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的气候教案

2023-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南省的气候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河南省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1、学会阅读等温线图,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教与学重点: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2、温度带的划分。 教与学难点: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教与学方法:

情景导入、对比讲解、读图分析 教与学准备:

景观图片、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图。 教与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一、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哈尔滨的 冰雕展览和广州的花卉展),它们分别在哪里举行?什么 时间?(学生回答)相同的时间,广州和哈尔滨却举办 了两种不同的展览,说明两地的气候差异很大。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32页图2—22“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 和第33页图2—23中国的“七月平均气温图”,解决以 下问题:

(1)33页活动题

1、

2、3。

(2)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各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1)探究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而夏季却 南北普遍高温?

(2)教师点拨:

冬至日,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自南向北白昼时 间逐渐变短,夏至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自南向 北,白昼时间逐渐变长。

阳光直射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离阳光直射点 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单位面积获得太阳热量就 越少。

此外,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3)探究结论:

受纬度位置和冬季风的影响,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 4、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读图,加深对温度带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分别是哪里?为什空 么?

〈二〉学习任务二:

一、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34页 “中国的温度带”,解决以下问题:

(1)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我国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每个温度带主要分布

在哪些地区?

(3)我们肥城属于哪个温度带?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作物熟制怎样?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1)、探究问题:

为什么海南岛上农作物能一年三熟,而东北平原上 只能一年一熟? (2)教师点拨:

海南岛属于热带,积温值在8000以上,农作物的生长期长,而东北平原位于中温带,积温值介于1600和3400之间,农作物生长期短。 (3)结论:

海南岛和东北平原的纬度位置不同,积温值差异很大,所以农作物的熟制不同。

三、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的划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影响气温分布规律形成的原因是难点。学习中要利用学生已有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储备,结合我国的纬度位置、地形特点,

通过读图、小组交流的形式、概括总结出我国的气温分布规律;利用列表格的形式对比讲解,得出影响气温分布的原因;温度带的分布主要通过我国的地形图,反复间分布的记忆。

四、巩固练习,达标测评:

填充图第10页。 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一、 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纬度因素、冬季风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纬度因素

二、 温度带的划分:

1、划分依据:

2、名称及分布:

3、不同的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

教与学反思: 学后反思: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 教后反思:

第2篇:中国的气候教案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独立看书读图并思考一些问题。而且,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知识量;有一定的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此外我校已经进行3年左右的“生本”课堂实验。经常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并能在小组中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工合作完成相应的探究课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教育理念,我从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角度制定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原因。 (2)举例说明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我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等图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总结中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并找出一月0°C等温线的分布。 (2)分析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找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确立依据:

基于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气候的重要性我将本课重点确立为: (1)中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及确立依据:

初二年学生利用多种地图分析并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因此我将本节课难点确立为: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中国的气候

PPT投影:舌尖上的中国(地图版)

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同地域人们的日常饮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北方和南方…… 生:回答自己家乡的饮食习惯。

师:是什么造就了各地不同的饮食习惯呢?

生: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析原因。——气候、气温、降水等 师: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 活动2【活动】预习导学

师:那么,我国各地在不同季节气温和降水分布有何差异呢?

这节课,我们就要结合这四幅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 PPT投影:四幅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师:如何读懂这些图呢?以“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为例。PPT投影:“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读图的步骤: 读图步骤: 1.读图名 2.图例和注记 3.内容 4.分析回答问题

其中,图例和注记更是读图的关键。等温线:温度相同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引导学生弄清图例和气温数值的读取)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的中国冬季的“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PPT展示:

活动一:读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1)观察中国东部地区等温线的延伸方向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在图上画出0°C等温线,它大致经过哪些地形区,在哪里发生突变,为什么? (3)气温的递变有什么规律?找出1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两地的气温差多少度? (学生思考问题,并上台展示点评。教师引导归纳,进行总结。) 补充:

PPT投影:“中国北极城”漠河相关知识。此时漠河景观与海南景观(对比) 结论:

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提问:为什么中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回答。纬度差异等……PPT投影:原因:1.纬度差异大

2.受冬季风的影响(PPT投影)(1)太阳直射和斜射图 (2)漠河、北京、广州三地冬至日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地点 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 昼长时间 漠河 53°29′N 13°4′ 7时30分 北京 39°54′N 26°40′ 9时12分 广州 23°8′N 43°25′ 10时43分 (3)冬季风示意图

(这部分作为教学的难点,但是涉及到高中的知识,所以不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分析) (承转)下面再来看看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PPT投影:“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及相关探究问题 活动二:读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1)我国7月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 (2)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相差多少?

