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茶叶出口现状(精选7篇)
[摘 要] 四川茶叶是四川主要出口土特产品之一,最近一些年四川茶叶出口分额呈下降趋势。四川茶叶出口中存在生产水平较低,质量不能适应消费新需求;国际市场茶叶产品质量要求趋严,绿色壁垒不断出现;品牌建设跟不上市场需要 产品单一,与市场不对路;四川茶叶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水平有待提高等的问题,因此四川茶叶出口发展应从茶叶生产的源头抓起,将农、工贸相结合,转变观念,加强四川茶叶的品牌建设,从而扩大四川茶叶的出口。
[关键词] 茶叶 出口 现状 对策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占据着四川盆地绝大部分。这块美丽而神奇的盆地,西被青藏高原扼控,东有长江三峡之险,南为云贵高原所拱卫,北是秦岭巴山屏障。四川省地形西高东低,大致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氛围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四川茶文化。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岐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
随着国际上贸易保护壁垒的不断加强,尤其是绿色贸易壁垒的拦截,加之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四川茶叶出口遭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就四川省茶叶自身的发展情况,找出一条内增竞争力,外抵壁垒的出路是当务之急。
一、四川茶叶的出口现状
四川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出口创汇有过辉煌的历史。1986年,四川茶叶自营出口1.13万吨,创汇1275万美元,名列全国第二。2004年,四川茶园面积达到209万亩,居全国第四,产量8.6万吨,列全国第五,茶叶总产值12亿元。但是2003年四川省茶叶自营出口却仅有111吨,2004年130吨,2005年204吨。而在2004年,四川所产茶叶以原材料供应到外省再出口的数量却达到了6000吨。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四川省的茶叶产量目前约占全国的10%,但出口值仅占全国的0.41%。在官方的中国十大名茶排行榜上,川茶是名落孙山。四川的出口状况与其产茶大省的身份不相匹配。
二、四川茶叶出口面临的问题分析
1.四川茶叶生产自身存在的问题
(1)生产水平较低,质量不能适应消费新需求
四川目前虽然已有产值过亿元的茶叶生产企业有2家,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5家,但大量的茶叶生产企业依旧是加工设备陈旧简陋、工艺粗糙、管理水平低下,茶叶品质难以达到出口茶叶质量要求。据统计,此前两年,四川省茶叶初制厂、家庭式加工作坊多达1万余家。近年来,四川商检部门在对四川省出口茶叶的检测中,还不时发现三氯杀螨醇、DDT等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情况。由于农残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四川省内茶叶出口企业甚至遭遇这样尴尬:货物运抵日本后,被对方检验部门要求作退运处理,最后不得不就地销毁。四川省内目前执行的茶叶农残留限量标准本身低于欧盟标准,与日本标准也不尽一致,如不及时解决农残、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将严重阻
碍四川茶叶的出口。
(2)品牌建设跟不上市场需要
四川茶叶总体缺乏品牌经营意识,商标的重要性和作用被长期忽视。川茶商标如竹叶青、蒙顶甘露、龙都香茗、叙府龙芽、巴山雀舌等难与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相比,而与英国“立顿”、日本“三得利”的知名度差距更为明显。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在中国名茶的前十名的排行榜上,没有川茶的身影。另外,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盗用知名品牌,又制约了四川名牌茶的形成。因为没有品牌,四川每年有大量的茶叶成为原料到他省包装后再出口。
(3)产品单一,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据调查,除了农残、重金属超标等基础性问题外,川茶在出口种类和出口市场上的缺陷也逐年显现。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曾是四川省茶叶出口的鼎盛时期,出口茶类以红茶为主。而上世纪末国际茶叶市场“红改绿”之风日渐盛行之后,川茶出口开始大幅萎缩。目前,四川省出口茶类主要是绿茶,且只有单一的蒸青绿茶,主要外销日本。
(4)四川茶叶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四川大多茶叶生产企业根本没有外贸人才,而四川省内几家从事茶叶代理出口的公司也基本是业务多年不变。人才和市场的缺失,使生产和市场脱节,信息滞后,产品总是对不上路,大大的制约了四川茶叶的自营出口。
2.四川茶叶出口面临的外部问题
(1)国际市场茶叶产品质量要求趋严,绿色壁垒不断出现
2005年8月1日起,欧盟启动新的农残检验标准,对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比例从30毫克/公斤调整为0.01毫克/公斤,限量标准一下比原来紧缩了3000倍。而硫丹作为一种有机氯类杀虫剂在我国茶叶作物上被广泛应用。即将来到的2006年5月29日,茶叶进口大国日本将实施“肯定列表”制度,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由71项增加到276项。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有负责人认为,国外市场茶叶产品标准日渐苛刻,已对企业出口造成影响。
(2)国际消费需求的变化,使四川茶叶原来的定位不能很好满足消费者需要
茶叶的消费需求和格局由传统的泡饮方式向优质、新型、方便和保健的方式转变。绿茶市场在不断扩大,销量呈不断上升趋势。茶类结构趋向多元化。随着医学界对茶多酚保健效应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的证实,茶叶有效提取物的开发利用将会步入医学和食品领域,尤其是在美、英、日、中等研究较多的国家,其他还有茶皂素等内含物的提取和应用,都给茶叶的综合利用带来广阔的前景。同时也给以传统方式制作茶叶的四川茶叶带来挑战。
(3)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使得茶叶的出口价格日益增高,减弱了茶叶的竞争能力。从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放弃了盯住单一美元的做法,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开始向上小幅升值。人民币的升值使得茶叶的外币价格提高,减弱了四川茶叶得出口竞争能力。
三、提高四川茶叶出口水平的对策分析
目前全球茶叶市场对绿茶的需求在增长,这种变化趋势对于占有世界绿茶绝对份额的中国和主产名优绿茶的四川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另外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一些沿海传统产茶省份的茶叶生产环境正在改变,而四川良好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决定了川茶具有后发制人的竞争潜力。扩大四川茶叶出口是一个牵涉农、工、贸多方面的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一起努力,对症下药。
因此我们认为四川茶叶出口水平的提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茶叶的生产源头抓起,将农、工、贸相结合,保证茶叶的品质质量
川茶的症结就在于是千军万马产茶、千企万厂制茶、千品万牌卖茶,停留在以小生产方式发展大产业的阶段。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招商或给予相关企业资金支持,通过企业和茶农的结盟的方式实现茶叶种植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从而也保证了茶叶的质量和应对绿色壁垒的问题。具体讲,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茶叶加工企业和茶农签订种植、收购协议,茶农按照茶叶加工企业的要求种植茶叶,同时茶叶加工企业按照保护价格收购茶农的茶叶,同时茶叶加工公司要向茶农提供茶叶种植采摘的技术指导。
2.加强四川茶叶品牌的打造,提升川茶的品牌价值
四川茶叶属于四川主要的出口土特产品之一。传统的观点认为土特产品应该特别注重其土味,其实不然,“土特”是一种文化,该保留的东西要保留,但也需要更新,没有新意就不可能迎合消费者,不可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四川茶叶应该在保留特色的同时要结合出口市场当地的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打造出既有丰富历史内涵同时也融合现代元素的品牌形象。这包括对茶叶功效的再认识、茶叶的包装、茶叶的营销要素的综合运用。包括广告的设计、销售渠道的设计、促销活动的开展等多方面
3.是加强外贸人才的培养,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人才是一切的关键,人才缺失会导致产品和市场信息的缺失,使生产和市场出现脱节。在目前的四川茶叶出口企业里,真正能开拓市场把握市场,用市场信息来指导生产的人才非常欠缺。因此,只有加大人才的培养利用,让人才去叩击市场,才会有“芝麻开门”的效果。
4.调整茶叶出口的结构,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川茶出口应当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四川省内茶叶内含物比浙江茶叶丰富,制成绿茶茶味较重,适合西非、中亚等市场需求。川茶应当在巩固对日本蒸青绿茶出口的同时,积极发展对西非、中亚市场的炒青绿茶出口,拓展绿茶出口市场;而宜宾等地的功夫红茶、红碎茶等产品曾在欧美受到欢迎,当前应恢复出口渠道,组织相应产品生产和出口;尝试高香茶、花茶等特种茶和定牌小包装茶出口,提高产品附加值。
除此以外是转变传统产销观念,适应市场新要求,也是非常必要。目前,围绕产品多样性和安全性而产生的国际市场新需求已经十分明显。与此同时,国内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也在提高,政府更是把食品安全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来要求。各种形势都在逼迫茶叶生产企业们要转变以往的产销观念,适应市场消费要求。这既是压力,又是革新的动力。
作者:王小兰 陈蜀燕
早在秦汉以前, 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 茶是四川的特产, 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 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 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 衡山在其南, 岐山其北, 左洞庭之坡, 右彭蠡之川”的记载, 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 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
