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职学校创新德育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社会转型深入推进的趋避冲突、价值多元化对传统德育模式的冲击、中职德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使中职德育挑战与机遇并存,创新可谓其应然选择。剖析当前的中职德育实效性发现,仍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如德育目标空泛、德育主体错位、德育内容无生命力、德育方法“非理性化”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前中职学校创新德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前中职学校创新德育论文 篇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作用探析

[摘 要]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都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中可以更好地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觉悟,让中职学生对我国的优秀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对我国中职德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作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提出一些意见,以期促进我国中职德育的发展。

[关 键 词] 中职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革

中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越来越重要,但是教育部门对中职德育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中职德育对中职学生有着重要意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中,可以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中职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还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思想引导,帮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中职生的特点

(一)思想较为活跃,但缺乏学习动力

当前中职学生大多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对自由有着较为强烈的渴望,思想意识也较为活跃。由于中职学生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在日常学习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习热情,使学生丧失学习动力,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有进取意识,但学习习惯较差

中职学生由于接受过较为良好的教育,多数学生都能正确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普遍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但大多数中职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有较多不良的习惯,父母有效管教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他们主动学习方面的惰性。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中职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但由于学习的被动性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三)渴望被认同,但缺乏交流能力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使得中职学生可以从网络平台获取更多的信息,见识到更多的新鲜事物,同时在互联网平台中学生也不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多数中职学生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依赖性较高。也正由于多数中职学生沉迷于互联网平台,这弱化了他们在现实世界的沟通能力。但实际上这些学生更渴望得到身边人的关注,因为他们受到了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生活与学习的不如意才使他们沉迷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部分中职学校已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了德育中,但是融入模式以及成果都不尽如人意,因此需要对其融合模式进行更进一步的升级优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德育的有机融合。笔者曾经对中职学生进行过“是否需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生都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我们进行发展传承的。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中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他们普遍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正向的、积极的,需要我们进行传承发扬的。一方面由于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自身文化基础较薄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同时学生家长对中职学校的认识仅停留在“学习职业技术的学校”这一层次,这也是多數中职学生家长送孩子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目的。这就导致多数中职学校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将教学重点过多地放在了职业技术教学上。学生家长与学校二者的共同影响导致了中职学生对纯理论形式的德育课程失去了兴趣,学校的德育课程如同摆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且现阶段多数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程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重视,德育无法正常开展,也进一步导致了德育的落后。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同时也缺乏相应的德育教材,导致德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缺乏理论指导,无法为学生讲解优秀文化的精髓所在。在以上一系列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中职德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变得异常困难,并且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价值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哲学变得越来越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思想观念会对中职学生造成较为重要的正面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课程中,可以提高中职德育的教学质量,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较为深刻的思想道德理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中职学生自身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塑造中职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是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的最终目标,同时让中职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第一,提高中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强烈的民族自尊、自信,中职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其民族自尊和国家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怀是优秀品质的核心,提高中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以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第二,让中职学生学习仁爱精神。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儒家思想的根本理念就是“仁”,让中职学生学习仁爱精神,可以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建立。第三,树立正确的“三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职学生的“三观”形成会产生正面影响,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都是积极向上的,并且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与积累,这些优秀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当前。

(二)提升中职教学效果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中,可以丰富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内容,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实例,可以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明白,教书育人不仅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艺术,一种让学生感受美好知识的艺术。中职德育教师在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时应注重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对学生有充分了解之后通过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对中职学生进行知识传播,提升中职德育的教学效果。

四、中职德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完善德育教材

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多数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为加强中职德育发展,中职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状态与特点合理地选择教学材料,并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材中,以此来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理解较为抽象的德育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编写德育教材时应适当加入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德育相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教师团队的素养

提高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提升教师团队的知识素养,只有教师团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才会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在促进传统文化与中职德育相融合的过程中,需要中职德育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较深刻的认识,只有中职德育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达到要求才可以满足其教学需求,才可以进行知识传授。因此,中职德育教师需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自身的职业素养与知识储备,才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职德育的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德育的融合。

