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造景要素分析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根据园林植物造景的基础概念,对景观营造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与内涵进行讨论。优秀的的植物景观设计都兼备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独立存在和两者间的高度统一。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科学性体现在环境和植物在生态适应性上的协调一致,艺术性体现在植物群落的形态美以及人们观赏时产生的视觉美。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植物造景要素分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植物造景要素分析论文 篇1:

南京植物景观调查与造景分析

摘要:植物造景是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南京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从造景形式入手,根据景观所处的场地定位、功能特点,分析其造景的植物选择、空间营造和景观效果。

关键词:植物造景;植物配置;空间营造;景观效果

0 引言

植物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四大构成要素之一,在如今的城市建设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与其他景观要素有所区别,拥有独特的魅力和灵动性,是唯一具有生命力的景观构成要素。植物的作用不仅在于打造视觉效果,同时有利于场地空间营造、景观氛围烘托及生态效益发挥。随着时代的发展,植物种类增多,运用愈发广泛,植物景观作为城市文化肌理的载体之一,形式也越来越多样。本文对如今城市的植物造景形式进行梳理,选取南京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场地进行研究,根据其场地功能或定位,分析植物景观在此之下的选择特点、空间营造策略,以及整体所呈现的景观效果,旨在为将来的城市绿化建设和景观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与指导。

1 大尺度场地单一植物造景形式

1.1 农业观光园中的植物造景

农业观光园景区以农业为基础,以农耕文化为主题,如何在朴素的农田之上加以人工规划设计,使景观具有观赏性和独特性,同时区别于普通的城市公园、居住区或公共绿地景观设计从而吸引游客,是目前农业观光园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它应依据相关的农业知识背景,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突出其自身特点即农业元素,并配合植物的利用设计,扬长避短。

农业观光园因为具有一定的生产性质,故大多设置在郊区。因此,在植物造景上就应该充分发挥其地广人稀的特点,如巴布洛生态谷。园区在入口道路两旁种植大片的秋英花海,花期到来之际,蔚为壮观,一度成为游客争相前来观光的打卡圣地。

第一,植物选择。从植物生长及运输条件考虑,应优先选择本地的乡土树种。由于城市中常绿植物的广泛运用,且单一树种需要大面积重复使用,考虑到季相变化及景观丰富度,可以选择颜色艳丽的观花及色叶植物,常绿植物次之。为营造开阔的视觉体验,植株高度最好把控在人视线以下。

第二,植物空间营造。不同于城市之中的植物点缀、装饰空间,大尺度单一植物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展开敞空间,植物景观是空间的主宰,建筑、小品等则成为点缀。故在农业观光园中,除去农业生产功能区,休闲娱乐区的植物造景可考虑大面积种植观花植物,设计花海,营造大面积的开敞空间。

第三,植物景观效果。农业观光园种植用地占比大,远离城市,天际线上基本是远山群树的剪影,视野开阔,采用单一植物的重复配置容易营造震撼、宏大的景观效果,能够使游客享受野趣,感到心旷神怡,而城市景观在这方面则略有不足。城市绿化受地块面积限制,景观设计往往小巧精致,力求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而像农业观光园这种的大场地,视线所及之处天际交接群山绿野,自带大自然纯真氛围,便要区别于城市园林的精巧,凸显自然的自如和原生之美。

1.2 艺术场地的植物造景

大尺度的艺术场地如南京四方当代艺术湖区,是当代艺术知识生产空间,拥有24座建筑大师杰作。一方面它将自然环境与公共空间相结合,巧妙地展现当代艺术和建筑之美,另一方面则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的艺术体验,让人们可以短暂地远离城市喧嚣,放松身心。所以在此种场地之中大尺度植物造景,需弱化城市绿化的固定搭配,区别于田间野趣,注重突出艺术风情。

第一,植物选择。同样优先选择本地乡土树种,可以选择颜色纯净或颜色、外观独特的植物,例如城市之中运用较少的观花或色叶植物,如粉黛乱子草、狼尾草等观赏草。草坪作为简约植物造景的“背景板”,设计上可选择不同草种,将冷季型和暖季型草种结合,延长草坪的使用寿命。

