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民营经济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乏力,就业问题严峻,人才流失严重,而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转型、振兴东北战略部署的实施,都离不开人才支撑。面对此困境,东北地区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人才,但在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同时,更应该立足东北,重视本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减少东北地区人才的流失,确保东北振兴具有充足的人才保障。这些都对东北地区的就业环境、就业政策、就业措施等提出新的要求。而相关数据表明,作为人力资源中的高素质劳动力部分,东北地区的大学生近年来出现就业难、流失多的现象。因此,研究、解决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为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而进行人力资源储备的重要前提。在研究中,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就业理论为基础,西方经济学有关就业理论中的有益部分为借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业思想为具体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方法和观点为基础,吸收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将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就业理论,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就业理论等西方就业理论,以及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就业思想进行系统梳理,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具体研究。本文以中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演变为基础,回顾了不同阶段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征,认为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要适应时代的趋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区域特点,利用市场机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在对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现实进一步分析后,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研究,结合对东北地区11所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问卷调查,认为目前东北地区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就业率下滑、毕业外流加重、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不及时、用人单位存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歧视、大学生就业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可能有区域经济增长疲软带来的就业市场萎缩、制度支持和创新不足导致的就业创业环境差、高等教育不适应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就业偏好造成就业期望过高、就业市场存在对大学生的过度消费等经济学原因。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本文通过建立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分析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状况、私营企业状况、就业工资状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认为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培育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都能够明显促进大学生就业,但产业结构转型对就业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此外适度地提升本地就业人员的基本工资水平,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在东北地区就业。针对东北地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借鉴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经验,认为在促进东北地区的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选择上,应结合东北地区自身区域特点,参考美国的就业政策调整策略和反应速度,在细节上学习与我国东北地区文化和经济发展阶段更契合的日本政府的相关做法,同时借鉴英国政府的国家实习和职业培训政策等。通过以上分析、实证和借鉴,本文得出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不能孤立地从某一个方面采取措施,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这五个主体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内涵的“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促进体系:政府应积极履行其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各种职责、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立政策制定主体协同机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来促进大学生就业;社会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舆论环境、大力发展对大学生的社会职业培训、提升大学生就业的中介服务质量、搭建大学生就业信息交流平台来服务大学生就业;高校可推进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来助推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需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加强与高校合作、建立公平的大学生选聘机制、营造良好的单位用人环境来吸引大学生就业;大学生自身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切实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强化求职技巧来应对就业。

关键词: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就业问题;就业对策

学科专业:政治经济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述评

1.2.1 大学生就业相关概念界定

1.2.2 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述评

1.2.3 国内大学生就业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文章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梳理与理论分析框架

2.1 人的本质与就业的出发点

2.1.1 经济活动中人的本质

2.1.2 劳动是人的本质需求

2.1.3 大学生就业的出发点

2.2 价值取向与就业目标

2.2.1 就业的价值取向

2.2.2 就业的基本目标

2.2.3 大学生的就业观与就业目标

2.3 劳动力配置与就业方式

2.3.1 劳动力的计划配置

2.3.2 劳动力的市场配置

2.3.3 大学生的就业方式

2.4 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

2.4.1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

2.4.2 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理论

2.4.3 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理论

2.4.4 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理论

2.4.5 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

2.5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2.5.1 两大部类与就业结构

2.5.2 三次产业与就业结构

2.5.3 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

2.6 工资决定与就业吸引

2.6.1 工资的本质

2.6.2 工资的决定

2.6.3 工资与大学生就业

2.7 社会保障与就业扶助

2.7.1 社会保障的本质

2.7.2 社会保障的功能

2.7.3 社会保障与大学生就业

2.8 教育培训与就业能力

2.8.1 马克思和列宁的论述

2.8.2 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

2.8.3 教育培训与大学生就业

2.9 理论分析框架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特征的历史演变

3.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3.1.1 统包统分

3.1.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征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阶段

3.2.1 由供需见面向双向选择过渡

3.2.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征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阶段

3.3.1 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

3.3.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经济学原因分析

4.1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现状

4.1.1 东北地区各省大学生就业整体状况

4.1.2 东北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

4.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4.2.1 就业率呈下滑趋势

4.2.2 毕业外流程度加重

4.2.3 专业结构调整滞后

4.2.4 企业存在就业歧视

4.2.5 过于追求经济利益

4.3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4.3.1 区域经济增长疲软决定了就业需求萎缩

4.3.2 制度支持创新不足导致就业创业环境差

4.3.3 高等教育不适应产业转型对人才的要求

4.3.4 就业市场存在对大学毕业生的过度消费

4.3.5 大学毕业生就业偏好造成就业期望过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证分析

5.1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5.1.1 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分析

5.1.2 产业结构状况的影响分析

5.1.3 民营企业状况的影响分析

5.1.4 就业工资状况的影响分析

5.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动态影响的模型构建

5.2.1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的构建

5.2.2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的估计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5.3.2 平滑转移特征及其结论分析

5.4 促进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5.4.1 保持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以提升就业需求

5.4.2 促进区域的产业优化以激活第三产业发展

5.4.3 正确看待和培育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

5.4.4 适度地提升本地就业人员的基本工资水平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学生就业的国际经验借鉴

6.1 日本大学生就业经验借鉴

6.1.1 前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1.2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2 英国大学生就业经验借鉴

6.2.1 前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2.2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3 美国大学生就业经验借鉴

6.3.1 前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3.2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4 对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6.4.1 推进相关法案制定,构建公平就业体系

6.4.2 强化职业指导培训,改善劳动力的供给

6.4.3 实行产业扶持政策,扩大社会就业需求

6.4.4 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促进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7.1 政府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7.1.1 明确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职能

7.1.2 完善促进和保障就业的法律法规

7.1.3 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区域就业提升

7.1.4 建立就业政策制定主体协同机制

7.1.5 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7.2 社会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7.2.1 营造良好就业舆论环境

7.2.2 大力发展社会职业培训

7.2.3 提升就业中介服务质量

7.2.4 搭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

7.3 高校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7.3.1 推进教育与教学改革

7.3.2 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

7.3.3 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

7.3.4 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

7.4 用人单位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7.4.1 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

7.4.2 开展深度的校企协作

7.4.3 建立公平的聘用机制

7.4.4 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7.5 大学生自身层面促进就业的对策

7.5.1 努力培养正确就业观念

7.5.2 切实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7.5.3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7.5.4 注重强化求职能力技巧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新形势下高校宿舍文化论文提纲下一篇:国际电子商务法分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