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随笔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0到1随笔(精选14篇)

从0到1随笔 篇1

真的很感谢拆书包的作者!他不仅要详读全书,还要把精髓挖掘出来供我们学习。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读最深奥的东西。而且,要把这些深奥难懂诲涩的东西尽量变得通俗易懂,便于大家接舜。为他们的辛勤付出道声感谢!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与网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微信,成了人们交流最方便的工具。你的朋友都用微信,你注册微信才有意义,才有共同的平台。相同性质企业之间的竟争,必是一场高成本的买卖。微软与谷歌的竟争,苹果冒了出来。颇有渔蚌相争,渔翁得利之感。怎样走出竟争的困局?着眼于未来,好的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优势,都是创造一个垄断企业的特性。牢牢占领小市场的基础上,扩大公规模,不断创新,倾听顾客的需要,长期规划,才是生存并强大之法则,才能掌控未来。

鸡蛋多放几个篮子是生财之道。然冥次法则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事情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市场可能会胜过其它所有市场,一种分析策略通常要优于其它所有策略,某些关键时刻远比其它时刻重要。这点我深有体会。

一个企业要发展,要强大,单枪匹马已不顺应时代潮流。成功的企业家懂得如何整合资源,找寻合伙人。一个合伙人就象是你婚姻的另一半,找好了会精诚合作,团结一心,找不好会费脑伤神,甚至全盘皆输。相信生活中大家能举出不少这样的`例子。有了好的合伙人,还要有好的员工,让你的员工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在他所在的工作岗位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管理员工?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彼得.蒂尔告诉我们:让你的员工明白,这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工作机会,是背负公司使命,做别人从未想做过的事业,和我们优秀的团队一起,团结合作,并提供健康,保险等基本福利。每个员工只做一件事,这就避免了同样工作员工之间的竟争引发的内部矛盾。有了好的舒心的工作环境,员工们才会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而现金奖励不是王道,现金红利比现金薪酬要好的多。股票报酬才能让员工全力以赴,着眼于未来。大家同在一条船,同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企业精神是灵魂,企业盈利是目的。

好的企业离不开好的销售。如何去销售产品?书中告诉我们:高价产品的不二之法~复杂销售,跟踪细致的服务,一个精悍的销售团队,市场营销和广告,病毒式推销,好的公司不只推销产品,还向员工和投资者推销公司。推销是一门大学问,是一本厚厚的社会关系学,各行其道吧。

从0到1随笔 篇2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 不是说由没素质的人创新就一定会成功。今天非洲的索马里, 到处都是没素质的人, 甚至是海盗, 也没搞出什么创新。每年海盗抢的那些钱, 如果拿来正经做生意, 没准儿一次贸易就能够挣回来, 但是今天它仍然是一个个失败的国家。

所以创新一定要有第二步, 就像当年大大航海时代, 刚开始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在在前面冲。后来, 身为生意人的荷兰人素质就就高得多了。再后来, 真正把全球形成一个大大的整体的是谁?是英国人, 而英国人的整体体素质相对来说要高得多。

其实创新有两种。第一种叫从0到1, 真真正的大创新往往就是从0到1的过程, 就是说说这类东西世界上原来就没有, 所以这类创新新就得靠野蛮人去冲、去试, 用大量的失败来来换取最后的硕果仅存, 形成从0到1的创新。

紧接着, 必须要接上一种叫从1到N的创新。给大家举个例子, 哥伦布是一个素质很低的人, 但是人家有勇气、有执着的精神, 人家还有运气, 所以他就完成了从0到1的过程, 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可是光发现有什么用?要把这个地方建设成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家, 就得等到华盛顿、富兰克林那一代人出现了, 因为他们才可以在“1”的基础上, 持续地添砖加瓦, 可以调动人类所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存量, 扑上去搞建设。这个时候, 什么周密计划、事先设计、持续改进、及时调整、顺畅沟通, 都得有素质的人去干。

我并不是讲素质低的人和素质高的人谁更重要, 只想说, 这是一个创新进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阶段。我们现在又面对着一次大航海时代的机会, 就是所谓的IT革命。这一次大航海和几百年前的那一次相比, 有区别吗?当然有。

首先, 不需要靠死人来完成创新, 死公司司就可以了。那么多创业者, 那么多创新公司司, 靠死公司自然就能够探寻到创新的方向。

再有, 谁流血?不是人, 而是那些资本本。所以, 人类在对抗风险上, 又有了一个个巨大的制度创新, 就是众所周知的风险投投资。

从1到n, 还是从0到1 篇3

我们常常谈论创新,但什么样的创新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创新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水平创新,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 跨越到n。第二,垂直创新,意思是要探索新的道路,实现从0 到1 的进步。如果你根据一台打字机造出了100 台打字机,那就是水平创新。而如果你有一台打字机,又造出了一台文字处理器,那你就取得了垂直创新。

在商业上,水平创新表现为企业在同类产品中努力寻求差异化。比如2010 年10 月,一家名为Square 的初创公司推出了一款白色方形、体积很小的产品,可以使人们用iPhone 刷卡,读取信用卡信息。这之后,一家名叫NetSecure 的加拿大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半月形读卡器。随后,Intuit 集团又为这场几何图形战增加了圆柱形。2012 年3 月,eBay 旗下的PayPal 又跟风发布了自己的读卡器,这次是三角形的。

类似这样的水平创新,其背后其实是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经济学中,竞争是一种理想状态。经济学家们甚至为完全竞争的乌托邦市场呐喊。而所谓的完全竞争市场意味着,处于竞争市场中的每个公司之间没有差别,卖的都是同质产品。因为这些公司都没有市场支配力,其产品价格必须由市场定。如果有钱可赚,就会有新公司入市。这样供给量上升,价格下落,起先吸引这些新公司的利润又荡然无存。如果进入市场的公司太多,这些公司就会亏损,一些还会倒闭。最终价格会回升到可维持的水平。

从长远来看,在完全竞争下,没有公司会获得经济利益。

与完全竞争相反的是垄断。竞争性公司的产品由市场定价,而垄断公司拥有自己的市场,所以可以自己定价。没有了竞争,垄断公司可以自由决定供给量和价格,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在经济学家眼中,无论垄断企业是靠什么方式成立的,是耍手段消灭了竞争对手,还是从政府那儿弄到了许可证,抑或是靠创新一步步攀到了顶峰,它们都是一样的。但我们不討论非法强霸,也不涉及政府宠儿。这里的“垄断企业”指的仅仅是一种企业,它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其他企业无法供给。谷歌就是从0 到1 的范例:自21 世纪初谷歌就已经将微软和雅虎远远抛在身后了,在网络搜索领域无人可敌。

