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创新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创新(精选12篇)

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创新 篇1

一、巧妙设计思考问题

教学创新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 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时可以有更多灵活的方式, 并且要创设更多新颖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这才是创新课堂的良好体现。课堂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 教师的提问形式以及问题的内容也会很大程度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 并且能够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 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应当选取那些更为开放式的问题, 尽可能地让提问的模式更为灵活多样。这样才能够让问题更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好奇, 进而促进他们探究学习的良好展开。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化学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 这一点在很多科学家身上都有体现。瓦特正是对蒸汽冲动壶盖充满好奇才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则是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 通过探索, 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这些都是好奇心对于人的思维可以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的例子。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提问中要充分体现这一要素。例如, 学习“盐类水解”时, 教师首先可以提出酸溶液pH<7, 碱溶液pH>7, 那么N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 但通过实验后学生的很多答案都会被否定, 学生感到很诧异, 为什么结论与自己的不一样, 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这个过程就能极大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并为学生探索新知识打下良好铺垫。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很有意义, 这同样是对于教学创新的一种良好体现。在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来思考问题, 要看到被其他同学忽略的一些方面, 因为里面往往暗藏着一些让人意外的发现。为了增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教师在平时的知识教学中可以多创设一些凸显学生教学主体性的环节, 可以创设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展开对相关问题的独立探究。创新思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巧妙地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也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多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在引导学生思考将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将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时, 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 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 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 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 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 它首先与水反应, 所以得不到金属铜, 而是生成Cu (OH) 2蓝色沉淀。对于这些细节的把握往往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 这也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有效巩固。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样是创新教学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这在很多知识学习中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习惯了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 自己很少会对教学内容产生怀疑或者是疑惑, 这种被动的接纳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同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不牢固。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力, 要让他们积极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与见解, 这不仅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也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是要有意识的让学生联想, 如讲到CO2实验室制法时, 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假设、“异想天开”, 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 假设N2不存在N≡N, N2变得活泼, 世界将会变成怎样?这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 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氮气在大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总之, 想要更好地实现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创新, 教师就要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的设计, 尤其是要巧妙地设计思考问题, 这将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这不仅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也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摘要:在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中, 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很有必要。新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不仅可以给学生们营造更为高效的课堂教学, 也能够更全面地发展与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这对于课堂教学效率是一种极大提升。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对课堂教学做出归纳总结, 并且在教学组织与设计上有更多亮点, 这样才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好地实现创新, 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教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伍素琼.初中化学学习满意度提升策略[J].成功 (教育) , 2011 (05) .

[2]刘桂芝.多元智能理论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0.

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创新 篇2

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上, 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 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 教师提问时哑口无声, 学生回答问题时战战兢兢, 整个课堂气氛紧张、压抑、毫无活力.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容易滋生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抵触和厌烦心理, 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因而, 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们应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亲和感,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例如, 在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中, 笔者就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点燃学生化学学习的热情, 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在课堂上, 笔者首先让学生品尝了提前准备好的山楂片, 让学生感受到“酸味”, 接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在生活中一些物质是否具有酸味, 学生可以通过品尝其味道来判断, 但是在化学中通常禁止对实验室中的化学试剂采用“尝味试验法”了解其味道 . 那么一种溶液是否有酸味即是否显酸性, 如何通过化学手段去了解呢?

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通过让学生品尝山楂片来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 再将学生由生活实际引入到化学课堂的探究, 让学生从熟悉的环境中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紧张、畏惧情绪, 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化学的学习兴趣, 从而也为学生大胆的创新打好了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 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化学教师应立足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在“弄懂”“弄透”教材的基础上, 适当延伸和发挥教材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 化学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或假设,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究, 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 在做化学推断题的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看到向无色溶液中加入Ba ( NO3) 2溶液后, 溶液出现了白色的沉淀, 就判断原无色溶液中一定有SO2 4离子, 这就是学生的一种惯性错误.为了纠正学生的这个错误, 初中化学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情境,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 纠正错误. 如教师之前强调过, 在检验SO2 4离子的时候, 要加入稀硝酸酸化的Ba ( NO3) 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则原溶液中存在SO2 4离子, 现在只是加入了Ba ( NO3) 2溶液, 而没有加入稀硝酸酸化, 那么原来的无色溶液中是不是只存在SO2 4离子呢? 还会不会出现其他的离子也能与Ba ( NO3) 2溶液产生白色的沉淀呢?

三、拓宽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主要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 其思路不是朝单一方向进行, 而是向多个方向扩散的思维过程, 这种思维方式能够获得多种答案. 为了拓宽创新思维空间, 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初中化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展求异思维, 打破定势思维的束缚, 面对问题敢于说不.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多角度性和多面性, 敢于质疑和采用新方法解惑. 通过采取“一题多解”、“一问多答”、“多种方案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 用不同方法来分析解答化学的知识点, 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求变和求异性, 在求变和求异的过程中拓宽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

例如,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现在实验室有两包白色的固定粉末NH4Cl, Na2CO3, 但是实验员忘记在两包粉末上表上标签了, 学生能不能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 设计实验方案帮助实验员鉴别出这两种药品呢?问题提出后, 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1: 取两种白色粉末分别用蒸馏水溶解在试管中, 再分别向试管中滴加稀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的就是NH4Cl.

