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文献保护

2023-0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四川大学文献保护

馆藏民国警察文献的保护方略

关键词: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图书馆

摘要: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源由于大多散落在各类文化机构和档案馆,对其进行保护和数字化处理难度较大。随着国家图书馆提出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启动实施,才使这项工作得以开展。文章介绍了民国时期警察文献的分布情况和文献的保护现状,提出了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图书馆民国时期警察文献保护的方案,以期达到保护和利用民国时期警察文献的目的。

随着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完善,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被认为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一方面可以加强对馆藏文献的保护与深层利用,另一方面又能为用户提供全面的资源类型和開放的获取途径,为资源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以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专项”工作为契机,结合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原则,立足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图书馆馆藏资源,提出建设民国时期文献数字化平台,对民国时期文献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与揭示、保护与利用。

1民国时期文献资源的分布情况

民国文献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民国文献泛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包括书刊、报纸、政府公告、法律法规、照片、手稿、唱片以及非正式出版的日记、书信等。这些文献记录了民国这一特殊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历程,承载了社会制度的更迭、新旧思潮的争鸣及各种新生事物的涌现,具有很高的历史、学术和文献价值[1]。由于民国文献出版量较大,又受纸张、印刷材料等影响,文献老化过快,同时,民国文献受历史和政治原因的影响分布又极为广泛,大多藏于全国各地的藏书机构,也有部分文献流失到了海外,因此,对民国文献的整理与开发工作难度较大。

1.1我国民国时期文献资源的分布情况

民国时期,出版业迅猛发展,出版物激增,数量浩如烟海。《民国时期总书目》收录的中文图书就多达124,040种。民国文献在我国的主要收藏机构有:①大中型公共图书馆。我国大中型公共图书馆是接收民国文献的主要机构,目前收藏量最多的是上海图书馆,据统计该馆民国文献总藏量约有109万册(件)。南京图书馆约有70万册(件),国家图书馆约有67万册(件),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约有25万册(件)。另外,藏书量在10万册以上的图书馆还有辽宁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等[2]。②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也是民国文献收藏的主要机构之一,尤其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图书馆都具有一定的收藏规模。③台湾地区。台湾地区也藏有相当数量的民国文献,主要保存在“国史馆”、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台湾近代史研究所三家机构。④各级档案馆和党史研究馆。这些机构也收藏有为数不少的民国文献,其中有很多油印本和名人手稿等珍贵文献。

1.2国外民国时期文献资源的分布情况

国外民国时期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收藏机构有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和大学图书馆等,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英国国家档案馆、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大英图书馆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等。另外,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曾掠夺了很多民国时期稀有的文献资源,现藏于日本的多家图书馆内。

2民国时期文献的保护现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民国文献已成为“古籍”,其中有很多为孤本和善本,其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避免馆藏民国文献的老化和酸化,图书馆应该妥善保护好这些宝贵资源,尽可能地采取保持其原来形态的技术和措施。段晓林、蔡迎春认为,文献保护既要考虑实物保护,如恒温恒湿长期保存,也要考虑数字化复制、翻拍永久保存[3]。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调查统计,目前我国部分图书馆已经完成了馆藏民国文献题录数据库的建设工作。自建数据库还在尝试性的建设阶段,只有少数几家图书馆和商业公司正在开展此项工作。民国图书数字化方面,目前尚未建有专门的数据库,仅在维库民国电子资源数据库、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及读秀中包含有部分民国图书。

2.1民国时期文献的保护计划

长期以来,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没有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加上其数量众多、收藏分散,整理与保护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另有部分收藏单位因保存条件差,出现文献酸化、老化加剧,破损严重等问题。2012年,由国家图书馆策划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正式启动,各馆纷纷建设自己的民国文献数据库。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国家图书馆的“民国中文期刊资源库”、上海图书馆的《民国时期期刊篇名数据库》及重庆图书馆的《清末民初报刊篇名索引》等。2016年年底,黑龙江启动“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旨在推动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的开展和实施,避免文献历史“断层”。

2.2民国时期文献的原生性保护

由于民国文献存在纸张酸化、装订、过度使用、环境污染、不当修复等问题,民国文献的原生性保护逐渐被各馆所重视。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林明认为,对民国文献的原生性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民国文献进行预防性保护,另一方面是对民国文献进行补救性修复,原则是止损。段晓林、蔡迎春认为,馆员与读者的培训、库房的安全、编目整理、数字化管理、阅览管理、灾难管理、批量修复、个别修复、批量脱酸、载体转化等日常维护,都是原生性保护的重要因素[4]。

赵迎春,张文娟,芦晓红:馆藏民国警察文献的保护方略*2.3民国时期文献的数据库建设

公共图书馆是民国文献的主要收藏机构,近年来已建成了大量的全文和专题数据库。国家图书馆已建成的民国数据资源库有民国图书数字化资源库、民国中文期刊资料库、民国法律数字化资源库等,全部采用开放存取方式,提供公开访问,用户在图书馆网站免费注册并经实名认证后即可实现在线浏览。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重庆图书馆、辽宁图书馆是民国文献藏量较大的公共图书馆,他们以馆藏资源为基础,注重对民国文献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已先后建有民国馆藏图书书目数据库、专题图片数据库、专题资源数据库等各具特色的民国时期文献数据库[5]。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科技的发展,部分经费充裕的大型图书馆或“985”院校图书馆也已开始建设民国文献全文数据库。

3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的方案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图书馆目前收藏有民国(含伪满)时期警察文献700余册,内容涵盖民国时期的各种法律、法规、执法守则、警察规范等书籍。其中包括蒋介石题写书名、中国警察学会编辑,于1942年在重庆出版的大型综合类警察丛书《中国警察》和1949年冯文尧编写的警察技术专著《刑事警察科学知识全书》等,都是十分珍贵的民国时期警察特色文献。鉴于此,图书馆必须将这些警察特色民国文献全部数字化并进行规范化标引和著录,利用应用范围广和便于操作的数据库平台,建设利于用户检索、方便用户获取的全文民国(含伪满)时期警察文献数据库。

3.1民国时期警察专业文献的数字化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图书馆已将馆藏700余册民国时期警察专业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主要采用计算机技术,配合文献专用翻拍设备及零边距扫描仪,将民国时期警察专业文献中常见的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使其成为数字化文档,然后再将其制作成馆藏民国时期警察文献全文数据库。民国时期警察文献数字化避免了潜在使用过程中对原生古籍文献造成的损害,从而保护文献的原生性和再生性。

3.2整合民国时期的警察文献资源

民国时期警察文献的整合,需要由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与协调。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图书馆作为警察专业院校,馆员应具备专业的学科背景,要承担起我国公安院校图书馆及辽宁省内民国时期警察文献的整理工作,借助各大民国时期文献数据库及各警察专业院校的特色数据库资源,最大限度收集民国时期警察文献资源,去重存异并将信息资源结构化处理,制定统一的著录与整合标准。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图书馆将收集的民国时期警察文献资源以《古籍描述元数据著录规则》为编目标准,包括题名、主要责任者、其他责任者、主题、出版项、版本、外观形态、附注说明、收藏历史、相关资源、时空范围、馆藏信息、古籍语种、资源形式、权限、标识符、文献分类等18个元数据,并对每个著录项目做了具体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文献信息的系统性、全面性及准确性。通过标准化的信息著录与整合,便于用户访问民国时期警察文献资源,提高文献检索的效率。

3.3搭建民国时期警察文献共享平台

2017年8月7日,国家文化部发布了“‘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该规划明确指出,建设古籍信息数据库,促进古籍普查数据开放共享。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图书馆搭建民国时期警察文献共享平台的目的,是为了将整合的民国警察文献资源公开与共享化,实现用户对民国时期警察文献的开放获取,发挥资源的最大使用价值。其技术框架是共享平台的技术保障,包含客户端、管理端、检索查询及资源整合技术等。民国时期警察文献信息资源整合是平台的核心,为共享平台提供内容支撑。平台管理员具有收集用户数据、处理信息服务等权限,用户是平台的直接使用者,通过共享平台获取有效文献。民国时期警察文献共享平台不仅丰富了各大警察院校的文献资源,还实现了跨馆及跨地域的民国警察文献资源共享,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图书馆搭建的民国时期警察文献共享平台见图1。