美国人神话了竞争,赞颂竞争使他们免于排队领面包的窘境。但如果你想创造并获得持久的价值,不要只是跟风建立一个没有特色的企业。

(本文根据《从0到1》内容整理而成,感谢中信出版社提供帮助)

从0到1读书笔记 篇4

作者彼得蒂尔与其他几位创始人早年创建了PayPal公司,PayPal于20xx年以15亿美金出售给eBay,彼得蒂尔创建了Funder funds,马斯克创建了SpaceX、特斯拉公司,其他几位合伙人也分别创建了Linkedin、Yelp等众多估值超10亿美金的科技公司以及风投机构,这样的成绩令人惊叹,也让我们想一探其中的秘密。

本文分享作者的几个观点,这些观点对笔者很有启发。

垄断孰是孰非:

作者提出反主流的观点,垄断并非坏事;充分的市场竞争,长远看没有公司会获得经济利益。美国各航空公司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每卖一张票平均只有18美分的利润。垄断会带来巨额的财富,支持产品的研发与改进。Google被视为全球互联网公司,其垄断的搜索业务带来的巨大广告费收益。Google母公司Alphabet则去寻求其他营收的突破口。

这里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垄断者不会抵制创新,Google作为搜索的垄断者依然去寻求新的市场。垄断企业是不断更换的一个过程,从上世纪70年代的IBM垄断硬件,到后来微软取代了IBM垄断了操作系统,到后来iOS/Android又将微软的霸主地位推了下去。垄断的利润,给了企业规划未来的资本。

垄断并不是商界的症结,而是成功企业的写照。

垄断企业:

想在商界成功,主导一个小市场要比在大市场中分一杯羹容易的多。在大市场中找不到好的出发点,将会陷入竞争,残酷的竞争将吞噬掉利润。

一旦主导了一个小的市场,需要以此为基础,循序渐进地扩大规模,进入相关的市场,有纪律地扩张。

在创建企业过程中,正确认识破坏性创新。不要破坏,躲开竞争,不成为其他企业的眼中钉。创新应扩大市场,对整个产业有正面的回馈。

被忽视的法则:

爱因斯坦宣称福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但大多数人将其遗忘或选择性的忽略。作者提到幂次法则是为了另外一个反主流的观点,投资中应考虑幂次原理,而不是华尔街经理们最擅长的组合投资。但人生总,总不能加入几十家公司,也不能从事几十种多元的职业。学校的教育中,我们只学到了线性增长,而错过了幂次原理。

一家成功公司的收益,可能超过它之后长尾公司的总和。想成为一家成功的公司,有许多必要条件。作者用一个章节介绍了恪守常规与用于发现秘密公司的巨大区别,积极去发现一些尚未解决的需求。

智能时代:

彼得蒂尔在书中也提到了机器与人关系的思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对我的启发很大。科技是人类的补充,不是替代人类。当AlphaGo击败柯洁时,是人类的胜利。当人类发明汽车后,人类和汽车赛跑便不太可能胜利,人工智能同样如此,科技将更好的为人类服务。简单地从需求分析,人类需要的是漂亮的房子、美食等,而机器的需求绝不是这些,机器的需求是电,这就意味机器或人工智能并不向人类争夺资源,更不会取代人类住别墅和香槟。

《从0到1》读后感 篇5

相信打开这本书的人一定都会被peter的第一个问题所吸引、产生困惑、渴望得到解答。

问题是:“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我认为在整本书的都始终贯穿这个问题的精髓,你需要和别人不同,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哪怕是疯狂的、神经质的想法,那些独特性不要随着社会规范化的教育被消磨殆尽。

peter指出,做企业和做人是一样的,只有保持自己的与众不同才会有从0到1的可能性,平庸的、大众的、普遍化的思维即使创造了企业,取得了利润,也始终在0到N之间徘徊,仅仅是为全球化做了贡献,并没有推动人类的进步。

这本书有两个点给我启发,第一个是对未来的态度。第二个是初创公司和人生的类比。

先说第一个,peter将人对未来的态度分为对未来不明确的悲观主义、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义和对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

这四个维度恰好涵盖了大部分人对于自己人生的态度,只不过很多人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走一步算一步,你属于哪一类呢?甚至说,根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概念,只是这么随时间活着而已。我们不想peter那么宏伟的,我们只谈自己的人生态度。

现在的我,属于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者。我知道自己近五年的人生规划,我要走什么样的路,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而不是为了赚钱随便去找一份工作,但同时,没有迈向社会让我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一些盲目的乐观,往往是这种乐观激发了我拥有斗志、激情和必胜的信念。但这究竟会保持多久呢?说不定只是一两年而已,也许在计划失败后我陷入了悲观的情绪,但我会时时刻刻谨记,不论自己是悲观还是乐观,永远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态度,这样便知道自己顺应着怎样的轨迹向前,而不是盲目、被迫选择了一条自己并不理想的生活。

也就是说,即使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未来是无法明确的,但你一定要把握和明确自己人生的小方向。

第二个是peter在创业初期所说的风投组合概念,在投资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不要把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分化风险,但人生和风险投资恰恰相反。一个人不可能为了拥有多元化的人生同时留住十几种可能性差不多的职业。人生是赌所有家当,孤注一掷,不留后路。

然而peter说学校交给我们的是无差别一般知识,导致现在学生已经成为流水线上的作业,毫无特色,没有差异。我身边毕业的同学大多都进了银行,要么都是在考公务员,其余的等父母安排工作。特别好笑的是,有一个走关系进银行的同学在拿到offer那天请小学同学组织聚会,底气十足的好像自己已经是金融界娇子了。在一般大众看来的成功和出息其实并不是那么正确,也没有必要去羡慕或妒忌,你有属于自己的道路,关键的是,不要人云亦云。

同时,教育将许多人教育成“你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好。显然,这也是工作中领导的要求,但peter告诉我,做什么非常重要!你应该将你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而且在此之前要仔细想想是不是有意义有价值。

这两点告诉我一个道理,全能型人才也许是个骗局,多元化人生也基本属于迷茫状态。所以,不论你是否创业,都应该想想自己是不是应该找到自己明确的、为之努力的事情,哪怕是一个小计划、小目的。就像这本书中的“大学炸弹客”说的,我认为很有道理哎,那就是:

1、稍作努力即可达到的目标

2、不懈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3、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的目标

从0到1读后感 篇6

首先,商业如何唤醒未来呢?