(三)丰富教学模式

在中职学校加强德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本校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优化,丰富德育教学模式。因此,在进行德育时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来丰富德育教学模式。中职德育教师可以在中职学生教育守则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对中职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中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将传统文化与德育相融合

传统文化与中职德育相融合可以有效提高中职学校的德育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当前仍然使用的道德理念,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中职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还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健全的人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目的与中职德育的目的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中职学校应促进传统文化与中职德育的融合。

五、总结

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越来越重要,因此我国多数职业院校都在积极进行扩招,但是中职学校在进行扩招的同时忽略了对自身教学环境的建设,无法认识到自身教育理念的不足,对中职学生的德育不够重视,这直接导致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中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越来越重要,但是教育部门对中职德育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中可以更好地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觉悟,让中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宗君.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渗透研究[J].文渊(高中版),2019(9):21.

[2]徐鹏飞,刘玉静.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作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6):321.

[3]胡蕾.淺谈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作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7(9):330.

[4]哲福,王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生德育中的渗透[J].速读(中旬),2017(1):11.

◎编辑 栗国花

作者:邵剑

当前中职学校创新德育论文 篇2:

新形势、新问题、新路径:加强中职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摘 要:社会转型深入推进的趋避冲突、价值多元化对传统德育模式的冲击、中职德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使中职德育挑战与机遇并存,创新可谓其应然选择。剖析当前的中职德育实效性发现,仍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如德育目标空泛、德育主体错位、德育内容无生命力、德育方法“非理性化”等。构建层次化多元化的德育目标、培育具有主体人格的德育主体、回归时代生活的德育内容、疏导结合的德育方法、组织有力的德育管理,实为当前加强中职德育实效性的新思路。

关键词:中职德育实效性;德育新形势;德育新问题;德育新路径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东省学校德育创新项目暨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德育专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能教育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15DYZZ059)

作者简介:王伟华,男,广东黄埔卫生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职业教育管理及教育心理。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而德育素质是社会对进行人才评定认可的重要维度。以往,我们对中职德育给予了非常多的关注, 更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资源, 却为何成效不堪、步履维艰?新时期,中职德育工作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面临着社会转型深入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复杂化的强烈冲击,中职德育如何面对?带着诸多问题, 基于笔者多年来对德育工作的思考和实践, 拟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增强加强新时期中职德育实效性进行反思。

一、中职德育面临的新形势

(一)社会转型的趋避冲突

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完善的社会整体性深刻变革的新时期。在此进程中, 社会改革进一步深化, 领域开放进一步扩大, 尤其是伴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人类的精神世界同时历经着由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衔接冲突、东西方意识形态的交融排拒、新旧观念的转换对峙等等所带来的系列心理阵痛。

一方面,我国社会的深入转型越来越使得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方式发生转变,如从假到真、从虚到实、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从顺从到独立。这种社会道德风气的深刻变化必然影响渗透到中职德育过程,对此,如何抓住时代挑战与机遇, 于多元价值趋向间建立高效科学的运行机制和发展结构,努力提升自身时代内蕴, 以合理规范、引导和推进新时期社会道德氛围的新型重构。

另一方面, 在过渡时期, 由于相关制度和运行机制的不健全, 极易为各种腐朽思想与丑恶行为提供滋生之机, 使青少年学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所谓的“沉渣泛起的封建腐朽陈旧精神垃圾及裹挟而至的西方堕落异端价值观念”。因此,中职学校德育要抵制上述不良道德观念面临的新的更高层次的机遇与挑战,于此十字路口, 中职学校德育取向, 尤要做冷静的思考与系统的谋划。

(二)价值多元化对传统德育模式的冲击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西方文化各种冲突碰撞,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带来价值观多元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也再相当程度上挑战着学校德育实效性。