随着国际上贸易保护壁垒的不断加强, 尤其是绿色贸易壁垒的拦截, 加之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 四川茶叶出口遭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就四川省茶叶自身的发展情况, 找出一条内增竞争力, 外抵壁垒的出路是当务之急。
一、四川茶叶的出口现状
四川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 出口创汇有过辉煌的历史。1986年, 四川茶叶自营出口1.13万吨, 创汇1275万美元, 名列全国第二。2004年, 四川茶园面积达到209万亩, 居全国第四, 产量8.6万吨, 列全国第五, 茶叶总产值12亿元。但是2003年四川省茶叶自营出口却仅有111吨, 2004年130吨, 2005年204吨。而在2004年, 四川所产茶叶以原材料供应到外省再出口的数量却达到了6000吨。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 四川省的茶叶产量目前约占全国的10%, 但出口值仅占全国的0.41%。在官方的中国十大名茶排行榜上, 川茶是名落孙山。四川的出口状况与其产茶大省的身份不相匹配。
(资料来源:http://bbs.inrx.cn/read.php?tid=111971)
二、四川茶叶出口面临的问题分析
1. 四川茶叶生产自身存在的问题
(1) 生产水平较低, 质量不能适应消费新需求
四川目前虽然已有产值过亿元的茶叶生产企业有2家, 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5家, 但大量的茶叶生产企业依旧是加工设备陈旧简陋、工艺粗糙、管理水平低下, 茶叶品质难以达到出口茶叶质量要求。据统计, 此前两年, 四川省茶叶初制厂、家庭式加工作坊多达1万余家。近年来, 四川商检部门在对四川省出口茶叶的检测中, 还不时发现三氯杀螨醇、DDT等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情况。由于农残和重金属含量超标, 四川省内茶叶出口企业甚至遭遇这样尴尬:货物运抵日本后, 被对方检验部门要求作退运处理, 最后不得不就地销毁。四川省内目前执行的茶叶农残留限量标准本身低于欧盟标准, 与日本标准也不尽一致, 如不及时解决农残、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 将严重阻碍四川茶叶的出口。
(2) 品牌建设跟不上市场需要
四川茶叶总体缺乏品牌经营意识, 商标的重要性和作用被长期忽视。川茶商标如竹叶青、蒙顶甘露、龙都香茗、叙府龙芽、巴山雀舌等难与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相比, 而与英国“立顿”、日本“三得利”的知名度差距更为明显。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在中国名茶的前十名的排行榜上, 没有川茶的身影。另外, 无标生产, 无标上市, 无标流通, 盗用知名品牌, 又制约了四川名牌茶的形成。因为没有品牌, 四川每年有大量的茶叶成为原料到他省包装后再出口。
(3) 产品单一, 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据调查, 除了农残、重金属超标等基础性问题外, 川茶在出口种类和出口市场上的缺陷也逐年显现。资料显示, 上世纪80年代曾是四川省茶叶出口的鼎盛时期, 出口茶类以红茶为主。而上世纪末国际茶叶市场“红改绿”之风日渐盛行之后, 川茶出口开始大幅萎缩。目前, 四川省出口茶类主要是绿茶, 且只有单一的蒸青绿茶, 主要外销日本。
(4) 四川茶叶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 四川大多茶叶生产企业根本没有外贸人才, 而四川省内几家从事茶叶代理出口的公司也基本是业务多年不变。人才和市场的缺失, 使生产和市场脱节, 信息滞后, 产品总是对不上路, 大大的制约了四川茶叶的自营出口。
2. 四川茶叶出口面临的外部问题
(1) 国际市场茶叶产品质量要求趋严, 绿色壁垒不断出现
2005年8月1日起, 欧盟启动新的农残检验标准, 对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比例从30毫克/公斤调整为0.01毫克/公斤, 限量标准一下比原来紧缩了3000倍。而硫丹作为一种有机氯类杀虫剂在我国茶叶作物上被广泛应用。即将来到的2006年5月29日, 茶叶进口大国日本将实施“肯定列表”制度, 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由71项增加到276项。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有负责人认为, 国外市场茶叶产品标准日渐苛刻, 已对企业出口造成影响。
(2) 国际消费需求的变化, 使四川茶叶原来的定位不能很好满足消费者需要
茶叶的消费需求和格局由传统的泡饮方式向优质、新型、方便和保健的方式转变。绿茶市场在不断扩大, 销量呈不断上升趋势。茶类结构趋向多元化。随着医学界对茶多酚保健效应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的证实, 茶叶有效提取物的开发利用将会步入医学和食品领域, 尤其是在美、英、日、中等研究较多的国家, 其他还有茶皂素等内含物的提取和应用, 都给茶叶的综合利用带来广阔的前景。同时也给以传统方式制作茶叶的四川茶叶带来挑战。
(3) 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 使得茶叶的出口价格日益增高, 减弱了茶叶的竞争能力。从2005年7月21日起, 我国放弃了盯住单一美元的做法,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 人民币开始向上小幅升值。人民币的升值使得茶叶的外币价格提高, 减弱了四川茶叶得出口竞争能力。
三、提高四川茶叶出口水平的对策分析
目前全球茶叶市场对绿茶的需求在增长, 这种变化趋势对于占有世界绿茶绝对份额的中国和主产名优绿茶的四川来说, 是难得的机遇。另外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 一些沿海传统产茶省份的茶叶生产环境正在改变, 而四川良好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决定了川茶具有后发制人的竞争潜力。扩大四川茶叶出口是一个牵涉农、工、贸多方面的大工程, 需要政府、企业一起努力, 对症下药。
因此我们认为四川茶叶出口水平的提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从茶叶的生产源头抓起, 将农、工、贸相结合, 保证茶叶的品质质量
川茶的症结就在于是千军万马产茶、千企万厂制茶、千品万牌卖茶, 停留在以小生产方式发展大产业的阶段。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招商或给予相关企业资金支持, 通过企业和茶农的结盟的方式实现茶叶种植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从而也保证了茶叶的质量和应对绿色壁垒的问题。具体讲, 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 茶叶加工企业和茶农签订种植、收购协议, 茶农按照茶叶加工企业的要求种植茶叶, 同时茶叶加工企业按照保护价格收购茶农的茶叶, 同时茶叶加工公司要向茶农提供茶叶种植采摘的技术指导。
2. 加强四川茶叶品牌的打造, 提升川茶的品牌价值
四川茶叶属于四川主要的出口土特产品之一。传统的观点认为土特产品应该特别注重其土味, 其实不然, “土特”是一种文化, 该保留的东西要保留, 但也需要更新, 没有新意就不可能迎合消费者, 不可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四川茶叶应该在保留特色的同时要结合出口市场当地的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打造出既有丰富历史内涵同时也融合现代元素的品牌形象。这包括对茶叶功效的再认识、茶叶的包装、茶叶的营销要素的综合运用。包括广告的设计、销售渠道的设计、促销活动的开展等多方面
3. 是加强外贸人才的培养, 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人才是一切的关键, 人才缺失会导致产品和市场信息的缺失, 使生产和市场出现脱节。在目前的四川茶叶出口企业里, 真正能开拓市场把握市场, 用市场信息来指导生产的人才非常欠缺。因此, 只有加大人才的培养利用, 让人才去叩击市场, 才会有“芝麻开门”的效果。
4. 调整茶叶出口的结构, 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川茶出口应当积极调整产品结构, 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四川省内茶叶内含物比浙江茶叶丰富, 制成绿茶茶味较重, 适合西非、中亚等市场需求。川茶应当在巩固对日本蒸青绿茶出口的同时, 积极发展对西非、中亚市场的炒青绿茶出口, 拓展绿茶出口市场;而宜宾等地的功夫红茶、红碎茶等产品曾在欧美受到欢迎, 当前应恢复出口渠道, 组织相应产品生产和出口;尝试高香茶、花茶等特种茶和定牌小包装茶出口, 提高产品附加值。
除此以外是转变传统产销观念, 适应市场新要求, 也是非常必要。目前, 围绕产品多样性和安全性而产生的国际市场新需求已经十分明显。与此同时, 国内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也在提高, 政府更是把食品安全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来要求。各种形势都在逼迫茶叶生产企业们要转变以往的产销观念, 适应市场消费要求。这既是压力, 又是革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唐文金周红兵“:四川茶叶出口贸易壁垒分析及对策”经济师, 2008年1期
[2]王云李春华“:四川茶叶出口的思路及措施”.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年
[3]“2008年中国茶叶市场分析及投资报告”中国茶城网
[4]“2007年我国对欧盟茶叶出口情况”中国食品产业网
[5]“2008年中国茶叶市场咨询报告”2007年12月
中国是茶叶生产与贸易大国,但长期以来我国茶叶主要以散装形式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缺乏有效的竞争力。那么,中国茶叶该如何突破瓶颈,如何积极拓宽国外市场呢?本文针对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提出了我国茶叶出口日本的市场定位策略。
一、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及瓶颈问题
茶叶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我国茶叶生产一直保持了稳定的增长趋势。根据国家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茶园种植面积3869万亩,干毛茶总产量189万吨,茶叶生产连续19年增产增收。与此同时,2003年以来,我国茶叶出口的数量与金额都呈现上升态势,出口数量从2003年的26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32.58万吨,出口金额从2003年的3.67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2.47亿美元。
