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四川黄龙溪古镇导游词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的四川黄龙溪古镇导游词(推荐12篇)

的四川黄龙溪古镇导游词 篇1

《华阳国志》载录了此地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一大自然奇观:“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黄龙见(现)武阳赤水九日”。汉朝时黄龙溪属武阳管,武阳所辖范围大概在今天的新津、彭山沿牧马山一带。

赤水河,就是今天与府河交会的鹿溪河。每遇洪水季节,由于鹿溪河的上游源自龙泉山,流下来的多为山涧溪水,水中裹挟着大量泥沙,水色赤黄;而来自府河的锦江水,源于岷江,清澈透明。当两条江水在今黄龙溪会合时,清、浊二水,泾渭分明。山水借着俯冲之势窜入府河,呈暗流涌动之景象,远看似是一条巨龙潜江泅渡,当地百姓形象地把它描绘为“黄龙渡清江”。久而久之,在代代神话传说的作用下,人们自然而然地便把这引来“黄龙” 现身的宝地,称之为黄龙溪。

民国《华阳县志》载:“黄龙所见地,昔属武阳,今属治境,故溪以是名矣。”

又据《仁寿县志》载:“赤水与锦汇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谓之:“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隶读》著录《黄龙甘露碑》记云:“黄龙见武阳事,筑一鼎,象龙形、沉水中......故名曰:“黄龙溪”。建安24年(公元2),汉时武阳兼新津彭山之地,东县(华县)东南接壤,仁寿也像龙牙,黄龙所春之地,著属武阳,公属治境,故溪以是名矣,故名曰“黄龙溪”。

秦汉时代,黄龙溪镇属于犍为郡武阳县(今彭山区)。

宋代,黄龙溪镇属于眉州彭山县。元代,彭山县则被撤销,合并到了眉州直辖。

明初,眉州降为眉县,今黄龙溪镇附近地方 便归并由仁寿县管辖。《双流县地名录》第184页载,今黄龙溪镇回水村,在明代隶属于仁寿县的顺河乡。

清初,仁寿县属于资州直隶州;仁寿县对于偏在三县交界的这一大片地方,设立了3个乡,“编为东林、顺和、安下上乡”。今天黄龙溪镇及其周边地区同属于东北顺和乡。

的四川黄龙溪古镇导游词 篇2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快速进程, 传统古镇正遭受着巨大的冲击。目前巴蜀地区有很多古镇面临着被破坏与过度开发的问题, 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背后, 虽然古镇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但却忽略了古镇原有的地域文化与传统的空间格局, 割断了古朴原始的历史文脉, 造成了千镇一面的遗憾景象。而那些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老古镇, 已然成为了该地区传统地域文化的精髓遗存。

到底是维持现状任其衰败还是对古镇进行开发与改造, 这之间也存在着许多矛盾。本文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 以巴蜀地区黄龙溪古镇为研究对象, 对其地域文化及空间形态进行全面分析, 发掘其内在联系, 并提出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古镇空间形态塑造理论。探索出一条既能延续古镇地域文化特色, 又符合现代人居住生活空间环境的需求, 同时有计划性的适当开发旅游业, 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提高当地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水平。

1. 古镇地域文化的形成机制

1.1 地域文化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 以自然环境为基础,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的具有独特文化性的产物。地域文化的形成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总和, 其范围可大可小, 涵盖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层面, 如物质层面的建筑、饮食、服饰、艺术作品等;非物质层面的语言、风俗、礼仪、宗教等。

地域文化有着空间性与时代性的特点, 不同的地域空间存在不同的文化内涵, 而同一地域空间里的文化内涵也是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即地域文化能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1]。

1.2 形成机制

古镇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古镇本身这个客体, 也取决于生活在古镇中的人这个主体, 这两方面共同形成一个系统, 如图1。这个系统中存在着多种因素, 其一是对地域文化的认知, 其中包括精神与物质文化两方面;其二是古镇空间形态的形成与规划;其三是宣传与教育。古镇地域文化就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每个古镇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悠久的历史, 也蕴含着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古镇的保护与发展中, 除了对于其原有空间形态的保护, 还应该注意保留文化资源、关注和发展地域特色。如何保护与发展这些承载着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名镇, 取决于地域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机制, 只有好好利用地域文化机制, 才能真正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特色。

2. 古镇的地域文化特点对古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黄龙溪古称武阳, 位于鹿溪河和府河的汇流处, 流经这里的河道在古时称作赤水。今天的黄龙溪古镇是集旅游和文化资源为一体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对于黄龙溪古镇地域文化主要涵盖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层面, 包括古镇原有土地上固有的生态环境、山水格局, 以及在这片区域能够见到的任何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资源;二是精神层面, 包括古镇的历史背景、民俗文化、宗教礼仪、人文记忆以及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 如图2。同时, 这些地域文化对黄龙溪古镇的空间形态的形成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作用。

2.1 物质实体文化

(1) 山水文化

地域文化中的地形地貌与山水环境因素对古镇空间形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黄龙溪古镇北靠牧马山, 东临府河, 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变缓, 山、水、镇交相辉映, 形成典型的背山面水传统聚落模式。由于当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妥协与尊重, 让建筑因水就势, 顺河布置, 使得古镇空间形态随着山水环境变化无穷, 充满了生机与趣味。

(2) 码头文化

由于黄龙溪地处府河与鹿溪河的交汇处, 其河面宽阔, 水势平稳, 帆樯如林, 百货山积, 古时便成为府河流域不可多得的天然码头, 呈现出“日有千人拱手, 夜有万盏渔火”的繁华景象。据资料考证, 王爷坎曾是黄龙溪最古老的渡口码头, 在其繁华时期停泊的船只常有百余艘, 排行近二里[2]。

历史上黄龙溪是蜀中对外交往的重要黄金水道, 更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水路物资集散地。千百年来, 根深蒂固的码头文化一方面造就了古镇建筑临河而建, 与河岸线充分融合, 顺势弯曲, 层层跌落形成呈吊脚楼, 不仅突显建筑的亲水性, 也方便古时人们水路出行。另一方面由于码头的商贸往来也活跃了古镇的街道空间, 从街道的断面可以看出其采用“街巷、檐廊、店宅”的纵向布局, 形成了“公共、半公共、私密”的空间组织形式。其半公共空间布局不仅连接了室外喝室内空间, 也起到了从街道空间到店宅空间的过渡作用[3]。

