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当前反腐形势

2022-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认识当前反腐形势

如何认识当前就业形势

评述由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虽已形势好转,但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还有很多,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据人民论坛杂志调查,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就业形势,并非以劳动力市场冲击这种简单和单向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在就业冲击与劳动力短缺、农民工返乡与回城、失业率上升与下降等一系列扑朔迷离的现象中展现。如果不加分析地追循瞬息万变的表面现象,就很难准确地把握当前和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变化大势。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工就业状况瞬息万变,总体劳动力市场压力下的劳动力短缺现象,等等。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现象,我们该如何认识2010年的就业形势?

在经济回稳的背景下,如何认识2010年就业形势?笔者认为可用“周期性失业+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分析框架来寻找答案。

观察变化莫测的农民工就业形势

人们注意到,关于农民工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多大,官方发布的信息发生多次变化。从2009年年初到9月份,分别有春节前后2000万农民工因失去工作返乡、包括直接受金融危机影响1200万人在内的7000万农民工返乡、7000万返乡农民工的95%已经返城就业、农民工失业率不到3%、外出农民工总规模已经从2008年的1.4亿增加到1.5亿、返乡农民工的96%已经回城就业,以及农民工再次出现短缺等消息,经过官方渠道发布。从一个时间序列看,这些消息串联起来,足以构成了农民工对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反应过程。

我们可以运用“周期性失业+劳动力市场分割”这样一个分析框架解说上述变化。经济增长的周期造成就业增长的周期,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实体经济下行,就会产生周期性失业。既然遭受危机打击最大的是出口部门的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雇用的主要是解雇成本低的农民工,他们最先丢掉工作就是意料之中的了。虽然户籍制度到了今天,已经不再起到直接限制人口异地工作和居住的作用,但是,人户分离使得失去工作的农民工,难以享受工作地的社会保护和就业扶助,因此,失去工作的农民工并不必然留在原地寻找工作。由于春节在即,提前返乡也是合乎逻辑的。

农民工的形成是因为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意味着农村的岗位不能满足他们的就业需要,换句话说,他们本来就不是农村有需求的劳动力。此外,还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使他们难以回到农村的岗位上。例如,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使得农业不再是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新一代农民工大多是80后90后青年,既不会务农也不愿务农。因此,春节过后,无论有无工作合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要回城寻职。农民工没有失业保险,也不能得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由于承受不起长期失业,他们抓住任何就业机会的愿望比城市劳动者要迫切得多。制造业岗位减少了,他们就转到服务业;当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第一轮效应的经济刺激方案启动时,他们就加入建筑业。不难理解,他们中的大多数,很快地就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通过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自我调节恢复了就业状态。

无论是由于中国国内消费的持续增加,各国经济的初步复苏,还是政府经济刺激政策效果扩展到更多的产业,经济增长总会或多或少回到它的轨道上来,周期性失业问题也会相应缓解。这时,在我们的经济学分析链条上再加上一条,即劳动力市场分割,这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对劳动力的额外需求,比如说圣诞节订货单的增加,都会形成劳动力供求的短期失衡,导致民工荒重现。例如,最近广东的东莞也发生了民工荒,劳动力市场上的求人倍率已经从最低时的0.76回升到1.51。

如果没有户籍制度,没有享受公共服务机会的城乡差别,因而没有劳动力市场的地理分割,就业对经济周期的反映是通过以下机制进行的。当经济处于下行区间时,一方面,是周期性失业率上升,失业者一边领取失业保险一边积极寻找工作;另一方面,则是一部分劳动者因工作难找和工资下降而退出劳动力市场,表现为社会总体的劳动参与率下降。当经济处于上行区间时,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在降低失业率的同时,也会通过获得工作机会的容易程度和工资水平,把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那部分人重新召唤回来,甚至吸引新的经济活动人口,社会总体劳动参与率提高,从而增加劳动力供给。

但是,在存在户籍制度的条件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需求(通常是发生在城市和沿海地区)与劳动力供给(存在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在地理上被割裂了,劳动力供给对需求的反应,比正常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要缓慢得多,常常导致特定地区劳动力供给的大起大落。可见,人们所看到的农民工就业形势的瞬息万变,以及民工荒与返乡潮的空间并存,合理的解释就是要在上述“周期性失业+劳动力市场分割”框架中寻得。

认识宏观经济波动中的就业

2004年以后出现的劳动力短缺现象,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曾经有过切身感受与剧烈反应。而当全球范围金融危机以出口产品订货减少的方式,开始冲击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时,劳动力市场剧烈波动现象则从相反的角度表现出来。对中国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来说,认识宏观经济形势,也许主要不是依靠失业率等劳动力市场指标,但是,对于企业和劳动者来说,与就业相关的各种切身体验,恐怕比GDP增长率等宏观经济指标,都来得更加及时、准确和重要。

在美国,联邦政府每个月都会公布就业形势的最新数字,主要指标分别是基于家庭调查和企业调查得出的机构就业和失业信息。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五早晨,一批被挑选出的记者准时获得劳工统计局独家发布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并给予报道后,常常给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在中国的劳动力统计项目中,虽然同样包括家庭调查和企业调查,由于调查结果汇总和发布较慢,不能满足判断宏观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形势的需要。通常,我们可以不定期地获得季度登记失业率,以及反应更加迟钝的在若干劳动力市场上收集的岗位供求信息。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宏观经济调控决策是在相对迟缓的就业判断之下做出的。

随着用下岗补贴的方式进行失业保障这个历史使命的完成,到2003年下岗职工这个群体在统计意义上就不复存在了。那些尚未实现再就业的人员,则转而领取失业保险金。因此,这一年登记失业率达到最高水平4.3%。随后逐年下降,直到2007年的4.0%。2008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显现在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登记失业率上升到4.2%,2009年第一季度又提高到4.3%。同样地,在2008年以前,用劳动力市场上岗位数与求职人数之比表示的求人倍率,呈现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就业冲击中日益恢复的趋势,2007年和2008年高达0.98。但是,2008年开始的就业冲击导致第四季度求人倍率下降到0.85,到2009年第一季度为0.86。

在本次金融危机期间,由里昂证券亚洲分部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分别统计的PMI指数,广为关心宏观经济的人士所引述。这个指数在2008年骤跌之后,2009年年初开始回升,并分别于3月份和4月份超过了50这个基准线。此外,月度和季度的一系列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也都显示中国经济正在回暖。相应地,就业指标也应该有所反映。我们的猜测是,调查失业率和求人倍率在一季度之后,应该处于逐月恢复的势头。

值得讨论的是,应该如何认识就业指标,即这类指标究竟是宏观经济中的先行性指标,还是滞后性指标呢?众所周知,劳动力需求是一种引致性或派生性需求,是由经济增长本身引起的。更具体地说,认识中国特有的就业形势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至少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眼。

我们首先要认识的是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既然经济增长引致劳动力需求,宏观经济的周期必然反映在就业波动上面。美国经济学家罗斯基就曾经利用这种相关关系,根据1998年就业的“零增长”现象,质疑当年GDP增长率7.8%的真实性。与就业增长一起用来质疑经济增长率的指标还包括如用电量和运输量增长等。不过,撇开就业“零增长”是一个错误结论不说,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些被用来间接佐证宏观经济的指标,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就业、能源使用、运输量等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十分大——当经济处于上行趋势时,这些投入的增长势头更为强劲;当经济处于下行趋势时,它们的跌落也格外显著。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是有其特殊性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城市的非正规就业劳动者,以及大部分处于非正规就业状态的农民工来说,经济高涨固然产生对于他们的巨大而急切的需求,但是,一旦经济处于下滑状态,这些就业群体也往往首当其冲。也就是说,非正规就业对于宏观经济景气的反应弹性,比稳定的正规就业要大,因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更加脆弱的地位。认识这一点,对于了解中国的就业在宏观经济中的位置和作用,理解变幻莫测的农民工就业形势,是有很大助益的。

理解劳动力市场长期与短期特征

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有周期波动,周期性失业可以治理,不能根绝。但是,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象及其所放大的社会影响,却可以通过改革予以消除。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整合,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世纪以来,外出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总量大体上翻了一番。按照6个月以上常住人口概念统计城市人口的话,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化的贡献是显著的。但是,农民工不能在城市永久定居,不仅导致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不稳定,也扭曲了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因此,迄今为止所发生的城市化,由于没有实现农民工及其家庭的市民化,因而是不稳定的城市化。开掘经济增长可持续源泉,不仅提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要求,而且需要一个稳定的城市化,从而呼唤户籍制度改革。

不过,户籍制度不是一张纸片。如果不能获得市民的公共服务,就算农民工获得了名义上的城市户口,也并不能改变事情的本质。因此,通过实现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务的统一化和均等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不啻为一条正确的改革路径。一方面,城乡公共服务的逐步均等化,可以降低人口向城市蜂拥而至带来的社会风险,提高城市化的有序程度。另一方面,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或者广义上的社会福利体系,以及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对农民工及其家庭的接纳,增加了他们的选择机会,不仅使市民化成为一种渐进的过程,也达到了分享公共服务的市民化目的。这样推进的城市化,是稳定的、以人为本的城市化。

