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数学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学数学

初中化学数学 篇1

所谓数学方法是以数学为工具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即用数学语言表达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 经过推导、运算和分析, 以形成解释、判断和预言的方法。数学方法不仅是现代化学研究中理论演绎与逻辑推理的策略和工具, 而且也是定量分析、模拟运算、预测、决策的手段。下面简单的谈一谈几种数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集合法在表述化学概念、分类与其相互关系中的运用

化学概念是概括说明化学现象和化学变化规律的本质属性, 或根据化学现象、化学变化的感性认识, 经过思维、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而认识其本质属性。化学概念是化学知识的基本形式, 许多化学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化学思维活动, 都要以正确的化学概念作基础, 因此, 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是学习和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中心环节。分类是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合为较大的类, 根据差异点将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但是, 初中化学中的很多概念, 其关系用语言表达很费神, 学生也不好掌握, 运用时容易出错, 如用集合的方法表达, 就浅显易懂了。

【例如】化学反应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出现不同的情况。像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这类概念如从文字上区分, 首先得记住概念的定义、内涵、与外延, 这样学生的负担太重, 会增加学习的难度。如用集合的知识讲解, 它们只不过是下面的图示:

这样学生一目了然, 很容易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

2、数轴和坐标系巧妙表示达化学中某些基础知识的关系

(1) 数轴思想的运用

a、碳素钢的分类

根据碳素钢的含碳量, 可将其分为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 利用数轴可表示如下:

b、溶解性分类

在20℃时, 根据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可将溶解性分为难溶、微溶、可溶和易溶四类, 利用数轴表示如下:

c、酸碱度

酸碱性的强弱可用酸碱度——pH来表示, pH<7呈酸性, pH=7呈中性, pH>7呈碱性。

d、金属活动性顺序

在判断金属能否与水反应、与酸发生置换反应、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 都要用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用数轴表示如下:

(2) 坐标系思想的运用

直角坐标系用纵横两个量以“数形结合”的方式来刻画化学变化的过程, 它具有直观和形象等特点, 会让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

a、MnO2催化KClO3分解放出O2 (如图1)

MnO2是催化剂, 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但随着反应的进行, 固体总质量在减小, 故MnO2在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当反应完全时, 不再改变。

b、金属与酸反应放出H2 (如图2)

等质量的金属Mg、Zn、Fe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H2由多到少的顺序是Mg>Fe>Zn。又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Mg>Zn>Fe, 所以它们完全反应时所需时间是t1

c、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如图3)

随着二氧化碳气体的不断通入, 产生CaCO3沉淀越来越多。当Ca (OH) 2完全反应后, 若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沉淀就会越来越少, 直至溶液澄清 (沉淀消失)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Ca (OH) 2==CaCO3↓+H2O, CO2+H2O+CaCO3==Ca (HCO3) 2。

d、向一定量Ba (OH) 2溶液中滴加H2SO4 (如图4)

随着H2SO4的不断滴入, Ba (OH) 2不断被中和, 溶液导电性逐渐减弱, 当H2SO4和Ba (OH) 2恰好完全中和时, 体系中只有BaSO4沉淀和H2O, 灯泡熄灭。若继续加入H2SO4, 溶液导电性又逐渐增强。

e、溶解度曲线 (如图5)

溶解度曲线是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对大多数固体物质而言, 温度升高, 溶解度增大 (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 (如NaCl) ;极少数固体物质随温度上升溶解度反而减小 (如Ca (OH) 2) 。

f、分别向烧碱溶液中加水或盐酸 (如图6)

加水 (或盐酸) 前, NaOH溶液呈碱性, pH>7。加水时, 其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 碱性逐渐减弱, pH逐渐减小, 但不会等于7。向NaOH溶液中加盐酸时, 随着NaOH不断被中和, 溶液pH减小, 当盐酸过量时, 溶液的pH<7。

3、逻辑思维法在培养学生的化学逻辑思维能力中的应用

化学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借助化学概念, 按照形式逻辑的规律进行的思维活动。一般来说, 它的具体思维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反映化学事物的本质, 揭示其内在的联系, 从而获得对化学事物的规律性认识, 它在化学思维能力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思维认识化学事物内在本质, 着重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这是培养化学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大量的化学事物材料, 通过思维分析化学事物的本质特征, 着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逻辑思维方法一般包括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

4、平均值法和极限法在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中的运用

①平均值法:平均值法最适合定性地求解混合物的组成, 即只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 不用考虑各组分的含量。根据混合物中各个物理量 (例如密度, 体积, 质量分数等) 的定义式或结合题目所给条件, 可以求出混合物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 而这个平均值必须介于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的同一物理量数值之间, 换言, 混合物的两个成分中的这个物理量肯定一个比平均值大, 一个比平均值小, 才能符合要求, 从而可判断出混合物的可能组成。

【例如】将两种金属单质混合物26g, 加到足量稀硫酸中, 共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2克, 这两种金属可能是 ( )

