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职报告五

2022-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述职报告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述职报告五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由省政府根据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经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规定,现将《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规期实施进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部署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良好。全省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省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1343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8780亿元,年均增长14.3%,远高于9%左右的预期目标,预计2008年将突破2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两年年均增长12.4%,预计2008年将突破40000元,达到2010年规划预期目标。财政收入进一步增加,2007年财政总收入324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5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分别增长15%和15.8%。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574元和8265元,两年年均实际增长9.6%和8.7%,均快于《纲要》年均增长6%的预期目标。

在主要预期性指标进展顺利的同时,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也比较好。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由2005年0.90吨标准煤,下降到2007年0.83吨标准煤,能耗水平居全国第3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连续两年实现“双下降”,2007年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5.21%和7.33%。2008年6月底,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13.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0%,提前完成规划目标。两年新增城镇就业超过1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规划目标范围内。

(一)城乡区域统筹。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2007年底全省村庄整治率达到35.4%,示范村和整治村分别达到1181个和10303个。“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乡村康庄”等工程全面实施,“十一五”以来累计完成河道整治建设8881公里,解决了58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用水和卫生厕所覆盖率分别达到87.5%和63.9%。到2007年底,等级公路通村率、路面硬化率和客运班车通村率分别达到97.4%、95.8%和88.5%,乡镇和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99.5%和95%,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覆盖面达到100%,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目标如期完成。“百万农户农民信箱”注册用户达到170万。两年半培训农村劳动力379.5万人,农民教育培训加快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新型城市化稳步推进。在全国率先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城市化水平从2005年的56%上升到2007年的57.2%。开展了新一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全面推行县市域总体规划,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不断强化,浙中城市群加快培育。城乡统筹力度加大,经济强县的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出台中心镇培育的政策意见和发展规划,以141个省级中心镇为载体,积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着力推进区域统筹发展,“三带三圈一群两区”的区域布局基本形成。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规划实施良好,区域发展环境改善,支撑能力和要素集聚能力增强。浙西南、浙西北丘陵山区和浙东沿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新进展。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等工程,区域协作和结对帮扶机制进一步完善,两年半新签山海协作项目1951个,实际到位资金381.4亿元。推进陆海联动,以船舶工业、临港石化和港口运输、海洋旅游、海水综合利用为代表的海洋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省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4%。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交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做好援藏援疆和对口帮扶工作,全力开展抗震救灾和对口支援四川省青川县的恢复重建工作。

(二)产业优化升级。

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全省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持续提高,两年年均增长32.4%,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1.22%提高到2007年的1.52%。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状况良好,已组织实施16个重大项目和967个重点项目。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有序推进。两年新建25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31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全面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2006年、2007年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达到1424件和2213件,均居全国第5位;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国际和国内外先进标准采标率达到71.3%。加快实施名牌战略,2007年底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21件、中国名牌产品290个,两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79件、中国名牌产品152个。

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完成1500万亩标准农田的建设任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组织达13223个。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形成,建立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00余个,蔬菜、茶叶、竹木、畜牧等十大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以上。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建成高效生态林业基地155万亩。“百万亩标准养殖塘建设工程”顺利推进。两年半完成68.78万亩。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强县强镇强村建设,建成省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21个、单项强县88个。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培育了纺织化纤、电子材料等12个全国性制造中心和移动通信及光通信基地、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基地等24个国内重要产业基地。2007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6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4.6%。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培育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16家,全省规模以上企业高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9.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277.48万千瓦。2006-2007年,全省共组织实施重点技术改造“双千工程”项目2481项,完成投资1596亿元。浙江华联三鑫年产140万吨PTA扩建工程、宁波钢铁项目l号高炉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镇海炼化年产

100万吨乙烯和新增炼油能力1000万吨工程、中远船务集团舟山修船基地等项目有序推进。

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大力推进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信息眼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全省服务业呈加快发展态势。前两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3%,高于GDP增速1个百分点,2007年达到7646亿元,居全国第4位;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达1.5万元,居各省(区)首位。服务业结构逐步优化,港口运输、专业市场、旅游等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杭州、宁波、温州三市服务业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三市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54.7%。总部基地、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创意产业园等各类集聚区建设开始起步,杭州下沙保税物流中心一期工程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宁波空港物流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三)社会民生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不断改善民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2005年8746亿元增加到2007年11161亿元,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007年底达到22057元。2007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796和36.4%,总体呈下降趋势。城乡居民住房条件逐步改善。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6.7和57平方米,廉租房覆盖面和受益面进一步扩大,累计有2.6万户家庭享受廉租住房政策。

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率先全面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省就业持续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下降,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3.51%和3.27%;新增城镇就业67万人和73.54万人,到2007年来城镇从业人员达1297万人。农业人口加快转移,非农从业人员比重由2005年75.5%提高到2007年的79.9%。在全国首次把农村低保户纳入就业政策帮扶范围,全省有5.02万户农村低保家庭获得就业援助。积极开展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工作,到2007年底帮助33.31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基本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加快工伤保险扩面步伐,完善失业、生育保险制度,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五大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2008年6月底,全省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05万人、990万人、1125万人、624万人和653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全面落实。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困难群众价格上涨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等制度,2008年6月底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4.6%和99.2%。2007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53%和98.6%。医疗救助工作稳步推进,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得到有效缓解。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200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1%,年末常住人口为5060万人。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两年累计发放奖扶金1.82亿元。开展省际合作,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管理。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推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工程,2008年起全面实施免费婚前检查和孕前检测。

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着力完善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加强政府立法,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和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加强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组织实施“五五普法”规划,深入推进“法律六进”活动,积极创建“民主法治村”、“和谐社区”和“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活动,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切实维护司法公正。法律援助深入开展,两年半来共办理和指派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9061件,受援人数达84831人。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006年和2007年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分别为94.8%和9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文化繁荣发展。

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全面实施,“四个一批”建设顺利推进,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文化投入大幅增加,2007年全省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达23.33亿元,占全省财政支出的1.29%。浙江美术馆、杭州大剧院、宁波美术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全面推进,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文化建设多项指标全国领先。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07年全省国家级文保单位总数已达132处,居全国第5位。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在全国率先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从2008年春季起为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十五年基础教育普及率提高到95.4%。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97.5%。加快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2007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6.92万人,在校生达到76.2万人。积极实施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行动计划,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

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健全人才工作政策体系,统筹开发各类人才。至2007年底全省每万人拥有人才数达到1186人。“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共选拔各类培养人员4479名,“万名公务员公共管理培训工程”完成16万名公务员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完成35415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万名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累计引进人才1.5万人。留学人员和博士后工作进一步加强,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8家。启动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希望之光”计划,公开招聘9400多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积极推进卫生强省“六大工程”建设,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底,我省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主要指标居全国领先水平。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应急指挥和信息报告等“五大体系”建设进展顺利,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2008年6月底,全省共建成30个疾控中心,设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00多家,服务站6700余个。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对农村基层卫生事业的监管和服务,医疗服务价格得到有效控制。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小康健身工程”深入实施,群众体

