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2022-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是教师组织教学必备的教学文件,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更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保障。以下是小编收藏的《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经济生活》第三\四单元专题复习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考点解析

1 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可能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现实性: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在生产力还没有实现高度发达,社会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成员各方面需要的情况下,只能实行按劳分配。③必要性: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目前,劳动者还没有实现全面发展,脑体差别还存在,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还是谋生的手段,因此只能实行按劳分配。④意义: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①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的范围是个体经济,分配对象是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性质是劳动收入,也是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②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③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3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①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②这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③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④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热点链接 

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

分析:国家这一做法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会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考点解析

1 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可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③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 如何坚持效率与公平?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②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初次分配,其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主要体现效率优先,也要注重公平。国家财政、税收、社会保障属于再分配,它们可以控制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体现促进公平。③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④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热点链接

自2010年1月1日起,我国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实施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规范津贴的同时实施绩效工资,逐步形成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的分配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对于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①实行绩效工资,其深刻的意义在于否定了平均主义的分配观,肯定了基于劳动贡献大小形成差距的合理性,反映了在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上是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②实行绩效工资,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三、国家财政及其作用

考点解析

1 财政收入与支出:(1)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2)财政支出包括: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2 财政的巨大作用:(1)财政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①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以及高科技研究开发等。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难以获得较高利润,甚至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发挥国家财政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集中力量办大事。②国家通过财政促进经济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二是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的控制,促进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③国家通过财政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2)财政在国家、人民生活中的作用: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热点链接

2010年4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一是实施冬小麦弱苗施肥、西南旱区覆膜种植和东北水稻大棚育秧补助。二是增加高产创建补助。三是继续实施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四是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五是实施新疆内蒙古冰雪灾区牲畜饲草料补助。六是落实冻猪肉收储计划,加快猪肉收储进度。七是充实和完善中央水利建设基金。加快建立各级政府投资稳定增长和保障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分析:①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助于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合理配置;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政府通过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力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落实冻猪肉收储计划,加快猪肉收储进度,这有利于保障供给,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国家发挥财政这一经济手段,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税收及其种类

考点解析

1 税收的基本含义:①税和税的征收合称为税收。②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法律形式的分配。

2 税收的基本特征:①强制性,即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收,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强制性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前提,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保证。②无偿性,即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③固定性,即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3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具有固定性;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4 税收的种类。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20多种。其中,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最大的两个税种。

热点链接

2010年4月10日,财政部在公布2010年工作要点时指出,今年将改革完善税收制度。具体措施包括:适时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制度,公平税收负担;完善消费税制度;做好增值税转型后续工作,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制度;落实成品油税费改革各项措施;健全企业所得税法相关配套政策;完善房产税制度。

分析:①材料体现了税收的作用,即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管的重要手段。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而税收就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

五、市场配置资源

考点解析

1 市场调节。①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市场调节作用实质上是价值规律在起调节作用。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进行和实现的。从价格和供求角度看,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变化,传递供求信息,从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从市场竞争角度看,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所以,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手段。③意义: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市场能够通过竞争实现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能够通过竞争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

2 市场秩序。①重要性: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有利于市场合理配置资源,有利于市场规则的正常运行,而市场规则的正常运行又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③意义: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体系的基础,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④如何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加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开放信用服务市场。

3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①市场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②市场调节的弊端: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这三种弊端尽管表现不同,但结果都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热点链接

2010年7月9日《市场报》报道。住房关系民生,关系内需的扩大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全国很多城市已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一些开发商为了牟取利益,采取降低质量、偷工减料、虚报面积、虚假宣传等手段坑害消费者。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从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调整住房市场结构、促进市场供需平衡、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等入手,多管齐下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分析:①由于房价上涨,一些开发商为了牟取利益。采取不法手段,坑害消费者,这体现了市场调节的局限性。②国家采取措施增加有效供给,会缓解住房供不应求的状况,促进供需平衡,是按价值规律办事的表现。③国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调整住房市场结构、促进市场供需平衡、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考点解析

1 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 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必然与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在一起。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④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宝贵经验。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热点链接

20lO年7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牢牢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解决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坚持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发展保障能力。二是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三是坚持为民谋利,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四是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五是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六是坚持大局意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分析:①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和思路,强调要把这项富民强国、兴边睦邻的宏伟大业推向前进,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②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社会

进步最显著、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对国家贡献最突出的1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西部大开发事业推向深入,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七、正确认识国家的宏观调控

