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朗读者的意义

2022-05-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校开展朗读者的意义

中职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摘 要:随着交往的日益扩大,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中职学生而言,学好礼仪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职学校开展礼仪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

关键字:中职学校 礼仪教育 意义 途径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随着交往的日益扩大,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从礼仪行为中体现自己的修养和风度,增强个人的魅力,越来越成为人们思考和重视的问题。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拥有令人赏心悦目的礼仪言行,更是提高自信心、重塑健康人格、提升竞争力的现实所需。

1 中职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1)弘扬中华文化,推进社会文明

中国有着优良的文明传统,重视和加强礼仪教育,是继承中华民族文明礼仪、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

礼仪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素质的缩影,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中职学校开展礼仪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文明人,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2)提高道德修养,培养优良品质

人的礼仪、礼貌、礼节受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支配,而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又是通过人的礼仪、礼貌表现出来的。可见,道德蕴涵着礼仪,礼仪教育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水平的有效载体。礼仪讲究细节,从最基本的行为入手,通过可操作、可实践的礼仪行为教育及相关的实践训练,在教会学生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可以使学生的行为朝着良好行为的方向发展,把抽象的、概括的道德教育具体化、明确化、深入化,进而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通过礼仪知识的学习、应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修养,使学生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培养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秀的品质。所以说,礼仪教育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完善学生的 自我形象,使之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深远的意义,

(3)形成和谐心理,塑造健康人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渴望参与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学习和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学生就能顺利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知心朋友和值得信任的师长,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丰富个人的内心世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尤其是中职学校学生封闭、自卑、情绪激烈等心理健康问题比较明显,甚至有学生不同程度的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不良情绪体验,他们更需要借助礼仪的学习、应用,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并凭借它去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减少孤独、寂寞、空虚等心理问题。此外,礼仪实践能指导学生塑造良好形象,讲究仪容仪表之美,并在外在形象的改变中获得精神上的振奋,久而久之,自卑心和羞怯感会逐渐消失,自信心则逐渐增强,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

(4)提高社会适应性,增强职场竞争力

任何一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礼仪的约束。行为举止符合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标识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则难以被多数人所接受。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才能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形象,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

良好的礼仪也是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礼仪规范要求也是现今多数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之一,学习和运用礼仪,已不仅仅是个人自身形象的需要,更是企业提高效益、提升竞争力的需要。尤其是中职生这样面临直接走上社会的群体,良好的礼仪教育是他们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基础,应用礼仪有助于他们完善和维护职场人的职业形象,使其在工作中左右逢源,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促进形成良好校风

礼仪教育是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它是一种养成教育,纠正违背礼仪规范的言谈举止,使现有的行为转变成应有的行为,是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大力开展礼仪教育,能够立竿见影地看到学生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行为表现,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见证。而一个处处可见良好的礼仪风范的校园,必是一个校风良好的校园,因而说开展礼仪教育可以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确不为过。

2 中职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途径

中职学校应当多途径、多层次地开展礼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就以我校开展礼仪教育的经验与大家分享。我校开展礼仪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礼仪校本课程—礼仪教育的根基

①制定《学生礼仪常规》

我们以学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制定了《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学生礼仪常规》、《学生礼貌用语》,其内容涉及礼仪的诸多方面:着装礼仪、进校礼仪、课堂礼仪、环境礼仪、交通礼仪、公共礼仪、课间礼仪等,便于学生按照礼仪规范行事。

②创编《礼仪操》

根据职业学校特点和行业职业要求,我们将日常礼仪、职业礼仪、航空礼仪、商务礼仪等课程中的礼仪肢体动作提炼出来,以基本礼貌礼仪态势为基本元素,创编《礼仪操》,并配备了音乐,让学生通过做礼仪操,改变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形体状态,培养其良好形象和健美身姿。

(2)礼仪进课堂—礼仪教育的保证

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礼仪的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形象。我们在礼仪的课程设置、教材选取、教法改革、师资培养与配置等方面加强研讨,并且落到实处,切实有效地实现学生礼仪教育。

①专业课程进行规范的礼仪教育

我们的专业课程开设有《礼貌礼节》、《公关艺术》、《礼仪修养》、《市场营销》、《餐饮服务》、《前厅服务》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世界各国不同的民族风俗,宗教要求等知识,了解礼节礼仪的要求。

在一些专业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坐姿、站姿、走姿等肢体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塑造姿态美,优化气质风度,强化内在修养。

②在基础课程进行人文知识的熏陶

基础课程中的语文、旅游历史、英语、地理等课程无不渗透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些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思想,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思想和行为。