更重要的是,稳定的城市化是培养人力资本,解决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治理自然失业的关键。2004年普遍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暂时性的,有其背后不可逆转的人口动因,意味着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态势的根本性改变,用发展经济学的语言就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开始消失,中国经济迎来了刘易斯转折点。

由于刘易斯本人对二元经济的基本定义在于农业中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考察和估算农业中究竟还剩余多少劳动力,是论证刘易斯转折点到来,回应各种疑虑和批评的最好方式。由于城市新增劳动力需要依靠农村劳动力转移给予满足,推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按照常住人口定义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实际上已经呈现绝对减少的趋势。又由于那些年龄偏大的以及在校学生并不参与劳动力市场,出自农村的劳动力总量已经大幅度减少。

虽然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30年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鉴于人均收入仍然处在较低水平,以及中西部地区的蓄势待发,今后10-2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仍然是可能的。作为最先展示了摆脱本次金融危机的国家,中国经济在2010年将恢复到常规的增长轨道上,因金融危机影响而暂时中断的普通劳动力短缺现象,将以区域性、结构性和摩擦性的方式继续出现。治理这类劳动力市场矛盾的终极出路,是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整合水平、改善劳动者的素质。因此,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就业,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等一系列改革,具有前所未有的紧迫性。(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导)

作者:蔡 昉

第2篇:如何认识当前哈尔滨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主要形势、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哈尔滨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产业基础雄厚,同时,产业内部缺乏竞争和关联优势,对全市经济发展支撑力较弱;创新能力突出,同时,科技实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程缓慢,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要素资源丰富,同时,土地、资金等约束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影响了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这些具体表现说明我市工业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发展背景下,市委、市政府作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决策。深刻认识当前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主要形势、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对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建设全省新型工业化建设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

哈尔滨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主要形势

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自身优势,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提高工业化水平是我们加快发展的迫切需求。工业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依据。按照国际标准考量,第一,看人均GDP水平。根据有关理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工业化初期阶段,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为中期。2007年我市人均GDP合3393美元。从这个指标判断,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型阶段。第二,看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率)。根据评价标准,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工业化初期,40%~60%为工业化中期,60%以上为工业化后期。2007年我市工业化率为28.31%,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三,看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认为,在进人工业化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率在32%一65%之间增长。我市目前城市化率为48,2%左右,处于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即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第四,看三次产业结构。按照库兹涅茨的三次产业GDP结构评价标准,三次产业结构在33.3:29:37.7左右为工业化初期,在15.1:39.4:45.5左右为工业化中期。2007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4.3:37:48.7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从国内发达地区看,上海二产比重为48.5%,天津57.3%,深圳53.1%,东北其他三个大城市都在45%以上。我市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GDP总量列第13位,二产比重排在第15位。综合以上分析,哈尔滨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与国内先进城市的差距拉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发挥比较优势、破解发展瓶颈刻不容缓。我市具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条件。我市的要素资源丰富。市域土地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储备潜力较大,拥有一支素质较高、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队伍,全市尚有1/4的发电能力可供支持扩大生产,不会出现电力紧缺;我市的产业基础雄厚。全市有工业企业1.4万户,工业资产总额1876亿元,拥有哈电站、哈药、哈啤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工业企业集团,集中了全省装备制造业的67%、医药工业的82%、高新技术产业的50%;我市的创新能力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城市列第9位,传感器、高分子复合材料、空气动力、工程力学、兽用生物制品、焊接集成技术、各类电站设备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但这些资源和优势是比较而言的,如果不能抓住机遇,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那也就毫无优势可言。同时,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工业相对总量小实力弱,对经济发展还缺乏支撑力,企业实力与先进城市差距较大;产业依赖性突出,缺少竞争和关联优势,近年来工业增长主要靠装备制造业带动,风险较大,电子信息、汽车等一些重要产业难以形成集群优势;产业布局无序,集群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能力不强,全市工业园区57个,分布零散,没有形成集群优:势。因此,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

哈尔滨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点工作目标

对照国家和省的要求,结合市情实际,2007年9月,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我市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型工业化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10年,老工业基地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起产业集聚化、技术创新化、资本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产业体系。具体工作目标可以归纳为“三个工程”;

一是实施“21135”提速与增效工程。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两位数以上,工业总量翻一番,利润突破100亿,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工业经济占GDP比重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

二是实施“43862”结构调整与优化工程。做大做强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和石化四个优势产业,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3个新兴产业,以上7个产业占工业量的80%以上,镁铝加工,生物制药、电站设备等六个领域在全国领先,20种产品在全国居于排头兵地位。

三是实施“14244”产业支撑与壮大工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00户,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00户,10~50亿之间企业达到20户以上。50~100亿之间企业达到4户,过100亿企业4户。

争取到2015年,完成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在提高企业效益、发展规模企业、扩大增长领域、提高贡献能力上能够取得重大突破,建立起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技术先进、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形成多业共兴、多企支撑、多点带动、高速运行、均衡发展的工业经济格局。

哈尔滨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点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务必坚持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条主线,突出抓好五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以采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着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工业信息化建设。以企业信息化为切入点,推进发电设备网络化协同制造、哈航汽车供应链协同工作、装备制造业协同设计制造平台建设,使中小企业信息技术由单元应用向集成应用发展。制定实施《哈尔滨市企业信息化百家示范、千家提升、万家应用工程规划》,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经专合组织、乡村和农户提供专题服务。加快服务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国家级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动漫产业发展,完善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体系。加快社会信息化体系建设。实施“金财”、“金税”等信息

化重点工程,大力开发网上为民服务系统,推进社会保险、劳动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社区建设等社会事业信息化,同时,要把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推进,构建完善社会信息化体系。

二是以加快项目建设支撑产业发展为重点,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抓好产业链延伸。通过合资、重组、加快技术改造等方式,做大产业链龙头企业,围绕电站、汽车等24条现有产业链产品,逐项列出配套明细,分类策划,形成项目,引导配套,提高国产化水平。大力发展机械、汽车、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环保、焊接、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巩固全省制造业中心、工业技术中心和科技研发中心重要地位。抓好战略性大项目推动。重点抓好一批影响全局及未来发展的大项目建设,加快哈飞飞机复合材料制造中心、中煤龙化煤化工等规划项目前期工作;推进东轻公司超大规格铝板带材、哈飞飞机集团Z15直升机、东安三菱公司自动变速箱等在建项目进度;启动哈烟厂搬迁改造、哈轻型车厂搬迁改造、哈轴集团搬迁改造、哈药集团生物工程基地开工建设;争取东安三菱4G15发动机、哈飞汽车HF10、哈石化加氢重整、亚泰哈水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抓好新支柱产业培育。新能源产业以风电装备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哈电风能公司、哈飞工业公司风力发电机和红光锅炉兆瓦级塔架项目建设。召开风电装备企业与风电用户对接会,促进我市风电装备企业与风电建设单位进行对接,努力帮助风电装备企业解决难点问题。新材料产业重点实施超宽铝板带材和大飞机复合材料制造中心等项目,推进铝镁合金产业基地建设,在保持预拉伸板、铝合金双金属复合材料绝对优势基础上,加快发展铝镁合金等高附加值产品。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汽车电子、电力电子、电子元器件、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数字式广播发射与接收设备等产品,加快建立以半导体原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为重点的微电子产业体系。

三是以推进园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政策引导为重点,着力推进工业布局调整。本着突出产业特色,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约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工业集中区自然形成和政府主导发展的关系以及企业投资意向和工业集中区产业定位的关系。强化工业园区建设。扩容壮大一批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集中度高、布局合理、定位明晰的工业园区,改造提升一批资源优势比较明显、承接能力较强、有一定产业特色的园区,集约发展一批区域相邻、产业同构突出的园区。强化产业布局调整。建成区利用现有的区域产业基础,力求形成与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与区域经济空间环境条件相吻合的布局形态。城区南部以平房工业新区为依托,做大机电、汽车、航空航天、铝镁加工产业;北部以江北工业区为依托,做强制药、食品、农机、环保材料产业;东部以化工区为依托,做专化工产业;西部以开发区迎宾路集中区为依托,带动周边空港园区和群力园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南重”、“北轻”、“东化”、“西高”、“中兴”工业布局。鼓励建成区以外的区县(市)按照“一县一业、一业特强”的原则,培育特色和主导产业,重点壮大双城、宾县、尚志、依兰、五常等5个产业集聚区,同时,规划和培育其他县(市)的工业园区建设,围绕城区形成多点辐射的特色产业集聚布局形态。强化配套政策引导。落实《哈尔滨市工业布局调整指导意见》,鼓励、引导优势产业及符合产业定位的企业进入规划的布局和重点发展的园区;限制不符合产业布局要求的企业及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进人相关区域,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严格禁止新建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对鼓励和限制以外的产业,创造宽松环境自由发展,推动全市工业布局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建立完善工业园区管理体系,指导全市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探索建立对工业园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制度,切实加强对全市工业园区的宏观指导。