目前,我国茶叶的出口去向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其中,日本是我国茶叶出口的传统主销市场,每年的茶叶出口量达到1.7万吨以上。但我国茶叶仍然面临一些瓶颈问题。
(一)出口企业多,效益差
据统计,我国茶叶出口企业有392家,其中,出口金额超过100万美元的企业有90多家,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16家,2000万美元的企业有8家。由于行业进入标准较低,企业数量很多,并且规模较小,出口多采用低价竞销。虽然茶叶出口整体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但是大部分茶叶企业都是薄利多销,出口利润较低。
(二)贴牌多,品牌少
受实力水平的限制,我国多数茶叶出口企业市场开发积极性较弱,产品多是贴牌生产,附加值不高,只能获取少量的加工费,更多的利润被国外品牌商赚取。美国首席营销官协会曾调查公布,品牌厂商的产品毛利率平均为27%,而贴牌厂商的平均毛利率仅有19%。如今,我国茶叶产业产值约为300亿元,而国际著名茶叶品牌“立顿”的产值就达到了230亿元,相当于中国茶总产值的三分之二。
(三)散装多,精品少
我国茶叶出口主要以大宗原料茶为主,并且大部分茶叶以散装形式出售,产品多属于中低档,加工简单,科技创新含量不高。随着袋泡茶、速溶茶等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消费者喜爱,我国茶叶企业在产品创新研发与加工制作上投入不足的劣势愈发明显。目前,全国各类名优茶产量仅占茶叶总产量的25%左右,大部分茶叶属于初级产品;而同为世界茶叶出口大国的斯里兰卡,其生产的茶叶约40%是高附加值产品,原料散茶仅占8%左右。
(四)出口绿色壁垒多
2006年5月,日本启动了《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该制度中涉及茶叶的农药共251种,其中设限农残增加到144种,未设限农残全部按“一律标准”(限量为0.01ppm)。2000-2012年间,日本对控制食品安全的最重要法规《食品卫生法》进行了多次修改,对进口茶叶采取自主检查、监视检查或命令检查等抽检方式,包括残留农药、添加剂、放射线照射等多个项目。一般情况下,中国出口日本的平均每批次通关时间为4天左右,而当出口产品被实施命令检查时,通关时间则延长至10-20天,甚至更长。这增加了中国茶叶对日本出口的壁垒,也让中国农残检测技术面临新的考验。
二、中国茶叶在日本的目标市场分析
(一)日本茶叶消费市场概况
日本是世界主要茶叶消费国,每年消费茶叶量约15万吨,人均茶叶消费量达到1100多克。在日本家庭中,一家之主的年纪越大,绿茶的消费量越高;同时,年轻人的茶叶消费量较少,尤其是30岁以下人群。
日本茶叶消费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冲泡,包括传统泡茶、袋泡茶等;二是茶饮料,如灌装茶。目前,日本消费的茶叶以绿茶、乌龙茶为主,且随着茶饮料和茶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品种日趋多样化。日本消费的绿茶主要是日本国内生产的,如伊藤园的抹茶、煎茶等,每年的需求增长明显。乌龙茶是中国的特有品种,日本主要是从中国进口乌龙茶,然后加工成茶饮料,乌龙茶在日本茶饮料市场约占20%的份额;袋泡茶、速溶茶等产品占日本茶叶市场份额16%左右。
(二)日本茶叶消费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
近年来,日本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新生人口不断减少的同时,老龄人口大幅增加。日本总务省2007年曾公布,在人口3000万以上的37个国家中,日本老龄人口比例最大,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老龄化国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特点,需要对日本茶叶消费市场进行细分:对于20岁至34岁的年轻人,此阶段群体学习或工作生活节奏较快,对于需要花较长时间的饮茶而言,大多不容易接受,再加上日本人口已经进入少子老龄化阶段,此部分群体将只占据小部分市场;对于35岁至59岁的中年人,该阶段群体大多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与综合素质,由于工作时间较长、空闲时间较少,对于快消茶而言,这部分群体将有可能成为目标消费者;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该阶段群体在日本总人口结构中比重较大,大多已退休或者即将退休,拥有大量自由支配时间,经济上拥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且对于养生观念较为强烈,因此这部分群体将成为主要的目标消费者。
根据市场细分结果及日本茶叶消费市场结构,将目标市场定位为35-59岁的中年人、60岁以上老年人这两个目标市场。其中,对于35-59岁的目标消费群,由于此阶段群体在日本总人口结构中比重最大,并且普遍工作时间较长,主要以袋泡茶、速溶茶、灌装茶饮料等“便捷”产品进行市场开发。对于60岁以上的目标消费群,由于老年人普遍存在着肥胖、高血压、神经衰弱等健康问题,而饮茶有助于改善这些状况,因此主要以保健养生茶进行市场开发。
(三)进入日本市场的渠道
茶产品在日本的销售主要依靠日本当地的分销商,这些分销商包括批发商和零售商,有各类茶叶专卖店和超市。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日本的分销渠道较长且复杂,这主要因为日本的批零企业多且小零售商的比例大,日本松散的零售体系拉长了日本的销售渠道。基于日本市场独特的分销渠道,我国茶叶出口企业可以采取“出口+合作+直营”的模式,以出口为主,积极与日本企业合作,同时辅以茶馆,拓展日本市场。endprint
一方面,对于灌装茶饮料、袋泡茶、茶食品等产品的出口,我国茶叶企业可以与日本当地茶叶公司合作。日本很多茶公司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专业技术人员,在茶产品设计开发、制造加工上具有机械化、自动化的优势,并且与日本本土的分销商及重要客户有长期关系,可以更好地赢得订单和进入销售渠道。例如,康师傅与朝日饮料联手,生产和销售灌装茶饮料;湖北宜昌萧氏茶叶与日本山益公司合作建立茶叶加工项目,将湖北优质茶叶资源与日本先进技术结合,共同开发茶饮料,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产品成功销往日本市场。
另一方面,针对日本中老年人对茶文化的爱好以及他们对养生保健的需求,通过在日本建立具有东方茶文化特色的茶馆,能够为中国茶叶拓展日本市场提供很好的“走出去”平台。为了降低茶馆国外经营的风险,可以首先考虑在华人较多、经济发达并且对茶文化接纳的城市和地区选址,比如横滨、神户等日本有名的中华街,这些城市都是日本对外开放的港口,经济发展水平高,并且中华街是重要的旅游景区,易于接受外来文化。
三、中国茶叶拓宽日本市场的定位策略
(一) 顾客定位
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生产的终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的社会需求。日本是一个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国家,老年人普遍存在“三高”的健康问题,而饮茶在缓解这些症状方面具有较好的功效。综合市场分析的结果,将目标客户分为35-59岁、60岁以上两大类。与在日本销售茶叶的其他企业不同的是,中国茶叶产品主要针对日本当地喜欢饮茶养生的群体,尤其是中老年群体,这与日本的老龄化人口结构以及日本悠久的茶道文化相契合。虽然我国茶叶出口企业在日本市场与立顿等跨国企业还存在较大差距,但在保留自身特色又“入乡随俗”的同时,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进入日本茶叶消费的细分市场,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则有利于提高中国茶叶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
(二) 档次定位
不同档次的商品在品质和价位上有差异,正确合理的档次对于产品营销推广有着重要意义。在日本,普通消费群体对价格比较敏感,在超市购茶的消费者约占70%,选择专卖店的消费者约占10%。据统计,以100g茶叶的价格为例,在超市购买茶叶的消费者中,选择价格200-399日元的人占38%,选择400-699日元的占32%;而在专卖店,购买高价茶的消费者较多,其中,购买700-799日元的占31%,购买800-999日元的占20%。茶叶企业可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购买意愿,制定茶叶在日本市场的档次及价格策略。对于35-59岁中年人,中国茶叶企业应积极开发袋泡茶、灌装茶饮料等产品,以中档产品形式出口日本,为消费者提供快捷健康的茶产品。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在日本的中国茶馆可以结合茶叶草本药理特性,出售保健养生茶等优质中国茶,提供泡茶、品茶、购茶的休闲消费场所,满足日本市场多元化需求。
(三)质量定位
茶叶质量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久发展。随着绿色壁垒的增多,硬品质已成为中国茶叶步入日本中高端市场的通行证。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茶叶企业应完善生产管理制度,建立产品“源头追溯”体系,在茶叶收购和加工流程中加强检测,通过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使产品达标。对于袋泡茶、灌装茶等产品的生产制作以及茶食品加工,应注重品质、改进包装。2010年,江苏省昆山市茶叶出口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控制水平,推行ISO9001认证和HACCP认证,使昆山袋泡茶在日本市场占有率超过七成;2008年,江西林恩茶叶公司引进了日本茶叶自动清洁化加工设备与技术,通过对产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提高了源头掌控的能力,稳定了产品质量。
(四)渠道定位
渠道的本质是茶叶好坏的标准,它提供给消费者的核心价值是让消费者放心。日本茶叶市场已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快速消费类市场,我国茶叶企业在开拓日本市场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当地的市场结构及分销体系。对于灌装茶、袋泡茶等主流产品的出口,茶叶企业可以积极扩大与日本茶企的合作,在引进日本茶叶的生产加工技术同时,进行中国茶产品标准渠道品牌的输出,建立“正装好茶”的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茶叶出口企业在扎实内销的基础上还应加大外销举措,通过“走出去”经营,拓宽产品销售途径。此外,我国茶叶出口企业还可与日本茶叶协会、茶叶营销机构等进口商组织加强联系,定期联合举办茶论坛、茶年会等活动,拓展出口日本的销售渠道。
(五)文化定位
文化定位不仅可以提升品牌的品位,重要的是还可以使品牌更加个性化,独具鲜明特色。日本茶道是在长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中逐步形成的。最初,中国唐代的茶煮饮法在日本弘仁年代得到发扬光大,形成了“弘仁茶风”。到南宋时期,中国的制茶法与饮茶法在日本普及开来。再到清朝时期,福建的煎茶法传到了日本,中国紫砂茶具开始在日本盛行使用。直到现在,中国茶文化在日本仍有较大影响。茶叶不仅是健康饮品,还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如福建乌龙茶于17世纪起源于武夷山,由宋代贡茶龙团演变而来,具有降血脂、抗癌、防衰老等保健价值。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离不开中国茶文化的输出,需要政府扶持、行业组织和龙头企业联合行动,在推广交流中引导国外消费者认知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内涵与健康机理,逐渐形成对中国茶的消费潮流。