其实,任何个人或企业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因而我们不能只是永远停留在模仿的层面,不断的累积着从1到n的过程,我们必须要创造,才能实现从0到1得突破。

其次,我们又该如何创造,创造什么呢?

找到自己的独特所在加以利用,并动用大脑的智慧创造一个全新的事物,方法甚至价值。然而要想创造全新的事物或彻底改进一种已经存在的事物,一个企业在运行时就必然要经过占领小市场、扩大规模、破坏性创新(避免不了恶性竞争)、后来者居上(一开始的市场份额只会让你略显身手,一定要形成现金流)的过程。而由于竞争的存在,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须知在商界,平衡态即静态,静态就是死亡,企业失败更多是由于无法逃脱竞争,这时聪明的投资者企业家更善于运用规避竞争的方法,借此来保证自己企业的生命力。

所以,在这场全球化浪潮中,重点就在于怎样才能有效的规避竞争。而规避竞争的的核心就在于创新。上文提到的破坏性创新本质上不能等同于创新,凡创新必然带有可操作性的属性。千禧年的一场金融危机,让全球万千互联网公司都化为泡沫,本书中所讲的硅谷公司自也不能幸免,可最终硅谷创始人还是凭借强大的融资战略挺了过来。一场金融危机让好多企业家开始追求精简保守的发展理念,然而大胆有谋识的企业家却更要尝试探索,结合营销策略和产品内核,打造开拓自己的优势市场,这样才能形成市场支配力,才有更大得自主权去运营自己的公司,关心自己的员工。正如书中所述,如今社会生存本身是一件低成本的事情,可谁又甘于只是生存着,不甘心就要去创造,去打造独特,最反主流的行动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丢弃自己的独立思考。

矛盾的是,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我们宣扬竞争,好像竞争是一种生存观念:通过在竞争中站到最高位才能证明自己是强者。事实却不然,竞争不能带来价值的提升,而是充满破坏力。商界的机会成本向来很高,商界即战场,战场上尤其当今时代,能和平处事就绝不打仗流血。为什么?因为只要开战,必要牺牲,对双方都必然要带来损失。战场如此,商界尚同。我们需要有价值的创新,则初创的竞争压力少,阻力也就少,更容易形成垄断企业,而垄断企业的特征就是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及品牌优势,因此垄断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商界的成功。当然了,毕竟很多时候规避竞争只是一时的,一个企业今天的价值是它以后创造利润的总和,要长久发展就必然面对竞争,实在免不了竞争,还不能把对手打败,那就和对手联合。

最后,未来不是自行发生的,那又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这是一个全球化时代,新科技飞速发展,各种清洁能源迅速崛起,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未来的任何时刻都是不明确的。面对不明确的未来,我们是该悲观还是乐观呢?不应该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金融是多样的不确定的,但也正因此,才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世界不停变化,我们就更要努力适应这种变化,使得规划始终优先于机遇。

这就不得不提到幂次法则了,幂次法则不仅对投资者有价值所在,而对每个人都很重要。那么什么是幂次法则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指数方程,就好比花园里20%的豌豆荚产出了占总量80%的豌豆,是一种异乎寻常的以少胜多的模型。借助幂次法则的力量,我们可以挑战世界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我们要以敏锐的目光注意到别人不曾关注的角落,并抓住良机,持续健康生长。

未来说到底是由人民的创造力推动而发生的。因而对一个初创公司而言,领导者万不能出现重大错误决策,因为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些大框架基本不会再变,而只考虑细节修改。比如美国宪法只修改了17次,在以后的发展中并不会大修宪法,而只是在细节上变化或者补充。特立独行的个性是驱动公司进步的引擎,然而这种独特需要勇气。lady gaga服装怪异,若是走在街上,怕是会被当成疯子一样的看待,可谁能说她不成功呢。乔布斯时而严肃的可怕,时而疯子一般张狂,他同时将两种对立的,矛盾的特质结合起来,既是局内人又是局外人,普通民众做不到,也难怪他是天才,才一个苹果转动了世界。

科技发展,于是开始有人担心人工智能终究会取代人类。而在本书中,作者认为计算机和人类之间在需求判断和数据处理方面有本质区别。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是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逃避竞争的唯一方式。它们再强大,可就是取代不了人类,而只能起补充作用。它们不会提出需求,所有价值流向人类。因而,对于不明确的未来,我们依然可以乐观。

从0到1随笔 篇7

一、创意萌生, 搭建平台

《政风行风热线》在广播中搭建了一个部门与听众直接交流的平台, 每天部门领导直接坐客直播间对话听众、倾听民声、了解民情、解疑释惑, 引爆了听众参与的空前热情, 最初几期是社保、民政、房产等部门嘉宾上线, 短短三十分钟的节目竟有上千人次拨打电台热线。通过听众提出的问题我们发现, 很多问题之所以产生, 其实是出于对政策的不了解。比如说, 有一位从企业下岗的职工, 自己交了社保, 马上要到退休年龄了, 他却不知道自己到哪里办退休、如何办退休?这个问题不夸张地说, 几乎每个人都将面对, 但为什么人们对此不了解?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以前大多数人有固定的单位, 有事找单位基本可以解决, 现在很多人没有单位或没有固定的单位, 大家一下子失去了咨询的平台, 一些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政策都不知道去哪里了解, 甚至连哪个部门负责都不知道。还有一些人了解到国家、省里的相关政策, 迫切想知道本地会有怎样的动作、如何执行, 比如有听众问, 国家推行家电下乡政策, 丹东什么时候会执行?这些都告诉我们, 百姓迫切需要一个了解政策以及咨询政策的平台, 这个平台上不分部门, 也不管这个政策是在制定中还是已经在执行中, 它就像邮局的分拣设备, 能够准确地将每一个问题划分到它所属的部门, 并且保证每一个问题不会丢失、都有回执, 于是《热点1+1》节目应运而生。热点来自百姓的关注自不必多说, 第一个“1”代表听众, 第二个“1”代表着政策执行部门, 而我们的节目就充当了中间的这个加号, 让原本没有说上话的两个主体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 通过听众提问、部门解答, 让百姓了解一些基础政策、熟悉一些事情的办理程序, 在这一问一答中, 个性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收听群体也了解到了一项政策, 今后自己或者身边的人遇到类似问题就可以知道找什么部门、这项政策有怎样的规定, 从而产生我们所期待着的1+1大于2的效应。

