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修改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随笔修改(共8篇)

教学随笔修改 篇1

不少学生作文,从不检查修改,漏字、漏句现象百出,甚至连符号都没有就交给老师。老师呢,在作文本上画呀,写呀,把作文批的大红一片,费尽苦心,结果本子一发下来,学生一看分数,万事大吉;教师千辛万苦,付诸东流。实际上,通过课下与学生聊天、交流得知,大部分学生赞成“老师找出错误让我自己改”,还有部分学生希望“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之间互批互改”。可见,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包批包改学生的作文,尽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还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权利,从而也培养学生平时写好作文,仔细检查、修改的好习惯。

二、提供示范,教给方法

学生初学修改作文,必须有个模仿学习的过程,在明确了修改目

标后,我把学生的作文预先抄在小黑板上,把评改的规范化语言符号教给学生,如:删、改、调、换,进行修改示范,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整个修改的过程,看懂每个修改符号的意思,使他们在今后的自己修改和互相批改时有章可循。刚学修改时,不能操之过急,可让学生先试着修改老师已注上修改符号的自己的作文,反复练习后,慢慢地对这些符号熟悉了,再学着使用修改符号试着给自己或同学修改一些字、词、标点方面的毛病,随着年级增高,逐步提高要求。

三、交给学生修改的步骤 修改作文从篇、句、字词、标点四个方面入手

1、篇的修改。即通读全文,看看是否符合本次作文的要求,立意是否准确、新颖。布局谋篇是否有条理。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读了文章后,你认为作者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文章有无真情实感?文章是否有中心、有重点?内容是否具体?教师要有意识地再班上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例子,鼓励学生在班上大胆评议,教师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恰当地加以小结,融批改讲评为一体,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

2、句子的修改。句子是构成段的材料,在修改时要求对意思模糊,语义不连贯、不完整、东拉西扯的句子,该删的要删,该添的要添,该调的要调,该补的要补。改好后要读,读好后要改,反复修改,才能出好文章。

教学随笔修改 篇2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较浅, 加之文体写作要求不十分明确, 写作中自然难免简单模仿乃至敷衍的情况, 长此以往, 写作兴趣逐渐降低。每一次作文评改, 教师的认真评析换来的往往是学生的不屑一顾。也就是说, 当前的一个完整的作文教学活动起始于布置题目, 结束于教师的评改。没有学生的内化、反思、改进, 这样的作文教学只能是原地踏步, 看似扎实, 实则难有大的提高。所以, 作文教学应把重心后移,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变教师的评改为指导性的点拨, 强化学生在教师点拨后的修改, 关注学生的领悟与提高。

一、修改在作文教学中的意义

修改不仅是简单地找出错别字, 订正标点符号的用法, 更主要的是对整篇文章的统筹思考, 以主题为中心寻找最优方案, “力求用尽可能完美的形式去表现构思的成果”。修改的本质是对已完成作品的再创作, 是对自己思想的再认识。一次作文, 没有经过修改的环节, 就难以实现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升华。

修改是古今中外的作文大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要鼓励学生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求一字稳, 耐得半窗寒”的精神作文、修改。新《课标》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因此, 作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紧扣新《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的具体要求, 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写”, 更要重视学生的“改”;不但要重视学生作文“量”的积累, 更要重视学生作文“质”的提高。

二、修改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形式

1.教师“下水”, 充当“箭靶”。

在大致翻阅过学生的作文后, 明确了本次作文的共性问题, 我一般会写一篇同题的“下水文”, 并有意识地在这个共性问题上“犯错” (游离主题, 或用词不当等) 。在初次讲评课上, 我先请学生为我修改, 同时以其他学生的类似问题作为研究材料, 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掌握规律。学生有机会帮教师修改作文, 很有成就感, 他们的写作欲望也随之被激发出来。

2.同伴互助, 共同进步。

写作水平较接近的学生结成修改小组, 相互“增、删、改”同伴的作文, 并写出评语。修改结束后, 双方共同交流、探讨写作得失, 如有争论而不能解决, 可以扩大讨论范围, 也可以直接询问教师意见。同龄人的意见有时更有针对性。学生们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评改者, 他们通过批评性地阅读别人的作文, 可以学到更多的写作知识;他们时刻留心语法错误及用词, 写作时开始心中想到读者。这种做法能使学生增强修改作文的兴趣, 这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编辑、审校能力和组织、归纳总结能力。

3.自主修改, 体验成功。

这是修改的主要形式。作文阅览后, 教师针对该文的主要问题适当点拨, 启发学生思考, 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修改意见乃至结果。此外, 修改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独立意识。如果说主动意识是“我要改”, 那么独立意识就是“我会改”。学生只有在自主修改中才能学会修改、学会作文。自主修改才能促进反思, 才能使写作者真正学会修改、学会写作。

三、修改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主题修改, 完善文章立意。

文章必须有中心, 中心必须正确、鲜明, 最好深刻, 这个道理可以说人人都懂。立意的正误、高下, 其实是写作者思想认识正误、高下的反映。中学生受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限制, 写作中经常持其一端, 以偏赅全;抛开主题, 自说自话;浮于表面, 不见本质。

