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学大学

2022-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广播电视新闻学大学

应用型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与课程改革新思路

【摘要】应用型大学是当今大学本科的教育模式中很重要的一种类型。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此,该专业在应用型大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教育教学,如何进行课程设置,最终培养掌握理论基础并兼具应用和技术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闻教育 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其中大学本科教育的理念、模式及类型都出现多样化的趋势。有重理论的研究型大学,有重实践的应用型大学,也有两者兼备的大学。其中,应用型大学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理论应用和技术能力,为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基层单位管理服务的应用性专业人才。

然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而言,教育的理念和现实的人才培养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新闻采访写作》为例,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采访技能及写作方法实际的工作中不能运用自如,新闻采写的能力不能很好地体现。“今天的新闻教育培养了一堆只会死记硬背教科书上教条和概念的头脑僵化、用不上的人。”这是我国新闻业界的记者给当下新闻教育现状提出的批评。的确,新闻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就业市场接轨,而事实上现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很多,但是真正有用的人才并不多。学不能致用,教育则无意义。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与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总结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思路: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行“体验式教学”

真正有效的人才培养是能力的培养,真正有效的学习是能力的学习。而学习的动力源自兴趣。传统的课堂包括现在很多大学课堂都是老师在上,学生在下,老师所讲的内容是事先安排好的,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埋头苦记笔记。新闻学的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的结果就是学生除了记住了笔记,没能激发他们对新闻的兴趣,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让学生从抄笔记的怪圈中走出来,转动他们的大脑,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课堂上就体验新闻实践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

以笔者在新闻采访课中的知识点新闻线索的教学为例。课堂的前十分钟,讲解基本理论新闻线索的基本含义及如何寻找新闻线索。让学生知晓新闻线索是记者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的有传播价值的事实。课堂剩余的三十分钟让学生走出教室,规定他们在第二节课上课之前回到教室,每个同学都需要写出1-3条在三十分钟内发现的新闻线索。学生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鲜,都很愿意尝试。三十分钟后,他们陆续回到教室,各自分享自己找到线索:有的根据观察找到线索,比如关注学校的展板,了解到最近学校会开展哪些活动,可以跟进报道;有的通过访谈找到线索,有学生去团委了解学校的优秀学生代表情况,可以做人物专访;还有的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找到线索,有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蔬菜涨价的信息,从而找到探寻食堂饭菜价为何稳定的新闻线索。之后老师需要对同学们的找到的线索进行点评,分析利弊。还提示大家,其实同学们今天的这堂新闻课本身也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学生实践讨论加老师点评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体验中的经验获得必定大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内容重要。

二、改革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钢认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新闻教育课程体系从课程类别上分为三大类别:应试性教育、新闻学科以外的基础知识教育、新闻的专业教育。其中应试性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基础知识教育重点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新闻的专业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新闻从业能力的核心教育体系。

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广电新闻专业而言,新闻专业教育是最重要的。新闻学者Glenn mott认为,新闻作为一种技艺永远不会被替代。不被替代的前提是掌握新闻传播的技艺。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加大新闻专业课程数量,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实践教学,体验式教学方式运用其中,确保学生能够通过专业学习掌握新闻传播技能。

应试性教育是必须的,但在课程设置中应该把握好度。比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中国的新闻传播制度,适应中国的新闻实践。从思想上对我国的新闻传播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但是这类课程普遍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有限。因此,在课程设置中,此类课程门数不宜过多,有选择的开设即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也需要尽可能丰富多样,比如电影观摩,课堂讨论等。

新闻学科以外的基础知识教育对于今天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而言,是尤其应该受到关注的。目前很多广电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有一些基础知识教育体系的体现,但是基本都局限于文学、广告学、秘书学等新闻传播学相关性较强的学科。从当下新闻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财经类、法律类、科技类等类型的记者需求缺口更大。因为很多新闻院系毕业的学生缺乏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无法进行准确深入的专业新闻报道。由此可见,课程设置中可以适当设置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减少自己实践中的知识缺角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三、改革考核机制,激发学生创造力

闭卷考试是最为传统的考试类型。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进行考核机制的改革,应用型大学从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改革的必要性更为明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性要求该专业的考核机制更加的开放,以往的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导致的高分低能需要彻底消除。

从考核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需要记忆的考核内容必不可少,但是更多的比重应该倾向于实践能力的考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笔者提出如下的课程考核标准:出勤和课堂参与占10%,两次平时课外实践作业占20%,期末理论考试占30%,期末实践作业占40%。其中,期末理论考试的题型需要设置为开放式或者讨论式的,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期末的实践作业由学生自主组成团队完成,从策划到作业成品,需要团队的分工协作,并将作品在最后一堂课上进行展示。学生将整学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积累的实践经验运用到最后的新闻作品中,锻炼他们创作的能力。同时,团队的形式让他们提前适应媒体团队协作的方式,并在协作中学会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快乐,增强他们对从事新闻事业的信心。

四、结语

总之,应用型大学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顺应新闻传播领域发展的规律,抓住该职业领域的实践性特征进行教学和课程设置。总结起来即是:首先必须根据业界的需求,明确新闻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有理论基础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专业技能进行操作的人才,因此实践性和应用性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其次,需要探索改革教学模式,将死板的讲授变为充满乐趣的体验尝试,激发学生对职业的兴趣和从业的渴望。最后,考核方式的改革,放开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新闻作品作为他们考核的主要方式,改变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现状。只有实践能力的充分展现,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笔者认为,只有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才能解决应用型大学中广电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学不能致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李希光 主编.新闻教育的未来之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阎敏(1985-),女,土家族,重庆,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助教。

作者:阎敏

第2篇: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电视摄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电视摄像课程既包括电视摄像技术又包括电视摄像艺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具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需要电视摄像课程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在多年的本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的改革创新,总结出以下经验。

一、 采取小班授课制

本课程由于实践性较强,所以经常涉及到分组实验。而由于多数学校实验学时及实验设备摄像机数量的限制,导致分组数量受限。若采用大班集中授课,虽然能够起到节约教学资源、减轻教师教学工作量的目的,但在实验人数安排上存在不合理的因素。笔者所在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共有摄像机10台,以30人为单位的小班在分组做实验时可分为10组,每组3名学生。以3名学生为一个摄制组,有策划、有摄像、有编辑、有出镜记者等等,每名学生都能至少身兼一职,这样分工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的作品和学生意见反馈,以3人至4人为一组做实验效果最佳。目前笔者共给三个班近90人讲授电视摄像课程,而且集中上大课,在安排实验时感觉很费力。因为只有10台摄像机,而且实验学时有限,所以在分组拍摄成片时只能分成10组,每组就要有9人。9人的摄制组其中必有一部分学生得不到相应的锻炼,甚至会出现有的学生不参与实验,所有工作都由3名或4名学生完成的现象。这样的结果是与我们安排设置实验任务所相悖的。若将90人分成30个组,每组3人,对于只有10台摄像机的院系,显然拍摄周期会大大加长。同时拍摄后还会涉及到后期采集编辑等工作,30个小组的任务必然在规定实验教学学时中无法完成,若增大实验学时又会与正常教学安排不符。即便是把90人分成20个组,也存在上述问题,因为一般来说一个院系摄像机的数量都是有限的。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认为电视摄像课程不适于大班授课,最好将学生分为30人的若干小班,分开授课和实验,取得的教学效果最为显著。

二、依据授课内容选择授课地点

电视摄像课程由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要求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是理论的讲授,必须辅助大量的实例加以演示。所以,笔者认为普通教授不适合电视摄像课程的讲授,应在多媒体教室,辅助大量的图片、视频实例,以及摄像机实物的现场操作来完成课堂教学。不然空洞的理论讲解,易使学生产生雾里看花的感觉,同时容易将简单的内容复杂化。例如,教师在讲授移焦操作时需讲解的内容很多,要想获得前后景的虚实转换必须要求控制小景深,而控制景深涉及到光圈、距离、焦距三个因素,所以在移焦操作中必须综合调动各个因素获得小景深,同时前后景物之间要有一定距离,同时摄像机和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不能改变等等。这么复杂的步骤在课堂上单纯依靠教师通过黑板的讲解学生肯定难以理解,所以要求教师最好能边讲解边操作,同时将操作的镜头效果在电视或投影上展示出来,如果没有这个条件起码要辅助相应的视频实例让学生观察。在电视摄像课程中类似的摄像机操作讲授内容占有很大部分,因此,在普通教室讲授电视摄像课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笔者最初也曾在普通教室讲授该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电视摄像课必须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同时辅助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电视摄像课程选在多媒体教室授课这是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授课地点应根据授课内容而相应变动。例如,在讲授摄像机基本调节方法时:“一般聚焦法、手动焦距的急推急拉效果、微距环的调节、增益的调节等等”,要求教师在讲授基本操作方法的同时要有相应的示范操作。这种示范虽然教师只要把摄像机拿到多媒体教室即可给学生示范,但操作的画面只有操作者才能看到,而其他学生无法同时看到。这时可以将摄像机的信号输出连接到大屏幕投影上,学生就可以看到整个操作画面。但这种做法会遇到一个问题,电视摄像为了达到高质量的画面要求拍摄环境要有一定的亮度,而多媒体教室中的投影为了清晰往往要求降低亮度,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就曾遇到。所以最好是将摄像机视频输出信号连接在电视接收机上,这就要求在多媒体教室安放一台电视机。在多媒体教室安放电视机是一个很容易解决的事情,但在电视摄像课程中还会遇到其他困难。如教室的光源往往不止一个,既有室内灯光又有室外的太阳光,光线环境很复杂,而且总体来说教室的亮度也达不到摄像机要求的亮度。像白平衡的调节、滤色片选择不当所造成的偏色现象等教学内容在教室的演示效果就不明显。所以像类似的教学内容最好选择演播室讲解。

笔者在讲授摄像机结构这部分内容时,将摄像机带到多媒体教室,而且同时会多带几台专业肩扛摄像机(这类机型自动化功能少,专业性强,要求手动操纵调节部件多,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一台摄像机教师在讲授时当做教具,其他的给学生操作,按照教师的讲授学生找到相应的结构部位并进行基本调节。而在讲授“一般聚焦法、光圈调节、微距环调节、增益、黑白平衡调节、快门调节等基本操作”部分,笔者都会把教学地点调整到演播室(演播室的光源一般都在3200K,是摄像机操作的理想光源,而且亮度也能达到标准)。把摄像机信号输出连接在演播室的电视机上,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学生在电视机上可以看到清晰的视频画面和偏色现象。同时教师讲解之后要求学生及时操作。

在讲授电视摄像艺术教学内容时,如电视画面的取景构图、拍摄角度拍摄高度、运动镜头等,笔者则把教学地点选择在室外。边讲解边让学生示范,经过几轮的讲授,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

电视摄像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在理论讲授中要善于借助不同的教学环境,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技能。

三、实践教学中推行“行知模式”

电视摄像课程最终检验教学成果的就是实践成果,即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不能以小组形式独立制作一部完整的电视节目。可见实践是检验教学成败的唯一标准。那么在现实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这对孪生兄弟呢。笔者曾尝试着将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运用在实践教学环节中。

“知行观”就其现代意义而言,探讨的其实就是认知和实践的关系。将先“行知”后“知行”的“行知观”借鉴到电视摄像实践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如下改革。

在本课程开学前两周讲授摄像机的发展、分类、技术性能三大指标等内容时,就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安排他们分组拍摄电视短片。短片主要以电视新闻片为主,因为本专业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在本课程之前学习了大量的新闻知识,所以拍摄新闻题材的电视片有利于整个专业技能的综合提高。分组时每组人数不超过4人,以3人一组为主,这种人数安排有利于每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机会。同时以组为单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工作的协调能力。由于这个时期学生还没有学习摄像机的使用,所以安排学生使用的是我系手持式专业摄像机,这类机型具有很强的自动化功能,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就可以拍摄基本电视作品。同时向每组学生提供该摄像机的使用说明书,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利用本课程前两周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学生拍摄,并通过自学让学生利用绘声绘影等简单非线编软件进行后期编辑,最好形成一部完整的电视新闻作品。在后期编辑这部分,笔者起初也曾担心学生无法自行独立完成,因为电视编辑课程被安排在电视摄像课程之后。但经过几轮的教学,笔者发现这种担心是没必要的,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其实随着网络播客及拍客的出现非专业的人员都能独立完成电视作品,何况我们的大学本科生呢。

在没经过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先拍摄电视作品,然后再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正是所谓的“先行后知”,这种教学安排在理论讲授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带着问题学习思考的心态。在通过一学期的完整的教学授课环节后,笔者利用一周的课程实习再一次把学生分组拍摄新闻电视片短片。但实习作品要求及难度都大于课程最初的作品。有了前面拍摄成片的经验及课堂上理论实践的深入学习,学生的实习作品质量大大高于先前的作品。这样的教学安排正符合先“行知”后“知行”的“行知观”,并且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当然,“行知观”的理论同样被笔者安排在课程中的每一次小实验中。例如聚焦、焦距、快门乃至斑马纹的调节等基本调节操作,笔者都是先在演播室示范操作,然后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实验之后,在理论课堂上笔者会将基本调节的原理深入浅出的向学生讲解,如在拍摄快速运动物体及拍摄显示器时调节快门的原理、斑马纹作为手动光圈调节标准的基本依据等等。电视摄像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还应了解操作过程中基本的原理,这样在今后的操作实践中才能拍摄出一些技巧性的镜头,如水滴滴落的慢放镜头,就是要求学习掌握快速运动的物体必须要使用高快门速度拍摄才能保证在慢放时,画面清晰。否则,利用正常的1/50s的快门速度拍摄,在慢时就会出现画面模糊的效果。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先讲授理论再安排实验,在笔者的教学中发现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开始单纯的理论讲授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抽象难以理解,而到了实验课对前面理论的学习也开始出现遗忘。所以先“行知”后“知行”的“行知模式”很适合电视摄像课程教学。

四、利用“小组形式”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制作电视节目不是靠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的,需要一个团队的集体力量。所以在本课程的实验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团队工作的能力,与人交际沟通的能力,而以“小组形式”来完成实验正是培养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所以笔者在学生做实验时都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而每组成员由教师来分配,并采取组长负责制。之所以由教师来分配每一小组成员,是因为教师平时并不了解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熟识程度,这种随机的分配组合可以培养学生和自己不太熟悉的同学加深交往和沟通,培养人际沟通能力。

