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精选8篇)

八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篇1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开始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两班成绩比较,5班学生平均分67.7分,优秀人数17人,优秀率6分,优秀人数18人,优秀率 33.3%,及格人数 24 人,及格率 44.4%,从

上学期学习情况来和期末测试来看,有少数学生认真,各方面表现突出,学习成绩过硬,学习比较努力,学习成绩优良,能按时完成作业,每次作

业都能自觉完成。相反,每个班级还有部分同学要老师监督下才能完成,而且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灵活,学习不够努力,缺乏学习自觉性,学习成绩不理想。要在本期获得理想发展,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

养能力。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1、有利因素: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数学知识掌握得较好,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

学习中去,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上学期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

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2、不利因素:学生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

种放弃的心态,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与课业负担,不提倡学生买教辅参考书,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些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学生欠缺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书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科书以内容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为根本出发点;以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促

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容易写、有趣些、鲜活些”作为本书的指导思想。

1、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体现的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情况和

要求;

(1)“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数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掌握中学数学最基本内容,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和实际应用打好基础。(3)每章内容分清主次,加强基础,增加弹性。

(4)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情况,便于教师“教”与学生“学”。

2、教材的编写体系、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与图表系统;(1)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应用和拓展;(2)问题情境——激发动机——展现知识——实现应用。教材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

空间,其实现方式可以是:(1)改变教材中一些问题的提问方式;(2)教学内容的叙述中适当留下一些空白。

3、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重难点与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是: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法、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解直角三角形、方差与标准差、初步的证明。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1、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感

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3、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发现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了解体会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去解决,发展学生合理的推理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情感目标:对问题情境的讨论,以及对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验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

活。

4、通过计算方差,培养学生的计算精确、观察敏锐,思考细致,选择最佳方案的能力。结合实际,渗透“比较、类比、估计”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设意识。

5、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严密的思维意识、审美观、价值观.积

极组织学生参与几何课的证明,掌握规律,学会选择最恰当的方法,体会在发现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问题的探索,领会常用的“一题多解”数学思想。

三、总体目标

1、学生基础发展目标:

能够正确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法的运算,比较体会类比思想.通过对二次根式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过程,初步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参与数学活动感受科学精神,养成严

谨的科学态度。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直角三角形的解法。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经历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必要。掌握极差的概念,理解其统计意义。使学生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命题的组成:条件和结论。命题的真假。了解数学史.2、学业成绩目标:

在本学期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使教学成绩较上学期有一定的进

步,争取A分率达到30%,B分率到达40%,C分率少于20%,D分率少于10%.四、教学措施

1、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备好教材,备好学生。精心设计探究问题,认真讲解方法概念,深入分析思维模式,做到重点突出,难点透彻。

2、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

等不尽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组织教学时,应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3、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教师在课前先布

置学生预习,同时要指导学生预习,提出预习要求,并布置与课本内容相关、难度适中的尝试题材由学生课前完成,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新课知识,指出重点和易错点,解答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再设计提高题由学生进行尝试,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激励学生自我编题。努力培养学生发现、得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将实际问题上升为数学模型的能力,注意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4、加强课后总结和对学生的课后辅导。认真总结每一堂课的成败得失,深入学生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耐心辅导存在问题的学生。

5、搞好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针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切实解决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惑。

6、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这些习惯包括①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包括作业前清理好桌面,作业后认真检查;②预习的习惯;③认真看批改后的作业并及时更正的习惯;④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⑤在书上作精要笔记的习惯;⑥妥善保管书籍资料和学习用品的习惯;⑦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八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篇2

1.本次“日积月累”的内容是积累四条外国的名人名言, 教学时很容易停留在理解和背诵上。其实, 看似“高高在上”的名人名言, 它与生活紧密相关, 应让学生感受其“亲近生活”的一面, 感受名人以及名言“灵动的语言运用”的一面, 在运用中积累, 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2.本次“趣味语文”是品读三个既有言外之意、又饶有趣味的阅读材料, 教学时容易停留在只是欣赏的层面。在欣赏文本的同时, 教师要拓展相关的材料, 并创造性地将其设计成学生的语言训练活动, 让学生在训练中感受语言的妙趣横生, 感受语言蕴涵的魅力, 并为学生课后深化趣味语文的学习开辟出更广阔的拓展空间和自由追求的领地。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的教学

(一) 介绍名人, 引入名言

1.师:在第八组课文中, 我们欣赏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下面我们来认识四位外国名人, 他们都是世界文学巨匠, 而且都是诗人。

2.师:认真地读一读他们的名言。

(二) 理解意思, 学会积累

1. 师:读袁隆平的事迹, 让你想到了哪句名言?

袁隆平, 率领科研团队行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道路上。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艰辛之路:他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 人为的毁禾、地震的死亡考验, 以及试验技术上的数次重大失败等。但他为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杂交水稻事业无怨无悔, 倾其一生。历经数十载的不懈探索和艰难实践, 袁隆平终于成功了!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

袁隆平获得了“拯救饥饿奖”“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 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袁隆平可谓大功至伟。但这些奖励, 对袁隆平来说“都差不多, 没有高下之分”, 他更关心和一直在努力的就是早日让自己的“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水稻比高粱还高, 稻穗比扫帚还长, 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 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生:袁隆平为中国、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谓大功至伟, 但他却是那么谦逊, 让我懂得了: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 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生:袁隆平率领科研团队努力地实现着“禾下乘凉梦”, 在这条路上同样会遇到重重挫折和失败, 但我相信这个梦一定会实现: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 西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2. 师:说一说, 你想把书中的哪句名言送给谁?为什么?

生:我想把“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 花的事业是甜美的, 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这句名言送给老师, 因为老师呕心沥血地教育学生, 把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当做自己最大的快乐。老师所从事的事业就是“叶”的事业。

生:我想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心焦, 也不要烦恼, 阴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 相信吧, 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这句名言送给我自己, 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 当我不快乐的时候, 我要鼓励自己乐观地面对。

……

3. 师:读名言, 就像在聆听名人的教诲, 就像在和名人对话, 请大家背诵四条名言。

4. 师:本次“日积月累”中的四条名人名言只是一个引子, 你准备以后怎样摘录和积累名人名言呢?

(三) 名言创新, 名人创意

1. 师 (播放广告视频《洋河蓝色经典》) :你觉得广告词写得好吗?为什么?

比海洋阔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阔大的是人的心灵。

—— (俄国) 普希金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 (法国) 雨果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 比海更高远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

——洋河蓝色经典广告词

2. 师:《日积月累》中的四位外国名人, 他们也是语言运用的大师。 (师出示下面一则小故事)

有一次,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只能让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 他遇到了一位自负傲慢的批评家。批评家开口道:“我是从来不给笨蛋让路的。”

“_______________。”歌德说完, 笑着退到路旁。

师:歌德说的是什么呢? (“我恰恰相反。”) 回答得多么巧妙而有趣呀,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二、“趣味语文”的教学

(一) 学习交流“趣味语文”中的三则材料

(1) 理解“言外之意”

师:《手表广告》《交通告示》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你觉得在语言表达上趣在何处, 妙在哪儿?

(2) 感受无限想象

师:《最短的科幻小说》, 虽然只是一句话, 但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俱全。读着这句话, 你会产生哪些想象呢?

地球上怎么会只剩下一个人?发生了一次什么样的全球毁灭性的灾难?核战争, 星球碰撞, 还是地球爆炸?而这个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是怎样幸存的?躲在哪里?从哪里归来?有什么保存生命的法宝?其他人都到哪里去了?是去了别的星球, 还是都死了?既然地球上仅剩一个人, 那么敲门的又是谁呢?是外星人, 机器人?还是其他高智能的动物?这最后一个人是否去开门?开门后将看到什么?如果是外星人, 他们能够通过语言来沟通彼此的情感吗?……最后故事又将会怎样发展?……总之, 有一百个读者, 就会有一百个关于“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的故事。

这篇小说虽然“微小”得只有一句话, 但是它暗含的潜信息却是相当丰富的, 可以让人想象出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句的故事来。读这一句话, 我们不得不为文章的构思和创意所折服。

(二) 请你结合语境, 说说“言外之意”

(1) 肯尼亚天然动物园的“游人须知”规定:“凡向鳄鱼池内掷物者须自己负责拾回。”

“游人须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 有一回, 马克·吐温向邻居借阅一本书, 邻居说:“可以, 可以。但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的图书室借去的图书必须当场阅读。”一星期后, 这位邻居向马克·吐温借割草机, 马克·吐温笑着说:“当然可以, 毫无问题。不过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家借去的割草机只能在我的草地上使用。”

马克·吐温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娜匆匆走进教室, 习惯地用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 随手将纸团扔在地上。同学张敏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啊!”金娜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谢谢提醒。”随即将纸团拾起, 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桶里。

张敏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

(三) 你能将下列广告巧妙地补充完整吗

(1) 鸡饲料广告:如果“佩利纳”还没有使你的鸡下蛋, 那你的鸡___________。

(2) 印刷公司广告:除了_________, 承印一切。

(3) 黏合剂广告:它能黏合一切, 除了_______________。

(4) 加油站广告牌:假如阁下烟瘾发作, 可以在此吸烟。不过请留下地址, 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链接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 篇3

本单元谈论的话题是“Fun places”,其功能项目是“Talk about past experiences”,通过对比、使用现在完成时态、一般过去时态谈论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 Section A的内容是在复习巩固一般过去时用法的基础上学习使用Have you ever been to…这个句式表述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能够就简单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已经接触了多种时态,学习使用现在完成时态表达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难度不是很大。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师生间的闲聊、动画片欣赏、创设情境等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设计思路

通过情境导入提出Have you ever been to…? 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口语交际,学习使用新的词汇和短语,来训练和强化现在完成时态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的答语形式,,最终达到使用该句型描述过去的某个经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现在完成时态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及答语形式Yes,… have/ No, … haven’t;通过情景设置、两人一组对话练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会谈论过去曾经到过的地方。

2、能力目标

通过情境导入来引导学生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提出Have you ever……?的问题,继而引出一些新的词汇和句型,然后通过精讲多练的课堂教学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情感目标

以学生的某种经历为依托,培养学生热爱家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重点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Yes, I have. /No, I have n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學会使用该句型与其他人谈论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并能对该地的风景、娱乐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描述。

2. 熟练运用现在完成时态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描述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并能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教学流程

Step 1 Warming-up

1. Make conversations with som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past events.

T: Tom,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S1:I played basketball.

