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旅游考察报告

2022-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云南旅游考察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云南旅游考察报告

民国云南农田水利基本概况:以《云南省农田水利查勘报告》为中心的考察

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1714207

摘要:《云南省农田水利查勘报告》涵盖了民国时期云南主要的农田水利灌溉区域,反映了這一时期云南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状况,为今天的云南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借鉴,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民国;云南省农田水利查勘报告;农田水利;经济发展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建设事业逐渐提上日程,综观整个国家建设事业,大体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工业,包括各种工业部门的建立,也涉及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铁路,港口建设;二是农业建设,农业建设的重点是农田水利建设,这关系到国家民众能否填饱肚子的问题。为此,国家需要首先统一水利行政,鉴于民国统一之前,水利行政部门繁冗,事务管理交叉重叠,水利行政效率低下,国民政府通过重整水利行政部门,最终形成一个水利部门主管全国水利事业,当时,水利事业主要涉及治理黄河、长江、海河各项水利事务。鉴于黄河改到由山东入海,先前黄河夺淮入海故地土地面积广大,土质丰腴,有识之士即提出整理淮河故地,以期发展农业,国民政府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淮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1929年成立的治淮委员会就是在此种背景之下成立的。该机构在开展具体工作之时,也创办刊物,展示其规划方案和成果,《导淮委员会半年刊》于是诞生。该刊物主要涉及水利治理的技术。水利区域规划方案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淮河流域成为沦陷区,治理淮河工作受到制约,最终停止。治淮委员会的工作也发生了转向,其工作职责以服务抗日救国为目的,工作的区域移至西南,为此,开始了对西南三省,四川、贵州、云南的水利建设的大规模的调查,其中包括对这三个省的农田水利调查,调查结果汇总,最终发表于1939年的《治淮半年刊》的第三期,内容之一,便是《云南省农田水利查勘报告》。

通过对《云南省农田水利查勘报告》内容的分析,可以获得很多重要的信息。按流域来区分,民国云南的农田水利区主要可以分为洱海沿岸,包括宾川县、祥云县,其又分为城壩、云南驿壩、 禾甸壩、乔甸壩。楚雄县、广通县;龙川江流域,包括广通县、楚雄县;南盘江流域,包括沾益县、曲靖县、陆良县、宜良县、罗平县、弥勒县,其又涉及东郊东壩、南郊西壩、中壩、竹园壩、朋普壩;建水县,包括城壩、羊街壩;盘龙江流域,包括开远县;元江流域包括孟子县。这篇报告又分析了各地的交通、地形、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原有种植作物等。以洱海沿岸的宾川为例,该农田水利区的交通,距离祥云县城约三十公里,现无公路,祥云为滇缅公路所经,将来并未滇缅铁路所经,其地形条件自北而南,长约三十五公里,东西宽约三五公里不等,宾川河贯该壩西部,北注金沙江,地势东高于西。土壤条件则是,“土质肥厚,为滇滇省各县所不及,以附宾川河岸者最佳,东山麓稍杂砂砾,有机体亦少。”气候“气温较四川及邻近大理、凤仪、祥云等县皆热,夏季达华氏百度左右,雨量夏秋最多,冬春甚少,三四月春种时期,需水最切。”农作物方面,“主要土产为水稻、糖蔗、棉花。副产为芋头、烟草。旱粮有包谷、高粱、黄豆、荞麦、山芋、花生、芝麻。冬季作物为小麦。”通过对各个农田水利区的已有灌溉亩数进行汇总统计,可以知道1940年代,云南主要农田水利灌溉数量(万亩)约为67万亩,亟待开发灌溉的数量为约为196万亩。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民国云南农天水利欠发达,水利灌溉事业比较落后,从大片未采用灌溉的土地来看,云南农田水利灌溉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云南农田水利灌溉区域集中于有河流经过的高原坝区,地势较为平缓的坝区水利灌溉事业发达。云南农田水利发展深受水患的影响,特别是南盘江上游的沾益、曲靖、陆良、宜良。该报告针对各个农田水利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治理与开发农田水利的方案,如南盘江流域上游疏浚水道,设置水闸,治理水患,同时开发沾益、曲靖、陆良、宜良等地土地的水利灌溉事业,体现了开发与治理并重的思想,这一思想仍然是今天我们水利治理的重要思想。从上可以窥见,这篇查勘报告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值得我们深入去研究分析。

总之,今天的云南农业发展出一个深化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又是全国农田水利改革的试点单位,如何突破水利改革的瓶颈,实现农田水利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从历史上找些参考。《云南省农田水利查勘报告》是一份详实客观的农田水利报告,其中涉及的区域恰恰是今天云南深化农田水利改革的重要区域。参考这些历史资料,推进云南的农田水利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水是生命之源,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对其合理利用,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心武.云南省农田水利查勘报告.导淮半年刊,1939年第3期.

[2]刘晋柽.西南灌溉事业之研究.云南建设公报,1932年第13期.

[3]丘勤寶.云南水利问题.西南边疆,1939年第4期.

[4]丘勤宝.云南灌溉问题.云南建设,1945年第1期.

[5]吴绍墨.云南农田水利事业的检讨.云南建设,1945年第1期.

作者简介:杨天虎(1978),男,辽宁北票人,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经济社会史。

作者:杨天虎

第2篇: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考察报告》的通知

云教函〔2008〕356号

(2008年10月22日)

各州、市教育局:

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教育事业成就显著,在教育改革创新、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得到教育部以及全国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广泛认同。为了有效借鉴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我省基础教育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加快构建云南现代基础教育体系,10月7日至13日,我厅组成由王建颖副厅长带队,部分州市政府分管领导、教育局负责人、基础教育部门负责人、一级完中校长等30人参加的基础教育考察团,赴内蒙古自治区进行考察。现将考察报告印发给你们,供你们学习、借鉴。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内蒙古自治区

基础教育的考察报告

云南省赴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考察团

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教育事业成就显著,在教育改革创新、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得到教育部以及全国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广泛认同。为了有效借鉴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我省基础教育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加快构建云南现代基础教育体系,10月7日至13日,省教育厅组成由王建颖副厅长带队的基础教育考察团赴内蒙古自治区考察,考察团由部分州市政府分管领导、教育局负责人、基础教育部门负责人、一级完中校长共30人组成。考察前,罗崇敏厅长作动员讲话,考察结束后听取了情况汇报并对考察结果应用提出要求,安排王建颖副厅长在全厅干部职工大会介绍内蒙发展基础教育的经验。

考察团先后考察了内蒙古自治区的12所中小学、1所职业高中、1所幼儿园、1所特殊教育学校,还考察了包头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对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详细、深入的学习、考察。

一、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及基础教育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俄罗斯两国接壤,全区东西走向狭长,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2378.5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493.15万人。全区有9市3盟,101个旗县市区(其中有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2007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01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7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953元。

内蒙古资源丰富,素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煤”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能源基地和生态保障线。内蒙古四大支柱产业:农畜产品工业、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

内蒙古现有小学4177所,教学点1113个,初中1087所;小学在校生158.46万人,初中在校生94.14万人。幼儿园1554所,在园幼儿16.18万人(其中学前班11.5万人)。有特殊教育学校30所,弱智辅读校10所;适龄残疾儿童少年8903人,已入学7194人(其中特校就读的2803人,在普校随班就读4391人);有普通高中34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23所。2007年普通高中招生18.58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12.54万人。内蒙古自治区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学生356人,居全国第13位。

二、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重视程度较高

经济快速发展,教育蒸蒸日上。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规模、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教育体系。

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在财政预算安排上优先保证教育经费。同时,还要求各盟市、旗县市区党委、政府切实履行对公共教育投入的责任,确保教育经费向农村牧区、困难学生和民族教育倾斜,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财政今年安排教育经费21.2亿元,比上年增加8.6亿元,增长67.9%,超过自治区教育经费法定增长的要求。自治区财政安排基础教育专款77032万元,比上年增长133%,重点用于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安排职业教育专款8750万元,比上年增长75%,重点用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训和奖助学金;安排高等教育专款32399万元,比上年增长487%,重点用于提高生均定额标准、高校贷款贴息、奖助学金、直属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在春季学期开学之前,自治区财政就将中央和自治区春季义务教育保障经费65607万元下拨,用于公用经费、教科书和贫困家庭学生生活费补助。

以“羊煤土气”创造经济发展神话的鄂尔多斯,其市政府所在地的东胜区2006年的综合经济实力也跨入全国县城经济百强的第25位,财政收入达到55亿元。东胜区明确提出,东胜不能是“经济的巨人,教育的矮子”,仅2007年、2008年东胜区就斥资20亿元用于教育,其中10亿元资金来自民营企业家。本着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开发、同步建设的原则,学校建设严格按照国家一级一类标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为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办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教育快速发展,基础教育优先。在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不动摇,在规划、投入、推进、评价中,确保基础教育在各类教育中优先发展。

基础教育发展,民族教育同步。内蒙古自治区始终把民族教育作为重点,促进民族教育与基础教育同步扩张数量、同步提高质量。根据民族学校的办学特点,积极探索并实行以寄宿制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学校的办学模式,成效显著。目前,全区蒙古语授课小学生每天补助生活费4元,初中生每天补助生活费5元,所需资金全部由自治区财政核拨。多数盟市还实行了对蒙古语授课高中生免学费、补助生活费、发放奖学金,如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从2007年起对农村户籍的高中阶段学生实行同一标准的“两免一补”政策,即每生每学年补助3000元(其中教科书补助500元、学杂费补助2000元、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500元)。对蒙古语授课幼儿园儿童实行生活费补助等优惠政策,确保了少数民族学生在标准化的民族学校里学好、住好、吃好,在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少数民族集中的农牧区幼儿教育主要靠政府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意见》提出的今后三大任务中就明确要求“每个苏木乡镇要办好1所标准化公办中心幼儿园,在继续办好公办幼儿园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民办幼儿园”。

(二)工作思路科学

自治区始终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在确保义务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快速、科学发展。

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自治区结合当地实际,坚持科学规划、实事求是的原则,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如包头市基础教育发展的特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鄂尔多斯市积极推动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乌兰察布市重点进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梯度利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自治区把巩固提高义务教育、促进均衡发展为重中之重,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依法实施义务教育,杜绝青少年文盲的产生,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十一五”末: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按时入学,辍学率控制在规定标准之内,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以下;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55%以上;残疾儿童少年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大体相当。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双语”教学工作有效推进,民族语言授课的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和办学水平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目前自治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走在西部省区前列。

