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报告

2022-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青岛城市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青岛城市报告

《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立法调研报告

摘要为了促进和规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从业能力,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青岛市农委将《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列入2013~2015年青岛市立法论证和调研计划。调研组于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开展立法调研工作,认为《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政府规章的出台十分必要。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府规章;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

Key wordsCultiva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Government regulation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dentification management; Policy support

农民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措施,是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的,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职责,也是WTO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立法是强化和规范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措施。农民教育培训立法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2010年以来,天津、甘肃相继完成农民教育培训地方立法,2012年以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全国展开,各地陆续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政府规章调研起草工作。青岛市已经全面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农民教育培训行政立法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1]。

调研组通过开展青岛市农村劳动力及培训需求调研,配合市政府调研室开展全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调研,开展“十三五”全市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调研,掌握了青岛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农民培训等基本情况。通过开展《青岛市农民教育培训办法》(后改为《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立法调研了解了国内其他省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立法情况、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立法条件和立法需求、国外相关农民培训立法情况等。在国内其他省市调研方面,调研组选取了出台第2部省级人大农民教育培训条例立法的甘肃省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立法的必要性、立法基本思路、立法经验教训,以及近年来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方面的主要探索等。在青岛市立法调研方面主要采取了部门访谈、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以及农户实地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立法条件和立法需求调研。在国外相关立法调研方面,调研组通过文献调研方式,对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韩国的农民职业教育立法、教育体系情况、培训统筹规划等进行了梳理[2]。

1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组在近3年的时间,查阅文献资料100多篇,召开立法规章论证会20余次,走访了4市2区20个镇、80个村、20个农业单位,进村入户调查3 200余户,发放调查问卷3 500份,回收3 215份。2016年2月底完成调查统计工作。2016年3月份以召开座谈会的方式,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数据分析,并撰写调研报告。

2青岛市“三农”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情况

青岛市辖6区4市,共43个镇、6 016个行政村。农村总面积7 989万km2,占全市陆域面积的71%。农村常住人口41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6%。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 730元。截至2015年底,全市农村从业人员340.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07.5万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232.8万人。培训需求方面,有农业技术培训需求的达37.9万人,务工技能培训需求34.5万人,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及其他培训需求25.7万人。

青岛市“十二五”期间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培训、农药经营使用人员培训和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取得良好成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12年以来,连续5年市委1号文件(2016年为4号文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做出部署,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初步建立起培训体系和机制。2013年以来全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3 897人,带动了近10万农民增收致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 400人,且有50名入选国家青年农场主计划。其中,平度市有1名青年农场主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风鹏行动·新型职业农民”项目资助,另有2 068人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3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必要性方面2012年以来,连续5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办发[2014]61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办发[2015]4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明确要求。2016年中央1号文件、“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规划和要求[3]。

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2年以来,市委一号文件部署了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4年以来,市政府连续3年将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列为市办实事。黄岛区、平度市和莱西市列为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根据《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青发[2016]4号)精神,2016年起青岛市将整体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农业部政策规定,需要建立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4]。

3.2可行性方面农业部、财政部2012年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2014年启动示范和部分省、市整体推进工作。农业部出台了《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农办科[2013]36号)、《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 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农科教发[2013]7号)、《关于统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的通知》(农人发[2015]3号)。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和体系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这也是青岛市制定《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的重要依据。

山西省、四川省、江苏省以及南京市、宁波市、成都市等副省级城市已经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范性文件,为青岛市制定政府规章提供了重要参考。因此,《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政府规章制定的依据充分、条件具备、时机成熟。

4规章的总体思路和需要规范的主要事项

4.1规章的总体思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是一项简单的教育培训任务,需要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加以引导和扶持,重点要构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政策等相互衔接、有机联系的制度体系和部门配合、上下协同的工作机制。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农民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发挥当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拓宽渠道、多管齐下,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才能培育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5]。

4.2关于规章的名称在市政府法制办公室支持下,青岛市农委2013~2015年开展政府规章调研项目,所用名称为《青岛市农民教育培训办法》。在调研基础上,2016年将其列为政府规章送审(完成)项目,所用名称为《青岛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办法》。根据中央和省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方针,结合青岛市工作实际,经多方论证,政府规章名称拟定为《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

4.3规章制定的原则在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时,注重把握3条基本原则。一是注重针对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针对区域特点、农村产业现状和农民结构,找准本地特色,从本地实际出发。二是突出实用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把着力点放在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和提升经营管理服务水平上。三是强调操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一定要具有操作性,以利于贯彻执行。

4.4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系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面对规模大、层次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务,青岛市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明显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资源分散,机制不完善,基础条件欠账较多,迫切需要建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具体做法是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按照农业部的统一规划,加快构建县域1个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统筹协调、几个(N)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机械化学校、供销职业学校等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互补共担、若干(X)分布在农业产业链上的现场教学基地(田间学校)延伸覆盖的“1+N+X”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立“送教下乡”的长效机制,创新“农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水平。

4.5建立认定管理体系认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基础和保障。认定管理要遵循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制度,制定认定管理办法,根据不同产业、不同地域、不同生产力水平,分行业科学确定认定条件和标准。认定管理要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严格标准、实名制登记、全过程监督、动态管理原则,建立准确、完备的培育对象档案并向社会公开,注重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规模和效益、职业道德相结合,并要实行考核制度,对不合格的一律淘汰,确保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农民。

4.6建立政策扶持体系制定扶持政策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环节,只有配套真正具有含金量的扶持政策,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打造一支用得着、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要制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推动出台包括教育培训、土地流转、生产补贴、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整合政策资源,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要注重发挥农业发展带头人传、帮、带的示范作用,尤其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初期阶段,可以给这些带头人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5]。

4.7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的体制机制规范农民教育培训决策和协调、监管、运行机制,明确区市之间、相关部门之间职责分工与资金分担,逐渐形成财政、农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与培训机构、培育对象的多方制衡,并以培育对象的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

5调研结论

《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政府规章制定的依据充分、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切实可行。《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契合青岛市整体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时间节点,因此应尽快出台,并以政府立法形式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体系等加以规范,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建立严格认证制度 确保职业农民素质[N].农民日报,2013-07-03.

[2] 《宁波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立法调研报告[EB/OL].(2009/10/12)[2016-04-01].http://www.nbrd.gov.cn/art/2009-10-12/art_6543_383865.html.

[3] 郭存德.菏泽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理论学习,2015(5):38-42.

[4] 倪慧,万宝方,龚春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际经验及中国实践研究[J].世界农业,2013(3):134-137.

[5] 曹茸,刘远.为现代农业建设培育核心主体: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家咨询组组长、中央农广校常务副校长王守聪[J].云南农业,2013(7):19-20.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6,44(16):157-159

作者:赵立波 王荣祯 焦修伟

第2篇:青岛市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摘要: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青岛市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展开了分析,并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建议。

关键词:青岛 中小企业 金融危机 调查分析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我国中小企业也不例外。为深入了解分析金融危机对青岛市中小企业的影响,并总结青岛市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存在的不足及经验,《青岛市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特别设计了“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调查”的调查问卷,并在2010年3月到6月期间完成了问卷的收集和整理。本报告是在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受限于本次调查的规模,报告中的相关结论仅为调查人员基于青岛市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现状所做出的总体判断。

1 问卷调查的方案设计

1.1 被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青岛市中小企业,均为非上市公司。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采取实地访问、信函邮寄和电子邮件等相结合的方法。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96份,问卷回收率为96%。本调查问卷主要按行业分类,将被调查企业分为:纺织及鞋帽(13%)、计算机网络(2%)、家电电子(0%)、石油化工(2%)、食品饮料(4%)、现代装备制造(4%)、医药卫生(2%)、造纸及纸制品(0%)和其他(73%,其中,服务业占总数的37%)九大类。

这些被调查企业按性质划分,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9家,占企业总数的19%,民营企业34家,占企业总数的71%,三资企业5家,占企业总数的10%。被调查的中小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

1.2 被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人员中职务属于中层及以上的人员占40%,基层的人员占46%,其中高层人员占2%;被调查者的年龄,30岁以下的占88%,30岁到50岁的占12%;被调查者中,大专文化程度占4%,本科文化程度81%,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5%。

1.3 调查内容的设计

基于本次研究的需要,本文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分别从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调查、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效果以及政策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2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金融危机对青岛市中小企业的影响程度的调查分析

2.1.1 金融危机对不同性质中小企业的影响程度的调查分析

①金融危机对不同性质中小企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中的“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贵公司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资金B.成本C.销售D.利润E.其他”项目的统计得出,金融危机对不同性质的中小企业的影响因素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无论何种性质的企业,金融危机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销售,其次是利润。而且影响最大的是三资及民营企业。也就是说金融危机使青岛市中小企业的订单减少、市场萎缩。而且由于市场萎缩及资金的影响,必然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

②金融危机对不同性质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贵公司生产经营状况的影响是:A.保持原状 B.增长 C.下降”项目的统计得出,金融危机下不同性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具体见表2所示。

表2 金融危机对不同性质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影响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国有及集体企业中,有44%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下降。而民营企业与三资企业中分别有76%、40%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下降。这说明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巨大,在中小企业中占重要地位的民营企业受影响尤为突出。

③金融危机对不同性质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成本及利润的影响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贵公司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为:A.市场份额上升 B.市场份额下降 C.成本增长 D.成本减少 E.利润上升 F.利潤下降”项目的统计得出,金融危机对不同性质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成本及利润的影响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受金融危机影响,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中市场份额下降的企业分别占其总数的82%、80%,而国有及集体企业只占33%。成本增长这一因素中,三资企业、国有及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中分别有60%、44%、24%的被调查企业成本增长。而利润下降比较多的企业则依次为:国有及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及三资企业,分别有67%、56%、40%,的被调查企业利润下降。这与市场份额下降的顺序正好相反。究其原因,是因为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与国有及集体企业相比,机制更灵活,市场反应更迅速,能比较有效的控制成本所致,如表3所示,民营企业虽然有82%的被调查企业市场份额下降,但却仅有24%的被调查企业成本增长,因此只有56%的被调查企业利润下降。

2.1.2 金融危机对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影响程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这次被调查的九类行业中,纺织及鞋帽、食品饮料及石油化工行业,以生产仿制品和生产技术成熟的大路货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低,在产品创新方面投入较小,这几类行业中,外销企业员工学历水平明显比内销企业高,基本为本科及以上学历。而医药卫生、计算机网络和现代装备制造等行业则相反,产品技术含量高,基本以自主开发产品为主,而且企业员工总体学历较高。

由于食品饮料、纺织鞋帽、医药卫生行业的产品多是居民生活消费品,因此除部分外销企业外,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其冲击不大,但是由于金融危机使投资者资产缩水,减弱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影响了居民的投资信心,从而导致社会需求整体下降,使这些行业的销售受到较大影响。采取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后,09年的经营并未有多大好转。比如纺织鞋帽行业09年利润仍为大幅度缩减,约在50%左右。而居民生活关系不太密切的石油化工、及现代装备制造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更大,约有76%的企业生产经营受金融危机影响,而且约有40%的企业成本增加。尤其是石油化工行业有90%的企业受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因素影响。