五、通俗易懂的课堂教学语言

电视摄像课程中特别是摄像技术这部分,需要讲授很多的原理和概念,如三基色原理、电荷耦合器、彩色电视兼容制式、隔行扫描、逐行扫描、聚焦、变焦、超焦距、前焦距、后焦距等等,需要很多电视机原理、摄像机原理、物理等理科类的知识。这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这一文科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听课时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过于专业的语言和术语的运用反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曾做过一个调查,67名学生中共14人约占20%的学生认为本课程摄像技术部分专业性太强,不容易理解。然而电视摄像课程就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单纯的技术和单纯的艺术都无法制作出高质量的电视作品。因为专业性太强就减少技术部分的讲授这种做法也有悖现在社会对文理兼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把文科和理科划分的过于详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另外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应让学生转变这种观念。

对于文科类学生有些偏理的内容理解起来的确很费力,这就要求我们授课教师想办法把专业知识专业术语讲解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永曾说过:“当教师的,设法将深的东西说浅了,把难的东西说易了,那才叫本事,万不可把浅的东西说深了,把容易的说难了。”这句名言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用在我们电视摄像课程上更贴切。如何将生涩的专业知识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释,是每一位电视摄像课程授课教师应苦心挖掘的。笔者在讲授三片式CCD摄像机原理及隔行、逐行扫描过程时利用powerpoint制作成动画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示原理,使学生一目了然,不必为专业的语言阐述所困惑。另外在教学语言上,笔者认为必要的专业术语是一定要让学生知道的,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术语,也是学习者必须掌握的部分,只是教师在讲解时再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清楚即可。

六、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模式

电视摄像课程由于实践性强,单纯的笔试不足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所以考核模式应多元化。笔者在期末成绩形成中包括:考勤5%+策划文案5%+实验报告10%+作品30%+笔试50%=100分。

其中考勤主要是平时课堂出勤及实验出勤情况,策划文案为拍摄成片前的策划书,实验报告要求每次小实验之后学生必需严格按照实验报告要求及时撰写实验内容实验数据实验步骤实验心得等具体内容;作品主要指开学初拍摄的成片,由于计入期末总成绩,所以学生都会用心拍摄,而课程结束后拍摄成片主要为课程实习作品,获得的是实习成绩,所以不列入期末成绩中。关于期末的笔试是否需要,笔者曾做过一次调查,在67个学生中要求取消期末笔试的有28人,占总人数的42%。但笔者认为,期末考核加入笔试部分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①电视摄像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而并非单纯的实践课,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只是简单的技术操作是不会拍摄出高水平的电视作品的,所以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②如果不笔试学生在课堂听课就不会认真,更不会认真做笔记,容易误导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形成。所以笔者认为本课程即使是实践性很强但理论同样重要,笔试不能取消。这种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模式能够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鉴于电视摄像课程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无论是教学领导还是教学一线的教师都应重视该课程的合理安排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使我们的教育能够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创新型的人才。

(作者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新闻系讲师;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新闻学研究生)

作者:王金红

第3篇:关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 要】本文主要从目前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教育课程改革情况入手作分析,重点论述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教育课程应该与时俱进的探讨新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另外,学校作为责任主体,从管理者到执行者应该两方面分析,一方面要实现改革目标,一方面要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学院主张全员参与改革,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实行分层管理,责任层层落实;逐步引导指导教师的角色转变。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课程;学生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产生和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我国。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的统计数据,与传媒行业相关的本科专业教育点从1998年的148个增长至2005年的661个,短短几年间增长了4.47倍。特别是200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决定》,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从过去的“部门办学”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发展模式。可以说,这一学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传媒相关专业教育新格局的形成。《传播学》作为这些与传媒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相继开设,一些工程技术类专业,同样开设了传播学原理方面的课程,这是与当今传媒技术的发展,传媒业的发达分不开的。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作用越来越大,现代社会成员应该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传播学教育在中国虽然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传播学课程理论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作了一些研究,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段京肃教授发表的《传播学教学的热与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君超副教授发表的《新闻学:走出传播学还是走出自己》等学术论文探讨了传播学教学存在的一些困境。传播学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样无法绕过这些问题。笔者下面就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课程教学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程改革:从补充到融合

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建设之初,学院应该通过调研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和收集学生的意见,增开了部分基础课程。理论课应该面对市场多样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变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院应该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毕业实习的管理。把社会生产实践作为专业教学和课程学习的补充和延伸。

1.课程类型多元化,行业专家进课堂。学校通过特定考核机制,遴选部分课程,聘请了一部分经验丰富的业界精英进入课堂。学院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意见,灵活开设短课程、微课程和学术讲座,让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昕来自社会生产一线的经验知识。

2.试行顶岗实习,培养双师型教师。增强该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的良性机制,学院应在二年级、三年级试行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制。实践基地或者用人单位可以通过项目报批的方式,申请一定数量的学生直接到相关工作岗位去顶岗工作,由学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在工作岗位上,学生基本能尽快熟悉业务。有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学校和学院各拿出一部分资金,要求该专业教师进入传媒机构或者传媒企业学习或顶岗工作。

3.整合院校两级课程,增强课程的广泛性。给予学生更多的选课自由。学院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微调,一是在总量上压缩了学时学分,增加部分课程的实践环节;二是在保证该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将专业选修课分为播音主持、报刊编辑、网络编辑三个模块,让学生根据兴趣与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块;三是增大了选修课的范围,在学科专业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提供为公共选修课平台。

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发现,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进行教学改革,除了从常规的上课模式入手外,重点是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学校上课期间就能作好充分就业准备。笔者根据上课的经验和我们学校实际的授课情况。

1.重组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结构,实行新型的教学方案。从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出发,实行“三步走的教学方略”第一步,一年级,实行专业实验。具体方法就是要求每个班级办一份班报。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能力、感知新闻的能力和基本的文字功底。具体的策划、记者、编辑都由学生来担任,教师用正常上课的时间来指导。第二步,二年级,实行专业实习。在学生已有新闻“从业经验”的基础上把他们推向系报、系DV俱乐部、系网站、院报、院电台、院电视台。每个同学都要有一定的工作量,暂定名为“实践课”,并且期终要和其他课程一样,进行考核,评分,记入学生档案。第三步,升入三年级前的暑假,实行专业实训。根据以往的经验,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的效果往往不是太好,特别是有些学生偷懒开了假的实习证明。所以,我们试图通过各种渠道,(尤其希望院领导的帮忙),给学生安排实训岗位。每个学生必须在学校安排的就业岗位内,按质按量的完成任务。我们将建立一系列的机制去考察学生的实训效果。保证学生在就业前能以一个“千锤百炼过的合格的产品”出现在用人单位面前。

2.加大技能训练的比重。在课堂上和课外学习中增加技能训练,增设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社团,提供给学生全方位的技能培养环境。例如,实行新闻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新闻工作室着意栽培有新闻才智并掌握了一些新闻工作技巧并能为媒体赏识的新闻专业学生。工作室应具备以下功能:①在媒体上负责一个版面,由老师率领学生在周末和双休日组版,不但可使学生尝试各种文体的写作,强化学生书面语言训练力度,练就学生笔下功夫,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表作品的阵地。②参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鼓励新闻专业学生花费一定时间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使学生能在广播电视施展其纯正的普通话和擅长辞令的才能。③与电视台协商,允许学生参与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使学生通晓如何制作广播电视节目。④与各媒体建立联系,负责发表本校学生的新闻作品。

3.从教师入手,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没有获得能力,有以部分原因是老师的动手能力就很差。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毕业后直接到了教师岗位,而没有切身的实践经验,在上课时只是交给学生理性的知识(有很多还是过时的),不能教给学生感性的认识,更别谈实践操作能力了。有感于此,必须对教师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①定期安排教师到新闻媒体进行顶岗实践。②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具有专业水准的新闻理论外,还必须亲自从事某项新闻业务工作,谙熟各媒体的运作规律,以便使新闻教育决不滞后或脱离媒介运行情况,并能为学生毕业后进入报业或广播电视业提供便捷从业的机会。③邀请活跃在新闻媒体一线的优秀记者和资深新闻人士定期作学术报告,并择其优秀者聘来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三、与时俱进的探讨新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是一部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扩展自身的传播能力、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纵观人类传播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媒介即是讯息”,指出了媒介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电子化时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20世纪80年代,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人类社会出现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形态。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

媒介的变化发展,使得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和学科的前沿,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关注传播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努力探求能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传播学规律。网络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多媒体化以及媒介资源的丰富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等网络媒体的许多打破传统媒体的新的传播特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仅深刻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同样改变着传播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四、责任主体:从管理者到执行者

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因为压缩教学课时等问题涉及教师的具体利益,曾遇到很大阻力,甚至学生也不理解,觉得额外增加了很多任务。一方面要实现改革目标,一方面要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学院主张全员参与改革,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实行分层管理,责任层层落实;逐步引导指导教师的角色转变。

1.提高改革参与者积极性。学院在压缩原有课程课时的同时,让教师全面参与改革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参与到学生能力培养指导体系中。讲授课程仍然按照讲授时数来计算工作量,学生能力培养指导和训练则按照项目制,以作品、成果和质量来计算学习成果。在每项新的措施执行之前,学院组织相关师生召开说明会,阐明具体目标和做法,兴趣小组的有效运行和项目制的实施,以及校内外灵活的实践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具体的管理中,改革方案的目标指标都分解到具体的个人,学院对系、教研室、兴趣小组、项目小组和工作室,对每一层级分别考核。

2.引导指导教师角色转变。该专业的大部分教师都注重理论教学和理论研究,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不够。学院有意识地引导专业教师进行角色转变,成为理论水平高、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外出培训、组建工作室、参加项目等方式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在课程改革中,学院也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在《电视纪录片创作》等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就以PBL教学模式为基础设计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师针对这门课程的具体情况,将基本的创作流程分为确定选题、进行拍摄、后期制作、成果交流、成绩考核五个阶段,将全班进行小组划分,按照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一般情况进行分工,分为编导、摄像、后期、场记、撰稿等。教师从讲授者变为学生探究学习的组织者,对每一个阶段和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传播学是专门探讨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规律的学科,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把握传播学的一般规律,并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思考媒介信息传播现象,指导各种媒介信息传播实践。传播学教学效果的保证,需要教师多费心思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以及与时俱进的进行教学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彭爱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及培养[J].新闻知识, 2011(01).

[2]彭爱萍.中国内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4).

[3]刘阳.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发布[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04).

[4]朱涛.新媒体时代之下对新闻学教育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10).

[5]孙藜.问题意识、知识生产与关系建构——关于中国大陆新闻传播研究自主性的思考[J].新闻大学,2011(01).

[6]张雅楠,梁桥.我国新闻学研究的现状及问题[J].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1(05).

[7]印兴娣.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的互联网思维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02).

作者:李笑

第4篇:安徽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介绍

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按“新闻传播学类”招生,一年半后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政治思想和综合文化素质,系统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学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节目采写编排、策划、制作、纪录片创作等方面的实践技能,能够胜任电台、电视台等专业媒体的记者、编辑工作和机关、企事业宣传部门、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制作公司的高级专门人才。

新闻传播基础课程:媒介素养、中外新闻史、新闻采写、网络传播、出版发行概论、大众传播、广播电视概论、影视语言、实用现代汉语、应用写作、广告学概论。

专业拓展课程:新闻学概论、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电视节目构成、电视采访与编辑、电视摄像、电视纪录片、电视节目制作、媒介经营管理、电视文化传播。

就业去向:电台、电视台、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制作公司等相关单位。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主要课程: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或广播编辑与节目制作、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电视摄像、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法规与广电职业道德、外国广播电视事业、电视作品分析、公共关系学等。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本专业面向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其它传媒机构、管理机构,培养具有系统的新闻传播学与广播电视学理论、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能够从事新闻报道、策划、编排、主持、评论等工作的新闻传播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方向的学生在完成两年的学习后,可通过自愿报名、公开选拔的方式进入电视系出镜记者特色班学习。出镜记者班由国内外知名记者、主持人和专家学者讲授专业课程,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训练,为电视业培养高素质的出镜记者、主持人。

主干课程:

中外新闻史、新闻理论、传播学、国际新闻理论与实务、新闻采访、广播电视写作(系列课程)、新闻摄影(系列课程)、电视编辑、电视评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节目策划、现场报道、纪录片创作、中外电视比较。

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电视采访学》,朱羽君

《新闻采访学(第二版)》,蓝鸿文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

《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

《电子媒介新闻教程——广播与电视》,饶立华、杨钢元

《媒介批评通论》,刘建明

《媒体与广告》,钟以谦

《摄影技术教程》,徐国兴

《广播新闻与音响报道》,周小普

《广告学教程(第三版)》倪宁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与形体传播教程》,吴郁、侯寄南

《网路传播概论(第二版)》,彭兰

《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蓝鸿文

《报纸编辑学》,郑兴东、陈仁风、蔡雯

《当代世界新闻事业》,李良荣

《纪录片创作(第二版)》,朱景和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

《新闻传播法教程(第二版)》,魏永征

《西方报纸编辑学》,赵鼎生

《广告道德与法律规范教程》,陈绚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方汉奇

《电视新闻编辑教程(第二版)》,周勇

《新闻摄影教程(第三版)》,盛希贵

《世界电视产业市场概论》,陆地

《广告创意表现》,胡川妮

《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教程(第二版)》,展江、李青藜、李欣人

《新闻与大众传播通论》,李永健、展江

《专业采访报道学》,蓝鸿文

《广告美学》、祁聿民、苏扬

《新闻翻译教程》,刘其中

《品牌广告塑造》,胡川妮

《数字媒体概论》,冯广超

《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

《新闻编辑学(第二版)》,蔡雯

《手机媒体概论》,匡文波

《广告策划与创意》,蒋旭峰、杜骏飞

《媒介经济学——原理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宋建武

《新闻理论新编》,郑保卫

《广告文案写作教程》,郭有献

《美国报纸视觉设计》,徐期卓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陈力丹

《公共关系学》,胡百精

《电视策划学》,雷蔚真

《新闻采访学教程》,张征

《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

《危机传播管理——流派、范式与路径》,胡百精

《电视导播学》,黎炯宗

第5篇:扬州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告学期末考试B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电视广告创意

参考答案:

电视广告创意是广告人员在对市场、产品和目标消费者进行调查分析的前提下,(1.5分)根据广告客户的营销目标,以广告策略为基础,恰当地运用影视艺术手段,(1.5分)精心巧妙地将产品的抽象诉求概念给予以艺术化的视觉呈现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2分)

2、ROI理论

参考答案:

ROI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广告大师威廉〃伯恩巴克根据自身的创作积累总结出来的一套创意理论。(1分)在这一理论中,伯恩巴克总结一则好的广告应该具备三个特征:关联性(Relevance)、原创性(Originality)、震撼力(Impact)。(3分)所谓关联性,即广告创意的主题必须与商品、消费者、竞争者密切相关;原创性是广告创意突破常规、与众不同的制胜法宝,其创意思维的特征就是要刻意“求异”,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所谓震撼力,就是指广告作品在瞬间引起受众注意并在心灵深处产生震动的能力。

3、USP理论参考答案:

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独特的销售理论)是R〃瑞夫斯1961年在《实效的广告》中提出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广告创意理论。(2分) 明确的概念(1分)、独特的主张(1分)、实效的销售(1分)是USP的理论核心。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假如为电冰箱进行电视广告创意,您认为其广告色彩基调应该是什么色彩?为什么? 参考答案:

蓝色或者天蓝色(2分)。一是可以与广告产品有所区别,(2分)二是蓝色冷色调,具有给人感觉凉爽、清新、永恒等象征含义(2分)。

2、请你谈谈电视广告音乐的作用以及电视广告的运用形式。

参考答案:

电视广告音乐的作用:音乐的表现情感功能提供了情感张力,拓展了时间和空间;能够突出产品的特征;塑造电视广告的氛围。(3分)

电视广告音乐的运用形式:代替语言叙述;名歌名曲的合理运用;为广告量身定做音乐和歌曲。(3分)

3、货比三家不吃亏,请你谈谈电视广告创意中比较形态的主要运用形式。 参考答案:

(1) 与对手的比较(1.5分);(2)与相关事物的比较(1.5分);(3)与自己产品相

同方面的比较(1.5分);(4)与自己产品不同方面的比较(1.5分)。

4、请你谈谈电视广告创意的过程。

参考答案:(1)收集资料阶段;(1.5分)(2)研究资料阶段;(1分)(3)酝酿阶段;(1分)(4)顿悟阶段;(1分)(5)发展评估创意阶段(1.5分)。

4、请你谈谈电视广告创意的过程。

参考答案:(1)收集资料阶段;(1.5分)(2)研究资料阶段;(1分)(3)酝酿阶段;(1分)(4)顿悟阶段;(1分)(5)发展评估创意阶段(1.5分)。

5、示证形态是电视广告创意的表现形态之一,请问,我们在电视广告创意的时候,一般从哪些方面进行示证形态的创意呢?

参考答案:

(1)自我示证的形态。可以从产品的功能优势、产品产地的优势以及制作过程的优势等展开创意。(1.5分)(2)用户示证的形态。可以从具体用户和一般用户来证实。(1.5分)

(3)事物示证的形态。以具体的事例、事件作为创意内容,用事实说话,让根据说话。(1.5分)(4)科学示证的形态。用实验或者数据的方式来进行证明。(1.5分)

三、论述题:( 15分)

1、优秀的广告创意,必须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用最鲜活的民族语言,透过人类共同的心理表层,将根深蒂固的深埋在人的潜意识背后的“民族记忆”和“种族记忆”表达出来,达到令人心领神会的效果。请您谈谈电视广告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伦价值观——群体倾向进行广告创意?

参考答案:

1、重视家族人伦,偏爱情感广告。(1)、家的存在需要子嗣的继承和延续,中国人对传宗接代,抚养和教育孩子有着比其他民族更强烈的意识。(2)、家庭伦理中,父母对孩子的爱又是以孩子对父母长辈的孝为回报的,因此,“百善孝为先”,以“孝”为诉求点,同样是中国广告的特色之处。(3)、家的外延进一步延伸,由小家到家族到更大的群体。(3分)

2、从众行为。中国人由政治上的从众发展到思想观念的从众和风尚习俗的从众,进而发展到生活方式的从众和消费方式的从众。在中国,看热闹、凑热闹特别风行,人群的集聚往往是以集聚本身为号召的。(3分)

3、崇尚礼节。当今中国消费的很大一部分才会以“礼”的形式来实现。这导致许多商品将广告创意的基点定位在“礼”上:如金帝巧克力在“送礼精品”的定位下,创意设计了“最佳瑞士凤,只给最爱的人”的广告主题,使产品在群雄争霸的巧克力市场占据了一个位置。

(3分)

4、道德追求。西方是以法制和宗教两大手段进行调节,而中国则是以道德来调节,侧重于唤醒人的内在良心。(3分)

四、分析题:(10分)

观看 “黄河富鱼证券网(渔夫篇)”电视广告,运用所学电视广告创意知识,进行该广告的评析。(10分)

参考答案:

该广告打破以往以现代高科技为表现风格的网站广告,完美印证了“点击富鱼,网络财富”的广告主题。(4分)拍摄讲究,画面富有意蕴,情调单纯,实现了ROI理论的运用,巧妙不落俗套。(6分)(展开论述)

五、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广告创意说明,并进行电视广告创意的分镜头脚本的写作。(30分)

1、汰渍洗衣粉以祛污力强,善洗领和袖而畅销市场,请您为汰渍洗衣粉电视广告。

2、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请您为“教师节”创意一则电视公益广告。

3、高尔基曾经说过:“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时间,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热爱读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旨在倡导全民读书。请你以“世界读书日”为主题进行广告创意。

问题一:请对你选择的选题,做电视广告创意说明。(10分)

(答案略)

第6篇:应用型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与课程改革新思路

广电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教学研究性大学广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这20多年来,新闻学专业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在上个世纪80年代, 我国新闻类专业教育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大城市的重点综合性院校;到20世纪90年代, 新闻类专业教育在各大省会城市院校快速铺开; 而近来年,在传媒发展和高校扩招的双重驱动下, 我国高校新闻教育蓬勃发展。而在江苏,据笔者观察,所有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均有广播电视新闻学或类似专业。这些地方性院校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开设时间相对较晚,而且多依托原有的文学类学科。并且由于受学校自身知名度、办学历史、办学理念、所处区位、生源等因素的影响,各学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质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作为一门实践性相对较强的学科,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教学体系,而有些高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有一贯沿用文学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所以难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多于实践教学的状况,这也难免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不足。

一、建立健全高校广电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的不适应

在很多地方高校,文学类学科多为基础学科和传统的强势学科。而随着新闻类专业教育的铺开,这些地方高校的广电类专业也多依托于传统的文学类的教学资源,很显然,囿与师资力量的桎梏,传统的适用于文学类教学的教学模式也被沿用在广电专业上,并作为一种成功的模式被展开。这种教学模式有它的优点,比如注重理论性和课堂教学。而很明显,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在教学理念上表现为以任课教师为教学环节的主体和中心;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教学效果难以以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等。

作为实践性相对较强的一个学科,广电类的教学不应该跟传统的文学教学完全一致。地方高校广电类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比如摄像记者、文字记者、后期编辑人员等。很明显,这些能力的达成必须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教学才能够实现。因此,怎样达到“学以致用”是广电类专业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7篇:大学生电视台新闻部实习报告

(一)

从小我就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把生活中所有的精彩、感动用文字记载,把所有的梦想和夙愿用文字传承。

今年暑期,我有幸在家乡的电视台新闻部做了一个月的实习记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切感受了生动鲜活的新闻事件带来的兴奋和激动,真切感受了新闻记者们不畏艰苦、敬业奉献、敢于担当的崇高精神。

家乡的电视台是全县唯一的新闻媒体,是当地群众获知大政方针、重要信息,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有新闻、专题等10余档电视节目,30多个节目还获得过中省大奖;新闻部有

七、八名记者叔叔,艰苦的工作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历练了他们忠于职业操守、勇于担当重任的素养和品质。每有新闻事件发生,无论是烈日暴晒的晴天还是大雨滂沱的雨天,接到命令或得到消息后,记者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立即进入工作状态。由于人员和条件的限制,他们经常是一岗多责,在现场既是摄像又是记者,在工作室既是编辑又是制作,一天跑几个现场,出几个稿子是家常便饭。他们的工作,往往是通宵达旦,日以继夜。但是,这帮人却乐此不疲,累着并快乐着.我的实习经历分为四个阶段。作为一名实习记者的最初几天,主要任务是熟悉工作情景,了解新闻节目的采访、撰稿、编辑、制作、审核和播出工作流程。接下来近乎漫长的一个星期,新闻部主任ABC把去年以来本台播出的新闻稿件装订簿、视频节目数据库一股脑儿翻出来,让我对比、分析、学习,学习新闻稿件的写作思路方法,学习镜头素材的合理运用,学习新闻稿件的编排技巧。通过老师的耐心指点和自己的学习分析,我逐渐懂得,一篇优秀的新闻稿件,一档精彩的新闻节目,好的题材固然重要,但文字、影像如何完美组合,远、中、近景怎样合理搭配,画面角度、时长怎样恰当运用,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都必须处置得相当精到。第三个阶段是跟随老师学习采访。短短的几天时间,我跟着几位老师,先后在创先争优会场、抗洪救灾募捐现场、民生八大工程建设工地进行采访报道。采访的过程中,老师不断教导我:不但要用善良的眼睛观察社会,更要用智慧的笔、镜头记录社会;要注意捕捉中心人物的关键语言、行动甚至短暂的表情,领会精神实质,洞察丰富内涵;一定要学会沟通和交流,在采访时有话可说,因势利导,正确引导并成功勾起被采访对象的倾诉欲,这样才算是成功的采访,圆满的采访。当然,新闻节目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因此,我实习的第四个阶段就是跟着老师学习主要从政策关、导向关、时效关、效应关等方面审查一篇新闻稿件、一期新闻节目的优劣成败,只有真正做到态度精诚,策划精细,镜头精到,语言精炼,配音精确,制作精美,编审精密,才能达到效果精彩,满堂喝彩。

一个月的实习时间匆匆而逝,收获颇丰,感触颇深,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尚未走出象牙塔的我们,平时多重视理论学习,忽视了实践环节,到具体工作中运用时往往会与理想相去甚远,不能够发挥自如。只有通过具体工作的磨练和实践,才能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提高和完善,才能真正检验出自己的实际水平。

通过实习实践,要成为学有所用,用有所长的人,尤其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仅需要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技术、凝练的语言,而且,善于沟通的技巧、勇于吃苦的奉献、健康有力的体魄、社会道义的责任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群默默无闻的人们,一个个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一盏盏照我前行的恒久的路灯!

谢谢你们!

大学生电视台新闻部实习报告

(二)

一、 实习目的:通过这次在xx电视台的实习,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实习更接近于一次独立学习,而不是一份简简单单的工作。这次在xx市xx区广播电视台的实习是我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经历,该台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精神让我更加感受到作为一个记者的使命感和态度。实习期间让我学到很多,让我受益匪浅。这次实习不仅在专业技术方面,更多的是社会交际和为人处事方面都为我上了堂精彩的课。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参加工作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平时我在工作只是采访帮忙写写稿子,几乎没用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修改稿件时,我只能在自己以前的基础上努力自学尽快掌握有关新闻学的知识。平日里勤动脑、动手、好学多问。

二、 实习时间:2011年2月3号----2011年4月5号

三、 实习地点:xx省xx市xx区广播电视台

四、 实习单位和部门:xx省xx市xx区广播电视台隶属xx市xx区广播电视局,是全额拨款政府事业型单位.电视台由新闻部,专题部,节目部,广告部,后期编辑制作部,组成,是xx市xx区权威的信息宣传部门,xx区党和政府的喉舌,xx区宣传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门户。其中的《xx新闻》。网站《xx在线》都是该台的品牌栏目。

五、 实习内容

这次能去xx区广播电视台实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因为对于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多实践。多出去外面看看其他地方的媒体运作方式。在一开始到台里报道的时候,我被分到了电视台的新闻部实习,带我实习的是副台长新闻部部长陈莹以及原新闻部主任(现任台长助理)李孝强主任,以及副主任(现任新闻部主任)杨国辉。对于新闻部,永远都是电视台最忙碌的部门,是整个新闻台最忙碌的地方一点都不为过。每几个小时更新一次的新闻,几乎每一条新闻都要有follow up。有时候,一条新闻,又需要几个记者采访不同的部分,而这些新闻又是耽搁不得的。在新闻部里,真的可以充分感受到什么叫做跟时间赛跑。,我们一般都是以会议采访为主,区政府会议和政务这几个线条的新闻跟的最多。跑多了,也自然而然的跟负责这些方面的记者渐渐熟落起来,看多了他们问问题的形式以及会议采访拍摄的技巧和方法,为以后独自做采访,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参加工作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平时我在工作只是采访帮忙写写稿子,几乎没用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修改稿件时,我只能在自己以前的基础上努力自学尽快掌握有关新闻学的知识。平日里勤动脑、动手、好学多问。明白了许多以往不知道的东西,了解了许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比如新闻作品的信息含量问题:新闻作品的信息应该丰富而力避芜杂,这就涉及到了新闻信息的纯度问题。编辑人员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些来稿内容丰富却庞杂无序,必须经过精心的加工才能采用。这样的稿件,信息含量不小,但是排列无序,有时是几个方面的内容糅杂交错;编辑的加工修改,就是要提高稿件的信息纯度,使一篇稿件中的信息指向明确,排列有序。新闻信息的另一个衡量指标,是它清晰度。好的新闻作品,应该是要素完整,交待清楚,让人一读就能明明白白,了解新闻事实,懂得来龙去脉。而信息清晰度低作品,不仅不利于读者知晓事实,达不到新闻传播的目的,还必然降低读者对新闻作品的信任度。因此,新闻写作最忌模糊,越是清晰明白的新闻作品,它的信息含量才越高。新闻作品只有被阅读才有意义,新闻信息只有被接受才能实现它的价值。新闻信息的可接受状况与接受对象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与传播媒体的总体格局直接相关。

必须符合新闻的定义,即新近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对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他是不是新闻,是一条怎么样的新闻。第二,必须从大局出发写稿件。即这条新闻写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中影响包括积极的和负面的。要想办法把新闻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损于国家、党和人民利益的新闻坚决不能写。第三,要体察民情,关注民生,替老百姓说话,办事,这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新闻。同时,也是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第四,必须要有新的突破。现在的新闻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似乎再有创新突破很难,其实不然。很多好的线索好的新闻都隐藏在百姓们关心反映的小事中。报道大量不为人所知的内幕,在内容上进行了突破创新,是很可贵的。

