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东北地理所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 篇1

植物学专业(硕士学位点071001)含植物多样性、资源植物学、植物生态学三个研究方向。植物多样性:(1)种子植物区系与系统。在研究东北植物区系、分类及系统演化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专科属研究及特有植物的研究。(2)孢子植物学。主要进行苔藓、地衣、真菌分类区系及系统演化研究。在全国志编研的同时,开展专科专属和系统演化研究。

资源植物学:东北特有及稀有濒危植物的保护和永续利用研究:包括植物就地和迁地保护、引种驯化及(观赏植物)新品种培育等。

植物生态学:(1)植物种群和群落生态学:研究孢子植物(苔藓、地衣、真菌等)和种子植物的种群特性和变化动态,群落的分布规律及演替,植物与环境之间关系和相互作用。(2)植物保护生态学:植物多样性研究及珍稀濒危和重要类群(固氮植物、资源植物)植物生态保护理论和实践。微生物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071005)含微生物工程、微生物生态、环境微生物学、真菌系统学和生物学、植物发育生物学五个研究方向。

微生物工程:主要研究维生素C、多种氨基酸、有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产生菌的代谢、调控及工程菌的构建;研究筛选新型生物活性物质,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食品、生物药物,并开展环境保护及研制新型生物农药及生物肥料等。

微生物生态学: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现代生态学的观点与方法,研究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净化过程与技术;微生物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效应气体的微生物产生机理、排放过程与调控;微生物对大气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养分转化过程的影响及调控。环境微生物学:利用现代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工业污水生物净化、污染土壤/水体生物/生态修复、土壤营养物质循环、矿物资源开采、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面的微生物学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

真菌系统学和生物学:主要研究高等担子菌的系统学,包括分类学、分子系统学,主要林木病原真菌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药用及食用真菌学。

植物发育生物学:是研究植物个体发育规律及其调控机理的学科。植物发育生物学以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显微技术等一系列实验技术为支撑,其研究对象从细胞、组织、器官到个体水平等不同层次,内容涉及植物开花、传粉、受精、胚胎发育及植株形成等不同发育阶段发生和发育的细胞和分子机理。

生态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071012)含森林生态学、林业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水文生态学、气候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化学生态学、产业生态、生态系统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根际生态学等十三个研究方向。

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演替;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复杂性;森林健康评价与管理;森林质量、景观格局及环境效应;森林水生昆虫生态;森林界面生态过程;森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树木生理生态特性及抗逆性机制与调控;天然林经营管理与保护对策;人工林土壤生态管理理论与技术;城市森林结构及生态服务功能;“3S”(GIS、RS、GPS)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林业生态工程学:研究防护林构建、培育及其生态学基础;防护林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理论与技术;林木种质资源选育及优化组合利用技术;退化立地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土地荒漠化形成的生态学机制及防治技术。

恢复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与恢复途径;草地植物适应对策和草地植被多样性维持机制;沙地植被演替与人工植被稳定性;沙地生态系统生态需水与植被配置;退化草地的养分循环和调控机制;草地荒漠化监测。

水文生态学:研究森林、草原等主要生态系统水循环过程机制;生态系统结构影响降雨再分配、蒸散、坡面产汇流与流域径流过程机理;流域水文过程的模型与模拟;大型生态工程(包括林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等)与水利工程建设对水文过程及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生态破坏可能引起的水、旱灾害评价与预测;流域水循环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气候生态学:研究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关键物质(温室气体、水分)及能量的交换过程与机制;植被下垫面生态过程的观测与模拟;生态系统生产力机理与评价;大型生态工程(包括林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等)建设的气象效应与生态效应;生态系统功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与环境因子(大气、光、水分等)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菌物、苔藓、地衣等)的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植物-微生物共生生态机理和调控;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珍稀濒危植物、菌物和重要资源植物、菌物的生态保护及持续利用。景观生态学:以野外考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为主要手段,研究不同时空尺度景观的空间格局、生态过程与动态变化,建立景观指标体系与空间直观模型,进行区域景观评价与生态安全、区域景观格局变化与全球变化、区域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的保护与生态旅游研究。

