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的措施

2022-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建设美丽中国的措施

关于建设美丽商业繁荣美丽中国的倡议书

2017年12月9日,第六届21世纪商业文化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美丽商业·美丽中国---新时代下的商业审美与商业文化”。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便利舒心、绿色安全、富有魅力的商业服务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第一需要。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美好家园,本届论坛郑重向全国各界特别是商界全体同仁,提出“建设美丽商业、繁荣美丽中国”的

倡议。

一、美丽商业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中不可或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美丽商业是贯穿于一切经营活动中的商品之美、服务之美、技艺之美、商人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时代之美、商业智慧之美、商业科技之美、商业环境之美的总和。商业之美,美于百姓生活,甜于百姓心中;美丽商业寄托了人民对新商业文明的美好期望 。我们要按照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美丽商业,繁荣美丽中国,促进社会和谐、增添人民幸福。

二、建设美丽商业需要现代法制来维护和保障。我们要大力健全和完善法制环境,守法规范经营,保护消费者、客户、经营者权益,保护公平竞争,奖掖创新,让无视法制者无地自容,让违犯法制者难逃罗网,让法制成为美丽商业的坚实基础和守护神。

三、建设美丽商业需要商业主体自律机制的保障。我们要严格自律,坚守品质和诚信。品质和诚信是经营者的美德,是公司和企业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是美丽商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严格履行品质至上、诚信经营的职业操守和价值准则。

四、建设美丽商业需要美丽的产品和服务。我们要弘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千锤百炼的精细精神,提供丰富多彩、做工优良、舒心精美的产品和服务,拒绝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让市场充满真诚和良知,让制造、服务和消费成为美的历程和享受。

五、建设美丽商业需要卓绝一流的管理服务和出神入化的经营智慧。我们要追求管理的科学水准,讲求经营的社会效益、投资效率和艺术境界,提倡人性化、个性化的管理和服务,让职业生涯、商海经营像艺海泛舟那样神往和执着。

六、建设美丽商业需要温馨美妙的服务环境。我们要建设舒适、愉悦、优雅的服务场所,让店铺流连忘返,让楼宇美轮美奂,让厅堂成为蓝色的港湾,让街市恍若秀丽的田园。我们要建设绿色、开放、共享的商业环境,让中国市场成为大美的世界。

七、建设美丽商业需要全社会的同心协力。美丽中国需要青山绿水,需要政和清明,需要民富国强,也需要美丽商业。没有美丽商业,绿水青山枉自多;没有美丽商业,空谈幸福生活,难见和谐社区,难见靓丽街区,难见魅力城市。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社会各界协作协同,同仁同胞合作共荣,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创新活力和文化魅力。

为了繁荣美丽中国,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共同探讨,砥砺前行。让新时代的商业美起来!让新时代的商业文化美起来!让中国美起来!

第六届21世纪商业文化论坛

2017年12月9日于北京

第2篇:基于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建设措施探究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极力推进倡导生态文明、共建美丽家园,号召人们在持续改进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设符合生态要求的美丽乡村。基于此,从统筹规划美丽乡村景观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美丽乡村、强化后期的养护与管理、提高村民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等方面探讨了基于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建设措施,共建美丽乡村。

关键词 生态文明;美丽乡村;乡村建设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相应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使我们的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祖国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展望与畅想,是对我国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美丽乡村建设与绿化工作息息相关,但是我国此前主要发展了城市绿化,乡村绿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需要改善的环节,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等主要资源,从规划、养护、管理等角度入手,切实促进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在为村民带来绿色舒适生活的同时,实现绿化经济效益的提升,促使村民生活更加富裕。

1 统筹规划美丽乡村景观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是近年才逐渐被提上日程的一项新的工作内容,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符合新时代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乡村景观建设工作并不是在农村周边简单种植不同的树木,而是要结合乡村的整体情况统筹规划,整合乡村文化内涵、一乡一品等内容进行景观建设。

