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网络论文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前网络论文(精选12篇)

当前网络论文 篇1

一、网络语的定义

网络对我们来讲已经是比较熟悉的词汇了, 它是新兴科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有了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使人们的交流和沟通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 这种新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际, 而“网络语”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催生出来的, 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词典》中, 对“网络语”提出了如下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 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 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 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 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 ‘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 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 完全是病句。但是在网络中, 它却是深受网民喜爱的正宗语言。”

二、网络语的特点

1. 简约性

英文型简缩语主要有:DIY: (Do It Yourself的缩写, 自己动手做的意思) ;SP: (support, 支持) ;BTW: (By the way, 顺便说一句) ;PPL: (people, 人们) ;PK: (player kill, 对手间互相比拼) 等。

拼音型简缩语主要有;BT: ( (1) Bit Torrent的缩写, 是一种P2P (点对点) 共享软件, 中文译名“比特流”或“变态下载”。 (2) “变态”的缩写) ;NB: (牛×的缩写, 北京方言里用来表示叹为观止之意) ;PLMM: (漂亮美眉的缩写) :BS: (鄙视的缩写, 也可写作B4) ;PMP: (拍马屁) 等。

2. 幽默性

为了使网络语诙谐有趣、生动活泼, 人们运用巧妙生动的网络语来营造出闲适幽默的阅读气氛。网络语的幽默性主要体现在它的符号式构词和对本来词汇个人随心的故意曲解。

符号式构词指采用会意、象形等方法, 将不同的数字、字母、符号独具匠心地拼合在一起构成不同的表情符号, 表达出某种情感或思想状态。如⊙⊙ (睁着眼睛看着你) ;^_~ (俏皮地向对方眨眼睛) ;<@_@> (喝醉了) ;^o^ (扮鬼脸或者很得意, 很自豪) ;T_T (流眼泪的样子) ;*^_^* (表示大笑) ;Y (^_^) Y (举双手胜利) ;襑○○襐 (很无奈的样子) ;⊙_⊙‖|° (表示真尴尬) 等等。这些网络符号亲切可人、活灵活现, 让人的身心得到了很大的快乐。

曲解本意的词汇更是非常的多, 如:包子 (形容某人笨, 或者长相欠佳) ;白骨精 (白领+骨干+精英) :恐龙 (长得不漂亮的女性网民, 含贬义。与之相对的是“青蛙”, 形容相貌抱歉的男性网民) ;王道 (相当于“权威、真理”之意) ;打铁 (写帖子, 一般指有点儿份量的帖子) 等等。

3、新奇性

网络语本身具备很大的新奇性, 尤其是在创新旧词发挥新的作用和运用谐音构造词上有颇为突出。前者一般采用隐喻的方法彰显新意。如:盖楼 (回同一个主题帖, 一般粉丝比较喜欢盖楼) ;楼上的 (比你先一步回复同一个主题帖的人, 与之相对的是“楼下的”) ;沙发 (第一个回帖的人。后来, 坐不到沙发的人, 声称自己坐了床或楼主的大腿) ;椅子 (第二个回帖的人) ;板凳 (第三个回帖的人) ;地板 (连板凳都没得坐的人) ;顶 (一般论坛里的帖子一旦有人回复, 就到主题列表的最上面去了) 等。

谐音式构词更具个性, 汉字谐音:如:奔四 (笨死) :斑竹 (版主:网站、论坛的管理人员) ;霉女 (美女) ;菌男 (俊男) ;竹叶 (主页) ;幽香 (邮箱) 等。数字谐音:如:54 (“无视”的谐音, 即漠视一个人, 对其表达最大的不屑) ;616 (遛一遛, 通常回帖时贴教猫教花等图片时, 通称“遛一遛”) ;881 (抱抱你) ;7456 (气死我了) 等。英文谐音:如:OL (Office Lady办公室女郎) ;DL (Download, 下载。有时也用“当”或“down”) 等。

4、随意性

网络语本身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如你在汉语拼音输入daxia和xifan后出现的并不是“大侠”和“喜欢”, 而是“大虾”和“稀饭”, 为了输入便利, 以后竟然取而代之, 并随着流行起来。有些词因为胡乱使用缩写, 因此非常模糊, 让人感到无法理解。如:8错 (不错) ;CJ (纯粹) orz (象形, 一个人跪着, 表示信服, 真受不了你, 被你打败了) ;3X (thanks, 谢谢) 等。也正是有了这些为了体现独特个性、随便不羁的新兴元素存在于网络语当中, 网络语才成为了不少人求全责备的对象。

当前网络论文 篇2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网络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何更好地设计网络结构或协议, 获得更好的网络性能, 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传统的进行网络规划和设计方法主要是基于物理或数值计算、利用经验分析等。现如今网络的结构日趋复杂、网络的规模急剧增长, 这使得构建网络的难度和成本都直线上升。传统的方法可能会带来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 不能够满足现今网络发展的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 网络仿真软件应运而生, 它可以灵活的设计、仿真网络结构, 并有效地评估网络的性能和效果, 因而很快就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当前网络仿真的主要工具, 对其中的两款主流软件OPNET和NS2的原理、特点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 并举例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 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

1 网络仿真工具

网络仿真是指通过建立网络设备、链路和协议的模型, 模拟网络流量的传输、信息的处理, 并获取网络设计或优化所需要的网络性能数据的仿真技术[1]。

网络仿真工具, 是指可以实现网络仿真这一目标的软件。它是网络仿真的非常重要的支撑工具, 是网络仿真的实现手段, 直接影响到网络仿真的效率和仿真结果的可靠性。

当前主要的仿真软件有OPNET、NS2、MATLAB、CASSAP、SPW等。其中前三种是目使用较为广泛的仿真软件, 而后两者主要应用于特定领域。

1.1 OPNET

OPNET是1986年由OPNET Technologies开发研制的, 而向网络服务提供商、网络设备制造商和一般企业的通信仿真软件。

OPNET软件包主要由三个模块组成:ITDecision Guru模块, 它是网络应用分析仿真工具, 主要用于优化网络性能, 提高网络可用性;Modeler模块, 在ITDecision Guru模块基础上增加了建库功能, 帮助用户设计和分析网络、网络设备和通信协议;Modeler/Radio模块, 在Modeler模块基础上又增加了对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的支持。ITDecision Gam、Modeler、Modeler/Radio这三个模块层层嵌套, 采用同一用户界面[2], 极大地丰富软件功能, 方便用户的使用。

OPNET的主要特点是: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利用基于事件的有限状态机建模;可以构建无限嵌套的网络模型;提供一个详尽的基本模型库和多种业务模型来方便用户使用;丰富的设计和集成分析功能等。

1.2 NS2

NS-2 (Network Simulator Version 2) 是面向对象、采用离散事件驱动的网络环境模拟器。它主要用于解决网络研究方面的问题, 提供在无线或有线网络上, TCP、路由、多播等多种协议的模拟。

NS-2由两种编程语言OTCL (具有面向对象特性的TCL脚本程序设计语言) 和C++实现。OTCL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开发和模拟出所需要的网络环境, 方便修改和发现、修复程序中的Bug。而C++能够提供较高的程序内部模块运行速度, 进而高效率地处理字节 (Byte) 、报头 (Packet Header) 等信息, 适合在大量的数据集合上进行操作。通过使用这两种语言, 使NS2能够快速地建立实验环境和进行快速的实验操作。

NS2的主要特点是, 采用两种仿真语言、支持多种业务模型和多种通信协议、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具有很强的结果处理能力。

1.3 MATLAB

MATLAB软件是由美国Mathworks公司推出的用于数值计算和图形处理的科学计算系统环境, 它集成了程序设计、数值计算、图形绘制、输入输出、文件管理等多项功能。

MTALAB系统主要由五个主要部分组成:MATLAB工作环境、MATALB语言体系、图形图像系统、MATLAB数学函数库和MATLAB与其他应用程序接口。MATLAB具有很强的扩展性, 主要应用于神经网络等高智能网络的仿真。

1.4 CASSAP

CASSAP是美国Synopsys (新思科技) 公司开发了一款仿真软件, 主要应用于数字信号处理和网络通信领域, 它可以在概念、体系结构、算法三个层次上实现仿真。CASSAP采用了数据流驱动仿真器, 它比基于时钟周期的仿真器速度提高了8-16倍。CASSAP提供了1000多个高层模块, 并可对其中所需模块自动生成行为级或RTL级VHDL, 也可生成各种风格的DSP代码, 供DSP处理器作软件实现。CASSAP可广泛应用于需分析和评估算法、实现方式的数字传输系统, 如通讯、图像、多媒体等, 并提供了针对GSM、CDMA、DECT等标准的专用开发平台。

1.5 SPW

SPW仿真软件是Cadence公司的产品, 它提供了面向电子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仿真及实施环境, 是进行算法开发、滤波器设计、C代码生成、硬/软件结构联合设计和硬件综合的理想环境。SPW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提供了HDS接口和Matlab接口。Matlab里面的很多模型可以直接调入SPW, 然后利用HDS生成C语言仿真代码或者是HDL语言仿真代码。SPW通常可以应用于无线和有线载波通信、多媒体和网络设计与分析等领域。

2 实例分析

2.1 实验设置

要仿真的网络拓扑结构由源结点1、源结点2、源结点3、源结点4发送数据, 它们经同一个路由器或交换机转发后, 到达服务器1或服务器2;这两个服务器各有两个接受接点, 对应四个源结点的目的结点。即源结点1发送数据到目的地1, 源结点2发送到目的地2, 以此类推。仿真结果是统计四个接受端的接受数据的速率。

(1) OPNET。在OPNET中, 选择网络类型为逻辑网络, 使用以太网工作站来表示接收端和发送端, 使用交换机来表示网络的中转节点和服务器, 使用10Base T的链路来连接网络。因发送数据发送率满足2:3:1:2规则, 所以设发送时间间隔为3:2:6:3。设置运行时间为一小时。网络配置结构如下图1所示。

(2) NS2。定义四个发送结点, 三个中转节点;定义四个接收器分别对应四个发送结点;定义四个接收文件来保存接收器每秒收到的数据量。设置仿真时间为1分钟, 四个发送结点的数据发送率分别为:200kbit/s、300kbit/s、100Kbit/s和200kbit/s。需要编写脚本来实现仿真。

2.2 实验结果

(1) OPNET的仿真结果如图2所示。

图2所示为四个接收端每秒接受到的数据量。参考发送数率比约为2:3:1:2, 接收端的数据量大约为sink_3

(2) NS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

四条线分别表示四个接收端接收数据的速率。红色线表示接收端1, 绿色线表示接收端2, 蓝色线表示接收端3, 黄色线表示接收4。

由图可知, 每个数据接收端的接收速率曲线约为接收端2<接收端0=接收端3<接收端1, 这与先前在脚本中定义的峰值发送速率 (2:3:1:2) 相同。

(3) 实验结论。通过NS2和OPNET Modeler的仿真过程, 说明了在链路服务速率足够大的情况下, 每个数据源的输出速率与接收端的数据输入速率近似成正比例关系。

2.3 比较分析

(1) 仿真原理。

OPNET采用三层建模机制, 分别在进程层、节点层和网络层进行由下到上的建模。进程模型通过有限状态机来模拟单个对象的行为。节点模型由协议模块 (Module) 和这些模块间的各种连接 (connections) 组成, Node模型中的每个协议模块对应一个或多个进程 (Process) 模型, 在该层建立起仿真网络中各种网络设备的模型, 反映设备特性。Network模型是最高层次的模型, 由网络节点 (Node) 和连接网络节点的通信链路 (Link) 组成, 通过该层模型建立起仿真网络的拓扑或体系结构[3,4]。

NS2本质上是一个离散事件模拟器, 它具有一个虚拟时钟, 所有的仿真都由离散事件驱动。用户编写完OCTL脚本后, 由NS2解释器解析并执行。NS2解释器包括事件高度器、网络组件和网络模型库等。事件调度器计算仿真时间, 并且激活事件队列中的当前事件, 执行一些相关的事件, 并通过网络组件传递分组来相互通信。当仿真完成以后, NS2将会产生一个或多个基于文本的跟踪文件, 可用于展示和保存结果[5]。

(2) 仿真步骤。

使用OPNET仿真大体可以分为6个步骤: (1) 配置网络拓扑 (topology) ; (2) 配置业务 (traffic) ; (3) 收集结果统计量 (statistics) ; (4) 运行仿真 (simulation) ; (5) 调试模块再次仿真 (re—simulation) ; (6) 发布结果和拓扑报告 (result&report) 。

想要使用NS2进行仿真, 通常会设计网络结构, 然后根据设计的网络结构特性, 书写OTCL脚本文件, 最后对仿真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等。由此可知使用NS2进行仿真的步骤也可以看成为书写OTCL脚本的步骤: (1) 建立仿真对象; (2) 建立跟踪文件; (3) 建立网络拓扑并设置链路带宽、延迟等; (4) 创建网络代理并连接代理; (5) 定义代理发生的时间; (6) 运行和结束仿真。

(3) 仿真效率。

OPNET通过引入并行仿真技术使得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的仿真都具有高效的仿真速度。NS2通过两种语言执行不同的功能来提高效率。NS2的执行仿真效率, 主要由C++语言的特性来决定。

(4) 通用性。

OPNET多用于Windows平台下仿真, 而NS2多用于Linux平台。与NS2的命令行界面相比, OPNET的图形界面更易于简单操作。但OPNET的功能过于强大复杂, 对于新手而言也并非短时间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操纵它。