(3)礼仪活动—礼仪教育的强化

我们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知识竞赛和礼仪实践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礼仪氛围,如开展 “礼仪使我如此美丽”演讲比赛、小品表演、礼仪知识专题宣传、主题班会、讲座等,特别是每学年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全校学生人人参与的 “校园礼仪之星”比赛,通过抢答、情景模拟、场景分析、礼仪形象展示等形式,使礼仪知识形象化,深入到每个同学的心间,达到普及礼仪文化的目的。

(4)礼仪考核—礼仪规范的落实

礼仪修养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要的外部促动是不可少的。

学校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在校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设立学生礼仪示范岗、教师礼仪督导岗,对学生入校仪容仪表要求进行示范和检查,各专业部设有礼仪部,每日进行礼仪督导、检查评比,把学生在校的礼仪表现与“星级班级”、“星级学员”、“奖学金”、德育学分等各项评比挂钩,对学生礼仪养成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推动

作用。

(5)礼仪实践—礼仪思想的深化

实践是深化礼仪教育的重要环节,在礼仪实践过程中有了直接体验和感悟,就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礼仪要求,使礼仪思想进一步深化。

学校实施的“校园酒店式管理”情景育人模式中,专门设有礼仪岗、校长助理、处室服务等岗位,使全校近三分之一的同学都有参与礼仪接待工作的机会。学校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通过礼仪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拥有礼仪知识、技能的成功感受,提高自身礼仪修养,感悟礼仪的魅力。

(6)礼仪表率—礼仪教育的引领

做一名讲文明知礼仪的教师,是教师职业的最基本要求,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做讲礼仪的表率也是为人师表的要求。学校通过为老师举办礼仪知识讲座、与学生一起做礼仪操、在师德要求中纳入礼仪的相关要求、实施“尊重的教育”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让全体教师做礼仪教育的引领,全校形成师生讲究尊蕈、强调沟通、力求互动的礼仪文化氛围。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教育作为联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积淀,也是时代精神的要求。职业学校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更是学生完善自我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公民的要求,是职业学校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是极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楼世洲,周国权,潘正文.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发展研究,2001

[2] 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金正昆.国际礼仪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庄泽梅

第2篇:朗读者的感动

《朗读者》的观后感

《朗读者》 并不是高深莫测 ,更不用匍匐仰视

走进它,亲近它,你会发现 如遇良师、如逢知己、 如沐春风、如饮甘泉 。

一次偶遇 ,念念不忘。 每次相逢, 皆如初见 。这一刻 ,遇上亲切的经典。

每周六晚8点 她与妳我不见不散 在不同空间同一时刻 我的心和妳在一起 感受无声的文字 有声的倾诉

朗读者,始于遇见,陷于陪伴,忠于选择,感于礼物,叹于第一次,重在朗读。遇见文字,遇见美好!

<<朗读者>>,一个人,一段文,无声的文字,有声的倾诉,感人肺腑的故事,声情并茂的朗读,犹如涓涓细流在灵魂深处潺潺流淌,抚慰着每颗浮躁骚动的心灵。 非常喜欢朗读者这个节目。

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 以至于我们最后成长什么样的人 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 也在于我们的选择 选择无处不在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是海子的选择 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 是海明威的选择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是司马迁的选择。