4对民国时期警察文献保护的思考

4.1分级保护民国时期警察文献

分级保护是民国时期警察文献保护采取的路径,分级保护不仅有利于有限的保护资源实现最优配置,而且有利于甄选和优先保护民国时期警察文献的珍本、善本和孤本文献。目前,我国虽未出台针对民国时期文献的分级标准及保护政策,但已有少部分地区和单位对民国时期文献进行分级保护。如:复旦大学图书馆以“稀珍民国文献”为划分等级标准,将其现有的馆藏民国文献进行分级保护。笔者认为,民国时期警察文献分级标准不能笼统简单地划分,要根据地方情况、单位馆藏特色、文献时限性,灵活划分文献的等级,使文献在现有的条件下达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4.2尽快攻克民国时期警察文献纸张脱酸的难题

民国时期警察文献的严重酸化,使纸张变脆、颜色发黄,严重的无法翻动,甚至碎成纸屑,难以保存。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图书馆要联合各大警察专业院校及古籍修复部门,尽快研究出针对民国文献纸张特点的、成本低廉的脱酸修复办法,解决民国文献酸化的问题。同时,国家应制定民国文献统一的修复标准和原则,规范对民国时期文献的修复问题。

4.3规范民国时期警察文献数字化的格式

民国文献数字化的格式有txt、doc、html、wdl、exe、pdg、edb、ebk、caj、pdf等,每种格式都需要用专用的阅读器才能阅读。繁多的文件格式不利于民国时期警察文献的资源整合及共享平台的搭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图书馆在进行民国时期警察文献数字化过程中,要根据民国时期警察文献的特点及警察专业用户的阅读习惯,选择适合的文件格式,同时还要规范数据设计,包括后台数据库字段、前端数据展示元,方便用户使用。规范民国时期警察文献数字化格式,有利于文献资源的共享。

4.4民国时期警察文献的安全防护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使数字化的文献资源复制、下载更加容易,数字化的文献资源易被他人无偿随意复制使用,甚至稍加修改用于营利活动。笔者认为,数字化资源单单依靠法律途径加强著作权保护是不够的,还应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来弥补著作权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鉴于此,民国时期警察文献在进行网络传播时,对著作权属作品应采取访问控制技术措施,以防止未授权用户非法使用系统资源;对公有信息尽量免费提供读者使用,充分发挥图书馆知识传播作用,扩大资源共享范围。由于警察专业院校资源的特殊性,图书馆应对于有可能出现的涉密内容进行界定,采用用户访问权限控制等技术实现内容控制,针对不同身份的用户给予不同的检索权限。

5结语

民国时期的各种警察理论和实践资源,是当时警政施行和警务活动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当时我国警界系统学习世界先进警察理念的各类信息,大多被记录在警察图书、杂志及影像资料中,成为后人追寻这一阶段警察历史轨迹的重要资源。具有时代和地域特点的民国警察文献资料十分珍贵,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思想文化价值,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民国警察文献,是对历史的继承及对民族的负责,是警察院校图书馆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陈晓莉,严向东.民国文献的整理与开发问题研究[J].图书馆,2013(4):94-97.

[2]王雅戈.民国文献整理研究进展[J].图书馆建设,2011(3):15-18.

[3]段晓林.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现状及其方向:回眸与展望——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图书馆杂志,2017(3):115-120.

[4]段晓林,蔡迎春.高校图书馆民国文献自建数据库调查与分析[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6(3):26-30.

[5]南爱峰.我国图书馆民国文献开发研究进展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5):66-70.

(編校:马怀云)第38卷第10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年10月

收稿日期:2018-09-10

作者简介:张文军(1972—),甘肃省图书馆馆员。

作者:赵迎春 张文娟 芦晓红

第2篇:国内民俗文化保护文献计量分析

摘 要:文章以CNKI数据库中1989—2019年收录的民俗文化文献为研究数据,利用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运用数据统计、共词聚类分析法和战略坐标分析法,描述我国近 30年来乡村民俗文化研究的主要议题、内容、特点以及展望。

关键词:民俗文化;文献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当下背景下,民俗文化是相对热点探究话题,本文利用Cite Space软件作为辅助对国内民俗文化近30年的文献进行梳理探究及综述。

当代民俗学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揭示出我国从事民俗研究的机构、专家学者以及学术研究队伍,总结出当下民俗文化的研究热点。

一、文献来源与数据统计

本文选择中国知网(CNKI)期刊论文数据库中的期刊数据库作为本文的直接参考数据。该数据库中共检索出5650条数据,检索与下载的是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中的数据。本文在高级检索中检索了“民俗文化传承”或 “民俗文化”,开始时间为 1989—2019年,共检索了1456 条数据,共获得有效数据1449条。1989—2004年期间民俗文化问题的研究总体呈抖动式上升趋势,学者逐渐将研究重心转向了对民俗文化领域的探究上,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十九大的召开,民俗文化更加突出地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这进一步说明民俗文献增长的社会政治原因,当下的增长也保持持续稳定。

二、实证研究

Cite Space分析软件具有很高的辅助文献梳理的价值,可视化量化分析直接明了,通过抽象图案元素可以简单有规律地推敲出某个研究领域在指定时期内发展的一个整体趋势方向。本文运用了该软件中的共词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战略坐标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上述可视化图谱与矩阵进行分析,来对民俗文化的学者角度与论点总结规律与未来的趋势。

(一)关键词共现对主题的研究

关键词是对内容的浓缩总结,文献的核心思想被高度概括为几组关键词,所以本文通过检索关键词来检索出前沿的核心文献。共词聚类分析法是针对同篇文献中两组词出现的频数,可视化地分析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知网检索频数越高的文献主题关键词就越能代表其学术价值热点。打开Cite Space软件,对“Time Slicing”设置,为“1989—2019”,用1年为一个时间切片,点选“keyword”为分析对象,运算结果生成20年国内民俗文化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总共生成了173个关键词。

高频关键词出现在“民俗”“民俗学”“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民俗旅游” “传承与保护”方面,重点突出,连接了其他高频关键词,数据运算结果集中性强。在高频关键词中,频数次数大于500的有1个, 大于100小于200次的有2个,其余基本集中于100以内。研究主题集中在“民俗文化”“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产业”“乡村民俗”“民俗事象”“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方面。

(二)关于民俗文化的共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的研究方法是根据出现的高频的文献,用可视化的形式,采用分组的形式把高频率的词聚合在一个类别里,进行数据挖掘的一种活跃的文献计量和可视化的方法,依据词与词之间的共现强度,把一些共现强度较大的词聚集在一起,形成不同聚类。全文采用的是卡龙聚类方法来对文献进行聚类组合,依据每组的聚类名称来进行归纳总结名称,这些名称就是我国近30年来民俗文化的主要研究方向。

(三)战略坐标分析

在聚类分析法的基础上,通过战略坐标法可以看出我国民俗文化研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可视化表现形式展示在象限坐标关系上。

1.针对研究系统的象限分布情况

位于第一象限的第3、6聚类,其新颖度与关注度均大于0,表明这一聚类在1989—2019年间研究相对较为成熟,位于该象限的研究领域为“潜在型领域”。具体包括“文化可持续发展”“景观规划保护”等聚类。

处于第二象限的第4、7、8、13聚类,新颖度是>0,关注度<0,说明这些聚类所代表的研究内容是1989—2019年出现的研究热点,处于此象限的研究方向领域代表这“潜在型”的学术范围,例如“民俗特色景观”“乡村旅游”“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等聚类。

