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文化传承能力分析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想政治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院校的第四大职能在2011年被明确的认定。高等院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的心脏”“知识的宝库”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高等院校图书馆也是科学研究服务和人才培养的学术性机构,不仅如此,其还承担着在校内传播各类先进文化的载体作用。那么,它们顺理成章的应承担起思想政治文化传承的创新的职能。根据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最新文件,在学校思想政治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图书馆应发挥关键性作用。从当前高校教育的客观形势和内在规律来看,人文学术要想进一步拓展工作领域、提升工作格局,就应当在图书馆思想政治文化传承服务上寻求新的突破。特别是近年来,信息化改造为图书馆事业带来了新的动力,有力强化了馆内多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传承服务持续呈现出的新的工作活力和人文特色。

一、应用技术,拓展服务方式

准确定位新媒体技术在现有服务上的切入口,展现图书馆应有的公益功能,尽可能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

(一)推动资源数位化,提高传承能力

借助较为成熟的数字技术,特别是利用可视化和3D扫描等先进方法,对蕴含着宝贵民族智美的馆藏“珍善孤”等类型古籍文献进行资源数字化,使得公众能够在开放条件下直面这些珍贵典籍,从而有效提升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强化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度和影响力。

(二)提高电子化水平,回应时代需求

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始提供电子书借阅服务,使用者能够在平台上使用智能手机扫码从而获取权限,并加载资源到使用者的设备上供其阅读。这一平台的开放,使得长久以来热门图书供求不匹配的问题得以有效化解,这无疑了顺应了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为了今后图书馆有效提高数字借阅水平提供了新的路径。

(三)依托多媒体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物质化

图书馆尝试牵头建立非物质文化保护联席工作机制,通过条线配合多本地或附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行采访和记录,并用多媒体技术加以整理和剪辑,从而留下宝贵的影像资源。

二、强化联盟,增加服务渠道

近年来,学科交叉已经成为高校寻求发展的突破方向。基于此,以往的单馆文献储备已经无法有效匹配这一新的发展趋势。[2]那么,尽快打破单馆制约,形成多馆联盟,促进各类资源加速流转,丰富并拓宽各类服务渠道,为高校群体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已成为必然。

(一)带动资源共建共享

多馆之间的紧密合作,大大丰富和拓宽了校内群体充分获取图书资源的便利性,为读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其能够享受更加全面和高质量的借阅体验。在加盟馆中,读者能够方便的享受多馆资源检索服务,可以在盟馆中以馆际借阅、数字资源流转和复制的形式取得自己想要的文献、知识或信息。因此,联盟形式的不断发展就实现了各馆资源在时空上的连接,有效解决了以往单馆资源覆盖面有限的问题,同时通过馆际资源流通提高了文献使用价值。在知识持续创新和融合的背景下,这一联盟形式的发展能够有效回应当代读者对于文献资源广度和深度的更大需求,并且通过共建共享将散状分布的文献资源改造成更具价值的网络形态。

(二)推动区域性联盟发展

对于加快建成区域性图书馆联盟而言,必须做好各方在规范标准上的衔接统一工作。各地相关行业协会应结合区域内的现实差异和共性需求,对照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要求,尽快制定出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文献数据和技术规范,从而为今后联盟的高效运转奠定基础。同时,各地图书馆也应充分认识到,地方所馆藏的各类文献承载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那么,作为工作战线上的重要一环,各地图书馆应紧跟党的步伐,促进经验共学共享,推动分散分布的文献数据加快聚拢,按照特色化的导向,建设多个类型数据库。如,大庆市可以顺应形势发展,积极推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联盟数据库,从而在提升资源价值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同质化建设带来浪费。

三、超越自我,优化服务

人文化图书馆的服务重点分为三类:党和政府关系民生的资政需求,需要图书馆的重点服务;重大科研课题的学科需求,需要图书馆提供相应的专题服务;因老幼残人群的特别需求,更需要图书馆的关爱服务。以上内容都要求开展相关工作时充分体现高度的人本意识,也要求学科馆员不断强化内在素质和工作方法,从而持续带动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优化服务水平,培养学科馆员走向高精专