(3) 军事文化

据杨雄《蜀王本纪》中记载:杜宇王朝北达汉中, 南抵雄耳 (今青神峡) 。黄龙溪所处的牧马山地区正好在青神峡上游, 流经此地的府河作为古蜀时期进出蜀国的唯一水上要道, 上可达成都, 下便抵南安 (今乐山) , 进可攻, 退可守, 成为古蜀王国南部天然的防御工事。从西周到春秋时代, 立足川西平原的古蜀王国, 与川东的巴国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互有攻伐与争夺。为了防御来自巴、楚的攻击, 古蜀王国在沿江一带构建了不少军事防御工事和驻兵据点。

黄龙溪作为成都的天然屏障, 从古至今一直扼守着古蜀水道的咽喉, 其军事要地的背景也影响着古镇的空间形态格局, 由于是兵家必争之地, 古镇在一次次的战乱中被毁坏, 又重建修复, 原有的一些军事遗存也只有在文献上有记载了。

2.2 精神文化

(1) 农耕文化

黄龙溪地属川西平原南麓, 数千年来大河冲击而成的平原在这里形成了完善的自然灌溉系统。据历史考证, 自古蜀蚕丛时期, 这里就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农桑业。时过境迁, 始终没有改变的还是这里“黍稷油油、粳稻莫莫、桑梓连连[左思《蜀都赋》]”的农耕文化。

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古镇的建筑类型以住宅为主, 从其平面型制主要分为 “间”和“院”两种。“间”主要分布在以商贸活动为主的街道两侧, 由于临街面空间有限, 导致建筑内部生活空间向纵深方向扩延, 从而形成了前店后宅的建筑形态特征。而“院”则分布在除主要商业街区之外的街巷内, 根据人们农耕劳作的习惯, 门外通常设有晒坝, 院内作为居住和劳作生产场所, 设有天井, 正中为堂屋, 两侧厢房主要为仓房。

(2) 龙文化

据晋朝蜀人常璩编写的史书《华阳国志》中记载, 东汉末年的一天, 浑浊的赤水河水注入清澈的府河后, 水面显出一条活灵活现的黄龙, 该现象在江中整整持续了九天九夜, 蜀汉政权刚好借“黄龙渡清江”作为刘备登基称帝的舆论契机。天长日久, 后人便把“黄龙”现身的赤水河称之为黄龙溪。

黄龙溪因龙得名, 龙佛、龙寺、龙灯、龙舟等构成了其丰富的龙文化主题。起源于南宋的烧火龙民间习俗更是闻名遐迩。先民们根据“龙见武阳赤水”等民间传说, 在“舞龙”这个图腾文化的基础上,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火龙灯舞” , 如图3。在古镇的演进过程中, 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街道和节点空间为这些民俗活动提供所需场所。

在龙文化的影响下, 古镇空间最初是由南北走向的黄龙正街、上下河街和东西走向的新街、复兴街构成。在最北端为王爷坎和镇江寺, 好似龙头正对府河来水, 处于黄龙正街上段的潮音寺犹如龙颈;古码头、黄龙正街下段和古龙寺正好处于龙身位置, 与黄龙正街交错的新街和复兴街仿佛龙爪, 而上下河街则是龙尾。而根据原有古镇空间形态关系, 衍生新建的真龙街更强化了龙文化的主题。

3.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古镇空间形态塑造

3.1 地域文化保护的方式

对于黄龙溪古镇地域文化的保护, 大致分为原生态型的保护方式与生长型的保护方式两种。

(1) 原生态式的保护方式

在原有古镇区域采用原生态保护方式, 将古镇当地的地域风情尽可能地保留, 对一些已经消逝的地方进行恢复与重现, 保持原生态的地域文化, 重视传统环境和建筑风格物质形态的再现, 保存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片断和基础设施[4], 从而使其成为发展旅游、休闲等新产业的独特资源。

(2) 生长型保护开发方式

而在古镇周边则采用生长型保护方式, 在尊重并保持古镇原有的生活功能的基础上, 将人们的生活与古镇的发展通过新陈代谢的改造与开发进行更替, 再充分挖掘更多的文化潜力, 并融入一些现代生活的气息。这样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实现传统文化的再创造。

3.2 空间形态塑造的原则

(1) 整体区域保护原则

在进行古镇空间形态塑造的过程中, 应坚持整体区域保护为首要原则。首先, 要保护原古镇的生活风貌和整体空间形态风格;其次, 要统一合理布局, 注意把控当地地域文化的延续性;最后, 保护古镇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2) 空间延续性原则

以保护原始古镇基本风貌为出发点, 在古镇历史文化和原有现状的基础上, 有规划地对其进行空间延续性发展。维护原始的街区总体风貌, 有机导入新的使用功能, 调整并引导古镇人们新的生活方式, 重新焕发古镇的地域文化。

(3) 突出地域文化原则

古镇, 作为人类文化精神的财富, 不仅仅是普通的历史建筑, 更代表着某一段历史环境里的人文精神, 没有地域文化的古镇就像是没有灵魂的生命。为了让祖先们的生活方式和古镇的文化精髓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需要将宝贵的地域文化融入到古镇的保护与塑造中。

3.3 空间形态塑造的策略

由于地形气候、民俗文化和当地经济的影响, 造就了黄龙溪古镇丰富且独特的空间形态。黄龙溪古镇的总体空间形态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黄龙溪古镇所处的整体地理环境空间;二是古镇内部的街道空间;三是古镇内建筑所围合的空间。如何将地域文化与古镇空间形态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必须了解古镇整体空间形态的成因和结构关系, 以及地域文化对古镇整体空间形态所产生的影响, 然后对古镇空间格局进行整体性保护与强化, 基于历史文脉增强节点空间内涵, 同时利用乡土材料继承与优化古镇建筑空间。

(1) 整体区域保护, 强化空间格局

古镇整体空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古镇与周围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结果。在黄龙溪古镇选址时, 古人将风水理论和自然环境相结合, 选择了这块靠山面水的吉地, 有山便有了“龙脉”, 有水则有了生命, 如图4。对于原本古镇所形成的“山—水—古镇”空间格局, 必须进行整体性保护。

