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理想

2022-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在追求理想

郭燕红:理想在左,追求在右

人物档案:郭燕红

北京十二中历史教师,北京教育考试院高中会考评价课题组历史学科组长,北京教育学院首届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成员,中共第十一届北京市党代会代表,丰台教育学院兼职教研员。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等荣誉。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历史学科教学带头人。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

《隐形的翅膀》是郭燕红最喜欢的一首歌。2009年高考前的最后一节课,她曾带着对学生的祝福和鼓励唱起这首歌,并告诉学生:“现在的你们,像一只只羽翼已丰的小鸟,终于要离巢起飞了,我为你们高兴,相信迎接你们的一定是广阔的蓝天,因为,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巧的是,那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竟然是“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郭燕红经常哼唱这首歌。她说,通过回味其中的歌词,她对自己的教师生涯有了新的感悟:“我是一个平凡的人,选择了一个神圣的职业,曾经也遇到过坎坷,但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因为,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隐形的翅膀?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郭燕红心中那对隐形的翅膀,左翼是不变的理想,右翼是不懈的追求。

父爱和师恩催生理想萌芽

郭燕红最早的历史知识来自父亲。作为军人的女儿,她小时候听的最多的就是父亲南征北战的经历。从父亲的口中,她知道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平津战役的势如破竹、抗美援朝的可歌可泣……父亲还是个京剧迷,家里的电视机常常锁定在戏曲频道,于是,郭燕红观看了一出又一出经典京剧剧目——《打渔杀家》、《借东风》、《赵氏孤儿》、《铡美案》、《锁麟囊》、《四郎探母》……年幼的她一方面为剧情进展的缓慢而着急,一方面被优美的唱腔、跌宕起伏的剧情深深吸引。渐渐地,她对“过去的事”越来越有兴趣,转而痴迷上了历史书籍。

有意无意中,父亲培养了郭燕红对历史的兴趣。而真正让郭燕红确立职业理想的人,是她高中时的班主任林老师。

林老师是一位历史教师。他身材瘦削,语言幽默,和蔼的神情中透着些许狡黠,似乎学生的一切小动作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在林老师的讲述中,郭燕红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天地:巧夺天工的赵州桥、胸怀大略的李世民、慷慨赴死的谭嗣同、波澜壮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往事,郭燕红感慨地说:“每节历史课对于我都是一种愉快的经历。”林老师口音较重,每次讲到“顾炎武”、“鄱阳湖”时都会把郭燕红吓一跳,误以为老师在点自己的名字。也许因为这样有趣的误会,郭燕红更加专注地听讲,时刻准备被老师“突然袭击”。有一天,郭燕红无意中发现,她竟然无需刻意背诵,考试所需的历史知识已经了然于胸。于是,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她没有任何犹豫,只给了自己一个选择:师范院校历史系。她的目标是成为林老师那样的老师,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愉快的经历。

全心投入成就好班主任

作为历史教师,郭燕红是可以不当班主任的,也曾有人告诫她:“班主任太累,能不能就不当。”但郭燕红一心向往当班主任。

机会终于来了。郭燕红任课的一个班的班主任生病住院,她喜滋滋地“临危受命”。一心要当个好班主任的郭燕红很快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也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把握教育分寸,树立严格而宽容的爱生观,努力做到严与爱的结合;与学生“笔谈”,走进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养成教育中加强思想引导,润物细无声;采用激励机制,给每个学生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充分运用多种教育资源,形成学生教育合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倾心的付出换来丰厚的回报。郭燕红所带的班级因各方面都出色而受到任课教师、学校、家长们的一致肯定,多次被评为市区级优秀班集体。她因此被评为丰台区优秀青年教师、丰台区优秀班主任、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后来又进一步获得“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

实话实说,郭燕红当时有点自我陶醉。她觉得做到了当初的承诺——做爱学生的好老师。然而,一个学生的话语,却让她警醒。

一次学生聚会,几十名毕业生回母校看望老师,大家谈起高中时的趣事,谈起郭老师与他们的“斗智斗勇”,坐在她身边的一个学生对她说:“郭老师,您真该当一个专职班主任,您这个班主任,真是太强了。”

在别人听来,这句话只是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可是郭燕红不这么想。送走学生后,她不断品味这句话:“我仅仅是‘专职班主任’吗?我的另一重身份‘历史教师’呢?”她扪心自问:“我也是个认真的历史教师,我也是个爱学生的历史教师,几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教学成绩,为什么在已毕业的学生心目中,记忆深刻的仅是‘班主任’?为何没有像我的高中班主任那样,在专业上影响我的学生?”

思考良久,她得出一个结论:“我可能是个还算不错的班主任,但还称不上是个好历史教师。”这个结论让她有些难过,但也激发了她的斗志。她在短暂的沮丧后很快振作起来:“我相信我能做得更好,我要争取教书育人双丰收!”

教学路上再出发

那次毕业聚会后,郭燕红系统梳理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反思问题所在。开始时,她有些迷茫:“我热爱历史教师的工作,我爱课堂上的学生们,我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为学生答疑,好像该做的都做到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郭燕红从历史课问卷调查入手开始医治行动:

你是否喜欢历史课——“我很喜欢学历史,太有趣了。”“我喜欢中国古代史,不喜欢近代史,净是屈辱条约,太郁闷了。”“我喜欢听故事,不喜欢分析影响。” “我很喜欢上历史课,但很烦背东西,怎么背也记不住。”“我要学理,对历史没兴趣。”……

你的历史学习优势、不足——“我从小喜欢历史,看了很多书,学起来很轻松。”“我知识记得挺好的,就是答题总答不到点上。”“我记得快,忘得快,很苦恼。”“我最大的毛病是懒惰,平时不看,都等考前突击,一考又全忘了。”……

你的学习困惑、需要得到的帮助——“我小时候看书太少,您帮我开个书单吧。”“我有很多问题想向您请教,您不会烦我吧?”“上课我也想发言,但怕说错了被笑话,每次都很纠结,怎么办?”“我上课爱走神,您多提问我吧。”“我想学文,但以前没好好学历史,还能行吗?”“您多说说答题方法吧。”……

你对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您总是点名提问,让我很紧张,能不能只叫举手的?”“我喜欢您的讲课风格,就是课件演示速度太快,总跟不上。”“教学方式有点单一。”“我们初中老师上历史课就是讲故事,您能不能多讲点故事?”“希望能出去参观。”……

面的学生的答案,郭燕红明白了:每天捧着写得密密麻麻的教案,带着精心制作的课件,这班进,那班出,忙忙碌碌。然而,自己在讲台上的侃侃而谈,不是针对学生的困惑所在,无法满足学生的进一步学习需求。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郭燕红开始了改进行动。

开始深入钻研历史教学。她自费订阅了多种专业杂志,购买了很多专业书籍,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另外,积极参加各种教学观摩、专家讲座、专业培训活动,及时了解历史教学发展新动态,学习同行们的宝贵经验。

把调查学生历史学习效果作为一个习惯。她不仅每学期总有几次定期的问卷调查,而且每次下课后都要在班里和学生聊一聊,及时了解学生需求,调整反馈到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下一节课的教学。渐渐地,她的历史课堂生动起来了,越来越贴近学生的喜好,越来越吸引学生了。

注重创设课堂氛围。她以前的做法是快节奏,大信息量,随时抽查提问。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缺乏安全感、成就感,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和动力。现在,她开始用心创设民主、宽松、互动的课堂氛围,基于学习重点和学生学习难点设计问题串,提供相应的学习素材;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做法,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参与讨论、从容表达的时间。当学生发言因拿不准而语气犹疑时,给以信任的眼神和耐心的等待;当学生提出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质疑时,给以热情的鼓励和深入的探讨;当学生们热烈的讨论演变成激烈的争论时,给以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引导。这样的课堂使学生们身心愉悦,思维活跃,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充满学习的热情,乐于探究。

着力创新教学形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例如,《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雅典民主政治,她事先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材料。结果有学生据此编写了一段名为“多普罗斯的一天”的相声,生动地表现了雅典民主的运作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为了鼓励学生用自己乐意的方式学习历史,她放下了历史课说相声不严肃的顾虑,将相声引入课堂。《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为文化史专题,内容繁多,知识深奥。她将哲学漫画应用于教学,使有趣的具象与教材的抽象有机结合,浅化了教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她还设计了一个“名言看名师”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苏格拉底的名言找出其核心主张“知识即美德”,再通过对比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及孔子思想的主张,进一步全面认识这位著名先哲的哲学主张。

尝试给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课前五分钟“我爱历史”的演讲,成为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日常教学之余组织学生开展“中华老字号”的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了解老字号的发展变迁中感悟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跌宕起伏;与同事合作,开设校本选修课程《生活中的北京历史文化研究》,通过介绍北京胡同、四合院、传统小吃等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知北京、爱北京、探北京;通过《百年功过李鸿章》,教给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领悟历史学习的价值。学生说:“这是一种新颖而有开拓性的学习方式,从中收获到的是集体的合作精神和透彻的分析能力,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历史。”

调整带来了教学的改变,也带来了一系列成绩,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郭燕红的班主任工作和历史教学工作比翼齐飞,她体会到了林老师式的深深的幸福感!

