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检疫执法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植物检疫执法(通用9篇)

植物检疫执法 篇1

我县小麦良种补贴已实现全覆盖,把好供种植物检疫关,对于防止小麦检疫性病虫害的传播、扩散作用重大。农作物种苗生产繁育企业,是农业生产供种的主要渠道。繁种企业的种苗检疫,是控制植物疫情的源头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按照上级要求,为认真开展好植物检疫执法检查,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开展市场检疫扎实工作

(一)、检查范围

国家良种补贴统一供种单位和农作物种苗生产繁育、经营单位。重点是2012年小麦良种统一供种单位、大型农作物种苗生产繁育企业。

(二)、检查内容

检查在当地生产繁育的所供良种、植物种苗,是否经过产地检疫,是否凭《产地检疫合格证》收贮种苗;外地调入的良种、植物种苗是否经过检疫,有无《植物检疫证书》;经营的植物种苗,查验检疫证明编号。

(三)、检查方法

查账与查库相结合。检查检疫手续是否完备,核对供种、繁育种苗数量是否与检疫文件相符。

检查与宣传相结合。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开展植物检疫法规宣传,公开植物检疫行政许可办事程序,不断提高种苗生产、经营单位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开展疫情普查与监控

积极搞好农作物大田和种子田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做好瓜类果斑病和黄顶菊的跟踪调查,严防新的有害生物传入我县。

三、严格报检制度规范办事

加强对蔬菜种子经营大户和蔬菜育苗厂的管理。对他们建立档案,统一登记管理,并对其进行产地检疫。

四、总体要求

1.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这检疫检查行动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并做好省厅抽检的应检工作。

2.规范检疫检查执法行为。所有参加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行政执法程序有关规定,统一规范着装,亮证执法,严格检疫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违反《植物检疫条例》等检疫法规、规定的,依法严肃处理,该整改的,坚决整改;该立案调查的,坚决立案处理,查处一批,曝光一批。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所有问题要认真做好记录,做到案卷齐全、规范。

植物检疫执法 篇2

关键词:生猪,屠宰检疫,监督执法

一、目前现状

目前, 从当前生猪屠宰检疫现状看, 屠宰检疫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据我们监督检查发现, 大部分生猪定点屠宰场检疫室仪器设备不完善, 一部分屠宰场仅有显微镜, 仪器配备不足, 基础设备不完善、检疫仪器设备严重缺乏, 远未达到要求, 屠宰检疫、监督、检测手段落后, 达不到规范化屠宰检疫的要求, 检疫技术手段多数仅停留在感观检查和剖解检查, 很少开展显微镜检查和实验室检验工作, 检疫手段落后动物检疫基础设施投入滞后, 特别是农村检疫基础设施, 还停留在“一把刀、一个钩、一个滚筒印章、两只眼”, 凭感官和经验检疫。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检疫队伍管理体制未理顺。基层检疫工作应由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统一管理, 但目前县、乡检疫人员权利、任务不明确, 县、乡检疫人员各为其主, 对工作极为不利;二是检疫工作开展不规范, 没有按《生猪屠宰检疫规程》实施屠宰同步检疫, 检疫手段落后。无害化处理不严格, 屠宰厂无害化处理设施缺乏, 没有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三是检疫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整体水平较低, 人员老化, 装备陈旧, 技术落后, 检疫行为不到位;四是产地逃检现象严重, 流通监管失控。2002年5月农业部令第14号《动物检疫管理办法》提出国家对动物检疫实行报检制度, 此制度却很难实施。畜禽饲养分散, 集约化程度不高, 部分区域交通不便、信息不灵, 少数管理人员不自觉报检, 有的甚至故意逃检, 运载畜禽的车辆一旦离开产地上路, 缺少有力的监控手段;五是监督机制缺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屠宰检疫工作缺乏日常监督机制, 监督管理不到位, 致使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三、对策及措施

一是要做好生猪屠宰工作, 就要加强监管责任网建设, 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相关部门的责任, 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加强配合、密切协作、严格执法、规范执法, 共同承担起维护生猪屠宰工作的责任;二是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行为。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私屠滥宰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三是加强对屠宰加工企业的监管;严格按照生猪屠宰操作规程和肉品检验规程对定点屠宰企业从生猪收购、屠宰加工、检疫检验、出厂上市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管;四是加强生猪屠宰检疫管理和防疫监督。动物卫生监督部门进驻定点屠宰厂对活猪进厂、生猪屠宰进行检疫, 对不合格生猪及生猪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五是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收购销售病死猪等不法行为;六是加强对饭店宾馆及集体食堂单位肉品原料的监管, 依法查处采购和使用未经检疫和非法屠宰的肉品行为;七是严格做到屠宰检疫“八规范”: (1) 规范建立驻厂检疫室。在检疫室公示规章制度、检疫人员及举报电话, 接受监督。 (2) 规范检疫行为。按照检疫岗位职责, 根据《生猪屠宰检疫规程》规范操作。 (3) 规范消毒。每天对屠宰场地、公共通道、运输工具进行严格消毒。 (4) 安排规范票证 (标识) 回收。值班检疫人员对入厂猪只检疫票证, 严格查验后回收, 做到回收的票证与当日屠宰数相符, 并对回收的票证归类装册, 至少保存两年后统一销毁。头部检疫时回收免疫耳标, 并统一保存定期销毁。 (5) 规范签证。对屠宰检验合格的胴体加盖检疫验讫印章, 由检疫人员按照证章填写规范签发动物产品检疫证明。 (6) 规范无害化处理。完善无害化处理设施, 严格按照《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处置办法》及《无害化处理规程》等对病死及死因不明的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在生猪入场收购环节加强监管, 严禁收购死猪, 对病死猪执行“四不一处理”措施, 即“不宰杀, 不食用, 不销售, 不转运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 (7) 规范记录。建立屠宰检疫、消毒及无害化处理等记录册, 规范登记。

四、结论

植物检疫执法 篇3

[关键词] 植物检疫执法;存在问题;对策

一、体系现状

玉溪市植保植检体系由市级和8县1区的植保植检站组成。2004年9月24日华宁县植保植检站成立(具有独立的法人机构),至此全市8县1区植保植检站全部成立,成为具有独立的法人机构事业单位。全市植保植检站是国务院《植物检疫条例》授权的农业植物检疫执法机构,到2011年初实有职工85人,有专职检疫员78人。承担贯彻执行植物检疫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普及植物检疫知识,依法开展植物检疫对象普查,实施产地检疫,省内调运检疫和受云南省植保植检站委托开展省间调运检疫邮政检疫及签证。玉溪市常年输出或输入的各类农作物种子及农产品数万t以上,经玉溪市和各县区植保植检站按照检疫条例的要求,对辖区相关单位生产的烟草、小麦、水稻、玉米、蔬菜、油菜、水果、花卉等种子及苗木和植物产品进行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而签发的调运检疫证书每年平均在4500份左右,30000多t。其中各类种苗检疫签证平均180个批次左右,平均200多t,产地检疫平均23万亩次左右,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涉及面宽,影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结构的不断调整,烟草、蔬菜、油料、水果、花卉、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植物和植物产品调运频繁,调运量不断增大,增加了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入侵和国内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我市的风险,如何保护我市种苗繁育基地以及每年300余万亩次大面积农作物不受疫区检疫对象的威胁而处于安全生产,是摆在我们农业植物检疫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是必须要做好农业植物检疫工作。