A、Zn和Fe B、Al和Zn C、Al和Mg D、Mg和Cu

将混合物当作一种金属来看, 因为是足量稀硫酸, 26克金属全部反应生成的2克气体全部是氢气, 也就是说, 这种金属每放出2克氢气需26克, 如果全部是+2价的金属, 其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26, 则组成混合物的+2价金属, 其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大于26, 一个小于26。代入选项, 在置换出氢气的反应中, 显+2价的有Zn, 相对原子质量为65, Fe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 Mg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 但对于Al, 由于在反应中显+3价, 要置换出2克氢气, 只要18克Al便够, 可看作+2价时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7/ (3/2) =18, 同样假如有+1价的Na参与反应时, 将它看作+2价时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3×2=46, 对于Cu, 因为它不能置换出H2, 所以可看作其相对原子质量为无穷大, 从而得到A中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均大于26, C中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均小于26, 所以A、C都不符合要求, B中Al的相对原子质量比26小, Zn比26大, D中Mg的相对原子质量比26小, Cu的相对原子质量比26大, 故B、D为应选答案。

②极限法:极限法与平均值法刚好相反, 这种方法也适合定性或定量地求解混合物的组成.根据混合物中各个物理量 (例如密度, 体积, 质量分数等) 的定义式或结合题目所给条件, 将混合物看作是只含其中一种组分A, 即其质量分数或气体体积分数为100% (极大) 时, 另一组分B对应的质量分数或气体体积分数就为0% (极小) , 可以求出此组分A的某个物理量的值N1, 用相同的方法可求出混合物只含B不含A时的同一物理量的值N2, 而混合物的这个物理量N平是平均值, 必须介于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A、B的同一物理量数值之间, 即N1

【例如】4个同学同时分析一个由NaCl和NaBr组成的混合物, 他们各取2.00克样品配成水溶液, 加入足够HNO3后再加入适量AgNO3溶液, 待沉淀完全后过滤得到干燥的沉淀的质量如下列四个选项所示, 其中数据合理的是 ( )

A、3.05g B、4.26g C、5.16 D、3.68g

本题如按通常解法, 混合物中含NaCl和NaBr, 可以有无限多种组成方式, 则求出的数据也有多种可能性, 要验证数据是否合理, 必须将四个选项代入, 看是否有解, 也就相当于要做四题的计算题, 所花时间非常多。使用极限法, 设2.00克全部为NaCl, 根据NaCl—AgCl, 每58.5克NaCl可生成143.5克AgCl, 则可得沉淀为 (2.00/58.5) ×143.5=4.906克, 为最大值, 同样可求得当混合物全部为NaBr时, 每103克的NaBr可得沉淀188克, 所以应得沉淀为 (2.00/103) ×188=3.650克, 为最小值, 则介于两者之间的数值就符合要求, 故只能选B和D。

初中化学数学 篇2

一、转变教师观念, 提高教师教育水平

首先, 依托新课程改革, 转变教育观念。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新课改的步伐加快,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教授”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由过去注重理论知识到加强实验教学的转变。老师要根据新课改的标准, 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强学生在实验中的独立性, 引导学生积极大胆的参与科学研究。

其次, 提高授课技巧, 提高课堂效率。讲授法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教师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巧妙运用讲授法, 把化学知识系统完整的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最多的知识。比如说, 掌握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时, 可以编顺口溜, 每节化学课前背诵一遍, 这样就能够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另外也可以在讲授的过程中, 结合幽默的语言和肢体艺术, 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感染力, 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 教师要针对教学难点, 明确教学方案。一般情况下, 初中化学的难点主要有三个: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以及无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比如化学用语的学习, 我们知道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也是化学学习起步时最繁琐的内容, 而这部分内容却又集中安排在第三、第四单元, 这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处理不好就有可能会造成学生不喜欢化学, 在这时教师可以选择采取分散难点的方法, 比如把化学式和元素符号作为一种化学符号提前让学生记忆, 从开始学习就让学生积累和熟记这些元素符号等, 为后面的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首先,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促进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为当前初中化学的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更加注重实验的重要性。因此, 在化学学习和实验的过程中, 化学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组, 对学生进行相对合理的编排, 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强化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这样一来, 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实验的效率, 也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 转变学习观念, 提高实验能力。化学实验对于化学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 巩固所学的知识。老师要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 教师既要照顾到学生自己做实验时的兴趣, 又要因势利导, 把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乐趣。但是在实验过程中, 不能有半点疏忽, 及时纠正学生的每一个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让他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认真地填写实验报告。

再次, 加强学生的课外学习机会, 增加实验探索机会。化学实验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 而是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 初中化学老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要适当增加学生课外学习的机会, 培养综合能力, 更多的开放实验室。

三、不断加强实验室设备, 提高实验总体水平

首先, 我们农村化学教师兼附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应建好“两帐”, 要求学校加大对化学实验室的投入力度, 定期购买实验用品, 确保“四率”。积极引进先进实验室设备, 为实验教学创造条件。比如说, 引进水电解器、气体储气罐、实物展示台等。