OPNET需要付费购买, 而NS2是开源软件, 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下载。这也是NS2能够吸引广大用户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结语

本文从网络仿真的产生背景入手, 介绍当前主要的网络仿真软件, 重点介绍了其中的OPNET和NS2两种仿真工具, 并结合一个具体的实例对两者的仿真原理、仿真效率、仿真步骤和软件的通用性等进行了比较分析。

网络仿真提供了从设计到实现的桥梁, 它是网络设计与分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随着网络的继续发展, 人们对网络性能的越来越高的要求, 网络仿真技术和工具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孙俊.网络仿真在网络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 2007 (7)

[2]龚憨、侯维岩、费敏锐.OPNET网络仿真技术及其应用, 维普资讯

[3]陈长兴、高晓光、张敬伟、张军.基于OPNET的网络仿真[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2007 (4)

[4]周翔, 关于当前若干主流网络仿真软件的综述及实例应用分析.Net130.com

浅析当前我国网络犯罪的犯罪特征 篇3

关键词:网络犯罪;严重化;利益化

一、网络犯罪产生的背景

步入21世纪,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也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现如今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各个国家对网络安全领域这一块也越来越重视,经济等各方面的竞争加大,各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会随之受到互联网隐患的威胁。网络犯罪以及其他网络侵害行为的普遍存在,已经成为当今打击犯罪的又一新难题。网络犯罪的治理,不能依靠单方面地打击犯罪活动,惩治犯罪人员,而是要深刻地研究犯罪的原因和发展特性,从源头打击犯罪。经研究发现网络犯罪的发展,与网络的技术特征及其层级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现阶段我国网络犯罪的特征

网络犯罪也就是计算机犯罪,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一些传统的犯罪,例如利用互联网实施盗窃、诈骗以及非法交易等传统的犯罪行为。而网络的虚拟性以及便利性给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隐私带来了巨大隐患,不法分子往往利用网络操控智能终端来达到自己犯罪的目的。

随着“电商”的发展,各种购物网站,购物软件,支付平台相继出现。这些网络技术在方便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网络犯罪带来更多的空间。网络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其一,网络信息安全也成为当下社会热点,个人以及社会企业端的信息泄露现象严峻。2009年,在国内红极一时的开心网,因网站自身安全漏洞,导致大量用户信息泄露,至此网络信息安全逐渐引起公众的重视。犯罪分子一般秘密地将网络平台上的用户的相关隐私信息进行非法交易,出售给商家以便商家给自己投放广告,最常见的就是商家通过非法渠道得到网络用户的手机信息,然后将自己的广告发到用户的手机里,这就是俗称的垃圾广告。有的犯罪分子也非常巧妙地非法窃取用户普通网络ID和密码来“撞库”,从而方便窃取用户在其他网站上储存的私密信息、文件、甚至电子银行中的存款。近几年,不法分子窃取用户信息的手段也层出不穷,利用免费WIFI套取用户的信息、在网站恶意附带木马病毒、恶意APP等方式将用户的信息秘密窃取。

其二,网络犯罪中的犯罪手段不断变化进步,并且隐蔽性提高了。网络传销手段又有了新的方式。在网络上传销,与现实中传统的传销有不同,网络传销的工具不再局限于某一实体商品、书画、艺术品,而是让用户购买虚拟游戏币、淘宝刷单、私募基金原始股、点击网络广告赚取佣金等方式牟取暴利,一般情况下,因很多网络用户警惕性不高,分辨能力不强,因此就会很容易被侵害。而网络传销的根本性质与传统传销活动是一样的,仍是发展下线盈利。微信朋友圈分享、微信消息群发等方式为网络传销分子发展下线提供了便利,他们并以收取入会费的名义敛财。现如今毒品犯罪也开始走向“网络信息化”,原因是因为网络具有隐蔽性和互动性,这给毒品犯罪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微视、微信、QQ群组、朋友圈、移动端APP均是淫秽色情传播的重灾区,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手段传播网络色情内容,比如利用私人社交圈进行传播,逃避法律和司法的监管。

其三,网络社交平台成为为犯罪重灾区,微领域犯罪治理困难。相关数据表明,近几年频频发生的网络财产案件中,绝大多数犯罪手段是通过社交平台来进行网络诈骗,并且网络诈骗行为有近40%都集中于社交平台。犯罪分子往往编造一些虚拟中奖、推荐金融理财以及退款欺诈等信息通过社交工具进行网络诈骗。近期发生的一些案件中就有不少不法分子通过社交平台定向搜索。网络平台也是谣言绯闻的发源地和传播地,当前网络谣言的主阵地微博、贴吧、论坛社交网站等工具,也有向微信平台转移的趋势。网络谣言一般在小范围的私人分享中传播,司法机关要打击这类现象存在一定难度,如果没有涉及第三方受害者,举报更是无从谈起。

其四,金融犯罪网络化严重,P2P网贷犯罪层出不穷。因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互联网金融犯罪往往不好打击惩治。门槛较低,监管不完善是新兴的P2P网贷平台金融犯罪现象严重的原因。

其五,传统领域受网络犯罪影响。传统工业、服务业等领域与互联网的融合使得信息安全的漏洞风险加大。因当前各行业或多或少都与网络有着密切的联系,导致相关的犯罪情况异常复杂化。网络攻击已经成为工业领域发展的严重问题。由于技术不过关、安全性考虑不足等原因,大量职能终端设备存在弱口令或安全漏洞,很容易被安装木马而遭受到长期控制。智能路由器、网络摄像头等设备的漏洞也往往会引发公民隐私信息的泄露,造成不良影响。

当前网络意识形态观察解析 篇4

2015-07-20 09:51来源:人民论坛作者: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字号:近期,网络上质疑革命英烈的声音此起彼伏。“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刘胡兰系被乡亲所杀”,“雷锋日记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壮士其实是土匪”……诸多质疑恶搞的声音犹如盛世乐章中几个不和谐的音符,稀释了广大网民浓郁的爱国激情,动摇了民众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坚定而积极的看法。尤其对80、90 后的青年人而言,片面、扭曲、分散的网络意识形态对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有百害而无一利。

应该肯定,十八大以来主流意识形态向好向上,不断与时俱进,“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等战略理念,充实了主流意识形态内涵,使主流意识形态的轮廓更趋明晰,主场优势更加凸显。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专题调查结果显示,78.3%的受访者认为,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战略、新观点、新举措,在网络上得到了充分的传播和解读。与此同时,受访公众对“四个全面”、“一带一路”、“新型大国关系”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政策部署的认可度全部在4分以上(5分代表“完全认同”。但调查结果同时反映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仍有局限,整体态势有喜有忧。

网络舆论,杂音不绝。在当前的网络舆论场,有一股舆论潜流,对于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冷嘲热讽,甚至围攻。凡是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它就会反对。而且,很多反对缺乏理性支撑,为了反对而反对,是情绪化、标签化的反对。还有个别所谓的知名专家学者也出来参与围攻,更助长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繁荣。同时,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越来越多地借助学术讨论、政策辩论平台,利用一些“公共知识分子”传播和鼓噪其声音与主张,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欺骗性。

各种思潮,交锋交汇。网络等新媒体特有的高效性、广泛性、互动性、渗透性等特点,为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

滋长蔓延,提供了最便捷平台。各种网络思潮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进步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制衡、相互挑战,形成了众声喧哗的热闹场面。网络已成为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交锋的比武擂台,成为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较量的搏斗场所,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硝烟战场,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主流引导,有待加强。正确引导网络舆论,需要大的政治智慧和传播技巧。网络意识形态的构建逻辑,并非是简单地、人为地、大而化之地将非主流意识形态取消、取缔,而是要创造出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百花齐放”的舆论生态。主流意识形态不能陷入“自说自话”的表达怪圈之中,而应“放低身段”,以平视而非俯视的姿态,以探讨、讨论的口吻而非生硬的说教、命令,以说理而非宣传、生动而非古板、新颖而非老旧的方式赢得网民的信任和理解,从而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中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特委托人民论坛开展专题调查研究。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杜飞进从问卷设计到课题成果集成,全程给予悉心指导。网络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发挥主场优势,需要我们加大网络

治理力度。伴随着十八大以来的新思想之风、新情怀之气、新作风之势,我们相信,中国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将更清晰、更理性、更完善。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夏梦] 2015网络舆论场新角力

2015-07-20 09:56来源:人民论坛作者:张涛甫 字号: 核心提示:当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上趋于稳定,主流意识形态“基本盘”相对稳固,但杂音、噪音仍然存在。形形色色的声音交锋、交汇、交织,形成了众声喧哗的热闹场面。其中,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表达较为活跃,以非主流意识形态尤甚,但其

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对主流意识形态“基本盘”未形成颠覆性的威胁。这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常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格局不会改变。

【摘要】当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上趋于稳定,主流意识形态“基本盘”相对稳固,但杂音、噪音仍然存在。形形色色的声音交锋、交汇、交织,形成了众声喧哗的热闹场面。其中,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表达较为活跃,以非主流意识形态尤甚,但其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对主流意识形态“基本盘”未形成颠覆性的威胁。这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常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格局不会改变。

【关键词】意识形态互联网社会思潮【中图分类号】D07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竞争主战场,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非理性繁荣,在底层社会有较稳定的市场

当下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横跨网上、网下两个空间,表现出甚为复杂的特征,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新变化,可概括为如下诸方面: 第一,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表达的新空间、意识形态竞争主战场。在线下,意识形态安全网相对牢固。在传统媒体上,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基本稳固。非主流意识形态难以在传统媒体空间发声,即便发声,也经常是边缘性的。但是,在互联网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存在感遭到稀释。主因是,非主流意识形态恣意反弹,迅速占据网络空间,经常与主流意识形态对冲,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近一两年来,主流意识形态加大了网络空间的存在感,在话语语法再造、话语表达策略以及传播策略方面均有了显著改进,管理者同时加大了对网络空间秩序的治理力度,改变了此前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网络空间力量对比悬殊的被动局面。

第二,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价值轮廓更趋明晰,逐渐彰显主场优势。主流意识形态不仅要为执政党的统治合法性提供辩护,还需呼应时代的要求,回应社会的诉求。十八大以来,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赋予自身新的内涵。“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等表述,充实主流意识形态内涵,优化其逻辑结构,使主

流意识形态的轮廓趋于明晰,社会认同度也在提升,渐渐彰显其主场优势。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仍有局限,未能下沉到社会底层,未能真正主导网络空间。

第三,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非理性繁荣,形成“流动性过剩”。在非主流意识形态中,社会意识形态是流动性最大、影响面最广的意识形态集群。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光谱并不明晰,它是由一系列泾渭不分的非主流意识形态集结而成的意识形态群落。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比,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散兵游勇”,大面积存在,形成“流动性过剩”。由于其浮游于社会底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在底层社会有较稳定的市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网络化生存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其在互联网空间莺飞草长、非理性繁荣,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群落鱼龙混杂,良莠并存,但其在对待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上几乎是一致的,那就是解构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凡是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它就会反对。而且,很多反对缺乏理性支撑,为了反对而反对,即情绪化、标签化的反对。比如,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历史上的英雄,在网上会遭到网民的颠覆或嘲弄。诸如“邱少云在烈火中捐躯是半生不熟的烤肉”、“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董存瑞炸碉堡系虚构”、“刘胡兰精神有问题”等刺耳言论在网络上遭到跟风炒作,那些曾光耀历史的著名英雄,在网民眼里,成了调侃、抹黑、质疑的靶子。这种虚无历史、解构英雄的现象在网上大面积存在,稀释了主流英雄主义话语正能量。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具有双向的力量:一方面它们是网上仇官、仇富的社会意识“酵母”,对于网上那些招摇过市或被反腐击中的猎物,会蜂拥围堵,群起而攻之;另一方面,它们也会成为众多网民照单全收的精神食材。仇富和羡富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网民一边同仇敌忾地仇富,一边则是流着口水羡富,使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以多种形式渗透于网络意识形态空间。

第四,“极右”意识形态沉底。在当下意识形态领域,“极右”意识形态有边缘化之势。极端右翼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未构成大的威胁,明火执仗的极端右翼意识形态表达较为稀少。但“极右”意识形态在当下出现新的趋向:其沉降到社会底层,一般不会在意识形态主战场与主流意识形态对决,捉对厮杀的更稀有。而且,“极右”意识形态鲜有条分缕析、逻辑敞亮的辩论和说理,很多时候以社会情绪的形式存在,淡

化理论和理性表达。一旦遇到合适的机遇和出口,这些情绪化的意识形态就会报复性地宣泄出来。而且,这些沉底的情绪化的极端右翼意识形态,在社会底层会获得大量的道义同情者,借一些舆论事件得以宣泄,成为网络意识形态空间的一大景观。

第五,“极左”意识形态间歇式活跃。“极左”意识形态以政治正确和道德优势之名,高调表达或扭曲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较大干扰,甚至有搅局之嫌。一些尖锐、刺耳的“极左”声音,在网络空间极易被放大,被人过度解读,干扰了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视听。

第六,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竞争全球化的趋势在所难免。对于中国这样具有独特意识形态传统的国家,突然间被推向全球化的网络空间,其先天劣势不难料见。问题是,在互联网空间,标榜信息自由的西方发达国家占据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以普世之名进行意识形态推销,这无疑对中国意识形态尤其是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空前的冲击。