第二,植物空间营造。低于人视线的单一植物所营造的景观會配合天空,形成空旷开敞的空间。植物越低,空间越开敞。高于人视线的植物如乔木等大面积重复种植会与地面形成覆盖性空间,植物越高,覆盖性和封闭性越强。可利用高差大面积铺设坡度草坪,靠大面积的颜色视觉冲击及三维的高差塑造空间的层次感,这样不仅简约,而且富有艺术美。

第三,植物景观效果。纯净或独特的颜色会让人联想到绘画的色彩,外观的独特会联想到雕塑的艺术性。在景观整体上增强其艺术性可以区别于田野景观的原生自然和城市景观的人工精巧。尺度越大,沉浸感越深,震撼效果越强烈。如四方当代艺术湖区的大片粉黛乱子草、坡度草坪和几何艺术草坪,柔美的粉色配合絮状的植物外观,浪漫的感觉扑面而来。此外,大尺度大高差的坡度草坪给人以严谨的秩序之美,艺术草坪中蜿蜒回环的小路构成了几何线条之美。

2 立体绿化造景形式

立体绿化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利用建筑物或构筑物顶部、侧面、内部等不同层次空间进行的绿化形式[1]。而城市立体绿化是在城市范围内,利用多种绿化依附条件,选配适宜的植物栽植于人工环境中,以凸显其多方面价值的绿化形式。常见的城市立体绿化包括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棚架绿化、墙面绿化、坡面绿化、立交桥绿化等[2]。

2.1 密集建筑群墙面垂直绿化植物造景

密集古建筑群如南京老门东,延续了传统街巷肌理,叙述金陵风情,青砖小瓦马头墙密布,其中植物造景都需在建筑与建筑间狭小的空间之中布置,颇有南方古典园林的精巧雅致之感。空间有限,景观无限,立体的墙面垂直绿化弥补了造景空间上的不足。在小场景之中,墙面垂直绿化造景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立体空间,营造一个个小型景观节点,给人带来舒适愉悦的体验,并且极大地丰富视觉效果。

第一,植物选择。根据建筑群落间隔的空间大小,加以人工设施铺筑造景,主要选择垂吊、攀缘类、缠绕类等植物作为主景,如凌霄、紫藤、牵牛花、常春藤、地锦等。同时可搭配地被植物加以丰富,如树马齿苋、络石、麦冬等等。在小场景空间充足的情况下造景也可选用树姿优美、颜色漂亮的灌木,如双荚决明、南天竹等。若建筑密布,已形成天然的硬朗、秩序之感,需要通过植物来柔和边界,引入自然之乐。所以在配置上可以采用“攀缘植物+攀缘植物”或“垂吊植物+垂吊植物”的模式,在建筑与建筑间狭小空间内或者转角处也可采用“攀缘植物+灌木+地被”的模式,也可配置“灌木+藤本+地被”装饰建筑外立面。

第二,植物空间营造。大量的垂吊和攀缘植物的使用,使得原来硬朗的墙面屋顶被绿色覆盖。原来建筑所形成的围合空间变成了绿色通透围合空间。在建筑间隔较大、造景空间充足时,也可形成半开敞的休憩空间。在转角处或建筑角落辅之人工设计的小型节点,可以在空间上丰富场地的视觉体验,营造垂直空间。

第三,植物景观效果。垂直绿化可以充分利用小场景空间,具有移步换景的作用,能带给游人惊喜之感。色叶和开花植物色彩丰富、姿态优雅、造型多样,既可装饰屋面、外墙、门前,也可以独立成景,在视觉效果上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建筑群落整体使用垂直绿化,不仅增添了自然之趣,而且增强了群落的整体性和趣味性。

2.2 建筑屋顶花园植物造景

如今城市发展迅速,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为增加城市绿量,维护城市生态小平衡,绿化开始竖向发展,即建设屋顶绿化,使高层见绿。不同于古建筑群,现代建筑大多为平顶式建筑,这为屋顶绿化的产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南京水游城屋顶花园,它是商业建筑上的一座空中花园,既可以满足公众的娱乐休闲需求,又打造了一片绿色生态群落。其设计采用混合手法,以自然式为主,将植物与人工建筑进行有机结合。