T:(writing the words on the board) Tom played basketball yesterday. (to another student) Mary, What did you do last Sunday?

S2:I went to the zoo.

T:(writing on the board) Mary went the zoo last Sunday.

2. Make a short conversations in pairs. (两人一组进行以上的对话练习)

( 设计意图:用闲聊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课堂,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容易接受。 同时以简单的对话方式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过渡自然。小组对话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表述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Step 2 Leading in

1. Learn the new sentence “ Have you ever been to …?” with some pictures. ( 长城、北京、红峪上庄) T: I went to the Great Wall last week.

I have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Yes, I have. / No, I haven’t.

2. Practice in pairs by using some pictures.

提示句型:

A: Have you ever been to …?

B: Yes, I have. (No, I haven’t)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Yes, I have./ No, I haven’t.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句型,学生用已学过的单词操练新句型,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小组对话练习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重点句型提示能帮助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Step3 Learning new words

1.Watch a short play (Disney 动画片)

2. Learn the new words by some pictures. Using some Disney Character to talk about the amusement park.

3. Practice in pairs (Ask some students to practice in pairs)

4. Talk about 1a

(设计意图:使用Disney动画片《猫和老鼠》引出“游乐园”这一话题,通过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们参与口语活动的热情,简单的两人一组的对话降低了口语练习的难度,使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都能具有成就感)

Step 4 Listening

1. 1b Listen. Have these students ever been to these places?

2. Read the listening materials loudly.

3. Talk about the places that Claudia and Sarah have ever been to.

(设计意图:谈论听力材料中的人物曾经的经历又将听力内容进一步升华,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生不但要听懂听力材料,而且还要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在此项活动中,学生的听力、口语、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Step 5 Groupwork

Talk about your unforgettable place that you have ever been in groups.

(温馨提示:Have you ever been to …? When did you go there? How did you go there ?Have you taken any photos there? Bring some of your photos here and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to introduce the place you have ever been to.)

(设计意图:谈论自己曾经到过的难忘的地方,对于部分学生来将有一定的难度,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来完成,做到人人参与,共同进步)

Step 6 Homework

1. Make a survey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家乡知多少》,谈谈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比如:曾经到过哪些旅游景点,什么时间、怎么去的那里?你对家乡旅游景点的看法?都做了什么?等等)

Where have you ever been?

When did you go there ?

How did you go there ?

What did you do there ?

How do you like it ?

做完调查之后,让学生来做汇报。

(提示句型:Report : ***has ever been to … .

He / She went there ***.

He /She went there by ***.

He /She ***. He /She thinks it’s ***.)

2. Write your unforgettable place that you have ever been .

(温馨提示:Have you ever been to …? When did you go there? How did you go there ?Have you taken any photos there? Bring some of your photos here and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to introduce the place you have ever been to.)

八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篇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第六单元 【教材简析】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大家学习了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体会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教学重点是引导大家学会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能根据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事例,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3.在统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4.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5.过参与“保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读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快速上升,这是家长和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请看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多媒体出示118页情境图)。读一读,从这份报告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大家提出“我们这些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调查搜集数据,学习调查表。1.独立思考。

谈话:怎样才能知道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大家明白要知道是不是提前了就要进行比较)要比较就需要调查大量的数据,为了记录数据我们就要制作调查表,想一 想,怎样设计调查表?

2.班内交流。

谈话:你打算怎样设计调查表?(引导大家明确调查的对象和调查的内容)(出示调查表)这样制作可以吗?为了便于我们今天的研究我提前对45名学生和家长进行了 调查。请看屏幕(补充数据)。

(二)整理数据,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1.尝试比较,提出问题。

谈话:比一比两张调查表,看看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引导大家体会看原始的调查表数据太乱,不便于比较)

谈话:原始的调查表太乱,怎么样整理这些数据才能便于比较呢?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说说。谈话:你打算怎样整理数据?(统计表,统计图)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大家在比较的过程中,体会调查表中饿数据太乱,不便于直接比较,从而感受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独立思考,探索方法。

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个统计表,咱们一起来整理整理好吗?(师生共同整理填写统计表)根据这个表格中的数据比一比,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比较、分析,作出判断)

谈话:刚才我们是用统计表进行整理的,用统计图怎样整理更便于我们比较观察呢?先自己想一想,有了方法开始整理,整理完了和你的同位交流交流。

3.班内交流,学习方法。

谈话: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你是怎样整理的?(大家可能出现单式和复式两种不同的整理方法,应着重引导大家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4.比较解释,优化方法。

谈话:刚才大家用两种方法进行了整理,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更便于比较?为什么? 5.查漏补缺,完善方法。(根据大家制图的情况,补充完整,完善方法。)

这样设计的目的让大家独立思考,探索方法,合作交流,学习方法,比较评价,优化方法。有利于大家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过程,自主地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和制作方法。] 2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巩固看图的方法,提高大家分析数据的能力。

谈话:大家喜欢运动会吗?知道小学生运动会有哪些项目吗?(引导大家了解小学生运动会一般有:短跑、跳高、跳远、铅球和中长跑等项目)如果老师要知道5、1班和5、2班,在比赛中哪些项目占优势,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为什么?

(1)独立解答。(出示题目引导大家独立解答)(2)班内交流。

2、课本第129页,“我学会了吗”的第1题。

目的是让大家再一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巩固调查表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提高统计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四、总结全课,系统整理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设计调查表和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注意什么?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我国中小学生和家长患近视的年龄情况,能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吗?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二、深化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回顾制作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

谈话: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应注意那些问题?大家交流(整理数据,写明标题,时间,用不同的颜色)

2.(课件出示)2003年我国对部分国家和地区贸易情况统计表。①我国对外出口额最多的是哪个国家,进口额最多的是哪个国家? ②我国与哪个国家的贸易出口额大于进口额?(1)独立解答。

谈话:怎样才能让大家清楚地找到答案呢?先在先在小组里说说。(2)班内交流.。

谈话:用什么方法表示这些数据,才能让大家看起来更清楚?(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便于对数据进行直观的比较)

(二)变式练习: 1.课本122页自主练习第5题。(1)大家独立自主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班内交流:哪个月收到的普通邮件最多?哪个月的电子邮件最多?(3)谈话: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大家提出问题,指明大家回答问题。2.课本123页自主练习第6题。(1)大家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集体交流:A停车场共停车多少辆?(让大家明白在统计图中也能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以便大家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

(3)谈话: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大家既可提出根据统计图直接回答的问题,也可提出用计算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与前面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对大家提出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逐一解决。

(三)实践练习:

1.谈话:课前老师让咱们同学调查本校低年级和高年级同学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情况,为了便于比较分析低.高年级大家喜欢科普读物的情况,我们最好把它制作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而要制作成统计图,我看有些同学收集的数据杂乱,应该首先(整理成统计表,注意作好数据的整理核对)。

2.大家整理数据制成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制作成统计图。3.交流展示制作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4.小组讨论交流低、高年级大家喜欢科普读物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5.班内集体交流:分析调查结果,你还发现了什么?

(实践练习目的是让大家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培养运用统计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统计观念。)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正、负数。

2、过程与方法: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探究过程,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正、负数,能够用正、负数表示意思相反的量,并会读写正、负数,初步感知正、负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正、负数的意义,对正、负数表示意思相反的量抽象地理解和感知正、负数的大小。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观察比较法、小组合作法、归纳概括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等。

第一课时

一、课前小游戏:说反话

游戏规则:老师说出一句话,学生说出与老师意思相反的话来。

1、向前走10步;

2、电梯上升5层;

3、从银行支出1000元;

4、超市本月盈利500元;

5、知识竞赛我班获得10分;

[设计意图:课前以小游戏为载体引入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为相反意义量的感知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我们中国幅员辽阔,有许多风景优美、特色各异的城市,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领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

(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呈现信息:―早穿棉袄午穿纱,围者火炉吃西瓜‖。日温差特别大。3月份日平均最高气温在零上13℃左右,日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

师:你看到什么?根据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采用直观演示法,创设观看―中国的热极在哪里‖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同时能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为学习新知打好基础。]

三、分析素材,理解概念。(个性化表示温度,初步认识正负数。)

小组合作探索第一红点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非常有价值,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下:零上13度与零下3度表示什么意思?怎样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呢?

师: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独立创作,师巡回了解学生的想法。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找2—3名学生回答并把自己创造的符号板书到黑板上。

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零上13度与零下3度所表示的意思,而且我发现同学们表示温度时都是先找到0度,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0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师:我们同学非常富有创造性啊!每一种符号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不知你们想

过没有,你创作的符号你明白,他创作的符号他明白。可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帮助我们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怎么能让大家都明白呢?(引导学生认识到符号应该统一)

我们班还有很多人用到了这样的符号记录,(教师指板书―+

13、-3‖)能看懂吗?指一生介绍怎么想的。

师:知道吗?这个符号跟数学家规定的一模一样。同学们,你们说说看,这个符号好在哪里?

四、借助素材,总结概念。(用正负数表示其它温度,进一步认识正、负数。)

1、小组自主探索第二红点问题。

师:你还能用这样的符号表示吐鲁番的其他信息吗?

