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式考察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旅游式考察(精选9篇)

旅游式考察 篇1

一、背景链接

一则名为《考察组到我市是考察还是公款吃喝旅游?》的网帖近日在网上热传,网帖详细罗列了一个“考察组”在广西崇左市的行程安排,4天的行程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是开会,其余绝大部分内容是到崇左市多处旅游景点“考察”。崇左市回应称只是草案不会实施。

二、相关政策

4天的考察行程只有两小时是正事,剩下都是吃喝玩乐,不管这种“草案”是否实施,我们从中都能窥见所谓“公务考察活动”的内涵,也再次印证着很多情况下的“考察”其实就是旅游的潜台词。

中央已出台了“三公”消费公开计划,接下来会有许多地方政府要跟进,期待“公示+实名+严惩”式的公务消费报销制度能成为现实,并得到推广。

三、具体分析

要想杜绝“旅游式考察”,也并非没有办法,“药方”就是公开信息,让公众和舆论来监督。公开信息的效应,既能达到监督作用,又能约束官员的行为。

因此,对于“考察变旅游”,光是对个案做批评指责,只能是挂一漏万。不如反思监管制度,要求政府部门公开所有考察信息,将其置于公众与舆论的监督之下。

“三公消费”向社会公开,必将有力推动政府部门继续严格控制和压缩行政经费,削减不必要的公务消费。崇左市这个考察方案的意外公开,当地在回应媒体的时候,或许因为没有付诸实施,而多了一些庆幸,即便如此,也充分见证了公众舆论监督的力度。

当然,公开“三公消费”不能只是公开一个整体的数字,也应该像白庙乡那样把每一笔公款招待、公款消费都列得清清楚楚。在这样的“细化”、“具体”公开之下,怎么可能发生4天考察只安排两个小时开会的情形?

崇左这份被泄露的公款接待草案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施,但是,当地民众和外界舆论仍然不依不饶,这除了公众对浪费公款行为的痛恨,或许还是因为,这份方案是崇左市委办公室起草的,在这样一份不经意的草案中,泄露了这样的现实———一些地方和官员已经将挥霍公款当成了一种习惯。

旅游式考察 篇2

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是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十三五”规划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 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原有的“一家一户”传统种植理念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已经不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农业合作化、家庭农场、“网络农民”的出现以及青年返乡创业给农业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伴随“互联网+”和网络营销模式的兴起, 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新型农业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已经在向着合作化、多元化、信息化发展, 带动和引领农业发展的排头兵便是“新农民”。

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大连安波旅游观光采摘园位于大连永青公路北侧, 规划占地530亩, 建日光温室205栋, 主栽品种126、中油四等油桃, 美早、红灯等大樱桃。园区严格按照《国家N Y/T5112-2005技术规程》要求生产, 产品达到无公害质量标准。此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规划设施水果面积250亩, 用于观光、采摘日光温室100栋, 建农家游休闲屋35栋;二期规划设施水果面积280亩, 建温室105栋及农家游休闲屋45栋;规划铺设油路4条5.6公里, 修平塘一座、天池一座, 埋设地下污雨水、上下水管网4000延长米, 治理河道2000米, 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 建农产品展示、科技培训、农产品化验检测室等300平方米。同时, 与大连理工大学开展技术合作, 引进光伏发电项目, 建1.5M W光伏电站一个。项目达产后年产水果350吨, 产值900万元, 光伏发电年产值350万元, 观光采摘园年可接待游客5万人次以上, 旅游、采摘、休闲等收入200万元, 总计年产值可达1400余万元, 纯利润350万元。可解决劳动就业120人, 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200万元, 同时还能带动本镇及周边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 社会效益显著。

浙南红色旅游考察记 篇3

丽水多情

50岁出头的丽水新四军纪念馆馆长江永强算是半个上海老乡。他曾在上海横沙岛服过役,转业后一直从事文化工作,他听说上海新四军研究会的同志来了,亲自为我们讲解。一件件浸染硝烟的军装、一杆杆锈迹斑斑的炮筒、步枪、梭镖,新四军就是靠着这些简陋的装备,在浙南坚持了数年敌后游击战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十年一剑,光耀神州。

接着,我们来到刘英烈士纪念馆参观。刘英1929年4月参加红军,任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政治委员,与粟裕等率部在浙江南部开辟游击根据地。1942年2月,由于叛徒出卖,刘英与特委书记张贵卿在温州被捕,不久两人即被敌人枪杀。毛泽东同志在烈士牺牲后曾深情地说:“刘英为人民而牺牲,人民就会永远纪念他。”瞻仰结束后,我们情不自禁地向先辈遗像深深鞠躬,以表达我们的敬意。

浙南延安

平阳,一块流淌烈士鲜血的红色土地,作为浙南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素有“浙南延安”之美誉。从县城到凤卧社区冠尖山,有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其中有一段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辗转至浙江省第一次党代会会址参观,接待我们的是平阳县新四军研究会会长伍兆澄。这幢依山而建的木楼,外观虽已年久褪色,但依然生动而真实地记录着会议召开时的情景。就是在这里,召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浙江党组织唯一一次全省党代表大会。

1939年7月21日,来自全省各地的26名正式代表和9位列席代表在此开会。会上,省委书记刘英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概括了抗战以来浙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取得的成果,分析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对策,部署新时期党的任务。会议选举以刘英同志为书记的新的省委领导机构和出席中共七大的浙江代表。在一楼左侧的厨房,白色石灰灶已有些许脱落。“当时,这里交通不便,很少有人过来,相对比较隐蔽,所以会议选在这里召开。”伍兆澄解释道,“可不要小看这个厨房,它可为会议立了大功。会议期间,厨房除了解决代表的吃饭问题外,还经历了一个惊险的插曲。一天中午,房东郑永暖正在厨房为代表们煮粥。此时,国民党军队正巧巡逻过来,千钧一发之时,郑永暖急中生智,立即把灶旁箩筐里的猪食,舀了好几勺盖在粥上,从而巧妙地躲过巡查。”

