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语言讲述活动(推荐12篇)
作者: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ESEC儿童语言研究中心网站 上传时间:2013-12-02 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用描述性的语言,完整、连贯地讲述“娃娃”。丰富相应的形容词如:漂亮、可爱、胖嘟嘟等。
2.发幼儿通过有趣的“猜猜谁不见了”,“改错”游戏,对“娃娃”进行由特征到一般 的有序感知,表述。
3.帮助幼儿形成“听清楚了再回答”的倾听表述习惯。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神态,性别,衣饰不同的玩具娃娃。2.已放在“娃娃家”游戏角中让幼儿玩了几天。
(在学前阶段,引导幼儿用描述性、陈述性、议论性及交往的语言进行谈话,是培养幼儿表述能力的具体行为内容。而描述性语言在实物讲述中运用得更为普遍。本次活动就运用了智力游戏“猜猜谁不见了”、“改错”,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然、生动、有趣地夸赞自己喜爱的娃娃,可以达到从娃娃的特征到一般形态的有序表述的目的。)
活动过程
1.运用游戏“猜猜谁不见了”,引导幼儿感知理解“娃娃”。老师将六个娃娃(每组一个)展示在幼儿面前。请幼儿闭上眼睛然后拿走一个娃娃。教师提问:哪只娃娃不见了?让幼儿集体回答。幼儿回答后,老师也可以进一步启发幼儿从某娃娃的特征到一般形态进行描述。可以提问:第几个娃娃长得什么样?游戏可以进行多次,由老师藏娃娃大家猜,然后可以请几位幼儿上来藏娃娃大家猜“谁不见了”。
(这一活动重点叙述了游戏“谁不见了”的玩法。游戏的规则即是启发幼儿有序地运用描述性语言讲述娃娃的语言过程。)
2.运用“抱一抱,亲一亲”,让幼儿结伴讲述。
(1)幼儿分组进行讲述(每组一个娃娃)大家传着抱娃娃,当抱着娃娃时,可以亲一亲、搂一搂娃娃,并说“我最喜欢娃娃×××(特征部分),因为娃娃穿着××(长着××)。”或“我的小宝宝,你的嘴长得像一朵小花,你的××长得像××(抓住”特征到一般“进行描述)。
(2)老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幼儿的讲述中去,以平行示范的方式引导幼儿用合适的形容词来形容娃娃。
(幼儿自由结伴讲述也是运用游戏的方法进行的。它很像民间游戏”击鼓传花“。可爱的娃娃在每个幼儿的手中传来传去,谁见了都忍不住抱一抱、亲一亲,说句夸奖的话。
如果那位幼儿不愿说或说得不合适不要紧,老师可以以参加者的身份抱抱,亲亲夸夸娃,为他们做示范,同时示意幼儿也来夸夸自己的娃娃。这种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结伴讲述,可以减少幼儿表述时的紧张成份,使孩子们得以调整自己的讲述经验,为下面的讲述作好准备。)
3.运用”改错“游戏,提供讲述思路。
(1)老师抱起娃娃:我的娃娃真快,你听,他长着像苹果一样的鼻子,绿绿的嘴唇,两条大大的耳朵,我真喜欢我的娃娃。
(2)幼儿运用集中讲述的方式,纠正老师不正确的讲述,同时说出正确的表述方式和思路。
老师可以这样启发幼儿:哪里说得不合适?为什么?如果你要说,又应该怎样?怎样说才能让别人一下找到你的娃娃?(提供新的讲述思路也是以游戏的方式组织起来的,老师故意说几句错话,让幼儿去纠错,因为中班幼儿已具备了初步识别字、词、句错误与否的能力。因此,在欢快的纠错活动中,他们又一次在自然,生动,有趣的玩耍中学习了新的讲述思路,并在纠错游戏中一遍遍地练习了新的讲述的思路的表述方式。)
4.从说”娃娃“到”夸“同伴。(1)请出一位幼儿。
(2)大家以集中讲述的方式”夸夸××小朋友“。老师注意引导幼儿运用先特点再其他的讲述思路进行”夸同伴“。
区域活动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立体化育人环境, 即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 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在这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 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选择活动内容, 体验操作和交往的乐趣, 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和表现, 作为主题活动的准备、巩固和延伸教育形式, 在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中, 与主题相匹配的区域活动内容和形式吸引了幼儿极大的兴趣, 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语言区游戏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可操作性材料, 提供了动脑操作的机会, 幼儿边摆弄这些材料边进行谈论, 学习看图讲述, 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途径
(一) 提供交谈机会, 让幼儿口语发展拓展延伸
澳大利亚幼儿教育专家指出:教师总不能扮演“讲述者”的角色, 让幼儿充当“听众”, 而应注意角色互换, 给幼儿提供用语言表述自己意愿的机会, 经常与幼儿交谈。本学期我们把晨间谈话作为常效活动对幼儿进行口语能力的培养, 每月我们制订讲述内容, 让幼儿先回家准备, 然后在每天的晨间谈话中, 让幼儿进行讲述, 最后在每月月底, 由老师和幼儿一起选出5个讲得最棒的幼儿, 并给予奖励。另外, 我班又举办竞聘班长活动, 不但要让各个幼儿说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还要让其他幼儿参与讨论班长的职责讨论,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说说其他幼儿的优点和缺点。通过活动, 我们要让幼儿学会辨别是非好坏, 从而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对的, 是不能做的, 或者对某种行为作客观的评价。
(二) 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 让幼儿口语能力在操作中得到发展
陈鹤琴先生曾说:“注意环境, 利用环境, 环境是最好的教具。”为了更好地发挥语言活动区的教育功能, 我们将语言区分为三个角:图书阅读角、操作讲述角和表演讲述角。
1.科学合理的阅读区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 对幼儿来说, 书籍更是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我们为幼儿提供很多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生动的阅读材料, 让幼儿自由地选择阅读材料, 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
2.丰富多彩的操作讲述台