学生2: 取两种白色粉末分别用蒸馏水溶解在试管中, 再分别向试管中滴加浓的NaOH溶液, 出现能使红色石蕊试纸便蓝的气体的, 就是NH4Cl.

学生3: 取两种白色粉末分别用蒸馏水溶解在试管中, 再分别向试管中滴加澄清的Ca ( OH) 2溶液, 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的就是Na2CO3. ……

在笔者的鼓励下, 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案,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摆脱传统课堂教学中枯燥、死板、局限性强等问题,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改英.新课程化学课堂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实践研究[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2 (10) .

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创新 篇3

鉴于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说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目前中学“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所以在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创新教育,应着眼于改变学生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形成的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偏重知识传授、重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体现二十一世纪教育理论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氛围,找到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化学史的教学,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适当向学生作以介绍,这样可以教育学生:化学这门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科学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化学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史,这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应该重点向学生介绍英国化学家雷利(Rayleigh)发现稀有气体——氩气的历史,他能关注两种不同方法所得氮气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也就是要善于抓住这“微小差异”,才有可能产生伟大的科学发现与论断。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细致的科学探索精神。

同时也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适时引入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化学成就,介绍学科新动向。如:足球状的C60分子、纳米技术(1nm=10-9m)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等。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增加有关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信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有益,增强学生创新的使命感,也有利于学生建立一个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孤立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观点,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创新永无止境。

另外,也要介绍一些史实、某些学说、某些理论在建立时,对科技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它们就会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就会被新的理论学说所取代。这样也可以教育学生,权威不是绝对的,不能对前人的所有结论都全盘接受,要敢于怀疑。这同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要重视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介绍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也要介绍我国化工从白手起家发展到居于世界前列,更要介绍还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应该着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他对纯碱工业的重大贡献,发明“侯氏制碱法”的艰辛历程。这些都能增强学生的创新使命感,激发创新意识。

二、培养創新精神的途径: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面对不同的教育个体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论首先强调的是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千方百计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参与教学。化学更具备这方面的优势,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条件,采用直观方法如: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与探索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如在学习浓硫酸的吸水性时,在做完教材的实验后,问学生要证明浓硫酸的吸水性能否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呢?然后将实验改进为:先在表面皿上放3.0g蓝色的硫酸铜晶体,然后加入3.0mL浓硫酸搅拌,片刻后观察到固体由蓝色变成白色。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浓硫酸吸水性的感性认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同时营造学生积极提问、充分展示自己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表扬,让学生经常有享受成功的心理体验。

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想,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不能因为不合常规而任意抹煞。要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提出异议,允许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对学生的异议要表扬,这样会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追求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教学中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开展分层次教学,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使课堂成为一种和谐的“生态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生动活泼地学习。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的机会。让学生从感性上形象地去体会自己的主体地位及意义。有时也不妨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角色对换,让师生处于平等互动的地位,从而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实践。

另外在课堂上和实验中,要大力开发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即时思考并用理论创造性解决问题,以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迅速反应能力及创新精神。使学生接触的情境多,发现的问题多,设想的方案多。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的前提是“双基”,离开“双基”谈创新,尤如空中楼阁,创新必须拥有相关的知识。学校教育在双基教学中,重在培养能力。

创新是一项自主性活动,教师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讲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直接进行创造性活动。

首先要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供良好的素材。采用的方法有类比联想、设立悬念、以旧引新、自己动手操作等等。通过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在演练的同时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归纳有关规律,将知识总结成系统化和网络化,这就是一个创新性的思维过程。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呢?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化学现象能产生强烈的好奇,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片时,为什么先要将砖和瓷片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为什么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为什么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和教具、学具,自己规划和组织专题研究,促进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这样做的同时也使学生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潜能,相对独立地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由已知推知未知的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若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可以使学生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直接经验,通过媒体作用而取得,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具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做实验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操作,而更高目标是要求學生对实验原理非常熟悉,突破教材的框框,大胆设想,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尽可能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经常动手的条件,针对教材上实验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大胆改进或增强可视效果或简化操作或消除环境污染等等。通过学生动手、动手对实验的反复设计、修改、推理、完善,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原理的理解、熟练基本的实验操作,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分组实验内容的探索性,设计好探索性的实验,绝不能脱离教材,应从教材的重点知识出发,与已学过的内容相联系。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应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已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而设计性实验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层次要求,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设计出实验的具体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如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组合装置,组织环保小组测定水体污染等课外实验,能让学生亲自尝试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飞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活化学 篇4