看望学子

8日,我们应邀来看望水头镇凤卧乡红军小学的师生。这所建于15年前的镇办小学,以“发扬革命传统、塑造四有新人”为办学特色,每个中队分别以烈士的名字命名。如:粟裕中队、刘英中队等。绿树丛中的花岗石石碑上分别刻着烈士的生平。小朋友听说上海的大朋友要来,可高兴了,学校举行了欢迎仪式,施校长告诉我们红军小学的办校理念即“用革命理想熏陶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人成才。”望着可爱的孩子们,老家即水头镇的黄晓宁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父亲、叔叔就是在水头镇踏上革命之路的,他勉励同学们勤勉学习,报效祖国。

温州恳谈

10日下午,温州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乔吉林同志原是温州军分区司令员,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同志给我们召开了两地恳谈会。浙南的革命斗争时间长、范围广、影响深、贡献大,留下了大量反映革命斗争的珍贵史料和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早在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就挺进浙南,建立了闽浙边革命根据地,范围遍及温州、丽水地区。抗战时期,温州新四军游击队是浙江新四军的一支重要力量,发动民众开拓了温州的抗战形势,建立了浙南抗日游击根据地。接着,王幼云会长也介绍了上海新四军浙东浙南分会的情况,表示要向温州人民学习,向温州新四军研究会的同志们学习,为传承、发扬新四军的光荣传统不遗余力。最后,进行互赠书籍活动。

拜访旧址

访永嘉县,我们首先来到五尺乡五尺村,拜访红十三军军部旧址——胡氏四房宗祠。宗祠系五间两进、左右廊、悬山顶、合院式木构建筑,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旧址主要由军部旧址、纪念碑、纪念馆三部分组成。1930年5月,红十三军是当时中共中央军委统一领导的全国十四支红军之一,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军部设于此,以附近山区为根据地。红十三军下辖三个团,共有6000人左右,经历大小战斗100余次。红十三军所到之处,宣传十大政纲,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教育和发动人民群众,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土地革命战争,并为后来红军挺进师的活动和浙南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天的考察旅游即近尾声。站在楠溪江畔,我们回首旅程,深深感到,沿途所见所闻,就是一种传承,一种体验。这一次走进楠溪江,走近红色文化旅游,她留给我们的,已经没有消遣的成分,而是历史和现实的对话,烈士骨气与恢弘诗篇的再次唱响!

(责任编辑 党亚惠)

旅游考察报告 篇4

张家界,位于湖南西北部,属武陵山脉,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七十年代末,著名画家吴冠中与张家界邂逅,这场偶遇不亚于金风玉露的相逢。自那以后,张家界这颗“养在深闺人未识——失落的风景明珠”猛然闯入了世人心中。我也有幸与2010年12月4日来到了张家界。感受到这里的奇、雄、幽、野、秀于一体,汇峰、谷、壑、林、水为一色。“寂寞深山万古幽,天工造化艺人羞”。大放异彩的奇异仙境啊,世上有几个能工巧匠可以与之媲美呢。“奇特,奇迹”,大凡去过张家界的游客无不发出同样的感慨。还记得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影片的实景拍摄就是取自险秀的张家界。随着影片的热播,张家界再次惊艳全球,俨然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摄人心魄,夺人眼球。

张家界核心景区面积达264平方公里,景区内三千座石峰拨地而起,八百条溪流蜿蜒曲折,可谓融峰、林、洞、湖、瀑于一身,集奇、秀、幽、野、险于一体,“五步一个景,十步一重天”,被中外游人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中国山水画的原本”。从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内的水绕四门前行约几百米,抬头仰望,可以看到一座无与伦比的雄伟电梯,这座高达326米、修建在悬崖绝壁上的电梯被称为“中国艾菲尔铁塔”。这个现代建筑艺术的结晶让人叹为观止。只要迈着脚步进入了电梯透明的轿箱内,电梯以每秒3米的速度上升,只要短短的116秒就能荣登袁家界仙界。袁家界位于张家界森林公园北部,是镶嵌在武陵源核心景区的一颗明珠。袁家界名称相传来源于后唐时期,黄巢起义失败后,朝庭为彻底肃清乱党,四处张榜,捉拿反贼。当时黄巢手下有一名将士,姓袁,为躲避追捕,便来到了这远离人世的深山野岭--青岩山隐居,他在这里结庐为舍,垦荒种粮,并以自己的姓氏为这里命名,起名“袁家界”。袁家界风景以雄、奇、险、峻著称,在十多华里的环山游道上,沿途景色美不胜数。山上居住着一个村庄,几十家土家族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青山绿水之间,他们勤劳善良,与世无争。在居户外面的墙壁上,挂满了一串串火红的辣椒,一串串红薯、土豆;屋内的火炕上,琳琅满目的挂满了腊肉、腊鱼、腊肠、腊豆腐等等。我非常有幸来到他们家里做客,享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一种尊贵和殊荣,那令人唾涎欲滴的十大碗,那透着诱人醇香的土家米酒,使我梦回故里,永世不忘!

旅游考察报告 篇5

一、越秀区发展商贸旅游业的历程和现状

早在90年代初期,越秀区按“工商并举”发展战略,注重抓项目、抓投入,基本形成了“一路五区三带十街”的商贸旅游经济格局,即:一条既具现代时尚、又有岭南风情的商业步行街,五个以服装商贸、经济会展、休闲旅游、金融商业服务、政务中心为主的功能区,三条汇集文化史迹、宗教文化、城市传统中轴线景观的游览带,十条专营批发业务的专业街。,适时将发展战略调整为“商旅富区”,从抓具体经济项目转变到抓营造环境,从搞“马路经济”到注重环境效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以商贸业、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08亿元,年均增长11.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48亿元,年均增长15.47%。全区工业与商贸旅游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从19的25:75调整到的7:93,基本形成了与现代化中心城区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二、越秀区发展商贸旅游业的主要做法