黄龙溪古镇的外部边界空间主要受到周围自然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要注重古镇边界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 强化原始古朴和自然和谐的田园式古镇空间。而古镇的内部空间则主要由街道、节点和建筑空间而组成。街道是古镇中最基本的骨骼, 连接着古镇中的各个功能分区。黄龙溪古镇最先形成了中心街道, 然后围绕中心街道形成多个建筑与节点空间。对于古镇未来的发展, 必须对原本总体空间进行强化与重塑, 使其基本构架脉络和整体平面布局更加清晰。

(2) 基于历史文脉, 增强节点空间内涵

黄龙溪古镇中的节点空间, 主要包括街道的入口、交叉口、广场等具有连接和聚集发散功能的区域, 这些节点空间承载了很多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从古至今古镇居民们在这里从事着贸易、集会、庆典、祭祀等活动, 充分展示了古镇的地域文化特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些节点空间原有的场所日趋衰败, 需要重新激活或者建立一些具有纪念意义和地域文化价值的重要节点空间, 来展现古镇的文化内涵[5]。

如今黄龙溪古镇的入口区域的规划设计, 紧密结合了其地域文化, 在新增节点空间的同时又突显了文化内涵, 如图5。一座新建的采用红砂岩和木结构的高大蜀汉牌楼横跨入口道路之上, 气势天成, 蔚为壮观, 体现了黄龙溪厚重的三国文化历史渊源。穿过牌楼是一条民俗文化街, 汇集了川西平原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院落精华, 展现了川西建筑文化的内涵, 同时也勾起了游客们对古镇的兴趣。走完民俗文化街便是呈下沉式的龙潭广场, 面积约2000 平方米, 结合诸葛武侯沉鼎配龙的历史传说设计了“龙生九子”“黄龙吐水”两大主题景观。龙潭广场东侧, 矗立着一座西寨门, 从这里一直向东顺着山坡向下到龙潭湖的黄龙桥, 是全新打造的长约400 米的真龙街, 整条街道以“水”为载体, 引水入街, 同时以龙文化为主题, 采用不同的景观表现形式展现出这条巨大的黄龙的龙头、龙颈、龙身、龙尾。

(3) 利用乡土材料, 优化建筑空间

黄龙溪古镇的整体空间形态的形成, 离不开其侧界面、顶界面和底界面的空间关系, 不同的空间界面关系及材质会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效果[6]。

侧界面主要以街道两旁的建筑立面及独立建筑的立面为主, 其界面材质表现为“软”界面, 主要原因是古镇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 大多采用抬梁式结构, 木柱、木门、木窗格等立面元素形成了通透的界面形态。所以在对黄龙溪古镇侧界面空间进行优化时, 不仅要延续其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 保持其古朴的材质与色彩风格, 还要对其中一些不协调或破败的墙体界面进行修缮。也可以采用景观手法, 营造出一些有趣的墙角空间和局部凹凸空间形态。从而增强古镇街道空间形态的多样性, 丰富街道的空间层次。同时还要把控街道侧界面店铺门面、广告牌等立面元素与古镇整侧体界面相协调的色彩和布局, 防止过重的商业化色彩对古镇整体传统形象造成视觉破坏。

受当地降雨丰富等气候条件的影响, 古镇建筑都以青瓦覆盖的坡屋顶为主, 古镇沿街建筑的顶界面形成了可供人们遮风避雨、闲聊喝茶和晾晒物品的灰空间——檐廊空间, 这样的空间可以很好地将街道和建筑连接起来。而且街道、檐廊和店宅内部的天井自然形成了冷热空气对流, 很好地改善了街道空间的小气候, 如图6。所以在对黄龙溪古镇顶界面空间优化时, 应借鉴古镇传统的建筑空间原型, 充分保护该灰空间并加以传承。

原始古镇街道底界面的材质主要采用青石板和红砂岩, 居住空间和庭院小路中主要采用乱石、瓦片或鹅卵石铺装, 建筑的底座大多都采用当地的毛石或条石砌筑。所以在对黄龙溪古镇底界面的优化上应采用当地特有的石材, 对古镇的整体道路进行修缮, 并在某些节点空间的地面铺装上采用浮雕和图案形式充分展现其地域文化特色。

4. 结语

黄龙溪古镇是川西地区比较有代表性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古镇, 古镇保持着比较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古朴的民俗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古镇的发展过程中, 难免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格格不入的元素来扰乱古镇的氛围, 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黄龙溪古镇的整体规划发展还是很好地把握到了其地域文化特色。对黄龙溪古镇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后, 可以了解其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 以及与地域文化的内在联系。也可以得出许多设计上的原理及方法, 对地域文化在古镇中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上, 必须以保护古镇的原始信息为前提, 在尊重历史文明以及当地风俗的情况下, 将好的、有价值的设计方式继承保留下来, 再融入现代的设计原理与手法, 运用到古镇空间形态塑造中, 才能更好地发展成为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古镇。

摘要:以黄龙溪古镇为例, 研究古镇地域文化的形成机制, 找到其地域文化与古镇空间形态的内在联系, 分析地域文化特点对于古镇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影响, 并提出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古镇空间形态塑造理论。古镇的保护与发展不光只是做到其空间形态的复原, 更重要的是要传承其地域文化特色, 将其作为文化精髓植根于古镇中, 这样才能让古镇文化得到真正的延续。

关键词:地域文化,空间形态,保护,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陈世松.黄龙溪古镇的历史文化脉络[J].成都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1:94-98

[3].魏柯.四川地区历史文化名镇空间结构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4].田凯.浅析成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 3:171-173

[5].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新型古镇运营的“黄龙溪模式” 篇3

“黄龙溪模式”的探索

——建立商会,以商管商。随着在黄龙溪经营的企业等经济实体的不断增多,对景区管理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为更加有效地进行商业和业态管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根据市场发展需要,黄龙溪全面推行“建立商会、以商管商、自行管理、规范经营”方式,协助各行业经济实体建立了“黄龙溪商会”,以商会为市场自主管理主体,通过其下设的客栈、餐饮、小吃、工艺品、酒吧、串串等协会,按照景区管理规定协调引导商家经营行为,由商会为经营商家发展提供促进和咨询服务,并按照景区管理规定协调规范商家经营行为,形成了商家间的良性竞争,保证市场的有序发展。