意识形态问题的处理,既不能用力过猛,也不可掉以轻心,需要有大的政治智慧和传播技巧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危机多发期,也是意识形态敏感期。如果在意识形态上横生枝节,就会把社会矛盾升级为政治冲突,将社会危机激化为政治危机。处理当下意识形态问题,对执政党的挑战更大、更艰巨。有人认为,对于当前的意识形态之争,应采取强行干预的措施,强力纠偏。这种思路有点操之过急,会引起更大的麻烦。意识形态问题的处理轻不得,重不得,既不能用力过猛,也不可掉以轻心,需要有大的政治智慧和传播技巧。

第一,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当下主流意识形态的总体轮廓趋于清晰。这是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的结果,但其内在逻辑性尚待优化。在完全开放的社会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的提炼应该是打捞中国社会的“叠加共识”。所谓叠加共识,就是说,主流意识形态不是一元价值观念的单行线,而是最大限度地概括不同意识形态区间的“交集”。当下主流意识形态意在“中国梦”的统摄之下,将国家意识形

态、社会意识形态、外来意识形态以及传统价值观念整合为一套具有说服力的话语体系,这种整合后的话语逻辑是自洽的、有力的。

第二,注重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对接。主流意识形态不能停留在上游循环,需要与社会意识形态兼容、接续,不仅需要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价值逻辑的兼容和对话,同时须有传播的有力助推。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对接,不能仅满足于民族主义层面上的局部对接,也不能停留于“反腐”形成的短期共识。两者的对接,尚有很大的空间亟待开发。只有最大限度地将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叠加共识”提炼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中国社会的广泛共识,才能实现上下对流,避免主流意识形态悬空。

第三,规范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秩序。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化、无序化生存,不利于网络意识形态生态的良性发育。在保障多元意识形态表达权利、尊重意识形态生产与传播规律的前提下,如何合理规范网络意识形态秩序,成为当下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当下非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博弈甚为激烈的语境下,博弈双方应尽可能祛除傲慢与偏见,少一些任性的自负,多一些理性的对话互动,最大限度地扩大共识。在此基础上,构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新秩序。

第四,遏制极端意识形态。不仅要遏制极右意识形态,同时也要谨防极左意识形态搅局。如今,再回到主流意识形态“独角戏”的时代,显然是不现实的。在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的现实语境下,不妨采取适度的宽松政策,不过度给非主流意识形态施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巩固。只要非主流意识形态不僭越底线,能够认可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可以给它们一定的表达空间。更何况,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没有强大到足以说服其他意识形态的地步,这个时候若用粗暴的方式去压制不同的声音,可能会引起非主流声音的反弹。保持适

度节制,恰恰是要为主流意识形态最终掌控意识形态主导权赢得时间,争取空间。再从目前的舆论环境来看,现有的舆论格局是:民间舆论场波澜壮阔,主流舆论场则是深水静流;西方舆论场操纵国际舆论话语权,中国舆论场遭受孤立。在这种情况下,过度介入意识形态论争,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甚为不利。特别是在民间舆论充满不

理性、西方舆论充满偏见的情况下,陷入意识形态“战争”,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而言是弊大于利。

第五,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创新。客观地说,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还没有强大到足以说服反对的声音。身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流意识形态,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将“中国梦”深入人心,成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理念和共同愿景;需要加大以“中国梦”为核心的中国话语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创新,创新传播形式,把握宣传的时间节点,拿捏宣传的分寸感,注重宣传效果。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西藏大学特聘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责编/谭峰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隐忧

2015-07-20 09:58来源:人民论坛作者:郭文亮 字号: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包括意识形态问题在内的各种公共议题的讨论是好事,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我国,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一出来就遭到很多网民的冷嘲热讽和围攻,尤其是个别知名专家学者也出来参与围攻,更是壮大了网上非主流意识形态声势。虽然也有一些代表主流意识形态声音的回击,但寡不敌众,基本上被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所淹没。

从网上意识形态的现状不难看出,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多重隐忧。在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主流意识形态这种现象呢?从客观因素来说:第一,国际上的大环境和大气候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随着上个世纪末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多米诺骨牌式的倒台解体,本来处于弱势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是一落千丈,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独霸意识形态领域。一时间,各种宣扬资本主义“优越论”和社会主义“崩溃论”的思潮和舆论甚嚣尘上。

第二,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中某些负面的东西腐蚀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毋庸讳言,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等价交换”和“追求利益最大化”规则与理念引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确造成了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严重扭曲,也极大地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网上不受约束的所谓“言论自由”助长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滋长。与传统的意识形态媒体较容易规范管理相比,新兴的意识形态媒体不仅可以随意发表言论、传播速度很快,还可隐秘自己的身份,从而导致管理部门很难及时有效地规范管理网上言论。

从主观上来说:第一,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和生产适应不了社会实践发展的形势。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实践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相关理论也要跟上。尽管执政党历来十分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研究和生产,也为此投入了不少人力、财力和物力,如前些年中央大力推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但实事求是说,其效果不尽如人意,其研究成果很少为国内外同行所认可,连传统意识形态阵地内的高校都很少主动使用它做教材,更遑论其在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影响力了。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研究和产出的成果不能回应社会实践中的挑战,不能说服网民接受和认同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

第二,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和传播满足不了受众自身发展的需要。现在活跃于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基本上都是青年学生和知识精英。前者处在成长期,他们有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尚未确立稳定牢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后者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二者普遍存在求新求变的心理预期,容易接受与传统意识形态不同的西

方思潮和理论。而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与传播的理论、方法及手段,因为滞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和忽视受众个体成长的特点,满足不了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导致青年学生和社会精英们转而进入网络寻求各种新奇的思潮和理论。各种错误思潮和理论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乘虚而入,很容易获得求新求变网民的认同和接纳,并轻而易举占领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第三,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和管理跟不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各种信息传播软件层出不穷,各种境外信息“翻墙”技术不断出新,防不胜防。而我们的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基本上处于简单的“过滤”、“删帖”、“关网”或雇佣“水军”发帖等低级封堵层面上。这种低级封堵不仅未能有效遏制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滋生蔓延,反而引发了网民的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加剧了主流意识形态受围攻的态势。

(作者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高骊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赢得网络话语权的理论逻辑

2015-07-20 10:05来源:人民论坛作者:蔡志强 字号: 核心提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是拥有了先进技术支持系统就能够获得人们的认同。技术系统只是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和方式,而有效改变人们思想的,还是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实际上可以被简单理解为“互联网+党的理论创新+社会理性发育”,这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

【摘要】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是拥有了先进技术支持系统就能够获得人们的认同。技术系统只是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和方式,而有效改变人们思想的,还是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实际上可以被简单理解为“互联网+党的理论创新+社会理性发育”,这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逆动员媒体【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如果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不能有效进入社会群体的生活空间,就一定会有其他思潮和意识形态占据人们的思想阵地

2013年8月,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应该看到,社会的演进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思想的创新和先进理论对社会群体的有效引导。众所周知,工业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方面,人们的主体性、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和利益观念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开放社会的复杂环境,使得人们对强大组织的依赖性也空前增强。而这个强大的组织可以是任何一种政治力量,也可以是任何一种社会组织,甚至是非法组织。这就意味着,如果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不能有效进入社会群体的生活空间,就一定会有其他思潮和意识形态占据人们的思想阵地;党的组织力量不去引导,就一定有其他的社会力量去介入。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在肯定与惩罚的母体内运行的思想理论,能否赢得大众参与,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第35次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1.7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年龄在10岁到39岁之间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78.1%。网民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6.8%与30.6%。这个群体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到成熟固化的重要阶段,如何通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确立其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党领导社会发展需要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时空上全覆盖的网络体系,既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网络意识形态工

作重要的途径和方式。一个时期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党政职能部门和高等院校、宣传机构重视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话语权、管理权。通过网络议题设置来引导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中央关于网络信息的规范与管理,为净化网络环境,避免网络对社会成员的误导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廓清一些大是大非问题。同时,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无论宣传手段、方法还是宣传的理论体系建设, 包括意识形态工作得以展开的制度体系建设,都得到了升级更新。但是也要看到,当前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校正和完善的地方。

大量传播与主流媒体不同声音的媒体,对社会的逆向动员能力显然优于主流媒体的正向动员能力

从广义上说,所有承载图文和影音讯息的网络平台,都具有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功能。我国总数高达2060万个的域名和335万个网站,以及境外海量的网站信息,都具有承载意识形态工作的可能。然而,其附着的意识形态信息,并不只有域名与网站的所有者能够提供,所有网民均可以成为意识形态信息的发布者、接收者和改造者。这意味着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不再仅仅是党和政府用以引导群众的平台,而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能够施加意识形态影响的工具。这一传播门槛的降低直接改变了传统意识形态工作的模式。

狭义上的网络意识形态载体,目前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中央媒体所建构的信息传播平台,以及各大理论宣传媒体的数字化平台,诸如人民网、新华网和各报刊的数字传播平台等;二是党政职能部门和教育机构建构的理论宣传与学术研究平台;三是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独立机构建立的舆论宣传网站,以及网络技术机构(主要是营利性经济组织基于吸引受众而建构的理论宣传平台;四是自媒体舆论传播平台。

从组织结构和技术支持系统来看,宣传机构和传统媒体(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等及其建构的门户网站,本身拥有强大的宣传力量,能够以媒体专业眼光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在相当长时期内拥有意识形态工作的比较优势。但是这种优势正在被掌握技术支持能力的专门机构和无所不在的自媒体迅速耗损。网络技术机构可以凭借其

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其长期经营并逐步积淀的忠实用户,实现植入式的意识形态宣传,这种强制能力是伴随着网民自主获取信息的需要同步传递的。其对于人们思想的影响目前缺乏深度研究,但是从已有的实践看,在各大网站信度相对较低的前秩序时代,大量传播与主流媒体不同声音的媒体,对社会的逆向动员能力显然优于主流媒体的正向动员能力。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在持续接受某种正向信息后,不同的声音极易因为其差异性而获得受众的关注。尤其是大量无差别的信息密集传播后,极易造成人们的思想疲劳,使得意识形态工作被钝化和磨平。这也使得差异性信息在传播中能够以病毒式传播获得以小博大的宣传效果。

此外,网络在缓慢而又深刻改变人们阅读习惯的同时,大量低水平重复的碎片化讯息本身也改变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使得人们的思想处于浮躁和浅接受状态。换言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是拥有了先进技术支持系统就能够获得人们的认同,还在于其所承载的内容本身是否具有解释力,具有回应社会诉求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理论能力。技术系统只是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和方式,而有效改变人们思想的,还是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实践性。这就意味着,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实际上可以被简单理解为“互联网+党的理论创新+社会理性发育”,这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

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需要着眼于开放社会信息传播的特点,形成先进理论传播的开放空间。我们今天讲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首先需要把握一个现实,即

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党有效动员社会的基础就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一致,党的意识形态与劳苦大众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高度吻合,同时党能够将符合人民意志的意识形态上升为国家意志,由此党的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实现了有机统一。但是随着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党的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分化与疏离。这意味着,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工作,是要为分化社会提供一维的价值导向,为多元社会建构共识。这个共识的建构,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灌输过程,而是在尊重多元的开放社会里,以党的意识形态的先进性、科学性来赢得群众。研究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本质上体现着

党用以武装党员、引领群众的理论是否先进,是否能够说服人。由此形成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二个逻辑: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然不是简单一对一的信息传播过程,也不是掌握优势信息的宣传主体向目标对象灌输理论的过程,而是一对多的复合传播过程,是基于平等基础上的理论宣传过程,更是目标对象自主选择的过程。

赢得网络话语权的理论逻辑(2 2015-07-20 10:05来源:人民论坛作者:蔡志强 字号: 核心提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是拥有了先进技术支持系统就能够获得人们的认同。技术系统只是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和方式,而有效改变人们思想的,还是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实际上可以被简单理解为“互联网+党的理论创新+社会理性发育”,这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对象是青年群体和处于半边缘化地位、极易对网络观点产生共鸣的“易感人群”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对象是青年群体,主要是青年学生和青年从业者,包括务工人员。网络意识形态重点对象的确立,决定了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必须符合青年特点,并且要能够满足青年群体的现实诉求。这种诉求既包括了生活工作的压力纾解,也包括了青年群体人生信仰的建构,这是对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引导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群体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网络全覆盖的广播功能和网络细分的窄播功能,通过舆论引导影响社会心理,通过系统而持续的理论宣传来重构社会意识形态。

我们通过对中国网民结构的分析可知,网络上存在一个数量极大的“易感人群”。所谓“易感人群”不是说这个群体追风随大流,而是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半边缘化地位的庞大人群,基于对自身权益维护的切实需要,极易对网上相关观点和思潮产生共鸣,并采取转发、点评甚至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行动的方式放大相关

信号。这一群体所具有的鲜明的特点,要求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能够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对这个群体诉求长期忽视和压抑,则可能形成网络不良情绪,并激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从逆动员的有效性角度分析,传统媒体所建构的门户网站,具备了承载报刊信息的全部能力。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政策使得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融合的步伐加快,并有效拓展了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空间和能力,这种融合也使得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获得了传统媒体优势资源的强力支撑。但是也要看到,囿于专业人才匮乏和制度的不完善,这种融合还没有打通技术系统、宣传机构和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屏障,使得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在盘活资源方面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很多时候,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只是作为纸媒讯息的镜像,甚至还越来越多地出现报刊杂志简单复制、粘贴网络信息的现象。在获取受众忠诚度方面的动力缺失,将使得此类媒体乱象愈发严重。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自说自话或者低水平重复的单向度信息传播过程,则可能失去对人们的吸引力而逐渐荒芜,报刊杂志信度降低,相关网站无人浏览。而主流媒体因为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的政治正确性要求,也倾向于避免网友在自己的传播平台上出现意识形态的激烈交锋。这就使得非主流数字媒体能够迅速启动网络搜索功能,并通过对异见的信号放大来获取注意力,从而实现社会逆动员。