第一,植物选择。由于场地的特殊性,高空种植应考虑建筑载重量及刮风下雨时安全性等问题。所以造景植物选择抗寒、耐旱、抗风、耐短期积水、耐瘠薄、浅根性的乡土树种为宜,最好选用常绿可以露地越冬的矮灌木或草本植物[3]。

第二,植物空间营造。屋顶绿化植物大多低矮,无过多视线遮挡,空间覆盖性不强,主要营造的是小而精的开敞空间。

第三,植物景观效果。植物柔和了建筑的硬朗,并且遮掩了水塔、修缮方等辅助建筑,使建筑屋顶更加美观,城市景观更加和谐。

3 植物组合造景形式

3.1 滨水植物造景

在滨水景观中,水体担任近景或场景烘托的角色。水体是吸睛利器,大面积水体尤甚,天然吸引游人的视线。在滨水景观之中,植物可做配景,结合水体建筑形成优美画面,也可在对岸观景中作为景观主景。

第一,植物配置。在滨水植物造景上,植物配置总体可概括为大实大虚。即画面之中一般有成片的植物群落、水景,以及单个植物配景。画面有虚有实,视觉效果才较好。如南京珍珠泉风景区的滨水造景、南京太子山公园的滨水造景,画面之中都有成片植物群落作为背景,水面作为中景或近景,单个植物作为近景中的点睛之笔。又如四方当代艺术湖区中的滨水造景,以蒲苇作为近景,仍有远山群落作为远景,水面倒影隐隐约约交相呼应。大实大虚结合,滨水植物造景效果优良。

第二,植物选择。靠近水体,以耐水湿植物为主,如蒲苇、再力花、葱莲等,驳岸向陆地过渡阶段可搭配鸡爪槭、红枫等中小乔木。为求构图平衡,也可选择水杉、池杉等大乔木作为高层植物群落搭配,丰富画面。

第三,植物景观效果。景观构成中水体的加入使画面多了几分柔美清丽,使整个植物造景更加婉约、清秀。

3.2 陆地植物造景

陆地植物组合造景方式多样,景观层次丰富。根据景观呈现效果,陆地植物造景可以划分为花镜造景、种植小品造景、疏林草地造景、自然式造景、人工修剪造景等。

第一,花镜造景。花镜造景主要作用为丰富绿地面貌和植物种类。植物通常选择人视线以下的观赏草或花卉及地被植物,也会根据景观需求运用大型观赏草,如蒲苇、芦竹、芦苇、芒、荻等。植物色彩丰富,比例搭配和谐,常绿色叶兼备,可以营造源于自然并高于自然的野趣和美感,常单独成景。

第二,种植小品造景。种植小品造景一般采用“小乔木+灌木+草本/地被”配置,有时搭配假山、石头的元素共同构成一个精致的园林植物小品。在植物选择上,小乔木一般选用色叶树姿优美的树种,如鸡爪槭、红枫等,灌木常见的是红叶石楠、六道木、杜鹃、红花檵木等,常绿植物较多。地被植物以麦冬、沿阶草等为主。种植小品植物层次丰富,视觉效果佳,可以营造精致的园林氛围,旅游景点设置较多,珍珠泉、求雨山文化公园、冶山国家矿坑公园和太子山公园等都有出现。

第三,疏林草地式造景。疏林草地造景一般采用“(小)乔木+草坪”配置,以适合孤植、树形优美的小乔木为主,如三角槭、鸡爪槭等。大乔木营造疏林草地可选择墨西哥落羽杉、水杉等树姿挺拔的落叶树种。小乔木配置的疏林草地可以营造空旷、简约的氛围,如四方当代艺术湖区造景和太子山公园;大乔木配置的疏林草地则有通透的清幽之感,如南京林业大学教九楼旁的墨西哥落羽杉树群景观。

第四,自然式造景。自然式造景以植物的自然生长样貌为主要观赏点,尽可能地减少人工干预。植物一般以南京本土的乡土树种为主,乔木如樟树、银杏、合欢、灯台树、乌桕、黄连木、南天竹等;灌木如火棘、海棠、蜡梅、栀子花等;地被如络石、石菖蒲、萱草、玉簪等。自然式造景可以充分展现自然原生之美并且极大地降低维护成本,营造野生、朴素的氛围,如水墨大埝、冶山国家矿坑公园中的自然式造景。