2.材料修改, 明确选材方法。

中学生作文在选材上出现的问题, 主要是材料的典型性不够, 材料不能很好地为主题服务, 甚至有因为阅历较少加之没有观察、积累的习惯, 而生编硬造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 修改指导中, 我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好主题和材料的关系。古人讲“意犹帅也”, 帅自然要统兵。主题从材料中产生, 明确立意后又要围绕主题选材, 材料必须服从、服务于主题。材料不会凭空产生, 因此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3.结构修改, 学会谋篇布局。

材料修改, 是解决作文写什么的问题;结构修改, 是解决作文怎么写的问题。对于中学生作文来说, 主要是写作顺序和详略安排的问题。结构修改的指导, 我强调学生在写作时要有“读者意识”, 想想怎样写才能使读者看得明白、更爱看。

4.常识与语言修改, 精益求精, 写文质彬彬的好文章, 追求个人风格的形成。

学生小杨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今早, 我来到阳台上, 猛然发现了雾把房屋、大树笼罩着, 原本熟悉的景物好像是神秘地消失了。雨越下越大, 打在雨棚上, 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浓雾中下雨, 很明显不符合生活常识。这和学生的生活阅历少、观察不仔细 (很多学生尚未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有关。至于“皓月当空, 繁星满天”这类句子, 无论看起来多美, 更是必删无疑的了。

语言上的修改, 又如很多学生有句式杂糅、语义重复的问题。例如:“四处都洋溢着春天的小草们、花儿们的味道, 好清新的味道, 好自然的味道, 使人沁人心脾啊!”评阅时, 我在这一段文字下画了线, 并在旁边打了一个问号。在修改稿中, 我看到该生改后的句子:“到处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空气中弥漫着小草们、花儿们的味道, 好清新、好自然, 真是沁人心脾啊!”这样一改, 表述就符合规范了。

教育教学论文的修改 篇3

一、修改的具体要求

写完教育教学论文初稿后,不仅对文章的立论、结构要进行认真推敲,而且对每个句子、字词甚至标点都要细加斟酌。在进行论文修改时,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作者对自己的文章难以割爱,明知是多余的,却因为是自己花了许多心思写出来的,总是不想删去。在这方面,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这么说,文章的修改就是对原文进行删削。对已经写成的论文进行删芜去繁,可使论点更为突出、论证更为有力、文字更为精练。

在具体的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要作严格的自我审阅,自我修改。根据这一要求,在教育教学论文写好后,不要急于修改和匆忙发稿,最好先把稿子放一段时间,待写作时处于冲动状态的头脑冷一冷后,再用第三者的眼光,跟文章保持一定的距离,比较客观地进行阅读,这样才可能更容易发现问题。作为一个教育教学论文的作者,在写作时要能钻进去,在修改时又要能跳出来。在写作时,要“深信不疑”,而在修改时要“吹毛求疵”,甚至要把自己放到论敌的位置上,从鸡蛋里挑骨头,越“苛刻”越好。如果带着“自我欣赏”的情绪修改自己的论文,那就必然难以下笔。

其次,在文章的修改过程中,还可以请周围的老师或同行审阅,以征求来自更多方面的修改意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些问题,论文撰写者自己难以察觉、发现,旁人却很容易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来。在请别人阅读指正时,一要态度诚恳:抱着诚恳的态度虚心请教,别人才会以诚相待,给你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二要虚心求教:对于别人提出的意见,要认真考虑,努力寻求其中合理性的因素,认真进行修改。

二、论文修改的内容

修改就是对论文初稿的再加工、再创造、再提高,其目的是要提高论文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尽可能正确的思想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表现形式相统一。修改涉及论文写作的所有方面,发现初稿中有什么问题就修改什么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修改有四个方面:修改观点、修改材料、修改结构、修改语言。

1.修改观点。观点是文章的灵魂。如果观点有问题,论文的科学价值就受影响。因此,修改论文首先就是修改论文的基本观点和局部观点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基本观点错误。基本观点是指论文中的基本论点和总结论,它是论文的主旨和中心。如果基本观点错误,其他论点、论据就不能成立,整篇论文也就站不住脚了。

(2)观点主观、片面。观点主观片面有这样几种具体表现:一是走极端。这种情况常出现在当学术界指出某一种观点错误时,论文写作者为了与这种观点针锋相对,不慎走向另一个极端;二是只顾一头。主要体现为有些论文的观点缺少唯物辩证法所要求的全面性;三是主观武断。主要体现为在缺乏根据或对文献资料不作认真阅读和分析的情况下,就在论文中主观武断地下结论;四是望文生义。主要的表现是对他人的学说、思想或观点,不作全面了解和认真研究,只抓住只言片语,望文生义,大肆渲染。

(3)照搬照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作认真思考,不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自己的观点,使得论文中的观点都是从他人的文章中搬过来的。

2.修改材料。修改材料主要是指对论文引用的材料进行增加、删改、调换。论文中引用的材料是论点成立的依据,构成文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中引用的材料必须是如实的、恰到好处的、能说明观点和主题的材料。否则,就需要对材料进行必要的修改。

(1)增加材料。有些论文有观点,但缺少具体材料,文章显得空洞,没有说服力。在修改时就需要增加材料。

(2)删改材料。有的作者在写论文时引用材料很多,认为材料越多文章内容越充实,特别是对苦心得来的材料,总舍不得丢弃,结果导致文章臃肿,淹没观点,冲淡主题。在修改的时候,对那些无用的材料和可用可不用的材料,要一律删去。