1、多层规划,准确定位。,越秀区以建设商旅中心城区为目标,开展全区性的调研,形成了三个层面的规划方案:一是区级宏观规划。出台了《越秀区商贸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围绕“古城商都发祥地”的形象定位,贯穿“构筑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这条主线,确定了“经济与文化并举、商贸与旅游互动”的发展思路,明确了产业布局和行业规划,确定了商圈拓展和古城遗迹、历史文物的保护范围。按照居住区与商业区相对分离的原则,明确不在居住区内开发新的专业街、专业市场。二是商圈详细规划。对大的商贸区、主要旅游点进行调研定位,细化了大型商圈的业态与功能、商圈内部行业和层次的布局与规模,规划了道路、停车场、绿化广场等配套设施。如北京路步行街,以“一路阅尽千年沧桑”为主题,定位为“最能代表广州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现代文明融汇发展的趋势、充满时尚活力和集聚力、辐射力的国际商贸区”。改变以往拆旧建新的规划,保留有特色的东西,特别是千年文化景观,实行差异化发展。商贸综合区定位为“山水城市特色、岭南建筑特色、民俗文化特色和传统商业特色”,发挥交通便捷、产业配套的优势,着力引导大商号加盟,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充分融合。三是专业街专题规划。10条专业街所属街道,按照总体要求,以巩固特色、发展特色为主题,对经营状况、街区环境、管理构架、文化特色进行了详细规划,力求挖掘文化资源,重构历史风貌,完善配套服务,提高经营档次。规划的制定中,始终坚持政府主持、专家主言、公众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政府把调研课题交给专业院所,经专家调研形成方案后,通过越秀区政务网、公众网,甚至广州日报等传媒征求意见,反复研讨形成。准确的定位,为大型民营企业进驻起到引航、导向作用。19至20间,引进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民营商贸企业210家。

2、多管齐下,打造品牌。越秀区积极挖掘潜在资源,打造两张商贸旅游品牌。一是历史文化品牌。通过发掘整合历史资源,形成了8个国家级、9个省级、26个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着力保护、开发和利用,凸显“南越文化”特色,展示“古城商都”风貌,促进商旅经济与历史文化的结合。如北京路步行街以千年水闸、千年古道为历史文脉,改造大佛寺广场,越秀书院群及其他景观,构筑主题购物公园,提升历史文化和商业文化品位,日均人流量超过30万人次,节假日高达90万人次;商铺面积由年的2.68万m2发展到2002年的10.8万m2;商铺价值平均每年递增8%,1995年以前200多万元购买的商铺现已接近万元。二是城市景观品牌。越秀区打造品牌的三条措施值得借鉴:①健全机构抓协调。成立了分管区长牵头,经济、商贸、旅游、建设等部门负责人参加,辖内商会、大型商厦和旅行社等负责人组成的商旅发展协调委员会。定期协调解决问题,落实规划和相关措施。②多方宣传重推广。公开发行《越秀区导游全览图》、《越秀区美食购物攻略》、《越秀区导游词(中英文版)》、《越秀区投资服务指南》等平面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借项目建设、升级改造之机,举办专题研讨会。如2003年举办的北京路建设高峰论坛、越秀区商贸旅游与民俗文化研讨会、光明广场室内设计研讨会,吸引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知名人士2000多人参加,国内媒体广为报道,引进项目3个,资金2000多万元。借几大历史遗址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机,举办万众欢娱北京路活动,日均人流超100万,日均营业额10多亿元。③政府引导促发展。如大新街在年引进4个皮革经营大户,免费提供停车场所,免费代办一切手续。通过大户带动,3年后商户由1000户发展到4000户,形成一条皮革批发专业街,年交易额1.2亿元,上交税收800万元。

3、市场运作,筑巢引凤。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深度挖掘和打造优良的投资软环境。一是出台奖励政策鼓励中介招商。越秀区出台了《鼓励引进内、外资投资项目和新办企业试行办法》、《鼓励新办企业暂行措施》两个文件,明确以归区所有的地税额为奖励依据,以50万元为起点,奖励中介组织。近两年,引进项目20多个,奖励金额2000多万元。二是建立投资服务中心抓好协调服务。区设立了投资服务中心,街道建立了工贸公司,分别全程全权代理大中型、小型项目的风险分析、工商注册、税务登记、行政审批等手续。区委政府要求各部门给予极大支持和配合,使投资者通过区投资服务中心或工贸公司这个窗口,切实感受到“一站式”服务的便捷和高效。三是强化服务理念树越秀口碑。越秀区提出:“能提供的东西要最好,不能提供的要服务好。”如全球最大的物流企业--伯灵顿公司总部引进越秀区后,为满足企业仓储用地的需要,积极与花都区洽谈共建一个几千亩的物流仓储园区,园区税收按比例分成,优势互补,联盟发展。四是重视协会和商会抓沟通联络

三、加强商贸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借鉴越秀区的做法,学习珠三角的经验,我认为加强湘潭商贸旅游业的发展,要坚持三个方面:

1、坚持规划先行。组织专家学者和行业部门按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着力挖掘丰厚的历史底蕴,结合市场群体建设和当前人居情况,商贸布局现状,城市规划要求,编制好商贸旅游业发展规划。在规划编制中,注意把建设、改造与保护结合起来,使独有的古城文化遗迹和风貌通过科学规划与现代风格相融合,科学规划和调整城区功能布局。既规划好各大“商圈”各自的业态与功能,又重视“商圈”内部各行业、各层次的布局,规模适度,功能互补,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既重视“商圈”内部主业的发展,又重视发展配套服务;既重视“商圈”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又重视“商圈”内部的环境建设,改善“商圈”内部的文化与生态环境,走商贸业与旅游业、经济与文化互动之路,增强“商圈”的文化氛围。坚持以城区经营理念推动“商圈”的建设,注意运用利益导向机制动员社会力量按照政府的规划参与建设,构筑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的现代化商贸旅游中心区的格局,实现共建双赢。

