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新人教版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新人教版 篇1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结合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能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重点:

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学习剪裁技巧。2.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3.结合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一:溯源引流、导入新课

师:曾经,在人们的耳边经常会响起这样的声音: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是什么声音?

师:是呀,这种声音我们也经常听到,你能学一学吗?

(大家学得都很好。可你们说的都是“泰顺味儿”的吆喝,想不想和老师一起领略一下地道的老北京的吆喝声?)

师:那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重温一下当时的场景。(多媒体播放老北京一些昔日的吆喝声,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要求:听出特点来。

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 1 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

二:整体感知、走近吆喝

1:认知生字、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展示: 招徕(Iáі)

钳形(qіán)

铁铉(xuàn)

囿于(yòu)隔阂(hé)

馄饨(hún)(tún)

佐料(zuŏ)

饽饽(bō)

小钹(bó)

雪花酪(Iào)

海棠(táng)

蘸(zhàn)

兜里(dōu)

秫秸杆(shú)(jiē)

卤煮(Iŭ)

山楂(zhā)

荸荠(bí)(qí)

荞麦(qiáo)

马趴(pā)

嘞(Iei))2:介绍作者:(萧乾(1910――1999年)

原名萧炳乾,生于北京,蒙古族。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主要著译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3:师:有人说,吆喝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细细品味那起伏有致的吆喝声,昔日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能渐渐鲜活起来……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课文,边听边找出课文里写了哪些吆喝?提到的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到哪些行业?(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师:看看吆喝中涉及到哪些行业?你看到了哪些物品?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师:你看到了哪些物品?

生:烤红薯、青菜,从早到晚,主要有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百货行业、修理行业、馄饨、硬面饽饽等;从春到冬有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应有尽有。

师:同学们很善于读书,很善于归纳,发现了老北京的吆喝多,涉及的行业广,“百货行业与修理行业样样都有”。据老人们说,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

师:文中哪个行当的吆喝介绍得最多? 生:(齐说)吃的

师:是呀,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嘛,关于北京特色小吃介绍的最多。据说,老北京仅小吃就有六百多种,现在也还有一百多种。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

三、品吆喝——感受吆喝的独特魅力。师:这么多的吆喝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用“我认为 最有趣,因为。” 这一句式说一句话。(可从语言的生动性、声调的变化、音韵节奏等方面谈理由。)

师:

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师:文中也用了几个段落来写它的特点:

方法多种多用,有的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合辙压韵。

四、悟情感——体会吆喝包含的感情。

师: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飘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老师小结:一种物品,一声吆喝,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 生1:热闹的北京城。生2:繁华的北京城。

生3:我看到了一幅老北京人生活的画面。看到了老北京人吃、穿、玩儿的情景。师:听了同学们的描绘,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同学们的感悟力想象力真强,初读课文,就读出了——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北京人的早晚四季的生活场景。其实,读吆喝就是读生活、读吆喝——感受市井风情[板书]。

五、理结构——介绍吆喝声时按照什么顺序?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师:文章内容不少,语句衔接过渡却十分自然。找出这些过渡句,看他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师小结:作者将如此繁多复杂的吆喝声归类介绍,并在有些部分开头用一总领句,每部分之间又用过渡句来贯穿,使得文章内容多而不乱。我们今后写类似的文章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既然吆喝有内容、声调、音韵节奏,可见吆喝它其实也是一种文化。

六、回归生活、内化理解 1.

创作吆喝:

师:我们的生活中也不时能听到吆喝声,只是有些显得过于简单粗糙,缺少韵味。你能否选择熟悉的事物,编写一段吆喝,最好能体现出地方特色。注意吆喝词尽量压韵,尽量口语化,贴近生活。

七、小结

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新人教版 篇2

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我们语文课本所收入的文章大都是经典之作。语文课堂的大部分都是阅读教学,即文本精读。从2014年开始,我的课题研究方向就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本资源,激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真正搭建起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桥梁。

“利用阅读教材学习写作”“首先有必要对全部阅读教材做一研究统计,计算出有哪些教材以及它们各自在哪些方面有益于学生的作文,然后再确定采取什么办法和在什么程度上发挥阅读教材的作用。”[1]目前我们宁德市所使用的是2013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该教材较之前的教材在写作训练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增加了以往不曾有的单元写作训练指导。这对目前无序状的写作教学来说是进步。

以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为例,共六个单元的写作目标。其中,第五单元的写作目标———勤于修改,只能归为修改文章方面,谈不上是写作目标。第四单元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是指在写作中加入适当的议论,这点与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目标———“学会说点儿道理”是大同小异的,可以归类置后。所以,六个单元的写作目标筛选后就剩下四个。