其次, 定期开放化学实验室,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要倡导学生自制仪器和装置。如:酒精灯、简易净水器等,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局面, 为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 初中化学教学是一个系统而又有序的过程, 是化学教育中的基础阶段, 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进一步加强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初中化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化学教育中处于启蒙和基础阶段, 如果要想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化学总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就必须积极加强初中化学的教育。化学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保证化学教学的顺利进行。初中化学教学不仅需要老师有良好的教学方法, 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 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在动手中丰富知识。本文主要就是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怎样进一步加强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实验

参考文献

[1]陈雪岩.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思路设计浅谈[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10年7期

[2]董廷振.浅谈如何实施好初中化学教学过程[J].课堂内外:教师版 (初等教育) , 2010年6期

[3]刘景超.初中化学实现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行政版, 2010年6期

高一化学和初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3

初高中课程为何难衔接有很多原因。目前在校的高中学生都是初中“课改生”,在初中成绩很不错,但是上了高中感到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学得吃力,而且教师教得也费劲,主要问题是初中化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初中课改教材调整了很多内容,内容通俗、简单;部分教学内容删除了,降低了难度、深度和广度,理解、接受和掌握起来更容易了。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齐全,学生很少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课时充足,进度较慢,讲授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以及学生消化和巩固时间较多。

高中教材内容抽象概括,牵涉知识面广,受高考限制,教師一般不敢降低难度,初高中教材难度差距加大。高中教材知识点增多、时间紧,教师只能讲重点和规律,没时间反复强调重难点内容和知识盲点,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巩固与强化,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一新生还按照初中的学习方法学习,完成作业困难,积压的盲点越多,越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从而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考试成绩不好。

如何解决初、高中化学课程体系衔接的问题,帮助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特点是高一教师应该注重的问题,所以,高一的化学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不同,应注重以下几点:教材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以及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一、做好教材衔接

高中化学教师要坚持课改要求,改进课堂教学,与初中化学老师进行交流,尽快了解新课改的教学思想与模式,完成初、高中化学学习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及初、高中课程改革的衔接。

高一化学教师应熟悉初、高中教材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解决和未解决,哪些知识点在高中需要拓宽和加深。通过衔接初、高中教材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初中化学知识,做到对高中化学学习有所帮助。

二、做好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中化学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深化,知识密度、深度和难度加大,内容比较抽象。刚上高中的学生学习习惯、自学能力相对较差,高一学生在短时间内要接受更多的知识,但课上消化的时间少。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高一化学教学难度、进度不要太快,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节奏,由慢到快,把握整体学习的进度,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并放慢速度多练、多写、多体会,从而达到应用掌握的水平。

教学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教师应掌握教材、大纲,通过摸底测验,摸清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尽快克服学习化学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社会、生活和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化学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生学会知识,是为了学生课外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给予学生各种知识的具体指导,照顾一些传统学习习惯,尽可能地留时间给学生复习,消化新的知识。高一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高一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作业和实验规范的教育,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与初中差异很大。高中学习要改变初中学习方法,使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明确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听课,集中注意力听课,主动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应让学生重视知识和规律的形成,不仅仅对结论死记硬背。课后复习是关键的一环,通过教材和听课笔记,对课堂的内容进行总结,找出记忆规律和要点,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加以解决,最后巩固练习。有问题随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尽量做到独立钻研。在做中练,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理解消化情况,并针对性地指导和查漏补缺,备课时、讲课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高中学习能力利用远强于初中,体现尤其是化学实验上。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和规范,敢于实验,做好化学基本操作和实验设计的准备工作,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要认识高一化学和初中化学学习上的特点和实际困难,帮助学生由初中化学跨到高中化学台阶。做好化学教材知识衔接,做好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使学生为高中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学习各种知识及技能。