(1)夏季平均气温在38℃左右,盆地中心的气温高达49℃,有记录的地表最高气温达82℃,是中国最热的地方。

(2)四季温差也很大,夏季达到炎热的及至,但到冬季平均气温则降到零下10℃左右。

(3)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

一生板书,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师:请大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海平面以上的用+号表示,海平面以下的用–号表示。那海平面用什么表示?(0)

师:像+

13、+

38、+

49、+82??这样的数是正数,读作正十三,―+‖是正号,人们在记录的时候为了简便通常省略不写。去掉正号读这些数,熟悉吗?像-

13、-

10、-155??这样的数是负数,会读吗?学生自己读。―-‖是负号。

师:刚才我们说正号可以省略不写,那么痛快点,负号也省略不写,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如果去掉,就不能区分意义相反的量)

师 :0是什么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练习正负数的读法,会区分正负数。

教材第一题,让学生做在练习纸上。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正、负数的读写法,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正数其实就是以前所学过的数,知道正、负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独立思考,加深概念理解。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用正、负数表示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教师手势演示)你还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现象吗?

生举例。

师:同学们都用正、负数表示出了生活中的一些数量,你们能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引导学生说出:具有相反的意义。

师:具有相反的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

五、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看来我们同学对正负数了解的还挺深刻,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1、课本5页第3、4题。

2、认识吗?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信息,让我不明白。

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

同学们,风速怎么还有负的?(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同学们,刚才刘翔前进时的方向和风向正好(停顿)相反(教师手势演示)所以这时的风速可以用(停顿)-0.4米表示。如果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又是什么意思?(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但在表示时,先要确立哪一个量为正数,那么相反的量就为负数)

六、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收获吗?想继续和―正、负数‖这个新朋友打交道吗?课后到生活中去寻找正、负数,了解一些与正、负数有关的知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领略了我国的热极—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从中你都收获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复习正、负数的知识)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正负数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负数,好吗?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就知道吐鲁番三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冬季则到零下10℃左右。你会表示这两个温度吗?

(学生写出—3℃、—10℃)

谈话:很好,那么你知道哪个温度更低一些吗?

出示第三个红点问题:

—3 ℃与—10℃ 哪个温度更低?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说说为什么。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借助温度计比较:学生会发现—10℃

表示的温度低。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第2题(这是一道用正、负数表示温度并比较大小的题目)

①先让学生看懂第2题中每一幅温度计图所表示的温度。

②独立完成用正负数表示这些温度。

③学生独立把这些温度从高到低排列起来。

④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办法。

2、自主练习第5、7题

①学生认真观察信息图,分析所示信息。

②根据题据独立填统计表。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8题(这道题目是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题目)

①先让学生读懂题目,分析题意

②讨论确定什么情况下用正数表示?什么情况下用负数表示?

③交流得知。习惯上一般将进货、盈利等用正数表示,与之相对应的出货、亏损就用负数表示。

2、自主练习第6题(是进一步巩固正负数意义的题目)

①引导学生观察标签(课前要准备好标签)

②组织学生对―1500±25毫升‖和―500±10克‖表示的意思充分发表见解。

③通过讨论,明白意思。

―1500±25毫升‖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1500—25)毫升 到(1500+25)毫升;―500±10克‖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500-10)克到(500+10)克。

3、自主练习第9题(是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综合练习题)

①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②让学生独立完成。

③集体讨论。(对于得分栏的填写,不要提要求,只要学生得出正确结果即可)

五、总结收获,评价提高。

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信息窗1: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页。教材简析: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本单元学习分数分类、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也是五年级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决有关分数问题的奠基石。分数的意义一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

1、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于分数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举例说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联系实际说出分数表示的意义。

谈话:对于分数还想了解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由旧知引入,既为新知的学习铺路搭桥,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感知。

出示情境图1―船模试航‖。

教师谈话: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5只航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有5只船模的题卡分一分,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

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引领:把5只船模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1份占这个整体的1/5。

在学习1/5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两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个同学呢?

(二)深入探究

出示情境图2―航模放飞‖

谈话:同学们,航模要放飞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你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时梳理。

如: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分别解决―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分组学习,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

全班交流时,学生先利用4个飞机模型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1/

2、2/4两个答案。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辩析、补充,得出结论。教师适时引领: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说是占这个整体的1/2呢?

通过摆模型得到第一问题的结论:把4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2。课件演示将4架飞机平均分的过程,并板书结论。

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答案;再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全班交流时,适时点拨:―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占总数的1/3呢?‖。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观察比较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所得到的分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质疑:两个小队每组放飞的都是2架飞机,为什么表示出来的分数却不一样呢?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得到结论。

通过对两个小队飞机放飞情况的比较,得到: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一样。所以同样是2架飞机,表示出的分数一个是1/2,一个是1/3。

(四)拓展应用

谈话:想一想,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动手分分看,你能得到哪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1张长方形纸片、8根小棒、长1米的绳子),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得到不同的分数。

交流:你利用什么材料,得到一个什么分数,你是怎样得到的?

总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五)总结概括

谈话: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举例:学生举例还可以把哪些量看作单位―1‖?并区分单位―1‖与自然数1的不同。结合操作过程,讨论、交流、总结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六)看书质疑。

学生阅读67—69页,质疑问难。教师巡视,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的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本环节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活动情境和探索空间,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并感悟、体验这一过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与个人独立思考、全班集体学习有机结合。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问题在交流中得到解决。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1、自主练习1、2

2、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课件出示)

3、游戏:―取糖果‖。学生按要求取糖果:盒子里有11块糖,取出总数的2/11;取出剩下的1/9;再取出剩下的1/4;如果取出2块,是取出了剩下的几分之几?…… 独立完成,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通过回忆 梳理旧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分数?‖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分母、分子、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一个物体 一个整体 分数单位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说一个分数,并说出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介绍的形式,梳理、概括―分数‖这一知识。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回忆所学过知识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梳理,这一环节,虽化时不多,但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接着让学生举例,使抽象的知识用具体的分数去说明。

二、基本练习适时拓展

1、自主练习4(1)出示红、黄、绿不同颜色的铅笔。

教师提出问题:红色的铅笔占铅笔总数的几分之几?你是怎么样知道的? 看到这些铅笔,你还想到了哪些分数?

(2)观察第二幅图,你又能想到哪些分数?

让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说一说得到的分数是怎么得到的。

2、自主练习5(1)出示题目

(2)独立思考,想一想,括号里可以添哪些分数?

(3)交流,让学生介绍所填的分数,以及为什么这样填/(4)拓展,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可以完成自主练习8。

3、自主练习6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的分数。

(1)先想一想,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是把谁看做单位―1‖。(3)学生试做,交流。

4、自主练习7,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1)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实物折一折,比一比。(2)观察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你能发现什么?

【设计意图】 基本练习是每节练习课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通过练习,查漏补缺,解决疑难,使学生不理解的部分得以理解,使基本理解的变为理解清晰。本节练习课,坚持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方向。积极创新,改变过去按部就班的练习,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组教材,重视小组合作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结精神;追求实效,精讲多练,让学生动口动笔;课内―增效‖,课外―减负‖。

三、综合练习张扬个性

1、自主练习9

(1)模拟真实情境―发奖品‖,班级开展了口算比赛的活动,老师要把第一盒彩笔的1/4奖给小华,把第二盒彩笔的1/4奖给小明,学生把奖到的彩笔给同学们看。

让学生谈谈想到什么?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两人分得的不一样多?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单位一的问题。(2)继续模拟真实情景。

我们班级开展向雷锋学习读书活动,小明每天读了这本书的总数的1/8,小华每天读了这本书总数的1/9,他们谁先读完呢?

结合学生的讨论回答,明确分数的意义,以及这个分数背后的一些信息。

2、自主练习10 开展游戏活动,完成表格,再用分数表示胜的次数和负的次数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3、自主练习11 判断哪根纸条长?你是怎样判断的?

教学反思:

信息窗2:分数与除法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分数的意义与性质14—19页内容。教材简析: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已经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点出来。现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再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了准备。

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阶段,他们主要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角度来认识分数的。由于当时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还没出现分子等于或大于分母的分数,所以问题不大。现在,引入了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就促使学生突破原有的部分与整体的观念。通过学习真分数、假分数以及带分数,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分数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于分数的数感。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3.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在寒假中,小红和小明自己动手制作了些日常用品,请看大屏幕。出示课本14页的情境图,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①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 ②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谈话:同学们提的问题比较准确,下面我们分别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解决问题一:

谈话: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怎么求? 学生列出算式:1÷3= 谈话: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所以列式为1÷3。谈话:1 ÷3得多少?