2.1.3 金融危机对外销企业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内销企业

在这次被调查企业中,共有外销企业30家,占总数的31%,而且外销企业的产品基本上是销往欧美地区。统计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及汇率变动影响,有88%的外销企业其生产经营呈下降状态,而内销企业则只有56%的企业生产经营呈下降状态。究其原因是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对欧美地区的影响比较大,外销企业对客户的依赖度较高,相比较而言,外销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低所致。

2.2 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措施及效果分析

2.2.1 政府优惠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出台了保障经济稳定增长的措施,如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加大财税扶持力度等,对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08年下半年以来有40%的三资企业、33%的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受到过政府不同程度的补贴或税收减免,而且有57%的国有企业从国家“保增长、扩内需”等一系列政策中受益,其中约25%的企业有明显收益。而作为中小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企业只有12%的企业受到过政府补贴或税收减免。这说明政府对不同性质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是不同的,而且这些扶持政策传导至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受益的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所处行业类型复杂,经营状况差异很大,信用情况也不尽相同,执行扶持政策有一定的难度所致。

从企业效果方面看,与08年相比,09年有67%的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增加,在利润增加的国有企业中,有50%企业增长幅度在20%以上,25%的企业达到了50%以上,只有13%的企业利润总额继续减少。在在手订单方面,09年国有企业中有56%的企业增加,有33%的企业与08年相比减少,仅有11%的企业保持不变。而09年民营企业中只有24%的企业利润总额增加,在手订单方面,只有18%的企业增加。因此,金融危机爆发后,国有企业由于得到政府补贴或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比较多,在危机中普遍受冲击较少或者危机爆发后恢复较快。

2.2.2 银行优惠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融资难”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受国家货币政策从紧的影响,09年一季度商业银行贷款增速明显放缓,本来就贷款困难的中小企业,贷款更加困难。调查结果显示,08、09两年中仅有约10%的中小企业成功融资,次数以2 ~3次居多,最多为六次。

通过对调查问卷“自08年以来贵公司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A.金融机构 B.内部利润留存 C.政府扶持基金 D.租赁 E.商业信用赊欠 F.其他”项目的统计,得出金融危机爆发后青岛市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及渠道。统计结果显示,青岛市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内部收益留存、商业信用赊欠及金融机构,分别占被调查企业的50%、31%和29%。也就是说71%的中小企业没得到银行的支持,有81%的企业是通过内部收益留存或向供应商赊账,以及利用企业相互之间的三角债拖欠等方式来缓解融资难题。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由于金融机构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市场潜在价值缺乏专业的判断和支持发展的信心,因此不能给予有效支持,造成了创新型企业“有项目、无资金”,而金融机构“有资金、无项目”的局面,不但影响了青岛市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青岛市创新型经济建设。通过对“中小企业筹集资金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的调查发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中小企业筹集资金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依次是企业自我积累与发展能力低、缺乏融资渠道、没有足够的抵押物、缺乏有效担保形式及缺乏还贷能力。

2.2.3 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效果分析

①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减产与升级转型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中小企业冲击巨大,为了尽快从危机中恢复,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中小企业采取了各种方法应对金融危机。通过对调查问卷“贵公司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是:A.裁员 B.降薪 C.减产 D.歇业 E.转产 F.升级转型 G.寻求联合 H.其他”项目的统计显示,青岛市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采用的主要措施及方式是减产与升级转型,具体的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被调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中,42%的企业选择减产、25%的企业选择产业升级转型,有21%的企业选择裁员、歇业,而且采取减产、歇业的多是石油化工、医药、纺织鞋帽行业的企业,采取产业升级转型的主要是现代装备制造行业的企业。而课题组对山东省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方式的调查中,选择减产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35%、选择歇业的占23%,选择升级转型的占20%。这说明青岛市中小企业的管理意识、创新意识等更强。

②中小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是降低管理费和人工费

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中小企业在订单减少,销售受影响的同时,成本却不同程度的增加,从而导致利润减少。因此,中小企业要在金融危机中生存并得到发展,就必须降低成本。在被调查的企业中,42%的企业选择“通过降低管理费“的方式降低总成本”,有34%的企业“选择通过裁员、降薪,降低人工费费用”的方式降低总成本,有12%的企业选择“降低原材料成本”的方式降低总成本。在被调查的多数企业中,大多选择两种以上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尤其是在技术含量低的行业中,如食品饮料、纺织鞋帽行等。

2.2.4 实施信息化程度的调查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在被调查企业中,有59%的企业在生产管理和工业控制、销售统计与分析中应用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而在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中则有96%的企业应用了此项技术,仍有极少数企业(约4%)未应用计算机技术,只单纯的依靠传统的人工核算与控制方式。在信息系统的应用方面,有约22%的企业基本没有应用任何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运用比较多的是:产品数据管理PDM、财务管理系统EFM、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商务E-COMMERCE。其中,财务管理系统应用最为广泛,约有78%的中小企业使用。现代装备制造行业、计算机网络及通讯行业、纺织及鞋帽行业的信息化程度要高于食品饮料行业、石油化工行业、医药生物行业。

通过对“如贵公司未实施信息化,妨碍贵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是(请选出最重要的三项):A.公司领导层重视不足 B.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C.资金不足 D.信息化管理模式与公司原有管理模式相冲突 E. 企业规模小F.其他因素)”项目的调查统计显示,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妨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依次是企业规模小、公司领导层重视不足、资金不足及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分别有58%、46%、38%、33%的被调查者选择该项。

3 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统计结果显示,金融危机使青岛市中小企业市场需求不足、生产规模萎缩,生产成本增加,筹资困难、资金短缺,享受政府补贴及税收减免政策较少,高級管理人员缺乏,信息化程度低,新产品开发及创新能力差,采取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的效果不太明显。为了使中小企业尽快渡过危机,并得到发展。为此,课题组对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提出如下建议:

3.1 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3.1.1 增强企业领导及员工的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要树立科技人才第一的思想观念,重视科技人才的吸引、培训和使用,大力实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战略,牢固树立用人、聚人、培养人的意识,并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建立、完善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重视职业再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综合素质。

3.1.2 建立科技创新机制、选择合适的创新模式 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机制。科技创新机制包括决策机制、投入机制。决策机制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相关科技创新目标;投入机制则是指中小企业每年都应从销售收入中提取适当比例的研究开发费用,以保证企业科技创新的顺利进行。在科技创新模式的选择上,中小企业应采用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通过“产、学、研”相联合,吸引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科技力量进驻企业,与之建立多种形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充分运用科技中介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寻求科技中介机构的有效服务。

3.1.3 实现创新内容及方式多样化 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及资金实力,实行重组式创新、整合创新、业务流程创新等多种创新方式。[1]重组式创新是指对中小企业目标客户的需求进行细分,引入便捷、廉价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优质低价的服务吸引顾客,然后通过其他增值服务获取收益。整合创新是指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创新。业务流程创新是指从原材料的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形成了不断循环的业务流程,在这个流程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通过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2 尽快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与转型

中小企业要在金融危机中求得生存并得到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应充分利用技术人才进行产品和服务的更新换代,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在产品质量、品种上下功夫,打造出科技含量高,质量过得硬,品种多,市場需求强,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应不断创新生产管理方式,转变生产理念,并将资源集中在中小企业擅长的领域,即核心业务层产品。同时,不断提高安全、质量和成本等方面的基础管理水平,不断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和市场竞争力。[2]尤其是外销型和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中小企业,尽快实现产品的转型升级是应对金融及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中小企业在尚未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与转型时,应积极加入与行业龙头企业、大企业的配套生产体系,围绕大企业、大项目配套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的产业配套能力,使中小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3.3 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加强基础管理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推动者,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程度与速度。中小企业可以利用金融危机时期订单比较少的机会,加强员工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同时,制定企业管理战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财务、融资等管理工作,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在信息化管理方面,青岛赛轮股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青岛赛轮股份属于轮胎行业,轮胎行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而青岛赛轮股份却在危机中一枝独秀。关键是赛轮股份在同行业中率先采用管控一体化网络系统,应用网络化、智能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对轮胎生产制造、技术品质控制、能源动力、企业运营管理、产品仓储物流、轮胎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各项业务进行全方位信息化控制与管理。实现了对生产的每一条轮胎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全程信息追溯。

3.4 加大对中小企业政策扶持力度

自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很多扶持中小企业的积极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如2009年国务院出台六项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并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明确指出要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等。青岛市政府出台32项税收措施,金融机构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受益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建议有关部门针对现有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涵盖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征集平台,客观、全面、动态地反映其信用状况,根据中小企业的信用、经营等情况实施扶持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建立的信息征集平台,应包括经营信息,信用信息及其他信息,为政府有针对性提供政策扶持,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出创造条件,同时改善政府管理模式。

金融机构应继续出台并有效执行有关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如2010年7月8日,招商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青岛区域总部成立。该中心的成立有利于充分利用青岛的中小企业市场资源和环境,依托专营机构的体制和机制优势,帮助青岛中小企业又快又好发展。2010年,青岛成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并将于10月启动,该中心通过实现“信息服务、融资担保、电子商务、创业指导、人才培训、法律援助、技术支持、政务服务、国际技术交流合作”等"8+1"的服务功能,成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的聚集地。

参考文献:

[1]何剑.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研究[J].管理观察.2009.

[2]吴联选.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0(1).

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青岛市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QDSKL09107

作者:解秀玉 陈 帅

第3篇:青岛近代城市建筑风格溯源

摘要:在青岛德统时期一直活跃在建筑设计和管理第一线的建筑师拉查鲁维茨,通过其设计代表作——青岛德国总督官邸,创造出了一种东西融通、雅俗兼备、原始而又现代、奔放而又理性、带有浓厚的乡土特色的美学风格。这种通过博采约取、混纺出新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风格,主导并确立了近现代青岛城市建筑的美学基调。在我们日益为城市的同质化而苦恼、焦虑的今天,拉查鲁维茨的德国总督官邸及其对青岛近现代城市风格形成的影响,无疑是一个值得认真加以研究的典型案例。当下的城市设计者和研究者也许可以从中获得某些启迪。

关键词:城市美学; 建筑风格; 青岛;德国总督官邸;青年风格

青岛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但是,只要对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历程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拥有这一美誉的并不只有青岛。上海、厦门、哈尔滨、天津等许多国内城市都有着同样的美誉。

其实,用所谓“万国建筑博览会”来形容上述任何一座城市,都难免夸张不实;这最多只能说明,这些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全都受到过西方建筑文化的深刻影响。

如果以20世纪40年代末为分界线,我们会发现,这些表面上看来都顶着“万国建筑博览会”光环的城市,其实是非常不同的。因为“外国”也好,“西方”也好,甚至某个具体的国家也好,从美学的角度看,其风格从来就不是一个单数,而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复数(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研究者都能留意于此)。当一个城市试图从他者中获取自己心仪的异国情调的时候,可能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呈现出这一城市独有的选择模式和聚焦重心。单纯从城市的地域的适应性或物候的特异性来诠释这种选择,未尝不是一种稳妥而颇具逻辑性的研究视角。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在关涉文化涵化这样一些复杂问题的时候,这种视角往往会将研究引入歧途。

以青岛这座近代崛起的城市而论,其城市风格的形成在选择方式、呈现样态方面就与其他城市非常不同。这座曾经的殖民城市,其风格的形成有必然性,即一定是德国殖民者主导,一定是以德国人审美趣味为中心的欧洲风格。但是,到底选择怎样的欧式(或纯粹的德式,或综合的欧式),又是相当偶然的。

一个城市的气质或风格,可能包含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内容(物质的和文化的、视觉的和非视觉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如果单就青岛近现代建筑而言,它的独特气质或风格是什么呢?