另外,初中阶段的写作大多以记叙文写作训练为主:叙事要完整、连贯;写人能通过各种人物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因此,掌握好描写人物的方法,对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在以上四个写作目标的基础上重新框定本学期写作教学的重点:

第一、二单元:写好人物的心理描写

第三单元:写好人物的外貌描写

第四单元:写好人物的言行描写

第六单元:写好细节描写

为了更好地完成单元写作目标,在每一次的作文训练前,我会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课文的精彩段落,让学生仿写,即仿照所给的语段、短文来写作相似的语段或短文。这可理解为朱绍禹先生所说的“模仿和创造相结合的读写联结”。[1]它既能降低写作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又能为单元的写作目标服务。

以第一、二单元写作训练为例: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目标———写好人物的心理描写,由此对应的仿写训练目标也是如此,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二单元仿写训练:心理描写

(第二单元《最后一课》)

评析:这段心理描写片段,既有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又通过环境描写折射出小弗郎士此时内心的愉悦,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国正濒临灭亡,这也就是环境描写型的心理描写。

仿写要求:选取一个生活事件的片断,通过描写环境,来侧面烘托人物的心理。

学生仿写范例:今天,天气十分晴朗,舒适的阳光如同母亲一样把我们抱在怀里。小鸟在树上歌唱。大家整整齐齐地站在操场上。……突然叫到我的名字,我兴奋地走到台下,手中接过一张奖状,我觉得这张奖状像一束阳光,把我整个人都照亮了。(赵嘉瑛)

小结:本次仿写训练的内容是环境描写型心理描写,这只是心理描写类型中的一种。在单元写作教学时,教师据此延伸开去,补充介绍心理描写的其他类型。这样由点带面,学生容易理解也乐于接受。

第三单元仿写训练:外貌描写

【课文节选片段】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的性格。……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

(第三单元《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评析:加入议论性的语句(选段中划线的句子)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作家的性格特征。

仿写要求:在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时加入对其性格的评价性语言,以此来突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仿写范例:乍一看,她瘦小的身躯外披着一套宽大的校服,但她的背影是那样地坚定,走近,仔细掂量着,一双水汪汪的眼睛里透着对世界的好奇,那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更看出她对知识的渴望。(李睿)

小结:本次仿写训练是通过评价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就丰富了对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和角度。也是对单元写作训练内容的有益补充。

第四单元仿写训练:语言动作描写

【课文节选片段】我们已经开船,在桥石上一,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起两只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

(第四单元《社戏》)

评析:通过生动细致的动作描写,写出小伙伴们娴熟的驾船技术以及看戏前内心的喜悦。

仿写要求:根据给定的情景写片段,描写人物的言行。(情景:家庭贫困的你,要回去向家长要50元钱用来捐给灾区。回到家,看到生病在床的妈妈,你会……)

学生仿写范例:我看着妈妈,躲闪地说道:“妈,老师说……说要我们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捐款!”妈妈先是一愣,随后又平静地问道:“老师有说捐多少吗?”“50元。”我立马低下了头。妈妈沉默了一会,便开始找起什么来,我沉思了一会对妈妈说道:“妈,要不我跟老师说说,让老师通融通融?”妈妈从枕头底下掏出了零零散散的钱,有十元的、五元的、一元的,一把塞到我手里:“你数数看,够不够……”我感激地看了妈妈一眼:“谢谢妈!”(雷宇欣)

小结:本次仿写训练虽然只是片段练习,但已经基本涵盖了该单元写作训练的三个要求。仿写就好比正式演出前的彩排,彩排得越好,正式演出当然越出色。

第六单元仿写训练:细节描写

【课文节选片段】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第六单元《猫》)

评析:简单的动作细节描写就能引发读者的想象。第一只猫活泼可爱的动态乃至情态都仿佛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仿写要求:通过具体的动作细节描写,写一个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学生仿写范例:它(仓鼠)很活泼,都在刨木屑,从这里钻进去,又从那儿突兀地冒出来,抖抖身上的木屑,又再次钻进木屑里,不停地刨啊刨啊,接着又从中悄悄冒出一个脑袋,左看看,右望望,忽地灵巧地蹦出木屑堆,扭动着肥肥的身子,向前方的食物爬去。(雷雯)

综上所述,一方面,教师通过仿写练习,突破每次写作训练的重点,让作文教学目标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完成。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仿写的基础上再写单元作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就不觉得写作面目可憎了。因此,一次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仿写练习的确能够起到或铺垫,或提升,或完善单元写作目标的作用,真可谓是写作训练的助推力。