四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着力推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手段,跟踪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趋势,使技术创新与市场实现紧密的对接。鼓励企业与院校所通过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经济实体,建立起技术创新互动开发的新模式。进一步健全技术市场和风险投资机制,促进技术和资本有机融合,使更多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推进资源消耗减量化、资源利用循环化和区域工业生态化。突出抓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加快淘汰企业落后产能,深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着力实施工业经济生态化改造,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五是以确保新型工业化各项目标任务完成为重点,着力构建新型工业化工作推进落实保障机制。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在全市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市直各部门和八区、十县(市)的新型工业化领导机构和工作职能,完善分级负责、运转协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新型工业化工作网络:完善信息传递机制。着眼于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顺畅快捷、高效全面的信息支持,与各新闻单位加强协作,及时将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市级信息载体、新闻媒体和《新型工业化简报》进行三级发布。完善目标考核机制。根据需要调整完善《新型工业化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方案》,逐个细化分解新型工业化年度工作目标,明确考核范围、内容、方法和程序,将新型工业化工作目标列入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范围。适时做好工业经济主要责任指标模拟考核,确保各项目标得到落实。

责任编辑/肖莉虹

作者: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

第3篇: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对反腐倡廉建设带来的新影响

“反腐倡廉建设”是我们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事业的新定位。党的十七大强调“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在科学分析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基本估价,标志着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开始进入到一个科学的、理性的、自觉的和全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对反腐倡廉建设带来的新影响突出表现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将面临新的任务;网络舆论环境下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将呈现新的特点;民主政治诉求下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将展现新的趋势;国际合作背景下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将凸显新的走向。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不断加强和推进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建设。

[关键词]反腐倡廉建设;金融危机;网络平台;国际合作

[

本文系2009年中央纪委下达、中共江西省纪委委托重点课题“当前反腐倡建设形势与对策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组组长:姜玮;副组长:黎康;成员:甘庆华、管家芬、赖丽华、姜俊华、游冬娥。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特别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历史关头和关键发展阶段,更是高度自觉地把反腐倡廉工作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七大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这一崭新概念,并把反腐倡廉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为党的五大建设,由此为反腐倡廉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理顺反腐倡廉工作思路,探索反腐倡廉工作方式、方法和具体措施指明了方向。“反腐倡廉建设”是我们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事业的新定位,这表明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七大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这一重要论断是在科学分析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基本估价,也是提出“反腐倡廉建设”的现实依据,同时标志着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开始进入到一个科学的、理性的、自觉的和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的今天,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站在整个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全局性战略高度,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定位党的历史方位、科学判断反腐倡廉大势和科学把握反腐败斗争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的新任务、新特点、新趋势与新走向,从而为有效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奠定坚实基础。

一、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将面临新任务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中国经济也同样正进入一个开放性经济发展的全新阶段,经济的调整与变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展开。近期,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导致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作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我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正经受着近几年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国内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矛盾更加突出。对于中国来说,反腐败一直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和紧迫任务。当此经济发展减速甚至下行的困难时刻,如果放松反腐倡廉建设而任由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必将严重消解政府的执政基础,与建立务实、高效、廉洁政府的现实目标和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一)金融危机既是一场经济挑战,也是一场政治挑战;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情况下,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为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今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外部需求持续收缩,进出口降幅较大,企业利润减少,财政收入下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其意义就显得尤为重大。应当说,这场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既是一场经济挑战,也是一场政治挑战,故而与反腐倡廉建设也同样息息相关。因为只有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才能为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和构建和谐公正的经济社会环境和风清气正的创业氛围。为此,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切实发挥反腐倡廉建设在优化环境、服务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在今年“两会”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调查中,“反腐倡廉”与“医疗改革”、“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就业问题”、“环境保护”、“住房问题”、“教育公平”、“社会保险”、“司法公正”一起位居公众关注度前十位。“反腐倡廉”在全国上下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仍然位列前茅,这一方面说明社会公众对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建设仍然充满着期待与信任;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离公众的要求与愿望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从这次调查的情况看,民众普遍认为:贪污受贿、公款吃喝、跑官要官是消极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惩处力度不够、反腐体制机制不健全和监督不够则是消极腐败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县处级干部仍是腐败现象多发的层级。在“4万亿投资计划”、“扩大内需10项措施”等应对危机的举措频出的情况下,反腐倡廉仍被排在第一位,说明社会大众既希望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实现经济增长的政策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又担心各类设租寻租行为会抵消中央政府扩大内需所做的各种努力。也就是说,公众普遍担心这4万亿及其他的国家扶助措施能否真正用于民生领域,能否真正遏制工程建设中司空见惯的“工程上马,官员落马”的突出问题。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反腐倡廉建设确实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只有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努力建设一个进取有为、勤政廉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才能够更好地凝聚人心,有效协调各方面行动,形成全社会整体合力,有力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与挑战。

(二)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新任务,特别需要开展对应对金融危机、加强宏观调控尤其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全面监督检查。

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发展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举措,实施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和制定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这些政策、措施和规划的

出台,既是我国30年改革开放所积累的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央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证人民群众生活得到进一步提高的重大举措。在国家为刺激内需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的背景之下,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的当前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以及要突出抓好的六个方面工作,对于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极强的指导作用。

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新任务,目前形势下特别需要开展对应对金融危机、加强宏观调控尤其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检查,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挂牌监察,切实防止“项目上去了,干部倒下去了”的现象发生。做好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证2009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举措,也是实行监督关口前移、全程跟进、有效防范违纪违法行为和腐败现象发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具体而言,监督检查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是否雷厉风行,相关政策措施是否落实到位,防止推诿扯皮、贻误时机;(2)项目安排是否科学合理,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3)项目建设和审批程序是否依法合规,防止打折扣、搞变通;(4)资金管理使用是否规范有效,防止截留、挪用、贪污和浪费;(5)工程施工和质量是否安全合格,防止发生事故和出现“豆腐渣”工程;(6)对水利、交通、铁路、城建等投资规模大、建设项目多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以及关系民生、影响面大的重点项目,要集中力量加强监督检查,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对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处理,切实起到警示、规范和引导作用。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使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不断增多,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关注民生与社会稳定的各个方面,切实防范经济危机向社会危机传导。

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不断增多,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维护社会和谐所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可以说,金融危机背后隐藏着的是诸多的社会问题。当然,当前社会矛盾的产生除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外,还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阶层之间发展不平衡所积聚和迭加起来的结果。有的社会问题尽管长期存在,但在金融危机推波助澜下,这些社会问题都有可能被放大和扩散。这是造成社会冲突的客观原因。就国内而言,不断向纵深演进的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失业队伍扩大、贫困人口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尽管国家为消除危机的社会影响已经作出了种种努力,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还在不断增加和扩散。如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出口急剧萎缩,全国已有2 000多万农民工失业不得不重返家乡。他们是受全球性金融风暴影响最直接、利益受损最严重的一个社会群体。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也给大学生就业造成极大影响,2009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的高达600多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两支队伍汇集起来,使我国的就业形势面临着空前的压力,社会和谐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历史上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常常沿着社会危机方向演变。我国目前的经济问题也在向社会民生问题蔓延,必须高度重视由于经济衰退所引发的社会风险。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在此敏感时期,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而艰巨。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必须时刻警惕由于腐败问题所直接导致和引发的社会危机。为此,我们必须做到:(1)对于重大而敏感特别是涉及职能部门以及基层腐败的案件,必须及时进行严肃查处;对于那些难以依靠单一的法律途径解决的矛盾与纠纷,要加强党委政府的领导及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努力做好群众的疏导工作,引导群众选择有效途径和方式解决矛盾与纠纷,有效防止矛盾的激化。(2)查处腐败案件必须始终以群众的利益为导向,要及时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民生诉求,在以反腐败的积极成果取信于民的同时,努力做好法制宣传、思想教育和沟通协调等工作,防止个体矛盾演变成群体纠纷,防止小事情发展成大事件,防止一般性问题向恶性事件转化。(3)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经济领域内的各类案件不断增多,为此要特别注意防范由于司法不公所引发的社会风险,切实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4)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竞争更趋激烈,商业贿赂可能呈现高发态势,为此要积极查处商业贿赂案件,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清除商业贿赂赖以滋生的土壤,逐步建立起反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为经济发展营造健康的竞争环境。

应当说,在一个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年份里,反腐倡廉建设的任务更显重要而艰巨。反腐败关乎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在应对金融危机的特定环境下,反腐败任务完成得如何,又直接关系着应对危机的成败。显然,在共克时艰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指向之下,加强和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就显得极其重要。