摘要:初中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的紧密,新课程强调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本文探讨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应渗透生活化学,并从化学教学现状、化学教学中渗透生活化学的重要性、实施生活化学教学的几点方法,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关键词:生活化学、课前导入、课堂教学、兴趣、实验、方法

化学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化学为生活做出了做大贡献。化学可以让我们了解已经存在的物质,还可以发现创造新的物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绚丽多彩。我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已经整整28年了,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着深厚的情感,对初中化学这门课程也有些感悟。感受到了初中化学这门学科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教材在不断的更新,融入更多新的元素,改编更贴进生活。把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体现了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生活。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现在化学教师也在积极的学习生活化的化学教师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一、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化学是初中三年级才开设的课程,初中化学内容多,分散,考的知识也是比较零碎的。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基本操作,水和空气时会感到很有趣,到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开始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有点跟不上了。加上在中考的压力之下,初中三年级的课程安排是非常紧张的,由于短期内我国的应试教育现状很难发生根本性变革,初中教师往往更注重短期效益,没有意识到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不利于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现。而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素材和各种教学设备,尤其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基础实验设备是展开生活化化学教学的必要硬件条件。目前,我国初中化学教学硬件环境和生活化教学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的,大部分学校都缺乏专业的教学素材和配套的实验教学设备,这是影响我国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部分教师意识到了化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单

一、教学案例不够新颖、教学设计创意性不足等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很难达到素质教学的要求,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基层化学教师缺乏创新意识,这种现象急需得到改变。

二、初中化学教学渗透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生活化教学使教学方法更丰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化学教学中能自然的导入新课,对新的知识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把生活中亲身经历的生活经验事实与化学教学相联系,将生活中对未知事物的求知兴趣融于教学。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巩固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化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将身心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

三、化学教学中渗透生活化学的几点做法

(一)、挖掘生活素材,课前导入生活化

新课的学习都需要有一个好的引入,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又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化学教学中课前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开始,学完知识后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学生学完一个新的知识后也不容易忘记。化学教师需要留意生活中的素材,结合教学,做生活化学的课前导入。课前导入生活化有很多种形式比如有以下几种。

1、生活中的故事导入新课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第六单元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时,可以通过故事导入。我跟同学讲了个死狗洞的故事,讲之前给同学们提个要求让大家来当侦探,学完知识后,破下案如何?学生们开始侧耳倾听了,在很久以前,人们发现有个奇怪的山洞,凡是人牵着狗进去,人安然无恙,而狗却莫名其妙的死了,有人说这是专门吃狗的魔鬼在作怪。真的是魔鬼在作怪吗?侦探拿着火把走近山洞,只见洞顶有许多倒挂的钟乳石,地上长有许多石笋,还很湿的,除此之外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侦探把火把接近地面,这时火焰渐渐变小,最终熄灭。“魔鬼”有哪些性质呢?那我们接下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把这个知识学完后我们再来解释下为什么?

2、利用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导入新课

很多老师说,初中化学的第一课,序言上好这课很重要,直接给学生留下化学的第一印象,是学习化学简单还是复杂呢,是有趣还是乏味呢。这第 一课可以用生活中的趣味实验(魔棒点灯)开始: 师:同学们我们点燃酒精灯用什么点啊? 生:火柴,打火机

师:我用这个把酒精灯点燃,看能否成功(此时手中举起玻璃棒),我把玻璃棒在旁边的浓硫酸和高锰酸钾中蘸了下,用玻璃棒连续点燃了三只酒精灯。生:学生注目观察,有些学生惊讶了,玻璃棒点燃酒精灯了。有些眼尖的学生说老师我看见你蘸了什么东西。

师: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学了化学就知道了,这是化学的魅力。

3、利用新闻导入新课

新闻报道直接来自现实生活,更赋有时代气息和挑战性,一些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发的事件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素材。当学到到浓硫酸的性质的时候,我通过展示“载30吨浓硫酸槽罐车侧翻泄漏”新闻图片导入新课。

中国新闻网报道:2016年11月21日下午,一辆载有30吨浓硫酸的危化品槽罐车侧翻并发生泄漏,高浓度硫酸扩散并形成酸雾。事发地位于湖北襄阳市襄州区往伙牌镇方向新316国道与207国道交叉路口处。当天下午1时20分,襄阳消防襄州中队接警后赶赴现场。此时,槽罐车罐体顶部已破裂,硫酸正从破裂处流出,罐体周边马路已被高浓度硫酸腐蚀,周围20米范围内弥漫着浓烈的刺鼻味。根据现场情况,消防官兵一方面实行交通管制,一方面用生石灰对泄漏出来的浓硫酸进行化学中和,对已经流失的硫酸进行拦截。同时,调派三辆吊车对槽罐车进行起吊。