对照当下读者在获取信息时所表现出的新特征,每座图书馆都应加快建设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科馆员梯队,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和精准性。坚持树立高精专的人才理念,引导馆员自始至终在服务时充分展现导向和熏陶功能,以其充满人文关怀的行为给公众营造出和谐、怡人的馆内氛围。同时,学科馆员的专业性也能够为服务对象形成一定的知识引导作用,有利于启发彼此的科学灵感和学术思维,不但可以为用户带来文化吸收和传承上的全新启迪,也可以给今后馆藏研究如何进一步挖掘服务深度带来新的切入点。

(二)顺应当前需要,强化科学馆员的信息化处理水平

从以往和当前的实践效果来看,加快信息化改造是全面优化人文服务的重要支撑。数字化集成管理在引入我市多家图书馆后,充分展现了其科技先进性,使得馆员能够更加精准的掌握借阅数据,从过往的借阅规律中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借阅的趋势。同时,技术上的引进也有利于改变过去的时空制约,经由App和公众号给广大读者带来更加专精深的知识引领和信息服务,并且馆员信息化处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也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科研和资政所需的文献信息支撑。

四、合作共赢,提供可及性阅读服务

图书馆承担着聚集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职责,同时其也具有鲜明的公共服务特征,为此要想更加充分回应当前全国上下如火如荼的全民阅读推广,那么必然需要引入更多的合作伙伴。

(一)与文化单位合作

通过强化和博物馆、纪念馆的联系和合作,可以借助更多平台进行图书展,就能够从这些文化单位导入更多的关注度和人流,形成“以展促读,以读促展”的良好格局。有利于向公众呈现璀璨的传统文化精髓和科学先进的当代中国精神和价值观。

(二)与优质教育资源合作

当前,不少单位的工作清单中已经明确列入了“同读一本书”的活动,其中高校和党校的作用格外突出。

这些活动开展过程中,无论是机关单位还是城乡社区都可以邀高校和党校讲师做现场讲演,从而可以充分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导向服务,引导他们正确的理解书中内容并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

例如大庆市委党校就发起了共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活动,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得参与者都充分了解到无论是信仰马克思主义,还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都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由此大大强化干部群众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意识。

(三)与人员密集型公共场所合作

如商场、车站、街道等人员密度和流动性突出,因此可以在这些及类似场所选择交通通畅的地点设立自助图书借阅柜等站点,优化借还流程。同时,还可尝试设立电子借阅机,引导广大读者通过智能移动终端进行扫码下载,拓展数字化读书覆盖面。公共场所的自助式服务,能够有效营造城市阅读氛围,带动全民阅读。

思想政治文化传承服务创新既事关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事关强化文化认同与自信。有利于发扬革命文化精神信仰,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政治辨别力;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国内文化市场繁荣和发展,为公众的精神世界提供优质养分;有助于巩固全党全社会思想工作上的持久稳定。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可以预见今后的文化传承服务创新必然会硕果累累,并在推动我国文化发展上呈现更大实践价值。

摘要:在新时代思想浪潮中,中华优秀文化的大智慧在现代社会治理中依然发挥作用。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不断地创新文化传承服务,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激发民族文化的内在创新基因;有助于巩固和提升革命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水平,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文化传承能力。依托互联网环境,从技术应用,拓展服务方式;强化联盟,增加服务渠道;超越自我,加强服务人文化;合作共赢,为读者提供可及性阅读服务等角度,探讨了图书馆在思想政治文化传承服务上的创新举措。

关键词:图书馆,思想政治,文化传承,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 黄毕惠.文化自觉:对图书馆文化传承与创新行为的反思[J].图书馆工作与反思, 2012 (6) :11-14.

[2] 范广兵, 王燕海, 盛春蕾.新信息环境下专业图书馆联盟与服务体系建设——以中国科学院专业图书馆联盟为例[J].现代情报, 2009 (12) :102-104+108.

[3] 王瑛.构建和谐社会与图书馆使命[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7 (2) :26-27+120.

上一篇:关于下岗职工状况分析下一篇: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