第五,规则人工修剪式造景。规则人工修剪式造景一般根据相应的造景需求定向修剪景观,主要包括几何造景、绿篱修剪和刺绣花坛等。此种造景形式在外观表现形式上具有强烈的统一性,人工痕迹重。植物通常适地适树,采用耐修剪的常绿灌木,如女贞、红花檵木、红叶石楠等。有时为考虑观景效果也可选择观果树种,如金橘、砂糖橘等。此种造景形式可以营造出几何感强烈的开敞空间,具有明显的节奏韵律,景观特色明显,如南京四方当代艺术湖区和大报恩寺中的人工修剪式植物造景。

4 结语

本文对城市当前的植物造景形式进行分类梳理,不同形式、不同场地或不同功能需求下的植物造景,其植物选择特性、空间营造和景观效果也各不相同。植物可以很好地美化环境,为取得优良的景观效果,造景应适地适时,符合自然规律和场地需求,结合植物特有的生命力和灵动性,充分发挥场地的优点,体现文化内涵。希望本文的调查分析可以为城市今后的植物景观建设提供一点思路和帮助,为城市的健康发展、美好人居环境的打造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代文斌.上海城市立体绿化的植物造景及其应用价值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2] 刘卫,姚士宇,梁盛平.城市立体绿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04):278,280.

[3] 司新林,程朝霞,王静.浅谈屋頂花园的设计[J].农业与技术,2009,29(04):26-29.

作者简介:高佳慧(2000—),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园林设计。

作者:高佳慧

植物造景要素分析论文 篇2:

园林城市植物造景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摘 要:根据园林植物造景的基础概念,对景观营造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与内涵进行讨论。优秀的的植物景观设计都兼备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独立存在和两者间的高度统一。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科学性体现在环境和植物在生态适应性上的协调一致,艺术性体现在植物群落的形态美以及人们观赏时产生的视觉美。如何能过艺术构图原理,对植物配置进行合理优化,体现植物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实际功能,实现科学合理的景观设计,同时结合植物自身特点,营造景观的艺术性,充分体现植物造景的艺术美,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植物造景设计;科学性;艺术性

Key words:plant landscaping design ; scientific ; artistic

1 前言

现如今,生态环境的维护愈发被重视,园林城市的开发和建造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绿地系统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审美水平也逐渐提高。居民比较以往来说对植物造景更加重视,有更深层次的见解,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因此必须对植物景观营造进一步探讨,并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植物造景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工程,它以植物原料为根本,以科学理论为引导,以经济能力为后备保障。植物的造景不仅仅局限于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更多的是要与艺术性结合。在植物景观中,最为庞杂又细腻的就是对艺术性的缔造。植物的形态、枝干、色彩、质地是会随着气候、季相以及本身生命周期的变化而改变的,因此,需充分利用这些现有条件进行景观营造,并基于绘画艺术及古典文学的原理的来呈现构图的诗情画意。

2 植物造景的含义

植物造景是以引起观赏人视觉上的愉悦感为目的,利用植物质地和原材料的天然属性来营造优美景观的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与时俱进,现今包含了更深层面更广泛的含义[1]。植物造景,通常又被称为种植设计、植物栽植、植物配置等,本文称“植物造景”。“造景”一词能够较好地体现植物具有生命力的特征,意为在人工行为下,人工利用、改造自然植被的活动。其主要的特点着重强调以植物原材料为根本依托,并注重景观营造出的视觉冲击,其中,“景观”一词也多数情况下指视觉景观。随着城市园林化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于更高水平的物质及文化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植物景观的研究更加深入,“生态城市”“花园城市”等一些城市建设新概念也层出不穷,传统的植物造景的内涵及手法已经无法适应各方面的需求。

2.1 我国园林植物造景的现状及趋势

用植物进行景观营造可以创造出生态效益优势非常明显的现代都市花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上海的“明珠苑”,松江区九亭镇的明珠苑小区体现了完整的生态观念,是生态园林建设的一个优秀实例[2]。

