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事仲裁机构

2022-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国际商事仲裁机构

国际商事仲裁可仲裁事项范围研究

摘要:国际商事仲裁作为一种争端解决方式,本身具有的灵活性、自治性和权威性等优势使得它得到越来越多的实践和运用。而对于什么样的争议可以用国际商事仲裁制度解决,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而引发的一个重要的界定便是该“争议”本身是否属于国际商事仲裁事项范围,从争议事项的范围入手,探讨“争议”可仲裁的法律规定和实践。

关键词:商事仲裁;可仲裁事项;范围

国际商事仲裁的定义有多种表达,我国学者韩德培教授认为,国际商事仲裁概括定义为:当事人各方将他们之间发生的具有国际性或涉外性的商事争议提交由一名或数名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由该仲裁庭作出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的裁决。

一、争议事项可仲裁性的法律意义

(一)可仲裁性决定了仲裁协议的效力

如果双方当事人在有关的仲裁协议中约定提交的仲裁事项根据仲裁协议的准据法是不能够通过仲裁的方式解决的话,则一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向仲裁地的法院申请确认该仲裁协议无效,继而终止仲裁程序。按照国际私法的一般规则,除了当事人缔结仲裁协议的能力问题要受其属人法及行为地法支配以外,仲裁协议的其他事项应受当事人明示选择的法律支配,当事人未就仲裁协议的准据法作出选择或者该选择违反仲裁地的强制性法律规定时,则应适用仲裁地的法律以决定仲裁协议的效力。

仲裁协议的效力取决于仲裁地法律和仲裁裁决拟执行地法律。因为根据不同的法律,同一个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问题可能结果截然不同。争议事项提交仲裁机构以后,仲裁庭行使仲裁权时对争议事项可仲裁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仲裁过程中法律的适用及仲裁地点的选择上。

(二)能否得到有关国家法院的承认与执行

仲裁庭对争议事项的裁决依靠的是仲裁裁决执行地法。而仲裁裁决执行地法对可仲裁性问题的影响体现在1958年联合国在纽约主持签订的《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即《纽约公约》)第5条第2款:“倘申请承认及执行地所在国之主管机关认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亦得拒不承认及执行仲裁裁决。一是争议事项是否依该国法律为可仲裁事项;二是承认和执行该裁决是否将违背该国公共政策。如经审查,不符合可仲裁性和公共政策的要求,则可拒绝承认和执行。”[1]

由上可知,仲裁裁决的认可和执行可能由于争议事项在仲裁裁决执行地本国法中是不可仲裁的而被拒绝。因此,法院地法在决定可仲裁性事项的问题上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另一个意义上可以说,国际商事仲裁也是缔约国在本国内放弃其权利而尊重仲裁员的裁决[2]。

二、确定商事仲裁范围的法律规定

(一)国际条约的界定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贸易交往不断扩大,再加上国际商事仲裁的完全自愿性,是根据当事人的自主意志决定的[3],使得仲裁已经发展成为现代解决国际商事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并已建立起一套相当完善的法律制度。世界各国大多制定有本国的仲裁法,以调整有关的国际商事仲裁法律关系。为了协调和统一各国的仲裁立法,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多项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国际公约和文件。1923年日内瓦《仲裁条款议定书》将仲裁协议事项限定在“商事问题或者其他可以用仲裁方式解决的问题”。1958年《纽约公约》规定有商事保留条款,即公约缔约国可以声明:“本国只对根据本国法属于商事的法律关系——不论其是不是契约关系——所引起的争执适用本公约”,从而把非商事争执排除在适用《纽约公约》的范围之外,同时上文也阐述了该公约第5条第2款还规定了争执的事项依照仲裁裁决执行地国法不可以用仲裁方式解决时,被申请承认和执行地法院可拒绝承认和执行裁决。但是该公约并未具体说明哪些是属于“商事争议”。

在1965年的《华盛顿公约》第25条第1款对可仲裁事项作出了规定:“适用于缔约国(或缔约国向中心指定的该国的任何组成部分或机构)和另一缔约国国民之间直接因投资而产生并经双方书面同意提交给中心的任何法律争端。当双方表示同意后,任何一方不得单方面撤销其同意”。将可仲裁事项限定在因投资产生的任何法律争端。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于1985年制定了《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示范法》),但该法仍未能对可仲裁性问题形成统一意见,只在注释中对“商事”一词加以说明,认为:“‘商事’一词应给予广义的解释,以便包括产生于所有具有商业性质的关系的事项,不论这种关系是否为契约关系。具有商事性质的关系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交易:任何提供或交换商品或劳务的贸易交易;销售协议;商事代表或代理;保付代理;租赁;咨询;设计;许可;投资;融资;银行业;保险;开采协议或特许权;合营企业或其他形式的工业或商业合作;客户的航空、海洋、铁路或公路运输”。

(二)各国立法之比较

各国对可仲裁事项的规定,因为其历史和国家利益的不同,也有所异同。

《法国商事法典》第631条规定,只有关于商事问题的仲裁条款才是有效的。1987年《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案》第177条第1款规定:“所有具有财产性质的争议,均可提交仲裁解决”。

德国的仲裁法并没有单独立法,而是作为《民事诉讼法》的一部分,同时适用国内和国际仲裁。《民事诉讼法》第1030条第1款规定:“任何涉及经济利益的请求,均可成为仲裁协议的标的”关键在于提交仲裁的争议事项是否追求一种广义上的经济目的;而并不取决于争议事基属于私法领域还是公法领域,例如关于公用征收之赔偿应该可以提交仲裁”[4]。

这是按照西方长期形成的“私人财产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当事人一般有权就其财产所有权及其有关的权利享有自由处分的权利,因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权利方面的争议均可提交仲裁解决[5]。而与人的身份有关的争议,如人的行为能力、婚姻、抚养、继承等方面的争议,就不能通过仲裁方式解决。

我国《仲裁法》第2条规定的受理范围如下:“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

1970年《美国联邦仲裁法》第2条规定,只有“海事交易”或者“证实属商事交易”合同的仲裁协议才是有效的、不可撤销和可执行的。相比之下,美国对国际商事仲裁的开放程度,比起上述大陆法国家,较为广泛。一些传统上不能仲裁的事项,只要当事人之间订有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均可通过仲裁解决。如海上货物运输的损害赔偿问题、反托拉斯法、欺诈合同、违法合同、证券争议等,均可通过仲裁解决。

三、我国仲裁事项范围发展趋势

我国《仲裁法》第2条规定的受理范围如下:“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从仲裁范围的确定标准来看,大致包括:1)仲裁主体的平等性,即当事人的地位应当平等,只有平等主体之间的民商事糾纷才能仲裁;2)仲裁事项的可处分性,即仲裁事项必须是当事人有权处分的民事实体权利,可以随意行使、主张、变更或者放弃自己的民事实体权利;3)争议内容的财产性,即可以提交仲裁的纠纷须为民事经济纠纷,凡不具备财产性的身份权纠纷或虽涉及当事人的财产权益但建立在身份关系基础上的民事纠纷均不能以仲裁方式解决[6]。

同时,根据第3条规定的不受理情形如下:“(一)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同上述其他国家一样,与人的身份有关的争议,如人的行为能力、婚姻、抚养、继承等方面的争议,也不能通过仲裁方式解决。

我国加入1958年《纽约公约》时作出了商事保留声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87年《关于执行我国加入的〈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通知》,“商事法律关系”指:由于合同、侵权或者根据有關法律规定而产生的经济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例如货物买卖、财产租赁、工程承包、加工承揽、技术转让、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勘探开发自然资源、保险、保险、信贷、劳务、代理、咨询服务和海上、民用航空、铁路、公路的客货运输以及产品责任、环境污染、海上事故和所有权等,但不包括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争端[7]。

我国最主要的仲裁机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也根据国际标准制定了它的规则和程序[8],形成了《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综上所述,国际商事仲裁的可仲裁事项在各国法律和国际公约中都有所体现。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客体日益扩大,可仲裁事项的范围呈现了扩大化的趋势[9]。许多传统不可仲裁的事项,如反托拉斯争议、消费者争议、知识产权争议、证券争议也已经在一些国家的实践中通过仲裁方式仲裁。

参考文献:

[1]《纽约公约》第5条第2款[Z]

[2]Steven H.Reisberg:Best Practices foe International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Leading Lawyers on Understanding ADR Laws and Polices,Overcoming Challenges,and Succeeding in a Global Setting,Aspatore,2007:1.

[3]Dr.Ljiljana Biukovic: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 Cyberspace:Recent Developments,Northwester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Business,Spring,2002:328.

[4]孙珺,德国仲裁立法改革[J].外国法译评,1999,(1):78-89.

[5]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案例解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9.

[6]黄进,马德才.国际商事争议可仲裁范围的扩展趋势之探析—兼评我国有关规定[J].法学评论,2007,(3):54-58.

[7]黄进.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机制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87.

[8]Lean E.Trakman: "Legal Traditions" and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Amerrica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2006:22.

[9]黄进.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机制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32.

