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书法教案全册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六年级书法教案全册(共6篇)

六年级书法教案全册 篇1

第1课 正奇相生

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是学生 还没有掌握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课堂上还要教会并强调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了解书法正奇相生的基础知识,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2.能参照正奇相生写硬笔字,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3.了解正奇相生的写法,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教学重点:了解正奇相生的基础知识.教学难点:能参照正奇相生写几个硬笔字。教学准备: 学生:硬笔书法纸。

教师:各种各样正奇相生的书法作品。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书写习作,必须首先了解汉字结构安排的一般知识和要求。今天我们就来先学习第1课,了解书法作品中的有特点的一些汉字应该如何书写。

二、知识介绍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①、什么是正奇相生?②、汉字正奇相生处理上有哪些要点? ③、书写有哪些要求?

2、学生自读关于正奇相生内容的介绍.

3、教师出示相关的书法作品,学生分别指出哪里是正奇相生的结构。

4、三、学习“我知道了”

1、刚才我们认识了正奇相生,那么正奇相生汉字又应该怎么写呢?

2、学生自读“我知道了”,了解正奇相生汉字的写法。

四、学习“我来找找”

1、刚才我们认识了正奇相生汉字,那么一幅书法作品的正奇相生汉字主笔在什么位置?教师出示。

2、书法作品。学生找一找主笔。

五、“我先试试”

1、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正奇相生汉字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参照学过的知识。写几个硬笔字。

2、学生书写作品。

3、师生共同讲评、展示学生书写的作品。

六、总结:回顾一下书法作品的正奇相生汉字结构知识,你了解了哪些?

七、布置作业:写一幅硬笔书法作品。板书设计 :

第1课

正奇相生

主笔

错落

第2课

虚实得宜

教学目标: 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认识虚实得宜的特点; 2 能分析病例,通过上下对照查出病因; 3 会写这种类型的的字。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板书课题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好的字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二 新授

讲解虚实得宜的写法 2 讲解虚实得宜

(1)什么叫虚实得宜?让学生回答。

(2)出示示意图,教师讲解。

(3)出示例字

(4)学生观察分析虚实得宜型字的写法。

(5)教师讲解:

(6)让学生观察书上的两则病例,说说问题在哪。(7)出示范字,让学生分析,师生点评。(8)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三 练习1 写一写; 2 想一想。四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

第2课

虚实得宜

第3课

参差互济

教学目标: 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认识上下结构上大下小型和上小下大型的特点; 2 能分析病例,通过上下对照查出病因; 3 会写这两种类型的上下结构的字。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板书课题你觉得什么是参差互济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二 新授 讲解参差互济的写法

(1)什么叫参差互济?让学生回答。(2)出示示意图,教师讲解。

(3)出示例字

(4)学生观察分析参差互济型字的写法。(5)教师讲解:

(6)让学生观察书上的两则病例,说说问题在哪。(7)出示范字,让学生分析,师生点评。(8)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三 练习写一写; 2 想一想。

四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

3课

参差互济

第4课 顾盼生姿

教学要求: 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认识顾盼生姿结构字的特点; 2 能分析病例,通过上下对照查出病因; 3 会写顾盼生姿这种类型的的字。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板书课题观察范字结构 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好顾盼生姿的字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二 新授 讲解顾盼生姿结构的写法 第一种情况 ①出示例字

②让学生分析一下两部件的关系,小组讨论,指名说。③出示示意图

④教师讲解书写的方法。⑤学生临摹,师巡视指导。第二种情况方法同上 第三种情况方法同上: 三 练习1 写一写; 2 想一想。四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

4课 顾盼生姿

第5课

进退有序

教学要求: 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认识进退有序结构的字的特点; 2 能分析病例,通过上下对照查出病因; 3 会写进退有序结构的字。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板书课题你觉得什么是进退有序结构的字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 新授

(1)讲解进退有序结构型:

①出示例字

②让学生分析一下两部件的关系,小组讨论,指名说。③出示示意图

④教师讲解书写的方法。⑤看书上的病例分析病因。⑥出示范字,分析它的写法。⑦学生临摹,师巡视指导。

三 练习写一写; 2 想一想。

四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

5课

进退有序

第6课

揖让如仪

教学要求: 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认识到要写好字,要做到揖让如仪; 2 能分析病例,通过对照查出病因; 3 学会在书写时兼顾到字的揖让如仪。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板书课题 2 写字时为什么要做到揖让如仪呢?这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 新授

(一)重心平稳 汉字结构形式多样,形态变化纷繁,特定结构,必须做到揖让如仪。2 做到揖让如仪的方法: A 出示例字

B 与病例进行比较,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我们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呢? 小组讨论,班级讨论。C 分析比较范字。三

练习1 写一写 2 想一想 四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

第6课

揖让如仪

第7课

集字练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知道什么叫“布局”; 2 使学生明白怎样布局; 使学生会“书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几个字,体会汉字结构的变化和关系。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板书课题激发兴趣

怎样写好“书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几个字呢?为什么要布局?怎样布局呢? 二 新授

(一)什么叫布局 书写汉字时,要求笔画与笔画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就是在写下一笔时,需和上一和有连续的运笔动作,这种方法叫呼应。出示带有呼应关系的字,让学生观察,体会什么叫布局。3 根据例字讲解:

前一笔的收笔和后一笔的起笔为一呼应。

除运笔的方向外,笔画的位置也是呼应的重要内容。4 让学生琢磨一下例字有哪些笔画呼应。

(二)怎样布局

(三)呼应关系明显的字 体会笔画的布局和呼应关系。

(四)笔画未能呼应的字

这些字哪些笔画没有呼应?可以怎样处理? 三 练习写一写

练习书写“书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几个字,体会汉字布局和笔画呼应的关系。四 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

第7课

集字练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结构

布局

呼应

第8课

幅式

【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1课《幅式》,共有“知识介绍”,“我先试试”、“我知道了”、‘‘我来找找”四个模块。其中“知识介绍”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我来找找”属于探究模块,“我先试试”属于能力模块。为了使教学更连贯,教学时将这几个模块做了适当的调整。

【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是学生还没有掌握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课堂上还要教会并强调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书法幅式及知道每种幅式的比例大小。养成正确的写字“双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参照幅式写几张硬笔字,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3.找出生活中见到的书法幅式,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书法幅式及知道每种幅式的比例大小。1 【教学难点】能参照幅式写几张硬笔字。【教学准备】 学生:硬笔书法纸。

教师:各种各样幅式的书法作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接触一门新的课程一一书法课。掌握了基本笔法和结构以后,就可以尝试进行成幅习作。书写习作,必须首先了解幅式和章法的一般知识和要求。今天我们就来先学习第8课《幅式》。

二、知识介绍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书法作品常用的幅式有哪些?每种幅式的比例特点是什么?

2、学生自读第1、2页关于幅式内容的介绍

3、教师出示各种幅式的书法作品,学生说一说分别属于哪种幅式,这种幅式的比例特点。

三、学习“我知道了”

1、除了上面学到的幅式,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书法常用的词语意思。

2、学生自读“我知道了”,了解“抱柱!:‘‘楹联”、“扇骨”。

四、学习“我来找找”

1、在生活中随处能看到书法作品,说一说你在哪里见到过哪种幅式 2 的作品。说一说找到的其他幅式。

2、学生根据要求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作品。第二课时

一、“我先试试”

1、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几种幅式,现在我们参照学过的幅式,写几张硬笔字。

2、学生书写作品。

3、师生共同讲评、展示学生练习的字。

二、总结:回顾一下常见的书法作品有哪些幅式。

三、布置作业:写一幅硬笔书法作品。【板书设计】 第8课幅式

常见幅式:斗方、条幅、横幅、中堂、对联、局面和手卷等。

第9课 章法

【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9课《章法》,共有“知识介绍”、“我先试试”、“我知道了”、‘‘我来找找”四个模块,其中“知识介绍“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我来找找”属于探究模块,“我先试试”属于能力模块。为了使教学更连贯,教学时将这几个模块做了适当的调整。

【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是学生 3 还没有掌握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课堂上还要教会并强调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章法的基础知识,养成正确的写字“双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参照幅式写几张硬笔字,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3.了解落款的写法,认识引首章,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了解章法的基础知识,了解落款的写法,认识引首章。【教学难点】能参照幅式写几张硬笔字。【教学准备】 学生:硬笔书法纸。

教师:各种各样幅式的书法作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书写习作,必须首先了解章法的一般知识和要求。今天我们就来先学习第9课《章法》,了解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应该如何书写。

二、知识介绍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①什么是章法?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至少应包括哪几部分?

②正文章法处理上有哪些要点? ③落款有哪些要求? ④印章分为哪几类?什么是“引首章”?

2、学生自读第4页关于章法内容的介绍.

3、教师出示各种幅式的书法作品,学生分别指出哪里是引首章、上款、下款、姓名印、斋馆印。

三、学习“我知道了”

1、刚才我们认识了落款,那么一幅书法作品的落款又应该怎么写呢?