(六)品牌定位
绿色壁垒及对策分析
云南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及对策分析
摘要:茶叶是我国云南省的传统出口商品之一,但近年来茶叶的出口额在全国总的出口规模中比重连年下降,出口茶价下跌,究其原因是由于当今国际市场上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并寻求对策。本文首先论述了绿色壁垒的涵义、特点以及表现形式,然后简要介绍了云南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并分析了云南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然后分别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论述了云南省茶叶出口应采取的措施。关键词:云南 茶叶出口 绿色壁垒 原因 对策
Abstract: The tea is our country Yunnan Province‘s tradition one of export commodities, but the recent years tea‘s export amount the proportion successive years dropped in the national total export scale, exported the tea price to fall, investigates its reason is because now in international market technical barrier and green barrier.Under this kind of kind of background,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n to it analyzes and seeks the countermeasure.This article first elaborated the green barrier implication, the characteristic as well as the manifestation, then introduced briefly the Yunnan Province tea export bitter experience green barrier‘s present situation, and has analyzed the Yunnan Province tea export bitter experience green barrier reason, then separately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nterprise two stratification planes, proposed the Yunnan Province tea export must the green barrier be supposed to adopt measure.Key words: Yunnan tea export green barrier reason countermeasure 一 绿色壁垒的概述
1、绿色壁垒的涵义
绿色壁垒,也称为环境贸易壁垒,是指为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或安全,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绿色壁垒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绿色壁垒是指一个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专门设置的带有歧视性或对正常环保并无必要的贸易障碍。广义的绿色壁垒是指商品进口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为名,通过颁布、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2、绿色壁垒的特点
绿色壁垒与其他类型的贸易壁垒不同,它具有: 第一,覆盖面广,造成损失大。根据目前我国各行业的贸易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几乎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行业的各个领域,并且涉及出口产品本身和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价值高达几百亿元。
第二,限制形式多样,具有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采用多种的市场准入机制,有些进口国通过立法来制定苛刻的产品进口标准,有些则是通过绿色认证、增收绿色关税和实行反补贴措施,导致出口国产品成本大大增加。
第三,限制逐步增加。目前实行绿色贸易壁垒的世贸组织成员逐渐增加,对出口产品的检验项目也逐渐增多和检验的级别也日益增大。第四,具有不平衡性。这是因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本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就有不平衡性。而发达国家却无视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以其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提出过高标准,把发展的不平衡带入国际贸易领域,引致更多的不平衡。发达国家甚至提出远高于国内标准的标准,搞双重标准。这更加剧了不平衡性。第五,具有一定虚假性。现在很多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一般都打着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旗号,虽然看上去好像合理,但实际是限制进口的不合理的制造贸易障碍、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第六,具有影响的长远性和坚固性。绿色贸易壁垒抓住人们消费时关注生态环境的心理,根据本国市场和消费者的情况超高标准制定,先入为主,制造进口品的消费障碍。具有坚固的限制进口的长远作用。第七,具有关联性和扩展性,因绿色贸易壁垒其制定和实施的快速性以及对其他国家出口限制的高效性,一旦一国开始实施,其他国家很容易就能效仿,从一个国家快速的扩展到多个国家。这便产生了连锁反应。
3、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绿色壁垒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第一,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关税是绿色壁垒初期的主要表现形式。即进口国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除征收一般正常关税外,再增加额外的关税。这其实是一种进口附加税,又称为环境进口附加税。进口附加税是缺乏透明度和歧视性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征收进口附加税的直接结果就是抬高了进口价格,降低了进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绿色市场准入制度就是,为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具备规定条件的国外出口商才允许在国内进行生产、经营、销售等活动的监管制度。因此实行绿色市场准入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项行政许可制度。第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是指认证机构依据一定的环境保护标准、指标或规定,向有关自愿的申请者颁发以表明其产品或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实施环境标志制度的基本目的是引导消费者在作出购买决策时更多地考虑获得标志的产品,从而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可促进制造商生产出更多的有利于环境的产品。绿色环境标志指一种粘贴或印刷在产品包装上的图形,表现该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均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第三,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技术标准是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不符合环保技术标准的产品进口,对贸易实施限制。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而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拒在发达国家之外。第四,绿色包装制度。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相继采取措施,制定含有明确环保措施的包装指令和措施,禁止使用某些包装材料,治理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明确社会各方在包装废弃物处理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并有很多国家提出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目标,以治理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绿色包装体系。另一方面,对进入本国市场的商品包装进行严格的检查,禁止可能破坏本国生态环境的包装入关,而且要求进口的商品包装在使用后形成废弃物时应便于处理,必须符合其国内对包装所制订的各种法规。绿色包装制度要求进口商品包装节约能源、用后易于回收或再利用、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保护环境资源和消费者健康。现在它逐渐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措施。
第五,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各种卫生检疫措施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繁琐复杂。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法规、要求和程序等,特别包括:最终产品标准;工序和生产方法;检查、检验、认证和批准程序;个种检疫处理,有关统计方法、抽样程序和风险评估方法的规定;与产品安全直接有关的包装和标签要求等。由于各国环境和技术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验方法不同,以及对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从而使环境指标和技术标准可能成为绿色壁垒。
