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招生简章综合

2022-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书法招生简章综合

基于综合素质评价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

摘 要 在我国,传统的中考招生制度一直制约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应试教育独占鳌头。鉴于此,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之重要依据,进行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从而改变传统中考考试制度之弊端。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考考试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希望有助于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 中考招生制度 综合素质评价 发展性评价 选拔性考试 法治化监督

2016年我国已全面启动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预计到2020年前后普及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主要依据的中考招生模式。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规定:除传统的基础学科以外,其他计分科目则按照文理科目之不同特点,以及分科良才的原则确定[1]。《意见》明确指出,在改革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招生之重要依据,同时关于学业成绩、品德教育、文学素养、艺术素养、健康素养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因素通过相应的举措作为录取参考。无疑,这次招生制度改革的走向是素质教育理念,打破了唯分数至上的考试制度,对能力的考察,摆脱了以往应试教育中的弊端。当然,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并非朝夕所能成就,它需要在不断的改进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反复复,抓紧完善,需要持续的试点实践和不断的理性反思[2]。

一、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中考制度变革举措的重要意义

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中考录取的主要参考依据,其核心是“素质教育”。同时,这一举措也对当前城镇一般高中的生源问题有所改善,调动了这些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对学生个体而言,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间的教育公平,为学生独特性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1.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核心是综合素质评价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方式,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进而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3]。相反,我们当前的考试制度,不仅无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这种学科中心主义的教学模式致使我们的教育改革迷失了方向,很难跨出这种局限,改革更是举步维艰;奉行这种独占鳌头的考试形式,学生的综合素质、独特性已被“一把尺子”衡量死,使得素质教育流于形式。鉴于此,应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考试招生制度的主要参照依据,将其作为中考招生制度的核心,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辅助性要素,逐渐进行试点改革,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公民素养、道德素质、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评价。除此之外,将学生的成长记录和参与科技、文学、艺术、体育等社团活动,以及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综合实践中所取得的成绩纳入考核项目之中,以“日常评价”“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最后的综合素质评价[4]。

2.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进行质性评价主要表现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

一是关于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选择。在确定以“综合素质测评”为核心的基础上,必须以发展性评价为手段。发展性评价更多注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以及在该过程中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澄清。综合素质评价辅以发展性评价为手段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与个人能动性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注重教育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关于综合素质评价主体的选择。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需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发展性评价应该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从单向评价逐渐转向双向评价,同时重视主体间的双向选择和沟通。因此,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的评价中,被评价主体应该也扮演评价主体的角色。三是增强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性。即根据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以综合素质的多元性角度出发,多主体参与评价,同时接受社会监督。对学生的学业表现、个人的特长、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价。因此,这种评价体系并不看重学生参与了什么活动,而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何,比如:有些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是特别优秀,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因而会被录取。

3.把学生综合素质状况作为录取的依据,有效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公民素养、道德素质、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因此,以学生综合素质为中考改革考核导向,上述几个方面必将在中学阶段受到重视,传统的学科知识教育也将受到冲击,这也将会引起学校课程的变革,逐渐从学科课程向活动课程转化。这样也有利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从单一走向多元,同样是考什么教什么,但是性质却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导向是一种革命性的导向,它是将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置于教育的主体地位,真正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予以重视起来的考试制度。因此,这种评价导向将不仅予以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可能,而且对于当前初中学校的办学模式予以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支撑当前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之需要,学校应该积极创建类似的平台、条件,支持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与发展。其次,以综合素质为导向的评价制度对于学生和教师以及家长之间的评价起到了促进作用,以此为激励,使得置身于教育过程的每一个主体都更加注重自己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得到了释放,使他们不再关注“结果”,而更加重视“过程”。因此,试点区的学校应该利用好此机会,進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5]。

二、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中考改革面临困境

受传统应试教育之影响深重的基础教育,在改革之初必将困难重重。因此,厘清现实困难,直面问题、勇于改革,才能破除限制我们发展之瓶颈,更好地完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从目前改革过程来看,现存的改革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精英选拔式的固定录取批次

当前我国高中教育的模式属于精英教育,这一举措下面,普通高中是绝对的受益者,学霸是受益者,从哲学范畴来说,这属于少数人的霸权。这种录取形式无疑对普通学生和家长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对一般高中的发展而言也是不公平的。从学生个体而言,精英式的招生制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同时也造成了个体间教育的不公平;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精英式教育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容易造成职业教育的荒废,技术工人受到精英式教育的影响而“抬不起头”,从而使得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下降,对学生和家长造成了观念上的错误引导。可以说,精英式的选拔在无形中给学生就划分好了不同的等级,甚至是未来的去向,而且给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学校也划分好了未来的生源,优质的永远优质,重点永远是梦想。其结果就是,学生在不公平的教育环境中丢失了选择的权利,学校在不公平的教育系统中丢失了自主的权利,学校的发展被限制了,缺少活力。因此,实现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促进招生制度的改革,必须打破原有固定的录取形式、让学校和学生的基本权利都得到保障[6]。