斯琴高娃的朗读最感人,她不是读,是在说,那语速,那节奏,那感情,抑扬顿挫,发自内心的情感大爆发。看得我泪流满面。

第3篇:朗读的美妙,朗读者的力量,《朗读者》的精神

《朗读者》第六期

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特别感人朗读的美妙,朗读者的力量,《朗读者》的精神

董卿主持和制片的《朗读者》已经播出第六期了,期期精彩,每期都让人感动不已,收益无限。最近的第六期中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相信每一个人看过后,都会被深深地打动,都会止不住眼泪,可以说这是六期中最精彩的朗读。看一看斯琴高娃的朗读,就知道朗读,知晓朗读者,感受《朗读者》。 贾平凹的《写给母亲》,我们都阅读过,但从没有如此在斯琴高娃的朗读声中的那么美丽,母亲一词在我们的心中从没有那么深沉,直击每个人的心坎。 朗读,是多么平常,但朗读与阅读是不一样的!朗读是声情并茂阅读,是全身心地阅读,是用心灵去体会文字的美。朗读是最能使人心情绽放,坠入诗样的海洋,让思绪随着一字一词一语抑扬顿挫的浪花而漂洋,进入无法形容的境地,只有自己的心能知。只有去朗读了,心才会更融通作者的意境,更感觉文章的亮丽,更体会人生。——这就是朗读的美妙。 朗读者,是与“者”相关的,且不同的“者”是不一样的朗读!不同的朗读者有不同的经历故事,有不同的体会感受,更有与众不同的感人力量。看董卿的这档节目,我们往往是看朗读者,聆听朗读者自己的经历感受,会被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加上他们的朗读,使整个节目光亮华彩。斯琴高娃朗读《写给母亲》,正因为她与母亲肺腑的情感,正因为她的眼泪在为母亲的朗读之时而落,不同往常影视中的眼泪,格外动人,斯琴高娃是用心血在朗读,如泣如诉,如诗如歌,委婉的朗读,气贯长虹,叩击所有人的心扉,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母亲。因此,朗读者要有平凡世界的不平凡,朗读者更是滔滔江河中的基石。——这就是朗读者的力量。 《朗读者》,是朗读加上朗读者的集合,有马路边朗读亭中万千人们的朗读之声,有朗朗之声中动人的故事,有金子般光泽的诵读,更有主持人精彩的对话和启迪,还有那动人的配乐和音乐大师的演唱。感谢节目组所有人的努力,奉献了如此平实而华丽的精神粮食,为这个时代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不管朗读者是在马路边,不管朗读者是坐着读还是站着读,是捧着书读还是背着读,都是那么的平常和美丽。《朗读者》的节目太亮丽了,远远超出了综艺节目的意义,高出了其他所有的文艺类节目,发扬了无比的正能量。——这就是《朗读者》的精神。 点赞《朗读者》。

By Yitang

第4篇:对朗读者的解读

德国战后一代以及经历战争一代成长的悲歌

——浅析《朗读者》1

【内容提要】《朗读者》述说了生长在德国十五岁少年米夏和三十六岁的列车检票员汉娜成长历程。本文通过对两位主人公成长波折的解读,从而探究二战后德国战后一代以及经历战争一代成长的悲歌,还有整个德国战后面对的道德和法律都不能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朗读者》米夏 汉娜 成长 二战 德国

引言

刚开始看这本书时,我真的有很强烈的抵触感。写的就是中年妇女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小男生的引诱,而且写得太露骨了,让我很不能忍受。不过由于这本小说获得了如此之高的赞誉,我还是坚持看完了它。看完之后,我明白了,前面如此详尽的叙述是绝对有必要的。也让我很庆幸,自己还好不是在那个国家、那个年代生活的人。法律与道德都无法给予米夏,甚至是整个德国战后一代面对的问题一个合理的答案。读完本篇小说之后,笔者心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谁是朗读者。是米夏,是在集中营里为汉娜读书的犹太人,还是其他什么人呢?单从小说字面描写来看,朗读者就是米夏。本来小说也就是描写米夏成长的故事。但是,笔者却总觉得,这里的朗读者不仅仅是米夏这样简单。想了很久却也想不出来还有其他的什么答案。直到有一天,笔者无意中在网上发现了读《朗读者》的音频(做注),我知道了我心中的答案是什么了。朗读者一是小说的主人公米夏,一是小 1《朗读者》,作者本哈德•施林克,钱定平译,【M】

译林出版社,2009年2月版。该小说讲述了二战后,德国少年米夏成长的故事。本文凡出自该版的引文均只标注页码。 说的作者本哈德·施林克。这里的朗读已经是意化的朗读了。作者用自己笔向全世界朗读,朗读德国战后的辛酸。德国战后一代人甚至是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的成长。

米夏成长的波折及完成

青春期是指男女性器官加速生长直到发育完全成熟、身体各部发育快速进行的时期。男孩15岁左右,女孩13岁左右。215岁的米夏正处于这个时期。但是,他身体却很不好。他没有得到家庭应给他的温暖,或者说是他自己感觉不到温暖。首先是父爱的确实,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我们——也就是他(父亲)的家庭成员——对他来说就像家庭宠物一样”3他觉得自己是宠物虽然主人很喜欢,也挺需要的,但是不是生活,不是最主要的。其次是与兄弟姐妹的关系。米夏的哥哥比他高大、而且总是和他作比较,和他争斗。虽然米夏忍让不会和他争斗,但是在米夏的心里还是会留下阴影。对一个缺乏家庭温暖,性特征发育快速进行,对于性畏惧又好奇的青少年来说,遭遇不伦之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可以说,没有汉娜,或许也会有琳达或者其他人出现。谁不希望自己有疼爱呢?但是,这样的不伦之恋却是在道德范围内允许的。是米夏成长过程中的“越轨”。而这次“越轨”给他的带来的恶果却是很严重。在汉娜离开之后的几年里,米夏几乎是没有成长的。他的成长停滞了。米夏逃避了整个世界,虽然从表面上看,他还是和以前一样。但是他的心空了。不客气的说,他和行尸走肉是没有分别的。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在进入他的心里。“我养成了一种目中无人,妄自尊大的习惯。”4虽然,米夏一直都在排斥再想起汉娜,但是,汉娜在他的心里却永远抹不掉。