(3)调换材料。在论文修改中碰到以下情况时,就需要对材料进行调换:一是引用的材料不典型。由于作者掌握的材料不充分,在写作时选择材料的余地不大,致使文章中引用的材料不能有力地证明论点。二是引用的材料不真实。不真实的材料,也就没有论证的力量。在核实材料不真实后,就要调换材料。三是作者对引用的材料理解有误。

3.修改结构。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形式。它反映了作者对论题的思考步骤。如果思路不清,结构就会混乱。修改结构,也就是要理顺作者的思路,使文章思路顺畅,合乎逻辑、有条有理。对结构的修改,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修改开头。论文的开头,一般应当“开门见山”,说明论题;或“开宗明义”,提出基本论点;或“单刀直入”,挑明论敌谬误。但许多论文的开头难以做到这一点,常常出现兜圈子、说废话、久久不能入题的毛病。这就需要把废话删除掉,精选语言,突出主旨。

(2)调整层次和段落。层次清楚、段落分明、划分和安排合理,这是对一篇论文结构的基本要求。如果论文的层次和段落划分不当,排列混乱,论点与论点之间、论点与论据之间缺少内在的必然联系,意思不连贯、内容东拉西扯、论证缺乏逻辑性,那么,就需要对结构作调整。大的变动可拆散原来的结构,重新设计全文;小的调整可对部分层次和段落另行划分或调换位置。通过调整层次和段落,使文章脉络清晰,富有层次和逻辑性,中心思想突出,主题明确。

(3)修改结尾。结尾是全篇内容的结束阶段。好的结尾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启示未来、给人鼓舞,或语义含蓄、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的论文不重视结尾,或是三言两语、虎头蛇尾,损害全文形象;或是当断不断、拖泥带水,给读者留下画蛇添足的印象。对于这些不理想的结尾,要用心修改好。

(4)修改过渡和照应。有的论文缺少过渡和照应,使文章显得不大连贯,结构衔接不够紧密,在修改时也应予以改正。

4.修改语言。任何思想、观点、理论,都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因此,写好一篇论文,还要把好语言关。对语言的修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修改使用不当的用词,修改句法错误,删去不必要的字、词、句、段。

三、论文修改的方法

对已经写好的论文进行修改,一般来说有如下三种方法:

1.着眼全篇改文章。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统一整体,不存在不依赖于一定表现形式的“内容”,也没有不反映内容的单纯的“形式”。因此,对文章的修改要从整篇论文出发,用是否能通过修改提高论文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这个最终目的来衡量。凡符合这个目的的修改,都是成功的修改,而不利于更正确、更有力地表现论文题旨的修改,都是不必要或不正确的。

在修改时应将论文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和表达形式,然后加以综合考虑:看论点、论据存在什么问题,论证过程、篇章结构是否合理严谨,语言是否有毛病。经过仔细地通盘考虑后,再逐段、逐句、逐字地修改。如果不从全文出发,不着眼于论文的全局,仅抓住文章中的某一段或一句就随意删改,往往会使论文更远离所想表达的主题。

2.在修改过程中反复研究。修改论文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再研究的过程。因此,对初稿中发现的问题,要反复进行研究,对问题研究得越透彻,就越能把文章改好。

修改时的研究,要深入到论文中的具体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做到反复琢磨、认真推敲,不留疑点;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想想这样写是否真有道理;要能站到论敌的立场上多加驳难,直到确信能说服人为止。

在修改过程中常常会对发现的问题一时想不出好的修改办法,这就要放一放,暂停修改,先去学习有关的材料,开阔思路,或者是干脆过一段时间再来认真阅读全文,重新思考,这时常常会豁然开朗,找到好的修改办法。

3.在修改过程中继续学习。修改过程中的学习主要是针对解决初稿中存在的、自己一时没有弄清楚的问题的。这种学习,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1)虚心求教。即请专家、老师、同行等审阅文章初稿,请他们提意见;或就不明白的地方虚心向他人求教,与对方讨论,从而启发思维、提高认识、打开思路。

(2)重新查阅资料。针对不明白的问题,重新查阅一些资料,特别是一些新发表的资料,通过对这些新的资料的学习受到启发,发现新的材料。

(3)再进行调查研究。在修改过程中,带着明确的问题再去进行调查,常常能纠正过去调查中的许多疑点,进一步提高对问题的认识,收集到更多好的材料。

修改论文是很重要的。但修改到什么程度才能定稿呢?通俗地说,论文经过修改达到两个要求即可定稿:一是内容正确,二是读者容易接受。所谓内容正确就是论文的主题、观点和思想内容要有科学性;所谓读者容易接受就是文章的表现形式要好,使读者“易懂”。—篇论文只有内容正确,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达到写作的目的;只有具有好的表现形式,才能吸引读者,为读者所喜爱,为读者所接受。(摘自《教育教学论文写作》2008年6月第一版,丁步洲、左侗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注:请本文作者告知详细通讯地址,以奉寄稿酬)

教学反思(修改) 篇4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教学反思

韶山市实验中学 颜巧辉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是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活动,本堂课是活动开启一个多月后所进行的一次综合反馈课。本次综合性活动重在发展学生以下核心素养:文化基础之人文底蕴——学生通过对“孝”说文解字以及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孝亲”典故,培养学生的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社会参与之责任担当——《孝亲行动计划》的制定,让学生理解父母的付出,培养“孝亲”的情感态度和责任担当。