一方面,当前的中职学生思想观念呈现出以下特点:思想空前活跃,道德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多变性,自主意识提升,迫切需要行使独立的道德人格。因此,中职德育顺应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特点,不仅在理性高度实施德育,抓住大方向,丰富大内容,更要充分发挥中职生的主体性,注重区别性、层次性,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个人、家庭结构和功能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同届别、年级、专业、性别的中职生与其家长都有区别较大的人格成长经历和家庭生活背景。如近年来出现较多的离异、单亲、分居和寄养家庭等,使得德育问题更趋复杂;现代社会对恋爱观、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性取向等与以前呈现出较大的区别;青少年学生中出現的 “盲目追星”“江湖圈子”“崇尚暴力”“死亡游戏”等潮流,切不可小觑。由此可知,新的时代要求、新的价值取向、新的特点已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中职德育发展的新期望

当前,党和国家对中职德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期望和新的要求,认为加强和改进中职生德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国家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曾指出,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重大问题。

国家相关政策文本为推进中职德育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增强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1];2009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指出:“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中职学生生活,尊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教学的实践性,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进一步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2] 2013年,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要帮助学生领会党的十八大的主题,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3]

考察近几年国家对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改革的政策文件的演化可知,中职德育改革是国家长期坚持和重视的工作,不同时期的改革内容具有系统性与统一性,必须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注重与职教特点相结合,突出实践性,体现时代性、针对性与实效性。因此,深化中职德育改革必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始终不渝,常抓不懈。

二、中职德育面临的新问题

现今,中职学校德育面临着目标空泛、主体错位、内容无生命力、方法“非理性化”的问题,呈现出较为严重的德育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德育目标空泛

德育目标定位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德育实效性的高低。当前,我国对中职德育目标的规定是:热爱祖国,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这个目标是国家对德育终极目标规定,较为 “高”“大”“全”。而现实中,一些中职学校和德育工作者却往往把这种终极目标作为德育的阶段性目标。此种做法不分学生道德发展阶段和年龄特点,势必会“欲速则不达”,走向另一个极端。此外,德育者在贯彻落实德育目标的过程中,务必充分顾及中职生个体的多元差异性。一些德育管理者和教师喜欢用非常完美的标准要求学生,采用极其单一机械的“流水线”,试图培养其所为的完美中职生,以致最后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割裂了德育与社会。

(二)德育主体错位

德育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自觉、自为人的领域,是人的主体性得以深刻展示的领域。在现实的中职德育过程中,我们常常造成德育主体错位,将学生视为被动消极的接受者,忽视他们的主体地位。中职学校德育目的,本来是为了学生德性的健全。德育者总是“一如既往、一厢情愿地”为中职生打算,最后,导致多数中职生在受教时不领情,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等等,就不难理解了。此种问题的产生原因有二:(1)中职德育目的是德育者的,而不是学生自己的。一些德育者自以为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缺乏对“自己学生”的深入研究分析,事实上,他们最终达到的所谓“目的”完全是自己的,而非学生的目的。(2)中职德育对象的物化倾向。在现实的诸多德育过程中,往往看到很多学校规章制度和条条框框,用以约束学生、控制学生,表面上看是为学生好,结果中职生却成了“美德袋”。这是对中职生生命意义本质的漠视和践踏。在这种德育背景下培养学生,只能是缺乏对生命意义尊重、失去对幸福价值的执着。

(三)德育内容无生命力

高度开放的社会为中职生思想道德建设赋予了新的时代任务,同时,也为德育内容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然而,部分中职学校缺乏研究、较少结合时代精神丰富德育内容,例如:环保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和公益教育等未列入德育教学任务和规划;符合中职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相关内容较少;关心中职生关注热难点问题不多;反映中职生情感、生活需要的项目较少。此类僵化、保守的与时代精神或特点脱节的德育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导致德育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另外,一些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尚存在偏重道德认知,弱化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问题。德育是一个复杂的心里过程,包括知情信意行,上述现象的结果只会使学生陷入知行分离、知行不一的德育误区。