我认为,青岛的近代城市建筑具有一种既规则又奔放、既粗犷又优雅、既原始又现代的美学特质,是浪漫主义的优雅精致与自然主义的原始浑朴的完美融合。从视觉形态上说,青岛近代建筑在整体上建构了这样一种模式(至少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即,以欧洲建筑意象(包括平面和立面)为原型,以红色为基调,以未经加工的花岗岩石料为修辞手段,融浓厚的抒情性和粗犷的乡土性为一体的深度模式。

那么,这样一种独特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我认为,德国建筑师魏尓纳·拉查鲁维茨(Werner Lazarowicz,1873—1926)设计的德国总督官邸对这种风格的形成、发展与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座建筑既是青岛近现代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整个城市风格走向的“定海神针”。因为,正是这样一座开风气之先的伟大建筑,引领着青岛建筑的潮流和风尚,使青岛的近现代建筑承载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美学意蕴。

一、 殖民者的优越感与怀乡病:建筑形态的选择

19世纪初,拿破仑横扫了包括德国在内的整个欧洲,在德国人心理上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和强烈的自卑感。但是,时光流逝,风水倒转,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使德国(普鲁士)人获得了重新崛起的转机:德国不仅实现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取代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而且也一扫自卑阴霾,重新找回了自信,甚至唱起了“德国,德国高于一切”(第二帝国时期的德国国歌)的国歌。

二十多年之后,在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的指引之下,德国人就是以这种欧洲霸主的身份,带着傲慢和优越的征服者和殖民者的心态, 占据并控制了中国的胶州湾。

德国人强占青岛,确实演绎了一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悲情故事。要说清楚这个悲情故事所包含的数不清的屈辱和我们对这座城市道不明的挚爱之间的复杂关系,既非易事,也非本文主旨所在。姑且按下不表。

且说1897年11月14日,德国远东舰队以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为借口,派兵占领胶州湾,以武力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胶澳租借条约》。之后,德国获得了青岛99年的租约。青岛从此沦为德国人的殖民地。这是一段非常值得人们回味的历史。其实德国人早就觊觎胶州半岛的这座深水港了。1860年,普鲁士远征军战舰就已抵达中国,在青岛周围的海港进行考察。也就是说,德国官方的“考察”行动,比德国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69年对山东的考察还要早9年。不过,李希霍芬1882年出版的《中国》对德国人在胶州湾建立据点的计划还是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大刀会”制造“巨野教案”之前的二十多年里,德国曾多次派军舰来中国考察。1896年4月,德国任命海军少将梯尔匹茨(Alfred von Tirpitz)为远东舰队司令,命令他“在中国沿海寻找德国能够建设军事基地和经济基地的地方”。当年8月,梯尔匹茨乘军舰来到胶州湾勘察,认为胶州湾是最理想的目标。一年之后,“大刀会”制造了“巨野教案”,这为德国人提供了侵略中国的借口。德国人几乎是兵不血刃就占领了青岛,而且很快得到清政府“恩准”,获得对青岛的99年的租约。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Kiautschou_Bay_concession;堀内正昭:《德国统治时期的青岛建筑》,见徐飞鹏等主编:《中国近代建筑总览·青岛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第1618页。

虽然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德国就不得不将青岛的控制权转给日本,但是,德国人进入青岛之初,其实是有着非常长远的目标和非常大的野心的:其初意不只是在青岛一地,更不止是在青岛一时——甚至远远超过99年的计划,还想借助于青岛这个深水港,将包括淄博在内的山东全境的矿藏掠夺回国,并逐步扩展其在中国的殖民地版图——至少能够在李希霍芬所绘制的山东及胶州湾地图上挖出更大的一块。

因此,德国人进入青岛,无论在外交上、军事上、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不仅占据着绝对的心理优势,而且采取了积极主动的进攻姿态。

另一方面,当时的青岛虽然有令人妒羡的深水港,周边还有丰富的矿藏,但是这个港口本身还只是一个没有开化的小渔村,既没有像样的基础设施,也没有可观的建筑,到处荒草丛生,满眼穷困萧索。这种情形,在相当大程度上说,更增加了德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和艺术的自信。

外国人进入中国搞建筑,本来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像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金陵女子大学和燕京大学那样,选择中国古典建筑样式;二是像许多外国建筑师在一些开埠的口岸城市所做的那样,直接选用西洋建筑形式。

但是,在青岛,不仅是德国人一开始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德国建筑风格为主导的欧洲建筑样式,更有意思的是,即便是中国人自己的住宅和会馆,通常也时兴采用西洋建筑样式,比如华人区山东街、两湖会馆,就是其中的典型。

华人区山东街的建筑建于1901年之前、德国人进入青岛之初。这个时候采用富有异国情调的西洋样式,可以理解,因为这是德国人的地盘,德国文化流风所及,本来就难以抗拒,中国人顺势而为,亦无不可。但是,位于大学路54号的两湖会馆的情况就不同了。因为这个时候,距离德国人撤离青岛已经过了17年。如果说这个时候统治青岛的日本人对中国人选择何种建筑类型可能会产生某种影响,那么,德国人对中国人选择何种建筑风格就几乎不存在任何影响力了(其实以前也不可能强制)。这只能说明,德国(或者宽泛的西洋或欧洲)建筑风格,在当时的青岛人心目中,甚至外省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典范,人们在心理上已经对它产生了一种认同。正因为如此,当湖北人沈鸿烈在1931年出任青岛市市长以后,就特别为湖南、湖北两省的同乡人士修建了这样一座洋会馆。

连中国人都对德国或欧式建筑风格如此热衷,德国人就自不必说了。本来他们就带有欧洲白人的心理优势,又带着征服者和殖民者的傲慢,再加之青岛并没有像南京和北京那样的富丽堂皇的中国式古建筑供傲慢的德国人膜拜,因此,德国人其实是没有选择,只能选择西洋建筑形式。至少在他们进入青岛之初这个时间段,只能如此。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略,就是外国人进入他国,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产生难以抑制的怀乡之情。从心理学上讲,如果自己每天活动和生活的环境更接近自己熟悉的家,就会大大缓解思乡的痛楚。更何况,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真正在青岛的德国人不到青岛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如此少的德国人,如果再让自己住进中国式样的房子,那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就有可能大大加重。因此,德国人在建筑形态的选择上,除了文化的原因之外,也是有心理学和社会学上的考量的(据说德国总督屈珀尔是想通过一系列德式建筑来“营造一个可让德国人想起故乡的场景”)。

二、新艺术、西普鲁士城堡与原始浑朴的青岛渔村:拉查鲁维茨对青岛建筑风格的锻造

青岛德国总督官邸的建筑师魏尓纳·拉查鲁维茨,1873年5月22日生于西普鲁士省的西蒙斯霍夫(Gut Sigmundshof),1926年4月2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去世。他曾在埃尔布隆格(现名Elbing, 1920年之前曾属于德国,后属波兰)接受中学教育,在西普鲁士省会但泽(Danzig,原西普鲁士省会,后属于波兰,现名Gdańsk,中译“格但斯克”)接受高等教育,主攻建筑土木工程。

1898年德国控制青岛之后,急需建筑师和工程人员参与青岛港口建设、铁路建设和城市建设。这年春,25岁的拉查鲁维茨应招来到青岛,在德方的房屋建设部门谋到一个职位,并且很快就参与到建筑设计之中。

拉查鲁维茨最早接手的设计项目是德国海军野战医院,时间就是他到青岛的当年。(1898年建成1号病房楼,1899年完成2号病房楼,1903年完成3号病房楼,1904年完成妇幼临床病房楼。该医院在1900年改称为“德国总督府医院”。)

一个刚满25岁的年轻人,一下子就接手了如此重大的设计工程。这说明:第一,青岛的建设任务万分紧迫;第二,这个年轻人确实才华出众,非同寻常;第三,他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本来,拉查鲁维茨未来的上司,也是建筑师的马克斯·诺普夫(Max Knopff)原计划1898年春与拉查鲁维茨结伴来青岛,可是还没有出发就病倒了,延迟了两个多月才到青岛。这就给了拉查鲁维茨登台亮相的大好时机。由于在设计上的大胆创新,拉查鲁维茨很快就获得了“拉撒路”(Lazarus,圣经中的人物,曾被耶稣复活。此处应该是赞许他总能够翻空出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美誉。

有关拉查鲁维茨生平的资料非常之少,而且大多语焉不详。在国内现有的资料中,往往只提到两幢建筑與他相关,即,除了德国总督官邸之外,他还设计过青岛俱乐部。青岛俱乐部是拉查鲁维茨1912年的作品。这就意味着,在设计德国总督官邸这样重要的建筑之前,拉查鲁维茨完全是一个菜鸟,毫无建筑设计经验。我们能够想象,浦东的金茂大厦会轻易地交给一位毫无建筑设计经验的32岁的年轻人来设计吗?

拉查鲁维茨能够得到如此重要的委托项目,只能说明,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建筑设计上显露出过人的天赋,而且还不只是表现在一幢建筑上。已经有德国研究者指出,德国海军野战医院出于建筑师拉查鲁维茨之手,是确定无疑的事情。因为,研究人员在他当时在青岛的地址簿中发现,在1901年1月15日,拉查鲁维茨记载的他自己的地址是:海军野战医院旁的简易办公棚 。另外一个证据表明,1901年3月,拉查鲁维茨在政府建筑师格罗姆施(Gromsch)、伯恩(Born)和贝尔纳奇(Bernatz)的指导下通过了一个考试,升任政府建筑师施特拉塞尔(Karl Strasser)的技术秘书和业务助手(der zweite Mann)。1912年,施特拉塞尔升任“军需建造顾问”(Intendantur und Baurat)。次年,拉查鲁维茨也升任“军需建造秘书”(Intendantur und Bausekretr)。两人共事直到1914年日本人接管青岛为止。(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拉查鲁维茨的建筑活动一直贯穿于青岛这座德国殖民城市的始终,从1898年到1914年,足足16年。)https://www.tsingtau.org/lazarowiczwerner18731926architekt/.