在课前,老师组织本班学生和家长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和家长一起填写“亲子账单”;学生搜集整理传统文化中关于“孝亲”的相关资料;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主动参与父母的日常事务,了解父母的工作性质环境和强度,体验并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孩子和家长均用书信的方式互相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沟通。活动期间,家长反映孩子们收获很大,变化很明显。

本堂反馈课始终充盈着浓浓的温情,课前的系列活动已让学生感知父母对自己所付出的金钱和心血,课堂上集体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孝道的理论滋养,从榜样的身上学习到了尽孝的方法,接下去由人及己反思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思考并计划自己当下最需要行孝的具体方面,到最后的表达孝亲的决心和践行孝道。课堂上,不管是授课教师,听课学生,家长都被深深感动,整个过程流畅并逐步递增,把教育化作春风细雨,润物于无声。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许多人感受颇深“如今的青年是颓废的一代,是麻木的一代”的大环境下,学生能有发自内心的情感倾诉,应是真正的拨动了他们内心深处的那根弦。

一、以情境为抓手,构建感恩课堂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开课伊始,我就深情讲述了《一棵苹果树》,用课件展示相应画面,配上深情优美的音乐作为导入,抓住了学生情的根,为整堂课奠定了情感基础,也为下面的成功打开了闸门。在引导学生回忆并反思自己与父母相处的镜头时,多媒体上显示一系列父母辛苦工作的图片,并配上《妈妈,我想对你说》的音乐,很好的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催发学生对父母的爱的亲切回忆,对自己的错误和过失的懊悔之心。结尾处,在学生表演《感恩的心》的手语操时,多媒体播放学生周末行孝的点滴图片,让学生更有动力践行孝亲,再次把学生的情感推至高潮,孝亲、感恩的氛围在多个具体情境中一步步营造,成功构建了感恩课堂。

二、以传承为根基,丰富学科素养。

在课前的活动中,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进行大量的搜集整理,如从说文解字的角度诠释孝的本义;通过《弟子规》的学习,规范了日常生活中孝道的具体准则;《二十四孝图》的经典故事明白儒家宣扬的孝道;最美孝心少年的故事,让学生更清楚新时期的行孝方式。除此,学生对《孝经》,《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中关于孝道的言论也有很多的积累。如毛乐就说道:“《弟子规》说“身有伤,贻亲忧”,《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语又说“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认识到当务之急就是要锻炼好身体,不要父母为自己担忧;卜子嫣说自己有过“得有伤,贻亲羞”的经历,引用古语:“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告诉母亲要让母亲快乐的生活;田颖慧说到“父母责,须顺成。”“顺,即孝也。”反思自己顶撞父母的不是;徐贤达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告诫自己绝不重演;王婉婷因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认识到自己除了孝顺父母外,还要关爱身边的空巢老人。这些,都是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到的知识和力量,既丰富了语文的学科素养,又能学以致用,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

三、以活动为载体,搭建沟通桥梁

新课程强调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堂课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同时也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在课前要求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把从母亲孕育自己开始到现在,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心血和花费的金钱列出来,完成“双亲的付出”,把自己有记忆以来为父母做过的事也列举出来,完成“我的回报”;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主动参与父母的日常事务,了解父母的工作性质环境和强度,体验并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孩子和家长均用书信的方式进行一次深入的沟通,课前的这一系列活动,为亲子的交流搭建了平台。

课堂上,让学生自主组织同学一起集中学习搜集整理的孝亲资料,自主交流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点滴故事,在交流中提升情感,使活动所蕴涵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得到延伸和拓展,效果好。如毛乐同学在说到妈妈为生病的她守护时,流下了激动的泪,自己觉得眼下最需要做的事是锻炼好身体,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受累。田颖慧同学在说到因为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工作,让他成为了留守儿童时常埋怨父母并经常顶撞父母,通过这个活动,她了解到父母在外工作的不得已和不容易,也认识到自己的不应该,发誓以后再也不顶撞父母。卜子嫣为自己曾经有过的一次作弊行为对母亲说“对不起”,并表示自己已经长大,可以替母亲分忧担愁了。徐贤达亲历父亲遭遇重大车祸导致脊柱受伤,认识到自己应该锻炼好本领,早日担起家庭重担;郭鑫宇通过《亲子账单》,认识到自己平常从没去想过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多少还埋怨父母陪自己不够多的狭隘;到场的家长也说出了所有家长的心声,“只要孩子健康,平安、快乐,父母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只希望孩子们能够成为懂得感恩的人„„这样激动的场面感染了其他人,在场的所有老师同学家长都流下了泪。没到现场的家长,通过书信的形式,和孩子也有了深入的交流与沟通。纷纷表示,多种活动搭建家长孩子之间打开彼此心灵的桥梁,起到了融洽亲子感情的作用。课前课后的孝亲行动,也是完全由学生自发自主的制定具体计划,并自觉的落实到以后的生活中,有实际意义。