初中化学数学 篇4

Chapter

22、名词性从句

1.that从句 a.陈述型: That we need more preactice is quite clear.(主语从句)It is quite clear that we need more practice.It occurred to me that he had left for Hongkong.The fact is that we have fallen behind them.(表语从句)He believed that he could manage it.(宾语从句)He takes it for granted that she isn’t going to school on Children’s Day.(it作先行词)I felt it a pity that she missed the lecture.He asked me to give you a message that he couldn’t attend your bithday party.(同位语从句)b.意向型: She suggests that he(should)start at once.(宾语从句)It is necessary that we(should)review our lessons once more.(主语从句)His order is that everyone leave the building at once.(表语从句)His suggestion is that we should stay calm.He give the order that everyone leave the building at once.(同位语从句)c.情感型: It is strange that he should sell(have sold)his new car.(主语从句)I found it unbelievable that he should have left without saying “good-bye”.(宾语从句)The unexpected thing is that the old man should refuse such kind help.(表语从句)We have just got the news that he should marry a woman twenty years older than he.(同位语从句)2.whether/if从句: I don’t know whether/if it is true.下列4种情况, 用whether,一般不用if: a.与or连用: I don’t know whether they will come today or tomorrow.I don’t care whether or not he ttends the meeting.I don’t cre whether/if he attends the meeting or not.(偶尔用,但if和not必须分隔)b.引导主语从句: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they will come.c.在句首: Whether they will come nobody can tell.d.充当介词宾语: Our success depends on whether he will help us.3.wh-从句: a.疑问型: Do you know when he will come? Do you know why he won’t come? He asked me where I lived.I asked her how much money she wanted.Nobody can tell what is his telephone number.I don’t know who he is.I want to know whom he has gone with.b.名词型: This is what he told me.What he wants is a new bike.She led me to where she lived.Have you been to where he lives? Your book is where you left is.That is where we differ.A strange thing happened to me in my childhood.It was when I was ten.Autumn is when the farmers harvest.That’s why he was late for school.That’s how I learn English.That is whom she is working for.That is whom he makes friends with.起形容词作用: He has finished what exercised the teacher told him to do.I’ll give you what help I can.(=as much as)The begger eats what food he can beg.4.wh-ever型: 起名词作用: He believes whatever his teacher says.Whatever we talked about here must be kept secret.He always gives help to whoever needs it.Whoever comes home first cooks the meal.These are my books.You can borrow whichever you like.起形容词作用: You may take whatever course you like.You can take whichever seat you like.I want to employ whosever English is good.

初中化学数学 篇5

初中化学具有浓厚的启蒙意义, 是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从教学目标中可以得出, 初中化学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理论、化学用语、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简单的计算方法、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化学的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 知识层次较为基础、简单.

高中化学则是更加深层次的教学, 其知识具有理论性与系统性的特征, 不仅要求学生了解相关的理论与现象, 还要求学生连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教学衔接方式方式

初中化学注重常识知识的介绍, 未形成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 其知识结构多为物质分类, 每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某个部分, 很少涉及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而高中化学知识则以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物质结构、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为主. 如果说, 初中化学知识是一个“点”, 那么高中化学知识就是一个“面”, “面”与“点”之间是一种休戚相关的联系,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相关的知识, 教师有必要将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进行有机的衔接, 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脉络,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注重课堂教学的导入

初中化学属于典型的启蒙性教学, 知识趣味性高, 覆盖范围广, 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而高中化学知识则具有明显的递进性. 基于这一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利用初中化学知识来导入高中化学知识,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 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上教授新的知识, 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 还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 在“化学———人类进步关键”这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利用古代化学工艺来导入教学, 鼓励学生联系在初中阶段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激发出学生学习性知识的兴趣, 这就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 此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预习, 在学生预习完成之后, 教师再提出一些新旧知识联系的知识, 这样就能够得到“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效果.

2. 开展初中与高中知识的比较教学

初中化学知识的概念与知识点多, 高中化学知识虽然难度较大, 但是大多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伸. 例如, 高中化学中“物质的分类与转化”就与初中阶段的“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以及“定量认识化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开展教学时, 只要教师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有机的联系, 就能够唤起学生的记忆.

例如, 在讲述到“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时, 就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氢气与水的化合反应”、“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知识, 并让学生来总结这些反应的特征, 总结出不同反应的特征. 这时, 教师即可引出相关的知识点, 这样, 学生后续的学习就变得很容易了, 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不同化学反应的理解, 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相关的知识, 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条件许可时, 教师也能够直接将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引入到高中化学课堂中, 如,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掌握化学仪器与设备的操作方法了, 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中, 就可以直接将这些知识重新温习一遍, 防止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3. 注意性质与结构之间的衔接

在初中化学中, 一般只介绍物质性质, 很少有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 而高中阶段物质的结构则为教学的主干, 从族为基础, 逐渐推理出物质的变化规律与性质, 再通过各类型的实验进行验证, 从而得出最后的结论. 在开展这类知识的教学时, 教师就需要把握好性质与结构之间的衔接问题, 从初中知识着手, 逐渐引入难度较高的知识,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与灵活应用, 继而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总之, 初中化学是化学殿堂的启蒙课程, 虽然初中化学的深度较低, 但是却是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知识的阶梯, 初中化学知识贴近生活, 其中蕴含着很多趣味性的化学知识, 只要将其与高中化学知识进行密切的结合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同时, 教师在授课之前引导学生复习初中化学知识与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与注重性,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 加强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郭建华.人教版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新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5) .

[2]孙夕礼, 马春生.新课标三种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编写特点分析[J].化学教育, 2005 (7) .