1.1 乡村景观规划需与乡村整体规划一致

乡村景观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农、林、水利、国资、畜牧、城市管理、民宗等各个部门共同作用,结合乡村的经济发展、气候条件、群众需求、乡村规划等多种因素统筹考虑,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景观规划方案。应充分将村落已有的农田区域、大小林网、水系、农户庭院、公共场所、未来搬迁地点及村庄的外源(坡坎、道路、沟渠)等不同区域进行分类规划,形成具有本村落自然特色、整齐划一的乡村景观[2]。

1.2 乡村景观规划应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宽广,不同省市地区的乡村也有着自身不同的历史文化、人文特色、地域特点,乡村景观规划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村落都一致,应该尊重当地已有的绿化基础、地理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如果不考虑乡村已有的自然、人文景观,为了达到与新时代乡村规划相一致的目的,直接将原有的资源舍弃,无形中会造成一定资源浪费,也会舍弃掉优良的文化习俗,不利于乡村发展。因此,乡村景观规划应保留地区特色,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

1.3 乡村景观规划必须满足造福于民的要求

无论是倡導生态文明,还是建设美丽乡村,都是为了造福村民,给最基层群众带来切身实惠。因此,美丽乡村从规划到后期的养护与管理,自始至终都不应离开基层群众的参与。一旦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脱离了农民,就会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失去原有意义。

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2.1 加大投资力度

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标准较高,对资金的需求量更大。目前,我国政府并没有设置专项资金用于乡村绿化、美化建设,现有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林业部门,杯水车薪,根本达不到要求。省、市级政府对乡村建设重视不足,绿化资金拨付不足10%,只能购买少量苗木,根本无法有效进行工程设计、实施及后期养护,最终导致绿化工程流于形式,长期得不到专业维护,苗木大量死去,个别地方杂草丛生。因此,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争取大量专项资金。省、市相关部门必须认真对待乡村绿化工程问题,争取拿到美丽乡村国家建设资金,并且发动人民群众出资出力。同时,可争取以绿化工程为起点和落脚点,发展农村致富项目,将乡村绿化与农村经济联系起来,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从而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促进美丽乡村生态建设。

2.2 确保专款专用

在资金严重缺位的情况下,专项资金必须做到专款专用,同时精打细算,尽可能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情,避免出现将美丽乡村绿化建设资金用于其他方面工程的情况。就当前绿化工程而言,可采用招标和招商方式进行,招标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工程质量,有效节约资金,而招商则可吸引资金,使更多资金参与建设[3]。

3 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美丽乡村

3.1 生态美丽乡村建设要与城市绿化有所区别

乡村景观建设不完全是城市绿化建设,其主要方向是农业生产,应以一乡一品、乡村文化为主调,景观建设仅为点睛之笔,起提升乡村内涵,助推乡村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以展示新时代、新中国大田园气派。因此,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按部就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乡土人情、文化特色,设计相应的建设方案。目前,一些乡村建设借鉴了园林绿化设计,在建设中失去了原有特色,景观建设千篇一律。乡村建设丢失了乡村特色,从某种程度上讲,就失去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总之,建设美丽乡村,要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特色,以维护生态环境为主,不可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造,应根据乡村原有风貌,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打造美丽环保乡村,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3.2 以乡土文化为内涵打造绿色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要展现乡村的自然生态之美,突显地域特色,将传承下来的本土文化充分释放出来,提升乡村文化内涵,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老民居、名贵树木等,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完全可以将这些文化遗产利用起来,再融合相应的绿化设计,打造出更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彰显人文特色[4]。

4 强化后期的养护与管理

4.1 建立长效机制

在养护与管理方面,要建立长期管理机制。对于建设达标的乡村,不能在达标之后就置之不理,还要提高绿化管理水平,具体可参照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建立长效的管护机制,使每一条道路、每一棵树木都得到养护。可以将具体的养护管理工作落实到人,每一位村民管理一方土地,形成庭院群众管护、集体专人管护的长效管理机制。在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乡村,可考虑成立养护队,专门对绿植进行管理;经济条件较差的乡村可采取灵活的养护管理办法,尽可能使绿植得到有效管理。