(3)7月份的最高、最低温出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学生思考问题,并上台展示点评。教师引导归纳,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总结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补充:“火洲”吐鲁番的相关知识。

师:为什么吐鲁番会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呢?

(大陆性,升温快,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强,盆地地形,不易散热等) 结论: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温差小。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气温冬夏分布特点,下面我们再认识一下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创设情境:幻灯片放映各地不同的民居特色(图片)。 设问:这些民居反映了当地的降水有什么特点? PPT投影:“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及相关探究问题

活动三:阅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1)找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各条的延伸方向大致如何?说明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

(2)找出降水量最多或者最少的地区。

(学生思考问题,并上台展示点评。教师引导归纳,进行总结。)

师:同学们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可看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较多,超过1600毫米,而西北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那么,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呢?

生:最多:火烧寮 最少:托克逊

所以,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反映在房屋建筑形式上,传统建筑具有“南尖北平”。 结论:

从东南沿海从西北内陆递减。

(过渡)我国降水不仅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大的差异,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 PPT天投影:广州、武汉、哈尔滨等三地的降水量逐月分配图。 PPT展示图片及相关探究问题。

活动四:读“中国四个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1)三城市降水量多达100mm的月份分别有哪几个月? (2)三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共同点?

(学生思考问题,并上台展示点评。教师引导归纳,进行总结。) 结论:

降水集中在夏季。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活动3【活动】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出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活动4【活动】合作探究

所以,我国各地的气候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那么如何通过读气温和降水变化图归纳各地的气候特点呢?

读“厦门气温、降雨的月份分配”图及“北京气候图”,联系日常生活的感受,探讨下列各题。 1.请在P9“中国行政区划”图上找出厦门和北京,并说出大概的纬度。 2.厦门和北京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各是多少?

3.厦门和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降水的季节分配有何异同点? 4.请描述厦门和北京的气候特点。 (分组探究 ,学生展示点评。)

教师根据学生探究情况,对学生自主探究成果给予评价。并针对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

活动5【活动】拓展延伸

不同的气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以福建土楼为例,“土楼是句号,却引出了无数的惊叹号和疑问号”,请结合材料探究土楼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材料)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永定县、福建省漳州南靖县和华安县,其中又以客家土楼为代表。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依山傍水的山间谷地,充分显示出其“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土楼的兴建高潮是在中国**与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最早是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土楼朝向大都是坐北朝南,且是封闭的,内外不设阳台但有天井,屋顶大都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加之其墙角用石料砌成,在夯墙时,把竹条当作如今的钢筋放到墙内,在建造土楼时,借助模夹板,经过反复的揉、捣、压、夯筑成了厚实严密的墙体。具有通风、采光、防水、抗震、隔热等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形成与当地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师:有兴趣的同学进行课后探究。 活动6【测试】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我国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漠河是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B.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冬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C.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D.海南岛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2.中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趋势是( )

A.由西北向东南递减B.由南向北逐渐减少C.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D.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第3篇:《中国的气候》(教案)

【课题】中国的气候

【年级科目】高二年级地理科(文科班)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成因,让学生明白我国气侯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气候分布图等的分析阅读,培养学生地理分析能力与地理思维。 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例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成因,使学生了解我国气候对实际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气候特征及其对人民实际生活、生产的影响的分析总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我国的主要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二)教学难点: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探究法、构建知识结构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中国主要的气候类型?

