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现实美学视角的中韩美术产业交流与融合探讨

2023-0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化推进,各国的经济联系日渐紧密,而中韩因地缘邻近,在文化、艺术产业经济中的交互更为频繁,尤其是美术产业因涵盖内容多样,可带动整个两国整个文化产业的深度交互。而从美术产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融合独特个性、前卫性的超现实美术语言的交互,成为核心的着力点,其将引领中韩美术产业的创新性发展。赋予现实生活非现实或超越现实的因素,同时进行能够引发视觉的幻影及冲击空间的创造,以此实现对主体力量的有效传达,这是超现实美术语言的核心及本质。

因为美术产业经济的发展不同步,发展水平和层次存在明显差异,从现实性问题分析,中韩美术产业经济交互中超现实美术语言存在时期差异性。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现代性问题的分析与应对进程,韩国在同时期已是经历了这一进程之后试图再次回归民族本身特性,但两国仍具有共同点,即在经历这一时期后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美术的多元化。20世纪80年代,中韩两国共同存在超现实美术语言,它是对抽象与具象产生影响,使其形成对立的因素。为此,透过中韩超现实美术语言的对比分析,能够为美术产业经济的彼此互鉴、互促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一、中韩两国美术产业进入对方文化市场的有利条件

(一)相同的儒家文化背景

中国古代发达的经济、军事和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周边各国,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儒家文化圈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东亚各个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中的各个场景。中韩两国在儒家文化中的共同点,成为中韩两国美术产业进入对方文化市场的最有利条件之一。两国人民在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行为作风上的相似点,深深影响了两国在美术产业中的创意策划及各种作品的加工和生产。两国的美术作品互相之间很容易找到文化的共同点和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同样的作品也很容易在两国国民的精神上产生共鸣。

(二)相近的情感认知结构

美术产品的意义或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生产者或艺术家,而恰恰是美术产品的接受者通过自己的情感认知体系决定了美术产品的价值和意义。任何一种美术产品都无法避免地由于创作者以及创作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而带有许多带有国家或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不同地区或国度的美术作品的接受者在语言、思维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通过情感来让不同地区及文化背景下的人民所喜爱是考量美术作品的一大难点。中韩两国由于在文化、地域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相通性和相似性,因此两国人民的情感认知结构虽然具有一定差异性,但是结构却很相近,如两国人品对家庭、道德、婚姻等的追求均能体现这一相近性。得益于此,中韩两国美术产业的交流和融合相交于其他国家要更为容易和顺畅。

(三)现代性差异的相互补充

除文化的近似性之外,差异性同样是决定两个或多个国家与民族之间能否顺利进行文化交流的关键。我国目前正处于现代化转型的中间阶段,而韩国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型。我们所处的时代对于韩国百姓来说正是他们的过去。这种不同的现代文明进程,造成了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互相进入对方文化产业市场的切合点。中国百姓欣赏韩国的美术作品,就相当于在欣赏自己的未来,而韩国百姓欣赏中国的美术作品,就相当于在欣赏自己的过去。这种过去与未来的交织,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能够很好地激发创作灵感,引起艺术接受者的情感共鸣。因此,两国之间现代性差异的相互补充是两国美术产业能够进行交流与融合的另一关键因素。

(四)西方超现实作品

中韩美术产业经济的互动共融发展,依托于美术艺术文化、创作理念上的同源性,而纵观中韩超现实美术语言发展历史,两国均承载和借鉴了西方超现实作品,这为中韩美术产业经济的交互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在中韩美术产业经济频繁交互中,很容易发现,中韩两国美术家中,很多应用超现实美术语言的人都曾在美术学校与西方现代艺术有过接触,当时的西方超现实美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内心情感与思想,但是他们并不会对西方美术作品进行直接的模仿,而是出于对自身所面临、想象的世界进行传达的目的,对西方超现实美术语言加以借用,此种超现实美术语言的创新性应用,为中韩美术艺术创作增添了独特个性,提升了显著识别性,为两国后续的美术产业经济交互提供了学习、交流的空间和机会。

西方超现实主义的立足点是诗文,虽然中韩两国的超现实美术语言均是从美术方面出发的,但其同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依旧是不容忽视的,中国美术家的作品创作曾受到尼采与贡布里奇哲学理论的极大影响,如王广义与舒群等人在阅读了尼采之类的书籍之后,完成了契里柯式形而上绘画;韩国美术家当时与一些文学家的关系亦十分密切,如申鹤辙受到诗人金池河的同名诗歌的影响而创作出《嗓子冒烟》的作品,李钟九受到李文九的《我们村子》的影响而开始农村美术作品的创作。为此,中韩美术产业经济的共融发展要找准着力点,可以基于诗文内容的超现实美术作品的交流学习为突破口和核心内容,围绕此逐步拓展,实现深度的合作。

(五)中韩艺术家身份

中国20世纪80年代参与新潮美术创作的美术家大多出生于50年代,这部分美术家采用哲学主题对先前流行的政治主题进行替代,借助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多种美术语言或方式对写实的美术语言进行拓展,他们有结为美术群体的意愿,通过美术群体的力量发表宣言,举办各种美术展览。韩国美术家同样喜欢参与以民众美术为主题的各类群体活动,他们在当时每年至少会举行一次美术群展。而中韩美术学家在超现实美术语言表现手法、创作内容上的趋同性,为中韩美术产业经济的共融发展提供了主体性支撑。