青岛房屋建筑部门的建造档案和施工图纸大部分都被保留在弗莱堡的联邦军事档案(BundesarchivMilitrarchiv)中,但从中我们很难辨别,到底哪些建筑师设计了哪些项目。因为建筑工程月报绝大多数都是由“军需建造顾问”施特拉塞尔签名的。好在总督官邸的档案资料写得非常清楚:1905年的总督官邸的设计,最初采取的是类似多人竞标的形式,许多建筑师都提交了设计方案,但是最终还是采用了拉查鲁维茨的设计。

这足以说明,在设计总督官邸之前,拉查鲁维茨在建筑设计方面已经具备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人一筹的实力。在这个聚集了众多有成就的建筑师的港口城市,拉查鲁维茨在32岁就能够担任一个直属德国建筑部门管辖的分部[其中包括建筑师弗里茨·比伯(Fritz Biber)和保罗(Paul Hachmeister)等]的负责人,这一事实本身也说明,建筑师拉查鲁维茨已经在青岛的建筑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虽然拉查鲁维茨的德国海军野战医院的设计也许只算得上是一种牛刀小试,因此也表现出这位年轻的建筑师的些许的稚嫩,比如上图的这个门头和门柱的处理,模仿的痕迹较重,手法也比较生硬;但是,从整体上说,这幢建筑窗框的石头装饰、墙基的石砌手法的运用,已经表现出一种谨慎的狂放和富有诗意的自然主义美学趣味。在德国占领青岛时期的建筑中,这种手法应该是拉查鲁维茨的首创——虽然多少带有威廉三世时期德国青年派和青岛当地渔村建筑的痕迹。

德国海军野战医院建成之后,在德国总督官邸之前或同时,至少有一座建筑大面积地采用了表面粗糙的花岗岩砌筑的方式,这就是1906年完成扩建的胶澳总督府学校的分校(广西路1号)。

胶澳总督府学校最早可以追溯到1898年。自从青岛成为德国租界之后,居住在德国本土的德国人也好,本来住在上海等地的德国侨民也好,都纷纷拖家带口地涌入青岛。因此德国人子女的上学问题就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为了救急,德国人就在原大鲍岛村租用了几间中国民房作为临时教室,最初称之为“德国童子学堂”。1900年德国人在俾斯麦大街(今江苏路)为德国童子学堂新建了校舍。次年,即1901年,胶澳学务委员会正式接管这所学校,于是改称“胶澳总督府学校”(即今青岛市实验小学)。

新学校由德国建筑师贝尔纳茨设计,皮科罗公司施工。整个建筑虽然以西洋别墅风格为主导,但是也融入了若干中国建筑元素,如顶层装配的带有中式雕饰的木制阳台,这在当时的西洋建筑尤其是德式建筑中极为罕见。

1906年,随着涌入青岛的德国学龄儿童的日益增多,胶澳总督府学校的教学空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胶澳总督府当局决定在广西路1号建一所更大的分校。(由于空间增加了,这所学校才有可能改变招生政策,不仅招收德籍男生,也招收德籍女生,后来还招收非德籍学生。)

在两年后(格但斯克工业大学主楼1900年奠基,1904年建成;胶澳总督府分校1906年建成)几乎是照搬了格但斯克工业大学的教学主楼的设计——建筑的下半部墙体大面积采用花岗石饰面,中间顶部的山墙也沿用了这幢建筑的镶嵌式装饰策略,风格混搭(哥特与巴洛克风格的折中),自然和谐。第二,胶澳总督府分校正立面中心的这个带有标志性特征的山花设计,在拉查鲁维茨几年后设计的总督官邸正立面中,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再度出现。第三,这位建筑师与总督府关系密切,并且颇受总督府和上层决策者的青睐。

那么,很明显,这位建筑师只能是拉查鲁维茨。首先,他是总督和政府总建筑师身边的大红人,是既有才华又受重用的人,是获得了青岛最重要的建筑——总督官邸的设计头奖的人,因此,他最有机会拿到这个项目。其次,拉查鲁维茨是在格但斯克接受了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建筑从业人员,他不仅对格但斯克当地的建筑非常熟悉,对西普鲁士其他地方的建筑,比如瓦尔维尔城堡,也很熟悉。正因为此,在拉查鲁维茨设计的建筑中,总是有一条贯穿始终的风格线或者说笔迹,这就是在大量运用极少加工的花岗岩的基础上,实现建筑色彩和肌理上的对比,发酵出一种自然中包含匠心、粗犷中蕴含细腻的美学张力。

有了德国海军野战医院的设计经验,又有了(至少是部分)胶澳总督府学校分校校舍设计的经验,拉查鲁维茨在设计总督官邸时就更有把握,也更加自信、更加挥洒自如了。

据可靠文件记载,拉查鲁维茨1905年获得总督官邸的设计头奖,该工程于当年动工。但是,也有资料记载这幢建筑实际上是1903年动工的。我的推测是:1903年确实启动了设计计划——当时的设计方案也一定不少,可能确定过某个建筑师的方案,甚至有可能也动了工,但是中途夭折了。直到1905年拉查鲁维茨出马,项目才重新启动。

总督官邸于1905年动工,1907年竣工。全楼建筑面积为4000多平方米,建筑預算超过45万金马克,最终结算时超出预算一倍还多,高达100万金马克参见王建梅、巩升起:“七扇门推开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丛书”之《建筑之路——总督楼的规划、设计与建造过程》,山东友谊出版社,2017年,第57页。但托尔斯顿·华纳认为就是45万多金马克(参见托尔斯顿·华纳:《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Ernst & Sohn,1994年,第207页)。,相当于当时的25万美元。前一年竣工的胶澳总督府面积7132.3平方米,面积几乎要大一倍,也仅耗资85万马克。由此可见总督官邸有多么奢侈。据说时任总督奥斯卡·冯·特鲁泊(Oskarvon Truppel)曾受到德国议会的弹劾,看来此言非虚。

拉查鲁维茨接受中学和高等教育直至他设计总督官邸的这个时期,正是欧洲新艺术运动高潮迭起的时候。就建筑而言,新艺术运动(或者作为其分支的德国青年风格)基本的文化和美学取向,就是坚决抵制矫揉造作,力求自然天成,具有浓厚的原始主义和乡土主义趣味。

这样一种风格,其实并非新艺术运动的倡导者们的发明。不说远的,欧洲的许多古堡建筑(还有印度古代建筑和中国乡村建筑)早就采用了这样的装饰风格(当然这种装饰有其防御和安全的实用考量)。仅就德国而言,就有13世纪的海德堡古堡、14世纪的瓦尔维尔城堡(曾属西普鲁士,今属波兰克拉科夫);新艺术运动时期,又有了巴伐利亚的新天鹅堡。这些建筑,都或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原始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装饰风格。

打着新艺术运动旗号,更加直觉、更加明显地采用这种风格的,有西班牙的建筑师高迪的一系列建筑,有格但斯克工业大学主楼,还有弗莱堡、慕尼黑、萨尔布吕肯和挪威奥勒松的一些建筑。

无论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古堡建筑中蕴含的自然主义和原始主义,还是在新艺术运动中被重新发现和强化的反矫饰主义,以及对曲线曲面和朴野趣味的追捧,无疑都曾经引起过拉查鲁维茨心理上强烈的共鸣。可以想见,还是在学生时期,拉查鲁维茨就怀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自己的设计中把这种自然主义的美学冲动化为现实。

因此,拉查鲁维茨最早设计的两座建筑(德国海军野战医院和胶澳总督府学校分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的自然主义美学创作的冲动,同时,也算是两次难得的设计技巧的磨炼。

拉查鲁维茨还有一段重要经历,我们不能不提:在设计总督官邸之前的1904年,拉查鲁维茨曾经协助青岛总督府行政大楼的建筑师路德维希·马尔克(Ludwig Mahlke)监理该大楼的前期建设工作。虽然没有资料证明拉查鲁维茨曾经参与这幢建筑的辅助设计工作,但是,能够参与到这幢如此重要的建筑的建设过程之中,也是极为难得的机遇。这对年轻的建筑师拉查鲁维茨积累经验、增长见识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他日后设计总督官邸也提供了更为直接而实用的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还使他收获了更多的自信。

在德国人1898年进入青岛之后和总督官邸建成之前,除了拉查鲁维茨设计的德国海军野战医院之外,德国人在这里已经建造了为数不少的建筑,这些建筑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当时在欧洲流行的新艺术风格的影响,尤其是建于1898年、位于馆陶路1号的青岛气象天测所,建于1899年的大港火车站(商河路2号)和德华银行(市南区广西路14号,照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建筑师安德列亚·帕拉迪奥所设计的位于维琴察古罗马广场旧址南端的市民大会堂)。

青岛气象天测所和大港火车站在建筑外观装饰上,基本上采用了与拉查鲁维茨的德国海军野战医院类似的思路,主要是在墙基部分或门洞周围运用花岗岩石块,增强建筑的肌理效果和厚重感。但建筑师锡乐巴和魏尔勒设计的德华银行比前二者更加大胆,他们在这座带有明显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的各个立面上几乎全部装饰了花岗岩饰面。

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出,由德国建筑师从欧洲输入的这种新艺术风尚,已经在青岛的建筑中逐渐蔓延开来。

拉查鲁维茨初到青岛,就没能抵制住新艺术风格的诱惑。但是,到他设计总督官邸的时候,他对新艺术风格显然有了比他的同胞建筑师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灵活的把握。在他设计总督官邸之前,他的同胞建筑师所做的风格的探索,只是对欧洲新青年风格的一种简单的移植,同时也只能算是浅尝辄止。拉查鲁维茨却不同,他的总督官邸既源于新艺术,又超越了新艺术;他的风格,不只是“一池萍碎”,而是“春色三分”,多元混融,最后形成了他独有的风格。

具体而言,这座建筑至少融汇了如下风格元素:欧洲古堡或新艺术风格的花岗岩外墙、青岛当地渔村的花岗石墙基、中国式的女儿墙、孟莎式屋顶(mansard roof)和中国式的重檐屋顶、中国式的窗饰和门饰图案、印度伊斯兰风格的塔和庙的元素等等。但是,正如上文所说,这绝不是一种生硬的风格拼凑,而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融合:可谓熔铸东西,汇通古今,亦雅亦俗,亦精亦粗,最终融合成为一种既规则又奔放、既原始又现代的美学特质,并且确立了青岛建筑后来的风格走向。

三、 总督官邸对青岛建筑风格的影响

自从有了总督官邸这座具有示范性和标志性意义的建筑,青岛的建筑基本上是以这座建筑的美学风格为基础(或基本配方),朝着稍微简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以西洋建筑的形态为基准,以红顶黄墙(或白墙)为主色调,以花岗岩砌筑为装饰,粗细相济,雅俗兼备,创造出庄重而大方、华美而又自然的艺术效果。

我们大致可以为1909年开始直至20世纪40年代的青岛的这种风格的建筑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

1. 1909—1914年

代表性建筑有德华大学(1909年)、胶澳电气事务所(1909年)、青岛基督教堂(Qingdao Protestant Church,1908年—1910年)、侯爵庭院饭店(Hotel Fuerstenhof,1910—1911年)、美国领事馆(1912年)、马克斯·吉利洋行(Warenhaus Max Grill,1911年兴建)、青岛天文观象台旧办公大楼(1912年)和青岛观象台( 1910—1912年)。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青岛观象台主楼,即旧办公大楼。该楼由德国建筑师保尔·弗里德里希·里希特设计,名为“皇家青岛观象台”,1910年6月奠基, 1912年1月落成。现存主要建筑就是这座城堡式七层石砌办公大楼。楼的主体全部用花岗岩石砌结构,带有浓厚的欧洲中世纪城堡风格。可以说,这样一种整体以石砌覆盖全楼的做法,是由欧洲新艺术运动推动,直接由拉查鲁维茨引发的自然主义和原始主义美学冲动的一次大爆发,它与上述其他建筑的不同在于:其他建筑在原始主义和自然主义方面、在抒发奔放无羁的美学激情方面都采取了比拉查鲁维茨还要谨慎和收敛的形式,唯有保尔·弗里德里希·里希特的表现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2. 1915—1945年