任何景观的营造都是以人为本的,造景要迎合人们的需求,据此来进行景观的规划、建设和改造。随着社会愈发向着文明和理性发展,人类的健康生活随之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因此,植物造景要向着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前进,以“景为人用”为本,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建筑形态、构图结构、色彩以及透视等条件,创造出富含生活气息、便于人们娱乐休憩、修身养性,并有一定艺术性的优质景观。

2.2 园林植物造景的作用

植物景观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在创造出优质观赏性的同时,还有着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生态防护等作用。植物造景是有着非常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的。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原则之一就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性原则。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都兼备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独立存在和两者间的高度统一。在生态适应性方面,植物和环境要有关联,并要同时注意植物个体个群落的形态美感和人们观景时的感受,也就是意境美感。

做植物景观对于艺术性有非常高的要求,要给景观作品赋予灵魂,使之与环境糅合起来,成为动态的景观[3]。在景观营造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现有的景观资源,对于价值高的现有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要加以利用和继承,做出迎合观赏者审美及需求,可以充分展现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的的优质植物景观。

3 植物造景的科学性

植物造景讲究自然化设计,科学性原理是造景的基础,自然化设计则是基础的具体实践。植物景观发展的大方向就在于遵从园林植物配置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并根据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生态习性和特点,加以优化、协调和实践[5],创造出“近自然”的植物景观。

3.1 科学性的含义

植物造景的科学性就是指依照植物自身成长的规律,和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并对影响环境的各项因子进行分析,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尊重植物的的习性的生存空间,针对植物的喜阳性、耐阴性进行合理的配置,在景观中使植物各得其所,做到“师法自然”。

3.2 植物造景的科学性的内容

(1)植物是完整的生命个体,植物造景必须遵循植物本身的生命周期和大自然给予的生长发育的规律。

(2)环境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众多因子之一,二者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不同的生长环境适宜不同习性的植物。植物造景的过程中,培养地的环境因子一旦不能与植物种类和习性互相适应,植物就会生长发育缓慢甚至无法存活,做出的景观自然也就达不到相应的条件和要求。例如,八仙花,虎耳草科,它的花色会受由于土壤PH值的影响,PH值不同,花朵呈现的花色也会不同,因此只有对栽培用地的土壤成分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造景效果才可以达到预期值。

(3)植物造景讲究“师法自然”,植物的自然群落都有属于一套属于自身的基本规律,即从发生到发展,经过演替,最后消亡。以植物为原材料来营造自然的植物景观,就必须以五彩缤纷的自然植物群落和它们所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形象为创作的思路和源泉,并对自然植物群落的成分、外形、季相、结构等元素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使营造出的植物景观在最大限度上模仿自然、接近自然,“虽由人造,宛自天开”,最后成为第一类的自然。

3.3 科学预见植物的景观效果

科学性的植物造景需要满足造景环境的各项需求,例如生态功能、场地功能、景观效果等,除此之外还要对植物造景的各项效果进行合理的预见[6]。在现在的植物造景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在同等条件下,城市植物景观的植物生长体积、生长率和存活率都低于大自然界中的植物[4]。这是因为在对景观效果进行预见时,仅仅是将生长发育良好的植物作为理想效果的标准,而对种植条件、当地小气候、以及各项干扰等对植物生长有影响的因素缺乏考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对景观效果进行预见时需要把绿化量与绿地类型结合起来,并列入植物造景的各项考核指标、内部植物个体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立地环境和植物群落的关系,从而展现城市植物群落与自然植物群落的相同和相异。

4 植物造景的艺术性

植物景观设计与园林的艺术水平之高低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植物都有着美妙的姿态、灿艳的色彩、沁人的芬芳、天然的声韵和如诗画般的风韵,正是这些特点的存在和相互交融,园林中才会有着琳琅满目的美景。

4.1 艺术性的含义

艺术性是植物造景的关键。南·费尔布拉泽说:“几种有幸被选中的植物种在一起不叫景观设计,正如断章残句的组合不叫诗歌一样。” 植物造景并不是各种植物的机械组合和盲目堆砌。植物造景是讲究艺术性的,在植物造景过程中应遵循此规律[1]:在满足植物与其成长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保持统一的前提下,遵循艺术构图原理,充分利用植物的形态、色彩、枝干、质地、纹理等构景要素进行景观构造,使景观成为动态的、多角度的三维景观,体现出植物个体及其群落的艺术美、形态美。