坚定不移、攻坚克难。按照自治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意见》,做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提升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把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作为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旗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将企业划归地方的学校、民办学校以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等统筹考虑,合理调整布局,使学校形成一定规模。

依据自治区规定的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标准,制订计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到2015年使义务教育学校都能达到基本标准。旗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学校建设,加强企业划归地方学校建设,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使辖区内同类学校办学条件、经费投入、人员配备大致均衡。鼓励有条件的盟市制定高于自治区规定的办学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政策措施重实施,队伍建设有实招

内蒙古自治区为了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在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教育投入政策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需将土地出让金的15%~20%用于教育;每出一吨煤需提取一元钱投入教育(原煤年产量近3亿吨)。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一是通过推行教职工聘用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新教师的补充腾出空间,主要形式有离岗休养、提前退休、分流转岗等。乌兰察布市通过允许办理提前退休、坐休手续,或转岗从事后勤服务等,几年来共腾出岗位3000多个,通过考试招聘新教师2600多人。

二是对新招聘的教师凡进必考,特别是中学教师,绝大部分学校都提出主要招聘对象是北师大、华东师大、陕西师大、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的毕业生。

三是推行选拔和认定骨干教师制度,除给予低职高聘,优先给予参加国内外研修,优先提供经费、资料和仪器设备等工作条件,优先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等外,还通过考核,每人每月给予300~600元不等的补贴。

四是给予班主任、农村教师特殊补贴。自治区政府规定,班主任津贴除国家规定外,中学教师每月300元,小学(幼儿园)教师每月240元。同时抓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年自治区列60万元专款,开展班主任培训工作。各级财政都拨出专款用于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如准格尔旗每年单列3000万元,用于提高全旗教师待遇。为鼓励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设立“农村教师工作专项补贴”每月给予200~300元不等的工作补贴。

(四)区域教育发展各有特点

包头市普通高中发展没有仅仅停留在迁移整合等简单的形式上,而是按照“一、二、三、四”的城镇集群发展模式即“一百亩土地、二百名教师、三千名学生、四万平方米建筑”的原则,将布局结构调整与形成合理的功能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城镇集群模式推动布局结构调整。对普通高中教育学校功能层次进行合理定位,在功能结构方面形成了三个层次,即面向全市招生的学校、面向本地区招生的学校和面向具有特殊需求群体招生的学校(主要是民办普通高中)。包头市在快速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的同时,始终坚持“三控、三不、三保障”原则(控制全市招生总量、控制学校办学规模、控制班容量;不办“校中校”、不建贵族学校、不搞奢华项目;保障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障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

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把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1999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战略地位。2005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提高了民族中小学教师待遇,实行专任教师工资浮动制度,按照专业技术职务给予每人每月100元至250元的补贴;民族中小学公用经费在自治区规定标准基础上再增加50%;市、旗区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补助金;提高民族中小学寄宿生助学金标准,小学每生每月80元、中学每生每月160元,达拉特旗每生每月150元,伊金霍洛旗小学每生每月120元,中学每生每月150元,超过规定标准;民族幼儿园少数民族幼儿每生每月补助20元,特别是伊金霍洛旗每生每月补助50元,准格尔旗每生每月40元;对考入高等院校的民族学生一次性奖励1000至2000元。为进一步提高民族教育发展水平,市、旗区财政从2007年起每年投入近1000万元,在自治区率先对蒙语授课高中阶段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免学费、住宿费,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有效保证了高中阶段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2001年以来,全市投入2800万元用于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市所有苏木乡镇中心校以上民族学校建成了地面卫星接收系统,所有民族中小学都配备了计算机,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旗政府所在地民族学校在全市中小学率先实现“班班通”,全市民族学校生机比达15∶1、师机比达3∶1。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2年,全市每个苏木办好1所标准化公办民族中心幼儿园;逐步将义务教育阶段蒙古族中小学校全部集中到旗人民政府所在地举办;全市民族中小学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以上;全面普及蒙语授课学前3年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民族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12年免费民族教育。

乌兰察布市是一个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水平低的欠发达地区,全市11个旗县市中,有6个国家或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普九”水平低。市委、市政府不等不靠,借助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工程和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的机遇,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按照危房改造、学校布局调整和“两基”达标及巩固提高三位一体,统筹规划,一次性奠定全市基础教育新格局的整体思路。本着“集中力量办大事,握紧拳头保重点”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2.9亿元用于中小学校舍建设。按照一次性规划,二年完工,分年还债的要求,用两年时间一次性完成50多万平方米的校舍建设。市委、市政府结合全市学校点多面广、布局分散、复式班多的实际,制定下发了《乌兰察布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坚持大集中、大收缩的原则,在全市大范围内对学校布局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审定,确定了“收缩农村牧区办学规模,扩大城镇中小学规模,形成小学以城镇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为主,村办小学和教学点为补充,初中以城镇初中为主,乡镇联办寄宿制初中为补充,高中全部集中在旗县所在地以上城镇”的布局调整思路。坚持把学校布局调整与校舍建设、危房改造和“两基”攻坚有机地结合;坚持把学校布局调整与减轻农村牧民负担结合;坚持布局调整和防流控辍相结合;坚持布局调整和后勤服务保障相结合。经过大规模的布局调整,全市小学由2003年的680所调整到269所,教学点由1523个调整到221个,初中由179所调整为61所。目前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中小学246所,占中小学校总数的76.9%,寄宿学生人数达到8.4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37.4%,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创造了条件。

(五)办学特色鲜明

自治区鼓励各地及学校办学形成特色,教育评价强调在规范基础上,尊重特色。为提高质量,发展特色,自治区政府把重点放在扩大优质高中规模,开展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活动。目前,自治区已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40所,这些高中都有重点示范项目,从而引导全自治区普通高中提高教育质量,形成自己的特色。包头一中珍视深厚的文化积淀,坚持敦品励学、育人为本、面向未来、服务大众的办学方向,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培育特长的办学思想,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包头九中的第二课堂效果显著,硕果累累,以科技小发明最为突出,曾获国际银奖1枚、国家金奖4枚、自治区一等奖12人,社会知名度日益提高。呼和浩特十六中是“全国群体活动先进单位”,以实用英语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成绩尤为突出。

(六)学校精细化管理

为加强对学校的管理,自治区政府还重点开展了学校管理先进县的创建活动,制定了学校管理先进县的评估标准。自治区根据盟市初评合格后,组织评估组进行评估,达到标准后,给予学校管理先进县的称号并给予奖励。在自治区所辖的9市3盟,101个旗县中,已有9个旗县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学校管理先进县称号。内蒙古各级政府的宏观管理,为学校的具体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学校准确地把握时代对教育工作的全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加强学校管理,从严要求,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七)工作绩效显著

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全区适龄儿童少年基本做到全部入学,小学基本没有辍学现象,初中辍学率控制到1%以下,初中三年保留率为95.6%。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80.8%。近年来实施“金钥匙视障教育工程”,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要形式的视障教育格局,推动了特殊教育的发展。自治区对扫盲工作十分重视,每年下达扫盲任务,下拨扫盲经费(每年200万元),免费提供扫盲教材,创建无文盲乡镇(苏木)。全区青壮年非文盲率下降到2.7%。2007年,在自治区60年大庆之前,顺利通过“两基”国检。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结合国家西部地区几项教育工程的实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与2000年比较,小学校数减少5970所,教学点减少5186个,初中减少512所。“盟市办高中、旗县办初中、苏木乡镇办小学、村办幼儿园”的四级办学格局在全区已经基本形成。随着义务教育规模逐步扩大,自治区明确提出了标准化办班的要求,为标准化学校建设奠定了基础。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了全覆盖。一是普及程度高,所到学校都按规定配备了相应的设施设备;二是设备配置档次高;三是管理制度健全,措施具体;四是建立了“三个平台”,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支持平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培训平台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科研平台。

三、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启示

考察结束后,考察团成员认真总结学习、交流吸收内蒙古发展基础教育的经验,大家一致认为这次考察学到了经验、看到了差距、提高了认识、增大了压力、增强了使命感。收获大、启示多,主要有:

(一)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为先导,高位推动基础教育强势发展、优质发展、科学发展。

(二)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必须以体制创新、机制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和内部管理及运行机制改革,创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基础教育的管理机制,激活以政府办学为主、多元办学的投融资机制,开发优势资源教育费附加或教育补偿金的政策及其保障机制,全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整合优化学校管理及评价资源的机制,规范基础教育学校办学行为的机制。

(三)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必须强化现代学校管理,以人本化为基本的价值取向,通过强化基础性、常规性管理要求的落实,系统性、全程性管理方式的运行,规范化、精细化、特色化管理的实施,促进区域及学校管理水平的全方位提升,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四)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必须切实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以大爱的情怀,建设一支善于谋划、敢于创新、善于管理、勤于指导的教育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一支有主见、有思路、有个性的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一支品德高尚、情操高洁、境界高远的教师队伍。

(五)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必须进一步提高领导基础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增强领导的教育意识,开拓领导教育的科学思路,寻找领导教育的科学方法,使教育成为各级各部门领导挥之不去的情怀。

四、借鉴内蒙经验,加快改革发展

(一)科学谋划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大计

全省基础教育正处在事业发展、改革深化的关键时期,需要与时俱进地谋划近期、中期、远期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和保障措施。近期重点是完成“两基”攻坚任务,通过国家“两基”评估验收;中期重点是全面巩固“两基”成果,分类指导、分类要求,加快“普九”向前、向后延伸年限;远期重点是全面实现高水平、高质量“两基”,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普及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提高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的保障水平

基础教育的持续、快速、均衡发展,需要健全的经费保障机制为支撑。提高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水平,一是要依法保障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体现基础教育的公益性质;二是要进一步落实好支持、发展民办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同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优质学校,满足社会及各族群众对教育的特殊需求;三是开发、出台房地产、水电、有色金属、旅游、“两烟”等优势资源及产业教育补偿费的相关政策,拓宽地方教育费附加渠道和品种;四是规范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和使用。

(三)推进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必须把标准化建设作为最基本的手段。一是全力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为全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二是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中小学办学条件相对均衡;三是提升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水平,坚持建管结合、管用并重的原则,搭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运用、教师培训、学科教学三个支撑平台,实现基础教育资源共享。