时政新闻的写作是有它自己的一套的,时政新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会议报道。会议新闻的标题是比较好定夺的。这是因为当记者在分配任务时就已被告知要去某地进行关于什么内容的会议采访,而此次会议的主题既是这里的关于什么内容了。接着导语的写作即为“某月某日,我市在某地召开什么会议,某某重要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请看报道:”究其规律即为联系标题进行更[文章来日中国报告网]为详细地描述而已了。正文中内容既是体现导语中“谁作了重要讲话”的逻辑关系——详摘该领导所讲的内容,而其内容的引出又有一定的套路:“职位 姓名 指出 职位 姓名强调 职位 姓名要求”若是这三者共同使用则后二者的“职位”不需要“姓名”可要也用“他/她”取而代之的。写完正文后,按照新闻写作中“倒金字塔式”的写作规律,那么最后一段则是次要内容了如写其他次要的与会人员的出席等等。

三是如何拍摄时政新闻。以拍摄会议现场为例,进入会议现场先从会场的大标幅和全会场开始取景,接着对出席此次会议的重要领导取特写镜头,之后从会场的四个角及中部斡全景取景,全排,一排中的二,三个进行拍摄而其中的特写镜头中的人物在像机的镜 头中所占大小又有许多的学问,在此不便详述。

四是如何制作一条新闻。这部内容不是我的专长,因此只是学了点皮毛而已,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告诉我如何使用这些机器以及这些机器是干什么的,有一点要紧记的是根据新闻稿子来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新闻图片而且图片的出现时间只需几秒便可。

以上四项内容便是我此次实习的内容,是将新闻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新闻工作也成了我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个中的教训和启迪则是更深的。

七.实习总结:

实习,就像进了社会大熔炉一般,就算在学校是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在社会里自己就像是空气中一粒微小的尘埃,也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欠缺和知识的匮乏。实习这几个月期间,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体验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为将来自己就业之路做准备。千淘万漉辛辛苦,但也要摩拳擦掌,做好又一次投身熔炉的准备。在经过了几个月的考验和锻炼之后,相信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实习是很吃苦的,尤其是在媒体实习,在这种环境之中我深深的感到了未来的就业压力,不学就要被淘汰,竞争是无处不在,在这仅有的最后一学期之中,要好好的学习理论知识,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在本次实习中,同时也暴露出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作为电视台记者所要携带的设备比较多而且杂,要是忘了带上足够的电池与磁带那造成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任务完不成是肯定的,同样挨批也是少不了的,这样的过失我是犯过几次的,这就说明我不够细心,考虑不够周全,准备不充分,遇事不能冷静,从容不迫。记者的高写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对记者采访成果的纪录,而我对新闻写作的各种体裁认识不够清楚,不能较好地掌握其中的技巧,常导致我无法按要求写作,给我和老师带来了许多的麻烦,同时也让我下决心努力改正错误,弥补不足提高自己的能力。

通过这段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在与电视台领导和同事交流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技巧与做人的道理。在这里我衷心感谢台里领导和同事们的不吝赐教与大力支持帮助。谢谢你们!

第8篇:大学生电视台新闻部实习报告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在工作中感受到了中国是农业大国的深刻含义,作为新闻很多时间都会都会走进农村,和农民朋友们打交道,学会走农田道,学会融入村民生活都是很重要的。

在工作中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大局为重,树立团队精神。不能逞个人英雄主义和不遵照上级的安排,自顾自的行动。

【学习经验】

<一>在实习中了解到作为记者不仅是要写要说,也要懂基本的摄像,一下是在实习中学习到得摄像技巧:

1.画面不能“七扭八歪”;

2.整体构图要和谐,不要“面壁思过”;

3.不要“横线切脖”,即是说物体位置安排的合理性。避免“横线切脖”的办法是改变机位高度。一般是把横线安排在人物肩膀以下;

4.画面不能过满或者“缺边少沿”,造成画面不协调;

5.忌“顾此失彼”,合理安排画面每一个事物。把他(她)们或是安排在画内,或是安排在画外,决不能把两旁的人物拍成“半拉身子半拉脸”;

6.画面的重心要稳,忌“头重脚轻”,主体上方留空白应比主体下方留的空白稍大一些;

7.忌“刀光剑影”,摄像时要注意光的合理;

8.画面事物合理安排,变换机位角度,避免把主要人物与枝干状背景物安排在一条垂直线上,从而克服“杂草丛生”;

9.忌“哆哆嗦嗦”,要求画面的连贯稳定,克服“哆哆嗦嗦”的毛病,我们在拍摄时尽可能选择自动变焦方式。必须使用手动变焦时,就应特别掌握好手推拉变焦杆,使其始终保持匀速运动;

10.忌画面的“空洞无物”,但摇移运动过程中的画面却缺乏实在内容甚至是空白,根本没有表现主题的画面内容;

11.画面的起落要稳;

12.不要随意的运动镜头,特别是电视新闻片,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反映较多的画面信息,

要求每个画面的长度相对较长,既不适应新闻片在短时间内容纳较多画面的需要,又使人看起来眼花缭乱,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13.忌“或快或慢”,拍摄出的运动画面,看起来和人的视线移动速度相近,那么,这样的运动速度就比较合适。让摄像机的运动速度符合人的视觉习惯,是运动摄影的一条基本原则;

14.忌“主体游移”要求记者对运动主体的取景宜大不宜小,要注意使摄像机运动速度与拍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大体一致。

<二>在实习中很高兴能有一次出境经验,也学习到作为出镜记者应该掌握的一些技能:

熟悉当地事务,掌握人脉关系。记者应是公关人才,拿出一张人脉联络图,你就成功了一半。

应急反应迅速,应变能力强,最成功的记者是突发事件直播报道记者。

有政治敏感,虽然记者不是政治家,但新闻永远和政治相关联。

可以提前策划的情况下,出镜记者要做到:

1、事前调查与资料收集。

2、做一个报道构成表。无论是一分钟的现场报道还是三十分钟大型现场报道的节目,都要把重点和提纲整理在一张纸上,可以一目了然。

3、找细节。

4、准备现场当事人的采访。

背景声、同期声、现场所有的声源都对现场报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能唤起观众的临场感和现场感,特别是现场当事人的鲜活对话。当事人的话不要由出镜记者代言,记者在采访前要与其进行交流,如果采访对象表达太差就不用他,一旦要用让他自己说话。不清楚的地方记者可以复述,但不要代言。

5、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分析。

出镜记者说什么

说精确的数据

要具体说几月几日,不要模糊。

说感触——听到、闻到、摸到„„电视媒体是一个只能看、只能听、不能闻、不能摸的一个媒体,而记者在现场能看、能听、能闻、能摸,所以把记者在现场的感触说出来,调动各种感官系统的信息。比如化工厂发生火灾能闻到浓重的硫磺味道,这就增加了现场感。

现场采访内容一定要短,每一句采访的内容尽量不要超过45秒。现场不是一个说话场。除非采访对象是一个核心当事人。

托细节、道具、空间和背景说话

越空的语言让人紧张,越危险,比如讲概念。

把长问题切割成几个小问题

情绪也是现场感,情绪就是现场感的来源之一,焦虑也好,紧张也好,痛苦也好,悲伤也好,其实就是现场感的一部分,出镜记者的情绪最能直观感染观众,所以出镜记者情绪一定不能太平静,否则会损坏很多现场感。

不是什么都说,涉及到法律或者其他非常专业的东西,基本上要请专家来说。

不要准备整段的词,给自己套上一个枷锁。记者准备内容,不要准备语句,完整地照着之前写好的东西来背诵,这是最危险的。

在一个直播系统当中,互相的信任是整个关键,千万不要因为你想出风头而打破它,这是作为直播出镜记者的第一原则。

现场不要把话铺得太满,一定要留白,要让现场本身说话,让同期声进来。

不要霸住镜头,让所有镜头集中在自己身上,没有让周边这些物品开口说话,这是一个非常可惜的事情。因为现场永远比记者的脸更有魅力。

不能简单地罗列数据,更不能随便下结论,应以可信的数据和细节来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

出镜背景,一定要和报道的主题有紧密联系。

头发和化妆,女记者如果披头发,在出镜风大的时候,头发就会成为干扰。化妆太浓,头发吹的一丝缝都没有,也都不合适。

透明伞,准备一个透明性非常好的伞,在下雨时出镜用。

语速,现场语速稍快一点大家可以接受。

第9篇: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1

目录

《传播学概论(A)》(013001) ............................................................................................................................... 1 《传播学概论B》(013002) .................................................................................................................................... 3 《网络新闻编辑》(013005) ................................................................................................................................... 5 《传播心理学》(013006) ..................................................................................................................................... 8 《大众文化通论》(013011) ............................................................................................................................... 10 《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013013) ................................................................................................................... 12 《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013018) ................................................................................................................... 14 《抽样理论与方法》(013020) ........................................................................................................................... 17 《调查研究专业英语1-2》(013023/013051)................................................................................................... 19 《测量与问卷设计》(013025) ............................................................................................................................. 21 《SPSS软件应用》(013026) ................................................................................................................................ 23 《数据挖掘案例分析》(013037) ......................................................................................................................... 24 《媒介与社会变迁》(013040) ............................................................................................................................. 27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013042) ......................................................................................................................... 28 《竞争情报分析》(013046) ................................................................................................................................. 31 《传播学专业英语》(013055) ............................................................................................................................. 33 《大众传播史》(013056) ..................................................................................................................................... 36 《数据可视化传播与应用》(013057) ................................................................................................................. 38 《传播统计学》(013060) ..................................................................................................................................... 40 《传播学研究方法》(013061) ............................................................................................................................. 42 《跨文化传播》(013062) ..................................................................................................................................... 45 《视觉传播》(013063) ........................................................................................................................................... 47 《新媒体运营实务》(013064) ............................................................................................................................. 49 《传播效果研究经典案例选读》(013065) ......................................................................................................... 52 《定量研究方法系列》(013066) ......................................................................................................................... 54 《定性研究方法系列》(013067) ......................................................................................................................... 56 《基础统计学》(013068) ....................................................................................................................................... 59 《社会网络分析》(013069) ................................................................................................................................. 61 《市场研究专题讲座》(013070) ......................................................................................................................... 63 《受众与视听率分析》(013071) ......................................................................................................................... 65 《传播理论》(013072) ......................................................................................................................................... 67 《传媒伦理与法规》(013073) ............................................................................................................................. 69 《策划学概论》(013074) ..................................................................................................................................... 71 《广播电视创意与策划》(013075) ....................................................................................................................... 72 《媒体创意导论》(013076) ............................................................................................................................... 74 《美术基础与作品赏析》(013077) ................................................................................................................... 75 《现代报刊概论》(013078) ................................................................................................................................. 77 《新媒体创意与策划》(013079) ......................................................................................................................... 80 《新闻业务》(013080) ....................................................................................................................................... 82 《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013081) ................................................................................................................... 84 《人类传播史》(013082) ..................................................................................................................................... 87 《Excel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013083) .......................................................................................................... 89

《传播学概论(A)》(013001)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13001

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Theory A

授课对象:新闻学、传播学、传播学专业(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媒体创意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2春学期 学分/学时:3/48

先修课程: 《新闻理论》(012003)

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课堂讨论,结合现实问题布置作业。 考核方式: 考试(写论文或闭卷)

课程简介: 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是多学科分化整合的结果。80年代引入我国,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必修课程。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中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及前瞻性。随着信息传播活动的日益发展,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的历史、特点及形态; 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传播学的诞生及发展(6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传播学的先驱 第二节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 第三节 传播学的诞生及发展

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3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层次性 第二节 传播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三节 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人类传播活动演进的历史及规律(3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演进历史 第二节 演进规律及启示

第四章:传播材料论(3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信息

第二节 符号

第五章:传播类型论(6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内向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 第三节 组织传播 第四节 群体传播 第五节 大众传播

第六章:传播过程(3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线性传播过程 第二节 控制论传播模式 第三节 系统论传播模式

第四节 大众传播的系统过程

第七章:传播者论(3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制度环境

第二节 把关

第八章:传播内容论(6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传播内容与节目生产 第二节 传播技巧

第九章:传播媒介论(3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媒介分析 第二节 媒介文化

第三节 媒介产业化

第十章: 受众(3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定义及特征

第二节 关于受众研究的九种理论 第三节 受众调查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论(9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

第二节 深层理论分析

四、作业、实践环节

共有2次作业,结合现实生活热点问题布置作业,每次作业2500字左右。

五、建议教材

[1]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8年. [2] 段鹏.传播学基础.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六、参考资料

[1] 李彬.传播学引论(修订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 [2]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业出版社,1998年.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4]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

[5] 塞佛林、小詹姆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6]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教研室主任签字:曾兴

系主任签字:邓炘炘

执笔人:曾庆香

《传播学概论B》(013002)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02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Theory B 授课对象:编版、电编、电摄、电新 开课学期:2秋学期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式:讲授,结合学生讨论与演讲

课程简介:传播学课程在近几年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对于媒介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能够铺垫基础与理论知识,从宏观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专业的理解。这门课程详细地介绍了传播学这门学科的起源、发展以及应用。就批判传播学来说,这门课程既介绍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派的观点,也介绍文化研究学派的研究取向。就行政学派来说,本课程介绍了该学派在传播效果方面的经典研究,例如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等。本门课程同时阐述了不同传播学者在各种具体概念上的分歧与争议,以此来建立传播学研究的家族谱系。具体涉及到的概念有文化帝国主义观点、依附理论、信息社会理论、网络社会理论、发展传播概念等。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 阐释传播学基本概念与方法,从宏观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专业的理解;

2. 通过紧凑的课程设置,例如介绍不同传播学者在同一概念上的争议,帮助学生建立传播学研究的基本线索;

3. 内化这些传播学概念与理论,用之来分析具体传播现象与新闻事件。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介绍(4学时)

重点内容:此章节主要讲述传播学是什么。本章节将传播定义为各种流动性的总和。交代了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以及传播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的学术流派(4学时)

重点内容:本章节介绍了围绕文化帝国主义观点,政治经济学派与文化研究学派进行的跨世纪论辩,通过这个历史线索,交代了这两个流派的起源以及重点观点。然后,进一步扩展这个线索,交代行政学派与批判学派在各种传播问题的关键差异。