4.2 园林植物造景的艺术原理

植物造景的艺术原理是指通过形式美和色彩美的原理来表现和烘托其造景艺术。在中国园林中,植物的配植虽都是以模仿自然的手法来做的,但非常着重神似。中国园林的植物配置有别于欧洲园林,它主要是融汇于自然山水景观,采取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自然配置方法。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园林就是一个微缩的大自然,小中见大,五七棵树就仿佛构成了一片森林,艺术风格往往夸张并有象征意义,叠山理水,以景观艺术的构成为起点。植物景观设计要遵循绘画艺术和造景艺术的四大基本原则:统一、调和、均衡、韵律。

(1)多样与统一原则

在做植物造景时,很多元素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并会随着时间、气候等因素而变化,比如形态、线条、色彩和质地,这些元素在景观中会显示出其多样性。但在造景过程中,差异和变化是显示多样性,但与此同时,又必须使那些景观元素保持一定的相似性,产生统一感。

(2)协调和对比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要使观赏人产生不同的美感,柔和的、平静、舒适的、愉悦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使各类植物之间的相近和相同、差异和变化相互联系起来,并相互产生配合。相反,根据差异和变化也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强烈的感官体验都是来自于对比,对比可以在人内心里产生愉悦、舒适和奔放的感觉。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聚焦景观。

(3)均衡原则

均衡原则是指将体积、质量、形态和质地各不相同的植物种类,按照均衡的原则进行配植,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景观。比如说,体积质量庞大、色彩浓厚、枝叶繁多、质地粗厚的植物种类,总使人产生沉重的感觉。相反,体积质量轻巧、色彩淡雅、枝叶舒朗、质地细柔的植物种类,则会使人产生轻盈的感觉。

(4)韵律和节奏的原则

韵律和节奏虽然抽象,但在植物景观中却看得见、感受得到。在植物配植中,设计出有层次有规律的变化,就会使景观产生韵律感和节奏感。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杭州白堤上桃红柳绿的种植形式。中国古典及现代园林都讲究风格独特,切忌墨守成规、千篇一律。此外,由于植物会受到气候、季节和地带的影响,不同植物配置会表现出不同的地方风格。北京的老槐,广州的木棉,扬州的柳树,杭州的丹桂,还有成都的出水芙蓉,陈州的荷花,这些各具特色的乡土树种,共同构成了别具匠心的园林景观[7]。

(5) 意境美

意境美也就是境界美,是我国文学和绘画艺术最为重要的美学艺术表现。情和景虽为两种概念,实则不可分离,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就是中国园林景观的理想状态和最高标准。植物造景可以达到借植物独特的形、色、味、声、韵来表达和寄托人的思想、意志和品质的目的,寄情于景,触景生情。植物的意境美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如“四君子”中的梅花, 旧时代受文人“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影响,有些孤芳自赏的味道,而现在就有了“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积极意义和崇高抱负的象征意义了[8]。

4.3 植物造景的艺术功能

植物造景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多数情况下体现的是多维艺术功能,它主要体现在植物与其他造景要素的搭配、对比和协调上。例如,对空间的分隔和拓展,对色彩的调节和渲染、对景观节点的烘托、与水体的相互映衬、与山石的相得益彰、与路网的协调布置等等。

5 植物造景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双重性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环境。植物的生理过程和道物形态的外部表现都离不开周围的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植物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体现植物的适应性能力[9]。现代人的自然观强调生态自然观,即强调生态整体及其内部的联系,尊重生态系统的内部规律,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10]。反映在现代植物造景设计中,就是对自然提出适度地改造,并以期自然生态系统能够自动恢复和运转,用生态系统理论来指导城市景观的宏观设计和微观细节设计[11]。这些需要以科学的理论为引导,坚持科学性原则。

在提倡科学性的同时,与艺术性的关联也是非常重要的。两者是有机的整体。离开任何一方面,这样的植物造景都不是成功的。假如离开科学性,植物就不能保证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植物自身的各个功能就不会发挥;同样,过度的强调艺术性,植物就会失去基本的美学要求。所以说,植物造景是同时兼备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属性的统一体。只有将艺术性与科学性两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这才是真正含义上的植物造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引进培育其它地区的优秀植物品种,并作为本土植物资源的补充,这种措施是有理可循的[12,13]。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城市规划和现代园林绿地规划的协调和统一发展,正确处理大自然和园林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健康发展。

6 结语

现代植物造景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及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通过良性的循环动态的生态系统;利用生态系统观念指导植物造景设计,注重造景的艺术性,从而形成城市绿地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类型的多样性;把植物造景设计和科学技术、美学艺术结合起来,营造出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芦建国,徐新洲.论园林植物造景的“七性”[J].风景园林, 2012(5).