盘活意识形态工作存量,克服意识形态工作中“沉默的螺旋”现象

新闻传播中有“沉默的螺旋”现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也有类似现象。这种现象体现为两个方面,就是当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工作出现偏差的时候,或者其他媒体的意识形态逆动员发生的时候,大部分在线的党员是保持沉默的。这种沉默本身既包含了党员对理论的不熟悉,也包含了相当部分在线党员对自身在网络上的主体性的认知的偏差,以及作为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意识的淡薄。此外,还有大部分党员或者没有时间去梳理并发布正确信息,或者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相关信息进行研判并提出因应措施。这意味着,如果简单强调党员网民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则可能导致网络信息传播的过度意识形态化。但是党员如果对于涉及大是大非 的网络信息缺乏起码的警惕和纠正意识,那么本身就说明党的思想教育是有问题的。因此,针对网络“沉默的螺旋”现象,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就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对逆动员性质的意识形态过程,在保证言论自由的基础上,依法采取技术手段加以控制。

二是需要形成党员上网的基础责任,在能够把握准确信息的基础上,对带有鲜明错谬观点的言论进行反驳。其中,对于社会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深度解读,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大量网络上发表的帖子、博文,充满了党八股的教条与枯燥味道,对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矛盾的回应能力不足。并且在观点冲突中,缺乏相应的宽容意识和引导能力。因此,培养一大批熟悉网络技术、具有较强思想引导能力的理论宣传工作者,是强化网络意识形态领导的关键。

充分调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资源存量,强化学者尤其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者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责任也至关重要。中央对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在激发职能部门做好这项工作积极性的同时,还需要激活庞大的学者群体对于网络发文的积极性。在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里,大部分学者从转载和转引的功利需要出发,并不把自己最好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的学术观点及时放到网上;或者说学者深入剖析的观点,还缺乏有效的形式及时在网络上传播。

从网络回到现实环境,党的理论的专业学术研究与党的理论宣传之间边界不 清,角色不明。一是党的理论本身的科学化、专业化存在问题。过多的应景文章 迅速削减了社会对问题的认识深度,钝化了人们对党的思想教育的接受敏感度。二是宣传语境往往缺乏社会活力。对政策的解释力和社会的引导力不足,导致各 种奇谈怪论迅速捕获社会群体的注意力,从而在利益集团的众声喧哗中,占据甚 至掩盖了理论引导可能的空间和平台。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许多网络宣传机构紧 紧盯牢中直机关各大网站,以及各大主流媒体网站,通过即时转载上述媒体的文 章,来保证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和前瞻性。这一理论和技术的双重依赖,实际上恰 恰有利于落实总书记提出的打造有影响的舆论宣传机构的目标。也就是说,网络意识形态的一项重要功能,就在于借助信息技术,通过权威机构有影响

力的 理论宣传实现对社会的柔性引导。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单纯依靠组织力量净化网络意识形态环境,本身就是一 件具有极强不确定性的事情。如何在完善的法治框架内形成有效的交互沟通形式,避免简单思想和舆论强制的过程,可能是新时期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需要面对的基 本问题。换言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际上是新的技术条件下党的思想理论的 灌输过程。这个过程区别于过去宣传中单向的我打你通的逻辑,而是一种基于共 识建构的平等交互。其流通能够有效解决信息黑障,并使得信息依系于自身的力 量向社会各个层面做精细注入和随意漫流,进而形成有说服力的思想工作机制。(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党的领导与领导科学室主任、教授)【参考文献】 ①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 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人民网,2014 年 8 月。责编/刘瑞一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 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独家调查:网络意识形态现状 十个重要发现 2015-07-20 10:11 来源: 人民论坛 作者: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字号: 调查说明 2015 年 5 月,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通过网络问卷发布、微信公众平台推送 等方式,发起了关于网络意识形态状况的公众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国 31 省区市 以及港澳台地区,共有 2864 人参与了本次调查,有 2505 人按要求填写了调查问 卷;调查对象涵盖党政干部、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等群体。此次调查获取了大量 数据、观点和意见建议等第一手资料。

(一)有 74.1%的受访者认为,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国与 国之间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有人说,“互联网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 管是否言过其实,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信息化愈加普及,互联网对意识形态的影 响越来越大。在此种情况下,准确把握网络传播特点,了解易被极端言论煽动和 渗透的领域,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防止歪曲、造谣信息的膨胀扩大,就变得非常重要。

(二)78.3%的受访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 想、新战略、新观点、新举措,在网络上得到了充分的传播和解读。具体来看,31.6%的受访者选择了“非常充分”,46.7%的受访者选择了“比较充分”。相比 之下,仅分别有 17.5%、3.0%和 1.2%的受访者选择了“一般”、“不太充

分”和 “不充分”。值得注意的是,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对相关解读充分程度的评价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在受访者对解读的充分程度打分中,25 岁及以下群 体给出了 4.09 分(5 分为满分),而 65 岁及以上的受访者的评价仅为 3.36 分。另外,党员对于各项解读充分程度的评价(4.11 分)也高于其他政治面貌的群体,共青团员和民主党派或无党派人士给出了 4.05 分,群众的此项评分为 3.94。

(三)以 5 分代表“完全认同”,受访公众对“四个全面”“一带一路”“经 济新常态”“新型大国关系”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政策部署的认可度全部在 4 分以 上。其中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三大战略举 措,公众认同度平均得分依次为 4.27、4.23、4.22。这说明公众对十八大以来中 央改革发展战略部署,以及中央关于我国当下经济形势的研判在总体上高度认可。

(四)对于网络上批评质疑中国发展的极端言论,多数公众还是有其自身理 性判断的。有 68.7%的受访者认为“人红是非多,关注中国的人多了,唱衰中国 的也多了,这很正常”。当问及“对于党和国家的一些政策、主张等,网络上出 现了一些质疑或抨击之声,这是否影响了您对这些政策、主张的评判” 时,有 22.4% 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影响”,37.8%的受访者表示“影响很小”,另有 27.0%的受 访者表示“影响较小”。相对而言,表示“影响较大”“影响很大”的受访者仅 占受访者总人数的 10.7%和 2.1%。

(五)在网络上,哪些领域更易被极端言论渗透?调查显示,有 74.8% 的受 访者认为,“很多时候,往往是一些局部问题、突发个案,成为了舆论交锋的主 阵地”,并且有 76.8%的受访者认同“类似个别的暴力犯罪等负面新闻,如果报 道欠妥,很可能产生一系列副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网络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个别地区发生的局部问题,很容易被曝光、扩散,一些极端言论也随之传播。一 些网络大 V 或某些国外媒体往往抓住问题进行热炒,他们或偷换概念,或过度解 读、大肆渲染,借以表达自己观点、影响公众。

(六)对于“对现实生活满意的人是不会在网上宣泄情绪的”这一说法,有 60.2%的受访者表示认同,而且 70.1%的受访者认为“越是不满意自身现状的人,越易在网上宣泄情绪”。此外,有 72.3%的受访者认为“青少年人比中老年人更 易被网络言论煽动”。对于在虚拟世界宣泄不满的问题,有 70.1%的受访者都表 示,“人们在现实世界的言论比在虚拟世界更负责”,这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 重视。

(七)当公众需要了解、求证

一些党和国家有关政策的重要信息时,有 64.5% 的受访者选择的渠道是政府网站,59.7%受访者选择国家级新闻门户网站。相比之 下,选择社区和论坛、商业网站、文献资料数据库、专家学者个人专栏的比例分 别为 17.4%、12.7%、12.5%和 11.8%,而首选境外网络媒体的只有 5.2%。受访者 对媒体渠道的选择偏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媒体的公信力,可以看出,关于国家 经济社会政策和发展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绝大部分公众还是更相信官方、权威媒 体的宣传和报道。

(八)受访者对于维护互联网环境的重要性和互联网管制的必要性有着较高 的认同,认同度得分都在 4 分以上,介于“比较认同”和“非常认同”之间(见 附图)。具体来看,“保护个人权利,需要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这一说法,得到了 80.6%受访者的认同。有 76.0%的受访者表示“越是多元化的时代,网络舆 论的监管越重要”,72.4%的受访者认为“网络的对外开放度越高,对其越应加强 管制”。

(九)“依法依规的网络管制,在任何国家都是必须的”得到了 79.2%受访者 的认同。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所谓的西方国家有着高度开放的互联网环境的言论,只是一小部分群体的片面之见:本次调查中,有 61.3%的受访者都认同“很多西 方国家,对互联网的管制比中国要严”。另外,还有 77.2%的受访者认为“不受 限制和约束的互联网是最危险的”。

(十)81.4%的受访者表示“每个人都应积极支持自己的国家”,78.4%的受 访者表示“为自己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81.5%的受访者认为“国家未来 的发展与自己休戚相关”,77.1%的受访者“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84.0% 的受访者表示“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这说明,广大人民 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较高。(执笔:栾大鹏 董惠敏)责编/周素丽 张寒(见习)美编/李祥峰 网络舆论场新态势 2015-07-20 10:46 来源: 人民论坛 作者: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字号: 当下的网络舆论场众声喧哗、热闹非凡,人人都可以成为网上焦点,事事都 可能成为新闻“头条”,网络已日益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集散地和交锋地。在喧嚣的网络舆论场,网民的力量日益壮大,并已经参与到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 革与利益格局的深度博弈中。通过网络舆论场,网民的意见可以“直通中南海”,为中央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网络舆论场,网民可以加强对政府和官员的监督,有助于政府依法行政„„但与此同时,英雄人物被解

当前网络论文 篇5

关键词:企业网络营销,营销风险,风险规避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生产工具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例如,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启蒙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应用程度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激增, 人类已经进入了史无前例的信息化时代, 形成了全球化网络经济格局。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0年全球互联网络使用者数量高达20亿人, 占世界人口的30%, 使用者的背景以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年中产阶级为主, 他们是最具有购买力的消费群体。面对如此庞大的目标客户群体, 很多企业都将网络营销作为商业竞争的一种主流形态, 在网络这个必争之地尽力搏杀。

然而, 虽然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具有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 从另类角度诠释了现代企业的竞争规则, 给企业带来滚滚财源和新的发展契机, 但它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 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风险性。在技术信息的成熟度、金融法律体系的完善以及物流配送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目前, 企业网络营销模式的运作障碍和经营风险仍然是不可回避的难题, 本文基于此对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管理体系展开论述。

一、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的含义

所谓风险,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变动程度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在主观对客观事物运作规律认识的不完全确定和事物结果的不确定性。网络营销风险, 是指在网络营销活动过程中, 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 使网络营销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一定的偏差, 从而带来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因此, 企业要在网络营销活动中要客观地识别、评估和判断网络营销风险, 并采取一定的规避措施把这种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的类型

(一) 技术风险

以计算机为平台的虚拟网络交易平台在带给人们便捷服务的同时, 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安全隐患, 技术风险是最重要的风险之一, 主要是由于企业的网络技术手段不成熟、不稳定而给交易双方带来的风险。造成技术风险的因素很多, 既有系统自身缺陷造成的也有人为因素造成的。目前, 由于我国网络发展水平不高、网络基础设施差、线路少、安全性低等原因, 再加上很多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有限, 网络运行时经常发生上网速度慢、网络易堵塞、信息传递出错、交易平台混乱等现象, 进而造成信息传输风险、数据交换风险、信息确认风险、交易者身份不确定等风险。另外, 随着黑客技术手段的不断翻新和病毒感染的不断升级, 网站被攻击、数据库崩溃、密码被盗窃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都加剧了网络交易的风险。基于此, 企业需要建立一个WEB数据库安全体系, 及时进行漏洞检测、风险评估, 不断完善现有的网络开发技术和数据加密手段, 才能防患于未然。

(二) 支付风险

在网络营销领域, 支付风险是网络营销的最直接的风险。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 给不法之人以可乘之机, 他们通过自己对网络知识的掌握发布虚假信息, 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另外, 目前金融领域仍然缺乏满足网络营销所要求的交易费用支付和结算手段。由于很多银行的电子化办公水平弱, 安全性差, 而且银行之间的业务分割、交叉少, 没有统一的接口, 虽然有一些银行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但距离网络营销的要求还有差距, 信用卡号码被盗用、个人隐私被泄露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 也称道德危机或信用风险, 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如果从委托—代理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出发, 道德风险是指契约的甲方 (通常是代理人) 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采取契约的乙方 (通常是委托人) 所无法观测和监督的隐藏性行动或不行动, 从而导致委托人损失或代理人获利的可能性。现实生活中, 消费行为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为和过程, 也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在21世纪这个蕴涵无限商机的消费时代, 网络营销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道德风险是网络营销的一大难题, 由于网络营销是建立在道德信用的基础上的, 即交易双方相互信任, 信守承诺。网络营销的假设是:买方假设卖方提供的商品质量合格不存在缺陷;卖方假设买方有足够的支付能力, 双方都会履行交易时达成的承诺。但是, 目前有很多企业置消费者的利益和身心安全于不顾, 假冒伪劣盛行, 如果没有任何信用做保证, 网络营销是难以为继的。今后, 在很长的时期内道德风险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网络营销的发展。