高浓度硫酸扩散并形成酸雾,消防官兵紧急处置

这些真实的事件可以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化学,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二)、新课教学生活化

化学知识有些是纯理论,既难理解又难记忆。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用与化学概念、原理有密切联系的实例,减少理论知识的枯燥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1、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氧气的制取这个知识点讲解的时候,采用生活中的实例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氧气的制取思路是,反应药品及反应原理,确定发生和收集装置,实验步骤,检验和验满。我举了生活中做菜的例子,制取氧气就像做菜一样,你今天要做什么菜,是炒菜、炖菜还是凉拌菜?(反应的药品及反应原理的确定)就要选择什么锅来做,是否加热(发生装置的确定),菜做好了用什么来装?(收集装置的确定),然后就是实际的操作步骤先后顺序了。对比生活中做菜的过程说明实验室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用到的仪器的用途,学生自己以后制取其他的其他也用相同的方法,选择发生和收集装置了。这样后面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就轻松很多,学生在解决气体制取这类题时就感到比较容易了,而且还会留下很深的印象。

2、难记忆的知识利用生活实例,使记忆容易化

初中化学很多知识需要记忆,熟记知识后才能得到应用,化学记忆内容多,那么可以利用些生活中的例子,使记忆的知识贴近生活,留下永久的记忆,让学过的知识可以得以再现。在教学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排水法收集时,要求学生记忆实验的步骤,可以把每个步骤用一个关键字总结就是:查(茶),装(庄)、定(定)、点(点)、收(收)、离(利)、熄(息)。理解成茶庄定点去收利息,这样学生记忆起又方便也不易忘记。再如,在教学地壳中含量排在前四位的元素有氧、硅、铝、铁,可以把它记成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养闺女贴(心)。这样记忆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次期末考试考了,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和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学生基本都答对了氧化铝。这样归纳后,学生很快根据生活实例记住了化学中的重点知识,在以后的运用中

能迅速从头脑中调出,并很难忘掉。

3、寻找生活教具

在教学中,我们有很多实物可为我们服务的。实物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清楚直观的看到现象,加快知识的接受,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形成长期有效地认知,更为重要的是学习热情的高涨。化学实验中要用到很多仪器,生活中很多可以找到替代,例如:筷子可以代替玻璃棒,玻璃杯可以代替烧杯,滴眼药水的瓶子可以代替滴管,注射器可以代替长颈漏斗等。生活中的用品代替实验仪器更能让学生们理解这些仪器的用途。还可以利用生活用品自制教具,在教学水的净化方法的时候可以自制净水器来讲解净水的方法,每一步的作用。自制的教具使教学更形象,更贴近生活,增加学习化学的趣味性实用性。

用小石头,细沙、木炭、蓬松棉自制的简易净水器

(三)、课后练习生活化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学习了知识后就是要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因此,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如果为了知识点和考试而做题,就会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世界是生动的,作业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课后练习应该体现生活化,更有实际的意义,对所学知识也是种巩固。

学完第四单元爱护水资源后,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以水为标题谈谈你对水体污染、防止水污染、节约用水的措施“写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与生活相关的开放性的作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种培养,学生更能体会水的宝贵,会更加爱护水珍惜水资源,比老师一直在讲台上讲我们应该怎样爱护水资源来的更真实,也能体现学生的想法。在二氧化碳学习完后,我会让学生回家用家里常用的调味品除去水壶中的水垢,第二天反馈的情况是有些同学用醋,说醋是醋酸和水垢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发生反应,有的同学说在水壶里煮两片干柠檬,发现煮柠檬茶的时候水垢就没有了等答案。这个作业得出的答案让我很出乎意料,因为学生能找到很多解决办法,也为以后学习酸和盐反应作了铺垫。课后练习的生活化,不仅使学生作业发生了改变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完成的作业也具有了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与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

结束语

现在的课堂教学强调高效课堂,初中化学教学渗透生活化学也是提升有效教学的途径之一。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和动脑动手的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更应强化生活化教学意识。虽然像我们年龄较大,喜欢墨守成规不太容易转变的老教师来说,接受新的东西可能要吃力,困难些,但我也愿意去学习,在生活中收集和化学有关的素材,应用在教学中,使自己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教师们应该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活化学。参考文献:

谈初中《化学》教学的创新设计 篇5

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 在新课教学中应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或者新课引入时用, 但在《化学》教材中则不然.如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材中关于氧气的颜色和气味的教学, 学生已经在第四章第三节“空气”教学中学习过:“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教材安排的第二节“氧气和氧化”教学中, 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须要重新观察氧气是什么颜色的, 有什么气味?如果按常规教学一般是展示一瓶氧气直接观察, 这样做学生显然没有什么兴趣.怎样设计才能让学生感到该实验观察不是多余, 且能激发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呢?

【案例】

(“空气”一节教学中, 学生已经知道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体积分数占21%, 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有助燃和供给生物呼吸等用途.)