4.2 制定村规民约

鄉村可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积极发动人民群众,鼓励村民爱护来之不易的绿化建设,共建共享劳动成果。乡村绿化建设成果来之不易,其中凝聚了大量工作人员的心血,应采取有效举措,对其进行合理管护。1)制定并落实村规民约和绿化管护制度。村委会要与村民或其他责任主体签订栽植和经营管护合同,落实栽植责任、所有权和管护权,将每一片林、每一棵树的管护责任落实到户、到人,加强日常养护管理。2)要加大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破坏乡村绿植的不法之徒,有效制止各种不文明行为,保护绿化成果[5]。

4.3 提高养护人员技术水平

很多乡镇在绿化养护与管理方面都存在较多不足,如没有定期修剪控制树势、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养分、没有及时防治病虫害等,导致乡村绿化工程实施后,不能长期保持绿化效果。鉴于乡村在绿化管理方面经验欠缺,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管理方式,邀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养护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定期组织代表去其他地区学习先进的养护经验,以提高养护人员技术水平,尽可能保证绿化工程顺利实施。可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调动养护人员积极性,提升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

5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此前,很多村落都有大片林木,而且很多村民喜欢在屋前屋后栽种树木,如北方地区人们喜欢在路边栽种杨树,在庭院里栽种杏树、桃树、柿子树、核桃树、香椿树等,起到了绿化庭院的效果。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很多乡村都主抓经济发展,大量农民外出务工,逐渐忽略了家中祖辈相传种植树木的传统,也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植树造林任务不予重视,很多年轻一辈都只砍伐不种植。整体而言,当前基层群众普遍对生态文明、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在乡村内部加强绿化知识宣传,使村民认识到绿化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更是倡导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乡村的公共绿化关系到每一位村民的切身利益。乡镇政府、村委会可通过广播宣传、召开座谈会、入户宣传等多种方式,积极宣传乡村绿化的重要作用,提高村民对乡村绿化的认识,了解绿化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并引导教育村民不可随意破坏已有的绿植,对于部分村民破坏绿地的行为应主动制止,引导每一位村民积极自发参与到爱护绿地的行动中[6]。2)通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切实改善乡村绿化状况,引导村民感知到生态环境的变化,增强村民主动参与生态文明绿化建设的意识。

6 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

很多美丽乡村绿化建设的参与者都是本地村民,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因此,应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1)美丽乡村建设部门必须认识到美丽乡村绿化建设后期养护与管理的重要性。2)基层政府在进行美丽乡村绿化工程建设时,应根据施工人员、种植人员、养护人员、管理人员等工作岗位的不同,及时组织不同类型的课程

培训或讲座,鼓励技术人员参与培训,并学习相应的技术。同时,针对乡村绿化工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应对方案等。培训时应重点帮助技术人员辨别绿植的品种、不同品种绿植的水分和养分需求量、在养护过程中易出现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等。要确保经过培训,每一位工作在一线的技术人员都可以对自己负责领域内绿植树木的品种、肥水需求、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等了如指掌。

7 结语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建设美丽乡村是新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绿化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重视乡村绿化的发展。当前乡村绿化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通过基层政府的引导与扶持,才能逐步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需要村民积极参与。只有村民热爱环境、共谋发展,与当地政府一起努力提升当地的生态文明,才会给美丽乡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真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J].乡村科技,2019(7):51-52.

[2] 迟为飞.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J].低碳世界,2019(9):216-217.

[3] 陈冬生,符正林,符康.乡村振兴景观绿化建设存在问题和建议[J].农村实用技术,2019(7):14-15.

[4] 潘玉娟.美丽乡村建设与绿化树种选择探讨[J].绿色科技,2019(9):64-65.

[5] 李左霞.基于新农村环境绿化探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1):51-52.

[6] 王相丁,张帆.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5):89-91.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杨治惠

第3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措施

摘要: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我国的城乡均取得了较大的变化,现阶段,我国逐渐的调整发展重心,各种资源都在向着农村倾斜,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社会性任务,政府部门在此项工作中不遗余力,并且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乡村面貌得到了有效的改观。在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精神面貌的提升是其中的建设难点,为了达到预期的乡村发展目标,需要开展科学的乡村景观规划,发挥出乡村的生态优势,这也是规划部门必须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了几点浅见。

