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江县高友侗寨田野调查

2022-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友村位于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东北部湘桂交界, 大伞山峰东侧, 地处“湘桂百里侗文化长廊”中心。高友村距县城36公里, 是三江县境内属于长江度湖水系最源头的寨子之一。目前, 高友村对外交通条件较好, 一条村屯级公路穿屯而过, 往西南方向接林溪镇政府所在地, 往东北方向可通往湖南省通道县。高友侗寨地处高山地带, 高546米左右, 四面环山, 地形平缓的小山谷里全村森林植被较好, 植物茂盛, 森林覆盖率达75%。气候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该村有10个村民小组, 494户, 1958人, 侗族人口占比100%。近年以来, 随着该村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乡村旅游业开始升温, 村民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高友侗寨民居建筑布局合理有致, 鼓楼、戏台、吊脚楼、风雨桥、凉亭、石板古道、古井古树、石雕、古庙、古墓群等建筑物和人文自然景观保护完好。2007年高友村荣获柳州“十大美丽乡村”, 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3年被广西环保厅评为“自治区生态村”, 2014年入选中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历史沿革

据当地老人说, 高友侗寨建立始于明代神宗万历十年 (公元1582年) , 距今已有430余年历史。高友侗寨先民先由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珠玑巷迁徒到广东嘉应州 (今梅州) , 后经柳州、融水迁入三江。随后沿林溪河逆流而上数次迁移, 最终迁至塘油。随着人口的增加, 族群逐渐壮大, 村民大规模地往山里迁移, 迁到了当今的高友侗寨并定居。

二、聚落与历史建筑的价值

高友村作为西南地区众多民族村寨中的一种类型, 形成了其独特的山地聚落形态, 整个村寨坐落在高山山顶, 地势陡峭, 具有较强的防卫特点。由于受到中原汉族地区的风水文化理论的影响, 高友侗寨以福星鼓楼为中心, 民居簇团, 紧凑围合, 以接龙风雨桥、飞山宫等独特的公共性建筑为标志进行村落风水布局, 展现出中华民族传统风水文化和村落布局思想。高友村寨中, 干栏式民居建筑林立, 历史文物建筑繁多, 周边山水环境优美, 松杉环绕、翠竹茂林, 共同形成完整的“山、水、田、林、寨”圈层布局的田园图景, 有着“诗境家园”之美誉。高友至今还保存着以“款”为基本制度的侗族社会治理模式, 以“家庭—房族—村寨—款”为社会组织层级, 形成独特和完整的侗族社会及生态环境, 体现出当地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契约文化体系, 作为传统农业聚落社区精神的典型代表, 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模式之一, 具有很高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目前, 高友侗寨有6座鼓楼 (最早1座距今将近200年) 、1座风雨桥 (接龙桥) 、1座古庙、1座戏台、4个寨门、14个凉亭、13个古井亭和400多座民居吊脚楼等, 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物建筑至今保存较好, 构成了高友村自然、古朴的村落生态环境, 是当地百姓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和生活记录。其中, 全木结构的干栏式民居通常建造于崎岖不平的山地之上, 第一层架空, 放置农具、杂物或棺木, 同时解决了土地不足和山地建筑防潮的问题, 构造十分灵巧,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另外, 公共性建筑如鼓楼、风雨桥、飞山宫等受到明代以后汉族官式建筑风格的影响, 普遍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屋顶, 体现中原建筑文化和西南民族建筑文化的融合。以2005年竣工的福星楼为例, 虽高达十三重檐, 但仅有两个活动面。一楼四周围护的下部是木槛墙, 上部是四方棂栅栏, 内设木楼梯登楼。二楼四周围护的转下部是木槛墙, 上部是中国传统民居中常见的木槛窗。槛窗是单用套方纹的心屉 (又称格砂心) , 上下均不用绦环板的简易做法, 体现了汉、侗两个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 又凸显了融合后的侗族地方特色, 是楼阁式鼓楼发展到这一阶段的高峰, 既保持了侗族的民族特色, 也体现了侗族建筑技艺的进步。1高友作为一座美丽的生态文化侗寨, 可谓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宝库, 具有巨大的历史、民俗、艺术和科学价值。