2.理论研究滞后与现实问题倒逼之间的矛盾

理论研究做为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先导,对实现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主体的招生录取改革至关重要。基于我国厚重的应试教育传统影响,以及现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尊重教育的呼唤愈发强烈,基于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实践能力的研究也是越来越多,其旨趣都在于对当前学业压力的不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受到局限,缺少相应的舞台。如是而已,社会开始呼唤改革,要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摆脱这种不公平、要求摆脱唯分数致上的畸形教育论。然后,终于等到改革,可是改革却面临现实问题,又局限着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改革中进行理论研究便成了我国相关理论研究的常态,简单说就是理论研究滞后于实际改革,从而导致所研究出的理论对于实际改革并没有很好的成效。有些地区就以此为试点,被动地进行改革,缺乏科学性的理論指导,比如说降低学科成绩的比重,便将学业测评严重虚化,导致学生连正常的基本知识也没有学到,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受到局限。更有甚者,在实行“两考合一”过程中只是形式上的跟进而无实质性的进展[7]。

3.目标任务明确与路径方法不清之间的矛盾

根据《意见》的指示,当前高中招生录取改革的目标十分明确,即打破传统以分数论成败的唯一考核方式,破除应试教育对学生和教师造成的功利主义教育心态,淡化学生与教师的分数观念,回归教育的本质要求,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故而,重新整合中考录取方式,以综合素质评价为核心的举措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开始实践。然而,由于多年以来的传统教育所遗留下来的弊病,导致当前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在目标任务与路径方法之间存在矛盾。所以,应该怎么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明确了目标任务之后,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改革?还需在实践中寻求具体策略,需要持续的试点实践和不断的理性反思,以免对改革进度与深度造成影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以综合素质评价为核心的改革因路径方法不明在考核过程中可能会影响考核结果的公正客观,以及考核内容的全面性。因此,这里可以借鉴杜威对手段与目的的处理方式,即是说考核的手段与目的在不同的时段会有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前一个行为的目的是后一个行为的手段,两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不断延伸。

4.政府监管升级与社会治理偏弱之间的矛盾

对于政府监管与社会治理之间矛盾的这一历史性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正视问题,然后做好安保工作,最大程度消减两者之间的矛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考试的安全问题的安保也是加大了难度,尽管政府部门在逐渐完善监管体制机制,相应的规章制度也是层出不穷,在监管的具体环节方面也是处处防卫,有效的打击各类违规违纪行为,从而确保考试最基本的公正客观。令人遗憾的是,政府方面监管的不断升级,然而并没有创新,只是形式在升级,实质并没有什么变化,而且政府职能定位不清、权利混乱,不成体系。从目前形势看,强化政府监管与社会治理偏弱之间的矛盾,必须将权利下放于试点地区与少数学校,联合当地社会治理部门,加强治理渠道,进一步缩小两者之间的矛盾。同时,加强试点学校的招生计划之完善,以及其录取标准、录取方式等方面的安全防卫工作,尽可能保障考试的公平与客观性。因此,无论政府的监管权利如何升级、监管措施如何升级,解决其与社会治理偏弱之间的矛盾还需要靠学校及其当地的试点部门一起来加强。

三、改进策略

根据上述关于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中考改革所面临的困境,打破传统的精英式选拔的固定录取批次,改善理论研究滞后与实际问题之间的矛盾,厘清改革目标与改革方法之间的关系,缩小政府监管升级与社会治理能力匮乏之间的差距,完善以“综合素质评价”为核心的招生录取制度,我们提出以下几点策略,以期能够进一步完善高中招生考试制度。

1.形成教育、考试、招生有机统一的中等考试招生制度,促进初中学校均衡发展

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导向的中考招生制度的改革目的是摆脱学生的片面发展,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充满个性的个体。然而,考试制度并非是独立的改革,它的转变必将引导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目的、招生制度的改革,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的,考试是教育成果的展现,对教育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在进行考试制度改革之时,必须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考试、招生有机统一的考试招生制度,从而避免教育与考试相脱节、教育与招生制度相矛盾。改革中等考试招生制度之旨趣在于还原教育的本质,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而建立教育、考试、招生统一的中等考试制度,使得高中招生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明确其招生的类别,让每一位初中生都能选择自己合适的高中就读,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相比较而言,以往精英式的录取方式不仅严重限制了普通高中之外其他类型学校的发展,而且缩小了学生选择范围,更多的学校生源不够一致,发展不均衡。而且以往的初中应届毕业生的流向,对于那些办学规模小、办学水平高的学校显得不够公平,学生和家长只钟情于重点高中,导致普通高中的生源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2.要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必须正本清源,不能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的附庸