分析:我国南北方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季风气候。季风就是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风,夏天,对我国气候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风,冬天对我国气候造成影响的主要是冬季风。

板书:

一、季风气候显著

【思考】夏季风对我国降水规律的影响。

分析:由于受到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海洋形成高气压,陆地上形成低气压,风从海洋吹到陆地,带来了海洋上暖湿的气流,从海洋吹来的夏季风在东南沿海登陆时,与较冷的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雨带, 4-5月,雨带登陆,华南地区进入雨季; 6-7月,雨带推进到江淮地区,这里进入梅雨季节;7月以后,雨带陆续来到华北、东北地区,北方雨季来临;随着9月冷空气增强,雨带被迫南移,10月,在我国大陆完全消失,第二年依旧如此。

【小结】受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思考】我国的降水在空间上有何差异?

分析: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这一线以西以北,夏季风难以达,成为非季风区,以东以南,则是深受夏季风影响的季风区。所以我国降水出现了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情况。 【思考】夏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举例】洪涝灾害与台风。

【总结】:夏季风对我国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方面,夏天,我国在夏季风的影响下造成了高温多雨的气候。 板书:夏季风――高温多雨

1

【思考】冬季风我国气温的影响。

分析:冬天的时候,冬季风从北部内陆吹来,使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对我国北方影响直接而强烈,中间由于受到山岭的阻碍,使气候对南方影响相对较小,这样,就大大加剧了南北温差,所以我国北方冬季是寒冷的,而我国南方冬季相对来较为温和。

【思考】冬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举例】寒潮。

【总结】:冬季风对我国气候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温,在冬季风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地方形成了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板书:冬季风――寒冷干燥

【思考】我国除了有季风气候区外还有非季风气候区,非季风气候主要又有哪些气候类型?这些气候类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分析:在西北地区我国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远离海洋,造成了温差大,降水少的特点。

【举例】温带大陆性气候对新疆瓜果造成的影响。 【思考】青藏高原为何种气候类型。

分析: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出现了高山高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

【举例】高原气候对青藏高原农业造成的影响。 【总结】:我国的季风区,气候存在着差异的,像南北方气候不同,南方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非季风区与季风区的气候差异就更大了。在我国,同样的季节,我们可以体会到看冰雕闹花市等许多不同的景观,这么多不同的景观说明了我国气候的第二个显著的特征:气候复杂多样。 板书:

二、气候复杂多样。

【提出疑问,为第二课时做铺垫】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有没有什么共性呢?复杂多样的气候又会对我国实际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 【探究活动】《区域地理》90页主干精梳

板书设计: 中国的气候

一、季风气候显著 夏季风――高温多雨 冬季风――寒冷干燥

二、气候复杂多样

作业:《区域地理》94页—95页

第4篇:影响气候的因素教案

我的课堂少什么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气候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重点介绍地球及其环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四节中的一部分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所居住的地球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辩证地看待人地关系,为以后的地理学习以及地理学习方式的变革奠定基础。

整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

第二板块:活动探究。

(1)观察世界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归纳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观察气温垂直变化和迎风坡降水示意图,归纳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3) 举例说一说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出谋献策:给地球降温,我能做什么? 第三板块:总结作业。

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三点是可取的。

一、

采取“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从“活动”开始,到“活动”结束,用“活动”贯穿整节课的始终。这种“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功能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还承担了相当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比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先让同学们观察世界气候分布图,引导他们找出分布在热带、温带、寒带、亚欧大陆东西岸和内陆的主要气候类型,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来发现影响气候的两大因素: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接着观察气温垂直变化和迎风坡降水示意图,总结影响气候的第三个因素:地形。在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后的原则,尽量减少了老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切实地参与到活动中,增强了教学的探究性和实践性,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从生活出发,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让学生觉得地理就在身边,是鲜活的。上课伊始,就用同学们的衣着变化导入:趁大家唱歌的时候,我观察了一下大家的衣着有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又从他们身边的实例说起,有的说冬天穿棉袄,夏天穿裙子;也有的说冬天结冰不能开车,等等。在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尽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遵循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则。利用和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活动中思维有材料,发言有依据。

三、注意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加强了地理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比如《边词》、《大林寺桃花》、《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印证了影响气候的三要素,而且也让学生明白地理和文学是有关联的。最后设计的“给地球降温,我能做什么?”又把学生带入环保领域。任何学科都不是单一的,地理也不例外,它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了自然、社会、人

文领域和地理课程内容的综合。这种拓展延伸,真正实践了课堂内外的衔接、地理与生活的关联、学科知识间的联系。

细细推敲,也有不少遗憾。我问我自己:我的课堂究竟少什么?