二、网络舆论环境下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将呈现新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网络化浪潮席卷全球、方兴未艾,人类已经步入网络时代。据CNNIC(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3.16亿,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由于互联网具有广泛性、及时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等特点,它的广泛应用已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扩大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呈现出新的趋势与特点。

(一)信息网络技术在深刻改变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格局与样式的同时,也必然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带来深刻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舆论传播的渠道,改变了以往由国家完全掌控所有媒体的格局。网络环境下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进而成为舆论的制造者,使得整个舆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年来,网上频频出现复杂舆情,甚至瞬间就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与风波,如果对此应对稍有闪失,轻则使政府形象受到损害,重则直接导致和引发群体性事件,破坏社会稳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前网络环境下有关反腐败方面的舆论斗争异常激烈和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者,往往利用群众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腐败现象所抱有的不满情绪,凭借互联网为平台,或鼓吹西方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或信口雌黄地污蔑我们党,否定我们党反腐败的决心和取得的重大成果,否定我们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动摇广大群

众反腐败的信心;或有意将腐败问题扩大化,肆意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互联网已经成为各方激烈争夺的重要舆论工具。因此,如何坚持正确,反对错误,坚持正气,反对歪风,坚持先进,反对落后,是互联网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把互联网建成弘扬正气、鞭挞腐恶、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关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在反腐倡廉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党和政府对此非常重视。早在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2005年1月,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反腐倡廉网络宣传教育,开设反腐倡廉网页、专栏,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加强对互联网站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指导和管理”。2008年6月,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进一步强调:“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重点新闻网站、政府网站继续办好反腐倡廉专栏、专题节目。”从《决定》到《纲要》再到《规划》,我们不难看出党中央已经把互联网作为反腐倡廉的一个重要阵地,并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加强和巩固这个阵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与传统的反腐方式相比,网络在反映社情民意、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等方面具有快捷便利、透明安全、生动形象、易于互动等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

在全球网络互联的新时代,网络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几乎任何组织和个人的活动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在反对腐败、创建廉洁政府方面,网络的作用同样突出。与传统的反腐方式相比,网络在反映社情民意、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等方面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快捷便利、透明安全、生动形象、易于互动)。利用日渐成熟的网络技术来预防和揭露腐败,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反腐败的重要手段,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互联网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信息容量大、保存时间长、查阅方便等特点,已成为新形势下举足轻重的主流媒体。而且,网络还有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互动优势。公众可以直接参与网络新闻的讨论,自由发表意见,表达自己在其他场合不敢或不愿意表达的意见和看法。网络正是以其信息传递快、影响面广的巨大优势,大大增强了公众舆论在反腐败斗争中的突出作用。

网络具有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在反腐败斗争中呈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这已被近年来众多网络反腐事件所确证。仅以2008年为例,这一年,被称为“最牛县委书记”的辽宁省西丰原县委书记张志国,因为进京拘传记者一事,迫于网络舆论的巨大压力而引咎辞职;浙江温州和江西新余两地组成的官员出国考察团,因旅行社意外遗失的一张“考察清单”被网民晒到网上而暴露其违规行为,有关人员由此受到严肃查处;交通运输部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林嘉祥酒后“猥亵女童”事件,四川省剑阁县人事局长曹正直嫌酒贵扇老人耳光事件,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委书记董锋的“一夫两妻”事件,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九耕抽“天价香烟”事件,都因首先在网上曝光继而受到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免职和查处。可以说,所有这些政府官员的落马,都无一例外地彰显了来自民间网络监督的巨大力量。

(三)新阶段的反腐倡廉建设必须顺应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大趋势,利用网络技术着力构筑反腐倡廉的全新平台,努力实现体制反腐和网络监督的无缝对接。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同时也改变了政府的管理模式。新时期新阶段的反腐倡廉建设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努力开创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局面。为此,我们应当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要注重互联网反腐倡廉核心网站建设。当前,我国反腐倡廉网站建设的主体正由政府机构向商业机构、民间组织和个人的方向发展,网站及内容的制作也由专业技术人员向业余爱好者转移,我国互联网反腐倡廉网络建设要重视这种发展变化趋势,正确地引导、构建和培育具备主体多样性的互联网反腐倡廉网站。(2)必须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网络评论员队伍。网络舆论引发的危机,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公共安全问题。只有切实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在促进反腐败工作的同时,将不和谐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3)设立电子举报信箱。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统计,历年来在查处的经济犯罪案件中,由举报线索立案的一般占查处案件的50%以上。举报在反腐败工作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举报的作用、提升举报的质量、创新举报的方式,对于有效打击腐败尤为重要。网络举报具有反应快、信息来源广泛、相对隐蔽、便于互动等优势,可以提高举报的效率,提高腐败的发现率,是一种“全天候的反腐利器”,是值得推行的一种有效方式。(4)提供网络监督平台。利用网络把每个预防对象的岗位职责、易发职务犯罪及腐败的薄弱环节等一系列信息资料在网上公布,使公众充分了解监督对象和监督内容,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把社会关注的重大工程建设,也列入网络预防的重要内容。对于政府而言,应当倍加珍视群众的参与热情,要对群众网络反腐的每一条线索认真负责,并通过严格依法办案和公正司法,善待民意,惩治腐败,由此方能真正收到反腐肃贪之实效。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确实能给反腐败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但是如果相关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得当,技术不完善,它同样也会给我们的反腐败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网络安全的维护,对网络举报人的保密和保护,对妖言惑众、诬告陷害的防范与打击,以及对情绪化倾向的有效防范和对从众心理的有效克服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可以说,网络管理是否合理、合法以及如何在网络监督过程中构建社会理性,直接关系到网络反腐的成败与否。新时期新阶段的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在提倡和鼓励网络反腐的同时,也应当对其加强引导和规范,并且努力实现体制反腐和网络监督的无缝对接,力争使反腐倡廉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

三、民主政治诉求下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将展现新趋势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反

腐倡廉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着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当前,腐败问题仍然呈现出易发、多发和高发的态势,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究其原因,与我们目前党内民主发展不充分、人民民主不完善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快发展党内民主和推进人民民主来有效解决腐败问题。

(一)反腐倡廉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着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关键;加快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人类致力于反腐败的历史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民主政治是腐败的“天敌”,有效的民主政治制度是腐败现象最有力的“克星”。因此,只有以民主来编织反腐败的天罗地网,才能把反腐倡廉建设落到实处。在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社会监督的主体。“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由于民主政治是实现廉洁政治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因此反腐倡廉的最基本途径就是建设民主政治。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推进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这些年,我们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为新形势下预防腐败提供了可靠政治保证。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健全,民主形式的不断丰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公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逐步得以实现。可以说,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完善和实施,为预防腐败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在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大视野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立足国情,探索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民主政治模式。

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进程中,需要始终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积极探索建立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模式。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科学判断执政党的历史方位和党员干部队伍状况在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要把健全党内外民主机制作为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立足点与突破口。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然而,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滋生腐败的土壤还未完全消除。同时,我们党还是一个有着7400多万名党员、3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大党,对党员和党组织的教育、管理、监督以及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繁重,这也向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腐败现象已成为中国最尖锐的政治问题,党和国家不断加大打击腐败的力度,但仍未能有效遏制腐败发展的态势。腐败已成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最大威胁,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导火索,威胁着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坚决而有效地惩治腐败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应当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人类社会有了更为广泛、更为真实的民主,同时也有了更为健全的法治。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也完全可以依靠民主和法治的力量来加以消除,从而彻底摆脱历史上各专制王朝兴衰更替的周期率。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大视野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切实有效地推进现有反腐机构与社会广泛动员和参与的良性互动。

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遵循民主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建设的特殊规律。民主政治就其核心问题而言,就是要建立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使公民有足够的力量监督和制衡国家权力,促使国家机关切实根据公民的意志和愿望进行管理,从而保障公民的主人地位,维护公民的自由。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的反腐败体制实际上是一种偏重于以部门为主体的反腐败体制,如果一味依靠专职机关和部门力量,而没有充分有效地把群众力量纳入到反腐败斗争的组织机构中去,那么这样的反腐败实际上只是权力体制内部的博弈,而反腐败的真正主体——广大党员和群众就只能处于冷眼旁观的状态,由此也就不可能真正形成社会广泛动员与参与的局面。因此,积极回应广大民众强烈的反腐败诉求,有效实现现有反腐机构与社会广泛参与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任务。