农业生态学: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平衡,土壤-作物-喂饲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农田土壤磷肥残效和叠加效应,土壤中氮的矿化与固定,土壤-植物系统中氮的去向、转化与循环,农业系统养分调控管理与土壤肥培肥技术);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农田水量平衡与转换,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农田生态系统水肥调控途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农业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工程;人类活动对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等。

化学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中植物与其它有机及环境通过次生物质为媒介的化学关系,特别是植物种间种内的化学作用。揭示植物种间的化学识别及信息传递机制,简明植物种间功能物质对土壤生物的影响及其迁移转化过程。

产业生态学: 研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优化演变路径;循环经济政策的量化评估方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循环经济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区域一体化环境技术与政策的评价方法;能值理论在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学领域的应用;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分析方法;区域水资源的优化分配理论与方法;区域产业共生与节能减排模式;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生态产业园规划理论与方法;生态补偿的理论与方法;清洁发展机制与循环经济。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分布、结构与功能及其内在联系,系统的发展与演替,系统内和系统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及其对自然和人为因素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分子生态学: 研究不同生态环境与植物进化的关系;不同生态环境对植物生存机制的影响;无环境污染的转基因植物技术的开发;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方法修复污染生态环境等。

根际生态学: 研究植物根系与土壤界面在调解和控制生态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根土界面在大气-植被-土壤连同体中的功能;根土互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根系动态对土壤碳氮转化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群落的调控;土壤生物区系和生化过程对植物生长的反馈。

环境科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083001)含区域环境与污染生态、生态过程与 环境毒理、污染防治与环境修复、环境质量与食品安全四个研究方向。

区域环境与污染生态:研究重点区域土壤风险评价与安全性区划;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

体系与综合治理;矿山环境修复及伴生资源开发利用;海湾河口沉积物典型重金属环境地球 化学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污染特征与时空演变;东北黑土环境安全性及黑土区农业土 壤环境安全基准;辽河流域区域尺度水土环境污染过程与生态建设。

生态过程与环境毒理:研究典型污染物生物的生态化学过程及修复原理;复合污染生态效应 与污染物之间的复杂定量关系;生物体耐污染的生态毒理化学机制;污染土壤修复的安全基 准指标体系;重金属转运基因及其在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污染胁迫下植物细胞 的DNA损伤和错配修复。

污染防治与环境修复:研究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应用;危险废物的无害化与资源 化利用;河流修复机理及区域尺度设计;污水处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技术;冶金尾液尾渣砷 污染控制;污染土壤的生物及物理化学修复;饮用水安全保障与处理理论及技术。环境质量与食品安全:以农产品产地环境和食品加工环节为研究对象,开展重金属及

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方法研究、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和技术研究、食品及环境安全技术指 标和产品及方法标准研究、食品安全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企业示范。

土壤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090301)含土壤植物营养(化学)、土壤生态、土壤生物化学与环境土壤学、生物地球化学四个研究方向。

土壤植物营养(化学):以东北地区主要土壤为对象,研究土壤作为陆地(森林、农田、草地)生态系统乃至整个生物圈的中心环节,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独特作用与功能;不同植物种群及其配置对土壤物质和能量的同化量及据此提出优化植物种群配置;仿自然顶极结构的植物种群配置所需的优化土壤条件及其建立的途径与措施;土壤生态系统平衡地位的保持与提高土壤库的结构特征、构成特点;库容和通量、增大库容和通量的途径与措施;土壤生物学活性在评价土壤肥力、促进物质转化、防止土壤污染和提高化肥肥效中的作用及其有关的应用问题等。

土壤生物化学与环境土壤学:研究人类活动与土壤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预的土壤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及其调控途径和措施;从全球变化和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以土壤有机碳、氮的生物化学转化和循环过程为核心,重点研究外源有机物料以及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代谢过程。