第六,绿色补贴制度。绿色补贴是指那些许可使用、不必承担削减义务的补贴。政府为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采取绿色补贴,这是一种不必承担削减义务的补贴。这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家保护农业生产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实中,发达国家往往把污染环境较大的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因而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负担。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因其资金、技术等能力的限制无力承担治理污染的费用,往往被认为给予了其出口商品以隐含的商品补贴。
二 云南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和成因分析
1、云南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1)农药残留量(MRL)超标
农药残留量超标一直是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的一大问题,近年来随着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起用新的农药残留量标准以后,我国出口茶叶量大幅减少。另外,许多发达国家还进一步扩大了农残的MRL检验范围,从过去的检验6种农药扩大至近100种农药,同时大幅度降低MRL的值。例如氰戊菊酯在茶叶中的MRL在2000年7月1日之前欧盟实施的是10mg/kg,而2000年7月1日以后修改为0.1mg/kg,降幅为100倍;三氯杀螨醇原标准为20mg/kg,新标准为0.10 mg/kg,降幅为200倍。云南省出口茶叶中曾被检出诸如滴滴涕、氰戊菊酯、乐果等农药残留超标,直接影响到了云南茶叶出口贸易。(2)有害微生物
不同于细菌,有害微生物的污染也为当今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注意。茶叶的有害微生物虽然相对于其它为食品要小很多,因此其所含的蛋白质含量很低,而且非常干燥,所以不利于有害微生物的生长,但是如果其储存不当,就容易给有害微生物培养有利的生长环境。当前,我国茶叶的有害微生物屡屡超标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且引起了多起贸易纠纷,多个发达国家对我国茶叶的有害微生物超标进行进行,情形十分严峻。(3)有害细菌含量超标
云南省出口茶叶还出现了有害细菌含量超标的现象,大量销往欧美国家的茶叶中被检测出严重超标的大肠杆菌。茶叶从其食品属性来看,应属于风险性最
小的一类,因为茶叶属于干燥食品,而且所含蛋白质含量甚低,不具备提供微生物生长的可能性,主要来源是加工过程中造成的污染,或贮藏不当而引发的细菌再生。近年来,随着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检测手段的更加完善,云南省乃至全国茶叶出口有害细菌污染检测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云南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成因分析(1)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
云南省内茶叶出口企业由于过度分散经营,各自为阵,导致其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机械化水平低,这使云南省茶叶生产缺乏合理的规划, 更限制了茶园机械化的推广, 从而造成茶叶生产成本偏高,最终造成茶叶生产单位和个人获利较少。茶叶生产者负担过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叶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茶业发展缺乏行业管理组织, 致使国内企业相互竞争, 内外销市场存在严重的无序竞争。对于外销由于取消以前的出口配额, 使有出口权的茶业企业数量增加,从而造成相互竞争, 使我国茶叶出口大宗茶价格连年下跌。(2)茶园化肥、农药的施用
云南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另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很多茶叶出口企业的茶园没有科学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出口茶叶中许多指标超标,无法满足绿色技术标准要求,由于没有根据现代科学的生产方法施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出口茶叶农药残留、重金属离子超标、有害微生物含量不符合标准,致使茶叶出口后容易遭遇绿色壁垒。(3)茶叶检测标准体系落后
另外,我国茶叶检测标准体系还落后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这也是我国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一大原因。我国茶叶生产监管部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茶叶质量检测体系,许多茶叶出口企业技术人员、生产者以及经营者的茶叶卫生质量意识薄弱,在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没有建立规范化的操作模式,导致我国茶叶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国际标准,致使遭遇绿色壁垒。三 云南省茶叶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1、政府宏观措施
第一,完善茶叶生产与质量标准,建立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我国现行的国标在技术参数的设置和限量指标上均落后于国外先进标准,严重滞后于市场需要,不利于茶叶的出口。因此,应尽快研究相应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修订现行国标,特别是欧盟实行新的茶叶农残限量标准后,对我国出口茶叶至少要检25 种农药(包括异构体)。在参照CAC 标准基础上,针对我国茶叶影响较大的氰戊菊酯、噻嗪酮等十一种农药应严格加以控制,尽快制定新的技术要求,提高标准水平,使国家标准尽快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
第二,大力培育茶叶营销组织。云南省茶业的过度分散经营导致了生产技术、设备落后,影响了新技术与优良品种的应用与推广,影响了茶叶标准化推广进程,也妨碍绿色营销战略的实施。小规模生产组织缺乏绿色营销的实力和兴趣。云南省要引导大型工商企业进入茶业领域,投资茶叶基地、茶叶初级加工、深加工,扶持有条件的茶叶生产企业及出口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解决我国茶业发展资金困境。引进先进加工技术与营销管理经验,促进我国茶业产业结构和生产经营的升级。对现有茶业龙头企业、茶叶外贸公司及新进入的茶企实行增殖税、所得税减免,取消农业特产税。为茶叶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与经营软环境,授予更多茶企出口经营权。扶持、支持全国与各地区茶叶行业协会等其他市场中介组织的组建和开展工作。政府部门应规划建立茶叶批发市场,多渠道融资,引导大型工商企业、房地产企业、个体工商户、茶企投资茶叶批发市场,为分散经营的茶农提供进入大市场的绿色通道。此外,政府部门应支持农资生产企业投资茶叶有机肥与无毒或轻毒农药的生产与推广。
2、企业微观措施
第一,合理使用农药与化肥,减少茶园污染。为了减少茶园化肥的流失和污染,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应该改单一偏施为复合配方施肥,茶园专用复合肥以最佳的配比,避免了氮、磷等化肥单用偏施可能带来的流失与污染。传统的农家肥、天然有机肥,适宜与化肥混合制堆肥,作茶园基肥施用,既克服了单一偏施化肥的弊端,又改良了土壤结构,活跃土壤微生物,提高土壤生态活力。有些磷肥中镉、砷含量较高,一些土制磷肥含有三氯乙醛,石灰氮肥含有CN-,具有较大的污染性,应严加监督应用。钼、硼、硒等微量元素、稀土肥料和某些化学物质组成的生长调节剂,亦应适当少用,避免可能引起的污染与危害。
茶园农药应提倡科学合理使用,避免盲目滥用化学农药,杜绝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同时要加强茶园病虫预测与监测工作,根据防治指标适时适量用药,以减少单位面积特别是芽梢的受药量。为了节药增效,在具体喷药中,力求侧重标靶部位并喷施匀细周到。一次药效良好,则可避免再次施药,减少农药污染。当然,施药后应留足安全采摘的间隔天数,以利农药消解稀释,使其残留量降到允许的安全限量以下。
第二,注意厂房选址,减少茶叶加工中的污染。云南省境内很多茶叶加工厂一般都临近茶园,这样就会导致对茶园、进厂鲜叶以及成品茶叶造成污染,茶叶出口企业必须注意对厂房进行选址,尽可能建立在在茶季季风下风向的高燥地段,这样可以防止由于烟尘被风吹散后在低空弥散。厂房内的烟囱应符合国家规范,按照规范向高空排放烟雾。此外,还要注意生产流程中要隔离燃烧房和鲜茶或成茶加工车间,防止烟尘内部污染,要保持车间内清洁卫生,严密监控污染进出,茶叶加工严格按照生产工艺进行,保持其天然风味,不可在加工中添加任何添加剂,包装物要符合国际规范,遵循绿色包装制度。第三,开展茶园病虫害综合治理。从农艺方面着手,选择品质好抗病虫害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创造良好环境以利于茶树生长、营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繁殖的环境,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机率,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采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病毒治虫的防治方法。通过引入害虫天敌、有益细菌、真菌、放线菌、病毒或其代谢产物的手段来改变茶园生态环境和茶树生长微环境,达到以生物方式防虫治病的目的。目前国内应用的方法有很多,如松毛虫赤眼蜂、捕食螨等茶树害虫天敌的应用,应用白僵菌防治茶丽纹象甲、茶尺蠖等。利用物理方法和机械设备防治病虫害,如利用害虫的群集性和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目前,农药防治仍然是茶树病、虫、草防治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病、虫、草暴发时显得尤为重要。建立茶树病虫害测报网点,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测预报网络,统一、规范茶树病虫害的防治,选用高效、易降解、选择性强、水中溶解度低的农药品种,根据目前茶叶进口国规定的茶叶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来选用农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实现茶叶无公害生产。四 总结