(四)德育方法“非理性化”

中职德育效果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育方法的选择。能否科學合理地运用合适的德育方法直接影响着德育的实效。当前,在一些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却存在着严重的德育方法“非理性化”现象。(1)教育者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所谓的“纯洁的”“安全的”信息采用强制的方式“灌输”给学生,不顾学生内部的主动认知与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的参与,造成学生往往缺乏道德判断力、意志执行力、理想信念坚持等。(2)过度管束,强调通过制定各种“条条框框”进行控制,视“听话道德”为德育的最高境界。(3)忽视德育方法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的协调统一。强制德育只能灌输无趣的道德知识,却永远无法解决更为深层的问题。(4)无视中职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套用智育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结果导致德育方法智育化,使道德教育沦于极度肤浅和异常伪善,丧失道德感召力。

三、创新中职德育实效性的新路径

当今,社会转型日益深入和价值多元化日益开放,中职生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均面临着多重选择,其自主性、自立性、创造性和主体性越来越突出,“控制式”和“封闭式”德育变得不可能也不现实。因此,走出德育的低谷,增强德育的实效,圆满的达成德育目标,只有从勇敢地面对现实、寻找对策上下功夫。

(一)层次化、多元化的德育目标

当前, 要转变目标单一模式, 实行多层次、有区别的德育目标体系可谓应然选择。中职生非单纯的“受体”,却是一兼具各类需要的理性与非理性结合、心理世界较为丰富,具有独立人格和发展潜能的主体。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中职德育新课改以及相关政策文本的核心精神,针对客观实际,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以及科学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和人才观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增强法律意识,塑造具有全面的国家观念、较强职业行为能力的合格公民。此外,为了德育活动有序开展,达成德育目标,应分层次设计德育目标,不仅正确把握总目标,还要设计细化操作性强的子目标。应从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心理发展水平的特点出发,将中职学校德育目标分成可独立操作的若干层次,设计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选取相应德育内容和方法予以实施。比如,基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规律,可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养成教育作为德育近期阶段目标,从入学抓起。以此为基础,将良好社会公德的培养,较强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并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评价和行为能力作为中期目标。最终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和学会发展,作为中职德育的长远目标。

与此同时,设计具体德育目标还要关注中职生的个体差异, 做到因人而异。中职生的德性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个性差异,这就要求针对中职生的实际, 提出相异的道德发展目标。考虑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个性化, 只要是不违背社会主流价值的观念, 就应允许和指导学生有较多的价值选择。同时,要鼓励中职生正确的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并引导他们针对价值观进行合理的辩论, 提升学生道德实践和道德认知能力。

(二)培育具有主体人格的德育主体

由于德育主体性的丧失,中职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以致阻碍了德育目标的实现。欲保证中职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首先必须确立以下五个观念:(1)中职生是具有个人独立人格、自主意志、价值选择愿望的主体,中职学校在德育过程中必须承认学生追求个人价值、尊严和权利的独立性;(2)师生关系层面必须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每一位中职生,尊重他们合理的道德愿望;(3)启发他们对道德的元认知,当中职生的元认知与教师冲突时,德育教师应首先认真细致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并以此为引导教育契机,帮助其德行发展;(4)德育教师切忌将自己作为道德绝对权威,而应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德性健全的引导者、促进者,视学生为绝对的道德主体;(5)当师生为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的道德现象产生争执时,教师不可以不懂装懂或设法回避的方式进行敷衍,而应与学生认认真真地商讨问题、解决疑惑,共同建构起合理、可信、可行的道德规范。其次,必须注重充分激发中职生的道德需求。“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价值,意义的认识和把握,亦即对道德价值性认识而产生的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做一个道德人的心理倾向。”[4]德育教师欲在教学中充分激发中职生的道德需求应做到三个方面:(1)应设计适当的道德情境,合理引入主流价值观和近期社会热点,构成故事完整的道德情节,让中职生在一定的矛盾冲突的情景中做出判断、选择,以让其于多重选择中,独立思考、自主决定,达到对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真理性、合目的性的正确认知,并结合自身实际需求予以坚守、践行;(2)在德育实践活动开展中,中职学校必须将促进道德内化为最重要的德育目的,充分考虑中职生的道德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参与性,切忌徒具形式、讲究包装;(3)要激发中职生完全的道德发展需求, 德育者还应注意唤起中职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中职德育提倡充分明晰学生不同维度的道德需求,并基于他们个体具体内部道德发展状况,适当满足个体道德发展的需要,积极引导个体道德需求拓展为社会适应性需要,获得新的道德认知,产生新的道德需求。