(四) 物流配送风险

在网络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 物流问题成为了制约网络营销的一个重要问题。网上交易一般顺序如下:网上信息传递——网上交易——网上结算 (下订单) ———物流配送。在整个链条中, 物流配送才是唯一的实体行为。由于产品销售具有分散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这些都增加了物流配送的难度:配送点的布局、人员的配备数量、商品的库存量等很难合理地确定;保证配送的时效以满足用户的即时需求;保证配送的数量。因此, 一个畅通的物流配送体系, 应该从接到定单时起, 就开始了采购、配送和分拨物流的同步流程。每一步都以最合理的时间、最合理的分配、最合理的路线来构建,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产品的积压和库存开支。物流配送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到企业网的运作效率、企业的信誉、客户的满意度。而目前很多企业的物流能力不强, 不能及时与网络用户实物交割, 产生物权转移的风险, 这已经成为阻碍网络营销发展的主要原因。

(五) 法律风险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互联网的兴起为现代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网络营销收到普遍关注。一方面, 互联网是跨地域、国界的全球性信息网络, 在这个虚拟空间里无法向现实空间那样规定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和管辖范围。另一方面, 网络营销的双方主体可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个人之间展开, 但各国的适用法律不同, 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又迥然相异, 因此造成双方的交易冲突不可避免。更确切地说, 虽然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网络营销的强劲增长, 但是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同步配套, 这些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网络经济贸易中的法律法规、网站建设中的法律程序、在线交易主体的认定中的法律和程序、电子签名与认证的操作、电子合同的法律确认、在线电子支付的规则、网络广告争议解决、网上知识产权保护及网络营销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由于很多法律存在空白, 从而造成一定的风险隐患。

(六) 客户风险

美国著名体验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指出: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智力、甚至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 其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它涉及人们的感官、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 也涵盖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和身体的一些活动。在现代营销理念中普遍认为: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 以产品为道具, 以消费者为中心, 能够创造使消费者参与、值得同忆的活动。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中, 消费者往往通过视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来判断商品的优劣并决定取舍, 而在当前虚拟的网络环境当中只能通过商品的图片及少量的文字说明来甄别。在这一购买活动中, 一旦消费者由于判断失误而对购买的商品不满意, 一种可能就是发生消费者漂移现象。所谓消费者漂移, 就是消费者从一个产品漂移到另一个产品;从一个场所漂移到另一个场所, 从一个品牌漂移到另一个品牌。因而采用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视角研究消费心理和消费者漂移问题是科学的、可行的。另一种可能就是, 一旦消费者因购物不满意就会对网上购物产生质疑, 进而做出不规范的市场行为, 带给企业的影响和损失也是巨大的。例如, 有45%的人认为网上购物没有真实体验感, 对其质量安全不放心, 而宁可花更多的价钱去商场购买, 这种消费心理造成了企业网络营销过程中的风险。

三、规避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的策略

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的规避, 建立在企业准确认识网络营销风险基础之上.而科学的营销战略和战术可以减少网络营销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机会成本。通过对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的具体分析, 可以考虑以下几种防范规避策略:

(一) 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 网络营销要取得实质性进展, 就必须突破信息安全这一道关卡, 加强信息安全研究是我国发展网络营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信息安全体系的重点是必须有先进的技术系统来支持。在安全技术方面, 涉及技术标准、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和安全技术管理等环节。国家要组织力量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交易安全技术, 积极开发我国自己的网络安全产品。另外, 要加大支付技术上的攻关力度, 进一步提高网上支付安全保障。通常系统的安全主要受到假冒, 报文被截取 (读取或复制) 、修改、重播, 报文丢失, 报文发送方或接收方否认等威胁。针对这些不安全因素应做好以下防范: (1) 安全登入和选择服务; (2) 防止第三方冒充; (3) 防止第三方截取报文; (4) 使第三方无法修改、替换报文内容, 或者使接收方可以发现报文在传输的过程中被修改; (5) 防止报文的重播和丢失; (6) 在系统内进行交换的报文被复制存储, 与报文交换有关的各种活动及其发生的时间均被记录; (7) 相关安全责任的分离, 即一人不能负责多项安全事务。最重要的事, 要防范网络营销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必须加强网络技术研究, 改善网络基础设施, 加快宽带光缆的建设, 全面提高网络的运行速度, 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及时与安全。

(二) 进行网络营销可行性分析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求得生存和稳定发展而设计的行动纲领或方案, 营销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点, 是对企业市场营销工作做出的全局性、长期性和方向性的谋划, 从而实现企业目标、资源能力和经营环境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一个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网络营销战略, 不仅对企业网络营销活动意义重大, 而且对于制定与网络营销活动密切相关的生产、财务、研发、人力资源等计划也有指导意义。企业网络营销可行性分析包括:企业发展的整体战略、市场潜力、发展方向预测以及风险和可能收益。只有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因素和内部的经营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 才能得到科学、恰当的分析和评估结果, 才能使企业规避风险走向成功。

(三)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是营销系统管理的方向, 营销系统成员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为了有效规避网络营销风险, 企业应加强以下方面的管理工作:首先, 企业必须高度关注公司产品质量, 做好营销体系的质量管理工作, 包括总部与各分部的工作联系与沟通, 也包括与经销商、代理商之间的种种业务来往等, 还涉及到产品线与价格体系的规划、市场需求计划以及长期和实时营销策略的制定等。其次, 要提升网络多媒体表现水平, 让消费者真切地感知商品的质量、安全付款, 合理选择物流公司并保证及时完好的把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再次, 要提高企业在风险决策、交易管理、危机应急等状况下提供规范的处理方法和操作机制的能力。最后, 网络营销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 企业要规范员工行为,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从而不断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总之, 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减少风险损失的重要手段。

(四) 完善网络营销的法律法规及信用评估体系

建立完善的立法监督及信用评估体系是促进网络营销的关键环节。网络营销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撑, 国家必须在立法和执法上加大力度。要强化网络交易安全管理, 制定相关的网络交易标准和管理标准。例如, 在网络商场的市场准入制度、网络交易的合同认证、执行和赔偿、反欺骗、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征管、广告管制、交易监督, 以及网络有害信息过滤等方面制定规则, 规范买卖双方和中介方的交易行为, 严厉打击利用网络营销进行欺诈的行为。另外, 国家应组建独立、公正的评级机构, 并建立一套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 遵循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先进评级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估, 合格者可以颁发证书并通过媒体或其他方式公示。通过建立完善的立法监督及信用评估体系, 从而为网络营销健康、有序、高速、和谐地发展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 最大程度地降低网络营销风险。

四、结语

美国企业家保罗·霍肯在《未来的经济》一书中以相对“物质经济”的概念提出“信息经济”一词。他认为在信息经济社会, 每件产品, 每次劳务, 都包含物质和信息两种成分。未来的趋势将是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 产品中物质同信息的比例正在发生变化, 并将进一步变化, 未来的经济繁荣就取决于这种变化。网络营销是一种新经济形态, 它是企业营销实践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的总称。网络营销在本质上是一种拟态环境的营销, 一方面, 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像反映, 在不同程度上与现实环境存在偏差;另一方面, 拟态环境又并非完全脱离现实环境, 而是以现实环境为蓝本。可以说, 网络营销是一种幻觉文化和现实文化的综合体, 因而有其不确定性。这些风险表现为:技术风险、支付风险、道德风险、物流配送风险、法律风险、客户风险。如何有效地规避风险是网络营销成败的关键, 本文基于此提出了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进行网络营销可行性分析,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完善网络营销的法律法规及信用评估体系等企业网络营销风险规避策略, 旨在为提高我国企业网络营销风险管理能力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当前网络论文 篇6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也面临着一些因素的威胁,这就对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先分析了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面临的威胁。

1 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面临的威胁

1.1 网络操作系统自身漏洞

操作系统对网络安全起到关键作用,它把用户界面、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三者进行结合。操作系统处在网络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安全漏洞。操作系统最容易出现漏洞的方面有Windows的调用RPC漏洞,缓冲区溢出漏洞。网络数据库和电子邮件比较容易受到网络攻击。操作系统出现的漏洞被攻击方式,可以分为远程攻击和本地攻击,其中远程攻击对计算机网络的带来的安全隐患远远大于本地攻击。

1.2 软件、网络硬盘存在缺陷

由于应用软件具有一定的软件缺陷,这种缺陷可以存在于小程序中,也可以存在于大型的软件系统中。网络硬盘设备方面也存着在缺陷,网络硬盘作为网络中必不可少的硬件设备,被人们使用的同时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它包含的电磁信息泄露是主要的安全隐患。网络硬盘有四种途径进行数据的传输交换和通信活动,它们分别是光缆、专线、电话线和微波。相比于专线、电话线和微波,光缆的信息更加安全。网络硬盘与计算机系统组成的不牢固也能使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面临威胁。

1.3 网络病毒的恶意传播

在一台电脑被感染蠕虫病毒后,会接受病毒发送的数据包,被感染的电脑由于进行过多的无关线程而降低了自己的运行速度,或者造成CPU内存占用率过高而死机。常见的网络病毒有木马病毒、邮件类病毒,木马病毒采用的是后门启动程序,它往往会隐藏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中,对用户资料进行窃取,比如对QQ密码、网络邮箱密码、网上银行账户密码、游戏账户密码等进行窃取。邮件类病毒通过网络电子邮件进行传播的,该类病毒会先隐藏于附件里,伪装成用户容易点击的虚假信息,当用户点击打开含有病毒的附件时进行病毒扩散传播。网络技术在更新换代,病毒技术也在发展变化,现在的网络病毒不像以前的网络病毒,现在的病毒有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共同传播,比如集木马型病毒和邮件型病毒于一体的新病毒混合体。该病毒对网络的危害性更大,处理查杀起来也比较困难。

2 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

目前网络安全体系由防护体系、病毒检测及反应体系、反应体系构成。它可以突出时间的概念,对于网络安全体系保护的目标,防护时间长于检测时间与响应时间的累加和,在网络目标遭受入侵前网络安全体系就可以检测到网络入侵,然后处理掉它。目前保护网络安全的产品主要有防火墙、扫描器、IDS、Honeypot,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实现网络安全体系的防护功能、检测功能以及反应功能。

2.1 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由防火墙构成,它的理念是防止计算机网络信息泄露,它通过既定的网络安全策略,对网内外通信实施强制性的访问控制,借此来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它对网络间传输的数据包进行安全检查,监视计算机网络的运行状态。

一个完整的防火墙保护体系可以很好地阻止威胁计算机的用户及其数据,阻止黑客通过病毒程序访问自己的电脑网络,防止不安全因素扩散到电脑所在的局域网络。通过将用户电脑的使用账户密码设置的高级些,,禁用或者删除无用的账号,不定期进行账号密码的修改都可以很好的防止病毒侵入。由于网络入侵者的实时性、动态性,所以在计算机网络中防火墙软件要做到实时监控的要求。

防火墙的实时监控技术通过过滤在调用前的所以程序,发现含有破坏网络安全的程序文件,并发出警报,对可疑程序进行查杀,将网络入侵者阻拦,使计算机免受其害。及时更新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也可以有效避免网络安全风险飞发生。安装知名的防火墙软件,对保护网络安全的防火墙软件进行及时更新。

2.2 网络安全病毒检测及反应体系

网络安全病毒检测及反应体系指对病毒的及时查杀。检查及反应体系中病毒查杀包含多种技术,以下进行分别说明。当搜查病毒时采用特征码技术查毒,在杀除清理的时候采用人工编制解毒技术。特征码查毒技术体现了人工识别病毒的基本方法,它是人工查毒的简单描述,按照“病毒中某一类代码相同”的原则进行查杀病毒。当病毒的种类和变形病毒有相关同一性时,可以使用这种特性进行程序代码比较,然后查找出病毒。

在使用特征码技术时,一些补充功能需要一同使用,比如压缩可执行性文件的自动查杀技术。对于已经出现过的病毒我们可以采用特征码技术,对于没有出现过的,未知的病毒我们需要采用新的反病毒技术,即虚拟机技术。

虚拟机技术的使用首先要有一个虚拟计算机系统的建立,在虚拟的计算机系统里,把程序文件执行完,通过建立的虚拟系统环境监测程序文件是否带有复制性和传播性等病毒特征,如果程序文件真的含有病毒,我们可以采用还原虚拟计算机的环境来阻断病毒运行,计算机的系统也不会受到影响。

沙盘虚拟技术建立在虚拟机技术的基础上,是虚拟技术的延伸,它的技术原理不同于虚拟技术在于它并不是虚拟一个完全的计算机系统,而是虚拟部分计算机系统,在这个特别的虚拟环境中来执行程序文件,根据执行文件对虚拟计算机系统产生的影响判断执行文件是否带有病毒程序,在计算机再次启动后,原先虚拟环境中的数据会被全部清理干净。如果杀毒软件的特征码数据没有及时进行更新或不能识别病毒的新品种,可以采用新的反病毒技术,即主动防御技术。

主动防御技术主要针对于不能诊断的病毒查杀。没有获得病毒的样本,但主动防御技术依然会阻止病毒的运行传播,对计算机起到防御的作用。主动防御技术根据病毒的基本特性,去辨别一个程序文件是否含有病毒程序,病毒特点有自我建立进程、自我建立启动项进程、自我进行复制进程和不断连接网络进程。

2.3 其他网络安全反应体系

其他的网络安全反应体系有加密技术、IP隐藏技术、密码更改。加密技术通过将计算机网络的可读信息变为密文来构成网络安全反应体系。IP地址影响着用户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黑客通过特殊的网络探测手段抓取用户IP,然后对此发送网络攻击。

对IP进行隐藏是指通过用户代理服务器上网,防止了网络黑客获取自己的IP。关闭电脑中不必要的端口也可以有效防范黑客的入侵,还能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对自己的账号密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更改,然后设置账号密码保护问题,可以在第一道防线阻止网络黑客的入侵。

3 网络安全评估内容分析

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安全评估,它根据已知的网络安全知识库,对可能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检查分析。把服务器、工作站、数据库应用、交换机等多个目标当成检查对象,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向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管理员提供安全性检查分析报告,给网络安全防护水平提高提供了关键依据。下面讲一讲网络安全评估的要素和评估报告的内容。

3.1 网络安全评估的要素分析

网络安全评估有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分别是评估对象、评估标准、评估目标、评估策略。评估目标是想实现网络的整体安全,可以把网络安全评估目标细分成许多小目标,比如网络中不同安全等级服务器的安全。网络安全评估标准要根据选定的安全评估对象属性来确定,例如主机的网络安全标准。评估的策略需要根据评估对象属性来进行合理选择,人们常用的有指数法、层次分析法等。

3.2 网络安全评估报告的内容分析

网络安全的评估报告内容有五个方面。

一是对于网络漏洞以及操作系统的漏洞进行扫描、分析的评估报告。

二是对于漏洞可能造成网络安全级别的详细评估报告。

三是对于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威胁操作和缺陷的报告。

四是对网络整体安全风险进行修正的报告。

五是对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架构的指导性报告。

这些网络安全评估报告内容,可以显示出当前的网络安全现状。建议报表和分析报表是报告的主要形式。建议报表需要向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处理风险的改正方法;分析报表需要向网络安全管理人员提供影响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风险分析数据。

4 总结

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影响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以后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可能会面临更复杂的问题。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我们在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不能只采用单一的体系构建,而是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对影响网络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使之相互协调,发挥优势,扬长避短,降低网络的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高阳,罗军舟.基于灰色关联决策算法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2]杨少雯,王秋光.基于NS-2.28的无线自组网AODV协议的仿真实现[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8(06).