关键词:美丽乡村;重要性分析;生态发展;乡村景观规划

1 乡村景观规划的重要性分析

城乡规划设计是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主要依据,城乡规划设计的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地方整体性发展,也关系到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行程度,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设计,对于城乡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打造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在各地区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了各地区的主要发展阻力,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美观性会下降,文明程度直线下滑,而乡村地区的生态优势也不复存在,资源流失更加严重,导致大量无人村的出现。生态理念与城乡规划设计的融合,是社会对城乡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在绿水青山重要思想指导下,生态城乡规划设计工作必须要得到有效的落实,在生态理念的作用下,原有的城乡建设难题可以迎刃而解,在地方经济提升的同时,生态也能快速恢复,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乡村的资源流失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城市资源会因此向着乡村地区倾斜,从而缩小了城乡差距,进一步的向着可持续发展目标靠拢。此外,通过科学的乡村景观规划,有助于加速农业发展,众所周知,农业是乡村地区的主要产业之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具有很强的污染性,也是乡村生态体系的主要威胁,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目标,就是打造优质的乡村生态,消除环境威胁,在以生态建设为导向的环境规划中,农业生产模式必须要得到有效的调整和优化,积极的发展现代化农业,从而打造环境友好型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在乡村建设中,科学合理的乡村景观规划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相关部门必须要完成的重点任务。

2 乡村景观规划原则

2.1生態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不能盲目性进行,必须要立足于城乡整体规划,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就会削弱乡村景观的作用,不利于农村地区的稳定发展。生态化原则是乡村景观规划必须要重点遵循的原则,对于各种景观的规划设计,都需要建立在此原则的基础上,不能出现破坏环境的情况,而且要对景观内部以及周边的环境生态进行重点保护,在不会破坏生态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科学的开采和摄取,从而在获取资源的同时,保证乡村生态质量,真正的落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此外,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需要改变之前的作业模式,创新管理理念,加强对绿色施工技术的引入和应用,真正的发挥出生态理念的重要性,突出乡村美观性,实现生态资源的有效倾斜。

2.2地域性原则

我国地域辽阔,而且历史悠久,在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性以及审美特点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这种形势下,乡村景观规划工作,就必须要遵循地域性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合理的进行景观规划,把文化元素与乡村景观进行巧妙结合,这种景观项目才能满足地方发展需求,不仅能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且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播也会起到很强的助力作用,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景观规划之前,规划部门要对当地的文化特点进行重点分析,立足于地域特点,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乡村资源,对当地的文化载体最大程度的进行保留,同时,也要保证乡村景观可以突出当地的民族风情,通过这种方式,为地区发展预留出足够的空间,给人们创造优质的生活环境,达到预期的乡村景观规划目标,地域性的规划设计原则要引起规划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2.3可持续原则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该理念是解决我国社会现存问题重要途径,对于社会的整体性发展都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乡村景观规划环节,也要遵循此项原则,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的目的。在当前的许多乡村地区,都存在单方面发展经济的问题,在乡村规划方面,缺乏正确的理念,不注重资源的科学和高效利用,经常会出现不合理的资源开发问题,比如森林资源的乱砍乱伐,水资源的过度开发等,这种不科学的规划问题,无异于杀鸡取卵,虽然短期内能为地方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的角度上来看,这种发展模式是非常不可取的,必须要在合理的限度内进行资源开发,保证乡村资源的可持续性。

3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策略

3.1科学规划生活空间

在乡村景观规划中,人们生活空间的规划属于重点内容,此项规划内容中存在许多的要点,如果空间规划缺乏合理性,就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会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美丽乡村的建设就会受到一定的阻力。具体来讲,居民的生活区域与活动区域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两者之间并不能完全独立,也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尽可能的保留原有建筑,减少对街道的改动,在原有空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拓展,增加活动区域,比如在居民区中建设广场、公园等,如图一所示,给人们提供足够的休闲娱乐空间,增加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对乡村空间进行充分利用,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另外,在居民区,要根据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设置各种配套设施,比如活动设施,垃圾箱等,在提高居民区美观性的同时,拓展空间功能,为高质量的乡村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2加强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关键性任务,近年来,我国的许多乡村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形势比较严峻,引发了多种负面效应,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威胁,为此,在乡村景观规划环节,规划部门需要立足于生态质量提升,合理的引入生态元素,并且采取多样性的措施,对乡村生态进行保护和建设,通过此种方式,达到预期的乡村建设目标,进一步的发挥出乡村地区的生态优势。具体来讲,规划部门要针对性的增加乡村地区的绿化面积,特别是在人们的生活区域,要大量的种植绿植,同时,加强对这些绿植的保护,为了提升生态美观性,可以适当的增加物种数量,实现多样性种植和规模性种植,比如种植大量的枫树、银杏等,提高地方生态质量,利用绿植营造优美的园林景观,同时,对空气进行净化,固土蓄水,发挥出绿植的生态建设作用。