土壤生态学:研究土壤生物间、土壤生物与土壤非生命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土壤生物群落与土壤内部环境以及外界环境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土壤动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土壤生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土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土壤健康与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生物地球化学(biogeochemistry):主要研究碳、氮等元素在地球的大气圈、土壤圈、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之间的循环和交换;研究这些物质循环对植物生产力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特别是二氧化碳的固存和其他元素(如氮、磷、硫等)对其的影响。

森林培育学专业(硕士学位点090702)含天然林培育与管理、次生林生态系统生态过程与经营、防护林营造与经营管理和人工用材林培育四个研究方向。

天然林培育与管理:研究天然林维持、利用、经营及保护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天然林在洪涝灾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碳平衡等方面的贡献;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天然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决策支持系统等。

次生林生态系统生态过程与经营:研究次生林自然干扰过程、结构调控与定向分类;主要类型次生林土壤养分和水分循环;干扰条件下次生林主要建群种生理生态;次生林人为干扰和自然干扰(雪/风灾)后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次生林天然更新障碍因子与人工促进天然更

新;次生林培育理论与技术;山区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开发试验示范等。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 篇2

北京, 北四环保福寺桥南, 中关村南三街8号, 匆匆路过的行人很多都不知道, 在这不起眼的院落聚集着中国物理学领域顶尖的科研工作者, 许多受到全世界科学家尊敬的学术成果在此生根发芽。这里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月10日举行的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此。

以赵忠贤、陈仙辉、王楠林、闻海虎、方忠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国家实验室 (筹) (以下简称“物理所”) 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因为在“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此前, 这一奖项已经连续3年空缺。

这是物理所荣誉皇冠上的又一颗明珠。据不完全统计, 物理所及其前身应用物理所累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千余项;1978~2012年, 物理所共获各类科技成果奖360余项。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这些成果的产生, 得益于国家对基础科研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长期持续稳定支持, 更离不开物理所这块科研土壤的滋养。以高温超导体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成果为什么偏偏在这里开花结果, 这块创新“沃土”是怎样被造就出来的呢?

英雄不问出身筑就人才高地

“功以才成, 业由才广”为了广纳贤才, 物理所领导班子可谓“煞费苦心”。

现任物理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丁洪, 是美国物理学界辞去全职正教授的第一人。他的“辞职事件”一度震惊了美国物理学界。

“放弃美国平静的科研生活, 主要原因是被物理所领导的诚意打动。”丁洪说。

丁洪的经历只是物理所招贤纳才的一个缩影。王恩哥、张杰、薛其坤等一批当今中国物理学界的帅才当年也都是物理所这个“巢”引回的凤凰。

在1994年中科院提出实施“百人计划”时, 老所长杨国桢就借助这股东风, 采用多种形式从海外知名科研机构、大学招才引将, 从而奠定了物理所的人才基础。

为和海外优秀人才无缝对接, 2005年3月, 时任物理所所长的王恩哥首次在美国物理年会举办人才招聘答辩现场会, 为他们到物理所工作开辟“直达通道”。2005年8月, 物理所实施“国家实验室特殊人才引进计划”, 设立海内外联聘教授, 引进相当于海外终身教授的高水平人才到物理所长期工作。

2008年开始, 物理所又通过国家“千人计划”项目在全球范围引进国外知名科学家到中国工作。2009年, 物理所入选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除了借助国家政府引才通道, 物理所还设立“自选动作”, 避免了优秀人才争过“独木桥”, 适应研究所自身多层次的人才需求。

2006年6月, 物理所自筹资金设立所级层次的“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 (“小百人”) , 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 (“大百人”) 的补充。该计划实施以来, 共引进“小百人”35个, 很多“小百人”已经在各自的领域崭露头角。

物理所所长王玉鹏自豪地说:“物理所自主引进的‘小百人’最近几年成长非常迅速, 很多人的科研水平丝毫不亚于通过其他途径引进的人才, 很多科研成果均出自他们之手。”

当前, 物理所已经有完善的海外人才引进体系。截至2013年年底, 物理所累计拥有“千人计划”入选者11人, “百人计划”入选者60余名,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已达50余名。