作者:柳琼 宋扬

第2篇: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商事仲裁活动越来越频繁,国际商事仲裁的研究也得到进一步深化,从而促进了我国国际商事仲裁制度不断完善。然而,在我国仲裁制度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种种不足,在仲裁机构、仲裁协议、仲裁监督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仍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同时对我国现行的仲裁法应参照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修改,推动仲裁立法使之与国际通行作法接轨,以加快我国仲裁事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使我国国际商事仲裁各方面的制度不断得到完善。

关键词:国际商事仲裁;仲裁法;仲裁制度

仲裁是人类社会解决矛盾的最古老的方式之一,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仲裁这一纠纷解决方式在国际商贸领域的适用日益普遍。国际商事仲裁是国际商事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在争议发生后,依据仲裁条款或仲裁协议,自愿将争议提交某一临时仲裁机构或某一国际常设仲裁机构审理,由其根据有关法律或公平合理原则作出裁决,从而解决争议,是解决国际商事争议使用较普遍的方式。大量有关仲裁的国际公约的存在使得国际商事仲裁的结果比国际民事诉讼更加便于执行,特别是联合国1958 年《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即《纽约公约》)的实践,使仲裁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一套完整的国际商事仲裁制度已经建立并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有效手段之一。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制度一直重视国际化的发展问题和与国际接轨,在修改原有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制定新法,积极加入重要的国际仲裁公约,并在与许多国家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和司法协助协定中规定仲裁内容。

一、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发展

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国际商事仲裁的实践,仲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而日益重要,调整国际商事仲裁的法律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前进的发展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全面实施改革开放,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迅速加强,涉外经济贸易纠纷大量出现,为我国国际商事仲裁法律制度提供了发展的契机。1980年2月对外贸易仲裁委员会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案件受理范围扩大到有关中外合资经营、外国来华投资建厂、中外银行相互信贷等各种对外经济合作方面发生的争议。1986年12月2日,我国加入1958年《纽约公约》,标志着我国在国际商事仲裁方面开始走上国际化和统一化的道路。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都取得了突出成就,跨国贸易量增加,相应地涉外经济贸易纠纷也日益频繁,我国的涉外仲裁机构受案量显著增加。国家根据现实的需要,于1991年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单列一编特别规定了涉外民事诉讼程序包括涉外仲裁的基本制度。同时,我国参照国际上的通行规定,于1994年8月31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仲裁法律关系的《仲裁法》,表明我国国际商事仲裁制度在其发展进程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以迅速、灵活、节省当事人的费用和时间等优越条件,彻底改变了我国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仲裁制度,这对规范和统一国内仲裁制度,促进我国国内仲裁制度与国际上通行的仲裁制度接轨起到了积极作用,堪称中国仲裁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仲裁法》施行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又针对在仲裁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了配合我国仲裁法的贯彻与实施,先后作出了30余项有关仲裁制度的司法解释,以弥补仲裁立法的空白,这对促进我国仲裁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现行的国际商事仲裁法律规范体系是以1995年9月1日实施的《仲裁法》为基础建立的,1991年《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及中国参加订立或批准的双边条约和国际公约则构成了整个制度的基础。

同时,随着仲裁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专业仲裁从业人员逐渐增多,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仲裁运行模式。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50多年来始终坚持独立性和民间性,实行与国际通行做法相一致的商事仲裁规则处理了大量国际和国内仲裁案件,仲裁裁决的公正性得到了普遍认可,并赢得了国际声誉,并已成为与国际商会仲裁院、美国仲裁协会、伦敦国际仲裁院、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等齐名的国际商事仲裁机构。国际商事仲裁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批专业人员成为了雅典奥运会国际体育仲裁院(CAS)仲裁员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临时仲裁庭仲裁员,一些研究机构成功地与英国、美国等国际仲裁举办了国际性仲裁专业研讨会,标志着我国仲裁与国际仲裁的接轨,进入了国际理论研究的领域,可以说中国国际商事仲裁正逐步步入辉煌。

二、中国国际商事仲裁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仲裁作为解决民事、经济纠纷的一种方式,现已被我国立法所确认,这对于我国仲裁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国在开展国际商事仲裁研究不断吸收和借鉴国际长期以来形成的研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际商事仲裁研究,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创新不足。中国商事仲裁制度的发展起步晚,在形成初期,本质上属行政仲裁,也由于仲裁实践发展的落后,理论研究也相对滞后,早期大多是介绍国外仲裁立法、实践和理论研究情况。《仲裁法》实施后中国仲裁制度经过10年的发展,已完成了“仲裁法律制度的制度生成阶段”,但这种研究现状已明显不能满足仲裁制度快速发展的需要,形势的发展需要研究者们在引进国外理论的基础上有更多的理论创新。

2.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在仲裁理论的研究上,仲裁学者专职从事学理研究,对我国仲裁实践的现实需求关注太少。另一方面,洞悉仲裁实务的仲裁业内人员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探究力度还不够。但是应该看到该问题正向着不断改善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仲裁从业者开始从理论上探讨仲裁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学者们也逐渐参与到仲裁实践中来,提出了一些有创意、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

3.仲裁研究专业化,面向社会大众不够。仲裁制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理解和支持。只有社会公众了解仲裁,他们才会更多地选择仲裁。但他们要么视仲裁为与法院一样的国家司法机关,要么看成是毫无法律强制力的一般民间调解,对仲裁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全。这就要求仲裁的研究者也要多面向非专业的一般民众撰写一些介绍性、诠释性的文章,增进社会对仲裁制度的理解与支持。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现行的国际商事仲裁制度虽然经过发展取得很大成绩,但是应当看到,由于立法时对仲裁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未破除行政主导观念,思想不够解放,未能大胆吸收国际经验,同时出于平衡各部门既得利益的需要,我国《仲裁法》在许多方面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与国际通行做法存在相当的距离。[2]在某些制度的设计上,不仅与实际相脱节,而且也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仲裁程序诉讼化、仲裁设置简单化、仲裁与司法监督非协调化、仲裁机构行政化,必须改革现有仲裁制度,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使之与国际通行的仲裁制度接轨。[3]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我国仲裁制度才能得以完善。

三、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完善

在世界经济贸易密切往来的今天,完善我国国际商事仲裁制度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应该重视这一行业的发展。我国国际私法学界和仲裁法学界关于仲裁制度完善问题的讨论日渐深入,形成了一些研究热点和重点,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变通仲裁协议的形式要件。

近年来,我国仲裁在解决民商事争端中的地位得以不断提升,可仲裁事项、仲裁主体范围等不断扩大。突出表现为仲裁协议的效力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向非书面签约第三人延伸。仲裁协议对未签约人的这种不断扩张的法律约束力,也被形象地称为仲裁协议的“长臂效力”。[4] 有学者认为,是否承认仲裁协议在特定情况下对仲裁协议未签署人也产生约束力,反映了先进仲裁制度和落后仲裁制度的分野。 [5]在认定此类仲裁协议的效力时,就应当运用相对灵活的认定方法,充分考虑当事人签订仲裁协议时的仲裁意图。虽然目前口头合同的效力没有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承认,但从1985年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以下简称《示范法》)的修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发展趋势。鉴于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所提倡的《示范法》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所吸取和接纳,中国有必要参照《示范法》对仲裁协议的形式作出修改。这样修改仲裁协议形式要件的僵化规定,增强立法的弹性,既能够与国际仲裁通行作法接轨,又有利于促进我国仲裁事业的发展,也可提高当事人的仲裁意识。

2.规定临时仲裁的相关内容。

临时仲裁制度有着机构仲裁所无法替代的优势,而且它更能体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体现仲裁的本质,更能发挥仲裁快捷经济地解决商事纠纷的优点,大多数国家的仲裁立法及有关国际仲裁公约都对临时仲裁作出规定,允许当事人可以自由决定将纠纷提交常设仲裁机构或者临时仲裁机构审理并作出裁决。《纽约公约》于1987 年4 月22 日对中国生效,我国就应在《仲裁法》中对临时仲裁作出法律规定,以贯彻当事人意思自治这一原则,应对临时仲裁员的产生办法、仲裁庭的组成、仲裁地点及裁决纠纷所适用的程序规则等,作出相应规定,以便当事人选择。自主性较强的临时仲裁虽有一定的风险,但这也有利于增加中国仲裁制度的吸引力。因为从我国涉外仲裁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国际商事仲裁制度几乎同步于其他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享有一定的声誉。国际仲裁人才资源是各国可共享的,中国在这方面也应更加重视和相对正视。

3.建立区际仲裁制度。

香港和澳门回归之后,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各地之间的法律统属于不同的法系,法律制度之间的差异和政治问题的隔阂使得两岸三地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颇为复杂,并因此而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建立区际仲裁制度是克服我国一国两制下区际司法独立障碍,解决区际商事争议的最有效的方式。内地与香港已经探索出了解决区际司法协助问题的最佳方法和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在相互尊重两地现有法律制度的情况下,由两个法域协商并达成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然后各自按照本法域的法律程序加以确认,完成两地立法的衔接,这样既可以保证相关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可以避免其他两种途径的弊端。 [6]