综上所述,云南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主要是因为生产经营过于分散,技术实力不强,没有科学合理的施用农药和化肥,同时也由于没有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茶叶质量茶叶质量检测标准体系。因此,对于云南省政府来说,必须完善茶叶生产与质量标准,建立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大力培育茶叶营销组织,对于云南省茶叶出口企业来说,要合理使用农药与化肥,减少茶园污染,合理使用农药与化肥,减少茶园污染,开展茶园病虫害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 陈宗懋,2001:《我国茶叶卫生质量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茶叶通报》第1期
[2] 鄂冰,2006:《中国茶产品贸易与绿色壁垒问题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第3期
[3] 李晓丹,2003:《云南茶叶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及对策分析》,《学术探索》第11期
[4] 许智博,2004:《云南茶叶困境中求变》,《西部时报》第018版
[5] 朱旗,施兆鹏,2004:《我国茶叶企业应尽快建立HACCP体系》,《中国茶叶加工》第5期
一、凤庆茶叶人文地理优势
凤庆县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是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是国家出口商品茶叶基地县和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拥有西南地区最大、出口红茶最多、获自营出口权的茶叶加工企业——云南滇红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加工茶叶的6000吨以上。全县累计建成茶园27.1万亩,高优生态茶园8.4万亩,投产面积22万亩,茶叶产量达1.5万吨的滇红工夫茶、滇绿茶、普洱茶、花茶、奶茶使凤庆声誉四海,名振五洲,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著名茶乡。凤庆县有龙润茶业公司、六大茶山茶业公司等知名企业在凤庆注资建厂,共有27家茶叶加工企业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
凤庆县,位于东经99°31′~100°13′,北纬24°13′~25°02′之间,海拔最低为营盘镇三塔河口919米,最高为雪山黄竹林主峰3098.7米。垂直高差2179.7米,形成典型的立体气候和立体农业结构。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干凉同季,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之美称。具有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优点,雨量充沛、年温差小、日差较大;无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特点:无台风、暴雨、寒潮、低温。具有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所需要的光、水、热、气条件,得天独厚。
二、凤庆茶叶市场现状
凤庆县茶叶产业在县委政府的扶持政策下,种植面积、茶叶产量在全国全省来讲位列前茅,尤其XX年普洱茶热引来茶叶市场升温,切切实实给农民带来了实惠。而XX年过后,茶叶市场一阵严寒低迷,茶叶初制茶平均价格从每市斤20多元急降至到每市斤几元钱,这种状况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困惑,凤庆茶产业要不要继续发展呢?
实际上凤庆茶叶有它独特的地理优势、品质优势、品牌优势的,凤庆茶叶生长在相对的海拔、气候、土壤环境中,茶叶中物质含量优于其它茶种,凤庆滇红工夫红茶等优质产品在茶叶市场上,仍有强势的竞争力,所以凤庆茶应从技术层面上发掘其市场潜力。
三、凤庆茶叶加工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通过走访调查,笔者认为制约凤庆茶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问题,现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不过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是高优茶园种植标准化程度不高。茶园种植上表现在唯量不唯优,对茶园种植环境、土壤、海拔、茶种、采摘、加工没有细化的技术标准,至今没有一套高优茶园种植标准体系。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年已获得了国家标准委高优茶园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由于种种原因工作未能推进。
二是茶叶初制技术推广不到位。茶叶初制茶叶加工技术最为关键的一环。一个是茶叶采摘分级,一个是茶叶初制中的萎调、杀青、整形、干燥不同的茶品有不同的技术规范,及其技术推广与研制,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前提,而这方面的技术标准推广较为薄弱。
三是凤庆茶叶没有体现应有的价值。由于凤庆茶叶的初制对应的是千万农户和上百家的初制加工单位,令人痛心的是茶叶生产粗制滥造,优质的原料没能造就醇和的茗品,优质没有优价,而我们所熟知的茶叶名品(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则且然不同,身价不菲。因此加强茶叶初制技术标准推广以及树立品牌意识势在必行。
四是凤庆茶叶产品宣传投入不足。凤庆茶叶产品在宣传上,还留有很大的余地和空间,需要有组织和策划,谋求品牌效应,增强产品价值,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以期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四、促进凤庆茶叶产业发展的初想
凤庆茶叶得天独厚,品质优良,分析以上问题及原因,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凤庆茶叶的生产,必须从技术、质量上加以创新,树立凤庆茶叶产品品牌意识,加大技术含量,以质取胜,以标准为核心的规范化生产引领凤庆茶叶产业的未来。
——寻追高优茶园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的建立,积极向国家申请凤庆茶的地理标志产品,建立从茶园、种植、采摘、初制加工、产品包装、茶产品营销的标准体系,改变凤庆茶产业以往的粗放经营模式,制定凤庆茶产品营销规划,逐步推广茶叶名优产品标准,树立名优地理标志产品战略,以优质的茶叶产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积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推广茶叶新技术、新标准,转变政府职能,成为服务型政府,并引导农民进行茶叶的标准化种植。
——建立茶叶商(协)会组织,建立和组织协调凤庆茶产品的营销机制,扩大凤庆茶产品的宣传。
——整合凤庆茶资源,以凤庆地理标志产品这一特色,提升凤庆茶产品价值。
推荐阅读:培育壮大茶叶加工企业,合理布局。加大企业资本运营力度,加速企业扩张步伐,建设服务好采花茶业科技园,对外联接好市场,对内联接好茶农和中小茶厂,实现茶树良种引进推广良种茶园种植与示范,现代茶叶初、精加工
一、茶叶基地建设现状
茶叶在我县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发展茶叶经济在我县具有生态立县的独特自然优势。目前茶叶基地在我县已初具规模。全县8个乡镇,104个村,有88个村产茶,种茶农户达3.5万户,从事茶叶生产人员12万人。年来,茶园面积达到17.8万亩,年茶叶产量达到1587吨,其中名优茶占42%,实现茶叶产值4亿元。茶叶是我县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与1975年比较。种植面积增加118353亩,增长2.7倍,产量增加12769吨,增长23.3倍。农民收入增加16000万元,增长16倍,茶叶产值增加30617万元,增长10.2倍。
二是科技含量提升,促进了品牌优势形成。通过多年来茶叶科技人员、企业、茶农的努力培育创新,以“采茶毛尖”为代表的一大批名优茶出炉,创品牌竞争拼搏。2006年“采茶毛尖”荣获名茶第一品牌。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成为名茶的知名品牌。
三是茶叶龙头企业产业化逐步提升。采花茶业有限公司现已提升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投资3亿元建设采花毛尖科技园。
四是茶农生产方式的转变。主产茶区茶园管理由传统手工向半机械化转变,茶树修剪机、鲜味采摘机、茶园耕作机、名优茶制作机械化得到广泛应用,茶叶加工环境改善,设备更新配套,符合国家食品标准。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茶叶基地发展速度和质量的矛盾,近年来,我县每年新建茶园都在万亩以上,年和年在2万亩以上,由于农民投工投肥能力有限,建园质量无法达到技术标准,加上后期管理不到位,难达到高标准建园的预期经济目标,5-7年后,必将形成未老先衰的低产茶园。
二是科技兴茶与科技推广体系的矛盾。从年以来,乡、村农业科技网络遭重创。对茶叶基地建设和加工初制研究推广人员减少和从事推广人员的生活保障等问题。造成指导服务人员不能及时准确到位,难以深入田间、车间,严重制约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资源深度开发。
三是基地规模和农村劳动力的矛盾。全县规划基地规模达到20万亩,按农村人口人平拥有1亩多茶园。因土壤、海拔等自然因素限制,部分地区不宜种茶,主产区每人茶园面积在2亩以上,多达4亩左右。加之大量年青人外出务工,在家都是老弱病残,茶园荒废严重,老茶现象多,资源浪费。
四是茶叶初制厂布局与茶农卖茶的矛盾。茶叶纳入食品管理,对加工条件和经营资质提高了要求,在整顿工作中,取缔关闭了一批小茶厂,边缘地区茶农卖茶难。
三、对策的研究
根据县委、县政府茶叶发展总体思路,提出生态立县。精制茶叶旅游“两张”名片,坚持打民族牌,走特色路,靠绿色富,以茶叶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实施“三大一特”发展战略。即建设大基地,打造大品牌,发展大企业,弘扬土家特色茶文化。
一是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的标准,提升茶叶基地质量,坚持建园质量标准,加强管理所有茶园达到无公害标准。无公害、有机茶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符合有机茶、绿色食品标准的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茶树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无性系良种面积达到50%以上。
二是培育壮大茶叶加工企业,合理布局。加大企业资本运营力度,加速企业扩张步伐,建设服务好采花茶业科技园,对外联接好市场,对内联接好茶农和中小茶厂,实现茶树良种引进推广良种茶园种植与示范,现代茶叶初、精加工,茶叶深度加工开发等多功能于体,技术含量高,能耗少,污染小的茶叶生态园区。成为集生产、科研、销售于一体,融包装、质检、储运、旅游观光于一身,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茶业初、深加工企业。