再次遇上汉娜对于米夏的成长又是一个重大的转折。这个转折对于米夏来说,本来是完成成长最好的契机,但最后却又再一次使米夏的成长延滞。再看到汉娜时,米夏已经麻木了。就如果在过去的几年里他麻木的过生活一样。

2《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3

4年修订版,795页。

施林克,27页。

施林克,78页。 把她关在单人牢房里她就会从我的世界中,从我的生活中消失。我想离她远远的,让她远不可及,让在过去几年里成为我生活中一部分的她变成一种记忆,仅仅是一种记忆。5

他不愿意回想往事。但是,他却还是抑制不住自己内心对于汉娜的关心。他一直旁听着对汉娜的审讯,并且,他因此还发现了自己以往情人的秘密——汉娜原来是不识字的。他知道这个秘密可以帮助汉娜减轻刑罚。“到底要不要告诉审判长自己的发现呢?”米夏迷茫了。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选择。那毕竟是他曾经的爱人,真的就这样看着汉娜被冤枉吗?可是,如果汉娜减轻了刑罚,放了出来,自己又应该如何去面对他呢?他不确定自己对汉娜的爱,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应该向人们承认自己年少时曾经有过那一段“不伦之恋”。他试着像自己的父亲寻求帮助。这就是一大的进步了。不过很可惜,这时的米夏还是不相信自己父亲对于自己的无私的爱。他也不愿意和汉娜谈话。直到最后,米夏也没有和汉娜谈话。他放弃了这次“长大”的机会。他退缩了。无论是从道德上还是情感方面来看,他都退缩了。不过,随着他的退缩,汉娜背叛终身监禁,这个故事或许就应该结束了。如果它结束了,米夏也就永远成长夭折了,这部小说也就是泛泛之作了。故事还在继续,米夏一直都或者道德上和情感上的谴责中。他或许是想对汉娜对些许补偿吧,他开始通过录音再次成为汉娜的朗读者。为汉娜朗读一本本书籍。但是,他还是不愿意去见她。他还是不愿意去回想过往的种种。直到汉娜会准出狱的前夕,他被迫去监狱探望汉娜。

“以前,我特别喜欢他身上的气味。她闻上去总是那么清新,像刚洗过澡或刚洗过衣服,像刚刚出过汗或刚刚做过爱。”6但是,米夏眼前的汉娜已经没有昔日的气味了。

“我坐在汉娜的身边,闻到的是一位老年妇女的味道。我不知道这味道是怎么形成的,这种味道我从祖母的老姨妈们那儿闻到过,活在养老院里——在那里,房间和走廊到处都是这种味道。不过,这种味道对汉娜来说太早了点。”7

56 施林克,87页

施林克,171页 7 施林克,171-172页 米夏面对老年的汉娜已经无法将其与昔日的恋人联想在一起了。岁月终究是最无情的。他们之间的鸿沟已然铸成。汉娜知道,和米夏,她心中的小王子的爱已经无法重来了。汉娜最后自杀了。米夏去看了汉娜的遗体,在那一刻,他看见已经不是年老的汉娜了,他看到了汉娜年轻的样子,就像所有年老夫妻,爱人一样,看到是对方年轻美丽的样子。他不在对于他和汉娜的爱彷徨、害怕、躲避了。他完全承认了自己与汉娜爱情的真实。他长大了。这也是他在最后到美国见那位幸存的犹太人时,能很坦然的讲述自己和汉娜关系的原因吧。他终于长大了,虽然迟了这么多年。

汉娜成长的夭折

在这部小说中,成长的主人公除了米夏,还有汉娜。很不幸,汉娜的成长没有最终的完成。读过小说的人都知道,其实,汉娜与米夏的这段不伦之恋如果没有汉娜当时的主动,也就不会有下文了。说得不好听一点,她引诱了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小男生。这与她以往的人生经历有关吧。在七座堡长大,十七岁时去了柏林,曾是西门子公司的一名女工,二十一岁时去当了兵。战争结束以后,所有可能的工作她都做过。有轨电车售票员是她最喜欢的工作。三十六岁了,仍没有成家。这是汉娜在遇到米夏的人生经历。她曾经参与过二战。她曾是集中营的一名女看守着特殊身份使得她在那个年代不能与任何与她同龄的男性又过于亲密的关系。作为女人,对于还是正处盛年的女性,肯定对于异性的爱有着浓烈的渴望。这时,十五岁的米夏出现了。干柴烈火一点即燃。在汉娜心里,米夏一直就是她的小王子,是拯救的小王子。她一直很在意米夏,很在意很在意。但同时,她也很在意另一件事,就是自己不会读写。她希望一直将它作为秘密保存下去,她不希望别人知道,特别是自己的小王子。她很羡慕那些能读书的人,她明白自己因为不会读写吃了多少亏,甚至是放弃了西门子提供的好工作。所以,当她知道米夏不在乎学习时,她会有如此大的反应。