摘要:为了促进读写结合和更好地完成单元写作目标,笔者根据每个单元的写作教学目标,从单元课文中筛选出相应的篇章段落来进行仿写训练。这些仿写练习能够起到或铺垫,或提升,或完善单元写作目标的作用,成为作文教学有力的助推力。

关键词:阅读,写作,仿写

参考文献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3

1.学习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把握母亲的性格特点,感悟伟大的母爱。(重点)

3.品味文章平实如话的语言风格,及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难点)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用母爱的故事和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2.交流作者及背景为学习这篇课文做铺垫。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梳理内容

2.划分层次

三、细读,理解母亲形象,体会选材特点。

1.作者回忆了母亲的哪些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

(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小组合作,概括典型事例,感悟母亲形象)

2.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体会课文选材典型组织材料巧妙的特点,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跳读,体会作者情感。

跳读课文,勾划重要词句,说说,你读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些情感。

(感激和怀念,教育和影响。作者将对母亲的深情扩展到对广大人民对党对民族和国家博大情怀体会领导人的伟大。)

五、再读,感受语言特色。

1.勾划出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和记叙部分的关系。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参考课后练习题第四题)

六、小结本课,一课一得。

七、作业。

1.用课文所学的方法,试着写写你的母亲。2.推荐阅读胡适《我的母亲》。

板书:

忆母亲 爱母亲 爱党,爱人民

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新人教版 篇4

一、导入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给学生读的书。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观止指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不用再看其它的书了。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222篇从先秦到明末的精品散文,其中就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什么在浩瀚的古代散文中此文能占有一席之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它的非凡魅力。

二、感知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首先请大同学们自读课文。并参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大体疏通文意。

2、疑问之处全班交流。

3、投影反馈翻译效果。A、重点字词解释。

(1)环滁皆山也 环绕(2)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3)翼然临于泉上 象鸟张开翅膀一样(4)饮少辄醉 就

(5)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6)山行六七里 沿着山路 在山上(7)名之者谁 命名

(8)杂然而前陈者 在前面 陈设,摆放(9)非丝非竹 弦乐器 管乐器(10)射者中 射中(11)临溪而渔 钓鱼(12)颓然乎其间者 醉醺醺地(13)树林阴翳 遮盖(14)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以……为乐 B、一词多义。

(1)谓 太守自谓也 称呼 太守谓谁 为,是(2)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 草木茂盛(3)归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离去 C、句子翻译。

(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解析:第一句判断句,第二句省略句,第三句倒装句。

三、研读

听读,带感情,谈感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

在疏通了文章的意思之后,我们的“绊脚石”也搬了,下面我们带着感情听课文录音,并请同学们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2)、太守以何而乐?

有说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等等。

那么这山水之乐在欧阳修笔下是如何描述的?有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12个字就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作者运笔色调、气氛也不同。太阳出来了,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了,感觉宁静、清新;云聚拢了,山谷洞穴昏暗了,感觉一片阴沉,这就是变化之美景啊!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这里写到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苍翠的绿树,秋季洁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淡雅自然。“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空气中闻到了鲜花的幽香,后句则使人象在酷暑烈日当空时置身于横柯上蔽的浓荫之中,顿觉凉爽。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读读。

下面我们来看宴酣乐:那么这太守的酒宴有什么特点?所有宴会上的原料都是就地取材,十分简朴;而且场面气氛热闹、和谐。

你为太守他没有高高在上,而是和游人们一起置身于快乐之中,这叫做与民同乐。

说到这个游人,除了和太守一起喝酒的宾客,还有哪个城的游人?文章中是怎么写的?“至于负者歌 2 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咱们先一起读读。这么爽的游乐。那么

(3)、从滁人游这一内容可以看出当时滁州城的百姓时怎样的一种生活状况?(太平、安定、幸福),散文中描写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断,呈现的是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而这些都是欧阳修的功劳,因为他作为太守励精图治,政治清明,让百姓轻轻松松做人,自己也痛痛快快潇潇洒洒地做官,于是整个滁州城境内一时大乐,乐翻了天,我们来看文章最后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谁能如此轻松地把滁州治理得这么好啊!除了我庐陵欧阳修还有谁呢?哈哈,我欧阳修既是文人又是好官哪!