学生可能用循环小数表示或保留两位小数。还有可能说得三分之一。

谈话:可以,不过保留两位小数不够准确,算式的结果一般不用循环小数表示。用1/3表示,是怎样想的?谁能说一说。下面我们用手中的纸条表示1米来研究一下。学生操作后交流。

谈话:两数相除,除不尽时,商可以用分数表示,1÷3就等于1/3。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已有的知识上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铺路搭桥。

2、解决问题二: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列出算式:2÷9= 学生可能得出2/9,谈话: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借助手中的纸条来研究。

实验后请几名学生交流各种分法,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谈话:把2米平均分成9份,每份占2米的1/9,每份是2/9米。所以2÷9=2/9。随机练习:1÷4= 2÷5= 8÷6=

学生可能用小数表示,师点拨也可用分数表示。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将数学活动变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遵循学生认知的特点,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创造有现实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活动。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观察刚才所得结果: 1÷3=1/3 2÷9=2/9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

① 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② 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板书: 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谈话: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a/b 谈话: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 b≠0

4、总结提升,归纳关系。

⑴、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⑵、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是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应用中形成一定 的技能。在有层次的练习中,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

三、巩固应用

1、课本17页自主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学生试做,最后一组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2、自主练习2,这是一道实践题,可让学生自主完成,同位交流。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在校园科技周活动中,同学们展示了自己制作的一些桌套。请看大屏幕,这是同学们为单人桌缝制了的桌套。请大家仔细阅读这组信息(2米布做了3个桌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提问:平均每个桌套用几米布? 谈话: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出算式。

谈话:我们在计算中能够得出分数,你能用你手中的纸片再表示几个分数吗? 生折纸,并用水彩笔表示出分数。

谈话:哪个同学能展示一下你得到的分数? 生展示折纸得到的分数。

谈话: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同学们表示的1/4,如果我再涂一份是几分之几,再涂一份呢?…… 谈话:你能再用图表示出一些这样的分数吗? 生完成后交流。生说师板书。

[设计意图]概念教学是较为枯燥、抽象的,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的、具体的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接着信息窗2的情境,创设了学生自制桌套,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动手操作,得出了丰富的素材,为后面理解概念奠定了基础。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谈话:同学们请看刚才我们得出的分数,请你仔细观察,能把这些分数分分类吗? 小组讨论分类情况,然后交流。

谈话:数学上把符合这类特征的分数叫真分数。谁能说一下什么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把符合这两类特征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想一想:什么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2.练一练:下面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为什么? 10/

10、9/

10、42/

6、17/

9、25/

8、7/8 3.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谈话:我们刚才研究了这么多分数,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一下,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是怎样的?谁能表示出2/3?

学生表示在练习纸上,然后交流是怎么做的。

谈话:谁能再表示出3/3和4/2。你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交流

谈话:谁能再表示出5/3?你为什么这样表示? 学生交流。

谈话: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看到5/3这个假分数,可以看成是1和2/3组成的。我们可以把这两部分合

起来(板书),这个由整数和一个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叫做带分数。读作:一又三分之二。同学们,你能找到9/4的位置吗?

生表示出来,然后交流。

谈话:想一想怎样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设计意图] 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基础之后,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历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在让学生分类的过程中,形成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在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分数的过程中,掌握假分数与整数和带分数的转化,并且理解带分数的概念。

三、巩固练习,应用知识。1.自主练习6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下面,请大家注意观察这些假分数,哪些能化成整数?哪些能化成带分数?

生完成。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尤其是假分数化成带分数。2.自主练习8。

谈话:请同学们按要求填在书上。并想一想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考虑到不同的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因此第一题是一种基本训练,第二题是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两种分数的意义。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由浅入深地巩固新知。

教学反思:

信息窗3: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0---22页。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呈现了三块科普展板。三块展板分别被等分成2份、4份、8份,文字和图片部分各占整个版面的一半。通过探索―每块展板的图片部分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引入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学习。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准备:纸条、彩笔、各种卡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出示课件)光明小学举行了校园科技周活动,看:同学们正在制作科技展牌。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三幅作品,请看第一张,看到这幅作品,你想到了那个分数?你是怎样想到的?请看第二幅作品,图片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第三幅作品呢?

[设计意图]―展牌‖是学校经常使用的宣传工具,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喜欢。以―校园科技周‖活动展示科技展牌为情境引导学生得出研究素材(三个分数),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

谈话: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表示的都是每幅作品中图片部分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大家比较这三张展牌,注意观察,这三个分数,你认为哪个大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猜想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可以激发学生对三个分数联系的思考,突出后面探

究的必要性。

谈话:是否一样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请小组长快速地从一号信封中拿出三张一样长的纸条,小组合作,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分别表示出这三个分数,然后比一比,看,这三个分数相等吗?

生操作。

师展示一组的纸条。

谈话:同学们都是这样涂的吗?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得出这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相等,因此分数的大小也相等。谈话:大家同意吗?好,现在老师就把大家的发现写下来: = =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验证,让学生明白三个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体现研究素材真实性,为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做好充分的铺垫。

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三个分数,这三个分数的大小不变,他们的分子呢?分母呢?老师还能写一组这样的分数。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随机写出

2/5=6/15=12/30,你能像老师这样写一组这样的分数吗?学生写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分子、分母,得出变化的因素,通过教师写分数、学生写分数,让学生初步感受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引出对变化规律的研究,体现探究规律的必要性。同时也为探究规律提供充分的素材。

二、组内交流,发现规律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两组相等的分数,思考: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应怎样变化?请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小组的同学。小组长注意,要把你们组发现的规律记在练习本上。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便于学生在校组内交流时有话说,再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为后面的组间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组内交流,抽象规律

谈话: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组发现的规律和探究的过程展示给同学们? 学生可能得出很多规律

谈话:同学们对于他们组的发现,你想提问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你是怎么发现的?(如果学生提不出来老师提)谈话:哪个组还有补充。对他们的补充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谈话: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也会不变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大家听明白了吗?

谈话:你能把刚才同学们的发现概括出来吗?

学生能得出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师板书)

[设计意图]交流过程尽量让学生充分展示,教师只做适当引导即可。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提问,既注意引导了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对话,又培养了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方法。

四、举例验证规律

谈话:这是同学们根据这两组例子发现的规律,是不是所有的分数经过这样的变化,大小都不变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请同学们打开信封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素材,先用一张纸条或在一条线段上表示一个分数,然后根据规律变化出另一个分数并在另一张纸条或线段上表示出来。最后再放在一起比较,看两个分数大小是否相等。生操作。

谈话:谁来展示一下你们的验证情况。学生展示。

谈话:这个结论是你发现的,请你骄傲的写上去。哪组跟他们验证的分数不同?

谈话:有没有验证出两个分数大小不相等的?(没有)也就是说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请同学们利用这个规律完成下面的题 = 括号内可以填几?为什么0不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补充0除外,并告诉学生:

这个规律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由两组素材探究的规律,还是处于猜想的层面,要最后得出严密的科学结论,必须得到更广泛的验证。使学生经历从相等的两组分数发现规律,再验证由规律变化出的多组分数相等的过程,使数学规律具有严密性。通过应用规律,发现相同数必须0除外,这样让学生经历过程,便于记忆,便于理解。

五、应用规律,巩固拓展

1、光明小学的同学还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版面,你知道图片部分占这个版面的几分之几吗?你能写出两个与十分之二相等的分数吗?说说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2、请你把相等的分数连起来。

3、请你来当设计师。

光明小学计划做一块综合栏目的展牌,内容如下:―知识城堡‖占 版,―活动乐园‖占 版,―科技图片‖占 版,―生活园地‖占版,其余的为―开心一刻‖。(1)哪些栏目的版面一样大?(2)哪种栏目的版面最大?(3)请你画图设计版面。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力求―趣‖、―实‖、―活‖, 有层次、有坡度,从唯一答案到有多个答案,逐步深化。既巩固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会了运用,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起来有味道。我当小小设计师的练习,更是把课堂的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达到了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激发兴趣、发展思维的目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谈话引入: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困惑?

(重点是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可让学生举例说明;针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补例练习。)

[设计意图]:在练习课开始时给学生几分钟的反思时间是有好处的:它能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牢固地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同时为后面练习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二、强化训练,形成技能

1、填一填(1)= =(2)3÷()==

2、做自主练习第6题: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是9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选两个分数说一说是怎样化的,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3、比较大小。

4/5○15/20 1/3○4/9 8/9○8/7 20/24○10/1

2做完后,让学生谈一谈比较的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紧扣例题进行练习,夯实基础。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做自主练习第5题和第7题。

第5题:动物的毛色遗传于他们的父母。如,平均每30只小猫中,就有5只像他们的父亲,其余的像他们的母亲。毛色像母亲的小猫占几分之几?

第7题: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1年全世界野生丹顶鹤约有2000只,其中我国约有500只。我国野生丹顶鹤的数量约占全世界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说一说列式的根据。对于计算的结果,如果有学生想到化简,应予以肯定,加以表扬。

2、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青岛市承办奥运会的城市之一,你知道青岛承办了什么项目吗?对,奥帆赛。奥帆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被奥运激情感染的同时,也被青岛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深深折服。在一年之中,哪个季节的青岛更吸引游客呢?请看自主练习第8题:据统计,2006年到青岛旅游的游客中,夏天来的占,冬天来的占。青岛的哪个季节更吸引游客? 让学生独立完成此题,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做自主练习第9题:右图是小华家刚买的新房平面图。A、B分别是卫生间和厨房。你能按下列要求将剩下的部分划分成3个室吗?(1)客厅占总面积的。(2)主卧室占总面积的。(3)小卧室占总面积的。

做题前先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弄清客厅、主卧室、小卧室各占谁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完成此题。

4、自主练习第10题:按规律填数。(1),,(),(),()(2),,(),(),()(3),,(),(),()

可以先让学生试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学反思:

回 顾 整 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4-27页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借助六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通过中间四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习的各个知识点,通过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本单元进行回顾整理,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进一步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并能熟练地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2、在探索分数的意义,探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数感,会用分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熟练的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探究、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困惑?咱们交流一下吧!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激发学习热情。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1、独立思考,拓展延伸

师谈话:同学们在这一单元中学到的知识可真不少呀,这么多内容散乱无序,同学们想不想对它们进行整理呀?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回顾的知识,想一想知识之间的联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一下,好吗?