3.3调整农业生产模式

在我国的大多数农村地区,农业都是主要的地方产业,农业的生产为地方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农业种植操作不当,也会增加生态威胁,实践证明,农业生产是乡村生态的主要威胁之一,如果农村生产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会导致地方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也会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地方农业部门要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积极的推向农业新技术,以生态建设为导向,把农业种植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助力于美丽乡村建设。具体来讲,在农业种植中,农药和肥料的使用一定要定量,不能过量使用,尽可能的减少肥料和农药的外泄,而且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可以采取生物防治法,利用物种之间的食物链,实现生物防控,能有效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的同步进行。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及时的制止焚烧秸秆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会污染环境,降低大气质量,而且会威胁地方森林,是森林大火的主要诱因,必须要得到有效控制。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的发展问题备受关注,如何加速乡村发展,也是政府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大力的发展乡村经济,构建优质的乡村生态,力求打造美丽乡村,缩小城乡差距,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景观规划成为了其中的核心内容,也是乡村规划中的难点。在乡村景观规划环节,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实现乡村经济和农村生态的同步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达到预期的乡村建设目标,为乡村地区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研究[C]//.第十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20:117-121.DOI:10.26914/c.cnkihy.2020.011927.

[2]唐娉婷.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初探——以仙庾镇樟霞村景观规划为例[J].绿色环保建材,2019(11):252+255.DOI:10.16767/j.cnki.10-1213/tu.2019.11.192.

[3]. 申遗背景下遗址周边乡村景观空间规劃探索——以良渚遗址周边乡村为例[C]//.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2019:957-964.DOI:10.26914/c.cnkihy.2019.027991.

[4]康运.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DOI:10.26986/d.cnki.gcdlc.2019.000369.

[5]. 西南山地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天险洞村为例[C]//.2018第八届艾景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优秀论文集.,2018:228-239.

[6]徐杰.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规划探究——以扬州乡村景观规划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5(01):133-135.

作者:岳晓天

第4篇:建设美丽的中国

班级:工程管理113姓名:金星学号:11010411318 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是保存最完整的文明古国。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文化的底蕴,有许多文化底蕴我们还没明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为此而自豪,我们有义务让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的文化底蕴呈现,让中国变的更美丽,把美丽的中国展示给世界看。这需要我们的努力;需要我们的奋斗;需要我们的坚持;把中国建设的更美丽。

“美丽中国” 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 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十六大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进入党的执政视野,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过去10年间,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德班,历届气候大会上,中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从“十一五”首次设立约束性指标,到清理整顿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到出台节能减排计划,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中国正逐渐告别“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 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

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美丽中国”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丽中国”让党代会报告一改以往工作报告用词严谨、中性,缺乏感情色彩的传统风格,运用如此柔软、悦耳、富有诗意的词汇,使总书记的工作报告充满亲切感,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迅速拉近了党代会与民众关切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实际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本届党中央执政理国最有富创新和特色的地方。近几年,“民生”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频词”。从总书记关心灾民的吃饭、穿衣、喝水、住宿、医疗问题,总理“帮农民工讨薪”、“ 逛市场看肉价”,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美丽中国”,没有了最美中国人,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徒具美丽外表,不具美丽生命。

“美丽中国”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美丽中国有我们——最美中国人,我们要建设好中国,让中国成为“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即将呈现!