该阶段,虽然日本人取代了德国人在青岛的管辖权,但是,青岛建筑和城市风格的走势却依然按照它固有的轨道持续地运行着。我们可以看到,从1919年修建的青岛普济医院开始,之后所修建的建筑,如1921年修建的青岛日本中学校、1923年修建的浸信会礼拜堂(济宁路31号)、1930年修建的青岛观象台圆顶室、1931年修建的两湖会馆、1932年修建的花石楼、1945年修建的青岛美国酒吧(US Bar),所有这些建筑,就美学风格而言,全部都处在总督官邸的统领之下,虽然偶有例外,但是并不影响青岛城市建筑表现出来的这一条处在主宰地位的明晰的审美风格主线。

日本建筑师三上贞设计的青岛日本中学校(即六二楼),依然沿袭了德国古典式的建筑平面,呈中轴对称式布局,表现出“和洋折中”的风格:红坡屋顶、山墙、塔楼、装饰性的金属塔顶等,尤其是粗犷的毛石的运用,显然是受到德国总督府的影响。但处理手法有所变异:建筑入口处的山花被夸张成大片的墙面,在立面上脱离坡顶形式,用以强化入口。圆拱形的入口底部有短柱支撑,与山花弧形的外观及所用的装饰元素相一致。建筑的几个山墙面虽然用了相同的构成元素,如当地材料蘑菇石的拼贴、矩形长窗的排列、涡卷纹样的装饰,但仍同中求异,达成协调并且彰显个性。

四、 总 结

综上所述: 在青岛德统时期一直活跃在建筑设计和管理第一线的建筑师拉查鲁维茨,通过其设計代表作青岛德国总督官邸,创造出了一种东西融通、雅俗兼备、原始而又现代、奔放而又理性,并且带有浓厚的乡土特色的美学风格。这种通过博采约取、混纺出新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风格,主导和规定了青岛近现代建筑的美学基调。这一结果,或许有些偶然,或许也包含着某种必然。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在我们日益为城市的同质化而苦恼、焦虑的今天,拉查鲁维茨的青岛总督府官邸设计及其对青岛近现代建筑风格形成的影响,都可以作为一个绝佳的案例,为我们未来的建筑和城市设计提供重要的参照。

作者:万书元

第4篇:青岛 城市规划

奥帆之都 魅力青岛物流091200910604125

青岛的历史悠久,青岛地区昔称胶澳。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咽喉部位,濒临黄海,环绕胶州湾,山海形胜,腹地广阔。而到现代,青岛凭借其天然的地理位置,在我国的港口城市中名列前茅。作为物流工程的学生,青岛由于其发达的物流产业,让我很感兴趣并且向往。因此,决定收集青岛的相关资料,完成自己的作业。

青岛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 城市主体功能是:以港口为主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区域性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化工、轻纺工业基地;旅游、度假、避暑、文化娱乐中心。

在青岛的城市发展规划中确定了城市发展的总目标是:力争到本世纪末,把青岛建设成为山东和沿黄地区最大的对外经贸、金融、信息中心和对外交通枢纽,初步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雏形。在此基础上,再经过l0 年左右的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以港口贸易为主要特色的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环境优美、文明富裕、功能完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城市发展的分目标是:

(1)•经济目标:发展成为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中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贸易口岸之一;辐射能力较强的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集散中心;实力雄厚的海洋科学城;综合经济实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形成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2)生活目标: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形成社区服务网络和高效、安全、便捷的交通、通讯系统;建立充足的城市生活供应基地;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

(3)环境目标:逐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降低环境污染;增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格局、建筑风貌和文物古迹;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

(4)社会事业目标: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充足的城市就业岗位,加强公共设施无障碍设计率;加强科、教、文、卫、体建设;建立市、分区、社区三级文化、医疗、体育设施网络;不断改善科研、教育设施条件;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载体。

青岛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规划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为发展组团,形成"两点一环"的发展态势。

主城和辅城规划为城市相对集中发展的区域,环胶州湾的六个发展组团规划为城市适度分散发展的区域,形成"相对集中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的城市组织结构关系。

主城以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城阳区中心城区(城阳、流亭)、崂山区中心城区(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环崂山的沙子口、王哥庄、惜福镇、夏庄为主组成。 规划主体功能为全市的行政、文化、科教、旅游、居住中心;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集散

中心;集约化现代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区。

辅城以黄岛区中心城区为主组成。规划建设用地面积54 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60 万人,人均建设用地90 平方米。规划主体功能为居住、港口贸易、大型临港产业、综合开发实验和旅游度假。辅城根据用地性质组合规划为五个功能区,即行政商务中心区、国际商贸仓储加工区、综合旅游区、重化工区和临港工业区。

环胶州湾发展组团以棘洪滩、上马、红岛、河套、营海、红石崖六个组团为主组成。规划主体功能为居住、海洋产业、大型机械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和仓储业。

我们知道,城市空间的每一次扩展,都对城市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在我收集有关青岛城市发展的资料时,最常见到的一个词语就是“拥湾发展”。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大概解释一下“拥湾发展”的意思:

从地图上看,青岛市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主城和辅城环绕胶州湾。“拥湾发展”的战略,是以胶州湾为依托,以主城和辅城为支撑,把环胶州湾地区打造成城市核心圈层。然后依托不同的交通线重点发展交通线上的某些片区。即:

依托济青高速、胶济铁路,形成中心城区——胶州——平度——济南发展轴,重点发展胶州市、平度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潍坊、淄博、济南相协调。

依托蓝烟铁路、青威高速、烟青一级公路,形成中心城区——即墨——莱西——烟威发展轴,重点发展即墨市、莱西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烟台、威海市相协调。

依托同三高速、204国道,形成中心城区——胶南——日照发展轴,重点发展胶南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日照市相协调。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这种发展方式可以对城市发展面貌进行深刻重塑,对城市资源进行高效的整合,增强城市竞争力。围绕胶州湾建设发展城市组团,将使青岛独特的滨海城市风格和人文特色沿胶州湾延续和放大,形成环湾型城市景观,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集聚产业高端要素的能力,对青岛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将发挥重要作用。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方式:交通带动经济。主城的发展带动辅城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环胶州湾地区的发展。而环胶州湾地区又用不同的交通线带动片区发展,形成环状发展,进而带动整个青岛城市发展。

从地理上看,青岛市海域面积1.2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863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730公里。显而易见,青岛是一个港口城市,这就决定了它可以发展成对外经贸、金融、信息中心和对外交通枢纽。所以,我认为青岛的交通应该分为对内交通和对外交通。对我而言对内交通主要是城市公共交通,对外交通则多针对城市以外,即针对国内其他城市和针对国外的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设施,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上面曾经说过,青岛市内城市总体布局结构规划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为发展组团,形成"两点一环"的发展态势。主城与辅城之间包围着胶州湾,胶州湾也在某种意义上隔断了主城和辅城,但是又以胶州湾大桥为主城辅城之间的连接点。

青岛城市主干路网的规划布局形态为"纵横干线联两环",即以主城和辅城南北向、东西向

的快速路和主干路构成的纵横干线,联接环胶州湾快速路和环崂山主干路。主城城市快速路结构为"三纵五横",辅城为"二纵三横",通过跨胶州湾的"一环、一桥、一隧"将主城和辅城相连接,形成胶州湾东西两岸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相通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分为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城市快速路主要服务于中长距离、跨分区交通、城市外部相联系交通以及疏港交通,采用封闭式全立交的道路系统。城市主干路主要服务于相邻分区之间的交通以及进出快速路系统的集散交通,与快速路一起构成城市道路网的主骨架。城市次干路是城市道路网主骨架的联络线,主要承担分区内部的客货流量。城市支路主要承担工业区、居住区等区街的内部交通。

机动车流量与路网通行能力之间的失衡是造成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虽然规划中显示的内容很完善,但是事实上从网上得到的资料来看青岛的交通系统依然不尽如人意。所以“十二五”时期,青岛市将实施包括重庆路高架路、福州路打通工程在内的42个重点建设项目,缓解岛城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并初步形成布局完善、结构合理、功能明确的路网体系。

青岛的公共交通汽车、电车客运量占市民出行量的30%以上,已经形成结构较为合理的公共交通网络。可以说,青岛市公交乘车的方便程度及乘车环境已走在全国的前列。与此同时,作为成为城市公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客运出租发展迅猛,基本满足了旅游、外事接待和居民出行需要。另外,轨道交通正稳步进行。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与城市性质和职能相匹配的、相协调的,以人性化、生态化、集约化为特征的安全、清洁、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知道,对外交通一般以海洋,铁路,公路和航空为主,而青岛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海运将是它的重中之重。

青岛的对外交通系统规划由海港、机场、铁路、公路和管道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组成,形成以港口为主体的高效、现代化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中心港区规划以前湾港区、大港区、黄岛油港区为主体,以沧口水道北港区、小港区及其它地方港区和专业港为辅助,形成多功能的中心港。规划以胶济铁路、胶黄铁路、专用道路、管道组成港口的综合集疏运系统。

机场规划扩建流亭机场,配套建设机场设施,逐步形成以城市快速路、快速轨道交通和准快速公共交通为主的集疏运系统。

管道运输规划加强现有输油管道的维护管理,抓紧组织山西煤炭至黄岛前湾港的输煤管道及天然气输运管道的可行性研究。

我曾经看到过有学者提出一个说法,如果说20世纪是海港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空港的世纪。空港已不仅仅是传统认识中的城市的对外交通配套设施,更是一种新兴产业,就像20世纪的海港一样,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重要的动力因素。

由于青岛的地理位置,青岛市港口规模和吞吐能力的不断增长,更多的情况下,大家都更注意青岛海运的发展而忽略了其他交通方式的重要性。但是我认为,各种交通方式都有他独有的优缺点,青岛应该以建设半岛国际枢纽机场为契机,创造城市新的发展动力要素,而不只是坚持与发展航运。与此同时,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加快青岛港的结构和功能升级。强化青岛港由目的港向国际中转枢纽港即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转化的力度。充分发挥青岛港的航运枢纽功能,使青岛成为国际航运中心。

青岛,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地理资源良好,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我们有理由相信她的未

来会更好。

第5篇:青岛宗教与青岛城市文化发展的研究

青岛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座经济比较发达的海滨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青岛的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但是目前青岛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文化层面的建设力度还不是很大,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还不够强大;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端的水平。因而本课题组准备从青岛地区宗教的角度来探讨青岛城市文化的发展之路。

目前青岛市民大部分是无宗教信仰人士,在信教群众中,大部分信仰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其余的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这些信教群众信仰宗教的目的不尽相同,信仰的程度也因人而异。从而导致宗教引人向善的功能发挥的不明显。目前我国实行的宗教政策中,“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挖掘宗教文化的内涵,应用到青岛城市文化建设中,提升市民素质和青岛的城市文化底蕴,提升青岛城市发展的软实力,为建设和谐青岛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持。

青岛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城市。青岛地区汇集了佛教、基督教、道教、伊斯兰教以及其他一些地区性宗教。青岛地区有着深厚的宗教历史文化底蕴。起源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崂山道教,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对青岛地区传统习俗及城市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佛教在隋唐时期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近代建立的湛山寺对青岛城市文化发展及中国佛教产生巨大影响。鸦片战争后,尤其是德占青岛后,基督教在青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当代青岛居民的价值观及青岛城市规划产生巨大影响。这些都是青岛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推动力量。