追求,永不止步

2011年,郭燕红以市级学科带头人身份,走进北京教育学院“提炼”工作室。在导师的引导下,她开始对自己的历史教学进行系统梳理。

问: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爱学生?

答:要尊重、关心、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

问:学生有哪些需求?

答:希望在学习中得到老师的关注,在遇到问题时得到学法指导。

问:学生还有什么需求?学生的需求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

郭燕红坦言,这次的梳理经历是痛苦的:“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留下来的只是一些具体的教学片断,杂乱无章,浮于表面,没有系统,没有理论,没有规律……那种感受直到今天都无法用语言表达。”

惭愧之余,她开始嵌入式学习。在阅读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和一些相关的学术论文后,她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解释自己的教学实践,顿觉茅塞顿开:“我的教学实践关注了学生的哪些需要呢?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自信心,组织同伴互助等曾经采用的做法,分别关注了学生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的需求,而对‘自我实现的需求’的关注,则是欠缺的。”

《动机与人格》指出:“自我实现”指的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作为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是发挥个人能力到最大程度,竭尽所能,勇于迎接挑战,实现自我价值。这与高中历史课标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是一致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历史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终于,郭燕红在自我否定中破茧化蝶:她以内隐框架设计问卷,以问题的内涵外延为提纲访谈学生,通过诊断问题制定研究方案改变现状,开始学会研究学生,真正将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落实在课堂中;她开始尝试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等理论指导、阐释教学实践,开始由“经验”向“科研”迈进。

“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隐形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作为一首流行歌曲,《隐形的翅膀》似乎不再流行了,但依然是郭燕红最爱哼唱的歌。郭燕红深信:“我们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支持着自己走过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我要把这隐形的翅膀传给我的学生,把他们托入广阔的蓝天,让他们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让他们终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让他们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作者:江泓

第2篇:追求理想的教育

【编者按】从2010年开始,爱辉区幸福中学引进生本教育理念,实施生本教育课堂实验。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效果较好。该校的一些做法会给其他学校一些启示。为此,特将该校的一组文章以专栏形式刊发。

幸福中学始建于1974年8月,2008年11月24日搬迁至新址。学校占地面积2003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938平方米,其中宿舍1340平方米、食堂447平方米,可容纳300人食宿。学校有12个教学班,在校生430人,教职工76人。学校拥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卫生室、理化生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体育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专用教室;普通教室均安装了投影设备;学校配备了监控设备、广播系统、电子屏幕;拥有全套的体育健身器材,办学条件比较先进。利用先进的办学条件办出优质教育,是幸福人追求的目标,也是幸福人需破解的难题。生本教育就是为破解这一难题而走进幸福中学的。

一、为什么开展生本教育研究

“为什么开展生本教育?”在我校开展生本教育的这一年里,不断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

思考我们的教育: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师髙耗低质,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却高分低能。究其原因,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打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旗号,却扎扎实实做着“师本”、“本本”、“考本”工作的现象,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天性(主动性、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象,我曾带领部分教师先后到外地学习了江苏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的教学方法、江苏东庐的导学方式。应该说在借鉴后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学生依然不喜欢学习、不愿学习。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主体是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重视不够。面对这样的现实,如果不摒弃压制学生个性发展,最终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摧残的教育,我们怎能办出优质教育?又如何使我们的学校和我们的孩子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09年10月我们开始认识生本教育,并如获至宝。生本教育不正是我们十几年的教育改革中苦苦寻求的吗?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也是这么多年来一直缠绕在我们心中的说不出的思想。它能使教育实现积极、欢快、优质、高效的功能,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真正地把“教”转化为“学”,生本教育让我们又重新审视了学校的办学目标,朦胧的办学思想变得更加明确和坚定,重新定位了学校的发展方向。

像所有的追梦人一样,我们开始了对生本教育的热切追踪。我们反复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谛听教育的春天》这三本专著和有关生本教育实践成果的经验资料。在学习中,生本教育全新的理念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特别是“教皈依学的教学观”、“生命的牧者的教师观”、“无为的繁荣的生态观”、“以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为真正基础的德育观”、“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的评价观”,使我们认识到生本教育是走在中国教育前沿的科学的尊重生命本源的教育,是值得我们追求的教育。2010年5月 ,在参加了全国生本教育培训班,亲眼见到真正的生本课堂后,我更是茅塞顿开,如拨云见日。我们还先后亲赴北京、湖南株洲生本教育实验学校实地考察学习,从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本教育的先进性。通过学习理论、实地考察、认真研究,并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分析,我们下定了决心。2010年6月,学校班子成员研究决定,将实施“生本教育”定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之策,真正地从课堂教学入手,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目的,并将坚定不移地落实下去。

二、扎扎实实地开展生本教育实验

1.加强领导,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教育改革的步子是艰难的,实施生本教育也不例外。为了让上级领导了解开展生本教育是我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尊重学生生命,追求教育本源的教育,我不断地把自己的教改思想向上级领导汇报,终于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在2010年7月17日生本实验教师的培训班启动仪式上,来自幸福乡政府和教育局的领导对我校的生本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领导的重视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之路上,我们开始了坚定不移的跋涉。

学校首先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由科研室主抓此项工作,科研室三人分别担任语、数、外三个学科的负责人。从初一年级开始,重点对语、数、外三科实施生本课堂教学。

2.以培训为突破口,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生本实验的成功,关键在实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如何使实验教师能够正确认识、理解生本理念,是正确实施生本教育的关键。“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为了在新学期落实生本教育,我们在暑假举办了由“七、八年级语、数、外教师及学校中层以上领导”为主要人员的“生本教育理论”培训班,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集中培训。一是材料学习,主要掌握了生本教育的理念。二是观摩课堂教学视频。课堂实录成了我们模仿的最直接素材,我们分学科集中观看,看活动设计、看学生表现、看教学效果,一节课反复看几遍,细细地研、慢慢地品,“看课”成了集体教研的一部分。三是模拟课堂教学。一个教师设计生本教学学案,其他教师当学生,直接感受生本理念下的课堂。四是分学科组研讨。要求教师谈一谈自己对本学科教学的再认识和观摩课堂教学视频的收获,使每名实验教师真正把握生本教育的内涵,并将每位教师的每一次发言都记录在案。分学科组研讨中不乏热火朝天的置疑和各抒己见的真诚,教师们集思广益,共同进步。多方面的培训使参与培训的教师在理论上了解了生本教育的意义及内涵,在实践操作上也掌握了一些方法。反复学习,终于使教师认识到,生本教育是激扬生命的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是解决“教师高耗低质,学生高分低能”的教育。生本教育体现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能全面依靠学生的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生命的提升。生本教育倡导“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人之生命力的神奇和美好。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让教师解放了思想,更给教师带来了实际教学的转变。培训使实验教师不断加深对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潜能无限”,“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等理论的理解,认识到要充分地相信、高度地尊重和全面的依靠学生,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要做到“有问题找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提高分辨是非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校本教研为有效载体,确保实验深入实施。

为保证生本实验的顺利开展,我们开展了立足于本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活动。

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评课、设计问题,将生本理念贯彻其中。实验教师在前置性作业的设置上下功夫,遵循“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问题要问,让大多数学生能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同学科教师集体研究,设计的问题尽量从学生角度出发,把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出来。

每周分学科进行评研活动。我们将听课后的评研作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每周分学科安排实验教师展示课(同课异构),课前集体备课,课后组织研讨,同学科教师集体参与,对事不对人,各抒己见,在争论中发扬优点,修正不足。我们每位实验教师都进行评研展示课,有的一星期进行两到三节,通过反复研讨,我们的实验教师对生本课课型把握得较好,课堂点拨到位,每节课都洋溢着快乐。