(四)创新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基础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主线。一是要健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现分级办学、各负其责举办义务教育的办学格局;二是构建以县乡两级为主举办示范幼儿园、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办园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三是建立分级办学、以州县两级为主、强势企业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办学的基本格局;四是深化“三制”改革,广泛调动校长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活力;五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效益等各个环节的评价制度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教育评价体系。

(五)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效益

促进云南基础教育科学发展,必须把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一是要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实现最大程度的集中办学,向“中学办在县城及以上,小学办在乡镇,幼儿园办在村”的目标迈进;二是进一步加大现有资源的整合力度,尽可能减少资源配置上的重复和浪费;三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及相关工作的基础上,适时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四是全方位加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三支队伍”建设,实现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校长办学的特色化和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化。

◇责任编辑王世赋◇

第3篇:中国学术生态考察报告

基金项目:本文为李士金教授指导的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2014届毕业生石涛同学学士学位论文,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

[

一、学术生态细节考察缘起:从封建社会到现代中国学术生态一瞥

中国的学术生态环境历来复杂,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时代敢于讲真话的不说罕见,倘若真有那勇敢无比的讲了,必死无疑。文字狱是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历史问题。一般人写文章都歌功颂德,尤其是写进士考试的八股文更是以代圣贤立言的名义倡导帝王独裁,宣传独裁的好处。比如明太祖时代的进士黄子澄写的八股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云:“治道隆于一世,政柄统于一人。” 1这是破题,最后说:“信乎,非天下有道之世,孰能为此哉!” 2这是大结,中间承题、起讲直到中股、后股,都是反复陈说“政柄统于一人”之重要意义,所谓“天开日朗,万国仰一人”,“一生杀,一予夺”,“皆仰一王之制度”是也。说来说去毫无新意,只是个“天下之尊,实无二上”的意思。

封建帝制被推翻后,新文化运动彻底抛弃了这些陈词滥调,不但语言现代化口语化了,思想内容也焕然一新,所以中國学术生态在1911年以后到1949年期间呈现出万象更新的局面,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包括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典籍的出版,都取得重大成果。这个时期许多研究者功底深厚,学贯中西,在哲学、文学、历史、宗教、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可观的成果,奠定了现代学术研究的坚实基础。如果我们联系这几十年人民还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学者的生活并不安定,那就更加惊叹他们的研究成果了。何以如此?只是因为那时候没有统一的权威的政府,又是从帝制推翻的兴奋中走来,学者没有受到专制的压迫,精神相对自由。那时候的精英知识分子,可以各行其是,各论其非。李大钊可以信仰马克思主义,胡适可以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鲁迅可以做左翼作家的表率,林语堂则可以写自己闲适的小品文,甚至在抗战时期,他都可以悠然自得,把香烟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3 。

从1949年到1978年近30年的时间,中国学术生态进入十分单调的局面,从1978年到1980年代末期,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文章和著述,这是值得关注的中国学术思潮。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以扭曲的形式影响社会各界,教育学术亦渐渐发生变化,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教育学术管理更使得学术生态环境发生极大变化,大跃进式的论文发表,导致新的八股文的产生。

2006年朱子文学研究论文仍然体现出这样一个特色:以前研究得多的议题论文数量最多。比如朱子诗学,从古至今研究者最多,研究成果最多,本年仍然是数量最多的。这从具体发表的论文可一目了然。朱子是大思想家,其诗经学博大精深,要真正理解诚非易事4,但若是态度认真,谦虚谨慎,把前贤的思想加以普及传播,还是很有意义的。从现实生活之文章文学之复杂性而论,朱子正是“重道轻文”的理学家5!有些学者立论错误,如《朱熹文学思想述论》中便反复论述朱子重视三苏文章风格的“雄健”“雄浑”6,不可说“未能给予足够的注意”。学者立论不可不慎,不能因为自己不了解学界的研究状况即以为某一个方面,某一个点未被研究和重视。

二、从2006年朱子文学研究论文摘要考察中国学术生态细节

大量的泡沫论文导致人们真假难辨,学术批评又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尤其在中国社会,得罪人的事情很少人愿意去做。这样的社会心理背景加重了中国学术生态的危机,使得越来越多的水文可以冠冕堂皇地获得自己的声誉和好处。

王倩的《也谈朱熹“诗教”旨趣》摘要:

从教育学的立场来说,朱熹“诗教”的核心目标在于“导性情之正”; 实施的具体途径,则是根据诗歌的特点令受教育者在《诗经》的阅读和学习中感发志意,将正性情内化为自觉的言行规范和精神追求。7

只要功夫扎实,即使是老话题,亦可谈论,让读者受到一定启发,即使是重复的意思,但仍然有传播圣贤之道的功劳和价值。

李智会的《从〈诗集传〉看朱熹之妇女观》一文摘要:

《诗集传》是朱熹对《诗经》的注释, 其中贯穿着他的“劝善惩恶”的诗教观,而其劝善惩恶之对象尤其针对女性。通过他在《詩集传》中对妇女的或褒或刺,朱熹阐明了他的妇女观: 女性美的评判标准在于有德、重理、务家;妇女的地位应该低于男子; 妇女应遵从的道德规范是贞静纯一、不嫉妒、守礼守节。这些观念与他所倡导的“明天理, 灭人欲”的理学思想是密切相关的。8

所云“其劝善惩恶之对象尤其针对女性”,误解歪曲了圣贤思想,劝善惩恶怎么能“尤其针对女性”呢?文理不通,却自以为是,男女固然要讲平等,但那是追求道德人格的平等,而不是说男女什么都一样,男女不同乃是天然如此,其可强求乎!这样的文章往往是综合二手资料的凑合物,对于学术生态环境之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耿纪平的《朱熹〈诗集传〉征引宋人〈诗〉说考论》摘要:

在朱熹以前, 宋人《诗经》学著述, 无虑数十百家, 然见存者少而散佚者多, 其尚为人道及者尤稀。朱熹《诗集传》固为宋人《诗经》学之翘楚,今人屡喜称道其书。朱氏于《诗》 学勇于反古, 创获颇多, 而《集传》引本朝人《诗》说则有二十余家,可知朱子非不重视学术传统者。然此书所引宋人之《诗》说究出何种著述, 其传播、 存佚, 以对朱氏之引述目的如何认识与评价诸问题,皆探讨《诗经》学史与读《诗集传》者所不可忽视。9

这样的文字具体切实有根有据,让我们知道朱子的《诗集传》征引宋人《诗》说有二十余家,可见朱子对于前人研究成果的高度重视。其实朱子多次对学生说他研究《诗经》,几十家注都包在肚里,深思熟虑,选择审慎,精益求精10。但具体情况如何一般人并不清楚,本文对此加以考证论述,当然具有学术意义。

张进的《朱熹与苏轼出处态度之比较》摘要:

朱熹曾激烈地批评过苏轼,但他接受与认同苏轼对于士君子出处问题的论述,其人生履践也与苏轼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表现在:他们都具有狷介之个性与独立之人格,关注个体的自由自主,而本无意于仕宦;又不忘社会责任,出而从仕后,忠君忧国,直言敢谏,勤政爱民,惠民一方;内心既充满矛盾,渴望归隐与闲适;但又能坦然面对政治打击,独立不惧,气节不改。而相异之处,则主要为政治境遇的不同与事业追求的不同。他们的出处态度,兼顾个人与社会,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对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矛盾的清醒思考,显示了他们作为哲人的睿智深邃与人格魅力。11

前人写过关于朱子与东坡比较的文章,但具体论二者出处态度则罕见,所以本文论题之学术价值可观无疑。严格地讲这不属于朱子文学研究的范围,但有助于理解朱子的思想人格,理解他对于苏轼文学的批评,进而理解他的文学思想。不过,本文与王倩之文类似,有些语言似是而非,存在不少问题,如云朱熹、苏轼的“人生履践”惊人相似,表现在“都具有狷介之个性与独立之人格,关注个体的自由自主,而本无意于仕宦”云云,都是一些大而空的话,并不符合二人的生平实际情况,比如朱熹与苏轼对“个体的自由自主”的态度差异很大,为人处世的“履践”情况也有很大不同,本文作者却高谈阔论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显示作者并未真正研究过朱子的生平学术。

张进《论朱熹尚“雄健”的审美观》摘要: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有“朱文公论诗”一节,所录朱熹论诗推宗陶、 柳之诗, 尚真澹自然。近年来学术界对朱熹平淡美理想, 亦有较多的关注和研究。而对朱熹尚“雄健”的审美观,则未能给予足够的注意。其实“ 雄健”与“平淡”,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构成了朱熹的审美理想与批评标准,体现了其作为理学大师与文学批评大家的不凡气度与卓越识见。本文着重论述朱熹尚“雄健”的审美观, 并对其成因及意义作一些探讨。12

本文着重论述朱熹尚“雄健”的审美观, 并对其成因及意义作一些探讨。学界早就有朱子很重视雄健的论述13,此文说学界不够重视不妥。但本文若能真正从原著资料出发,实实在在地专门论述这个问题,则不无意义。

郝桂敏《试论朱熹〈诗集传〉对诗旨的说解》摘要:

朱熹用了50余年的时间注释《 诗经》,主要是因为他解释《诗经》诗旨时思想是充满矛盾的。朱熹既想从文学角度解《诗》,又不能摆脱《小序》的政教说和宋代理学思想的影响。由于朱熹从多维角度看待《诗经》,《诗集传》的诗旨便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14

从上述文字可见作者对于朱子《诗集传》不可能有深切的理解,圣贤立言均是为整个社会人民利益着想,“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15,朱子阐释《诗经》目的明确,怎可说是“充满矛盾”呢!朱子本人就是理学家,以追求社会理想为己任,为何要摆脱宋代理学家之影响?从文学角度解《诗》难道必然与为社会政治服务矛盾?这样的论文代表一种自高自大的学术研究心态,一知半解便高谈阔论,其实文不对题,多为凑合影响之词也。

俞樟华、林怡《尽涤旧说 诗意方活——论朱熹的散传》摘要:

朱熹是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对于他思想及作品的研究层出不穷, 但尚无人涉足散传的专题研究。本文立足于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总结了朱熹散传创作在篇幅、人物和选材上的特色, 并试图揭示出其创作中出现的写作体例变化和思想强化的原因。16