另外,在经济层面上,青岛宗教对发展青岛地区旅游业及文化产业也有着重大作用。青岛地区有众多的宗教建筑,是一笔非常好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这些宗教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宗教文化的内涵,形成集吃、住、文化访古、特色纪念品开发、特色宗教民俗旅游等于一体的完整旅游产业链,可以起到提升青岛旅游的品位,促使青岛旅游业由低端走向高端,打出属于青岛自己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的积极作用。

同时,我们的课题也获得了大量的珍贵的书籍、档案、资料的有力支撑。自研究工作开展以来,辗转于青岛市图书馆、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市宗教局以及大学图书馆和院图书馆等地查询资料,已经查阅到了丰富的文件、档案、书籍等珍贵资料。这些材料如PPT所示。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我们基本梳理出了青岛宗教发展的脉络。目前,我们小组已进行《崂山道教与青岛城市文化发展研究》这一分课题,已经形成初稿,正在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整理工作。

目前,我们的研究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当然,不可避免的,我们的研究工作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困难就是有些珍贵的资料通过我们目前的有效手段无法获得,这对我们的研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在接下来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准备一方面继续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按照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宗教类别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开展对青岛目前宗教发展状况的调查,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汇总,然后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最后,在总结前面所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最终的研究成果,为青岛的城市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第6篇:青岛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论文题目

青岛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变化与城市意象的更新调研

作者姓名

韩天成

3110105130

指导教师

陈秋晓

学科(专业)

城市规划

所在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提交日期

2014年9月23日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青岛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变化与城市意象的更新调研

【摘要】

【关键字】

一、引言

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伴随着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区域整合等一系列城市要素的变化,是城市规划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外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专家学者依据研究尺度的不同,观察视角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从交通、经济、景观、居住、人文等多方面的要素入手,形成了各种学派。从大的尺度来讲,从城市群,城镇体系,到市域、镇域,各个层级的结构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空间形态,从小的尺度来讲,街区、景观廊道、风景名胜区的珠联玉缀组成了一座城市的城市意象或者印象。青岛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因此笔者依据青岛的走访调研成果,希望从规划者、居住者、观光者的视角,从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的脉络中,从几代城市规划工作者留下的珍贵规划图文中,从真实的一条条道路,一座座建筑,一个个街区的走访中,整理属于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变历程以及这座城市带给人们的难忘印象。

二、青岛城市地理环境优势与历史沿革特色 2.1区位与环境

青岛又被称为琴岛,位于太平洋黄海西岸,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也是我国华东地区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市域陆地总面积约为11067平方千米,统辖海域面积为13800平方千米。山东省是青岛市的第一腹地,东北部毗邻烟台市,西部紧靠潍坊市、西南部连接日照市。其广阔的腹地和天然良港的地形地势,以及今天良好的区位优势,从国家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到2008年奥运会分赛场,再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定位的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域龙头,青岛由此获得了数不胜数的美誉。

图一:青岛市区位图与市域城镇体系图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早在1868~1872年间,德国近代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绝世在7次考察了中国之后,认为胶州湾具有“未来的重要性”;后来德国人又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后,作了重新的区域分析和城市选址方面的论证工作,最终决定派兵强占胶州湾,才有了近代青岛建市的开端。

在1897年正式入侵前夕,德国政府有专门派遣海军部建筑顾问、海港工程督办、注明海河工程专家佛郎求斯对胶州湾重点调查。其详细调查了包括位置、地势、港口、面积、岛屿、气候、风位、潮汐差度、地质、饮水、居民、商业、工业、交通、渔业、农业、道路、航路、放射、建筑材料、车站地点、海水盐分、动植物分布、水深之增减、海岸高低、泊锚地等近30项内容。虽然这些工作在当时是为了德国争霸远东,但是地理要素信息对于城市规划、区域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从区域着眼,由宏观到微观经过逐步深入的分析论证之后的决策,客观上决定了此后青岛的命运,而且对整个山东省的经济地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今天对城市地理信息的采集手段日益丰富,从遥感影像、卫星云图到大型计算机和图像处理工具,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城市规划论证与实践工具,此处不做赘述。 2.2气候与生态、经济与人文

青岛市处于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市区气候的基本特点是”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这种温和宜人的气候条件,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居住条件,也就是经济发展的先决要素,更是一座旅游休闲城市的先天条件。文革之前的青岛建设在经济上举世瞩目,在环境生态保护与城乡统筹发展上也是有所专长。在近代青岛的经济产业与人文教育大事件中,我们看到:青岛啤酒闻名全国,近代全国的名人纷纷来到青岛购置别墅,民国时期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建成,还有沈鸿烈时期第一个中国人自己为青岛制定的城市规划方案——《青岛市实行都市计画方案初稿》,以及后来青岛在城乡环境的整体性上一系列改革措施。

从青岛市早期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气候决定城市所处的生态环境,而生态、地理、气候环境等资源在人的合理利用与规划下创造出了发展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形成了青岛特殊的人文精神。 3.3历史沿革

那么今天青岛的城市意象,城市经济现状、城市人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形成的呢?这其中城市空间形态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呢?自1891年建制至今,青岛从胶州湾畔一个无名的小渔村,发展至今天国际化大都市,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四次质的飞越。

首先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期间,通过城市选址、港口和胶济铁路的建设,为青岛的形成及此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物质基础,一战结束后,日本殖民者依据原德国的城市规划,让青岛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城市,当然我们要意识到青岛市的建市其实是近代中国屈辱史的一部分。

再者是1931年~1937年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期间实施的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市区与想去兼筹并进的城市发展政策,迎来青岛第一次全面发展的高潮,并使青岛走向现代化城市的自我成长之路。

第三阶段是1992年开始实施的开发东部的战略决策,则为大青岛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格局,为青岛走向国际性大都市创造了前提。

第四阶段是2008至今,青岛不仅成功承担了北京奥运会分会场的角色,而且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颁布之后,被定为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域的龙头。在2013年成为了中国的新一线城市之后,青岛也将迎来其新一轮的城市发展高潮。

三、青岛城市空间形态与功能布局 3.1城市性质与空间形态形成

3.1.1带状城市特征明显(1891年~1988年)

青岛是一个处在铁路尽端的城市,早期的青岛就是将铁路直接建设到码头,由铁路和港口的建设,带动了城市的形成。1900年德国人制定城市规划,在胶州湾内修建港口,沿胶州湾东岸、城市西边缘修筑通往山东腹地的铁路,是青岛拥有广阔的腹地,在拥有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优势区位的同时,青岛形成了偏于一隅沿港口和铁路发展的城市格局,1910年扩大规划滞后,将市区沿铁路向北发展至海泊河边,青岛市一直到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1988年都具备了这样带状城市空间的结构特点。

产业与功能布局方面,胶州湾东岸凭借交通优势,平坦的用地,为各类产业用地的布局创造条件;而青岛南部海滨地区则由于曲折蜿蜒、风景优美的海岸线,绮丽多变的山体景观,形成了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两者结合构成了青岛“南宿北工”的“L”型城市空间布局形态。

在此期间、青岛的城市性质也从贸易港口城市,或者说侵略者的殖民基地,演变成一个具有国防、工业、对外贸易和疗养等多功能的城市。

图二:1915年青岛市区地图

3.1.2从“带状”扩展向“∠”型扩展(1989年~2002年)

青岛市委市政府于1989年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基本构架呈现胶州湾台式的大青岛结构出行,城市用地和人口规模容量也作了相应调整,城市用地规模达到了292.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达到了1526平方公里,初步确定了“一个中心、一个城市环、一个卫星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即逐步形成的形成以老师去、崂山区、黄岛城区构成的中心城市与沿胶州湾近郊城镇形成的城市环及远郊的卫星城市群的城市布局。此后,中心城区实现了有带状结构向“品”字布局的转变。

1995年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为发展组团,形成“两点一环”的发展态势。主城和辅城规划为城市相对集中发展的区域,环胶州湾的六个发展组团规划为城市适度分散发展的区域,形成“相对集中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的城市组织结构关系。 3.1.3从“∠”型扩展向“Ω”型扩展

在一定历史时期下,青岛市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仍然处于城市的一侧,与其他城市相比,城市中心任然具有较差的“可通达性”和较弱的经济辐射能力。在东部地区基本开发完毕的情况下,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之间仍旧存在矛盾。

因此,青岛新一轮规划又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首先是城市西进,完成青岛、黄岛、红岛形成“三岛一湾”布局,经过海湾大桥、通过崂山,形成一条三百多公里的青海滨海交通大道,形成滨海卫星城市群。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其次是北扩,通过快速交通网络、区域绿化和生态网络的形成,形成“一湾两翼三极”的城市发展构想。“一湾”指环胶州湾城市圈,“两翼”指以前海景区、崂山景区、仰口-鳌山卫-田横岛度假区构成的东部旅游岸线为东翼,以薛家岛旅游渡假区、琅琊台风景区等构成的西部海滨旅游度假区。“三极”是城阳-即墨-莱西发展极、胶州-平度发展极、黄岛-胶南发展极。此外,“环湾保护,拥湾发展”也成为新时期青岛发展的一个重要口号。

图四:青岛城市空间布局演变过程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青岛的城市性质也被定位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滨海旅游度假城市。

图五:青岛市市域范围与景观结构规划图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3.2 基于城市建设现状与产业分析的青岛核心区功能布局解读

当我们的目光回到中心城区,这里是积淀了青岛100余年历史人文的核心城区。也是商业、地产、教育科研、文化产业、旅游等支柱产业集聚的区域,是市人民政府的所在地,人口密集达到了213万人。那么该区域的现状是怎样的功能划分,以突出核心区的优势呢?它又是如何辐射周边这么大的环湾城市群呢?