师:关于氧气知识大家已经知道哪些?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与氧气有关?

生: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生:氧气的化学式是O2

生:铁生锈与氧气有关, 氧气可以供给生物呼吸, 还可以助燃.

……

师:氧气真的是无色、无味的吗?

生:当然是无色、无味

师:我们平时观察到的氧气是哪里的氧气?

生:空气中的

师:那是纯净的氧气吗?

生:不是, 空气中的氧气是与氮气、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等混合在一起的.

师:氧气与其他气体混合在一起是无色、无味的, 能说明纯净的氧气就是无色、无味的吗? (学生的思维产生矛盾, 不是无色无味……, 难道还有颜色和气味?没有感觉到呀, 不可能……)

师: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的复色光, 它是什么颜色的?

生:白色

师:若发生色散呢?

生:变成 (红、橙、黄、绿、蓝、靓、紫) 七种单色光.

师:那么我们从这个事例中会受到什么启发?

生:纯净的氧气不一定就是无色、无味的, 有可能会有颜色 (对原有认知产生怀疑, 并确立新的探究点:若有颜色和气味, 那是什么颜色和气味呢?纯净的氧气怎么才能得到呢?)

师:若真的像光的色散一样, 那么纯净的氧气会是什么颜色和气味呢?现在老师带来一瓶纯净的氧气大家想不想观察一下?

生:想 (情绪高涨) 然后教师展示已准备好的一瓶纯氧让学生观察.

遇到上述现象, 比较常见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教师直接展示一瓶氧气, 把“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的知识作为学生的已知绕开不讲, 重点放在如何观察颜色和闻气味的规范操作上.显然这种做法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二是教师也是直接展示一瓶氧气, 把学生已知的“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当作未知, 就按教材设计教.显然这种做法“只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案例中, 我们发现一种更新的做法, 这种做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教学目标,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学生已经知道结果的知识, 新课教学中还须要重新学习, 在科学教学中这样的事例是比较多的, 如初中《化学》第一册关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有多处重复出现, 还有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已经了解的知识在初中的再学习等等.对这些类似的知识点需要巧妙设计问题, 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热情.

初中化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堂的教学效果。教师若在开始就能置新布疑,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有一种想参与、想发现、想认识的求知欲望, 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对增强学生的创新动力,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 设计这样一组对比实验: (1)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 (2) 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 (3) 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让学生通过实验, 比较三个实验的现象后决定用哪一种方法制取二氧化碳。这种情景的创设, 改变了直接把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传递给学生的做法, 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而且当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时, 他们对后面的学习兴趣倍增, 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变教师传授为学生自己探究

传统的教学中, 书本是学生学习的世界,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是演讲者。学生往往只是听众, 被动地接受;而新课程要求下的教学新模式, 教师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者, 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化学学习的过程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提倡学生勇于质疑、勤于思考, 富于探究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考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 及时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评价。在化学教学中, 要努力创设条件,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过程, 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点拨少一点“包办”, 让学生在猜测、实验、观察、归纳中理解到化学问题是如何提出的, 体验到一个结论是怎样猜测和探索的,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比如, 在学习原电池的原理时 (教学目标) , 首先演示“番茄原电池”趣味实验, 在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鼓励学生讨论质疑:音乐卡发声肯定有电流通过, 电流从何而来? (学生讨论) 若用茄子或黄瓜代替番茄行不行?直接用稀硫酸代替番茄效果是不是更好?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探究:铜片、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各有何现象?再把插入稀硫酸的铜片、锌片用导线连起来又有何现象?铜片锌片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的[H]何变化?H在铜片上得到的电子从何而来?如何证明导线上有电流通过?探究性学习教学, 有利于学生获得智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开展化学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 以张扬学生个性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化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式有两个主要特点:

1. 学生自主活动需要教师制订活动目标和计划、组织和指导。

这是课程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和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所需要的。

2. 学生自主活动是以认识活动为主, 让学生养成科

谈如何抓好初中化学教学 篇7

关键词:激发,兴趣,方法,实验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 它同工业、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 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必须从初中抓起,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 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些体会。

一、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 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 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 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 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学生刚接触化学, 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 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 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 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 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 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 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 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 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 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 如造纸术、火药等, 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 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 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 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 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 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 喜欢动手, 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 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 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 从激发兴趣着眼, 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 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烧与灭火》以后, 我组织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 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 乐意学, 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 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应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 或者教师放任自流, 学生各行其是, 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就初中化学课来说, 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 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能使他们轻松接受, 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拥有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还要求老师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 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 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 瞄准学习目标, 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激发思维, 扩大密度, 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创新 篇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34-02

本文就如何在初中阶段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一点我们的看法。 

1 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打开创新之门 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

1.1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会丧失新发现的良机。 

1.2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学生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 

1.3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 

1.4开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仅观察课堂实验是很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