外出学习,体会生本世界的精彩。2010年12月8日,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班在山东淄博召开。学校组织实验的教师及负责课改工作的教师共十四人在校长的带领下远赴山东,走近生本教育,感受生本教育。会上大家聆听了发起人郭教授高屋建瓴的理论以及全国十几所学校开展生本教育的经验介绍,观摩了十几节生本教育展示课,感受到生本教育独特的魅力。此次山东之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爱上了生本教育,更加了解了生本教育,坚定了将生本教育进行到底的决心。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始终要求实验教师,要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统领教育教学工作,并坚持生本教育的方法: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在语文教学方面,以阅读为中心,本着“阅读、思考、表达”这一原则,注重以读引读,以读引研,以读引写,达到推进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比如七年级语文《春》一课,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实验教师对课文的“低入”设计,促进了课堂的高质高效,我们的生本课堂仅仅用了两课时就使学生对课文有了独特的解读。数学教学强调抓住根本,注重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的思想,“小立课程,大做功夫”,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英语教学狠抓活动的形成,充分利用四人小组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堂上学生雷人的语言、创新的解读、非凡的见解、忧国忧民之心,让教师为之动容。这样的课堂教学,使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得到了实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也培养了终生学习的意识,为他们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生本教育的收获

1.学生的收获

七年一班于颖在她的生本课堂感言中说:在小学是老师领着学,到了幸福中学是自己学,组长管理,全班都不会的,老师才帮着学。在小学是老师教,有些问题自己都不动脑,就急匆匆地抄到本上了,现在好了,自己预习,不会的和同学讨论,老师还让小组互相“评研”,更好地锻炼了自己,我们合作愉快,提高了学习成绩,学习氛围更加浓烈。

七年二班李洪缘在他的生本课堂感受中写道:“在生本课堂上,我们大胆发言、大胆做题、大胆讲题;班级还分了小组,不会的问题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得到真正的道理。还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现给同学们,讲解给他们听,就像一位小老师一样。在生本课堂上,我们是积极活跃的……”

七年三班程天塑谈他在生本课堂的感受时说:“自从我来到幸福中学,就接受了这里独特的生本教育。通过课堂学习,我感到生本教育能够激发我的学习欲望,让我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四人小组一起讨论,一起发言,课下一起“评研”,非常快乐。我的课堂我做主。

七年四班吴常胜在他的生本课堂感言中写道:“在我的脑海里,幼儿园和小学从没有过生本教育。来到幸福中学接受生本教育,刚开始时我还不太喜欢,后来我发现课堂上和同学们讨论交流起来很愉快,我觉得生本教育不仅让我们很开心,而且在开心中也学会了很多知识。

学生能有这些收获,源于我们的生本教育,源于我们的教师扎扎实实地实施生本教育。在我们学校,学生不再被看作是需要管教的被教育者,而是有着强烈学习本能的生命,他们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我们学校,学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赋予如此崇高的无可辩驳的主体地位,他们犹如那些分得土地可以自由耕种的农民,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在生本课堂里,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发言、聆听……所获得的知识是真正的“学会了”。在七年级的期末调查中发现,仅仅通过一学期的实验,生本班的学生100%都喜欢生本课堂,而且从期末考试成绩来看,生本班的学生成绩较非生本班的成绩高,与往年的学生比较也高。大部分学生认为生本教育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并能增进同学间的互问互助,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更密切了。

我们的学生在生本教育下,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幸福,收获了进步。这与我校的办学理念“快乐学习,幸福成长”是一致的,与我们国家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

2.教师的收获

“我以前上数学课是最擅长写板书的,从定理到解题,写了擦,擦了再写,每节课上完胳膊酸不说,还弄得一身粉笔灰。现在上课,每节课几乎不用写几个字,因为黑板已经交给了学生,由学生去写定理、学生去做题。我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喋喋不休地站在讲台上在学生的混沌和瞌睡中讲解那些枯燥的定义、定理,因为讲台也交给了学生,由学生来讲,学生来纠错,学生互动提问,我只要认真欣赏,适当点拨就可以。我估计我不会像老教师那样得肩周炎、咽喉炎了。”这是一位教师的体会。

“虽然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我们洒下了许多汗水,但课上我们不必喋喋不休地讲了,我们只需要认真倾听和不露痕迹地指导。生本理念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调皮,尊重学生的质疑,你说,学生们能不喜欢我们吗?生本课堂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使学生和教师都获得了快乐。俗话说:百病源于气。心情好了,有的病就不治而愈了,人就会越来越年轻,所以说生本实验有治病、美容、减肥的功效。我们已经过了学习的年龄了,有时一提起学习就会很倦怠。但生本实验激起了我们的学习热情,我们会每天查阅相关资料,与学生共同成长;我们会每天在床头看书、思考,联系教学实际进行反思,改正不足。”这是语文组长在生本教育过程中的收获。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同样的,我们不能指望生本教育能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我们追求生本教育、实施生本教育是因为它不回避中考、高考以及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改革的重大成果。同时,生本教育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比如在轻负担、高质量、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我们反对的是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满堂灌”、“题海战术”。成长在前,成绩在后,这就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本教育实验,以其思想的解放和实践的突破,让我们幸福人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我们幸福中学会沿着生本教育之路不断地走下去,把生本教育进行到底!

(责任编辑赵永玲)

作者:肖艳华

第3篇:追求教育理想 享受教育幸福

前段时间,当笔者用心读完了朱永新教授的《享受与幸福——教育随笔》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这本书收录了作者撰写的各类教育随笔共计131篇。全书分为六辑,分别是成长感悟、杏坛时评、科研漫谈、名家印象、教育定律、网络情怀。它们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教育历程,以及作者视教育为幸福并享受其中的教育情怀。

一、在成长中感悟

在《享受与幸福——教育随笔》中,我重读最多的是第一辑《成长感悟》。这一辑的文章既有作为一个教育家的谆谆教诲,如《成功六字诀》《儿童心理与早期教育》《人才成长的自我心理训练》等;又有作为一个读书人在书海中徜徉时的点滴感想,如《成功者本色》《日记·阳光·教育》《今天最好》等;既有合适学生读的初中生活片断的回忆、高中生活片断的记录,还有适合家长读的《天下父母的一面镜子》《居里夫人的“育儿经”》。

成长是教育的成果,成长也是教育的享受。从《把童年和童心还给孩子》到《居里夫人的“育儿经”》是基于朱永新教授自我教育生涯的成长感悟和教育家对成长的思考,最值得称道的是,朱永新教授把自己的儿子朱墨作为自己教育研究实践的对象。在朱永新教授享受教育愉悦的同时,让人们得到教育智慧的启迪。从《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到《与日记为伴》是朱永新教授对成长的立体的思考。教育的选择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在追求和谐的过程中,我们才能进入享受教育的美的境界。“关键期”是教育最有作为的时期,中国教育应该有足够的投入研究“关键期”,于“关键期”下功夫,让接受教育的一代享受最好的教育。毫无疑问,非智力因素是人类的第二次“进化”,如果我们从娃娃抓起,中国教育在21世纪一流的教育平台上就占有一席之地。与日记为伴是朱永新教授特别钟爱的,因为这是蕴藏人类教育成长历程的重要载体,也是享受教育尘封的储存。

从朱永新先生的教育随笔中可以看到他自我的情感流露,以及他的成长历程、他的家庭生活。在一般人眼里,市长的生活是与众不同的,然而我从他的随笔中,觉得他真正与众不同的是他有着平常人所缺少的毅力,他有着知难而上的信心。

二、在杏坛上评述

《杏坛时评》是《享受与幸福——教育随笔》第二辑。教育的每时每刻都产生着问题,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现象,有的宏如广宇,有的微如草芥。但无论大小,都不能逃离有着宽广胸襟和执著教育追求的朱永新教授的视野和他的心灵触角。

如果说《教育,我的至爱》表达的是朱永新教授对教育的爱和追求,那么,《呼唤“教育特区”》《教育:呼唤英雄》《漫议国家教育基准》《给经费与给政策》《择校之我见》《大学与市场》……则是朱永新教授用教育家特有的智慧和勇气,站在人类发展未来的高地上为中国教育现实的选择指明了一个灿烂的方向。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所有成员享受教育的基础,中国政府的重要责任就是保障中华民族所有成员享受教育的权利……《化腐朽为神奇》《“知”、“情”、“意”不可偏废》……《吃饭、吃药与吃书》则告诉我们,中国教育最为现实的选择是提高自己的教育层次品位。

作者以一个进言者的姿态,直面中国教育的“成就与失误”、“辉煌与问题”。他不仅提出问题,而且思考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他为中国教育“把脉”,也为中国教育“献方”。他说得大胆而又直接,坦率而又真诚。在这里,有一个教育官员对谁来保障教师权利的思考,对拖欠教师工资这一痼疾的忧虑,对“给经费”和“给政策”的反思;在这里有一个教育家对语文教育的思考,他大声地疾呼:“还语文教学以本来面目”;他给语文老师以忠告:“让学生说起来。”在这里,有一个教师对教育现象的思考:那《化腐朽为神奇》将厕所改成教学乐园的趣闻也成为他“如何真正地珍惜每一个角落、每一棵(朵)花草、每一分空间”的思索。是的,宏观如国家教育基准问题,微观如牛津乞丐读书的小事,在他睿智的目光聚焦下,做成言简意丰的文章。