所以他还有更深层的一份快乐,那就是因自己政绩而乐。

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这里的“每”是常常的意思,“了”是解决的意思。小结:这似乎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欧阳修啊!享受着这么美的山水,感受着这么和谐的人际关系,以至于他醉了,其实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困此点到了全文的核心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走进太守:(背景插入:欧阳修写本文时只有39岁,被贬前曾任朝庭的四大谏官之一,欧阳修等人一声奏言,对上至宰相的所有官员都可提出罢免官职等军政大权。当时欧阳修满腔热情支持新政,虽然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是人家皇上不听哪,把欧阳修贬了,被贬后落去朝庭职位,贬谪安微滁州。滁州地处偏僻,内心才华无法施展。)

现在我们静下心来,太守欧阳修在乐的同时,字里行间有没有流露出太守别的情绪?请你从文中找到这种情绪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为何以39岁号“醉翁”,隐藏了他对岁月磋砣的感慨,酒成了他解除烦忧的良药,醉成了他忘却失意的方式。以“醉”自号,实则是感慨功业未建、韶华已逝。

B、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乐中含悲,当时他政治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所以心力憔悴,苍颜白发。

C、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这什么要在“醉”的时候“同其乐”,为什么醒了就只能用文章写写乐事?(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把滁州城治理得政治清明,反衬出太守的大材小用,但又三其位谋其政,在打理政事之后写写文章,这种自我排遣的方法,在无奈之下也算是一种乐事。)

经常喝酒,酒量应该不错,为什么饮少辄醉?

这里我们齐读一下,感受感受他的心情。(然而禽鸟知山林这乐……)D、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一种隐喻。好似与心情有关。

小结:所以说,文章中表露出他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的同时,也隐含着他的一丝失落,一丝无奈,但欧阳修并没有沉沦,他在努力找乐,于是与民同乐。这是一种何等积极的人生态度啊。

3、品味:“文为心声”,当他醒来之后自然用笔流露出内心的想法。

有可能正是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这篇《醉翁亭记》轻松选入《古文观止》中,可是老师也发现这篇散文的虚词特点多,比如?(也或而等),古人文字表达向来惜字如金,能用两个字表述的绝不用三个字。为什么欧阳修偏要“反其道而行之”,难道这几个虚词有特殊作用,我们以第二、四节比较读读看,两者有什么不同?咱们班朗读水平最好的同学大家推荐一下。好,咱俩比一比。

“也”字的使用:使文章语气更舒缓。如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那为何要舒缓语气?这么高兴的事情直接写下去不就得了?

“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结构节奏也随之产生变化,不显得呆板。“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如“朝而往,暮而归”,若去掉“而”,成“朝往,暮归”,就显得紧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归之感,插入两个“而”字,就把游玩者欣赏山水之乐的从容之态、欢乐之情、悠雅之兴全表现出来了。

小结:欧阳修以“醉翁”自称,旷达自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的字里行间,使文章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小结:这就是《醉翁亭记》的魅力,文字优美,琅琅上口。情感旷达,积极乐观。让我们学到许多,让我们懂得许多,这就是它选入《古文观止》的魅力所在啊!

4、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上,被贬文人很多。能像欧阳修一样于失意中不消沉,与寂寞中积极入世的中国文人有许多,你能说说你所熟知的吗?

有可能:A、范仲淹:坚忍不拔的毅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欧阳修:随遇而安的乐观,“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C、刘禹锡:自我牺牲的慷慨,“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昂扬气概。D、李白:自我肯定的洒脱,“天生我才必有用” 的潇洒豪迈。

E、龚自珍:重振精神的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材 ”的求贤愿望。

同为政治家文学家,同样遭贬之厄运,虽情感、心境千差万别,但儒家精神实质上相通的——积极入世。

四、拙见

其实在没上此文前,老师对欧阳外长也是略知一二,但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后,才觉得他这一生走得很不易,他的人生遭遇很曲折,这种大起大落的官场遭遇,以一般人的心理来揣磨,肯定悲痛欲绝,我们都知道“人生识字忧患始”,“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欧阳修虽处处被贬,仍“志气自若” “超然独骛”(宋史《欧阳修传》)不改忧国爱民的初衷,不改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小结:这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笔笔写醉,处处谈乐,却又融入忧患,有条有理,让我们带着崇高的心境把文章齐读一遍。(注意文章的舒缓,把带有一种淡淡的醉意、以及淡淡的惬意朗读出来)。

五、共勉

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新人教版 篇5

第二课时

五、品读课文,赏析写法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科学小品文,叙述我与丹尼斯的交谈,交谈的内容是介绍旅鼠的三大奥秘,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想一想:这篇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明确:

1.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生动有趣地介绍知识。2.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