“滚!”她掀开鸭绒被子,“从我的床上滚出去!如果你的功课做不好的话,就再也别来了。学习白痴?白痴?你以为买票、验票是什么有趣的事吗?”她站起来,一丝不挂地在厨房里表演起售票员来。她用左手把装票本的小夹子打开,用戴着胶皮套的大拇指撕下两张票,右手一摇就把挂在右手腕上来回摇摆着的剪票钳子抓在了手里,喀喀两下说:“两张若坝河。”她放下剪票钳子,伸出手来,拿了一张纸票,打开放在肚子前的钱夹把钱放了进去,再关上钱夹,从钱夹外层放硬币的地方挤出了零钱。“谁还没有票?”她看着我说:“白痴,你知道什么是白痴。”8

在旅行时,对米夏的留字条独自出去,她也是感到那样的无助与气愤。她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人在陌生的地方,就算是三十多岁的人了,也会感到无助。而且,还有一张字条,一张自己根本看不懂的字条。她更加的感到自己渺小与无助。同时,她也感到了对自己尊严的伤害。

“别碰我!”她手里拿着扎连衣裙的细皮带,往后退了一步,对着我的脸就抽了过来。我的嘴唇被抽破了,鲜血直流,我感觉不到疼痛。我被吓坏了,她又举起了手臂。9

可是她没有再打下来,她把手臂垂了下来,皮带落到了地上。她哭了,我还从未看见她哭过。她的脸变了形,变得目瞪口呆,眼皮哭得红肿,面颊上,脖颈上泛着红斑,嘴里发出沙哑的喉音,类似我们做爱时她发出的那种无声的喊叫。她站在那里,泪水汪汪地看着我。

她哭了,像个孩子一样哭了。不,她其实也就还是个孩子,还是个固执的孩子,一直没有长大的孩子。所以,她在选择告诉米夏实情和独自离开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她离开了米夏。

再和米夏见面,是在法庭上。当时的她在二战中作为集中营看守的事情已经暴露了。她一直知道米夏在法庭上,但是她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她是不想去像自己的小王子承认自己的不堪吧。几年后的她没有变,她还是那样的固执,固执的坚守着自己的秘密。为什么汉娜会对于自己的文盲身份如此在意?她甚至与不惜 89 施林克,32页。

施林克,49页。 将自己推向无尽的牢狱,也不愿意向大家承认自己是不识字的。这真的有这么重要吗?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承认是文盲是不那么重要的。但是,对于,将这看做自己一身尊严的人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在她过去的人生中一定发生了什么和她不会读写有关的事情,而且肯定不好的事情。而这件事或者很多件事让汉娜固执的将承认不会读写自己最基本的尊严就会完全丧失联系在一起。人是不能失去自己最基本的尊严的。汉娜也不能。更何况,汉娜还没有真正的长大,她不会像一个成人一样保卫自己的尊严,只会像孩子一样,盲目固守着它,甚至是不惜用自己的后半生自由换取。

汉娜入狱了,被判了终身监禁。在监牢里的她并没有很多的反抗,她很平静,或许,她是真的很想为自己曾经的错误忏悔吧。生活应该就这样趋于平静,但是汉娜意外的收到了米夏的包裹。她生活随之发生了变化。她开始去图书馆借书,她终于通过了自己小王子的录音学会了读写。她真的不用在怕自己的秘密暴露了。她也因此更加的思念自己的小王子了吧。她希望能收到小王子的信,但是每次收到的只是失望。她开始自暴自弃。这也是像她一样的小孩子才会有的行为吧。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或者不快乐只会拿自己出气。但是,米夏一直都有给她及包裹,她最后的希望还在。不过,这希望也随着米夏第一次去监狱看她而破灭了。她终于,明白昔日的爱情已经不在。正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她还能期望些什么呢?她已经不知道了。最后,她还是像一个孩子一样,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离开,离开这个纷扰的世间。或许相对与留下,对于汉娜来说,死反而是她最好的结局。但是,在她心里却是没有考虑如此之多的。她只是想到自己期望的爱情不再而痛苦不堪。面对痛苦,还像个孩子的她选择了逃避,永远的逃避。死了她也就永远不需要面对,也永远长不大了。