由于商会由普通经营户构成,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并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强化景区管理,促进黄龙溪经济发展上更加便利和有效,不仅使景区经营秩序维护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得到全面推进,还在意识上、形式上、操作上,将景区管理变成了商家自己的事情。

——“准营”“准入”“禁入”管理制度。根据《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黄龙溪完善了服务质量检查验收、商铺及流动摊贩管理、市场营销、环境卫生等13项管理制度,形成了完善的景区管理制度体系。

在黄龙溪古镇景区管理局的引导下,景区召开经营户和居民大会,表决通过了“准营”“准入”“禁入”三项规定:实施市场经营准入制度,在景区实行挂牌亮证经营,引导景区业态布局,促进了景区业态良性发展;在景区严格执行建房、改建、装修报批程序,实行建设准入制,严格审批古镇景区内的各种建设项目,严格控制景区业态和风貌管理;在景区强化机动车和交通管理,完成了古镇景区入口改造,自2009年9月30日起已禁止机动车进入景区。

从监管上规范经营行为,联合工商、公安、旅游、文化、卫生、城管、交通、物价等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执法,通过日常巡查、年度检查、集中整治等多种方式,对各类管理对象开展经常性的巡查监管、跟踪监管和动态监管,并对敏感地段、敏感行业实行重点监管。

——实施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办法。黄龙溪在不改变镇、村行政区划格局的前提下,按照着眼发展、便于服务和管理的原则,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全镇分为2个圈层进行常态管理,优化管理服务水平,寻求管理效益最大化。

一圈层即古镇景区,分为6个大区32个小区,由管理公司、景区管理局、综合执法队、景区志愿者服务站共同组成管理小组进行日常管理;二圈层即外围拓展区,分为7个大区54个分区 ,由村民自治组织、农民小区业委会、管理公司、综合执法队、志愿者服务队共同组成管理小组进行日常管理。同时,为强化全镇常态管理和智能监控,引入市场运作机制,通过将服务外包,聘请了两家具有古镇管理经验的专业环卫公司对全镇环境卫生进行管理,使黄龙溪形象进一步美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水平进一步提升。

古镇引入市场评价机制,强化对服务队伍的考核。还通过黄龙溪综合执法大队镇域常态巡查和城管“天眼”电子监视系统,实现了对全镇的实时监控。以“天眼”覆盖全镇,在川内同类古镇属首例。

目前,黄龙溪已获评四川省“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乡镇”。

创新农村小区管理模式

——“1+3+1+N”农民聚居小区村民自治管理服务模式。根据东岳村白马滩聚居小区和黄佛小学聚居小区的管理实际,黄龙溪镇试点建立了以村党支部为指导、以小区议事会、小区监事会、小区管委会为自治主体,以小区片长为自治单元,以志愿服务队为自我服务力量的东岳村“1+3+1+N”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村党支部负责指导小区议事会、小区监事会、小区管委会,以及小区片长开展工作,支持、教育和引导小区农户积极参与小区自治。

小区议事会作为小区管理服务事务议事机构,监事会是小区管理服务事务监督机构,管委会作为小区管理服务事务执行机构,主要负责执行小区议事会议决的管理服务事项和小区住户需要的服务项目。小区管理服务工作分区开展,由小区居民推选出每个分区区长,主要负责服务小区住户,收集整理群众建议意见。

创新资产运作模式

2011年,黄龙溪通过邀请专家共商、仔细研究政策、分析市场形式、梳理可用资源,并经村民议事同意后,决定采取建立股份制公司的方式对农村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2011年初,黄龙溪在东岳村试点注册成立了“双流黄龙溪东岳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全盘负责东岳村资产综合利用,包括土地综合整治整理的集体建设用地、农民自愿作价入股的土地(农户可将手中闲置的农用地以0.1亩为一股20元/股的标准 ,入股到资产管理公司,由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整合后,引进业主进行经营)、集体所有的各种资产等。

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源运作采取由“村议事确定委托或入股公司进行资产、资源运作→公司整合运用→分配经营收益”或者“农户委托申请→公司整合运用→分配经营收益”的基本模式进行。

据调查数据显示,自公司成立以来,黄龙溪通过村级资产管理公司已成功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2宗45.92亩,转包7宗1082.94亩,出租16宗1245.17亩;林地转包1宗3600亩,入股1宗500亩,出租6宗152亩;农村房屋产权出租138宗8810㎡ 。黄龙溪通过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村级资产,实现农村管理和经济职能相分离的村级自治管理模式,也受到了省、市委组织部的高度评价,目前已接受全省各市(县)学习考察近20次 。

创新景区建设打造新机制

通过分步实施的两项建设工程,以及对景区和周边区域的精细化管理,黄龙溪古镇景区在古镇体量、载客能力、设施配套、管理模式、管理成效等方面跃居全川同类景区前列。

黄龙溪城镇建设和景区打造中,创新市场投融资机制,不再依靠政府财政投入,采取BOT模式与公司合作,通过公司向社会融资,经市场运作引入社会资金,筹集到了逾11亿元社会资金用于景区建设 ,彻底破解了产业发展资金难题。

黄龙溪通过比选专业古建公司,选定了一家最具“修旧如旧、修新如旧”技术水平,具备丰富古镇建设、维护经验的公司,全面负责古镇核心区维护和拓展区建设,使黄龙溪新型文化旅游城镇建设走在了全川的前列。

2009年黄龙溪仅用80余天即高标准完成了原计划1年完成的“黄龙见水、溪通古蜀”工程,仅到2年时间就拓展景区近200亩,并形成了成熟的商业氛围,此一速度创造了古镇景区建设速度的奇迹,远胜川内其他古镇景区 。

(作者单位:四川省双流县发展和改革局)