从上文可知,本文在朱熹文学创作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这其实并非要作者有什么惊人的智慧和天才,只要认真严谨做学问,找出前人没有讨论研究的某一方面,阅读原著,搜集资料,细心考察,深入分析,总是能够获得新的成果。然而,这毕竟要花费不少时日,并非凑合前人成果、词语翻新的论文可比,所以,许多论文作者都不愿做这样扎实功夫,于是学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甚至出现了劣币淘汰良币之现象。你花费几年功夫才写出一篇两篇文章,他几天或者个把月就可以凑合出来两篇所谓论文,时间精力成本很低,正合乎科研量化管理的体制要求,其结果是这些论文作者耀武扬威,掌握了更多的行政资源和学术资源。

李士金的《朱熹〈诗集传·国风〉思想研究的深刻政治意蕴》摘要:

朱熹《诗集传·国风》的思想研究体现出深刻的政治意蕴。朱熹认为,只有圣贤之道的德化、仁政才能感召人民、化育万类,使天人和谐一致,使人人团结奋斗,追求人类社会的最大的整体利益。这也是朱熹在《诗集传·国风》思想研究中一再强调和深入分析的圣賢政治之根本原则。17

圣贤思想目的乃是为国家民族社会人民长治久安服务,这从朱子的著述字里行间可一目了然,然而,后世研究者却往往视而不见。本文对此加以揭示阐释,传承圣贤思想精髓,以期提高整体社会管理水平,体现作者“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18的仁人志士之心。

從以上考察和分析可知,在学术生态复杂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具体的研究者所体现之学术研究质量差异很大,但由于缺乏正常的学术批评,真假优劣实难辨别,大量的劣质产品继续涌现,增加了学术生态的混乱状况,使得学术论文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前瞻性的指导意义,大众往往远离学术论文,学术杂志的生存完全靠行政性的拨款支助,也使得很有价值的可读性强的论文无法及时发表,社会良知被故作高深实则浅陋庸俗新八股论文之滚滚洪流所淹没,此决非国家民族人民之福也。

参考文献:

[1] 章明寿著《古代文学类谈》,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2]章明寿著《古代文学类谈》,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3]林语堂《秋天的况味》,周建忠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27页。

[4]参见李士金著《朱熹文学思想述论》第一章《朱熹的诗经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78-108 页。

[5]参见李士金著《朱熹文学思想述论》《朱熹关于文道关系的论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275-283页。

[6]参见李士金著《朱熹文学思想述论》《朱熹论三苏的创作》,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237-248页。

[7]王倩《也谈朱熹“诗教”旨趣》,《晋中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8]李智会《从〈诗集传〉看朱熹之妇女观》,《文史博览》,2006年第2期。

[9]耿纪平《朱熹〈诗集传〉征引宋人〈诗〉说考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

[10]参见《朱子语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767页。

[11]张进《朱熹与苏轼出处态度之比较》,福建论坛,2006年第4期。

[12]张进《论朱熹尚“雄健”的审美观》,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13]参见李士金著《朱熹文学思想述论》《朱熹论三苏的创作》,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237-248页。

[14]郝桂敏《试论朱熹〈诗集传〉对诗旨的说解》,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5]参见李士金著《程朱言论精神分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16]俞樟华、林怡《尽涤旧说 诗意方活——论朱熹的散传》,《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7]李士金《朱熹〈诗集传·国风〉思想研究的深刻政治意蕴》,《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18]李士金著《圣贤传统与文化传承》,《朱一玄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作者:石涛 李士金

第4篇:云南旅游考察报告

作者:阆中市文化和旅游局 文章来源:四川旅游政务网 点击数:910 更新时间:2011-08-30 09:01:20

阆中市文化和旅游局

一、基本情况

考察团全体人员先后考察了昆明路南石林、七彩云南、大理古城、洱海、蝴蝶泉、天龙八部影视城、黑龙潭公园、丽江古城、束河古镇、东巴大峡谷等著名景区(点),观看了《丽水金沙》、白族三道茶等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和当地一些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部分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了交流,受益匪浅。

二、五点感受

一是产业地位显著。旅游业对云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巨大。按对GDP的贡献,云南第一大产业是烟草及加工业,第二大产业就是旅游服务业。以丽江市为例,2010年,共接待游客909.9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2.46亿元,相对全市GDP的比重为78.3%,旅游直接间接从业人数为25万人。

二是产业体系完善。云南旅游产业化已具规模,吃、住、行、游、购、娱、信息等产业要素完备,功能健全,完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重点旅游城市功能综合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健全,高效便捷;旅游重点区域的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畅通无阻,大理至昆明有旅游专线铁路,丽江机场正在进行国际机场改造;景区功能配套较为完善,绿化、净化、美化到位。如丽江有5A级景区两个,古城区辖区内就有星级宾馆酒店146家,其中五星级4家,四星级16家,三星级46家,二星级62家,一星级18家;非星级宾馆、酒店、客栈、招待所953家,其中特色等级50家;旅游购物店30家;旅行社27家;导游3000多名。

三是文化特色鲜明。在大理、丽江、昆明,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山、水、物、人、歌、舞等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白族漂亮的民居建筑群,大理洱海游船上的白族三道茶表演,丽江古城《丽水金沙》文艺演出节目,令人印象深刻。

四是品牌优势突出。云南充分发挥“奇山异水,民族风情”的优势,着力创建世界旅游胜地。昆明成功打造了“七彩云南”的品牌,成为云南唯一一个以购物为主要内容的3A级旅游景区;大理突出白族风情,打造“风花雪月地,山色水光城”的品牌和形象;丽江则突出纳西族风情,系统展示东巴文化、摩梭风情,塑造“世界遗产保护地”的形象。旅游已成为他们对外交流、招商引资的重要名片。

五是旅游商品丰富。云南把旅游购物纳入了旅游线路,昆明、大理、丽江等地都形成了旅游商品开发、加工、生产、

销售与旅游线路一条龙,茶叶、药材、珠宝首饰、各种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其中缅甸玉器、云南药材、普洱茶、云烟、银器工艺品等是游客购买的热点。

三、三个启示

同本次考察的三个优秀旅游城市相比,昆明及其石林与阆中及其古城资源类型不同、品级不同,不具可比性;但同大理、和丽江相比,阆中旅游还是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的,主要在于阆中古城比大理古城更有品位,历史文化积淀远远胜过丽江,特别是阆中古城有重庆、西安、成都三个特大旅游目的地城市作为客源依托,这是我们真正的最大的比较优势,也是我们在未来10年内赶上或超过这两个旅游名城的凭借。当前,我市旅游正在向其成熟期迈进,如日中天的云南旅游对阆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启示之一,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的力度

云南是全国较早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地区,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大胆探索“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参与、企业运作”的发展模式,经过数十年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云南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我市旅游在“十一五”期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资源保护、环境优化、氛围营造、功能配套和产业培育方面同丽江古城比差距明显,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应该在规划质量、建设管理、产业政策上下足功夫,优化产业机构,积极支持优势产业发展,扩大旅游产业的规模和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质量。

启示之二,大力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共荣发展

云南把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全省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来抓,旅游以文化提升内涵和品位,文化以旅游展示特质和底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了双赢。昆明的《映象云南》、大理的《蝴蝶之梦》、丽江的《丽水金沙》等一批地方特色浓郁的文化旅游精品节目,给我们感触最深的是,有银都之称的水乡新华村,几年前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银匠艺人还靠走乡串户打制银器饰品为生,自从被国家文化部、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和云南省政府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中国民俗文化村”和“云南十大名镇” 之后,云南省政府从资金、政策、项目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景区现已发展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商务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阆中古城历史厚重,拥有风水、春节、科举、三国等文化资源,还有皮影、巴象鼓舞国家级、省级非物质遗产,应结合自身特色,做好精品文艺节目打造、文化产业园建设工作。

启示之三,积极推进线路统筹和旅游商品开发工作

旅游购物是旅游六大要素中消费最大也是最有潜力可挖的一项。云南旅游购物的成功原因有两个,一是旅游产品丰富,二是在于线路统筹的成功。跟过去的十年相比,云南主要旅游线路一成不变、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成不变、旅游商品种类基本上一成不变,但这却是云南旅游购物占旅游总收入三分之一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交通区位改善后,我市应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加强与九寨、峨乐、都江堰等旅游发达地区的合作,力争成为省内精品线路重要节点。同时,要加快

我市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构筑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旅游商品发展平台;加快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的开发和引进,把旅游工艺品和开发与地方特色和民间特色相结合,逐步推出开发质优、款新、富有创意的旅游工艺品;分期分批建立一批4A级以上旅游定点购物商场,并通过旅游线路的包装把定点购物纳入游程计划。

第5篇:云南旅游考察报告

赴云南考察报告

BY YAOY 2014年12月10日

1

赴云南考察学习报告

2014年11月20日至25日,院内组织为期6天的考察。在整个考察活动中,自己在饱览了云南这片大好河山的同时学习了他们发展旅游、城市规划的种种,实在是一次难得的心灵升华之旅。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基本情况

此次旅游考察先后赴云南省省会昆明市、石林、大理古城、丽江、昆明世博园等多个地方。实地考察了昆明民俗村、石林风景区、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苍山洱海、等10余个景区景点,期间观看了多种精彩文化旅游节目。从中领略到云南这一片古老、壮丽的红土高原的崇山峻岭间江河纵横和物种的丰富。充分体会了少数民族所特有民族民俗文化和人文资源,直观地感受到云南作为祖国的边疆省份在立足省情,发挥优势,加快发展中呈现出的勃勃生机,感触颇深,启发良多。

2

二、云南发展旅游产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云南各地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云南旅游加快发展的过程就是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互为平台、相互促进的过程。

(一)不断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全方位提升旅游品味。在云南考察期间,无论是进入景区景点,还是走到城市乡村,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节庆旅游活动始终是云南旅游的主轴。云南各地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整理和开发利用民族歌舞、历史遗迹、民俗民风、名人地理、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民间工艺品等各种形态的文化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较好地适应了旅游需求从单纯注重观光旅游向注重民俗文化体验的转变。

3

(二)统筹规划,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和谐发展。在发展旅游产业时,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巨大促进作用,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驱动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各地都十分重视运用旅游产业搭建起来的巨大市场平台,高起点地开拓特色文化消费市场。我们考察所到地区在规划、布局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时,都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准确进行产业定位,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丽江市提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确定了文化和旅游的支柱产业地位,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良好的决策和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强化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监督检