3.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吸引读者阅读。

记叙的框架。本文具备记叙的六要素。时间:“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人物:“我”和丹尼斯;事情的起因:“我”捉到了一只旅鼠;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局:丹尼斯就旅鼠的研究和旅鼠行为的奇特发表他的感想。

说明的内容。如把丹尼斯讲述旅鼠三大奥秘的话筛选出来,连接起来,是一篇完整地介绍旅鼠知识的说明文。

对话的方式。通篇几乎都是“我”和丹尼斯的对话,既通俗又亲切。“我”不仅是忠实而专心的听者,而且“我”的心理活动和语言也有作用,有问有答,反复解开疑问。

六、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自然界除了旅鼠之外,其他的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你知道哪些? 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指示,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课堂小结:《旅鼠之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新奇有趣,意味深长。自然是一位智慧老人,他用多种形式启发我们,教育我们。从旅鼠的身上。我们如果反观人类自身,会悟到许多……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介绍动物奇异现象的文章,试着运用本文的写法。附板书 :

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新人教版 篇6

一、整体感知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二、问题研究

1.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设计此题,首先是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其次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二、仔细品味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这一段文字,品味作者在文中描写的妙处。复述不等于翻译,不必搞字字落实。品味和复述,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可以引导学生在准确理解这一段文字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

三、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道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摘录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教学建议

一、本课教学可用两课时。

二、本课教学,可引导学生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有条件,可充分利用朗读教学录音磁带进行范读,还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

三、本课词语、生字可通过预习解决,有些常用词可作练习。特殊语法现象如“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凄神寒骨”(使动)不必涉及,只要明白句子大意即可。

四、本文描写景物特征异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教师应予注意。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讲清这一问题对指导写作有一定意义。

五、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运用不同形式引导同学把握课文内容。下面提纲可供参考: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六、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对此,我们应讲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七、板书示例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小石潭记》赏析(成曾)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三、《小石潭记》鉴赏(范培松)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竦然。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 篇7

运动和力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惯性,能用惯性解释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学习,了解生活经验与推想相结合解决问题的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客观看待问题,不迷信权威的做事态度。

二、新课引入

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力和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那么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三、新课教学

1、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跨时空论战

在平地上骑自行车,即使不踩踏板,车也会前进一段距离,但因为没有继续用力,车最终会停下来。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大家请看16页的插图。

活动:讨论,自行车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讨论结果。给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他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简而言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但是伽利略不这样认为,伽利略认为,运动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也会一直运动下去。

孰是孰非,我们以实验来证明。

2、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推论:如果表面足够光滑,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可见,要维持物体的运动,不一定需要力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太确切。

3、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定律分析:

实际情况中,物体不可能不受到外力的作用,没有外力只是一种理想情况,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能靠实验检验。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牛顿第一定律不可靠的原因。首先,牛顿第一定律基于完整地实验和合理的推论。其次,从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物体不受外力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那么受到外力时,这种状态就会被打破。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惯性

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惯性在生活中的表现: 当公交车刹车时,站在车上的乘客的脚随车一起停止,但是上身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所以会向前倾。

锤头与杆松开时,可以将锤子的杆砸向地面,与地面接触之后,杆停止运动,但是锤头保持向下运动的状态,就会紧紧套在杆上。

汽车向右转弯时,靠左窗户坐着的乘客由于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就会紧贴左边的窗户。

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抖落伞上的雨点,跳远前的助跑,都利用了惯性。实验:鸡蛋落杯,惯性球,打棋子。

弹开纸板,鸡蛋落入杯中

打掉最下面一枚棋子,其余棋子落在原地 试着解释一下实验现象。打掉纸板时,鸡蛋要保持原来静止的状态,还会留在原地,纸板飞出去,鸡蛋落入杯中。最下面棋子飞出去之后,其余棋子要保持静止状态,于是落在原地。

第二节

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二力平衡概念,理解二力平衡条件。⑵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⑶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条件,进一步体会研究多个因素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的观察、探索、领略科学探索方法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 具:细棉线、小车、钩码、带有滑轮木板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牛顿第一定律是什么? 生:回答

师: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它能不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生:思考。

二、引入新课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二段,观察图8.2-1。引出课题:

二力平衡

三、新课教学

板书:

1、平衡状态、平衡力、几个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概念。师:(以以上的两个实例)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平衡状态,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的力叫平衡力。如果物体受几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叫做几个力平衡。什么叫二力平衡呢?

师: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生:思考、讨论

演示(图8.2-3实验):(先介绍实验装置、研究对象和实验目的)小车受两个拉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

师:小车受两个拉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这两个力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观察、分析、讨论)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师:(引导)物体受两个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即与二力的大小、方向有关,与二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有关。为了研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与某一个因素有关,常采用什么科学探究方法呢?