二、民生热点, 从容应对

《热点1+1》开播之后, 迅速跟踪热点, 将百姓关注的社保、医保、工伤、维权等问题一一拿来, 酝酿推出系列专题, 先让大家熟悉政策常识。我们把嘉宾人群定位于部委办局具体职能科室的负责人, 他们最清楚各自部门的政策, 也是最能把政策讲清楚的人, 这个点子一出, 立刻得到一些热点部门的积极回应, 听众在广播里听到政策执行部门的负责人详细讲解政策, 一些觉得把自己难够呛的问题, 对应政策一下子就解决了。这样的宣传方式也得到了部门的认可, 一位坐客节目的嘉宾这样说:我们在这里讲的政策, 在部门对着来咨询的百姓不知讲了多少遍, 有了你们这个平台, 我们在这里讲一遍, 收音机前的很多人就都了解了、清楚了。在介绍政策的时候我们也不忘介绍科室职能, 一些连续收听节目的听众不仅知道了政策还知道哪个部门负责哪些业务, 节目里公布的部门咨询电话也成为大家直接咨询的渠道。近二年来, 我们先后为大家介绍了好多政策, 比如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社会保险费缴纳、创业优惠政策、计生奖励政策、老年人优待政策等等。随着节目的播出, 编采人员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民生政策, 为日后节目播出过程中接待听众咨询提供了便利。

三、开放式咨询, 方便听众

如今是一个信息的时代, 每个普通人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会了解到很多消息, 这些消息是否属实, 如何对应我们的实际生活?在节目的自由咨询时间里, 我们经常接到这样的电话:我们听说又要涨工资了, 是不是有这个消息;病退鉴定不用个人再拿钱了, 是不是有这么回事;沈阳9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能领取生活补助了, 咱们丹东的相关政策什么时候出台?听众问的问题涉及范围越来越广, 我们的视野也越来越宽, 越来越能了解到百姓的期待, 因此对于每一个这样的问题, 我们节目都认真对待。我们与热点部门建立起了很好的联系, 互通有无, 及时传递政策动向, 解答百姓的问题。对于一些公众期待政策突破, 但目前还没有最终落实的问题, 我们在节目里尽力向公众传递政策制定的进展, 做好问题的疏导、解释, 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当了缓冲带, 起到了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四、媒体监督, 建言献策

《热点1+1》在为听众提供政策咨询的同时也履行着媒体的监督职责。刚才我们说到, 在听众咨询的问题当中有一些是经常被问及但始终没有进展的, 比如说下岗失业的退休职工独生子女奖励费如何兑现、冬季煤取暖户的补贴是否应该提高等等, 我们都会将这些问题及时反映给有关部门, 供他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给予重点考虑, 该节目也成为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窗口。2009年, 丹东开展落实年主题宣传, 节目有针对性地开设了监督实事落实环节, 及时通报了全市十五件实事的进展情况, 并听取百姓的意见、建议。2010年, 我市开展“问计于民促和谐, 问计于民促发展”双问双促活动, 我们再一次开辟专门环节, 让听众知晓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如何参与意见征集, 为共同建设家乡出一份力。

一档广播节目运行两年, 它会因时间而成熟, 也会因为时间而倦怠, 它会在这两年里赢得听众的信任, 也可能在两年的时间里使听众产生听觉疲劳, 只有跟进百姓需求, 才能与百姓越走越近, 只有完善节目播出形式、丰富节目播出内容, 才能使节目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吸引力。接下来, 《热点1+1》还要向他的老大哥《政风行风热线》学习, 不断创新。■

从0到1随笔 篇8

“不然我们公司的融资也用众筹的方式吧,我觉得可以拿出一小部分试试。”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高管在一次闲谈中如是说。

这样曾经不敢想象的事情,自股权众筹出现后似乎越发司空见惯。而股权众筹也在“全民创业”的浓烈氛围中获得了高速发展,并带来了潜力项目缩短曝光时间和成长时间的利好。不过,股权众筹目前并未壮大,为什么?

多名业内人士表示,股权众筹已经完成了从0到1,接下来如何从1到N,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如何将股权众筹打造成为知识密集型行业,平台如何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投资者尽最大可能消除信息不对称性?在面对大量不确定性、高风险性、长期性的初期项目时,如何做到风险分散并顺利退出?

行业立足点:知识密集型?

清科统计了2014年13家典型众筹平台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共发生融资事件9088起,募集总金额13.81亿元。其中,股权类众筹事件3091起,募集金额10.31亿元。而当时的股权众筹世界还未有京东和平安这两位“大佬”的身影。

但是,爱创业CEO顾冰表示,尚未有第三方能够精准监测这一行业的数据,原因在于多数股权众筹平台目前做的是模式,线上数字更多是意向金。“意向金和实际打款数字有很大的差距。”顾冰进一步解释道,意向金代表投资者的诚意,表示其对某个项目感兴趣。举例来说,商品众筹项目某智能插座可以超募21倍,但是股权众筹却不可以,创始人无法将超募的21倍股票全部发给投资者。

谈及股权众筹行业数据统计,一名股权众筹平台负责人提到,数据的不真实性还拥有“源头”的因素,部分众筹平台存在夸大的成分。

在风险分散、退出机制、数据统合等因素之外,众筹平台如何消除信息不对称,提升投资便利?观察目前行业中的多数股权众筹平台可以发现,其仅仅作为展示供需双方的信息或在浅层次信息层面撮合。

“如要真正发挥众筹平台的优势,仍需要比较多的尽职调查,例如企业评级以及关于企业信息披露等职责。”零壹财经首席研究员李耀东表示,平台应该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认证,消除一些比较明显的投资风险,才能够对小额投资人或者普通投资者有比较好的保证,或者依托平台专业知识的优势,发现被低估的行业、创新型的公司重点展示给投资人。

股权众筹平台正在慢慢变成人力密集或知识密集型行业。“未来股权众筹的竞争力还是在专业能力上,资产质量是首要关卡。”李耀东说。

风险分散:股权众筹投资基金?