二、当前植物检疫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植物检疫部门性质与其职能不相符

根据国务院《植物检疫条例》第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植物检疫任务”。农业植保植检机构是法律法规授权的农业植物检疫行政执法主体,是国务院批准的十三个统一着装的行政执法部门之一,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本法进行管理”。参照公务员(以下简称“参公”)管理条件规定,农业植物检疫人员理应“参公”管理。和农业植物检疫具有相同性质的从事林业植物检疫的玉溪市及县区的有关森防站也已经“参公”管理。为此,各级农业植物检疫机构也向有关部门报送过“参公”管理材料,但迟迟未纳入“参公”管理,由此造成植物检疫人员身份尴尬,没有像公安、工商、城管等行政执法部门那样众人皆知,在执法时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支持,由此严重影响到农业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和植物保护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

2.从事检疫工作的人员少,基层工作繁杂,执法强度不够

一是虽然现阶段玉溪市各县区植保植检站有专职植物检疫员证的人员多的10~14人,少的也有4~5人,但实际做植物检疫工作人员还是很少,有名无实,主要是以农业技术员的身份出现。二是县区植保植检站承担的工作内容多,工作繁杂,多个头绪,难以兼顾植物检疫执法,日常工作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很少有时间去种苗基地、种子市场、植物和植物产品生产基地等进行执法检查,执法强度不够。

3.检疫队伍不稳,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一是全市八县一区植保站有专职植物检疫员证的人数不算少,但还有一部份人原本不是学专业技术的,也没有接受过植物检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培训。二是近几年植物檢疫培训主要着重于法律、法规的培训,检疫业务技术方面较少,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检疫人员知识老化,检疫对象不断更新而难识别,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检疫工作的中应用,一些人难于适应。四是有些县的专职检疫员调动过于频繁,造成检疫队伍新手多,业务衔接缺位、断档,植物检疫工作面临着的队伍不稳,各县工作开展不平衡,难于适应植物检疫工作的需要。因此,急需加强业务知识、业务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专职植物检疫人员业务素质。

4.植物检疫执法技术设备和手段落后

一是调查鉴别方法落后,植物检疫执法开展有害生物调查时,靠手查眼看,凭经验。二是执法基础条件差,无植物检疫实验室,地方财政基本没有安排植物检疫专项经费。三是检疫技术设备和手段滞后,全市市级和八县一区植保植检站没有专门检疫实验室和检验室,甚至连最基本的显微镜、解剖镜和必需的标本都很少,给检疫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很难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疫情形势需要。

5.调运检疫覆盖率不高,开具调运检疫要求书的少

一是玉溪市地处云南省中部,交通发达,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遍布全市,现代物流业也飞速地发展,快递公司如春笋般涌现。应施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流通分散,渠道复杂,虽然邮政、铁路、民航部门调运植物及植物产品时需要出具植物检疫证书,而个体公路运输和快递公司则不需要。因此,在调运时检疫实施难度大,调运检疫覆盖率不高,调出的植物和植物产品检疫签证的少。以2010年为例:我市有二个县植保植检站没有开具出一张检疫证,另外有三个县每年检疫签证仅在10份以下。二是不开具调运检疫要求书。有的调种单位、企业和个人从外地调入种子、苗木前不向当地植物检疫部门提出申请,不开具调运检疫要求书。种子调入时,不向种、苗调出地的植物检疫机构报检和开具植物检疫证书。随着种苗市场的放开,经营单位网点的增多,玉溪市每年都有大量的种苗调入,这样就不知道外来种苗的来路和去向,给当地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发生增添了风险,给监控增加了难度。

6.产地检疫开证不多

产地检疫是国内植物检疫的重要手段,也是把住检疫关的首要环节,是一项基层检疫工作,是其他各项检疫工作的基础,尤其是在当前检疫技术较落后的情况下,做好产地檢疫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规种子生产、繁育主要集中在农业系统内部的单位(种子站、农技推广站),商品生产又以农户为主,常出现开展产地检疫好办,开产地检疫证书难,收产地检疫费更难的情况。以玉溪市近几年情况为例,每年签发的调运检疫证书平均在4500份左右,产地检疫平均23万亩次左右,但出具的产的检疫证书平均不超过5份。

三、发展对策 ?

1.加强植物检疫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植物检疫工作涉及面广,为此,必须加强植物检疫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加强同铁路、公路等交通部门以及邮政部门的联系,广泛深入开展植物检疫的宣传活动,组织对乡村干部、种植业大户、果园承包户、育苗育种户等相关人员技术培训,利用互连网、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向社会广泛宣传植物检疫知识,引导农民、企业、生产商等认识植物检疫,增强社会各界对植物检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植物检疫的良好氛围。

2.切实抓好植检机构和队伍建设

加强检疫队伍建设,是做好检疫工作的前提。检疫队伍建设,首先是要稳定。植物检疫工作是一项业务性非常强的工作,专职检疫员必须有相当的执法水平和专业技术知识,每个县植保植检站至少应有3~4人以上专门从事植物检疫工作的专职检疫员,以稳定植物检疫队伍,提高能力素质,提升执法能力,树立植物检疫队伍新形象。要增加对检疫机构和设施投入,建立植物检疫实验室,增加必需的检疫设备和设施等,加强植物检疫机构建设,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保证植物检疫事业的兴旺。

3.强化专职检疫员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开展植物检疫系统专职检疫员的培训、学习、考察制度。随着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外来有害生物的不断入侵,基层专职检疫人员迫切需要及时掌握、更新相关的信息和知识,通过不断学习培训,熟悉并掌握应用植物检疫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植物检疫知识和技术,不断地提高专职检疫员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4.做好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疫情普查

通过疫情普查:一是可以摸清疫情发生的底细,有利于控制疫情。二是有利于及时办理对应检植物及植物产品的调运检疫。三是可以根据疫情发生情况,按《植物检疫条例》的规定,正确划定疫区和保护区。四是可以提高专职检疫员的业务水平,并为开展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课题研究打下基础。疫情普查每年都要进行,对已发生的重大疫情要设立疫情监测点定期检查,建立疫情档案。