第5篇:建设美丽中国的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就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义。

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抓并举的时代背景下,是中国率先提出“生态文明”这一全新的理念。早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就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小康新要求”的“十大亮点”之一。这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次十八大再次重申“生态文明”,并将它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提出来,意义更为重大,目标更为明确。

虽说和平年代放在第一位的是经济发展,其次是社会稳定,再次是环境生态。但破坏环境生态所造成的惨烈恶果将远甚于前两者。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加以化解,社会危机可以通过以巨大政治成本加以平息,而环境生态的危机一旦发生,其灾难将会是万劫不复,留给子孙后代一个“国在山河破”的惨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人们文明水准和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大有提高,但尚未真正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绝对相互依存关系,尚未意识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会同时给人类带来危害和隐患,因而某些地区片面经济利益的追求强烈扭曲着环境决策,未能有效采取有节制的休养生息的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就拿生命之源的水为例。水利部门只注重社会经济用水,没有认识到还要保证河流的生态与环境需水,我国许多河流开发利用都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合理值,至于“重建设、轻环保”导致的河流污染更是触目惊心。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次有意义的理论创新,更是一种有建树的实践活动。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亟须完成的四项任务: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既是我国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更是就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正在加速,中国当下面临的挑战诸如人口增长、快速城市化、气候变化、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等,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我国以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也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借鉴和启迪。

第6篇:建设美丽中国的意义: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具体目标,这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当前,中国社会正步入一个特殊的环保敏感期,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不断增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生态利益。这不仅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迫切诉求的现实回应,而且将使我们执政的群众基础更加深厚坚实,实现永续发展、长治久安。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 指出,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上的新名词,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如何建设美丽中国,至少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以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切入点,深刻理解和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从报告的论述来看,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把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主要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观念8个方面纳入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旨在破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资源环境等重大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指导性和实践性;从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看,从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来,可持续发展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之一,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中央的议事日程;从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的研究成果看,2002年我们研究提出“三生态”的战略思想,这就是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核心是: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这些观点和内容,在2003年中央9号文件中被充分吸纳;从国家环境保护所肩负的历史重任看,无论从加强污染防治、控制污染排放、淘汰落后产能、严格环境准入,还是加强环境立法执法与普法、完善环境政策、强化约束机制,其路径必须从源头抓起,从完善体制、机制、政策入手,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市场手段,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领域严格控制污染,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其最终目标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切入点,深刻理解和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更好地指导我国环保工作。

二、以生态环境建设、污染防治与减排为主线,深入开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咨询项目研究。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咨询研究,要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为依据,以污染防治和减排为主线,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围绕国家环保工作的全局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从系统研究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理论与指标体系、功能布局、建设重点、建设路径、保障措施等几个层面入手,研究提出环保部门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的新思路、新领域、新格局、新任务,探索包括制度、体制、机制、政策在内的新路径、新举措,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领域正确理解和回答“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

三、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领域研究。10个重点咨询研究领域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污染减排与综合防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与江河湖海休养生息;改善和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与健康水平;城市空气、水源、森林质量评价监控与饮用水安全;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面源污染防治模式;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气候变化与人类的责任;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与政策研究,分类管理,分区管理,完善生态补偿的政策;构建和谐社会与生态伦理道德。

毛概福利之..十八大报告总结 来源: 王松子的日志

一、关于科学发展观:

1、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3、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首次写入党章,作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结合教材第一章)。

二、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领导集体的奋斗功绩(历史评价)

1、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结合教材第一章)

2、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教材第一章)

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

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结合教材第一章)

4、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教材第一章)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与建设的总要求: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

5、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

6、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强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走两条错误的道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坚持“三个自信”)这表明既不走以前的老路,也不走邪路(既包括西方的道路,也包括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

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8、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分别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9、“高举旗帜走转改”,“高举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转”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四、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三个没有变”):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结合教材第六章)

五、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2020年,(以前讲建设,现在讲建成。建设强调一个过程,建成突出一个结果)明确提出五个方面的任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与两型社会等。

最引人注目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其中,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一番。(“两个翻一番)

六、关于经济建设与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四个着力”,走“四化”道路)(结合教材第八章)

七、关于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结合教材第八章)

1、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参考:政治体制事关安危存亡 不容浮躁盲动 ——《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1日