处于在第三象限的第9、11、12聚类,其新颖和创新度与关注度都<0,表明这类研究受到的关注是比较低的,同时也有时间比较早远、趋于边缘化的研究方向。处在此象限的研究领域为“边缘型”的学术领域,具体包括“民俗体育”“地域研究”“民间信仰”等聚类。

在第四象限的第1、2、5、10聚类,新颖度<0,关注度>0,且这9个聚类的关注度的数值较高,这类的研究往往说明是这个领域的核心与基础,但创新性是远远不够的。具体如“民俗文化”“民俗艺术”“旅游开发”“民俗建筑”等聚类。

2.领域热点与研究的潜在热点

国内近30年间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民俗文化”“文化可持续发展”等主题。潜在热点、关注点在第二、四象限体现得比较明显。其中,“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民俗旅游建设”同时还包括了当下热点的活态文化。

三、针对文献的分类排序特征

(一)作者及作者合作关系分析

针对高频产出的研究者的分析是通过运行Cite Space软件,在设置了“Time Slicing”时间限定,以1年的时间为一个时间的切片,“Author”为分析对象,得出1989年限到2019年我国民俗文化研究的作者图谱。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刘铁梁以38篇的论文数量超过其他人,他主要从事旅游、文化、社会学及统计学等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在民俗学、民俗志、民俗文化、村庄记忆、乡村旅游、文化自觉等方面。2005—2013年间最高被引文章主要有《“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感受生活的民俗学》《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庙会类型与民俗宗教的实践模式——以安国药王庙会为例》《民俗志研究方式与问题意识》《民俗文化的内价值与外价值》《村庄记忆——民俗学参与文化发展的一种学术路径》《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几个阶段》《中国民俗学思想发展的道路》。此外,还有吉首大学的白晋湘,主要研究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最高被引文章主要有《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编目的价值与方法》等。

(二)主要文献量的科研机构及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分析

针对高频机构的研究在软件的基础上,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析,设置了时间限定以“1989年到2019年”的数据,同样是以1年作为一个时间切片,用“Institution”为分析对象,得出1989年到2019年我国民俗文化研究的科研机构图谱。

四、结语

本研究利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 Space,描述了1989—2019年国内民俗文化内容上的研究文献计量。结果表明,“文化可持续发展”“ 景观规划保护”“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现代化”“ 旅游开发”“民俗旅游建设”等是比较新颖的研究内容。同时,对高产作者、机构进行了数据统计,以刘铁梁、白晋湘为代表的学者,以西南民族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等为代表的机构使得我国民俗文化学术领域得到了发展。学者专家在民俗文化热点核心及学术前沿维度的研究现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国情的政治背景下展开的。在国内外的研究综述中,国外的研究的核心重点是传统文化知识的保护问题,同时也对此类问题制定了保护制度和文化管理模式,而国内的研究侧重于城镇文化振兴和发展,学者们也针对农村民俗文化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江振娜,谢志忠.基于农村民俗文化的创意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马伟华,胡鸿保.试述民俗内涵的流变[J].广西民族研究,2006(4).

[4]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5]刘明阁.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J].江汉论坛,2012(10).

[6]谭启术.政府该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J].学习月刊,2007(13).

[7]张颖,沈君.体育学科的知识网络结构研究:基于10种CSSCI体育期刊的文献计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9).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马佳丽

第3篇:浅谈康巴地区的文献保护与传承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越来越重视,其中康巴文化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为了探寻康巴文化向世界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康巴,而且对于发展康巴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参考。所以,要保护和传承康巴文献就是保护了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而且对今后研究康巴文化以及康巴人民的习俗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康巴;文化;文献保护;传承

[

“康”是藏语khmas的汉语音译,在清代又译作“喀木”。在近代以来,我们习惯上常用“康巴”或者“康藏”来称呼康区。而在藏族传统的历史地理概念中,习惯把我国整个藏族居住的地区又划分成为“卫藏”、“康”以及“安多”三个大区域。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三个地区的社会历史、地理文化都有着不同的差异。康区又与卫藏等其他藏区在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宗教等方面有一定的共性和联系,但是也有显著的差异。在地理上,康区主要是处在青藏高原的川西台地和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的横断山区,在历史中它被称为“民族走廊”。各个民族在这里交会,并且形成了以藏族为主要的群体和多民族的兼容共居的社会形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至今都还保留了不少历史文化遗产。在政治上,康区又与西藏的政治历史有着不同之处,最早康区是中国版图的民族地区,因为早在秦汉时代,中央王朝就已经在康区东部设置了一些郡县。并且康区还是我国藏区土司制设置最早、数量最多、实行时间最长的地区。在经济上,康区又是长期以茶马互市为主要的汉藏贸易的中心枢纽。文化上,康区又以自身丰厚的内涵,以及多样的形态,形成了以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复合型的特点。

针对康区的这几方面的特点,使得它在藏学研究中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而且也使它在维护藏区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国家对西部的大开发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因此许多人才、学者纷纷涌入西部各个地区,特别是国际藏学的“康巴热”更是将许多学者的目光转向了康巴地区。

而且对于当今社会,人们对信息的占有与争夺也趋于激烈化。全世界的各个发达国家都把开发信息资源和占有信息资源,作为衡量本国在世界上各领域重要地位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文献的记载是对整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自然环境、经济特点等各方面的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它对那些研究国家及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人提供了第一手关键性的材料。对发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占据着独特地理位置的康巴地区,对那些研究康巴文化、收集康巴史料的学者就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人文优势,而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此优势,对康巴的文献收集以及保护康巴文献史料作出贡献。

1 康巴文化的研究价值

历史的积淀和人文环境的特殊地位,使得康巴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在目前的学术界许多学者对康巴文化的认识达成诸多共识。例如,格勒先生就对康巴文化的特点归结为在多样化的自然环境中,多民族、多文化的互相交融从而形成了一种宽宏开放的文化。这一特点的总结与任新建先生所提出的康巴文化特点有很多的共通性,任新建先生认为,康巴文化的历史积淀丰富多样,内涵博大精深,并且形态丰富多彩,地方特色浓厚,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精神。

(1)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康巴文化研究的重要价值。康巴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这一地带又是著名的横断山区。区域内从西向东有著名的宁静山脉、沙鲁里山脉、贡卡拉山脉、大雪山脉;有著名的岷江、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怒江、澜沧江,这一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正是古代南北民族迁徙、交流、融合的民族走廊。

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指出:“这个走廊正是汉藏、彝藏接触的边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过政治上拉锯的局面。而正是这个走廊在历史上是被称之为羌、氐、戎等名称的民族活动的地区,并且呈现过大小不等、久暂不同的地方政权。现在这个走廊的东部已经是汉族聚居地,西部是藏族聚居地……我们以康定为中心向北向南大体划出一条走廊。把这条走廊中一向存在的语言和历史上的疑难问题,一旦串联起来,有点像下围棋,一子相连,全盘皆活。这条走廊正处于彝藏之间,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园地。” 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康巴地区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而且从我国的历史进程上看,康巴地区从春秋到隋唐这一段时期相继出现了党项、氐羌、牦牛、附国、白狼、南昭等古部落、古部族。这些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频繁,文化交流甚多,从而渐渐地使得这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在康巴地区的多个民族进行不断地融合,又产生出新的文化,并且很好的保留到了今日。至今在甘孜州的大部分地区还保留着许多“地脚活”、“嘉绒活”的古老部族语支。而且在部族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衣着服饰以及房屋建筑都保留着历史的鸳鸯,在宗教信仰上也保留着古老民族的遗风。