5.做好日常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工作

一是产地检疫为基础。对辖区内所有种苗繁殖单位和个人,不论是农作物还是花卉、苗木、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苗基地都要进行检疫。就是说,凡是作栽植、播种、出售的繁殖材料都要经过产地检疫。二是调运检疫要严格。凡是向外调运的种苗和属疫区的植物产品一定要经过严格检疫,确认不带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后,方能出具调运检疫证书。三是从外地大批量引进种苗的,调种单位、企业或个人必须事先向所在地植保植检站申报,植保植检站要认真核实种苗提供地疫情,确认没有发生疫情,方可出具检疫要求书。四是对调运进来的种苗一律要进行复检或隔立试种,证明不带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危险性病虫杂草的,方可扩散种植。

6.加强检疫对象的疫情监控

坚持不懈地做好以稻水象甲、菜豆象等为主的疫情监测工作,确保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封锁、早扑灭,将疫情扑灭在萌芽阶段。

7.提高和完善《全国植物检疫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

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近年开发了《全国植物检疫计算机管理系统》,给植物检疫机构提供全新的工作平台,并不断升级改进完善,使植物检疫进入网络化数字化时代,体现出科技创新和进步。一是规范植物检疫行为,杜绝检疫行政执法中的程序错误。植物检疫证书是植物检疫机构执行植物检疫任务所出具的一种法律文书。《全国植物检疫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确保了法律文书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方便检疫资料信息的保存、统计和传输,减少了过去手工填写带来的不规范、出错多甚至伪造情况的发生。二是实现全国植物检疫工作的办公规范化、信息数字化、管理网络化,把植物检疫的技术和管理推向新的高度,增强对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预警能力。?该系统区域性联网,方便掌握本辖区内专职检疫员的情况和产地检疫、调出的植物和植物产品调运检疫签证以及全国各地调入本辖区的各种植物和植物产品的品种、批次、数量调运检疫签证等情况,对做好植物检疫工作提供了较好依据和帮助,减少了过去盲目性,也加强了专职检疫员和检疫工作的监督管理。全市各县区植保植检站正在努力学习提高和完善该系统的应用水平,不断地总结经验,使玉溪市植物检疫工作的开展增添了新的亮点。

8.给植物检疫部门重新定性

建议对各级农业植保植检机构在定性为国家行政执法单位的同时,机构人员依法参照公务员管理,明确植物检疫人员的国家公务人员身份,使他们安心执法。

9.组织交流学习

建议全省各地植物检疫人员经常组织一些交流学习活动,一些地方出现的问题,可能在另外一些地方已经得到很好地解决,这样植物检疫人员通过相互学习,了解借鉴其他地区执法过程中取得的好的经验做法,取长补短,提高执法水平,从而推进植物检疫事业的发展,有效地控制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

10.高素质的专职植物检疫员队伍,是顺利开展检疫工作的可靠保证

所谓高素质的专职检疫员应该具备有相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不具备这样条件的人是难于胜任这项工作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职植物检疫员队伍,是顺利开展检疫工作的可靠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玉溪市的农业植物检疫工作任重而道远,对未来玉溪市现代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

四、思考和探究

植物检疫执法 篇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我局对《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行政执法办法》进行了修改。现将修改后的《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行政执法办法》(见附件)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和意见,请及时反馈我局科技发展中心(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

执法大队文明执法 篇5

一、自觉遵守法纪,严格执行行政执法各项规章制度,做一名“ 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公正廉洁 ”的农业执法人员。

二、执行公务时,着装须整洁规范,树立公正文明执法形象,严禁仪容不整上岗执法。

三、执法办案须按法定程序进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禁打骂当事人,严禁非法扣留当事人财物,严禁乱罚款、乱收费。

四、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严禁滥用职权、徇私枉法、收礼受贿,严禁参加与执法有关的开发经营活动,严禁接受有碍公正执法的吃请和娱乐活动,严禁吃拿卡要。

五、遵守办案纪律,严守办案秘密。严禁私自向案件当事人通报办案信息或泄漏办案机密。

六、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办案。不得对举报人员采取回避、推诿态度,严禁对案件当事人的申辩、陈述进行打击报复或给予拒绝。

七、案件当事人与执法人员有亲属等密切关系的,执法人员应主动回避。严禁袒护当事人。严禁超越职权。

论为民执法与文明执法 篇6

执法为公,执法为民,是工商机关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商机关履行行政执法职责中的具体体现。树立执法为民的执法观,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统一执法思想,改进执法作风和方法。

工商机关是国家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执法是依照法律规定的内容和程序进行的。因此,工商机关的行政执法职能也是通过执法活动来实现的,本身也属于一种执法行为。大量事实证明,工商机关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要集中解决好“为谁执法”和“怎样执法”这两个重大问题。“为谁执法”是方向问题、宗旨问题。而“怎样执法”是个方法问题,但又不完全是个方法问题。“为谁执法”和“怎样执法”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为民执法,解决的就是“为谁执法”这个根本问题。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解决的是“怎样执法”的问题。无数正反两方面的事实都证明,只有解决好“为民执法”这个根本问题,才能解决好如何执法的问题,才会减少执法的随意性,减少执法违法的现象。而解决好严格执法、秉公执法和文明执法的问题,就能真正体现“为民执法”这个根本宗旨。

牢固树立“为民执法”的执法观,要求我们的工商执法人员纠正过去那种简单地认为“处罚就等于保护”的过时的执法观念,树立起既要处罚,又不要误伤好人;既要处罚违法违章,又要保护人权的现代执法理念。江泽民同志有一幅题词,叫做“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就是这种现代执法观念的高度概括。还要注意防止和纠正重实体、轻程序,重管理、轻服务的过时的执法观念,树立起既要重视实体法、又要重视程序法,既要严格管理、又要热情服务的现代执法理念和观点。

坚持执法为民,要求我们改进执法作风。要防止和克服特权思想、霸道野蛮作风和简单粗暴作风,培养起深入细致、文明的作风。执法作风不同,执法的效果也就大不一样。在执法的方法上也要改变。做到既要惩治违法违章行为,又不要误伤守法经营者,包括不要误伤有缺点错误但还不构成违法违章的经营户。这样才能保护地方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的积极性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

坚持执法为民,坚持公正文明执法,是建设文明法治环境的需要,是建设经济强县的需要,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从那些不适时宜的执法观念和执法作风、执法方法中彻底解放出来,更新执法观念,改进执法作风,规范执法行为,把为民执法和文明执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植物检疫执法 篇7