[3]杜怡.基于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理论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教法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初中化学学法指导 篇6

一、提出要求, 指导方法, 认真开展课前预习

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预习, 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预习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教师要在新授之前将预习提纲制定出来,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预习。首先,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指导, 指导学生首先阅读教材, 对新授内容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让学生在有问题的地方做记号, 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解, 这样才能重点突出, 提高学习效率。其次, 教师应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基础问题。在对教材知识点初步了解的基础上, 学生应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 进行温故知新, 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最后, 学生应进一步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在做好以上预习工作的基础上, 学生要统领全文, 找出自己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 圆满完成预习任务, 对于这些重难点, 可以尝试自己解决, 无法解决的可以与老师、同学进行探究或等课堂讲解时加以掌握巩固。

二、分组讨论, 合作探究, 有效开展自主学习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开展学法指导, 在学习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在化学教学中主要采用分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分组时教师要科学合理, 兼顾到各个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实际, 尤其要处理好优秀生和后进生之间的搭配, 一个组不能全是优秀生, 也不能全是后进生, 否则会出现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实力的不均衡, 使师生双边活动变为一部分学习小组或学生的表演秀。在课堂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点展开质疑, 结合预习情况, 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进行补充, 将教学目标以探究题的形式公布给学生,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 要求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与思考, 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能坐视不管, 还要在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巡视, 解答学生的问题, 进行思维方式上的引导与启发。在学生探究结束以后, 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开展归纳与总结, 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所学知识。学生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定可培养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边思边记, 手脑并用, 认真记好学习笔记

在初中化学教学当中, 记好笔记也是开展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记笔记不但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而且可以为课后复习提供有力帮助。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指导学生主要记好以下几种学习笔记:一是记好补充笔记。学生在教师讲授新知识时要记好补充笔记。因为教师的讲课过程是针对学生认知基础, 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的过程, 因此学生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强调的东西要认真记录。正确的记录方法是一边听讲一边看书, 并在教材上做一些标记, 学生也可以将教师板书的重要内容在笔记上记录下来, 便于课后开展复习。二是记好实验笔记。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试验演示时, 或者学生自己在实验室动手操作实验时, 都要将实验中一些重难点记录下来。学生可以记录实验的操作步骤, 对每一个环节的具体要求进行记载, 也可以记录实验过程当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强化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与巩固。三是记录改错笔记。学生在自己的化学作业批改后或考试试卷批改后, 要认真进行回头看, 重点针对自己在作业或考试过程中发生错误的地方认真思考, 看错在哪里, 对正确解题方法进行温习, 并将这些错误的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记录下来。这样做是为了巩固改错成效, 也便于在阶段复习当中强调突出。四是记录系统笔记。在化学学习中, 学生还要学会记录系统笔记, 将教师讲解的零碎知识点进行系统化归纳, 在笔记上反映出来。这种记录可以是提纲式样的, 也可以是表格式样的, 采用这种记录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将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在脑海里构建全面的知识框架, 强化了知识的前后联系。

四、仔细观察, 集中精力, 认真动手开展实验

化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操作性比较强。实验就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好每一个实验, 动手做好相关实验, 提高学生通过实践获取化学知识的能力。首先, 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 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开展的每一个演示实验进行认真观察, 尤其要注重观察实验过程操作和实验发生现象。对于学生来说, 在化学学习中, 是非常喜欢做化学实验的, 因为这些化学实验生动有趣, 直观性强, 但是要引起注意的是有些学生做实验只是为了好玩, 是来看热闹的, 这样的实验过程对于学习活动成效有限。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之前, 要让他们清楚这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在实验过程当中大家要观察什么, 观察的重点环节是什么。学生在观察实验的时候还要认真仔细, 不能放过实验过程中的微小现象, 哪怕是一个很小的细节, 也要引起重视, 从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在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上好实验课, 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预习, 对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 以及操作步骤等内容了如指掌。在做实验过程中, 学生要做实验的亲身参与者, 不能做局外人,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教材安排的每一个实验, 集中精力开展实验, 认真严格按实验操作规程开展实验, 并做好记录。

五、及时复习, 练习巩固, 有效掌握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教学浅探 篇7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述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使学生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这样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燃点后,我们组织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具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课。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一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其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化学卡片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8

一、化学卡片的理论基础

卡片分析法是一种发挥综合思维作用的方法。通过将所得到信息或设想记录在卡片上,进行分析、进行整理排列,以寻找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最后形成比较系统的新设想。卡片对于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发明创造是非常重要的。运用卡片分析法取得重大成果最著名的事例,就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率。

二、化学卡片制作过程

用白色硬纸剪成银行卡大小的卡片若干张。每张卡片标注不同类别的信息。初步设想分为三类:化学元素符号卡、离子符号卡片、化学式卡片。以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元素为例,按照原子序数进行编号;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可以按照扑克牌的方法标注。

1.元素符号卡片包括1-20号元素: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常见的金属元素:Zn Fe Sn Pb Cu Hg Ag Pt Au Mn Ba;常见的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Br Kr Xe Rn;制作卡片时内容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元素性质、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等信息。

2.离子符号卡片包括常见的金属离子:钠离子、铁离子、钡离子等;非金属离子:氯离子、氧离子、氢离子;原子团:铵根、硫酸根、氢氧根;制作卡片时内容包括离子符号名称、书写、颜色、常见构成物质、检验方法等信息。

3.化学式卡片包括以下种类:

单质:(1)金属:镁、铝、锌、铁、铜、汞、银、金;(2)非金属:硫、磷、碳、氮气、氧气、氢气、氯气;(3)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