(三)回归时代生活的德育内容

面对当前时代发展要求和中职生发展需求,生活化应成为当前德育内容创新的有效途径。让德育回归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 关注、指导和引导中职生的现实生活,使中职生成为一个现实的道德人,并在现实生活中自主地发展道德品质。

“生活是德育的逻辑起点,也是德育的现实起点,离开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的道德成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5]德育内容与中职生的“生活世界”的疏离是当前中职学校德育的突出问题,由于对学生生活世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缺乏应有的关照,形成德育理论中的“人学空场”。因此,中职德育应更多地关注中职生的“此在”,不仅重视他们所经历当下的生活,重视这种青少年道德发展之源,形成青少年学生道德能力发展的支点。在日常的德育教学管理中,德育者务必积极创设各种道德生活情景,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中职生对生活道德问题的自我分析、自我判断、自我评价和自我决策能力,学会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还要让中职生亲自参与多种道德实践活动,通过采用开放式的个人价值澄清过程引导他们自主地得出其信奉的正确道德准则或道德规范;也要使中职生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独立自主地去认识、去体验、去认同和去评判,基于自己的道德生活过程实现道德教育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此外,学校要增强中职生的道德判断、选择、决策能力,德育者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也就是说,不能随意地、人为地创造虚假式情景,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新时期的中职生对于现实生活中与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不符的问题是非常敏感的,而口头上讲一套、背后做一套的教学方式,只能更多地培养伪君子、下贱虫和背信弃义之人。为此,德育教师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道德现象与问题,不管是主流的还是非主流的,均应交由学生独立去分析、比较、判断、决策。而一些存在较大争议的价值问题应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单独处理,因为这些问题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可极大地调动中职生的道德思维;还有一些与道德现象是与主流价值相反的,合理的策略是与其放任其在校外“自然地”渗透,还不如在学校德育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研究。

(四)疏导结合的德育方法

中职德育方法的创新必须结合时代新特点和中职生思想特点,回归时代、回归实践、回归学生生活。

1.强化隐性德育方法。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德育的方方面面,“加强中职学校良性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营造健康的校园德育氛围,促进中职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而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实现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6]为此,中职学校要全面树立环境育人的理念,可通过加强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正态的校风、教风、学风等主流途径予以实施。此外,可结合传统节日和时代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1)根据不同月份的特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三月的“植树节”、四月的“世界卫生日”、五月的“劳动节”、六月的“爱眼日”、七月的“党的生日”、九月的“教师节”、十月的“国庆节”、十一月的“感恩节”、十二月的“庆元旦”。(2)结合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校园、实现“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腐倡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主流社会价值取向,开展一系列有益的主题教育活动或实践活动,在充分弘扬富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主旋律的基础上,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和諧的中职德育环境。

2.完善体验德育方法。这是一种重视实践体验和参与的德育方式,其内外在效果只能在实践活动中方能体现。一方面,需要改进德育课内体验方法,要求教师善于发现、收集中职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道德素材,注重他们的亲身经历;根据素材的主题分类设计不同的情景模式,以主题辩论、主题演讲、角色饰演等项目为载体,融入体验道德教育理论,让每一位学生置身其中予以体验,自觉接受道德教育的影响,以增强德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创新课外体验德育方法。结合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特点以及中职生“学做一体化”的学习特点,充分将校内外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环节等作为重要的德育阵地,积极开展有益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提升职业素养。这样,中职生可以通过完全的道德体验或实践活动逐步升华为个人道德行为,提高道德自觉性和自为性。