1 动物检疫必须严格执法, 责任重大

1.1 严格把好产地检疫关

动物产地检疫是县境内流动的动物在离开饲养、生产地之前所实施的检疫, 通过这道环节, 能及时地防控动物传染病的流行, 能够切断其传播途径, 防止患病动物进入流通环节。同时做好屠宰检疫, 确保肉类产品安全上市。目前, 产地检疫在整个检疫中分布最广, 工作量最大, 需要检疫人员最多, 交通工具要先进。特别是最基层的检疫工作人员若坚持原则, 秉公执法, 能极大地提高产地检疫的质量, 若不坚持原则, 不认真负责, 以权谋私, 加收或为了完成上级分配的经济指标进行乱处罚, 则会引起检疫工作的混乱, 容易造成疫病流行。为此,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及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并随时加强对产地检疫工作的监督管理, 以保障产地检疫的顺利开展及把好质量关。

1.2 建立健全动物产地检疫申报制度, 及时处理违法行为

随着动物及产品价格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 养殖者及商贩说卖就卖, 说买就买, 法律意识薄弱, 不按规定进行申报, 动物疫病难以控制, 货主不进行申报或申报在后, 是一种违法行为, 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卫生法》第二十九条规定,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可以依法对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的动物实施补检, 对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的动物产品, 具备补检条件的实施补检, 不具备补检条件的予以没收销毁, 不仅如此, 货主同时还要接受行政处罚, 根据《防疫法》第七十八条规定,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 处同类检疫合格动物、动物产品货值金额10%以上、50%以下罚款, 对货主以外的承运人处运输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以及检疫员 (官方兽医) 不到现场检疫, 无法保证检疫质量等违法案件,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决不姑息迁就, 心慈手软, 必须及时处理到位, 严格监管, 同时既教育了货主, 又告诫了广大检疫工作人员。

1.3 加大《动物卫生法》的宣传力度, 确保人人皆知

正确处理知道《动物卫生法》和不懂《动物卫生法》的矛盾。2008年初, 武冈市湾头桥动物检疫站印发《告动物经营者书》、《告动物饲养者书》各5 000份, 根据《动物卫生法》的规定和经营者及饲养者应当履行的义务, 发至各经营者和饲养者, 使他们懂得《动物卫生法》的相关知识, 若有违反, 执法人员按照《动物卫生法》规定执行, 大大减轻执法人员的难度。以往在处理过程中, 违法人总说不知道有什么《动物卫生法》, 这样, 大大提高了对动物检疫的严肃性, 使货主自觉申报检疫, 检疫人员到现场实施产地检疫, 经检疫合格的签具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 不合格的进行相应的处罚, 凭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换取《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确保动物及其产品出县境的质量安全性。

1.4 强化检疫监管, 不断提高动物检疫的水平

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任务重, 工作时间长, 条件艰苦, 导致工作上的不协调、不统一, 各自为政和互相推诿的现象, 对控制动物疫病和保障动物产品安全十分不利, 同时动物检疫的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出现“收钱为重”或人心浮动、队伍不稳等问题, 随着我国人民整体进入小康社会, 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人们对餐桌污染问题的担心越来越强烈, 加强动物、动物产品安全的管理, 是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应当建立和健全统一协调动物、动物产品检疫和监督管理的安全体系, 建立相应的保障体制, 加强从饲养到出栏、加工到产品上市各个环节中的严格监管, 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来提高本地区动物及产品的信誉, 使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肉, 不断提高检疫水平。

1.5 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 确保动物、动物产品质量关

市场是动物、动物产品进入消费者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入口, 把好市场准入关, 可以有效防止不合格的动物产品摆上消费者的餐桌, 影响消费者的生命健康, 要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 在本地市场凭《产地检疫合格证明》进入市场, 对不符合的动物及其产品拒之市场之外。保证进入市场的卫生安全, 特别农村各乡镇的集贸市场及以贮藏、加工的批发市场, 防止有害动物或产品通过这些渠道流入城乡居民餐桌。

1.6 狠抓源头, 加大打击非法行为的力度

病害动物及产品是病疫的传染源, 一些畜禽养殖户, 特别是农民家庭散养户出现疫情不报告, 自己进行乱治疗、病死的畜禽乱处理, 不法分子趁机可图, 进行收购、加工, 造成疫情扩散。严重危害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违反了《动物卫生法》第二十五条, 必须依照七十八条的规定处罚, 应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采取补救措施, 没收违法所得和动物、动物产品, 并处同类检疫合格动物、动物产品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坚决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原则, 要发动群众进行举报, 对举报人给予必要的法律保密和奖励。

1.7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文明执法水平

动物检疫与监督执法人员, 大多数是基层工作人员, 在艰苦的环境中, 走千家进万户, 日夜坚守工作岗位,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与执法队伍从弱到强, 工作条件逐步改善, 执法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各项制度和措施的逐步完善, 创建以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为基础, 市场监督与流通监督为保障, 形成了以监促检, 以检促防、防检结合的机制, 人才是第一要素, 必须以人为本, 选定一批有经验、有能力、有专业知识特长, 热爱本职工作、秉公执法的人员, 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动物卫生监督员、检疫员专心执法, 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 把当前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与动物检疫工作结合起来, 准确运用动物卫生的法律、法规, 做到文明执法, 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素质, 更好地规范动物检疫工作。

1.8 严格引种审批手续, 做好调运前和启运时及到达后的检疫工作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的乳用、种用动物到达输入地后, 货主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引进的乳用、种用动物进行隔离观察, 严防外来疫源进入。

1.9 认真做好检疫工作记录与报表

做好动物检疫工作记录与报表, 是动物检疫的基础工作和总结性工作, 能客观反映动物检疫实施范围、工作质量、社会效果, 能掌握动物疫病流行特点、危害程度、消长规律, 可为动物卫生的宏观决策提供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也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动物检疫证明、处理、处罚决定书等法律凭证的佐证材料。因此, 按日作好工作记录, 按月、按季、按年度填报工作报表很有必要。

1.10 建立相应保障体制

1.10.1 经费保障

动物检疫需要收取费用, 其项目和标准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物价主管部门规定, 不得加收其他费用和重复收费, 进行收支两条线, 动物检疫的工作用品、交通工具、办公场地建设、基础设施、监督执法的监测、诊断, 紧急所需物质均需要储备和投入。为此, 应急储备资金与财政支持对于动物疫情监控、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要及时足额保障到位。一旦疫情流行, 发生疫情后的巨额扑杀、控制费用, 给养殖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可能会人财两空或劳命伤财, 用一笔相对小的成本来加强对动物的疫情监控, 更早发现疫情, 更早控制, 能大大缩小疫情危害面, 也避免了疫情大范围暴发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1.10.2 加强基层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