考点解析

1 家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它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2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3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的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只有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统筹安排,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4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①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经济手段主要有:经济计划,如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等;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产业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对外经济政策等。②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法律手段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法律和法规,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益,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③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行政手段的优点是直接、迅速,但是如果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会产生消极后果。因此,行政手段必须反映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5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热点链接 

材料一 2010年6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议指出。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可持续利用的方针。统筹协调林地的保护与利用,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材料二日前。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按照《土地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要求。联合开展了土地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严厉查处并严肃处理了违法违规建设项目。

材料三2010年5月16日,国家物价部门负责人针对个别交通运输、通信部门乱涨价现象指出,公共交通、通信的收费标准,一律由国家物价部门核准确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更改。

分析:①材料一中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定林业发展的规划,对林业经济活动的参加者进行引导,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②材料二中有关部门的做法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确保了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③材料三中国家物价部门负责人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

八、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考点解析

1 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2 内涵: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⑤以上这四个方面辩证联系、有机统一,构成了一个完整、严谨的理论体系,准确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新要求。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新认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热点链接

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分析: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规划》的实施有利于这一地区进一步消除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规划》的实施有助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九、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

考点解析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要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表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科技和创新促进发展。

3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实质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主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相一致。

5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其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热点链接

2010年7月12日《南阳日报》报道,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邓州市政府制定了《2010—2015年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突出强调了以下内容: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积极发展小城镇;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工业园区,大力引进外资,积极引进适合在本地区发展的各类产业项目;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环保节能的秸秆生物发电项目;在条件具备的乡镇发展生态型农业

和观光旅游业。

分析:①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积极发展小城镇,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②增加工业园区,引进外资,发展各类产业项目。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③发展环保节能的生物发电项目,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④发展生态型农业和观光旅游,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促进农民增收。

十、面对经济全球化

考点解析

1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1)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使生产要素打破地域和国界限制。其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对外扩张。(2)表现:①生产全球化,即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②贸易全球化,国际商品交换范围、规模、种类大变化。③资本全球化,资本的触角伸向全球,流动速度不断加快。④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2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1)积极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②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③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2)消极影响:①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拉大了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距。这是因为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②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3 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热点链接

20lO年5月24日至25日,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王岐山指出,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美两国经贸、金融合作迅猛发展,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谁也离不开谁。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双方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事实证明,中美经济的高度互补性,决定了两国之间不是零和博弈的对手,而是互利共赢的伙伴。只要双方坦诚沟通,增进互信,求同存异,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相信双方通过本轮对话。一定能够扩大共识,缩小分歧,共同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分析: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促进各国经济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美两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开放性要求中美两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中美之间加强合作,不仅符合两国利益。也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十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考点解析

1 原因: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必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阔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2 如何做?①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②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③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④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热点链接

2010年6月27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四次峰会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胡锦涛在峰会上指出,我们必须以实际行动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坚决倡导和支持自由贸易,继续承诺并严格执行不对商品、投资、服务设置新的限制措施。发达国家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本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以对话协商妥善处理贸易摩擦。

分析:①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特征。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②我国政府应对贸易保护的措施: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③企业应对贸易保护的措施: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和有关国际法准则解决争端,维护自身利益;优化出口结构,以质取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培育和壮大自主品牌,提高竞争力;规范竞争,开创多元化市场。

作者:黄垠昌

第2篇:第三单元复习课导学2

第三单元复习课导学案(教师用)

日期:2012.10.18

复习目标:1.积累本单元短语,会正确默写

2.知道本单元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表现人物美好

心灵。

3.能有感情地朗诵精彩语段。

4.会用一些刻画人物的方法描述身边让你感动的人和事。 复习流程:

第一个环节:词语盘点(5分钟)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积累了这些短语:

2.小组交流展示

3.教师以幻灯片出示一些短语齐读,然后让每一组尾号同学黑板上默

写。其他在默写本上默写。

忐忑不安自作自受汹涌澎湃刻骨铭心

流连忘返蹑手蹑脚尽心尽力无所不知

3.默写完尾号互改,其他对改。课代表计分

第二个环节:精彩语段回顾(10分钟)

本组几篇课文对环境和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都有细致刻画,请各找一处最使你感动的精彩语段写下来。