2、学生自读“我知道了”,了解落款的写法。

四、学习“我来找找”

1、刚才我们认识了印章,那么一幅书法作品的引首章在什么位置?教师出示。6页的书法作品。学生找一找引首章。

2、学生找出作品中的引首章。

第二课时

一、“我先试试”

1、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章法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参照学过的章法知识。写几张硬笔字。

2、学生书写作品。

3、师生共同讲评、展示学生书写的作品。

二、总结:回顾一下书法作品的章法知识,你了解了哪些?

三、布置作业:写一幅硬笔书法作品。【板书设计】

第9课章法

章法:正文、落款和印章。

第10课 折纸练习

【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10课《斗方、扇面、和对联的折纸练习》,共有“折纸方法”,“我知道了”,“我来比比”三个模 8 块,其中“知识介绍”“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我先比比”属于能力模块。为了使教学更连贯,教学时将这几个模块做了适当的调整。【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是学生还没有掌握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课堂上还要教会并强调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学会斗方、局面、和对联的折纸。

2.了解界格,认识界格的作用,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握折纸的方法。

3、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教学重点】学会斗方、扇面、和对联的折纸。了解界格。认识界格的 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斗方、扇面、和对联的折纸。【教学准备】

学生:宣纸,教师:宣纸。【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人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章法的一般知识和要求。马上我们就要进入书写作品的阶段,在书写前我们要先学会折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学会斗方、扇面、和对联的折纸》。

二、知识介绍

1、学生自读第19页内容的介绍。

2、教师逐个介绍指导学生叠界格。

3、学生练习叠界格,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我知道了”

1、学生自学1 2页“我知道了”。

2、学生回答什么是界格?什么是乌丝栏? 第二课时

一、学习“我来比比”

1、学生用折好的纸和没折好的纸分别写同一个内容,比比看有什么不同?

2、指名学生说一说,体会界格的作用。

二、总结:回顾一下斗方、扇面、和对联的折纸。你了解了哪些? 【板书设计】

第4课学会斗方、扇面、和对联的折纸。斗方、扇面、对联 界格 乌丝栏

第11课 横幅集字练习(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5课《横幅集字练习》,共有“出处和释义”:、“设计幅式”、‘‘我知道了”三个模块,其中“出处和释义”、“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设计幅式”属于能力模块。为了使教学更连贯,教学时将这几个模块做了适当的调整。【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是学生还没有掌握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课堂上还要教会并强调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集字示例的出处和释义,了解书法与文学的关系,养成正确的 写字“双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设计本课集字,并双钩在4:1的白纸上,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

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

3.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教学重点】设计本课集字,并双钩在4:1的白纸上。【教学难点】设计本课集字,并双钩在4:1的白纸上。【教学准备】 学生:白纸。【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章法的基础知识,大 家一定跃跃欲试想写一副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了

教师出示何绍基的横幅作品。让学生说一说这幅作品的幅式。从今天开 始我们就来练习集字作品的创作。今天我们就来先学习第5课《横幅集字练习(一》,开始我们的创作之旅吧!

二、知识介绍

1、教师出示幅式作品《学然后知不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幅赵体集字示例。

2、学生自读出处和释义内容的介绍,了解这幅赵体集字示例。

三、学习设计幅式

1、教师出示本次赵体集字示例的幅式设计要求。

①根据本课所提供的集字示例的大小,准备一张长宽比为4:1的普通白纸,在纸上画好正文和落款的位匿。

②把这6个字双钩到正文的位置上,用硬笔在落款的位置上写好自己的名字。双钩提示:正文的位置应该偏上一些,不要居中,更不要下坠。6个字需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不要忽高忽低。

2、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幅式,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共同讲评、展示学生设计的幅式。

第二课时

一、学习“我知道了”

1、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本次赵体集字示例的内容出自《札记·学记》。很多的书法作都是出自文学作品,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关系。自读“我知道了”了解书法与文学的关系。

2、学生自读“我知道了”,教师指名说一说通过自学了解了哪些知识。

六、总结回顾本课集字练习的出处及幅式设计要求。

七、布置作业:练习本课集字练习的几个字。【板书设计】

第11课

横幅集字练习学然后知不足 出自《礼记·学记》 4:1 偏上 同一水平线

第12课

横幅集字练习(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12课《横幅集字练习》,共有“书写提示”和“我知道”两个模块,其中“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书写提示” 属于能力模块。【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有了一定的读帖能力和书写能力,书写作品欲望强烈。【教学目标】

1.了解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养成正确的写字“双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参照上一课的设计稿完成“学然后知不足”集字习作的书写。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

3.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教学重点】参照上一课的设计稿完成“学然后知不足”集字习作的书写。【教学难点】参照上一课的设计稿完成“学然后知不足”集字习作的书写。

【教学准备】

学生:宣纸、毛笔、墨汁、砚台。

教师:本课赵体集字示例作品、毛笔、墨汁、宣纸、砚台。【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章法的基础知识,大家一定跃跃欲试想写一副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练习集字作品的创作。今天我们就来先学习第12课《横幅集字练习(二)》,开始我们的创作之旅吧!

二、学习“书写提示:

1、教师出示幅式作品《学然后知不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幅赵体集字示例,试着完成这幅作品。

2、学生自读“书写提示”内容的介绍,了解这幅赵体集字示例书写方面的要求。

3、教师讲解并示范书写。

4、根据上一节课的设计稿书写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师生共同讲评。展示学生书写的习作。

第二课时

一、学习“我知道了”

1、通过上一节书法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书法与文学之间有着天然的关系。书法不仅与文学的关系密切,书法还与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

2、学生自读“我知道了”,教师指名说一说通过自学了解了哪些知识。

二、总结回顾本课集字练习的书写提示。

三、布置作业:完成“学然后知不足”集字习作的书写。【板书设计】 第12课横幅集字练习学然后知不足

第13课

小中堂集字练习(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13课《小中堂集字练习》,共有“出处和释义”、“设计幅式”、‘‘我知道了”三个模块,其中“出处和释义”、“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设计幅式”属于能力模块。为了使教学更连贯,教学时将这几个模块做了适当的调整。【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是学生还没有掌握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课堂上还要教会并强调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集字示例的出处和释义,了解书法与佛教的关系,养成正确的写字“双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设计本课集字,并双钩在3:2的白纸上,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

3.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教学重点】设计本课集字,并双钩在3:2的白纸上。【教学难点】设计本课集字,并双钩在3:2的白纸上。【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学生:白纸。【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人

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章法的基础知识,大 家一定跃跃欲试想写一副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了。

教师出示刘墉的小中堂作品,让学生说一说这幅作品的幅式。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练习集字作品的创作。今天我们就来先学习第13课《小中堂集字练习(一)》,开始我们的创作之旅吧!

二、知识介绍

1、教师出示幅式作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幅赵体集字示例。

2、学生自读出处和释义内容的介绍,了解这幅赵体集字示例。

三、学习设计幅式

1、教师出示本次赵体集字示例的幅式设计要求。

①根据本课所提供的集字示例的大小,准备一张长宽比为3:2的白纸,设计出整幅样式,包括正文的字距、落款的位置和内容。②把这8个字双钩到白纸上设计好的位置。双钩提示

①每行4个字的中心要贯通,不要忽左忽右。②每行相邻字的位置要协调,不要忽高忽低。③落款的大小、位置高低应注意与正文协调。

2、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幅式,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共同讲评、展示学生设计的幅式。

第二课时

三、学习“我知道了”

1、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本次赵体集字示例的内容出自《庄子·渔父》,很多的书法作品都是出自文学作品,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关系,书法还受到佛教的影响。自读“我知道了”了解书法与佛教的关系。

2、学生自读“我知道了”,教师指名说一说通过自学了解了哪些知识。

二、总结回顾本课集字练习的出处及幅式设计要求。

三、布置作业:练习本课集字练习的几个字。【板书设计】

第13课 小中堂集字练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中心贯通位置协调

14课 小中堂集字练习(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14课《小中堂集字练习》,共有“书写提示”和“我知道了”两个模块,其中“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书写提示”属于能力模块。【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有了一定的读帖能力和书写能力,书写作品欲望强烈。【教学目标】

1.了解书法与佛教的关系,养成正确的写字“双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参照上一课的设计稿完成“学然后知不足”集字习作的书写,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

3.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教学重点】参照上一课的设计稿完成“学然后知不足”集字习作的书写。【教学难点】参照上一课的设计稿完成“学然后知不足”集字习作的书写。【教学准备】

学生:宣纸、毛笔、墨汁、砚台。

教师:本课赵体集字示例作品、毛笔、墨汁、宣纸、砚台。【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人

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几种章法的书法作品,大家想再写一副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今天我们就来先学习第14课《小中堂集字练习(二)》,开始我们的创作之旅吧!