第三章:传播者论(4学时)

重点内容:本章节介绍了传播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并具体介绍了把关人等重点概念。这一讲将传播者放在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本章节介绍了挪威学者加尔通对西方与东方价值观的概括,以及对传播的影响,试图以此扩大这一讲涉猎案例的视野,同时不牺牲讲课内容的紧凑性。

第四章 传播内容研究(4学时)

重点内容:本章节重点介绍对传播内容的研究方法。这一讲主要通过介绍跟框架理论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烘托各种研究方法在传播内容方面的应用情况。具体来说,本章介绍了三个经典案例,一为各国媒介对默罕默德卡通风波的报道,二为各国媒介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报道,三为对反恐战争的报道。利用这些具体的案例,本章灵活地呈现了如何利用框架理论来处理传播内容。

第五章 传播效果论(4学时)

重点内容:此章节介绍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从枪弹论,到传播有限效果论,再到传播强大效果论,形成这个线索的关键时间点与研究。除了介绍这个关键线索之外,本章节还介绍了传播效果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介绍了其涉及的重要传播学者。通过这种介绍,丰富传播效果论的研究线索,以求达到道生

一、一生

二、再生万物的效果。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效果研究,进行一些课下实践。

第六章 滚雪球讨论(4学时)

重点内容:此章节主要是学生分组课堂演讲。滚雪球讨论是课堂讲授的延伸。具体做法是将学生每六个人分为一组。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需要讨论的学术文章发给每个组的第一个学生A,学生A概括文中的观点并做出自己的评价,发给同组的学生B,学生B概括文章以及学生A的观点并做出自己的评价,发给同组的学生C,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名学生F,概括同组所有学生的观点并在课堂陈述。这一章节是学生陈述以及教师评价的设置。

第七章 互联网研究的迷思之一(4学时)

重点内容:此章节在总体上介绍互联网等新媒介给媒介研究带来的变化。首先,本章节介绍了对于互联网社会影响的三种典型观点,分别认为公民社会、政府/政党、以及市场力量会占领互联网。这三种典型观点均夸大了一方的力量。通过对这三种观点的介绍,本章节试图介绍互联网研究的基本框架,描述互联网上各方力量的博弈。

第八章 互联网研究的迷思之二(4学时)

重点内容:此章节重点介绍传统的媒介理论在互联网研究方面的应用与延伸。框架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诞生于传播媒介时代的传播学理论是否适用于互联网研究?通过具体案例,本章节试图跟学生探讨此方面的问题。例如,本章节讨论了互联网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某段时间内公众议程的容量有限,大约在一到五个议题之间。那么,这些议题当中有哪些议题源自互联网?在此方面,中国与其他文化背景之间有何差异?

四、作业、实践环节

滚雪球讨论与论文写作,第六章介绍了滚雪球讨论的具体方法。

五、建议教材

[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彬.传播学引论(修订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

六、参考资料

[1]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业出版社,1998.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美国] Werner J. Severin / James W. Tankard. Jr. 郭镇之 徐培喜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执笔人:徐培喜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 专业负责人:杨凤娇

系主任:王晓红

《网络新闻编辑》(013005)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05 英文名称:Online News Editing 授课对象:新闻学、传播学本科学生 开课学期:3秋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网页设计及制作(031004)、新闻编辑(012007)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配合课下阅读、练习和作业等形式

考核方式:考试,提交用网页编辑工具制作完成的多媒体网络作品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新闻学、传播学专业必修课程。在了解中国互联网、网络媒体及网络新闻出现的基础上,学习网络新闻从采集到发布的完整编辑流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网络新闻采集的选择标准,能够对单条网络新闻进行基础的文字或多媒体处理,能够对海量网络新闻进行整合或专题性网络编排,能够进行一般性的网站规划设计和页面架构搭建,能够了解有关网络新闻评论的情况,并掌握网络评论与网络舆论形成之间的关系。

本课程分为八讲,分别是: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的采集——选择与原创、网络文本新闻与多媒体新闻编辑、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编辑、网站规划与网页编排设计、网络新闻评论与网络舆论、全能的网络新闻编辑、web2.0环境下的网络新闻编辑与互动。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掌握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背景知识,包括工作特点及技能要素;

2、熟悉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并能处理一般的编辑问题;

3、通过讲授和练习,学生对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能有基本的入门和掌握。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网络媒体与网络新闻编辑(4学时) 重点内容:

一、 网络信息的发布和网络媒体的雏形

二、 网络媒体的发展

三、 网络新闻与网络新闻编辑

四、 全能的网络新闻编辑

第二章:网络新闻的采集——选择与原创(4学时) 重点内容:

一、 网络新闻的来源

1. 网络媒体的构成 2. 网络新闻的来源

3. 构成网络新闻来源多元化的因素 4. 多元化新闻来源对网络媒体的影响

二、 网络新闻的选择

1. 按照新闻价值规律选择网络新闻 2. 按照网络传播规律选择网络新闻

3.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选择网络新闻 4. 按照网站自身要求选择网络新闻 5. 网络新闻选择的几个要点

三、 网络新闻的原创

1. 网络新闻原创的历史与演变 2. 网络新闻原创的四种类型 3. 网络新闻原创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章:网络文本新闻与多媒体新闻编辑(6学时) 重点内容:

一、 网络文本新闻的编辑

1. 单条网络新闻的编辑流程 2. 文本新闻编辑的四个环节 3. 单条网络新闻的发布

二、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

1. 网络新闻标题的功能 2. 网络新闻标题的基本特点

3.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要求与技巧 4. 网络新闻标题点评

三、 网络多媒体新闻的编辑

1. 网络图片新闻的编辑 2. 网络音视频新闻的编辑 3. 网络flash新闻的编辑 4. 网络电子杂志的编辑

6

上机学习(4课时)

针对第三章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网络单条文本新闻和多媒体新闻的编辑、学习制作网络新闻标题。

第四章:网络整合式原创的策划与编辑(4学时) 重点内容:

一、 理解整合与整合式原创

1. 早期的整合与现在的整合 2. 整合是网络新闻发展的需要

3. 整合是受众对网络新闻浏览的要求

二、 整合式原创的类型

1. 文本式整合 2. 阶段式整合

3. 主题(话题)式整合 4. 专题式整合(网络专题)

三、主题式整合的策划与编辑

1. 话题的选择 2. 内容的选择 3. 互动的运用 4. 页面的编排

四、专题式整合的策划与编辑

1、网络新闻专题概述

2、网络新闻专题的类型

3、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流程

4、案例分析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编辑 上机学习(4课时)

针对第四章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网络新闻的整合,学习制作出一个新闻专题。

第五章:网络新闻评论与网络舆论(2学时) 重点内容:

一、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组织与编辑

三、网络新闻评论对网络舆论形成的影响

第六讲:网络媒体的互动(4学时) 重点内容:

一、网络互动概述

二、网络互动的类型与方式

三、网络媒体互动的组织与编辑 1.对留言板的组织与编辑 2.对网络调查的组织与编辑 3.对嘉宾访谈的组织与编辑

4.对网络论坛(BBS)和社区的组织与编辑

四、网络媒体互动的管理

四、作业、实践环节

有2-3次课后作业,并记入总成绩

五、建议教材

本课程为实务课程,由授课教师综合各类网络新闻编辑教材课汇编、制作课堂ppt为学生课后学习主要辅导材料,暂无指定教材。

六、参考资料

l、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

2、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邓炘炘.《网络新闻编辑——新世纪广播电视新闻学系列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4、刘韧,韩磊.《网络媒体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5、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6、匡文波.《网络传播理论与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7、秦州.《网络新闻编辑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8、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大学新闻专业网络传播教材》.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9、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执笔人:詹新惠

教研室主任:曾兴

系主任:邓炘炘

《传播心理学》(013006)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06

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Psychology 授课对象:传播学专业、媒体创意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2春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A(013001)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辅以案例讨论和心理测验。 考核方式:考试(闭卷考试) 课程简介:

本课程着重介绍传播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讲解传播心理学所研究的传播者与受者在传播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以及在传播心理学研究中出现的各种理论流派。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传播心理学研究的概貌,学习用传播心理学的视角与原理分析、认识调控自己,并能结合新闻传播实践把握其心理规律。

二、 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掌握传播心理学的理论与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

2.学会灵活运用传播心理学原理,结合新闻传播实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传播者的心理素质(9学时)

重点内容:观察判断力的心理机制及其培养、传播者印象管理能力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移情的重要性和提高传播者移情能力的方法、传播者应变与创新的实践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二章 受众的心理分析(10学时)

重点内容:受众注意的基本原理,如何培养无意型和有意型受众、受众记忆加工原理及其应用、有关受众需要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对受众态度的理解及应用。

第三章 受众的群体心理(3学时)

重点内容:介绍受众群体心理的几种表现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把握这些群体心理规律进行传播。

第四章 传播心理专题研究(10学时)

重点内容:介绍相关传播领域的传播心理原理及实践。

四、作业、实践环节

2次作业,1次心理测验。

五、建议教材:

自编讲义。

六、参考资料:

[1] 刘京林. 大众传播心理学(修订本).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晓红、卜卫. 大众传播心理研究.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3] 林之达. 传播心理学新探.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敬蓉. 大众传播心理学导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5] 刘京林等编著.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6] 余小梅.主持人心理素质.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7]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8](美)Richard Jackson Harris A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 , Fourth Edition ,相德宝译.媒介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9](美)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执笔人:余小梅 张晓辉

教研室主任签字:余小梅

系主任签字:邓炘炘

《大众文化通论》(013011)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11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Mass Culture 授课对象:媒体创意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新闻历史与理论(012061)、媒体创意概论(012039)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本着描述、分析、阐释和批判的宗旨,向学生介绍十九世纪以来兴起的大众文化浪潮,包括大众文化的基本概念、形态、特征、中西大众文化概况以及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思潮和批评实践。引导学生认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走向,掌握当代中西大众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增强学生解读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能力,并提高其实际运用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正视大众文化、扩展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媒体素养,从而奠定科学的文化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并形成文化创新意识,培育创意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下述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了解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规律和趋向,掌握大众文化的特征,正确认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主导文化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文化观。

(2)了解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各种常见的大众传媒现象。 (3)掌握大众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运用这些文化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绪论(2学时)

重点内容:(1)什么是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研究?(2)为什么要研究大众文化?(3)世界及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历史和现实;(4)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目的。

2、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说(2学时)

重点内容:(1)“文化”是什么?(2)“大众”是什么?(3)什么是“精英文化”、“高雅文化”、“通俗文化”和“大众文化”?(4)如何看待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

3、第二章:大众文化发展简史(2学时)

重点内容:(1)古代民间文化、通俗文化与近代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2)大众文化在西方的起源及其历史背景,西方文化转型与政治、经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3)中国大众文化的萌芽及其发展简史。

4、第三章:电影与大众文化(2学时)

重点内容:(1)大众文化的类型;(2)电影的类型;(3)电影与大众文化;(4)好莱坞梦工厂的主题和形式解析。

5、第四章:电视与大众文化(2学时)

重点内容:(1)电视与电视文化;(2)从文化学视角解析电视节目类型;(3)电视新闻节目与大众文化;(4)电视娱乐综艺节目与大众文化;(5)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

6、第五章: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2学时)

重点内容:(1)音乐与流行音乐;(2)流行音乐的产生及其主要类型;(3)流行音乐的生产、传播与消费;(4)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

7、第六章: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2学时)

重点内容:(1)媒介文化与大众文化;(2)视觉文化与大众文化;(3)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

8、第七章:西方大众文化批评理论与实践(4学时)

重点内容:(1)19世纪的社会批判理论;(2)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3)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理论;(4)文化民粹主义与约翰·菲斯克;(5)典型案例解读。

9、第八章: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与批评实践(4学时)

重点内容:(1)西方大众文化研究论著的译介;(2)本土大众文化勃兴浪潮中的批评之声;(3)本土化文化研究热潮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批评;(4)本土大众文化批评的特点;(5)典型案例解读。

10、第九章:大众文化观(2学时)

重点内容:(1)文化观念的类型;(2)大众文化的合法性、合理性及其有限性;(3)多元文化观的价值取向。

11、第十章:大众文化与经济发展(2学时)

重点内容:(1)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2)大众文化的经济学意义;(3)传播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文化产业。

12、第十一章:大众文化与政治、社会和宗教(2学时)

重点内容:(1)大众文化与民主政治;(2)大众文化与社会,身份认同的建构;(3)宗教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大众文化是一种当代世俗宗教吗?宗教与大众文化中的“偶像崇拜”。

13、第十二章:中国大众文化发展战略(2学时)

重点内容:(1)国际文化发展战略一瞥;(2)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3)中国大众文化的当下与未来。

14、讨论及总结(2学时)

重点内容:(1)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探讨;(2)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探讨;(3)如何养成科学的文化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四、作业、实践环节

1、大众文化作品赏析,课堂讨论;

2、撰写课程论文(要求3000字以上,独立撰写,符合论文规范,有注释和参考文献)。

五、建议教材

[1] 刘自雄,闫玉刚. 大众文化通论.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 陶东风. 大众文化教程.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六、参考资料

[1] 特瑞·伊格尔顿. 文化的观念.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尼克·史蒂文森. 认识媒介文化.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 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 通俗文化理论导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 约翰·斯道雷.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 雷蒙·威廉斯. 关键词. 北京:三联书店,2005. [6] 阿兰·斯威伍德. 大众文化的神话. 北京:三联书店,2003. [7] 约翰·菲斯克. 理解大众文化.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 吉姆·麦克盖根. 文化民粹主义.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 陆扬,王毅主编. 大众文化研究.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11] 罗钢,刘象愚主编. 消费文化读本. 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3. [12] 罗钢,刘象愚主编. 文化研究读本. 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

执笔人:刘自雄

教研室主任: 宫承波

系主任:

雷跃捷

《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013013)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13

英文名称: Media Market survey and Analysis 授课对象:媒体创意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3秋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实习实践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

课程简介:媒介产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准确的认知自己,就必须准确的了解受众和媒介市场。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提供了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认知的实用工具。该门课程结合媒介实体的需

要和实证调查研究的特点、程序,系统地分析了传媒市场调查的基础理论、常用方法和应用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内容包括:传媒市场调查的一般程序、测量和量表、抽样设计、传媒市场调查的方法、调查资料的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内容。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系统学习传媒市场调查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针对具体的案例,能够结合所学知识给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传媒市场调查导论(2学时) 重点内容:媒介调查的主要类型