育全面开展。2007年底,省本级用于群众体育全面健身各项工程专项资金达5600多万元,创建省级体育强县18个、省级体育强镇263个,全省小康体育村这到1.5万个。实施“奥运争光工程”,在北京第29届奥运会上我省奥运健儿共获得2金、4银、1铜,并打破了一项世界纪录。2007年底,全省共举办国际性体育竞赛13项次、全国性竞赛5l项次、全省性竞赛154项次,成功举办第十三届省运会,成立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省体育运动训练基地、黄龙体育中心二期工程等竞赛场馆建设进展顺利。

(五)基础设施建设。

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水环境整治和保护成效明显,2007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率为84.7%,接近《纲要》目标。“十一五”以来,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总体进展良好。全省新增年供水能力12.45亿立方米,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常山芙蓉水库、湖州老虎潭水库、曹娥江大闸、永嘉楠溪江供水工程等工程已基本完成或已蓄(通)水发挥效益,长兴合溪水库等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海水淡化工程积极推进,日处理规模达7.7万吨。

能源建设积极推进。2006年至2008年6月底,全省新增电力装机1532.5万千瓦,人均电力装机达到0.88千瓦。华能玉环电厂、浙能兰溪电厂、浙能乐清电厂等项目提前投产。完成电网投资336亿元,新增500千伏变电容量1450万千伏安,新增500千伏线路1050公里,初步形成浙东浙西双通道、钱塘江南北双环线的主网架格局。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衢山岛风电场一期、龙游生物质热电联产等一批风电、生物质能和太阳能项目加快推进,新增水电装机64.82万千瓦。国家岙山石油储备基地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运输通道和枢纽建设,“两纵三横双枢纽多节点”的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形成。2008年6月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799公里,比2005年新增933公里。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公路拓宽、杭浦高速公路等建成通车。2007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56公里,铁路“三线一枢纽”工程加快推进,浙赣和沪杭铁路电气化改造完成,电气化铁路实现零的突破。杭州地铁1号线工程开工建设。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2007年沿海港口年货物通过能力和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4.5亿吨和612万标箱。分别比2005年新增1.57亿吨和244万标箱,完成内河高等级航道改造171公里。萧山机场二期扩建、宁渡栎社机场扩建、温州永强机场扩建等工程进展顺利。

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宽带网接入和扩容工程加快推进,通信总用户数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6月底达到6206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76.5%,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到639万,年均增长率超过30%。通信网络建设有序推进,全省局用交换机容量3245万户,移动交换机容量7276.6万户,长途光缆线路2.6万公里,接入网光缆线路达到15万公里,建成全省信息应用体系主体框架。电子商务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加入互联网的中小企业超过10万家。有线电视网整合与数字化工程进展顺利。

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以来,完成602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水库下游的防洪安全度,全省各大流域和主要平原的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小流域防洪避险体系基本建成。制定了48个省级专项应急预案、应急保障行动方案和124个省级部门和单位的应急预案,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建立完善防御台风的组织和管理体系,加强防御台风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启动“强塘固房工程”建设,防灾避险能力不断提高。

(六)资泺环境保护。

循环经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加快推进,2007年我省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建立了节能降耗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结合“十百千节能行动”,组织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两年下降7.49%,2007年能源利用效率达到38%左右。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进一步推进,全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2005年的53.1%提高到2007年的60.3%,水泥散装率从2005年的63%提高到2008年上半年的70.02%,全省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33亿元平方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1.76亿元平方公里,居全国领先水平。全省资源综合利用生产企业增加到400家,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达到5200万吨。

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总体目标如期实现。2007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置分别比2005年下降3.1万吨和6.3万吨。2008年上半年,地表水省控断面达到三类标准以上比例为65.7%。工业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强,以“五整治一提高”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初显成效。在全国率先实现县以上城市都建有污水处理厂,2007年底全省县以上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8.2%和83.6%,比2005年提高12.4和5.3个百分点。2007年11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均大于292天/年。组织实施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不断加强,已建成7个省级以上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

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出台《浙江省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试行办法》,建立覆盖全省八大水系源头地区的生态财力转移支付制度。推进省级开发区完成生态化建设和改造,累计安排1148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全省累计建成重点公益林2176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0.37%。两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175平方公里。率先开展瓯江河道生态修复全国试点工作。2008年6月底全省有43个县(市、区)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11个县(市、区)获得“省级生态县(市、区)”称号。安吉县被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

(七)开放型经济发展。

外贸实现快速增长。全省外经贸体制不断完善,大通关建设进程加快,贸易摩擦应对机制进一步健全。2006年至2007年进出口年均增长28.3%,累计达3160.1亿美元;出口年均增长29.2%,累计达2291.9亿美元。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所占比重从2005年的39.4%提高到2007年的43.3%,出口商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进口增长加快,服务贸易开始起步。

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在美国、德国和俄罗斯成功举办“中国浙江周”活动,在北京举办结构调整重大项目推介会。至2008年6月全省累计引进

外资248.9亿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逐渐增多。外商投资重点领域从传统行业逐步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能力有所提高。

对外经济合作不断扩大。积极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加强境外重要资源的合作开发,重点促进与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资源开发合作项目,大力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十一五”以来,全省境外投资年均增长83%,企业境外投资机构数居全国第1位。至2008年6月累计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54.2亿美元,创办了4家国家级境外投资贸易园区。

(八)体制改革创新。

微观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启动实施杭州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嘉兴、义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温州、台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开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试点,中小企业信贷制度改革试点扩大到14家金融机构。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省属国有企业从25家调整到21家。出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业绩考核、监事会和职工董事制度建设等相关办法,加快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体系和企业治理结构。

现代市场体系更加健全。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探索工业用地出让年限分阶段实施制度。进一步推进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试点,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实施范围由6个行业扩大为8个。全面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嘉兴、杭州等地探索开展排污权总量控制和市场化交易改革,丽水等地探索林权、矿权等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基本完成,城市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加快推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入库企业数近80万家,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库涵盖全省4600多万人口。

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省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在16个县开展行政机关内部审批职能整合与集中改革试点。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建立省政府规划协调会议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项目代建制试点,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信息管理系统覆盖全省。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2007年全省财政新增财力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3%。积极探索政府扁平化管理体制,在义乌开展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改革试点,在25个县(市、区)开展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乡镇机关内设机构数精简16.5%。稳步推进事蝉位和行业协会改革。1600多家生产经营类和中介服务类单位已批复改制,1346家应脱钩的行业协会全面完成“三脱钩”任务。

二、“十一五”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经过两年半的努力,我省“十一五”规划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社会民生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开始步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预计到2010年,《纲要》提出的19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大多能够按期完成。按实现难易程度,可分成两类:第一类为可以达到或超过2010年目标值的指标,包括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非农从业人员比重、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进出口总额、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14个指标。第二类是实现2010年目标有一定难度的5个指标,即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置、第三产业增加值、城市化水平,其中: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是国家分解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实现目标任务十分艰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是体现结构调整的重要指标,从发展趋势看,实现目标会有差距;城市化水平是反映城乡人口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目前进展较慢,但通过努力可基本达到2010年预期目标。