三、在日记中长跑

日记教育,被称为“道德长跑”,以前我几乎没思考过日记的教育功能,但是,读了《享受与幸福——教育随笔》,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日记教育竟有如此魅力。

本辑中以日记教育为主题的文章就有7篇,有为学生日记选作序的《放飞七彩理想》《与日记为伴》,文章用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世界;有因为日记而改变命运的马燕《日记改变命运》,那坎坷的经历,那坚强的意志,那执著的精神让我们深深地感动;还有介绍居里夫人“育儿经”的育儿日记。读书的过程是快乐的,把那些曾经感动过我的日记读给我的学生听,如今,学生也受影响,也写日记了。

夜深人静,我想起朱永新先生的一篇文章《朱永新的五大观点六大行动》,文章中提到:“第二个行动:师生共写日记。在我们新教育实验学校,我们规定:老师跟孩子们一起写日记,一起写随笔。当然,在有些学校,恐怕每天做,可能做不到,做不到可以一个星期写两篇,写三篇也行,循序渐进。……每一天写的东西就是一颗珍珠,这颗珍珠可能并不是很圆润,很光亮,但是你把这一颗颗珍珠串起来,就是一串美丽的项链,你单看可能不以为然,但是,你集中起来看,你就会发现,它很精彩,在写的过程中,他就在成长。”◆(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曾维平

作者:曹 虹

第4篇:用教育理想追求理想教育

■通讯员 侯宏强

2000年,太仓职业教育处于最低谷。这一年,周新源走上太仓中专校长这一岗位。在他的带领下,曾经深陷困境的太仓中专,成功地进行了“双元制”本土化办学实践,并成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周新源——

“2000年,学校正和德企商谈建立培训中心的事情,但就培训中心放在学校还是企业争执不下。其实这是中国和德国在教育理念方面的不同认识,但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哪种形式建培训中心又有什么关系呢?”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周新源回忆说,他当校长后第一时间敲定了建设培训中心的事宜。2001年8月,学校与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慧鱼(太仓)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开始对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进行本土化探索。

“职业教育本来就是为经济发展、企业发展服务的,‘双元制’的学生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学生能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省去了毕业后适应社会这一环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周新源说,在谈判中,一位德方负责人说“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在企业氛围中成长”,正是这句话,让他坚定了进行“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的决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太仓德资企业越来越多,需要大量具备高技能操作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周新源依托地方经济,以专业建设为主抓手,结合太仓实际,进行合理、有效的制度设计。自2001年以来,太仓中专先后与100多家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形成融会太仓特色的“政府引领、双元参与,合同执行、成本分担”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适合的专门人才。

“职业教育不是职业的教育,而是职业人的教育,故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现代职业人。”周新源认为,“职业教育曾被称作为‘断头教育’,固然有人们认识上的问题,也有教育体系设计不完善的问题。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离不开职业教育,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职业教育,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更离不开职业教育,随着体系的构建和‘立交桥’的沟通,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教育’,而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

借鉴德国建设“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经验,周新源带领全校教师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路径。目前,太仓中专数控技术、艺术设计两个专业成为2014年江苏省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新增专业;模具制造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等6个专业成为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3+3”中高职分段培养项目。除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外,学校还有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高职学院注册入学等中职毕业生的升学渠道。

2013年,太仓中专首届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踏入社会,立刻成为市场的“香馍馍”,不少企业主动到学校来要人,这一专业也成为太仓中专各专业中就业形势最好、起薪工资最高的专业。为什么会率先想到设立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原来,2008年太仓中专建立多功能活动中心,并与一家公司合作,在活动中心建立健身俱乐部。健身俱乐部全年对社会开放,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周新源敏感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于2010年开设了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

为深入推进“双元制”本土化应用实践,在周新源的带领下,太仓中专把全位性校企合作和高效的教学工厂建设、“双师型”工作团队建设、课程建设作为工作的主抓手,先后实施了“103001工程”和“203002工程”。“203002工程”即每个专业要与20个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与30名技术人员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与企业合作做成2件有创新性的事。周新源要求校企合作必须做到“七结合”,即校企合作必须与课程改革结合、与教师下企业锻炼结合、与学生就业推荐结合、与订单招生结合、与专业辅导员队伍建设结合、与职业培训结合、与职教各类大赛结合。

在“双元制”本土化应用实践中,太仓中专着力推进并形成“双元制”本土化运作整合构建框架,走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全位性校企合作之路。通过聘请专业辅导员,引进生产课题、生产线和国际考证项目,安排中间实习、企业研修,推广学业管理,实现培养模式创新,形成培养形式多元化、教学体系模块化、课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实训基地建设功能化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并升华成为学校特有的办学理念体系。

今年4月,周新源被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门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第5篇:追求理想教育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新教育之梦》一书,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确实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籍。书中,作者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阐述;同时对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作者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把他的教育理想书写在《新教育之梦》之中,在他的眼中,教育是一首命名为热爱和未来的诗,教育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梦想。一番翻阅以后,他超凡脱俗的热情和诚恳的文字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在书中,他是这样向我们畅谈着远大的教育理想,他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伟的教育蓝图。

《新教育之梦》的“教育理想”系列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教育主张。这样的教育著作因其避免了过多“博大精深”的理论阐述和学术语汇的堆砌而能直指教育实践本质,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共鸣,成为广受欢迎的教育学著作。

所谓理想,就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作者凭着对教育的至爱和理解,利用自己游学讲学、出访考察的机会,以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多重身份和国际视野、专业眼光,向我们介绍、描绘了一幅幅理想教育图景:比如在《理想的学校》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全世界十所最好的特色学校;在《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苏州、上海、南京等地有声有色的学生社会活动、体验教育基地;在《理想的校长》中干脆自己提出创建校园文化氛围的具体建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理想之所以不是空想或幻想,就在于它是有根据的,它是合理的。至于在书中俯拾即是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等教育素材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对一切与教育沾边的人而言,《新教育之梦》是一本现代气息浓厚的教育资讯集,一本如何做好教师、好校长、好学生、好家长的“教育指南”。

有人认为作者对中国教育“理想”有余,批判不足,这种将理想和批判人为对立的思路殊不可取。我以为,作者之所以有理想,除了“心中有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实有缺陷。不破不立,作者对教育问题的批判不可谓不尖锐。比如,在《理想的德育》中,他批判说“学生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的教师,最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在《理想的教师》中,他批判说“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在《理想的美育》中,他批判说“我常常看到天真无邪的孩童欣赏昆虫之间的厮杀,欣赏蚯蚓被踩成两截之后的挣扎,欣赏受伤后的蝙蝠无助的颤抖……这样的孩子无论他在学校表现如何品学兼优,我认为其人格构成都是有缺陷的。”他对名校校长们说:“你得意可以,但不要忘形,因为不是你的教学水平特别高,而是你的学生造就了你和你的学校、你的老师。”这些批判因为立足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代表社会公平的教育行政官员的角度,所以能直指教育“病灶”,至深至切,刀刀见血!

作者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深知,“我们不能希望所有的教师都能够成为理想的教师,那是永远不可能的,因为人是有差异的,人的价值观也是有差异的。”作者又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他说:“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起理想的火焰,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变得强盛,变得有凝聚力,我们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站住脚。”教育没有理想,既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朱永新对于“理想的教师”提出了八点要求。这些要求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任何一个岗位都充满着竞争,教师间的竞争往往又是多于合作的。目前,教师这个行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制度,评价方式都需要竞争。但是作者在书中说,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社会如此,教师职业也是这样。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教师间合作的渴望和信心。“只有双赢才识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当今社会除了竞争,合作也是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呼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会需要合作,教师也要学会合作。教师要成为受欢迎的教师,作者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换位,二尊重,三互惠。这三点建议同样也在告知人们怎样学会合作。

从《我的教育理想》到《新教育之梦》,一股“理想旋风”正在中国教育界兴起。作者成功实践了这种新的教育理论文体——“教育理想”文体,而且“教育理想”的“专利”也不再属于朱永新,千千万万的教师们正将这种理想具体化、系列化。在教育在线网站上,我就读到了许多教师写就的教育理想:理想的语文课堂、理想的语文教师、理想的班主任、理想的教育科研等等。这种理想是建设的,也是批判的。我们坚信,当整个教育被理想的光泽和批判的锋芒照耀时,那将是多么美丽和纯洁!每一位教师都将从教育理想中寻找到差距和动力,寻找到职业的魅力和尊严!而站在建设与批判的交点上实践并书写自己的教育理想,正是新时代教师的职业选择!