1) 选择式。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 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内容, 如:让幼儿通过转转风车来编谜语, 用二人掷骰子来选择图片讲述, 用跳格子选择图片进行排图讲述等。2) 材料互动式。提供一样固定的操作台, 多样可移动的小材料, 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语言能力。如:城市交通路线图、物品齐全的大卖场、活泼可爱的动物插卡, 幼儿不停操作材料进行语言讲述。3) 交往发展式。我们用KT板做一个电视机, 让幼儿轮流通过小记者, 播报员, 电视主持人等形式, 通过与人交往, 促进幼儿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4) 倾听评价式。通过听故事、儿歌, 理解周围人的对话, 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发展。如:运用传声筒来传递悄悄话等。
3.富有想象和创造的表演游戏角
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很多手指偶、大头娃娃、头饰、大型故事图片环境创设及幼儿感兴趣的录音带等, 并充分利用这些材料, 从而激发了幼儿大胆表达的愿望。比如:让幼儿自己放录音听故事, 可边听边用手偶进行表演, 待故事内容熟悉后, 就让幼儿边讲边表演, 也可以自由创编, 为幼儿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提供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
(三)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让幼儿的口语能力在家园互动中提升
只凭教师在幼儿园内对幼儿进行语言发展的教学往往是不够的, 还要靠家长的积极配合。家庭、社会、家长是幼儿经常生活和接触的地方和人, 因此我们与家长商量, 请家长配合, 协助老师及其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我们与家长积极配合, 共同寻找孩子成长的有效途径, 共同营造适合幼儿的家庭学习氛围。所以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首先我们建立了班级图书馆, 让孩子根据意愿借阅图书, 回家与父母共读, 共同分享阅读的乐趣, 并请家长记录自己读书后的感受, 并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其次, 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请家长经常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 如带孩子外出旅游、做客;多带孩子去书店购书, 帮助孩子积累一些好的素材。如:好听的故事磁带, 好看的动画片等, 家长针对幼儿爱听爱看这一特点, 有意识地要求孩子听完看完后讲给大家听, 丰富孩子的生活, 拓宽孩子的视野, 孩子有话可说。也可结合散步、郊游、逛商场等, 要求孩子讲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提高孩子有意的注意意识, 促进语言的发展。
幼儿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起来的, 因此, 作为老师, 应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 投放适合幼儿操作、探索的活动材料, 多提供可一物多玩的区域材料, 让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动脑动手。而且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讲述, 从孩子的讲述中, 你可以了解到他在想什么, 在关心什么, 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关心和帮助, 老师在活动中做指导者、参与者和支持者。而在活动结束后, 老师应以学习的状态,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做的?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等这样的问题激发幼儿能积极的、主动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提供给幼儿更多的平台。
摘要:在区域活动这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 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选择活动内容, 体验操作和交往的乐趣, 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和表现。为了实现孩子积极主动的学习语言, 我们创设语言活动区, 以幼儿兴趣的聚焦点作为语言活动的切入口, 为幼儿提供交谈机会, 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 语言区活动不仅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可操作性材料和动脑操作的机会, 幼儿边摆弄这些材料边进行谈论, 学习看图讲述, 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看图讲述;语言表达能力;方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49-01
一、引言
幼儿阶段是人一生当中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获得的语言能力将对其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幼儿自身年龄小、天性好动的特点,通过看图讲述使幼儿在对图片观察、理解图片内容的过程中练习表达图片内容则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语言培养方式,非常适合幼儿自身特点。而在幼儿对图片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图片内容,逐步向幼儿提问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从而使幼儿能够在想说、会说的过程中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创设良好环境,鼓励幼儿讲述
幼儿在自身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通过良好的心理、外界环境,则能够有效的激发幼儿自主活动的意识以及学习的欲望,并以此获得幼儿语言能力的提升。反过来看,如果幼儿始终生活在一种严厉、呆板的环境之中,就会使幼儿始终处在一种压抑的状态之中,就更不用提获得良好的语言学习效果了。我国的任何层次教育都讲究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对于幼儿教育也是一样,通过生活化的教育,能够使幼儿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更为主动的对图片、观察以及思考,之后再通过自身对语言的组织对想要说的话进行表达,从而能够获得更好的语言训练效果。