(2)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奠定了康巴文化的研究价值。在语言、宗教以及社会组织、婚姻形态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康巴文化中独立的地域特色。尤其是在建筑和艺术上都表现出了文化的多样性、多重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在康巴地区我们就可以看见各种身穿藏服的人却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的说藏语,有的说汉话,甚至还有的说回语;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同一个区域内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也不同,例如,在丹巴一带的“石碉”和甘孜的“泥巴房”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宗教信仰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体现出不同宗教文化的共存性。仅仅在康定地区就有佛教和外来的天主教、伊斯兰教三者共存的局面,而且道教、儒教等也和其他教派相互平等存在,教派与教派之间又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从来都没有因为教派的不合而引起民族之间的矛盾纠纷。

所以,在康巴地区的这些现象足以说明了,康巴地区的历史积淀浓厚,从而才能形成今天这般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对康巴文化的研究价值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2 康巴文献的现状

在2006年的5月,康巴文献馆建成,至今已经从各个地方收藏了康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等各类康巴文献,其文献资料就已经达到了一万余册,其中除了《甘珠尔》、《丹珠尔》、《十三部论著》等三十多种珍贵文献收入馆中外,还包括了《西藏唐卡绘画大全》和藏民族绘画精品图集等重点文献资料。在关于康巴地区的风俗以及传说的文献资料上,康巴馆也从各地收集了很多,特别是历代王朝与藏区关系的珍贵史料,其在康巴文献馆内的“地位”是重中之重。

而且馆内还收藏了解放后有关于甘孜州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发展以及地理人文变化的内部发行史料。还有研究康巴的学者将研究康巴的文集和文学作品汇集,一并收入馆中。还有关于康巴的生态环境、旅游和风土人情的图书和音像资料更是数不胜数。至此我们应当通过不懈的努力去保护康巴文献,使康巴文化能够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3 加强康巴文献的保护和传承

文献是人们在获取知识时的一个重要的媒介,是人类去认识社会,了解自然界的各种知识积累的一个桥梁,对于人类需要完成的知识积淀、总结等,都需要通过文献的记录和整理、传播和研究才能得以实现。所以文献对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康巴文献资料是一个关于我国学者去研究历史文化和民族融合以及民族风俗的重要宝藏,因此对康巴文献的保护,是我们现如今需要做到的事,因为只有保护好文献史料,历史文化的传承才能得以延续。

(1)增强全民保护意识。四川及西藏政府以及康巴地区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文献遗产保护以及传承的意识,将文献遗产的资料收集、保存和整理都纳入到工作计划中,并且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加以实施,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例如,在康巴地区散发保护文献及康巴地区文化遗产的传单,在旅游旺盛的地方向游客说明保护康巴文化的相关知识,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的文献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2)加强协调和共享。四川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的“康巴文献馆”,虽然收藏的各类康巴文献史料已经有一万多册,但毕竟不是政府出资和构建,是学校用自身剩余的资金和广大的社会力量所建起,所以,由于这个“特殊原因”学校应当加强与其他图书馆、博物馆等一些机构之间进行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康巴文献馆的发展和文献保护,此做法也可促进康巴文献的整合与共享,并且能促使康巴文献馆与其他文献机构实现网络互联。

(3)加强数字文献保存的研究。2004年4月,德国中部城市魏玛的安娜•安玛利娅女公爵图书馆遭受到严重火灾,使得数以万计的珍本图书在火灾中被烧毁和破坏。大火对图书馆的吞噬令德国文化遭受到了一次重大的打击。由于被烧毁的藏书中很多都是原版作品,例如,莎士比亚的原版作品和安娜•安玛利娅女公爵收藏的乐谱等,因此无法再进行还原和珍藏,其价值也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毕竟原版作品是未经过任何修改和删减的。

对于发生的此类事件,康巴文献馆也应该做备份工作。将先进的数字文献资源管理技术运用到保护文献的工作中,将纸质的康巴文献通过电脑扫描,进行第二次存储,以便文献馆在遭遇到火灾等突发状况时,还能在电脑上找到被毁坏的文献资料。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许多习俗和古老的传统被现代潮流所湮没,因此我们才更要齐心协力为康巴文化的保护作出自身的努力,保护康巴文献的任务不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让康巴文化不会消逝在历史的潮流中,就需要我们世世代代将这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1).

[2]杜永彬.康巴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以国外康巴研究为例.横断山民族文化走廊[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

[3]林天蔚.地方文献研究与分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邵祥瑞(1989—),男,四川甘孜人,西北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藏汉双语文秘。

作者:邵祥瑞

第4篇:关于环境保护和环境生物技术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人口、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环境和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 ,开展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现代微生物选育及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为基础的环境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工农业污染源等方面的应用,最后还讨论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废水;应用前景;MBR技术;环境保护

前言:

①【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的生理活动 ,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的生产工艺 ,或能够高效地净化被污染的环境以及将污染物转化为资源的人工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结合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是从传统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起始, 通过应用现代微生物选育和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 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包括水污染在内的“三废”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通常,日常生活中较普遍的污染源就是“三废”。“三废”指的是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这三大污染源严重污染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将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三废”问题的治理 ,主要是指利用微生物原理将污染物质进行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 ,从而提高环境质量 ,达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目的。

②【环境生物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活性污泥工艺的发展 ,】其理论和实用技术在此一百多年来不断发展和进步 ,并得到广泛应用 ,对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环境污染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我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环境污染现状也依然严峻 ,并有加剧的趋势,近年来 ,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对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的要求也日益迫切。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 ,为环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形成的。它是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 ,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复杂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 ,是当代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

③【目前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中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少部分利用植物作为环境污染控制的生物。生物技术已是环境保护中应用最广的、最为重要的单项技术,其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等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用环境生物技术处理污染物时,最终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和氮气。利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染物通常能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因此它是一种消除污染安全而彻底的方法。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等生物高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大大强化了上述环境生物处理过程,使生物处理具有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专一性,为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展示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1.废水生物处理技术 ④【由于环境中的污染物无论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经过在自然界中的迁移、转化, 其最终归趋大多数是水体, 因此, 水污染的问题尤其突出。我国的水污染十分严重,高浓度有机物废水的处理是我国水污染治理的重点难题。污水中有毒物质的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应用遗传工程技术构建符合人们需要的微生物高效菌以及具有降解多种污染物功能的超级菌 可以提高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加快降解速度,以增强净化污水的效力。如微生物高效菌能够将氰化物 (氰化钾、氰氢酸、氰化亚铜等)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氨;利用专门分解硫化物的微生物可以从废水中回收硫磺;利用能够降解石油烃的超级菌以清除油对水质的污染等。还可以将大量的微生物高效菌凝聚在泥粒上形成活性污泥,用来分解和吸附废水中的有毒物质,污水净化后沉积的污泥中存在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是很好的有机肥料。目前应用到废水治理中的生物技术主要有:(1)生物强化技术; (2)生物反应技术; (3)生物发酵技术。

2.大气污染的生物处理

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被排出,严重污染环境。微生物对污染物能较快地适应,并可使废物、废气得到降解和转化。同传统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如活性炭吸附、湿法洗涤和燃烧等相比,微生物法以其处理效果好、投资及运行费用低、易于管理等优点,逐渐应用于空气污染控制中。

3.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⑤【重金属污染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植物)作用,削减、净化土壤中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其原理是:通过生物作用(如酶促反应)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使重金属固定或解毒,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通过生物吸收、代谢达到对重金属的削减、净化与固定作用。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激发微生物的活性,由此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结构,这将有助于土壤的固定,遏制风蚀、水蚀等作用,防止水土流失。

4.生物监测

⑥【传统的环境监测以化学分析,即用成熟的仪器和生物分析 (如鱼的毒性测试)为主,当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有望增加相关的新手段,如通过测定微生物的酶和细胞基团等来监测环境的变化。目前研究较多的有生物发光菌 (Bioluminescent bacterium)、氰菌 (Cya2nobacteria)、卤素呼吸菌 (Halorespiringbacterium)、苯乙烯降解菌和兰贻贝 (Blue mussels)等,主要监测水体中的有害物和海水藻类的爆发。ManBockGu和 Ge2unCheelGil应用生物发光细菌开发出了两阶段多频道毒性连续监测系统。每个频道含有一个两阶段生物反应系统,其中含有特定的生物发光菌株。使用该系统可连续监测同一样品和分别确定不同类型毒性。通过分析,从每个频道获得的资料,可得到总体毒性和各类单项毒性的数据。