氧化物:(1)金属氧化物: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氧化铝等;(2)非金属氧化物:过氧化氢、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

酸碱盐:(1)酸类:盐酸、硫酸等(2)碱类: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3)盐类:氯化钡、硫酸铜、碳酸氢钠等;

有机物:酒精、甲烷、尿素、葡萄糖等;

制作化学式卡片时内容包括:物质化学式、名称、俗称、性质、用途等信息。在以上物质中挑选54种出现频率较高的物质,并按照扑克牌的方法标注。

三、介绍几种化学卡片的游戏方法

1.元素符号卡片。

游戏方法一:按元素分类法单出,元素分为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他们都有相应的原子序数。如上家出氧元素(8),下家可以出氟元素(9)不可以出氢(1)或钠元素(11)。

游戏方法二:按元素组成化合物双出,如上家出H、O(水),下家出P、O(五氧化二磷);若上家出Na、O、H(氢氧化钠),下家可出Ca、O、H(氢氧化钙)。

2.离子符号卡片。游戏由甲乙两名学生参加,两同学随机抽出离子符号。一方拿出钠离子,另一方拿出氯离子。同时写出组成的物质化学式,书写正确则得分,以积分多者为胜。

3.化学式卡片。

游戏方法一:按物质分类出,游戏由两名学生参加,两人随机抓取化学式卡片。按照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的顺序分类。如第一个人出氧化物的牌,第二个人若手上有二氧化碳的牌,即可打出。以此类推,先出完为胜。

游戏方法二:按发生化学反应接龙,两人依次出牌,下家只能出与上家牌中物质互相反应的牌。如上家出氢氧化钠,下家可以接二氧化碳或稀盐酸等。

游戏方法三:我说你猜,一同学逐条提供物质的性质,另一同学猜物质的名称。如:一种常见的碱、用途是、俗名是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先猜出来者获胜。

初中化学上学期化学方程式总结 篇9

基本反应类型:

一、化合反应

1、硫燃烧:

2、磷燃烧:

3、碳完全燃烧:

4、碳不完全燃烧:

5、氢气燃烧(爆炸):

6、铁丝燃烧:

7、镁带燃烧:

8、铝与氧气反应:

9、铜与氧气反应:

10、汞与氧气反应:

11、一氧化碳燃烧:

12、碳还原CO2:

13、CO2和水反应:

14、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二、分解反应

15、水通电:

16、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MnO2催化剂):

17、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

18、加热高锰酸钾:

19、加热氧化汞: 20、高温煅烧石灰石:

21、碳酸分解:

三、置换反应

22、镁和稀盐酸:

23、锌和稀盐酸:

24、锌和稀硫酸:

25、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26.氢气还原氧化铜:27.木炭还原氧化铜:28.焦炭还原氧化铁:29.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

30、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取CO2)

3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32、氢氧化钠与硫酸铜:

33.氢氧化钙放在空气中变质:(检验二氧化碳)

3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35.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36.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

37.甲烷燃烧

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篇10

一、讲究新课的导入原则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无论是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 都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探究活动的具体内容,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宗旨, 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下面分析一下四种导入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新课的导入要有助于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对要学习的内容能做到心中有数。

2. 整合性原则:

每一个知识都不是零散的, 要教会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对待学习, 而新课的导入要达到复习旧知识、串联新知识的作用正是联系观点的落实, 使学生能温故而知新。

3. 精致性原则:

新课的导入不要大而空, 不要为了吸引人而过于做作、深奥, 要关注全体学生, 做到直观和富有启发性,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导入能看清本节课的内容, 更有信心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4.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动力之王, 是成功路上最强大的推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根据每个人的爱好和潜力, 激发其兴趣, 引导他们从内心真正地感受化学的价值。趣味实验、厨房中的化学、家庭小实验、课堂实验、化学家的故事、社会热点新闻、谜语、诗词等都会引起一些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要巧妙安排, 细致设置, 认真组织, 让理论变得有意思, 让高深的术语变得津津有味, 让化学符号和生活联系起来, 拉近和生活的距离。

二、细致的观察与研究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的价值观, 逐步地学会从化学的视角留心观察生产和生活, 关注当今社会化学与资源、环境、能源、健康等之间的密切关系。只有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科学演绎授课内容, 才有可能培养出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素养, 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铁的生锈现象:铁与空气中的氧气, 水分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锈, 英文:Rust, 公式:Fe2O3, 锈是一种化合物。由于长时间的潮湿, 铁处于湿润状态, 铁、氧发生化合。

我们都知道铁容易生锈, 这是化学性质与外界条件使然, 铁锈蚀的速度受环境影响, 有一定的规律。掌握了铁的生锈规律和原因, 控制住金属的腐蚀, 达到解决资源的目的。