从上图青岛市市域范围图示可以了解到,青岛的核心区域包括了李沧区、市北区、市南区,以及黄岛区、崂山区、城阳区各自的一部分。也正是上图中景观结构图中的这个绿色圆圈范围。即一个城市综合主中心,三个城市综合副中心。通过环湾公路、铁路,两座胶州湾大桥的联系,将整个城市群从这个核心区点轴式地串联了起来,这个半径在40-50Km之间。同时,海洋经济的强力势头,综合旅游业的持续走好,以及房地产行业、教育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让这个核心更加富有活力,令人憧憬。也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指示了很好的规划方向,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的支撑。

四、新时期的青岛市城市意象思考

青岛市重要的城市规划遗产不仅仅是德国与日本两国在殖民时期的城市规划图文,也包括保留下来的大量历史文化保护单位。首先是德占时期青岛的政治、经济核心区——馆陶街-中山路-总督府-亨利王子饭店一线。按1900年的城市规划,在观海山南麓的坡地,设置了青岛区中心广场,它的中轴线北端坐落着租借地最高行政中心——总督府。广场四角开场,南面有一条200余米的大道直抵青岛湾,至海边扩大为一半圆小广场,其上竖立着首任总督叶世克纪念塔(现塔已拆)。广场以南的纪念塔为轴线起点,至总督府后面的观海山丁,以1927年胶澳商埠局修建的观海台结束。同时还有胶澳法院、德华银行、胶澳警察局办公楼,胶澳邮政局,皇家青岛观象台,英国领事馆、美国领事馆。西北边还有基督教堂,一座区域性的标志性文化建筑。

图六:英国领事馆

图七:总督府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图八:近代青岛历史建筑分布

图九:基督教堂

再者是八大关-小鱼山-滨海步行道建筑与景观旅游区。八大关景区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其中花石楼、公主楼、元帅楼等建筑都是备受游人喜爱的建筑。置身于八大关,犹如徜徉在欧洲风情小城的街道上,匠心独运的建筑,地形的高差,道路的迂回设计,林荫道的舒适宜人,也成为了婚纱摄影者的天堂。即使我们心中知道这是有心堆砌的建筑文化氛围,但我们也被这种异域的文化风情所打动。这或许就是每一个旅游规划师最渴望看到的吧。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图九:花石楼与八大关景区模型

当然,除此之外,最令人们向往的还是青岛的海水浴场了。夏季时节可谓是人山人海。

如果说以上两条线路是青岛历史人文的景观写照,代表着青岛原本的城市意象与标签,那么今天奥帆中心的帆船与商业氛围,五四广场的历史雕塑,黄岛沙滩的优质景观,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就构成了属于青岛的新时期城市意象。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五、结语

从宏观角度,我们认知了青岛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历程,学习了一座滨海城市的规划精髓。我们的足迹印在青岛的那些充满历史感的街头小巷里,这些建筑、街道和树木也在向我们诉说着她的成长足迹。城市空间形态正是由这大小的港口,悠长的铁路,耸立的建筑,别致的街道和大量的市政设施,由点成线,由线织网,网实成面一步一步形成的。

当然,在一些方面青岛市还有待提高。比如地铁建设较为迟缓,在未来城市圈的形成之后交通问题明显;在万达广场同类的许多繁华地带,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参差不齐;在文革后期遗留的环境问题也时刻在向青岛提出新的挑战。但是我们相信,未来的青岛,一定会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在规划学科日益完善,科技力量逐渐强大的局面之下,变的更加完善和美丽。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 可持续发展小词典

【2】工业区规划 陈友华 上海市城市规划建筑管理局

【3】华益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模式研究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9 【4】刘云 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策略及对策

对外经贸大学

2006 【5】时匡 张应鹏 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分析 1999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6】董鉴泓. 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第7篇:青岛市防治城市扬尘污染管理规定

青岛市人民政府令第143号

《青岛市防治城市扬尘污染管理规定》已于2002年8月21日经市人民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10月10日起施行。

市 长 杜世成

二○○二年九月九日

第一条 为了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和《青岛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和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各县级市的城区内进行建筑工程建设和拆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养护、固体物料运输和堆放等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环境保护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建设单位应当将防治扬尘污染的专项资金列入工程概算,并及时向施工单位拨付,施工单位必须专款专用。

第五条 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工前,应当制定防治扬尘污染的方案,明确责任人。

第六条 施工单位应当合理安排工期,在风速四级以上的天气情况下,应当停止易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作业。

第七条 施工中混凝土浇筑量在100立方米以上的工程,应当使用预拌混凝土。采用现场搅拌的,应当采取防治扬尘污染的措施。

第八条 运输车辆驶出施工工地前,必须进行除泥除尘处理。

第九条 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工地周边设置围挡,在施工工地内合理设置建筑垃圾存放场地,并按照规定及时收集、清运、处置垃圾,严禁抛撒垃圾。

第十条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对建筑施工工地的道路和材料加工区按规定进行硬化。第十一条 堆放、装卸、运输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应当采取遮盖、封闭、洒水等措施,防治扬尘污染。

第十二条 建设、施工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造成扬尘污染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20000元以下罚款;对逾期仍未达到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可依法责令其停工整顿。

其他单位和个人违反本规定,造成扬尘污染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十三条 行政执法人员在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本规定自2002年10月10日起施行。

第8篇:青岛市城市污水排放管理办法

作者 :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6日 【大 中 小】

2002年5月30日青岛市政府令第138号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污水排放管理,保障城市排水设施正常运行,控制城市水污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以下称市内四区)和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及各县级市(以下统称各县级市)的城区。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污水排放,是指排水户向城市排水设施排放生产经营废水和生活污水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排水户,是指向城市排水设施排放污水的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

本办法所称城市排水设施,是指城市排放污水和雨水的管网、泵站、污水处理厂、污泥最终处置设施,以及用于接纳、输送城市污水和雨水的沟渠、河道等设施。

第四条 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市的城市污水排放管理工作。其所属的排水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市内四区的城市污水排放管理工作。

各县级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辖区内的城市污水排放管理工作。

环保、水利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做好城市污水排放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在城市排放污水管网覆盖区域,凡具备向城市排水设施排放污水条件的排水户排放污水,应当按照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纳入城市排放污水管网排放,不得任意排放。

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向城市排水设施排放污水;

(二)将污水排入城市排放雨水管网;

(三)向城市排水设施超标排放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污水.

第六条 排水户排放污水的水质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行业排放标准。向城市排放污水管网排放污水的,还必须符合《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

排水户排放污水水质的检验,由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监测机构承担。

第七条 排水户在向城市排水设施排放污水前,应当持下列资料到市排水管理机构或各县级市城市排水主管部门(以下称排水管理部门)办理污水排放手续:

(一) 排水申请;

(二) 排水平面布置图;

(三) 水质、水量数据资料。

第八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排水管理部门可以办理污水临时排放手续:

(一)排放的污水水质暂不符合排水标准,但不致于对城市排水设施造成严重危害,且在1年内能够完成治理,达到规定排放标准的;

(二)因建设工程需要,在施工期限内需要临时向城市排水设施排水的。

第九条 排水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排水申请资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办理污水排放手续。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办理污水排放手续,并向当事人说明理由。

第十条 排水户应当做好排放污水水质、水量的日常管理工作,并接受排水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因排放污水影响城市排水设施正常运行的,排水户必须立即停止排放或采取其他应急措施,并向排水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一条 排水户需要变更排放污水有关事项的,应当事前到排水管理部门办理排水变更手续。

第十二条 按照国家有关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规定,应当在与城市排水设施连接处设置水质采样、流量检测、排水控制等设施及相关标志的,排水户应当按照规定设置。

第十三条 城市排放污水管网未覆盖区域的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应当按照城市排水专业规划的要求,自建排水设施。排放的污水经处理后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并按规定排入指定的区域。

第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以1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对非生产经营性排水的,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

(一)在城市排放污水管网覆盖区域,已具备条件但未按规定纳入城市排放污水管网排放污水的;

(二)擅自向城市排水设施排放污水的;

(三)将污水排入城市排放雨水管网的;

(四)超出污水排放手续规定事项排放污水的;

(五)向城市排水设施超标排放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污水的;

(六)未按规定设置水质采样、流量检测、排水控制等设施及相关标志的;

(七)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十五条 当事人对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六条 排水管理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

第9篇:海滨城市休闲业调研--以青岛为例 2

《基础休闲学》 实 践 项 目 作 业

报告题目: 海滨城市休闲调研-以青岛为例 学生姓名: 张晓威 滕藤 程文阔 二级院系: 旅游与食品学院 专业班级: 旅游管理121班 完成时间: 2014/06/20

海滨城市休闲业调研-以青岛为例

引言

青岛市依山傍海,景色优美,天气宜人,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都十分优越,是举世著名的避暑、疗养、旅游观光胜地,可谓“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海上都市、欧亚风情”。作为海滨城市,青岛海滨旅游历史悠久。春秋时期,齐桓公、齐景公都曾坐船巡视游琅琊,齐景公还坐船游胶州少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五次大规模巡游到现青岛地域的琅琊台,汉武帝也曾多次来到琅琊等地。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滨旅游活动则出现在近代,尤其是1897年青岛开埠成为德国殖民地之后,德国侵略者在青岛建了一批服务于欧洲侨民的休疗养设施,这成为青岛近代海滨旅游的发端.凭借其独特且丰富的海滨旅游资源、舒适宜人的气候环境和通商口岸的交通便利,青岛很快成为国内最负盛名和最具吸引力的海滨旅游城市。本文主要从发展现状、演变过程、优势特点、存在问题以及建议与对策五个方面对青岛海滨旅游业展开调研。

一、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尤其进入21世纪,旅游已成为大众一种休闲的娱乐方式,而青岛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坚持以严格保护,合理开发,依法管理,永续利用为原则,以海滨风光、崂山名胜、历史名城、休闲度假为主题,坚持高起点、高品位、有特色、出精品,逐步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使青岛的旅游城市形象和特色更加突出。根据199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青岛市城市定性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主体功能定位为“以港口为主的国际综合交通关键、国际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区域性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国家高新产业、综合化工、轻纺产业基地;旅游、度假、避暑、文化娱乐中心”。青岛旅游业正逐步发展成以沿海海滨带为主体,以滨海城市组团、旅游景区、度假区为重点,延伸辐射陆域纵深和近岸海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机整合,构成了“一线、两翼为重点,城、海、山、陆联系互动”的总体发展格局。

青岛旅游资源丰富,而作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青岛的旅游业不仅是青岛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青岛的旅游服务体系也内容全面、功能完善,特别是承借奥运契机以来,万豪、雅高、洲际等国际品牌纷纷进驻青岛,使青岛的旅游业逐步走向国际化,同时,青岛的旅游交通服务也已做到便捷畅通。

但是青岛缺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人文资源,对国际游客缺乏强烈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青岛虽对国内游客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但因对国内旅游所产生的效益不够重视,加之各项指标呈下降趋势,使青岛的国内旅游业出现了一种“隐性衰退”的现象。因此,青岛的旅游业亟需科学的管理、引导与调控,否则将影响青岛旅游业的整体形象。

二、演变过程

青岛海滨旅游的发展变迁在国内海滨旅游城市中具有典型性。临近政治中心的区位优势、通商口岸的交通便利、优质的海滨旅游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使得青岛很早就成为国内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也是国内少数完整经历近代以来4个发展阶段的海滨旅游城市之一。 ㈠、殖民地时期(1897-1922)

1897年德国侵略者以山东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胶州湾,并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青岛遂成为德国殖民地。德国在占领之初意欲将青岛建设成为服务于欧洲侨民的旅游休闲度假城市。1900年德国殖民当局制定了青岛第一个城市规划,将青岛辟为4个区域,分别是青岛区(欧洲人居住区)、颐养区(别墅区)、大鲍岛区(华人居住区)和实业区(经济贸易区),实行“华欧分区”。欧洲人居住区规划在青岛湾畔的沂水路、江苏路、德县路一带,别墅区规划在汇泉湾畔的莱阳路、栖霞路一带,依山面海,风景秀丽。 ㈡、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接管时期(1922-1949)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北洋政府接管青岛。这一时期青岛海滨旅游发展总体上处在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阶段,官僚资产阶级和社会精英阶层成为海滨旅游发展的主体。海滨旅游空间布局由汇泉湾沿海岸线向东延伸,新建的海滨旅游设施主要服务于官僚买办、大资本家和文化精英们,八大关别墅度假区是这一时期海滨旅游需求形态和接待设施的典型代表。海滨休闲旅游活动仍是少数社会精英阶层的特权,普通大众在政治和经济上仍处在受压迫的社会地位,难有参与海滨旅游发展的机会和权利。 ㈢、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1949-1978)