四、以践行为根本,化归教育无痕

通过课前的“亲子账单”的盘点,父母的付出有了具体可感的数据和事例,大部分学生算父母对我们的金钱付出,都已有十多万,最少的也在五万以上,最多的有二十多万。具体的事例,如每天给我们做饭,洗漱,每天知道我们做功课,在生病时没日没夜的照顾我,在我犯错时耐心的教育我„„而自己为他们做的是“微乎其微”“少之又少”“基本为无”等。在课中,通过教师春风化雨般的引导,教会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例去思考、感受父母的爱,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愧疚,思考当下最有价值的行孝方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然发愿,主动制定孝亲行动。学生的计划中大部分说要承担起力所能及的家务,多关心父母的身体生活,经常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有的说以后不再任性淘气惹他们生气,有的立志努力学习,拿好成绩回报父母等等,把孝亲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通过家长反馈,所有孩子在周末均有孝亲行动,如做爱心早餐,洗碗、洗衣服、扫地,帮父母去菜地浇水,除草,给父母按摩,洗脚等,事虽小,但也是孩子爱的表达,孝亲之路的起步。在以后的时间,老师也会不断的跟进督促,分阶段进行总结表扬,使心怀感恩,终身行孝成为常态。

教学设计修改(推荐)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87~88页例1及相关练习。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能运用数方格、割补等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初步感受转化思想;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自主、和谐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感受数学知识的奇妙。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一个框架式可以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为学生准备一张底为6 cm、高为4 cm的平行四边形纸张。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播放运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火箭成功发射的录像。

2.师: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时刻,我们学校的小朋友们在数学活动上拼出了这个火箭的平面图形!

3.(课件出示拼成的图形)提问:你怎样能知道这个火箭图形的面积?

反馈重点:①数方格;②转化成长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

4.(出示平行四边形)这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关于平行四边形,大家已经学习了哪些知识?

5.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谁能说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呢?

【设计意图】转化的思想是推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指导思想,通过计算火箭模型的面积,让学生意识到不仅可以通过数方格来比较图形的大小,还可以通过剪拼转化成熟悉的图形进行大小比较,既富有趣味性,又能为新知的探究做好铺垫。

二、问题导学

(一)合理猜想

1.确实,由四条边围成的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么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会怎么计算?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1:数方格的方法。

预设2:底边乘高。预设3:领边相乘。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同意哪一种猜想?理由是什么?

3.反馈想法。

预设1: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邻边。把平行四边形拉一拉就可以变成长方形。

预设2:用底边乘高来计算。可以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再计算面积。

(二)验证猜想

同学们都想到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那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方法更合理呢?

1.底边乘高的想法

(1)数格子验证

教师:这里的一些不是整格的怎么数?

学生:可以通过拼一拼,变成整格的再数。学生:每个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算。

教师:拼一拼后,就变成了什么形状?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所以面积是多少?

(2)剪拼验证

教师:谁来展示你是如何进行剪接的?

学生:沿高剪下,补到另一边,拼成长方形。

教师:拼成的是一个怎样的长方形?(长6 cm,宽4 cm)

那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 cm2)。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并让学生自主思考通过数格子、剪拼等实践操作进行验证。在操作反馈中,让他们在和同学、老师的交流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完善自己的思考,对于知识的获取是很有益处的。

(三)公式推导

教师:仔细观察,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中的哪两部分?

学生: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教师:那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么计算呢?

教师:如果我们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用S=ah来表示。

(四)回顾总结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谁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让学生发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相同点之后,沟通两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顺利地把新知转化为旧知,从而顺利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2.邻边相乘的想法

教师:就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拉”的方法。(出示教具)请看,我们再次慢慢地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仔细观察拉动前后什么没有变,什么发生了变化?

学生:边的长短没变,高和面积变了。

教师追问:周长变了吗?面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能在图上更直观地表示出来吗?

教师:现在谁能说说这种拉的方法合理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是的,在拉动前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不相等。用底乘邻边算出的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是拉动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所以用拉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正确的。

【设计意图】利用教具进行操作对比,让学生通过观察自觉修正自己的想法。

三、拓展导学

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底是4 cm,高是3 cm。它的面积是多少?

1.引导学生算出它的面积;

2.请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这样的平行四边形;

3.教师:像这样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画出多少个?(无数个)它们的面积相等吗?说说你的理由。

4.教师小结:是的,像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剪拼之后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4 cm,宽3 cm 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都相等。由此,可以得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相等。

5.思考: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一定等底等高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从“已知条件求面积”到“根据条件画图形”,让学生在画图反馈的过程中感受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既提升了所学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四、导学反馈

1.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1)请学生计算,并进行订正。

(2)反馈小结:在计算时,可以先写出面积公式,再进行计算。

2.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

(1)请学生计算,并进行反馈。

(2)反馈侧重:最后一小题引导学生注意找准相对应的底和高。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补充练习。

【设计意图】教材本身就提供了多层次的练习,教师在这里进行合理选择,通过基础题、变化题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所需要的条件,巩固所学的知识。

3、总结提示

如何教学生修改作文 篇6

王彦彬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受“学生作,教师改”这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为改好一篇作文可谓是花尽心思,而学生却收益甚少,教师也被拖得精疲力竭,且效率低下。于是有人编了这样的顺口溜:“上辈子不是人,这辈子改作文;白天上课写笔记,晚上点灯改作文。”而且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账,改与不改一个样”。

叶圣陶先生曾直言不讳:“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

其实,就“达成文从句顺”这个作文目标而言,学生的自改互改要比教师的批改有效得多。现在,传统的“精批细改”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改变传统的观念,将修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教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

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把握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文批改方法,及时有效地对学生习作进行批改,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正确认识学生作文的性质和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作文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而并不是艺术,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