从《纲要》实施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完成目标任务艰巨。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但由于能耗基数相对较小,完成规划提出的节能降耗目标压力较大。2006-2007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3.82%。比规划目标的年均进度低0.55个百分点。要实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20%的规划目标,2008-2010年必须年均下降4.73%,比前两年的年均降幅高0.91个百分点。在节能降耗已经做出较大努力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幅,难度很大。同时,我省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发展趋势,也进一步加大了节能降耗的难度。自2004年起,我省重工业增加值超过轻工业。结构重型化趋势开始显现,特别是近年来一批石化、钢铁等高耗能项目陆续投产,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每年增长1000万吨以上标准煤,给节能工作带来较大压力。

“十一五”以来,我省深入推进污染减排工作,前两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平均每年下降1.55和3.15万吨,但与规划目标相比,化学需氧量降幅未达到进度要求。由于环保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今后两年完成污染减排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经济总量快速增加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会不断加大,特别是随着高污染存量经济的逐步退出和排放总基数的下降,实现同等降幅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个较长的过程,虽然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取得阶段I生成效,但化工、医药、制革、造纸、印染等行业和面大量广中小企业的污染整治难度仍然较大,污染物减排形势不容乐观。

总体上看,目前节能减排的阶段性成效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淘汰和限制一些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取得的,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机制相对滞后,一些企业尤其是众多民营企业缺少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展不快,服务业比重提升缓慢。“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但从实施情况看,产业结构转型进展不快。工业产业层次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不高,2007年为20.2%,两年仅提高0.7个百分点。随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重要增长点,但由于产业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快速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难度较大。农业经营规模化、品牌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力不强,农产品加工率仅30%左右,农业标准

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的兼业化、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农业效益水平仍然较低。

更为突出的是,服务业比重提高相对缓慢,与规划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的目标任务存在—定差距。虽然近几年大多数年份服务业增速快于GDP增速1个百分点以上,但由于工业盘子大、增长速度快,2006年和2007年服务业比重比上一年仅分别提高0.1和0,6个百分点。按目前的三次产业发展趋势,完成2010年三产比重45%的目标有相当难度。当前,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时期,由于客观和主观等诸多方面因素,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想尚未根本改变,企业服务外包意识不强;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仍然比较突出,服务业许多行业过于依赖政府投入,较为普遍地存在竞争不充分的问题,缺乏自我发展、内生发展的机制和动力;在税收、融资、生产要素价格等政策上,对服务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大。此外。服务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和方法不够完善,国家统一的现行统计制度不能全面反映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是三产比重偏低的因素之一。

(三)城乡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尽管近年来,我省社会发展步伐显著加快,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十一五”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2006-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7%,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0.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5年的2.45:1扩大为2007年的2.49:1。我省农民收入80%以上来自非农产业。但受当前企业经营困难和技术进步替代效应的影响,农民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难度加大。农业经营面临着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小规模农户增收慢、低收入农户增收难问题尤为突出。我省家庭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还有111万户、271万人,这些农户年龄偏大、能力偏弱,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易受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影响,增收缺少稳定的渠道和长效机制。

近年来,我省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同城市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行政村生活污水没有处理,沿海和山区不少农房安全隐患尚未消除,生产生活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依然较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尚处于试点阶段,农村教育质量与城市差距仍然较大,卫生资源仅为城市的三分之一。公共文化活动设施不够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四)投资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增多,重点工程推进难度加大。近几年来,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体的重点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投资增速趋缓,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实施的推进难度加大。一是国家出台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调控政策,一定规模的新开工项目上网向社会公布,审批、审核环节更加严格规范,项目前期工作周期明显拉长。二是国家实行严格土地管理和严把土地闸门的政策。一些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电力、水利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用地量大,而且需要占用包括基本农田在内的大量耕地,建设用地的“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补划”的难度很大,成为影响项目推进的重要制约。三是国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银行融资难度加大,特别是近两年央行连续加息和上调准备金率,项目获得贷款较难,包括民间借贷在内的贷款利率大幅上涨,融资成本和项目财务费用不断上升。四是政策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征地拆迁成本不断提高,节能环保要求更加严格,需要国家审核批复及跨地区实施的线性重点项目,协调和推进的难度越来越大。

(五)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改革攻坚难度增大。我省体制改革总体上走在全国前列,但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仍未到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还存在一些体制制约。要素市场化改革亟待深化,水价制度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方式有待规范完善,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不强,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机制不够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到位,民营企业进入自然垄断、行政垄断行业和领域的“玻璃门”依然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用地难问题仍十分突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资源配置及其作用发挥,与政府的公共服务要求还有差距,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比较突出。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对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的要求更高,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难度更大,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特别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较之于全国更罩更深程度地遇到经济快速发展与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并存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更强烈地感受到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深化体制创新的内容更多,对改革攻坚的要求更高。 总体上看,我省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素质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是经济发展中共性问题在浙江的具体反映,其本质和根源是发展方式问题,必须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努力加以解决。

三、进一步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对策措施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一系列带有转折性、阶段性的深刻变化,浙江经济已经进入了调整转型阶段。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长趋缓,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还在加深,石油、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国际金融市场风险还在不断显现。从国内看,宏观调控保持连续性,价格上涨压力还在加大,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因素依然较多,能源资源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更为严峻和复杂,主要面临四方面的“双重压力”:一是一定时期内将面临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速下滑和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双重压力;二是将长期面临能源资源供给短缺和价格高企的双重压力;三是面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自身竞争优势逐步弱化的双重压力;四是面临保持经济平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

下一阶段,进一步推进“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适应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的变化,把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经验与浙江新阶段的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方针,围绕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抓住影响发展全局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确保“十一五”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在发展目标上,更加体现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要求。从评估情况看,《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合理,预计大部分指标都能如期完成,少数难度较大的指标要通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争达到或接近预期目标,建议《纲要》中的主要发展目标不作调整。下一阶段《纲要》的实施

,要按照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践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均衡性和普惠性,着力解决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下功夫。在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上下功夫。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推进就业促进、全民健康、惠民安居等“十项工程”,着力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按照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的要求,开展低收入家庭生产经营帮扶、下山异地脱贫和就业引导服务,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调整机制,使城乡低收入群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创新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政策举措,深入实施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完善以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为重点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扩大民生领域覆盖范围,确保各级财政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与价格指数挂钩的收入保障措施。完善能适应价格水平变化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