从反腐败的视角看,人民群众是腐败的最大受害者,反腐败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最痛恨,是反腐败的主体和生力军;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成果感受最真切,是反腐败工作成效最权威的评判者。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监督制约执政权力,是执政党防止权力腐败和蜕变的最现实的动力源泉。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又是我国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人民群众监督的力度,必须从制度上、体制上创造有利于人民群众监督的环境与条件。这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体制创新的重要途径。为此,要继续扩大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全方位、多层次地开辟群众参与的渠道,既为群众的参与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又为反腐倡廉建设打开了新思路:(1)要加大群众监督力度,遏制权力腐败的发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让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人,为此必须使人民群众真正具有决定干部升迁的权利,由此解决权力主体只对上负责而对下不负责的问题;(2)权力的运行要让人民知道,要让人民监督,这就要求政务透明,政务公开;(3)要改革举报制度,依据时代特点创新举报方式,真正发挥千万只眼睛监督权力主体的作用;(4)实施涉及社会各阶层的人民监察员制度,造成权力主体不敢滥用权力的心理压力和社会环境;(5)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遏制农村基层腐败。

政治体制改革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又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强大动力。毫无疑问,必须将反腐败的全民共识转化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强大动力,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制度建设积累改革成果,把反腐倡廉过程纳入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对社会力

量的动员和凝聚,只有高度的民主政治才能形成广泛的政治力量以维护公民的正当利益,才能有效遏制腐败势力的专权和腐败现象的蔓延。发展民主、惩治腐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各级组织必须增强这种意识,积极进行探索,积累有益经验,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要求,使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处于建设过程中的基本背景下,必须建立起现阶段反腐败的策略共识:即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政府制度改革和建立法治社会。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盲区的减少,腐败现象发生的几率一定会减少,而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建设也必将在具体实践中形成新的格局。

四、国际合作背景下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将凸显新走向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腐败作为一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痼疾,在全球化背景下其危害程度会更加凸显和放大,将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反腐败斗争逐渐走上了国际合作的道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内国际交往和国际合作的日益频繁,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就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反腐败国际合作已摆上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面对反腐败的这种新情况、新趋势和新要求,中国必须要培育和树立反腐败无国界的全球治理理念,不断拓宽国际合作领域、深化国际合作内容、更新国际合作方式、完善国际合作机制,由此通过参与国际合作,将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在全球一体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反腐败已不再仅仅只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挑战,越来越需要国际社会对此作出共同努力。

腐败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敌人,反腐败问题是一个世界性(国际性)的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日益密切,人员、资金、信息在国际范围内频繁流动,由此也给腐败的滋生与蔓延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温床。腐败犯罪越来越成为一个普遍性的涉及多个方面、变化多端的国际问题:腐败日益成为一种跨国、跨地区的犯罪行为,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与特点;腐败犯罪手段带有明显的全球化特征;腐败分子远逃海外躲避惩罚,腐败资金流失严重;腐败的后果和影响带有全球性。据世界银行初步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万亿美元涉及腐败的资金进行跨国流动。这些腐败犯罪一方面造成许多国家官员腐败现象惊人,严重侵吞国家发展急需的资金;另一方面,一些贪官为了逃避本国法律制裁,到外国进行销赃和寻求庇护,给目的地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运营机制带来巨大障碍。因此,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反腐败不再仅仅只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挑战,越来越需要国际社会为此作出共同努力。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主动将反腐败列为基本国策和长期战略,并以此作为政治开明、政风廉洁和国家现代化的标志。可以说,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主动而自觉的共同选择。

(二)我们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是在扩大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阔背景下进行的,同样迫切需要研究和借鉴当代国际反腐败的成功经验。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 000至3 000美元之间的发展期,按照国际反腐败的一般规律,这个时期仍然是腐败的频发期和高发期,因此,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市场转轨时期预防、遏制和治理腐败的有益做法,可以少走弯路,大大降低反腐败的成本,缩短因腐败所带来的“阵痛”期,进而进一步增强我们反腐败的预见性、前瞻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腐败犯罪呈现出复杂化、有组织化和国际化的特征,一国已无法单独处理和解决本国的腐败问题,需要借助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来对腐败进行全球治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积极参与反腐败的国际合作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吸收借鉴国外反腐经验,是由当今世界范围内腐败发生的规律性和当今腐败呈现的国际性特征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我国进一步加强反腐败能力建设的客观需要。事实上,中国的反腐败斗争一直十分注重借鉴国外经验,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2003年10月31日,第58届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我国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5年10月27日通过决定批准了该《公约》。《公约》已经于2005年12月14日正式生效。《公约》是迄今为止关于治理腐败犯罪的最为完整而全面、具有广泛性和创新性的国际法律文书,其规定的许多内容、创设的许多机制都具有新颖性,也极具适用性和操作性,对国际社会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犯罪,以及在反腐领域进行富有成效的合作具有积极意义。中国正式成为《公约》的缔约国,并积极部署落实《公约》,这是敢于承担国际义务的负责任大国的做法,表明中国的反腐败工作已同世界反腐败斗争接轨,并以开放务实的态度吸收国际上成功的反腐败经验,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三)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注意借鉴国外反腐败有益经验,这是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走向,但同时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坚守合作原则、创新合作机制。

腐败是跨越社会制度的全球性顽症,世界各国在反腐败斗争中采取了许多办法措施,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开展反腐败国际合作,积极部署落实《公约》,对中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中国在追逃过程中存在的“调查取证难、人员引渡难、资金返还难”等问题,《公约》也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依据。从长远角度看,反腐国际合作对中国法制的健全以及各项改革事业的深入开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例如,以前我国法律主要侧重的是打击受贿者,而按照《公约》的相关要求,对行贿人特别是向国际组织、国际机构行贿的人,同样要给予相应惩罚,由此就加大了我国对贿赂犯罪的惩治力度。又如,打击洗钱犯罪,将有效推动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堵塞制度漏洞,防范金融风险。应当说,围绕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和商讨对策,有利于总结我们反腐倡廉建设的经验,有利于结合我国实际探索加强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互动中深化和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当前国际环境看,尽管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但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丑化的政治图谋,正在加紧进行范围更加广泛、手段日益多样、形式更加隐蔽的渗透和破坏活动。他们妄图利用腐败问题诋毁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动摇干部群众对我党领导反腐败的信心;

他们攻击中国的腐败是由于政治制度造成的,鼓吹只有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轮流执政那一套才能解决问题。对此,一些正直的外国学者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国家所推行的那套政治制度,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完全是一剂政治毒药。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糊涂到把“毒药”当“良药”来吃。因此,正确的选择和做法是,我们既要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注意借鉴国外反腐败的有益做法,同时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这场斗争的复杂性。开展反腐败国际合作要本着“尊重主权、平等互利、尊重差异、注重实效”的原则。中国对腐败的治理经历了一个从专注于国内到参与国际合作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基于历史逻辑与现实动因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参与国际合作机制重大战略在反腐败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走向。

五、结语

纵观世界各国腐败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社会转型期通常是腐败的易发和高发期。中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使原有的制度体系被打破,新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健全,由此就给腐败分子提供了诸多可乘之机。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逐利性,对人的价值观念也产生了极大冲击。同时,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一些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因此,腐败现象在中国的产生往往表现为复杂而深刻的文化、经济、制度和体制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也就决定了反腐倡廉建设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党内党外、国际国内、干部群众,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密切相关。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二次全会上提出了中国反腐败的科学目标定位:“努力把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国际著名的反腐败研究机构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认为,一个国家清廉指数(CPI)如能稳定在8.0分以上,才可以说腐败现象被减少到最低程度。中国近几年清廉指数得分为3.4分左右,因此中国的反腐败斗争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我们在继续加大反腐败力度的同时,进一步从教育、监督、惩治体制机制和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和突破。

正确认识和准确判断形势,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做好工作的根本前提。对整个反腐败斗争形势进行判断,必须站在国家、民族及世界的全局高度来进行分析和评价,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具体的科学分析。辩证地看待反腐倡廉形势,就是既要看到反腐倡廉工作取得的明显成效,又要看到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既要看到反腐败斗争存在的不利因素,又要看到反腐倡廉建设的有利条件;既要看到反腐败斗争中查处的一些腐败分子,又要看到党员干部的主流是好的;既要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认识到反腐倡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只有在科学分析反腐倡廉形势、准确把握反腐败斗争规律基础上,才能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趋向有个全面的把握。从总体上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发展趋向是:(1)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将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并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统筹兼顾,实现协调、持续的发展;(2)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将继续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3)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将始终把民主反腐和法制反腐作为惩治与预防腐败的两个重要手段和措施,两者相互依靠、相互支撑,在开辟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上继续发挥重要作用;(4)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将进一步加强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廉政文化建设,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从源头上根治腐败的重要举措。中国特色廉政文化将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结合时代特征基础上推陈出新,发扬光大;(5)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继续关注民生,重视民情、民意,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查办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案件,以反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这仍然是今后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6)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将立足于国际合作的大背景,积极建立健全国际化反腐的司法机制,把国内的反腐倡廉建设和国际化反腐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将是我国今后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基本走向。

注释:

①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党内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底,全国党员总数为7415.3万名,党的基层组织366.3万个。

②CPI(清廉指数)采用10分制,10分为最高分,表示最廉洁;O分表示最腐败;8.0~10.O之间表示比较廉洁;5.0~8.O之间为轻微腐败;2.5-5.O之间表示腐败比较严重;O~2.5之间则为极端腐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石国胜,八大民生反腐倡廉最受关注[N].人民日报,2009-02-25.