因此,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优秀作文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语文教师,更不是培养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更不能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作文。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文知识都很有限,应采取沙里淘金的修改思路。有的学生在作文中,难免有些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但那是无关紧要的,随着他们语文知识的增长,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们想说的话说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要求过高过严只会实得其反,那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产生畏惧写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只要学生写的是真话,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只要“其意义不谬误”,“字句已通顺”,② 不必大删大改,把学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

因为我们批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二、帮助学生修改作文,要注意的环节

1、讲清意义,明确内容。

修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其独立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学生修改作文,不仅能促进“写”,而且能让学生在不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世界上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把文章中语句、段落、情节改美,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感人。让其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领悟到:只要反复认真修改,就能把作文“改好”,树立起修改自己作文的信心。

2、传授方法,掌握自改要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浅出、由易到难,传授给学生自改方法。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

修改时,我提倡七种修改方法:

(1)示范法:

范修改前,教师要浏览学生的习作,了解并归纳出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选取较典型的文章作“镜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找准修改点。再以学生的佳作为“向导”,指导学生找到“治病的良方”,从而悟出修改的方法。之后,便可让学生为自己的病文“对症下药”。修改时,对修改困难大的学生,教师要个别指导。

(2)诵读法:

于作文中语言不流畅、衔接不紧凑、情感不相称等表达方面的毛病,光看是不容易察觉的,只有运用“读读改改,边读边改”的方法才能很快发现,才能动手把毛病治好。如:马进武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到“一进校园,我首先第一个看到的就是那富饶的假山”。当他朗读此句时,总觉得别扭,后经仔细思考,认为“首先”与“第一个”保留其一 ,避免重复.又觉得用“富饶”来形容假山有些不妥,改为用”造型新颖”更为合适.修改好的句子再来读一读,觉得流畅多了.看来“耳朵”这个老师还真挺称职,把毛病都挑了出来。

另外朗读自改法对于作文中的丢字落词现象,修改有明显的错误的句子现象是快捷有效的修改方法。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改完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这也是个好习惯。要跟平常说话一样地念。”③诵读修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3)冷却法:

学生将写完的作文放下来,过几天再看就会发现许多不恰当的地方。因为在开始写作文

时,往往对其中的观点、人物、事件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作者头脑摆脱不了当时满以为不错的见解和情节,无法与文章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段时间后,自己的冲动和情感冷静下来,加之读了一些书,参加了一些活动,又产生了新的认识,这时修改就会发现习作中的不足之处。如:学习了《大草原》这篇课文后,学生了解了课文是以歌词作结尾,反映小牧民愉快的心情,在学生作文中就出现了以‘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开头和以‘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呀吹向我们„„’,为结尾的文章,来表达心情,吸引读者。《南京长江大桥》以描写天气作衬托,以毛主席诗词用结尾,在学生作文中就出现了“和煦的阳光,凉爽的春风,让人心旷神怡”,“校园春色关不住,欢声笑语出墙来”,“紫丁香,开紫花,朵朵张开小嘴巴,在那绿叶衬托下,散发清香笑哈哈”等构思新颖,用词准确的好句子,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写完立即修改是一个好方法,而过一段时间返回头来修改,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修改方法。通过再次修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大大提高,也进一步尝到修改作文的甜头。

(4)类比法:

作文写完后,可以让学生阅读与自己作文类型相近的范文,看人家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通过类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及时进行修改。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动物的习作,习作完成以后在和课文《猫》做一比较,看看自己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再作进一步修改。

(5)互评法:

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④因为自己写的作文,是自己心理想说的话,而别人并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只能凭文字来理解。往往会出现自己写得不清楚,可是自己明白,别人却不明白。正因如此,同学互评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彼此‘横挑鼻子竖挑眼’一番,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就难逃“法眼”了。如:一位写作能力挺强的学生在作文中的好词佳句不断,比喻拟人交错使用,可是一到‘小老师’那就通不过了“你一会儿写花,一会儿写蓝天,一会儿又写树,一会儿又写小草,按着你这样的顺序,读完作文害得我象吃了‘点头丸’似的,忽上忽下”,小作者也不服气,辩解自己就是按这个顺序观察的。二人争执不下,找老师理论。老师因势利导,讲解了观察顺序的重要性和观察方法。两位同学点头称是。不见得‘小老师’比小作者的水平高多少,但能挑出毛病来加以改正,写作水平就会在这一次次的修改中提高。再加上小作

同时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争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

我们在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批改作文要形式多样,及时有效。

作文评价与批改结果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我们常说的精批细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种认为老师把学生的作文改得越细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采用精批细改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学生作文均改成优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好的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渐进的,教师绝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事实上,如果学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都要经过十天半月的批改后才能进行评讲,那时学生对自己当时是怎样写作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等老师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发到他们手里的时候,他们大多只是浏览一下成绩或评语而已,而对自己的习作连认真地看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即使老师把他们的作文改得再仔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反而使老师的批改显得劳而无功了。所以我们在批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尽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争对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目的,灵活运用作文评价与批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及时从本次作文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五、尽量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师要把作文的评价与批改和其它作文教学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

中既要培养学生学会写作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既要教给学生写好作文的技能、技巧,同时也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式、方法。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⑤我们除了要重视学生