我国基础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至于在我国出现了许多畸形教育现象。今天我们开始改革这种“唯分数论”的考试制度,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始注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开始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考试将取消以学科分数独占鳌头的局面。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依据的中考招生制度的改革,不仅促进了传统的对学生以分数进行评价的改革,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改革。面对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个体的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都将是适应未来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的考试改革也必将促进这方面的发展。从学校方面来讲,对当前课程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考试的改革必将影响到课程内容的变革,学科课程为主导的课程教学模式已成为过去,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必将迎来春天,而且陈旧教育观念也将受到新的考试制度的冲击,促进新的教育观念的产生。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而言,综合素质评价使得我们的教育更加关于学生个体的发展,更加重视学生的成长规律,同时鼓励学校积极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不仅促进了高质量人才的选择,同时也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进而厘清自己的定位[8]。

3.鼓励学校自主招生,为考生与高中学校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将招生权利更多地赋予学校,让学校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同时结合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色实行自主招生,这样不仅让学校多了选择的机会,同时也将有利于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学习与发展的学校,实现了学生与学校的双向选择。而且鼓励学校自主招生,自己制定招生计划,确定录取方案等相关招生工作,对于推行中考招生改革工作的发展也是起到了实质性的促进作用。而且,在社会与政府的共同监督之下,积极引进家长等社会人士参与到中考的考试、录取等过程中来,可以更大范围地确保以“综合素质评价”为核心的招生录取工作的公平与客观。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与落实考试的公平性与客观性,可由上往下逐级下放考试招生录取权利。其次,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工作由于评价过程会带有主观性的干扰,因此在此过程中实行随机督查制度,相关部门承担对学生综合素质认定的督查任务,为了进一步完善督查工作,可将其纳入年度教育综合督导。因此,对于中考招生录取工作的改革必须要将权利赋予学校,坚持学校自主、社会监督的基本原则、持续稳定的推进学校自主招生,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双向选择、实现招生录取多元化,从而使得从头至尾都要体现公平公开的基本原则,建立完善的公示机制,及时发布招生信息,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4.建立法治化监督管理制度

针对目前政府监管升级与社会治理能力弱之间的矛盾,应进一步加强学校招生考试的权利,完善学校招生录取工作的公平客观,从而建立法治化监督管理制度。一是对监督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首先,要确保高中学校成为招生的真正主体,政府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双方对考试的公平与客观进行监督;其次,政府部门要保证中考招生的安全工作,确定全部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制订考试招生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在确保一切有关考试招生工作的有序进行之下,必须要有法可依,关于这一点政府部门可以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制订有关考试方面的法律,充分发挥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的作用从而净化考试招生工作的外部环境。三是设置多层级独立救济渠道。其目的就是确保考试的安全性,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免受侵犯。因此,快捷、简单、多层次、免费的救济管道的设置是公平性保障的核心内容。由于我国的独立救济渠道一直以来都没有建立起来完善的体系,同时这也是我国考试制度相对薄弱的环节,因此如今重新将此问题拿到议事日程,建议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将考试招生申诉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起来,让老百姓对申诉体制有进一步的了解,这对于考试公正性的提高很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博超.教育部启动中考改革试点二〇二〇年左右初步形成新中考招生录取模式[N].光明日报,2016-9-21.

[2] 王中男.试析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基于“自由·公正”维度的评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1).

[3] 刘泽海.中国中考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探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6(5).

[4] 胡重庆.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应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J].教育学术月刊,2008(5).

[5] 赵桂霞.改革中考招生制度,突破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J].当代教育科学,2006(21).

[6] 赵茜,席蓉,张丹慧,等.普通高中招生政策对于教育公平的回应——2013年各省《中考招生工作实施意见》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4(3).

[7] 张家勇,朱玉华.我国中考改革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5(6).

[8] 谈松华.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契机,释放基础教育的创新活力[J].中國教育学刊,2015(2).

【责任编辑 郑雪凌】

作者:马小娇 李江杰

第2篇:胜任素质视角下高校招生综合评价探究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存在诸多问题。文章提出把胜任素质引入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其思路是确定胜任素质要素,确定甄选测试方法,基于胜任素质进行甄选测试,对录取的学生进行跟踪与分析。为实现高校招生综合评价改革,要探索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专业化专家化的招生队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胜任素质 高校招生 综合评价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选拔方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胜任素质”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2013075)

[

高等院校招生制度占一国教育制度之点睛地位,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教育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考要坚持“综合评价”原则,其目的在于“改变现有的统一招考方式,将综合素质纳入高校招生录取的评价体系中,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①这一方面是为了改变目前我国教育领域“重分数、轻素质”的现状,使学生能够从终日埋头于书本的状况中解脱出来,提高学生在品德、人格、体魄、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各个高校能根据自身的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选拔,培养不同类别的高素质人才,为改变千校一面、同质化倾向提供机遇和可能。

一、我国高考招生综合评价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开始,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成为高校综合评价的试点项目。据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自主招生的高水平大学扩张到90所,招生十万余人;对于浙江省2011年年初启动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也给高校赋予了一定的综合评价权限,将中学阶段评价、招生高校评价和统一高考评价纳入最后的录取依据,截止到2015年,已有52所院校参与“三位一体”招生试点,计划招生5200余名。

高校招生不仅仅是履行程序性的行政事务,更是高等院校向社会昭示其办学理念、培养模式的手段,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体现。各个高校在组织高考综合评价考试的过程中,建立一套考量学生是否具备本校培养目标的潜力的录取评价体系,通过“综合评价”,选拔出与自身培养目标相符的学生,是进行特色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在以往各个高校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中,都把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较为重要的考核维度,从各高校自主招生的简章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将招生要求定为“综合素质高、高中学业成绩优秀、品德好、创新能力强”,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但毕竟还是过于笼统,学生所具备的特质是否与其所报考的专业相契合?对于不同的培养方向,学生的哪些特长需要加以着重考量?