零壹财经CEO柏亮表示,如何在便捷投资的前提下,保证投资者的风险分散是股权众筹目前发展的难点。“以天使投资项目为例,其成功率约为10%,如果我们按此投法,一个人按照心里意愿投资则有90%的人要亏钱,那这个市场很难玩下去。”柏亮表示,当然如果10%成功了,则可覆盖那90%部分的亏损。

一名风险投资行业资深人士说,他了解到部分在股权众筹平台上的项目没有顺利获得风投,无奈之下才转战众筹,这样的背景进一步推高了股权众筹的风险。

风险分散最直接的办法是分散投资,不要把鸡蛋放入一个篮子里。但是李耀东称分散投资目前尚未有较好的解决方案。原因在于,分散投资的前提是需要投资人拥有足够的资金,但是回归现实,只有风投机构能做到这一点,非机构类的普通投资人很难有大量资金做到分散投资。

难并不代表不能解决,方向似乎已出现。柏亮称,目前已经有人在探讨设立一种新型基金,能够满足众筹的快速交易以及风险分散的需求。“这种新型的基金既不是传统的公募基金,也不是程序变更较慢的合伙基金。”柏亮表示,专门投资众筹项目的基金化投资方式或是方向。

针对上述方式,顾冰表示,领投基金不仅能够分散投资,同时更符合目前众筹行业优质领投不足的特性。目前这类基金已有实践案例,但除起投金额门槛更低,以及不收管理费外,同之前的私募众筹差别不大。

但是这种方式仍存在无法回避的弊端。李耀东称,风险之一在于,投资者如何防范基金管理人、基金投资机构的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风险之二在于,该基金的资金来源,如果是职业投资人,那么运作方式并没有获得质的改变,如果募集的主要是普通投资人的资金,那么将面临投资人对于基金运营人能力和实力缺乏判断力的现实问题。

退出机制遇瓶颈

多名投资人以“情怀”和“热情”为出发点,昂首阔步踏入股权众筹,但是由于投入金额的“小额”以及项目成长的时期较长,在退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投资人自动放弃了所投金额,这样的事例在股权众筹行业已经“从有到多”。

流通机制在股权众筹的高速发展中也被推至台前,部分从业者将其看作股权众筹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绊脚石”。只进不出并非行业良性现象,但是如何退出目前这条路尚未走通。“对于股权众筹来说,投资的退出渠道比较有限,这是行业发展的大问题,而且在前两年是主要制约问题。”李耀东说。

如何退出正在被关注,也在被解决。

一名股权众筹研究员称,未来存在多种出路,例如可以在全国范围建立统一的二级市场,抑或嫁接到现有的资本市场,以新三板为主要通路市场,再或符合条件的平台建立自己的二级交易平台。

李耀东表示,2015年随着国家层面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改革举措不断推出,尤其在新三板受到热烈追捧后,大量股权众筹平台想把新三板作为途径,这个趋势应该会逐渐明朗。

“新三板众筹的特点是,缩短了众筹的投资周期,开辟了新的窗口,并极大降低了投资者门槛。”顾冰说,爱创业也在研究如何进入新三板。但他表示,在这过程中最让人犹豫的还是新三板的估值。

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股权众筹二级交易市场并不为行业人士所看好。“从公开资料了解的情况,监管层面似乎并不希望众筹平台承担二级市场的职能,建立全国统一交易平台可能性较小。”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新三板本身就是一个场外市场,如果股权众筹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二级市场,等于在新三板之外又多了一个全国统一的场外市场,或将涉及较多问题。

李耀东还给出了另外一个通路,他想到一些地方性区域性的股权交易中心也有可能成为股权众筹投资人的退出途径,但是目前来看进展比较缓慢,尚未听闻有价值、有新意的消息。

从0到1随笔 篇9

Appl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Apple每一款产品几乎都市场的领先者,当初的iPod血洗了音乐播放器行业。而iPhone是血洗了手机行业。最近的AppleWatch 也是要血洗指标行业的节奏。至于Mac,当新款iMac发布的时候,傅盛在微博上吐槽说;“真不知道其他传统电脑厂商再做什么”。

在音乐播放器行业中只有两种,iPod和其他播放器。在智能手机市场中只有两种,iPhone和其他智能手机,在电脑行业中也只有两种,PC和Mac。苹果在所有的行业中不是硬碰硬的和你直接竞争,而是明显和其他所谓的对手在不同的维度上

从0到1啥意思?它指的是如果要做大企业,那么需要从事的应该是开创性的产业,而非同质化当前的商业模式。比如前几年特别红火的团购,当时我们号称百团大战。这就是书中提到的从1到N的现象,就是说这个社会上已经存在的相关的公司开展这项业务,而后来者只是瓜分原来的利润,是一个零和游戏,这是利益的重新划分而非增值。

书中的观点认为任何大公司都是靠垄断发展的,虽然这个和我们社会提倡的公平竞争违背。这个论断放在当下的中国是成立的。石油、电信、能源领域,大国企的垄断带来了巨额的利润。私企方面就BAT而言,腾讯在社交领域、阿里在电子商务领域、百度的搜索领域构建了自己的围墙从而维持了高额的利润。这就要求我们一旦创业,那么选择的领域竟然避开现在已有的,理应预测未来所需的那么只是一个很小的领域,我们需要在小市场占有大份额然后逐步扩展。与其在白菜价的利润行业拼杀,选择一个前言的领域杀入确实是很好的开始。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遵循幂次法则。这个法则讲的是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事情。虽然这几乎成了我们的口头禅,但是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能做投机者,而是做决策者。我们的最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最重要的几件事情上面,而不是每个事情都去做,这样的结果就是就几件事情能够产生的价值比其他N多事情的总和还要多。书上说他们有一个实验,在农场里面20%的豌豆占据了80%的重要,虽然这个实验我还是持有怀疑态度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确实需要好好执行。

读从0到1有感800字 篇10

近日品读彼得蒂尔的《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一书,深有感触。我想我找到了答案。生活看似多元,其实不过是一个“从1到n”的过程。新的事物一出现,引得他人竞相模仿重复,增添着类似的产品与服务。但新事物的创造却是“从0到1”的质变,是独一无二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细化,但带给人们的边际效用却越来越低,就是因为类似的商品太多,创新的商品太少,而创新的商品往往才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良药。正如书的作者彼得蒂尔所言:创业秘籍并不存在,成功人士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价值,它们遵循的是基本原则,而非秘籍。