2.以小组为单位,请把你认为使你感动的精彩语段,选择一处在小组

内以感情朗读的形式展示。

3.前四组二号同学选不同的角度朗读精彩语段。

4.齐诵这些同学选择的语段。

第三环节:升华主题,掌握表达方法(10分钟)

回顾课文完成填空。

一、独立完成

1.《穷人》一课是---------国作家-------------写的短篇小说,作者采用---------等描写手法,为我们刻画了桑娜和渔夫-----感人形象。

2.《别饿坏了那匹马》,作者采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赞扬了残疾青年------------------------的美德。

3.《唯一的听众》课文围绕我---------------------的变化和老妇人--------的变化两条线索展开,赞扬了老教授---------的美德。

4.《用心灵去倾听》作者抓住苏珊的-------------------的描写,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赞美了苏珊------------------的美德。

二、小组交流

三、5----8组一号同学每人展示一题。1----4组一号评价。课代表计分 第四环节:能力迁移,讲述身边感人故事(16分钟)

1、生活中处处有真情,我们曾播撒爱的种子,我们也曾沐浴爱的阳光。你肯定也经历过一些让你感动的瞬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把

我们写的关于爱的故事读给成员听,并选出一名最好的在班里展示。

2、优秀作品展示,自由评价。

第五个环节:歌曲欣赏《世界很小是个家庭》。(3分钟) • 接受我的关怀

期待你的笑容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持

走进我的视野

从此不再陌生

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

告诉你一个发现

你和我都会感动

世界很小

是个家庭

第3篇:第三单元8、9课复习学案

第三单元《关注国家发展》

第八课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九课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 ,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能力:

培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理解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提高对不同文化的分析鉴别能力。

3、知识:(中考考点)

1)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

2)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一、自主复习 :重要知识点回顾

第8课

1、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基本特点和一般特点)?P90

2、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的原因(或表现或影响)?P90

3、我国的资源现状?P91

4、我国资源形势严峻性的原因?P91

5、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P92

6、环境问题的危害?P92

7、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P93

8、科学发展观的含义?P93

9、我们学过的基本国策有哪些?P94

10、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具体要求?P95

11、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P95

12、青少年怎样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P98

第9课

1、说出3句体现我国民族精神的名人名言。P99

2、说出新中国成立前、后形成的民族精神各3—5种。P100

3、民族精神的核心和内涵各是什么?P100

4、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作用和意义)P102-103

5、观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四个方面内容。P104

6、观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文化建设及其重要的任务。P104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P105

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国家的做法)P105—106

9、新时期体现时代特色的民族精神有哪些?P106

10、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什么?P106

11、青少年如何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107-108

二、合作探究

1、材料一:哥本哈根会议被世人喻为“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低碳生活”已成为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能量、低消费、低开支的“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时尚。据统计,夏季空调调高2度,每年可减排900千克的二氧化碳;每少用一个塑料袋,可减排0.1克的二氧化碳。

材料二:某校九年级(2)班举行了以“低碳生活,离我们有多远”为主题的班会课,同学们畅所欲言,争论不休。第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人人都做“减碳志愿者”,人们的生活就会更健康、更和谐;第二种观点认为,实现“低碳生活”,是国家的大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很遥远。

⑴材料一体现了《思想品德》课中的哪些观点?(2分)

⑵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的两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6分)

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做到低碳生活?并能列举2-3例说明。(3分)

2、百年梦想成真,共添世博精彩( 15分)

在中国举办世博会,早在清末就是一批率先睁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的一个梦。100年前,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梦想随一江春水东流去;100年后,中华民族走上了复兴之路,上海世博会,让百年世博梦圆成真。2010年4月30日,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中国20 1 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唱响华彩乐章,隆重开幕。5月1日,2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展馆开门迎客,在184天里迎接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游览者。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能够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的原因。(6分)

(2)如果你有幸参加“看世博、知世界”夏令营活动,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给中外游览者留下最美好的印象?(9分)

三、巩固提高链接中考

(一)选择题

1、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界博览会史上规模最大的世博会。我国举办上海世博会()

①有利于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②有利于世界各国统一认识,应对气候变化③有利于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④有利于让世界更进一步了解中国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掌握了全球90%以上的核心技术,而我国许多高端的技术还依赖进口,有的甚至受到限制。严峻的挑战要求我们()

①立志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肩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积累知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③以实际行动去创造和奉献,实现生命的价值;④到某发达国家留学、深造并移民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2009年9月3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见海外人才和优秀留学回国人才观礼团发表讲话时强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这是因为()