关于四川黄龙溪导游词 篇4

黄龙溪古镇坐落在黄龙溪省级风景名胜区中心,位于成都市双流县境内,是川西保存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川古镇之一。镇上古牌坊、古寺庙、古建筑民居与古榕树、古崖墓浑然一体,古色古香,与现代大都市形成鲜明的对比。附近毛家湾,四川足球训练基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无论春秋,一派静谧。正街、新街、横街、上河街、下河街、复兴街等六条老刚进行完一年的闭关维修改造,全部铺上了红石街面,两侧建筑也恢复了本色,古色古香。

黄龙溪位于成都东南方向行40公里处,是近几年被影视界人士和旅游者看好的新辟旅游景点--黄龙溪。黄龙溪东临府河(锦江),北靠牧马山,当年镇上曾有7座庙宇和仁(寿)、彭(山)、华(阳)总府衙门。码头上舟揖如林,商旅云集,一派繁荣景象。黄龙溪古镇之所以引起影视界人士关注,是因为这里清代风格的街肆建筑仍然保存完好。青石板铺就的街面,木拄青瓦的楼阁房舍,镂刻精美的栏杆窗棂,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镇内还有6棵树龄在300年以上的黄角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给古镇更增添了许多灵气。镇内现还保存有镇江寺、潮音寺和古龙寺三座古庙,每年农历六月初九和九月初九的庙会,还能再现昔日阳古镇的喧闹场面。

古镇黄龙溪之所以为游人所青睐,是因为这里不仅山清水秀,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与嘈杂;更因这里弯弯曲曲的石径古道,河边飞檐翘角的木质吊脚楼,街道上的茶楼店铺,古庙内的缭绕青烟等,展现出一幅四川乡镇的民俗风情图,给人一种古朴而又新奇的感受。黄龙溪镇东临府河,北靠牧马山,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镇上的居民就生活在这幽静古朴的环境中。

四川黄龙风景区导游词 篇5

黄龙风景区被誉为人间瑶池的黄龙风景区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岷山主峰雪宝顶脚下,主要因佛门名刹黄龙寺而得名,它是一条长约7公里,宽约300米的钙化山峡,周围环绕着林木,幽幽的原始森林,山峡中3400多个天然玉成的华泉彩池顺坡而下,大者亩余,小者如盆、如碗、如杯,池壁似黄玉砌成,玲珑剔透,一派富丽。池水五彩缤纷,变化万千又都清澈透明,泌人心脾。

从空中俯瞰,在莽莽原始森林中,黄龙如一条凌空腾飞的巨龙,那层层彩池就像巨龙身上的片片鳞甲,映衬着雪白的卧峰,苍翠的森林和满天的云霞,五彩斑斓,如梦如幻,极为瑰丽相传黄龙真人在此修炼成仙,故此山此水有此仙风道骨,黄龙县大禹治水,功成在此留连,方有运琼浆满溢,漾红荡绿的瑶池美景,这里每年农历6月12日-15日举行的黄龙庙会盛况空前。

其中的景点有:迎宾池,飞瀑流辉,洗身洞,盆景池,黄龙寺,石塔镇海,黄龙洞,转花池

个个景点都是那么的美丽,有机会的话大家都可以去看看!

四川平乐古镇风景导游词 篇6

遮天蔽日,冠大于伞,大家是否觉得这里的树很奇特?现在我们看见的叫黄葛树,俗名黄桷树,属桑科榕属,树干分枝多,有气根,树冠大。像这样的古树,沿江共十三棵,多在千年以上,这里有两棵,绑有红绳的一棵树龄已1500多年,小的这棵也已是千年之长。在当地有个风俗,将小儿拜寄与年长的这棵黄桷树为干儿(女),就能得到它的护佑,少病少痛而长命百岁;做生意的人也喜欢向它焚香祷告,保佑自己全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在树下凭栏眺望,可见绿荫参天映沫水,古镇长虹七洞桥。许多游客都喜欢在此摄影留念。

再往前走,矗立在左前的这座牌坊叫镇江坊,前方是福惠街,街口有塔子坝,上通夹门关至名山雅安,下行至成都彭县一带。货物畅通,民安乐业,故以“福惠”为街名,街口建福惠桥以连“长庆”之意。不要小看这条窄窄的街道,在历史上,他曾经作为平乐古镇陆路的主干道,想像当年这里,车水马龙,好不热闹!今天虽然没有当年的繁华景象,但是相信大家依然能感受到这条小街的设计精巧,以及人户皆商的点滴踪迹。

四川平乐古镇风景区导游词 篇7

平乐的秦汉驿道是 “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也是古代商贸交易之要道。考古学家认定的中国第一条丝绸之路——灵关道,从成都出发,经临邛,从平乐古镇经由此道继续通向南方。而此段遗址因位于骑龙山的原始树林中,虽经历了千百年风雨剥蚀和人为的破坏,但尚能保存着平乐镇较为完整的这一段。长约1公里,路面横广约4米、呈鱼脊形。中央用平顶大河卵石砌成一条笔直的中心线,两旁鳞次栉比地用河卵石铺砌路面,十分牢固,驿道两旁筑有墙垣,犹如秦汉以来的“甬道”。秦汉驿道两旁的墙垣,将大路夹在中间,和秦汉时代“甬道”的规模构制完全一致。驿道两边的墙垣用河卵石垒砌,道高1.4m,墙垣原为防止敌人抄掠运输物资而设。从筑路史的发展来看,墙垣又起着养路如排水抵挡塌方的功用,显示出了当时设计施工者的智慧与匠心,是平乐古镇路文化最集中体现。

古镇花楸堰地区素有“贡茶之乡”的美誉,是崃山产茶十八堡之首的第一堡,这里山不高而云雾缭绕,土不肥而雨露滋润,风不吹而爽气袭人,所产茶叶荧郁青翠,百花隆隐,故名花楸。花楸贡茶工艺考究,因袭传统,均为本地农夫手工精制而成。史载,邛州知府刘建国携花楸茶叶入朝进贡,康熙在品评各地进贡茶叶后,赞誉花楸茶为“天下第一圃”,花楸贡茶由此而得名。年轮更迭,岁月如梭,百年花楸依然保持着原始生态的自然风貌,近10亩古茶园,树龄均及百年之久。无论时空穿梭变换,花楸茶清香甘爽,回味悠长的独特风韵经年不变。