解放以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普通社会大众才真正有了参与海滨休闲旅游活动的权利。但相对较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使得普通百姓的海滨休闲旅游需求发展较为迟缓。大众性海滨休闲旅游活动难以开展,同事海外客源也主要以政治接待和文化以交流为主,海滨旅游的经济性质并未得以凸现。这一时期海滨辽阳院设计较为壮观,中央各部委省委投资兴建了大量疗养院,用于接待中央及地方各级领导和工人阶级的现金代表。青岛海滨旅游空间布局也进一步由城区沿海岸线向东呈带状拓展。 ㈣、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以后,青岛海滨旅游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很快走出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停滞状态,国内外旅客人数快速增加。建国后青岛接待的国外旅客数量长期在较低水平徘徊。1978年以后海外游客数量长期在较低水平徘徊。1978年以后海外游客数量迅速增加。进入新世纪,青岛又在积极谋划新一轮海滨旅游转型提升,由原先较为单一的大众海滨观光向海滨度假,特色节事,商务会议,第二居所等符合驱动型海滨旅游城市转变。

三、优势特点 ㈠、优势

⑴、从2001年7月13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开始,在奥运的旗帜下,青岛旅游又增加一种资本,一种将城市旅游竞争力骤然放大的资本。也是从此时,使它的旅游业开始了新的腾飞旅程。青岛市市旅游局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2002年至2006年,青岛累计投入资金206亿元,开工建设重点旅游大项目100多个。其中,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石老人观光园、崂山巨峰游览区、天泰滑雪场、金沙滩景区、石老人浴场改造工程、温泉主题公园40个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在这诸多项目中,人们富有远见地把握着“奥运元素”,并将其注入以“山、海、城、文、商”为特色的青岛旅游资源整合与产品开发中,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旅游特点。 ⑵、中国惟一的水准零点主题公园、世界上最大的海星外形建筑——银海国际会展中心、世界上首座建于海上的可机械开合的彩虹桥、奥运文化长廊、奥运会展览馆、帆船之都观光塔在这里也先后完美现身,共同组成了继栈桥、五四广场之后的青岛新的融陆岸观光和海上游乐于一体的标志性滨海景观群。

⑶、青岛是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众多的着名景点如同一颗颗珍珠散落在青岛的前海海滨。滨海步行道就像一条美丽的彩带,将它们有机地串连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风景长卷,游人漫步于步行道上,一边是繁华美丽的城市,一边是浩瀚无涯的大海。滨海步行道的建设是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滨海步行道设计理念,同时通过规划建设使海滨风情毕显毕露,实现旅游资源再挖掘。青岛滨海旅游步行道建成后,大大方便了滨海岸线的风光旅游,促进了青岛海洋旅游的发展,使青岛整体旅游得到全面进步。以城市滨海岸线重要节点景观为核心,带动了城市滨海岸线的建设,以城市滨海岸线建设为基点,对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⑷、改革开放使青岛的旅游业冲在了改革开放的浪尖前沿,发展极为迅速。它与青岛的国民经济优势互补,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拉动旅游业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了青岛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 ㈡、特点

⑴岬湾相间,沙软滩平,岛礁曲折,城伴海生,海增城色。 ⑵山险峰秀,或旷或幽,鬼斧神工,城隐于山,山为城骨。 ⑶欧风建筑,衣衫延伸,造型别致,红顶石墙,精巧玲珑。

⑷宗教建筑别具韵味,市区的天主教堂、崂山的道观庙院、珠山佛寺尼庵,其建筑造型迥异,气氛庄严肃穆、空灵圣洁。 ⑸名人故居之密集国内罕见;

⑹民俗景点分布广、传统悠久、种类繁多、民族文化底蕴深厚。 ⑺文物古迹遍布辖区各市、区,古朴凝重、清幽典雅。 ⑻东西文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四、存在问题

㈠、政府缺乏长远规划,大型项目上马频繁。

近年来,青岛投巨资建设了相当多的大型旅游项目,如青岛海底世界、宝龙乐园、方特梦幻王国等,海底世界创造了日进账191万元、投资回报率200%、两年收回投资的神话。至此之后,动辄投资过亿、过10亿、过几十亿的旅游项目,在海岸一线和城市内部鳞次栉比。青岛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投资3亿元、小珠山主题公园投资过10亿元、青岛极地海洋世界总投资12亿元、排除奥帆中心因奥运而生的建设成本,为完善场馆赛后利用功能而正在追加的投资,据说将达到几十亿。无可厚非,大项目的出现,一度为青岛几十年来一直秉承的“靠天吃饭”的本色旅游,接连投下波澜“有”惊的问路石,但是,近几年的发展表明,除了从没见过大海的内地游客,会为青岛的秀色可餐惊艳,只要稍具一点旅游资历、对青岛整个城市状貌身临其境过的任何人,还是会对青岛旅游提出这样那样的挑剔与质疑。与投资额度一路攀高极不相符的,是游客的“旅游幸福感”并没有因为这种大投资而获得持久的、生动的、刻骨铭心的高回报。很多游客这样说,“栈桥一看、崂山一转、喝喝啤酒、吃吃海鲜,差不多就可以打道回府了,其他没什么吸引我的。” 青岛730公里的大陆岸线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不能简单地建满建筑, 对旅游业来说,大项目是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根本。但是大项目存在高风险,一旦项目存有雷同、市场遇冷、品牌式微,势必场馆闲置,投资回报成空。

㈡、旅游从业者的素质及管理有待提高

导游是旅游业的第一线接待员,整体素质的好坏、服务质量的高低,严重影响旅游企业的社会声誉,也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在青岛乃至全国导游队伍中,素质结构不尽合理,学历层次偏低,这也使得青岛旅游业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旅游投诉过多等,另外,青岛市对专兼职导游管理方面的疏忽,造成了旅游市场的混乱,从而引起诸多问题。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从业者队伍异常庞大,此现象尤为明显,旅游从业者的素质整体不高,给游客带来诸多不满,导致游客投诉过多,进而严重影响了青岛的旅游形象问题

㈢、旅游景区环境问题

自青岛进入旅游旺季,在沿海各景区就能看到众多游客尽情嬉戏于沙滩、海浪,海岸线上一片热闹景象,但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仍十分令人担忧,如旅游大巴聚集乱停现象、乱踏草坪乱丢杂物等,在沙滩上经常能看到许多吃完的玉米棒、碎泡沫、垃圾袋。如果不能解决旅游产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青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则会十分不利。此外,青岛在进行某些景区开发或者项目建设时,对景区的环境或者旅游项目周边的环境造成了造成诸如水污染、垃圾乱堆的现象,或破坏了景区的风貌、冲淡了游客游览的意境,既破坏了景区的美感又对其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

㈣、旅游季节性明显,对外宣传不足

众所周知,青岛的旅游存在着明显的淡旺季,还是对青岛市情“门精儿”的出租司机感受最深:“11月以后,再去极地海洋世界周围,跑几圈也拉不到一个人。极地里面再暖和,外地游客不来青岛,你项目再精彩、打折让利再狠都没用。”而对于一年四季都在青岛生活的本地市民而言,偏要在天寒地冻时节一而再再而三地光顾,理由足够强烈吗?毕竟大家都认可,越是身边的景致越容易被忽略。 但是,长久以来在世人的普遍认知中,青岛乃是消夏避暑胜地,青岛旅游大项目推陈出新的速度和青岛对外宣传推介的力度、频度,至今仍没能改变人们的固有思维定势。

㈤、旅游商品缺乏管理,市场十分混乱

青岛对旅游商品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对相关企业等的管理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参考,造成了旅游商品市场秩序的混乱,高端的旅游纪念品缺乏,大量的仿造的旅游商品盛行,导致青岛旅游商品市场的整体发展落后,效益低下,而对旅游商品的创新也缺乏鼓励等,造成旅游商品市场的恶性循环,而相关旅游商品企业经营困难,进而影响了青岛的旅游经济。如在栈桥,卖低级旅游商品的小商小贩过于“活跃”,导致城管工作人员对其也无可奈何。

五、建议及对策

㈠、树立大局观念,整体意识,突出重点,形成特色

青岛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应树立全局观念,做到各个方面协调统一,以已有的青岛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在整体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上,选择其中最重要的资源或者旅游项目进行重点的开发与保护,不断创新,结合秀丽的山海风光、丰富的人文景观、风格迥异的多国建筑、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形成青岛旅游独一无二的特色,以吸引国内外游客。 ㈡、政府应加强旅游公共服务意识

⑴、政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应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交通运输设施设备、公共景观和环境建设、交通和景区旅游集散点的休憩设施等;其次,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如加强旅游目的地道路与旅游设施标志系统、旅游客服中心及旅游资讯发布系统等;再次,改善和加强旅游公益事业,加大旅游教育培训工作,促进旅游就业、扶贫等。

⑵、政府为了维护旅游经营公平、建立合理有序的旅游市场秩序等而进行的管理性服务,政府应注意如下方面:首先,对从事旅游经营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必要的市场准入考核及年审等,如旅行社必须有旅行社经营许可证方可营业;其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切实为游客服务等;再次,政府要协调相关的非政府组织来开展合作,如通过旅游行业协会来进行管理等。 ㈢、提高从业者的服务意识及整体素质,以吸引回头客

青岛可以通过提高旅游从业者的准入门槛,来提高旅游者的整体素质,以促进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对旅游旺季的专兼职导游员等进行严格的管理,制定相关的法规制度,以此规范导游员的行为,定期对其进行旅游培训或者举行大型的旅游专家座谈会等,以提高旅游从业者的服务意识及自身素质,尽量对游客做到服务尽善尽美,让游客满意,减少旅游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来吸引回青岛的回头客。

㈣、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规划,力求达到双赢

青岛旅游资源量多质高、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客源分布在空间上相互重叠,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资源和客源的双重优势,并且其他部门资金充分,旅游需求大,具有建设成为面向多方服务的,具有多种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结构和多种服务设施结构的综合旅游区的条件,应该优先开发,但也要处理好旅游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关系,处理好充分有效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使旅游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使得旅游全方位发展。 ㈤、广告促销

通常情况下,目的地品牌促销多以大众媒体广告为主,特定媒体广告为辅,因此,青岛可以选择本地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报刊等进行密集式的广告促销。 ㈥、关系促销

公共关系是目的地品牌营销中最重要的手段,青岛政府或者旅游企业可以通过进行数次的大型公关促销活动,邀请公关专家来策划“大手笔”的公共活动,使青岛的旅游形象在相关地区产生“轰动”效应。

参考文献:

[1]江玉英.青岛旅游业分析[J].山东:山东经济,2010 [2]李东泉. 从德国近代历史进程论青岛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J]. 德国研究,2006. [3]魏小安.新时期中国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4]王瑜.旅游景区管理实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06 [5]青岛市旅游业“十一五”规划文本[A]青岛:青岛旅游政务网,2007-10 [6]青岛-美丽的海滨城市[A]青岛:青岛旅游政务网,2012-12

上一篇:学校年禁毒工作总结下一篇:梭车司机岗位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