二、学习“书写提示。

1、教师出示幅式作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幅赵体集字示例,试着完成这幅作品。

2、学生自读“书写提示”内容的介绍,了解这幅赵体集字示例书写方面的要求。书写提示

①“精”字是左窄右宽结构,左偏旁笔画书写要稍细些。②“誠(诚)”字的“言”字旁写 20

得比较长,“成”突出斜钩。③“至”字行书笔意较浓,书写要流畅。

④“金”字上部撇捺舒展。收笔处呈左低右高之势。此字注意上下两部分的重心 要对正。

⑤“爲(为)”字前两个横折要写紧凑,横折勾展开,四点各具姿态。⑥“開(开)”字外框不可过大,应收敛些。

⑦“爲(为)開(开)”二字取自《三门记》,其余取自《妙严寺》,书写作品时注意风格要统一。

3、教师讲解并示范书写。

4、根据上一节课的设计稿书写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师生共同讲评,展示学生书写的习作。

第二课时

三、学习“我知道了”

1、通过前几书法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书法与文学、绘画、儒家、道家、佛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书法深受世界人们的喜爱,曾经向多个国家传播,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书法传向日本的内容。

2、学生自读“我知道了”,教师指名说一说通过自学了解了哪些知识。

四、总结回顾本课集字练习的书写提示。

五、布置作业:完成“学然后知不足”集字习作的书写。【板书设计】

第1 4课 小中堂集字练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第1 5课

大中堂集字练习(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15课《大中堂集字练习》,共有“出处和释义”、“设计幅式”、‘‘我知道了”三个模块,其中“出处和释义”、“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_设计幅式”属于能力模块。为了使教学更连贯,教学时将这几个模块做了适当的调整。【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但是学生还没有掌握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课堂上还要教会并强调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 了解本课集字示例的出处和释义,了解书法与文学的关系,养成正确的写字“双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设计本课集字,并双钩在2:1的白纸上,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

3.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教学重点】设计本课集字,并双钩在2:1的白纸上。【教学难点】设计本课集字,并双钩在2:1的白纸上。【教学准备】 学生:白纸。【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人

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章法的基础知识,大家一定想再来写一副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教师出示吴昌硕的大中堂作品,让学生说一说这幅作品的幅式。今天我们就来练习集字作品的创作,我们就来学习第1 5课《大中堂集字练习(一)》,开始我们的创作之旅吧!

二、知识介绍

1、教师出示幅式作品《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幅赵体集字示例。

2、学生自读出处和释义内容的介绍,了解这幅赵体集字示例。

三、学习设计幅式

1、教师出示本次赵体集字示例的幅式设计要求。

①根据本课所提供的集字示例的大小,准备一张长宽比为2:1的白纸,设计出整幅样式,包括正文的字距、落款的位置和内容。②把这20个字单钩到白纸上设计好的位置。单钩提示

①此诗“日”“黄”“入”“欲”“千”“目”“更“一”“層”(层)取自《三门记》,其他字分别取自《胆巴碑》和《妙严寺》等赵体字贴,单钩时注意彼此之间的差异,以便书写时统一风格。

②与小中堂的写法相同,设计为3行,每行8个字。最后一行留4个字的位 置用来落款。

2、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幅式。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共同讲评、展示学生设计的幅式。

第二课时

一、学习“我知道了”

1、按照惯例,每节课我们都要了解一些书法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书法以及大量文物的存放地点„博物馆,今天来了解故宫博物馆。

2、学生自读“我知道了”,教师指名说一说通过自学了解了哪些知识。

二、总结回顾本课集字练习的出处及幅式设计要求。三

七、布置作业:练习本课集字练习的几个字。【板书设计】

第1 5课 大中堂集字练习登鹳雀楼 2:1统一风格

第1 6课

大中堂集字练习(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16课《大中堂集字练习》,共有“书写提示”和“我知道了”两个模块,其中“我知道了”属于知识模块,“书写提示”属于能力模块。【学情分析】

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书法,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毛笔的握笔书写姿势和正确的坐姿,有了一定的读帖能力和书写能力,书写作品欲望强烈。【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博物馆,养成正确的写字“双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参照上一课的设计稿完成“登鹳雀楼”集字习作的书写。培养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能力,掌握欣赏的方法。

3.体验汉字书法的形神美,陶冶情操,激发写字兴趣爱好和积极性。【教学重点】参照上一课的设计稿完成“登鹳雀楼”集字习作的书写。【教学难点】参照上一课的设计稿完成“登鹳雀楼”集字习作的书写。【教学准备】

学生:宣纸、毛笔、墨汁、砚台。

教师:本课赵体集字示例作品、毛笔、墨汁、宣纸、砚台。【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人

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几种章法的书法作品,大家想再写一副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今天我们就来先学习第16课《大中堂集字练习(二)》,练习大中堂集字作品的创作。

二、学习“书写提示”

1、教师出示幅式作品《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幅赵体集字示例,试着完成这幅作品。

2、学生自读“书写提示”内容的介绍,了解这幅赵体集字示例书写方面的要求。书写提示

①以《三门记》的风格为基调,点画、结构要协调。

②“海”字行书笔意浓厚,右部件的“每”字形倾斜,注意“斜中求正:

③“弱(穷)”字是上下结构j‘穴”写得要略宽些,下面是左右结构,左部“身”第一撇借上部“穴”的撇画。

④“楼”字呈左低右高的取势,重心平稳。⑤整幅作品竖成行,横不一定成列,气韵贯通。

3、教师讲解并示范书写。

4、根据上一节课的设计稿书写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师生共同讲评,展示学生书写的习作。

第二课时

一、学习“我知道了”

1、按照惯例,每节课我们都要了解一些书法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书法以及大量文物的存放地点„博物馆,今天来了解故宫博物馆。

2、学生自读“我知道了”,教师指名说一说通过自学了解了哪些知识。

二、总结回顾本课集字练习的书写提示。

三、布置作业:完成“登鹳雀楼”集字习作的书写。【板书设计】

六年级书法教案全册 篇2

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3)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4)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自制支架、橡皮泥、保丽龙球、直尺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活动】

1 创设情境导入

师指着问题墙口述同学们的疑惑提出问题:要解决同学们疑惑,需要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用什么方法可以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

生可能回答:上网查资料、问家长、查阅相关书籍、用天文望远镜观察……

师对生的方法进行点评后追问: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什么?

生可能回答: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

师小结并过渡: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这些都需要数据来体现,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张数据表,请大家观察、分析数据表,小组交流对太阳系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用前概念建立太阳系模型。2)尊重学生的思考、从学生问题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2 建立太阳系模型。

1)解读数据建立太阳系模型。

师给出观察提示:(1)小组合作对比数据表上的每组数据。(2)分析、整理数据,图文并茂记录新发现。

生小组合作3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一共有几项数据?每项数据说明了什么?(2)纵向对比每组数据有什么发现?(3)为什么“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有两项数据?

3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汇报对公转周期规律的认识、我引导认识八大行星运动快慢的认识以及围绕谁运动(生汇报我板书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轨迹)。(2)可能汇报行星大小与引力的关系。(3)汇报大小顺序、排列顺序(我按排列、大小顺序板书)。

指着黑板上太阳系:与你们认识的太阳系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会回答:黑板上是平面的太阳系,真正的太阳系是立体的?

师追问:如何体现立体的太阳系生可能会说:建造立体模型。

师追问:建造太阳系模型主要需要哪些数据?生可能会说:距离、大小。

师追问:怎样获得两组数据?师引导生按照数据来建模的重要性。

师出示材料和要求、学生分小组根据数据建模。

设计意图:(1)分析对比数据,解读数据,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2)通过数据分析、解读训练学生的思维。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处理,建立太阳系模型。师给出提示:小组合作,用数据表、橡皮泥、星空版、直尺、底座模拟建造太阳系5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指导生边看数据表、边建模。(2)各大行星的位置和大小通过什么来确定?(3)八大行星的大小对比?3、太阳的大小?