海归科研人员在国外小有成就, 一般回国后多会因政策倾斜得到经费支持和优厚待遇, 而在中国土生土长, 没有国外工作经历的“土鳖”研究人员, 常常只能“徒有羡鱼情”,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鳖”们的科研积极性。

针对这一现状, 物理所领导班子坚持:既要吸收外国优秀人才, 也要培养扶持国内学者。不拘一格降人才, “英雄不问出身”, 拿成果、实力说话。

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单磊, 1975年生人, 自进入物理所做博士后再到留所工作, 单磊一直在国内进行学术研究, 由于科研成果突出, 所里给予其重要支持。这位年轻科研人员在2013年被顺利评为研究员, 比与他同一时期入所的一些“百人计划”入选者还早。

王玉鹏指出:“这就是所谓的‘英雄不问出身’!”

慧眼识才, 事业留才, 让物理所成为物理人才成长的摇篮。据悉, 建所85年来, 先后有60多位院士在所工作。

改革评价体系以“水平”论英雄

评价体系是指挥棒, 好的科研少不了恰当合理的评价导向, 这一点对于基础研究来说尤为明显。但是评价体系改革事关重大, 搞不好就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物理所的评价机制改革, 可以概括为“重质量不重数量, 重影响不重影响因子, 重眼前更重未来”。实行之初, 这项改革也遇到了一些质疑。有人认为, 只有文章篇数和期刊影响因子这样的数字才是客观、公平、可靠的, 研究质量这样主观判断的东西不准确, 还会滋生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在实践过程中, 物理所领导班子和学术委员会努力保证评价过程既灵活又严谨, 既科学又公正。

王玉鹏说:“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 改革才是最大的红利, 这在科技创新领域也不例外。物理所有自己的实际情况, 必须要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努力探索, 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现任物理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周兴江就是改革的受益者。

作为一位设备研制爱好者, 回国后, 周兴江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的研制中。他除了利用自己在国外工作时获得的数据发表一些论文外, 在物理所的研究组没有其他论文发表。

而国内研究人员一般不太喜欢自己动手研制设备, 因为这样可能几年都发不出论文, 被认为没有科研成果, 学生也跟着吃亏。

“所里领导从来没有用论文指标衡量我, 始终给予我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周兴江说, 为了保证他们的研制项目按时完成, 在资金还没到位的情况下, 物理所甚至先借给他们资金开展工作。

周兴江设备的成功研制得益于物理所宽松的科研环境, 得益于物理所科学的评价机制。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物理所认识到高性能仪器设备对实验研究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 在评价体系方面不搞“一刀切”, 充分发挥了科研人员的主动性。有了评价机制支持, 物理所也一直走在设备研发的前列。

其实在早期, 物理所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追求论文总量, 发表SCI论文数及论文引用数, 在全国科研机构中曾一度连续12年位居第一。

物理所的SCI论文不少固然可喜, 但在高水平的国际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特别是大的原创性工作毕竟还太少。重大、原创、基础性研究成果少, 不仅是物理所, 也是我国基础研究论文中普遍存在的弊病。

“创建国际一流研究所, 我们必须在保持一定论文产出的同时, 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物理所领导班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研究人员不再拘泥于数量, 开始着眼于高端论文, 多做影响力强的好文章。在此评价体系指引下, 物理所近年来发表在《科学》《自然》《物理评论快报》3家高质量刊物的论文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借助“一三五”“创新2020”发展战略要求, 物理所进一步加强在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交流体系上的探索。

2001年以来, 物理所开始试行国际评价制度, “让别人评价自己的成果”。从2001年到2013年分别组织实施了多次国际专家评价工作, 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著名大学和科研单位相关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 对物理所的科研方向和研究工作作出了肯定的评价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如今, 物理所已经形成了“国际评价机制”和“学术交流与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同时以科研成果具有原创性重大突破或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为更高目标, 而不单纯拘泥于《科学》或《自然》等刊物上的文章发表数, 更多地以“成果”论人才。