第二章:传媒市场调查的一般程序(2学时) 重点内容: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程序

第三章:传媒市场调查的设计(2学时) 重点内容:研究架构的建立

第四章:测量和量表(4学时)

重点内容:测量的尺度和量表的类型及构建方法

第五章:抽样设计(4学时)

重点内容:概率抽样的具体理论和方法

第六章:传媒市场调查的方法(12学时) 重点内容:定性研究方法及问卷调查法

第七章:调查资料的分析(4学时) 重点内容: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使用

第八章:调查报告的撰写(2学时)

重点内容:调查报告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格式要求

四、作业、实践环节:

抽样设计和传媒市场调查的方法这两章中,针对概率抽样方法和内容分析、问卷调查法的具体讲 授内容,安排四次作业,考察学生的掌握程度。同时,安排学生参与调查统计教研室的研究工作,作为学生的实践活动。

五、建议教材:

《媒介市场调查》, 孙江华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六、参考资料:

《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 柯惠新 沈浩,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市场调查与分析》, 柯惠新 丁立宏,中国统计出版社

执笔人:崔蕴芳

教研室主任签字:沈浩

系主任签字:邓炘炘

《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013018)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18 英文名称:Multivariable analysis 授课对象:传播学专业(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本科生 开课学期:2春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基础统计学、SPSS应用、定量研究方法系列 教学方式:教师主讲为主,学生课堂讨论与部分上机练习

考核方式:考察(教师命题并提供数据,学生完成案例数据分析报告)

课程简介:本课程面向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学位课,其它相关专业可以选修。本课程重点介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以及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方法与技巧,着重在多元回归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结合分析和对应分析方法等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与操作技术,掌握多变量分析方法解决传播学和市场研究领域的应用问题和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撰写高水平的定量分析报告和展示分析结果的手段和技巧。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校,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在传播学和市场研究领域的基本应用,熟练运用统计软件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撰写高水平的定量分析报告和展示分析结果的手段和技巧。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多变量分析方法概论(4学时)

重点内容:定量研究方法中的多变量技术与应用 第一节:多变量分析方法在传播学与市场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多变量分析方法的分类与统计分析软件

2.多元回归分析与顾客(受众)满意度(4学时) 重点内容:多元回归分析原理与应用 第一节:多元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与软件操作

第二节:多元回归分析的应用与顾客满意度研究案例分析

3.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重点内容:因子分析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因子分析基本原理与软件操作

第二节: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应用:综合排名案例、社会形态与价值观案例、问卷设计评测

4.对应分析方法与市场研究应用 重点内容:对应分析方法应用

第一节:对应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与软件操作

第二节:对应分析方法的应用与市场研究:交叉表分析、品牌定位、感知图解读案例 5.结合分析方法与市场研究(4学时) 重点内容:结合分析原理与应用 第一节:结合分析的基本原理与软件操作

第二节:结合分析的应用与案例分析:新产品开发、收视率分解、价格测试

6.决策树与Logistics分析方法(4学时) 重点内容:决策树与Logistics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Logistics分析基本原理与软件操作 第二节:决策树软件操作与应用案例

7.综合案例分析(4学时) 重点内容:聚类分析算法与应用 第一节:聚类分析与软件操作

第二节:多变量分析技术在市场细分案例综合分析与应用

8.研究案例与报告撰写(4学时) 重点内容:案例与评估

第一节:多变量分析中的数据展示技巧 第二节:多变量分析报告撰写规范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两次:

1. 根据课程内容提交多变量分析的专题演讲报告

2. 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和分析要求,完成数据分析,提交PPT分析报告

课堂练习与操作

实践环节:在作业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和讲评,提交PPT形式的分析报告。

五、建议教材

[1] 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讲义.教师自编

[2] 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数据挖掘 柯惠新、沈浩,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第二版

六、参考资料

[1] 市场研究实务,郑宗成、陈进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2] 市场调查与分析,柯惠新、丁立宏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 现代市场研究,刘德寰、沈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 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郭志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5] 传播统计学,柯惠新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15

执笔人:沈浩

教研室主任:沈浩

系主任:邓炘炘

《抽样理论与方法》(013020)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20 英文名称:Sampl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s 授课对象: 传播学专业(媒介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本科生 开课学期: 3秋学期 学分/学时:4/64 先修课程:基础统计学(013016) 教学方式:讲授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简介:

包括抽样理论的基本概念、对常用的概率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二阶抽样、多阶段抽样、整群抽样和系统抽样)的基本概念、特点、适用场合、具体的抽样步骤以及相应的简单估计、比率估计和回归估计的估计量的性质进行了详尽介绍。对于非概率抽样方法,也进行了介绍。同时,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介绍,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样理论和各种抽样方法。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和掌握抽样理论和各种抽样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预备知识(4学时)

重点内容:排列组合、大数定理、中心极限定理、参数估计

2、基本概念(4学时)

重点内容:总体与样本、总体特征与估计量

3、简单随机抽样(8学时)

重点内容:简单估计量及其性质、简单随机抽样的实施

4、分层随机抽样(8学时)

重点内容:各层样本量的分配、简单估计量及其性质

5、多阶段抽样(8学时) 重点内容:样本量的确定、效率

6、整群抽样(4学时)

重点内容:群规模大小不等的情形

7、系统抽样(4学时) 重点内容:定义与实施方法

8、非概率抽样(4学时) 重点内容:概念及适用场合

9、其他专题(4学时) 重点内容:敏感性问题的处理

10、抽样案例分析(16学时)

重点内容:抽样案例介绍与分析

四、作业、实践环节:

每章后有作业、讨论

五、建议教材:

[1]金勇进,杜子芳,蒋妍. 抽样技术(第二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杜子芳. 抽样技术及其应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六、参考资料:

[1] 胡健颖, 孙山泽. 抽样调查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2] 冯士雍, 倪加勋, 邹国华. 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7

执笔人:肖明

教研室主任签字:沈浩

系主任签字:邓炘炘

《调查研究专业英语1-2》(013023/013051)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

23、013051 英文名称: English for Survey Research 授课对象: 传播学专业(媒介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本科生 开课学期: 3秋学期、3春学期 学分/学时:4/64 先修课程:基础统计学(013016)、定量研究方法系列(013027) 教学方式:讲授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简介:

内容包括实证性研究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研究设计、测量、抽样等定量和定性实证研究方法。重点放在定量研究领域,包括研究的程序与设计、实地调查、内容分析方法、实验方法、评估研究方法、抽样设计与实施、问卷设计、定量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以及定性数据的分析,同时包括如何阅读和写作研究报告等。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在先修课程中已经学过的,本课程的目的是掌握实证研究所涉及的英语术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实证研究方法的英文表达。本课程分两个学期上,每周2课时。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掌握实证研究所涉及的英语术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实证研究方法的英文表达。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Human inquiry and Science(4学时) 重点内容: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Science

第二章:Paradigms, Theory and Research(4学时) 重点内容:Some Social Science Paradigms

第三章:The Ethics and Politics of Social Research(4学时) 重点内容:Ethical issues in Social Research

第四章:Research Design(4学时) 重点内容:How to Design a Research Project

第五章:Conceptualization, Operation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4学时) 重点内容:Measurement

第六章:Indexes, Scales, and Typologies(4学时) 重点内容:Likert Scale

第七章:The Logic of Sampling(4学时) 重点内容:Probability Sampling

第八章:Experiments(4学时) 重点内容:Experimental Design

第九章:Survey Research(6学时) 重点内容:Questionnaire design

第十章:Qualitative Field Research(4学时) 重点内容:Some Qualitative Field Research paradigms

第十一章:Unobtrusive Research(6学时) 重点内容:Content Analysis

第十二章:Evaluation Research(4学时) 重点内容:Types of Evaluation research Design

第十三章: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4学时) 重点内容:Linking theory and Analysis

第十四章: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4学时) 重点内容:Bivariate Analysis

第十五章:Reading and Writing Social Research(4学时) 重点内容:Writing

四、作业、实践环节:每章后有作业、讨论

五、建议教材:

[1][美]Earl Babbie. The Basics of Social research(Third Edition).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英文影印版)

六、参考资料:

[1][美]Earl Babbie.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9th Edition).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英文影印版)

执笔人:肖明

教研室主任签字:沈浩

系主任签字:邓炘炘

《测量与问卷设计》(013025)

一、课程基本信息(小4号黑体)

课程编号: 013025

英文名称: Measurement and Questionnaire Design 授课对象: 传播学专业(媒体调查与分析)本科生 开课学期: 3秋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 基础统计学(13016) 教学方式: (1)讲授为主(2)练习为辅 考核方式: 考试

课程简介: 本课程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有关测量与问卷设计的相关问题,包括测量的基本概念,如何将概念操作化,如何形成有效的测量量表,问卷的作用和种类,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如何用文字建构问卷,以及形成后的量表和问卷的评估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量表和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能够对其进行评估。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能够将需要测量的概念操作化,形成量表,能够为收集数据设计问卷,并能够对形成后的量表和问卷进行评估。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测量概述(2学时) 重点内容:测量的基本概念

测量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概念与操作化(1)(4学时) 重点内容:概念化

操作化

指标与维度

测量层次

第三章:量表的构建(4学时) 重点内容:量表的类型

构建量表的一般原则

量表的构建

第四章:量表的评估(6学时)

重点内容:信度评价指标(各个指标的特点,适用情境)

效度评价指标(各个指标的特点,适用情境)

信效度评价的实施

案例、练习与讨论

第五章:问卷的作用与类型(2学时) 重点内容:问卷的作用

常见的问卷类型

21

第六章:问卷的设计(6学时) 重点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

设计步骤

题型设计分类、特点及适用范围

常见问题

课堂练习与讨论

第七章:调查问卷的试测与评估(6学时) 重点内容:问卷试测的各种方法

问卷的评估

案例与讨论

四、作业、实践环节

五、建议教材

六、参考资料

[1] Floyd J. Fowler, Jr. 著,傅仰止,田芳华 译. 改进调查问题:设计与评估. 台北: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 [2] 艾尔·巴比 著,邱泽奇 译,社会研究方法.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3] 马克·S·利特维 著,周佳 译,问卷调查心理测验学.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

执笔人:丁迈

教研室主任签字:沈浩

系主任签字:邓炘炘

22

《SPSS软件应用》(013026)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26 英文名称: Application of SPSS

授课对象: 传播学专业(媒介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本科生 开课学期: 2春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基础统计学(013016) 教学方式:上机讲授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上机实践来学习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原称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软件SPSS, 内容包括数据编辑、数据文件的进一步整理、编程操作、结果窗口、帮助菜单解释、常用统计图形的制作和编辑、交互式的统计图、统计报表、描述性统计分析、均值的比较、卡方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线性回归等。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掌握SPSS软件。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SPSS概述与数据的获取(4学时) 重点内容:数据的输入与导入

2、数据整理与管理(4学时) 重点内容:数据转换、加权

3、描述性统计分析(4学时)

重点内容:定类、定序变量的统计描述;多选题的统计描述

4、数据的报表呈现(4学时) 重点内容:编程

5、数据的图形展示(4学时) 重点内容:交互式统计图、图形的编辑

6、交互分析与卡方检验(4学时) 重点内容:卡方检验

7、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4学时) 重点内容:适用情况与结果解读

23

8、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4学时) 重点内容:相关分析

四、作业、实践环节:

利用实际数据上机操作

五、建议教材:

[1]张文彤. SPSS统计分析基础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六、参考资料:

[1]张文彤. SPSS11统计分析教程(基础篇). 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2

执笔人:肖明

教研室主任签字:沈浩

系主任签字:邓炘炘

《数据挖掘案例分析》(013037)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37 英文名称:Data Mining and Case Analysis 授课对象:传播学专业(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本科生 开课学期: 4秋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多变量分析、数据库原理

教学方式:教师主讲为主,学生课堂讨论与部分上机练习

考核方式:考查(教师命题并提供数据,学生完成案例数据挖掘分析报告) 课程简介:

本课程面向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学位课,其它相关专业也可以选修。数据挖掘是从海量数据中发现知识的过程,是寻找隐藏在数据中的模式、趋势和相关性,利用数据库知识和数据存储技术以及统计分析方法。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日益增加的数据量需要有效的工具来对这些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将数据转换成为有价值的信息,使信息成为知识用于决策。本课程是在数据挖掘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从案例研究和分析的角度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据挖掘,并能够了解应用领域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客户细分、客户流失、客户信用、客户欺诈、客户保持、Web网站分析、收视率分析、交叉销售、购物篮等数据挖掘应用案例。

24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数据挖掘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和方法论,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今信息技术的前沿,掌握企业面对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数据挖掘、CRISP-DM方法论、数据建模思想和方法、预测技术、分类技术、细分分析、关联技术、序列技术、神经网络、流失分析、信用打分和欺诈;并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不同的模型,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依据,最终能够应用于商业当中。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4学时)

重点内容:商务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下的互联网发展,客户关系管理,商业自动化与数据仓库,行销差异化和个性化,科学快速的决策支持体系。国内外数据挖掘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二章:数据挖掘基本原理(4学时)

主要讨论在分类、估计、预测、聚类和可视化方面的特点。数据挖掘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包括:客户关系管理CRM,市场营销战役;技术层面的数据挖掘等。数据挖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如何掌握和精通数据挖掘这门艺术?