三是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建全茶叶技术县、乡、村网络推广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引进科技人才,提高技术服务功能,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基础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向培养一批,高薪聘请一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加大茶园机械化的推广力度,改善茶园的硬件设施,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茶叶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茶农收入。
五是用现代的营销理念和手段,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组建营销公司,提高营销决策应变能力,建成同行业一流的企业形象设计,一流的产品形象设计。
对茶叶实施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产生了何种影响?如何去应对?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文章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1 日本对茶叶实施的技术贸易壁垒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向着自由化贸易的方向发展,但是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国家利益,全球经济不可能达到绝对的自由化贸易,西方发达国家在享受了大幅减免关税壁垒的好处后,处于对本国利益的保护,纷纷采用隐秘性的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的产品和利益,尤其是技术贸易壁垒,成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新手段[1]。1992年10月,日本发布法令,规定茶叶中农药残留量限量标准数为15项,而到2005年日本颁布的《食品中农药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涉及茶叶中农药残留量限量标准数达251种,2007年6月,日本厚生劳动省根据食品卫生法,修订了杀虫剂及兽药的残留标准,用“全茶”检测法代替过去一直采用的“茶汤法”,同时在进口茶饮料时,实施茶饮料原产地标识制,以苛刻的条约严格限制日本向中国茶叶的进口。据宁波进出口局统计,此制度实施后的两个月内,宁波只有一批茶叶顺利出口至日本,而同期数据为10批。受该制度影响,2009年12月日本清水检疫所检测发现上海出口日本的一批绿茶中检出农药残留三唑磷超标,日方检出0.06ppm的三唑磷,而其标准是茶叶中三唑磷的含量不能超过0.05ppm,该批绿茶被退回。2012年3月,日本发布0329第2号通报,对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又制定了更高的标准。同年12月,日本又突然对中国出口茶叶进行了两项极为严苛的农药残留标准检测,而这两项标准在日本并没有相应标准,甚至都没有列入年度检测计划。一夜之间,中国出口日本的茶叶在日本几乎全部下架,产值超过50多亿日元[1]。表1是多年来日本对我国提高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主要事件。日本将茶叶中农药残留量限量标准提高显然造成了我国茶叶出口下降,这是因为我国在2013年3月1日实施《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2)之前,我国对茶叶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很少,只有九种,与日本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相对比的话,我国除了氰戊菊酯外,其余8种日本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均有设限。可见,2013年3月之前,我国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和日本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标准体系的不同导致了出口时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所以尽快的和世界农药残留标准接轨是十分有必要的。表2是我国2013年制定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部分指标与日本的对比。显然在这些指标的限量上我国的标准更为严格(除杀螟硫磷指标限量),说明我国与世界的限量标准在一步步的接轨中。但在我国,真正把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主要和政策宣传不足,政府力度不够相关,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国茶叶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受资金、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政策标准没有实施到位。而规范我国茶叶企业的管理,调整我国茶叶产业结构,将政策落到实处对我国真正建立健全完善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体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且该标准体系真正的建立健全完善丞待我国提高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技术,因为日本对茶叶实施的技术贸易壁垒主要是我国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技术低所致。因此,从茶叶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出发,提高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技术是我国构建茶叶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
2 日本对茶叶实施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2.1 致使中国出口日本的茶叶数量和金额下降
近年来,日本不断提高茶叶进口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直接影响了中国茶叶出口日本的数量,中国很大一部分茶叶因为日本国内的茶叶农残留限量标准不能进入日本市场。并且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提高了茶叶出口的成本,减少了我国茶叶出口日本的数量。
同时,在《食品中农药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出台后,虽然日本仍然是我国茶叶第二大出口市场,但出口总额的绝对值却在不断下降。从2005-2008年,我国对日本的茶叶出口数量和金额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同期增长率也一直是负增长,尤其是2006年实行《食品中农药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后,下降显著。2006年茶叶出口数量和金额同比分别下降20.0%和17.7%。2007年茶叶出口的数量和金额仍然呈下降,不过下降的幅度要比2006年小,比例分别是8.4%和1.2%。此外,由于出口量下降也导致对日茶叶出口在我国茶叶出口总量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2005年出口日本茶叶占我国茶叶出口总量的12.1%,出口金额则占了16.5%;2006年出口日本茶叶占我国茶叶出口总量的9.7%,出口金额占了12.0%;2007年出口日本茶叶占我国茶叶出口总量比重下降为8.8%,出口金额比重下降为10.7%。2008年金融危机下,由于我国茶叶出口初级产品较多且价格低廉,而日本市场又存在客观需求,所以,出口日本茶叶的数量和金额占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和出口金额的比重反而上升,分别为20.9%和28.1%。可见,日本实施的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数量和金额造成了直接影响,导致我国出口日本的茶叶数量和金额明显下降。
2.2 致使中国出口日本的茶叶价格上涨
日本实施技术贸易壁垒之后,中国的茶叶出口商为了和日本的农药残留标准以及其健康标准接轨,必须提高生产标准,规范茶叶产品质量检验、测试和认证程序等过程,而这会提高茶叶的生产成本,降低茶叶出口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为了达到日本的标准,很多茶业供应商积极开展无公害茶叶认证和有机茶认证,检测成本增加,随之出现的是茶叶生产的成本压力。在我国,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茶叶产品出口本来具有先天的竞争优势,但由于技术贸易壁垒的阻挡,日本在生产,加工和运输等各个环节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出口企业为了达到标准,负担了贸易壁垒额外所产生的附加费,使得我国茶叶产品的价格优势逐渐消失,伴随着茶叶产品成本的上升,出口商提高了销售价格,而这削弱了茶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从近几年我国茶叶出口日本的实际案例中不难发现,我国由于技术贸易壁垒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下面是近几年我国受日本的技术贸易壁垒影响,出口日本茶叶的价格变化情况。2001年以前日本没有通过不断的提高茶叶进口标准来限制茶叶的进口,所以2001年以前我国对日出口保持着比较稳定的价格,但2002年后日本不断提高茶叶进口标准,除了2003年价格下降外,在2003年之后,我国对日本茶叶出口价格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2273美元/公吨上升到2008年的2563美元/公吨,涨幅明显,造成这一上涨趋势的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日本不断提高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等技术贸易壁垒所造成的,这也直接反应了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价格影响。
3 促进中国茶叶出口的对策
3.1 认真实施茶叶农药残留标准体系
由于日本等国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不统一,造成我国茶叶出口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且我国标准很多方面和世界不接轨,比如说我国禁用的农药,在欧盟或日本并没有禁用;卫生部制定的部分茶叶卫生指标高于或低于国外标准,这都有可能成为进口国拒绝贸易的借口。而欧盟和日本在制定茶叶标准时,对本国比较广泛使用的农药,检测值就放宽,对其他国家的标准要求就严,这是典型的贸易保护政策[2]。作为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和茶叶出口国家之一,茶叶出口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尽快结束目前我国茶叶产业二元市场、双重标准的被动局面是我国茶叶贸易中的当务之急。