在综合评价试行的过程中,“有的高校定位出现偏差,热衷于争抢部分中学的学习尖子即所谓‘掐尖’”②;有的高校自行组织的笔试和高考试卷没有太大区别,成为“小高考”;面试也与传统的高校招收保送生的面试一样,不同专业采用同一种测试方法,更多地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知识面,看中学生在体育、艺术、科技或学科竞赛等方面的获奖情况。而此种评价得出的“分数”与试点高校培养方向的关联度有多少,或者说高校培养方向需要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有多少能从上述考查方式中获得,答案无从得知。

二、胜任素质理论在高考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性分析

“不要教企鹅爬树”,不同的学科专业应选拔具备不同“潜质”的学生,高校对综合评价目标要进行精细的划分,要有清晰明确的表述。目前我国高校在招生过程中综合评价的内容、标准、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考核选拔的科学性、规范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成熟的选才理论和人才测评工具,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选才理念和标准,使素质可描述、可量化、可比较,以确保高考综合评价的科学性。

(一)高考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引入胜任素质具有可行性

1.基于胜任素质研究,制定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标准。胜任素质(competency)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个概念,“指‘能将某一岗位中表现优秀者与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的深层次特征’。胜任素质模型则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素质的总和,包括不同的动机与表现、个性、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与技能水平。”③

就职于哈佛大学的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兰德(McClelland)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测量胜任素质而非智力》认为,传统的性向测试法、专业知识考试和在学校的积极学习经历,都无法准确预测个人在生活与工作上的成功,而基于胜任素质的选拔旨在选拔能带来高效或杰出工作绩效的潜在人才。1989年,美国的斯宾塞(Lyle.M.Spenccr)夫妇对二百多个工种进行了研究,试图发现管理人员普遍具有的工作胜任素质能力因素结构,他们综合了360种行为事件,归纳出了21项胜任素质因素,编制了胜任素质词典,每一胜任素质都有名称、定义、具体表现及行为等级描述。这一词典为深入、广泛地应用研究提供了依据,为评价、选拔建立系统框架提供了极大的支撑。

关于胜任素质理论的研究已在国内外相当广泛的领域内展开,胜任素质的研究及模型的构建在管理领域也已较为成熟,国内各大企事业单位都开始逐步引进胜任素质概念,并用于人员的招聘、培训、考评等。在国外,基于胜任素质的高校招生选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欧美国家的商学院在入学标准、培养原则、育人机制等方面,都围绕培养企业的经营管理阶层展开,在选拔机制上更加重视发现真正具备企业家潜质的人,比如著名的哈佛大学就提出:“优秀的潜在管理才能是唯一的入学标准。”④我国高校试图通过构建专业胜任素质模型,研究专业培养目标,将在短期内将较难改变的、难以发展的、对绩效起关键性作用的胜任素质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关键点,制定相应的量化评价标准,将选拔目标明确地指向具备专业发展潜质的学生。

2.匹配基于胜任素质的人才测评工具。西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人才测评工具已经较为成熟,人才测评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尽可能地谋求“人职匹配”,高校将专业胜任素质作为评价要素。比较研究现阶段国内外具有先进水平的、实用性较强的、信度及效度均较高的测评方法,通过“基于胜任素质的结构化面试”“基于胜任素质的无领导小组面试”“基于胜任素质的心理测试”“基于胜任素质的笔试(如认知能力测验)”及实验操作等手段,来选拔具备胜任素质潜质的学生。每个高校针对不同的胜任素质,积极探索相应的评价方式,基于研制出的专业胜任素质,挑选对应的评价选拔方式组合,并且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能评价自身特色专业人才发展潜力的测评体系。

(二)高考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引入胜任素质的思路

1.确定胜任素质要素。研究某一专业的胜任素质,首先要研究这一专业的目标岗位上的从业者,确定绩效标准,区分绩优组和一般组。可以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来确定专业胜任素质,采用因子分析法来确定指标重要度。行为事件访谈关注的是被访者在关键工作情境中的表现,分析访谈内容,从中总结归纳被访对象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继而衡量与评估其能力水平,了解发掘其动机、个性以及自我认识能力等决定人行为的“能力”特征,然后对访谈录音整理出的文本材料的主题进行分析和编码,得到能够区分绩优组和一般组的潜在的稳定的行为特征,即各个胜任素质要素。问卷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胜任素质各要素的重要程度。采用问卷调查法,首先要事先编制好问卷,然后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录入数据,为定量分析采集数据,最后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特征分析,并描述数据特征,在信度分析和可接受程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确定各胜任素质要素的重要程度,把对绩效产生最关键影响的若干胜任素质作为该专业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素质。