2、全力打造品牌。一个品牌,可以支撑一个城市、一片市场。打造品牌至关重要。一是商业化包装。在当前品牌时代,专业市场的发展需要专业化的营销、运作手段,对行业市场的结构进行优化,把同行业中零乱、信息不对称的经销商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集中交易的平台,为广大零售商提供一个进货渠道,也为终端客户提供良好的购买场所。比如说一个酒店用品博览城,其实就是一个酒店用品的批发市场。通过专业化的运作,达到使买卖双方共赢的批发市场,“新专业市场”之说也因此诞生。二是专业化管理。包装后,通过专业化管理,为入驻市场的商家做好配套服务、统一品牌宣传以及售后管理等工作。比如虎门国际布料交易中心,其股东就专门筹备了2000万元的经营管理和物业管理费,交由某市场策划营销公司运作。三是政策的引导。专业市场要提高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必须要有政府的引导。如虎门富民时装城、黄河时装城,厚街几个家具市场等,都是有了政府的规范、引导和扶持,其运作才比较成功。政府打造产业集群的努力为专业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这些专业市场作为会展的场馆,形成了“永不落幕的交易会”,带动专业市场的发展。另外,政府提供配套设施如物流体系和便利的工商、税务服务,为专业化市场更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南方旅游教育考察报告 篇6

张玉钧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

2004年5月下旬,笔者利用去云南丽江参加第六届全国生物多样性研讨会的机会,取道昆明、杭州和上海,对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早的几所南方高等院校进行了考察和调研,并与相关单位旅游专业的负责人和旅游专家进行了广泛地交流。

5月21日下午,笔者首先会晤了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田卫民教授,田教授热情地向我介绍了云大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科研和师资建设方面的情况。据田教授讲,云大的旅游管理专业现在是云南省省重点专业,该专业正式成立于1992年,当初发韧于原外语系的旅游英语专业。1996年有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点,并于2003年开始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云南大学旅游专业的师资力量很强,从业人员共有27人。在教师编制上,他们注意吸收具不同专业背景的各类人才,学科交叉上的有时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如历史学、民族学、生态学、工程学、英语以及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上,并且强调相同专业背景的人数不得超过两人。在科研方面,突出旅游经济分析、生态旅游、旅游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最早出版了《旅游经济分析》、《生态旅游》、《旅游人类学》(翻译)的教材和专著,并利用自身的优势,注重所谓实战性研究,即积极参与旅游业的规划、设计或相关的策划。基于旅游学作为新兴学科的特点,鼓励教师“舍弃”原来的专业,在编写教材中向旅游学“靠拢”,并提高和锻炼自己。具体做法是走特色之路,教师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熟悉过程是通过置身于产业当中来完成的。田教授向笔者强调,他们倡导的理念是:学者既是批评者,更重要的也是参与者和建设者,而决不是旁观者。在与国外交往方面,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夏威夷大学,英国的萨利福大学,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与世界旅游组织(WTO)、亚洲开发银行及福特基金会有着广泛的业务联系。另外,笔者还拜访了著名生态旅游专家杨桂华女士,杨女士现任旅游管理系的系主任,同时也是博士生导师。这位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教授就她们在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的研究实践,向笔者详细解释了她所理解的生态旅游模式。在和杨教授的交谈中了解到,云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英语要求必须过六级,否则拿不到本科学位。当然,保留补考资格。在昆明逗留期间,笔者还与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博士、云南省第九届政协委员王世丽女士就旅游文化方面的话题进行了交谈,让笔者受益匪浅。

5月23日,在浙江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章小云同学的帮助下,笔者首先拜见了管理学院高级管理培训中心主任助理郭毅博士,在与郭博士的交谈中,笔者了解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下属有四个系,即工商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旅游管理系及农业经济与管理系,其中旅游管理系下设旅游研究所和饭店管理研究所,现有师资23人。据郭博士介绍,他们系的强项是旅游饭店管理,因而经常接待和培训来自全国著名饭店特别是旅游饭店的从业人员。鉴于他们的发展势头,大学领导层特别为旅游管理系制定了优惠政策,即在对外交往中把旅游管理系提升为旅游学院,所谓“一套班子,两个牌子”。在郭博士的引见下,5月24日笔者拜见了浙大旅游学院副院长、旅游研究所副所长周玲强博士,周博士详细向笔者介绍了旅游管理系的发展概况。据周副院长讲,浙大旅游管理系是于1980年在国家旅游局首批投资布点的我国第一个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早在1990年就拥有了我国第一个旅游管理硕士点。旅游管理系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中高级旅游业管理人才、教育人才和科研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业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现有专业教师2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2人,讲师13人;主要学术骨干中有博士2人,硕士12人。在交谈中,周副院长高度评价了北京林业大学,特别对园林学院给予了肯定。他说:“我们相信你们北林大的水平,所以接受了贵校园林学院推荐来的学生”。笔者知道他指的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免试推荐的郑聪辉同学。5月25日,笔者还在浙江日报社大楼拜见了浙大旅游研究所副所长、旅游地理学专家周进步教授。虽然此次相见是笔者与周先生第一次谋面,但两人就旅游学的话题谈得非常投机。听说笔者第二天还要去上海考察,他热情地向笔者推荐了去上海应该会面的几个旅游学人士。

5月27日,在上海,笔者拜见了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刘玲女士。在此之前,笔者知道刘教授是旅游环境学专家,著有《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2000)一书。通过刘女士的介绍,笔者认识了该校旅游规划研究中心的旅游GIS专家李山博士,并就有关话题展开了讨论。交谈中笔者该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设在商学院,于是笔者又到商学院找到他们的负责人,了解到的情况是: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创立旅游教育专业,1992年9月正式建立旅游学系,按国家教委专业目录的统一规定,专业名称改为旅游管理。1994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增设旅游经济硕士点,1998年按新修订的统一专业目录,专业名称改为旅游管理。目前全系有教师15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7名,讲师6名。本科和研究生均设有旅游管理专业。

5月28日,笔者到复旦大学了解情况,早知道他们的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历史系。有意思的是虽属于历史系,但也被称为旅游学系。目前有教师9人,同时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但规模不大。交谈中了解到他们的强项是旅游文化。计划准备约见的夏林根教授,也是上海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时担任上海茶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和《发现》杂志副理事长,是中国文化和旅游学方面的专家,可惜赶上出差,未能谋面。

通过本次考察,对笔者来说,感觉收获很大。既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现粗略总结以下几点,以就正于识者。

1.旅游管理专业大都是在原有的优势背景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大学均有各自的特色。比如云南大学最初是在英语专业基础上成立的,后来又和工商管理合并(现在学院名称为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强强结合,达到了快速发展的效果。

2.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招生规模受学校总体发展的制约,人数均不是很多。比如浙大,一届只能招收50人左右。

3.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原来的背景专业课占据1/3,旅游方面占1/3,公共课占1/3。

4.师资力量普遍比较强,考察的5所大学,人数上最少的也达到9人,最多的达29人。

5.云南大学已经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博士点。

本次考察得到园林学院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笔者在此表示感谢!