5.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处理技术

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传统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主要有固积、埯埋、焚烧 ,这些方法会造成二次污染。生物技术的介入可将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 ,资源化 ,减量化 ”处理 ,处理过程达到了真正的清洁有效 ,还可优化生态循环;若把处理后的产物作为有机肥料投入农业 ,又可为人们提供高品质、高产量的绿色食品 ,构成食物链意义上的又一良性循环 。20世纪 60年代以来 ,研究人员就开始进行有关高效、快速堆肥方法的研究。至今 ,欧美各国及日本已开发了 10多种机械快速堆肥工艺 ,其中最著名的是达诺式回转圆筒型发酵仓工艺。国外还发展用蚯蚓床处理有机垃圾和粪便。大型化的固体废弃物填埋场技术可靠 ,处理效率有保证 ,适合环境要求。目前 ,生物反应器式填埋场已在美国获得广泛的重视 。

6. 环境生物技术在城市垃圾填埋场的应用 ⑦【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是目前我国环境污染控制的最重要课题之一。城市生活垃圾的人日均产生量 ,因地而异 ,但必须按日运出城市作适当处理。处理的目的是使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当前发达国家中城市生活垃圾中作为资源再利用的分率高达40 %,其余的部分 ,最通用的方法是卫生填埋法 ,堆肥法和焚化法。然而将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垃圾填埋场,可以改善垃圾填埋生态环境,实现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美化垃圾场自然景,减少垃圾场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加速垃圾分解,使垃填埋场地可以重新被利用,有很高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常适合我国垃圾处理的现状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其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利用环境生物技术将垃圾填埋场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利用植物改善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利用垃圾填埋场地和垃圾腐熟土种植草坪。

⑧【城市生活垃圾的最新处理技术是生物反应器式 持;日覆盖层设置;沉降以及稳定期的结束。生物反应器式填埋场的操作要点包括:垃圾的分拣及预处理;水分控制;LC回流;微生物活性的保持;日覆盖层设置;沉降以及稳定期的结束。生物反应器式填埋场已在美国获得广泛的重视。美国 EPA于2000 年 4 月发出征求意见的声明中说“: BL 已被承认可能是对固体废弃物处理的一个革新。 结论: 现代生物技术是解决环保问题的强有力手段 ,它是一种能产生巨大效益的高新技术 ,与物理、化学技术相比,生物技术具有显著的高效廉价的特点。目前国际上有许多环境生物技术成果已进人商品化、产业化发展。另外,由于我国是一个污染严重的国家,因此建立一个有利于现代生物技术在环保中应用的良好环境规划、法规和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要鼓励和资助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我们也应充分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 ,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 ,根据我国的国情有重点地加强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参考文献

1、 环境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完美结合——评《现代环境生物技术》 作者 柳萍,女,清华大学出版社理工—编室,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化工;

2、 《江西化工》2003年第三期“环境生物技术”在“三废”治理中的应用 刘小兵 蒋柏泉 王伟 (南昌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3、 程丽巍,许海,陈铭达,刘兆普,陈巍 环境保护科学 2007年01期

4、 石登容,尤建军;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5、 黄文钰,杨桂山,许朋柱;湖泊科学;2002年01期

6、 祝云龙,滩塘水体营养盐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浮游植物和鱼生长的影响: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7、 宗雷,湖区生态现状调查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山东农业大学

8、 冯孝杰;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经济分析;西南大学;2005年

9、 张宏艳;发达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学研究;复旦大学;2004年

10、何忠伟;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与体系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11、孙伟,陈雯;基于生态——经济重要性的滨湖城市土地开发适应性研究;湖泊科学;2007年02期

12、李彬,吕锡武,宁平,张承芳;自回流生物转盘与植物滤床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究讨论文集;2007年

13、乔致奇;中国的环境管理;技术,管理和趋势——中欧环境研讨会论文集;1991年

14、李海鹏;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分析与政策研究;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15、陈和午;农户模型的发展与应用;农业技术经济;2004年03期

16、胡瑞法;农业科研投资的总量分析;中国软科学;1998年07期

17、黄雪萍;农业面源污染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5期

18、贾丽娟,刘连环;美国农业政策及其启示;商业研究;2003年16期

19、翟文侠,黄贤金;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运行效果分析;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年03期

20、李华;主要生物因子与稻田氮、磷转化及流失的关系;浙江大学;2007年

1、ilson R S, Franklin C E. Testing the beneficial acclimation hypothesis [J].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02, 17: 66~70.

2、chmidt-Nielsen K. Animal Physiology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ren S R, Williams T M. Body size and skeletal muscle myoglobin of cetaceans: adaptation for maximizing dive duration [J].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2000, 126A: 181~191.

4、illmer P, Stone G, Johnston I. Environment Physiology of Animals. Synergy: Blackwell Science, 2000.

5、i Q F, Sun R Y, Huang C X, et al. Cold adaptive thermogenesis in small mammals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zones of China [J].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2001, 129A: 949~961.

第5篇: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 前言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495万毕业生中145万待业;2008年559万毕业生中173万待业;2009年611万毕业生中196万待业;2010年631万毕业生中175万待业,而2011年又有660万大学生毕业,这就意味着2011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至少达到835万。据测算,2011年,全年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5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本综述选取了5篇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期刊,重点讨论毕业后就业问题。5篇文章选取的角度也不一样,通过多角度的了解使我们在面对毕业后就业问题时能更好的应对。就业问题说白了就是就业市场供与求的问题,现如今就业难既有市场饱和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二、 主题

1.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认为成因主要有4个方面:

市场就业环境:

1、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与我国经济结构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剧。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路子,投资主要投向了就业密度低的行业,而出口则主要是以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其吸纳劳动力以教育层次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吸纳有限。因此,在这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拉动作用有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症结,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我国经济结构对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造成的。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

高校方面: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2、高等教育定位不当,“攀高”倾向严重,导致培养的学生既不是实用型人才,也够不上研 究型人才。

3、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充分。 用人单位方面: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剥离冗员。

大学毕业生自身方面:

1、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就业观念更新滞后,期望值偏高,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之间形成矛盾。

2、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状况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提升之间出现矛盾。

3、大学毕业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强。而《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中认为成因有3个: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化提供的工资之问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三是大部分大学牛仍末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未能根据现有经济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

念。

在《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认为有3个原因:

1. 教学与需求脱节,大学生就业不能适销对路

2. 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3.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弱,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解决对策一:高校方面

这几篇文献中基本上都提到提高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对策。首先先看《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目前,国内外教育界普遍认同,具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生而言,不但能够帮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可为其今后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要从人才培养计划、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能力的锻炼、综合素质的培养、客观现实的自身评价、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等方面展开。

产学合作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改善高校教育资源

2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更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3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

就业

4 产学合作教育有利于实现“零距离”就业

其次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高校应加大学科和专业调整力度,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人才需求导向型转变。同时,要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头等大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三到位”,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增加就业指导课程时数,加强创业教育与服务力度,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第三《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一)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转变发展理念,加快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体制的改革。

1.落实体制.落实责任.落实措施

2.集中精力重点发展优势学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3.建设硅谷,与企业之间建立特殊联系。

3.解决对策二:学生方面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大学毕业生自身应面对现实,找准定位,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首先, 要练好“内功”,在刻苦学习、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掌握就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要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把握好每一个就业机会。其次,要尽快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先工作、后工资”、“重事业、轻地域”等正确的择业观,自觉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再次,要勇于创业,自主创业既是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的行之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大学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要利用自己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准确把握自身特点,充分运用国家制定的扶持政策,找准创业的“落脚点”,不畏艰苦,奋力拼搏, 一定能闯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就业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1.展开科学规划,提高自身素质。

