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科普能力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22-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重庆市科普能力建设的现状

1.1科普人才缺乏

一是科普人才缺乏。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科普统计》显示, 2014年全国共有科普人员201.23万人, 比2013年增加1.72%, 全国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14.71人。全国有24个省份超过平均水平, 包括西部地区的内蒙古、陕西、云南等, 而重庆市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仅为10.87人。二是科普队伍不健全。现有科技人员队伍年龄偏高, 科普工作手段单一, 难以有效利用新兴媒体开展科普工作。一些镇、街无专职科技人员, 企业从事科普事业的意愿较低, 科普人才队伍不健全。

1.2科普设施建设不足

一是现有科普场馆功能发挥不够。截至目前, 重庆市的科普场馆建筑面积为7万多平方米, 平均每万人拥有科普场馆建筑面积25.6平方米, 但参观人次仅有131万, 只超过了常住人口的4.38%。二是科普基础设施不足。经费投入不足, 科普设施建设少。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 (站) 、科普宣传栏等科普基础设施在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建设方面较欠缺。没有充分利用公园、广场、车站等基础设施开展科普宣传, 公众主动接受科普教育的意识不强。

1.3科普活动水平不高

一是科普活动策划水平不高。传统的科普活动形式难以满足当前公众对科普的需求;没有大力引进或充分借鉴吸收国外以及沿海发达地区采用先进手段和方式方法开展科普活动的经验, 使得科普品牌活动较少。据统计, 重庆市每年开展各类科普 (科技) 讲座1.1万多次, 科普 (科技) 展览约2 500次, 科普 (科技) 竞赛近900次。与北京、上海以及西部的四川、陕西相比, 差距较大。二是科普活动影响力不强。以政府为主体推动科普发展的状态尚未改变, 主办单位的主动积极性表现不够, 尚未设立市民参与科技事件和热点问题讨论的渠道, 直接导致科普活动参与度不高、影响力不强。

2提高重庆市科普能力建设的对策

2.1培养科普人才, 加强科普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科普人才培养体系。在2~3家探索开设科普相关专业和课程, 构建科普职业化教育机制;支持高校加强科普创作、科普管理人才的培养;依托重点科普场馆、科研机构等, 建设20个科普人才实训基地, 提高科普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联合科技、教育等部门开展科普相关人员的平行交流、培训和轮训。逐步建立和完善基层科普管理人员、科技教师、科普讲解员、科技记者等多级培训体系。

二是壮大科普工作队伍。出台《重庆市科普志愿者服务条例》, 发挥科普志愿者的动员和组织作用, 引导老科技工作者、在职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参加科普志愿者队伍, 加大科普志愿者服务大型科普活动和基层科普事业的力度。鼓励农村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做好本地区农村科普工作, 鼓励退休科技人员协助做好本社区、本村科普工作, 壮大科普队伍, 形成一支10万人左右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2.2推进科普场馆建设,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提升现有科普场馆能力。对已有的科普场馆进行规划分级、分批改造, 尤其是要充分发挥科普场馆的公共服务职能, 提高现有科普场馆的展示和管理能力, 推动科普与教育、文化、旅游相融合。重点支持特色科普场馆建设, 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建设专业的科普场馆, 加强“流动科技馆”建设。建立科普场馆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 在重庆大剧院、国泰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中拓展和完善科普功能, 加快标志性、专题性科普场馆建设, 构建科普资源创新和共享平台, 使综合性场馆和专业性场馆优势互补。

二是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和完善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功能, 引导社区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逐步增加科普宣传内容, 加强基层科普设施网络化建设。加强科普画廊、农村科普活动场地等基层科普设施的建设, 定期开放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 推动和引导青少年宫、文化宫、主题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增强科普教育功能,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力争到2020年, 社区科普活动室达到500个。推进科普资源数字化进程, 扩大科普受众面, 形成多元化、层次化的科普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2.3注重科普活动策划, 做强科普品牌建设

一是科学制定科普活动策划。通过培训学习, 转变传统的科普活动理念, 科学制定科普活动计划, 不断提高活动策划水平。吸收借鉴沿海发达城市尤其是科普活动做出成效地区科学制定科普活动策划的经验, 策划出主题突出且能体现时代特征、适应广大市民需求的大型科普活动。紧密结合创新、低碳、环保等社会热点问题, 集中力量在全市范围内策划一项科普活动, 实现科普效应倍增。

二是重视科普品牌建设。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 鼓励和引导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参与大型活动的筹划、设计和包装。通过品牌冠名、合作举办等多种形式, 加强对三峡大讲坛、科普大篷车渝州行、梦想课堂等科普品牌活动的打造。发挥广播、电视等媒体在科普宣传中的作用, 推出2个电视和广播科普精品和亮点栏目, 推动出版一批图书、电子出版物与影视等科普原创精品。强化企业产品宣传科普化, 打造有特色的企业科技体验馆和企业产品科普化旅游线路。组织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社会团体和企业科技人员开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科技惠民服务活动, 开设市民参与科技实践和热点问题讨论的网站、电话, 激发公众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 扩大科普活动的社会影响, 逐步形成科普良好格局。

摘要:本文通过对重庆市科普能力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 结合重庆市科普事业发展实践, 提出了对策, 以有效推进重庆市科普能力建设。

关键词:科普能力建设,探索,思考

上一篇:关于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探讨下一篇:空冷系统防冻难点及防冻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