旅游管理教研室张玉钧

旅游式考察 篇7

旅游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产业, 民族性 (ethnicity) 已日益成为吸引旅游者、为民族地区和国家创造收入和外汇的资源[1,2], 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利用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民族旅游业。对许多旅游者来说, 某些种族的文化异质性是主要吸引物, 因此民族地区的居民成为可以观察和接触的“活奇观”[3]。民族旅游业为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带来的通常是经济利益, 包括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生活水平。在我国的多数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妇女的现状是:政治上实际参政议政机会少, 参与社会活动十分少, 在社会及家庭事务中的作用有限;经济上妇女就业机会少, 缺乏经营技能, 缺乏资金;文化教育方面, 受教育机会少, 文化水平低, 文盲率高[4]。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的民族旅游业深刻影响了少数民族目的地, 特别是少数民族妇女的生产和生活。少数民族妇女以不同的方式跻身于旅游行业, 是旅游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5], 并起到较深刻的、多层面的、积极的社会效应, 妇女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尤为明显[6,7]。妇女在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扮演着多位一体的重要角色, 既是民俗文化的创造者, 也是民俗文化的传承者。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关注旅游业发展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与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考察的区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景区。

二、三江侗族的历史变迁与程阳景区旅游业发展

侗族是我国南方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 由古代百越民族的一支发展而来, 具有悠久的历史, 主要分布在黔、湘、桂三省 (区) 的毗邻地区。三江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 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 全县16个乡镇, 土地总面积2454平方米, 主要有侗、苗、瑶、壮、汉等五个民族, 其中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5.9%, 主要聚居在林溪、八江、同乐、独峒、良口、洋溪、富禄、梅林等乡镇。三江侗族的族源有三种说法:一是祖先是从广西梧州一带迁到柳州, 又迁至溶江流域及黔东南, 随后进入桂北定居;二是其祖先由湖南洞庭湖滨迁到黔东南一带, 再由黔东南进入三江;三是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或吉水县迁到湘西, 再到黔东南和桂北[8]。

程阳景区位于广西柳州市三江县林溪乡平岩村境内, 连绵几公里, 浓缩了侗族文化的精华, 被誉为世界四大历史名桥的程阳永济桥就坐落在该景区的马安寨。程阳景区的村民全部为侗族, 此地历史悠久, 民族文化极富特色, 是南侗群体的典型缩影。人文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自然风光与传统民俗相映成趣, 正是程阳景区最能吸引旅游者眼光的原因。在这里, “民族”、“民俗”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可以开发的市场资源。从1987年开始, 程阳景区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侗族民俗风情开始发展旅游业, 现在发展成为广西最著名的民族旅游景区之一。2007年, 程阳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共计18.50万人次。

三、妇女与日常生活语境下的民俗传承

(一) 家庭场域:以民族服饰等为代表的传承

民俗学者认为, 家庭是民俗最小的传习场所, 它也是一个俗民群体。“只要是两人以上组合成的俗民社会结构, 就是群体。”[9]在传统的以血缘纽带、姻亲关系为主要人际关系的村落社区, 家庭对个体极其重要。在广西三江程阳各寨的侗族家庭, 祖母、外祖母、母亲和其他女性长辈, 既担任着家庭抚育后代、操持家务之责, 同时又将很多精力投入到传统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民俗活动中。

1. 侗服的制作

三江程阳景区的侗族至今仍然保留着穿着民族传统服饰的习惯, 特别是老年人, 一年四季大都穿用自纺、自织、自染的麻布制成的传统民族服装。程阳侗族家庭自制的传统服饰所用的布料是一种先用蓝靛染色、后涂蛋白的“蛋布”, 颜色鲜亮, 为侗族固有衣料。据马安寨妇女吴彦凡介绍 (1) , “蓝靛染”的手工艺制作大致的过程是:每年农历11、12月间开始纺线, 到第二年的2~6月间织布, 4月时开始种用来染布的蓝靛, 7~9月间用采回来的蓝靛煮水染布, 布料要经过反复浸染、晾晒很多次才能使色泽均匀好看、不容易脱色。在程阳景区各寨, 很多居民家中都有织布机, 中老年妇女在空闲时织布、制衣也很常见, 手工制作服饰的传承与当地婚俗中母亲要为女儿准备嫁妆密切相关。在程阳侗族人眼里, 嫁衣的多少、好看与否直接体现了娘家人对女儿的重视程度, 也反映了娘家人的手艺高低;嫁妆的多少也被认为是娘家实力的一种象征, 与日后女儿在夫家的地位有着直接关系。虽然近些年来受汉族的影响, 年轻人的衣服原料和样式都汉化了, 但是由于传统婚俗体现出来的功能还在发挥作用, 所以家庭手工制作衣服作为嫁妆的习俗还在流传。

2. 侗族刺绣

除了蓝靛染制作传统侗服外, 三江侗族妇女还擅长刺绣工艺。她们在服饰上绣各种图案、花纹、人物、禽兽、花卉、草虫, 形象生动、色彩绚丽调和。在程阳八寨, 中老年妇女在空闲时纺织和刺绣。包括蓝靛染、刺绣等在内的家庭传统手工艺长期以来积淀了一定的侗族民族精神, 既是一种物质民俗的传承, 同时又在心理层面影响和规范着女性的行为方式、学习纺织、刺绣等手工艺是传统侗族社会对女性的一种性别期待。

3. 民族节庆

三江县被称为“百节之乡”, 节庆民俗文化悠久独特, 一年中重要的节日除了与汉族相同的春节、中秋节等节日之外, 还有侗族自己的独特节日, 如花炮节、斗牛节、赶坡会、新禾节以及吃冬节等富有侗族风情的节令。侗族妇女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精力投入到她们的传统节日中, 她们从长辈那里获得日常生活经验, 在传统民族节令中实践, 同时也传承着自己的民俗文化。下面举出程阳八寨几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来说明当地妇女与节庆传承的关系:

尝新节 (农历六月初六) :这是侗族为了庆祝丰收、感谢上苍风调雨顺的节日。此时稻谷正在包胎, 瓜豆业已成熟, 各家各户到田里扯几株新禾, 捉来田里的鲤鱼。妇女在家里负责将鲤鱼与米煮成粥, 将新禾捆成束放在锅里煮, 准备酒菜祭祀祖先神灵, 然后请亲朋一起过节。

吃冬节 (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一日) :这是侗家纪念祖先到某地立寨安家的日子。程阳八寨各姓各寨吃冬的时间不一, 初一、初二或初三、初四, 最迟不超过十一日。据说因为来的不是同一天到达, 而是初一到十一日到达, 因此吃冬节有先有后, 这是侗家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家庭主妇在吃冬节要为全家大小和亲戚朋友操持饮食, 准备祭祀用品, 嫁出去的女儿和出远门的家庭成员都要赶回来过节。

谷雨节 (农历三月)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谷雨也是程阳侗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当地有在谷雨节打油茶的风俗, 叫谷雨茶。侗家的妇女在谷雨这天上山采茶叶, 用谷雨茶叶煮茶水, 全家人在一起喝油茶。打谷雨茶是为了求得一年耕田种地能风调雨顺, 妇女在这天相互串门喝油茶, 青年男女也在谷雨节互相串门走访、交朋友。由此可见, 打油茶既是一种节日习俗, 也是一种社交活动, 妇女们利用这种习俗来促进邻里间的交流。

(二) 村落及其他公共场域:以民族歌舞等为代表的传承

侗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民族的历史、生产经验、社会知识、民族习俗、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社会交往等, 依靠口耳相传来积累和传承。在侗族的传统社会生活中, 幼儿总是跟随母亲等长辈和其他族人去参加生产劳动、祭祖以及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在家里跟随大人做饭、纺织等等, 幼儿先在一旁观察成人的各种言行举止, 如播种、收割、婚丧嫁娶等习俗礼仪。与此同时, 成人也会随时随处给予讲解和示范。幼儿在他们的游戏中不断地模仿这些活动, 民俗文化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中, 妇女既是传统文化的实践者, 同时也向后代示范和传承着民俗。三江侗族地区有一句名言, 叫做“饭养身, 歌养心”。侗族的长辈, 特别是祖母、外祖母、母亲等女性长辈十分注重用语言、歌曲、舞蹈等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因此侗族人以能歌善舞闻名。

四、民俗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与讨论

(一) 民俗传承断代问题

调查发现, 包括民族服饰制作等侗族手工艺制作在程阳面临着传承断代的问题。在程阳八寨, 寨子里大多数年轻人离开家乡, 在外读书或者打工, 离家远的在重要的节日也没法回来, 老年人都感叹说现在离家在外的侗家年轻人不懂织布和绣花, 也不知道民族的节日习俗。与中国其他偏远落后的地区一样, 这里的年轻人走出去的途径无外乎是外出读书或打工。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纷纷涌入这个曾经被外界视为偏僻落后的民族地区, 赞叹这里民族服饰的别致, 年轻人却表示不愿意穿这些“过时”的衣服。全球化旅游业的发展使年轻一代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意义, 但是面对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却不知道该如何坚守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 从生活民俗到“表演”民俗问题的讨论

近年来民族旅游发展中的民俗表演活动引起不少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讨论的问题包括民俗表演与文化原貌之间的关系、旅游文化的商品化、民俗表演对于民俗传承的利弊问题, 等等。有学者认为, 当今国内民族旅游开发中的民俗表演使生活中原来的节日和歌舞等民俗活动变成预先设计好的舞台戏剧或舞台文艺, 不再具有生活中原有的意义和功能, “民俗文化实际上已经沦为一种仪式的展演, 失去了民俗生活所具有的历史感与当下性”[10]。而有些学者认为民族旅游开发中的民俗表演舞台化虽然使文化有被夸大或失真的情况, 但是其后果对现实影响并不大, 因为“生活与舞台是分隔的, 甚至是互不相干的。歌舞表演最后成为一种新的职业, 参与表演的村民近乎是半职业的演员, 而其现实生活仍然是真实的自然的”[11]。

对这个问题的分析, 笔者认为应该针对不同背景下的民俗表演而论。对于目前一些景区中单独划出一片区域开发成的“民俗旅游村”, 表演者是经过主办者精心挑选出来的, 迎合观众的口味和审美取向, 而表演成为表演者唯一的职业;旅游开发商为了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的心理, 过分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族文化;由于展现的民族文化几乎完全脱离生活土壤, 致使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在这种情况下, 纯粹表演化的民俗会对文化的传承产生消极影响。在程阳景区这样的民族村寨聚落, 民俗表演并没有成为表演者唯一的职业, 表演者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参加表演, 每次表演40分钟左右, 其余时间自由支配, 有的从事农耕, 有的去手工作坊加工宝石。另外, 由于表演在原生态的村寨内进行, 表演者都是社区内的居民, 是民俗的主体,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 认知和熟稔本族群文化, 在日常民俗生活中传承着自己的文化, 在花炮节、斗牛节、赶坡会、尝新节以及吃冬节等传统民族节庆中的仪式、歌舞、竞技等活动中, 包括民俗表演队成员在内的社区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 既是表演者, 也是观众。从这个意义说, 景区内的民俗表演, 虽然经过一定的组织和策划, 但是仍然来源于生活。据我们的访谈调查, 当地居民对这些民俗表演基本上是认可的, 他们认为表演队为游客演出的节目除了有主持人报幕支持、有的节目邀请客人一起参加之外, 与节日里本族人的娱乐活动相差不多。因此, 这样的民俗表演对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是起着积极作用的。