黄龙溪古镇游记散文 篇8

黄龙溪古镇位于四川省双流县境内,说它是古镇,是因为它有一两千年的历史了,在镇的周围有一条泯江贯穿而过,还有一个古轮渡口,承载着运输的任务,运人,运物。

本来,儿子打算和同学一起骑车去黄龙溪的,可不知什么原因而未能成行。儿子他爸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决定开车送我们去那儿游玩,而自驾车从成都到黄龙溪要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

说走就走,我们在大年初二那一天,在好天气的陪伴下,一家人带了点儿水和水果还有一些小吃,上路了。

我什么脑筋也没动,坐在车里,听了一会儿音乐,看看路边的景色。老公当车夫,负责找路和驾驶,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一眼望去,古镇上到处已是游人如织,而且停车场上也停满了各式的车。各地的游客都汇聚到了这里。

处在这么多的游人中,人的心情也一下变得开朗起来,有的游客头顶着野花编织的花环,煞是好看。各种野花预示着春天到来了。

这次距离上一次到黄龙溪,已经有十年了。记得上一次去黄龙溪,是小区组织的,那时候的古镇还是另一番的模样。现在的古镇是经过修缮过的,政府在原来的.古镇原貌上重新修缮了两条仿古街道,扑鼻的古色古香的味道,在两排房屋的中间是一条人造河,缓缓流过。为这座古镇添色不少。如今的这两条街道已是商铺林立,各种百货商品应有尽有,到处呈现一片繁茂的景象。我们在那儿一人吃了一碗豆花饭,还要了一碗老字号招牌面,叫一根面的,故名思议,这种面从头到尾只有一根,没有断尾,是很考察做面者的手艺的,而且还要好几个人默契配合才能完成,一碗面也就是一根长面。

古街上正在展览四川书画院举办的画家书画展览,我们一家走了进去,逐一参观品鉴,还浏览了一下博物馆展览,一些各地出土的古瓷碗和一些古特产,有的年代还比较久远,汉代,商代的都有。

儿子是一个比较宅的男孩子,不太喜欢这种比较吵杂的环境,几次催促我们离开,我们也只好加快行程,迅速游玩,从古街的这头走到那头,在各种吆喝声中,离开了古镇。还买了几包当地特种美食烟熏豆豉,外面包着干玉米叶子,带回家中品尝,可以用来炒回锅肉,很香。

黄龙溪导游词 篇9

黄龙溪古镇上古牌坊、古寺庙、古建筑民居与古榕树、古崖墓浑然一体,古色古香,与现代大都市形成鲜明的对比。附近毛家湾四川足球训练基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黄龙溪古镇旅游资源丰富,全镇由一湖(龙潭湖)、两河(锦江、鹿溪河)、六寺(正街的古龙寺、潮音寺、镇江寺和外围景区的金华庵、观音寺、大佛寺)、七街(镇龙街、复兴街、黄龙新街、黄龙正街、仿清街、上下河街)、九巷(鱼鳅巷、担水巷、烟市巷、扁担巷、龙爪巷、篙竿巷、蓑衣巷、艄公巷、打更巷)组成。古街、古巷、古树、古庙、古堤堰、古民居、古码头、古战场、古岩墓和古衙门,构成了黄龙古镇的旅游特色。

黄龙溪古镇名称由来

黄龙溪古镇称赤水,地处锦江、鹿溪河汇流处,牧马山、二峨山隔江对峙,乃古蜀王国的军事要地。公元前3,末代蜀王曾在此作最后的决战。《水经注》载:“武阳有赤水其下注江。建安二十四年,有黄龙见此水,九日方去。”又梁虞《荔鼎录》记:“蜀章武二年,黄龙见武阳之水九日,铸一鼎,象龙形沉水中。”千古一溪,因此得名“黄龙溪”。

黄龙溪古镇仅200多米的黄龙正街,分别建有“古龙寺”、“潮音寺”、“镇江寺”,称为“一街三寺庙”; 清末民国初年华阳、彭山、仁寿三县在此共设一衙门,称之为“三县一衙门”。 “一街三寺庙,三县一衙门”也成为古镇最著名最奇特的文化遗存。

现古镇内有树龄在600年以上的古榕树6株,苍劲的躯干雄浑班驳,尽显历史的沧桑。有的需十余人才能合围,枝叶覆盖面积达三百多平方米。古寺与遮天避日的古树成为黄龙溪古镇的一大标志性景观。黄龙溪自古香火鼎盛,特别是佛诞节日,游人香客不断,一派繁荣景象。镇内现还保存有镇江寺、潮音寺和古龙寺三座古庙,每年农历六月初九和九月初九的庙会,还能再现昔日古镇的喧闹场面。

古镇黄龙溪之所以为游人所青睐,是因为这里不仅山清水秀,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与嘈杂;更因这里弯弯曲曲的石径古道、河边飞檐翘角的木质吊脚楼,街道上的茶楼店铺,古庙内的缭绕青烟等,展现出一幅四川乡镇的民俗风情图,给人一种古朴而又新奇的感受。很多少年宫的老师喜欢带着学画画的同学到黄龙溪写生。因为黄龙溪不仅风景优美,有很多古树和古建筑,非常适合写生。如果到河对面看风景,更有一番风味。

黄龙溪古镇门票:

黄龙溪古镇门票:免费。

黄龙溪古镇的一街三寺庙和三县衙门,需要收票,但价格不贵。

气候描述:

黄龙溪古镇的最佳游览时间是:3-6月,9-11月。但7、8月最热的时候,成都附近的青城山、西岭雪山、九龙沟、九峰山、天台山、龙池森林公园等都是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黄龙溪古镇位于四川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6°C,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成都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云雾,日照时间短。民间谚语中的“蜀犬哮日”正是这一气候特征的形象描写。成都气候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空气潮湿,因此,夏日虽然气温不高,却显得闷热,冬天气温平均都在5°C以上,但由于阴天多,空气潮,却显得很阴冷。成都的最佳旅游时间是3-6月,9-11月。但7、8月最热的时候,成都附近的青城山、西岭雪山、九龙沟、九峰山、天台山、龙池森林公园等都是最理想的避暑胜地。冬天上龙池森林公园、西岭雪山欣赏雪景也是南方省区难得的好时机。