武冈市的动物卫生监督站是2006年8月1日才建立, 动物检疫人员大多数都是经考试考核从原乡镇畜牧水产站公开招聘而来, 按片区划分成立7个动物检疫站, 负责全市的动物检疫工作, 经过一年多努力, 工作效益明显, 随着目前检疫工作的高要求、高责任感、高诊断水平, 今仍靠肉眼、体温表、临床经验诊断疫病, 应大力加强动物疫情监控体系的实验室建设, 加强实验室高精尖仪器设备的使用技术培训, 落实标准化的诊断试剂与诊断方法, 使他们有办公场所, 有必要的办公设备, 安心工作, 战斗在第一线, 培养好他们的业务能力, 提高其业务素质, 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疫情监控体系,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减少疫情带来的损失, 投入一定量的经费, 作用显著。

2 搞好监督执法制度建设, 确保动物卫生工作落到实处

2.1 建立健全监督执法制度, 以制度进行约束各项动物卫生工作

运用督查方式和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才能保证动物卫生正常秩序的活动。

2.2 建设法定的机构和人员, 开展监督检查

《动物卫生法》第六条第三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实施动物卫生和动物卫生监督”, 法定的机构也就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法人员称动物卫生监督员, 《动物卫生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对动物卫生工作进行监督”, 根据规定开展监督执法检查, 可以及时纠正行政许可实施中的违法行为和执法的准确性, 也是保障国家动物卫生法律、法规顺利实行的重要手段。

2.3 严肃查处阻碍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行为, 为开展执法工作保驾护航

《动物卫生法》第五十七条规定:“阻碍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尚不构成犯罪的, 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理”。市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将这项规定列为年度检查内容, 县级以上要设立专项执法大队, 真正体现《动物卫生法》的严肃性。

2.4 监督执法做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

植物检疫执法 篇8

关键词:整合;执法;体系;资源;食品安全

我们说一部法律无论多么严密、多么完善,其尊严的体现还需执法者的正确施行,才能充分发挥其规范作用。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执法在整体上存在着缺陷,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空缺、执法不力等现象大量地存在,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也是我国食品安全执法中的一个顽症,由此整合现有的执法资源,构建科学的执法体系,已经成为解决食品安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执法现状

我国食品安全的执法部门有二十多个,各部门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即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关的部门执法,与此对应,我国执法部门多,执法依据多,各部门之间存在执法重复、冲突和无人监管的状况,导致了执法不力、消极执法和地方保护主义的现状。

(一)执法缺位依然存在

新的食品安全法对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分工进行了具体的说明,把各部委的分工进行了界定,这样按食物链来进行的分工监管,仍然会出现大量的环节的空隙,而一般的食品安全事故往往都会出现在这个环节上。目前如何把衔接变成无隙对接仍是没有解决的问题。例如三鹿奶粉污染事件,就是奶源站出事,这个站农业部门认为该质检管,质检部门认为是农业部门的事,结果就成了都不管地带。

(二)执法不作为

三鹿奶粉污染事件其主要的罪魁祸首是工业添加剂三聚氰胺。针对一些乳制品内添加了三聚氰胺,并不是不可以避免的。在我国2007年出口美国的猫粮、狗粮中已经检测出来此种添加剂,而且相关执法部门也将此种物质列入了出口食品的检测之中,但是国内的食品却没有进行相关的质量检测,导致食品的污染,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与执法部门的不作为有一定的关系。

(三)地方保护主义

在食品安全执法中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由于食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跨越的时空范围逐渐扩大,现实生活中本地生产、异地流通的情况普遍,加之长期以来把GDP作为地方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因此不少地方以“保护地方经济”为借口,以各种形式保护造假者,使法律不能贯彻执行。对此问题甚至连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也无力制止。例如:2006年3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副司长部建平无奈地向媒体透露,国内64%的食品加工企业不具备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按照法律规定产品不经过检验不得出厂,但是这些企业却能够堂而皇之地进行生产和销售,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相关的“保护伞”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无奈,说明了地方保护程度的严重和后果的巨大危害。执法部门受其上级部门领导的同时也受到地方政府的领导,地方的执法部门很容易被地方大企业的物质利益所俘获,也有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睁只眼闭只眼的现象,这种状况都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加上某些执法部门与执法人员的徇私枉法,对违法行为“只罚不打”纵容了犯罪,也令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

二、执法困境分析

通过我国食品安全执法的现状来分析其成因:立法的缺陷和不足直接导致执法的不顺畅,在执法过程中权限职责不清,执法人员素质较低,都为执法带来了极大困惑。

(一)立法冲突转化为执法冲突

法律法规的不配套是食品安全执法的首要障碍,由于部门林立,各部门大多有一定的立法权。立法主体多元化,部门之间必然存在着利益分割问题,部门垄断直接导致了立法冲突,法规之间扯皮、打架现象严重。同时,立法中的部门利益倾向导致法规对主管部门的权力规定较多,对自己的责任、义务体现很少,这必然对执法者执法责任的确定留下了隐患。在执行过程中,立法冲突会转化为执法冲突,造成一定程度的执法混乱。

(二)执法过程缺乏规范化和持续性

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的执法过程中往往是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后,由上级行政机关发布命令,进行一阵风式的突击检查、处理,当这阵风过后,由于平日食品安全的监管缺乏这种有效的持续执法,导致食品安全的违法案件又重新泛滥起来。在整个食品安全的执法过程中总是陷入问题出现、突击检查、问题暂时缓解、问题再度出、再次突击打击这种怪圈之中,食品安全的事故仍然居高不下,这其间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执法过程缺乏规范化和持续性,缺乏对执法行为的统一规范,各执法部门在其工作中,在确定执法行为是否越权、是否滥用自由裁量权等问题上标准不一,各行其事。

(三)执法人员队伍素质偏低

在执法人员队伍中,个别素质低的执法人员,为了局部或自身利益,在被监督单位面前诋毁其他行政主体,有损于政府的威信和法律的尊严,而致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监督机构间的矛盾,乘机从事违法经营活动。另外有的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较低,执法不作为,消极执法,对于法律的解读、掌握不够深入,往往不能做到食品安全问题与其他非食品安全专项法律,如《行政处罚法》、《刑法》等法律进行有效地衔接,甚至违反其原则,弱化了法律的惩处力度,导致违法现象屡禁不止。

三、构建我国食品安全执法体系方向

面对我国的执法现状及其困境分析,使我们找到解决执法问题的对策,需要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杜绝交叉执法、多头执法的现状,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理顺各执法关系。

(一)明确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职责

新的食品安全法明确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进行协调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具有高度权威性,能科学、高效地管理和协调全国食品安全工作。该委员会应当具有完整的食品安全管理职能。具体地说,就是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制订全国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并组织实施;建立并管理国家食品安全信息中心,收集与分析食品安全信息,制定涉及食品安全重大政策;组织制订全国食品安全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制订全国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研究提出食品安全法律和行政法规草案;组织各部门统一食品安全标准;整合食品安全检测资源,建立并完善全国食品安全检测监测体系;统一指挥和部署全国食品安全突发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协调部门之间的联合行动、职权冲突和职权空白等。在省、地(市)、县政府(行署)设立类似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机构,即省、市、县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全面领导本辖区的食品安全工作,其具体职能和工作机构,参照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设置。