《新教育之梦》告诉我,智育不能独领风骚,也不只是一串阿拉伯数字,或是一纸文凭,一张入学通知书,它“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它还应让学生“自警、自诫、逢励”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体育不只是追求四肢发达,它应“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闲消遣,它“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我们怎么办?读了作者的《新教育之梦》,又一个问题在轻叩我的心扉。

我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是胸怀理想、善于合作、充满爱心、富有创新、勤于学习、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如果说今后我还将有梦,那么我将永远记住那本书——《新教育之梦》,是它让我懂得“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梦”,是它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做怎样的梦,也将是它激励我为梦的实现而奋然前行。

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让我审视自己所做一切的意义,让我寻找到一条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新教育理想一定会实现。

宿城区龙河中心小学 朱亚军

第6篇: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人们的行动无一不受一定思想支配。在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中,对行动起长远作用的,是人的理想和信仰。理想和信仰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尽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奋斗目标,从而形成不同的理想。但理想一经确立,它就会对人的行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学时代,正是人生之舟启航之际,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将帮助我们扬起生命的风帆,伴随着我们走过人生之旅。

人们从孩童时起,就开始憧憬未来,开始为自己设计美好的人生蓝图。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个性的成熟,识别事物能力的增强,这幅蓝图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充实坚定,从而成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这就是人生理想。

何谓理想?《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梦想、幻想不同)”。《新华辞典》解释为“对美好未来的设想(指有根据的,可以实现的,区别于梦想、幻想)”。我们认为,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理想各不相同,同一阶级、同一时代人的理想也不尽相同。

理想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对客观现实发展趋势的超前反映,即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基础上给自己构成的未来美好蓝图。因此,理想不是人们主观的臆造,不是空想或幻想,而是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符合科学的目标。

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科学的理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的一致性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因而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这种巨大力量的体现就在于它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预见性:一方面,理想是人们一定的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超越了今天的实践;另一方面,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同时它又指明了进一步实践的方向。

从形式上看,理想是主观的精神现象。主体的需要、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会影响人的理想的形成。但从内容上看,理想又具有客观的因素。理想是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因而理想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理想也只有在现实中才有可能实现,如果不具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就不是理想,而是空想或幻想。

理想与空想有着严格的区别。空想是一种没有客观根据、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的想象。与空想相比较,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科学性,经过努力最终是能够实现的。

有的幻想具有潜在的实现可能性,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也有可能转化为现实,如“嫦娥奔月”,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幻想,现在由于航天工业的发展,人类登上月球已经成为现实。

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因此,它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诗人流沙河写过一首优美的诗,诗名叫“理想”。

理想

饥饿的年代,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荣。

这首诗反映的正是不同的时代,人们的向往和追求的不一样,理想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远古时代钻燧取火的人们,绝对不会设计出长江三峡工程的蓝图;老牛拉破车的人们,也想不到乘波音飞机旅行;刀耕火种的人们,更不能设计出电脑管理农业生产的方案。

总之,任何理想都同该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紧密相联。不同时代的人们理想是不一样的,理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保尔•柯察金和比尔•盖茨都是英雄

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后,曾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青年中重新掀起了“保尔热”。但时下青年在传统理想教育中已不再仅仅扮演被动接受的角色,他们更多地将传统的时代英雄与现代社会中被人们推崇的风云人物相比较,希望从看似冲突的两类人物中找出共同点,拓展自己的思考空间,获得更多的人生启示。比尔.盖茨便是一个与保尔有着巨大精神反差却又能同时被中国青年认可的时代英雄。他们一个是战士,以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而名垂青史;一个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杰出人物,为自己挣得财富和名声的同时,大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保尔和盖茨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意识形态迥异,但他们都在激情飞扬的青春年代,用才智与勇气书写了大写的人生,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身处大变革的时代,能够凭借敏锐的头脑和知识,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确立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并通过努力使之得到圆满的实现。一个以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理想主义的壮丽诗篇,一个以非凡的远见和卓越的创造力,将人类无界限沟通的理想借助高科技手段奇迹般展现于世界。正是他们高远的志向及其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赢得了当代中国青年的崇敬和爱戴,成为了青年们的楷模。

理想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产生,又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一个人的理想总是随着他所参加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由于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人民的要求和追求的理想也就不一样,理想一旦确立,就会反过来对实践产生作用。它一方面给人生的进取提供一个向导,另一方面也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检验、修改和发展。理想只有通过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才能实现。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就必须脚踏实地反复实践。离开实践,再美好的想象也不是理想,而是空想。

理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超前反映。理想反映的是科学和理性,代表的是思考和追求。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所描绘的内容还不是现有的东西,不是已经实际存在的东西,它是人们在对现实的认识、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以观念的形式形成的一种预想的未来形象,以预见的方式超前地反映未来,是指向未来的目标体系。人的理想在对当前现实进行观念性改造过程中,往往对未来的现实在观念上也给予想象性的描绘,这就使理想具有超越现实的特点,并成为人们追求美好未来的动力。

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它决定和制约着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调节和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社会理想,就会产生高尚的道德境界和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具体说来,就是做什么人,干什么事,过什么生活都和社会理想有关系。因此,社会理想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核心。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社会理想,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联系起来,把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变成为社会理想奋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社会理想也不能脱离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而孤立存在。一个道德上人格低下、投机钻营,工作上挑肥拣瘦、拈轻怕重、一事无成,生活上追求腐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人,很难说他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

信念,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坚信某些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具有情感色彩并力求实现的一种观念形式。如果说理想是人生美好境界,那么信念便是实现理想的坚韧扶梯。理想的坚守只有配合坚定的信念,即实现理想者对这个人生美好境界深切的理性理解和情感认同,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践。否则,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实现理想者将因为情感意志的薄弱以及对理想理念的肤浅理解而轻易放弃对于理想目标的追求。所以说,理想和信念是密不可分的。追求理想的过程离不开现实的环境,碰到逆境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坚强的意志不可或缺。意志是理想追求的心理基础,而对意志起直接作用的就是信念。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论主张或思想见解及理想坚信不疑,并努力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内在精神力量。

信念是高于理想的认知,但又以理想为基础,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信念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这种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即使是错误的认识,只要自己相信,就有信念确立。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陈果的悲剧

陈果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名在读学生,学习好,也遵守纪律,在大家眼里是一名好学生。1999年学校的领导老师发现她练“法轮功”后多次努力,想把她从“法轮功”的圈子里拉回来,她也曾有过转化,表示不再参加“法轮功”的活动。可是2000年寒假回到家里受其母亲影响,又出现了反复,2001年1月23日,在天安门广场和其母亲一道自焚,以求所谓的“升入天国”,走向“圆满”,被烧成重伤。陈果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才女自毁成为“法轮功”的殉葬品绝非偶然,它暴露出陈果在理想信念问题上的空虚与迷惘。

对对象的一般认识由于认同而内化为信念,经历了情感的深入,不仅具有了理智上的坚信不移,而且得到了情感上的强烈支持,人的某种信念一旦形成,哪怕条件再艰难,环境再恶劣,也是难以改变的。“法轮功”在理论上是极为荒谬的,是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的,是害人害己的,可为什么还有那么一些人顽固地坚持不放呢?信念具有远比一般认识要高的稳定性,要改变一个人的错误信念,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信念的稳定往往带来情感上的执著。人们的认识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从个人来说,谁都认为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都持坚决相信的态度,这使信念带有极大的执著性。所以,我们一旦发现自己的信念与客观情况相矛盾,需自觉用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去校正自己的信念,不可死抱着不放。

牛顿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牛顿在科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力学上提出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光学上作出了白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判决实验,发现并解释“牛顿环”的干涉现象,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并提出光的微粒说;在数学上发现了微积分运算方法和无限级数理论,等等。他的最重要的科学著作是:1687年初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原理》),1704年初版的《光学》,尤其是《原理》一书,几百年来颇受推崇。但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他的后半生,竟用了25年的时间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结果当然是徒劳的,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光。这个教训可以说是非常深刻。

我们认识了信念的这个执著性特点,必须正确地对待信念。一旦发现自己的信念与客观情况是相矛盾的,就要自觉地去校正。抱住错误的信念不放,只会处处碰壁。

不同的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求都会形成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不同的人,由于众多的原因,会形成各不相同的信念,这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班的大学生,其信念也并不完全相同。