(二)在结构调整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以产业优化升级为基本途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着力提升创新体制环境、创新平台载体、创新项目水平和创新人才队伍,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联动推进技术跨越战略、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增强全省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针对三产比重上升缓慢,制定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打破政府垄断,集聚服务业专门人才,建立健全服务业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加快实施服务业“六个一批”工作抓手,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软件、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培育总部经济和服务外包基地,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提升服务业的水平和比重。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整合提升各类省级以上开发区,培育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制造基地,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先进临港等优势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深入实施“958”行业龙头企业技术赶超计划、万亿技改促进升级计划和技术改造“双千”工程,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推动我省从制造大省向创造强省跨越。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深入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确保全省3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百万亩标准鱼塘、标准渔港建设和“强塘固房”等工程。努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在经济布局上,加快推进三大产业带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全省“三带三圈一群两区”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科学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在更高起点上优化我省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集聚、集约、创新、率先发展的要求,加快三大产业带建设,有效实施产业带规划年度重点工作计划,重点抓好规划政策引导、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要资源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等工作。着力提升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水平,加快制定实施港航强省建设规划,深入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加快“三线一枢纽”、杭州萧山机场二期扩建、绍兴—嘉兴跨江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开发区、工业园区功能整合,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国际性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深化温、台两市的实施规划,推动科学围涂、生态围涂和合理利用,加快温福和甬台温铁路建设,早日开工建设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三门核电厂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引进发展一批高层次的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临港重化工产业项目。加快推进金衙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建设,进一步培育浙中城市群,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杭新景高速公路、滩坑电站建设,加大金温铁路扩能改造、杭金衢高速公路拓宽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科学有序、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加强生态屏障建设,进一步促进生态型经济发展。

(四)在资源环境上,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和土地集约利用。实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结构、技术和管理等三方面的节能减排力度,把好市场准入关,严格执行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考核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坚决控制新的高耗能项目,全面禁止新的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电力、钢材、建材、造纸、化工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并防止落后产能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强化公共机构和大型建筑节能,加强交通运输行业节能降耗,着力推进全民节能行动。全力推进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加快编制实施《浙江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全面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加大江河水系源头生态建设力度。严格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进一步完善流域排污总量控制实施机制,加快推进重点城镇、钱塘江流域临江城镇和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不断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加快构建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全面实施“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积极倡导零用地技改。研究制定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节约集约用地监测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定期开展各市县及开发区、园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

(五)在重大建设项目上,突出抓好“三个千亿”工程。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与“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的衔接,保持重点建设的连续性。推进千亿基础网络、千亿惠民安康、千亿产业提升工程建设,重点构建较为完备的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网络,实施一批强塘固房、社会事业、保障救助、生态环境、帮扶致富、防灾减灾重大项目,建设一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项目。强化要素资源保障,重点建立资金、土地、环境保障机制,优先安排信贷计划和财政性建设资金,优先安排土地利用指标,优先支持和重点保证重大项目所需的环境容量。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前期推进和实施机制,探索建立重大项目会审制,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完善重大建设项目的联动机制,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联动,加强跨区域重大建设项目的地区联动,加强项目前期和实施的联动,加强项目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的联动,确保重大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六)在体制政策上,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的发展环境。加快体制创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推进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实施创新驱动的体制改革,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的政策,探索开展产业投资基金试点,促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扩大政府部门审批事项的整合与集中改革试点,继续推进强县扩权改革。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规范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扩大阶梯式水价制度、差别电价制度、生态补偿、排污权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等改革试点。继续深化民营经济公平市场准入机制改革,引导企业加快经营管理创新,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开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试点,规范和减少行政收费,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扩大中心镇试点范围,加强和改善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全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继续推进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

在继续抓好“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的同时,进一步深化规划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谋划下一个五年发展的美好蓝图。

根据省人大的中期评估审议意见,省政府将在原“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和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力度。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帮助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赢得一个又好又快的发展期,给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2篇:“2015年之后的工作和生活技能”全球论坛报告(五)

分专题会议

绿色TVET的教学、学习和培训

——Erik Swars(瑞士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高级国际经理)

——Georg Spéttl(德国不莱梅技术和教育研究所所长)

——Dagmar Winzier(UNESCO-UNEVOC项目专家)

本分会由Rupert Maclean(香港教育学院联合国TVET和终身学习讲座教授)主持。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年)》试图将可持续发展(SD)的原则、价值观和实践融入教育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以应对21世纪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发展面临的挑战。

绿色TVET对于实现向绿色经济增长和绿色社会过渡,从而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绿色经济要求劳动力接受过恰当的技能培训。但是,当前技能发展落后于劳动力市场(可再生能源、能源利用率等新兴行业领域新增的许多工作岗位)对技能的需求。绿色TVET有助于弥补市场对于能够获得体面工作和社会福利的技能的需求缺口。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并落实绿色TVET,必须反思和调整教学、学习和培训的方法,提升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并改变行为方式和态度。

瑞士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SFIVET)作为瑞士政府扩大的“清洁技术行动”的一部分,负责监督和检查所有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在传递“资源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有关信息、为TVET合作伙伴提供支持方面的表现情况。

TVET项目培训的绿色技能包括职业特殊技能和通用绿色技能。瑞士TVET项目的培训计划中包含许多职业所需的绿色技能培训。尤其是“废物分类回收利用”和“综合环境”这两个主题在超过70%的培训计划中都有涉及。TVET项目新进展的最大潜在价值在于通过废物利用稳定物价,据调查,约60%的职业与其有关。在瑞士双元制中引进新的绿色技能培训模块,是实现瑞士经济绿化的关键举措。

“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承诺”在TVET领域尚未得到落实,即目前TVET向可持续发展教育转型的范式尚未建立。因此,需要在兼顾生态兼容性、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同时,探究学生如何确定可持续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为解决这些问题,不来梅大学和德国联邦职业教育和培训研究所(BIBB)开展合作,试图开发新课程系列。其核心理念是工作流程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制定。新课程系列将用于当下的教师培训中。

从UNESCO-UNEVOC的角度来说,绿化TVET就是朝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目标不断努力的过程,即对于21世纪面临的气候变化、生态体系恶化和社会不公平现象等挑战导致的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变化作出积极响应。

进一步考虑绿化TVET理念是如何影响学习和培训的以及影响产生的后果是什么,是非常必要的。有些工作岗位可能会发生略微变化,有些则可能变化巨大,还会出现一些新兴岗位。因此,考察各类工作岗位的培训需求至关重要。此外,还要认识到绿化TVET的推进效果如何在三个层面共同努力:在制度层面上,需要改变制度 / 职业 / 实践 / 教育框架,增强地方的积极主动性,并发展相关能力;在国家层面上,需要制定协调的、具有一贯性的绿色增长政策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强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全球层面,需要分享基于证据的政策和实践,促进部门之间的合作,并支持能力培养和研究。

包容性社会所需的技能

—— Madhu Singh(德国UNESCO学习协会高级项目专家)

—— Hervé Huout-Marchand (UNESCO驻达喀尔办事处TVET 专家)

—— Jose Fernando Araya(哥斯达黎加国家培训学院对外合作部门主管)

—— Margarita Pavlova(香港教育学院终身学习研究和发展中心 UNEVOC中心主任)

—— Steve Cumming(万事达卡基金会青年学习项目经理)

本分会由Harry Stolte(马格德堡大学UNEVOC中心/德国国际合作公司(GIZ)TVET人力资源发展组组长)主持。

气候变化极大推动了所有国家和行业对劳动力和技能供应的需求。要合理利用向绿色经济过渡的契机,必须发展资源节约型工艺和技术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些工艺和技术通常被应用于产业经济,而这样一个事实经常被忽略,即非产业和非正规经济部门对向绿色经济过渡也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些部门也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年轻人和成人的失业问题及身陷“无出路的”职业的问题。因此,要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挑战在于要绿化所有的工作;要将针对成人、农村人口和非正式就业者的培训项目视为TVET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认证是绿色技能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可以将绿色技能发展纳入终身学习和社会包容性框架内。