2.加强社会实践,开展深度实习。

3. 拓宽思路.调蔓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调整大学四年级学生就业心理的几点建议: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

正确认知自己是通向成功的起点。在择业过程中,我们每个人要正确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特长、个性、才能以及生理特征和弱点.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形势

近些年来,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涌人求职大军的洪流之中,他们往往喜欢在机会较多的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发展自己。但当他们奔向各地的招聘会时,才发现用人单位太少而应聘的大学生太多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情况,事实上很多大学生无法在所向往的大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学校应该在大学生求职前对他们做好职业指导,全面调整好他们的就业心理。加大力度动员和引导毕业生到极其需要人才的东北地区和两部地区。

3.解决对策:国家方面

近年来,国家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国家除了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外,关键是尽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更多的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满足大学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同时,完善就业市场,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减少成本、提供方便。

三、总结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还是得提高自己,在百万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才行。社会不会去适应你,只能你自己去适应社会。那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一、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

由于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存住的问题,。素质”教育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应试”教育普遍存在,再加l:现行的高考制度,导致目前的大学生十年寒窗苦读,一考定终生。进入大学后,很多大学生有“松了一13气”的想法,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得过且过,虚度光阴,一晃儿临近毕业找工作时,慌了手脚。目前许多高校在大一时就给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敦促大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要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随形势的发展动态地调整自己的规划与发展目标,认清形势,审视自我,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学完能干什么”。只有合理的,有针对性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且付诸行动,才能在未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二、学好专业知识,博采众长

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的专业课成绩。一个毕业生其他方面都很突出.但专业学习成绩“惨不忍睹”,用人单位是很难对其感兴趣的。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业,一个学生在学校连学习都搞不好,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很难有发展前途的。因此.大学生在校首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还要加强外语、计算机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博采众长,提高综合素质。因为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除了看学习成绩以外,还要看是否有外语过级证,计算机过级证和其他的职业资格i正书。所以大学生在校时,一定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刻苦学习,做足功课,在以后的就业市场上,才能胸有成竹,立于不败之地。

三,锻炼能力。提高自我

文凭不代表水平,学历不代表能力。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能力越强,未来发展的空间就越大,就越受企业的欢迎。而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必须在学校培养、锻炼。因此,大学生住校除搞好学习外,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锻炼自己,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要积极参加院系学生会干部的竞聘。通过做学生干部,架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要积极参加学校各种社团组织和各种协会,在社团组织和协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组织特色的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四、陶冶情操,塑照高尚的人格

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必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丰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陶冶情操,塑照高尚的人格。如果一个人,学习再好、能力再强,但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在当今的社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尤其是当今的大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强,强调自我,唯我独尊,没有大局观念和集体观念,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有的更加缺乏社会责任感、贪图享受、任性、自私、张扬,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要求高校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利用政治理论课、政治学习、组织生活会、班导师、辅导员、网络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不足.关注集体,培养团队精神,塑照高尚的人格。

五.学会沟通,毫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由千不善于沟通,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社会工作岗位上,不是丧失了晋级机会,就是被炒鱿鱼,或被迫跳槽,所以,大学生在校学爿时,一定要学会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会处理好同一宿舍里的同学关系,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做起。新东方的俞敏洪谈及自己的成功:因为大学四年给宿舍打了四年水,结果同宿舍的同学都很信任他,最后投奔他共同创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要学会和班级同学、同年级同学,上下届同学沟通,通过社团、协会等组织的各种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要学会和班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沟通.老师会利用自己的经验,很好地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最后,要利用社会实践和校外实习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修正自己,树立信心。

六.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现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现在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完全不同于人才紧缺时代了,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就业机制也由计划机制过度到“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市场机制。所以大学生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摒弃基层教育中以升学为导向所灌输的“考上大学等于找到好工作”、“上大学就是出路”等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就要降低就业的期望值,调整自己的收入预期,能保障自己的生活,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其次就业不能光选择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小城镇、新农村、西部地区、基层单位等更需要大学生发挥才能,要踊跃到基层就业。最后应有自主创业的精神,自主创业不仅能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更是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就业趋势。

四、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作者: 郑炜

作者单位: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福建,龙岩,364021

刊名:

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 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 2011(2)

2.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任波1 李环1 梁爽2

沈阳理工大学装备工程学院 沈阳 110159 2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辽宁抚顺 11312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21-0042-02

3.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胡海杰1 邱雪婷2

(1.呼伦贝尔市人才流动人事考试中心 内蒙古 海拉尔区 021008)

(2.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15)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1)03-0059-03

4.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作者: 苏静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4

刊名:

教育教学论坛

英文刊名: JIAOYU JIAOXUE LUNTAN

年,卷(期): 2011(3)

5. 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要"苦练内功"

作者: 王满良

作者单位: 沈阳工程学院技术经济系

刊名:

中国科技财富

英文刊名: FORTUNE WORLD

年,卷(期): 2010(6)

第6篇: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 前言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495万毕业生中145万待业;2008年559万毕业生中173万待业;2009年611万毕业生中196万待业;2010年631万毕业生中175万待业,而2011年又有660万大学生毕业,这就意味着2011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至少达到835万。据测算,2011年,全年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5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本综述选取了5篇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期刊,重点讨论毕业后就业问题。5篇文章选取的角度也不一样,通过多角度的了解使我们在面对毕业后就业问题时能更好的应对。就业问题说白了就是就业市场供与求的问题,现如今就业难既有市场饱和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二、 主题

1.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认为成因主要有4个方面:

市场就业环境:

1、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与我国经济结构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剧。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路子,投资主要投向了就业密度低的行业,而出口则主要是以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其吸纳劳动力以教育层次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吸纳有限。因此,在这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拉动作用有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症结,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我国经济结构对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造成的。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

高校方面: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2、高等教育定位不当,“攀高”倾向严重,导致培养的学生既不是实用型人才,也够不上研 究型人才。

3、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充分。

用人单位方面: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剥离冗员。

大学毕业生自身方面:

1、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就业观念更新滞后,期望值偏高,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之间形成矛盾。

2、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状况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提升之间出现矛盾。

3、大学毕业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强。

而《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中认为成因有3个: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化提供的工资之问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三是大部分大学牛仍末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未能根据现有经济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念。

在《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认为有3个原因: 1. 教学与需求脱节,大学生就业不能适销对路

2. 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3.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弱,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解决对策一:高校方面

这几篇文献中基本上都提到提高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对策。首先先看《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目前,国内外教育界普遍认同,具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生而言,不但能够帮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可为其今后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要从人才培养计划、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能力的锻炼、综合素质的培养、客观现实的自身评价、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等方面展开。 产学合作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改善高校教育资源

2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更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3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 就业

4 产学合作教育有利于实现“零距离”就业

其次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高校应加大学科和专业调整力度,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人才需求导向型转变。同时,要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头等大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三到位”,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增加就业指导课程时数,加强创业教育与服务力度,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第三《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一)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转变发展理念,加快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体制的改革。 1.落实体制.落实责任.落实措施

2.集中精力重点发展优势学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3.建设硅谷,与企业之间建立特殊联系。

3.解决对策二:学生方面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大学毕业生自身应面对现实,找准定位,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首先, 要练好“内功”,在刻苦学习、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掌握就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要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把握好每一个就业机会。其次,要尽快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先工作、后工资”、“重事业、轻地域”等正确的择业观,自觉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再次,要勇于创业,自主创业既是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的行之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大学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要利用自己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准确把握自身特点,充分运用国家制定的扶持政策,找准创业的“落脚点”,不畏艰苦,奋力拼搏, 一定能闯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就业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1.展开科学规划,提高自身素质。 2.加强社会实践,开展深度实习。

3. 拓宽思路.调蔓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调整大学四年级学生就业心理的几点建议: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