[2] 秦柯,李倞.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植物造景[J].山西建筑,2008(5).

[3] 张洪涛,白雪梅. 浅析在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造景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8).

[4] 何平,彭重华.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5] 储亦婷,杨学军,唐东芹. 从群落生活型结构探讨近自然植物景观设计[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22(2):176-180.

[6] 易小林,秦 华,刘 磊. 当前植物造景中的几个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 中国园林,2002(1): 84- 86.

[7] 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8] 臧德奎.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9] 陈自新,苏雪痕,刘少宗,等.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1)[J].中国园林,1998(1):57-60.

[10] 俞孔坚,李迪华,潮洛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规划师,2001(6):9-13.

[11]余森文.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J].中国园林,1986.

[12]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13] Elizabeth B Kassler .Morden Gardens and the Landscape.Rev.ed[M].New York:The MOMA,1984.

责任编辑:张吉明

作者:王鹏飞 邱奕嘉 黄玉上

植物造景要素分析论文 篇3:

浅析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的作用与艺术手法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植物造景的相关内容,分析了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的作用,以及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原则,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促进生物多样化等多个角度与方面,探讨了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的艺术方法。

关键词:园林绿化设计;植物造景;作用;艺术手法引言

作为同林绿化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之一,植物造景的关键地位不言而喻。在同林绿化设计中,如何通过多种艺术手法的有效应用,充分发挥植物造景的深刻作用,已经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就此展开了论述。

1、植物造景概述

所谓植物造景,即通过对草坪、乔木、灌木等植物的有效搭配与组合,用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展示其所蕴含的美学特征。植物造景需要从艺术性的眼光看待植物搭配与构建,达到系统化、和谐化、整体化的视觉效果。在同林绿化设计中,植物是表现美学特征,优化同林绿化设计视觉效果的主要载体,通过有效开展植物造景,可充分整合线条、色彩、光线等美学要素,实现同林绿化效果与城市环境相统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与市民价值观念相統一。开展植物造景,需要对植物美学要素深入掌握与理解,统筹影响植物生长的水分、土壤、温度、阳光的要素,实现植物生长与同林绿化的平衡协调,促进植物之问相生相成,相得益彰,优化城市同林绿化的整体效果[1]。

2、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的作用

2.1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微气候

在同林绿化设计中应用植物造景手法,可将现代化的同林设计理念融人生态环境,通过精心挑选绿化植物,优化搭配与组合,达到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微气候的作用。同林绿化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向城市空间释放更多的氧气,吸收存在于城市空问各个角落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有利于提高城市空问的含氧量,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和提升城市空气质量。植物叶面可有效降低城市噪音,让城市愈发静谧幽深。部分水生植物含水量丰富,可提高空气湿度,在降低扬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

2.2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同林绿化设计是城市进步与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植物造景手法的表现效果好坏,彰显着城市文化品位与品质内涵,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档次与水平密切相关,有助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取得了更高的经济指标,城市人口数量持续攀增,综合实力趋于增强,对与之相配套的同林绿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更高档次的城市同林绿化水平作支撑。通过植物造景的充分应用,可对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优美环境,使人们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城市建设与发展中。

2.3保护生态环境

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得以进一步凸显,更多的城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开始注重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着手提高生态环境效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林绿化中植物造景手法的应用,则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基本途径与手段。一方面,植物造景可优化同林绿化效果,改变城市“脏乱差”的陈旧落后形象,提高城市人居环境与生活品味。另一方面,通过高水平植物造景手法的应用,可将城市绿化亮点予以扩展,为城市街头巷尾注入更多活力与生命力,提高城市环境的白我净化能力。通过植物涵养水分的特性,可形成城市环境的“绿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生。