一、少“活”。大面积的同学在课堂上“默默无闻”,说的同学也是三言两语草草收兵。比如有同学在说影响气候因素时,就两个字“位置”就没了下文;也有同学说“不知道”。我觉得应该先给学生知识和思维上的铺垫,调动起他们的知识积累。因为没有积累就没有语言,没有生动的语言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氛围,也就更谈不上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火花了。引导学生说,关键是要激起他们说的欲望。在说到《大林寺桃花》时,若先给学生讲清“人间”和“山寺”的区别,他们就没有理解的难度了。

二、缺少“放”。总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害怕学生解决不了,总是忍不住要给他提示,在学生还没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就急于展示,欲速则不达。比如“我来试一试”这个环节,到底有多少学生弄懂了?我不禁扪心自问!放开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总结,即使得不出所谓的“正确答案”,对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也是一种训练。

三、缺少“宏观调控”。最后两个环节: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也影响气候,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如果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上做周密的规划,简洁明了地向学生提出要求,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也不至于浪费这大好时光。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感谢这些“遗憾”,因为它为我指明了

努力的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让我借用屈原的这句话自勉吧。

第5篇:中国的气候类型教案

中国的气候之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学情分析:

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是教材上只是用了几幅图表来表达,学生对此认识不够,一看见图表就以为不重要,因此非常有必要把这部分内容单独讲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2、知道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意义。

3、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来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教学重点:认识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以图析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1、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资料

2、我国温度带、干湿区和气候类型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两组景观图片:白雪皑皑的黑龙江和春意盎然的海南岛;海边游泳的三亚和山顶仍有积雪的青藏高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点击片

2、3)

我们先来看几幅图,根据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地区为何同在中国,同一季节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区别?

对,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就是两地气候不同。那么我国的气候都有那些不同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板书:我国的气候)

二、 讲授新课

气候是影响各地自然景观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气温和降水是组成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下面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它们在我国的什么分布规律。

我们先来看气温的变化。(点击片4) 出示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找出0度等温线,总结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冬季我国的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大。(点击片5) 出示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观察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问: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在我国北方吗,为什么?

教师点拨:你来回答一下,好回答的不错,请坐。 我国夏季大多地区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空气稀薄,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根据各地的热力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点击片6)它们分别是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气候区。

再来看降水的变化(点击片7)观察年降水量图,找出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降水从空间看,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夏季和秋季降水多,容易发生洪灾,冬季和春季降水较少,容易形成旱灾。

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使得我国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大致分为了以下几个气候类型:(点击片8)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板书: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大家讨论一下我们所在地区大致为何种气候类型?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谁知道来举手,好你来回答,嗯回答得很好,我们处于温带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读图分析一下,这几种气候类型都有什么特点。(点击片

9、10)我们在选取了每个气候区的一个代表性城市,根据它们的降水和气温柱状图来分析气候特点。海口代表热带季风气候、上海代表亚热带季风气候、北京代表温带季风气候、乌鲁木齐代表温带大陆性气候、拉萨代表高原山地气候。

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然后把你们总结的结果填到这个表格上,给大家5分钟时间然后每组派个代表来回答。 好时间到了,第一组回答北京的,第二组回答上海的,第三组回答海口的,第四组回答乌鲁木齐的,第五组回答拉萨的。同学们总结的不错,现在把你总结的内容填到这个表格上。

三、课堂总结

(点击片11)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根据我国1月和7月气温的分布特点、中国年降水量等,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主要的有这五种气候类型,然后我们又总结了这五种气候类型的主要特点。其中五种气候类型及他们的特点是需要同学们识记的,把它记到书上。

四、课后作业

(点击片12)我们知道了气温好降水的变化引起气候类型的不同,那么我国的气候类型除了复杂多样外,还有什么特点?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又有哪些?这些问题作为课后作业同学们要好好思考一下,等到下节课我们再讨论学习。

五、板书设计

我国的气候

一、复杂多样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第6篇:《气候的威力》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1.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积累科普知识。