[3]陈炜,龙翔,高小鹏,白跃彬.一种新颖的移动自组网灰洞攻击检测方案[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7(08).

[4]刘勃兰,宋玲.基于NS2的移动自组网路由协议的仿真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06).

[5]孙鹏鹏,张玉清,韩臻.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具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09).

[6]王寒凝,王亚弟,费晓飞,韩继红.移动自组网中一种基于分簇的信任评估方案[J].计算机科学,2009(08).

[7]刘芳,蔡志平,肖侬,王志英,陈勇.基于神经网络的安全风险概率预测模型[J].计算机科学,2008(12).

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研究 篇7

1 当前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

1.1 网络系统自身存在安全问题

目前来讲大部分用户使用的网络操作系统都是盗版的, 因为正版的系统价格相对较昂贵, 这种现象导致用户使用的系统本身存在诸多的漏洞, 为网络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这些系统漏洞会随着系统的不断升级而日益增多, 再加之网络自身的开放性一些数据更改、系统黑客攻击等等现象层出不穷, 造成所有被连接的网络都有安全隐患。当然如果计算机自身的配置与系统不相符合也会出现各种其他的网络漏洞。

1.2 用户操作失误带来的安全问题

很多网络漏洞都是因为计算机使用者安全意识薄弱所造成的, 在网络连接的状态下进行错误操作或者一些信息输录导致账号或者关键信息泄露。诸多的计算机使用者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并不做任何的安全预防措施, 对计算机的网络安全没有进行相应的技术管理与支持, 并不从根本上去重视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监控不到位管理不具体也造成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几率与日俱增的现象。

1.3 人为恶意攻击带来的安全问题

一般来讲网络安全最大的隐患是人为的恶性攻击, 这种恶性攻击主要有主动恶性攻击与被动恶性攻击这两种表现形式, 所谓主动供给一般来讲是指黑客有目的性的对某个或者某些个计算机网络进行较为全面的破坏, 所谓被动攻击是指在网络正常运转的情况下, 黑客有针对性地肆意剽取用户的重要个人信息。主动攻击与被动攻击都会严重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给用户到来极大的网络安全隐患。远程控制是所有的破坏性攻击中最为厉害的攻击手段, 一般情况下黑客会在用户不自知的情况下登陆用户的网络服务器或者链接到用户的计算机对其计算机进行一些违法操作。黑客对计算机网络的攻击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他们利用一些木马程序、隐藏系统指令、植入病毒、取得网站控制等等技术手段对用户的计算机进行远程控制, 以便与取得用户的关键信息。从而威胁用户的网络安全。

1.4 软件漏洞和后门带来的安全问题

用户只要使用计算机网络就会多多少少存在一些网络漏洞, 一些不法分子就是利用这些漏洞在设计计算机软件设计之前就设定一些后门, 有了后门不法分子就会通过后门对用户的计算机进行攻击, 从而威胁用户的计算机网络安全。

2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的意义

其实所谓的网络安全一般情况下指的就是网络的信息安全, 计算机在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时, 会致使用户的重要信息外泄或者计算机数据被破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更, 网络攻击的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攻击的方式也越来越复杂。怎样能更好地预防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今的网络攻击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 一些木马病毒也日益猖獗泛滥。网络安全预防工作受到严重的威胁。现在的网络发展还不够成熟, 黑客很容易实施网络攻击, 网络结构不紧密也造成网络信息传递严重受到威胁, 与此同时计算机软件的不成熟也大大加深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的难度。针对这些问题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 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预防能力刻不容缓。

3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的建立

3.1 防火墙和防毒墙技术的建立

作为一种网络隔离技术, 防火墙是所有安全策略中的根本基础, 防火墙会对外部网络与内部网络实施强制性的主动控制, 它一般分为三种技术手段:过滤技术、状态检测技术、网关技术。所谓的过滤技术是指运用网络层对数据包进行过滤与筛选, 就是通过先前预订的过滤逻辑, 检测每一个通过数据的源地址、目标地址和其适用的端口来确定是否通过;所谓状态检测技术就是防火墙通过一个网关执行网络安全策略的检测引擎而获得非常好的安全检测, 状态检测技术中一经出现链接失误就会停止整个运行操作;所谓应用网络信息技术, 是指系统利用数据安全查杀工作站将用户的网站给隔离保护链接, 通过这种保护以便实现网络安全。防火墙技术一般来讲是指过滤用户网络的入口与整个网络的传输过程。防火墙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局域网与互联网的交接地, 防火墙虽然可以清除网络病毒, 对用户信息实施安全保护,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严重影响了用户的网络速度, 为用户带来了不便。

3.2 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的建立

目前来讲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 计算机网络会通过对使用者身份的辨别来确定使用者的身份。这种技术在计算机使用中被频繁运用, 不同的操作权限设定不一样登陆口令, 以避免不法分子非法使用相关重要的权限实施不正当的网络攻击。一般情况下登录口令是由字母与数字共同组成的, 用户定期地对口令进行更改与保密以便对口令进行正当的维护。用户应当避免在邮件或者传递信息中将口令泄露, 一旦被黑客得到相应的信息, 就会带来一定网络安全隐患。由此看来, 口令认证并不是绝对安全的, 黑客有可能通过网络传播与其他途径对口令进行窃取, 从而危害网络安全。这时我们可以运用访问控制来有效阻止黑客, 这种控制根据用户本人进行身份限定, 确定其权限, 按照确定的规则来确认访问者的身份是否合法, 通过注册口令、对用户分组、控制文件权限来实现。

4 结语

现阶段,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各种技术不停地更新换代, 计算机网络安全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 计算机安全防范技术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考验, 我们应当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提升自身防范技术, 以保证用户网络安全不受侵害, 使得信息可以在更加安全的状态下进行传递, 用户可以更加便捷地使用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松.浅析高校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J].计算机时代, 2007.

当前网络论文 篇8

关键词:网络证据;保全公证;问题;对策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也不断提升,从而对网络取证法律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对网络证据保全公证就显得非常重要,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而本文即是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寻求出更加有效的解决途径。

二、网络证据的涵义及特征

所谓网络证据,主要是指在网络上能够对案件的真实情况进行反映的具体内容,网络证据主要通过计算机来进行表达,通过摄影机、磁盘以及打印机等设备进行固定并通过保全公证书继而发生效力,是一种依靠载体进行表达的证据形式。网络证据和其他的证据形式相比,具有一系列明显的特征,首先,网络证据在保存方面更加方便,而且内容丰富,能够长期存储、随时呈现。而且网络证据一经形成都能够始终保持最原始和最初的状态,客观地对事实的本来面貌进行反映。换句话说,如果将人为篡改、差错以及故障影响等因素排除以外,网络证据有着很强的客观性。

三、当前网络证据保全公证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直接性被“改变”

传统的公证贯彻的是“直接性”,要求办理公证事务时,必须由公证人员亲自接待当事人,以保证公证事项的真实性,现行的网络证据保全公证也没有突破直接性的限制,其前提是基于当事人的面对面的申请,公证员亲临现场,在物理空间完成公证活动,仍然以纸面形式出具公证书。而网络活动中的当事人一方或双方都有可能是虚拟的人一电子代理人,这对传统的“直接性”形成了冲击。

2.高科技水平的缺乏

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的是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对于网络证据来说,均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科技技术产生、传输和存储相关的电子文件,这一过程就需要科技技术与先进的设备作为支撑。而甚至还需要依托更加尖端的科学技术,这些技术往往还是需要动态变化和更新的。不过笔者对当前的公证机构技术水平以及设备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与实际需求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尤其在电子文件的鉴别与真实性评判方面等。

3.网络公证效率不高

网络经济之所以在现在能够发展非常迅速,和其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是分不开的,也即是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不过在我国现行的公证制度之下,机制的不健全以及繁琐的手续都对其带来较大的影响,甚至还会造成网络证据被毁灭或者难以提取,不仅对事实的认定带来了影响,而且还会对网络经济的良性运行带来阻碍。

四、网络证据公证保全的有效对策

1.对网络证据公证保全的程序进行完善

结合《公证程序规则》和证据保全过程存在的问题认为,网络证据的公证保全程序应该是:一是有两名以上的公证人员共同办理(其中至少一名公证员);二是对于证据保全的全过程要有详尽的现场记录,必要时要予以拍照、摄像等;三是在中立的第三人的计算机上取证,对于侵权的网页可以采取“另存为”网页文件、实时下载打印并存盘;四是按照操作顺序记录登录网络、输入网址、打开、下载、打印等整个过程,查询所使用的操作软件的名称与版本,所用的代理服务器名称或IP地址,审核下载的内容是否与网页内容相符,使其符合客观真实性。

2.提高公证人员的技术水平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对于网络证据保全公证过程中,公证人员的技术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还应该采取措施来加强他们的自身能力建设。具体来说,除了在网络证据保全公证办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关的程序和要求之外,还应该提升自己的公证知识与网络知识,可以不断加强自己在计算机和法律等方面的交叉学习,继而提升自己的水平。比如,为了提升公证人员的业务水平,可以在内部构建公证人资格认证体系,对他们进行督促;同时还可以从外部引入专门的辅助机构进行专门的鉴定,当然,鉴定人员的资格也应该满足相关的要求,然后再由公证机构进行相关的公证。如果公证人员在网络证据保全过程中遭遇了困难,还可以由专家进行操作,以进一步保证网络证据保全的真实和完整性。

3.对独立的司法判断进行加强

此外,还应该对独立的司法判断进行加强。也即是在尊重公证取证的效力的过程之中,应当注意到公证取证并不能取代独立的司法判断。审判人员在查阅公证书的内容时,还应审核该公证书中公证人员是否有解析IP地址的过程,以及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连接情况。这两个步骤可以排除申请人预先将需要取证的网站设置在本地硬盘上的情况。如同在传统的公证过程中,公证书应写明公证的具体时间和详细地址,IP地址就相当于传统公证书所记载的公证行为的详细地址,一份缺乏详细地址的公證书,其缺陷是无法回避的。因此,在审理网络侵权案件时,审判人员应加强独立的司法判断,不能完全依赖于公证取证的结果。

五、结束语

总之,基于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来说,公证制度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在证明提供、纠纷防范以及社会公信力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证据保全公证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和工作,尤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对于相关部门和公证人员来说,应该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分析和探索,以达到对现行制度完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卓朝君,张艳斐.网络证据保全的法律探析——以公证为视角[J].中国公证,2007,03:40-43.

[2]冯培明.网络证据保全公证操作技术性研究[J].中国公证,2012,09:24-27.

[3]姚良鸿.网络证据保全公证——网络版权的保护神[J].法制与社会,2008,36:169.

[4]杨玲.论电子数据的公证保全——以网络证据的公证保全为中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70-75.