4

查、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职能,形成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联动机制。昆明提出打好生态、文化、民族风情“三张牌”,加强对各类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充分展示昆明旅游的魅力。

(三)广泛开辟渠道,大力促销文化旅游产品。我们每到一地,首先进入视野的是景区景点、文艺表演的大型宣传广告。各地制作的宣传册、光碟等宣传品精美别致,各种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琳琅满目。各旅游城市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

(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以精品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云南各地坚持实施精品战略,加快文化旅游精品项目的培育和建设。推出了大理古城、丽江古城、云南民族村等文化旅游品牌,塑造了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风情等人文资源品牌,倾力打造的大型民族歌舞晚会和大型实景演出等气势

5

宏大、让人震撼,均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热点和卖点。

(五)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云南各地十分重视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用好本土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和加强学习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云南少数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民间人才济济。云南的旅游服务人员总体素质也比较高。考察团所到的导游人员都能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景区景点和经济社会各方面情况介绍得头头是道,而且待人热情,大方得体,让人对云南留下美好印象。

三、收获和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突出、亮点明显,使我们很受教育和启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学经验,找差距;学精神,找不足;学特色,找目标。学经验,就是要学习他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

6

政为民,服务人民群众,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的经验,学习他们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经验,学习他们团结奋斗、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学精神,就是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精神,学习他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精神,学习他们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精神。学特色,就是学习他们想问题办事情实事求是、从本地实际出发,学习他们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学习他们坚持富生富民相结合、选准发展路子。通过赴云南学习考察,对大力发展旅游业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云南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对我们发展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业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

第6篇:云南旅游业考察报告

2006年6月下旬,绍兴市旅游考察团前往云南考察旅游业发展情况。所到之处的旅游业发展经验,特别是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行业管理,给我们许多启示。

一、富有特色的昆明旅游行业协会

昆明旅游业最值得一提的是旅游行业协会。1998年以来,昆明成立了8个专业独立法人协会:饭店业协会、旅行社协会、旅游车辆协会、旅游餐饮协会、导游协会、旅游购物协会、景区协会和营销协会,协会呈现4个特点。

1、社会化。每个协会一般下设秘书处,有专门组织机构,内部职位均由企业人士担任,如昆明旅游联合营销协会,由93家旅行社以平等自愿原则联合成立。协会以诚信为本,为营销昆明、宣传云南探索新路,积极开拓市场;联合采购旅游产品,降低经营成本,增加企业效益;加强与国内外旅行商的交流合作;规范旅行社经营行为,维护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专业化。昆明市导游协会拥有会员1700余名,能在政府有关会议上探讨行业发展问题,反映导游人员的想法和需求,并定期举办“对话”活动,邀请政府领导和导游代表参加,针对行业中普遍存在的和有争议的问题以及政府即将制定的有关管理办法交流意见。协会还为非旅行社专职导游人员代办申请《导游证》、《等级证》、IC卡等,为其建立个人档案,组建导游服务质量监督队,通过各类途径倡导行业自律。开办“导游会馆”,组建艺术团、篮球队、足球队等。

3、经常化。如昆明导游协会定期不定期的举办专业知识和技能讲座、经验交流会、节庆联谊、技能比赛等活动,举办导游人员供需见面会。调解导游与旅行社之间的纠纷;为会员提供代办保险等各类服务,与律师事务所联合设立“法律咨询服务中心”,在省市旅游局、质监所的帮助下,维护会员合法权益。昆明市旅行社协会,对内制定行业公约,加强行业自律;对外积极维护全行业合法权益,组织会员单位参加各种宣传促销活动,开展各种业务培训和咨询服务,为企业创建沟通平台。

4、特色化。昆明有旅游车1500多辆,昆明旅游车辆协会有30多家旅游汽车公司。旅游汽车抗风险基金全部来自会员单位“贡献”的旅游车身,由昆明市交通旅游广告公司负责开发,车身广告租金全部用于旅游车的风险救济。协会每年抗风险基金达到1000万元左右,基金用于为旅游车辆购买足额的座位险、第三责任险,在事故发生后立即交付善后款、解决各方争执,及时保护旅游汽车公司、旅行社的利益;抗风险基金由市政府、市旅游局和旅游汽车协会三方负责监管。

值得关注的是,昆明旅游行业协会的最大作用是解决行业间的恶性削价竞争。昆明按照“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协会组织,行业自律,企业参与”的思路,于2003年由几个行业协会入股成立昆明旅游商务结算管理公司,担任“中心结算帐户”管理者的角色。通过集中支付、统一结算,饭店及时拿到了属于自己的钱,有效解决了旅游行业之间的三角债问题。随后,昆明饭店行业自律监督中心应运而生,以行业自律的创新手段为饭店行业和饭店企业的健康有序竞争和诚信服务提供保障,对饭店企业遵守行业规范和自律公约进行服务和监督检查,发挥联系政府与企业、行业协会与企业的纽带作用。一举打破了延续多年的“先接待、后付款”的习惯,要求所有来昆明旅游的团队必须按照“先付款、后接待”的办法,否则不允许昆明的旅行社接待。同时规定了宾馆的最低保护价,旅行社选定宾馆后将房款打入结算公司指定账户,由结算公司负责昆明地区宾馆与旅行社之间的收付款工作。结算公司利用互联网担任“中心结算账户”的管理者,即旅行社把团费打到指定账户,然后由导游领着客人到酒店、旅游景点、旅游汽车、旅游餐饮和旅游购物店刷卡消费,在这个交易平台上,集中支付,统一结算。

二、探索创新之路的大理旅游集团

2002年前,大理旅游业存在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低价恶性竞争、内耗严重等问题,处于“小、散、弱”状况,旅游发展资金匮乏,市场竞争力不强。2002年下半年,大理组建旅游集团,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界限,以资源和品牌为纽带,通过联合、资产重组等方式,实现强强联合。通过推行大理旅游一卡通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大理旅游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大理旅游集团是由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经济开发总公司和大理省级度假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共同出资,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组建的国有企业。集团通过租赁方式拥有三塔、蝴蝶泉、南诏风情岛、洱海公园、天龙八部影视城等苍洱风景区骨干景点和洱海游船的经营管理权。大理州人民政府授予旅游集团制定苍洱旅游线路、价格和推介的权利,洱海大型旅游船的独家经营权,统一对外宣传促销大理苍洱景区旅游品牌、线路的权利;成立结算中心,对苍洱之间的旅游消费实行统一结算的权利。组建旅游集团,对实现旅游资源的重组整合、规范旅游市场,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增强旅游业总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理旅游集团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两方面:

1、改革管理体制,迈出旅游与文化部门整合之路。大理旅游集团由6个不同性质、不同管理体制的单位组建而成。为顺利实施重组,州市政府授权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按照“统一领导、统一线路、统一营销、统一价格、统一结算”和“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原则实施组建工作。通过整体改制,三塔公园等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一次性转制为企业,成为大理旅游集团的下属分公司,原职工中止事业身份,全部划归集团实行企业化管理。集团组建后,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实现了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产业强强联合,创新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迈出了大理旅游集约化规范化发展、旅游部门与文化单位资源整合的新路子。

云南旅游业考察报告来自-,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7篇:旅游考察报告

四面山旅游产业链的开发与旅游产品的打造

——赴广西北海、阳朔学习考察报告 2012年10月管委会一行32人赴广西北海、阳朔两地就两地景区的打造与管理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组先后参观了北海银滩、涠洲岛、晋江王府、刘三姐大观园、漓江、冠岩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现将考察中所学经验及结合我景区实际的思考整理汇报如下:

一、广西景区的优势与不足

本次行程安排的几个景区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新兴景区,如银滩和涠洲岛,两个景区均位于广西北海,是较为年轻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为主。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在土地使用上给予了优惠政策;二是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其以“滩长平、沙白细、水温静、浪柔软、无鲨鱼、空气好”而称为“中国第一滩”;三是紧邻漓江各个成熟的旅游区,形成了一个旅游完整的旅游产品;四是依托海洋资源形成的旅游产品较为丰富,如海滩游泳、冲浪、捕鱼、海鲜等。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较为滞后,现有的基础设施如游客接待中心、购物点的建设水平仍处于较低级阶段;二是管理较为混乱,羊儿客现象仍然存在,海滩内私营快艇没有严格管理易产生安全事故,景区内有兜售小商品的小摊小贩等现象;三是管理主体较多,不

利景区与游客直接沟通,景区内的众多游购娱项目均是私人投资,独立管理,没有明确标识景区的统一管理企业,游客一旦产生纠纷难以找到投诉主体。

第二类是老牌景区,如晋江王府、刘三姐大观园、漓江和冠岩等景区。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公共交通设施、标识系统、购物摊点等能够按照4a标准建设;二是管理规范,吃住行游购娱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较为规范;三是休闲娱乐设施配套完善,能留住游客;四是有专门的旅游类学校为其培养输送旅游人才;五是以旅行社营销为主的营销推广手段成熟,各消费点与旅行社的合作密切,形成完整利益链条,有助于全国各地旅行社协助推广景区景点。不足主要体现在因为景区的过度开发,商业氛围过于浓厚,其景观资源质量与固有的宣传形象差距较大,盛名之下其实难负。

总而言之,抛开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硬件建设而言,我景区在宣传营销、旅游产业链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打造,以及旅行社营销手段等方面与这些景区差距较大。这也是我景区目前发展程度相对滞后的直接和主要原因。下面就我景区的旅游产业链开发与旅游产品打造提出几点意见。

二、四面山旅游产业链的开发与旅游产品打造

(一)旅游产业链的开发

在景区打造的过程中,游客量决定了一个景区可持续性发展的后劲和动力。决定游客量的最直接因素是宣传营销,其中尤

以旅行社营销最为重要。从我景区现在的客源量来看,散客占到了总游客量的60%-70%,旅行社游客仅占30%-40%,以上数据表明我景区仍处于景区发展的培育阶段,需要通过提升旅行社游客量来进入景区发展的成熟阶段。因此完善景区的旅游产业链,提高旅行社组团的直接收益将是我景区市场营销工作的重点。