1.5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地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就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

2 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本 

实验是创新之本。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

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

3 注重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创新之源 

实际生产生活是创新之源,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考察实际生活,探索分析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 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验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开发智力,丰富课外生活,激发学生研讨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可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活动: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學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编辑实验资料等。二是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应定期举办化学晚会,开展化学游艺活动,通过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来适合初三学生的特点,以提高实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 

4 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创新之核心 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平时在书本发现的新问题,在实验中发现的特殊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新东西,都要经过大脑加工、思维分析、去伪存真,找出本质性的东西,才可能有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

首先是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其方法有:①激发兴趣、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探索,揭示矛盾;②重视研讨学法,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③培养解决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④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善于找出问题的本质;⑤引导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不盲目地迷信书本和前人,敢于设想,善于设想,发表创见。 

第二,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能迅速地深刻地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

第三,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多采用讨论形式的学习方法,选题可多选一些综合性的习题、一题多解的习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探求解题方法,开拓学生创造性思路,诱发求异创新。 

第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特殊才能和特长。 

第五,考试时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考查的内容有,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新颖性、创见性、深刻性、分析和综合能力、鉴别及评价判断能力等。 

最后,培养创新精神要教育学生热爱科研事业,强化学生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复杂、细致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在科研上要有成就,创出新成果,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付出劳动,也不一定有所收获,甚至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牺牲了终生时间,也可能没有显著的成果。所以,教育学生将来选择科研事业,首先要有献身精神,要准备吃大苦、耐大劳,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立志奋斗终生,无怨无悔。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篇9

熊发福 指导教师:王绍云

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本科2006级

[摘 要]初中化学是整个中学阶段化学学科的启蒙教育,本文从5个方面探讨了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abstract]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is entire middle school stage-rization the discipline elementary education, how ability improves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quality of teaching in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having been discussed from 5 aspect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process.[Keyword]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Teaching method;Quality of teaching

初中化学是整个中学阶段化学学科的启蒙教育。步入初三的学生,刚接触到这门学科,往往对实验怀有极大的兴趣。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具体操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确定

教学内容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环节。脱离了教学内容的课堂,又何谈提高教学质量呢?其实教学内容对教师本身来说,并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的备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备课除了备教材、备教法,最重要就是备学生。只有备好了课,才能在课堂上对教材教法运用自如,应对学生才能得心应手。

2教学方法设计

2.1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科学地安排好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能力提高的更快。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达到目的快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2.2妥善处理教学细节

有好的教法,教学细节处理不当,肯定会浪费时间,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引导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合理使用教具,妥善处理教学细节,因此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细节以及处理方法。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认真备课是

提高45分钟效率的关键所在。另外老师讲课一定要条理清晰,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样会引起学生学习上的混乱,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也会给学生带来不便。当然,一节课需要几课时完成,每课时内容怎么分配,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每节课讲多少内容,讲到什么程度,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强求一律。所以备课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关键所在。

2.3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通过学习,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常用仪器的使用和常规的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将大部分课堂演示实验改为由学生在课堂内完成。对上讲台做实验的学生,提出两条基本要求:(1)善于激发学习兴趣。(2)能初步阐明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这种办法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能自觉的在课前认真预习、阅读教材,甚至有些学生还进行了模拟实验,以争取在课堂上能亲手为同学们演示实验。

2.4出题学习法是复习课的有效方法

出题学习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编写化学试卷来掌握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它转换了学生的角度,由被动变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激发学生兴趣

3.1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生实验这一环节上,采取分层次教学,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即,在每次学生实验课前,先带着学习较好、实验技能强的一部分学生先做一次,目的是:(1)验证一下实验的准备情况。(2)从这些学生做实验中及时发现问题。(3)让他们在学生分组实验时做“小先生”。这一部分学生实验通过了,再组织其他学生练习。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2善于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无兴趣的课绝对不会有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巧设疑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以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真理、净化情境的过程中去。富有启发性和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效的作用。使教学成为具有吸引力、有趣、有意义的活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设疑,但设疑必须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如讲《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提出疑问:

(1)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思维兴趣,然后测定其反应前后的质量,以作对比,得出相等的结论,再设疑探究原因。

(2)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用原子、分子论解释,同时展示上述变化本质的多媒体图片,学生观看后回答出其原因是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均没有改变,所以质量也没有改变,即质量守恒。学生回答后启发诱导再设疑。

(3)如果某物质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那么这种物质中一定含有什么元

素?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再设疑。

(4)某化学反应为4X+5Y2==2A,A的化学式是什么?为什么?