4.完善仲裁的司法监督。

任何制度的有效运作都离不开一个好的外部环境,仲裁制度也是如此,人民法院应当为仲裁程序的有效运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仲裁作为一种司法外的纠纷解决方式,与通过法院解决纠纷存在着不同之处,法律不能强求仲裁与司法解决纠纷完全一致,将对司法的要求强加于仲裁之上。仲裁的司法监督主要表现在重新仲裁、仲裁协议,管辖权的司法审查、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撤销、司法监督的范围等几个方面。我国在这方面主张采取“原则上不监督,但在当事人协议同意时可监督仲裁实体内容”的做法。“仲裁法的改革不必在‘程序监督论’与‘实体监督论’之间作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只要承认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权利,那么,在法院是否监督仲裁实体内容的立法模式选择上,法院原则上不监督仲裁实体,但在当事人协议同意时可以监督的模式当然是最佳方案。”[7]

5.对传统方法的突破。

和传统的替代性争议解决办法一样,网上替代性争议解决办法的核心在于以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方式提供争议解决服务。在网上仲裁程序中,业经身份鉴别的文件资料可以安全地在当事人间传输,当事各方可足不出户地进行案件的虚拟庭审,“面对面”地陈述案情、进行答辩、出示证据材料并予以质证。整个案件程序被全程以电子方式记录下来,可由有权对之进行解密的各当事方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之进行解密展示。因此,网上仲裁具备了常规仲裁的绝大部分优点,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吸引力。 网上仲裁的出现不仅是在形式方面对传统仲裁的突破,更是需要人们来认识既有的仲裁法律制度所面临的新课题,包括:在线仲裁协议的形式要求,网上仲裁的仲裁地问题,网上仲裁裁决及其撤销、承认与执行以及网上仲裁是否适用现有的国内和国际仲裁法律制度。 [8]

6.新理论初步形成。

在我国仲裁研究发展中,各仲裁机构不断创新,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新的仲裁理念。如:仲裁与调解相结合,这在国际上被称为“东方经验”。王生长博士所著《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理论与实务问题》一书,从理论与实践上对仲裁与调解相结合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分析。这一仲裁模式要求:“仲裁员在仲裁过程中应当为当事人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气氛,比诉讼更加理性,更有人情,而不造成双方剑拔弩张,仲裁员应该督促当事人理性地进行综合分析、权衡利弊,真正了解自己的得失,仲裁要合法、合情、合理,还要合算”。[9] 化解民商事争议,应坚持“公正、有效、经济、和谐”的价值取向,不能坚持传统的对仲裁、诉讼等化解争议方式的理解,从而实现经济、和谐地处理纠纷或争议。[10]

7. 修改立法相关规定。

我国国际商事仲裁立法主要见之于1991年民事诉讼法及1994 年仲裁法。近几年,仲裁法的完善是仲裁界的热门话题,但事实上,如果民诉法不修改,仲裁法是不可能得到彻底改进的。完善我国的国际商事仲裁立法,这一点不可忽视。在民事诉讼法第四编中“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为我国早期的国际商事仲裁立法,但其存在内容简略、视角立法技术粗糙、立法者知识准备不足等问题。应在民诉法有关规定及仲裁法的基础上更多考虑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并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我国现行仲裁法第七章为“涉外仲裁的特别规定”,修订仲裁法涉及到对第七章的修订,通常认为,广义的“国际”一词涵盖“涉外”,但“涉外”一词却不等于“国际”,在术语上应限制使用“涉外仲裁”而广泛采用“国际商事仲裁”。如果仅提及“涉外”仲裁使得中国的仲裁制度似乎国别性太强,从而不利于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国际化。

四、结论

通过对我国国际商事仲裁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其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尽管我国国际商事仲裁已有50年的历史,我国现行有关调整国际商事仲裁的法律已成体系,国际仲裁事业发展迅速,但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相比仍然有一些尚待改进与完善的地方。我们应该尊重仲裁制度的自治性原则,追求效益、公平和独立的仲裁价值观,实行国际化与本土化兼备的国际商事仲裁制度。为了使我国的仲裁事业融入国际仲裁市场,加快我国仲裁事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应当参照《示范法》的规定对我国现行的仲裁法进行修改,以便使我国的国际商事仲裁各方面制度不断得到完善。

从仲裁法实施到今天,我国国际商事仲裁制度正稳步进入稳定、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将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仲裁大国。树立现代化的仲裁理念已成为广大学者和仲裁界人士的共识,如何在我国具体实施替代性争议解决方式并走出中国特色,还需要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时值1958年《纽约公约》签订50周年,我国应站在国际商事仲裁新的地平线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的仲裁制度,加强理论研究,推动仲裁立法,与国际通行作法接轨,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商事仲裁发展的要求,相信我国国际商事仲裁制度将有一个令人期待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王汉斌.纪念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成立四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涉外仲裁年刊,1995 -1997:1.

[2] 赵健.回顾与展望:世纪之交的中国国际商事仲裁[J].仲裁与法律,2001(1):2.

[3] 宋朝武.我国仲裁制度:弊端及其克服[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2,20(6):91-98.

[4] 赵健.长臂的仲裁协议:论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J].仲裁与法律,2005(2):25-32.

[5] 王长生.仲裁协议及其效力确定[J].仲裁与法律,2001(10):5.

[6] 詹礼愿.中国区际商事仲裁制度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

[7] 万鄂湘,于喜富.再论司法与仲裁的关系[J].法学评论,2004(3):60-69.

[8] 李虎.网上仲裁总论[J].仲裁研究,2005(3):78-83.

[9] 张斌.仲裁法新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2-4.

[10] 高顺龄,熊世忠.市场主体的新需求和仲裁服务的新方式[J].中国仲裁与司法,2004(3):38.

[11] 宋连斌.国际商事仲裁立法有待加速[N].人民法院报,2004-04-07(21).

作者:王 晶 王 瀚

第3篇:国际商事仲裁临时措施释义

摘要:国际商事仲裁作为一种高效、可执行性强的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临时措施是国际商事仲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2006年《示范法》在临时措施发布与执行的规定上给了世界各国一个很好的参考。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但各种仲裁规则做了很好的尝试,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在发布主体、发布类型以及适用与执行方面与国际主流理念保持一致。

关键词:国际商事仲裁;临时措施;仲裁规则

国际商事仲裁临时措施是指,在“国际商事仲裁程序开始之前或者进行期间,或者在作出终局裁决之前,一方当事人往往寻求对仲裁协议项下的事项采取临时性的措施,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对与争议有关的财产或行为采取保全措施。”

一、联合国贸法会2006年《示范法》临时措施条款的分析

联合国贸法会2006年《示范法》是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第39届会议上被审议通过的,其中,新《示范法》用第4A章“临时措施和初步命令”取代了最初1985年版本的《示范法》第17条,极大丰富并完善了有关临时措施的条件和适用,修订最为重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临时措施承认与执行”(第4节)制度,这与《示范法》中“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第35、36条)制度相呼应,进一步完善了《示范法》的可执行制度。

(一)仲裁庭的权利

《示范法》规定,在仲裁庭形成终局裁决前,当事人有权请求采取临时性救济措施。新西兰的法院认为,《示范法》第17条第(2)款(a)项的目的在于维持和恢复事件争端明确前的状态,而不打算创造限制性门槛。所谓现状,就是冲突双方的最后和平状态。同时,新西兰法院也倾向于超越本项规定的具体情境,因为有时紧急情况可能会触及到公共利益或第三方利益,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也可以使用临时措施。此项规定的临时措施应定义为维持现状。

《示范法》第17条第(2)款(b)项规定了行为保全,其包括如给予反诉讼禁止令,不举行新闻发布会或发布新闻稿,不得公开某些信息或不得违反保密协议,责令停止电视广告等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些行为保全措施在很多情况下是十分必要且紧急的,这也体现了《示范法》的先进性。《示范法》第17条第(2)款(c)项规定了财产保全,它决定着仲裁终局裁决是否还具有可执行性。例如,遵守与第三人的约定或合理处置销售的易腐败商品,如果一方不及时处理或趁机转移财产,将承受其后果。

《示范法》第17条第(2)款(d)项赋予了仲裁庭权力以实施证据保全。例如,如果争端是关于一批咖啡或可可豆的质量,那么定量的测量必须在货物销售或变质之前进行,一些记录必须保存,最好由独立的专家操作,在这些证据可能被覆盖或者消失的仲裁过程中,证人和专家必须担负起职责。同时,《示范法》也规定,一方当事人如果想请求仲裁庭采取临时措施,就必须满足紧迫性和可期待性的条件。除此之外,《示范法》还对证据保全的条件提出了特殊要求,由此可见,《示范法》对证据保全临时措施的适用更为严格。

(二)临时措施的适用

对于临时措施的修改、中止和终结的适用,《示范法》认为仲裁庭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做出修改、中止和终结其已准予采取的临时措施,也可以在“非常情况”下,通知双方当事人后采取上述措施。但《示范法》并未对“非常情况”的范围进行解释。对于申请临时措施的当事人,《示范法》对必要的担保提出了要求,这对临时措施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它有效保护了争议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使得这一制度可以健康运行。关于披露的执行,《示范法》赋予了仲裁庭权利:“仲裁庭可以要求任何当事人迅速披露在请求或者准予采取临时措施时而依据的情形所发生的任何重大变化。”此款规定也旨在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如果当事人对于临时措施的申请是没有必要的,并给对方当事人造成了损失或产生了额外费用,应该承担赔偿责任。但该条款将费用的赔偿限定在了“仲裁程序的任何时候”,如果在仲裁终局后才发现相关情况,该如何追责呢?笔者认为,可以将此责任等同于损害赔偿,赋予其起诉的权利。