正确认知自己是通向成功的起点。在择业过程中,我们每个人要正确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特长、个性、才能以及生理特征和弱点.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形势 近些年来,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涌人求职大军的洪流之中,他们往往喜欢在机会较多的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发展自己。但当他们奔向各地的招聘会时,才发现用人单位太少而应聘的大学生太多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情况,事实上很多大学生无法在所向往的大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学校应该在大学生求职前对他们做好职业指导,全面调整好他们的就业心理。加大力度动员和引导毕业生到极其需要人才的东北地区和两部地区。

3.解决对策:国家方面

近年来,国家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国家除了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外,关键是尽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更多的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满足大学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同时,完善就业市场,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减少成本、提供方便。

三、总结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还是得提高自己,在百万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才行。社会不会去适应你,只能你自己去适应社会。那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一、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

由于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存住的问题,。素质”教育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应试”教育普遍存在,再加l:现行的高考制度,导致目前的大学生十年寒窗苦读,一考定终生。进入大学后,很多大学生有“松了一13气”的想法,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得过且过,虚度光阴,一晃儿临近毕业找工作时,慌了手脚。目前许多高校在大一时就给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敦促大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要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随形势的发展动态地调整自己的规划与发展目标,认清形势,审视自我,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学完能干什么”。只有合理的,有针对性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且付诸行动,才能在未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二、学好专业知识,博采众长

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的专业课成绩。一个毕业生其他方面都很突出.但专业学习成绩“惨不忍睹”,用人单位是很难对其感兴趣的。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业,一个学生在学校连学习都搞不好,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很难有发展前途的。因此.大学生在校首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还要加强外语、计算机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博采众长,提高综合素质。因为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除了看学习成绩以外,还要看是否有外语过级证,计算机过级证和其他的职业资格i正书。所以大学生在校时,一定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刻苦学习,做足功课,在以后的就业市场上,才能胸有成竹,立于不败之地。 三,锻炼能力。提高自我

文凭不代表水平,学历不代表能力。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能力越强,未来发展的空间就越大,就越受企业的欢迎。而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必须在学校培养、锻炼。因此,大学生住校除搞好学习外,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锻炼自己,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要积极参加院系学生会干部的竞聘。通过做学生干部,架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要积极参加学校各种社团组织和各种协会,在社团组织和协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组织特色的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四、陶冶情操,塑照高尚的人格

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必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丰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陶冶情操,塑照高尚的人格。如果一个人,学习再好、能力再强,但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在当今的社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尤其是当今的大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强,强调自我,唯我独尊,没有大局观念和集体观念,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有的更加缺乏社会责任感、贪图享受、任性、自私、张扬,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要求高校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利用政治理论课、政治学习、组织生活会、班导师、辅导员、网络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不足.关注集体,培养团队精神,塑照高尚的人格。 五.学会沟通,毫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由千不善于沟通,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社会工作岗位上,不是丧失了晋级机会,就是被炒鱿鱼,或被迫跳槽,所以,大学生在校学爿时,一定要学会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会处理好同一宿舍里的同学关系,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做起。新东方的俞敏洪谈及自己的成功:因为大学四年给宿舍打了四年水,结果同宿舍的同学都很信任他,最后投奔他共同创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要学会和班级同学、同年级同学,上下届同学沟通,通过社团、协会等组织的各种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要学会和班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沟通.老师会利用自己的经验,很好地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最后,要利用社会实践和校外实习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修正自己,树立信心。 六.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现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现在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完全不同于人才紧缺时代了,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就业机制也由计划机制过度到“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市场机制。所以大学生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摒弃基层教育中以升学为导向所灌输的“考上大学等于找到好工作”、“上大学就是出路”等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就要降低就业的期望值,调整自己的收入预期,能保障自己的生活,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其次就业不能光选择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小城镇、新农村、西部地区、基层单位等更需要大学生发挥才能,要踊跃到基层就业。最后应有自主创业的精神,自主创业不仅能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更是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就业趋势。

四、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作者: 郑炜

作者单位: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福建,龙岩,364021 刊名: 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 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 2011(2) 2.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任波1 李环1 梁爽2 沈阳理工大学装备工程学院 沈阳 110159 2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辽宁抚顺 11312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21-0042-02 3.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胡海杰1 邱雪婷2 (1.呼伦贝尔市人才流动人事考试中心 内蒙古 海拉尔区 021008) (2.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15)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1)03-0059-03 4.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作者: 苏静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4 刊名: 教育教学论坛

英文刊名: JIAOYU JIAOXUE LUNTAN 年,卷(期): 2011(3) 5. 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要"苦练内功" 作者: 王满良

作者单位: 沈阳工程学院技术经济系 刊名: 中国科技财富

英文刊名: FORTUNE WORLD 年,卷(期): 2010(6)

第7篇:大学物理参考文献目录

一、基本教材:

内蒙古工业大学物理系编.《大学物理》(第一版).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2. 内蒙古工业大学物理系编,《物理实验》(第三版).2005。

二、教学参考书:

1、 祁关泉等译.《物理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3.

2、 何维杰,欧阳玉.《物理学思想史与方法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9.

3、 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2.

4、 尹鸿钧.《基础物理教程丛书》(力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2.

5、 顾建中.《力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

6、 梁昆淼.《力学》(上、下册,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

7、 李椿,章立源,钱尚武.《热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9.

8、 赵凯华.《电磁学》(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4.

9、 梁灿彬,秦光戎,梁竹健.《电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2.

10、姚启钧.《光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6.

11、母国光,李若蹯.《普通物理学》(光学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65.11.

12、章志鸣,沈元华,陈惠芬.《光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13、张三慧.《大学物理学》(第

一、

二、

三、

四、五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4、陆果.《基础物理学教程》(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5、[美]阿特.霍布森.《物理学:基本概念极其与方方面面的联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6、邓飞帆,葛昆龄,王祖恺.《普通物理疑难问答》.湖南科技出版社.1984,7.

17、华东师大普物研究室.《大学物理选择题》.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7,10.

18、[英]Toh kok Aun,Tan Sean Huat.《普通物理选择题》.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5,6.

19、四川师范学院物理系电磁学教研组.《电磁学思考题解答》(上、下册).1980,4.

20、潘仲麟,黄有兴.《电磁学解题指导》.浙江科技出版社.1982,5.

21、苏曾燧.《普通物理思考题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7.

22、杨建华,苏惠惠.《大学物理学重大难点专题辅导》.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12.

23、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教研室.《物理学习题集》(第

一、

二、三集).1980.4,1983.4.

24、王发伯,赵仲罴,黄宁庆,罗维治等.《普通物理典型题解》.湖南科技出版社.1981,5.

25、马文蔚等编.《物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6、 D. Halliday,R. Resnick,K. S. Krane.《PHYSICS》Fifth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INC.2002.

27、扬述武.《普通物理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8、肖新民.《实验简明教程》(第二版).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第8篇:大学生创业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大学生创业姓名汪传坤学号2013213990所在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文献类型电子文献检 索 词大学生创业文献综述信 息 源NoteExpress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

学院:物理学院专业:电子信息类班级:电信三班

姓名:汪传坤

学号:2013213990

【摘要】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增加,2014年毕业生总量压力更进一步增大,同时,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加之往年未就业学生的滚动因素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的就业矛盾较为突出。在当前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寄希望于自谋职业,自己创业。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毕业选择之一,一方面可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也可有效磨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平台,自主创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或推动或阻碍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对其展开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当前有关创业的众多研究中,直接针对特定区域的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研究重点较多的集中在人格特质上,对创业意愿的研究,最著名的是博德的创业意愿维度分析,而该分析也并未针对大学生这个主体进行研究,其对大学生创业模型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现实意义并不强。因此,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应该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梳理。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问题/政府高校引导/社会关注/调查报告