然而想去感受领略黄龙溪古镇风情没有固定的最佳旅游时间,一年四季皆宜。走出喧嚣的城市,将繁琐忙碌的工作搁置几天,放松自己,返璞归真,去领略黄龙溪古镇风情,感受古镇人民的民风民俗。

黄龙风景名胜区的导游词 篇10

现在我们的车已经进入了茂县境内。

大家请看我们的车窗外,车外迎面走来的穿白色少数民族服装的少女是哪个民族的呢,恭喜 你,我们这位游客朋友说对了,没错,这就是一位羌族少女。

现在我们经过的茂县就是全国 最大的羌族聚居区。

既然大家对羌族这么感兴趣,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羌族吧。

羌族是我国民族大 家庭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甲骨文中唯一一个关于民族称号记载 的文字就是羌字,这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

我们都自称是炎黄子孙,而其中的炎帝就 是羌族;中国古代著名的治水英雄—大禹,也是羌族;三国蜀汉名将姜维,还是羌族,这些 历史著名人物都纷纷出自羌族,就充分显现出了羌族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民族。

他们曾广 泛分布于我国西北、西南及中原的广大地区,其绝大部分都在数千年的民族融合中消失了。

惟有岷江上游一段较好的保存了这一古老的民族。

羌族的人们建羌寨一般建在半高山,故而 羌族又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

大家请看窗外当地 的民居,羌族老百姓房屋的屋顶或者大门前是不是都有一块大的白色石头。

这就是今天我要 给大家说到的羌族第一白。

羌族人民热爱大自然,相信万物皆有神灵,因此他们崇拜天神、地神、山神等 30 多种自然神,其中对天神最为崇拜,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相传在远古时 期,羌人与戈基人在岷江上游经历一场大战,眼看羌族人就要全军覆灭了,就在这个时候, 羌族女神从天上抛下了三块白色石头,化成了三座雪山,挡住了戈基人的追兵,挽救了羌族 儿女。

从此羌族就把白石奉为天神,所以在羌族的习俗中,人们是不可以随便用手去触碰白 色石头的。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 有,丛刚才到现在,我们都没有看到羌文的痕迹,这就是我今天要提到的第二白:羌族文字 的空白。

羌族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很早就通行汉语,通用汉文,而汉文的通行就导致了羌 族这样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民族,没有自己本民族文字。

虽然羌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但 是他们有自己的语言。

因此,古老的羌族文化是靠口头吟诵才得以传承下来的。

那么这第三白是什 么呢?那就是羌族人热情好客的“白热化”了。

来到羌家做客,当悠扬的唢呐声响起,伴随 着热情羌家人的迎客歌声,你其实已经走进了羌家人的生活。

相信大家在接下来的几天自然 都能感受得到。

羌族人能歌善舞, 制作的工艺品也技术精湛, 尤其是挑花、刺绣等民间工艺, 以其自身民族传统风格,浓郁的地方情调,深受广大游客好评。

并远销美国,加拿大,印度 等国。

其实啊,羌族还有很多“白” ,请大家看我们的天空,是不是蓝天白云,再看远处山头 上, 团团白云下的羊群, 还有羌族老乡白色的衣服, 白色的头巾, 这些, 是不是也是白色呢。

黄龙洞导游词 篇11

关于武陵源的山水,不知有多少人为之礼赞放歌。这其中有个美学问题,即画家笔下山水的艺术布局。古代《画论》说:“山不体,石为骨,林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脉,云烟为神影,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以此观点,武陵源占全了,所以说人家称武陵源是一幅超级中国画卷,不无道理。

(军地坪)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武陵源区政府所在地军地坪。军地坪与索溪一样,是历代朝廷征剿农民义军驻军之所,是鲜血浸染的古战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这里还是一片大沙滩,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建设,特别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县级),这里于是成了武陵源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的中心,成了一座十分繁华的拥有数万人的旅游新城。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严格考察验收,正式将武陵源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极为稀少的纯自然遗产中的一员。从此,武陵源阔步走向世界。站在武陵大道把目光投向西部,我们可以看到那群峰绵延的天际线,那是一幅挂在天边的巨幅山水画卷。在西南处,是宝峰湖自然公园,东南处,是名闻中外的黄龙洞。现在我们前往黄龙洞和宝峰湖。前者是“中华最佳洞府”,后者誉为“人间瑶池”,相信大家能获得有别于砂岩大峰林风光的另一番感受。

黄龙洞又名黄龙泉,传说清代乾隆年间发生百日大旱,著名法师何俊儒率徒儿进洞求雨,全部遇难丧生,何老司临死前留下一句话:“当门田,莫打黄龙泉”。从此黄龙洞一直无人问津。1983年初,当地村民毛金初组织九个民兵,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探明了这世界溶洞奇观的真相。1984年2月破土开发,同年6月成立黄龙洞管理所,年底正式开放。1997年,黄龙洞由北京大通公司托管。1999年11月,由黄龙洞投资有限公司发起运作的世界特技飞行大奖赛穿越天门的活动,与黄龙洞的名字一齐远播世界。

黄龙洞是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王牌景点之一,她以规模大、内容全、景色美而被誉为溶洞景观的“全能冠军”。正如许多游人所说:黄龙洞是诗的结晶,哲学的凝聚,美的雕像。

黄龙洞现已探明的洞底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全长7640米,垂直高度140米,内分两层旱洞两层水洞,有1库、2河、3潭、4瀑、13个厅、98廊以及上千个白玉池,上万座钟乳石峰。整个大洞犹如一株古木,错节盘根,散发开来,洞中有洞,天外有天,山重水复,峰回路转,由天生灰质溶液凝聚而成的洞穴景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无所不奇、无所不有。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神游黄龙洞。请注意不要掉队。

(双门迎宾)双门,左边的取名“幸福门”,右边的取名“长寿门”,您是更看重爱情如意婚姻美满事业有成,选择走“幸福门”呢?还是祈盼益寿延年长命百岁,选择走“长寿门”呢?当然,谁都希望既拥有幸福,又能够长寿,那么,记住:现在选择一道门进去,等游览完毕返回的时候,就从另一道门出来,不就鱼和熊掌兼得了吗?