[3]邵生余.重构应对金融危机系统机制[N].新华日报,2009-03-18.

[4]奚国华.中国通信业仍保持强劲发展[EB/OL].http://www.spforum net/xinwen/newsfile/17/168820.htmL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05-01-17.

[7]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N].人民日报,2008-06-23.

[8]最高检谈网络举报:E-mail最安全 不主张发帖子[N].法制日报,2007-08-05.

[9]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吴官正.正道直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努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利条件和坚强保障[N].人民日报,2008-01-16.

[责任编辑:龚剑飞]

作者:江西省社科院、江西省社联课题组

第4篇:对当前反腐形势的认识和感想

当今网络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资讯的方式和速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浏览网页新闻,手机新闻,微信朋友圈,手机qq的空间,还有微博的转发,这些方式可以让人们快速的获取最新的国家的动态和方针,以及当今的反腐倡廉的工作进展。

“新常态”、“打虎拍蝇”和“反腐败”等均被列入年度十大流行语。诚如众望所归,2014年正是反腐新常态得到确认的一年。从查办周永康和徐才厚的“打虎”行动到境外追逃的“猎狐”行动,还有各个县市的拍蝇行动,从中央巡视组的“问题清单”到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的“正风清单”„„人们在围观中点赞、力挺,对国家的方针,国家的力度,国家的决心等好评如潮,拍手称快国家的新作风。

从国家公布的官方信息,国家的反腐的新常态在如下方面:(1)开辟全面从严治党新境界;(2)打造弊绝风清政治新生态

(3)锁定纪检体制改革新节奏。 回望2014,“打虎拍蝇”战果丰硕,“纪检体改”红利初现。可以预见,一手抓从严惩治,一手抓从实改革,两手抓、两手硬,仍将是2015年的反腐主基调和大节奏。国家的力度和决心将会持久的坚持进行着,最近又有官员落马的消息传出,例如郭政刚被带走,南宁市委书记余远被调查等等,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了,身为高官不为人民群众服务,反而走上了贪污受贿的邪恶道路,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在当今经济活动的大潮流中,有一部分人想着升官发财,享福作乐。因此,个性个样的竞争手段随之而产生,形形色色的竞争方式随之出现。那么腐败现象就如幽灵一般游荡在官场和企业的各项工作中,稍不留神,极有可能带来极的利益损害,使个别意志薄弱者成为腐败的俘虏。因此我的个人建议是从如下方面入出发:

一、加大反腐倡廉宣传力度

统一思想认识腐败如温床,躺上觉得爽,梦里欲望大,醒来进牢房。可见,腐败这一现象对意志薄弱者特别是对掌有权利和贪欲极重的人,更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因此,对腐败的认识,必须要从思想上筑起一道牢固的防线。

二、加强制度管理,铲除腐败根基

光靠宣传学习,远远不能达到反腐目标,只有通过制度管理,建立反腐监督机制才能达到杜绝腐败的目的。政府企业在用人制度上,进行民主集中制管理,由相关领导提出任用人的姓名,经过相关的会议集体讨论,最后进行定夺,从根本上杜绝了任人为亲的现象,杜绝那些做官心不正的人把持权利。

三、加强岗位管理,做好轮岗人员思想工作

从事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的人员,由于他们岗位的特殊性,因而对腐败现象可以说见怪不怪,尽管他们绝大多数同志都能够自觉地抵制腐败现象,但是随着在该岗位工作时间的长久,那么人情、友情以及其它各个方方面面的因素,无时不在地对他们产生某种诱惑,往往是英雄一世,功亏一时,出现了不该出现的腐败现象,因此,加强对这一类岗位职务的管理,杜绝职务经济犯罪,是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具体而又重之又重的任务。不管是官场还是企业,对于岗位轮换的工作必须慎之又慎,既要使这些同志认识到轮岗工作的重要性,也要让他们领悟到这是企业对他们的关心,更要认识到这是对企业利益的保护。

总之,反腐倡廉工作,一定要从严从实,认识必须统一,在实际工作运行中要用制度来管理,在对待具体人和事的安排上要实事求是,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出发,才能够踏踏实实将反腐倡廉工作开展下去。反腐是个热门的话题,国家会将反腐进行到底的,不给那些不法分子侥幸的心理,犯罪者必将受到法之大网的惩办,因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坚持艰苦奋斗的良好的作风,坚持党的领导和方针,做好人民公仆的角色,相信我们共产主义的期望很快就会实现的,人民当家做主过上了好日子!

希望国家加大反腐败的力度,人民群众也发挥监督的作用,不给贪污腐败分子可乘之机,用法律的武器从严从重的来处罚犯罪者。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培养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我的对人对事的态度,以身作则,杜绝一切的不正之风,让我们的大学校园洋溢的良好的学习风气和青春焕发的气息。

第5篇:对当前中国反腐败形势的认识及反腐前景

展望

思政三班 李书明 1208403030 自2013年以来,党中央一直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并取得一定的成。十八大后,超过18万的党员干部落马,其中有55位“大老虎”落马,副国级3人以上。可见当前中国腐败问题还是很严重,反腐形势还很严峻。2014年1月13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和强调,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的责任。当前,滋生腐败的土壤还在,反腐败形式依然严峻复杂,甚至亡党亡国。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下去的决心。以及从10月份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中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进一步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里,防止和减少腐败的滋生。由此,我认为当前中国反腐败形势依旧严峻,反腐败斗争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腐败的产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对权力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我个人认为,权力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的原因有几个原因:其一是中国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例如行政权力体系、法律体系等。中国不缺乏制度,但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存在许多制度漏洞。权力不在制度的框架内就容易滋生腐败,人们望权生畏,领导干部成了权力的奴隶。同时没有明确的反腐体制和制度保障,以致反腐败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开展。在任人制度和权力划分上,出现一岗多人和权力交叉的现象。一旦出现问题和腐败,一岗多人的现象就会导致相互推脱责任,抓不到主要的负责人,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同时还会导致养懒人,浪费和贪污国家资源,利用权力敛取钱财。权力交叉同样会导致责任不明确,权力的滥用。责权不明确是导致腐败滋生的重要原因。其二是欲望深深植根于人的内心,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和自制,那么权力就会被欲望驱使,权力成为腐败的工具。每个人都有欲望,这是正常的人性,但过度的欲望就是贪欲、贪婪。从落马的官员来看,大部分是应为太贪婪了,为满足自身的欲望而敛取了大量的赃款。不能满足人正常欲望也是不正常的,当人的正常欲望得不到满足,人就会通过不择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从而也就导致权力变成了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工具。我个人觉得,领导干部虽然是人们的公仆,但是要根据他们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实现他们的正当欲望。当然如何来定这个最低标准,我认为我还没达到这个高度,我只是从人的人性道德出发分析的。其三是反腐知识没深入基层,基层人民群众对反腐不是很了解。我国人民畏法但不信法,害怕法律但是更害怕官员,认为法律是官员的手段,掌握在官员手里,就像中国俗话说:民不与官斗。很多官员利用群众的这种心理而攫取群众的广大利益。很多领导干部不畏法也不信法,因为他们手中就掌握着权力,把权力与法律对等了,况且很多法律在他们身上不起作用。当权力过于膨胀或者是说权力超过法律的时候,腐败就滋生了。某些领导干部就会发现权力是“点金石”,不顾后果的追求。权力逃脱法律的束缚,犹如脱困的老虎,肆虐一方。人性、欲望是难以得到改变,并随着时代的条件而变化,所以中国当前反腐败形势还是比较严峻,各种潜在因素存在。

对于中国反腐前景,我个人是持乐观的态度。从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党中央对反腐败予以高度的关注并进行严厉打击。改革开放的前景阶段已过,发展不是唯一的重点,现在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维护和巩固改革成果的重要阶段。腐败已经严重威胁到党中央的领导和改革成果,因此对腐败也是予以致命的打击。对于反腐败,我国逐渐自完善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将权力关进牢笼里。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审议通过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计划》和《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13——2017年)》,表明党中央对反腐败的高度重视和深刻的调查研究,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整体规划、设计。以及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内容也表明党中央对反腐败的态度和为反腐提供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要为法“正名”,提高法律的地位,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为进一步开展反腐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保障。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制度保障,将反腐败制度化、法制化,做到手段创新和效率高效。党中央在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的同时,强化管理和监督机制,时刻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领导干部形成“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思想。从四中全会来猜测,在接下来的一年,党中央对反腐败依旧会采取高压的姿态,反腐败工作将会进入新的发展趋势。从当前中国对权力的深刻认识和约束,完善监督体制,严肃纪律,党内廉政建设和理想信念的教育,以及各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建立,并逐渐建立健全反腐败体系,这为以后反腐败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反腐败的前景是很乐观的。腐败不可能根绝,只能预防和打击,因此腐败问题是会一直存在的。我个人认为,对于腐败要有所取舍,抓大放小,这里的抓大放小并不是说对于小贪腐腐败就放过,而是指对大老虎要严打严抓,对苍蝇要进行惩罚教育。