至于这基本原则到底是什么,拥有创业思维首当其冲。创业思维是一个新公司最重要的力量,它比灵活性更重要。因而创业不只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一场思维运动。一个好的企业创始人,胜于旁人的绝对是他的创造力,他的创业思维。他不会盲目地跟随那些已经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去开发类似的产品,反而用大量的时间去认真思考,思考人们缺少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创业需要怎样的合伙人,需要投入多少成本。思考的时间多于实践的时间,想好再开始。创新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弥补市场的空缺,又能开辟新的市场,形成需求的涓涓之流。它不仅从源头制止了盲目与恶性竞争,又能享有更大的规模效应,尽可能减小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迈出艰难的第一步之后,很多朝气蓬勃的企业如昙花一般方开即萎。创业者因为渐进主义,往往满足于现状,又可能因为害怕犯错误而盲目地进行风险规避,流失了探索发现的机会。不探索就没有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进步。一味地止步不前,企业终将会被后来居上的竞争者所超越。在企业积极探索,形成规模的同时,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企业的员工管理,团队建设是成就一个企业的重要因素。如书中所说,每个员工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企业不仅需要给员工提供不可替代的工作机会,还要充分发掘员工的潜力,让员工做好一件事,并乐于做这件事。只有认真剖析每一位员工的特点,从自身角度出发,才能够量体裁衣,尽可能发挥好每一位员工的作用。

地产从0到1的黄金时代 篇11

现在来谈地产的“黄金时代”恐怕很多人要在前面加上“告别”二字。确实,在十五年房地产的大繁荣后,昔日的“香饽饽”逐渐成为“鸡肋”,行业盈利空间降低,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开始谋求转型甚至想甩掉这个“包袱”。

但是,看过《从0到1》这本书后,却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地产从0到1,黄金时代还会被创造!书的作者是被誉为“硅谷天使”的彼得·蒂尔,他成功投资了eBay、Facebook等企业,是投资界的思想家。书中反复提及了:创新不是从1到N,而是从O到1;竞争扼杀创新;失败者才会竞争,创业者应当选择垄断。在彼得·蒂尔看来,“从0到1”,意味着企业要善于创造和创新,通过网络效应、技术专利、规模经济、品牌等形成壁垒,从而实现质的垂直性层级跨越,由此开辟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这样的垄断可让企业安享丰厚的利润。

针对房地产行业,靠高负债、高周转等竞争元素,同质化的产品和营销正在演绎“从1到N”的模式。如何做到“从0到1”?按照彼得·蒂尔的创新四要素,让我们打开脑洞,风暴一下!

要素一,“网络效应”。它会使一项产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变得更加有用。“互联网+地产”两个要素的重组就会带来神奇的变化。从房产信息查询,到线上的房产销售,再到房产众筹,“互联网+地产”的创新最先发力在营销端。更多的新型地产电商平台在崛起,它们通过流量平台、交易平台及金融平台,全方位为行业及终端用户提供移动互联网体验的房产交易相关服务,并建立一站式的O2O闭环,与产业各个环节连接更加紧密并帮助地产商实现销售转化。

要素二,彼得·蒂尔提出:“专利技术”是一家公司最实质性的优势,它使你的产品很难或不能被其他公司复制。要素三,“规模经济”,垄断企业越来越强大,开发一项产品就会享有规模效应,这样,边际成本趋于零。要素四,“品牌优势”,一家公司最显而易见的垄断是对自己品牌的垄断,因此打造一个强势品牌是形成垄断的有力方式。这三点结合起来,就要提出“房地产+”这个概念:定义为房地产+医疗+金融+创业+娱乐+教育等等,以房子为核心,可以解决诸多生活配套所涉及的行业。商业世界里的每一刻都不会重演!下一个盖茨不会再开发系统;下一个扎克伯格也不会再创建社交网络;下一个王石和王健林一定不会去盖传统的房子,地产从0到1的黄金时代也一定超乎我们的想象。

网站PR从0上升到4后的感想 篇12

辛辛苦苦做了几个月的站PR终于有了,而且从之前的0直升到现在的4。以后换链接也不用躲躲藏藏的了,再也不为自己网站的PR低而尴尬了。

最近Google的PR更新了,一直都没有注意自己的网站PR怎么样了。今天在QQ群里听说PR前几天就更新了,当时就迫不及待的打开相关的工具熟练的输入自己这三个月来辛辛苦苦做的一个网站(可以说为了这个网站我已经筋疲力尽了)。在查之前我的头脑里想着应该有1了吧?为什么说我会想着有没有1呢?因为我的网站毕竟做起来到现在才三个月的时间都不到,在我输入我的网址查出来的结果令我大吃一惊怎么升到“4”了?我以为自己输错了网址反反复复的检查了几篇没有错啊。可能是工具出问题了,再换了另外一个工具来查显示的还是“4”,我还是不相信再换结果都是“4”,这下不得不相信了,

怎么会升得那么快呢?当时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啊!

后来我检查我网站友情链接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我网站上的链接都是PR3、4的还有三个是PR5的。难怪我网站PR升得那么快,原来都是链到我网站上的链接把我拉了上来真是感谢他们。可能有很多人想不明白你不是说在你网站PR还没有升的时候不是0吗?怎么可以换到PR3、4、5的网站呢?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就是在A5站长论坛交换链接区上发链接留下联系方式别人找我换的,可能是我网站内容丰富吧?排名也是在百度、Google的首页上百度快照又天天更新当时百度和Google收录都在1200左右。对于一个新站来说要做到这点确实不错,我说过为了这个网站我已经筋疲力尽了,网站上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我自己写的,有时候太忙就会做一点像你们所说的“伪原创”。

从土地到大地杂文随笔 篇13

一刻间,那个直发变卷发的、一半胡人一半汉的强壮的红柯先生就立在我的眼前。怎么会突然倒下去呢?突如其来的变故叫人实在不能接受。站在窗边,看着泛绿的柳枝儿,叹人生无常,生死是多么的难以把握呀!面对生命的脆弱,怎能叫人不感伤,还有惋惜呢!第一时间将这不幸的事情告诉了西安的杭盖兄,知他与红柯老师相交甚密。电话那端传来的声音,是同我一样的惊愕和质疑。在我消除他的质疑后,兄长说了一句话:“让我哭一会......” 挂掉电话后,我也极力地克制着涌上胸口的心酸。