5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小组展示模型、第二组补充2、生生质疑产生新认识

生质疑中汇报新发现

师对生的发现指导提高到新层次

师聚焦新认识:八大行星大小差异很大、分布不是均匀的……

师板书:

设计意图:(1)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2)通过生生模型评议知道太阳的巨大,以及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互动环节,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太阳系模型。师看着太阳系模型问:孩子们与你们制作的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汇报:太阳在发光,其它行星没有发光,除了行星还有小星星

师生总结太阳系的认识:师生共同小结:太阳是唯一能发光的恒星,根太阳比较起来八大行星太渺小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4)视频播放,拓展延伸。师播放多媒体视频问:看了这段视频孩子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可能会说:太阳原来一直都在运动,宇宙太大、太宽广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3 总结

书法形式基础之我见·六 篇3

大家知道,早期的中国文字以象形为基础,文字学所说的“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证明古人认为“文”和“字”有所不同,象形字接近于图画、形声字近于字符的拼接。尽管从甲骨文到金文、六国文字、秦小篆,象形字的比例不断下降,形声字逐步蔚为大宗,但就中国文字的本质来说,象形的意义却是一以贯之;而就书写的基本方式、方法来说,早期文字都是以墨线勾勒、拼接、围合出文字形体,有些类似今天画速写一般,所写的是文字,但过程却更像是动作连续的绘画。事实上,一直到汉代,人们仍将笔画(笔线)称为“画”,“点”这个概念至少要到汉末才出现,“点”与“画”合称为“点画”则更晚了,这说明即使在“点画”萌生的汉隶时代,“画”仍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画”的方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种高古法则,那么,什么是高古法则呢?这需要从早期的中国绘画、纹饰说起。图一是新石器时期河姆渡文化的《双鸟羿日纹象牙蝶形器》,画面中刻作的是“双鸟负日图”,很显然,这是一种图腾或族徽。今日的文字学研究者一般认为,图腾和族徽是早期象形文字的重要来源,所谓文字之始,肇自书契,这件作品既有“书”(图画),也有契刻,自然与早期的文字有着某种重大的关联。

进一步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双鸟负日图”的画面主体与器物表面的形状并不吻合,只占据器物的中间地带,除了残缺的上部之外,其他三个边角处都是以纹饰来填补。不过,这些纹饰亦非多余,它们或许象征着环绕于“日鸟”周围的祥云等等,就其意义表达来说,这一部分也是需要的。在此,器物表面的形状、图腾(族徽)、纹饰构成了一种三合一的关系,尤其是纹饰与图腾(族徽)图形必须具备线形风格上的统一性,也可以说,纹饰和图形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整体画面的一个部分,共同以“会意”、象征的方式表达某个具体的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图形叠加、拼接的方式在后来的青铜纹饰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图二、图三分别是商代早期的“人兽母题”铜尊和商代晚期的妇好青铜钺,这两件青铜纹饰都保留了形象的成分如“人兽母题”铜尊的兽首和妇好青铜钺的人头,就像“双鸟负日”一般它们是画面的主角,但周围的纹饰则是与其或相互俯仰、或相互穿插,体现了一种不可须臾或离的整体精神。

进入西周以后,青铜器纹饰的形象成分逐步淡化,代之而起的是比较纯粹的纹饰和逐渐增多的文字——纹饰之文与文字之文的内在一致性成为此时青铜制作的关注重点。因此,上述图形整体化的心理动机也直接影响到此时的文字书写。不过,此时的文字造型已与纹饰造型拉开了很大的距离,比如文字比之纹饰更为抽象化,纹饰是成单元组合的而文字则已单独成形,等等这些使得文字造型不得不以单字成型的方式组合篇章,西周金文《史墙盘》即已出现了隐含的方形界格,表明人们已着手考虑赋予每个单字以均匀相等的空间了。虽是如此,甲骨文和金文的“连体”书写,即两个字甚至多个字合为一个造型的书写方式还是经常可见的,如唐兰先生所说,少字数是早期文字书写中最自由的部分,相对应的长篇幅作品则不得不相互牵制、考虑整篇的篇章布局。本文认为,恰恰是这些少字数的“连体”书写蕴含着中国文字书写与远古图腾、青铜纹饰相联系的高古法则,尽管早期文字的造型手法歧义纷杂、远不止这一种,而且这种现象亦非随处可见。

图四、图五分别是甲骨文和金文中多字“连体”的例子。我们的问题是,这种“连体”折射出什么样的心理动机?

回到“双鸟负日图。”按照现代研究者的解析,“双鸟负日图”图形的每一处细节都有其明确的象征意义,前面提到的两件商代青铜纹饰与它有着直接的派生关系。张光直先生认为,这两件商代青铜纹饰扮演了沟通人神的媒介角色,即请神、媚神的工具。纹饰如何请神、媚神呢?以“气”请神、媚神,那些弯曲流转的线条就是“气”走过的路径。因为神是非实体的,也是类似于“气”一般的存在,只有“气”的形式才能与之沟通——纹饰是“气”的象征物。为了强化这一功能,与纹饰相伴的动物浮雕、动物图案也扮演了助推的作用,尤其是那个张开的虎口,它的嘘气成风,某种程度上就是加强“气”的周流,达到“引神”来此的目的——“引神”尚飨、享受青铜器中供奉的牺牲,以尽生人敬神之诚。

张先生的观点并非突兀,南朝宗炳《画山水序》有一段话似乎也是解释这个问题的:“神本无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神本无端”说的是“神”只能以“气”的形式存在,今天的中国人仍然相信神灵、灵魂、鬼魅等等都是“气”状的;“栖形感类”则指早期的那些图腾(族徽)的鸟兽形象、图案是祖先、神明的形象象征物,通过它们的指引,祖先、神明才能感受到生人的崇拜之情,来此享受祭祀、供奉;“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则表明早期图腾(族徽)形象、青铜器上的物象图案都有其严格的理法规定,只有按照理法去做,才能将生人之诚“写”到图腾、青铜之上,“写”即是“画”,图腾、纹饰、与铭文都是生人“尽诚意”的表现。

《画山水序》还说:“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这段话一般理解为艺术创作前的理想状态,类似于唐人虞世南书论所说的“绝虑凝神”,但更像是先民敬神、请神状态的一种自然延伸。宗炳接着说:“峰岫荛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峰岫荛嶷,云林森渺”指的是山水画的画面形象,与本文无涉,可以不谈;“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是说山水画是自然万物和圣贤神思的交融,这里所说的圣贤未必是画家本人,而有可能是某些前代宗师、甚至祖先神灵,所以,宗炳接着说,画家(“我”)没有什么事可以做,唯一能做的只是将前代宗师或祖先神灵的神思畅达地表现出来而已。这一点应该首先考虑,其他的都在其次,因为没有什么比“畅神”更重要了。宗炳的这段话提出了一个关键词“畅神”,按照前面的背景来理解,这个概念的早期含义就是使“神”愉悦地享受生人的献祭,艺术家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神思——这一后世之意应是由前意衍生出来的。理由是,魏晋道教养生、修炼者普遍相信,人的身体各个内部器官都有具体的神明庇佑(见《黄庭内景经》),艺术创作“畅神”的关键亦在于使体内各器官之神明处于愉悦、舒畅的状态,这一理路与祭神、飨神之“畅神”本无二致。

nlc202309051107

至此,我们将中国早期图腾、纹饰、文字的功能性背景基本梳理清楚了。以此背景观诸图五、图六甲骨文和金文中多字“连体”,可以发现,“气”之弯曲、迂回、周流的特性始终贯穿于线条行进的过程中。也就是说,如同青铜纹饰的行气一般,古人之所以将文字处理成“连体”的形式,主要是考虑其笔线走势、路径的贯通问题以及图形意义上的一致性,即“气脉”和“气脉”图形是其考虑的重点,套用谢赫的观点来说,就是“气韵生动”。“气韵”即是“气运”,在汉儒的词汇表中有“气运”而无“气韵”——“气韵”是个后生词;“生动”就是说“气”之运行轨迹应随处可“生”、不能处于“死位”。这正好补充了宗炳之说的缺项,即“气韵生动”是“畅神”的先决条件,唯有“气”能“运”,且“生动”地“运”,才能与神相接、请神降临,进而使神畅快地享受生人的献祭。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死位”这个概念,“死位”就是影响线条流动性的不必要“节点”,观看上面两图可见,除了笔画交汇处不可避免的焊接之外,在每一处线条的行进过程中,都没有出现类似后世唐楷横折的“折塔式”造型,或者说这种造型在商周青铜纹饰和金文中比较少见。固然甲骨文、金文以篆引为主、用笔相对简单是一个原因,但些许的笔锋转换在金文中并不少见,如图六《散氏盘》和图七战国楚简中的“挫锋”现象,皆以“一侧笔毫走弧线、一侧笔毫走直线”的使转方式完成,一方面表达了明确的块面造型意识,另一方面又不失整体线条的流动性,即可视为拒绝“死位”之“生”的理念的直接外化,亦可视为与青铜纹饰相类似的“生气”表达的需要。

这一观念对于日后的书法尤其是草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图八是西汉草书简中的“柳”字,左上角的折笔多取暗转的使转笔法,而右下角的急转则体现了草书的快速追求。同理,图九东汉马圈湾的草书简也是遵从了这一规定,右上、右下的转折处亦无一笔不使转。尽管这些早期的草书并不完全贯气,一些部位仍使用甲骨文以来的线条拼接方式,但其中蕴含的合理性内核却是直接与上述二例相通。图十、图十一是王献之和怀素草书中几个字的组合,在此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将几个字合并为一个完整图形的远古遗影,以及书家对于连续使转的高超运用。等等这些后世的例证,皆证明了以行气、畅神为不二旨归的图形组织原则和以使转为实现之手段的高古法则之在书法史中的一贯性表现,它们代表了中国书法最原始、最本真也是最不可偏离的精神诉求和技巧规定。