2、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

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

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3、 主要措施:一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二是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三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四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是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六是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七是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八、关于文化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结合教材第十章)

3、为此: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表述。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是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是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九、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次提出)。

2、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3、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十、关于党的建设:

1、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首次提出),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首次提出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四个自我”),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首次提出“建设三型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四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五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六是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七是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八是要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

要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四个意识”)。为此就要坚持“四个始终”。即: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4、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实行这一代表制是首次在党的报告中提出)(结合教材第十五章)

第7篇:建设“天蓝,地绿,水净” 的美丽中国”

学号:1131100809

班级:农学112班

姓名:

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到,“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要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这次党代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突出、如此重要的地位来加以强调、加以谋划,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昭示了我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中这个美好、温暖的表述,成为我们关注和热议的话题。,短短6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未来中国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图景,让老百姓看到了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必将成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生态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还是一个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我国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如果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就没有出路,没有希望;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不转变发展方式,不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之路,就难以持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长期战略任务,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已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西方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人与自然不协调问题,我国现阶段也已集中遭遇。中国社会步入环保敏感时期,在一些地方,涉及到环境问题的信访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科学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写进大会报告;十八大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升华和重要成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回望60余年壮阔历程,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GDP的“数字中国”,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我们党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诉求,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优美宜居的环境中。

在青山绿水的三湘大地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亦逐步深入人心。站在全面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湖南全速推进“四化两型”战略,响亮地提出绿色湖南建设,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要求。绿色发展的理念,催生一连串“绿色新政”--大力植树造林,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7.13%,森林蓄积量达到4.16亿立方米;铁腕整治污染,关闭环洞庭湖236家造纸厂,深入推进湘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一湖四水”水质达标率全面提高,“东方莱茵河”之梦正在变成现实;加快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安全、民生安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向纵深推进,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绿色湖南”这张名片,成为湖南最有特色的标志、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最有竞争力的资源。

美丽中国,美丽未来。湖南代表团的代表们纷纷表示,青山绿水是湖南的最大优势。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对湖南来说,是最大的利好。我们要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奋力抢抓机遇,充分挖掘绿色湖南优势,把三湘四水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我们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策意识,更加自觉践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一个美丽的湖南必将给美丽中国增添绚丽光彩。

对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站在全局的高度上,作了详细论述,已经给出了答案。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然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的事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离不开大众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具体到我们每个公民,甚至是我们每个学生,我们又该为建设“美丽中国”作些什么呢?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自觉追求节约、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而形成人人争做生态环境保护者、个个争当生态文明践行者的生动局面。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随手关灯关水,从地上拾起一片垃圾,少使用一次性餐具,携带袋子购物,少随地吐痰,不随便乱扔瓜皮果壳等点点滴滴小事做起,为建设一个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优美的“美丽中国”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美好家园,美好中国,便不再遥远!

第8篇:对美丽中国建设的认识和建议

一、谈谈你对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认识。

在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这体现出生态文明的突出地位,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重大决策的延续,符合中国当前的国情。

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留给子孙后代可利用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年年初多地遭受严重的雾霾天气,人民日报评论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气不好是小事”心态来应对突发情况,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不管环境负担。只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才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

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进行努力:

一是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立法,对其中的环境监测指标以及相关惩处措施等法律条文进行详细规定,严格相关部门的责任。

二是国家继续实施节能减排政策,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创新和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各级环境主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开展对违法行为的打击活动。

三是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摒弃“饥不择食”的传统招商引资观念,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经济时一定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四是加强社会监督,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

五是每个公民要从生活点滴中做起,从自身做起,不铺张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践行低碳生活理念。

第9篇: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意义——以董公寺为例

一、乡村旅游的涵义

二、董公寺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1. 资源丰富,富有特色

2.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3. 产品类型多种多样

三、董公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起步较晚,开发粗放,经营水平较低

2、 管理力度不够

3、 产品特色不明显,雷同较多

4、 开发不够规范,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董公寺乡村旅游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1、 政府要加强引导

2、 加强社区的参与力度

3、 避免无序盲目的开发

4、 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

五、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 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剩余劳动力

2、 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3、 积极响应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

上一篇:二手车库买卖合同范本下一篇:监狱系统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