由于幼儿年龄小、心理不成熟的特点,使得其对于教师有一种特别的依赖,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对幼儿的心态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应当端正自身教育观念,通过和蔼可亲的方式开展幼儿的看图活动。同时,在图片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当积极围绕幼儿意愿。
三、优化图片展示,帮助幼儿理解
在教师开展看图讲述课程中,通过何种方式对图片进行展示也是一门需要注意的学问。总体来说,教师应当根据图片内容、幼儿能力以及教学要求等灵活的选用图片展示方式,在实际图片讲述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展示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逐幅出示
对于故事情节较强、故事发展紧张的故事,可以以逐幅出示的方式向幼儿展示。由于幼儿好奇心强的特点,在对这类图片故事展示的过程中通过逐幅出示更能够调动起幼儿的学习热情以及思考能力。。
2、全部出示
对于故事情节较弱,主题性较强的图片,则可以通过一次全部出示的方式向幼儿展示,通过这种方式,则能够使幼儿对于图片整体思想以及主题产生更好的认识。比如在《大灰狼开心了》这套图片讲述时,由于此套图片注重讲述的是一个保护环境的主题,且每幅图片之间不存在太大的情节联系,就可以通过全部出示的方式向幼儿展示,从而使幼儿在一开始就能够对画面、内容作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概括,之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每一幅图片展开观察、讲述,从而能够培养幼儿围绕中心思想的表达能力。
3、打乱顺序
对于故事情节较弱,但是还具有一定先后联系的图片来说,则可以通过打乱顺序的方式向幼儿展示。通过这个过程,就能够使幼儿在对图片内容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对其排序。比如在对《彩色牛奶》这套图片讲述时,由于这套图片主要讲述蔬菜营养相关知识,且每幅图片之间存在一定的先后关系,就可以使用打乱顺序的方式向幼儿展示。从而使幼儿能够在对图片观察的同时能够积极展开脑筋思考,并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对其排序、表达,能够有效的对幼儿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以及观察能力进行培养。
四、通过图片提出问题
在对幼儿展示图片的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图片内容提问幼儿问题,从而能够使幼儿在对问题思考后将自身看法表达出来。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保证问题的主题性,从而使幼儿思维从图片转移到问题上时比较自然;其次应当保证提问的顺序性,从而使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具有较好的回答思路;最后应当保证问题的启发性,从而使幼儿在表述后获得多方面的启发,进而进一步提升其思维以及表达能力;通过这几种方式的提问,则能够在符合幼儿需求的前提下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获得最好的锻炼效果。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通过看图讲述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能够较好的符合幼儿特点。而在实际讲述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根据班级幼儿实际特点,从而以良好的看图讲述教学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作出保障。
参考文献:
[1] 赖琼兰.创设多种渠道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J].学苑教育,2010(20):47-47.
[2] 王荔芳.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策略探微[J].文理导航(下旬),2010(10):61-61.
活动目标:
1、学习量词:双、条、顶、挂、„„
2、学习正确运用量词,培养语言迁移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口语表达及扩散思维。活动准备:图片(一幅由六张小图组成的大图)、礼物若干。活动进行:
1、学习量词: 分组看六幅小图:幼儿自由探索图上有什么?各有多少?
2、请幼儿代表讲述看到什么及多少。
图一:一辆雪橇车、一个篮子、一个苹果、一个梨子、一挂香蕉、一把伞、一顶帽子、一辆小汽车、一条围巾、一双手套。
3、引导探索:说每个东西有多少时,数字后面有一个词,如:一辆小汽车的“辆”、一双手套的“双”、„„ 这些词就是量词。
每个物体不同,它用的量词也不相同,一把伞就不能说成一棵伞、一顶伞,说它们的时候要将量词分清楚。
4、师生一起运用量词讲述其它小图内容。
5、运用量词讲述六张小图拼成的大图。重点理解不同的物体要用不同的量词。
6、根据大图的情节,转移到送礼物的活动。
(圣诞老人拉着雪橇车,给小朋友们送礼物)
让幼儿拿出自己准备的礼物,说一句完整的话,注意 量词的运用。如:我准备了一双手套。
7、游戏:《换礼物》
新年到,新年到,幼儿园里真热闹,你做伞,我做帽,互换礼物哈哈笑!
要求幼儿儿歌念完后,和好朋友换礼物时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我送给你一双手套。
活动延伸:找量词,培养幼儿的语言迁移能力。
教师:屈老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使用比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讲述画面主要内容。丰富词汇:这、您、吃。
2、懂得尊敬长辈,有好吃的东西要先想着长辈。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大家一起吃》。
2、一盘水果,客厅场景布置。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是谁的家?他们在干什么?
二、讨论:猜一猜小红会怎样分苹果?
三、演示插入教具。
提问:小红先将苹果分给了谁?小红是怎么说的?奶奶是怎么说的?小红又将苹果分给了谁?小红是怎么说的?爸爸(妈妈)又是怎么说的?还剩一个小苹果给谁吃?
四、教师引导幼儿讲述故事。
五、情感启发:有好吃的东西你会怎么做?
1、仔细观察图片,说出图片的主要内容。(要求幼儿讲出图书是怎么撕破的,小明和小强是怎样勇敢地承认并改正缺点的。)
2、学习词:撕、补、可惜、仔细。
3、懂得有错要勇于承认,并认真改正。
活动过程:
1、出示图书,提问:小图书好看不好看呀?你们看的时候应该怎样翻?小朋友拿图书和放图书时应该怎样做?下面我们来看看图画上的小朋友是怎么看书的。
2、出示图1,提问:书架上有什么?谁来了?他们想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
3、出示图2,提问:老师走来问什么?小明和小强是怎样回答的?图书撕破了怎么办呢?(启发幼儿讨论回答)
4、出示图3,提问:图书补好了,他们是怎样看图书的?