2.确定甄选测试方法。高考招生测试的各环节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应该采用信度和效度都较高的测评方法。对胜任素质甄选阶段的简历筛选、结构化面试、心理测评技术、评价中心技术(公文筐、情境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进行比较研究;对胜任素质要素中对绩效影响最为关键的胜任素质,确定评价方式和试题设计;进一步定义每个待测试胜任素质要素的内涵,从而确定每个行为要素的观察要点;确定综合素质测试的标准、形式和办法,从而针对不同的胜任素质要素,建立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和选拔方式。

3.基于胜任素质进行甄选测试。测试要能选拔出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具备专业发展潜质的学生。对测试的结果进行统计分类,形成学生胜任素质报告,为参加考试的学生在胜任素质各个方面的情况提供分析统计报告,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的依据,为今后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养提供可能。

4.对录取的学生进行跟踪与分析。学校应主动跟踪研究学生进校后的专业学习情况和后续发展状况,并持续改进综合评价标准和有关招生政策。目前高校学生评奖评优的标准主要还是集中在成绩、专业知识与技能、行为操守等方面,延续了几十年的“德智体三好学生”的评价方式并未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胜任素质综合评价要求高校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学生评奖评优机制,高校应适时改革完善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培养的同时,还要及时跟踪考察评价学生的胜任素质。

三、基于胜任素质探讨高考综合评价对策

(一)探索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高校招生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为高校提供甄别和选拔人才的依据。在当前社会诚信水平有待提高的情况下,高校综合评价需要坚持科学性和公平性相统一,避免各种人情关系的困扰。基于胜任素质的人才测试具有客观性、量化可比性和刚性,有助于高校制定系统的专业入学评价标准体系。首先,高校自身要准确定位,要有清晰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其次,高校要具备科学的、明确的招生学术评价标准;再次,高校要安排专业化的人才来展开评价工作,挑选出目标人群。也就是要明确“考什么”“标准是什么”和“怎么考”。基于胜任素质的甄选测试使高校能够清晰地表述对招生对象的要求,建立起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筛选出有针对性的考查方式,有助于建立科学的、量化的素质评价体系。

虽然胜任素质的分类研究、每种胜任素质的具体表现及行为等级描述的确定、人才测评方式的选择、测试的组织等,对高校来说都还有一定困难,但高校是高考综合评价的主体,是探索者,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个由初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最终形成各个高校多元化的招生政策,达到招生综合评价改革的预期目标。同时,基于胜任素质的招生选拔,一方面有助于高校推广自身的特色专业学科,另一方面有助于高校筛选符合其培养理念、拥有专业知识发展潜能的学生,最终加固高校的专业特性,从根本源头(生源)上消除各高校之间的专业同质化倾向。

(二)建立专业化、专家化的招生队伍

对于高校来说,高考招生综合评价在于建立一套能考量出学生是否具备本校培养目标潜力的招生选拔机制,是科学选才的一项专业化工作。高考招生综合评价引入胜任素质理论,相关的调查、研究、测试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研究人员,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相应的专业化的招生队伍,以进行学术研究和测试工作。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是建立在讲究信用的契约型文化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其高校招生机构通常有20~50人,分设中学沟通、招生宣传、考生申请、资料录入、素质评价、学生录取、研究决策等部门,为人才的专业化评价提供支持和保障。高考招生综合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工作量很大的人才测评工作,但现在国内的高校招生办公室通常有2~7人负责处理招生事务,这显然不能适应其要求。成立专业化、专家化的招生队伍或者委托社会上专业的人才测评机构组织招生测评将成为必然趋势。

(三)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系统性很强,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配套推进和实施高中课程、学生评价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改革,才可能顺利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对高校来说,学生经过综合评价入学后,如何培养这些符合学校培养目标的、潜质相对较高的特色人才?高校招生部门应通过基于“胜任素质”的招生选拔,为教育培养环节提供每名学生的胜任素质报告;应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制订专门的培养方案,发挥学生的优势特长。学生可以根据胜任素质报告提前发现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素质潜质,发现自身的兴趣爱好,探索自身的职业倾向,明确自身素质与未来工作要求之间的差距,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逐步实现自身的个性化成长,并有针对性地努力提升。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用最适当的方法,选择最适当的学生,使学生进入最适切的专业,作最适性的发展”。

[注释]

①陈斌,郑若玲.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4(10):15.

②杜玉波.着力选拔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在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3-04-01.

③④范庆瑜.从管理胜任特征反思工商管理本科教育[J].经济师,2006(6):136,136.