这一连串的设疑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富有递进性和启发性,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思维状态,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在探索性的教学氛围中,从设疑到探索,再到问题的解决,在教师的精心策动之下,教学逐步进入高潮。在这种教学高潮中,学生时而疑惑不解,时而低头沉思,时而为问题的解决而兴奋,学生呈现出情绪轻松、思维紧张的最佳学习状态,建立兴趣小组,然后指导他们开展课外活动,或看实验录像或观察实验,或进行专题讲座,或参观调查或出《化学兴趣小报》,撰写小论文,搞些化学晚会等。爱因斯坦说得好:“对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教师”。高效率地提高课堂教学,应是每位教师终身所要追求的目标。

4学习方法指导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学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1)预习方法指导。预习不是看一遍书即可,教师可列出提纲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带着问题听课。

(2)听课方法指导。动耳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动脑加以分析、归纳,将知识加以整理以便记忆;动手将重点内容做笔记以备复习。(3)复习方法指导。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到后来可间隔一定时间再复习,间隔时间随复习次数越来越长。

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课堂教学效率必将大大提高,学生也将受益终身。5个别差异

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个别差异是可以改变的,不应回避,只要教师采取有效手段,差生是可以转变的。差生转变,关键在教师,重点在于教师对待差生的态度。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分析、思考差生学习差的原因。因为差生学习困难的产生过程和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多种原因集中到一点,即他们都是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数次失败后,随着失败的积累、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改变,逐步形成这些学生失败者的心态,丧失了学习内部的驱动力,表现为学习消极、缺乏信心,虽经补课,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失败心态的发展,致使教师束手无策。在情感教学中,实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尤其是差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往往取决于师生间有无相互尊重和信赖的情感。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建立教学情感的重要因素。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要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或者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说得好:“如果教师能用教20%至25%的优秀生的办法对待其他学生,这个问题就会解决了”。

总之,从初中化学的要求来看,初中化学的教育内容应该是最低限度的、为适

应社会需要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它的内容跟以学科为中心和单纯以升学为目标的学术主义的教材不同,它的内容也是科学的、有序的,但不追求逻辑严密和系统完整,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从而提高了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俊明、倪志刚.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陈大伟.校本研究面对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年

[3] 陈旭远.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创新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已经做过事, 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有所创造、发现和发明。”由此可以看出, 创新能力是推动人类前进的重要动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化学是初中阶段开设的一门全新的课程, 在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 化学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 培养一定的技能,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 这才是化学教学活动最为重要的目标。那么, 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 相较于压抑沉闷的环境, 在轻松的环境之下, 人们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而赋有创造力, 因此, 我们要想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在传统的化学课堂上, 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宰和权威, 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在这种压抑的课堂氛围之下,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不知不觉地被抹杀了。因此, 我们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氛围, 努力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关系。一旦形成了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就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之下畅所欲言。这样, 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的过程中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进而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实现创新。

二、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驱动力, 学生在对知识产生一定兴趣以后, 才会主动进行探究, 进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出一定的创新能力。那么, 怎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课堂教学中, 导入环节必不可少。导入环节之所以重要, 其主要的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对于接下来所要学习的内容的兴趣。因此, 我们在开展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要在一节课的开头利用有效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之下主动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导入方式有很多, 像是讲故事导入法、设疑式导入法、复习式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猜谜导入法等, 无论采取哪种导入方法, 都要保证导入内容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这样才能够发挥导入的功能。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 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北方很多家庭有地窖, 人们在进地窖之前往往都会点上一支蜡烛, 如果蜡烛能点燃, 人就可以进去;如果蜡烛熄灭, 人则不能进去, 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听到这个问题以后, 很多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 从而对接下来要讲的知识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又比如, 我在给学生复习浓硫酸的稀释方法时, 就在上课之前利用谜语开启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入水中较安全, 水入我中有危险, 我与水合多放热, 实验牢记保平安。就这样, 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我预设好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况下开展学习活动, 其主观能动性更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这样, 自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因此, 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不能够忽略实验这一重要的环节, 努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 我们所开展的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在这种实验中, 学生对于实验现象、实验结果早已知晓, 这样就桎梏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实验的开放性。例如, 为了用实验证明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我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实验材料, 包括铁片、铜片、银、氯化亚铁、盐酸、硝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等, 然后让学生依据现有的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经过思考和讨论, 学生提出了很多的实验方案。然后我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开展化学实验, 有的学生实验成功了, 而有的则失败了。在我的引导之下, 成功的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 而失败的学生则总结失败的教训。但无论实验成功与否, 这种开放性的实验都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一定的自主能力。这样, 使得学生能够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从而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而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也是希望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创新能力为日常生活服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要注意把课本上的知识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创新能力。例如, 在学习了酸的性质和p H以后, 我就让学生利用p H试纸开展一些家庭小实验, 像是测试一些家中的洗涤剂、饮料、水、食用醋等。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以后, 学生产生了很多想法, 如能不能把物质的酸性降低, 或者干脆把酸性的物质变成碱性物质, 等等。这样, 学生在面对自己比较熟悉的生活事物时, 思维变得更加开阔, 从而在不断实践探索中逐渐培养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 而在综合素质中, 创新能力又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要想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一定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努力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毛清芬.初中化学创新教育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06) .