首先,我景区在旅游产业链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旅游线路设计上,大没有纳入重庆精品旅游线路,小没有形成区内旅游环线,纯以上山避暑休闲游客为主,直接限制了入园游客的总量;二是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发展水平较低,无法满足游客需求;三是商家与旅行社合作不够密切,没有形成一种共赢的良性循环,仅以景区的门票优惠政策吸引旅行社,对旅行社的吸引力不足。

因此要开发出一条完整的旅游产业链,首先要解决或规避景区现存的几个主要问题。

从线路设计上来看,下一步我们应与区旅游局密切联系,针对外省市游客推出一条四面山-武隆-金佛山等周边景区的大旅游线路,在区内形成一条聂帅陈列馆—黑石山—中山—四面山的小旅游线路。同时跳出吃住行游购娱局限在四面山的定式思维,将购和娱延伸到城区,与玫瑰米花糖、江津酒厂等区内知名企业合作开辟专门的特色旅游购物场所,在景区内六要素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将其扩展到全区形成大旅游产业链。其次是借助千瀑旅行社力量,引导景区内和景区外的商家通旅行社合作,引入已有

的利益分成方式,提高旅行社和导游的收益增加线路吸引力,最终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二)旅游产品的打造

将旅游产业链扩展到全区对从景区的角度来说只是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开发完善景区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不仅指游客可带走的土特产,还包括景点产品,娱乐项目等可供游客消费的旅游产品。

景区的土特产开发上,目前我们正在尝试将区内的特产改变包装转换成景区旅游产品。目前虽然商务局在牵头这项工作但推进力度并不理想,因此管委会有必要学习阳朔市成立一个专门的旅游产品开发委员会,落实部门和人员具体经办旅游产品的开发。

景点产品的打造上,大部分游客在游览完景区后给出的印象均是景区以看为主,以夏季避暑为主,少参与的项目。因此在景点产品的打造上我们应以爱情文化为主线,推广四季旅游的景区产品。春季推春游,夏季推避暑,秋季推采果,冬季推年猪,在现有景点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小型基础设施和营造文化氛围增加景区的客观赏性。

景区的娱乐项目上则可在新的滨湖广场上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一些适合我景区的休闲、游乐项目。篇二:云南旅游考察报告

云南旅游考察报告 2008年4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区内组织赴云南8日旅游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 考察基本情况 此次旅游考察先后赴云南省省会昆明市、丽江市、石林、九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6个州市。实地考察了昆明民俗村、九乡溶洞、石林风景区、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苍山洱海、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20余个景区景点,期间观看了《吉兴宴舞》、《印象丽江》、《澜沧江之夜》等精彩文化旅游精品节目。从中领略到云南这一片古老、壮丽的红土高原的崇山峻岭间江河纵横和物种的丰富。充分体会了少数民族所特有民族民俗文化和人文资源,直观地感受到云南作为祖国的边疆省份在立足省情,发挥优势,加快发展中呈现出的勃勃生机,感触颇深,启发良多。

二、 云南发展旅游产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云南各地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云南旅游加快发展的过程就是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互为平台、相互促进的过程。

(一)不断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全方位提升旅游品味。在云南考察期间,无论是进入景区景点,还是走到城市乡村,

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节庆旅游活动始终是云南旅游的主轴。云南各地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整理和开发利用民族歌舞、历史遗迹、民俗民风、名人地理、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民间工艺品等各种形态的文化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较好地适应了旅游需求从单纯注重观光旅游向注重民俗文化体验的转变。洱海之源上的《三道茶》歌舞表演,傣族园的泼水联欢,澜沧江之夜的歌舞表演等游客参与性强的项目,都成为新的亮点,增强了景区景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统筹规划,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和谐发展。在云南期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又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巨大促进作用,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驱动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各地都十分重视运用旅游产业搭建起来的巨大市场平台,高起点地开拓特色文化消费市场。我们考察所到地区在规划、布局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时,都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准确进行产业定位,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丽江市提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确定了文化和旅游的支柱产业地位,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良好的决策和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强化文化、旅游管

理部门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职能,形成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联动机制。昆明提出打好生态、文化、民族风情“三张牌”,加强对各类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充分展示昆明旅游的魅力。

(三)广泛开辟渠道,大力促销文化旅游产品。我们每到一地,首先进入视野的是景区景点、文艺表演的大型宣传广告。各地制作的宣传册、光碟等宣传品精美别致,各种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琳琅满目。各旅游城市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昆明首开城市形象宣传先河,2000年就在中央电视台推出“昆明天天是春天”的城市形象广告。《云南映象》有一套人马常年在国外巡演,生动形象地促销了云南旅游。丽江通过举办东巴文化艺术节、《爱我丽江》全国摄影大赛等大型活动及参加世界遗产论坛等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借助影视作品宣传促销也是云南的一大特色。《天龙八部》的热播又掀起了大理宣传促销的新高潮,《五朵金花》让人们熟悉了大理。国际著名演艺界人士高仓健、张艺谋联手在丽江摄制了影片《千里走单骑》,并在丽江古城举办了规模盛大的首映式。《茶马古道》、《铁血高原》《一米阳光》等40多个影视剧组到丽江拍摄,并在中央电视台和20多家省台播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丽江热。丽江、大理也成为全国著名的影视基地。

(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以精品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云南各地坚持实施精品战略,加快文化旅游精品项目的培育和建设。推出了大理古城、丽江古城、云南民族村等文化旅游品牌,塑造了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风情等人文资源品牌,倾力打造的大型民族歌舞晚会《云南映象》、《丽水金沙》、《蝴蝶之梦》和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等气势宏大、让人震撼,均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热点和卖点。

(五)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云南各地十分重视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用好本土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和加强学习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云南少数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民间人才济济。闻名海内外的《纳西古乐》,就是纳西族人宣科运用现代商业手段进行运作,成功推出的民族文化品牌。《印象丽江》(雪山篇)600名演员全都是普通农民,来自10个少数民族;《云南映象》70%的演员也直接选自少数民族村寨。为了高起点、大手笔打造文化精品,则聘请高手策划、编导。《云南映象》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任总编导及艺术总监,《印象丽江》则由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联合执导。云南的旅游服务人员总体素质也 比较高。考察团所到州、市的接待、导游人员都能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景区景点和经济社会各方面情况介绍得头头是道,而且待人热情,大方得体,让人对云南留下美

好印象。

三、收获和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突出、亮点明显,使我们很受教育和启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学经验,找差距;学精神,找不足;学特色,找目标。学经验,就是要学习他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服务人民群众,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的经验,学习他们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经验,学习他们团结奋斗、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学精神,就是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精神,学习他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精神,学习他们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精神。学特色,就是学习他们想问题办事情实事求是、从本地实际出发,学习他们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学习他们坚持富生富民相结合、选准发展路子。通过赴云南学习考察,对大力发展旅游业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旅游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大的收益增倍的作用,不但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力地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云南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对我们发展旅游业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

(一)搞好旅游总体规划、建设及宣传促销工作。这次赴云南学习考察,我们感到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我们工作的指导思路,要把学习的经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去。首先,篇三:旅游考察报告

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庆云县渤海路街道办事处金山社区支部书记——齐洪亮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能够进一步提升地方区域知名度,激发广大群众自豪感。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它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

一、 在台湾的所见所闻

日月潭,潭面清澈碧绿,群山环抱,山水辉映,风光旖旎,到处都回荡着绮丽的风姿,令人百看不厌、赞叹不绝!

士林官邸为蒋介石和宋美龄官

邸,蒋介石在此生活了26年。官邸

分为山区和平地区,平地区目前已

开放民众游览,园区内的花草树木

是休闲踏青的好去处,内花园位于

官邸正馆对面为中式庭园,外花园

则为西式庭园;

飞牛牧场为游客提供一个优质

的休憩空间及三生合一,生产、生

活、生态的农村休闲体验,让人由

“亲近大自然”的生活体验中学习

“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茶山房肥皂体验馆,除了琳

琅满目的肥皂纪念品,热煮制皂

法、茶山房严选物料等,带给游

客的更是一次深刻的寓教于乐、

回味无穷的观光记忆。

七股盐场咋看尤似矗立于沙漠中的巨石,登临其上,犹处严寒极地,很有雪国风味。

通过本次旅游,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见识。

二、庆云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现状与差距

我认为,我县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突出优势。也看到,乡村旅游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巨大

1、优越的地理条件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现在的庆云县无线通信已完全覆盖,对外信息交流非常便捷。伴随着京沪高铁投入运营、德滨高速建成通车,庆云交通便利优势和优越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由此带来的联动效应与日俱增。从这里出发,可实现“半小时下海、一小时上天、两小时进京”。庆云县大部分的乡村距县城都在一个小时以内的车程。国道205线、省道315线和246线贯穿县城,是连接华南、华北、东北和北京、天津的重要交通枢纽。便捷的交通将为庆云县乡村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庆云是第一批山东旅游强县,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处、aa级景区4处。海岛金山寺、庆云小商品现代批发市场、庆云纪念馆、唐枣生态园、北海公园等景点已初具规模,庆云宫休闲养生中心、祥云欢乐世界也在建设中.