①人才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源;②人才是知识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③人才已成为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④只有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才能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局面。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④

4、去冬今春,我国西南五省市遭受了60年一遇罕见的严重旱灾。仅云南一省近3000多万亩秋冬播农作物受灾,全省夏粮将因灾减产一半以上,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西南大旱警示我们()

①要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②要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③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④保护资源,节能降耗迫在眉睫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我已经46亿岁了。我在反思,或许我真的老了。或许我真的病了。我知道人类总在抱怨,抱怨我周身的温度升高,抱怨我身上的营养难以养活所有的人口,抱怨各地的干旱、内涝,抱怨空气越来越污浊……。

看看被各种污染物弄脏的海水,那是我的血液;看看干旱焦灼的土地,那是我的皮肤;看看被砍伐的树木,那是我的头发……。救救我吧!只有你们可以拯救我,如果你们还想把我当成安身的家园,救了我,就等于拯救了你们自己。

阅读上述材料,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的“我”指的是谁?材料反映了哪些问题?

(2)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有效缓解这些问题?

第4篇: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复习课

教案

申晓州

一、导课

各位同学,大家先看这四幅图片,这都是什么?(秦始皇陵、秦陵地宫想象图、长城、兵马俑)你会联想到谁?-----秦始皇。再看这四幅图片,又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图、丝绸之路图、霍去病墓、董仲舒像)你又会想到谁?-----汉武帝。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第三单元“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

二、复习课

第10课、11课我们在期中考试时已经复习过,这节课我们再系统的看一下。

1、战国七雄都有谁?(齐楚燕韩赵魏秦)那么秦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喊赵薇去演戏)。什么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看政治上: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设郡、县。那么它的意义是什么?(对以后的封建王朝影响深远,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再看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它的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从此汉字的结构基本定型)

思想上: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民族关系:北筑长城,抵御匈奴

同学们看万里长城图片: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抵御匈奴,安定北疆。南修灵渠(开发东南、岭南·加强中原和岭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看这个灵渠的图片,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那么,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2.为经济恢复发展、人民安定生活提供了条件。3.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这个问题也可以这么问:(秦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答案是一样的。

紧接着咱们来看------大一统的汉朝。(什么是大一统?)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军事 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具体看看汉武帝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政治上:削弱封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又叫“推恩令”

谁的建议(主父偃)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儒家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文化教育上:在长安设立太学(古代最高学府)

经济上:统一铸币和盐铁官营(五铢钱)

第13课

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北部边境得到安宁,有利于中原文明的发展)

第14课 对外交往:汉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第15课

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是什么?

1、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2、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看西汉的疆域图: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再看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再经今新疆境内到西亚,再由西亚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影响:1.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2.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3.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渗透 有人说丝绸之路是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为什么?

 经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转运到欧洲。  文化之路: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 科技交流之路:中国的造纸术等重大发明沿丝绸之路传到西亚和欧洲

评价一下汉武帝:评价人物要把握这三个原则:实事求是、一分为

二、特定环境。同时要注意称谓+事迹+影响。大家试一下„„(汉武帝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措施略;他统治期间,大一统的帝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三、课堂检测

咱们来一个竞赛,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现场计分,输的组负责打扫今天的多媒体教室。回答对的加1分,回答错误的扣2分。会的你就站起来,以站起来的先后顺序作答。 规则明白了吧,好,准备„„

1、这个作为4个小问题,关于政治方面的,会的就站起来„„

政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削弱诸侯国王国的势力、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铸币盐铁官营、都有统一货币的措施

思想: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文化专制;但对待儒家学说态度相反;结果不同

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对匈奴都是采取主动出击、维护北部边疆的安定

2、(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材料一中为了统一人民的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二的目的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3、(1)秦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巩固边疆(2)西域都护的设置。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

4、秦朝

蔡伦

古代希腊

5、秦朝

小篆

圆形方孔钱

6、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度

西汉

汉武帝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西汉、汉朝西域都护、丝绸之路

8、B.秦始皇“焚书坑儒”