香港教育学院终身学习研究和发展中心与联合国终身学习研究所(UNESCO-UIL)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先前学习认证方面绿色能力的融合”的研讨会。会上提出的关键建议是将绿色核心技能框架融入先前学习认证流程。当前制度化的实践尚不认可个人在正规教育体系之外获得的资源、身份和经验。这些资源没有被作为技能发展的基础材料得以恰当认识和使用。而且,当前技能养成的机会太少,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而在有技能养成机会的地区,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质量也往往不高。

绿色技能发展既要求职业人发展新技能,也要求培训和提升现有技能,比如新兴职业——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环保设计师。绿色核心技能框架应该囊括通用技能、关键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个人内在能力、现有技能提升以及关于新兴绿色职业的特殊技能。

绿化TVET也有助于推动撒哈拉以南非洲包容性社会构建所需技能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和绿化TVET是相辅相成的。绿化TVET也是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围绕新兴职业岗位的重要响应。绿色经济趋势确实刺激了经济增长。但是,除了地区经济增长,其尚未转化为社会发展或社会包容性的推动力。而且,失业率反而增长了。

该地区现有教育目标的评估指出了存在的大量办学挑战,其将对TVET的发展造成冲击。在该地区很多国家中,教育质量仍很低,而且有数百万儿童失学。比如,萨拉哈以南非洲国家中60%都只能实现全民教育六个目标之一,只有塞舌尔群岛(Seychelles)可能实现全民教育的六个目标。农村地区女孩受非学业目标的影响最大,并且经常被致力于实现目标的行动忽视。2015年后目标必须包括资助教育的具体目标。基本的和通用的技能,如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和创业技能等,对于提升TVET项目的效力也至关重要。

在该地区,国家层面的TVET绿化政策日益增多。但是,政策实施远远落后于政策起草。UNESCO-UNEVOC、UNESCO BREDA和其他联合国机构还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以试图解决西非地区GTVET绿化问题。

拉丁美洲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受农村贫困驱动,其城市化率已达到80%。该发展意味着绿化社会面临巨大挑战。但是,这些巨大挑战也带来了大量的技能发展机遇。为此,一些国家已经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国家政策,但政策实施严重滞后于政策起草。当前需要的新培训项目包括针对有机食品生产者、林业工人、水处理工人、流域管理者、风力系统安装工和其他新兴职业者等的培训。

TVET发展展望

——Simon Bartley(世界技能竞赛主席)

——Olga Oleynikova(国际职业教育和培训协会(IVETA)主席)

——Cristina Martinez(OECD知识共享联盟顾问)

——Peter Greenwood(欧洲培训基金会(ETF)证据导向的政策制定部门主管)

——Borhène Chakroun(UNESCO巴黎总部青年、知识和技能发展部门主管)

本分会由Simon McGrath(英国诺丁汉大学高等、成人和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国际教育和发展方向教授)主持。

新的发展和教育议程包含UNECSCO 2015年后的教育定位,确定了TVET的目标和指导原则。同时,《上海共识》对于TVET变革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其能为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支撑,且适用于UNESCO的工作和生活技能承诺。在践行该议程时,综合考虑可以反映2015年后TVET特点的潜在新思想、新行为主体和新工作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技能大赛的哲学是通过竞赛赢得全球对TVET的关注,建立学习者的自信和动力,并提升TVET的质量和形象。世界技能大赛强调要关注学生,包括其治理结构内所有决赛选手的心声。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技能需求,这是我们需要分享技能,并了解世界不同地域需要何种技能的原因。自下而上考虑问题是很重要的,比如:为什么我们用这些材料而非其他材料?义务教育应该教育孩子如何生活,其他教育则应承担学徒培训和继续教育。未来,专业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技能发展将由教育体系和雇主共同驱动。

国际职业教育和培训协会(IVETA)作为国际合作方面的一个积极推动者,在TVET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指出了提升TVET吸引力的重要性,并指出“TVET对于年轻人没有吸引力”的假设是错误的,例如,芬兰有50%的年轻人选择TVET。IVETA正在致力于培训和提升TVET教师的技能,特别是ICT技能,也在努力探寻TVET如何向全球公民传授技能。挑战之一是构建有弹性的技能,即确保年轻人能够在世界上生存的技能。

OECE近年来一直积极研究年轻人就业问题。目前全球很多年轻人正面临就业危机,特别是在西班牙、南非等高失业率国家。OECD注重深入了解高收入职位和自主权之间的衔接,以及从技能到青年人才之间的衔接。我们需要意识到,年轻人更频繁地经历着非正式就业。OECD与其他机构一直在为20集团国家的年轻人提供工作支持,并一起出版了“为年轻人群体推动更好的劳动力市场结果”(OECD和OLD, 2014)。要解决就业问题,尤其是高质量的就业,就必须寻求长期的应对策略。为此,实现TVET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变革过程的一部分,还要考虑越来越多的代际之间的工作问题,需要同时与年老的和年轻的工人接触。从国家层面了解这些问题是基础。

全民教育已经开展了20年。现阶段,其强调构建国家长期发展愿景的重要性,要求在政策研讨中系统吸纳年轻人的声音。应用于工作世界的技能也适用于日常生活,因此,将工作和生活技能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进行讨论是有意义的。这使TVET成为2015年后议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此外,局限于国家范围内举办TVET发展讨论已经不可行了,因为单纯的国家劳动力市场已经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劳动力全球化。就此而论,需要构建一个全面统筹的政策路径,其能够阐明质量的构成要素,并且能够构建良好的国际质量指标;需要考虑如何在治理结构中构建有效的TVET体系,如何把教师角色置于核心位置,以及如何强化“学会学习”;需要完善技能持续更新的支撑机制——就业指导是所有转变的关键,必须更加关注和强化公共管理。综上所述,我们迫切需要打破“无工作岗位-无工作经验-无工作岗位”循环面临的挑战。

对于UNESCO,平等是技能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全球的生产流程都在发生变化,谁可以获得所需要的技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TVET 必须处理好如下四个问题:量——人的寿命更长了,人口更多了;多样化——技术、网络在线、混合学习等;速度——技术环境和政治变革的速度;有效性——由于利益相关者对TVET了解甚少,对其普遍质疑。

UNESCO目前的TVET工作有三大支柱:《上海共识》;正在进行中的“修订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2015年后议程。