道德与法律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米夏这个人物的典型性除了他在十五岁就遭遇了不伦之恋外,还在于他生活的年代、生活的国家。他是在德国二战后成长的一代人。二战带给德国的痛苦和灾难是不比任何国家少的。

米夏等二战后出生的一代人,对于二战是没有直接记忆的。他们只能从书本文章等等间接途径了解到二战的情况。他们经历了二战后德国最艰难的岁月,对于战争,即使没有经历,却同样有着深厚的阴影。他们是真正为战争买单的人。战争带给整个国家的灾难都由他们负责去承受。因此,我们也要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对于参与过战争的人有如此之大的恨意。他们对于自己父辈的审判,对于社会的审判都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才会有的行为。青年总是很有激情的。人这一生最有冲劲、拼劲的时候也就是青年时期。对于纳粹的残忍行径,对于由于战争带给德国当时的艰苦岁月,青年人是很容易想到要进行彻底的清除,清除再次发生类似事件的可能性。米夏也不例外,即使他对整个世界毫不关心,出于外界影响或者是自己内心的一点点的激情,他也开始对于所有参与屠杀的人进行审判,对于目睹灾难发生无作为的人进行审判。即使是这样,这审判也还是值得商榷的。我们没有经历那样的年代,没有经历那些事情,是不能完全感受到当时他们的心境的。就这样颐指气使的指责他们的不对,不道德对他们有很多的不公平。

“我曾„„我以为„„那么,要是您的话,您会怎么做呢?”10

要是我们会怎么做呢?是不是就真的会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呢?我们无法给汉娜一个确定的答案,正如我们无法完全判定汉娜是罪大恶极的。这些,米夏在旁听对汉娜的审判中已经有些明白了。有很多事情,不是简单的用道德标准就能衡量的。米夏理解了汉娜当时的处境。她是同情那些在集中营的人的。她也曾为了减轻他们的痛苦做出过努力。只是,她的努力在我们的眼里作用微小至极。我们需要用宽容的心去理解二战中曾经有蛊惑、蒙骗还有无知或被迫去为纳粹服务的人。他们也是很可怜的,就如汉娜一样,担心会被发现而不能固定居所,不能向别人坦白自己的过去,已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恋爱、结婚、生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人中很大部分的成长如汉娜一样是延滞的,是不完全的。他们受着良心的折磨,又觉得自己是不应该为二战的残酷负责。他们没有找到出路,迷失了自己。

10 施林克,99页。 无论是米夏等出生于战后的一代人,还是如汉娜一样被迫经历战争,参与战争的人都是不应该为战争买单的人。但是,他们却都为战争买了单,为战争延误了自己的成长。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参考文献:

1.张国龙:《历史寓言书写及对德国成长小说宏大叙事传统的超越——评_朗读者》,《外国文学》,2007年9月,第5期。

2.马园萍:《往事并不如烟——试析_朗读者》,《语文学刊》,2009年1月。 3.殷倩:《论本哈德_施林克_朗读者_的多重主题》,《陕西语文》,2009年1月。

第5篇:关于校园朗读者的报道

品读经典,体悟文化,传承文明

-----关于举办“校园朗读者”的报道

为了活跃校园文化,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文化素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部在11月22日下午在我院报告厅,举办了以“我想对你说”为主题的,学院“校园朗读者”展演活动。

本次活动面向我院全体学生,由于各系的积极配合和前期的宣传发动到位,所以学生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

尤其朗读者们所选的篇目内容新颖,语言优美,主题突出,他们把个人的成长、情感的体验与经典名作相结合,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了文字背后的价值,让倾听者和读者都体悟到以前所没有的感受,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生动的诠释。展演时他们普通话标准,抑扬顿挫;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正确把握朗读内容,声情并茂;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富有感召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活动结束后,师生们反响良好,有学生在观后感中写到本次活动内容丰富,知识面宽,简洁易懂使他们受益匪浅。院党委副书记建议这样的活动感染力强,学生受教育面广,意义大,希望以后能多组织和开展此类活动。语文组的老师们也表示,要认真总结,改进不足,在课外多给学生搭建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积极推进我院的文化软实力。

第6篇:朗读者的观后感

朗读者的观后感(精选6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朗读者的观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朗读者的观后感1

《朗读者》是董卿特别坚持要做的节目。但阅读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它为什么需要被搬上屏幕?