(二)理顺执法关系

整合执法力量,解决多头执法现象,就是要合并现有食品监管的相关部门,对设置不合理或人员严重超编的机构,或撤销、或合并、或精简,将商检、质检、卫生、工商、农业等执法部门承担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合并,克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在此基础上,由食品安全委员会对食品进行全程监管。

(三)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遵循利益与责任的对等原则,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对本地生产假冒伪劣食品行为,实施政绩扣除和经济罚没的手段,促使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查处而不是保护违法企业。可以把跨省域的食品安全问题由中央直接管理,跨地市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由省级政府直接管理,跨县域的食品安全问题由地市政府直接管理。

(四)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在食品安全执法中应当将行政执法者的责任加以完善,按照职责范围规定各级部门的责任,对于联合执法的,应当规定各部门间的连带责任。在法律上可以规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当无法查清问题出在哪一环节时,由相关各部门举出自己已经尽到监管义务,无法举证证明的,视为失职,必须承担相应责任。这样,就不会给食品安全执法部门留下互相推诿的余地。对于食品安全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因此发生恶性事件的地方,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对于已经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除对当事人查处以外,应该对于相关的卫生监督执法部门实行责任倒查追究制度,使得那些没有认真履行执法责任的实职人员也承担法律责任。进一步强化检测机构、检测人员的责任,谁出具证书、检测报告,谁就要负法律责任,这样可以预防、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建立专业的执法队伍

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廉洁奉公、秉公执法的专业队伍是执法的关键。首先,执法部门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加强机构的建设,合理确定人员编制,明确职责范围。其次,对执法人员加强道德教育,使其明确执法工作关乎着公众的健康和生命,职责重大,杜绝为一己的私利,而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重大影响。再次,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培训,可以采用典型事例的形式让执法人员进一步地做到依法办事,做到执法适当,维护法律的尊严,更让其清楚执法人员失职、渎职的责任追究,对触犯刑法造成重大危害和影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最后,要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由于食品安全的问题涉及领域众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需要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知识素质,不断加强学习,拓展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的执法现状,整合现有的执法资源,探索科学的执法体系,这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杨辉.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的现状和改革建议.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2).

[3]魏益民、刘为军.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召回体系及其借鉴.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4).

[4]李怀.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1).

[5]程言清,黄祖辉.美国食品召回制度及其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启示.

规范执法与监狱民警执法风险 篇9

http:// 添加日期:2009-07-09 16:37:57 来源:法律博客 【大 中 小】

内容提要 规范执法和监狱民警执法风险是辩证关系,规范执法有利于降低监狱民警执法风险。在我国当前监狱执法环境下,监狱民警执法的法律依据存在不足,且犯情、狱情日益复杂;执法现状面临严峻挑战,监狱民警必须正确执行刑罚,有效保障罪犯法定的基本权利,只有这样才能既达到规范执法的要求,又能有效地降低执法中风险带来的人身伤亡、财产受损、刑事处罚、行政处分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

关键词 规范执法 降低 执法风险

当前我国监狱体制改革按照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权责明确、运行高效、制约有效的要求,朝着“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的目标迈进,监狱职能趋于单一化,执法将更加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监狱民警必须明确了解我国现阶段规范执法的基本情况,促进监狱执法行为规范,公正执法,促进自身在对罪犯执行刑罚的过程中降低执法风险。

一、监狱民警执法风险概念及规范执法在我国法制建设中的意义

规范是“标准,法式”或“模范,典范”[1]的意思,执法则指“执行法令,按律讯囚,量刑惩罚”[2]的意思,规范执法就是标准执行现行生效的法律,法令,条例和制度。

风险指人们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遭遇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受损及其他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3]。监狱民警执法风险就是监狱民警在对罪犯执行刑罚过程中遭遇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受损、执法错误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

监狱机关,是我国执行刑罚的重要部门。监狱民警执法工作有多重要,清末的修律大臣沈家本曾经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监狱与立法、司法鼎峙而三,纵有完备之法与明允之法官,无适当之监狱,以执行刑罚,则迁善感化,犹托空言。”再言:“监狱尤为内政外交最要之举。”又言:“ 其监狱之实况,可测其国程度之文野。”[4]英国17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温斯坦莱说过:“国家的管理制度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法律、胜任的公职人员,以及对这些法律的认真的执行。”[5]因此说,监狱民警执法是国家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狱民警规范执法能有效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的进程,完善社会主义法治。

二、监狱民警执法过程中的法律依据现状和不足

(一)监狱执法过程中的法律依据现状

监狱法律体系是一个以《宪法》为纲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为核心,以《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的相关规定为协调,以行政规章、条例、命令为补充,多层次、立体型的刑事执行法律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8条明确规定国家同犯罪现象作斗争的基本方向,其中的“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更是奠定了监狱法的基础,是监狱法律规范的起点,是监狱法律体系的特殊表现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是一部全面、系统、专业的调整监狱工作最基本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明确规定监狱的性质、任务、职能,监狱管理的基本制度,刑罚执行的基本原则与运行机制,罪犯的法律地位与权利保护,未成年犯的行刑与改造,及监狱经费保障问题,是监狱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

此外,还有国务院及其司法部和有关部委制定的用以调整监狱工作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是对监狱基本法律规范的延伸和补充,解决监狱法律中不够明确或者没有规定的监狱行刑与改造罪犯工作的细节性法律问题,为监狱行刑与改造罪犯工作提供更为明确具体的法律标准和要求。如司法部77号令,明确规定监狱减刑、假释的程序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有关刑罚适用和监狱改造罪犯条款是监狱法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关监狱行刑与改造罪犯工作的法律解释,也是监狱法律体系的表现形式。

(二)监狱执法所依据法律体系的不足

我国监狱法律体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已经基本形成,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监狱法律体系的初步健全。但是健全也只是相对而言,勿庸讳言,监狱立法、司法和法律体系的构建水平相对滞后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我国的监狱法律体系的滞后性显而易见,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监狱立法不完善、不配套,直到1994年底颁布的《监狱法》也仅7章78条,仅对监狱工作作了原则性规定,而国家其他刑事法律对监狱执行刑罚的规定却很少。

二是监狱没有取得刑罚执行机关应有的地位,无法形成与公、检、法同等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况且,刑罚执行权并非监狱独有,公安机关和审判机关对徒刑之外的刑罚分别行使执行权,监狱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其主体地位不完整。