(三)临时措施的承认与执行

临时措施的承认与执行是2006年版《示范法》修改的亮点,它充分彰显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在制定法律范本上的功力和前瞻性,为世界各国相关领域的立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示范法》在临时措施的承认与执行方面规定,临时措施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对各国都是有约束力的,同时也表明,临时措施是要通过法院加以实行的,这也保证了执行的可行性。示范法也对第三人权利加强了保护,同时赋予了执行法院一定的自由度,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决定。在对承认与执行作出规定的同时,《示范法》对于拒绝承认与执行的情形也做了列举,其目的在于限制执行法院可拒绝执行的情形,同时也与本法第36条形成了呼应,使得《示范法》的执行制度更为完整。

(四)法院下令采取临时措施

《示范法》明确了临时措施发布主体采取仲裁庭与法院一般竞合模式。这符合实际执行情况,各执行地法院本就具有依据本国法采取临时措施的权力,同时,很多临时性仲裁案件也多在仲裁开始前出现紧急情况,此时法院可以发挥其作用。所以,此种模式是现在很受推崇的模式。

二、我国有关临时措施的立法情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商事活动越来越频繁,仲裁已成为解决商事争端的有效手段,随着商事仲裁的快速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多,临时性救济制度亟待完善,尤其是有关证据保全和财产保全临时措施制度的落后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我国法律关于仲裁中临时措施的相关规定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在临时措施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民诉法》第101条第1款规定了“财产保全”,但须通过法院行使;第81条第2款规定了“证据保全”;第100条第1款对“行为保全”进行了尝试,但目前只局限于诉讼保全中,相信这会对仲裁中的临时措施形式的多样化有所促进。

除了新修订的《民诉法》,我国在2009年新修订的《仲裁法》中也有相关规定。该法第28条、第68条针对仲裁过程中的意外情况规定了临时措施,涉及财产保全与证据保全,同时还谈到了费用与损害赔偿,但主体都限定为人民法院,过于单一。同时,我国2000年《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和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也有条款涉及到仲裁中的保全,但规定极为简单,且适用范围较窄。

从上述几部法律的法条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关于仲裁中的临时措施法律规定发展较为滞后,且过于零散,大都散落在诉讼保全的条款中,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在具体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受限,虽然新修订的《民诉法》已有较大突破,但力度远远不够,建议应更加注重此方面立法的体系性。

(二)我国仲裁规则中关于仲裁临时措施的相关规定

随着新修订《民诉法》的颁布,我国各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也在发生着变化,有的还取得了很大突破,这要归功于相应法律的进步,同时也体现了仲裁这种自发的纠纷解决机制有着其巨大的活力和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

2015年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以下简称《贸仲2015规则》)关于临时措施的表述规定在第23条。首先,《贸仲2015规则》对临时措施的发布主体有了新的突破,它认可了仲裁庭可以根据申请发布紧急性的临时救济措施,这与当前国际主流的模式保持了一致。其次,《贸仲2015规则》对临时措施的担保也进行了规范。

《华南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以下简称《华贸规则》)用独立的一章规定了临时措施。它创造性的将临时性救济措施分为了“保全”与“其他临时措施”,并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发布主体,“保全”的发布由仲裁委员会移交有管辖权的法院,而“其他临时措施”经当事人请求由仲裁庭以程序令或中间裁决的方式作出。《华贸规则》根据临时措施对当事人影响的程度对其进行了划分,以求达到兼顾效力与效率,是一种比较好的尝试,但这又需要对“保全”与“其他临时措施”进行准确的定义,而这种定义目前又是模糊的,不管怎样,《华贸规则》对临时措施的发布主体还是有所突破,并且有意尝试构建“临时措施”的独立规则体系。

我国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仲裁规则》(以下简称《自贸区仲裁规则》)用1章7条23款来阐述“临时措施”,在目前国内相关规则中算是最多最全的规范了。与以往的规则文本相比,《自贸区仲裁规则》很好的贯彻了《示范法》的相关原则,同时也结合了自贸区目前的实际情况,相信这一规则也一定会给自贸区的的经济带来更多的活力。

通过上述仲裁规则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仲裁规则对于临时措施的规定比我国目前的相关立法更为超前。在发布主体、发布类型以及适用与执行方面都与国际主流理念一致,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同时也与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情况相适应,能够尽量满足商事活动的需要。当然我们同样也要意识到,仲裁规则毕竟不是法律,其适用范围、适用效力和执行效力都与法律有着本质区别,如果一项临时措施发出,到了具体执行法院,法院不予认可,那将毫无意义,因此尽快完善相关立法迫在眉睫,上述仲裁规则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探索。

(三)我国国际商事仲裁临时措施的完善建议

1. 增加仲裁临时措施的发布主体

从对2006《示范法》相关条文的解读中可以发现,关于仲裁临时措施的发布主体模式的选择,世界各国更倾向于法院与仲裁庭的竞合模式。不管是法院与仲裁庭各司其职,还是法院作为仲裁庭的有益协助,这种竞合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兼顾效力与效率,能够更快速有效的为商事活动服务,因此,我国立法应尽快改变单一发布主体模式,更好的适应商事仲裁的需求。

2. 丰富仲裁临时措施的发布类型

通过对各国商事仲裁临时措施相关立法的研究可以发现,临时措施的形式日趋多样化,这与当今活跃的商事环境不无关系,这也正是商事仲裁的特点与优势,我国仲裁条款中临时措施的形式也十分多元化,传统立法中的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已不能满足如今多样化的商事活动,需要进行有益的补充。例如行为保全就十分必要,它可以及时的保护相关当事人的利益,新修订的《民诉法》也已将其作为诉讼保全的一种形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应尽早将其丰富到仲裁临时措施中。

3. 加强我国仲裁临时措施的域外执行效力

国际商事仲裁的临时措施主要应用于跨国贸易的纠纷中,因此,裁决的域外执行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否则做出的裁决到了另一个国家很可能变成一纸空文。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立法还很滞后,基本没有规定,这就很容易导致国内作出的临时措施裁决无法在他国执行,同时我们也无根据去执行他国做出的国际商事仲裁临时措施的裁决。我们应尽快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并积极与别国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来加强本国的裁决在他国的执行效力。

4. 完善我国仲裁临时措施的体系建设

一项制度的成熟依赖于一套完整的体系,《自贸区仲裁规则》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它从多个层次和角度完善了仲裁临时措施制度,这也与2006《示范法》保持了一致,我国应从法律层面构建一套完整的商事仲裁临时措施体系,更好的为我国日益丰富的商事活动助力。

国际商事仲裁中的临时措施就其本质而言,是为了防止当事人在仲裁裁决作出之前转移其所占有或拥有的财产,保障仲裁裁决作出后能够得到顺利执行。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2006年的《示范法》给了世界各国一个很好的参考。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但新修订的《民诉法》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国内各种仲裁规则也在做着各种尝试,目的都是为了完善我国国际商事仲裁临时措施制度,促进商事活动繁荣。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立法会在仲裁临时措施领域有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法原理与案例教程[M].法律出版社.2010.

[3]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李晶.国际商事仲裁中临时措施在中国的新发展——以民诉法修改和仲裁规则修订为视角[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

作者:孙铭浩

第4篇:国际商事中的仲裁

以WTO 和国际投资为例 根据传统的国际争端解决理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可分为两类:政治方法和法律方法。政治方法包括协商(Negotiation)、幹旋(Good Offices)、调停(Mediation)、咨询(Inquiry)和调解(Conciliation)等,也被总称为“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方法则包括仲裁(Arbitration)和司法解决(Judicial settlement)两种方式。 国际仲裁作为一种传统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方法,区别于“司法判决”,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国际仲裁一般要求当事方自行设计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它们之间的争端。 谭延灏

1、 WTO争端解决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国际贸易争端日益增多,为了和平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其手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势力导向型”,即发生争端的各方以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谈判结果通常与各方政治和经济势力的强弱有关;另一类称为“规则导向型”,即各方以事先制定的规则作为依据,由独立的第三方对争端进行裁决。

二战结束后,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模式逐步由“势力导向型”向“规则导向型”过渡,其中GATT1947争端解决机制的发展乃至最终形成的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演变历程见证了这样的发展趋势。“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协定》(DSU)使得GATT1947从一个“势力导向型”为主的贸易体系向“规则导向型”为主的机制转变。贸易争端的迅速解决对于世贸组织的有效运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DSU详细规定了解决争端所应遵循的程序,包括磋商程序、专家组程序、上诉机构复审程序、DSB(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对建议与裁决执行的监督、贸易报复以及仲裁。

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中,仲裁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仲裁并非是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必不可少、主要的手段,而是一种可替代性手段,仅仅是一种辅助性工具,是主要手段的补充。持相反观点的认为,通过解读《WTO争端解决规则及程序的谅解》(DSU)第25条,普通仲裁程序与专家组程序在WTO争端解决中是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根据DSU的规定,普通仲裁程序可以作为专家组程序替代选择的一种争端解决工具,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低专家组程序一等的地位,而是可以平行的。这种制度的安排,可以使争端解决不拘泥于一种手段,两种方法相互借鉴,分析利弊,选择更有利的解决方案。