传统一脉相承营造开放环境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物理所图书馆照常开放, 所内许多科研人员在不能做实验的情况下, 把时间用于阅读文献资料和国外学术著作, 或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思考科研及其发展方向。缺少鲜花和掌声的基础研究注定是“寂寞”的。

“穷理、有容、唯才、同德”, 是物理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物理所人能战胜孤寂, 取得优秀成果, 与物理所几代科学家在科研中一直保持自得其乐的优良传统分不开。

超导现象的发现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从最初的研究热潮到后来的逐渐冷淡, 最终很多团队都不得不解散, 物理所的超导团队却一直抱着对超导科学的渴求, 坚守这块阵地。

中科院院士赵忠贤经常对学生说:“既然献身科学事业, 就要淡泊个人名利。”他和学生经常在实验室里挑灯夜战, 做着在别人看来“挺死性”的实验和研究。

物理所是中关村的“不夜城”。深夜, 当城市早已进入梦乡, 保福寺桥南的几座实验楼仍灯火通明。做完实验, 如电影散场般, 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走出实验室, 饶有兴致地谈论着一天的进展和收获。

文化传承, 少不了呵护科研的土壤, 对基础研究来说, 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尤为重要, 物理所没有停止过这方面的努力。

走在科研前沿, 向国际一流研究所奋斗, 少不了开放的学术交流。目前, 物理所已经与美、英、德、法、日等国的数十个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及相关国际学术组织建立了多领域实质性的合作关系。

“我发现在物理所的电梯里经常遇到的熟人同行比在美国还多。”一位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凝聚态物理学教授曾表示, “物理所邀请许多国外学者作报告、合作研究, 我也几乎每年暑假到物理所, 现在不少在美国的教授, 要么全职过去, 要么半职过去, 或者像我一样, 在假期过去。这既是一种观念上的互补, 也是一种设备和资金上的互补。”

“十几年前, 国内与国外科研条件相差太多, 大家都愿意出去开展合作研究。现在随着国力增强, 科研条件和氛围的极大改善, 一些人更愿意回到国内, 为祖国科技事业贡献力量。”物理所副所长、中科院院士高鸿钧说。

铁基超导体研究引领全球, 是我国基础研究厚积薄发的结果。在物理所先进体制、重视人才的环境里, 在中科院大力支持和国家政策关怀下, 相信将会有更多基础研究成果在这块创新“沃土”中喷薄而出。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4-01-15)

穷理

有容

唯才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 篇3

中科院2013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审计署对中科院2013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重点审计了院本级和所属物理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生态中心、大气所)等6个单位,并对有关事项进行了延伸审计。

一、基本情况

中科院为中央财政一级预算单位,部门预算由院本级和127个二级预算单位的预算组成。财政部批复中科院2013部门财政拨款预算支出为3 303 697.40万元,中科院决算(草案)反映的当年财政拨款支出2 466 472.06万元,其部门预算与执行结果的差异总额为837 225.34万元,差异的具体情况及产生原因见附表1。

本次审计中科院本级及所属单位2013财政拨款支出共计156 832.31万元,占部门财政拨款支出总额的4.75%。审计查出预算执行中不符合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金额35 969.87万元,其中2013年24 255.88万元;其他财政收支方面不符合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金额6056.94万元。上述问题对中科院2013预算执行结果的影响见附表2。

审计结果表明,中科院本级和本次审计的所属单位2013预算执行基本遵守预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本符合会计法及相关制度规定,对以前审计发现的问题积极进行了整改。

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所属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纳米中心)2012年用已完工项目申报预算,套取财政资金912万元;物理所2009年重复申报项目,套取财政资金606万元。

2.2008年以来,所属纳米中心、半导体研究所(以下简称半导体所)、大气所、物理所、生态中心扩大经费开支范围,在基本支出、课题和项目经费中列支无关支出等15 826.84万元,其中2013年5757.59万元。