[2]马士宙.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1, (S1) .

浅谈如何抓好初中化学教学 篇11

一、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乐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 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学生刚接触化学, 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 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 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 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 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 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我们知道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 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 让学生很难记住, 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 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 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 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 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 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 应是先通氢气, 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 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 要先撤酒精灯, 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 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 使学生很快地掌握, 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 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 喜欢动手, 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 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 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 从激发兴趣着眼, 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 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 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 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 乐意学, 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 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 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 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 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具有极渊博的知识, 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 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 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 瞄准学习目标, 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激发思维, 扩大密度, 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 既要配合教材内容, 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 带过一般, 设疑破难, 创造性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 练要练到点子上, 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或口头表达练习, 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 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 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 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 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 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另外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 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 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 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 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12

一、用爱唤醒爱,用真心唤醒真心

“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喜欢优秀学生是教师的本能,喜欢每一位学生才是教师神圣的职责和对学生的真爱”。老师只有真正从内心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才能互相信任、心灵相通。老师要学会多听学生的倾诉,把握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愿望。对学生正确的观点给予肯定认可,错误的观点给予引导指正。教育学生是一门艺术,“树怕剥皮,人怕伤心”,要做一个值得学生尊敬的人,首先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你对学生尊重、理解,你对学生教育的付出才会有效果,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德国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学生的潜能被调动起来后,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二、提升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愉快学习

教师是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导”是关键;实践活动是知识、能力的载体,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以致用、创新发明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目的。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教和学的完美统一。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和发明创造的源泉。教学中要多联系实际,比如讲到石灰石,乐山境内的峨眉山和另外几座大山都富含石灰矿,学生若能实际调查了解石灰石的开采、转化、性质、用途,积累了生活体验后,学习效果会更好。关于氧气、二氧化碳、酸碱盐、燃烧和灭火、水的净化等知识的学习,都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前提。正确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学生讨论,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学生间的争论,可使学生从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受到启迪,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建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质的飞跃过程。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当学生自己参与到问题的发现、实验的分析,结论的整理过程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大有好处。

三、合理处理教材,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根据教学条件,学生实际,教学经验驾驭教材,对教材加工处理。不要完全拘泥于大纲,要变、要延伸、要拓展。教学中要力求把握重点、分化难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下面仅举几例,谈谈我对教材的一些处理思路:

催化剂概念的引出。可以引导学生同时、分别加热MnO2和KClO3,让学生亲身体会:氧气究竟是哪种物质中产生,反应速度快还是慢,再往KClO3中加入少量MnO2,再看放出氧气的速度。当同学们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概括出催化剂概念后,继续探究利用KMnO4制取氧气的方法,最后逐步补充:实验室有较多的KClO3和少量的KMnO4,怎样制取较多量的氧气?对KClO3起催化作用的物质是KMnO4吗?通过实验探究,让同学们清楚认识到MnO2在化学反应中究竟是催化剂还是生成物,催化劑概念得以牢固建立。

上册教材93页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我认为改进使用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更好些,方法是:先在试管中演示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生成沉淀,让学生判断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变化可能情况(三种,学生争论很热烈),再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分别装入滴瓶中和滴管中,一起放在天平上称量,调节天平平衡后,挤压滴瓶上滴管,两种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再看天平平衡情况,结果是平衡。实验改进后,好处不仅仅是操作简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探究问题的方法,滴瓶是一个封闭体系,反应前后体系内外没有发生物质交换,对探究、分析、解释质量守恒很有帮助。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

合理处理教材,就是要在教学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巧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比如,分子的性质知识既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分子的间隔”对于不少同学无法想象,我布置预习作业时让孩子们回家用一个杯子,量取一杯黄豆、一杯大米,混匀后再用这个杯子量混合后的体积,结论是:总体积小于两杯。有了这样的生活实践体验,何愁抽象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好呢?在师生互动,学生交流时,有学生“装怪”地发言说:老师,我用的是花生和米做的实验,结论是:“一杯花生加一杯米,小于两杯花生米”,引起哄堂大笑,他继续补充说:“这是由于宏观的物质花生、米之间有间隔,微观的分子间也有间隔……”这才是真正的“做中学、乐中学”啊。

四、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教法,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册教材118页讲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可提问: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有无明显现象?若用试管收集满二氧化碳,慢慢倒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再在试管口套上一个气球,震荡,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答:气球被倒吸入试管。由此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吗?当大部分同学认为是发生了反应时,再问:为什么不是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溶解了呢?一场认真的探究、激烈的争论后,同学们会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接下来再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答:碳酸钠和水)。再问:怎样证明产物是碳酸钠呢?再一次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会得出方法:把试管口的气球取下,往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有大量气泡产生。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大提高。

上一篇:战略性新型产业下一篇:呼出气一氧化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