2、组内交流,补充完善

师谈话:把整理好的内容在组内交流,交流时一个同学一个同学地交流,其他同学补充。(小组内自由交流)

3、全班进行组与组汇报交流,教师适时总结提升。

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合作整理的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谈话:你认为那个小组整理得更合理更有创意?为什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让全体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经历交流,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从独立完成到小组内交流方法,集体总结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将知识点重新建构,形成知识网络。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三、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1.出示综合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出示综合练习第2题

让学生找出每个分数的单位―1‖,然后再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3.判断对错

出示综合练习第4题 4.出示综合练习第6题

这是一道诗配画的题目。画中有四句诗,共有10个表示数的文字,先让学生回答占整首诗字数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提出其他有关分数的问题,如:―一个字占总字数的几分之几?‖―一句占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5.出示综合练习第9题

先让学生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再写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长是宽的几倍。对于涂出长方形面积的1/2,要让学生自主去涂,重在交流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四、综合练习,拓展应用。1.出示综合练习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2.出示综合练习第14题

这是一道思考题,红色部分占整个图形几分之几的,学生能直接看出来,其他颜色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学生不易看出来,这时可启发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然后写出相应的分数。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兼顾了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灵活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并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我 学 会 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28页。

教材简析:

―我学会了‖是对第二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复习与检测,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性质。

2、学会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有关分数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主体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激发兴趣。

出示:1/3 5/4 7/7 9/7 6/9 6/7……

师谈话:看到这些分数你想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意义、分类、性质、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等)师谈话: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设计意图】:简单的材料,开放的提问,放手让学生发挥各自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从中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起点,有的放矢。学生的思维是参差不齐的,开放的,想到什么就是什么,能解决什么就解决什么,教师必须敏感的捕捉信息,进行必要的修整。学生不受教师思维的限制,思维的浪花被激起,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情感的满足。

二、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1、质疑

师谈话:刚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有关分数的知识,如果把这些知识这样放在一起,有什么感觉?怎么办?

【设计意图】:激发起学生整理的需要,从中感受到整理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整理 师谈话:要想使这些知识有条理,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同学们想怎样整理?(指名说一说整理的思路。)

3、小组合作

师谈话: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根据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记录。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整理得既清楚,又完整,而且有特色。

(学生分组整理,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4、展示交流

师谈话:同学们,整理好了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整理的结果和过程。在介绍之前,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认真听,再想一想,请你给它们做个评价。(学生展示,学生点评、教师有选择、有重点的板书)

5、回顾总结

师谈话: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整理这些知识的?以什么为基本概念?分成哪几部分?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完成整理的过程,每一个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个人的个性得到张扬,更从其他成员的讨论中完善知识的建构,取长补短。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教师不在是高高在上,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发表或指导学生的建议,成为合作者、引导者。

三、自我检测,形成技能。

1、质疑扫清障碍。

对于这部分知识,大家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请提出来。

2、基本练习。(课本第28页练习)

3、综合练习。(教师出题)

4、拓展练习。(教师出题)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

(一)信息窗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29页。教材简析: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因数、倍数,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3、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出示几幅剪纸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谈话: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装饰性,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我们班的二课活动就要学习剪纸,同学们有兴趣吗? 2.出示情境图,剪纸的第一步要先裁纸,观察信息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同学们在裁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要想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并且剪完后没用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呢?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师:整厘米是指多少厘米?你怎样理解没有剩余?

2.提出要求:利用我们手中的学具,一起来摆一摆,用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可以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

小组合作进行,可以将拼摆的结果纪录下来。学生有的在摆,有的可能在想象。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生1:我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24个,可以摆18行,这样正好铺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2:我用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12个,可以摆9行,也正好摆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生3:我用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6个正方形,摆了4行,还有剩余。(课件演示)生4:……

师将可以摆满和不能摆满的数据分类进行板书

(二)分析概括,提升数学问题

1.讨论: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生: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最长是6厘米。2.师: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厘米……? 3.师: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可见只有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才能将长方形摆满。4.师: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24的因数有哪些?18的因数呢?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1,2,3,6,9,18

1,2,3,4,6,8,12,24

引导学生填写下图并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1,2,3,6 2

9,18

4,8,12,24

24和18共有的因数

(三)总结概括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2,3,6是24和18共有的因数,6是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2.师总结: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书31页自主练习1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师:我们已经找到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可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找一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可以用集合图的形式也可以用列举的方法 2.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列举法1:12的因数:1、2、3、4、6、12; 18的因数:1、2、3、6、9、18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 列举法2:先找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18的因数

12的因数:1、2、3、4、6、12;其中1、2、3、6也是18的因数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 3.师介绍: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18 2 用公因数2去除

9 用公因数3去除3 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先用12和18的公有的因数2去除,除得的商如果还有公因数就要继续除,注意每次除时都要用两个数的公有的因数去除,再用公因数3去除,一直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最后写结论时要把所有的公因数(除数)连乘起来,就可以得到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们通常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师:同学们学会了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比较一下它们各自有什么优势?

学生讨论得出:列举法适合数比较小的题目,如果数比较大用短除法好。5.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出现的错误着重讲解。(2)自主练习3 使学生明确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也就是求72和48的最大公因数。独立完成,集体交流。3.看书质疑。

学生阅读29—31页,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找出10和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结合此题,教师提出问题:你用什么方法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什么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2.课件出示:用短除法求出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解答的过程,二、研究具有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 1.课件出示p32自主练习4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6和12 18和54 24和72(1)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到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全班进行交流

(2)师:仔细观察,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与这组数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每组数中的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生2:我发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那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3)师:可以再举例验证一下吗?

(4)师生共同总结: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2.课件出示第二组数:8和9、17和28、15和32(1)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发现这些数的公因数只有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2)师:像上面这组数,它们只有公因数1,我们可以说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也叫做互质数。8和9是互质数,17和28是互质数。还能举出几组互质数吗?

(3)共同总结: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三、拓展练习1.p32自主练习7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可以选择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地板砖‖使学生明确,要求的地板砖的边长必须是微机室长和宽的公因数,也就是找90和60的公因数。

2.p32自主练习8 学生审题,明确:把3种彩条截成同样长的小段且没有剩余,每段彩条最长几厘米?就是求16、32、56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列表法也可以用短除法。

指名学生板演,试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集体订正,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先用3个数公有的因数去除,一直除到三个数只有公因数1为止,再把所有的公因数连乘起来。

四、课后作业: p32自主练习5、6 教学反思:

信息窗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3--37页。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最简分数

和约分意义及方法。―合作探索‖中的第一个红点部分是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认识最简分数。第二个红点部分是学习约分的意义和方法。绿点部分是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2.结合情景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3.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4.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激趣导入

今天我进了学校的网站了解了一下。瞧,这是我无意间发现的几幅剪纸作品。(播放学生作品),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挺棒的,我相信你们在这节课的表现也同样会是很棒的,是吧?

2.出示在网站上得到的信息。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通过信息复习分数单位。

3.请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2)―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二.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一)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你是怎样想的?揭示加法的意义

【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板书整理,指出本节课着重研究分数相加减的问题,其中,列式的根据可以是加法的意义,也可以是学过的关系式,如果学生的回答有涉及到加法的意义,教学时可以顺势揭示。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而且,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合作交流 探索算法 1.应该怎样计算?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想想看,有没有不同的方法?(2)实在想不出办法的,可以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信封。(信封中装有1/8和3/8的直观图)

[设计意图]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需要解决时,一般不会有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需要我们调动自身的经验或选择合适的途径(如:找人请教,尝试摸索等)去探究,因此,从寻找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同时这也符合课标中提出的―人人在数学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另外,考虑到学生原有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特别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准备了―信封‖。2.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出(不一定要小结出具体是什么法,可视情况而定):

方法一: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得出1/8+3/8=4/8 小结:图示法

方法二:1个1/8加上3个1/8等于4个1/8,也就是4/8 小结:分数组成法

方法三:1/8=0.125,3/8=0.375,0.125+0.375=0.5,也就是4/8,小结:转化法

方法四:1/8+3/8=1+3/8=4/8 在前面某一方法的基础上,观察得出:分子相加,分母不变。3.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比如计算1/120+3/120,由此得出:图示法直观明了,但分母较大时比较麻烦;分数组成法要用文字叙述,也比较麻烦;转化法不能适用于任意的分数。唯有第四种方法既简便,又适用,易于操作。由此揭示

出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则。

[设计意图]多样化的算法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独特的思路可以张扬学生个性,但我们还应明确肯定思维优化的必要性,不能只停留在对不同方法数量的追求上,尽可能地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不同的方法,做到算法的优化。4.规范计算过程。

1/8+3/8=1+3/8=4/8=1/2 比较刚才得出的计算结果,4/

8、1/2,哪种计算结果更简洁?

借助直观图,学生感受到4/8就是1/2,体会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的合理性和简约性。5.总结法则。

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么计算?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吗?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6.闭上眼睛想一想,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计算结果要注意些什么? 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成最简单的分数。

7.同桌互相出题考对方。谁能出几道类似的题来考考你的同学?请同学说说计算过程和想法。[设计意图]这里出什么题,想考谁,由出题的学生指定,并在评讲的过程中强调对照法则。8.最简分数

(1)像1/

2、1/

8、1/

3、3/

8、3/4……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2)结合实例 巩固认识 1.说出一个最简分数

2.判断3/

36、6/8是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第一关:必答题(由每组派代表上台计算)+ + 2/9+4/9 5/9+4/9 3/10+9/10 2.第二关:抢答题

1)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分数有()。2)5/12和6/15都是最简分数。()3.第三关:智力陷阱

张玲和陈静都喜欢课外阅读。张玲一天看了《皮皮鲁和鲁西西外传》的1/2,陈静一天看了《蓝猫淘气3000问》的1/2。两人一天共看完了1/2+1/2=2/2=1(本)。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道题既可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中单位―1‖的理解,又可对以后学习分数乘除应用题作铺垫。

四、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1、2/9+7/9 7/24+23/24 4/15+8/15 13/20+27/2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同学们你是怎样计算的?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2)计算结果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成最简单的分数。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6和8 27和9 8和9 42和54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练习题,使学生回顾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解法、最简分数,复习最大公因数,为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约分进行铺垫。

二、经历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一)、尝试―变‖分数。16/24 1.活动要求:

(1)尝试用以前面的知识解决。

(2)这个分数要和原来的分数大小相等。

(3)它的分子、分母要比原来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小。2.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想法。(1)用公有的因数2分几次去除。分步约分

(2)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一次性约分

(二).归纳概念。1.引导观察:

观察所变出的分数与原来分数的关系? 2.归纳意义:

启发学生由分数的大小和分子、分母的变化概括约分的概念。(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3.规范格式

4.巩固练习

(1)观察

这个分数能否再化简了?为什么?(2)游戏:找最简分数练习。

要求学生两人合作,一个同学出一个分数,另一个同学变出一个和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把变出的分数写在自己的作业纸上,能变几个就变几个。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再全班交流。

(观察后发现分数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原分数的分子、分母小、)。5.归纳提升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怎样约分、什么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三、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出示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被美丽的剪纸情境吸引住了,提出并解决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看,这里还有问题呢!