3.2013年,所属物理所未严格履行协议,提前从零余额账户向其控股公司支付设备款935.15万元。

4.截至2013年底,所属大气所和物理所有667个项目应结题未结题,涉及金额3190.05万元;纳米中心和大气所有209个已结题项目未及时结账,涉及金额6668.99万元。

5.2013年,所属物理所未执行政府集中采购,自行采购物业管理服务和办公家具,涉及金额1115.92万元。

6.2013年底,所属生态中心决算报表中劳务费、委托业务费支出不实,涉及金额5618.98万元。

因公出国(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2013年,所属物理所和大气所有102人在无出国任务批件的情况下持因私护照执行出国任务;物理所、大气所、生态中心超预算列支出国费884.47万元;院本级和所属生态中心7个出国(境)团组在非定点购票点购买机票;

(2)2012年和2013年,所属生态中心的3个出国(境)团组中,2人擅自增加出访国家,9人擅自增加出访城市,21人擅自延长境外停留时间共计79天;未经批准组织双跨团组,邀请自然科学基金会1名工作人员持因私护照分别出访美国、加拿大,承担其出国费用4.12万元,其中2013年2.46万元;2个团组超标准列支出国费8.68万元,其中2013年2.46万元;将2013年出国费6.10万元转嫁给挂靠单位中国生态学学会承担。

8.截至2013年底,院本级超编制配备公务用车17辆;所属半导体所2011年以来违规

占用参股公司公务用车2辆,其中1辆超标准;物理所2012年无预算购置价值76.20万元的3辆公务用车,且未执行政府集中采购。

9.会议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2013年,院本级未经批准召开4个二类会议;所属物理所在非定点饭店召开4个会议、支出26.35万元,其中2个会议在五星级酒店召开;

(2)2013年,所属大气所将1个研讨会的后半程议程安排在游船上召开,26.02万元费用由收取的会议费和企业赞助费承担;

(3)2013年,所属生态中心委托旅行社组织28名职工赴江苏宜兴考察4天、北京游览1天,支出14.92万元,其中10万元以会议费名义列支;

(4)2013年,所属物理所收取的会议注册费6.42万元未纳入其法定账簿核算;

(5)截至2013年底,所属半导体所将在往来款挂账的2010年举办国际会议收取的注册费及广告费42.66万元,全部用于所内职工劳务费、办公用品等支出。

此外,中科院2013年年初预算中有22.43亿元未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实施单位。

(二)其他财政收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013年,所属物理所、半导体所、生态中心等9家单位部分领导办公用房面积超过国家规定标准50%,其中物理所和生态中心主要负责人办公用房实际使用面积共计242平方米,但向中科院上报为49平方米。

2.2012年,未经财政部批准,院本级自行批复所属大气所拆除价值1095.51万元建筑物;所属物理所未经批准将该所一栋应拆除的平房加层扩建,支出297万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为变更科研办公楼用地性质,在项目概算外支付给民营企业“规划立项程序审批服务费”466万元。

3.2011年至2013年,所属物理所和大气所购置的294.04万元软件未纳入固定资产管理,其中2013年18.04万元。

4.截至2013年底,所属物理所2012年已投入使用基建项目未办理竣工财务决算,实际支出超概算2131.24万元,在该项目中编造虚假接待业务,使用不合规发票报销15.40万元。

5.2011年以来,所属物理所未经公开招标或化整为零规避公开招标采购货物、服务和工程等,涉及金额1222.81万元;2013年在没有工程计量结果的情况下报销工程款300万元。

6.2012年,所属半导体所收取的房屋租金128.04万元未缴纳房产税、营业税及附加。

7.2009年至2013年,未经院党组批准,院本级、北京分院、沈阳分院个别领导干部在中科院所属企业兼职,领取津贴共计106.90万元,其中2013年25.20万元。