对此,董卿直言,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朗读不是,朗读要有对象,它和唱歌一样。只不过我们很多人没有形成这种习惯,因为它显得略微有些正式。

“我对文字是有偏爱的。我其实是变相给大家一段阅读时间,不长,也就一个多小时。”

那么到底给观众读什么,选择标准是什么?董卿说,“我首先会问,我被感动了没有?我有没有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地读出来。”

挑选朗读者是一件特别费神的事,董卿说,“他们经常会一页纸60人,密密麻麻,然后说勾吧,可能60个人里我只挑了10个、15个,然后他们特别沮丧地拿着那个名单就走了。再来一页纸60个人,再挑10个。”

董卿认为选的朗读者有知名度、影响力,肯定有利于传播。但仅仅有知名度是不够的,朗读者还必须很有个人魅力。就像翻译家许渊冲像一匹黑马一样杀出来。许渊冲是最早朗读嘉宾名单当中的一员,但开始的时候董卿还担心,会不会显得高冷。

柳传志在节目中朗读儿子婚礼的致词感动了无数观众。对此,董卿透露一个秘密。“柳总本身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为了这个朗读,他跟我们非常认真地谈,光见面就有两次,然后通过秘书反复沟通。”“我第一次进他办公室,聊了一会儿,他就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了一沓纸,叠得四四方方的,就是那段婚礼致辞。当时他儿子婚礼还没办。他说:‘我真的想了很长时间,要不先读给你们听听,你看这个成不成?’”

董卿说,当时去了三个女导演,加上他的两个秘书,一共五个人坐在他办公室,就静静听他把这封信读完,没有人出声,因为都哭了。“当时我觉得好尴尬呀,我们俩第一次见面,算是陌生人。我觉得,一个做父亲的人,不管有多成功,最后你就是个父亲,没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孩子幸福更幸福的了。后来我们当即决定,就它了。”朗读者的观后感2

朗读属于每一个人,文字之美难以抗拒。也正是《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这些深藏文化内涵的节目,如一股股清泉,唤醒了人们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

《朗读者》已播出两期,在这些朗读者中,有大师、有素人、有世界小姐、有童话大王,我们能从他们的朗读中看到大人物的真实,也能体味到小人物的真情。

有人感动于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的“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有人因花园夫妇“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这样简单又充满情深的话而落泪。

而笔者,则在柳传志先生给儿子的新婚致辞中,听到了满满的爱与祝福,那一句“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儿女生活幸福还幸福的事呢?”更是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心声。

世界小姐张梓琳有感于与女儿的“遇见”,朗读了学者刘瑜写给女儿的信《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简单又平常的小愿望中,我们听到了一个母亲对女儿成长之路殷殷的祝福与期盼。

如果说“遇见”是一种美妙的缘分,那么“陪伴”一定是最长情的告白。

陪伴是无悔的付出:陶艳波妈妈16年如一日陪伴儿子杨乃斌,和儿子做同桌,充当儿子的耳朵,风雨兼程,让儿子无声的世界胜有声。

陪伴是无声的挽留:童话大王郑渊洁对爸爸说:“只要您和我妈妈活着,我就一直把他(童话大王)写下去。”父亲又对他说,“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

正像《朗读者》这两期的主题,我们和孩子也是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希望在与孩子的相互陪伴过程中,我们都能收获满满的爱与幸福。

如果说能有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能诠释“陪伴”的含义,那郑渊洁的《父与子》当之无愧亏。朗读者的观后感3

与《中国诗词大会》相似,《朗读者》也是央视倾力打造的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这一次,“才女董卿”再次发力,请来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经典作品中,给大家调制了一碗“文化鸡汤”。

谈起节目的制作初衷,董卿说,她在这个行业已经做了22年,已经到了去做一档自己真正喜爱的节目的时候,“再加上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吧,因为我本身对文学的确是很感兴趣,《朗读者》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从主持人转型为制作人,董卿坦言,这档节目对自己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选择标准与一般的综艺节目截然不同,“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情绪感染力。据了解,在已经结束的录制中,很多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的《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素人带来惊喜感动

在首期节目中,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等嘉宾带来了各自的生活情感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嘉宾方面,《朗读者》采用“明星+素人”的方式。董卿说:“起初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后来我们发现,明星已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而普通人或者说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给人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一些人生经历和感悟,所以我们坚定地采用了星素结合的方式。”

董卿表示,首期节目中,来自四川的“鲜花山谷”夫妇让她觉得节目效果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我们都没有想到,一对很普通的夫妻还能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一种生活,他们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朗读者的观后感4

今天,我观看了《朗读者》这个大型综艺节目。这个节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主持的。这档综艺节目的总主题是:一个人,一段文。而今天第一期的主题是:遇见。

自去年3月起,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就开始酝酿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筹备接近1年的时间,今日起每周六、日黄金档cctv1和cctv3将联合播出。节目每期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在犀利吐槽蔚然成风的时代,以朗读为核心的全新尝试能否引领新的文化风潮?