去年,听了两次红柯老师的讲座,都是满满的收获。红柯老师的讲课只要听一次,便会铭记在心,记下他对生活和文学的激情,记下他知识的渊博,还有那新疆和关中混合的特有的语调,和他精明智慧的目光。

“从土地到大地”,是红柯老师2017年12月30日在西安汉唐书城讲课的主题,他说,大地产生了土地,产生了村庄、绿地、荒漠、人、动物、植物,所有的生命都依靠大地存活着,所以,一切都是大地的,和大地都是一体的。由此引申到张载的“民胞物与”,说陕西是大概念,陕西文学是中原文化的交汇。他讲秋天虽然是收获的时节,但于牧人是悲痛的,长调、呼麦,就是牧人抒发悲情的。牧人是最喜欢夏天的。但是,不管是欢喜还是悲痛,牧人都尊敬生命。新疆人对树木花草都是敬重的。所以,人类要尊重一切,尊重生命。可是,他为了热爱的文学却没有把自己的生命呵护好。

红柯老师讲课的时候,我拿着相机捕捉他生动有趣的形象,他便有意的给镜头合适的角度,那不需言语的意会,是大家的谦和。年前,杭盖兄还说等年后春暖了,一起拜访红柯老师,给他做一次专题访谈,然后再给老师拍些低调人像呢,却不想,这些都成了无法兑现的约定了。现在,红柯老师在课堂上那些激情四溢的照片还收藏在我的电脑里,怎奈,再也没有机会听他讲骏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了!

从泥土中走出来的红柯,不管是客居新疆,还是回归中原,他的创作风格都离不开大地,他的作品中带有新疆特有的色彩、气息和声响。他的笔下流淌出来的是多彩绚烂的才情,以他特有的道德观和历史视角描绘出一幅幅色彩奇异的新疆地理、风俗、民族生活方式的画卷,形成了只有红柯才有的特色创作风格。从文学角度来讲,民族的风俗民情比自然景观具有更深层的心理和文化蕴涵,因此,红柯的作品构成了一个民族的面貌。

秦岭,祁连,天山,是中国的龙脉,一条丝绸古道让中国龙脉更加彰显文化历史的重大意义。红柯,出生关中,客居新疆十载,不惧风霜,奔走在丝绸古道上,书写初心,他就是丝绸路上的大地歌者。今天,不管他是归去天山,还是沉睡在关中大地,那些歌声会永久吟唱在丝绸之路上,吟唱在中华大地上。

从0到1随笔 篇14

这是中国再生医学国际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再生医学集团)携手科学家团队,经过十余年的自主研发和临床医疗实验,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科研产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眼科专家谢立信说,生物工程角膜(专业名称:脱细胞角膜基质;产品名称:艾欣瞳)国际领先,是再生医学领域的重大贡献和突破。

中国再生医学终于越过“器官移植”的地平线,迎来了“组织器官制造”的创世纪曙光。

笑声,“5·23论坛”的最高分

5月23日,北京碧空如洗,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角膜盲防治创新论坛暨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启动仪式”在北京饭店隆重举行。

谢立信院士、生物工程角膜研发首席科学家,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金岩教授,全国著名眼科专家史伟云、邹留河、张明昌等数十位学者教授,政府部门及医学专业协会的领导,三十多家媒体的记者等,出席了论坛和启动仪式。

谢立信院士、金岩、张明昌、史伟云教授做了专题学术报告。论坛气氛感人、热烈、庄重。

一位穿着崭新的淡蓝色上衣,脸庞黝黑透红的农村妇女的讲述,受到与会者格外关注。

“我叫黄元珍,今年58岁,是湖北省松滋市老城镇朱家坡村人。2010年,我的眼角膜溃烂,接近失明。一个农民什么也看不见了,不能种地,不能养鸡养鸭,不能下厨做菜做饭,这样怎么行?在武汉协和医院,张明昌教授给我做了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眼睛好了,什么都能看见了,能下地干活了,你看我的眼睛多亮,见人就想笑……五年过去了,我能跑能跳,跟正常人一样,艾欣瞳好不好,看我的眼睛就知道。”她又笑了……笑声清脆、朴实,发自心底。

3分钟的讲述,她被自己的笑声打断了四次,这在严肃的学术论坛上,是不多见的。“好不好,看疗效。笑声,这是最高分。”张明昌教授说。

据张明昌教授介绍,武汉协和医院有47名角膜盲患者接受实施了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临床实验全都取得了理想疗效。来自湖北的1号患者周女士,患有真菌角膜炎,右眼球的三分之二被灰白色的溃疡病灶覆盖,近乎失明并面临摘除眼球的风险。周女士选择接受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术后,右眼视力恢复到0.4,她正常的左眼视力是0.5。

据武汉协和医院医学临床实验资料显示,生物工程角膜清晰透明,与正常角膜结构融合性好,免疫效果理想,一次性替换,使用安全有效,可广泛应用。

2013年9月29日,在深圳,由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邹留河教授主持,北京同仁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武汉协和医院、河南眼科中心等多家医院著名眼科医生参加的生物工程角膜临床试验总结会上,临床数据显示,生物工程角膜移植的有效率达到了94.44%,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的愈合效果接近人体角膜。

“有库无膜,一膜难求”

参加此次论坛的中华医学会眼角膜病学组组长,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教授介绍,“角膜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病的第二大致盲眼病。角膜病主要是角膜感染、病变、损伤、破裂、失去透明性、浑浊,导致视功能丧失,俗称“黑眼珠”。但眼球内部结构正常。如能用健康透明的角膜手术替换,患者的视力是可以恢复的。同样,大部分角膜病患者是可以治疗的”。

中国是世界盲人最多的国家之一。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共400多万人,每年新增患者超过10万人,85%的角膜盲源自感染性角膜病。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全球共有角膜盲患者6000万左右。

他们失去了光明,他们渴望光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可以重见光明。

我们面临的现实是,角膜移植手术的角膜供体主要来源于异体角膜捐献。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捐献意识淡薄,角膜供体奇缺,每年只有3000多例,对于几百万渴望光明等待手术的患者是杯水车薪。谢立信院士介绍,我国有眼库41个,角膜库存几乎为零。

一膜难求,许多大医院都在等米下锅。北京同仁医院是做角膜移植手术最多的医院,每年获得捐献的角膜只有10多例。“目前,排队等待手术的患者已有1000多人”,邹留河教授说,“大多数患者只能在寂寞的黑暗中苦苦等待。由于没有角膜供体,不能及时做移植手术,许多患者永远失去了复明的希望。”