请幼儿举手回答,教师给予引导、启发。
5、教师完整讲述图片一遍,丰富词汇:争、让,并让幼儿根据这两个词的含义做动作。
教育幼儿,做错了事要勇敢地承认,要爱护图书。
6、幼儿互相讲述。
7、请1—3名幼儿看图讲述。
8、学习儿歌《爱护图书》。教育幼儿爱护图书,轻拿轻放,不损坏,不乱扔。
小小图书真好看,仔细瞧来慢慢翻。
一、在延时等待和评价中给予孩子“自圆其说”的时间
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引导, 直接影响着幼儿在看图讲述活动时“自圆其说”的积极性。因而,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倾听, 对孩子在图片观察与思考过程中的延时等待至关重要。孩子们看到优美的图片并在教师的引导下, 会产生说的意念, 如果孩子在“说”的时候逻辑混乱, 教师立即加以指责, 这样孩子们“圆”的意念即被压制了。所以说与其指责孩子的过错, 不如鼓励孩子进行新的尝试, 说出自己的想法与理由, 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例如在看图讲述活动《新龟兔赛跑》中, 孩子们在最初的讲述活动中缺乏逻辑, 教师没有马上出示图片, 而是将龟兔第二次赛跑的结果前置, 在出示图片之前引导孩子猜测比赛的结果及其原因, 结果在班级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结局:兔子赢 (兔子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 它决定再也不骄傲了, 所以兔子赢了) 、乌龟赢 (兔子没有骄傲, 可它有点粗心, 在比赛中跑了反道, 结果乌龟第二次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双双夺冠 (乌龟第一次比赛虽然赢了, 可它不骄傲, 更加坚持锻炼, 终于在比赛中与兔子双双夺冠) 。在这样的延时等待中, 孩子们的想象力、“自圆其说”的能力及良好的倾听习惯都有了发展的时机。而评价对孩子起鼓励和引导作用, 在评价活动中, 我们常常鼓励幼儿参与评价, 同时在肯定他们的答案时提出更高的要求, 运用“肯定”+“否定”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这也正是引导孩子进行“自圆其说”的最佳契机。如在看图讲述活动《飞呀飞》中, 孩子们对河马能不能飞产生了分歧, 多数孩子说河马太重, 当然不可以飞, 教师没有贸然给予孩子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而是引导孩子自己“说”出想法并“圆”出理由。这样, 一些奇思妙想随之出现了:河马一家做了个热气球飞上了天;河马一家被龙卷风带上了天;河马一家在医院装上了机器翅膀飞上了天。试想, 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这样一个“自圆其说”的机会, 班级里孩子的讲述结局就会只有一个:河马不会飞。
二、“自圆其说”要注重引导孩子最大限度地“圆”出道理
“理”是“自圆其说”的“根”和“骨”, 如果没有“理”, 自圆的“说”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支撑点。这不但对儿童的思考没有帮助, 反而会误导儿童走入思考荒谬的歧途。因为幼儿知识经验的不完善, 逻辑思维的不严密, 往往在讲述时出现自“说”但不能“圆”其“说”的现象, 总觉得“圆”的有些牵强附会。自“说”但不能“圆”其“说”的现象并不可怕, 但如果仅是无逻辑的“自圆其说”, 为“自圆其说”而“自圆其说”, 被“自圆其说”所束缚, 孩子的思维就难以发展。
三、借助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幼儿走出自圆其说的僵局
孩子由于经验、思维逻辑等因素常常在“自圆其说”的过程中说不下去, 陷入僵局。这时需要教师通过进一步的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来引导幼儿, 帮助幼儿在更细致的观察中理解图意, 给他们的思维指明方向。看图时教师不但要注意围绕画面的主题, 更要抓住画面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细节, 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 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想象, 拓展幼儿的探索空间。也可以在孩子理解图片的基础上尝试摆脱画面的束缚, 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 合理想象, 多角度的回答问题。如在看图讲述活动《新龟兔赛跑》的教学中, 孩子们对兔子和乌龟为什么会双双夺冠不能理解, 于是在出示图片之前教师提问幼儿:“乌龟和兔子在雨天和过山坡的时候谁遇到了麻烦?如果你是那只乌龟或那只兔子, 你会怎么解决?”将问题与孩子自身联系起来, 他们发言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而这种开放式的问题能在孩子的思维受阻时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经验, 发挥自己的想象, 最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并“圆”出了合理的依据。
看图讲述活动中有效地引导幼儿“自圆其说”, 对发展孩子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多向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是提高孩子语言运用水平的契机, 因为孩子要“自圆其说”, 要解惑, 必将运用语言。“自圆其说”的豁然开朗下, 孩子的语言运用水平必将又“更上一层楼”, 孩子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 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优教境界。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引导孩子主动使用语言, 踊跃表述意愿, 帮助孩子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笔者认为通过“看图讲述”的教学方式, 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自圆其说”, 对发展孩子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多向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是提高孩子语言运用水平。笔者分别从“在延时等待和评价中给予孩子‘自圆其说’的时间”、“‘自圆其说’要注重引导孩子最大限度地‘圆出道理’和“借助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幼儿走出自圆其说的僵局”三个角度加以探讨。
一、利用图片、照片进行分享讲述