第三章:数据挖掘基本方法与建模技术(4学时)

重点内容:主要讨论数据挖掘的基本技术,包括:数据挖掘的有监督类和无监督类数据挖掘,数据挖掘要求的数据结构、衍生变量和数据转换,数据挖掘的模型建构方法,模型的评估,模型的检验和修订。CRISP-DM数据挖掘方法论

第四章:Clementine功能与软件操作(4学时)

重点内容:主要讨论Clementine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数据源、数据结构、变量类型、数据合并、抽样、筛选、分组、衍生变量等,模型的基本框架和数据流。

第五章:客户流失模型与Clementine分类和预测(4学时)

重点内容:讨论如何建立客户流失模型,主要包括:流失的定义,数据流程,数据结构,业务背景,技术手段等。主要讨论数据挖掘的基本原理和软件操作,包括:分类和预测模型算法—神经网络、C5.0、C&RT、回归和逻辑斯啼克回归等算法;

第六章:交叉销售模型与Clementine关联分析(4学时)

重点内容:主要讨论交叉销售和增值销售模型,主要包括:网络分析技术、关联分析技术和关联序列分析。模型包括:Web技术、GRI、Sequence等。并结合实际案例提供关联交叉销售的案例研究。主要结合具体案例和数据,主要模型包括:神经网络模型、逻辑斯蒂克回归、C5.0规则等。

第七章:客户细分与客户信用与欺诈模型与数据挖掘技术(4学时)

重点内容:主要讨论数据挖掘领域的客户细分的原则,如何细分客户,主要包括:客户生命周期、客户金字塔模型、主要模型包括:神经网络、Kohonen、K-Means、TwoStep、Apriori等。

第八章:商业智能与信息传播(4学时)

重点内容:数据挖掘技术在商业智能中的应用,商业智能的生成、使用和传播,可视化技术、分析

25

报告系统与软件技术;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两次:

3. 根据课程内容提交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的专题演讲报告(假设企业类别)

4. 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和分析要求,完成数据挖掘建模案例分析,提交PPT分析报告

课堂练习与操作

实践环节:在作业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和讲评,提交PPT形式的分析报告。

五、建议教材

[1] 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讲义.教师自编

[2] 数据挖掘——客户关系管理的科学与艺术,(美)贝里,(美)利诺夫 著,袁卫等译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年01月

六、参考资料

[1] 绩效仪表盘,陈为民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SQL Server应用,谢邦昌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 《CRISP-DM数据挖掘方法论手册》 软件标准文档 [4] Clementine软件操作手册与案例文件

执笔人:沈浩

教研室主任:沈浩

系主任:邓炘炘

26

《媒介与社会变迁》(013040)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13040 英文名称: Media and Social Changes

授课对象: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专业学生或其他专业学生 开课学期: 第二学年第二学期 学分/学时: 2/32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式: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板书和讲授相结合的讲授方式,并结合阅读练习。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简介:

随着人类传播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信息传播方式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传播媒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形态向现代社会形态嬗变和社会结构的深层变迁。《媒介与社会变迁》旨在梳理媒介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其中,媒介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变迁(包括社会结构、观念方式等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发展的多层次需求为媒介技术进步提供了可能和空间。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领会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之紧密关系,并能够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媒介的联系方面,理解媒介之于社会变迁的深刻意义。学习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思考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综合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关联,学会从社会学的视野审视传播科技发展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第一章:语言文字与社会发展(5学时) 重点内容:

语言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脱离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的标志,做为最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和文字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第二章:印刷媒介与社会变迁(6学时) 重点内容:

印刷媒介的出现,是西方大众社会来临的先决条件之一。作为文化普及的手段和大众社会最广泛的传播媒介,印刷媒介对社会变迁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

3、第三章:电子媒介与社会变迁——无线电的崛起(6学时) 重点内容:

电子媒介在人类传播史上具有无克替代的作用,使人类告别了铅与火,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电报、电话、电影、广播、电视等一系列电子媒介改变了人类的时空及其观念,由此促进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这一切是社会各因素与媒介技术互动的结果。

4、第四章:电子媒介与社会变迁——电影的影响(3学时) 重点内容:

电子媒介在人类传播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使人类告别了铅与火,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电报、电话、电影、广播、电视等一系列电子媒介改变了人类的时空及其观念,由此促进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

27

这一切是社会各因素与媒介技术互动的结果。

5、第五章:电子媒介与社会变迁——电视的冲击(6学时) 重点内容:

电子媒介在人类传播史上具有无克替代的作用,使人类告别了铅与火,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电报、电话、电影、广播、电视等一系列电子媒介改变了人类的时空及其观念,由此促进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这一切是社会各因素与媒介技术互动的结果。

6、第六章:互联网与社会变迁(3学时)

重点内容:作为数字传播技术,互联网具有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因而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在海量、双向互动、传、受播者之间界限模糊的互联网时代,网络影响着当今社会的深刻变化。

7、第七章:媒介技术与社会系统(3学时) 重点内容:

媒介技术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媒介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传播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着社会发展。传播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构成多层次的关系,共同影响和推动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四、作业、实践环节

阅读《童年的消逝》等课外读物。

五、建议教材

教师讲义

六、参考资料

1、[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等著,何道宽译.传播与社会影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加]马歇尔.麦克鲁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美]威廉.麦克高希著,董建中等译.世界文明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4、[美]迈克尔.默里埃等著,展江译.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执笔人:王锡苓

教研室主任:

系主任: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013042)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42 英文名称: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ology

授课对象:传播学专业(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本科生 开课学期: 3秋学期 学分/学时:2/32

28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式: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板书和讲授相结合的讲授方式,并结合社会实践。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简介: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旨在介绍在社会科学领域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抽样设计、控制实验、实地观察与非接触性研究等方法。培养学生具备选择适当研究方法解决传播学研究领域内具体问题的素质与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领会和理解各种研究方法的利弊得失,具备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解决传播学研究领域的问题的能力。并通过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深访等实践环节,掌握这一基本方法的全过程。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重点内容:

本章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起源、内容、性质等做一概述,为学习该课程奠定基础。

第二章:研究设计(3学时) 重点内容:

本章重点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设计,并通过对研究设计流程的展开,介绍研究方法的选择。

第三章:概念的定义与度量(3学时) 重点内容:

使用社会科学研究发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必须首先对需研究的对象进行概念的定义,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方法进行度量,并对度量的信度和效度作出检验。以上为本章的重点内容。

第四章:抽样设计(4学时) 重点内容:

使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测量,是建筑在抽样的基础之上,在测量样本的各项指标基础上推断总体现象。本章介绍抽样设计中的抽样原理与抽样分布,并对各种抽样方法做一介绍。

第五章:控制实验方法(4学时) 重点内容:

控制实验上社会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控制其他变量影响的方式更好地测量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是控制实验最为突出的特征。本章将重点介绍控制实验的原理、设计、实施等内容。

第六章:实地观察法(4学时) 重点内容:

实地观察法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大量丰富的信息,是民族志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地观察(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获得第一手材料,为解读社会现象的深层规律奠定基础。

第七章:问卷调查法(6学时)

29

重点内容:

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之一,通过结构式问卷,获取大量调查对象关于行为、认识、态度等方面的信息,以探索研究对象呈现的一般性规律。本章重点介绍问卷的设计以及问卷调查的具体方法。

第八章:非接触性研究(6学时) 重点内容:

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内容分析均为非接触性研究的方法。这些研究方法最大的特点是节省经费和研究时间,通过对资料的探索,找寻符号与社会现象的一般规律。本章将重点介绍这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四、作业、实践环节

1.调查题目选择、调查方案设计。

2.实施调查。

⒊ 撰写调查报告

五、建议教材

[1]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六、参考资料

[1] 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执笔人:王锡苓

教研室主任:沈浩

系主任:邓炘炘

30

《竞争情报分析》(013046)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46 英文名称:Competition Intelligence Analysis 授课对象:传播学专业(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本科生 开课学期:3春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 定性研究方法系列、定量研究方法系列 教学方式:教师主讲为主,学生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考察(教师命题并提供研究命题,学生选择完成设计方案) 课程简介:

本课程面向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学位课,其它相关专业也可以选修。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竞争情报的基本概念、竞争情报的发展历史、竞争情报的获取、竞争情报的主要分析方法、竞争情报软件、竞争情报的法律与道德,中国市场上的竞争情报资源等内容。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竞争情报的基本概念和企业竞争情报分析系统的基本架构,掌握竞争情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了解竞争情报的分析方法,并对其它相关竞争情报的问题有所了解。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竞争情报概论(4学时)

重点内容:理解竞争情报

第一节:竞争情报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 第二节:竞争情报分析在企业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2.竞争情报系统的基本架构(4学时) 重点内容:竞争情报系统 第一节:竞争情报系统的基本架构

第二节:竞争情报系统的国内发展与案例介绍

3.竞争情报的收集与获取(4学时) 重点内容:信息收集

第一节:竞争情报的主题与情报收集内容确定 第二节:信息收集内容与收集方法

4.竞争情报分析方法(4学时) 重点内容:分析方法

第一节:定标比超法,SWOT分析法

31

第二节:竞争情报的信息分析案例

5.竞争情报的分类和信息来源(4学时) 重点内容:信息来源

第一节:竞争情报分析的信息分类 第二节:10大情报来源与互联网搜索

6.竞争情报分析系统的软件(4学时) 重点内容:软件应用

第一节:国内外竞争情报系统厂家介绍 第二节:竞争情报分析系统与商业智能

7.竞争情报的法律与道德(4学时) 重点内容:合理合法的收集情报 第一节:竞争情报与法律道德 第二节:竞争情报与市场调查

8.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案例综合分析(4学时) 重点内容:案例与评估

第一节:竞争情报系统的方案设计

第二节:竞争情报信息采集与分析的研究设计与需求设计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两次:

5. 根据课程内容提交某竞争情报分析的信息资料收集方法的研究设计报告 6. 根据教师提供的竞争情报需求,完成竞争情报方案设计,提交设计报告

课堂练习与操作

实践环节:在作业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和讲评,提交PPT形式的分析报告。

五、建议教材

[1] 竞争情报分析讲义.教师自编

六、参考资料

[1] 策略之源 制胜之道—企业竞争情报指南,陈飔 赵辉 编著,东软电子出版社,2006年

[2] 竞争性情报,李宇军 著,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

[3] 情报制胜:企业竞争情报,王煜全 著,科学出版社,2004年

执笔人:沈浩

教研室主任:沈浩

系主任:邓炘炘

32

《传播学专业英语》(013055)

一、课程基本信息(小4号黑体)

课程编号(5号黑体):013055

英文名称:Mass Communication Studies 授课对象:传播学专业 开课学期:2秋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先修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编号)、传播学概论(课程编号)„„ 教学方式:(1)讲授;(2)课堂讨论;(3)指导阅读 考核方式:考试 (1)期末考试:占60% (2)论文:占30% (3)出勤及课堂表现:占10%

课程简介:以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之《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教程》为框架。该教材的内容时间跨度数百年,从新闻传播思想的经典文献到当代学者对大众传播媒介最新动态的描述,涉及新闻与传播史的一些重要阶段和重要著述。内容较全面,有利于学生直接阅读专业原著。同时,通过其他相关材料学习大众传播领域英语的基本词汇、表达方法和部分经典论述,为在今后的工作与研究中直接阅读并有效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各种大众传播媒体之专业英语。 (2)用英文了解并理解传播理论。

(3)加强学生阅读传播类英文期刊文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Unit One: Introduction (2学时)

Passage One: 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Passage Two: McQuail’s Normative Theories

Passage Three: Hot and Cool

Passage Five: Photojournalism as Eyewitness to History 重点内容:Passage One and Three

2、Unit Three: Magazine(1学时)

Passage One: Magazine as Media Innovators Passage Two: Magazines Push Images Over Words Passage Three: Luce and Time

Passage Four: Early Periodical as Publicist Instrument of Criticism 重点内容:Passage One and Three

3、Unit Four: Newspaper(3学时) Passage One: Newspaper Industry

33

Passage Two: Tedium on Deadline Passage Three: The New York Times in 1990s Passage Four: Natural History of the Newspaper 重点内容:Passage One and Three

4、Unit Six: Radio(1学时) Passage One: Future of Radio Passage Two: FM’s Rise Passag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Radio Passage Four: George Hicks and the Network Coverage of the Pool Broadcast of D-Day Passage Five: The Assets and Liabilities in Radio 重点内容:Passage One and Three

5、Unit Seven: TV(3学时)

Passage One: Impact of Television Passage Two: Culture Passage Three: The Case for Television Journalism Passage Four: CBS News 重点内容:Passage One and Three,以及“知识沟”假设

6、Unit Eight: Internet(2学时) Passage One: Internet Passage Two: Worldwide Wedge: Division and Contradiction in the 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Passage Three: Drudge Report Passage Four: Internet and International News Folw 重点内容:Passage Two and Four,以及国际传播新秩序

7、Unit Ten: Advertising(4学时)

Passage One: Media Choices Passage Two: Origins of Advertising Passage Three: Advertising: the Magic System Passage Four: Advertising: Agencies and Copywriters 重点内容:Passage One and Three,以及广告对媒体独立性的影响

8、Unit Eleven: Public Relations(2学时) Passage One: Defining Public Relations Passage Two: Public Relations Services Passage Three: Newsmaking Passage Four: The Roots of Public Relations 重点内容:Passage One and Four

9、Unit Twelve: Media Economy(2学时) Passage On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Mass Media Passage Two: The Two Economies Passage Three: Television Programming

34

Passage Four: Rupert Murdoch 重点内容:Passage One and Four,以及商品化和受众商品理论

10、Unit Fourteen: Process of Mass Communication(2学时)

Passage One: Encoding/Decoding Passage Two: The Acts of Communication Passage Three: The Circuit and the Acts Passage Four: Selecting the News: Gatekeeping 重点内容:Passage Four

11、Unit Fifteen: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4学时)

Passage One: Effects Studies Passage Two: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Model Passage Three: TV and Learning Passage Four: The Program of “The Martians’ Invasion” 重点内容:Passage One and Three,以及重要传播效果理论

12、Unit Seventeen: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Control(2学时)

Passage One: Government Manipulation of Media Passage Two: Of the Liberty of Thought and Discussion Passage Three: The Zenger Case Passage Four: Jefferson’s View of the Press 重点内容:Passage One and Four,以及危机传播

13、Unit Eighteen: Laws and Ethics of Mass Communication(4学时)

Passage One: The First Amendment to the Constitution Passage Two: Report of the Acting Chairman of PCC Passage Three: Should the Names of Rape Victims Be Published? Passage Four: Attributing a Libel Is No Defense 重点内容:Passage One,以及中国当下传播伦理的必要性

四、作业、实践环节

(1)课堂讨论;(2)指导阅读;(3)课程论文一篇,约1000字。

五、建议教材

[1] 展江 等编,《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六、参考资料

[1] Joseph Dominick, The Dynamics of Mass Communication(大众传播动力学,第七版,英文影印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张国良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执笔人:张志华

教研室主任:

系主任:

35

《大众传播史》(013056)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56

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授课对象:传播学专业 开课学期:第1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式:课堂面授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传播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令学生系统地了解大众传播活动发生发展的历史,形成对传播活动要素、大众传播媒介的变迁及媒介生产机制的框架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传播学的理论及实务课程打下知识的基础。本课程将以大众媒介的变迁为线索讲授,组织学生进行开拓性的课堂讨论,提供延伸阅读书目,采取考试的方式检验学习效果。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讲授环节令学生初步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技术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生产机制等基本知识;通过提供延伸阅读书目、开展主题明确的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大众媒介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阅读、组织和课堂发表的能力;以撰写阶段性读书笔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规范的论文写作技巧。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传播的起源(1学时)

重点内容:洞穴壁画与史前传播,人类传播的历史记录

第二章:语言的诞生(1学时)

重点内容:语言之前的人类传播,语言的起源,人类语言的发展,实物传播

第三章:文字的发明(1学时)

重点内容:文字的出现,早期文字与图画的关系,音节文字与字母文字,文字发明的意义

第四章:印刷时代(4学时)

重点内容:纪元前的书写材料与出版物,印刷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发明的缓慢传播,早期欧洲的印刷发展,欧洲印刷术与社会运动,

第五章:大众媒介的诞生(1学时)

重点内容:什么是大众媒介,大众媒介的成长,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大众媒介的重要性

36

第六章:大众传播的机制—新闻(4学时)

重点内容:印刷时代前的新闻,印刷新闻,报纸的诞生,早期报纸的艰辛历程,现代报业的开始,西方的报业,东方的报业,新兴国家的报纸,日本和澳洲的报业,新闻通讯社,新闻杂志

第七章:传播与发明的世纪(2学时)

重点内容:发明的根源,传播技术的发明历程,

第八章:电子媒介时代(6学时)

重点内容:电影的发展,广播的发展与危机,电视时代,广播电视体制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

第九章:大众媒介的机制—娱乐(4学时)

重点内容:中产阶级的兴起,精致文化、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娱乐与大众媒介,娱乐媒介与受众的影响,

第十章:大众媒介与民意(4学时)

重点内容:民意的形成,大众媒介在民意方面的效果,协助塑造民意的说服者,政治与民意的对立,

第十一章:大众媒介、广告与公关(4学时) 重点内容:广告的起源,广告代理商,公共关系

四、作业、实践环节

根据阅读书目,提供读书笔记一份。

五、建议教材

暂无

六、参考资料

[1] 施拉姆.人类传播学.台湾远流出版社,1994. [2]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李 彬.全球新闻传播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执笔人:

教研室主任:

系主任:

37

《数据可视化传播与应用》(013057)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57 英文名称:Application of Data Visual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 授课对象: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4秋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基础统计学、Excel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市场研究专题讲座 教学方式: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课堂上机操作

考核方式:考查(教师命题并提供研究命题,学生选择完成设计方案)

课程简介:本课程面向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其它相关专业也可以选修。本课程重点介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数据可视化软件正帮助越来越多的企业从浩如烟海的复杂数据中理出头绪,化繁为简,变成看得见的财富,从而实现更有效的决策过程。如何面对海量数据,难以分析,难以清晰的呈现,难以从中发现问题,企业管理者也很难从中找到决策之道。数据可视化工具能够以一种简便易用的方式将复杂的数据呈现出来,用户更容易理解这些数据,也就更容易做出决策。课程重点介绍数据库报表、Excel高级应用、PPT高级制作技巧和水晶仪表Xcelsius软件应用。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可视化基本思想和工具,具备从数据中建立可视化的基本手段和设计思想,使学生了解数据可视化可以使数据变得更有意义,而且可视化也可以使数据变得更容易理解。通过学习掌握Excel、PPT、Xcelsius等软件工具的应用,理解商业智能领域的大趋势是采用这类新的可视化方法来查看数据。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数据可视化与商业智能(4学时)

重点内容:理解数据可视化 第一节:数据可视化与商业智能 第二节:数据可视化案例与应用领域

2.数据、模型与决策支持(4学时) 重点内容:数据建模

第一节:数据、信息、知识与传播 第二节:数据可视化工具介绍

3.可视化传播与沟通技巧(4学时) 重点内容:传播与沟通 第一节:思维方式与传播技巧 第二节:图表使用与数据分析

38

4.Excel高级应用与数据可视化1(4学时) 重点内容:Excel应用

第一节:天气预报案例分析——Excel决策支持系统 第二节:Excel高级应用与函数

5.Excel高级应用与数据可视化2(4学时) 重点内容:Excel图表

第一节:Excel数据表现与统计分析预测——案例介绍 第二节:Excel数据透视表与外部数据源

6.PPT制作技巧(4学时) 重点内容:PPT制作

第一节:PPT设计思想与演讲技巧 第二节:PPT高级设计与模板应用

7.数据展现的艺术(4学时) 重点内容:可视化技术

第一节:Xcelsius水晶仪表软件与操作

第二节:学好制作Dashboard仪表盘和可视化技术

8.综合案例研究与分析(4学时) 重点内容:案例与评估

第一节:企业绩效仪表盘设计案例 第二节:收视率分析报告——综合案例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两次:

7. 根据课程内容提交数据可视化的资料收集材料的专题演讲报告

8. 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和分析要求,完成数据可视化分析案例制作,提交分析成果

课堂练习与操作

实践环节:在作业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和讲评,提交制作案例成果。

五、建议教材

[1] 数据展现的艺术.沈浩等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六、参考资料

[1] Excel高级应用与数据分析,沈浩等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执笔人:沈浩

教研室主任:沈浩

系主任:邓炘炘

39

《传播统计学》(013060)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60

英文名称: Statistics in Communication 授课对象: 新闻学、传播学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2春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式:(1)讲授为主

(2)练习

(3)上机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一门将传播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课程,具有工具性质,主要讲授在传播学研究及实践过程中经常用到的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学、抽样概念、推断性统计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介绍一些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在新闻传播研究及实践等领域如何应用统计观念和方法,分析定量数据,同时培养学生统计思考和解读统计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传播统计学导论(2学时) 重点内容:传播学与统计学的关系

传播统计学的性质、用途

本课程的结构和特点

第二章:描述性统计学(4学时) 重点内容:频数表与直方图

分布的中心

分布的形状

数据的描述与表现

第三章:概率分布(4学时)

重点内容: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正态分布

第四章:抽样分布(6学时) 重点内容: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

样本比例的抽样分布

抽样的各种组织形式

40

抽样设计案例与分析

第五章:置信区间(4学时) 重点内容: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

总体均值之差的置信区间

总体比例的置信区间

第六章:假设检验(4学时)

重点内容:利用置信区间进行假设检验

利用概率值进行假设检验

第七章:回归分析(2学时) 重点内容:简单线性回归及回归模型

样本斜率的抽样分布

总体斜率的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

第八章:方差分析(2学时) 重点内容:单因素方差分析

第九章:相关分析(2学时) 重点内容:简单相关

总体相关系数的检验

第十章:卡方检验与交互分析(2学时) 重点内容:卡方检验

列联表及交互分析

四、作业、实践环节

五、教材

[1] 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 编著. 传播统计学.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六、参考资料:

[1] 姜秀珍 著,新闻统计学.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 [2] 柯惠新、沈浩 编著. 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3] David S. Moore著,郑惟厚译. 统计学的世界.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

执笔人:丁迈

教研室主任签字:沈浩

系主任签字:邓炘炘

41

《传播学研究方法》(013061)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13061 英文名称: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授课对象: 传播学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3秋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 传播学概论A(013001)、传播统计学(013060) 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配合课堂讨论、小组调研等形式 考核方式: 考试

课程简介: 针对传播学本科专业学生的特点,本课程设计为带有较强实践性、操作性的文科课程。在案例教学和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小组调研和课堂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实证研究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

1、培养一定的学术研究思维能力

2、能独立进行简单的社会调研工作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重点内容:(1) 科学与社会研究

(2) 社会研究中的理论

(3) 社会研究的程序

第二章:选题和问题(2学时) 重点内容:(1) 选题的意义和标准

(2) 选题的方法和来源

(3) 研究课题的明确化

第三章 研究设计(2学时)

重点内容:(1) 研究方式、研究性质和研究目的

(2) 分析单位、研究内容和时间维度

(3) 研究方案的设计和撰写

42

第四章:问卷调查研究(4学时)

重点内容:(1) 调查研究的概念、过程与作用

(2) 问卷的性质与基本结构

(3) 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步骤

(4) 问卷设计的具体方法

(5) 问卷设计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 问卷调查资料收集(4学时) 重点内容:(1) 自填问卷法收集资料

(2) 结构访问法收集资料

(3) 资料收集方法的选择

(4) 调查员的挑选与培训

(5) 调查的实施与监控

第六章

实验研究(2学时)

重点内容:(1) 实验研究的逻辑与程序

(2) 实验的类型与设计

(3) 实验研究的特点

第七章 内容分析(2学时) 重点内容:(1) 内容分析方法

(2) 内容分析的程序

(3) 内容分析的特点

第八章 实地研究(4学时) 重点内容:(1) 实地研究及其特征

(2) 实地研究案例

(3) 实地研究的一般程序

(4) 观察法

(5) 访谈法

第九章:资料的整理与分析(4学时) 重点内容:(1) 定量资料整理

(2)统计分析初步

(3) 定性资料分析概述

(4) 定性分析技术

43

(5) 定性分析策略

(6)定性资料分析中的问题

第十章:个案研究(4学时) 第十一章:课程总结(2学时)

四、作业、实践环节

共有两次作业,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调研报告。

五、建议教材

[1] 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六、参考资料

[1] (美)艾尔·巴比 著,邱泽奇 译. 社会研究方法. 华夏出版社,2005.

执笔人:曾兴

教研室主任签字:曾兴

系主任签字:邓炘炘

44

《跨文化传播》(013062)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13062

英文名称: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授课对象: 传播学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4秋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A)(013001)

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课堂讨论,结合现实问题布置作业。 考核方式: 考查

课程简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课程重点内容包括从各个角度研究世界文化的不同类型,诸如语言、行动、空间、时间等各个层面的跨文化传播符号系统,跨文化传播的一般过程、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认识跨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掌握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知识,提高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不同类型;

2.使学生熟悉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知识和一般规律;

3.使学生掌握跨文化传播的一般技巧,提高跨文化传播的实际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跨文化传播的挑战(2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的挑战与重要性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及其组成部分

第二章:文化和传播(2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文化 第二节 文化与传播

第三章:文化的多样性(6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信仰、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节 多样的文化模式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身份 第四节 世界上几种典型的文化

第四章:文化的深层次结构(4学时)

45

重点内容:

第一节 文化的深层结构 第二节 世界观

第三节 作为世界观的宗教 第四节 不同世界观的比较

第五章:语言与跨文化传播(2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语言和文化 第二节 外语和翻译

第六章:非语言传播:行动、空间、时间和沉默所传达的信息(4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非语言传播的定义与作用 第二节 非语言传播的指导原则和局限 第三节 非语言传播与文化 第四节 非语言传播的分类

第七章: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商业领域(2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文化与商业环境 第二节 国际商业环境

第八章:文化对环境的影响:教育领域(2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文化与教育模式 第二节 多元文化与教育

第九章: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医疗保健领域(2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文化与医疗保健 第二节 多元文化与医疗保健

第十章:跨文化传播的过程(4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的过程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的障碍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的冲突

第十一章:共文化:生活在两种文化之间(2学时) 重点内容:

第一节 在夹缝中表明身份

46

第二节 两种文化身份的平衡与融合

四、作业、实践环节

共有2次作业,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跨文化传播案例布置作业,每次作业2000字左右。

五、建议教材

[1] 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自编教材.

六、参考资料

[1] 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 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主编).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执笔人:曾庆香

教研室主任:曾兴

系主任:邓炘炘

《视觉传播》(013063)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13063

英文名称: Visual Communication 授课对象: 媒体创意专业本科生 开课学期: 2春学期 学分/学时:3/48

先修课程: 图形创意(012044)

教学方式:

1、课堂讲授。

2、影像观摩研讨。

3、实际训练。 考核方式: 考试(论文) 课程简介:

本课程关注于中国的视觉文化特征及其价值。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和民族文化的横向比较来探析视觉传播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着重探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环境下的视觉语言价值。探讨发挥视觉符号的特殊审美意义和传播价值,以实现民族文化与视觉艺术、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视觉传播》是媒体创意专业的一门骨干专业教育课程,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极其重要。从教学目的来看,本课程将“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传播的范畴”。显然,这里的“视觉传播”比艺术工作者研究的“视觉艺术”传播范围更加宽广,意 47

义内涵更加深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视觉符号以及视觉传播的基本理论、相关知识;掌握绘画、摄影、电影、电视、网络多媒体等的视觉特点及传播规律,并能利用视觉传播的原理创作出具有视觉审美价值的作品。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视觉传播概述

(4学时) 重点内容:

1、视觉传播的概念及特征

2、视觉传播的起源与发展

3、视觉传播的学科性质与学术体系

第二章

视觉传播过程

重点内容:

1、视觉传播的生理机制

2、视觉传播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

视觉传播理论

重点内容:

1、图像志与图像学

2、格式塔理论

3、符号学理论

4、叙事学理论

5、精神分析理论

6、视觉奇观理论

第四章

视觉传播的社会功能

重点内容:

1、信息传播功能

2、娱乐消费功能

3、审美文化功能

第五章

视觉传播的接受与批评

重点内容:

1、视觉传播的接受

2、视觉传播的批评

3、视觉传播的伦理尺度

(4学时)

(4学时)

(4学时)

(4学时) 48

第六章

视觉媒介

(6学时) 重点内容:

1、美术的视觉传播

2、摄影的视觉传播

3、动画的视觉传播

4、电影的视觉传播

5、电视的视觉传播

6、新媒体的视觉传播

第七章

案例应用

(6学时) 重点内容:

个案分析:运用视觉传播的理论进行绘画、摄影、动画、电影、电视、网络新媒体的个案分析。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方面,课程进行过半时,每个学生根据授课内容,进行10分钟的PPT演讲。同时,通过播放大量的平面及影像作品,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具体影像资料进行视觉分析,通过实践练习加深理解。

五、建议教材:

自编讲义

六、参考资料: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美)保罗 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 陈龙,陈一.视觉文化传播导论.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4] 丁莉丽.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影像研究.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5] 任悦.视觉传播概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执笔人: 王建华 教研室主任:宫承波

系主任:

雷跃捷

《新媒体运营实务》(013064)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64

49

上一篇:三严三实专题发言材料下一篇:走进高三动员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