现在我国颁布新的茶叶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如何把新的标准落到实处,依旧任重道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已先后颁布了20多项茶叶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标准。1988年卫生部制定颁布了茶叶卫生国家标准,1995年、2001年、2002年、2005年农业部相继颁布了茶叶质量相关行业标准,然而上述标准的颁布主要适用于国内市场的茶叶,对出口国外的茶叶没有什么针对性标准,虽然无公害食品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标准中规定的农药残留值已接近国家标准,但这些非常规优质茶类相关标准的适用范围相对有限。2012年我国又对上述部分标准作了修订,并颁布了新的茶叶卫生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2),并于2013年3月1日开始实施。可见,我国虽然在标准上日益成熟,但不能忽视的是由于一些其他因素导致这一标准不能在实际生产中发挥的它的标杆作用,比如标准宣传示范和推广力度不够,政府投入资金有限以及生产者素质较低等等因素,已制定的标准没能得到很有效地贯彻实施。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健全的茶叶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并且把农药残留标准作为衡量茶叶能否进入市场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真正把农药残留标准运用到茶叶种植、生产和加工的每一步[3]。
3.2 提高中国茶叶的深加工能力
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是有效解决中低档茶出路、提升茶叶附加值、拓展茶叶应用领域、延伸茶叶产业链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目前茶叶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低,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实施的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我国茶叶及附属产品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茶叶深加工是提高茶叶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之一,茶叶的深加工能力也体现了一国在茶叶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单纯依靠出口初级茶叶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限的,而经过深加工后的茶叶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它,甚至达到数倍之多。由此可见,深加工能力对茶叶产业的重要性。对于茶叶深加工能力的提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提取茶叶中有效的成分,制成相应的产品;二是通过制造灌装液态茶饮料;三是通过制造含茶的食品、保健品与药品等产品;四是制造含茶护理品和生活用品[4]。
3.3 提高茶叶附加值,构建茶叶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是指在生产体系中引入“新的组合”,包括开发新产品、采用新工艺、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来源和实现工业新组织等,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体化为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活动。科技创新能有效的提高茶叶产品附加值。根据近几年的茶叶发展历程,科技创新对茶业发展的重要贡献有目共睹。但现如今茶叶经济的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增长为主,科技创新的脚步仍较缓慢,茶叶产业科技创新体系远未构建。今后一段时期内,茶叶产业应主要从以下七方面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一是提高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技术。当前,我国出口日本的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涉及茶叶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主要存在部分茶叶农药残留超标、铅和氟超标等现象,微生物方面存在大肠杆菌、霉菌等污染。通过提高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二是研发多样化茶产品制造技术。加快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叶新产品是我国茶叶科技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三是研发单位面积茶园效益提高技术。要加快茶树种质创新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进一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栽培技术的研究,促进我国茶园向优质、高效、生态的方向发展。四是研发茶叶加工现代水平提升技术及装备。要研究和开发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茶叶加工设备,采用高新技术不断改造传统茶叶加工。五是提高茶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要进一步提高茶资源高效利用水平,充分利用中低档原料。六是研发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加强生态学研究,保持茶园生态中的种群平衡,使用昆虫信息素、昆虫病毒、虫生真菌制剂替代化学农药将是今后茶园有害生物治理的发展方向。七是创新茶科技推广模式[5]。
3.4 扩大茶叶生产规模及增强茶叶品牌的影响力
我国虽然是茶叶出口大国,但是我国缺少自己的茶叶品牌,这影响了我国茶叶在日本等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近几年,我国茶叶企业对品牌的认识在逐渐增强,我国茶叶企业开始花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打造茶叶品牌,但是收效不是很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有实力的大品牌。究其问题关键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一是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数众多,56个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每个地方的人都有着不同的饮茶习惯和偏好,显然把每个地方的特色融入到一起是不太现实的,这也导致国内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茶叶生产企业;二是我国现在的茶叶企业现在大部分还是属于中小型的企业,企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相对有限,但是一个大品牌的形成恰恰少不了这些因素;三是我国在茶叶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品牌的认识,大多数茶叶品牌还是以地域性为命名,比如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等,这种观念也阻碍了我国茶叶企业建立品牌的形成;四是我国茶叶大规模生产没有形成,茶叶的生产种植还比较分散,不能集中,这也影响了茶叶大品牌的形成。因此,如何扩大规模生产及增强茶叶品牌的影响力,是我国茶叶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做起:一是继续扩大我国茶叶的规模生产,集中茶叶的地域生产,改变我国茶叶生产零零星星的现状,集中规模化生产和管理,这样有助于我国茶叶品牌的形成;二是政府需鼓励茶叶品牌的建设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应该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引导企业树立茶叶品牌意识,并下力度调整我国茶叶的产业结构,加强市场的规范管理和政策宣传工作;三是我国茶叶企业需规范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四是茶叶企业需建立连锁覆盖的销售方式,以提高茶叶产品的竞争力,进而有利于加强品牌建设;五是学习像美国、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家建立茶叶品牌的优秀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将其运用到我国茶叶品牌的建设当中去。
3.5 研判进口国消费者偏好
众所周知,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直接影响其对该商品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该商品的数量以及购买的频繁度。所以对于茶叶出口来说,研究进口国消费者偏好是十分有必要的。比如日本比较注重茶叶本身的内涵文化,因此,日本消费者偏爱乌龙茶和蒸青绿茶,乌龙茶消费居世界前列,乌龙茶进口也主要来源于我国。所以,需研判进口国消费者的偏好特点,只有如此,我国茶叶出口才能有更明确的方向性,才能在进口国家的消费市场有更强大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江涛,张勇,罗坚毅.技术法规对中日茶叶贸易的影响——基于细分数据的视角[J].茶叶科学,2012,32(1):73-80
[2]朱茂利.浅析中日茶叶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J].市场研究,2013(5):34-35
[3]宋玉华,江涛.细分数据与加总偏误:来自中日茶叶贸易的经验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10):97-106
[4]顾国达,牛晓婧,张钱江.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中日茶叶贸易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7(6):21-25
【四川茶叶出口现状】推荐阅读:
福建茶叶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发展10-07
茶叶销售方案范文07-02
摘茶叶作文500字07-05
茶叶销售合同书07-12
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07-15
茶叶专项整治行动总结09-20
茶叶的质量与安全10-03
茶叶种植与加工教案10-23
茶叶招商计划书10-29
茶叶农药残留控制措施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