2.一学习和掌握文中运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了解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设想

选取有关气候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破坏的影视片断导入课文;熟读课文,弄清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内在联系;通过练习,巩固说明方法的运用。

媒体设计

准备有关气候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破坏的影视片、南极气候的录像片以及全球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的知识影像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语引入(播放一段有关气候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破坏的影视片)刚才,大家从影片中看到了大自然那暴戾恣难的肆意破坏,感受到了气候的威力。那么,冰雪世界的南极的气候又是怎样的呢?它对全球的气候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l)通读课文,掌握并积累词语(2)解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第1一6段)介绍南极气候的特点及其巨大的威力。

第H部分(第6~15段)分析南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第三部分(第16、17段)设想南极冰盖融化给人类带来的灭顶之灾。

2具体研习第一部分,落实重点。

(1)本文是怎样展开话题的?

明确:从人类的发展与大自然的关系谈起,引出“气候的威力”,并进而引出南极气候的特点。

(2)南极气候的特点有哪些?

作者是怎样安排这几个特点的说明顺序的?

明确:南极气候的特点是风大、酷寒、多变。作者先写风大的特点,接着写大风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写气候的多变,思维层层深入,按着逻辑顺序进行。

(3)为说明南极气候的特点,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a.为说明风大的特点,举了日本考察队员福岛被风席卷而去的例子;b.为说明酷寒的特点,举了原苏联、新西兰、挪威等国观测的最低温度为例;C.为说明多变的特点,举了美国运输机突然被暴风毁损的例子。

②列数字。a.为说明风大的特点,列出“32。6米每秒”“55.6米每秒”“‘三百多千米每小时”等数字;b.为说明酷寒的特点,列出“-88.3’C”“一89.6℃”“,94.5℃”等数字。

③作比较。拿南极的风速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风速进行比较,强调了南极的风速之大。④打比方。把南极比作“暴风雪之家”“风极”,具体形象地说明了风大的特点。

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两个方面对第一部分的内容加以研习,实现两个教学重点的落实。)

三、布置作业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要点,按照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思路,预习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研习第二部分

1.第7段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2.气象学家为什么对南极的恶劣气候喜出望外?

明确:因为南极对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

3.南极有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

明确: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南极冰盖的存在和季节性胀缩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制约;南极对全球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间的热交换有影响。

4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因素来说明顺序的?

明确:由表及里、由次到主、层层深入的逻辑顺序。

5.举例说明第二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1)从“首先”“另外”“还有”可以看出,是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的。

(2)“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南极冰盖就会往外延伸五五皿千米,这将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下降5℃,因而引起全球的气候发生灾难性的变化。”这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对太阳辐射能量变化的敏感。

(3)“冰对来自太阳的能量的反射率大约是水的5一历培。而在冬天,冰盖的面积是夏天时的5倍,最大时覆盖了整个南半球面积的8%……”这是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季节性胀缩对太阳辐射能量的反射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举南极、北极在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间热交换的不同作用的例子亦可)

(4)“中国的气候变化似乎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5)“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这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的反射作用。(举课后练习二的第

3、4句亦可)(由第一课时布置的作业过渡到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

1、2旨在体会说明文过波段的作用;

3、4与5则继续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两个方面对课文内容加以研习,落实两个教学重点。)

二、研习第三部分第三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一个怎样的内容?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如果融化将会给人类带来的灭顶之灾。

三、课堂小结

1.依据第

一、二部分的内部结构层次以及两部分的关系,综观全文,思考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部分,作者先写风大的特点,接着写大风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写气候的多变,层层深入;第二部分,作者由表及里、从次到主,逐层分析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全篇看,作者由南极自身的气候特点和威力说到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按照逐层深入的逻辑顺序加以说明的。

2结合文中所用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课后练习二中比喻句的表达效果,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通过比喻,用读者熟悉的、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准确地、形象地描摹所要说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避免了科学术语的抽象、难懂、平白,使人容易明白,印象深刻。

3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略)

(解说:总结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整体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的特点,起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从人类破坏环境从而导致大自然用它的威力来报复人类的角度,搜集材料,写一篇说明文。

上一篇:办理分公司授权委托书下一篇:大学生禁烟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