作者:范庆瑜

第3篇: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分类招生考试的综合改革

摘 要: 作为人才选拔的方式,研究生招生考试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部推行的分类招生考试综合改革受到招生单位和考生的关注。本文以在校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调查考生对硕士研究生分类招生考试的意见并进行汇总分析,得出考生对硕士研究生招生分类考试持赞同意见,提出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重点考查创新能力及基础知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重点考查专业知识及动手能力,英语水平考查在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应各有侧重。

关键词: 医学院校 研究生 分类招生考试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随着六部委发布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意见的提出,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已经全面转入质量教育阶段,旨在培养具有科学创新性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医学专门人才[1]。招生工作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优质的生源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为选拔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发挥着积极作用[2]。在醫学研究生教育中,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两种培养模式,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侧重于实验研究训练和学术理论创新;专业型研究生侧重于知识技能的应用及临床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3,4]。生源质量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大幅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同时,如何把好招生关,保证生源质量不下降,并根据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不同培养目标实现分类招生,这对研究生招生单位和主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为更好地促进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探讨医学生对分类招生考试的态度和意见,对在校医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报告如下:

一、对象及方法

1.对象。调查对象为2015级、2016级、2017级在校医学研究生。

2.方法。为确保调查问卷的可行性,在制定调查问卷前充分征求相关高校研究生管理人员、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意见,明确调查方向,完善工作方法,充分掌握并理解调查内容,经充分论证及研究,制定了《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分类复试调查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发放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问卷内容。调查同卷内容为:是否认为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必须分开;对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应偏重考查的内容;对专业型研究生招生应偏重考查的内容;对英语水平的考查;是否支持对学术型研究生考生考查侧重点为科研思维、创新能力;是否支持对专业型研究生考生考查侧重点为临床医学职业素质,包括人道主义精神、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临床思维表达能力、基本诊断处理能力、合理选择临床技术能力。

二、结果

1.一般情况。《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分类复试调查问卷》共发放535份,收回有效调查表522份,占97.57%,其中男生176人(占33.72%);女生346人(占66.28%)。涉及临床医学专业(70.88%)、护理学专业(2.87%)、药学专业(8.05%)、其他专业(18.20%)硕士研究生,具有广泛性。

2.调查结果。从下表可以看出,认为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必须分开的占91.95%;对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应偏重考查创新能力(占86.78%);对专业型研究生招生应偏重考查专业知识(占95.98%)、动手能力(50.77%);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应对英语水平重点考查(占72.99%);97.89%的调查研究生支持对学术型研究生考生考查侧重点为科研思维、创新能力;96.55%的调查研究生支持对专业型研究生考生考查侧重点为临床医学职业素质,包括人道主义精神、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临床思维表达能力、基本诊断处理能力、合理选择临床技术能力。

三、讨论

近年来,国家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招生选拔机制。以提高研究生招生选拔质量为核心,积极推进考试招生改革,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6]。

1.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更有利于选拔合适的优秀人才。学术型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专业型硕士是国家为了克服学术型硕士的不足新增的一种新类型硕士,培养的是市场紧缺的专业型、应用型人才。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及人才质量标准不同。高等教育发展得越成熟,两个体系的划分越明晰。正是基于这种差别,对研究生招生来说,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对于研究生的素质、水平、能力会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教育者来说,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充分挖掘研究生的潜能和才智。两种类型的人才分开招生的是必要的,通过调查问卷,90.95%的赞成率也说明这一点,同时对于学生本人来讲,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类型,能够自我评价,自我学习,达到最终目的。

2.对学术型招生应偏重对创新能力、科研思维及基础知识的考查。学术学位主要面向学科专业需求、培养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才,其目的重在学术创新,培养具有原创精神和能力的研究型人才。我国选拔优秀研究生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入学考试,学术型研究生不但要考查考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注重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科研思维、搜集资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处理能力等。一些考生为了考研,放弃了与考研无关的一些课程及能力的学习和锻炼[7],因此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要加强创新能力考查。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思维和素质。学术学位所表征的主要是学位获得者在相应的学科领域中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论的修养水平,职业能力并不被纳入其重点考虑的范畴。

3.对专业型研究生招生应偏重对专业知识、动手能力的考查。专业型研究生主要面向经济社会产业部门专业需求,培养各行各业特定职业的专业人才,其目的重在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人才。考试招生要加强临床医学职业素质和临床能力考查[1]。专业型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专业型研究生表征的主要是其获得者具备特定社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具备从业的基本条件,运用专业领域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效地从事专业工作,合理解决专业问题。

4.英语水平在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中的考查。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和交流工具,更被扩大到必备技能的范畴。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其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是向前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必备工具。不容置疑的是,我们在很多技术方面仍然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偏重方向是不一样的。学术型研究生要发展,要进步,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各种技术,不可能单靠自己搞研究,必须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还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公布给社会,这样对语法、阅读、翻译、写作要求会比较高;专业型研究生更注重交流及学习国外文献资料等日常运用,如口语、阅读能力要求会高一些。学术学位和专业型研究生招生考试虽然都离不开英语考核,在分类招生考试中应有所侧重。

总之,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都是建立在共同的学科基础之上的,攻读两类学位者都需要接受共同的学科基础教育,都需要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与技术。在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后,因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人才质量标准不同,在招生考试中应分类设置考试内容,侧重点不同,才能最大限度地选拔出最合适、最优秀的人才,最終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Z].2014.6.30.