9、B、小篆

10、A.①②

11、A.分封制

12、D.焚书坑儒

13、A.秦---→西汉

14、B.国家一统,中央集权

15、C、公元前三世纪前期

16、A.①②③

17、D.削弱诸侯国力量

18、C.儒家思想

19、C.稳固大一统局面

20、B.西汉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

21、A.张骞通西域

22、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23、B.西汉的长安

24、A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5、A.废除丞相

26、B、统一货币

27、A.推行郡县制

28、C、一统江山是秦朝

29、 D.②③④ 30、D.秦、汉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

31、D.统一度量衡

32、D.儒家思想问题

33、B.张骞通西域

34、C、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交流

35、A.汉通西域

四、小结。

第三单元是这册书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同学们在课下不要放松,要继续努力背诵。

第5篇:第三单元整理复习 第四单元教案

3、比例的应用 第一课时 比例尺

教学内容:课本P48——49例

1、例2,练习八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学会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3、能运用所学的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时长度单位的使用和换算,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准备:

课前测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学生每人准备一幅地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老师请大家自己动手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谁愿意汇报测量的数据。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当一回设计师,利用手中的材料,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要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纸上,你有这么大的纸吗?那怎么办?随便在纸上画一个长方形,这一定是教室的平面图吗?)

2、独自画图。

3、展示作品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想到了把实际的长和宽缩小了,画出教室的平面图,其实这就用到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比例尺。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习比例尺的意义。 小组交流:你刚才在画图时是 (1)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2)图上的长和实际的长的比是多少,图上的宽和实际的宽的比是多少? (3)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数据说:我们把教室的实际长和宽叫实际距离,把画在纸上的教室的长和宽叫图上距离,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自己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尺?

教师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还可写成这种形式 和同桌说一说你刚才画的教室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请每组6号同学口述比例尺的意义)

2、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认识。 (1)出示中国地图。

比例尺1︰100000000表示什么意思? (2)出示北京地图。

观察这幅图的比例尺和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表示什么意思? (3)找一找你手中地图册的比例尺,它属于哪一种比例尺? (4)阅读课本48页

书中向我们介绍了这两种比例尺分别叫什么?它们有什么异同?

3、学习不同的比例尺。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尺都是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大呢?(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零件图) 图中的2︰1表示什么?

(二)精讲点拨

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这种放大比例尺。比如手表零件、手机零件、电脑芯片要把它画在图纸上,就要用到放大比例尺。

◆观察这些比例尺,有什么共同点。(引出缩小比例尺的前项为1,扩大比例尺后项为1。)为了计算方便,我们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出示例1 课件出示例1的题目,线段比例尺怎么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数值比例尺是怎么求的? 独立解决,小组交流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1cm︰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做这类题目,你觉得同学们应该注意什么?或者说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三)巩固检测

(1)一种精密零件长2.6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6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把数值比例尺1︰300000改成线段比例尺(

)

(3)一个长方形运动场的规划图中量得运动场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知道这张规划图的比例尺是 ,那么运动场的实际面积有多大? 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请你把三道题目都完成了,如果你还有一点胆怯,你可以给自己减减压,选择1—2题解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P49“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你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

1、3题

第二课时 比例尺练习课

教学内容: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求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45000 (2)比例尺80:1 (3)比例尺0------45米 (4)比例尺0——1000千米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打开课文观察例题及插图。 (2)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

①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 ②条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 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3)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①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②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汇报解答情况。 方程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X=10×500000 (问:根据什么?)

X=5000000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算术方法解:

问:根据 题意要求:实际距离必须知道那两个条件? (学生思考后独立解答)

110÷

5000000=10×500000 =5000000(㎝)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三、巩固练习:

1、在一幅地图上,测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3厘米,已知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780千米。 (1)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2)在这幅地图上量得A、B两城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城的实际距离。

2、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距离是10厘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2:3,求甲乙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千米?

3、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间长方形教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1)求这间教室的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

(2)写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并与比例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甲乙丙三种商品总价值为5800元。按数量,甲与乙的比是1:2,乙与丙的比是1:2.5;按单价,甲与乙的比是3:2,乙与丙的比是4:3。三种商品各值多少元?

四、布置作业:课本54页第5题

五、板书设计:

比例尺练习课

(一) 比例方法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根据: X=10×500000 (问:根据什么?)