本期节目中,濮存昕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濮存昕要感谢谁?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又有哪些另类之处?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她又将为谁朗读?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翻译家许渊冲也受邀到场,追忆往事,他道出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

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驱动他活到老译到老的原因是什么?走过一个世纪,他又带来了哪些直击心底的人生感悟?朗读者的观后感5

5月6日晚,《朗读者》即将迎来本季的最后一期节目。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朗读中,翻译家屠岸、歌手老狼、导演冯小刚、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青春偶像王源等嘉宾将共同现身与大家一起致敬青春。

王源:把成名曲当儿歌唱

《朗读者》这一季的最后一个主题词是——青春。节目中,17岁的"最青春"朗读者、tfboys成员王源将亮相,讲述自己青春进行时的尴尬。节目中,王源坦言自己的成名作《青春修炼手册》原名其实叫《正太修炼手册》,而且唱的时候他完全不懂歌词的意思,他说,"因为当时还是小孩,就当作儿歌来唱。"如今,17岁的王源已经学会处理学习与工作、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等很多问题,但在刚刚出道时还是孩子的他,在网络上被不少人攻击,为了发泄他只能关起门来对着空气"回骂"。他将朗诵什么来回望这些过去的烦恼呢?

冯小刚:《红楼梦》曾是童年阴影

作为中国内地最具代表性的导演,冯小刚在中国的群众基础可谓深厚。关于电影,冯小刚也有着自己的青春故事。出生在北京大院里的冯小刚来说,大院礼堂,是承载了无数青春记忆的地方。冯小刚至今还记得自己看过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戏曲版《红楼梦》,年幼的他还不理解电影中穿着古装的人在干什么说什么,只觉得十分害怕,甚至看到一半就落荒而逃,于是《红楼梦》也在他童年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郎平:奥运会靠流泪释放压力

里约奥运会后,不少媒体报道了郎平为新一代女排主攻手朱婷缓解压力的细节,而在32年前,同样是主攻得分手的郎平,承受的压力丝毫不弱于朱婷。节目中,谈起这段经历,郎平坦言:"当年的比赛规则还不同,如果主攻一旦发挥不好就失误率很高,所以压力很大,也不敢找队友说,一说大家压力都挺大,所以我那时候去找袁导聊,聊得流眼泪,我是一个特别爱哭的人。朗读者的观后感6

在老师的强烈要求下,我迫于无奈地观看了一档我毫无兴趣的节目——《朗读者》。

作为一个宁可躺着无所事事,也绝不愿意在课外手沾书籍的“厌学者”,我本实在不懂得,一档只有朗读的节目,会有什么精彩的.看点,哪些地方,会惹人眼球。而当我真正走入它的时候,毫不夸张的说,我彻底被它吸引了。

正是朗读者,将书籍的底蕴与魅力放在了一个聚光点上,让那些书籍中难以言会的一切都像蜡烛般在骤时间明亮起来。本期朗读者来请来了一位我十分喜爱的明星嘉宾。TFBOYS—王源。作为一个年少成名的高一学生,年纪轻轻便走出了世界,享受舞台的灯光和无数粉丝的追捧。这又是多少少男少女梦寐以求而不能及的呢。然而节目中的他却表明,一切的一切,都绝不是这样。一个人的能力与名声越大,他所承受光鲜的同时,也决然少不了质疑和否定。一个16岁正值意气风发的少年,却承受着同龄人绝不能及的关注,也许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非是一件十全十美的好事。那些不堪入目的文字和那些刺人入骨的言语,无异于是一座山的压力。然而他,16岁的王源,并没有泄气或停滞不前。面对那些糟心的种种,他选择了坦然。正如他的朗读里:这世上大多数人都清楚别人该怎么过活,而对自己却一无所知。在他去联合国发言时,他看见自己座位前的名牌上竖立着“China”,脸上露出阳光般的笑容。那种真实,灿烂,洒在了每个人的心里。在这个和我同龄的人气偶像身上,在他的朗读里,在他温柔灵动的声音中,我看到了他一颗红彤彤,赤裸裸的心。那种能让冰雪融化的力量。

或许这就是朗读者的魅力,在朗读里,温柔而又透彻的剖析每一个我们所熟识的明星,或者说是偶像。在某些灵魂清澈的池里,他们或许和我们一样,并不因为自己备受瞩目,而忘记了生活,在他们身上,依然能透过《朗读者》,找到人性的光辉,拾取我们都不舍得丢弃的最初的美好。

第7篇:

上一篇:八年级下册北师大教案下一篇:公司职员深情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