(龙舞厅)这里是传说中龙的家族举行舞会的地方。舞会刚刚结束,只剩下左壁包厢里的一对情人还在窃窃私语,观众渐渐离去了也浑然不觉!

(洞中植物)1994年中国第三届溶洞风景会议在这里召开期间,本土一位作家偶然间发现洞中居然有野草蔓生!黄龙洞内原先根本看不见任何植物,专家认为亿万年干燥、黑暗的自然条件,不可能生长植物。但是,不可思议的是,由于日光灯长期照射,洞中居然萌生出一派春色。奇怪的是普通白炽灯光下,却又见不到这种风景。难道是日光灯的某种力量叩醒了它们的生命之梦?1996年,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摄制的“张家界专题”中,专门为黄龙洞中长草设计了一道“猜猜看”。这以后,有的人就冲着“洞中长草”这一奇观,跑来张家界旅游,说要亲眼一辨真假。那么,我现在给大家出个题目,解这万古生命之谜:

1、种子哪来?是飞禽走兽带来?是随风吹来?还是史前世纪地球在发生多次灾难时残存的物质?

2、假设种子是亿万年前地壳变动时裹携而来,那么,种子休眠了亿万年,为何不死不生?为何又在日光灯下复苏?那么日光灯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如果谁能解开这个谜,谁就可以成为黄龙洞的永久贵宾。我等着各位的答案?

(响水河)现在我们上船游响水河。梦幻般的情调,神话的氛围,哗哗的水声,如闻仙乐缥缈。栖龙岛、龙花礁、龙王金盔、藏宝阁、石花柱、插香台,我们好像来到了安徒生童话中的海底王宫!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那两位官员荡舟响水河时说,黄龙洞是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上最美的溶洞,洞中还有这么长的阴河,真是不可思议。

据专家研究,黄龙洞发育在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层中,洞穴系统为远岸大三层和近岸小六层的立体空间结构,主要通道沿岸层走向延长。约三亿八千万年前,黄龙洞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了可溶性强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地层。经过漫长年代开始孕育成喀斯特地貌,直到6500万年前地壳抬升,出现了干溶洞,然后经岩溶和水流作用便形成了今日的地下奇观。

(天仙水)天仙水大厅面积为5483平方米。你们看,那三股瀑水,落差达27.3米,从高高的穹顶化碳泻下来,落在三座玉池里,这就是传说中龙的家族喝的“天仙水”。

(天柱街)诗人郭沫若为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下了《天上的街市》一诗:想像那缥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可以说,诗中的意境在这里得到了最形象的展示。你们看,那两根石柱管它叫“恨难逢”,“喜相逢”,大自然如此充满人性化的安排,怎不令人叫绝。据考证,这里的石钟乳27万年才长1米,石笋每百年才长1公分。100年后的今天,这上下两条咫尺天涯、恨难相逢的小蛟龙就能实现“世纪之吻”了。到时候欢迎大家前来庆贺!

天柱街全长1公里,以“天上街市”为界的东西街道,由高20米,宽3米,长22米的天龙桥连接。天龙桥是国内目前游览洞穴中最大的石拱桥,漫步桥上,您会不会想起那个银河鹊桥的古老传说?

(龙宫)龙宫是黄龙洞十三个大厅中最大的一个,也是景色最美的景点之一,底面积15000平方米,平均高40米,两千余根石笋拔地而起,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或如飞禽走兽,或如宫廷珍藏,有的像巍巍雪松,有的像火箭升空。龙宫后园有金银两座花池,清水常溢,花簇盛开。宫顶钟乳柳垂帘挂,四周壁画栩栩如生。溶解着各色各样的矿物质的水,从岩层中渗透出来,滴落下来。矿物质在洞顶凝固结晶成倒悬钟乳石,从钟乳石滴落的水又把矿物质浇叠、堆垒在洞底,而长成节节向上的石笋。大家看看这龙宫的造型,领略这磅礴的气势。洞内最大石笋,高12米、直径10米的汉白玉天然石椅“龙王宝座”居高临下,众多石柱石笋似人似物,维妙维肖,围着宝座朝拜山呼,几十座珊瑚亭亭玉立,俨然一支庞大的“宫廷乐队”。湖南著名教授羊春秋先生作《寄生草》词对此进行描绘:“百态千姿模样,三宫六院门巷。龙王开宴设琼浆,猴王偷果闹天堂,君王纳宠拥罗帐。搬演了人间争攘,汇集了天下奇观。”

(定海神针)这是黄龙洞的标志景点,全高19.2米,围径40公分,为黄龙洞最高石笋,两头粗中间细,最细处直径只有10厘米,如果按专家测定的黄龙洞石笋的年平均生长速度仅0.1毫米,那么依此推算,“定海神针”生长发育至今已有20万年历史了,而且仍在继续生长,如果再长6万年,再长6米,就可直抵穹顶而“顶天立地”了!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标志景点,黄龙洞景区管理部门特地为“定海神针”买下一亿元巨额保险,创全国为世界自然资源性遗产买保险之先河

(迷宫)迷宫地处黄龙洞底层,洁白晶莹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石管、卷曲石、石珍珠、石珊瑚等玲珑剔透,密密匝匝,洁白、绯红、绀紫、嫩绿的钙质晶体,不染尘埃,晶莹闪烁。溶洞景观应有尽有,奥秘无穷,与粗犷宏伟的龙宫相比,迷宫更显温柔秀丽。

黄龙洞导游词 篇12

黄龙洞规模之大、内容之全、景色之美,全球罕见。现已探明洞底总面积10万平方米;洞体共分四层,洞中有洞、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黄龙洞景区的标志景点是“定海神针”,高达19.2米,两端粗,中间细,最细处直径只有10厘米。据推算已生长了二十万年。

黄龙洞属石灰岩地下河侵蚀型洞穴。钙质石积物五颜六色,绚丽多姿。石乳、石柱、石笋等如水晶玉石,琳琅满目。黄龙洞以其庞大的立体结构洞穴空间、丰富的溶洞景观、水陆兼备的游览观光线路独步天下,内中有天然空调。

上一篇:一辩稿相处容易相爱难下一篇:司法考试报名入口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