第3篇:2012年五学会迎春报告会在京举行

2012年1月9日,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五学会联合主办的“2012年迎春报告会”在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与嘉宾、上述五个学会的负责人和会员以及有关专业人员共计180余人出席了迎春报告会。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朱雪芬、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赵驰、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彦敏、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付于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吴幼华、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裴相精等分别致辞和向广大会员拜年。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秘书长李树君主持了迎春报告会开幕式并致欢迎辞。报告会由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韩鲁佳主持。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如何确保食品和农副产品安全,以及如何更好的研发及使用食品加工装备、监督检测仪器并在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保障食品安全,这是我们机械口相关学会广大会员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我们相关科技人员所面临的重大任务。因此,经五学会共同商议,本次迎春报告会主题为“食品安全与装备保障”,特别邀请了两位在食品安全和食品装备领域著名专家作为报告人。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 胡小松教授围绕《我国食品安全的迷与思》的主题,从世界范围内诸多食品安全的案例入手,概述了我国从追求“吃饱”、到追求“吃好、吃的更丰富”,再到今天追求“吃的更营养、更健康、更安全”的漫长历程,深刻分析了食品安全事故产生的诸多原因和影响因素,澄清了许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迷茫和错误概念,介绍了涉及食品安全的诸多新技术,并提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若干办法。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李树君研究员针对“大力发展食品装备制造业,支撑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主题,从食品加工装备业国内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国外发展现状及趋势、食品加工装备业科技发展成就等方面,较详尽的介绍了如何发展全产业链的食品装备制造业以确保食品安全。

从2007年开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11年加入)等机械行业五个学会联合举办的迎春报告会已连续举办了六届,报告会围绕行业工作或广大会员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邀请有关专家作报告,以启迪思路,加强合作与交流,已成为五学会的一个品牌活动。如2007年主题为“生物制造工程”,2008年主题为“机械工业的增值服务”、2009年主题为“全球经济危机与中国制造”、2010年主题为“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2011年为主题“国际形势与军事热点”。本次报告会由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承办,会议聚焦食品安全这一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术气氛热烈,报告会在与会领导和广大会员的高度评价中圆满落幕。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第4篇:五查摆五强化自查报告

学校全体党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开展“五查摆五强化”学习教育活动。作为一名教师党员,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对自己进行深刻反思,努力加强自身党性修养,提高党性意识。

按照“五查摆五强化”的活动内容和相关要求,现对自己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做以下自查:

查摆信仰信念是否动摇,强化政治定力。我经过认真的反思,一直相信自己的信仰坚定,坚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在此基础上,我会再接再厉,不断强自己的政治定力,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

查摆纪律规矩是否松弛,强化党的意识。我发现在这一方面,自身还存在一些小的问题,有时对党员活动不是非常积极,会拖拉实训部交待的工作,没有高质量的完成领导交待的任务,不过我已经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加以改正,接下来,我会我会强化自己的纪律意识,积极参加党员的各项活动,始终关注实训部的工作,努力为学校做好服务,端正自己的态度,始终把党放在第一位。

查摆宗旨意识是否淡薄,强化师生观念。经过自我反思,我的宗旨意识保持基本正常,在师生观念方面做得比较好,经常与师生的联系,和任课老师经常沟通,经常下学生宿舍,与谈心,解决他们生活和心理上面的问题。对此,我会继续保持下去,更好的为学生和任课老师服务。

查摆精神状态是否懈怠,强化担当精神。我能时刻提醒自己,在思想上,要与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保持高度一致,并时刻以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状态方面,我从来都不曾松懈过,且做事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以后我会继续努力,保持这个良好的习惯。

查摆德行表现是否缺失,强化道德修养。在这一方面,我能够做到诚实待人,言行举止文明,尊重领导和同事,礼貌待人。但是在做事的主动性和条理性面还有一些欠缺,我会在以后的时间里改正这个缺点,积极主动完成各项工作,保持工作工程中的条理性,同时也保持自己优良的道德修养。

通过这次五查摆五强化,对我自己来说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再次教育,工作学习的再考验。通过大家的批评和帮助,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我一定要坚持把自己的行为习惯制度化,把知识结构常态化,坚持用自己的行动和形象给身边的学生立好标杆、树好榜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第5篇:五查摆五强化问题报告

根据学院党委组织部要求,对照“五查摆五强化”的内容,现对本人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查摆和剖析,请组织查核。

第一,查摆信仰信念是否动摇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能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与党中央和学院党委的决策部署高度一致,注重自身党性修养,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我从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信仰宗教、不推崇西方价值观念。担任班主任,积极向学生普及党的知识,发展推荐优秀学生向党组织靠拢。所以本人在信仰信念方面是合格的。

第二,查摆纪律规矩是否松弛

本人能够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党章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从未在任何场合发表和传播同中央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并能在平时的工作中始终保持政治敏感性,不做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不当“两面人”、不顶风违纪搞“四风”、不拉帮结派、不搞团团伙伙等。按规定缴纳党费、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及学习、对党忠诚。所以本人在纪律规矩方面也是合格的。

第三,查摆宗旨意识是否淡薄

本人能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服从和服务学院发展大局。自从成为学生工作处一员,我能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方面,我能积极起协调,凡涉及为师生服务方面的问题,都能全力推进、落实,避免不推诿扯皮现象。没有出现优亲厚友、假公济私、损害师生利益等问题。所以本人在宗旨意识方面也是合格的。

第四,查摆精神状态是否懈怠

在这方面有些问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逃避责任、工作和学习上得过且过”等思想表现和工作表现。有的时候还会对于现状有抱怨,自我牺牲和自我奉献精神还是不够的。

缺乏高度的学习热情和持续的积极内在驱动力,对领导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存在畏难情绪。 所以本人在精神状态方面是不太合格的。 第五,查摆德行表现是否缺失

就个人道德情操而言,自认为是比较高尚的,我能自觉学习贯彻校园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单位,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师德师风和学校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争名夺利、不假公济私、不奢侈浪费。与同事和睦相处,能做到讲奉献、讲公德、讲诚信。凡事能以大局为重,以师生利益为重。不收取外单位人员的宴请、礼品及有价卡证。

在社会,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不损害社区公共利益,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不参加赌博、迷信等有害活动,不出入酒吧、会所等高消费场所。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所以本人在德行表现方面是基本合格的。

第6篇:“五查摆五强化”个人查摆报告

按照“五查摆五强化”的活动内容和相关要求,现对自己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剖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业务知识不足,理论学习不够。主要表现在日常的文书制作、汇报总结材料等方面基础不牢;偏重日常企业监督检查,往往是上级要求学什么就学什么,与工作关系密切的多学,与工作关系不大的少学甚至不学,常常是需要什么学什么,急用什么学什么,缺乏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存在实用主义,对理论学习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2、政治学习不够,思想意识还比较浅薄。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基层的普通党员也干不了什么大事,没有深刻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至于为群众服务意识的淡薄,没有把这些信念和宗旨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目标,致使理想信念有所淡化,对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抵制和批评不够自觉,总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3、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时间久了,会有一种厌倦的情绪产生,对待工作有时抱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最好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可以把事情做好。有时除了自己必需完成的以外,可以不做的就不做,省得惹祸上身。

二、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公仆意识。不断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人民公仆的理论改造自己;真正把本职当作党赋予每个党员的任务和使命,按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来实践。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自觉实践"三个代表"这一重要思想,真正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2、不断深入学习改造,提高综合素质。目前对我而言,最大的问题是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我的知识水平,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我要狠下决心,提高对学习业务知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务实基础,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热爱本职工作,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多向周围的同志请教。