作文的指导和批改外,不要忽视了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这一重要环节。我们要认真上好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在讲评课上注意倾听老师和同学们对作文优缺点的评价,仔细阅读自己的习作,全面理解教师批改的意图,找出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再对自己的习作认真进行修改,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主要还得靠学生自己,不只是老师单方面应该努力的事,所以,教师是绝不可能包办代替得了学生写好作文的。在作文评价与批改中要让学生从习作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努力让学生从习作的实践中去体会文章写好以后要认真修改的道理,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看到经自己修改过的作文比原来更通顺了、更流畅了,从而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对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养成认真进行习作、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水平,最终使学生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

教学与管理修改稿·规范标准 篇7

2.署名:姓名、单位、部门、省区、城市、邮编。署名作者都要注明。

3.作者信息:姓名 (出生年-) , 性别, 民族, 籍贯, 单位, 部门, 职称, 学位 (学习期间要注明在读) 。通讯地址, 电子邮件, 联系电话。是基金项目的需完整写明:基金项目名称?课题名称?编号。凡署名作者都要注明全部信息。

4 .摘要写作:摘要就是对正文中的重要学术观点按照逻辑关系和顺序’直接进行陈述, 是观点的直接陈列。“本文对……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结论”这种笼统、抽象的写法是错误的。

5.关键词:研究领域, 核心概念。用于检索的学术名词’而非频率高的词。

6.正文中的小标题:对段落思想的简要概括, 必须是简要的单句标题, 字数不能超过15字。不能使用数字、文学性、间接性、复合句标题。

7.正文中的引文标注:

⑴在正文中凡弓I用的文献, 按先后次序进行编号 (同一篇文献多次弓佣只能给一个编号.第2次及之后引用使用第1次的编号) 。在正文所引句子或思想内容右上角, 标出:[引文编号:页码]。

(2) 如果在正文中引用名人的话语, 却没有“出处”, 编辑在校审时将直接删除。特此告知。

(3) 引用中国古典著作标注形式为“直接标注”, 即在所引内容后标注: (《古典文献名?篇名》) 。不需要编号, 不得作为文末参考文献。

8.本刊正文内容杜绝页下“注、去掉页下“注”。不可缺少时’可在正文中所陈述的主观点之后, 接着简略表述, 注意文字层次通顺。

9.文末参考文献编写:

在文末按正文中的编号依次进行排列、编写 (不得罗列正文中未弓间的文献.未弓丨用文献编辑将直接删除) 。

不同种类文献的编写要素和格式如下 (必须准确、齐全:外文文献内容要素须与中文文献要求对应;多位著作人必须写明前三位)

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译著:[序号]作者书名丨M?.译者, 译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期刊:瞎号】作者.标题U?.刊名, 年 (期) .

论文集:[席号1作者.标题丨C?//.编者.文集.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

学位论文:【序号]作者.标题丨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 年份.

网络文献:【序号i作者.标题丨EB/0L1. http?//--.

作文修改的心理机制及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作文教学;作文修改;心理机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9-0021-0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现代西方写作理论认为,写作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心理、社会和技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修改”(revising)占据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他们看来,revising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的过程,是作者基于对包括题目、读者和目的等方面的“修辞环境”的自觉体认,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对内容和形式重新认识、发现和创造,还包括对文体、样式以及遣词造句的熟练把握。修改不仅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步骤,而且更准确地说,它贯穿于写作的整个过程,“可以说,写作就是重写(writing is rewriting)或修改”。还有研究发现,熟练的写作者在写作时,要比新手花更多时间用于修改,而且作出的修改也多,写出的文章质量也高。这说明,修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生在作文修改方面通常存在种种困难。很多人在写完作文后,很少再回头看看自己写的文章。当要求他们检查一下自己写的文章时,他们通常都难以觉察出文章中的许多错误,即使找出了其中的错误,也难以将其改正确。而且,很多学生容易发现别人文章中的错误,却很难发现自己文章中的错误。这说明,很有必要加强作文修改方面的研究,指导作文修改的教学与实践。本文试图借鉴现代写作心理和写作教学的有关研究,对作文修改的心理机制及教学策略作一探讨。

一、形成作文修改的任务图式

修改即是对文章初稿进行审查,找出其中的错误并改正过来。在作文修改过程中,写作者所要完成的第一步就是对文章初稿的阅读。而这种阅读不应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因为此时人们更重要的是要鉴别文章中的问题,并试着进行改正,而并不仅仅是为了从文章中获取信息。这种阅读应该是一种“反思性阅读”,即当要通过阅读去进行修改时,读者不仅要关心文章的信息,也要考虑不适当的用词、冗长的表达和结构不严密等问题,包含着对文章的反思。为了更好地理解修改,在这种阅读的过程中,写作者应该具有一种内部阅读图式,即修改的任务图式,以整体调控整个修改过程。海耶斯(1996)认为,这个任务图式包含一些或所有以下内容:

一个目标:提高文章质量。

要求完成的一系列活动:评价性阅读、问题解决和文章产生。

注意的分目标:应注意修改文章的哪些地方,应避免哪些错误。

质量的标准:对比、用词的标准。

修改特定问题的策略。

作文修改在本质上就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的过程,作文修改的任务图式在决定修改的本质及质量上有重要作用,它能帮助作者更好地形成文章的宏观结构,发现文章的整体问题。学生在刚开始学习修改作文时总是倾向于把他们的修改活动集中在单个句子里的问题,集中在一些表面的字词的纠错、替换上,作文修改的效果并不明显,积极性也随之下降,这与他们还没有形成或者是形成了错误的任务图式有关,他们的任务图式中的目标可能还没有包括整体问题。研究发现,上述任务图式的各成分之间又有相互作用,它们能彼此激活,并能通过指导得以改善。因此,在指导学生的作文修改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任务图式,提高作文修改的质量。