第6篇: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反腐形势和反腐力度

应用化学01班 李成浩20123200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反腐形势和反腐力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论述。

如何看待当前的反腐形势?我认为还要辩证全面地看待。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消极腐败现象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是水火不相容的。我们党反对腐败的态度是旗帜鲜明的,措施是有力的,成效是明显的,这个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应该说,经过这些年的反腐败斗争,我们首先是反腐倡廉的战略方针逐步成型了,就是我们强调的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这样一个战略方针。另外就是我们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了。我们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同时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还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制度还不够完善,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在短期内还难以消除,这就导致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领域仍然易发、多发。一些腐败案件,特别是高中级干部的腐败案件,影响非常恶劣。还有就是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还有奢侈浪费、挥霍奢侈等问题,人民群众对这些问题还是非常不满意。对我们党解决这些问题充满了期待。

所以,我觉得反腐败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关键还是在于总书记所讲的“常”、“长”二字,一个是经常的常,反腐败要经常抓,一个是长期的长,就是反腐败必须长期抓。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实现我们“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两个一百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这“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在我们中国开展反腐败斗争,有很多我们自己独特的优势。另外,我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反腐倡廉道路。包括我们反腐败的指导思想、方针、工作格局、领导体制、工作机制,还有基本的制度框架,这些都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我想,最重要的还是我们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这是我们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我们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我

应用化学01班 李成浩20123200

们夺取反腐败斗争最根本的力量源泉。所以,我想,只要我们把我们中国的这些特色和优势发挥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取得反腐倡廉的新成效,最终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廉洁政治的奋斗目标,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我们每年查处违纪违法党员干部十几万人,每五年制定一个全面实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各地区各部门反腐败协作配合机制不断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不断加强。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我们一定能够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快地走出腐败易发多发的阶段,我们不但能够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也一定能够建设一个清正廉洁的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廉洁政治的目标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时光如涛荡泥土,我们党需要时间。

第7篇: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经济全球化经过调整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带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七个特点。

(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

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近4%的增速。美国经济稳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额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标不及北欧,次贷危机使美经济优势不断被侵蚀和分解,其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主要西方国家面临工业化以来最强烈的外部竞争。欧亚大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舞台。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欧亚大陆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2%,累积财富总量是美国的一倍,2006年“新欧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时,占世界人口80%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30%。

(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

巨额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和投机,不仅给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害,发达国家也难独善其身。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全球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总额已达14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进一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跃升至330%。“经济金融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

(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未来10年,发展中国家将有7亿人口进入全球劳工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两极分化加剧。资本回报连创新高,劳动回报则越来越低,导致国家间不平等。发达国家主导当前的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国际分工体系,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3/4,经济总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脱贫。在北方阵营,美欧日是国际经济三大支柱,但由于美国奉行经济单边主义,企图垄断国际经济决策,三方经济利益摩擦时有发生。南方阵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诉求和利益关注点发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现象明显,南南合作呈现高度复杂性。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拉美、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贸易

结构多元化。“金砖四国”、“新钻11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继续引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为未来最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影响全球化的发展。按汇率计算,今年,印度、俄罗斯、巴西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晋升世界经济12强。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引资、外汇储备和股市总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跃升四个位次。亚洲国家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1993年的25.5%减少到目前的16.5%。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大。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亚洲内部以及亚洲对非洲的投资。目前,世界外汇储备总额高达5.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发展中国家手中。近来,发展中国家开始将部分外汇储备以“主权财富基金”的形式对外投资,金额可能高达1.5万亿美元,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和跨国并购,有关动向将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五)南北国家有关发展模式的交融与交叉增多,经济领域多边协调渐成趋势,新兴大国加速崛起,经济力量加速“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利用,南北关系呈繁芜交织的状态。俄罗斯迅速复兴和印度加快振兴,打破了冷战后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兴大国崛起的第一梯队。一批发展中国家迈入或走近经济次大国行列,对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及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双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增。“G8(八国集团)+5”成为促进南北对话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国集团)涵盖当前世界上最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南北”代表性,近年来在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等的立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拿大倡议在G20框架内成立“全球首脑论坛”,进一步反映出国际社会加强多边对话协调的趋势。

(六)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趋活跃,自贸区谈判方兴未艾,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力量与传统大国结成经济联盟成为时尚。

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关国家以区域发展为依托,为减缓经济全球化无序冲击而采取的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不悖。这种总体上良性的经贸互动推动了政治上的良性发展,大国重启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国合作框架,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拉美,拉美与中东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均试图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模式加快区域集团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谋求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美国全面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借东扩之机加快区内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拉美两大经济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宣布加快自由贸易谈判,东亚10+3和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亚洲两个支柱性机制深入发展。未来国际经济关系将逐渐由国家之间的较量和竞争转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角逐,围绕全球经贸政策、金融体制的斗争与协调将主要在经济集团之间展开。

(七)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一些资源大国特别是油气资源富集的国家把握了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良机,不仅从中获取巨额收益,同时提升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近年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内瑞拉和阿联酋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个位次。一些石油生产国加强了对国内石油资源的控制,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其石油资源的掌控。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将能源作为国际斗争的主要筹码,公开向美“叫板”。美国目前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70%的石油资源。全球能源战略格局明显向美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场格局方面,俄罗斯影响举足轻重,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战略影响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稳定传统石油来源,并积极拓展新渠道。欧盟等国积极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并寻求能源合作。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和繁荣,各方对能源的依赖将与日俱增。围绕油气资源、运输管道和市场价格等,美、欧、日等大国还将展开激烈的国际能源争夺战。同时,随着新兴发展中大国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及对能源安全的追求,相关能源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打破了发达国家企业在国际能源产业中的垄断地位 。

第8篇:如何认识当前我国海洋维权形势

一、全面理解海洋权益内涵

何谓海洋权益?一般的理解是国家在认识和利用海洋活动中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利益。例如,毗连区管制权、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在他国管辖海域的航行权利、行使公海六大自由的权利以及分享国际海底区域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利益等。严格来说,海洋岛屿主权及领海主权在性质上高于一般的海洋权益。但依据“陆地统领海洋”的原则,海洋岛屿主权是主张岛屿领海等管辖海域及其相关权利的基础。因此,维护岛屿主权一般也被视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任务。

以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为基干的现代海洋法规定了各国在不同海洋区域的权利和义务,是各国主张海洋权益和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依据。但是《联合国海洋公约》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并不排斥、否定一国依据其他国际法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如历史性权利。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并不仅限于维护我岛礁主权和我管辖海域的权益,在其他海域,如他国管辖海域、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我国也享有相关的海洋权益。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依法享有在这些海域通航、资源开发、海洋科学研究、维护海上安全等权利和利益,是完全合法的、正当的。

二、正确认识海洋维权形势

岛屿主权和海洋划界争端,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海洋资源开发争端,在国际海洋事务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世界上存在60多处海洋岛屿主权争端,多数岛屿主权争端均已存在至少数十年。世界上约需划定的海洋边界约400条,目前已经划定的还不到一半。在我周边国家中,没有任何国家完全解决了海上边界问题。从这个角度说,解决岛礁主权、海洋划界和资源开发争端,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

但是,在世界各大国中,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形势最严峻,维权任务最繁重。在我周边海域中,南海是世界上海洋权益争端最复杂的海域。近年来,我国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通道受控制的形势越来越严峻。2012年以来,我国周边海上热点问题此伏彼起。对此,中国采取了系列措施,坚决维护我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国外有人惊呼中国之强硬“超乎预期”,有人将此作为“中国威胁”的新证据。

是中国采取了强硬的立场和措施才导致海洋权益争端加剧、乃至升级吗?不明真相的善意者或罔顾事实的别有用心者似乎觉得这有点道理。但任何站在客观理性立场的公正者都会认识到:中国采取的系列维权措施,基本上是被动反应性的,是对相关国家侵犯我海洋权益的必要的回应和反制。中国从未主动挑起争端,并无意于将争端升级。中国提出并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张已有40余年,但中国的诚意并未得到某些国家的积极回应。在主张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比较克制,并未倚强凌弱。相反,倒是某些国家误判形势,视中国的忍让为软弱,不断加大侵犯我海洋权益的力度。

近年来,中国周边海洋权益争端加剧,这是与某些大国的介入分不开的。域外某些大国的所谓“重返亚洲”,或者“再平衡”战略,让中国周边某些国家似乎看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域外某些大国似真似假的承诺下,在其或强或弱的支持下,周边某些国家加快了争夺海洋权益的步伐。