三、审计处理情况和建议

对上述问题,审计署已依法出具了审计报告、下达了审计决定书。对套取财政资金问题,要求追回资金,纳入以后预算;对提前支付设备款问题,要求按照协议支付款项;对违规扩大开支范围问题,要求有关单位调整会计账目和决算(草案),规范费用管理,及时处理经费结余;对科研项目管理不规范问题,要求及时办理结题结账;对未按规定执行政府采购问题,要求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对决算报表不实问题,要求调整会计账目和决算(草案);对因公出国(境)费和公务用车存在的问题,要求纠正处理,加强因公出国(境)和公务用车管理;对会议费存在的问题,要求纠正处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领导办公用房超标问题,要求对办公用房进行清理;对越权批准拆除建筑物问题,要求补办审批手续;对软件未纳入固定资产管理问题,要求按规定处理,调整会计账目和决算(草案);对基建项目存在的问题,要求尽快办理工程结算和竣工财务决算,尽快履行或补办审批手续,严格基建报销程序和招标管理,据实支付工程款,追回违规报销资金;对房租收入未纳税问题,要求补缴税金;对部分领导兼职取酬问题,要求停止此类行为。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署建议:中科院应加强预算执行和零余额账户管理,规范科

研课题支出,严格基本建设项目、“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管理,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

四、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东北地区地然地理环境论文 篇4

一、气候特征

因为影响气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所以我们需要从这两方面分析信息,概括其气候特征。教师要展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干湿分布图、我国气候分布图以及气温降水柱状图。首先,通过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可以明确东北地区处于温带范围;其次,通过分析干湿分布图,可以概括出东北地区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最后,结合气温降水柱状图,根据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可概括出东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此外,根据一月平均气温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哪个温度带,即T⒈>15C为热带,-10C

(1)耕作制度:东北地区熟制为一年一熟,主要限制因素是热量。

(2)农作物品种:主要种植喜冷凉作物,适于种植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土豆等,南部可种植冬小麦。

(3)农业活动安排:春播,夏管,秋收。

(4)农作物生长季:4~10月。

二、地形特征

地形是一个地区的主要框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某地区的形状特征确定该地区。教师首先展示出东北地区的地形图,要求学生观察地形图,找出东北地区的地形种类,并能够说出相应的地形区名称。其次,教师让学生将这些地形区的相对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来,然后描述东北地区的形状特点。最后,教师让学生尝试分析不同的地形对不同农业类型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教师讲解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主要有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相应的地形区为东北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内蒙古高原、辽东丘陵。东北地区地形可以说是类似于“马蹄形”。农业类型发展要做到“因地制宜”:平原地形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形适合发展林果牧业,高原地形适合发展畜牧业。因此,东北地形的多元化为其农业类型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三、河流特征

河流的流向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显著,因此分析完地形特征,可以接着分析河流特征。教师展示东北地区的水系图,询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然后要求学生找到以下五条河流:辽河、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黑龙江,之后再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两期两量”等方面分析。汛期:春夏两汛。结冰期:有冰期,冰期长。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小。最后可以概括出:东北地区河流众多,水量充足,农业灌溉水源丰富。

四、土壤特征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物质。高中阶段,学生只需要能够根据土壤表面颜色断定土壤类型,并了解相应土壤的分布范围即可。所以,高中学生要掌握我国主要的土壤――黑土、黄土、红土、砖红壤的分布范围。首先,教师展示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图,让学生找出黑土和黑钙土的分布范围。由图可见,黑土和黑钙土主要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内蒙古高原和三江平原西部。然后,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概括出黑土的特征: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

五、生物特征

气候直接影响到区域的生物。首先,植被类型:东北地区主要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相应的植被是针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教师展示东北地区植被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到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分布范围。由于寒温带分布范围小,所以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温带那一块区域及部分山地,其他大部分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东北林业发展范围很明确,该种植什么树种也明了。内蒙古高原主要有广阔优质的草原资源,有大片的林草地,为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次,生物种类:东北地区拥有很多淡水河流和湖泊,辽东半岛还邻近渤海和黄海,拥有大面积的浅水滩涂,所以渔业资源丰富。

结语: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推荐阅读:

中科院工作报告06-02

中科院经济地理学真题06-17

上一篇:安全用电主题班会课件下一篇:失望颓废的说说心情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