三是由此带来的监狱立法无法取得与刑法、刑事诉讼法相平行、衔接的基本刑事部门法的地位,影响了我国行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效力。正是这种滞后性,造成了国家刑罚资源的浪费,也有违于现代刑罚更注重执行,重视刑罚效益的原则。监狱开展工作的条件艰难,就要影响监狱的安全与稳定。如丰富的实践经验、政策体系没有完全上升为更加规范科学细致的法律;又如监狱法的执行缺少细则,造成监狱法“有骨无肉”的状况;再如“日累积,月考核”的办法来考核罪犯,并无科学的依据,仅按照《罪犯奖惩考核办法》,实际操作性不强,不能完全覆盖罪犯改造的全面过程,且有些条款随意性较强,分值上下程度较大。

三、监狱民警执法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监狱民警执法中最重要并被社会所关注的工作是围绕罪犯而开展的执行刑罚、狱政管理、教育改造、劳动改造和罪犯权利保障,这也是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的基本对象。

(一)依法执行刑罚过程中不断出现新情况并对法律进行挑战。

第一、监狱民警执法理念亟需转变。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宪法进行修改,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明确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写入宪法,对监狱民警的执法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把保护罪犯合法权利不受监狱机关及民警的违法侵害落实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第二、监狱民警执行刑罚过程中有时缺乏正当程序的保障。如《监狱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罪犯的处罚包括警告、记过、或者禁闭,但没有规定监狱民警怎样做出这些处罚,需要经过哪些程序,罪犯不服处罚如何救济等。第三、监狱民警执行刑罚过程中依赖的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我国目前尚未出台《刑罚执行法》及未建立执行官制度,加上监企没有完全分开的现状,监狱民警执法依赖的法律条款大部分需要地方法规或条例来补充,这就造成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自己的规定,每个监狱有自己的规定,甚至出现监狱的规定违反司法解释的情况。如《监狱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罪犯有于他人通信的权利,但来往信件应当经过监狱的检查,而基层监狱视自身的情况各有各的办法,有的每月二封、有的每月一封、有的无限止、有的按旬寄一封各不相同。第四、对罪犯减刑、假释限比例的限制,不符合法律的精神,给实际监狱管理也带来了无法调和的矛盾。根据浙江省《罪犯奖惩考核办法》的相关规定,罪犯月平均分值为10分,一般两年达成240分就可以获得呈报减刑1年的资格。但事实上,减刑、假释的年比例仅有20~30%左右,两年后有近40%的罪犯无法获得减刑奖励,如此长期积累,减刑矛盾非常突出。选择符合条件的罪犯减刑、假释不仅增加了监狱民警的工作量,而且往往也是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之一。第五、对精神病犯,艾滋病犯等实施监管改造任务,缺乏相应的执业人员和治疗资质。给依法行刑带来较大的难度。

(二)对罪犯的教育的要求在提高,而教育难度在加大。

第一、监狱教育罪犯理念需转变。当前监狱职能趋于单一化,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对罪犯的改造质量,降低罪犯的重新犯罪率,这就需要监狱对罪犯的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进行,让罪犯回归社会能适应社会。监狱的教育将不再是以往单纯的政治、文化、技术教育。第二、监狱系统内部没有完全建立一支职业化的教育力量。目前的监狱民警既是管理者、执法者、生产监督员又是教育者、心理咨询员,对监狱民警都按一般的国家公务员进行要求和管理,没有进行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第三、押犯构成越来越复杂,分类教育滞后。监狱系统省一级已完全能做到男犯、女犯、未成年犯的分类教育。《监狱法》对教育的内容也作了明确的规定,第六十二条规定了思想教育的内容;第六十三条、第六十五条规定了文化教育内容;第六十四条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第六十七条规定了体育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教育内容,但这些教育属监狱内部亚文化教育,对回归社会适应社会有一定的作用却不能起到决定作用,能否进行分类个别教育并达到目的才是关键。某省2004年对回归社会人员进行调查显示,重新犯罪率较以往还是升高了。

(三)依法组织罪犯劳动的目的同现实的距离较大。

第一、罪犯劳动目的明确确定民警执法中劳动教育的方向。根据《监狱法》第七十条的规定,依法组织罪犯劳动的目的是“使其矫正恶习,养成劳动习惯,学会生产技能,并为释放后就业创造条件。”所以监狱企业在组织罪犯生产过程中,都要有利于矫正罪犯恶习,养成劳动习惯,学会生产技能。第二、监企合一向监企分开过渡期执行罪犯劳动目的难度大。因为:一是监狱财政保障因地方财政有限,一些经费没有真正到位。以经济较发达的浙江为例,目前监狱财政保障度才达60%,更不用说西部欠发达地区。致使用监狱还需要从企业生产经营中来取得一部分经费,以弥补财政的不足。二是部分监狱企业还在追求经济效益,为监狱民警福利考虑;三是监狱的劳动生产硬件条件不能完全根据罪犯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罪犯从事劳动。第三、对罪犯抗改或破坏监管秩序行为缺乏打击的可操作性,导致无病装病、小病装大病、无理取闹等软对抗出现。

(四)讲文明,保护罪犯的权利让部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受挫。

第一、部分监狱民警未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讲文明,保护罪犯的基本权利是监狱执行刑罚进步的标志之一,罪犯的法律地位包括权利和义务两个方面,即罪犯享有哪些权利、履行哪些义务,讲文明,保护罪犯的权利无非是理顺关系,纠正以往执法中的不足。第二、部分监狱民警法律知识欠缺。罪犯的权利包括二个方面:一是罪犯的基本权利:平等权、生命权、维护正常生活及身体健康的权利、人格不受侮辱、人身不受刑讯体罚的权利、通信、会见的权利、选举权、言论、出版的权利、宗教信仰自由、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社会帮助权、受教育权、文化权利、批评、建议权、控告、检举权、申诉权、婚姻家庭权利、继承的权利、辩护权、赔偿请求权等二十一项;二是基于罪犯的身份所具有的权利:法定情形的家属知情权、根据考核结果,获得减刑的权利、法定重大立功情节的减刑权、获得保外就医权利、特殊罪犯有依法享有特殊待遇的权利、娱乐权、依法释放发给证明书的权利、刑满释放后享有获得安置和就业的权利等八项权利。掌握和保障罪犯的权利和义务是监狱民警执法的基础,只有做到保障罪犯合法权益,执行过程中才能做到依法、公正执法。第三、打击罪犯抗改和破坏监规秩序行为措施软弱。以往有土政策和土办法解决问题,当土政策和土办法不能适应当前监狱执法环境时,却没有出台新的更加周全的方案和办法。成功的例子也有,如:浙江省第二监狱对罪犯陈某的破坏监规秩序行为,利用法律武器,进行狱内侦查,并由检察机关起诉,得到应有惩罚。