五、结语

民俗是在传统社区中形成并经过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传统的生活习俗文化, 主要依靠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传承, 任何的民俗事象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时代的变迁, 包括旅游开发在内的许多因素促使着传统民俗的内容和形式在逐渐发生变化。全球语境下的旅游业发展激发包括妇女在内的所有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促进其积极主动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受到旅游业发展等现代化因素的冲击, 一些民俗正在失去原有的功能甚至逐步消失, 但是我们依然从当地人日常按部就班的生活中体会到, 在家庭或村寨中, 以中老年妇女为主体的民俗群体仍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和传承着民俗传统, 作为整体的民俗文化仍在绵延流传。传统民俗文化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免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渗透而发生变化, 这是文化发展不可逆转的规律。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 在保护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过程中, 国家和地方政府、媒体应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宝贵价值, 在宣传传统文化中应该本着对文化、对公众负责的态度, 增强居民的族群认同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对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和珍惜, 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章以广西三江程阳景区为例,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旅游业发展背景下当地妇女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讨目前民俗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研究发现:以中老年妇女为主体的民俗群体仍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和传承着民俗传统, 作为整体的民俗文化仍在绵延流传, 但是由于民俗事象本身的变迁规律以及社会变迁的因素, 其传承面临着断代的问题。地方政府应本着对文化、对公众负责的态度, 增强居民的族群认同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对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加以保护, 促进传统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酷讯领跑体验式旅游 篇8

3月5日,酷讯旅游网联合乌鲁鲁艾尔斯岩度假村公开招募旅游体验师的活动正式上线,活动将通过旅游攻略提交、网友评比、专家打分等环节,评选出乌鲁鲁旅游体验师。

据酷讯旅游网介绍,评选出的旅游体验师将获得免费畅游乌鲁鲁的体验机会,总费用达到15万元。5月初,体验师将踏上世界中心—北领地之行。

据悉,酷讯旅游网携手澳洲乌鲁鲁艾尔斯岩度假村招募乌鲁鲁旅游体验师活动拉开帷幕后,乌鲁鲁全新中文官方网站同步上线。这是继与全日空航空合作后,酷讯旅游网再次掀起在线旅游业体验式旅游浪潮。

世界中心北领地乌鲁鲁被英国权威媒体BBC称为人生一定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乌鲁鲁艾尔斯岩是世界著名的文化、自然双遗产。

乌鲁鲁艾尔斯岩度假村在中国新年成功接待首个中国包机后,推出针对中国市场的重大推广活动,以体验式旅游为切入点,发力中国旅游市场。

活动主办方介绍,中国现在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客源市场,预计至2020年中国游客将为澳大利亚贡献60亿澳币的旅游直接和间接收入,两倍于排名第二位的英国市场。

在线旅游市场逐渐成熟,不但改变游客出行方式,在线旅游企业也经历着从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的蜕变。2011年各大在线旅游企业就开始着力于体验式旅游,从验客到试睡员再到旅游体验师。酷讯旅游网于2011年推出的旅游体验师项目,成功超越了试睡员局限于酒店房间的体验,完成从旅游出行、旅游景区到旅游酒店的全方位旅游体验。体验式旅游的趋势和营销价值,随着在线旅游业的发展,逐渐扩大着影响力。

亚洲首位旅游学博士王笑宇认为,定制化旅游产品,自助式旅游服务产品,社区口碑型营销模式是未来的趋势,而窄媒体垂直门户+线上产业链服务是未来方向。

苏州旅游考察体会 篇9

园林山水溶一体,林木绝胜美,尽享自然之乐

——苏州考察之行点滴体会

这次外出考察,首先去的第一站是苏州,印象最深的是拙政园,下面谈一些苏州之行的感受和体会:

一、拙政园简要介绍: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中国古代江南名园,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北娄门内,现占地面积约4.1公顷。是在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御史王献臣始建,以后屡次更换园主,或为官僚地主的私园,或为官府的一部分,或散为民居,其间经过多次改建。四百余年间沧桑变迁,几度兴废,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后于20世纪初进行了全面修整和扩建。

拙政园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另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曾为许多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其中有:钱牧斋和柳如是,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之洞等。

追溯拙政园,据说它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拙政园的园名是根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的“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缩写而成的。“拙”,实指不善在官场中周旋之意,是陶潜“守拙归田园”中的“拙”。全园约五分之三为水,足可表现园主这种江湖之志。恽格在题他所作的拙政园图时,写出了园景所寓的主题:“秋水长林,致有爽气。独坐南轩,望隔岸横岗.......使人悠然有濠濮间趣。”但到王献臣之后,屡更园主,王心

一、叶士宽、张履谦等二十多人先后为园主,因曾有“复园”、“将园”、“吴园”、“书园”、补园”等名园。现全园包括中部(拙政园)、西部(旧“补园”)、东部(“归田园居”)三部分。其中,东部,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是全园的精华所在;西部,园内建筑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

据说明正德四年,拙政园由王献臣初建时,取名“拙政”除因晋朝《闲居赋》的 “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这一段话,也还饱含有朴实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

据说史籍上记载王献臣曾委托画家文征明做最早的设计,并存文氏之《拙政园图》、《拙政园记》和《拙政园咏》传世,比较完整地勾画出园林的面貌和风格。当时,园面积约13.4公顷,规模比较大。园多隙地,中亘积水,浚沼成池,池广林茂。有繁花坞、倚玉轩、芙蓉隈及轩、槛、池、台、坞、涧之属,共有31个景点。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

据说根据文征明在《王氏拙政园记》中的描述,一开始建造此园时,他就发觉这块地并不太适合盖相当多建筑,地质松软,积水弥漫,而且湿气很重。因此,文征明以水为主体,辅以植栽,因地制宜设计出了各个景点,并将诗画中的隐喻套进视觉层次中。园中至今仍留有许多文征明的对联与诗,其中以“梧竹幽居亭”中的“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最能带出此园的意境。此外,园中所栽种的紫藤相传是文征明亲手种植。由此可看出文征明相当喜爱植物,在31个景点中,超过一半的景,都与植物和植物本身的意涵有关。

经历—百二十余年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已破落近三十年并荡为丘墟的东部园林归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将其重新修复,并将“拙政”改名为“归园田居”,取意陶渊明的诗。

清顺治十年,陈之遴曾购得此园。1662年,拙政园充公。康熙年初,曾为驻防将军府、兵备道行馆。其后还予陈之遴子,再卖给吴三桂婿王永宁,王曾大兴土木,堆帜丘壑,园状大为改变。