纵观WTO争端解决实践,迄今为止,专家组程序和上诉机构上诉审查程序倍受WTO成员方青睐,已成为WTO争端法律解决的“主流”程序;相比之下,成员方对各项WTO仲裁的运用仍相对较少,对DSU第25条仲裁的利用更是十分鲜见,尽管它明确规定了 “WTO中的速效仲裁是争端解决的一个替代手段”。因此,虽然普通仲裁程序与专家组程序在WTO争端解决中是有同等法律地位,但事实上仲裁目前在WTO争端法律解决机制中仍然是辅助性的。

二、国际投资的争端解决机制

国际投资争议,是指外国私人直接投资关系中的争议,具体说就是外国私人投资者(个人或公司)同东道国政府(或其机构)或企业、个人因外国私人直接投资问题而发生的争议。

由于国际投资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而投资争议又难于消除,妥善解决投资争议对于维护和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便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确定解决投资争议的方法。

解决国际投资争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协商或谈判解决。(2)东道国当地救济。(3)外国法院诉讼。(4)外资保护。(5)国际仲裁。本文着重讨论的是第五种方法,即国际仲裁方法。 仲裁是双方当事人通过协议将争议提交第三者,由该第三者对争议的是非曲直进行评断并做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仲裁有国内仲裁和国际仲裁之分,国际仲裁又分为国家间仲裁和国际商事仲裁。所谓国际商事仲裁,是指专解决国际商事交易中争议的仲裁,包括对外经济贸易仲裁和海事仲裁。国际投资争议仲裁一般是属于国际商事仲裁范围之内的。实际上,自二战以来,国际商事仲裁解决投资争议的方法逐步得到推广,在解决投资争议诸方法中已占据重要地位。国际商事仲裁既可以用来解决私人投资者之间的投资争议,也可以用来解决私人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投资争议。

但是由于投资者与国家之间的投资争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些国家在世界银行的倡导下于1965年缔结了《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议公约》(又称1965年《华盛顿公约》),并据此设立了“解决投资争议国际中心”(ICSID),专门解决私人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投资争议,ICSID的仲裁程序和裁决的执行自成体系,解决的方法包括仲裁和调解。

为了提供解决国家及外国私人投资者投资争端的调解和仲裁便利,特别是促进相互信任的气氛,鼓励私人资本的国际流动,《1965年华盛顿公约》只规定了调解与仲裁两种争端解决方式而不包括司法解决。即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CSID)只为通过调解或仲裁解决投资争端提供业务服务和便利。

除了《1965年华盛顿公约》第四章规定的详细仲裁程序规定外,除双方另有协议外,还可依照双方同意选用的具体仲裁规则进行。但ICSID通过自己的行政理事会 已制定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ICSID仲裁规则即《ICSID仲裁规则》以及《附加便利规则》,这些仲裁规则也为其他国际投资争端仲裁所普遍选用。

在目前有关ICSID国际投资仲裁体制改革的建议中,包括了提高仲裁程序透明度、在ICSID体制内建立上诉机构等设想和讨论,而类似的改革意见也存在于目前关于WTO仲裁机制的改革建议和讨论中。

三、两者进行比较

ICSID和WTO在解决争端上各有自己的特点,作为在各自领域内已成气候的争端解决方法,二者互相借鉴,各取所长,各避其短,势必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WTO应借鉴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方法中的仲裁制度

如上文所述,WTO争端解决机制中,专家组程序是主要方法,仲裁在实践中应用得非常少,下面一组数据可以证实。截至2009年7月,WTO争端解决机构已受理贸易争端395起,其中和解的66个,进入专家组程序的300多个,涉及仲裁的案件46起,适用WTO仲裁机制核心条款的仅有1起。与适用专家组程序相比,仲裁程序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适用可谓少之又少。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据分析如下:上文已提到,WTO争端解决机制是在GATT的基础上发展的,从GATT到WTO,专家组程序的实践远远超过仲裁程序,尽管WTO建立了完整的仲裁制度,但它毕竟是一项新程序,由于在以往的GATT时期仲裁在解决贸易争端中的缺失,WTO的规定也只能是概括而不全面,抽象而不具体的,适用起来不如专家组程序更容易。

但是,众所周知,仲裁具有其他争议解决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优点,更为重要的是,WTO现在的专家组程序解决争端,将会很大程度上削弱WTO的合法性,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在解释WTO各涵盖协定的过程中创造性地确立了一系列新的规则,而这些“造法”的行为将改变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体系。这对于以惯例为主的英美法系国家来说或许习以为常,但对于向来以成文法为主的大陆法系的国家来说,弊大于利。因此,应重视仲裁在解决WTO争端中的作用。WTO可以学习ICSID在成员国之间达成一个公约,建立一个常设的机构来付诸实施。上文提到,当今国家间解决争端的趋势是“规则导向型”,并不是某个或某几个经济或政治大国主导,达成统一的公约符合发展趋势,也有利于争端的解决。当然,作为国际法意义上的仲裁,仲裁主体是国家的情况下,WTO仲裁在各个方面与ICSID都会有所差异,包括适用的法律、裁决的执行等,而且要更大程序上体现当事双方平等自愿。

(二)ICSID应向WTO借鉴上诉机制

近年来,国际投资仲裁的案件迅速增加,在这些案件的处理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诸如:仲裁员对国际投资条约的条款解释过于随意而不符合缔结国缔约时的初衷、仲裁程序的不透明、仲裁员受某些市场法则的影响而忽视保护东道国的公共利益和国家主权只片面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仲裁裁决对投资条约中的相近条款解释不相同甚至会有冲突。WTO中的上诉机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尽管ICSID有其自身的废除裁决机制,但分析后不难发现,该机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纠正仲裁裁决的错误,这是一个重要缺陷。当事人可以向仲裁委员会提出废除仲裁裁决的理由仅有以下几点:仲裁庭人员组成不当、仲裁庭明显越权、仲裁庭组成人员受贿、仲裁程序严重违背基本程序、仲裁裁决没有解释清楚做出该项裁决的依据。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ICSID裁决废除机制审查的范围仅限于程序性事项,对于实体问题,比如事实的认定以及法律适用问题都无法有效解决。而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上诉机制就可以纠正专家组的条约解释错误。尽管ICSID和大多数商事仲裁机构都允许对严重违背程序或不公平的裁决进行纠正,可以借助的途径可以是机构内部也可以是国内法院,这表明,仲裁裁决的正确和公平是各方追求的结果。因此,借鉴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上诉程序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任媛媛.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仲裁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12 [2]廖柏寒.国际商事习惯法在国际商事仲裁中的适用.沈阳师范大学.2012 [3]林爱民.国际投资协定争议仲裁研究.复旦大学.2009

第5篇: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有效性的国内立法

1.形式要件的立法评析

《仲裁法》第16条明确规定:“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解释》第1条明确了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书面形式”的仲裁协议,包括以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形式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可见,我国对于“书面形式”的规定较为宽松,对“书面”的解释符合国际上的普遍作法,顺应了现代国际商事交易发展的潮流。

2.实质要件的立法评析

我国仲裁立法中未直接规定当事人的行为能力乃构成有效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要件之一,只有结合《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方能推得。

《仲裁法》第16条、17条分别从正反两面规定了仲裁协议实质有效的要求与无效的情形。第16条规定:“仲裁协议应当具有下列内容:(一)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二)仲裁事项;(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1)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如前所述,此处的意思表示必须以一种明确的方式做出。实践中,当事人一方起草了含有仲裁条款的合同,并将其以书信、电报或传真等方式送达至另一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未置可否,而是以行动履行了该合同,此时并不构成该方对仲裁的默示接收。这是因为虽然合同可以因该方当事人的实际履行的行为而宣告成立,但从当事人对主合同的默示的意思表示之中并不能明确推知其对仲裁条款的肯定。这与前文中对“书面”的阐述也并不矛盾,书面的底线是明示同意,默示则从根本上违背了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书面性要求。此外,基于仲裁条款的独立性,仲裁条款的效力与主合同的效力是分离的,并不能因为主合同的默示成立而当然具有效力。事实上,“从世界各国实践来看,除了极少数国家外,大多数国家都不承认仲裁条款可以通过合同的默示成立而达成。”

(2)仲裁事项。仲裁事项即提交仲裁解决的争议内容,当事人提交仲裁解决的事项必须具有可仲裁性。《仲裁法》第2条明确了可以提交仲裁的事项,即“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由此推知,此处的可仲裁事项是指与人身关系无关的财产性权益争议,包括契约性与非契约性的争议,如买卖合同、产品责任引起的争议。但不包括第3条从反面规定的不能通过仲裁解决的事项,具体有:“(一)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二)依法应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此条规定的第一款因是与人身关系有密切的联系,当事人不能自由处分,故不能纳入仲裁解决的范围,否则,即是对“从身份到契约”的法进化运动的背离。第二款规定的不可仲裁事项则是因行政争议的解决涉及到行政权的行使,若允许将其纳入仲裁解决,既是对国家主权的践踏,又会导致公共秩序无法得到切实维护,有悖于“公共秩序保留”之国际私法准则。