[设计意图]串联情境,引出问题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旧知和生活经验,又可以引入下一步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呈现问题:―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1)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吗?试着做一做。(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算法,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有序的思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思维能力。2.归纳方法 提升认识

想一想: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一般要约成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解题思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归纳出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让多数学生尝试成功,从中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进一步提升认识。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选择合适的数填在方框内。

最简分数 非最简分数

2.把下列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3.先化简,再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3/5 8/10 7/28 1/4 3/4 9/15 4.连线 + 2 1+ 1 + 1 +

5.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找出错误原因,并改过来.

(1)+=(2)5/8-3/8=2/8 6.计算:

+ + + +

观察第二行,你发现了什么?若两个相同的分数相减结果又如何?

我吃了3块。

我吃了2块。

7.一块月饼平均分成10块,两人共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课件演示)

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兼顾了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灵活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利于激发其思维的积极性。

五、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信息窗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38-40页,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计算法则,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养成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旧知(出示flash课件)

一、5/6的分数单位是()3/8是()个1/8 6/7是6个()/()6个1/11是()

二、口答

1/4+3/4= 5/18+7/18= 9/20+11/20= 4/5-4/5= 13/15-4/15= 28/45-13/45= 师:说一说,刚才这些题你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任选两题说出计算方法)(通过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产生知识迁移,为后续学习本课新知作铺垫)生:5个十八分之一加7个十八分之一,是12个十八分之一,得数是12/18.13个十五分之一减去4个十五分之一,是9个十五分之一,得数是9/15.活动二:情境导入新知

师: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欣赏了剪纸小组的同学精美的剪纸作品,现在他们的功夫可是更加了得,不信你们看。(课件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图,学生欣赏。)

师:让我们仔细观察两个小组的剪纸情况统计表,通过观察你想从中了解些什么吗?(给学生充分的了解信息的时间)

活动三:同分母分数连加的学习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信息提出问题)生:甲、第一小组的四位同学的作品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乙、刘虎同学和杨华同学的作品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丙、王芳同学李军同学和刘虎同学的作品,一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

丁:第二小组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性的板书,在后续教学中解决。)师:我们先来解决丙同学的提出的问题,谁能根据这个问题列出算式?(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根据以往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1/15+2/15=3/15 3/15+8/15=11/15 1/15+2/15+8/15 师: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三个分数直接连加,计算更加简便)教师板书:1/15+2/15+8/15 活动四:自主探索

师: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正确的计算出算式:1/15+2/15+8/15= 的结果,分组讨论。

(在小组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师:请每个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

生甲:1个十五分之一加2个十五分之一在加8个十五分之一,是11个十五分之一,结果是11/15 生乙:我认为这三个分数的分母都是15,分母不变,只要把分子加起来就可以。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能尝试用一句话概括同分母分数连加的法则吗?(概括能力的培养 优秀生)生:同分母分数连加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教师及时评价)……

教师板书:同分母分数连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指名说一说同分母分数连加的计算法则,多范围练习,及时了解全班学生掌握情况。活动五:同分母分数连减的学习

师: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第二小组作品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学生自主在练习本上列算式,放手让学生探索计算)

教师友情提示:总数是单位―1‖,计算过程中这个1应该如何处理。自主计算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方法,说出自己的思路。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1、1-1/9-5/9= 2、1-(1/9+5/9)=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思路

生:1可以用假分数9/9表示,这样三个分数的分母都是9,就是9个九分之一减去5个九分之一再减去1个九分之一,结果是三个九分之一是3/9 生:因为分母都相同,所以分母不变,我只把分子相减,结果是3/9 生:我的结果是1/3,得数应该约分成最简分数。

生:我先算出花鸟和人物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1/9+5/9=6/9,然后用1-6/9=3/9=1/3(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和合理的评价)

师:你们的想法非常有道理,能把你的想法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同分母分数连减的方法吗?(培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师:同分母分数连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板书)活动六: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随意找出其中两道题指名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学困生),集体订正。自主练习2、3自主完成;

自主练习4,同桌交流做题思路在独立完成。活动七: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同学们能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掌握了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你们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同分母分数连加(减),1/15+2/15+8/15=1+2+8/15=11/15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1-1/9-5/9=3/9=1/3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39-40,自主练习5-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能够熟练正确的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

3、正确分析和解答用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填空(1)+表示()个加()个,一共是()个,就是()。(2)-表示()个减()个,还有()个,就是()。

2、计算1/6+5/6+1/6= 5/9+2/9+8/9= 7/12+2/12-3/12= 1-1/3-1/3=

3、指名说出同分数分母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4、独立完成自主练习5、6、8、10认真审题,注意解题思路,正确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5、自主练习7,开火车口答的形式完成,关注学生的熟练程度。

6、自主练习9,小组交流讨论后完成 指名说出如何正确的填出括号里的数,集体订正。

7、补充练习(1)+++……+++=(2)1-5/9-4/9=(引导学生探索,当分子相减为零时,所得的结果应怎样书写,为什么?)

8、归纳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回答提炼重点,概括归纳。

(锻炼培养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结板书:

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只能分子相加减,分母还是原来的分母。②运算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分数。

③整数1可以化成同分母假分数,进行计算。

④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⑤有括号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就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但括号内计算的结 果可以约分时,不必急于约分,等到和括号外的分数计算后,可约简的再约简。意: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只能分子相加减,分母还是原来的分母。

②运算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分数。

③整数1可以化成同分母假分数,进行计算。

④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⑤有括号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就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但括号内计算的结果可以约分时,不必急于约分,等到和括号外的分数计算后,可约简的再约简。

教学反思:

信息窗4:展板布置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41~47页。教材分析: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长方形剪纸作品及规格,同时说明所布置展板的要求,拟引导学生研究布置展板的方法,开展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知识的学习。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找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在探索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会用所学新知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

4、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并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一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43页的内容,自主练习的第1~3题。教学准备: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若干张。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同桌一起动手操作)

1、摆纸片活动。(课前一分钟)(1)复习环节。(出示:在黑板上贴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

这样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不重叠、不间隔横着(手势辅助)排下去,可以表示怎样的长度?还能说吗?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若学生答不到点子上,则引导:这些长度与3厘米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学生的回答是:这些数都是长3厘米的倍数,3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所以能不断排下去)设问:那竖着排呢?你又有什么发现?

2、情境导入,探究新知。(1)谈话导入。

教师:在刚刚结束的寒假中,小明积极参加了社区的公益 活动,为了增加春节期间的节日氛围,社却要用右图所示 的这种规格的剪纸作品布置成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展板,来 装饰社区,你能不能帮小明想一想用多少个―春‖字作品 可以摆成正方形展板?这些展板的边长分别是多少分米?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盒中的这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代替―春‖字,同桌合作,用你手中的这些纸片摆摆看。

(2)学生操作,老师巡视,适时指导,对于找到一种摆法的学生,应即使提示他们思考是否还有其他不同的摆法。挑选学生作品留待展示。

(3)情况反馈:指名学生到实物展台上摆给全体同学看。学生拼出的结果可能有许多种:

①用6个小长方形,摆出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

教师适时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摆成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6÷3=2(次),6÷2=3(次))

②用24个小长方形,摆出边长是12厘米的正方形。

再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摆成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12÷3=4(次),12÷2=6(次))(4)总结规律。

提问:根据刚才摆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略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谁想到的多? 交流:(能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板书

提问:他举得例子对吗?为什么能摆成正方形?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摆成的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课件出示下图)

(明确: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就能用这样的小长方形纸片摆成。)

3、揭示概念

讲述:像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可以用下图表示(用课件出示)。

(板书:公倍数)这里的省略号又意味着什么?

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用省略号来表示。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

(预设: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既是一个数的倍数,又是另一个数的倍数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则:不错,公倍数是至少对于两个数而言的。)

教师:2和3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其中最小的的是6,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同时明确,正方形展板的边长可以是6分米、12分米、18分米……

二、自主探索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用列举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出示题目:你能找出12和18的最小的公倍数吗?

提问:根据你对公倍数的理解,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静思一分钟)学生交流,独立尝试。(完成在练习纸上),最后交流反馈。一一列举出12和18的倍数,再找公倍数。12的倍数有:12、24、36、48、60、72……

18的倍数有:18、36、54、72、90、108……(板书:注意省略号)12和18的公倍数有:

36、72……(引导学生逐个检查并打圈。)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36。反馈情况。

谈话:除了将2个数的倍数分别一一列举,再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质疑:能不能更快捷一些,只列举出1个数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呢?学生尝试(练习纸)[学生板演] 谈话:从9的倍数中找6的倍数,还是从6的倍数中找9的倍数,都只要从一个数的倍数中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刚才我们用一个一个地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但这样找公倍数有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太麻烦了。

教师:所以我们要找到一个比较简便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比较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师:我们来探究一下能不能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以求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为

例,请同学们先把12和18分解质因数。

学生完成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订正,教师板书其结果: 12=2×2×3 18=2×3×3 教师:作为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你们认为应该是哪些质因数的乘积呢? 学生探究,首先看全部质因数乘起来是不是12和18的公倍数,如2×2×3×2×3×3=216,让学生意识到这个数是12和18的公倍数,但不是最小公倍数。教师:那么怎样乘起来才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呢?