X=5000000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二)算术方法解:

问:根据 题意要求:实际距离必须知道那两个条件? (学生思考后独立解答)

110÷

5000000=10×500000 =5000000(㎝)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56——58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16开方格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

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这是哪里的景色?(泰山)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诗的第一句是( ),这样雄伟的泰山,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它的照片,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展示画法。

5、置疑。

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6、引导发现。

学生比较放大后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并总结概括。多媒体出示。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缩小的要求。

1、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 交流评议。

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3、 总结发现。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

三、 应用练习。

1、观察选择(多媒体出示)。 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通过此题使学生区分放大和按比例放大的区别和联系。

2、按1: 2画出火箭模型缩小后的图形(多媒体出示)。

3、 发展练习。

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组合图形,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画完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画法。

四、总结。 生畅谈收获。

五、欣赏。

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可以设计出许多美丽的图案,我们来一起欣赏(多媒体出示)。 课后你也可以做一名设计哟!

六、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2题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59—60例

1、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反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

1.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吧! (课件出示:)

1、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2)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3)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每天生产的件数。(成反比例) (4)总钱数一定,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不成比例)

师:其实判断两个量成比例的关键是看两个量的商和积,如果是商一定,成正比例,积一定,成反比例。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师:为什么这么列?140/2和210/3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用除法?

3. 师:看来同学们对前面比例的知识得都掌握得很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教学例5) 1.回顾旧知(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板书:张大妈 李奶奶 12.8元 ?元 8吨 10吨

师: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说明:国家在同一地区对水的单价是统一做了规定的,所以水的单价是一定的) (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2)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2. 探究解法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思考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出示) ①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师:12.8︰8和x︰10 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

师: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上面的数据,概括: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多指名说)

3.用比例解答。

如果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请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

板书: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 :8 =χ:10 或 12.88 =x10 8χ=12.8×10 8χ= 12.8×10 χ= χ=

χ=16 χ=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让学生再思考,看看有没有出现其它比例的解法,如果有,教师也要进行评析。

如果列出的比例是8︰12.8=10︰x 可以吗?为什么?(可以,因为8︰12.8 和10︰x 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吨,是一定的,板书解法2)

师:比较这两种解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理解?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光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还要善于选择最优化的方法。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4.即时练习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帮李奶奶解决完了问题,能再帮王大爷解决一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1)读题,弄清题意。(2)判断题目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学生独立解答,订正交流是怎么想的? 5. 提炼方法 师:我们用比例解决了两个问题,回忆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谁来总结一下,用比例解决问题分为几个步骤?(课件):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设要求的问题为X,根据判断列出方程; (3)解比例,验算,作答。

(二)用反比例意义解决问题(教学例6)

1师:解决了李奶奶、王大爷家的问题,下面的几个工人也遇到了问题,这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1、课件出示:这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1)读题,找条件问题。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看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独立解答,交流: 一般方法:20*18/30=12包

也有同学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决。20*18=30*X (3)师:为什么这么列?20*18和30*X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因为书的总数一定所以每包的本数和包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 (交流中,强调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式子的写法,格式,演算等。)

2、反比例变式练习(出示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师:会解决吗?生独立解决,交流订正。

3、对比正比例、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相同和不同,再次强调判断成什么比例是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通过这2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例5和例6,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巩固提高。

1. 教材60页的做一做:

1、2题。独立解决,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全课总结。

1.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我们今天学习了怎样用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其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 我们都可以用不同的数学知识,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而用比例的知识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比如说我们测量一个建筑物的高度,不能实际上去量一量,那么怎样知道这个建筑物的高度呢?就可以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我们先来观察课前老师测量的在同一时间内的一些物体的高度和他们的影长。

师:观察这些记录,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关系。) 师:知道了这个规律,你们能想出好的办法求出这个建筑物的高度吗?比如这个建筑物就是我们学校的教学楼。 引导学生说出,选一个有太阳的日子,在此建筑物旁立一根标杆,同时测出标杆的高度与建筑物的影长,然后用正比例的有关知识求出这个建筑物的高度。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个具体的测量计算工作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分组去解决吧。

五、布置作业:练习九第

4、5题 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用比例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2.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光辉服装厂4天加工服装160套,照这样计算,生产360套服装,需要多少天?

2、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2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天只能用多少吨?

3、修路队3天修路150米,照这样的速度,再修10天,又修多少米?

4、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45千米,5小时到达。返回时,每小时行驶50千米,几小时回到甲城?

5、一间房子,用面积是16平方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54块。如果改用面积是9平方分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

6、 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平方米要用砖618块。如果铺24平方米,要用砖多少块?

7、一个房间,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432块。如果改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8、战士行军,3小时走了36千米,离目的地还差24千米,速度不变,行完全程要多少小时?