[2]邹菁,黄平,陈晓.临床医学(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改革与实践[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3):1-4.

[3]高玲央,牛学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存在主要问题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3-4.

[4]谢桂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新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梁亦菡,韩映雄,朱公孟.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历史沿革与政策演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14-18.

[6]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2013-3-29.

[7]覃红霞.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中的价值选择[J].江苏高教,2008(1):97-99.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分类复试模式的探索”(编号:SDYY15001)。

作者:许昌 庞玉成 田梗 刘爽

第4篇:书法招生简章

焦作鹏程书法培训班

周末书法培训,每周

六、日各两个小时。 硬笔书法四周/期,400元/期。

毛笔书法六周/期,620元/期,老师教学方法科学,书法造诣深厚,精心辅导,专注一对一教学,让孩子短时间内写一手好字。

报名电话:18539152685 张老师

第5篇:书法班招生简章

课程介绍:学习书法可以使人变得细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因为写好书法得全神贯注、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结构,并要脑、眼、手相应,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缓急。久而久之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正确握笔和坐姿能减少近视眼、脊柱畸形的发病率,让孩子健康成长。

课程内容:通过学习铅笔、钢笔硬笔书法,纠正孩子的书写姿势、握笔姿势和坐姿;通过对汉字笔顺、笔画、大小、位置、整体形态和间架结构的学习,让孩子快乐学书法,写一手好字!

教学目标:从简单易学的楷书笔画入手,系统的学习执笔、笔画、结构、章法等基本功。一张字迹端正、规范、整洁的答卷往往能赢得老师们的青睐与好评,一手漂亮的字将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

第6篇:全国书法招生简章

(一)辽宁省美术学(书法)专业报名考试时间、地点及办法

报名时间:2011年2月21日报名地点:鞍山师范学院招生就业指导处 报名办法:

1、考生持本人身份证及复印件、《辽宁省2011年艺术类专业考试准考证》及复印件,到鞍山师范学院招生就业指导处报名。

2、考生报名时需交报名费150元。

考试时间:美术学(书法)专业2011年2月22日考试地点:鞍山师范学院

专业考试办法:

①楷书(含魏碑)100分②行书或草书100分③隶书或篆书100分

④理论卷(侧重中国古代书法史中的书家、作品,题型以选择、填空、判断等为主)50分。参考教材:《书法教程》(王登科著,辽海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

⑤创作卷(根据所提供的内容,创作作品,书体任选)50分总分400分。 注意事项: 参加美术学(书法)专业考试的考生须自备笔、墨、毛毡等考试用具。

(二)山东省美术学(书法)专业、音乐类专业考生报名考试时间、地点及办法

2011年我校在山东省只设济南市一个报名考试点。

考生报名时需交报名费150元。

报名时间:2011年2月25-26日

报名地点:山东省济南商贸学校(济南市历山路10号)

考试时间:2010年2月27-28日

考试地点:由济南市招生办指定

专业考试办法:

1、美术学(书法)专业考试科目

①楷书(含魏碑)100分2月27日8:00--9:00

②行书或草书100分2月27日9:10--9:50

③隶书或篆书100分2月27日10:00—11:00

④创作卷100分2月27日11:10—11:40

(创作卷根据所提供的内容,创作作品,书体任选)

总分400分。

注意事项: 参加美术学(书法)专业考试的考生须自备笔、墨、毛毡等考试用具。

第7篇:书法培训班招生简章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书法培训班招生简章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它是华夏民族聪慧与创造力最集中的表现之一,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国最有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

中国书法古老而富有生机,实用而具有审美价值,长期以来对人们的精神、思想、文化和生活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即使在当今科技发达电脑盛行的年代,它依然还是历久弥新,散发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走进书法世界,体验奥秘趣味,增添个人魅力,开创新的人生。

班级:硬笔书法班软笔书法班 (每班够5个人开班) 课时:45小时每周一次,共17周

学费: 450元工具自理

书法教学大纲

一、书法概论

二、中国汉字的历史及真字体的演变

三、书写的工具材料及其使用和保管

四、执笔方法与写字知识

五、基本笔法与用笔要领

六、临摹与选帖

1.楷2.行

七、实践与创作

八、书法欣赏

优惠政策:同步辅导班: 1. 9月1号前报名缴费的学员每人优惠50元。2. 9月1号到3号报名缴费

的每人优惠30元。3. 5人以上团体的报名每人优惠80元。4.在思学

智教育辅导中心接受过辅导的老学员优惠60元。

新概念英语:9月1号之前报名的免费赠送教材

书 法班:9月1号前报名的优惠30元

注:以上优惠活动所有学生只享受单项优惠政策

所有上课时间都已方便学员日常学校的上课来制定。

欢迎家长及学生到思学智教育辅导中心报名、咨询。

上课地点:西湖小学思学智教育辅导中心

上课时间:9月3号、4号安排上课时间。欢迎家长及学生前来试听课 报名截止时间:9月12号

报名咨询电话:贾老师 18970271234

报名咨询地址:西湖小学思学智教育辅导中心(永红超市旁边)