3.创新网络化德育方法。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运用,网络已经渗透到中职学校的各个方面,并对传统德育方法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所以,迎合中职德育发展瓶颈和中职生思想特点,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结合网络时代特点实行网络化德育方法,实为一重要途徑。首先,开设校园主题德育网站,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德育环境。可通过设立传播正确德育理念与道德知识、疏导时政热点、强化道德修养等网站,建立网上德育学校、道德论坛、道德社团和道德小组,中职生可通过浏览学校主题德育网站,了解国内外最新德育动态,增长德育知识与智慧,丰富道德视野与思想,提升道德境界,增强德育效果。其次,德育教师和德育管理着应积极走进网络与学生互动、交际。在网络对中职生影响日益深入的今天,中职学校要想保证网络德育的效果,必须以身作则,主动积极走进网络与每一位学生互动、交流,如此方能真正了解并掌握中职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特点,以及时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发展引导和问题矫正。德育者可通过微信、QQ、飞信、MSN 等工具与学生开展充分的语言、思想、心灵沟通互动;亦可“利用聊天室、德育群、校园论坛、校园BBS 等网络手段与中职生予以交际,以收集他们遇到的道德热难点问题,及时加以疏导,帮助学生释疑解惑,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现实困难”。[6]再次,还要注意规范网络行为,预防网络犯罪。中职生年龄一般在 15~18 岁之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阶段,对诸多网络信息缺乏判断力,极其容易发生网络失范行为。此外,网络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我国当前在网络失范、网络犯罪等方面的法制建设尚未健全。面对以上消极因素,中职学校德育者必须有针对性地规范学生网络行为,积极引导学生学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帮助中职生建立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倡导正确、文明的网络道德行为,最大限度地遏制中职生网络失范和网络犯罪的发生。

(五)组织有力的德育管理

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实效性,还必须注重管理机制的创新。德育管理机制的创新,首先务必要夯实德育主阵地,强化德育主渠道,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学校是主阵地,德育课是主渠道,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发挥好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充分发挥德育课教学和实训实习德育渗透的主导作用,系统整合各类德育课程资源,发挥其德育功能。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和实习实训单位紧密结合,紧紧企业实践和实训实习的良好契机,深入系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塑造其爱劳动、爱人民的真挚情感,培养其爱岗敬业、诚实可信的基本职业素养,培育其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切实增强其注重安全、信誉、质量、效率和环保的企业意识。(2)加强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充分沟通和联系协调,完善学校管理服务,帮助中职生切实解决好成才、择业、交友和身心健康等系列问题。另外,建设法制校园,支持学校教师和管理者依法依纪行使相关教育管理职责,对不良行为少年重点帮教,并注意预防校园暴力事件和学生犯罪事件,健全班级课堂教学、实训实习、课堂活动、校园安全和后勤服务等环节的保障机制,建立应急预警机制。(3)加强整体协调和组织领导,形成德育合力。中职生德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地方党务行政部门把中职生德育纳入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形成统一的领导核心,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负责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中职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EB/OL]. [2008-12-1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955/201001/xxgk_79148.html

[2] 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EB/OL].[2009-06-24].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51/201001/xxg k_79026.html.

[3]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DB/OL].[2013-03-25].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406/201303/xxgk_1 49948.html.

[4] 邵巧燕.基于道德需要理论视角构建大学生德育新模 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3):16.