理想和信念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理想和信念的内涵有相互交叉之处。在某些时候,理想本身就是信念,信念本身就是理想。因此,如果把理想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从广义上来理解,也含有信念的内容;如果把信念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从广义上来理解,也含有理想的内容。其次,理想和信念的关系极为密切。理想离不开信念,信念是理想的基础。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但是,理想和信念毕竟是不可以相互代替的两个概念。这是因为,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作用是不同的。理想重在标志人与奋斗目标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向未来的,为人们的行动指明方向;而信念的则重点在于标志人对事物、观念的看法和态度,主要是面对现实为人们的行动提供精神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的理想、信念教育中,我们常常在广义上单独地使用理想和信念这两个概念。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两种偏向:一是在单独地使用理想这一概念时,有可能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应秉持的信念支撑;二是在单独地使用信念这一概念时,有可能淡化对未来奋斗目标的追求。为了避免这两种偏向的产生,我们把理想和信念这两个概念合在一起使用,使两者各自侧重的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当然,我们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时候,往往要针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有时着重强调理想,有时则着重强调信念,但无论强调哪一个方面,都同时要重视另一方面。

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和人生实践具有导向的作用。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曾教导说:“青年啊,你们面临开始活动之前,应该定定方向。譬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才能有达到那个目的地的一天,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他所讲的方向、目的地其实就是奋斗目标。在生活的海洋里,人生理想如同导航的灯塔,指引着人们朝着奋斗的目标前进。一个人是否理智、是否成熟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他是否已经确立了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理想对一个人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决定性意义。没有理想的青春是灰色的,没有理想的行为是盲目的,没有理想的生活是乏味的„„没有追求只能是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人有了正确的人生理想,就会因既定的奋斗目标,而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困难挫折甚至暂时失败时充满信心并坚信胜利。反之,人生就如无舵的小舟,或随波逐流,或触礁,或被搁浅。当人们走到生命的终点而回首反顾的时候,每每都有切肤之感:强者与弱者、奋起和沉沦之间其实就是理想和信念的差别,一切强者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起,一切弱者都是因为失去了生活的目标而沉沦。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远大而又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看清社会的前途,认准前进的方向,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成才。

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人生理想形成以后,就会变成人们自觉行为的动机,使人们在行动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意志和情感,这种意志和情感来自对人生理想的信念,是人们进行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一种强大的力量源泉。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形象地把理想比做一个人心中的“发动机”一样,有了这个发动机,人就有了巨大的前进动力。理想所提供的动力的大小与理想的层次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理想的层次越高,其所提供的动力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人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就能在艰巨的事业中具有顽强的斗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危害的生死关头,会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黄继光、雷锋、焦裕禄„„他们之所以能够用短暂的生命谱写出英雄的乐章,正是因为共产主义理想给了他们无私无畏的力量。如果一个人缺乏崇高的理想或者没有正确的理想,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只能浑浑噩噩、庸庸碌碌、虚度一生。理想信念对于人生实践的这种驱动力作用,突出体现为面临艰难困苦、严酷考验时的强大精神支撑力量。人如果有崇高理想作自己的精神支柱,就不会在困难面前唉声叹气、心灰意懒、自暴自弃,就能始终以坚定的信念、高昂的热情、良好的心态和不竭的勇气,永不停息地奋斗向前。夏明翰在就义前挥笔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悲壮诗句。

大学生都很年轻,人生道路还很长,在以后的道路上可能既有艳丽悦人的鲜花,也有刺人的荆棘;既有金榜题名的喜悦,也有名落孙山的沮丧。而那些因为缺乏崇高理想而在学习生活上稍遇不如意就灰心丧气,甚至走上自杀道路的大学生,和革命烈士相比,该何等惭愧!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崇高的理想这一精神支柱都同样需要、不可缺少。如果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有坚强的毅力和矢志不渝的精神。在顺利的时候,能奋勇拼搏、再接再励;在困难的时候能坚韧不拔、重整旗鼓。当代大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要认清时代的方向,选好自己未来的人生坐标系,找准自己的位置,迎接未来的挑战,就会在当代改革开放、创新进取的滚滚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事实上,理想的形成,总是从具体到一般,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起点与基础,而社会理想则是个人理想的升华。社会理想决定、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要体现社会理想,只有升华为社会理想,才更深刻,更富有意义。

追求理想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这是由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决定的。 首先,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理想变为现实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目标越小越低,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而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长。通常,人们对实现理想所需要时间的估计往往偏少,然而事实上理想的实现往往比事先所预料的时间要长,特别是比较高远的理想,当人们十分热切地期待着它实现的时候,它却并不如人们所想象和期望的那样迅速到来。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其次,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理想的超越性决定了它不是现实状态的简单延伸,而是要对自我和现实作出较大的改变才能实现。而这种改变必然会遇到各种阻碍和困难,其中有的属于客观条件方面,有的则属于主观条件方面。在阶级社会中,理想特别是社会理想具有阶级性,因而进步阶级的理想的实现往往会受到反动阶级有意识的阻碍甚至破坏。革命者在这样的环境中追求理想,必然会冒着极大危险。中国革命的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革命的成功才显得特别可贵。正如李大钊当年所指出的:“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第三,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不是笔直的,而是充满了曲折。正由于曲折,追求理想的道路才更加漫长。道路的曲折性往往与人们主观上犯了错误、走了弯路有关。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是难免的,而这本身就是道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而且,假如人们不犯错误,也并不意味着可以走一条直路。追求理想的道路本身就是弯弯曲曲的,是在曲折中不断地接近目标。

理想的实现,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有坚定的信念,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需要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更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难免遭到艰难困苦的环境和境遇,要吃得了苦,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贪图享乐,坐享其成,绝不可能实现理想。在困难和逆境中艰苦奋争的人,在艰难的条件下乐观上进的人,才是实现理想的强者。

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刚刚走上社会的时候,往往会更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困惑和情绪上的波动。因此,正确看待这种矛盾是很必要的。

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有区别的。理想不等同于现实,不是立即可以实现的。如果理想就是现实,理想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反之,现实也不等同于理想,要是现实就是理想,人们就没有奋斗目标了。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还存在着某些以权谋私、官僚主义、丧失国格人格等丑恶现象,这些也正是理想所要改变的状况。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区别、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正是这种矛盾推动着人们去改造现实,实现理想。

另一方面,理想和现实又是统一的,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理想作为明天的现实,要把它变为直接的现实,需要我们几代人艰苦奋斗。

有的人只图眼前实惠,认为理想是空的,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便提出疑问:人为什么要为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奋斗呢?这其实是没有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内在联系的错误认识。首先,理想从何而来?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今日之现实就曾是昨日前人的理想,或者说是前人理想的部分实现。前辈人如果不努力发展科学技术,我们今天就可能仍然生活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前辈人如果不奋力推翻三座大山,我们今天就会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衣食住行、读书学习的种种条件,无一不是前人为理想而奋斗之结晶。既然现实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我们怎么能割断历史,硬说理想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呢?其次,现实向何方去?现实同万事万物一样都是发展,发展是有规律的。人认识了客观规律,就能利用它,促进现实的发展,使之更美好。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现实合乎规律的发展,是有可能实现的明天的现实。“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不能不解未来,也就把握不住现实。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安于现状只是懒惰者的空想,不进则退倒是正常现象。现实需要理想来引导。

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以认识为为基础,以情感为关键,以意志为保证。信念源于理想,又是实现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理想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当理想确立之后,就是该付诸行动的时候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必须落实在行动上

追求理想的实际行动是理想信念的应有之义。理想信念不是一种封闭的精神状态,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它总要表现在行动上。离开了追求理想的实际行动,理想也就不成其为理想。而且,只有通过追求理想的实际行动,理想才能化为现实。马克思说过,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为此还需要掌握实践力量的人。美好的理想若是停留在头脑中和口头上,那它只能是不结果实的花朵。只有实际行动才能体现和确证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有理想,主要不是看他主观上是否有美好的愿望和想象,而是看他是否在实际行动上为追求理想而奋斗。如果一个人想得很美妙,说得很动听,却没有实际行动,那么这说明他对理想没有坚定的信念,甚至很难说他拥有理想。

著名寓名作家克雷洛夫曾作过一个精彩的比喻:“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理想来源于现实,但不等于今天的现实,它只是具备变成明天现实的可能性。要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必须靠实践。实践是使理想变为现实的桥梁和纽带。没有实践,理想就永远不能变成现实,而只能是空想。只有用行动,才能把理想化为现实。