生:控制变量法

师:怎样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与二力大小有关、与二力方向有关、与二力是否有同一直线上有关呢? 生:(设计实验)①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二力大小不等,放手后,观察小车是否保持静止。②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二力方向相同,放手后,观察小车是否保持静止。③用手按住小车不动,保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观察纸片是否保持静止。

师:根据学生的设计进行演示。

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师:如果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也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师生共同概括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二力平衡的应用

⑴ 求其中一个力。

师: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如果已知一个力的大小或方向,就可以求另一个力的大小或方向。

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图:8.2-3。⑵ 判断二力是否平衡

教材P22,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题1。

四、小结:

1、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概念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3、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五、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1、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下列哪两个力是彼此平衡的()A、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持力。B、木块受到的重力和物体对桌面的压力。

C、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

小结:平衡力与相互作用的区别,在于二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起重机钢绳下吊一重为2000N的货物,下列情况钢绳的拉力F为: ⑴当货物在空中静止,F 2000N ⑵当货物以1m/s匀速上升,F 2000N ⑶当货物以2m/s匀速下降,F 2000N(以上填空填“大于”、“小于”、“等于”。)

3、重400N的小车,受到水平向右100N的拉力,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小车受到阻力和地面的支持力多大?

六、课后作业

教材P22,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题2、3、4。

教学反思:

第三节

摩擦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关系,并使学生尝试运用实验、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玻璃板、毛巾、几支圆杆铅笔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关于摩擦力,你了解多少,你还想知道?你认为怎样能产生摩擦力?请同学自己感受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请同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感受摩擦力,并体会摩擦力是帮助物体运动还是阻碍物体运动?

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的哪些现象中存在摩擦的作用?这些摩擦中哪些是有害的?有些是有益的?显然,我们需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为此,需要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探究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实验(图8.3-3):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学生预测。

(2)教师点拨: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看《信息快递》,注意匀速拉动实验过程中,若要证明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哪些条件应该是相同的?哪些条件是可以变化的?想好以后,如果你需要什么材料,而桌子上没有的,可以由组长上来拿需要的材料。

(3)各组学生分别汇报准备进行的实验方法。

(4)学生以组为单位,安排好每个人的实验分工。(5)学生按照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6)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

教师总结,并板书。

3.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

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例:滑雪比赛

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

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三、小结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新人教版 篇8

区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

比较法、启发引导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打开大屏幕,显示图5.4(课本第4页)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与同学们一块儿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今天我们来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

板书: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讲授新课]

读图5.4:西北地区的地形。

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

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用亮线分别显示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想一想: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阻挡气流)

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1.这里的降水情况如何?(稀少)2.气候有何特点?(干旱为主)3.河流分布多少?(河流稀少)

4.河流多为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内流河。教师提示、点拨学生从气候、地形方面找原因)3、4两题目要通过大屏幕显示中国河流分布图,把推理结果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板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活动1:(课本第12页活动1)

这个题目,学生很快即可完成。通过提问,看有无问题,适当点评。

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教师点拨: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

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 播放录像片段:(有画面,有解说)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2.荒漠草原景观。

3.荒漠景观——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看完后,教师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完成第12页活动第二题。想一想:

1.西北地区制约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缺水)2.西北地区的西部都是沙漠吗?(不是)

3.哪些地方不是呢?(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教师进一步解释为:地表水、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录像片段: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我们把沙漠地区,水分条件较好,能生长植物的地方,叫绿洲。提问:这些绿洲的分布有何特点? 盆地边缘。[课堂小结]

(师生一起复习总结)

提问: 回答:

1.本区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2.东西方向山脉?

对湿润气流阻挡。

3.结果呢?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4.特征包括? 降水稀少。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反馈练习] 1.填空

(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 遥远与 方向山脉的共同影响,形成 为主的气候特征。

(2)西北地区的河流特征表现为:数量,且多 河。

(3)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主要是 的差异引起的。2.判断

(1)西北地区具有受海洋影响小的共同性特点。(2)西北地区内部没有差异。

(3)西北地区干旱区面积广大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4)我国山脉的走向与西北地区气候特征的形成无关。3.填图

在西北地区填充图上,填出下列地理事物: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塔里木河 参考答案:

1.(1)海 东西 干旱(2)少 内流(3)水分(降水)2.(1)√(2)×(3)√(4)× 3.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新人教版 篇9

教师准备:投影仪,教具:课本“探究”内容;补充材料制成投影片.

