的管理。

练一练

活动与探究

.比一比:分小组讨论左宗棠收复x疆的意义,然后选出一位代表在班上把本组的意见谈一谈,看哪个小组总结得好。

让同学们自由发挥。

2.制表:回顾学过的内容,用表来反映沙皇俄国对我国的侵略。

第二课时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中日战争•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黄海大战。讲述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沉着应战直至舰沉与全体将士共存亡的英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马关条约》签定的情况和内容。通过讲述《马关条约》的签定的情况和内容,揭露日本侵略者的贪婪、残暴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卖国罪行。

本课的难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教法建议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言以渲染气氛:“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这段导言一开始就制造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两句设问,既是对前课作了小结,也给下文作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黄海大战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甲午中日战争。二是黄海大战的经过。三是黄海大战的结果。可以先由老师放映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

3.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由老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老师再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马关条约》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应依次讲明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1895年)和双方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要求学生记忆。二是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四点划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教师不必讲解。三是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第

一、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第

二、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第

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第

四、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总之,《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5.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指出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6.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活动与探究

(任选)

.比较分析: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2.故事会:搜集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在班里交流。

第四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重点难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

《辛丑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清政府已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形成初步的认识,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努力使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上面的歌谣就是当时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讲述本课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然后阅读课文提示,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上面的歌谣就是当时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2.讲述“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强调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取得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900年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这是继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之后,北京城又一次为列强所占领。(建议复习比较北京两次被列强占领的史实)

3.“《辛丑条约》”一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教师应提醒学生,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国家,除出兵中国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之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

教师应讲明两个问题:(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条约的主要内容,教材列举了四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归纳记忆。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第三,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第四,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指导学生看《辛丑条约签订的情况》插图,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但不作为要求。

(2)《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过对条约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而后再指导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严重危害性的认识。

4.本课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可以简单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进行列表归纳,结合活动与探究1进行小结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练一练

活动与探究

.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第5篇: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的教案设计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二)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史实和文学艺术巨匠的成就

掌 握教育改革的艰难,中国近代后期时代特征对文艺的巨大影响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创建京师大学堂与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必然性,时代对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锻造

对比鉴别文艺巨匠的姓名和主要成就(要求“对号入座”)

讨论探索清末新式学堂教学内容与今天学校教学内容异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 值 观爱国情感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是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需继承发扬

唯物史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教学重点 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易于混淆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姓名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茅以昇

成就《海国图志》译著《天演论》京张铁路《制碱》钱塘江大桥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上述思想家科学家中,除了魏源以外,其余四位都是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且都是留学成材后,归来报效祖国的知识界精英人物。这新式教育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哪些人物?(组织学生阅读117——121页课文,对重要的人名、代表作名称[或主要成就]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式教育的开端

1 新式学堂在中国出现的情况怎样?

A. 出现时期:洋务运动开始时[1862年]。

B. 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27页]。

C. 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今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在地]。)

2 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废除了不合时宜的科举考试制度,具有进步性。但仍然局限在“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框架内,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经学”课时最多,学生仍立足于做官等。)

教师小结、过渡:《奏定学堂章程》拟订后,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1906年后的考试就都属于近代教育的形式了。在这样的制度下,不但培养出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巨匠。

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1 你知道五四运动到1949年间中国文学艺术的神圣使命吗?(宏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2 请你根据下表,找出字母所示的内容。(先找到标明之,后组织“接龙回答”)

类 别姓名代表作

文 学Aa

Bb

Cc

Dd

艺术美术Ee

音乐Ff

Gg

A. 鲁迅 B. 郭沫若 C. 赵树理 D. 丁玲 E. 徐悲鸿 F. 聂耳 G. 冼星海

a.《狂人日记》、《孔乙己》b.《屈原》c.《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e.《愚公移山》 f.《义勇军进行曲》 g.《黄河大合唱》

教师总结:近代中国的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锻造出来的。这说明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五四以来,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起来。

第6篇:川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课程标准】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和平幸福来之不易,要珍惜。认识抗美援朝的正义性。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巩固政权时期内政外交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理解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通过观察地图,学习战争的过程;通过讲述、归纳,学习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教师指导下讨论、理解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与意义,学习辩证地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根据教材中的插图及引用资料,加深学生对解放后土地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三、知识与能力:抗美援朝的原因、指挥者、简要过程、战斗英雄、结果。《土改法》的颁布,土改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从史实中归纳概括、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综合、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抗美援朝战争、《土改法》的颁布难点:出兵朝鲜的原因、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一、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故事导入

1、问:抗美援朝的英雄代表的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象与尊严,他

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们表现出来什么样的精神呢?

2、中

国人民志愿军占战士被称为最可爱的人。这些中国的战士为什么要

到异国他乡去作战呢?他们为的是什么?导入第一目。

二、抗美援朝战争 提出自己的问题。听介 学生活动 讲述,认真听。讨论、归纳。阅读教材,思考、归纳、发言。备注

1、师利用简笔画地图,简介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交待清楚“三八线”。绍,为后面的讨论原因等指导阅读教材,进行思考、交流、讨论。

2、问题小结:美国欺凌弱

国,我们应持什么态度?讨论。

3、地图,简介经过。知道志愿军五

战五捷,为谈判打下了基础。

4、点出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

果呢?讨论。

7、抗美援朝的胜利有何意义?(指导学生从对朝鲜、对

中国、对美国、对世界有何影响等)

三、土地改革运动

1、师生交流。(原因、时间、文件、结果、实质、意义→从对新中国

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思考)指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

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补充1952年主

要工农产品与历史上最高年份、1949年的比较情况,说明带来的巨

大变化。讨论、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四、镇压反革命问题导学:运动开展的必要性、《惩治反革命条例》

颁布的作用及意义、运动的结果及意义

五、小结:学生谈本课学习后的体会。师小结。谈话作为小结。作铺垫。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互动,得出结论。了解经过,过思考、讨论,交流胜利原因和意义,并得到情感的体验。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理清内容,落实要点。 观察、阅读、体验土地改革及带来变化。 阅读、整理、归纳、发言

上一篇:暗访反馈问题整改报告下一篇:蓝天下的课桌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