例:找出铁钉最容易发生锈蚀的是 () 。

A.铁钉放置在密闭的干燥空气中;B.铁钉完全浸没在蒸馏水中;C.铁钉半浸没在盛有水的试管中;D.铁钉浸没在植物油中。

正确答案:C

分析:铁金属的锈蚀是铁、氧气、水分同时作用的结果。A中缺少水分, B中缺少氧气, D中既缺少氧气又缺少水分, 而C中铁金属与氧气、水分同时接触, 反应充分, 锈蚀情况严重, 并且C中铁金属锈蚀速度最快的地方是接近水面处, 正是三者接触最充分的缘故。

三、“学会“是必须的, 责无旁贷

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他们懂得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现在是知识爆炸、网络发达, 信息更新顷刻万里的时代, 学不会本来就应该掌握的知识, 必然成为优胜劣汰中的牺牲品。新时代的年轻人, 应该胸怀大志, 学会知识, 怀抱超世之才, 随时能够报效国家。

初中化学情境教学初探 篇11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师培训、听课评课等调研活动, 我们明显感受到新课程理念已开始逐渐深入人心。从听课说起, 多数化学教师素质较高, 理念较新, 有课改意识, 能关注学生的活动, 教研活动能积极发言, 虚心学习, 勇于探索;熟悉教材, 教材把握比较精准, 目标明确, 方法比较灵活, 教案书写规范, 教学重难点突出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总体感觉, 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不高, 兴趣不浓。究其原因, 我认为,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教学缺乏教学情境, 或创设的教学情境低效, 许多教师在讲课时直奔主题, 直奔答案, 在新知识的引入, 问题的设置, 知识拓展等方面都缺乏有效的情境刺激, 激不起学生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越接近时, 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就越强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给学生思维注入活力。在教学实践中, 我深知教学情境的巨大作用, 它具有以美为突破口, 以情为纽带, 以思为核心, 以学生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特点。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 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有效地实施情境教学呢?下面我结合案例谈谈认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

(一) 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 创设情境。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无处无化学, 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 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在“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教学中, 我创设了以下情境:同学们, 你们最不喜欢哪个季节?有学生回答, 我最不喜欢夏季, 热是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就是夏季有很多蚊虫。 (动画展示) 暑假, 小明同学正在兴致勃勃地观看《西游记》, 不料被一只偷嘴的大蚊子狠狠地叮了一下, 小明的皮肤上立即肿起了一个大包, 又痒又痛。小明立即去找花露水止痒, 可惜花露水用完了。小明灵机一动, 用浓肥皂水涂在叮咬处, 很快症状就缓解了。

为什么被蚊子叮咬过后会红肿痛痒?为什么用花露水或者肥皂水能缓解这种症状?这个例子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他们对此非常感兴趣, 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所以, 接下来学习酸与碱之间反应的知识也就很顺利了, 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

(二) 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 创设情境。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 它与社会生产及生命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结合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 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 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 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 利用趣味实验, 创设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创设良好的情境, 可以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 使课堂气氛活跃, 师生关系和谐, 其过程直观、富有启发性。尤其对初三学生来说, 他们刚刚涉及化学知识领域, 相关内容是否吸引他们、是否引起他们的共鸣、是否让他们有认同感, 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绪言课中适当补充两个有趣的实验:其一, 魔棒点灯———用蘸有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玻璃棒去碰酒精灯的灯芯就可以点燃酒精灯。其二, 用无色酚酞浸过的蝴蝶状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 滤纸上很快就会出现一只红色蝴蝶, 再将滤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时, 蝴蝶又渐渐褪色。

(四) 利用问题探究, 创设情境。

学生的思维如同一泓平静的湖水, 只有投入提问的石子才会激起浪花。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 针对学生好奇的问题, 怀疑的问题, 易错的问题, 困惑的问题进行讲解, 精妙提出真正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 深度挖掘学生潜能。

案例:盐的性质 (演示动画“银花变红花”“红花变银花”, 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生:实验探究红花变银花, 得出盐能与金属反应的结论。

师:金属与盐反应和金属与酸反应有何不同?

生:讨论得出, 金属与盐的反应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 而与氢的前后无关。

师:为什么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 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生讨论:产生困惑

师:点拨

演示实验: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学生产生疑惑。

生:为什么金属钠排在铜前, 却无法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

上述情境的设计, 利用动画演示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又利用实验使学生产生疑问, 通过一系列问题和实验,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实验探究, 最终认识理解盐的性质。

另外, 还可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例如, 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 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 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 都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 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 因而都是用于创设教学情境的好素材。

三、结语

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 教学不再是独白式讲授。教师根据学科内容, 课程特点, 教学环境等因素, 创设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 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学生不再畏惧和依赖, 而是师生在进行着生命的对话, 真正做到了互相尊重, 互相合作, 互相激发, 互相辩驳, 共同创造, 师生, 生生思想交锋, 师生真情交融, 个性飞扬, 自主发展。课堂成了灵动的课堂, 成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谈初中化学教学 篇12