在国外,角膜捐献已近常态。斯里兰卡1000多万人口中,签字同意捐献角膜的人数已超过500万。在美国,建有眼库103所,每年捐献角膜6万多例。我国捐献角膜的人数,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

一段时间以来,专家们探索研发人工角膜替代异体捐献角膜。但是,由于人工角膜大都为高分子化学材料制成,生物相容性差,力学性差,与患者自身眼组织融合性差,临床效果不佳,患者排斥反应明显。

人工角膜研发,遭遇了红灯。

惠及数百万角膜盲患者的发明

在繁茂的科学大树上,永远没有低垂的果子。

再生医学是一场深远的医学革命。中国再生医学集团产业中心主任张爱兵博士介绍,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是运用现代生命科学和工程学原理,研制体外制造可供移植人体组织器官的新兴学科和热点学科。其基本原理是,建立细胞与生物材料的三维空间复合体,既有生命力的活体组织,对病损组织进行形态、结构、功能的修复与重建,实现永久性替代。

长期从事组织工程研究,建树颇丰的金岩教授决定,换个思路,从“基质”研究入手,用“动物角膜”替代“人体角膜”。研究团队发现,猪的器官与人的器官结构较接近。他们尝试用猪眼角膜替代人眼角膜。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试验,他们明确了生物工程角膜的研发思路。金岩教授介绍说,就是采用异种生物角膜,经过专业工艺多级处理,去除了异种生物角膜中的细胞、杂蛋白、多糖等抗原,保留天然角膜基质结构,降低免疫原性,防止免疫排斥反应,可与原有人眼组织快速融合一体,移植角膜逐渐透明清晰,患者视力逐渐恢复。

金岩教授说,用猪角膜替代人体角膜,他们攻克了两大难关,一是去除猪角膜中的抗原性,二是保护好猪角膜胶原纤维。

从项目立项、研发、到第一枚生物工程角膜进入医学临床实验,大概用了七年多的时间;尔后临床3年,到2015年4月2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注册问世,“从0到1”,这一步整整走了10多年。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生物工程角膜的研发成功,为数百万角膜盲患者带来光明,中国再生医学国际有限公司却数度陷入困境。为确保一线科研经费,他们数次压缩非科研开支,一路走来,历尽艰辛。

当全世界都在竖起耳朵倾听,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创新、创富、风投等泡沫术语时,他们依然弯下腰,依然一步一个脚印,依然向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行。

医学权威部门鉴定:“生物工程角膜以天然猪角膜为原料,经过病毒灭治及脱细胞工艺多级处理,产品免疫原性低,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安全性高,植入患者眼部后,逐渐与患者自身角膜组织整合为一体,修复角膜损伤,最终形成与正常角膜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可终身使用。”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学终身教授崔占峰说:“这个生物工程角膜产品,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化,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科学家找到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解决了以往研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既要修复角膜,又要恢复功能,在国际再生医学领域占了先机。可以预言,随着产业化的逐步扩大,不仅中国的数百万患者有望重见光明,受佛教思想影响的东南亚等国家也将获得广泛的市场。”

艾欣瞳的问世,将惠及中国数百万患者,“有库无膜、一膜难求”的困境将被改写。

历史往往是这样的,一个有作为的公司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会将人们引领到一个崭新的世界。

组织工程产品的应用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有专家估计,全球组织工程及技术衍生品约有1000亿美元的潜力。

“吉尔伯特”预言的实干家和推动者

美国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吉尔伯特曾说:“用不了50年,人类将能够培育出人体的所有器官。”

“这是一位科学家的美丽幻想,更像是一个横空出世的预言,一个伟大的企业,一个好的企业应该做这个预言的实干家和推动者。”中国再生医学国际有限公司决策委员会主席关国亮先生说。

中国再生医学国际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个生物工程再生医学产品研发生产的高科技企业。他们与携手的科学家团队多次承担国家863、973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多有建树。

公司的另一独创科研产品:组织工程皮肤(产品名称:安体肤),是国内唯一获国家批准上市的活细胞组织工程皮肤,曾参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安体肤与人正常皮肤相似,同时含有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应用于烧烫伤患者,具有加快愈合,减轻疼痛,保护创面,避免二次创伤,减轻色素沉着,减少瘢痕形成等疗效。

在2014年杭州705公交车爆炸案、昆山“802”中荣金属厂爆炸事故,安体肤无偿用于III°烧伤患者,覆盖3周后创面生成新皮;II°烧伤患者,安体肤覆盖2周后,创面愈合,有新皮生成。

经过多年努力,集团已拥有4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成果。在眼表、皮肤、骨修复、软骨修复、软组织修复、美容等领域,拥有10多个优质产品,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系列。

关国亮先生透露,艾欣瞳产业化生产正在紧锣密鼓地稳步推进,届时,艾欣瞳的年产量将达到30万枚。

一个新的问题是,目前,我国有50余家医院、100名左右医生能做角膜移植手术,按理论推算,每年能做10000例左右角膜移植手术。培训、扩大、提升角膜移植手术医师队伍和医师专业水平,已成当务之急。

5月23日,中国再生医学集团与山东省眼科医院合作共建的“中国再生医学生物工程角膜移植医师培训基地”正式成立。在本年内,还将组建5家培训基地。史伟云教授说,1年后,组织工程角膜移植手术将达到3万例。

中国再生医学集团一直积极构建国际性的一流科研布局,由一流眼科专家组成的中国再生医学集团的专家委员会组建完毕。2014年集团已经与牛津大学、香港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建立了紧密一体的科研新格局。同时,中国再生医学公司构建了包括第四军医大学、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304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等知名医院科研协作网络。一批实力强健的科研机构和知名科学家的加盟,将成为公司成长的核心推动力。

中国再生医学集团行政总裁邵政康介绍,集团未来发展的四大战略方向已经明晰:以生物工程角膜和组织工程皮肤为主导的组织工程产品研发;细胞、干细胞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化妆品和抗衰老产品的研发;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迈入国际一流、中国领先的世界级企业集团。

中国再生医学集团将一如既往地攀登两个高峰:第一是企业文化道德的高峰,一切为了患者,做爱心企业,做厚道企业;第二是永不停步地攀登生命科学的高峰,让更多、更好的组织工程产品普惠患者、普惠社会。

好企业永远在路上。

上一篇: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下一篇:总工办技术部管理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