3、严格自我剖析反省,强化担当精神。剖析自己的过程是正确认识自己、深刻认识问题的过程,是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具体行动,也是对自己的实际考验。我觉得我不能就滞留于现状,我要做到真正剖析自己,要为自己定好位,牢牢把握“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这个定义,正确地对待群众提出的各种意见,从群众意见中看清自己平常没有察觉或没有引起重视的缺点和不足,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才能使自己更快地进步。

第7篇:2016年五查摆五强化自查报告

五查摆五强化自查

按照“五查摆五强化”的要求,现对自己思想、工作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查摆,总结如下。

1、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对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没有组织或参与过任何封建迷信互动,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西方价值观念坚持批判主义的态度进行理解,具有坚定的政治定力。

2、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律制度、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从未发表和传播过任何与国家法律规章制度、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矩相违背的言论,在党的生活中从未搞过拉帮结派、团团伙伙的行为,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纲领、方针和各项政策,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按时交纳党费,严格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办事、认真完成党的任务,坚持理论学习,不断强化党员意识。

3、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牢记党的宗旨,在工作中结合自己的岗位,能够积极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主动的解决学生和教师在图书馆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没有吃拿卡要、假公济私的行为。

4、在工作中认真努力,追求进步,不敢懈怠。但有时由于缺乏承担重要工作的勇气和信心,习惯于按部就班和听从领导安排,担当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足。今后我将坚持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在实践中提升业务工作能力,遇到问题时要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提出创新思路,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和创新精神。

5、在工作和生活中,时刻注意保持良好的德行,注重个人品德,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诚信友爱,没有做过违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行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今后我将继续坚持并进一步加强道德修养。

第8篇:小学五五普法工作自查报告

“五五”普法工作自查报告

“五五”普法开展以来,我校认真按照“五五”普法要求,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广泛发动、创新载体、发挥优势、学用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全校师生员工参与“五五”普法的积极性,普法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根据烟台市教育局《关于组织开展全市教育系统“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校“五五”普法工作开展情况,认真进行了自检自查,现将我校“五五”普法工作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思想认识 自2006年“五五”普法工作启动以来,我校始终把“五五”普法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汇报、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到位,“五五”普法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首先,为进一步加强依法管理工作,我校把依法治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实做到了一把手亲自抓,其他主要领导配合抓,细化且落实了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具体职责。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明确普法工作的具体任务,听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汇报,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根据教体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划及年度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和各年度工作计划,确定了指导思想、组织机构、工作重点和措施。

二、强化宣教,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普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广大师生员工能较好掌握和运用

1 与其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懂法、知法、用法、守法。我校按照有关要求,认真组织师生员工学习法律法规,不断增强大家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依法办事的水平。

(一)搞好宣传发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为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人心,我校开展了各种宣传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是学期初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启动学年度普法教育工程,宣读普法工作倡议书。二是通过建立法制教育室和文化长廊、开辟宣传专栏、办手抄报、悬挂标语口号、举办演讲、国旗下讲话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大力营造普法依法治理氛围。共办手抄报三千多份,每年更换宣传专栏四期。

(二)抓好领导干部学法用法

领导干部既是组织者,又是实施者,是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的关键,我们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重点,狠抓领导干部普法工作不放手。定期组织领导干部开展学法活动,增强领导干部的学法自觉性和自律意识,强化领导干部的现代法制理念,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观念。每年寒暑假、每周校务例会中,都把法律法规学习作为重点学习内容之一。重点学习了《宪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工作实际,定期分析总结普法依法治

2 理工作,班子成员按照分工,认真落实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带头查找在学习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整改措施,积极改进。牢固树立了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观念,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我们坚持把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实行师德规范年度考核制度,大力弘扬爱生、乐教、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同时,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利用职工政治学习进行学法辅导并以灵活自主的方式开展自学。如不定期的组织教师观看“警示片”及相关的法制宣传节目,号召教职工通过电视、网络等传媒学习法律法规,以增长法律知识,从而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多年来,我校教职工已自觉养成观看《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经济与法》等电视名牌法制栏目的习惯,将法制教育日常化、经常化。通过对教师的法律法规教育,他们的依法执教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师德形象得到了明显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明显改善。

(四)加强学生法制教育

我们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严格按照“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让法制宣传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专题讲座与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加强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学生受教育面达到100%。

3 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把法制课列入课程,不仅做到了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还将评价列入其中,做到“五落实”。

二是按要求聘请翠屏派出所所长、司法局领导、交警大队副大队长、宣传股长、消防大队教导员分别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经常给学生上法制课,通过鲜活的案例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三是充分发挥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与交警大队、导弹营建立了道德法制教育基地,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活动,增强了学生的道德法制意识,提高了学生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强化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是利用我校的教育特色,积极开展了“忠孝雅诚”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忠于祖国、热爱学校、孝亲敬长、遵规守纪,不说谎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忠诚待人。

五是在学生中普及禁毒法律常识,增强学生拒毒防毒意识,教育学生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着眼未来,提高自觉抵御毒品的能力。

六是定期开展以“法律伴我成长”为主题的班会课、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法律的理解,讲述身边的法律故事,从学校的规章制度到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广泛讨论法治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三、找准结合点,增强针对性,依法治校

(一)实现普法工作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机结合 为切实做好综合治理工作,学校成立了综合治理领导小

4 组,设有治保小组、帮教小组、消防小组,针对防震要求,专门成立了防震救灾领导小组。为有效管理网络,专门成立网络管理小组。几年来,各个小组发挥了积极作用,帮教小组深入教工和学生之中,有效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治保小组负责治安保卫工作,对违纪行为进行监督和治理,做好防范工作。消防小组坚持宣传和检查相结合,让学生和教工了解、懂得消防知识,经常检查消防器材,真正做到消防器材无丢失、无损坏、无锈蚀,消防通道畅通。网络管理小组对网络实行查堵与疏导并用的机制,坚持对计算机机房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防止学生和教工在网上观看、下载不健康信息及资料,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使学生和教工遵守网络道德,自觉抵制不健康、不文明信息的侵蚀,做一个网络文明人。总之,把安全管理工作层层落实,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使得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

(二)结合反腐倡廉进行学法用法

学校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教育、示范和引导作用,从2007年开始,每年都重点部署、精心策划,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积极宣传倡导了“敬廉崇洁、公道正派、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主体价值观,营造了“以廉为荣,已贪为耻”的良好文化氛围,使广大师生受到生动的遵纪守法教育。如举办《预防职务犯罪》知识讲座,对干部进行树立正确权力观、自觉接受监督的教育,对管理人员着重开展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

(三)健全管理制度,实现依法治校

学校不断完善校务公开、公示、评议考核制度,促使各项工作规范化、法制化。依法治教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重在落实。进一步提高教职员工法律维权意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学校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围绕物品采购、考核评优、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干部任用、党员的发展等做到及时公开,严格按程序办事。加大了对考试、财务、校产、物资采购等的监察力度,加大了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违纪事件的查处力度。