9、计划生产1040台收音机,8天生产了320台,照这样计算,还要几天才能完成任务?

10、一条水渠,每天修300米,要修80天。如 果每天少修20%,这条水渠要修多少天?

11、一堆煤,原计划每天烧3吨,可以烧96天实际每天烧2.4吨,这堆煤实际多烧多少天?

12、200千克稻谷可出米170千克,这样计算4.5吨稻谷可出米多少吨?

13、修一段6000米长的公路,3天修了45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多少天修完?

二、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三、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自行车的数学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转的圈数× 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 后齿轮的齿数 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 :后齿轮的齿数) (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四、课堂作业

1、一辆自行车的车轮直径是0.7米,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多少米?

五、课堂小结

自行车里的学问可真大,你还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吗? 教学反思:

第6篇:四上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

王丽霞

一、复习内容:

9、泉城》 、《

10、九寨沟》、《

11、田园诗情》、《

12、桂花雨》、习作

3、练习3.

二、复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

9、泉城》、《

10、九寨沟》3-5自然段。

2、复习3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文章蕴含的内容。

4、完成课后习题。

5、学会写信。

6、学会赞美。

三、复习准备: 四(上)语文常识、课件、练习试卷等。

四、教学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习法等。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字回眸

大约 吊桶 洞穴 占领 冒充 源头 悬崖 雪堆 敏捷 村寨 恰似

继续 山沟 藏族 县城 姿态 帮忙 吩咐 糕饼 尤其 新鲜 沉浸

左右 高低不平 林深叶茂 图画

蔚为壮观 色彩斑斓 诗情画意 憨态可掬 五彩缤纷 异兽珍禽 若无其事 极目远眺

仪态端庄

悠然自得 辽阔无垠 绿意盎然 默默无闻 舒缓平稳 骠悍强壮 水声喧腾

昼夜不息 顽皮 闪烁 笨笨拙拙 香飘十里 牲畜 悬念 清澈 一泻千里 古木参天

洪大 低细 高低错落 白浪翻滚 晶莹剔透 狐朋狗友

龙马精神 鸡犬不宁 龙吟虎啸 高楼大厦 雨后春笋 月明人静 天空地宽

二、课文点击

9、泉城》

1、描写泉水流动的样子:珍珠泉:涌。 五龙潭:汇注。 黑虎泉:喷吐。 趵突泉:冒。

2、描写泉水样子的词语:银花盛开 明珠散落 晶莹剔透 白浪翻滚

描写泉水声音的词语:水声喧腾 虎啸狮吼 秋雨潇潇 咕嘟咕嘟

描写水的词语:波光粼粼 碧波荡漾 水平如镜 波涛汹涌 惊涛骇浪

10、九寨沟》

1、《九寨沟》一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

2、《九寨沟》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起(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的作用。整篇文章显得(中心突出)、(段落紧凑严密)。

3、九寨沟的动物真多啊!有( )的( );有( )的( );有( )的( );有( )的( )

4、描写山水景色的词语:湖光山色 人间天堂 明月清风 桂子飘香 水光接天 江山如画 鱼米之乡

描写九寨沟的景物特点:水(清澈见底) 树(古木参天) 瀑布(高低错落)

描写花儿的词语:含苞待放 亭亭玉立 五颜六色 五彩缤纷 沁人心脾 香飘十里

景点与所在地相连:五花海(四川) 蝴蝶谷(台湾) 玄武湖(江苏) 庐山(江西) 西湖(浙江)

11、田园诗情》

1、作者以描绘荷兰的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一系列意象,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对荷兰田园风光以及自由安详的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2、《田园诗情》通过视点的转换,具体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荷兰田园风光图,看(奶牛图)、(郁金香图)、(骏马图)、(挤奶图)和(田园夜色图)。

《田园诗情》是一篇(散文),描写了(

),(

),(

)的荷兰的田园风光,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

3、作者以描绘荷兰的(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一系列(意象),营造出(宁静优美的)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对荷兰田园风光以及自由安详的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4、牛犊跑前跑后,活像(

);老牛仪态端庄,好似(

)

5、《田园诗情》通过(视点)的转换,具体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荷兰田园风光图,看(奶牛图)、(郁金香图)、(骏马图)、(挤奶图)和(田园夜色图)。

6、描写草原风光的词语:一望无际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无边无际

12、桂花雨》

1、《桂花雨》一文以“桂花雨”为题目,以桂花香为线索,写出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我”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写出了桂花给家人带来的生活情趣。

2、“摇花乐”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句话中“缠”,写出了作者盼望“摇桂花”的急切心情。

3、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句话表现了“我”“摇桂花”时的兴奋和快乐。。

4、母亲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其实就是说(外地的桂花再香,外地的环境再好,外地的生活再舒适,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比不上家乡的环境好,比不上家乡的生活舒适)。表达了母亲(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

三、练习提示

练习3

1、重要的地方或生字新词 在下面画 ——

关键词语

在下面画 .