要求学生讨论出相乘时,相同的质因数只取一个就行了。教师:试一试。学生写出:2×3×2×3=36 教师:这个数是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吗?与前面使用列举法得到的结果相同吗? 教师:谁来说一说怎样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把这几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再把它们的质因数相乘,但公有的质因数各取一个。教师:在实际操作时我们用不着一个一个地分解质因数,用短除式可以作一次性的分解。

用课件显示把两次分解合到一个短除式的过程,学生再试着写短除式,让学生明白要用这两个数的公有的质因数去除,除到两个数的商是公因数只有1为止。

教师:在这个短除式中,哪些是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哪些是两个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短除式中,作为除数的数是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作为最后的商的数是两个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师:所以,用短除式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最后应该把哪些数乘起来呢? 学生:把除数和商乘起来.教师板书:2×3×2×3=36。

请学生用上面的方法求出6和15的最小公倍数,做完后集体订正。教师:同学们能总结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吗?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三、巩固练习。

1、做―自主练习‖第1题: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6和15 16和12 15和20 21和28 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交流和对比让学生体会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优越性。

2、做―自主练习‖第2题:数学游戏。生1:学号是4的倍数的同学举右手。生2:学号是6的倍数的同学举左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举两只手的同学的学号就是4和6的公倍数。

3、小强每步走2个桩,爸爸每步走3个桩。你能在父子两人都踩到的木桩上涂上红色吗? 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2和3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以下内容: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怎样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4

4、你还知道些什么?

会学习的乐趣,使他们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教学反思: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数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能力。

3、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找位置。课前准备:课件、方格纸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到过军营吗?战士们的飒爽英姿一定让你羡慕。下面大家请看屏幕,让我们走进军营,领略军营的风采,同学们看他们的队伍站的多整齐啊,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能说出小强站在什么位置吗?(生答)

师:同一个位置,可能有多种说法,怎样用一种简便的方法表示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确定位置。

二、合作探索:

(一)探索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方法。

1、师讲明含义: 我们通常是这样规定的:行,从前往后数,依次是一、二、三......。列,从观察者角度,从左到右依次是一、二、三......大家记住了吗?

2、应用中巩固、理解数对。

(1)下面我们就利用我们的座位熟悉一下列。

同学们请听好:坐在第二列的同学请举手!大家反映都很快,再来,坐在第四列的同学请举手。很好,那老师再问一个问题:知道一个同学坐在第五列,你能说出他是谁吗?为什么不知道是谁呢?(因为第五列的同学有很多,应该再确定行)(2)现在我们再来熟悉行。

坐在第三行的同学站起来,坐在第五行的同学请举手,那你现在能说出第5列第四行的同学吗?同学们领悟的真快。下面我们看屏幕:

3、抽象出数学符号:

我们现在用圆圈来表示每一个同学,大家说这样表示有什么好处呢?(清楚、简练)

(1)在这幅图上你能说出小强的位置吗?

(2)指出第四列、第三行是哪位同学呢?(3)谁能说出小芳的位置?、小结升华:明确数对的含义: 大家刚才都说得很明白,那怎样把他们的位置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呢?(生板演)怎样分清行与列呢?(生猜测)

师总结:可以写成(3,2)这种形式叫做数对,列写在前,行在后。

三、自主练习:

1、巩固练习(1)、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小亮的位置,注意要写清名字〉如:小亮(4,3)(2)、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要求:第一行写出自己的姓名,第二行写出数对。投影出示数对,大家猜猜是谁写的。

(3)上述数对,那些在同一行,那些在同一列?你是怎样看出的?

师总结;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如果第一个数字相同表示在同一列,第二个数字相同表示在同一行。、游戏演练,体验用数学。

每人拿到一张纸,找到上面写的数对的位置,然后快速的走到自己的新座位。做到快齐静,并注意安全。

四、合作探索

(二)探索如何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找位置。1、认识方格图。

同学们动作很快,说明大家已经很好的掌握了数对的知识。现在我们在看屏幕;连点成方格图,在比较和圆点图有什么不同?(标出行、列,横为行,竖为列。行与列的起点用“0”表示)那谁能到黑板上找到数对(1,2)和数对(5,4)

2、探索根据数对找位置的方法:

现在拿出你手中的方格纸,标出小强的位置,并写上小强的名字。然后再找到小亮的位置,写出名字。说说你是怎样找的?同桌检查你找的对吗?

五、自主练习

1、巩固练习:(1)、你能找出数对(4,5)的村庄吗?大家集体回答。(2)、在你的方格纸上标出营地的位置(7,6)(3)、拿出你手中的方格纸,快速得用数对表示A B C D E F 的位置。(4)、出示数对A(2,5)B(2,1)C(8,1)D(8,5)

大家猜猜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四边形呢?大家在方格纸上画出来。你猜对了吗?

2、拓展应用:

下面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到数对呢? 大家说的都很好,数对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学们请看:这个小知识你知道吗?(课件出示经纬线的知识)。

六:小结:有关位置的知识,生活中处处可以找到,同学们只有在应用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越来越聪明,从而得心应手的解决问 方向和距离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用数对确定位置58—59页。教材简析:

学生在信息窗口的学习中已掌握了根据方向距离确定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运用距离与方向描述路线。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平面图。

2.能够运用方向、距离用语言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和表达的能力。4.感受方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参与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2008年我们青岛将迎来一次世界性的盛会,大家说是什么?(奥帆赛)

师:届时国内外游客将会集岛城,开好奥运会,当好东道主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今天我们进行一次―小导游培训‖,为奥帆赛做好准备。

下面我们进行小导游初级培训:看路线图

【设计意图】由奥运导游小培训,激发兴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识

(一)如何看路线图 师:(出示信息窗,不带角度、距离)

请同学们看这路线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问题,老师有选择性记录下面两个问题: A:从指挥部到5号怎样走? B:从5号到宿营地怎样走?

师:哪位同学解答A问题? 哪位同学解答B问题?

教师先让学生单独回答,理清思路,然后要求:同桌两人互相向对方介绍一下A、B两个问题。(学生互相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正确说出路线,已经是一个基本合格的小导游。现在我们进入高级培训: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行走的路线,使学生从整体上对行走的顺序有清晰认识。

(二)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运用现在的图能清晰精确说明行走路线吗? 你需要老师提供哪些帮助?

(学生根据信息窗2所学基础,回答出缺少方向、距离。)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增加方向距离的路线图,提出要求: 请运用现在的导游图,同桌两人一组讨论完成A问题。(学生同桌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教师组织订正交流,确定正确的答案。要求学生确立起由()出发向(),行()米到达()这样一个模式。要求学生运用这样一个模式独立完成B问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组织交流,进一步强化描述模式。

教师小结:运用距离方向可以精确描述路线,同学们表现很好,同学们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小导游了。下面我们进行导游小测试。

【设计意图】该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同桌合作,有效突破这一难点,然后由学生单独完成B问题,使学生充分掌握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

三、拓展应用,走进生活 小测试:

教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59页第一题,考察学生对行走顺序的掌握情况。教师引导看59页第二题,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C: 学校→()→()→()→少年宫

D: 从学校出发向()行()米到()从商店出发向()行()米到电厂 E :自己说出由电厂→少年宫的路线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可以全面考察学生本节知识目标完成情况。(学生完成A、D、E)

教师组织订正,要强调重点。

教师谈话:前面测试同学们很出色,下面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F:怎样由少年宫回到学校?

要求同桌两人一问一答完成F问题。教师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实际场景设计了由浅入深的三个问题,学生通过练习可以全面完成学习目标。最后提出返回路线,对学生是一种提高。

四、概括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总结:通过本次培训,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教师小结:运用方向和距离我们可以向客人详细描述行走路线。当然当好奥运小导游还要努力掌握青岛的人文历史知识,掌握奥运的常识等。让我们加油,办好奥运会,当好东道主。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用数对确定位置60页内容。教材简析:

第四单元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学生应用比较少,学生要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比较难,―我学会了‖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回顾,通过回顾在知识上及时查漏补缺,在能力上及时强化,在学习方法上及时总结概括。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数对确定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看简单的平面图、根据方向和位置描绘简单的线路图。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查漏补缺

1.自我整理: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独立整理所学知识,列出知识提纲,以备组内交流。2.组内交流,教师注意倾听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3.组间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梳理。

【设计意图】小学高年级对学习方法的知道非常重要,学生自己回顾的过程,小组交流来自同伴思维碰撞的过程,不仅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过程,而且也是学习方法的引导。

二、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读图

引导学生阅读平面图,分清方向和各个场所的大体位置。

2、复习数对

(1)用数对表示它们的位置:少年宫 图书馆 照相馆(2)总结反思:用数对表示位置要注意什么问题?(3)同桌进行写数对,找位置的游戏。

3、复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1)图书馆在少年宫的 偏 方向。

(2)少年宫在王明家的 偏

方向。

(3)总结反思: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要注意什么问题?(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握练习量。)提的问题可以有:

集贸市场在王明家的 偏

方向。集贸市场在少年宫的 偏

方向。图书馆在照相馆的 偏

方向。……

4、复习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1)王明从家到图书馆可以怎样走?(2)王明从家到游泳馆怎样走?