学生准备:复习近平行四边形性质;学具:课本“探究”内容.

学法解析

1.认知题后:学习了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定义、性质以后学习本节课内容.

2.知识线索:

3.学习方式:采用动手操作来发现新的知识,通过交流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逆向思索

教师提问:

1.平行四边形定义是什么?如何表示?

2.平行四边形性质是什么?如何概括?

学生活动:思考后举手回答:

回答: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下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回答:2.平行四边形性质从边考虑:(1)对边平行,(2)对边相等,(3)对边平行且相等(“”);从角考虑:对角相等;从对角线考虑: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借助上图直观理解).

教师归纳:(投影显示)

平行四边形【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课本P96和P97“探究”的问题.用问题牵引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发现、归纳、论证,可以让学生分成4人小组讨论,然后再进行小组汇报,教师同时也拿出教具同学在一起探索.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探究.在活动中发现:

(1)将两长两短的四根细木条(或用硬纸片),用小钉铰合在一起,做成四边形,如果等长的木条成对边,那么无论如何转动这四边形,它的形状都是平行四边形;

(2)若将两根细木条中点用钉子钉合在一起,用像皮筋连接木条的顶点,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两根木条,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新人教版 篇10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2分)A.雾霭(ǎi)褶皱(zhě)眼眶(kuānɡ)销声匿迹(nì)....B.冗杂(rōng)狩猎(shòu)蛮横(mán)出类拔萃(cuì)....C.争讼(sònɡ)龟裂(jūn)彷徨(páng)接踵而至(zhǒng)....D.撺掇(duò)堕落(duò)萦绕(yíng)络绎不绝(zé)....【点拨】A项“眶”应读kuànɡ;B项“冗”应读rǒnɡ;D项“掇”应读duo,“绎”应读yì。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2分)A.束缚

翡翠

川流不息

怒不可恶 B.扶植

赋予

分崩离析

纷至踏来 C.帷幕

模糊

世外桃园

人情世故 D.骨骼

严峻

大彻大悟

天衣无缝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A.要上课了,正在打篮球的同学们戛然而止。....B.年近九旬的他,行将就木,所以需要子女服侍他。....C.向优秀的人才学习,你才有可能出类拔萃。....D.共产党的优秀干部廖俊波即使批评人时,也是和颜悦色的。....4.下面有关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B)(2分)A.《社戏》——鲁迅——中国现代——小说 B.《桃花源记》——陶渊明——中国汉代——散文 C.《登勃朗峰》——马克·吐温——美国——游记散文 D.《卖炭翁》——白居易——中国唐代——古体诗

5.(吉林中考)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5分)①世界需要爱。②没有了爱,谁也无法阻塞人生的风雨。③爱如漆黑长夜里的明灯,为孤寂失路的人指引方向__;__(,;)爱如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为唇焦口燥的人呈上琼浆。④只有在爱的怀抱中,才能幸福快乐地成长。

(1)给第③句选择正确的标点符号,写在横线上。(1分)(2)“谁也无法阻塞人生的风雨”有语病,请改正过来。(1分)“阻塞”改为“阻挡”

(3)给第④句补上恰当的关联词语。(1分)(4)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2分)示例:爱如炎暑烈日下的树荫,为酷热难当的人提供清凉。6.(临沂中考改编)阅读下面名著选段,根据要求填空。(4分)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他把枪放在膝盖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懦弱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意义而充实。”

选文出自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中的“他”是指保尔(保尔·柯察金),他在疾病缠身、丧失战斗能力的艰难处境下,内心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节选部分表现了他由绝望、动摇到战胜自我(战胜懦弱__摆脱困境__坚定信念)的心理历程。

7.古诗词默写。(7分)(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以声写静的名句是: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离人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泰州中考)综合实践活动。(6分)近日,全市各地正在开展“关爱留守学生”的活动,你们学校也在行动。(1)【老师献爱心】

学校组织本校老师创办了“校园爱心辅导站”,老师们争当爱心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为本校留守学生辅导课业。

校团委准备为辅导站拟一副对联,以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用理想的成绩回报老师。上联已拟好:老师奉献爱心育桃李。请你对出下联。(2分)下联:学生增长知识报师恩(或:同学苦练本领报师恩)。(2)【同学在参与】

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学校面向全体同学征集活动宣传语,你的同桌写的是“让寂寞的花朵也在春风中微笑”。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希望孤独、寂寞、自卑的留守学生,在老师、同学、社会的关爱中快乐成长,绽放自己的美丽,表达了对留守学生的关爱。