三、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任务。海洋权益争端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历史缘由、法律发展、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双边关系和国际形势等交织在一起,而且各因素本身也存在程度不等的模糊性和不可预见性。这就决定了应对和处理海洋争端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据形势发展不断优化相关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使我们的政策和措施兼顾到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我们既要关注我国近海、我国管辖海域的维权问题,也要放眼全球,关注我国在公海、大洋、南北极和其他国家管辖海域的权益问题。除了解决当前的迫切问题,也要有长期的规划,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疲于被动应付。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必须“理”与“力”相结合。和平解决海洋争端也必然是一个“说理”的过程。我们必须进行全面的深入的研究,提出系统的历史证据和法理依据,以证明我权利主张的合法性、合理性,赢得国内外的广泛支持。但是,有理并不能自动产生有利的结果,忍让、克制和善意也并不一定能赢得相应的回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还需要不断加强海上力量建设,采取必要的、有力的、有效的反制措施。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不是一场完全的零和博弈。中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不是谋求不正当的海洋霸权,而是充分尊重各国符合国际法原则的正当海洋权益。在岛礁主权和海域划界争议解决前,中国仍需继续推动落实“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共同开发油气资源,合作开发与保护渔业和其他海洋资源。中国与周边国家仍需加强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保护、航行安全、海上生命安全和海上信任措施建立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海洋安全形势

当今世界,海洋已经成为各国联系的纽带,是友好交往和国际安全合作的重要舞台,同时也是重要的利益交织点,海洋安全成为国际关系的一个突出焦点。

受当今时代潮流、世界力量消长、大国战略调整等全球因素影响,我国面临着较为复杂的海洋安全形势,如何构建有效的海洋安全体系,确保我国海洋安全,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海洋利益持续拓展期、国际海洋秩序深入发展期和海洋利益磨合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妥善处理海洋问题关系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战略机遇期,任务艰巨,使命重大。

我国在海洋上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包括南海的120多万平方公里。除了在北部湾南口和越南达成协定,解决了北部湾的划界。在海洋上,从北到南,从黄海、东海到南海,我国目前在海洋上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压力。具体有:第一,海域被瓜分。传统的海域,比如黄海,我们传统渔场被瓜分。第二,岛礁被占领。如南海的岛礁被占领。比如东海的苏岩礁,南海则更多。第三,资源被掠夺。特别是南海地区,1986年后越南凭借从南海攫取的油气资源一举成为石油出口国。包括现在的钓鱼岛争端也是如此,据探测,由于钓鱼岛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且是良好渔场,所以背后包含着资源的掠夺。第四,安全受到了威胁。周边国家从海洋挤压中国,包括调整军事部署和把先进作战兵器投放到我国对面,比如在关岛和冲绳岛.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近海海上安全形势严峻,海洋安全对国家的影响会越来越来大,尤其对国家的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的影响越来越深。过去这几年在海洋方面,我国无论是南海和东海的近海海上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和复杂。“只能说我们是海洋大国,而不是海洋强国”,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这也说明我国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十八大报告“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章节提出,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首度将海洋安全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层级。

对于我国近海安全形势,也有专家称我国近海安全形势严峻,增海洋话语权需先布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副院长王逸舟认为,要增加中国在海洋问题上的话语权,软实力就是要主动规划、谋略和设计,要有先手布局。当然软实力布局还应有硬实力做后盾,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匹配,应该清晰的力行国家海洋战略和力量建设。近年来,中国海监频繁出海护渔和维权、中国海军亚丁湾定期护航,以及中国第一艘航母入列,深海载入技术不断突破,令国人在自豪的同时也多了一份安心。

在海洋安全形式的问题上,解放军代表也声称:军队应该担负起保卫的职责,有效的维护国家安全、主权、领土完整,以便更好地保障我国各方面的和平发展

第9篇: 如何认识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的新阶段。世界经济艰难复苏,风险犹存;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序幕拉开,多极化进程明显加快;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突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并存;主要大国和新兴力量抓紧调整内外政策;中国国际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强,对国际秩序重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关键词】军事 世界经济 国际金融 认识 中国

一、深刻认识全球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但复苏基础不牢,不排除出现新的动荡和反复

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继续在全球经济领域显现。受金融危机拖累,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同步陷入衰退,大多数国家经济均遭受不同程度冲击。在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世界经济出现复苏好转迹象。世界经济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复苏艰难,风险犹存。主要表现在:在虚拟经济领域,全球金融体系结构性缺陷尚未得到根本性治理,新的监管机制和交易规则尚未建立,美国的金融衍生品仍在继续泛滥,这些金融风险有可能引发新一轮金融动荡。总体上看,世界经济好转的基础并不牢固,推动世界经济全面恢复增长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

二、深刻认识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国际体系变革深入推进

国际金融危机使新兴大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消长变化。美国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被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拖累,软硬实力明显受挫。欧盟、日本困难重重。新兴大国虽受一定冲击,但总体上仍能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凭借后发优势,新兴大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新的驱动力和增长点,联合自强意识增强,中俄印、“金砖四国”、发展中五国等合作机制不断发展,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种种弊端,引发国际体系的深刻变革,国际力量消长变化成为国际经济体系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将发达国家5%的份额和3%的投票权转给发展中国家。二十国集团(G20)峰会迅速取代G8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平台。

三、深刻认识“后危机时代”国际竞争的态势,把握各大国对外政策走向

为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各大国加紧调整各自发展战略和对外政策,抢抓战略制高点。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主打“变革”旗帜,对美国对外政策进行冷战结束以来最大幅度调整:重视运用“巧实力”修复美国形象,高度重视经济金融外交,积极推动和主办G20金融峰会,要求各国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与美国协调行动,但在美元地位等问题上坚持既有立场;推行全面兼顾的地缘战略,出台从伊拉克撤军计划以及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新战略;进一步巩固跨大西洋关系,“重启”美俄关系,加强美印合作,取悦伊斯兰世界,调整对伊朗和朝鲜姿态。美国外交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关系中的紧张状态,有利于大国加强沟通协调。但美国战略目标仍是防范遏制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千方百计维护自己一超独霸地位。

俄罗斯对内积极消弭危机影响,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整顿经济秩序,对外致力于加强和改善与各方关系。日本民主党首次上台执政,倡导“友爱外交”,倡建“东亚共同体”。总体上看,大国间维持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框架,同时利益联系更加紧密,合作、协调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四、深刻认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准确把握国际安全形势与地缘政治的

新动向

在传统安全领域,核安全问题在国际议程中的位置显著前移,朝鲜再度核试验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反响,伊朗核问题形势逐步升级。“三股势力”活动猖獗,为祸于我国和周边。阿富汗、巴基斯坦安全形势严峻,塔利班势力卷土重来,美国和北约驻军穷于应对。海洋、极地、外空、网络争夺愈演愈烈。美、俄、英、法等国在削减核武库的同时,纷纷研制和改进战略核武器,以确保核威慑继续有效。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气候变化问题不断升温,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头号焦点问题。甲型流感发展成全球性“大流感”,公共健康安全问题突出。国际粮价暴涨暴跌,危及粮食安全。世界正进入水资源严重短缺时代,水安全问题彰显。

面对全球性挑战,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应对,“同舟共济”成为各方共识,各国积极沟通协作,多边外交空前活跃。同时,各方也从各自利益出发,展开了复杂激烈的斗争。排放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排放权即发展权。

五、深刻认识随着中国日益向世界大国迈进,中国外交越来越活跃

一是大力开展峰会外交,推动国际体系改革进程。中国领导人频繁出席各类多边峰会,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全球和地区性问题和挑战,取得显著成果,有力维护了国家利益,充分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二是全力开展经济外交,服务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推动中国与其他大国、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整体迈上新台阶。中国同欧盟机构和欧洲大国的合作得到加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在日本新政府执政后进一步加强,两国在亚洲地区事务上的合作空间不断扩大。中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深入推进,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合作不断加强。四是大力加强安全、公共、人文等领域外交。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中国积极同西方、穆斯林国家和周边国家沟通对话,赢得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支持。中国坚决打击和遏制“藏独”等势力在国际上进行反华分裂活动,就某些国家领导人会见**的行为进行严正交涉和斗争。

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在吸引全球关注目光的同时,也处于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

外部环境空前复杂、多变,机遇挑战并存。一是金融危机后遗症频仍,我经济发展形势趋于严峻。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涉及我国的贸易摩擦增多。二是全球性挑战直面而来,外交新课题不断增多。既有“绿色新政”、低碳经济、新能源、“无核武世界”等新问题,又有国际体系改革和全球治理等新挑战,既有发展理念和模式之争,又有新经济发展制高点之争。三是周边不稳定因素增加,我地缘政治安全环境堪忧。我周边热点问题四起,大国纷纷插手,牵动地区安全形势。巴基斯坦、缅甸、朝鲜等局势变数增多,美国将反恐重心转向阿富汗,域外大国染指我南海事务,南海问题解决更趋复杂化。

上一篇: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下一篇:墙体砌筑方案最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