个人理想的实现,要靠每个人的实际行动。然而,在大学校园中,有的同学却只有美好未来的蓝图,而没有具体的实际行动;期望成为专家、能人,但在学习上却不肯下苦功夫;喜欢谈论理想、前途,却没有脚踏实地地去付诸努力,总是幻想付出最小的代价,而获得最大的效果。这样的人,往往一天一个理想,始终徘徊在现实的此岸,永远到不了理想的彼岸。毫无疑问,以实践为桥梁,用自己的辛勤的双手,开辟到达理想境界的通途,就当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品格。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一个一个地实现近期目标,逐渐积累,才有可能实现远大理想。

艰苦奋斗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坚实桥梁。奋斗没有不会轻松的事情,奋斗的目的是为摆脱艰苦的条件,实现人生的幸福,在这一理想的感召下,我们不怕艰苦,在艰苦中体验快乐,直至实现人生理想。艰苦奋斗是和远大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赌徒和懒汉即使冻死、饿死,也不会有人承认他们是艰苦奋斗。事业历来与艰难困苦搭伴,成果皆须由心血汗水浇灌。要成就任何事业,都必然会遇到诸多艰难困苦,都必须自觉地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不是要过苦日子,更重要的是,它是需要大力弘扬的优秀传统美德。艰苦奋斗与改善生活不是对立的,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就是要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多地积累财富,为群众多办实事,更好地满足大家的需求。所以说,艰苦奋斗并不是要大家去过“苦行僧”生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尽量搞得好一些,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实惠,这才是艰苦奋斗的最终目的。发展经济离不开消费,特别在当前,还要不断地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但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不是浪费,消费要合理、要适“度”,不能脱离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更不能假公济私、损公肥私甚至违反纪律。要时刻考虑共产党人的消费行为,是否积极健康,是否勤俭节约,是否体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培根在《论消费》中说,财富是为了消费,消费是为了荣誉和善举,在任何消费上都大肆挥霍的人,难免陷入困境。这种“荣誉”和“善举”,与我们所要弘扬的传统美德是一个意思。即使是那些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把节俭作为社会文明和社会风尚来提倡。不少人出国归来后都谈到,外国人有的虽然很富有,但生活却很俭朴,招待客人非常简单,送的纪念品也很便宜,他们是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外国的历史悠久多了,我们不能让它失传了,而应该不断地发展它、弘扬它,使之更具时代特色、更具生命力。

第7篇:追求理想

理想是生命的顶端,执着追求理想即是为生命创造永不褪去的痕迹。光阴的沙漏漏走了我们的青春年华,带走了我们的美好光阴,只有记忆的醇香让我们记得在时间的背后那抹执著追求理想的痕迹。

追求理想,点缀人生。这是一条漫漫长路,这是一条充满寂寞,充满荆棘的路。因为选择了远方,就必须选择荒芜,纵观历史的沟渠,那些瞬间闪现在我们脑海里的生命英雄。他们拥有着钢铁般的顽强意志,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他们可以功成名就,成帝王之伟业,成古今之圣贤志士,他们载入了历史的史册,他们流传千古,定格为一段段的不朽传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一生执著于唤醒沉睡的楚国;王昭君在夕阳的余晖里,怀抱琵琶,心怀愁绪,却毅然踏上了那条漫长而曲折的古道,让所有的青春在风沙中度过,让所有的年华在琵琶声逝去。为的就是能够让民族能够团结,百姓安居乐业。这种信念让她所有的泪光在天生的明月中定格,让自己的一生在塞北完结。为什么?因为那是荒芜赋予了他们无穷的力量,赋予了他们生命的意义。在痛苦中开辟自己的道路是人生的意义,碌碌无为的人,就不能说上帝遗忘了你。为了毕生的理想而执著奋发,这才是真正的永恒。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俗话说飞翔是要靠翅膀,破土要靠脊梁。不经礁石,难以击起美丽的浪花;不经攀登,是难以触及到雄伟的山峰。记得马云曾经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加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数的人都是死在明天晚上。凭借着这样一种信念,即便是在国外受冷落,处处碰壁,可是马云最终开拓了自己的一片疆土。创建了阿里巴巴,跻身于商业领袖之林。或许雨水冲刷了曾经美好的回忆,可是有彩虹的天空会印证昨天的美丽。

朝朝暮暮,漫漫成功路。看世间轮回似弱水三千,我唯独饮其一瓢。这条路上我们会摔倒,会痛苦,会流泪,会煎熬,但是绝对不能有放弃,认输。带着最初的梦想,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心中依然涌起那“自古少年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无畏和执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切如同岁月的樊篱挡不住对理想的渴望,对成功的向往。 草木一秋,人生几何?岁月匆匆,理想如歌。不要在被动的等待中徘徊,时不我待。主动与世界接触,挥洒人生,世界将珍藏我们追求理想,享受生命的绝美姿态。多愁伤感的日子不属于这个时代,只有迎接雷雨,忘却周围的风雨交加,一路呐喊,寻找青鸟的足迹,仰望繁星,迎接黎明的曙光。只有这样才可以让生命响起梦想的舞曲,烙下执著的步伐。

第8篇:追求理想之路

人的一生漫长而复杂,然而也总会有许多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仅仅十几岁的我就有过许多所谓的“理想”。

当自己的身体受到病毒的侵蚀时,看到白衣天使们的妙手回春,从死神手中奋力夺回一条条宝贵的生命时,我想到了: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当读到鸦片战争的屈辱,北伐战争的轰烈,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而终的扬眉吐气的历史时,我便会豪气满怀,欲效班超,我想到了:成为一名保卫祖国安宁而血洒边疆的统帅!

当我看到鲁迅先生的三改其志时,我被其打动。面对当那些医生神气、当统帅的想法是多么不值一提!于是,我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我想到了:成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在祖国教育的园地里耕耘一生,让祖国的花朵在朝阳里微笑,让今天的小苗茁壮成长为明日的栋梁,以我一人之力造就出数十堪用之才,则我心足矣。

茫茫的人生,种种的理想,可曾没有属于我的理想?不!只要是祖国之需,只要能为祖国做事,只要可以奋斗我一生的理想,便是我所要的理想!

山东菏泽巨野县巨野县董官屯乡第一中学初二:樊铭迪

第9篇:追求理想的教育

——生本教育在“幸福”

爱辉区幸福中学肖艳华

幸福中学始建于1974年8月,2008年11月24日搬迁至新址。学校占地面积2003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938平方米,其中宿舍1340平方米、食堂447平方米,可容纳300人食宿。学校有12个教学班,在校生430人,教职工76人。学校拥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卫生室、理化生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体育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专用教室;普通教室均安装了投影设备;学校配备了监控设备、广播系统、电子屏幕;拥有全套的体育健身器材,办学条件比较先进。利用先进的办学条件办出优质教育,是幸福人追求的目标,也是幸福人需破解的难题。生本教育就是为破解这一难题而走进幸福中学的。

一、为什么开展生本教育研究

“为什么开展生本教育?”在我校开展生本教育的这一年里,不断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 思考我们的教育: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教师口耗低质,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却高分低能。究其原因,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打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旗号,却扎扎实实做着“师本”、“本本”、“考本”工作的现象,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天性(主动性、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象,我曾带领部分教师先后到外地学习了江苏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的教学方法、江苏东庐的导学方式。应该说在借鉴后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学生依然不喜欢学习、不愿学习。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主体是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重视不够。面对这样的现实,如果不摒弃压制学生个性发展,最终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摧残的教育,我们怎能办出优质教育?又如何使我们的学校和我们的孩子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09年10月我们开始认识生本教育,并如获至宝。生本教育不正是我们十几年的教育改革中苦苦寻求的吗?“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也是这么多年来一直缠绕在我们心中的说不出的思想。它能使教育实现积极、欢乐、优质、高效的功能,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真正地把“教”转化为“学”,生本教育让我们又重新审视了学校的办学目标,朦胧的办学思想变得更加明确和坚定,重新定位了学校的发展方向。

像所有追梦人一样,我们开始了对生本教育的热切追踪。我们反复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谛听教育的春天》这三本专著和有关生本教育实践成果的经验资料。在学习中,生本教育全新的理念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特别是“教皈依学的教学观”、“生命的牧者的教师观”、“无为的繁荣的生态观”、“以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为真正基础的德育观”、“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的评价观”,使我们认识到生本教育是走在中国前沿的科学的尊重生命本源的教育,是值得我们追求的教育。2010年5月,在参加了全国生本教育培训班,亲眼见到真正的生本课堂后,我更茅塞顿开,如拨云见日。我们还先后亲赴北京、湖南株洲生本教育实验学校实地考察,从众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本教育的先进性。通过学习理论、实地考察、认真研究,并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分析,我们下定了决心。2010年6月,学校班子成员研究决定,将实施“生本教育”定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之策,真正地从课堂教学入手,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目的,并将坚定不移地落实下去。