康熙十八年,为苏松常道署。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蒋棨接手此园,并将园中规模略做更改,东边的庭院切分为中、西两部分。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忠王李秀成曾以此园当做苏州的重要基地,改之为忠王府。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富贾张履谦接手此园,改名为“补园”。当时拙政园的腹地缩小到1.2顷,张履谦大举装修了相当多细致部份,因此奠定了拙政园今日之基础。

二、考察拙政园三区印象

(1)东园

东区的面积约31亩,其规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设计的“归园田居”为主,该园有放眼亭,夹耳岗,啸月台,紫藤坞,杏花涧,竹香廊等诸胜。中为涵青池,池北为主要建筑兰雪堂,周围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缀云峰、联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步游入洞,如渔郎入桃源,桑麻鸡犬,别成世界。兰雪堂之西,梧桐参差,茂林修竹,溪涧环绕,为流觞曲水之意。北部系紫罗山、漾荡池。东甫为荷花池,面积达四五亩,中有林香楼。家田种秫,皆在望中。

但我们看到现有的景物有秫香馆、松林草坪、芙蓉榭、天泉亭等。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林,林西为秫香馆(茶室)。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甚是好看,叫人流连忘返。我们一边参观,一边拿出相机,照个不停,唯恐遗漏好的风景。

(2)西园

西园面积约为12.5亩,据说现有布局形成于张履谦接手时期。该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

游览中我们看到,建筑以南侧的鸳鸯厅为最大,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佗罗花馆”,北部名“三十六鸳鸯馆”,夏日用以观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则可欣赏南院的假山、茶花。池北有扇面亭“与谁同坐轩”,造型小巧玲珑。东北为倒影楼,同东南隅的宜两亭互为对景。甚是美好景观,真叫人赞叹不止!

(3)中园

中部部分为全园精华之所在,据说虽历经变迁,与早期拙政园有较大变化和差异,但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格局。据说从历史资料咸丰年间《拙政园图》、同治年间《拙政园图》和光绪年间《八旗奉直会馆图》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坞、听雨轩、玲戏馆、枇杷园和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香洲、玉兰堂等庭院景观与我们今天看到的现状诸景毫无二致。拙政园中部风貌的形成,是在晚清咸丰至光绪年间。

在游览中同时我们看到,中区现有面积大约在18.5亩左右,其中水面占1/3。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体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的楼台亭榭多处。主厅远香堂为原园主宴饮宾客之所,四面长窗通透,可环览园中景色;厅北有临池平台,隔水可欣赏岛山和远处亭榭;南侧为小潭、曲桥和黄石假山;西循曲廊,接小沧浪廊桥和水院;东经圆洞门入枇杷园,园中以轩廊小院数区自成天地,外绕波形云墙和复廊,内植枇杷、海棠、芭蕉、竹等花木,建筑处理和庭院布置都非常雅致精巧。

我们还看到,中区的远香堂既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又是拙政园的主建筑,园林中各种各样的景观都是围绕这个建筑而展开的。远香堂是一座四面厅,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面阔三间,结构精巧,周围都是落地玻璃窗,可以从里面看到周围景色,堂里面的陈设非常精雅,堂的正中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远香堂”三字,是明代文征明所写。堂的南面有小池和假山,还有一片竹林。堂的北面是宽阔的平台,平台连接着荷花池。每逢夏天来临的时候,池塘里荷花盛开,当微风吹拂,就有阵阵清香飘来。

堂的北面也是拙政园的主景所在,池中有东西两座假山,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亭子正对远香堂的两根柱子上挂有文征明手书“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亭的中央是元代倪云林(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子,元末无锡人。工诗,善山水,为元代四大画家之一)所书“山花野鸟之间”的题额。东山上有待霜亭。两座山之间以溪桥相连接。山上到处都是花草树木,岸边则有众多的灌木,使得这里到处是一片生机。

远香堂的东面,有一座小山,小山上有“绿绮亭”,这里还有“枇杷园”、“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梧竹幽居”等众多景点。从梧竹幽居向西远望,还能看到耸立云霄之中的北寺塔。水池的中央还建有荷风四面亭,亭的西面有一座曲桥通向柳荫路曲。在这里转向北方可以见到见山楼。亭子的南部有一座小桥连接着倚玉轩,从这里向西走就到了小飞虹,这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桥的南面有小沧浪水阁,桥的北面是香洲。我们一行29人游览,走过廊桥,真是有一种“人在廊中走,如同画中游”的境界,真是叫人心旷神怡!

三、拙政园造园艺术特点

据说拙政园在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特别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完全一样。正是这种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点和艺术价值,主要有: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据说,《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据说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据说,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

一、楼

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据说,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据说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这在我们在青龙湖酒店的项目开发建设和设计当中,有很多需要借鉴的地方。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拙政园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这些特点不正是我们在青龙湖酒店的项目开发建设和设计当中,需要借鉴的地方吗?我们要按着这样的特点设计,何不再塑造一个北方的“拙政园”为世代流芳?!

四、在苏州游览享受“山水林泉之乐”,美哉!

通过短短的苏州之行,感到山水如画,心旷神怡,使人尽享自然之美,收获甚丰: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湿润,交通便利,旧时官宦名绅退休后多到苏州择地造园、颐养天年,如今苏州以众多精雅的园林闻名天下,不愧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据说,最盛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达到280余处,至今保存完好并仍开放的还有: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网师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艺圃,清代的留园、耦园、怡园、曲园、听枫园等。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因其精美卓绝的造园艺术和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我们身居闹市的人一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美哉!美哉啊!

我们体会到,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是一种美的享受,使人惬意横流!

我们看到,当时建造者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采用的是园林建筑与景观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拙政园“远香堂”,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香洲”,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怡园“画舫斋”,是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飘荡的怡然自得;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则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田园生活……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糅合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其中,可使人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虽小,但古代造园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延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在游览中,我带的相机能照400多张相片,一直照个不停,还深怕不够用,把电耗完,无法留下这美丽景色!

上一篇:印象初一优秀作文下一篇:入学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