对某些内容有疑问

在后面画 ?

精彩的语句

在下面画 。

需要重读或摘抄的章节 在前面打 △

2、歇后语(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名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

竹篮打水------一场空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月亮里有桂树------高不可攀

牙刷脱了毛------有板有眼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神枪手打靶------百发百中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第二课时

一 、课文填空

1.荷兰风光如诗如画,有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是天然的(牧场),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低地)之间.荷兰的确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

2.《九寨沟》为我们描绘了四幅美丽的图画: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

3.桂花的用处可多啦!桂花可以(泡茶),可以(做桂花卤),还可以(做糕饼).

4.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

5.趵突泉里的水很清,(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下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

6.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瀟瀟.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的趵突泉了。(趵突泉)被誉为“第一泉”

7.我最喜欢(珍珠)泉,因为(那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

8.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9.因为(周围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所以人们称它为九寨沟.

10.“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这一节在全文中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两个类型的训练:

二、选词填空。

1、 欣赏 观赏

(1)老师带我们到公园( )菊展。

(2)妈妈坐在录音机前正在( )宋祖英的演唱。

2、 宽阔 辽阔 宽敞

(1)大海是多么( )。

(2)这间教室很( )。

(3)弟弟趴在叔叔( )的肩膀上睡着了。

3、 幽静 恬静 僻静

(1)这条( )的小巷冷冷清清的。

(2)小红那( )的笑脸出现在大家眼前。

(3)迷人的月光洒在( )的小路上。

三、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1、 周 旬

日 季 年 月

2、 寒冷 凉爽 温暖 炎热 酷热

3、 劳动节 教师节 元旦 清明节 国庆节

(1)老师带我们到公园( )菊展。

(2)妈妈坐在录音机前正在( )宋祖英的演唱。

2、 宽阔 辽阔 宽敞

(1)大海是多么( )。

(2)这间教室很( )。

(3)弟弟趴在叔叔( )的肩膀上睡着了。

3、 幽静 恬静 僻静

(1)这条( )的小巷冷冷清清的。

(2)小红那( )的笑脸出现在大家眼前。

(3)迷人的月光洒在( )的小路上。

四、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1、 周 旬 日 季 年 月

2、 寒冷 凉爽 温暖 炎热 酷热

3、 劳动节 教师节 元旦 清明节 国庆节

第7篇:第三单元四边形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四边形特点。 2.平行四边形特点。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 复习过程: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2、复习过程

一、填空。

1、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 。

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 。

3、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2厘米,它的周长是 。

4、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相框,它的周长是 。

二、选择题。

2、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A、6厘米 B、18厘米 C、36厘米 D、24厘米

3、用1张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A、6 B、32 C、40 D、 24

4、用2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A、32 B、16 C、8 D、 20

5、用2个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的长方形,拼成的正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A、24 B、20 C、8 D、16

6、长3厘米,周长16厘米的长方形,它的宽是( )。 A 、4厘米 B 、13厘米 C、 5厘米 D、9厘米

7、 左图甲的周长和乙的周长比,( )。 A 、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比较

8、下列3个图形中,每个小正方形都一样大,那么( )图形的周长最长。

9、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 )。

甲 乙

A 、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比较

三、判断题。(将错误的改正过来)

1、 这是一个四边形。 ( )

2、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 )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它的边长一定是6厘米。( ) 4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 ( )

5、平行四边形是易变形图形。 ( )

6、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板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

7、用两根同样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长方形周长比正方形周长长。

8、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 )

9、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可以用长+宽×2。

( )

10、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

11、长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 )

四、画示意图再列式计算。

1、用2个长都是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拼成的: (1)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2)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1)请在上图画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4个直角。 (2)剩余部分的周长是多少?

3、长6厘米,周长20厘米的长方形,它的宽是多少厘米?

上一篇:电工电工岗位职责下一篇:广州市安全生产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