之所以不是简单地以“超现实主义者”称呼20世纪80年代的中韩美术家,原因在于这些美术家的意图并非如“超现实主义”美术家一般对“梦境”进行追逐,他们更多的是对理想现实“境界”进行创造,这一境界是对超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结合。因此,中韩美术艺术作品发展也被打上了同样的烙印特点,其也将两国美术产业经济引向了同样的方向,可见,对于中韩美术产业经济的交互,应该结合两国超现实主义学者的创作“境界”,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和迁移,以更好地服务于本国美术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基于超现实美学视角的中韩美术产业交流与融合路径

(一)相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意境的追求

中韩美术产业经济交互不仅停留在美术作品这一物体层面,更多的则是趋向其隐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意境,美术家“超越现实”的愿望所表达的并非对现实的冷漠,相反,他们的美术创作冲动更多地以对现实真理的追求为来源。例如,中国美术家王广义的《凝固的北方极地》这一画作追求的并非作为“艺术”的画家语言的表现性,而是对深层语义意象的精神表述性进行追求,目的在于传达当时的“北方精神”,这便是对当时现实的体现。

(二)美术家表现方式的转变

韩国美术家拒绝使用写实主义而用到现实主义一词,表现方式不再只是追求对写实主义的再现,而是通过对事物进行歪曲、变形、抽象、非具象以及超现实等多种技法的采用,将一种开放的态度彰显出来,这便是韩国美术艺术创作的个性化特点,也正是基于该种特点,使其美术产业经济具有较高的辨识性。同时,对现实的矛盾以及对立的尖锐化等问题加以强调,通过对这类现象的凝结,实现对统一性与协调性的追求,韩国美术家的此类主张均是抽象乃至歪曲现实主义的基础性反映,将相极性与相生性放于同一线上,指向民族美术的传统基础是这一特点的终极目的所在。除此之外,韩国理论家崔烈指出现实主义是对社会人际关系进行描述的系统,暴露支配者的观点即支配的观点,针对人们所处的困境,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进行作品的创造。随着时代的变迁,中韩两国从超现实美术语言转换到后一代美术语言之中,作品中具有的乌托邦梦想以及现实讽刺等因素在中韩美术产业交互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在当下或未来的美术产业合作交流中应该给予重点关注。

(三)超现实美学视角的美术创作

在中韩美术产业交互过程中,可以发现中韩两国美术家在对表现主义与超写实主义手法进行应用之时,对超现实美术语言的使用成为一种折衷的方法。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时代变化的背景之下,中韩美术家在多数语言与技法上做出了改变,超现实美术语言的折衷性对90年代以后的美术产业交互发展产生了助推作用美。尽管中韩两国的美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对之前的美术潮流持有反对的态度,形成的形式亦为对立形式,但他们共同对超现实美术语言加以应用,在意识与无意识、精神与物质、梦想与现实以及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来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中韩美术家借用超现实钥匙实现了对现实矛盾的自然融解。另一方面,超现实美术语言中的折衷以及辩证等因素奠定了90年代之后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基础,甚至对本土的现代性产生了促进作用。超现实美术语言对中韩两国的本土要素进行融合,它与各国美术产业发展的需求和特点相契合,这是引发两国美术艺术交流、产业交互的根源所在。

三、结语

中韩美术产业经济的共融发展,是支撑两国美术艺术创作方法、文化内涵交互学习的关键所在,而超现实主义美术语言,是中韩美术家试图在混乱的社会背景之下借助创作传达自己对社会的意见。超现实美术语言以“自由”为对象,能够确定当时美术发展阶段的现代性与本土性基础,创设各国美术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并赋予美术产业经济的个性化特点,提升其在国际上的识别度和影响性,从而吸引更多的美术艺术家进行交互学习,更新创作理念和方法,以融合两国超现实美术语言的精华创设出更多的优秀美术作品。

然而,美术家在通过创造作品直接表达自身想法的过程中受到了限制,因此追求以西方超现实主义语言为支持将自己对现实的看法曲线地表达出来。在两国美术家身份不同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共同背景的影响下,中韩对超现实语言的运用表现出了差异化的方向,而该种异质性正可以为中韩美术艺术的交互法提供彼此借鉴、学习的机会和空间,也从根本上驱动了中韩两国美术艺术产业的交流、合作。以此为突破口,引领中韩美术产业深度交融、共赢发展。

摘要:中韩文化产业经济的交互形式类型多样,美术艺术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类,而找准着力点,彼此借鉴,是驱动两国美术产业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20世纪80年代,中韩两国美术家借助超现实美术语言对自己国家的现实情况进行描绘,并将与西方超现实主义者相类似的前卫性反映出来,成为两国美术一方面具有前卫性、另一方面具有现实性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超现实美学视角,对中韩两国美术产业经济的交互共赢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和优势进行了总结,了解两国美术家借助超现实美术语言对各自国家现实的讽刺以及对新世界的幻想,以此为两国美术产业经济的共融发展注入新生动力。

关键词:超现实,美学视角,中韩美术产业,交流融合

参考文献

[1] 林辉.超现实艺术图像分析[J].文艺争鸣, 2010 (8) .

[2] 武婧如.探析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图像特征及其视觉体验[J].美与时代(中), 2019 (3) .

[3] 陈文轩.中韩文化产业发展比较与合作展望[J].亚太经济, 2014 (1) .

[4] 张胜冰, 王元伦.中韩文化产品进入对方文化市场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分析——基于文化传统与现代性差异的视角[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6) .

[5] 张珂, 王琪斐.美术还是工艺美术——日韩现代“ART”新动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 .

上一篇:基于化工企业环境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分析下一篇:浅谈如何加强市政施工排水预处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