1、图片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教育资源。看图讲述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它要求幼儿将平时所积累的词语、句子按照讲述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灵活运用语言进行表达。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观察、分析、想象图片内容。自己选择词汇、组成句子,进行连续讲述、编成小故事,再展示给同伴,与同伴分享。既发展了幼儿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思维与想象能力,又能培养良好的品行与情感。如:在看图讲述活动《战胜大老虎》中,教师提问:如果大老虎下次再来,你们认为小动物会怎样对付大老虎,结果会是怎样呢?幼儿能自由想象,相互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想法。此外, 废旧图书也是幼儿练习讲述的好材料,将废旧图片剪下来自己自由组合讲述,讲述后还请其他小朋友帮忙续编或添加。如此引导幼儿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为故事编出多种结局,这些过程都包含了幼儿对故事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推测,同时也反映了幼儿对待生活的态度,增强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每个家庭都会有几本家庭相册,其中的照片不僅记录着孩子从出生以来的生长过程和整个家庭的欢乐、幸福,同时,它也是幼儿园教育的珍贵资源。由于这些照片拍摄下的都是幼儿自己和自己最亲近的人所亲身经历的事情和情境。是幼儿最好的说话题材,其中有取之不尽的话题。幼儿为了更好地向同伴表达自己的经历与体会并让人理解,会主动选择、组织和使用语言,这是一个主动的语言学习和建构语言经验的机会。这种交流和谈话是幼儿之间自发的、自由的交谈,是在自然的状态的谈话,也最能调动幼儿说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表达的热情,使幼儿有话想说,有利于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也拍摄些幼儿在园生活、学习、游戏的照片,供幼儿讲述,引导幼儿学习概括照片大意,概括之中幼儿经过不断思考,重新组织语言,创造性的讲述了照片内容。
二、结合见闻、感受分享讲述
1、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就是为了让他们学会交流。怎样学会与人交流呢?那要让幼儿感到心里有话可说。当然,有了内容才有话说。因此我想到了玩。玩是幼儿的天性。我让家长在周日让幼儿尽情地玩个痛快后或有意的安排一些活动让幼儿去做,然后让孩子用丰富的语句表达自己在假期中玩得最快乐的事,题目为《快乐的星期天》。星期一的早晨,幼儿都拿着自己周末见闻的记录高兴地来了,内容很丰富,有的描述了自己爸爸妈妈去到外地玩的情景;有的描述了星期天在家和好朋友怎样玩,玩了什么游戏的事情;有的讲了自己在家怎样跟姐姐学本领的事。一段段话语句连贯,词语丰富,讲述了自己最快乐的事。
2、日常生活中的师幼对话、同伴间对话,就是提高幼儿语言交流与应用能力的最好契机。孩子们经常会跟老师、同伴说说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说说自己的感受,于是我们创设条件让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讲述活动,把自己在幼儿园、在家里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学到的事告诉大家,或提出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让幼儿述说,如:今天你和谁一起玩了?你玩了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今天你学到什么本领?星期天,你想到哪里去玩?为什么要到那里去等等。餐后,我们还让幼儿说说饭菜、水果的颜色、味道是否喜欢?生活中还有哪些与它们相似?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味道?最不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等。我们努力使对话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幼儿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感受表达和交流的乐趣。其次鼓励幼儿多观察,并为幼儿的同伴交流创设机会。
三、针对幼儿作品分享讲述
幼儿的世界到处充满着美的色彩,他们爱画、爱玩、爱制作,图画表现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有趣,而画后说画,也是分享讲述的一种重要形式。孩子对讲评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好的讲评能满足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幼儿在讲评中充分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充分地展开讨论。在一次次地讲评与讨论中充分地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孩子作完一幅画后,请孩子把画面内容讲出来,再请小朋友給话中的小动物说句话。幼儿还可以自主选择,说给自己听,或说给老师听,或说给同伴听,也可以几个人一起说,一起讨论;可以集中说某一幅画,也可以说所有的画;可以说绘画的过程,也可以说绘画的感受,幼儿兴趣极高,都争着进行讲评,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孩子们畅所欲言通过相互间或与老师间的对话、交流、讨论,道出自己的心愿也了解了别人的感受,既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倾听习惯。
四、通过幼儿游戏分享讲述
幼儿与同伴共同游戏,更是语言发展的大好时机,幼儿通过各种角色扮演,自编自导游戏的情节,产生与人、与事物打交道的现象。如借玩具、给娃娃过生日、请求帮助、打电话聊天等等。在这些游戏过程中,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实际的练习,促进了同伴之间的交流,满足了孩子们分享信息和喜悦的需要,也扩大了他们的交往范围。又如:在完成积木拼搭以后,我们总是鼓励孩子再回头看看、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这样一来有助于幼儿形成一种连贯的、清楚的、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满足幼儿用语言表述成功的体验,促使幼儿积极的参与讲述。
发展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形式多种多样。总之,在发展与培养的过程中,要克服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要结合本园幼儿的实际,汲取多家之所长,积极进行语言教学的改革,进一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更好发展。而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使我们感到分享讲述是发展幼儿对话和讲述能力的一个好方法,看到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和对语言活动浓厚的兴趣,使我们决心继续深入开展、探索,以更好的促进幼儿的语言,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
1.围绕主题“我会自己做”进行谈话,较完整地讲述句子“我会自己……”。
2.乐意参与个别交谈与集体谈话活动,能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并倾听同伴的讲述。
3.体验成长的自豪感,进一步激起自己做事情的愿望。
活动准备:
小贴画若干。
活动过程:
1.提出谈话主题,激发幼儿谈话的兴趣
师:小朋友越长越大、越来越能干了,会自己做很多事情。说说看,你都会做哪些事情呢?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会做的事情)
2.引导幼儿进一步围绕主题“我会自己做事情”进行谈话
(1)教师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会做的事情,帮助幼儿明确谈话的线索。
师:请小朋友选一件自己会做的事情来跟大家说一说,你会自己做什么事情?你是怎么做事情的?自己做事情的时候你觉得心情怎么样?(教师在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经验的过程中,注意运用追问的方式,指导幼儿围绕以上三个问题线索进行讲述。)
(2)请幼儿两两结伴,互相说一说自己会做的事情。
师:请和旁边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会自己做什么?你是怎么做事的?你的心情怎么样?(教师巡回指导时,注意观察、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个体差异,并给予及时、适宜的帮助。)