当然,如清人刘熙载所说草书不能无折笔,强硬甚至生硬的折笔在后世的草书中还是不停地出现了,其中蕴含的意识并不属于我们所说的高古法则的范畴,下文还要详谈。但不管怎么说,草书乃至于楷书、行书的技法塑造及其背后的理念规定,必须根源于上述的高古法则不仅是书法史念兹在兹的情结,更是本源意义上合诸中国哲学精神、书法技法理念之基本要求的题中之意,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走线贯气、畅神生动这一点上,早期的文字书写也遇到了青铜纹饰中没有出现的问题,这就是文字造型中经常出现的线段交叉、焊接现象,这是由于中国文字以个体为造型单位,必须通过各种线段的交叉、焊接来“捏合”成一个个独立的文字形体。这个问题直接导致文字的笔线运行不可能像青铜纹饰一般平面展开、生气绵延,于是,在考虑笔线行气的同时,古人也不得不以多字造型的协调处理来表达贯气的意识,这就是篇章造型的贯气,套用姜澄清先生的概念来说就是“贯势”:字与字造型上的相互承接或多字连接时左右两侧呈现出相对明显的一致性关系(图十二)。至此,中国书法在贯气问题上就具备了两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一是具体笔线的走线方式、方向之应接关系等等的贯气,二是以字为单位的单字造型上相互的贯势。前者是最直接的贯气,后者是以势为气,目的还是为了一个“气”字,“气运生动”是二者的最根本目的。

贯势在后来的书法中在在多有呈现,图十三、图十四分别是王羲之行书和张旭草书的多字连接,可以参看。

贯气、贯势的形式法则是早期中国绘画、文字(书法)本源于祭祀文化之请神、敬神理念而衍生出来的,它们皆偏重于时间性的“气”的表达,相对应,青铜纹饰变换转角的暗示手法、金文的团状笔线构造,在空间性的表达上都有些局限。因此,在走过“书画同源”的商周时代以后,战国成书的《易传·系辞》明确提出“河出图、洛出书”—将图画和文字(书法)的渊源出处解释为两个不一致的地点,这标志着图画与文字(书法)将因空间性表达的不同进展而走出颇有差异的路径。对于文字(书法)来说,“方块字”的观念将在秦篆、汉隶中被强化,成为影响其后两千年书法史的重要理念;而隶书作为书法点画化时代的开端,更将引领书法逐步告别与画相伴的时代,以利于中国哲学之阴阳精神更彻底地贯彻于书法的所有形式之中。这些问题将在下面的篇章中再详细讨论。

六年级书法教案全册 篇4

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了解掌握“长点”的书写要领;

2、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基本笔画“长点”。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长点”的书写要领;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长点”的运笔过程,指导含“长点”字的结构安排。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比比谁的“双姿”最正确。检查学生的执笔姿势和坐姿。

二、讲解“长点”书写要领。教师分析讲解:

长点由圆点变化而来,用笔方法与圆点相近,起笔为顺锋,再逐渐下按,行笔过程比圆点长,收笔与圆点相同。长点多用在字的右部,替代捺用。

三、书写“长点”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写法。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教师讲解执笔要点)

四、巩固深化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不”、“令”的写法,学生仔细观察。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

五、教学总结。

谁能告诉老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第2课 左行点

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了解掌握“左行点”的书写要领;

2、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基本笔画“左行点”。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左行点”的书写要领;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左行点”的运笔过程,指导含“左行点”字的结构安排。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比比谁的“双姿”最正确。检查学生的执笔姿势和坐姿。

二、讲解“左行点”书写要领。教师分析讲解:

1、顺锋起笔。

2、由轻到重行笔。

3、顿笔,稍停,然后圆转回锋。

4、聚锋收笔。

三、书写“左行点”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写法。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教师讲解执笔要点)

四、巩固深化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惟”、“尉”的写法,学生仔细观察。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

五、教学总结。

谁能告诉老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第3课 上挑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写好“上挑点”,指导学生练习书写含有“上挑点”的字“小”、“江”。

2、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形成正确的写字坐姿和执笔姿势。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汉字艺术。教学重点:

认识“上挑点”书写要领。教学难点:

掌握“上挑点”运笔过程,写好“上挑点”以及“小”和“江”两个字。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比比谁的“双姿”最正确。检查学生的执笔姿势和坐姿。

二、讲解“上挑点”书写要领。

教师分析讲解:上挑点是在左行点的基础上再向右上挑出的点,出挑的目的是为了与右边笔画连贯。

1、向左下顺锋起笔。

2、行至中腰出再边行边提笔。

3、向右上回锋。

4、顿笔、铺毫、调锋。

5、向右上方挑出,锋从中出,力送尽头。

三、书写“上挑点”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写法。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教师讲解执笔要点)

四、巩固深化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小”、“江”的写法,学生仔细观察。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

五、教学总结。

谁能告诉老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第4课 下带点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了解掌握“下带点”的书写要领;

2、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基本笔画“下带点”。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下带点”的书写要领。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下带点”的运笔过程,指导含“下带点”字的结构安排。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比比谁的“双姿”最正确。检查学生的执笔姿势和坐姿。

二、讲解“下带点”书写要领。

教师分析讲解:下带点是在圆点的基础上回锋,从点的中上部向左下方撇出的一种点。出撇短而轻,目的是与下面的笔画想连带。

1、顺锋入笔后,向右下行笔铺毫,边行边按。

2、向左上回锋。

3、稍顿铺毫,调锋蓄势。

4、向左下方撇出,锋从中出,力送锋尖。

三、书写“下带点”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写法。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教师讲解执笔要点)

四、巩固深化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少”、“益”的写法,学生仔细观察。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

五、教学总结。

谁能告诉老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第5课 点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写好“点撇”,指导学生练习书写含有“点撇”的字“曾”、“裕”。

2、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形成正确的写字坐姿和执笔姿势。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汉字艺术。教学重点:

认识“点撇”书写要领。教学难点:

掌握“点撇”运笔过程,写好“点撇”以及“曾”和“裕”两个字。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比比谁的“双姿”最正确。检查学生的执笔姿势和坐姿。

二、讲解“点撇”书写要领。

教师分析讲解:点撇的写法和形状与下带点相近,区别在于点与撇的大小比例不同。点撇点小撇大,下带点点大撇小。

1、逆锋入笔。

2、折锋向右下顿笔、铺毫。

3、顿笔、铺毫、调锋、蓄势。

4、锋从中出,力送尽头。

三、书写“点撇”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写法。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教师讲解执笔要点)

四、巩固深化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曾”、“裕”的写法,学生仔细观察。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

五、教学总结。

谁能告诉老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第6课 短撇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了解掌握“短撇”的书写要领;

2、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基本笔画“短撇”。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短撇”的书写要领。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短撇”的运笔过程,指导含“短撇”字的结构安排。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比比谁的“双姿”最正确。检查学生的执笔姿势和坐姿。

二、讲解“短撇”书写要领。

教师分析讲解:短撇与点撇很相近,但出撇要比点撇长一些,大一些。短撇的长短差异很大,根据字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逆锋朝右上入笔。

2、折锋往右下顿笔、铺毫。

3、回锋往左下行笔。

4、向左下方撇出,锋从中出,力送锋尖。

三、书写“短撇”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写法。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教师讲解执笔要点)

四、巩固深化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仁”、“行”的写法,学生仔细观察。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

五、教学总结。

谁能告诉老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第7课平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写好“平撇”,指导学生练习书写含有“平撇”的字“千”、“秋”。

2、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形成正确的写字坐姿和执笔姿势。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汉字艺术。教学重点:

认识“平撇”书写要领。教学难点:

掌握“平撇”运笔过程,写好“平撇”以及“千”和“秋”两个字。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比比谁的“双姿”最正确。检查学生的执笔姿势和坐姿。

二、讲解“平撇”书写要领。

教师分析讲解:平撇的写法与短撇相近,落笔后折锋时更向右些,且撇的角度比短撇更平些。

1、逆锋朝右上入笔。

2、折锋向右下铺毫行笔。

3、向左下撇出。

4、锋从中出,力送尽头。

三、书写“平撇”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写法。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教师讲解执笔要点)

四、巩固深化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千”、“秋”的写法,学生仔细观察。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

五、教学总结。

谁能告诉老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第8课 直撇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了解掌握“直撇”的书写要领;

2、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基本笔画“直撇”。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直撇”的书写要领。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直撇”的运笔过程,指导含“直撇”字的结构安排。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比比谁的“双姿”最正确。检查学生的执笔姿势和坐姿。