【主题】

1.就业现状分析:前教育部部长周济11月20日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透露,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突出,为此,会议决定将2007年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服务年。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依然是热点之一。(参考中国教育在线)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是不少应届毕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创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活跃而有效的经济形式,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创业的形势有很明显的好转,不论是私人创办事业涉及的领域还是创业的发展势头,都有着健康发展的趋势。而从西方的发展历程来展望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生创业将成为市场洪流中一股新的力量,新的势力。大学生的加入将为创业大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同时,在校大学生创业也闯入了人们的视眼。

2.大学生与创业:当大学生创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这种新的就业方式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大学校园里创业的概念也越来越为广大的同学所了解与接受,创业意识在高校中已不再陌生。

3.大学生创业必备条件:首先创业必须先要创新。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创业,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带有开拓性的社会变革,是在当今改革开

放新形势下,社会应该倍加鼓励个人或群体为改变现状,实现自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拓新局面,创造新财富。而大学生作为知识素养最高的一个群体,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

因此大学生创业也要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时刻报有回报祖国,为祖国之崛起而“创业”的冒险精神。

【总结】

1.针对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种种因素,政府、高校发挥联动作用,形成合力,大学生要客观分析自己,强化创业素质和能力:

(一) 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

(二) 推进创业教育的改革

(三) 加强大学生自我认识

2.大学生参与创业,受自身条件和环境影响,即在年轻人心智尚未成熟和市场经济尚未成熟的双重影响下,大学生创业要成功,必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风险。这样,我们在了解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各个因素的前提下,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使政府、高校、大学生在创业问题上形成合力,使更多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们走上成功之路。

3.大学生创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从来都不是一个新鲜的

词语。国外有著名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大学创业,开创电脑系统行业的新纪元,苹果之父乔布斯在大学期间和同学租一间地下车库开始自己的研发之路。国内更有李彦宏创建百度,马云创建阿里巴巴,马化腾创建腾讯。这些活生生的例子都向当代大学生证明了一个道理,不要去等待所谓的就业机会,而是要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树立全新的人才观,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注意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锤练自己,广泛获取创业经验,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注重自身能力的综合培养,努力开创自己的大学创业之道。

【参考文献】

[1] 李扬.不需人人创业,但求各个成长[N]浙江日报,2009.1.12(7)

[2] 贺丹.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6.

[3] 姜尔岚,吴成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5(256-257)

[4] 宋洪霞.大学生创业的个案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5] 吴吉义,柯丽敏.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与趋势[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4)

[6]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大学生创业手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9(244-246)

第9篇:文献综述:谈大学生就业心态

谈大学生就业心态

摘要: 就业心态失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心态, 是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大学生个人、高校、社会等多个方面采取多种措施, 促进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转变, 将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心态; 就业难

正文: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时代走进了“大众化教育”时代。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2001年是117万,2002年145万,2003年是212万,2004年是280万,2005年是338万,2006年是413万,2007年是495万,2008年是559万,2009年611万,到2010年已经超过630万,十年间翻了近六番。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与前景令人堪忧

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本来就存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和各地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鼓励企业吸收大学生就业等等。这些政策措施,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各界的努力固然重要,大学生自身转变观念、有良好的就业心态,也是极为重要的。

时下,许多毕业生只愿留在大城市、大单位,似乎这样才有面子,才能体现价值,对于人才需求很大的民营企业、农村基层等,则很少甚至不予考虑。前不久,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对大一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9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想留在城市就业。有的毕业生脱离实际,对薪水期望值过高,希望毕业后两三年就能买房买车。有的毕业生自身不努力,总把找工作的希望寄托在所谓的“关系”上,找不到工作便干脆自暴自弃,当“啃老族”,丧失了年轻人应有的拼搏进取精神。

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不能总是想着自己是“天之骄子”,对自己期望过高,放不下身价。经过多年的持续扩招,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也要相应的转变观念,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选择工作。好高骛远,眼睛只盯着大城市、大单位、高薪水,往往会落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导致一毕业就失业。

与大城市、大单位相比,基层是苦一点、累一点,但其广阔天地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在人才缺少的基层有大显身手的舞台;国家有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的优惠政策,比如每年都会拿出一定的名额,从服务基层的大学生中选拔公务员;有些地方还专门设立了“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资金”,专项用于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基层的磨炼可以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促使自己早日成才,早日成就事业。

大学生就业难,并非大学生太多,供过于求。实际上,我国培养的大学生虽然总量较多,但目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我国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比例是30%到40%,加拿大更是达到了5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不但没有过剩,比例还十分低。广大基层、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只要转变观念,树立良好的心态,把目光投向中小企业、投向民营企业、投向基层、投向农村,大学生们总能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实

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整并不仅仅是大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在它背后需要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制度的保障,需要大学生、 高校、 社会三方的紧密合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共同完成这一转变。

1.调整心态,树立大众化就业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型,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 而社会所提供的所谓精英岗位毕竟是金字塔的顶端,数量有限,大学生不可能都到精英岗位就业。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岗位和新兴的产业、 行业所产生的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 大学生必须认识到自己是普通劳动者,摈弃精英心态, 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 敢于从基层做起,到相对更大众化的就业岗位层面上就业。

2.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信心,勇于面对挑战大学生希望得到更多的薪酬, 希望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就业,并没有什么不合理的,那也是个人价值的一种体现。但作为大学生也应该认识到,人的价值并不仅从挣钱多少上表现出来, 而应更多地看自己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应该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社会的兴旺联系在一起,要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青春。俗话说,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只要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不管大学生在什么行业中工作,只要用心去做,总会获得成功的。

3.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理性选择第一份工作上述大学生不良就业心态的出现, 与大学生缺乏对自己的理性分析, 职业意识淡漠有相当大的关系。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潜力如何、 擅长什么、 喜欢什么、 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等都了解甚少,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也缺乏思考和规划。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 就极易出现求职时的盲目性以及跟风现象。因此, 大学生应有就业危机感, 要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 通过心理咨询等途径学会理智地分析自己, 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形成自己的职业锚,找准自己的求职方向, 为成功求职做好知识、 能力、 智慧、 技能等各方面的准备, 力争找好、 找对第一份工作, 为自己将来职业生涯的成功奠定第一块基石。

(二) 高校要进行教育改革, 从根本上扭转大学生的不良就业心态

1.改革高校培养模式,向市场需求靠拢

我国目前的高校培养模式仍是扩招之前的精英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仍集中于社会的精英,这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职业需求也就

集中在所谓的精英位置上。但随着制造业的大发展,我国近几年社会急需的人才却集中在技术人员身上,而且高校的连年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多, 处于社会职业构成金字塔顶端的精英岗位的数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因此, 高校应尽快转变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和课程的调整和设置, 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有明确的职业意识和方向, 从而避免盲目追求精英岗位的不良心态的产生。

2. 多与企业、用人单位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状况,降低就业期望值

很多大学生根本不了解社会职业发展现状, 所提出的就业期望和薪酬要求只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出现过高的期望也就在所难免。因此,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与社会沟

通的力度, 帮助他们了解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各种职业薪酬的现状, 对于他们合理降低就业期望,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3.改革就业指导方式,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形成学生健康的择业观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学生健康择业观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我国目前多数高

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成效并不大。从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 年度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 大学生对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度非常低, 表对于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最主要形式就业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 大学生是最不感兴趣的。这个调查结果也与笔者在与诸多大学毕业生及在校大学生的交谈中所得到的印象相符合。因此, 多为学生提供深入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实习的机会,帮助学生做好一对一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帮助他们正确、 全面地了解自己, 了解职业,进而形成健康的就业、 择业观念, 是高校扭转学生不良就业心态,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

[ 1 ]熊述清:《大学生就业指导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版。

[2 ]谭坚: 《大学生就业心态析论 》, 《求索 》, 2004年第 10 期。

[ 3 ]庄晓芹 ,庄娱乐:《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不良心

态及自我调适 》, 《中国电力教育 》, 2008年第 12 期。

[4 ]徐凯: 《金融危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 2008

年第 6期。

上一篇:青岛海尔综合案例分析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课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