(3)集体交流。(重点鼓励和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和谈话线索进行讲述,讲述时用较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同时注意引导幼儿愿意倾听同伴讲述。)
3.结束活动
发放小贴画,引导幼儿体验成长的自豪感,进一步激起自己做事情的愿望。
《新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幼儿的语言发展中,看图讲述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非常适合幼儿的学习特点。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作为方言区的幼儿听、说普通话比较困难,且年龄差异又较大,原有的表达能力各不相同,所反应的语言情况也就有差异。一直以来,在语言教学中,看图讲述一直是我们教育教学活动的重难点。
以看图讲述活动为重点,如何有计划地选材和构思,多功能、多形式地利用创设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应有的教育功能来激发幼儿的兴趣,给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的练习机会,更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看图讲述能力,以使每位幼儿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抓住幼儿的特点,激发讲述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所在,兴趣越浓,幼儿学习的意识也就越强。要让孩子爱上看图讲述,将“要学习”内化为“想要学习”,我们就必须抓住孩子的特点,激发其讲述的兴趣。幼儿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优势,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新颖有趣、活动多变、有声音的教玩具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因此,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我们抓住幼儿的注意的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则以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孩子喜欢的、乐于接受的形象、易于理解的情节和道理为主。向幼儿提供能引起他们注意的图片,因为只有当图片的内容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时,才会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如大班的《猴子学样》、《明亮的玻璃窗》、《战胜大灰狼》、《蚂蚁飞上天》等孩子们喜欢的角色形象,适合孩子们思维特点、满足其心理愿望的主题。
语言的表达是在不断学说的积累中提高的。因为因而在活动过程中,我常用“肯定、鼓励”等语言支持、吸引幼儿。变换多种形式,让幼儿大胆讲述,鼓励孩子:不怕讲不好,就怕你不讲,讲多少是多少。对孩子们的回答,我也不要求他们一定要用多么准确或优美的语言,而是鼓励每个幼儿大胆地说,哪怕是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我都不会去否定他们,而是更进一步的去鼓励他。幼儿在语言表达时常会出现错误和不连贯,这时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就会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而对语言表述产生恐惧。这时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语言活动过程中,教师先根据图画内容进行提问,帮助幼儿理解画面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大胆地讲述,或是先让幼儿自己看图,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让他们创造性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以此来保证幼儿语言发展的标准化。
只有这样,孩子的讲述能力才能越来强,他的自豪感、成功感才能得到提升。这也是《纲要》所体现的教学精神“要用支持和鼓励,与幼儿共同体验语言的乐趣,享受语言学习的过程”。
二、运用多种形式,恰当指导,提高幼儿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开设“乐乐书吧”,让幼儿将自己家里最喜爱的图书带来丰富图书角,鼓励他们与同伴交流其中的精彩内容,这样在丰富班级图书内容的同时,也增进了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幼儿能获取更多的阅读信息。利用一日活动中所能接触的图像信息,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了多媒体的手段,制作了课件,把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具体,形象的“动画片”,生动的形象,丰富写实的场景。
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有的孩子表现欲强,在集体面前能大胆流畅的讲述;有的孩子较为腼腆只有在小组或个人单独讲述时才能得以自如的讲述。我们就以集体、小组和个别讲述的形式交错进行,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得以讲述的机会。有的孩子基本能理解图意,但在给图片编码讲述时有点混乱,我们则以引导其理解图意,多听听别人的讲述,从整理思路中去学会有序讲述。有的孩子词汇量较为贫乏,讲述有点像“流水账”,我们就引导其从故事的学习和阅读活动中积累词汇和优美的语句。通过教师的层层点拔,引导和鼓励幼儿积极应答、探究和质疑,从而有效地挖掘图片隐藏的内容进行的讲述。适时地把握教育契机,根据幼儿的观察水平,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层层深入,大胆表述。
认真倾听孩子的讲述,随时把握幼儿的思维动向。不仅要及时肯定孩子清楚、连贯的讲述,更重要的是因人而异的指出其中的不足,促进孩子的讲述技能提高。
三、明确教育目标,把握好看图讲述的环节。
长期以来,我们将这一传统的教学活动却陷入了模式化的误区。如:教师注重显性指导,忽视幼儿的主动观察;注重按教案流程教,忽视幼儿的自发关注点;注重结果的评价,忽视过程的评价等。就看图讲述活动的过程来看,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四个环节:感知理解图片—运用已有的经验讲述—整理思路——迁移讲述。但对于孩子来说如何循序渐进的学会讲述确实很难的。这需要老师细致的研究和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的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形式引导幼儿流利、完整且有创意的讲述。
首先,要引导孩子学会看图。会仔细看图片是讲述的前提,只有把图片画面看清楚了,才能有把握的去讲,不管是单幅,还是多幅,都需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上的环境、人物,细看人物的表情、动作,领会大致意思。如在讲述《小红伞》时,孩子们都能将兔子用小红伞帮助小刺猬摘果子讲出来,可是它用小红伞怎样帮小刺猬在果子的过程却总是显得不够生动,这就与小朋友细致观察图片的内容有关联了。如果孩子细心观察就能讲出:小兔子用伞柄勾住树枝把果子拉下来的。在帮助幼儿观察感知理解,把握“要讲”的内容,一般有描述性的问题,如:“有谁?”“在干什么?”“是什么?”这类问题是对画面的感性认识,是对画面初步、基本的分解。判断性问题,如“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是什么天气?”