二、从读者的角度评价自己的作品

在学生完成初稿之后,要让学生学会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来看自己的作文,千万不能“孤芳自赏”。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自我提问的策略,如认真检查一下哪些地方自己这样写,读者是不是看得懂?哪些事情是自己熟悉的,读者是不是也熟悉?还需不需要作更详细的交代?哪些事理是大家熟知的,自己却作了长篇大论,读者会不会感到多余?在文章中,自己提出的主张和见解,或者所列举的事实,以及提出这些见解和主张的理由能不能为读者所信服和接受?还有哪些语句的意思,除了自己知道,别人都不明白?一旦学生能够以读者的身份来看自己的文章,就很容易发现一些先前发现不了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习作进行有效的修改。

三、注重作文意义错误的修改

作文修改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找出文章中的错误并改正过来,以提高文章的质量。一般认为,作文中的错误可以分为两大类:字面错误和意义错误。字面错误又称为形式错误,主要包括错别字、标点符号、遣词造句等;意义错误又称为实质错误,指不合理的逻辑顺序或客观事实、前后不一致的或有待修正的观念、解释不清晰等。应该承认,在作文修改时改正文章中的字面错误是很重要的,“文从字顺”是对学生作文的最基本要求。但是真正能够提高文章质量的修改应更多注重对作文意义错误的修改,因为内容、思想才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正如早在1946年叶老所指出的:“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这里的“修改思想”指的就是应侧重修改文章的意义错误。一味倾向于修改文章表面的特征而不作意义错误的修改,对提高文章的质量几乎没有什么作用。“改不是改文字,实际是重新思考,重新组织,使原来的意思更加完善些。”事实上,许多写作者正是在修改过程中常常重新认识到了他们试图表达的内容。

一些研究表明,熟练写作者在作文修改过程中很快就能抓住文章中的实质性错误,形成文章的宏观结构,而差的写作者在修改时则专注于修改形式错误和做最小的字的替换,他们逐个检查句子,较少考虑文章的整体结构。这种策略使他们难于发现意义错误,通常也不会使文章质量真正有所提高。作为刚刚开始练习写作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当他们有意识地或者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一些修改时,他们往往乐于也比较易于作一些字面上的改动,而很少能够就文章的主题、内容、逻辑结构等方面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修正。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时,应特别强调对作文意义错误的修改。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先注意修改文章的实质性问题,然后再修改形式的问题。

四、协调作文修改的工作记忆

写作心理研究认为,工作记忆在写作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写作过程中信息的储存和加工都是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除此之外,它还要完成许多控制功能,包括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管理不完全自动化或作出决定的任务。而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大约是7+2个信

息单元)。麦克卡沁(1996)认为,在诸如阅读和写作等复杂认知中,加工过程中信息(来自环境或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是在工作记忆中储存的,由于系统资源的限制,工作记忆的储存和加工功能之间存在交替换位的现象。因为有更多的资源用于加工功能,则用于储存信息的资源就更少了。为了写文章,熟练的写作者在语言产生过程中提取字词以表达内容,并把那些词组织成适当的文章时,是在工作记忆中协调计划的目标(如对内容、读者、总体语调等的计划)和结果的目标(如语法的要求、计划的完善等)。这样,写作需要大量的储存和加工,而无论储存和加工的功能哪一种减弱,整体的表现都会受影响。这就是写作的容量理论。

写作的容量理论同样适用于作文修改。由于修改包括发现问题、问题诊断和策略选择三个过程,因此其加工需求也很大。如果没有发现问题,就不可能正确修改文章的问题。然而如果发现问题本身需要大量的工作记忆资源(由于阅读过程需要一定的工作记忆资源),成功诊断很关键的文章信息就有可能会从工作记忆中丢失,因为问题诊断需要同时获得实际文章的表征和预期文章的表征。如前所述,许多学生往往在发现文章错误时有特定困难,对于自己的文章更是经常自我感觉良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作文表达已非常清楚。因此,在刚开始指导他们进行作文修改时,教师应注意帮助他们发现文章中的错误,减轻他们工作记忆的负担,从而提高修改的质量。

五、提高作文修改的自我监控

在当前的写作心理实证研究中,研究者们非常重视自我监控的作用。他们使用“监视器”、“执行性控制”或“自我调节”等术语来描述写作中自我监控的重要作用。有些学者推论,儿童在修改润色作文中受到限制,可能是由于“执行性控制”功能紊乱的缘故。学生或许能够做出恰当的评价与修改,但由于在将这些修改成分整合到一个更大的写作过程中时存在问题,从而掩蔽了他们的作文修改能力。学生即使具备了修改文章的各种技能,并不等于说他们能够将其加以协调和控制,因此需要设计出一套包含几种修改技能的常规模式来训练他们。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是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一般要经历一个从不能自发地产生策略到学会某种策略,再到自发产生并有效地运用策略的过程。作文修改策略的发展同样如此。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文修改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有意识地开展作文修改策略的教学,把指导学生作文修改的方法,发展学生灵活熟练地运用多种修改策略的能力作为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断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上一篇:《辛亥革命》 心得体会下一篇:电梯故障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