当前网络论文 篇9

近年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从党员干部到普通民众,网络上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力量正在迅速出现、汇集,覆盖率、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但是,网络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遭受冲击的态势仍然存在,网络意识形态主战场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

一、当前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当前网络意识形态总体上出现了向好趋势。但是,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状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需要引起密切关注。

一是由于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加大,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舆论场的引导力存在弱化现象。当前,在我国的网络舆论场上,对于社会事件进行公共讨论的舆论氛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单向度的媒体新闻报道方式,媒体引导舆论的角色正在显著弱化。例如,在影响力排名前20的微信公众号中,官方媒体中仅有“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上榜。26万多个微信公众号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关键词的微信公众号仅有5个。数量相对较少、覆盖面相对较小、影响力相对较弱,已经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由突发社会事件上升为意识形态论争的频率加大。主要表现为:当舆论遭遇社会热点事件之后,体现不同意识形态的舆论论争出现了频发的态势。2014年,从东莞扫黄、昆明暴恐、马航失联、鲁甸地震、招远血案、郭美美刑拘、兰州自来水苯超标准、广州茂名PX项目群体事件到香港违法占中、乌克兰政局剧变等事件,对于每一起社会事件的公共讨论,几乎都会出现意识形态论争。在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舆论场上,由具体社会事件引起意识形态论争、论战的舆情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发展。小到盲道修建、奶农倒奶、警察办案,大到中央重大改革方案,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社会事件在网络上都会被上纲上线为社会制度问题,持续不断地冲击着社会民众的心理。

三是网络意识形态论争的形式日趋复杂多样。由于网络具有开放、匿名、即时、交互等特征,它能够使上述各种意识形态的观点集中呈现在一个舆论平台上,使不同意识形态的正面交流、交锋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各种意识形态都已经认识到,网络民心是一种巨大的政治资源,从而将网络作为宣传自己政治观点的“跑马场”,在这里展开了争夺政治人心的“角逐赛”。在竞争激烈的网络意识形态“角逐赛”中,网络意识形态论争的复杂性、多样性也日益深刻地显现出来。由于参与者、话题内容、话语形式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意识形态论争与学术思想论争的界限不明,甚至一些人打着学术思想讨论的幌子,公然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参与者方面,除了国内普通民众之外,还有国外敌对势力及其代理人,他们积极利用国内开放式网络舆论平台进行政治活动;在话题内容方面,对中国近代史及其英雄人物的评价、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党和政府重大改革方案、对社会道德状况的评价等,都成为了当前网络意识形态论争的重要话题;在表现方式方面,既有基于理论的理性探讨,又有充满戾气的谩骂攻讦;既有仅限于网上的意识形态论争,又有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意识形态论争。

四是网络意识形态论争对于民众心理的影响更加深刻。在公共讨论的网络舆论场上,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存在大量匿名用户的舆论场上,掌握话语优势的“意见领袖”,能够利用网民的从众心理,制造出有利于自己信息传播的“沉默的螺旋”。一些“意见领袖”网络参与热情很高、彼此互动密切,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网络舆论场上的话语权。这些明星式的“意见领袖”在网民中拥有极高的关注度、追随度,他们影响网民受众心理的能力很大,能够使网民从喜欢他们到接受他们的每一句话,并能够为之盲目地参与到他们所引导的意识形态论争中去。在这样的情势下,由这些“意见领袖”发起或参与的网络意识形态论争往往形成舆论风暴,能够迅速号召大批拥趸及不明真相的群众参与其中、推波助澜,使意识形态论争朝着他们主导的方向发展。

五是网络意识形态论争存在向政治事件转化的新动向。网上网下联动,是当前意识形态论争需要密切关注的重要方面。由网络意识形态论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屡次出现。近日,随着“维权”律师操纵网民、聚集“访民”滋事扰序的违法事件浮出水面,通过网络舆论造势、煽动街头政治的路径也得到了大众的极大关注。犯罪嫌疑人翟岩民等人供述,他们专门挑选敏感社会事件进行网络舆论炒作,广泛散布谣言,煽动群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进而制造所谓“访民维权”街头事件,给政府施压、干扰司法秩序。在2015年5月黑龙江庆安事件中,从建立微信“庆安事件维权群”,到网络散布“徐纯合是访民”、“警察开枪是领导指使”的谣言,再到网络人肉和炒作慰问开枪民警的当地领导,直到雇佣所谓“访民”到庆安聚集,这种通过网络舆论制造社会政治事件的流程十分严密。翟岩民坦言:“只要国内发生一些敏感事件,就按这种固定的模式和流程进行炒作。”在网络意识形态论争过程中,借言论自由打法律擦边球的手法十分常见。把普通事件炒作成热点事件,把敏感事件炒成政治事件,煽动不明真相的网民助推反政府舆论,进而演变成街头政治事件,这一程式化的网络舆论炒作手法,将导致网络意识形态论争向社会政治事件转化的可能性继续上升,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如何化互联网“变量”为促进稳定发展的“增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需要从解决以下突出问题着手。

一是境外敌对势力插手网络意识形态论争的程度加深。网络已经成为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阵地,西方敌对势力在我国国内物色骨干和代理人,不仅栽培个别所谓“公知”与“大V”,还收买网络写手,组织一些法轮功、民运、宗教极端势力等极端反共分子进入网络舆论场,致使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大量充斥于网络信息平台,大量反共反华的书籍在网络上传播,搅乱着人们思想,撕裂着社会共识。如今,在一些网络舆论场上,舆论走向已经呈现出被其操控的特征。例如,一些被网络誉为“打假斗士”、“青年导师”的“意见领袖”都有很深的海外背景,利用一些外资控股的网络媒体在国内迅速成名,成为网络舆论场上的意见领袖。境外敌对势力及其代言人对一些历史片段进行选择性记忆,对当今中国取得的伟大进步进行选择性失明,竭力煽动群众与党离心离德,成为当前一些地方官民紧张关系的重要肇事者。

二是“左”、“文革重现”成为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工具。在现实社会中,否定改革开放、试图走封闭僵化老路的“左”的思潮确实存在,这对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了阻力。但与此同时,现在网络上还流行着一种一提拥护党和社会主义的观点就被讥讽为“左”,被上纲上线为“文革重现”、“文革余孽”、“阶级斗争复辟”的现象。这些莫须有的“左”的“大帽子”压制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辩护的正当声音,使一些不明就里的网民噤若寒蝉,严重侵害了广大网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也压制了一些党委政府部门管网治网的信心。在网络意识形态论争之中,这种把左与“左”倾错误路线相互等同的观点,成为阻碍一些同志对于诋毁党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不敢积极作为、主动亮剑的重要原因。这种言论的实质是,通过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维护者“敏感化”、“污名化”的方式,企图以非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对此,我们不能被他们牵着走,更不能落入他们的陷阱。

三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存在被边缘化、污名化的危险。在网络上,一些误导民心的错误言论,企图以西方政治价值观标准塑造我国民众的价值观,与之相较,一些机构、媒体和个人缺乏自觉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责任感,甚至是非意识淡薄、是非观念模糊、是非判断能力较弱,不敢亮剑和发声。一些忠诚拥护党和社会主义的同志,则在网络上遭到污名化,受到人身攻击和威胁。目前,这种淡化甚至排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舆论氛围已经在网络上出现。需要警惕的是,这样的舆论氛围将可能导致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感召力、信服力弱化,导致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世界被边缘化,进而导致网民群众的信仰危机。

四是蓄意诋毁党、社会主义和国家的网络舆论参与者,正在呈现类组织化的态势。逢中必反,逢美必捧,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攻击党、社会主义和中国类言论的典型特征。固然,网络作为社会情绪的宣泄地、社会怨气的集中地,是民众表达各种情绪的自由场所,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维护人民言论自由的坚定立场。但是,网络上确实存在着利用“言论自由”的权利形成攻击党、社会主义和国家的类组织结构,他们尤其善于利用社群化、裂变式的网络新媒体,通过夸大其词、制造谣言等方式,致使一个小的社会话题引发“蝴蝶效应”,掀起一次次“呲中捧美”的舆论热潮。

三、进一步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建议

鉴于当前复杂严峻的网络意识形态论争形势,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改进工作。

1.牢固树立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意识。从2003年在伊战中首度实施战略心理战,到2006年成立“特种媒体部队”,再到2007年抛出“网络中心战”,美军已进行了几个波次的网络战理论更新和实战检验。互联网正在成为领土、领海、领空之外的第四种主权空间,“网络战”已经在一些国家打响,互联网舆论引发的“颜色革命”已在中东北非地区真实上演。互联网对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关系到我国政治、文化安全、社会安全和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我们必须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树立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意识,积极组建网络部队,制定网络意识形态作战方案。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导国有资本组建互联网媒体企业,主动参与网络市场竞争。对于数据新闻、大数据等代表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的新技术、新行业,国有资本应该具有前瞻意识,抢先一步争取网络用户和市场空间,进而发挥网络舆论的引导力。

2.提高对于意识形态论争的科学认识能力。有观点认为,意识形态论争就是对抗,主张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式来进行解决。还有观点认为,意识形态论争不过是说说而已,对其不必太过于重视。其实,把意识形态论争扩大化、缩小化的认识都难免存在主观臆断。事实上,对于意识形态论争概念的理解不当,会导致我们是非判断的标准模糊,进而导致一些部门在面对意识形态论争时难以积极、有效地作为。为了更好地认识意识形态论争问题,建议综合考虑社会各利益主体的需要,以及社会普通民众认识问题的能力水平等实际因素,从阶层利益差异、认识方法差别等角度进行综合考察,严格划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之间的界限,对于意识形态论争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进而明确区分不同类型意识形态论争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论争的主动权,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舆论引导。

3.积极组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正规军”队伍。网络作为意识形态论争的主战场,需要有英勇善战的主力军。对此,我们不仅需要专门组织“网评员”队伍,而且要把全体党员干部组织到网上去。不仅要建立数量庞大的“网评员”队伍,而且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帮助他们尽快成长。另外,还要扶持一批爱国民间网站,积极培植一批忠于党和国家的意见领袖,特别是要培养专家学者型的网络意见领袖。笔者尝试在拥有近3亿用户的新浪微博上开办了“书香四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会,向广大网民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目前已经拥有逾4800万人次的阅读量,进入了文学读书类微博话题的前十名,这一尝试证明,理论只要彻底、只要主动接近民众,就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为此,我们应该在党委宣传部门的领导组织下,通过建立广泛的网络爱国统一战线,让网络爱国力量勇于善于积极发声,使各种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没有市场、无人喝彩。

4.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学术话语具有准确严谨的特征,政治话语具有强调立场、突出价值判断的特征,大众话语具有通俗易懂、见文知义的特征。在进行宣传思想工作时,只有充分考虑三种话语的特征,才能得到社会大众和学术界的理解和支持。同时,由于一些话语本身具有学术和政治话语的双重属性,在网络舆论中,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又往往相互混淆,这造成了在舆论引导上的困难。例如,在发端于“民主”之争的一系列网络意识形态论争中,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故意利用这些抽象的政治概念大做文章,误导网民混淆中国和西方对于“民主”概念的理解和认知。此外,还有一些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声音利用“民主”学术话语搞双重政治标准,假“自由”的学术讨论之名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行大肆攻击,在“人权”的话语幌子下策划组织政治事件。对于这些情况,根据从认识的抽象上升到认识的具体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建议对“自由”、“民主”、“人权”的政治话语内涵进行严格的界定。

5.化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在网络意识形态主战场上,仍然有一些同志宁愿当“开明绅士”,用“不争论”、“不炒热”、“让说话”为自己的不作为开脱。一方面,不愿意主动在网络上设置公共讨论的议题议程,把话语权、引导权拱手相让出去;另一方面,陷入意识形态论争旋涡中之后,缺乏主动应对的勇气和智慧。网络意识形态论争中“老好人”现象的出现,除了有一些同志不知该如何应对的情况之外,还有一些同志故意否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说白了就是没原则、无纪律、和稀泥,是明哲保身,结果就是在一团和气的所谓“和谐”氛围中助长了错误思想的气焰,无形中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丢失了不少阵地。对此,我们需要树立起网络意识形态论争中不作为就相当于渎职,就等同于战场上不战而逃的理念,要求各级党委在网络意识形态论争事件中主动表态,进而调动党员干部主动积极参与网络意识形态论争的热情和信心。

当前网络论文 篇10

一、网络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缺陷

1. 无法满足新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的需要。

财务管理传统的结算资料主要来自于财务会计的成果, 借助统计学和经济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对以财务报表为核心的资料进行处理, 并以此为据来预测未来经济条件下企业可能达到的损益状况。而在网络环境下, 电子商务能在世界各地瞬间进行, 通过计算机自动处理, 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和销售、银行汇兑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因此, 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 能够实现远程处理、业务协同、集中式管理等管理模式。

2. 无法满足电子商务需要。

在网络环境下, 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从贸易谈判、签订合同到货款支付等, 无须当面进行, 均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在短时间内完成, 使整个交易远程化、虚拟化、实时化。这些变化, 第一, 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使企业财务分析内容和标准发生新的变化。传统财务管理没有实现在线网络办公、电子支付等手段, 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环节工作时间相对较长, 无法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第二, 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电子商务发展。

3. 不能避免财务管理出现的新风险。

在网络经济下传统企业财务管理首先遇到的是网络交易安全问题。由于财务管理中涉及到交易用户由传统的面对面交易改为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 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 并且以广播形式进行传播, 交易用户信息很容易被窃取和篡改, 从而给网络交易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传统的财务管理多采用基于内部网的财务软件, 没有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 企业财务数据是企业的重大商业机密, 如遭泄漏或破坏, 将造成极大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其次遇到的是身份确认和文件的管理方式问题。

二、网络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1. 财务管理内容创新。

(1) 资本结构优化创新。资本结构是企业财务状况和发展战略的基础。而网络财务中资本结构优化创新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确立传统金融资本内部的比例关系、形式和层次;二是确立知识资产证券化的种类、期限, 非证券化知识资产的权益形式, 债务形式以及知识资本中人力资本的产权形式等;三是确立传统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的比例关系。通常情况下, 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创新是通过投资与融资管理而实现的。只有优化资本结构, 使企业各类资本形式动态组合达到收益与风险的相互配比, 才能实现企业知识占有与使用量的最大化。