其次,要指导幼儿有重点地讲述,逻辑清晰。在幼儿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幼儿开始讲述。但幼儿的讲述往往思路较为混乱,急于把画面内容表达出来,也常常会流水帐式讲述,重点不明确。这时教师的指导就能较好地体现作用。在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讲述时,可以向幼儿提出推想性问题,如“在说什么?”“在想什么?”画面是无声的,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根据对画面外在内容的分析与判断进行推想。想象性问题,如“后来怎么样?”对这类问题的解答大多是由画面内容联想到画外情节的讲述。通过各类问题的有机搭配、结合,指导幼儿观察、引导他们更好地把握“要讲”的内容,以便为按主题讲述内容做好准备。要对在集体面前讲述的孩子逐一点评,在肯定的同时,把存在的问题作纠正引导,对主次作详略说明并示范。即使那会花上较多的时间,但在集体面前教师的示范会使每个孩子都受益,会让孩子在再次讲述和下一次讲述活动中尽量避免同类错误。
再次,帮助幼儿理清讲述思路,大胆展开想象和联想。在教师整理思路时,一系列提问则应围绕讲述内容,连贯、有序、有情节性的展开,还应该多提一些启发
性的问题。如,在大象救兔子》活动中,当讲到大象惩罚老虎时老师就会问:“大象说了什么?老虎又会怎样讲”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最后,是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讲述。这时我们应尽量鼓励幼儿创造性的运用新的讲述经验,尽可能的避免绝对模仿复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高兴的发现孩子们能很巧妙的将每一次讲述经验运用到其他的讲述活动。如在《明亮的玻璃窗》中讲到的“金色的太阳照进„„”,小朋友就能很自如的在《大象救兔子》的开始时讲出了“金色的太阳照在森林里”;在《粉红色的雨靴》中讲到“小兔子听到xx在哭”的情节,孩子们就能很好的将情节迁移到《小红伞》的讲述中:小兔子听到了小刺猬的哭声。听到别人讲出办法来对付大灰狼,大家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什么毒蘑菇、玻璃碎、鞭炮、躲藏等等。的确,孩子每一次学习新的讲述经验,都在每一次活动中获得操练、实践,以利于巩固、迁移,并在下一次讲述活动中得到再一次尝试、运用。
通过看图讲述,我发现孩子们对讲述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边仔细看着图边津津有味地讲述着,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能,会看、会说、愿看、愿说、思维活跃,讲述能力提高,同时,幼儿的观察力、思维想象力、讲述主动性、积极性,口语表达能力、对书面阅读的敏感性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看图讲述的凭借物都是图片即平面的抽查象画面,这类凭借物只表现静止瞬间的暂停形象,因此,在指导幼儿观察理解和讲述时,如何帮助孩子们联想静止之外活动的形象和连接情节,丰富讲述内容还需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思考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1.目标缺乏针对性
对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来说,其目标起统领性作用。通常情况下,幼儿园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时大多都由班级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统一进行,该教学大纲内容是由专门教师进行编写的,有针对性地根据所在区域的实际水平所制定的课程标准。但在有些幼儿园中,教师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时,虽然会参照大纲内容进行讲解,但是却没有根据所教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适宜的调整或者设计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没有形成生成性目标,这样就会造成教学内容偏多偏难,不仅影响幼儿的回答积极性,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质量。这种盲目依照大纲目标的教学做法,既降低了教学水平,又偏离了幼儿语言的最近发展区,提升了心理预期,再加上没有针对幼儿的整体语言水准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活动,确实没有办法凸显出幼儿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
2.教育内容与幼儿兴趣不相符
幼儿园在进行语言教育时,要与幼儿自身的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还要培养幼儿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不过有一些幼儿园的教师并没有仔细研究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完全忽略了幼儿自身的语言特点,这不仅与幼儿兴趣的教学内容不相符,还会影响整个教育活动的教学效果。另外,还有一些教师虽然选择了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题材,但是在实际教学期间却没有按照这些教学内容,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和讲解,这样就会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倾向于新奇的事物,而不是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学到应学的知识,这样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
1.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
教师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前,要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敏感期及语言最近发展区进行准确定位,定位完成后再按照所有幼儿的年龄特点、语言发展水平等规划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让教学目标更加具有层次化。其次,因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知识经验,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按照幼儿的个体差异做横向考虑,这样才能让具有层次化的教学目标融入实际教学内容中,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幼儿园的教师在对幼儿的大纲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懂得灵活多变,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比如,教师如果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发现幼儿对某一人物或者某一事件特别感兴趣,那么就可以按照幼儿的这种兴趣爱好把该事件或者该人物融入教学内容中,从而满足幼儿对兴趣的渴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教师在教幼儿儿歌时,当幼儿全部朗诵结束后,如果发现幼儿对该儿歌的话题十分感兴趣,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描述儿歌中的情景,这样不但可以增加课堂的乐趣,还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设计内容要贴近生活
教师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时要始终遵循兴趣性与多途径原则,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以“儿童本位”为根本,选取与幼儿年龄特征相符并感兴趣的阅读内容,例如与幼儿生活经历和感受相贴近的、对幼儿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及趣味性较强的寓言童话故事。不能选择让幼儿接受困难的、具有疑问的国外童话故事。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中有效的提问方式也是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运用启发性提问来增强幼儿的心理动力,刺激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并增加他们语言运用的各种机会。在对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拓展上,需要教师具有敏锐捕捉教学切入点的能力。对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设计提问,不仅要着重提高幼儿语言元素的“存量”,更应该促使他们具有能够驾驭语言知识的“流量”,从而达到“增量”的目的。
3.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对于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動来说,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能仅局限在一种教学模式中。比如,教师可以把语言活动融入各种游戏及阅读中,还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让幼儿自行进行讨论,这将给予幼儿更大的语言发展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运用各种方式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并设计各种丰富多样的语言教育活动,比如,分阶段举行亲子活动、表演活动等,从而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一些故事中所描述的情景让幼儿进行表演,让他们在娱乐的环境中练习语言的使用方法,并以此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幼儿园中的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语言教育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有效地采取教学策略对其进行改正,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有效的教学中让幼儿获得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肖海月.“呈现式教学”视域下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探析:以绕口令《天上有星》教育活动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3(16).