关键词:教学;情感;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59-01

每年假期,教师总会进修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总能听到教研员这样的话:“也许每年总是教同样的内容,教师产生了倦怠,所以教书不求上进,成绩也一年不如一年。”好多教师投以默认的眼光,紧接着便是热烈的讨论,有的说生源差,有的说课时少,还有的则说自己没有罚学生抄写……这个话题还真受欢迎,如果不是教研员喊停,讨论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样看似找到了原因,其实也只是借口而已。我们要面对事实,看到差距,找出原因,最终解决,使学生成绩有所提高。

在笔者看来,成绩尽管是结果,但反映出来的却是过程。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学科教好,也都想让自己的学生听话、认真。这需要教师的耐心、爱心、持之以恒等,教师在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心中有学生,时时动脑,处处留意,这样才可能有好的教学成绩。

学生的成绩好,一方面要归功于学生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要归功于教师的辛勤劳动。教师平时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使学生乐于学化学。主要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通常学生喜欢哪位教师,就愿意上哪位教师的课,乐意学哪位教师所教的学科。这里的“亲”就是指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么,如何快速建立良好的师关系呢?

1、短时间记住班上学生的名字。初中化学一天只有一节课,教师与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如何能记住班上所有学生的名字呢?

(1)根据上课情况,灵活记住一些典型的学生,如先记住最活跃的、最调皮的、表现最好的学生。(2)挑出写得好的、细心的、工整的以及不足的作业,对于写词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点名表扬。不好的叫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并借此谈心,提出要求。(3)强行记忆。让科代表写一张座位表,在学生做题时,教师强记,等学生做完题目之后点名让学生回答,给学生一个惊喜。这样能给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一个平等的机会。

2、课问与学生沟通。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不妨也做一次“学生”,向学生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样既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里,又消除了代沟。比如:当教师的电脑出问题时,可以求助于学生,他们很感兴趣,这样既解除了障碍,又联络了感情.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3、及时消除误解,促进师生感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也有做错题和批评方法不当的时候,适当道个歉并鼓励学生很有益处:

俗话说:“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学生有繁重学习任务,生活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教师要经常、多方面地关心学生的生活,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学生创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更可以让教师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工作,利于师生两方面的发展。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是教师讲课的主阵地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上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备课不仅要备知识点,还要备出场方式和教学过程,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课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学生,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地“亲其师”,从而达到“信其道”的教学目的。现实生活和教学过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但教师面对学生时要充满热情,表扬学生要真心诚意,批评也要情真意切,穿衣戴帽也要考究,要符合教学情境。

2、抓住课本中的关键实验。做演示实验时,教师操作要标准,语言表达要严密,还耍指出错误操作的后果。这样,学生就会边看、边听、边想,对于刚刚学习化学的学生来说,他们感觉到了好玩、新鲜,并对教师的操作表现出好奇,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教材中有两个实验就很能吸引学生,一个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一个是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做氧气的性质实验时,要确保成功,特别是硫及铁丝的燃烧实验。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自己补充一些兴趣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等。

3、保持良好的心态。每个教师都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但不管自己怎么急,也不能使用侮辱性的语言,不让学生当众出丑,更不要进行处罚。爱的力量是无穷的,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爱。在教师的关爱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意义,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了。

三、教学要联系实际生活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坚持教好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地与日常社会实际相联系,不失时机地与社会生活研究是为一体,给学生以“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与改造社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最终使他们主动、深入地学习。

中学化学课本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常识,对这些内容要深入挖掘、整理、补充、丰富,然后介绍给学生。

关于化学发展史,从拉瓦锡的燃烧学说到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到我国的杰出制碱科学家侯德榜,再到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李远哲,教师可以伟人的事迹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鼓励他们求实创新。

在工业制取氧气时讲到:工业生产需考虑原料是否易得、价格是否便宜、成本是否低廉、能否大量生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若能全面考虑这些问题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更多地接触生活、了解社会。

课本中还讲到硫酸钡可用于钡餐检查,可以问学生:“钡餐喝下去后,在医院里是如何检查的?为什么可以在x光下检查胃及消化道是否发生病变?硫酸钡对人体是否有毒?硫酸钡最后怎样排出体外?”从而激发他们观察、思想、调查。

化学上提到的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空洞、酸雨、赤潮、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已迫切地摆在了每一个人的面前。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适时地与课本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社会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讲解各种营养素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知道:不能盲目地增加或减少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无论是哪种营养素,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健康。要平衡膳食,不挑食,不偏食,这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四、教师要不断学习、思考

我们听多了周围教师的牢骚,看倦了媒体上教师的无奈。抱怨上课忙,改作业累;家庭、社会、生活压力太大;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学习;心情太烦,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没心情读书。其实,时间是挤出来的,关键看怎样安排时间,心情也是需要自己调整的。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教师要学习,更应该读书,书读多了,有了广阔的知识背景,思维、表达、备课、上课等自然而然就会有所提高。“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把教师的风度、气质、才华等充分体现出来,学生才会佩服教师,喜欢教师,从而喜欢一门学科。

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用创新的理念和方式教育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思考,深入钻研,想尽办法做好自己要做的工作。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用合理、恰当、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快乐。

上一篇:高中学生应该如何学习下一篇:剖宫产术中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