3、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的原则

3.1植物选择原则

植物造景实践中,植物的选择极为关键,要充分尊重植物的基本生长规律,注重植物选择的多样性与本土性。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环境、土壤等条件,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植物,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成活率,促进植物形成良好长势,取得同林绿化的预期效果。不同植物的选择在一年四季展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有助于形成不同季节的特色景观。要本着植物多样性原则,扩大植物选择范围,避免植物造景单调乏味,通过不同类型的植物搭配,营造出层次化、立体化的同林绿化效果[3]。

3.2植物配置原则

在植物选定之后,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植物搭配,以优化植物造景的表现效果。首先,要遵循植物配置的科学性。不同绿色植物有不同的生长特点,所展现出的美学特征也各不相同,因此要科学配置,实现不同植物的科学搭配,实现植物与植物之问,植物与环境之问的协调统一。要避免植物配置在色彩等方面的直接冲突与相互克制,影响视觉效果。其次,要遵循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要通过不同植物的有效搭配,营造错落有致、高低有序的景观效果。可根据植物在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合理搭配花期,实现一年四季均有花朵绽放、均有绿色可赏的效果。要合理搭配色调,形成以主色调为中心,副色调为映衬的搭配格局,通过色彩对比的营造,实现立体化、层次化的植物配置效果,使植物造景充分彰显艺术化。

4、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的艺术方法

4.1促进生物多样化

同林绿化设计中的植物造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通常由几十种乃至成百上千种植物搭配组合而成,因此要在该过程中,有效促进生物多样化,以提高植物造景的层次性,使植物造景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平衡与稳定。为实现生物多样化的目的,要将植物造景中涉及的草坪、灌木、乔木等要素进行充分整合,按照植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合理搭配,实现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的均衡协调,体现出生物多样化所蕴含的白然美感。要综合分析城市空问特征,立足城市建筑风格、历史文化背景、气候环境条件等,精心组织谋划,不断促进生物多样化发展,提高生物多样化发展质量。

4.2展现植物景观的意境美和色彩美

在同林绿化设计中,要注重植物造景美学原理的深化应用,将各类植物特点有效嵌入当地外界环境,重点突出植物的现实景观,发挥植物色彩的个性化特征,综合规划布置景观设计点位,赋予城市同林绿化设计的整体美感。为充分展现植物景观的意境美和色彩美,要尊重当地气候条件,选择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植物,比如在多雨湿润的南方地区,应该选择喜水性植物,而在相对寒冷的东北地区,则要选择耐寒性相对较高的植物,以充分确保植物抵御恶劣生长环境的能力。可综合考虑不同植物所包含的不同寓意,展示城市精神,为城市生活注入强烈的精神冲击,使植物造景意境得以升华。

4.3促进植物造景的可持续性发展

同林绿化设计是一项经济投入较高的工作,因此要注重植物造景的经济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机融合,避免盲目重复投资与频繁改造升级,既浪费经济资源,又破坏植物造景的连贯性。有的植物生命力旺盛,生长速度较快,而有的植物则生长节奏缓慢,对此要统筹掌握,防止长势较快的植物过多侵占其他植物的阳光、养分等资源。可充分参考借鉴植物造景的优秀案例,强化城市之问的交流与合作,在不同的城市功能区打造不同的植物景观带,并构建丰富而雄厚的植物造景后备资源,随时补齐同林绿化设计的空白与短板。

结束语

综上所述,植物造景在同林绿化设计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同林绿化设计实践中,要充分遵循植物造景的基本原则,从促进生物多样化以及展现意境美和色彩等多个角度与方面着手,优化同林绿化设计的最终整体表现效果。参考文献:

[1]杨荣.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的作用及艺术手法[J].南方农业,2018, 10 (15): 109-110.

[2]房德高,胡杭凯.浅析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的作用与艺术手法[J].工程技术(文摘版).建筑,2017,12(02):125-125.

[3] 陆宽裕.浅析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的作用与艺术手法[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12(22):164-164.

(作者单位:山东华富建设有限公司)

作者:王科刚

上一篇:老干部局总结下一篇:县总工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