二、扎扎实实地开展生本教育实验

1、 加强领导,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教育改革的步子是艰难的,实施生本教育也不例外。为了让上级领导了解开展生本骄傲与是

我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尊重学生生命,追求教育本源的教育,我不断地把自己的教改思路向上级领导汇报,终于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在2010年7月17日生本实验教师的培训班启动仪式上,来自幸福乡政府和教育局的领导对我校的生本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领导的重视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之路上,我们开始了坚定不移的跋涉。

学校首先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由科研室主抓此项工作,科研室三人分别担任语、数、外三个学科的负责人。从初一年级开始,重点对语、数、外三科实施生本课堂教学。

2、 以培训为突破口,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生本实验的成功,关键在实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如何使实验教师能够正确认识、理解生本理念,是正确实施生本教育的关键。“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为了在新学期落实生本教育,我们在暑假举办了由“

七、八年级语、数、外教师及学校中层以上领导”为主要人员的“生本教育理论”培训班,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集中培训。一是材料学习,主要掌握了生本教育的理念。二是观摩课堂教学视频。课堂实录成了我们模仿的最直接素材,我们分学科集中观看,看活动设计、看学生表现、看教学效果,一节课反复看几遍,细细地研慢慢地品,“看课”成了集体教研的一部分。三是模拟课堂教学。一个教师设计生本教学学案,其他教师当学生,直接感受生本理念下的课堂。四是分学科组研讨。要求教师谈一谈自己对本学科教学的在认识和观摩课堂教学视频的收获,使每名实验教师真正把握生本教育的内涵,并将每位教师的每一次发言都记录在案。分学科组研讨中不乏热火朝天的质疑和各抒己见的真诚,教师们集思广益,共同进步。多方面的培训使参与培训的教师在理论上了解了生本教育的意义及内涵,在实践操作上也掌握了一些方法。反复学习,终于使教师认识到,生本教育是激扬生命的教育,是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是解决“教师高耗低质,学生高分低能”的教育。生本教育体现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能全面依靠学生的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生本教育倡导“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人之生命力的神奇和美好。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让教师解放了思想,更给教师带来了实际教学的转变。培训使实验教师不断加深对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潜能无限”,“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等理论的理解,认识到要充分地相信、高度尊重和全面的依靠学生,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要做到“有问题找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提高分辨是非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以校本教研为有效载体,确保实验深入实施。

为保证生本实验的顺利开展,我们开展了立足于本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活动。

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评课、设计问题,将生本理念贯彻其中。实验教师在前置行作业的设置上下功夫,遵循“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问题要问,让大多数学生能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同学科教师集体研究,设计的问题尽量从学生角度出发,把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出来。

每周分学科进行评研活动。我们将听课后的评研作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每周分学科安排实验教师展示课(同课异构),课前集体备课,课后组织研讨,同学科教师集体参与,对事不对人,各抒己见,在争论中发扬优点,修正不足。我们每位实验教师都进行评研展示课,有的一星期进行两到三节,通过反复研讨,我们的实验教师对生本课课型把握得较好,课堂点拨到位,每节课都洋溢着快乐。

外出学习,体会生本世界的精彩。2010年12月8日,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班在山东淄博召开。学校组织实验教师及负责课改工作的教师共十四人在校长的带领下远赴山东,走进生本教育,感受生本教育。会上大家聆听了发起人郭教授高屋建瓴的理论以及全国十几

所学校开展生本教育的经验介绍,观摩了十几节生本教育展示课,感受到生本教育独特的魅力。此次山东之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爱上了生本教育,更加了解了生本教育,坚定了将生本教育进行到底的决心。

4、理论与实践想结合,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始终要求实验教师,要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统领教育教学工作,并坚持生本教育方法: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在语文教学方面,以月的为中心,本着“阅读、思考、表达”这一原则,注重以读引读,以读研读,以读引写,达到推进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比如七年级语文《春》一课,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实验教师对课文的“低入”设计,促进了课堂的高质高效,我们的生本课堂仅仅用了两课时就使学生对课文有了独特的解读。数学教学强调抓住根本,注重教学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的思想,“小立课程,大做功夫”,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英语教学狠抓活动的形成,充分利用四人小组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堂上学生雷人的语言、创新的解读、非凡的见解、忧国忧民之心,让教师为之动容。这样的课堂教学,使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得到了实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也培养了终生学习的意识,为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也培养了终生学习的意识,为他们日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生本教育的收获

1、 学生的收获

七年一班于颖在她的生本感言中说:在小学是老师领着学,到了幸福中学是自己学,组长管理,全班都不会的,老师才帮着学。在小学是老师教,有些问题自己都不动脑,就急匆匆地抄到课本上了,现在好了,自己预习,不会的和同学讨论,老师还让小组互相“评研”,更好地锻炼了自己,我们合作愉快,提高了学习成绩,学习氛围更加浓烈。

七年二班李洪缘在他的生本课堂感受中写道:“在生本课堂上,我们大胆发言、大胆做题、大胆讲题;班级还分了小组,不会的问题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得到真正的道理。还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现给同学们,讲解给他们听,就像一位小老师一样。在生本课堂上,我们是积极活跃的„„”

七年三班程天塑谈他的生本课堂的感受时说:“自从我来到幸福中学,就接受了这里独特的生本教育。通过课堂学习,我感到生本教育能激发我的学习欲望,让我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四人小组一起讨论,一起发言,课下一起“评研”,非常快乐。我的课堂我做主。

七年四班吴常胜在他的生本课堂感言中写道:“在我的脑海里,幼儿园和小学从没有过生本教育。来到幸福中学接受生本教育,刚开始时我还不太喜欢,后来我发现课堂上和同学们讨论交流起来很愉快,我觉得生本教育不仅让我们很开心,而且在开心中也学会了很多知识。 学生能有这些收获,源于我们的生本教育,源于我们的教师扎扎实实地实施生本教育。在我们学校,学生不在被看作是需要管教的被教育者,而是有着强烈学习本能的生命,他们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我们学校,学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赋予如此崇高的无可辩驳的主题地位,他们犹如那些分得土地可以自由耕种的农民,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在生本课堂里,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发言、聆听„„所获得的知识是真正的“学会了”。在七年级的期末调查中发现,仅仅通过一学期实验,生本班的学生100%都喜欢生本课堂,而且从期末考试成绩来看,生本班的学生成绩较非生本班的成绩高,与往年的学生比也较高。大部分的学生认为生本教育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并能增进同学间的互问互助,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更密切了。

我们的学生在生本教育下,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幸福,收获了进步。这与我校的办学理念“快

乐学习,幸福成长”是一致的,与我们国家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

2、 教师的收获

“我以前上数学课是最擅长写板书的,从定理到解题,写了擦,擦了再写,每节课上完胳膊酸不说,还弄得一身粉笔灰。现在上课,每节课几乎不用写几个字,因为黑板已经交给了学生,由学生去写定理、学生去做题。我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喋喋不休地站在讲坛上在学生的混沌和瞌睡中讲解那些枯燥的定义、定理,因为讲台也交给了学生,由学生来讲,学生来纠错,学生互动提问,我只要认真欣赏,适当点拨就可以。我估计我不会像老教师那样得肩周炎、咽喉炎了。”这是一位教师的体会。

“虽然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我们洒下了许多汗水,但课上我们不必喋喋不休地讲了,我们只需要认真倾听和不露痕迹地指导。生本理念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调皮,尊重学生的质疑,你说,学生们能不喜欢我们吗?生本课堂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使学生和教师都获得了快乐。俗话说:百病源于气。心情好了,有的病就不治而愈了,人就会越来越年轻,所以说生本实验有治病、美容、减肥的功效。我们已经过了学习的年龄了,有时一提起学习就会很倦怠。但生本实验激起了我们的学习热情,我们会每天查阅相关资料,与学生共同成长;我们会每天在床头看书、思考、联系教学实际进行反思,改正不足。”这是语文组长在生本教育过程中的收获。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同样的,我们不能指望生本教育能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我们追求生本教育、实施生本教育是因为它不回避中考、高考以及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改革的重大成果。同时,生本教育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比如在轻负担、高质量、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我们反对的是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满堂灌”、“题海战术”。成长在前,成绩在后,这就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本教育实验,以其思想的解放和实验的突破,让我们幸福人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我们幸福中学会沿着生本教育之路不断地走下去,把生本教育进行到底!

上一篇:合作项目书下一篇:镇林业工作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