(3)选定的仲裁委员会。《仲裁法》第16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有效的仲裁协议必须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其第18条还规定:“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者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在1996年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香港富勒诉天津外贸一案中,合同的仲裁条款规定:“仲裁:所有争议应通过友好的方式解决,如不能,用香港法来最终解决该争议,香港法院做出的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天津高院按中国法律关于仲裁条款应定明仲裁机构的规定,裁定该仲裁条款无效。并且,这一裁定在二审中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旗帜鲜明的支持。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双方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约定将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仲裁机构仲裁或指定的仲裁机构不存在或指定的仲裁机构的名称不准确等,应当认为这类有缺陷的仲裁协议是可以补正的。只要当事人在补充协议中选择向其中一个机构提请仲裁,它仍当是有效的。《解释》第3-6条就此已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3.无效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立法规定

《仲裁法》第17条从反面规定了属于无效仲裁协议的情形,即:“(一)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的;(二)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三)一方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仲裁协议的。”其中第一种情形直接违反了仲裁协议有效要件之一的仲裁事项可仲裁性;第二种情形不符合对当事人行为能力的要求;第三种情形则将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置于虚假的意思表示之下,未体现双方当事人请求仲裁的真实意思表示,因而都属无效。

另外,《仲裁法》第19条第1款规定:“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可见,仲裁协议有效性独立于规定实体权利义务的合同的效力。

第6篇:浅析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准据法论文

一、国际商事仲裁

国际商事仲裁是在国际商事交往过程中当事人协议约定自愿将彼此之间的争议交给某一常设仲裁机构或某一临时仲裁庭审理,由其依据法律或依公平原则作出裁决,当事人自觉履行该项裁决所确定的义务的一种制度。其前提是双方当事人对争议的解决有仲裁约定。仲裁协议便是这种约定。

二、国际商事仲裁协议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是当事人将国际商事争议提交给某一常设仲裁机构或某一临时仲裁庭审理的依据。仲裁协议的效力、某一争议是否属于仲裁协议范围、受理案件的仲裁庭是否有管辖权、裁决是否具有可执行力等都属于仲裁协议效力问题。仲裁协议的效力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法律来确定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探求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准据法的关键在于解决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和国际商事仲裁程序法的适用、国际商事仲裁实体法的适用构成了国际商事仲裁法律适用的三大问题。

三、确定仲裁协议准据法的基本理论

( 一) 仲裁协议准据法的适用范围

在国际商事仲裁理论与实践中,如何适用应当依据的法律来确定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存在着“整体论”和“分割论”两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基于国际私法中有关确定合同准据法的整体理论的影响,主张将仲裁协议所涉及的问题统一由一种法律来支配的观点即为“整体论”。但1958 年的《纽约公约》和各国国内立法及商事仲裁实践都广泛采纳“分割论”,主张对仲裁协议涉及的所有要素分割适用准据法。各国法律对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规定,适用不同的准据法对仲裁协议的效力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再加上各种实践因素的影响,当事人对仲裁协议本身的效力问题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分歧,这必将对国际商事仲裁的顺利进行产生负面作用,并影响国际商事仲裁效率。因此,探究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准据法是很具有法理及实践意义的。

( 二) 确定仲裁协议准据法的理论与方法

此处为狭义的仲裁协议准据法,指确定仲裁协议自身效力、解释等问题时应适用的法律,有别于支配协议形式要件、当事人行为能力、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法律。就仲裁协议准据法的确定多数学者比较认同的方法有以下四种:1. 意思自治原则优先适用。基于意思自治原则,仲裁协议当事人各方有权确定支配协议效力的准据法,并在仲裁协议中加以约定。 但这种约定也必须遵守有关国内或国际强行法的规定,比如公平、正义、公序良俗等基本的法律底线,这便是强行法在国际商事仲裁中的适用。2. 适用裁决作出地国法。在当事人对法律选择没有明示意思表示时,依照协议的内容和文字,法院或仲裁庭也可以判断当事人对协议准据法默示的意思表示,但必须依据一定的事实或情况,而且该认定可由当事人反证推翻。然而,在众多的因素中,仲裁地是仲裁程序进行地和仲裁裁决作出地,仲裁地法院也享有撤销仲裁裁决的权力,仲裁地自然就是仲裁程序进行最为重要的连接因素之一,因此,在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准据法未作明示选择时,以仲裁地法作为仲裁协议的准据法是国际上通行的观点和做法。3. 适用法院地冲突规则援引的准据法。在当事人未作法律选择,也未指明仲裁地或仲裁地难以认定的情况下,便按照法院地的冲突规则确定仲裁协议的准据法,但这种方式比较少用。4. 适用一般法律原则。依照超越于各国国内法体系的跨国法律观念,比如一般法律原则、国际商事惯例等来确定仲裁协议效力的情形从本世纪60 年代以来已有出现。这种适用既避开了仲裁地法,也避开了依据冲突规则援引的准据法。如今确定仲裁协议准据法的各种理论已应运而生,但仲裁庭或法院在处理案件时需要依据实际操作。一般而言,法院在确定仲裁协议实质要件准据法时,通常会考虑适用法院地冲突规则,而仲裁庭不存在法院地法,因此仲裁庭不会受冲突规则的约束。

四、我国关于仲裁协议准据法的探讨

我国法律规定,对仲裁协议效力有异议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但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应当适用什么法律来判定仲裁协议的效力,我国《仲裁法》和相关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

进而导致我国司法及仲裁实践对仲裁协议效力的准据法适用极不统一,并集中反映出以下一些问题:其一、仲裁协议或者合同中仲裁条款的准据法与主合同的准据法是不同的,但我国仲裁庭或法院在判断仲裁协议准据法时将当事人选择的主合同准据法作为仲裁协议的准据法加以适用,未加以区分。其二、直接以法院地法( 即中国仲裁法) 为依据来判定仲裁协议的效力,并没有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但有些情况下,法院地并非仲裁地。随着我国司法实践对仲裁协议准据法认识的不断成熟以及审判经验的不断增加,在当事人未选择仲裁协议准据法的情况下直接适用仲裁地法的情况日益增多。最高院经济庭在实际案例中对这种做法已有明确函复。在国际商事仲裁实践中,部分学者主张国际商事仲裁裁决作出前将仲裁协议识别为程序问题,这样依国际法原则就应当适用法院地法来寻求仲裁协议的准据法; 而在仲裁裁决作出后,就应当适用1958 年的《纽约公约》来确定仲裁协议的准据法。也有部分学者主张,在强制执行仲裁协议阶段,将仲裁协议的准据法视同合同准据法的适用原则,在法律没有另外规定的前提下( 比如国际强行法的适用) ,优先适用当事人选择的处理仲裁协议争议所应适用的法律; 当事人没有选择时,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法律。法院或仲裁庭应从司法和实践角度出发,认识仲裁协议准据法的特殊性,在仲裁案件的不同审理阶段按不同情况分别加以处理。

例如在确定仲裁庭管辖权及仲裁裁决撤销阶段,先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法律,在当事人未选择法律的情况下,适用仲裁地法,非法院地法,这便是参照国际惯例的做法。在执行仲裁裁决阶段,便依据我国加入的《纽约公约》的相关规定来决定仲裁协议的效力。

第7篇:商事仲裁案例

一、此案案情

1996年5月,轻纺公司与裕亿公司、太子公司签订销售合同,由裕亿公司与太子公司向轻纺公司提供普通旧电机,合同约定有关争议提交仲裁机构解决。裕亿公司与太子公司实际上欲利用合同进行诈骗,最终提供给轻纺公司的是各种废结构件、废钢管、废齿轮箱、废元钢等,轻纺公司遂向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裕亿公司与太子公司以双方当事人之间对合同纠纷已自愿达成仲裁协议为由,提出管辖权异议,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利用合同欺诈,构成侵权,原告有权提起侵权之诉,不受仲裁条款约束,裁定驳回裕亿公司、太子公司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判决其败诉。两被告不服,向最高人民法院上诉,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本案各方当事人均应受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的约束,所发生的纠纷应通过仲裁解决,人民法院无管辖权,于1998年5月13日裁定撤销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驳回轻纺公司的起诉。

原审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1996年5月5日,原告轻纺公司与被告裕亿公司签订了CC960505号销售合同,约定由裕亿公司销售普通旧电机5000吨给轻纺公司,每吨3489美元。同年5月6日,轻纺公司与被告太子公司签订了CC960506号销售合同,约定由太子公司销售普通旧电机5000吨给轻纺公司,每吨3489美元。上述两份合同第8条均明确约定:“凡因执行本合约所发生的或与本合约有关的一切争议,双方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能解决,应提交中国国际经济仲裁委员会,根据该会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货物到港后,经商检查明: “本批货物主要为各类废结构件、废钢管、废齿轮箱、废元钢等”。轻纺公司遂以裕亿公司和太子公司侵权给其造成损失为由提起诉讼。裕亿公司和太子公司在答辩期内提出管辖权异议称,本案当事人之间对合同纠纷已自愿达成仲裁协议,人民法院依法不应受理。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本案是因欺诈引起的侵权损害赔偿纠纷。虽然原告轻纺公司和被告裕亿公司、太子公司之间的买卖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但由于被告是利用合同进行欺诈,已超出履行合同的范围,构成了侵权。双方当事人的纠纷已非合同权利义务的争议,而是侵权损害赔偿纠纷。轻纺公司有权向法院提起侵权之诉,而不受双方所订立的仲裁