二、讲解“直撇”书写要领。

教师分析讲解:直撇的起笔与竖的起笔一样,只是在顿笔铺毫后改下行为左下斜行。与其他长撇不同的是它是直行、不弯,好像是朝左下斜着写悬针竖一样。

1、逆锋入笔后,折锋向右下顿笔。

2、铺毫、调锋、蓄势,朝左下行笔。

3、力送尽头,锋从中出。

三、书写“直撇”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写法。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教师讲解执笔要点)

四、巩固深化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老”、“者”的写法,学生仔细观察。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

五、教学总结。

谁能告诉老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第9课 弧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写好“弧撇”,指导学生练习书写含有“弧撇”的字“史”、“更”。

2、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形成正确的写字坐姿和执笔姿势。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汉字艺术。教学重点:

学习“弧撇”的书写要领。教学难点:

掌握“弧撇”运笔过程,写好“弧撇”以及“史”和“更”两个字。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比比谁的“双姿”最正确。检查学生的执笔姿势和坐姿。

二、讲解“弧撇”书写要领。

教师分析讲解:弧撇就是有弧度的撇画,起笔、收笔与直撇类似,只是撇身变化较大,撇身上段类似于竖画,再从约五分之三处向左下带弧度撇出,因此它比直撇弯许多。

1、向上逆锋入笔。

2、折锋向右,顿笔、铺毫、调锋、蓄势。

3、向左下带弧度行笔。

4、锋从中出,力送锋头。

三、书写“弧撇”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写法。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教师讲解执笔要点)

四、巩固深化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史”、“更”的写法,学生仔细观察。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

五、教学总结。

谁能告诉老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第10课 竖撇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了解掌握“竖撇”的书写要领;

2、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基本笔画“竖撇”。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竖撇”的书写要领。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竖撇”的运笔过程,指导含“竖撇”字的结构安排。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比比谁的“双姿”最正确。检查学生的执笔姿势和坐姿。

二、讲解“竖撇”书写要领。

教师分析讲解:竖撇就是竖画与撇画的结合,以竖画开始,行笔至合适的位置时以撇画的收笔结束。它比直撇略粗、略弯,笔画姿势正而直。

1、逆锋向上入笔。

2、折锋向右,顿笔、铺毫、调锋、蓄势。

3、向左下稍带弧度行笔

4、力送尽头,锋从中出。

三、书写“竖撇”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写法。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教师讲解执笔要点)

四、巩固深化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月”、“所”的写法,学生仔细观察。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

五、教学总结。

谁能告诉老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第11课 短捺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写好“短捺”,指导学生练习书写含有“短捺”的字“以”、“外”。

2、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形成正确的写字坐姿和执笔姿势。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汉字艺术。教学重点:

学习“短捺”的书写要领。教学难点:

掌握“短捺”运笔过程,写好“短捺”以及“以”和“外”两个字。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比比谁的“双姿”最正确。检查学生的执笔姿势和坐姿。

二、讲解“短捺”书写要领。

教师分析讲解:短捺书写与捺的写法一致,相对捺而言,短捺的捺身较短促。

1、逆锋向上起笔。

2、折锋向右,稍顿、铺毫、调锋、蓄势,向右下行笔。

3、顿笔,折锋向右。

4、锋从中出,力送锋头。

三、书写“短捺”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写法。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教师讲解执笔要点)

四、巩固深化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以”、“外”的写法,学生仔细观察。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

五、教学总结。

谁能告诉老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第12课 长捺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了解掌握“长捺”的书写要领;

2、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基本笔画“长捺”。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长捺”的书写要领。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长捺”的运笔过程,指导含“长捺”字的结构安排。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比比谁的“双姿”最正确。检查学生的执笔姿势和坐姿。

二、讲解“长捺”书写要领。

教师分析讲解:长捺与捺写法一样,但捺身更长,弧度略大一点。在字中,长捺常常担任着主笔的角色,是整个字的关键和主要的笔画。

1、逆锋向上入笔。

2、稍顿、铺毫、调锋、蓄势,向右下行笔。

3、顿笔,折锋向右。

4、收笔出锋。

三、书写“长捺”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写法。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教师讲解执笔要点)

四、巩固深化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文”、“吏”的写法,学生仔细观察。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

五、教学总结。

谁能告诉老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第13课平捺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写好“平捺”,指导学生练习书写含有“平捺”的字“之”、“是”。

2、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形成正确的写字坐姿和执笔姿势。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汉字艺术。教学重点:

学习“平捺”的书写要领。教学难点:

掌握“平捺”运笔过程,写好“平捺”以及“之”和“是”两个字。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比比谁的“双姿”最正确。检查学生的执笔姿势和坐姿。

二、讲解“平捺”书写要领。

教师分析讲解:平捺是捺的变形形状,也是左高右低,上轻下重,腹圆背平,但是比一般的捺画要低平一些。

1、从右向左逆锋入笔。

2、边行边按,略带弧度。

3、顿笔向右上折锋。

4、锋从中出,力送锋头。

三、书写“平捺”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写法。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教师讲解执笔要点)

四、巩固深化

1、教师在米字格中示范“之”、“是”的写法,学生仔细观察。

2、学生双钩填墨练习书写。

五、教学总结。

谁能告诉老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第14课 边学边用

教学目标:

1、了解书法章法布局的知识。赏析不同书法章法布局之美。

2、能独立完成“不甘人後”书法作品。

3、尝试创作完整的书法作品。教学重点:

了解书法章法布局的知识。教学难点:

能独立完成“不甘人後”书法作品。教学过程:

一、导入 理解“不甘人後”

不甘人后,意思是不甘愿自己落在他人后面,做什么都争先恐后不肯服输,希望超过他人的他人不一样。

二、分字讲解

1、“不”

“不”字上窄紧、下疏放,横短竖长,撇为直撇,竖画收笔似钩非钩,直中带弯,长点与撇对称呼应。

2、“甘”

“甘”字上宽伸下窄收。横轻竖重;横画近乎平行,间距大致相等;两竖内斜,左短右长,直中带曲。

3、“人”

“人”字字形扁而宽。书写时撇轻捺重、撇短捺长、撇直捺弯、撇上捺下。撇在竖中线上起笔,捺在撇中部偏上的位置起笔。

4、“後”

“後”字左窄右宽。左右六撇笔法、斜度、轻重、长短、曲直皆不相同。右上三撇间距相近,其首撇起笔与下部撇捺相交处对正。

三、章法讲解

四字合成书写时,上下对齐,四周留白,间距均匀。处理字形时,“不、後”可以稍大,“甘、人”可以略小,这样感觉上才会大小一致。在格式上,提款字要小,一般居纸幅中间靠上或靠下的位置,不宜正中。印章应小于款识。

四、示范练习

1、教师书写示范,学生仔细观察。

2、学生练习。

五、展示评价

六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篇5

第一单元 青春放歌

第一课 青春放歌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1、《拉起手》。

(二)、欣赏《行星组曲》

活动与练习:

1、常用键盘音及记号。

2、节奏与音乐要素的练习。

一、教学目标:

(一)、从演唱与欣赏活动中,感受与体验青春的气息,激励珍惜青春年华。

(二)、聆听《行星组曲》中的《火星——战争之神》、《金星——和平之神》及《木星——欢乐使者》,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记住主要的音乐主题,并为《欢乐颂歌》配诗或配画。

(三)、认识常用变化音记号,学唱好《拉起手》中带有升记号的音。

(四)、通过学唱一首歌曲,感受其优美、流畅的旋律特点。

二、教学重点:三连音。

三、教学难点:变化音记号。

五、教具:录音带、四、课时:2。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拉起手》

(二)、活动与练习:

1、听辩节拍练习。

2、写出学习过的切分音节奏。

3、力度记号。

4、复习音名

二、教学重点:三连音。

三、教学过程:

(一)、听辩节拍

(二)、欣赏《行星组曲》。

要求:(1)、边欣赏边拍出强拍。

(2)、说一说那一首是三拍子、那一首是二拍子?