(2) 融资、投资创新。传统经济模式下的融资主要是企业通过各种途径来为企业活期金融资本的过程, 将获得的资金用来投资或者是生产。目前的网络经济下, 知识资本、人力资源都成为了企业的资本组成, 企业财务管理业涉及这些资源的管理, 所以融资不再单纯的指资金的筹措, 还包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当前社会知识资本才是一个企业实力的重要评判标准, 掌握了优秀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才能给企业强大的竞争力, 在市场中拥有主动能力。所以这两项资本的筹集和储备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3) 收益分配模式创新。网络经济直接对企业资本带来的改变就是, 资金不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组成, 人力资源、知识资本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 并且知识劳动者将会成为企业的拥有者。在企业资本组成发生改变的同时, 企业的收益分配也得到了改变, 过去企业是按照企业股东所占资本比重来进行分配, 现在由于企业的资本组成发生改变, 分配模式也加入了知识资本的比重, 这样根据各所有人对企业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承受的风险程度来分配。

2. 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有了互联网的帮助, 无论距离远近都可以使弹指间的距离, 财务管理不再受到地域的局限。财务管理模式也开始所有改变, 过去分散的管理模式逐渐被淘汰, 取而代之的是集中的远程管理, 这样才能及时的把握住决策时效性。企业透过互联网, 对企业的分支机构进行远程控制, 账务的监控和决策也能远程实现, 这样的新模式是过去不曾有的, 其优越性也显而易见, 没有地域空间的限制, 时效性大大提升, 管理者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决策选择上, 资金调配和账目管理都能方便快捷的实现, 企业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3. 财务管理目标创新。

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现的是利益问题, 而这个利益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何让企业获得最大价值, 如何让股东获得最大财富, 毕竟那个时代是物质第一的时代, 资本才是一个企业的实力评判标准。发展至今, 网络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虽然体现的也是利益问题, 但是这个利益弱化了股东财富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范畴, 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开始占据了企业资本的大部分, 物质不再是第一生产了, 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这样的利益主体的改变, 似的财务管理的目标不能像过去一样只专注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 更多的应该是综合的考虑。

三、网络经济下财务管理创新的实施构想

创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也是世界经济格局改变的必然趋势, 因此, 对于财务管理创新方面的建议, 我有如下建议:

1. 树立新的理财观念。

网络经济时代, 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开始成为各大企业争相争夺的重要资源。所以企业财务管理首先要抛弃过去陈旧的思想观念, 物质资本不再是企业竞争实力的唯一决定力量。首先, 企业的管理要人性化, 通过对员工的培养和福利保证来留住企业优秀员工, 想办法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财务管理人员要有风险意识, 现代市场环境比较复杂, 能够左右的因素太多了, 需要对市场发展预判有科学的方法。最后, 重视知识资本的作用。企业发展到今天都是知识不断发展的结果, 产品的不断更新也是知识进步的结果, 因此企业掌握高新科技的能力将会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

2. 加强财务人员的网络技术培训。

当前网络论文 篇11

1 我国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够平衡, 普及程度不高。尽管在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互联网网络技术持续发展的背景作用之下, 现阶段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效。然而, 相对于网络营销给网络基础设施提出的条件而言, 差距仍然比较显著。这一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上网人数少, 尽管截至2012年年底, 我国互联网网民总数为5亿, 但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 互联网网络的普及率仍然仅为38%;其次, 网络地域分布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优于不发达地区,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恶性循环, 不利于网络营销的全面发展。

(2) 网络营销缺乏专业性法律法规作为支持。网络营销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交易方式的电子化。若信息沟通不够完善, 消费者最终获取的商品与自身期望不一致、与营销方所描述的商品不一致, 会引发相应的纠纷。但缺乏法律法规支持, 消费者维权的难度较大, 且在网络交易中, 自身账户的安全性也有待加强。

(3) 网络营销方与被营销方缺乏必要的信任。交易行为的实现是建立在交易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然而, 受制于社会化信用体系不够完善的因素影响, 消费者缺乏对企业必要的信任, 对整个网络营销渠道不够理解, 不但担心自身的财产安全问题, 同时对网络营销商品的质量也抱有一定的顾虑。

(4) 网络营销缺乏健全的网络支付体系作为后盾。相关调查研究数据证实:过半数以上的网民之所以不愿意通过网络渠道购买商品,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网络付款方式的安全性存在担忧。网络分销所处的“网上订货、网下付款”现状, 使得网络分销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严重影响网络营销的发展。

2 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对策分析

2.1 提高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与普及程度

网络基础设施的不足是影响网络营销水平的根源所在。除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以外, 还需要多元化投入格局, 积极拉动民间资本等参与到项目投入当中。通过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化发展, 能够最大限度地调整并实现互联网网络地域分布的均衡性发展, 确保网络环境的有效优化与转型。

2.2 构建与网络营销发展现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网络营销要想取得稳定且长效的发展, 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工作之一。然而, 我国现阶段已制定并出台的法律法规绝大部分针对的是网络自身的运行, 对于网络营销, 乃至整个网络交易活动的关注度不够, 无法为各项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与此同时, 在我国现行经济合同相关条款当中, 并没有涉及网上平台的交易活动规定。这在无形当中就使得参与网络平台交易的双方权益在缺乏保护的环境状态下。为此, 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这一内容的研究力度, 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法律法规, 结合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 配合良好且全面的立法宣传工作, 为网络营销相关行为的开展提供依据, 由此吸引消费者参与到网上交易当中去。

2.3 重视如何解决网络营销双方相互信任度不足的问题

在网络营销过程中, 信息沟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营销方与被营销方均涉及对彼此信息的需求。互联网在此过程中就发挥着信息交流空间的职能。然而, 互联网网络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信息交流潜在的安全隐患, 可能导致营销双方对网络信息产生不信任感, 影响着网络营销的结局。为此,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需要让被营销方逐步地认知并熟悉整个网站;其次, 营销策略的制定需要与消费者的基本习惯相吻合;再次,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通过对营销方资格以及职能的认定, 提高被营销方对营销方的信任感;最后, 网络营销商品的选择要具有可网上营销特性。

2.4 需要加大对于电子支付体系的建设与健全工作力度

我国已展开对电子支付体系的全面建设工作。在此过程当中, 税收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子支付体系的运行。例如, 消费者在互联网网络中购买消耗品 (生活杂物) 、虚拟物品 (Q币、游戏币等) , 并不具备任何意义上的书面证明资料。在这种情况下, 税收部门若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则势必会导致这部分税收出现流失问题。为此, 税收工作部门需要从管理机制以及监督机制这两个方面入手, 在合理解决异地征税问题的基础之上, 最大限度地防止网上交易平台中的税收流失。同时, 国家政府部门还应当推广商业银行并逐步实现对既有电子支付体系的完善, 提高电子支付的安全性, 构建相应的赔偿机制, 打消消费者的顾虑。

3 结语

网络营销的核心思想在于以互联网网络为平台, 营造网上经营环境下的各种经济活动。同传统意义上的营销方式相比较, 网络营销实现了交易方式的电子化, 可以说是现代企业整体性营销战略中一大关键组成要素, 是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 值得重视。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摘要:本文以网络营销为研究对象, 分别从网络基础设施、法律法规支持、信任度建设以及网络支付体系这四个方面入手, 阐述了上述环节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旨在为网络营销的发展与推进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网络营销,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李莉, 杨文胜, 蔡淑琴, 等.质量敏感需求下的网络营销企业质量相关定价决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6, 26 (2) .

当前网络论文 篇12

摘 要:随着现代化教学及学校自身发展要求的提高,军队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受到重视。本文详细分析了军队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加强技术培训、加强教学设计及增加表现形式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军队院校;网络课程;课程建设;课程体系

Abstract: With the modernization of teaching and schools to improve their own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military institution-building courses network be taken seriously.In this paper,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military institution-building courses network problems and solve these problems from the strengthening of technical training designed to enhance teaching and increas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hree areas in the form of suggestions.Key words: military academies;network programs;course construction;curriculum

引言 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快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总参在全军院校实施了现代化教学工程。随着校园网的蓬勃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资源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步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网络使教与学活动产生了时空的分离,教员不再是直接的教育者,教育目标通过网上教学来实现,教学活动围绕着网上教学展开,因此开发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的课程成了发展网上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军队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网络课程的建设已引起军队院校的广泛关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网上教学技术一般分为三代:第一代是通过网页给学习者提供教学材料和有关资料,以及与其他的有关教育网连接;第二代则还要求学习者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网上练习和测量进行异步双向交流;第三代还要求通过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系统进行同步双向交流。当前世界网上教学已正向第三代发展。但我军院校网上教学大部分处于第二代或第一代。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不全

通过浏览军队院校教育网上开设的课程,发现开设的课程不全。例如,开设了《模拟电子技术网络课程》、《计算机教研室网上课堂》、《火控教研室网上课堂》。课程的设置缺少规划,显得过于急功近利,专业实践类课程没有,而且高质量的网上教学内容比较少。

2.2 没有构建学习环境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构建一个有利于军校学员进行网上学习的情境,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要求必须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环境的建构,因此网上教学不仅要提供资料,而且要影响学生使其成为自己的“教员”。而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仍只强调“教”,强调知识的传授,一进去就开始知识教学,而没有给予一定的情境导入。大部分的课程都是文本教学材料或教员讲稿的简单呈现,有些课程内容比较空洞,没有根据教学目标对整个课程作统一的规划,没有给学员设置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归结到一点,就是没有充分调动学员的主动性。

2.3 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单一

目前网络课程内容的呈现一般为下列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文本和静态图像,这种方式相当于书本的搬家。第二种是Powperpoint讲稿,其做法是直接将教员的Powperpoint演示文件放到网上。第三种是主讲教员的讲课录像和讲稿同时呈现。前两种方式显然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既没有对教育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设计,也没有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第三种本是一种好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又变味:教学材料上出现的不是教学情境,而是将网页拆成主讲教员坐在摄像机前念讲稿的录像加上讲稿的内容或Powperpoint。

2.4 自主学习资源不足

自主学习是网络教育的一大特色,但网上教学系统并没有为学员们提供利于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对于一门课程来说,关注的是本课程的教学,这样对该领域不甚了解的学员来说,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一些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些学习者就非常需要相关知识的电子图书馆式的资源库。而对于所有的学习者来说,在他们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时,就需要课程提供大量的相关案例,使他们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再次建构。目前大部分网上教学资源都没有提供这些辅助性内容。

2.5 导航系统不强

网络为军校学员创造出了一种由他们自行控制的学习环境,如果缺乏导航系统,就会使一些学习者迷航,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从而降低学习的效率,久而久之,会使学习者的信心受到影响。目前有很少一部分网络课程给出课程单元数、学时数、学习目标,但是,没有建立一个系统帮助学员了解学习该课程所需要的知识水平、自己的知识层次、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课程的组织不是层次状或网状的,也不支持学习单元之间的查询、检索功能,学习单元之间的切换只能靠前进、后退或从头开始实现,不便于跳跃性学习;学员不能记录学习路径、学习心得,一旦中断学习进程,只能重新从头开始进入;没有便捷的检索方式来帮助学员使用网上图书馆中的资料,学习者只能中断学习进程,进入“图书馆”才能查阅;缺少课程学习的帮助系统,学员只能按自己的上网知识来进行操作。对网络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军院校的网络课程刚刚起步,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更快、更好地开展符合我军院校实际情况的网络课程建设。

3.1 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帮助教员改变观念

网上教学的建设,如情境创设、学员解决问题、学习策略的选择等都离不开教员的参与和指导。因此要建设高质量的网上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要转变教员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问题,要消除教员对新信息技术的“抗拒”和“恐惧”意识,让教员了解新信息技术,了解网络教育,并积极参与网络教育。

3.2 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加强教学设计

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石,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最后分析评价其结果的决策过程与操作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学目的的具体预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前导和定向功能,直接决定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优化与否。教学设计时,要突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重视学习需求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馈、交流。

3.3 表现形式多样化

一是教学内容多媒体化。随着军队院校校园网的网络带宽的拓宽和网速的全面提升,基于 WEB的多媒体教学将是网络教学的趋势。网上教学的发展方向是基于流媒体(实拍教学场景、丰富的教学辅助材料)和虚拟真实教学环境等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虚拟真实的教学环境把学习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其学习效果是与仅仅往网上放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所无法比拟的。二是交互方式多样化。交互有同步、异步形式,交互方式不仅是基于文本的电子邮件、讨论区、BBS等,还将出现基于文本和图像的电子白板、应用进程的共享等方式。三是导航系统便捷化。一个适于自主学习的便捷导航系统应该至少包括:课程结构说明、课程的层次或网络目录结构、学习历史与状态记录、课程和学习单元快速链接、便捷的资源检索、导航帮助等。四是加强规划,注重绩效。建设网上教学要从部队、学员角度考虑绩效问题。首先,课程是否对部队的发展有用。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基础课程应注重科学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应更注重实践环节课程建设。其次,学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是否获得自身的发展,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情感发展。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教学效果和课程进行评估,不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进行修正、调整,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结束语

通过网络课程来开展教学是教育技术的新形态,更是教育资源利用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随着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的不断转变,随着军队对士官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必将受到军队院校更大地关注。

参考文献

[1] 甘茂治,朱小冬等.软件和软件密集系统保障[C].维修工程理论与应用.2000.5,108~113

[2] 王小巍,朱小冬,王毅刚.基于CMM的软件维护过程管理及其工具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5.7(3)139~141

[3] 朱小冬,王小巍.基于CMM的软件维护过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29:66~69

上一篇:差异化本质下一篇:网店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