条款的约束。裕亿公司、太子公司所提管辖权异议,理由不能成立。据此,该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三条之规定,于1997年9月10日裁定:驳回裕亿公司、太子公司对本案管辖权提出的异议。

第一审宣判后,被告裕亿公司、太子公司不服,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裕亿公司和太子公司诉称:(一)轻纺公司诉讼状中的案由没有事实予以支持,其故意混淆侵权责任和合同责任,企图规避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根据案件内容,本案案由应为合同纠纷。当事人之间对合同纠纷已自愿达成仲裁协议,依照法律原审法院不应受理此案。(二)原审法院在程序审理过程中,未经实体审理,就对轻纺公司指控裕亿公司和太子公司进行“欺诈”的诉讼请求作出认定,是违法裁定。故请求撤销原审裁定,裁定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本案。

原告轻纺公司辩称:根据仲裁法的规定及有关仲裁惯例,仲裁机构只审理订立仲裁协议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对双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法律事实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却没有管辖权,不能进行审理,其裁决也不能涉及第三人问题。就本案事实而言,本案并非单纯的合同纠纷,它涉及到欺诈侵权及走私犯罪问题。相关的行为与结果,也直接涉及第三人问题。如果按仲裁程序审理此案,显然不利于查清案件事实,不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审理此案,可以根据法律所赋予的审判权,彻底查清事实,追究不法者的责任,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故请求维持原审裁定,驳回被告裕亿公司和太子公司的上诉。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仲裁机构是否有权对当事人之间的侵权纠纷作出裁决。《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自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该法第二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第三条规定:“下列纠纷不能仲裁:

一、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

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从被上诉人轻纺公司在原审起诉状中所陈述的事实和理由看,其所述上诉人裕亿公司和太子公司的侵权行为,均是在签订和履行CC960505号和CC960506号两份销售合同过程中产生的,同时也是在仲裁法实施后发生的。而该两份合同的第8条均明确规定:“凡因执行本合约所发生的或与本合约有关的一切争议,双方可以通过友好协商予以解决;如果协商不

能解决,应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根据该会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根据仲裁法和仲裁规则的上述规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有权受理侵权纠纷,因此本案应通过仲裁解决,人民法院无管辖权。原审法院认为轻纺公司提起侵权之诉,不受双方所订立的仲裁条款的约束,显然是与仲裁法和仲裁规则相悖的;况且原审法院在轻纺公司起诉称裕亿公司和太子公司利用合同进行欺诈的情况下,未经实体审理就以实体判决确认,并以裁定的方式认定二上诉人利用合同进行欺诈,违反了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关于裁定适用范围的规定,在程序上也是错误的。上诉人的上诉理由成立,应予支持。本案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发生纠纷通过仲裁方式解决,在该合同未经有关机关确认无效的情况下,当事人均应受该合同条款的约束。

二、裁决

本案各方当事人均应受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的约束,所发生的纠纷应通过仲裁解决,人民法院无管辖权。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所作裁定适用法律错误,应予撤销。据此,最高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二)项、第二百五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于1998年5月31日裁定:

一、撤销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1996)苏经初字第78号民事裁定;

二、驳回江苏省物资集团轻工纺织总公司的起诉。

三、案例分析 所谓仲裁条款的独立性问题,是指如果合同终止、无效和失效,构成合同一部分的仲裁条款是否也随之终止、无效或失效,所发生的有关争议是否还应该根据仲裁条款提交仲裁解决的问题。

仲裁条款具有保障当事人通过寻求某种救济而实现当事人权利的特殊性质,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有效性不受主合同有效性的影响。即使主合同无效,仲裁条款也不一定无效。如果一方当事人对主合同的有效性提出异议,争议应由仲裁庭解决而不应由法院解决。

对于本案例来说,在合同欺诈一般被识别为侵权且起诉方多提起侵权之诉的情况下,针对原合同中存在的仲裁条款的效力问题,中国有关法院在上述两案中作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前案否定仲裁条款效力,肯定法院的管辖,后案肯定仲裁条款效力,否定了法院的管辖权。

关键问题是,合同被认定无效后,其仲裁条款是否还有效力,能否排除法院的管辖权?

我国《仲裁法》 (1995年1月1日施行)第19条第1款、第20条等条款和《合同法》第57条确认了仲裁条款自治理论

《仲裁法》第19条第1款: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合同法》第57条:合同无效,被撤销或者终止的,不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

第8篇:商事仲裁答辩书

答辩人:_________市_________公司;

地址:________市______区大街______号

法定代表人:马________,该公司经理。

被答辩人:_______市______设计研究院

地址:______市_______区_____大街______号;

法定代表人:王_______,该院院长。

_______市_______研究院申请仲裁设计合同,追索设计费,并赔偿损失纠纷一案,我方现答辩如下:

我公司与申请人于2002年4月25日签订了《(2002)设计合同》,根据合同条款即付申请人4万元定金(是设计总额的20%)。后因工程建设投资较大,我公司只能是入股经营,与我公司合资的另一方要求从设计到施工完全由他们负责。因此我公司于2002年8月1日向申请人说明情况提出终止设计合同。事后双方经过多次磋商,由于申请人索取费用太高,双方未能达成协议,于是申请人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现就申请人提出的请求和理由作出如下答辩:

一、申请人要求我公司支付方案设计费6万元是没有法律根据的。

根据国家计委编印的《工程设计收费标准》总说明中第十七条的规定,“设计费按设计进度分期拨付,设计合同生效后,委托方应向设计单位预付设计费20%作为定金,初步设计完成后付30%,施工图完成后付50%。申请人向我方提交的《方案意见书》,并不是初步设计书,这是我们双方之间的分歧意见之一。根据规定,初步设计书应具有初步设计说明书,初步设计概算书及设备、结构、电器三个专业的图纸。而申请人只交付方案意见收由我公司审批,没有初步设计说明书、概算书及三个专业图纸,我公司认为申请人没有完成初步设计,因此不能按规定支付设计费。

另外,就我公司与申请人 设计合同第八条第二款规定:“方案设计完成后15天内,甲方即向乙方支付设计费6万元”。此合同之规定也是指初步设计书完成后付设计费6万元,并不是指“方案意见书”完成后即付6万元。作为申请人来说,他们完全懂得“方案意见书”和“初步设计书”的不同概念和内容。而申请人却把两个概念及内容混为一谈,向我公司追索6万元,既不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也不符合设计合同条款的规定。因此我公司拒绝申请人的请求是有道理的。据此,申请人请求我公司支付延期款0.3万元也是没有根据的。

二、申请人要求我公司赔偿经济损失2.7万元(施工图设计费2.4万元;逾期违约金0.3万元),这个请求是毫无根据的。

根据双方签订的设计合同中规定“写字商住楼的基础图,是在设计方案认可后两个月及收到勘探资料后一个月后交付施工图”,而申请人在我公司对方案意见书尚未认可的情况下,违反双方签订的设计合同条款规定,这种不履行合同的行为属于无效行为,我公司不承担任何经济损失,因此我公司不能承担申请人提出的施工图设计费2.4万元及其他经济损失。

三、根据《根据工程勘察设计条例》第七条规定:“按规定收取费用的勘察设计合同生效后,委托方应向承包方付给定金。勘察设计合同履行后,定金抵作勘探、设计费”。又规定:“委托方不履行合同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依据以上条款规定,我公司与申请人签订合同后,按规定支付4万元定金,并且申请人也提交“方案意见书”,双方均在履行合同,所以申请人毫无理由扣我公司的4万元定金,天渊之别国收取方案设计费6万元。我公司认为该定金应抵作申请人所提供的“方案意见书”的设计费用。

四、我公司与申请人在友好合作的基础上,接受申请人的要求,以设计赶工费的名义支付现金3000元,作为资金使用,该示项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没有明文规定,我公司要求申请人如数返还。

以上意见,请求仲裁委员会公正裁决。 此致

_______市仲裁委员会

答辩人:_____市______公司

(加盖公章)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日

第9篇:国际商事证明书

商事证明书 商事证明 商会证明书

详细描述:

1、问题:什么叫商事证明书?

解 答:国际商事证明书是贸促会(国际商会)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依据中国法律、有关规定和国际贸易惯例,对涉外经贸活动文书、单证和事实进行证明而出具的一种公证书。

2、问题:证明书所能证明的涉外文件范围是什么?

解 答:包括货物买卖,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设备、设立境外办事机构,向国外投标、商标与专利注册、商事诉讼、仲裁等涉外经贸活动中所涉及的法律事实或单证、文件。具体如:标有承诺性语句的出口货物商业、外销合同、报价单、运费和船证明等各种运输单据、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货物的各类证明,企业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产品自由销售证明、中外双方签定的各类协议等。

3、问 题:证明书对涉外文件是如何证明的?