郑重承诺:本机构遵守《教师工作人员管理条例》和学生管理条例;上课后如您不满意,开课两天后退回学费;开课一周内仍可参加报名。本机构会及时向家长反映情况。 注:家长及学生如有特殊要求可来电咨询

诚信立教品质立学思想立人追求卓越

第8篇: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第二届书法高级研修班招生简章

暨南大学是我国著名的华侨学府,有逾百年悠久的办学历史。它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

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是广东地区高校中层次最高的书法创作与研究机构,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曹宝麟教授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和书学理论家,国际书协副主席、名誉所长张铁林先生则为暨大艺术学院院长及著名影视艺术家和鉴赏家,另外还汇聚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书法学者,他们不仅对书法艺术有着精辟独到的研究,并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高研班同时还将聘请全国不同风格流派的著名书法家、教授、学者,有计划地来研究所进行书法教学,并有规律地举办书法创作与研究之专题讲座。

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于2009年7月成功开设首届书法高级研修班,招收了来自广东、江苏、海南、福建等全国各地的多名学员,并聘请到国际书协主席、《中国书法全集》总主编刘正成先生,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书协副主席、博士生导师黄惇教授等人定期来为学员授课,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我们的教学方法与办学特色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应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强烈要求,现面向全国开设第二届书法高级研修班,具体招生内容如下:

一、报名条件:

1、政治思想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体健康;

2、有较好的书法创作基础,作品曾入选地市级以上展览;

3、年龄不限,创作能力强、学历高者优先;

二、学习期限和方式:

本研修班学制为2年,学习方式为半脱产。计划分四个阶段安排教学,每阶段大约为80学时,共约320学时。除了安排技法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外,同时还将聘请国内有关专家开展学术专题讲座等活动。

三、招生名额及学费

1、录取20名。

2、学费:12000元/人/年。

3、交通、食宿自理(根据学员需要,学校可协助联系住宿)。

四、学习条件:

校园内具备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备有宽敞的教室、多功能厅、食堂、操场等。

五、任课及讲座导师:

曹宝麟、刘正成、黄惇、王镛、石开、高木圣雨(日本)、李敦兴(韩国)、蒋述卓、郭子绪、言恭达、张铁林、孙晓云、王岳川、曾来德、纪光明、胡秋萍、邹涛(日本)、刘彦湖、祁小春、陈志平、蔡显良、朱圭铭等。

六、主要课程设置:

《正书临摹训练》、《行草临摹训练》、《书法创作》、《文字学基础》、《论文写作指导》、《书法史研究》、《书法理论研究》、《书法美学研究》、《专家讲座》等。

七、报名与资格审核:

1、报名时间:2010年10月16日—2011年5月30日;

2、报名方法:面报或函报;

3、报名材料:身份证复印件1份;近期免冠一寸彩色照片3张;个人书法作品2幅,有绘画和篆刻专长者也提交相关作品以供参考。

4、报名费:每人100元;

5、面报者在报名期间内可直接到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办公室交送相关材料;

6、凡函报者须将以上材料及报名费汇款凭据一起装入信封,并写清本人联系电话、通讯地址和邮编,用挂号邮寄出。

八、录取:

1、经资格审查后,根据专业水平择优录取;

2、无论录取与否,材料及报名费一律不予退还;

3、研修班办公室将把正式的《入学通知书和报到通知》以挂号信形式按报名登记的地址寄给学员本人,并以电话形式告知。

九、结业:

1、学习期满合格,发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结业证书;

2、举办毕业作品展,出版作品集,举行研讨会。

十、付款及联系方式:

付款方式:银行汇款

开户银行:工行暨南大学支行

收款单位:暨南大学

帐户:3602 0158 2910 0003 523 (在汇款用途请注明: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高级研修班,姓名,报名费,学费)

联系人:戴老师 朱老师

电话:020 - 85220509 13826012163

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 二〇一〇年九月

第9篇:北京师范大学2015书法学专业招生简章

北京师范大学2015书法学专业招生简章: 书法学专业

该专业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悠久的书法教育历史和人文学科传统,秉承启功先生的学术精神与艺术精神,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人文底蕴与书法艺术修养的高级人才。注重深入艺术传统,汲取前人学术智慧,涵养情性,领会经典,培养创造力。学生毕业后可在教育部门、行政部门、编辑出版部门、文博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中任职。

主干课程有书法概论、书法史、古代书论、篆隶楷行草理论和技法、汉字学、文艺美学、篆刻学等。

考试要求:

A.临帖(对临指定碑帖,250 分)。B.创作 1(楷书,将指定文字写成书法作品,250 分)。 C.创作 2(篆、隶、行、草任选一种,不得为楷书,将指定文字写成书法作品,250 分)

说明:(1)由学校提供考试用纸、毛毡、笔洗。(2)考生自备毛笔、墨汁和墨碟。(3)不允许在卷面上打格、盖印章,不允许做任何标记。

上一篇:妇幼整改报告下一篇:医院先进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