(四)建立普法工作考核机制,巩固普法成效 为检查和督促教职工学法的成效,按照“五五”普法规划,制定了教职员工学法考核制度,对教职员工的学法任务做了明确规定,每年度组织一次法律知识学习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公布,以此进一步促进大家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通过以上措施,切实使法制工作普及到每一个人、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部门。通过长期不懈普法教育,学校师生的法制观念得到强化,遵守法规校纪的自觉性得到提升。几年来,师生员工无一人受刑事制裁,没有发生任何政治案件和政治事件。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设想

几年来,我校虽然在“五五”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推动了我校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依法治校工作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6 但和上级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面有待进一步扩宽,检查督促力度还有待加强。

(二)进一步加大普法宣传工作经费投入,加强法制宣传工作阵地建设,进一步拓展普法工作深度和广度。

总之,普法工作是一项点多面广、工作量大、任务艰巨而且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上级普法依法治理的工作目标和要求,理顺思路,认真部署,狠抓落实,使我校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面提高社会法制化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第9篇:乡镇五五普法工作自检自查报告

县普法办:

自以来,我镇按照上级有关“五五”普法的要求和部署,积极对全镇进行普法教育,使全镇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促进了和谐建设的开展,为人民群众创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现将我镇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机构设置,进行科学规划,确保“五五”普法工作顺利开展

镇党委历来高度重视普法教育工作以及其对于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强对“五五”普法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镇“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公安、司法、宣传、土地、计生、妇联、民政等部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司法所。为使“五五”普法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并落到实处,我镇制定了《镇“五五”普法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和措施保障。有力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工作制度,为“五五”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确保“五五”普法教育活动落到实处

《镇“五五”普法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五五”普法教育的任务是: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紧密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落实“五五”普法的各项具体任务,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宪法和法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紧密结合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及时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传播法制思想,推进依法治镇的建设进程,力争通过普法教育使全镇人人学法、人人懂法、人人守法,保证普法教育落到实处。以来,全镇应参加“五五”普法对象为17397人,实际参学人数为16788人,参学率达96.5%。

三、在不同层面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成效明显

1、镇党委首先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普法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并落实了党委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镇党委中心组和各党支部中心组都适时组织法律知识专题学习。17名科级领导每年都参加凤庆县组织的法律知识考试,成绩优秀。

2、组织干部在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了解和掌握《宪法》、《公务员法》、《劳动合同法》、《教师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熟悉与本职工作有关的部门法律法规,在学法、用法和守法、护法中发挥表率作用。要求机关工作人员要严格依法行政,自觉遵纪守法,成为群众的榜样。所组织的337人干部职工进行法律知识考试,效果良好。

3、农民是全镇的主体,也是普法教育的主体,农民的法律意识和行为直接影响着镇法制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因此,镇党委尤其重视农民的法制教育,通过对36名村组干部的法律培训,影响和带动13649名农民学法用法,不断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使用法律水平。

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政法部门的优势,选拔骨干组成普法宣传队伍。结合“12.4”宣传日、禁毒宣传月等活动,组织开展法律咨询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在法律实践中促进全社会学法氛围的形成。

5、围绕学校工作,建立了兼职法制副校长制度,充分利用报纸、广播、橱窗等阵地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上好法制课、举办法制图片展览、组织法律知识竞赛、利用师生人力资源组成宣讲团在校内外开展法律宣传咨询活动,促进学校“五五”普法教育的开展,3330多个学生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进而影响到家长积极学法。

6、积极开展法律顾问工作,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确保各项决策都有法律的保障和依据。依照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镇出台的规范性、指导性文件以及工作程序、工作制度,基本上做到了没有与法律法规相抵触,坚持了依法行政的要求。

四、“五五”普法教育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镇的普法教育通过长期的努力,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普法教育渗透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是,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各种利益关系重新调整,人流、物流、信息流结构的变化,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实施普法教育中就出现了一些薄弱环节,其表现为:

一是村级领导干部对学法抓而不紧。村干部是区域社会管理的决策者。他们的法律素质和学法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村的学法热情,关系到所辖村的法治化建设水平。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村干部存在着重经济工作轻普法教育、重要求普法轻自身学法的问题。由于一些村干部对普法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村一些地方的普法教育发展不平衡。

二是青少年法制教育质量不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应该说,在普法过程中,党委、政府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较为重视,学校也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地构建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组织网络体系,确保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规范运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诸如法制副校长及讲师素质不高,讲课内容缺乏针对性,且讲课形式单一,简单枯燥,导致有的学校法制副校长和讲师没有切实发挥好应有的作用。由于青少年法制教育质量不高,直接影响了一些学校和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三是流动人口法制教育难落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已成为一大趋势。镇目前有外来流动人口很多,他们一方面为电站建设和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对他们的普法难以实施的现状,也给镇社会稳定带来了压力。

四是私营企业或实体法制教育存在盲点。由于这部分企业或实体规模较小且分布面广,一些业主本身素质不高和急于发展经济的心理,因而对自身的法律学习和对员工的法制教育难以落实,劳动合同纠纷、劳资纠纷、非法用工等问题时有发生。政府又缺乏对他们的有效教育管理手段,工作难以渗透,以致普法教育在这里存在盲点。

五是农村法制教育工作还不到位。多年来,在推进全民普法教育中,党委、政府一直将农民的普法作为重点来全力推进。特别是以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开展“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为契机,使普法教育在农村得到了有效推进。但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基础设施薄弱,发展不平衡,加上普法骨干紧缺和政府投入不够等因素,使普法工作落实有差距。

针对我镇“五五普法”前期存在困难和问题,将继续按照县委对“五五”普法的有关要求和部署,积极探索新的普法教育方式,不断提高全体公民学法、守法的自觉性,为平安的创建和巩固发挥积极的作用,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从发挥机构作用上努力。各部门、各单位建立的普法组织机构,要切实履行其相应的职能和权限,不能让普法机构成为摆设。

其次要严肃落实普法教育责任。全民普法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要全社会来共同参与。这一方面需要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又需要通过采取措施来严肃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三要整合普法教育资源。在教育的手段上,普法教育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拥有的资源可以共享。普法教育要与其他教育互为浸透,协调发展,普法教育的质量才能够提高。

四是以创新为普法提供动力。要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引导和指导公民积极参与法律活动,领悟法律的本意,推进执法、司法公开,把执法和司法的过程变为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强化和规范各类法律服务,把维权和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作为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的过程,使法制宣传教育植根于法治实践之中;同时要创新普法教育的用人机制。农村普法是一项伟大但繁重的事业,需要大批人才从事这项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人力资源与普法教育的需求差距较大,特别是基层单位的矛盾更为突出,要充分调动现有人员的积极性,定人、定岗、定职责,同时加强对学校法制副校长及讲师授课技能培训,提升对青少年的普法教育质量。继续加强对村干部普法教育力度,让其影响、带动和实际参与对农民的普法。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创建普法宣传员队伍,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普法教育服务,让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普法教育的大潮中来,确保农村普法教育事业获得如期效果。

上一篇:特别搞笑的个性签名下一篇:海尔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