(三)、学唱一首青春的歌曲《拉起手 》。

1、听范唱,感受音乐情绪。

2、听老师弹奏,感受并听辩:(1)弱起小节。

(2)三连音。

3、导入新课:(1)、节奏听辩:①、X X | X.X X X | X X X X| X.X‖

②、0 X | X.X X X | X X 0 X | X.X X ‖

(2)、读、拍、唱、上述节奏。

(3)、复习三连音:X X X ①、唱一唱《国歌》,感受三连音的唱法。②、复习并拍打三连音。

(4)听琴弹奏感受歌曲的弱起小节。

(5)、听琴学唱谱,注意三连音的唱法。

(6)、听录音范唱,提醒学生歌曲难点。

(7)、学习歌词,体会三连音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8)、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9)、介绍李存的生平及作品。

(10)、复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的演唱效果。

(四)、堂上练习: 1复习切分音的种类。

2、按强弱规律排列力度记号。

3、音名知识,结合电子琴课进行。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歌曲《拉起手》。

(二)、活动与练习:

1、视唱带有升记号的的旋律。a)听辩变化音。

(三)、常用变化音知识。

二、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略)

(二)、听辩变化音。(练一练④)

(三)、音乐知识:常用变化音记号。

1、升记号—将指定音高升高半音。

2、降记号—将指定音高降低半音。

3、还原记号—将已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

4、书写方式。

(四)、视唱带有升记号的练习曲。(练一练①②)

1、学唱《拉起手》

2、复习《国歌》

3、欣赏新歌《飞来地花瓣》(设问:情绪、感受)

(1)、听录音范唱,感受变化音的音响效果。

(2)、学习带声记号的乐句。

(3)、学习曲谱,跟琴进行。

(4)、学唱歌词,注意一字多音的唱法。

(5)、歌曲处理。

(6)、跟录音伴奏演唱。

第二单元 亚洲弦歌

第二课 亚洲弦歌

教学目标:

1、在演唱和欣赏活动中,感受亚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亚洲民族、民间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2、学会演唱日本歌曲《邮递马车》,体会歌曲的欢快情绪,并能用较快的速度来演唱歌曲。

3、聆听印度歌曲《摇篮曲》和科威特歌曲《运动会开幕曲》,领会这两首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

4、知道西塔尔、甘美兰、独弦琴等代表性亚洲民间乐器,并能听辨这些乐器的音色。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歌曲中改变正常重音的节拍。

2、唱好歌曲中的变化音级。

课前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一封信等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一封信导入:

请学生帮老师来寄信,由此引出课题《邮递马车》,多媒体课件展示很久以前的邮递马车图片,了解邮递马车。

二.模唱练习:(传“信”游戏,为学唱歌曲作铺垫)

2/0 05 |3 5 3 6 |5 6 5 ⅰ|5 ⅰ 5 4|2 4 2 || ① 传啊 传啊 传啊 传啊 传啊 传啊 传啊 传啊

② 女 男

女 男

第一次跟师模唱要求唱出改变正常节拍的重音,唱准旋律的自由模进。即指导学生掌握和表现好歌曲所采用的音乐要素。

第二次跟琴模唱要求分男女声接唱,表现马车奔驰向前的情景。

三.歌曲教学:

(一)听听说说:

首先引导学生欣赏歌曲《邮递马车》,说说感受,试着分析歌曲的音乐要素和表现手法。然后师简介歌曲:这首由日本著名作曲家古关裕而写的歌谣情绪欢快。在期待着好消息的牧场年轻人听来,每天来一趟的邮递马车的马蹄声是多么清脆悦耳,于是充满希望的嘹亮歌声油然而起。歌曲中“啦啦啦”的衬词段落活泼、快乐、象年轻人跳动着的心那样起伏不停。这首歌在日本已传唱三十年,从七十年代起就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

(二)听听动动:

再次播放歌曲《邮递马车》,让生跟着老师随音乐拍节奏律动

节奏型设计如下:

1.X X |(1-16小节)

2.XX XX | XX XX | X . X | X-︰||(17-24小节)

3.X XX |(25-31小节)

4.XX XX|(32-36小节)

5.XX X |(37-48小节)

(三)听听唱唱:

1.复听歌曲范唱,再次感受歌曲的力度、速度、节奏、旋律。重点引导学生听辩歌曲中的变化音级。

2.指导学生用„LU‟来跟琴哼唱旋律,然后指导学生模唱歌曲,师及时纠正咬字与音准。(加强歌曲中的变化音级)

3.让学生找难点句,师及时帮助解决难点。(即歌曲中的变化音级的教唱)

4.指导学生完整地跟琴声演唱歌曲。

(四)、唱唱演演: 1.让学生说说怎么来演唱好歌曲,哪些地方需怎样地处理演唱?

2.让学生结合歌曲的情绪,理解年轻人远离家乡盼望看到亲人来信的心情,从情感启发学生唱好歌曲。

3、如:指导学生简单分乐段,然后区分用怎么样的声音及速度演唱比较合适?请学生开展讨论,得出答案。

4、指导学生能音准、清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验歌词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欢快情绪。

5、引导学生跟着录音伴奏唱一唱。

6、指导学生分两组,一组选用适合的打击小乐器表现马蹄声响,并随音乐按节奏敲击伴奏,一组同学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邮递马车》

二、欣赏印度歌曲《摇篮曲》

1、初听,感受印度歌曲特有的风格。

2、简介印度歌曲的特点:

歌舞在印度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每部影片都穿插绚丽多姿、优美动听的歌舞场面。电影《两亩地》反映了印度贫苦农民的生活遭遇。印度音乐是建立在印度独特的、与西欧古典音乐不同的音乐要素基础上。

3、复听,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可以分几个部分?

4、再次聆听,对比每部分有什么区别。

5、完整聆听,在老师的带领下,跟着音乐做几个带有印度风格的动作。

三、小结。

第三课时

一、欣赏科威特音乐《运动会开幕曲》

1、以聆听前奏导入。

2、播放乐曲录音。

3、问:乐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4、讨论并回答问题。

5、这首乐曲具有哪个国家民族音乐风格?

二、小结

第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聆听亚洲民间器乐曲片段

1、师介绍这几首乐曲片段背景及其风格特点。

《拉贾斯坦民间音乐》是印度北方的著名民间音乐,多表现思念家乡亲人的情绪及勇敢顽强的精神。

2、播放乐曲。

3、问:音乐的风格特点。

4、师生小结。

第三单元 Do Re Mi

一、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do re mi》。

(二)欣赏《do re mi》。

(三)五线谱知识学习

二、教学目标:

(一)知道音乐记谱法是人类为记录、保留、传播音乐而创造的。有乐于通过识谱自己学习音乐的愿望。

(二)欣赏并学唱歌曲《Do Re Mi》,从中体验并表现学习五线谱的快乐。

(三)学习五线谱知识,能将五线谱(高音谱表)C调单旋律译成简谱。

三、教学重点:感受歌曲风格。

四、教具:录音机、教学欣赏带、节奏卡。

五、课时:2。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学习歌曲《do re mi》。

(二)、五线谱知识学习

二、教学重点:感受歌曲风格。

一、教学过程:

(一)、发生练习(略)

(二)、听拍节奏:

1、XX | X X X X X 0 |

2、XX | X X XXXX X.X X |

3、X | X.X X X X X X X |

(三)、学习《do re mi》。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节奏。

1、分析歌曲节奏的点。

2、读拍难点节奏。

3、再听录音范唱一次。

(1)、说出歌曲的情绪(2)、那些音乐要素影响歌曲的风格/

4、学唱歌曲。(1)、跟琴学唱谱。(2)、按节奏读歌词。(3)、学唱歌词。(4)、用红笔连起旋律线,分析有何特点及表现作用。

旋律特点:上下起伏 同音反复 上下起伏

歌曲处理:启发学生用不同力度及多种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

5、再欣赏一次录音范唱,感受歌曲风格。

6、五线谱:口诀学习加上儿歌学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do re mi》。(复习)

(二)、比较五线谱和简谱特点。

二、教学重点:五线谱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学唱与欣赏《Do Re Mi》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识谱的兴趣选用此教材。学生可以听一听,唱一唱,也可以唱一唱、听一听,达到借助所标注的唱名熟悉五线谱的目的即可。

(二)“实践与创造”

其中的各项活动要分散在教学活动之中进行。例如第二题可以在讲乐谱知识前进行,第三题可以在介绍各种乐谱时做,第四题可以在讲图形谱时做,第五题在本单元结束前做。

第四单元 黄河之滨

一、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介绍各地民歌。

(二)、欣赏一组民歌。

(三)、学唱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四)、活动与练习

二、教学目标:

(一)能够积极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黄河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并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

(二)能够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及情感演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并能给这首歌设计一种演唱形式。

(三)聆听女声合唱《看秧歌》,感受、体验歌曲欢快、活泼、风趣幽默的音乐情绪以及山西民歌的地方特点。

(四)聆听河北吹歌《小放驴》、河南板胡独奏《大起板》,能够听辨管子、唢呐、板胡的音色,感受、体验《小放驴》那风趣、泼辣的音乐情绪及河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感受、体验《大起板》那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及河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点。

三、教学重点:欣赏各类型的民歌。

四、教具、录音机、教学欣赏带。

六、课时:2。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介绍民歌。

(二)、欣赏民歌《看秧歌》、《小放驴》

(三)、学唱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二、教学重点:感受民歌风格。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VCD民歌片段欣赏并导入“民歌”。

(二)、民歌:自学课本关于民歌的介绍。

(三)、民歌欣赏:

1、民歌介绍。(略)

2、欣赏:《看秧歌》。(1)、结构:序奏、四个小段、尾声。(2)、启发学生自创图谱表示民歌结构。(3)、欣赏要求:按课本要求进行。

3、欣赏《小放驴》。(1)、欣赏全曲:①结合放映有关介绍河北景色的VCD,视觉和听觉结合,加强感受。②图谱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2)、介绍地秧歌“跑驴”,帮助了解作品敞产生的背景,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