3、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俗民风是打造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庆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庆云”之名,有“吉庆祥云”之意。庆云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留有众多宗教、民俗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是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乡村旅游势头良好,有待于引导

乡村旅游是伴随着人民小康生活的到来而应运而生,沐浴着农村改革的春风春雨而茁壮成长的朝阳事业。庆云县的乡村旅游还在探索阶段。 (三)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旅游景点建筑城市化、活动简单化,游客接待量太少等。

三、庆云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与定位

如前所述,我县完全有条件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建设形象鲜明、风貌独特、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乡村旅游区。建成对大都市最具吸引力的观光农业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纳凉避暑重地、户外运动场地。 (一)市场定位

1、观光农业基地。依托祥云欢乐世界,在东辛店镇逐步形成可观的大棚时鲜蔬菜,时令水果,反季节蔬菜、药材等一系列极富观赏性和参与性的知名的品牌项目,使之成为庆云县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观光农业基地。

2、休闲度假胜地。依托海岛金山寺、庆云宫休闲养生中心、严务水库、湿地公园等生态良好、环境宜人的地方,建设一批度假村、休闲山庄和农家乐。形成对应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人群、不同年龄对象消费群体的规模不同、档次不等的休闲度假场所。其中重点是环境的建设、特色的出新和服务的提升,给人以生态良好、环境优雅、独具特色的饮食起居环境,安全卫生、细致如微、热情周到生活与出行服务。使之不仅能留住游客,还要能吸引回头客,甚至能成为他们定期或长期休闲度假的场所,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根据不同的资源开发各具特色的消夏纳凉项目,如在庆云宫休闲养生中心周边修建森林木屋、河边草房、岩洞居室、竹林小院、溪边吊脚楼、林间别墅等纳凉度夏的场所;配套开发一些适合夏季的体育健身与游乐的项目,如河边垂钓、游泳、溪流戏水、林间游戏、散步、棋牌等;还可为一些人士提供诸如网上办公、交易、科研、艺术创作的条件,为残疾和康复病人提供疗养、康复治疗的条件,使他们都能较长时期的住下来,轻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

四、庆云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坚持以下原则

1、突出乡土特色的原则。对于都市人群来说,乡村旅游就在于乡村的

特有魅力,既要保持乡村的特有的“土”味和“野”味,也要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原汁原味。

2、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要遵循保护性的开发原则。开发是目的,保护是前提。必须要保护好乡村的水、森林、植被等自然资源和农耕民俗等乡村文化资源。要维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防止人为的破坏和污染。

3、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在其原有的自然风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工改造,因而要使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二者的发展,使其变得草青、水更清。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游览标志标牌的设置等,都要既考虑服务功能的完善和配套,也考虑与乡村景观协调,使之具有浓郁乡村特色。

4、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注意投入、产出的测算和经营管理,也要注意社会效益,要考虑旅游者的身心健康和获得更多的知识;既要考察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等经济指标,又要考察基础设施改善、民间文化的发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社会指标,做到两个效益的双丰收。 (二)采取四项策略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把乡村旅游纳入农村产业发展,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以谋划。要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我县乡村旅游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要对这些地域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作出计划安排,对旅游资源的利用进行统筹协调,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细致谋划,对旅游景点和接待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对旅游风貌的设计加以规范。在规划的引领下,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资源,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

2、借助各方力量,外引内联开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首先,政府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移民资金、项目资金篇四:大学生旅游调研报告范文 大学生旅游市场调研报告

班级:

姓名:肖楚婷

学号:

题号:测试题十一市营 201001070108 10 目 录

一、调查概要„„„„„„„„„„„„„„„„.3

(一)调查目的„„„„„„„„„„„„„...3

(二)调查对象„„„„„„„„„„„„„...3

(三)调查方法„„„„„„„„„„„„...„3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3

(一)样本结构分析„„„„„„„„„„„...3

(二)大学生旅游基本特征分析„„„„„„..4

(三)大学生旅游目的地问题研究„„„„„..6

三、结论与建议„„„„„„„„„„„„„„....8

(一)结论„„„„„„„„„„„„„„„..8

(二)建议„„„„„„„„„„„„„„..„9

四、附录„„„„„„„„„„„„„„„„„...11 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问卷„„„„„„„„.....11 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一、调查概要

(一)调查目的

本报告着重就大学生假期旅游目的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而了解大学生对旅游目的地的偏好和基本特征,为我国旅游业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总体界定为在校大学生。

主要调查内容为:在校期间的旅游次数、在校期间的旅游形式、在校期间的出游范围、旅游信息的获取途径和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因素。

(三)调查方法

由于本次调查时间有限,且考虑到科学性和可行性。本组对临近的几所高校在读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于2011年12月24-25日,分别到临近几所高校及对网上的一部分大学在校生进行了随机抽取发放调查问卷。共计发放问卷100份,实际收回问卷100份,经我们认真审核以及与被调查者的沟通保证了收回调查问卷的质量。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样本结构分析 1.性别结构特征

本次调查选择在校大学生为对象,调查发放100份问卷中男性占54%,女性占46%(如图2-1所示)。男女比例相差不大。

图2-1 性别结构 2.年级分布特征

本次调研小组对各大高校随机问卷调查的样本中(如图2-2所示),大一学生所占比例为8%,大二学生占29%,大三学生占52%,大四学生占11%。结果显示大三学生居多。

图2-2 年级结构分布

(二)大学生旅游基本特征分析 1.旅游喜好

据统计结果显示,调查的大学生中有87%选择喜欢旅游,其中更有35%的大学生非常喜欢旅游(如图2-3所示)。说明在大学生群中旅游市场或说其潜在市

场巨大。

图2-3 旅游喜好 2.旅游次数

调查结果显示每年至少出游1次的学生人数比例高达88%,2次以上的人数比例为39%(如图2-4所示)。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旅游需求,出游频率较

高。

图2-4 每年旅游次数 3.旅游时间

在对于旅游时间的安排上(如图2-5所示)选择寒暑假这个时间段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42%。选择在法定假日出游的人数比例为35%。最后选择在周末出游的人数最少,只占到总人数的23%。综上可知,寒暑假的假期长,有利于长途旅行。而在普通节假日时间较短,没有充分时间做好旅游前的准备工作和游后的休整。另外,五

一、十一黄金周长假亦是旅游高峰,故选择法定假日的同学也不在少数。

图2-5 旅游时间 篇五:旅游考察报告(图文并茂) 旅游考察报告 2014年8月21日至9月1日我们团一行前往南方各个代表性的旅游景点进行考察,途径苏州、上海、杭州、乌镇、横店、福州、厦门、温州,领略了南方城市独具特色的地理文化和风土人情。

顾颉刚先生曾说过:“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物”,但是在我看来外人对苏州古城的了解是远远不及苏州园林的。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其从古至今繁荣发达、长盛不衰的文化和经济,被誉为“人间天堂”,素有“丝绸之都(丝绸之府)”、“园林之城”的美誉。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而有“东方威尼斯”、“东方水都(东方水城)”之称。作为中国极具特色的旅游城市,苏州旅游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古朴的街市、悠长的水巷,蜿蜒流淌的小河,清澈明净的

水光桥影,以及“轿从门前进,船在家中过”

的水乡风情是苏州水乡古镇的真实写照;苏 州的丝绸、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

文化底蕴,素有“丝绸之府、工艺之市”的

美誉。现今的苏州已经成为“城中有园”、“园

中有城”,山、水、城、林、园、镇为一体,

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古韵今风、河蟹发展

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是中国大陆的经济、

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创造和打破

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

之最。上海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的长

江口,拥有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最大的

工业基地。有超过2000万人居住和生活

在上海地区,其中大部分属汉族江浙民系,

通行吴语上海话。

镜头三:杭州(西湖、河坊街、中国美术学院)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偏好

的地方。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院风荷、双峰插云、三潭映月,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断桥残雪,虽未能一一目睹但是一样让我们感受到江南独特的风韵。而在这西湖景区,著名

的灵隐寺又让我们领略到宗教文化的丰富多

彩。河坊街,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

化底蕴的古街。它曾是古代都城杭州的“皇城

根儿”,更是南宋的文化中心和经贸中心。橙

黄色的瓦片、青白色的骑墙、明晃锃亮的牌

楼,昨晚的清河坊历史街区在冷暖相宜的光

照下显得愈加韵味十足。这是河坊街的亮灯

工程试验。游人纷纷驻足观看并不时发出赞叹,灯光如此精致,人们在被勾勒出 的古建筑的线条中徜徉,仿佛回到了明清时代。

镜头三:乌镇 乌镇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跃成为中国著名的古镇旅游胜地。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传承伴随脉脉书香,在乌镇展现出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开放以来,乌镇每年吸引二百多万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成为浙江省年接待外宾数量最多的单个景点。乌镇在展

示中国古老文化的非凡魅力和东方生活的传

统精髓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播

者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使。 西栅景区占地面积

三平方公里,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畔,由十

二个碧水环绕的岛屿组成,需坐渡船进入。 乌 镇西栅街区真正呈现了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

古镇历史风貌。

镜头四:横店(秦皇宫、清明上河图、梦幻谷)

“不到秦王宫,枉来影视城”, 有雄伟 壮观的各类宫殿,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

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巍巍城墙与王宫大殿交相辉映。主宫“四海

归一殿” 威严矗立,高耸挺拔,淋漓尽致地

表现出秦始皇并吞六国,一统天下的磅礴恢

宏气势。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

桥卧波,复道行空,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更有充分展示了秦汉时期街肆风貌的“汉街”,黄尘古道?清明上河图影视拍摄基地是“东方好莱坞”--横店影视城最具魅力的景观。清明上河图景区影视拍摄基地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影视拍摄于一体,她生动地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城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给人以一种穿越时空,走近历史的悠远感觉。但她出于宋代而不拘泥于宋代,可满足汉代后,民国以前为历史背景的影视拍摄。

晚上我们来到了酒店附近的梦幻谷,在这里好玩刺激的游戏应有尽有。 梦幻谷景区,包括横店老街、江南水乡、梦文化村三大区域。是一个以火山爆发、暴雨山洪等各种自然现象及自然风貌展示为主,配以各种游乐设施和演艺活动等内容的大型夜间影视体验主题公园。 梦文化村集最丰富的古老神秘的自然奇观和惊险刺激的游乐项目为一体,带给您的是惊心动魄的强烈震撼和如梦如幻的新鲜体验。景区内数十处名目新奇的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定会让身临其境的您流连忘返。国内首家震撼体验性灾难表演“暴

雨山洪”令人胆颤心惊。全球最大火山实

景演出《梦幻太极》为您打造的是一台赏

心悦目、美不胜收的视觉盛宴。

镜头三:厦门(中山步行街、普陀寺、

鼓浪屿)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厦门是一座

风姿绰约的“海上花园”。岛、礁、岩、

寺、

花、木相互映衬,侨乡风情、闽台习俗、海滨美食、异国建筑融为一体,四季如 春的气候更为海的魅力锦上添花。海水环绕、沙滩广阔、阳光和煦,由于生态环境良好,厦门的空气清新,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白鹭,形成了厦门独特的自然景观,又因为厦门的地形就像一只白鹭,它因此被人称为“鹭岛”!