[5] 王浩.价值多元化对中学德育的影响与对策[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6] 李进仕.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创新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 曹 稳]

作者:王伟华

当前中职学校创新德育论文 篇3:

基于“朋辈辅导员”探析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新模式

摘 要: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仍面临各种问题。高校中“朋辈辅导员”管理模式可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展开精准帮扶。本文简述朋辈辅导员概念,并分析了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从增强德育效果以及创新管理模式两方面阐述此模式应用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并从德育观念、管理方法、系统教学、价值观融入等方面阐述其具体工作路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朋辈辅导员;德育教育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5.006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关乎国计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中职毕业生作为一线生产技术人才的主力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当前不少中职生仍存在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前途困惑、迷茫等问题,而有效的德育教育可帮助他们坚定信念、健全人格,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当前结合高校“朋辈辅导员”模式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中职教师应对此模式加以研究,探索出具体工作路径,助推中职学校德育水平不断提高。

一、“朋辈辅导员”介绍及理论依据

朋辈辅导员具有双重含义,既是学生的朋友,又是同辈人员。学校通过朋辈辅导员建立帮扶体系,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思想等方面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促使中职学生思想和心理健康发展。朋辈辅导员模式作为心理咨询的重要手段,是有其理论依据的。首先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单个个体能够完成的,需要通过对他人行为进行观察并强化来习得,因而非常强调榜样在教育和学习中的作用。这与朋辈辅导员的理论依据是相通的,朋辈辅导员可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感染、影响学生。其次是边缘文化理论。朋辈辅导员主要由学校选拔出的有亲和力、有能力的青年教师担当,他们和学生价值观相似,生活经验相似,因此在做心理辅导时容易产生共鸣,提出的建议容易得到学生的接纳。

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

有数据显示,我国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9年超过95%,职校生已经成为非常抢手的热门人才。然而,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产生有关习惯、思想、意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为学校德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学生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其一是家庭原因,部分中职学生家长文化、教育、收入等水平较低,导致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其二,部分中职生在接受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未能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和意识,学生综合能力不高。其三,有些中职生自信心不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对自身行为约束力不足。第四,还有一些中职学生自我意识过于敏感,对他人的提醒、指正往往曲解,他们心理上渴望独立,不愿与人沟通交流。中职学校资深教师具备丰富的德育教学经验,但是和学生在年龄上存在一定差距,在德育环节,主要依照以往经验对学生进行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因此,为强化中职德育效果,可聘请青年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排头兵。这些教师和学生年龄差距较小,具备专业的知识和广泛的爱好,更容易和学生展开交流。可让青年教师担任朋辈辅导员的角色,辅助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丰富中职德育教育形式,对产生思想和心理问题的中职生进行精准帮扶[1]。

三、“朋辈辅导员”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一)增强德育教育效果

将“朋辈辅导员”管理模式引入中职德育教育,可弥补德育方式的不足,青年辅导员和班主任之间的配合可有效提高德育效果。由于班主任日常事务繁多,精力有限,不能及时发现每个中职学生的思想隐患,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此时可通过朋辈辅导员深入学生中间,和学生展开深入交流。由于朋辈辅导员和学生年龄差距较小,同时具有超前的意识,对当前社会流行的各类信息掌握较多,能更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从本质上掌握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德育方案,及时解决问题。例如,某中职学生在上学期间产生退学冲动,并且这种想法长期困扰着他,导致其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夜不能寐等问题。朋辈辅导员及时发现了该生的思想问题和情绪波动,及时和班主任、学生家长积极沟通,并多次与该生交流谈心,最终问出根本原因为家境问题,于是为其申请学校助学金,解决了该生的困难。在帮扶过程中,朋辈辅导员通过帮助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及时解决困惑,不断提升其认知水平,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中职德育教育效果。

(二)创新德育管理模式

目前,中职学校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数量较少,而学生心理问题较多,这两者的错位给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学校德育工作急需创新管理模式,而“朋辈辅导员”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在传统德育模式中,主要通过学校德育处和班主任实行两级管理。但是随着高中扩招,导致中职学校生源数量减少,素质也随之下降,部分学生存在品行方面的问题,因此急需对其进行德育教育,转化思想。过于依赖传统的德育模式,已不能适应中职德育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发展。“朋辈辅导员”管理模式引入后,为德育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引导,不但可缓解班主任的工作压力,还可创新德育教育方式。在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德育过程中,可以以自身的道德行为以及学识修养为中职学生树立榜样,用乐观的心态、青春的活力、进取的精神将其人格魅力展现出来,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引导学生。中职學生崇尚自由,喜欢模仿自己喜欢的教师,因此通过朋辈辅导员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展开精准帮扶,可有效解决中职学生思维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