[2]马雪琴.全语言教育理念及对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启示[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1).
1. 目标缺乏针对性
对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来说,其目标起统领性作用。通常情况下,幼儿园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时大多都由班级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统一进行,该教学大纲内容是由专门教师进行编写的,有针对性地根据所在区域的实际水平所制定的课程标准。但在有些幼儿园中,教师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时,虽然会参照大纲内容进行讲解,但是却没有根据所教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适宜的调整或者设计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没有形成生成性目标,这样就会造成教学内容偏多偏难,不仅影响幼儿的回答积极性,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质量。这种盲目依照大纲目标的教学做法,既降低了教学水平,又偏离了幼儿语言的最近发展区,提升了心理预期,再加上没有针对幼儿的整体语言水准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活动,确实没有办法凸显出幼儿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
2. 教育内容与幼儿兴趣不相符
幼儿园在进行语言教育时,要与幼儿自身的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还要培养幼儿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不过有一些幼儿园的教师并没有仔细研究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完全忽略了幼儿自身的语言特点,这不仅与幼儿兴趣的教学内容不相符,还会影响整个教育活动的教学效果。另外,还有一些教师虽然选择了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题材,但是在实际教学期间却没有按照这些教学内容,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和讲解,这样就会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倾向于新奇的事物,而不是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学到应学的知识,这样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
1. 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
教师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前,要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敏感期及语言最近发展区进行准确定位,定位完成后再按照所有幼儿的年龄特点、语言发展水平等规划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让教学目标更加具有层次化。其次,因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知识经验,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按照幼儿的个体差异做横向考虑,这样才能让具有层次化的教学目标融入实际教学内容中,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幼儿园的教师在对幼儿的大纲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懂得灵活多变,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比如,教师如果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发现幼儿对某一人物或者某一事件特别感兴趣,那么就可以按照幼儿的这种兴趣爱好把该事件或者该人物融入教学内容中,从而满足幼儿对兴趣的渴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教师在教幼儿儿歌时,当幼儿全部朗诵结束后,如果发现幼儿对该儿歌的话题十分感兴趣,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描述儿歌中的情景,这样不但可以增加课堂的乐趣,还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设计内容要贴近生活
教师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时要始终遵循兴趣性与多途径原则,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以“儿童本位”为根本,选取与幼儿年龄特征相符并感兴趣的阅读内容,例如与幼儿生活经历和感受相贴近的、对幼儿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及趣味性较强的寓言童话故事。不能选择让幼儿接受困难的、具有疑问的国外童话故事。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中有效的提问方式也是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运用启发性提问来增强幼儿的心理动力,刺激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并增加他们语言运用的各种机会。在对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拓展上,需要教师具有敏锐捕捉教学切入点的能力。对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设计提问,不仅要着重提高幼儿语言元素的“存量”,更应该促使他们具有能够驾驭语言知识的“流量”,从而达到“增量”的目的。
3. 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对于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来说,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能仅局限在一种教学模式中。比如,教师可以把语言活动融入各种游戏及阅读中,还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让幼儿自行进行讨论,这将给予幼儿更大的语言发展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运用各种方式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并设计各种丰富多样的语言教育活动,比如,分阶段举行亲子活动、表演活动等,从而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一些故事中所描述的情景让幼儿进行表演,让他们在娱乐的环境中练习语言的使用方法,并以此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幼儿园中的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语言教育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有效地采取教学策略对其进行改正,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有效的教学中让幼儿获得更大的收益。
摘要: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各种因素的阻碍,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将着重分析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思考
参考文献
[1]肖海月.“呈现式教学”视域下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探析:以绕口令《天上有星》教育活动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3(16).
【幼儿园语言讲述活动】推荐阅读:
幼儿园语言活动教研方案06-20
幼儿大班语言活动10-05
幼儿小班语言活动教案09-07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学活动方案06-20
幼儿园小班语言活动教案:七彩虾10-08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教案《娃娃请客》11-03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学活动方案01-13
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教学活动方案01-16
幼儿语言文字教育活动06-30
幼儿语言活动设计方案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