厦门是一个温馨的城市,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是一个宁静的城市,是一个宜居宜游的城市。

第8篇:云南考察报告

2011年5月28日,xx镇邀请了xx征迁办,xx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了一次碧湖镇镇区村“两长”外出云南的考察活动,一行共29人,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 考察基本情况

此次考察先后赴云南省省会昆明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丽江市、石林等几个州市。实地考察了西双版纳民俗村、石林风景区、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地,期间观看了《印象丽江》、《澜沧江之夜》等精彩文化旅游精品节目。从中领略到云南这一片古老、壮丽的红土高原的崇山峻岭间江河纵横和物种的丰富。充分体会了少数民族所特有民族民俗文化和人文资源,直观地感受到云南作为祖国的边疆省份在立足省情,发挥优势,加快发展中呈现出的勃勃生机,感触颇深,启发良多。

二、 云南发展旅游产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云南各地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云南旅游加快发展的过程就是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互为平台、相互促进的过程。

(一)不断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全方位提升旅游品味。在云南考察期间,无论是进入景区景点,还是走到城市乡村,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节庆旅游活动始终是云南旅游的主轴。云南各地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整理和开发利用民族歌舞、历史遗迹、民俗民风、名人地理、饮食文化、

宗教文化、民间工艺品等各种形态的文化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较好地适应了旅游需求从单纯注重观光旅游向注重民俗文化体验的转变。七彩云南的茶道表演,傣族园的泼水联欢,澜沧江之夜的歌舞表演等游客参与性强的项目,都成为新的亮点,增强了景区景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统筹规划,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和谐发展。在云南期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又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巨大促进作用,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驱动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各地都十分重视运用旅游产业搭建起来的巨大市场平台,高起点地开拓特色文化消费市场。我们考察所到地区在规划、布局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时,都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准确进行产业定位,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丽江市提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确定了文化和旅游的支柱产业地位,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良好的决策和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强化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职能,形成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联动机制。昆明提出打好生态、文化、民族风情“三张牌”,加强对各类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充分展示昆明旅游的魅力。

(三)打造文化旅游精品,以精品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云南各地坚持实施精品战略,加快文化旅游精品项目的培育和建设。推出了大理古城、丽江古城、云南民族村等文化旅游品牌,塑造了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风情等人文资源品牌,倾力打造的大型民族歌舞晚会《云南映象》、《丽水金沙》、《蝴蝶之梦》和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等气势宏大、让人震撼,均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热点和卖点。国际著名演艺界人士高仓健、张艺谋联手在丽江摄制了影片《千里走单骑》,并在丽江古城举办了规模盛大的首映式。《茶马古道》、《铁血高原》《一米阳光》等40多个影视剧组到丽江拍摄,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丽江热,丽江也成为全国著名的影视基地。同时借助影视剧的影响也让丽江的地方特色品牌进一步的打响了知名度。

(四)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云南各地十分重视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用好本土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和加强学习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云南少数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民间人才济济。闻名海内外的《纳西古乐》,就是纳西族人宣科运用现代商业手段进行运作,成功推出的民族文化品牌。《印象丽江》(雪山篇)600名演员全都是普通农民,来自10个少数民族;《云南映象》70%的演员也直接选自少数民族村寨。为了高起点、大手笔打造文化精品,则聘请高手策划、编导。《云南映象》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任总编导及艺术总监,《印象丽江》则由著名导

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联合执导。云南的旅游服务人员总体素质也比较高。考察团所到州、市的接待导游人员都能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景区景点和经济社会各方面情况介绍得头头是道,而且待人热情,大方得体,让人对云南留下美好印象。

三、收获和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突出、亮点明显,使我们很受教育和启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学经验,找差距;学精神,找不足;学特色,找目标。学经验,就是要学习他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服务人民群众,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的经验,学习他们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经验,学习他们团结奋斗、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学精神,就是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精神,学习他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精神,学习他们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精神。学特色,就是学习他们想问题办事情实事求是、从本地实际出发,学习他们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学习他们坚持富生富民相结合、选准发展路子。通过赴云南学习考察,对大力发展旅游业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旅游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大的收益增倍的作用,不但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力地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云南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对我们发展旅游业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

第9篇:云南考察报告

心城网提供

7月3到了昆明随便吃了点东西就继续赶路到古城“大理”。

一、大理

大理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广泛分布在以洱海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围。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种植水稻,驯养家畜,从事采集、渔猎,创造了大理地区的远古文明。大理州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结合部位,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多样,点苍山以西为高山峡谷区。城内主大街纵贯南北;街道两旁青瓦屋面,民居、商店、作坊相联,一派古朴风貌。值得一提的是,典型的白族民居一般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所谓“三房一照壁”,即每户院内均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对面是一面墙壁,每当下午至傍晚阳光照耀在这一墙壁上再反光到院内,把整个院落都照得明亮。故称“照壁”。这种情况,在风城下关更为明显,为避偏西大风,那里正房多坐西朝东。所谓“四合五天井”,即四面都是房子,四个角交接处分别有四个小大井,加上院中央的大天井,共五个天井。

装饰是白族民居建筑的又一特点,十分注重门楼,飞檐翘角,斗拱彩画,颇具特色,门窗、照壁多用剑川木雕、以及大理石,彩绘和水墨画装饰,工艺精致,清新典雅,在西南民居建筑中,堪称一流。

大理古城是古朴幽静的。城内溪水流淌,使人倍感清新。隐没在街巷深处的花园茶社是游人休息的佳所,新辟的洋人街更成为外国游客聚汇之处,具有白族特色的小吃,著名的“三道茶”都使人感到别具情趣。西云书院建于1873-1875年,原为云南提督杨玉科私人府第,后来杨被人弹劾,其府第遂改为书院,这是白族民居式建筑,共有房舍百余间,规模宏大,气派壮观。院内保存的“西云书院碑”,全文5千余字,为杨玉科所撰,对研究杜文秀起义及清末大理历史,颇有价值。

大理城街道两旁有无数卖大理石制品的摊店。大理石因产于大理而得名。苍山十九峰,峰峰皆有大理石,大理石石质细腻,光泽晶莹。花纹奇异,色彩斑斓,它的开发利用远在唐代南诏就已开始。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栏板,毛主席纪念堂的毛主席坐像,昆明西山聂耳墓的聂耳雕像等,均为大理石(汉白玉)雕制而成。这些摊店中的大理石工艺品,条屏、笔筒、花瓶等等,其品种花色之多,琳琅满目。

大理的酒吧也是一个看点,由于有很的老外在大理所以酒吧很有偶美的感觉,而且很多老板就是老外。你会有到欧美的感觉,玻璃满满的英文字母、棕红色的木门等处处都体现了欧美的气息。在大理酒吧大都是静吧,以安静的大理古城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二、丽江

我们在大理呆了2/3天后就奔赴丽江了。给我最大的印象的是纳西建筑,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厦子是丽江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

方面,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最具特色。城内,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

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

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古城街道不拘网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道

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组合。这些房屋中临街的房子多被辟为铺

面,或主人自己经营些小商品,或转租他人经营。长期以来,纳西人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

文化,善于学习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特别对民居建筑艺术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表现在:民居特色鲜明、构筑因地制宜、造型朴实生动,装修精美雅致。此

外,纳西人在房屋的建筑设计上一直着重考虑抗震性能,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近年来,随着纳西社区的不断发展,纳西民众在民居修建时总体框架、建筑设计及风

格等方面虽然仍保持传统风貌,但在房屋内部装修方面,却逐渐采用现代装饰手段和装潢材

料。在这些民居里,你能真正感受古老与现代的有机、和谐的组合。富有滇西北高原气息的

纳西族民居建筑,常以“三房一照壁”的鲜明特点,赢得人们的赞美。所谓“三房一照壁”,

即指正房较高,两侧配房略低,再加一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上端深长的“出

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沉重呆板,显示了柔和优美的曲线。墙身向内作适当

的倾斜,这就增强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感。四周围墙,一律不砌筑到顶,楼层窗台以上安设“漏

窗”。为保护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并在露出山墙的横梁两端顶上裙板,当地称为

“风火墙”。为了增加房屋的美观,有的还加设栏杆,做成走廊形式。最后为了减弱“悬山

封檐板”的突然转换和山墙柱板外露的单调气氛,巧妙应用了“垂鱼”板的手法,既对横梁

起到了保护作用,又增强了整个建筑的艺术效果。通过对主辅房屋、照壁、墙身、墙檐和“垂

鱼”装饰的布局处理,使整个建筑高低参差,纵横呼应,构成了一幅既均衡对称又富于变化

的外景,显示了纳西高超的建筑水平。

还有摩梭人的建筑也是很有特色,摩梭人主要居住在宁蒗县泸沽湖畔,长期以来,摩

梭人依山傍水而居,房屋都为木结构,四壁由削过皮的原木两端砍上砍口垒制而成,俗称木

楞房,屋顶盖板,俗称房板。摩梭人盖房板有特别技巧,滴雨不漏。房屋一般为三坊一照壁

或四合院,分正房、经堂或厢房,宿舍楼,也有人叫花楼,门楼,也称草楼。正房供家庭集

体活动,是议事和炊事及祭祀场所。厢房或称经堂的楼,楼上为喇嘛住房或供佛像,楼下住

单身男子或为客人住房。宿舍楼或花楼,主要供女子居住。门楼上放草,楼下大门两边是畜

厩。摩梭房屋的大门,一般开朝东方或北方。其井院较大,有红白喜事,就在井院举行。正

屋结构复杂,屋后设夹壁,储存食物,并作为老人居室,正屋右侧为家庭主妇的起居室。正

屋内,一角设灶台,灶台项角有一神龛,上面放置神像、供品和花瓶。高灶台下方设火塘,

火塘右边是主位,左边是客位,不能混乱。房中有两根大柱子,分左柱右柱。左柱为男柱,

右柱为女柱。摩梭人在砍这两棵柱子时必须用一棵树,顶上一节为左柱,根底一节为右柱。

在举行成丁礼时,男的在左旁举行,女的在右柱旁举行。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摩梭人的房

屋建筑结构与宗教信、婚姻形态和家庭组织相适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丽江有特色的茶室、酒吧很多,其中不乏西洋风格的酒吧。在丽江古城的中心地区--

四方街一带也有许多不同风格的茶室,这些茶室的主人有很多都是外乡人,在多年前行走了

丽江之后,再也不能释怀,割舍不下这里暖暖的太阳、清灵的空气,而最终抛弃了城市的浮

华和造作,在古城一隅营造出一片心灵的属地。位于四方街附近的新义街密士巷,室内陈设

简洁温馨,木质的桌椅、忽暗忽明的烛光,很有情调的一个地方。而且大多都是闹吧。

心城网提供

上一篇:案例小故事下一篇:特别的味道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