三、高友活态文化遗产价值

作为三江县的“百节之村”, 高友拥有极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传统民族节日众多, 有韭菜节、四月八、五月五、尝新节、七月十四、中秋节、太阳节等;民间活动主要有斗牛、赛芦笙、坐夜、月也、唱侗戏、多耶、对何歌等;传统手工艺有侗族木构建筑技艺、侗族服饰制作技艺、银饰品制作技艺、酸肉、酸鸭、酸鱼、酸菜等腌制办法以及藤编、竹编、草编等加工技术等, 丰富多样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得到良好了的保护和传承。总而言之, 在高友, 高超的侗族木构建造技艺、精美的刺绣艺术、神秘的侗族大歌、传统的侗族佳肴等, 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民族文化价值。

四、高友村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高友村早在2017年已被列入自治区级重点文物, 其作为柳州市三江县的六个申遗村寨之一, 在申遗的基础性研究、基础数据的整理和保护方案制定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近两年以来, 通过课题组成员多次实地走访与调查, 认为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地理基础性建设问题

首先, 高友侗寨及周边的地理标识模糊, 古建筑名称命名不统一。如, 高友坐落于高山山顶, 当地没有统一的标识, 高友村民也不能说清楚山川的名称, 相比之下, 湖南、贵州一带的侗族村寨的地理标识则非常明确。

其次, 高友重要的历史建筑也缺乏统一的命名和明确的标识, 从相关文物部门查找到的名称与当地人的叫法不一致, 地理标识上的基础性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各种研究工作和宣传工作的开展。

(二) 历史文物的修缮和再利用的问题

众所周知, 历史建筑的修缮和改造是最近几年文遗保护工作中的重点, 但是由于行政管控不到位、资金缺乏、改造方案难以实施、当地村民普遍意识不够等原因, 高友目前的文遗保护工作陷入了比较尴尬的境地。以百年老宅的修缮和改造为例,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文化遗产保护学会于2018年12月为百年老宅和某民居做出了详细的改造和修缮方案, 但由于人员不足和资金缺乏等问题至今没有实施落地。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断层的问题

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为例, 由于侗族木构建筑的传承人在经济上难以获得较好的保障, 加之城镇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 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 不愿意拜师学艺, 导致传承谱系的断层,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一定难度, 现状令人担忧。因此, 非遗保护和技艺传承需要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高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亟须加快步伐。

五、结论

综上所述, 广西三江县高友侗寨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 具有相当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民族价值。然而, 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任重道远, 还需要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周边高校等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参与。只有不断的进行实地调查, 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 进行村落的测绘、建模等, 在搭建具有权威性的大数据平台, 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 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 才能为人类文明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高友侗寨目前有6座鼓楼、1座风雨桥、1座古庙、1座戏台、4个寨门、14个凉亭、13个古井亭和400多座吊脚楼等。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物建筑是当地百姓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和生活记录。高超的建造技艺、精美的刺绣艺术、神秘的侗族大歌、传统的侗族佳肴等, 这样的侗寨可谓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 具有巨大的历史、民俗、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关键词:高友村,侗族,建筑布局,鼓楼,风雨桥

参考文献

[1] 刘洪波.侗族风雨桥建筑与文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6.

[2] 张泽忠.侗族风雨桥[C].深圳: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3] 侗族简史编写组.侗族简史[G].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85.

[4] 吴浩, 张泽忠, 黄钟警.广西侗学丛书·总序[G].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8.

[5] 陈幸良, 邓敏文.中国侗族生态文化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4.

[6] 贵州省文物局.侗族村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新申报文本.2012:25-26.

[7] 吴浩.中国侗族建筑瑰宝——鼓楼风雨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数学课堂也美丽——感受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下一篇:高等教育中女性教育建设实践初探——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