(3)【你也在行动】

暑假中,妈妈准备让你用“泰微课”资源自学高中课程,你想邀请留守学生小华到家里一起学习,你打算怎样和妈妈说?(2分)示例:妈妈,我想邀请小华来我家一起学习“泰微课”。俗话说得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一起学习,有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再说小华是个留守学生,到我家来免得他孤独寂寞。所以,我想邀请小华来我家,好吗?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4分)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9.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意境?(2分)断桥、黄昏、风雨

10.词的下阕最后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以梅自喻,表达了作者虽历经艰辛,但不会趋炎附势,仍会坚守节操、立志报国的决心。

(二)(13分)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选贤与能(同“举”,推举).

(2)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3)男有分,女有归(女子出嫁).(4)是故谋闭而不兴(兴起).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2分)A.盗窃乱贼而不作

潭西南而望 ..B.天下为公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故人不独亲其亲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货恶其弃于地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14.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2分)15.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3分)人人都能受得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16.你对文章所描写的“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2分)示例:文中描述的“大同”社会是一个至善至美的社会,那里的人们有着纯洁无邪的心理,互助合作,和睦相处,没有勾心斗角,更没有盗窃乱贼,人与人之间平等、公正、互爱。

(三)(龙东中考)(11分)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

①2009年,中国以1300多万辆汽车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人虽然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原因如下:

②第一,土地制约。城市街道交通拥堵,不少街道两侧摆满了车,远远看去就如一条长龙,不少住宅区、公共绿化带等也都成了“停车场”。中国已占用了太多的良田、林地、草原用于新建、扩建公路。占地面积数量大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近60%;而占地面积相对较少的铁路总里程仅有8.4万公里,只相当于美国的1/3。这说明中国交通发展向汽车倾斜的程度超过了美国。

③第二,能源制约。美国的汽车普及率已超过..50%,如果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美国的水平,到2020年预计中国将有6.9亿辆汽车。若以每辆汽车每年平均耗油2吨来计算,中国的总耗油量将达13.8亿吨,相当于目前全球每年石油贸易量的86%。这可能吗?即使普及电动汽车,也只不过是改变了使用能源的种类。中国超过70%的电能来自化石燃料中最具污染力的煤,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也难以改变,电动汽车的普及不可能明显缓解能源的制约。

④第三,环境制约。汽车尾气排放正在成为最大的污染源。如果今后二三十年中国的汽车普及量达到6.9亿辆,就意味着未来废气排放量相当于当前世界所有的汽车排放量的总和。

⑤受土地、能源、环境这三大因素的制约,中国是否适合做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呢? 17.中国汽车拥有率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是什么?(2分)第一,土地制约;第二,能源制约;第三,环境制约。

18.文中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打比方,把摆在城市街道两侧的车比作长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汽车之多,占地面积之广,使说明对象形象可感。

19.文章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超过”能否删除?为什么?(3分)不能删除,“超过”表范围,说明美国的汽车普及率高于50%,去掉表示确数,与原意不符,“超过”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0.为了让中国尽快走向“汽车社会”,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3分)①建造地下多层停车场;②生产太阳能汽车,减少环境的污染;③研发可折叠的汽车,减少占地面积。

(四)(青岛中考)(12分)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21.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3分)①去邻居家读“报纸墙”;②借小人书读;③捡包鞭炮的纸读;④到废品收购人家的院子里读;⑤月光下读书。

22.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3分)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一连串动词,写出了“我”得到书的喜悦心情,及对读书强烈的渴求。23.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句中的“花”指的是书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依恋。

24.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强化作者对读书往事的怀恋。

三、作文(50分)25.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请以《我有我的精彩》为题写一篇作文。

(2)头顶一片蓝天,脚踏一方热土,我们处在一个共享时代。朋友间的交往,亲人间的欢聚,课堂上的掌声,网络世界的畅游……最难忘,我们一起走过的那段美好时光。

请以《共享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新人教版 篇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学法指导:诵读法 探究引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板书设计: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

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三、问题导学:

1.全文可分为哪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课后反思:

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2.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3.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

描写了江南的雪。

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

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教师借助多媒体电脑,演示江南的雪,北国的雪,让学生感受漫天飞雪,教师进而导入:《雪》 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

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明艳。

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磬口(qìng)忙碌(lù)脂粉奁(Iián)灼灼(zhuó)嘻笑(xī)褪尽(tuù)朔方(shuò)凛冽(lǐnliè)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消释:消溶。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3、了解作者:

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上一篇:写给公交司机的感谢信下一篇:聪明的小狗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