4、欣赏《大起板》: ①、简介。(见课本内容)

②、欣赏全曲,感受每段旋律的情绪特点。

③视听结合,着重感受弦乐器音色的柔美与细致。

5、欣赏《沂蒙山小调》

①、介绍小调的特点。②山东民歌。

③、欣赏,了解这种民歌的节奏特点及乐曲的情绪。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二)仔细欣赏一组民歌。

二、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略)

(二)聆听《看秧歌》

1.要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叙事性特征及地方特征。必要时,可给学生提供歌词或歌谱,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方言性内容,进而理解歌曲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2.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要把感受、体验、理解其音乐内容(节奏、旋律、情绪、结构、风格等)放在重要位置上。

3.在理解音乐风格的问题上,不要求面面俱到的分析。但必须抓住几项突出的特点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分析、评说。如:歌词的语言特征、歌曲中衬词的使用、旋律的调式特点等。

4.在可能的条件下,可鼓励学生边聆听边做表演。

(三)聆听《小放驴》及《大起板》

(三)积极调动同学的参与精神

为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教师要创设师生共同发现、探索、研究音乐的学习氛围。

(四)自制乐器的注意事项

第五单元 火车印象

一、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介绍西洋乐器。

(二)、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太平洋231》。

(三)、学唱歌曲:《火车来了》。

二、教学目标:

(一)能对以“火车”为题的音乐作品产生学习兴趣,乐于进一步体会音乐作品风格上的差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对火车及其它现代交通工具的印象。

(二)能够在学习运用歌曲中表情记号的基础上,以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火车来了》。记住并能解释什么是变拍子。

(三)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和《太平洋231》,能够感受、体验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色等变化在表现音乐上的作用,并能以语言或动作等形式对音乐做出反应。

三、教学重点:

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太平洋231》。

四、教具:录音机、录音欣赏带、VCD。

五、课时:2。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西洋乐器中的圆号、双簧管等。

(二)、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激趣导入: 1.《凯皮拉的小火车》原为美国佐治亚洲塞芬拿市的音乐家埃伦·邓莱普开发并编写的,由盖蒂艺术教育研究院的高级项目官员杰弗里·帕琴博士编辑,并经东南音乐教育研究院院长李·哈里斯博士再次编校。为提供训练8年级学生理解与欣赏《凯皮拉的小火车》使用。该教学的设计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将音乐创作、历史、美学和评论诸学科融入到教学之中。

我们虽然也选《凯皮拉的小火车》作为教材,但它只是整个单元中的一部作品。受学科基础、教学目标及教学时间诸多因素影响,我们只能在参考其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我国音乐教学的建议。

2.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每一次欣赏安排不同的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与理解。

(1)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乐曲是否把你带上了穿越山野的一次火车旅行?你是否注意了音乐的节奏和音响?

(2)你知道什么是“凯皮拉”?这首乐曲的风格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你知道它是表现哪国文化的作品?

(3)你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巴西吗?你知道它的地理、历史、民族吗?

(4)巴西的音乐中融合了哪些民族和地区的文化?

(5)作曲家是在哪一年创作的这部作品?当时巴西的情况如何?作曲家使用了哪些方法表现巴西农场的小火车?

(6)巴西的乐器音响效果如何,它们是怎样制做的?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乐器?你可否制做一两件能有巴西乐器音色的乐器?

(7)你可以边听边唱音乐中的旋律吗?你能不能为旋律填上歌词演唱?这首歌的情绪是因乘火车而快乐的还是因沉重劳动而忧伤的?为什么?农场的人喜欢火车吗?(当时没有汽车、自行车)

(三)欣赏《太平洋231》

(四)比较讨论

对三部写火车的作品可进行比较与讨论。引导学生找出作品有哪些相同之处及不同之处,思考创作中模仿与描述的概念。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歌曲《火车来了》。

二、教学重点:歌曲学习,熟悉结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学唱《火车来了》

1.借助于挂图、录相、电影、电视片断及电脑课件等等手段介绍新疆的地理、民族、特产等,然后在朗诵歌词聆听范唱的基础上学习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把握歌曲的情绪。

2.这部歌曲的拍子是二拍子、三拍子反复变换的变拍子,另外还出现了许多表情符号,如保持音记号、下滑音记号、速度与力度记号等。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及应用应建立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如请学生先看谱听范唱,提示学生关注自己所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的记号。请学生模仿或说出这些表情记号是怎样演唱的?为什么要这样演唱?它们表达了什么感情?

3.全歌可以先识谱再唱词,也可以直接唱词。从一开始就要根据歌曲情绪的需要把握住演唱的速度、力度。衬词及下滑音要自然而有民族持色。

4.可以使用自制的鼓(如纸盒)及自制的拨弦乐器(如橡皮筋)参与前奏、间奏的演奏。也可以用人声模拟火车前进的声音的烘托演唱的效果。

5.由于歌曲要变拍子,变速度、力度,由教师或学生指挥学生演唱,以便能统一演唱步调。

6、小结。

第六单元 芬芳茉莉

芬芳茉莉

1、接触多首以“茉莉花”为题的音乐作品,能够从中认识到以“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乐于进一步收集并了解影响民歌变异的多种因素。

2、能够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来演唱根据《茉莉花》改编的合唱,并能够背唱一段歌词。

3、欣赏《图兰朵特》中的《东边升起月亮》、三首我国不同地区的《茉莉花》及合唱,能够听辨并能用语言文字表述出他们在情感、风格上的差异。

4、能用不同表演形式表现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茉莉花》,每个学生都在其中承担任务。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用欣赏茉莉花清新、小巧的心情演唱歌曲。

2、聆听不同地区的《茉莉花》,享受不同风格带来不同的感受。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课

1、播放《东边升起月亮》,让学生听辨和我国哪首民歌相似?(茉莉花)

2、简介它是歌剧《图兰朵特》中的《东边升起月亮》,我们在下一节课将会欣赏到。

3、让学生说说他们对我国民歌代表《茉莉花》的认识、了解。

4、导入新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二、学习新课

1、初步聆听,请学生边听边想,这首《茉莉花》的曲调可以用什么戏曲的动作来表示并说说为什么?

2、老师简介小调的相关知识。

3、请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发现歌曲中哪些地方的演唱和我们平常的演唱不一样。

4、请学生跟着老师的伴奏学唱歌谱

5、学生自己演唱歌谱。

6跟着奔走把歌词朗读一遍,并想想怎样才能把茉莉花的香、小读出来。

7、把歌词带到旋律当中试着演唱。

8、老师指导、纠错,尤其是演唱这种江南小调的咬字方面要强调。

9、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如何在歌曲中把茉莉花的清新、秀丽、小巧的风格演唱出来。

10、分小组讨论并示范,随机进行评价。

11、完整的演唱。

三、随着《茉莉花》的音乐,结束新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歌曲《茉莉花》。

二、欣赏《东边升起月亮》

1、初步介绍歌剧《图兰朵特》的创作故事背景、作曲家等等有关资料。

2、初听,让学生寻找歌曲中哪些地方和《茉莉花》一样,听到了请举手示意。

3、请学生跟着老师的伴奏,试着哼唱歌谱。

4、学唱歌曲。

三、老师小结。

第三课时

一、聆听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感受不同的风格

1、阅读音乐练习。

2、聆听三个不同地区的民歌《茉莉花》。

3、自由讨论不同的感受。

4、完成音乐练习。

二、聆听儿童合唱版的《茉莉花》,与民歌相比有什么不同。

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篇6

根据以上教学设计说明及教学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综合运用艺术字、自选图形知识制作班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方式落实本节课的知识目标。通过学生的学习汇报,还有最后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的能力及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也是在进行自我激励,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提升个人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自选图形和艺术字制作班徽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审美能力。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标志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有特点的标志应用(交通标志、安全标志、商标标志、电视台标志),产生联想,然后适时与学生共同总结标志设计的三种构成方式:图形、文字、图文结合。

二、1、提出本课任务:发挥你的想象力为本班设计一个班徽,要求:利用自选图形和艺术字制作。

2、提供参考样式:让学生参考几个班徽形象设计,给学生一个引导的方向,而不是让他们盲目的`去创作。

3、师:为完成本课任务我们需要应用以下内容,现在以组为单位讨论这三个问题(五分钟):

1)插入自选图形、艺术字

2)调节图形之间的层次关系(上、下)

3)组合图形

(以上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最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二课时

一、布置任务:上机实践,并让学生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设计:

●简:简洁简练,一目明了

●准:内容准确,有主题思想

●奇:独树一帜,不能雷同

●美:符合艺术美的规律

符合大众审美情感

制作的过程中以组为单位进行设计。

二、发布作品

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展示小组成果,并讲解设计意图。

其他同学参照设计原则评价作品

三、小结

上一篇:我-五年级作文下一篇:北师大五年级数学期末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