解 答:是用证词对涉外文件进行证明。通常使用中英文对照的证词,也可根据需要提供中俄、中西等中外文对照的证词。通常证词证明的内容如下: 1)有关文书、单证上的签字或签章属实; 2)有关文书、单证上的印章属实; 3)有关文件的副本、影印件与原本相符; 4)有关文件的外文译本与中文本相符; 5)对所申办事实的真实性进行证明。(客观、无争议的事实)

4、问 题:申请人申明书时应哪些材料?

解 答:应提供以下材料:

1、办理国际商事证明申请表;

2、申请人的身份证明文件,如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必须在有效期内并经工商部门当年);其他机构的合法登记注册文件;

3、需要证明的文件一式两份;

4、签证机构认为必要的其他证明文件,如办理认证时必须提供合同或信用证,证明文件的影印件与原件相符时必须提供文件原件,认证文件中出现商标时必须提供商标注册证和使用授权书等等申请函等。

5、问 题:运费/船证明 办理证明书提供哪些资料?

解 答: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按照以下a或b提供材料: a、中国船公司出据的运费/船证明,提供以下资料: 1)办理涉外商事证明书申请表一份; 2)运费/船证明上盖章的船公司或者货贷公司的有效营业执照复印件和国际货运资格证书复印件各一份;

3)运费/船证明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 b、外国船公司出据的运费/船证明,或不能提供船公司、货贷公司有效营业执照复印件和国际货运资格证书复印件的情况,也就是说,贸促会无法确认该公司的资格及印章是否属实,予以间接认证,提供以下资料: 1)办理涉外商事证明书申请表一份; 2)申办企业用英文出据的“声明”原件(申办企业盖章)和复印件各一份(主要内容:提单号;货物出运日期、起运港、目的港。由xxx公司出据的运费/船证明附后); 3)运费/船证明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

6、问 题:报关单 办理证明书提供哪些资料?

解 答:提供以下材料: 1)办理涉外商事证明书申请表一份; 2)报关单核销联(黄联)原件及复印件两份(报关单核销联原件审核后会还给申办企业);

7、问 题:中性包装证明 办理证明书提供哪些资料?

解 答:自2008年10月16日起,根据贸促总会法律部文件精神,停止办理中性包装证明

8、问 题:有关部门出据的证书(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自由销售证明/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批准证书等),办理证明书提供哪些资料?

解 答:提供以下材料:

1、办理涉外商事证明书申请表环荨?/div>

2、政府有关部门出具的文件原件和复印件两份(政府有关部门出具的文件原件审核后会还给申办企业);

9、问 题:自由销售证明 办理证明书提供哪些资料?

解 答: 可以全部由我公司代办 联系见我id 右边 贡献者:id a、政府有关部门出具的,如商检局、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可直接认证。提供资料:

1、办理涉外商事证明书申请表一份;

2、政府有关部门出具的自由销售证明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 b、 企业自行出具的,必须提供佐证材料。分两种情况:

1、法检产品,提供资料:

(1)办理涉外商事证明书申请表一份;

(2)企业自行出具的自由销售证明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

(3)该产品生产许可证复印件、商检局的商检证书各一份。

2、非法检产品,提供资料:

(1)办理涉外商事证明书申请表一份;

(2)企业自行出具的自由销售证明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

(3)该产品生产许可证复印件、报关单复印件(前次同样货物的也可)各一份;

另外:如上面打上“可在国外自由销售”或“可在某国自由销售”,则必须去掉该文字。

如提到“符合某某标准”或“通过某某检测”等内容,则要提供所提内容的佐证材料,如有关检测机构的检测证书、证明。篇二:国际商事证明书(样板) 国际商事证明书(样板)

网址:guangzhou.ccpit.org 在我会主要以形式认证为主,常见的认证形式有:

一、证明文书、单证上的印章、签字、签章属实

印章要清晰;印章要备案;如认证签字,签字人的手签字样要备案,如没备案且非法人代表,须有授权委托书;填写国际商事证明书申请表;文件一式两份;所有需认证印章的货运(代理)公司、保险公司都要注册备案。

二、 证明文书、单证的影印件与原件相符 要求:提供正本核对 报关单

要求:海关验讫章

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等由政府部门出具的文件可直接认证。质量体系认证等有关的质量认证,国内机构及国外有名的认证公司如tuv、sgs等出具的文件可直接认证,其它国外公司所做的认证则需由企业另附声明。

三、 证明文书、单证的外文译本与中文译本一致 制作要求:外文译本需要清晰、明了;译本需要有资格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的签字;对法律文本、技术规范文本等专业性较强的译本需要专业翻译公司翻译并盖章确认。 1.合同/销售确认书

制作要求:文件名称;日期;合同号;买卖双方;货名;数量;金额;价格条款;双方签字(盖章)

(样板) contract(合同) sellers: guangzhou fengjina intermational contract no.: ye9504 trading co., ltd signed at: guangzhou add: no.203,fl.33, huangshi dong road, universal date: feb23,2006 building, guangzhou tel: 0450-2035687 this contract is made by and between the sellers and the buyers whereby the sellers agree to sell and the buyers agree to buy the under mentioned goods subject to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stipulated below. 5. total value in word: usd one hundred and ninety eight thousand two hundred and fifty only 6. packing 7. shipping marks:at buyer’s option 8. loading port & destination: from guangzhou to riyadh, saudi arabia 9. time of shipment 10. terms of payment: by t/t when fax delivery received 11. insurance: 12. remarks: the sellers the buyers sales confirmation (销售确认书)

sellers: guangzhou fengjina intermational contract no.: ye9504 trading co., ltd signed at: guangzhou add: no.203,fl.33, huangshi dong road, universal date: feb23,2006 this contract is made by and between the sellers and the buyers whereby the sellers agree to sell and the buyers agree to buy the under mentioned goods subject to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stipulated below. 5. total value in word: usd one hundred and ninety eight thousand two hundred and fifty only 6. packing 7. shipping marks:at buyer’s option 8. loading port & destination: from guangzhou to riyadh, saudi arabia 9. time of shipment 10. terms of payment: by t/t when fax delivery received 11. insurance: 12. remarks: the sellers the buyers

2、自由销售证 要求:由出口商出具中国相关涉外机构的检验证书或检测报告,如是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出具的(如药监局),则可以直接出证。国内一些机构出具的证书(如商检局下属的公司或中心),需提供营业执照或法人证书复印件,并由出口商自己写《自由销售证书》。 自由销售证书(样板)

广州丰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guangzhou fengjian international trading co., ltd. 广州环市东路231号 万通大厦 rm.203, fl.33, huanshi dong road, 33楼203室 universal building, guangzhou 邮编:510095 post code: 510095 电话:020-37490098 tel: 8620-37490098 传真:020-37490090 fax: 8620-37490090 自由销售证书

以下产品由新风健美器械厂生产的健美机由广州丰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经营出口,公司法定地址为:广州环市东路231号万通大厦33楼203室。 产品名称:健美机,型号:cc—4909 上述产品经中国国家体育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符合中国gb4706.10-2003标准,可以在国外自由销售。 2006年1月25日

盖 章

广州丰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guangzhou fengjian international trading co., ltd. 广州环市东路231号 万通大厦 rm.203, fl.33, huanshi dong road, 33楼203室 universal building, guangzhou 邮编:510095 post code: 510095 电话:020-37490098 tel: 8620-37490098 传真:020-37490090 fax: 8620-37490090 certificate of free sale the product described as follow are produced by xinfeng beauty instrument factory exported by guangzhou jianfeng international trading co., ltd. legal add: rm.203, fl.33, huanshi dong road, universal building, guangzhou product name: keep fit instrument model:cc-4909 the above products which inspected by china national sport goods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center and proven in accordence with the standard of gb4706.10-2003, can be sold in overseas market freely 盖章篇三:申办国际商事证明书申请表

申办国际商事证明书申请表

申请人声明:

本人被授权代表本企业申请办理国际商事证明书。该申请表、申办证明的文书、单证及提供的相关资料是真实的、合法的、有效的、正确的,如有违反有关规定或篡改证明书的,愿承担法律责任。现将有关情况申报如下:

是否领事认证:

认证使馆: 篇四:办 理 国 际 商 事 证 明 书 申 请 表

办 理 国 际 商 事 证 明 书 申 请 表

申请人声明:

本人被授权代表本企业申请办理国际商事证明书。该申请表、申办证明的文书、单证及提供的相关资料是真实的、合法的、有效的、正确的,如有违反有关规定或篡改证明书的,愿承担法律责任。现将有关情况申报如下: 篇五:办理国际商事证明书申请表

办理国际商事证明书申请表

申请人声明: 本人被授权代表本企业申请办理国际商事证明书,该申请表、申办证明的文书、单证及提供的相关资料是真实的、合法的、正确的,如有违反有关规定或篡改证明书的, 愿承担

办理国际商事证明书申请表(范本) 申请人声明: 本人被授权代表本企业申请办理国际商事证明书,该申请表、申办证明的文书、单证及提供的相关资料是真实的、合法的、正确的,如有违反有关规定或篡改证明书的, 愿承担法律责任。

上一篇:效能风暴个人剖析材料下一篇:中文标点符号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