四、监狱民警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监狱民警在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一)监狱民警在执法中容易发生违规违纪问题的环节是计分考核、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容易发生违规违纪问题的岗位是狱务部门中负责罪犯百分考核、减刑、假释工作民警、分监区领导、管教员、基层一线民警、狱务部门与监区正职领导岗位。

(二)监狱民警执法中存在的突出不良现象:第一,打骂体罚或变相体罚管教对象;第二,违规照顾“有关系”的管教对象,尤其是“违章使用骨干犯”造成“牢头狱霸”的现象;第三,在奖惩考核中营私舞弊或运用自由裁量造成事实上的执法不公;第四,收受管教对象亲属及委托人的钱物或接受宴请、娱乐、游玩等;第五,管教对象加班、劳动、调休时间,防止“三超”反弹的措施不落实的现象;第六,狱务公开工作不规范、流于形式的现象;第七,执法程序不规范、监督措施不严密,或民警没有直接管理造成执法权力隐性转移的现象;第八,一些基层民警执法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的现象。

五、监狱民警执法中风险造成的法律责任

监狱民警中执法中风险可以导致人身伤亡、财产受损、刑事处罚、行政处分和其他不测结果的可能性,对于人身伤亡和财产受损方面的预防,我国监狱系统已经做得比较成功。在当前监狱执法环境下,监狱民警执法风险造成错误执法而承担法律或行政上的责任概率越来越大。

(一)监狱民警执法风险造成的刑事责任有: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虐待监管人罪;私放在押人员罪;刑讯逼供罪;贿罪;徇私枉法罪;玩忽职守罪;敲诈勒索罪;,侮辱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非法拘禁罪;非法搜查罪等14项。

(二)监狱民警执法风险造成的行政责任有: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闹事言论,参加非法组织,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参加罢工;泄露国家秘密、警务工作秘密;弄虚作假,隐瞒案情,包庇、纵容违法犯罪的;非法剥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搜查他人的身体、物品、住所或者场所;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或者受雇于任何个人或者组织;索要、收受、侵占罪犯及其亲属的财物;私放罪犯或者玩忽职守造成罪犯脱逃;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罪犯;侮辱罪犯的人格;殴打或者纵容他人殴打罪犯;为谋取私利,利用罪犯提供劳务;违反规定,私自为罪犯传递信件或者物品;非法将监管罪犯的职权交给他人行使;人民警察违法使用警械、武器,造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符合收监条件的罪犯拒绝收监的;对在押罪犯在监狱内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当立案侦查而不予立案侦查或者侦查终结应当移送起诉而不移送起的;发现在押罪犯尚有余罪、漏罪,不及时予以转报或者为其隐瞒不报,阻碍有关案件查办工作的;弄虚作假或者未按法定条件提请批准在押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减刑、假释的;其他违法行为等19项。

六、规范执法有利于降低监狱民警执法风险

规范执法和监狱民警执法风险是一对辩证关系。规范执法能促进监狱民警规范执法行为,降低执法风险。

(一)规范执法的前提是不断健全法律制度,让监狱民警执法有法可依,从根本上解决民警执法风险的根源。

1994年《监狱法》出台,在监狱法制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但监狱立法不能指望一次立法、一部法律一劳永逸,应当说,实践中,监狱法制与现实的需要远未适应,在监狱工作的一些方面,立法的不足还非常明显,监狱工作期望已久的《监狱法实施细则》至今仍未能问世,过于概括抽象的《监狱法》条文,在实践运用中,有时难以适从。由于缺乏对监狱立法理论的深入研究,《监狱法》完善程度不高,存在着一些明显不足,表现在调整监狱法律关系的规范不够齐全,在罪犯的教育改造、监管安全、社区矫正等方面,至今还没有专门立法;监狱是司法行政机关,又不是一般的行政机关,其司法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一般行政部门存在的区别,应当有专门的司法行政法律规范予以调整。应当采取措施,第一,提高立法规格,避免由于《监狱法》立法规格不高而导致的遵守不力;第二,尽快出台《监狱法实施细则》,使监狱民警能够真正理解《监狱法》条文的内涵与要义;第三,《监狱法》从颁布到现在将近十年,其中不少内容是基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情况而作的规定,这些情况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相应地,对这些条文应当及时予以修改完善,做到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得到认真执行。

(二)规范执法的内涵要求监狱民警提高自身素质,具备在对罪犯执行刑罚过程中的法律知识,让民警执法中对风险有充足的认识。

第一、规范执法是由民警去执行的,民警的整体素质决定执法的实际成效。第二、规范执法必须借助监狱内部监督力量,强化法制职能,应对监狱日益复杂执法环境的挑战。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在监狱系统内部建立法制机构:一是帮助监狱民警提高监狱管理专业化水平;二是加强和完善监狱制度建设;三是对监狱民警的执法进行监督;四是为监狱应对法律事务出谋策划[6]。第三、规范执法要求民警提高自身素质,就是通过监狱内部机构的努力,开拓创新,集思广益,让民警在执法中对风险有充足的认识,并能利用法律武器正确应对新情况的出现。

(三)规范执法的具体要求是对监狱民警执法行为进行规范,对法律进行认真执行,促进民警执法中自觉降低风险。

第一、规范执法的具体要求是对监狱民警执法行为进行规范,规范办理建议加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离监探亲以及禁闭、严管、戒具使用等执法环节;规范对罪犯日常考核、行政奖励及处分呈报、安排会见通信、服刑场所调动、工种安排等管理环节。第二、整改民警执法中存在突出问题目的是为了让民警对法律进行认真执行,按监狱内部法制机构建立和规范监狱内部的执法工作程序和执法责任制规范运行。第三、民警在认真执行法律过程中会最有效地降低执法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在进行监狱体制改革过程中,针对监狱民警执法的现状,健全法律制度,同时,通过监狱系统内部自我监督力量,对当前监狱民警执法的风险采取积极预防措施,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民警素质,达到降低民警执法风险目的。

参考文献:

1、《辞海》 陈道望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年版

2、《中国监狱法制建设研究》 葛炳瑶 孟宪军主编 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2005年第1版

3、《优化监狱执法环境需要强化法制工作》 胡方锐 《浙江监狱》2005年第2期

4、《〈监狱法〉修改的几点思考》 裘佳其 林乐泉 《浙江监狱》2004年第6期

5、《实现监狱法制化的途径与模式》胡配军 江苏省司法警官学校

注释:

[1]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年版 辞海

[2]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年版 辞海

[3]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年版 辞海

[4] 清 沈家本 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十一日 奏请实行改良监狱折

[5] 《中外法律名言录》,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上一篇:贵州省信用社历年面试真题下一篇:关于降本增效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