四、“朋辈辅导员”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工作路径

(一)转变德育教育观

职业教育应该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结合起来,不仅是要教会学生一门技术、一种本领,更应该是价值的传递、精神的涵养和人格的建立。而传统的德育教学主要以训诫、说服等方式为主,单一的模式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要转变以往的德育观念,将“朋辈辅导员”管理模式引入其中,结合学生特点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并将其长期纳入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当中,选择德才兼备的青年教师担任辅导员,参与班级的德育管理,制定校—部—班逐级工作机制。学校德育处为主导,班主任和青年辅导员共同帮扶,完善中职德育教育管理体系。同时,为提升青年辅导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素养,应强化其对德育方针政策的学习,并定期组织心理健康培训,以便更有效地对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思想问题进行正确引导,逐渐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二)丰富德育管理方法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朋辈辅导员可充分利用新媒介,不断丰富德育管理方法。例如借助互联网,或者是利用微信、QQ等媒介,为学生打造德育教育平台,密切家校联系。在虚拟环境下,可增加师生互动的频率,有助于辅导员随时随地和学生交流,并适当为其发布德育内容。还可在校内举办各类形式新颖的文体比赛,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在特殊的节日举办主题活动,丰富德育形式。朋辈辅导员可鼓励学生积极参赛,并为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中职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德育教学质量,助力中职生找到自己的蓝海。

(三)系统开展德育教学

在中职学校通过朋辈辅导员开展德育教学,需要制定系统化的德育模式。中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辅导员应本着“匠人精神”保障整个德育过程的完整性,根据学生差异灵活教学。在具体开展过程中,辅导员可借鉴以下流程:首先,新生入学时,可制定以“职业规划”为主题的德育教育内容,让中职生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行之有效的专业学习目标,明确未来工作应具备的能力。其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辅导员可指导学生根据当初认定的目标对照学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到德育教育内容当中,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后,在临近毕业前,为学生组织校内招聘会,帮助学生明确企业用工要求,精准对接企业,为即将毕业的中职生奠定德育基础,以培养更多的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大国工匠”,为更高更强的“中国制造”筑基[3]。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教育

朋辈辅导员在开展德育教学过程中,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围绕“德育为先”确认教育目标。中职学校应将“明德”和“精技”作为立足之本,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由朋辈辅导员配合班主任转化德育困难生,将课堂教育作为德育教学的重点渠道,分享价值观中“三个倡导”的含义,结合具体授课内容将德育思想渗透其中。辅导员还可每周选取固定时间,举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专题研讨会议,带领学生集中学习。借助价值观内容和班级实际德育教育目标,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优化班级的环境布置,打造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出发点,在班级内营造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友善、爱岗敬业的班级文化。此外,还应强化班级管理,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约束和规范,形成良好的班风,将价值观渗透到德育工作全过程中,提高德育水平。

五、结语

在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攻坚期的今天,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中职学生的主要特点以及德育教育现状,高效利用“朋辈辅导员”管理模式,转变德育教育观念,创新德育管理方式,为中职学生展开系统化的德育教学。此外,还应立足学生思想健康的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打造具有特色的中职德育模式,助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制造强国”培育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守营,周君英.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德育教育方法[J].文教资料,2019(8):176.

[2]闫婷.浅谈中职学校汽修专业班主任的德育教育[J].科技风,2019(2):49.

[3]曲永栋.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德育現状及对策分析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29):304.

[责任编辑 李 媛]

作者:陶真

上一篇:银行县支行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县粮食局普法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