(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要注意什么问题?(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握练习量。)提的问题可以有:

从图书馆到少年宫怎样走? 从少年宫到游泳馆怎样走? 从照相馆到少年宫怎样走? 从王明家到集贸市场怎样走? ……

三、联系实际 灵活运用 出示在方格纸上的学校平面图

1、先想象学校各个建筑物的位置,在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

2、对学校的布局进行设计。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信息窗1: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第61—64页内容。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公倍数基础上学习的,为后面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本信息窗提供了各种垃圾处理的方式所占比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引入对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和通分知识的学习。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利用通分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具准备: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旧知,探究铺垫 1.口答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6 和8 7 和8 9 和18 12 和24 8 和12 4 和9 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说出两种特殊情况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2.填空。

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依据什么填的,以引发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回顾。

3.比较下面分数大小.

和 和 和 和

【设计意图】充分的知识基础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因此复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分母、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的比较,都为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通分做准备。有了扎实的旧知识基础,探究新知的成功才会成为可能。

二、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目的

谈话:(出示信息窗1)从情境图中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谈话: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比较大小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填埋处理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2.回收处理与其他方法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3.堆放处理与填埋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对于像1、2这样的问题是关于同分母、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的比较可及时让学生口答解决,并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对于像3这样的问题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这两个分数,分母不相同,分子也不相同,从而引出异分母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涉及到比较分数大小的问题。一个是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一个是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第三个是分子、分母各不相同。其中问题三是学生不能直接运用旧知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一个新问题: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使学生不知不觉涉及到本课的核心问题,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主动性,产生学习通分的必要性。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红点1。

谈话:怎样比较这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呢?请同学们动脑想一想,看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解决这个新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方法。①汇报各种方法。

⑴化成小数来比较:3/7≈0.43 2/5=0.4 0.43>0.4所以3/7>2/5 ⑵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3/7=15/35 2/5=14/35所以3/7>2/5 ⑶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3/7=6/14 2/5=6/15 所以3/7>2/5 ②引导学生比较以上三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明确这三种思路,都能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并且保证了结果不变,同时体会三种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灵活性。③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种方法,揭示通分的概念。

谈话: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根据的是什么?(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适时揭示概念——公分母:我们把几个分数的相同分母叫做公分母。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板书课题:通分)

2.教学红点2,用通分的方法比较3/4和5/6的大小。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公分母讨论:用什么数做公分母更简单? 讨论之后使学生明确: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最简单。3.教学绿点问题,把3/10和4/15通分。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你能说一说怎样通分吗?你认为通分的关键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教师小结;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乘上相同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这一实际问题,学生自主进入探究通分阶段,教师紧紧抓住“公分母”“最小公倍数”这些通分时的关键、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过程。最后通过“通分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梳理通分的过程,从而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建构。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看你的眼睛亮不亮(找公分母): 1/6和4/9 3/8和7/24 2/7和5/11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发现?交流后引导学生体会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更简单。2.自主练习3(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不对的错在哪里,应怎样改。3.把下面的各组分数通分

4/5和7/8 5/16和7/12 2/9和1/3 5/21和3/14 4.比较每组两个分数的大小

3/4○5/7 7/11○15/22 3/8○5/12 4/7○2/3

5.一个普通的鸡蛋,蛋黄的质量约占2/5,蛋青的质量约占1/2,其余的是蛋壳。蛋黄和蛋青哪部分重一些?

【设计意图】练习时注重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同时关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再次体会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总结归纳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梳理旧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通过垃圾处理方式的比较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谁能说一说异分母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吗?”

请你说一说通分的关键是什么?

【设计意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知识,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方法的检索,激活学生的思维,架好认知的桥梁。

二、基本练习提高技能 1.自主练习9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大小的。2.自主练习5(1)学生独立做,4生板演。

(2)订正时,交流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灵活运用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基本练习不仅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查漏补缺,深化了认识,而且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对教材中安排的练习进行了重组,通过合作交流,让更多的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技能。

三、综合练习学以致用

1.自主练习7,分一分,填一填。

(1)学生独立思考,讨论思路,明确所有分数都要与进行比较。(2)学生完成后,全班汇报交流。2.自主练习6 一道题里面包含了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和同分子分数的比较

引导学生明确:要知道哪类节目最多,只要把哪两个分数进行比较就可以了。2.自主练习8 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问。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及时解决。3.自主练习10 这是一道三个数进行比较的题目。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方法的交流,然后再独立完成,指生板演。4.自主练习11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方法。明确:要比较谁折得快,首先要统一标准,最后进行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5.自主练习12,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这些不同形式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题目,综合性强,而且难度逐渐加大,使学生不仅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灵活性,而且提高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反思:

息窗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65——67页 教材简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选取了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性的空气环保素材,学生把学到的约分和通分的知识运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增加了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2.进一步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奥帆赛在哪举行吗?(青岛)那我们作为青岛的小市民应该怎样做呢?(讲文明树新风,讲卫生爱环保„„..),为了迎接奥帆赛的到来青岛各个部门都在做着充分的准备,看,空气质量监测中心的叔叔阿姨们为改善空气质量,还特地计划实施了“蓝天工程”。(多媒体展示)

师谈话:根据二月份的统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 从迎接奥运会的奥帆赛这一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找出新知的生长点,这正是我们将要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感觉数学更加贴近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

二、合作学习,探求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更多数学问题,依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板书以下两个问题: ①表格中空气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天数一共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②空气质量等级为良的天数比轻微污染的天数多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2.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也就是解决问题①。(1)指多名学生口头列式,板书: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分数式子,和前面我们学过的分数加法有何不同?谈话:(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能直接计算吗?分母不同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四人一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4)各小组交流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方法二:我们小组通过画图,借助直观图形理解算理。

方法三:先通分,把不同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只要分数单位相同了,就可以直接加了。

(5)比较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说明理由。(通分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明确:第1种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难以解决,有局限性;第2种较麻烦;第3种比较适用。)

(6)通分的方法你是怎样想的?先指生说,在同位相互说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种方法,理解算理,知道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单位就不同,每一份的大小也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可以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来计算。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大家交流,发挥了学生独特的思维和灵感,将学生的学习、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领域、新的层次。3.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也就是解决问题②。(1)学生独立试着完成

(2)汇报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总结异分母加减法的法则。

(1)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呢?告诉你的同位吧!(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梳理并板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引导学生感受分母转化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会、感受、明晰通分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应用,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自主练习,巩固加深 1.快乐出发、巩固基础:(先让学生看图分析算理。)+=+ = -= - =

(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多说计算过程。)2.小试身手,火眼金睛: ⑴ += = =()⑵ += += =()⑶ -= -=()

⑷ -= - =()(说明原因,进一步理解算理)3.登高望远,展示能力

(1)一根电线长米,剪去米后,还剩下多少米?

(独立完成,并说计算过程,主要看是否会正确运用通分进行异分母相减)

(2)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第二天读了全书的,两天共读了全书的几分之几?(同第一小题)【设计意图】在巩固练习中,顺着快乐出发,巩固基础——小试身手,火眼金睛——登高望远,展示能力的练习顺序,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巩固知识

同学们上节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下面我们一起做个“我来当老师”的游戏,请同学们每人出一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题目交给同位自主解决,然后你再对你的同位作出正确的评价,好吗? 生互相交流,看做题方法是否对,书写是否规范。

【设计意图】人人动手个个参与,通过出题、做题、评价,既复习巩固新知识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地规范学生书写、结果不化简等不良习惯。

二、转化思想,体会运用

1.谈话:同学们,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什么?(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适时板书:

2.谈话: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将新知识化成已有的知识来解决,这是研究数学、解决问题经常用到的方法。你能举例以前哪些地方用到转化的思想吗?指生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悟转化的思想作用,明确转化是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灵活处理。

三、解决问题,发展思维 1.做自主练习第6题

这是一道数形结合的题目。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估测

②把直观的图形转化成相应的分数进行计算 ③验证上面的估测,并做出相应的评价 2.做自主练习第8题 ①比赛谁算的又好又快

②做完后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特点,发现了什么? ③小组交流汇报 ④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⑤利用结论快速计算(可用于口算、提高口算速度 3.做自主练习第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4.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小明每天在学校时间占全天的在家学习时间占,睡觉时间占。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最后交流评价。5.在□里填上分数,在○里填上>或<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做题的规律方法,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信息窗3:噪音污染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年教材 五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三一个红点一个绿点问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材以环保问题为学习素材,呈现车辆密集的城市道路图及交通部门2006年对部分城市噪音的检测结果,为学生创设了“噪音污染”的教学情境。通过观察情景图了解统计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探索。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获得成功的体验。3.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作为社会的主人,创建美好的生活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因此大家都很关注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生活中的情景,看你会发现哪些环保问题?

教师播放有关城市交通噪音污染的录像:马路上汽笛声声尖厉刺耳,行人时时为骤鸣的汽笛声惊吓;娱乐场所靠近居民区,喧天的乐声影响人们休息„„ 谈话:同学们,看完短片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针对所见,结合生活述说个人感受。

【设计意图】噪声污染是影响人们生活健康的环保问题,通过生活短片的导入,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索学习新知。1.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谈话:是啊,噪音极大的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其中交通噪音污染在噪音占有很大的比例,引起国家的关注,2006年我国对部分城市进行了交通噪音污染监测,监测情况如下:(课件出示2006年我国部分城市交通噪音污染监测结果统计表)谈话:你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说得到的数学信息:无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谈话:同位相互交流看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几个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同位合作,在练习本上将提出的问题写下来。教师参与,发现有代表性的问题请学生写到黑板上。①受交通污染的城市一共占几分之几?

②中度污染的城市比轻微污染和无污染的城市多多少? „„

汇报交流:除了黑板上的问题你还提出了哪些不同的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①——分数连加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①“受交通污染的城市一共占几分之几?”

(1)谈话:你想怎样解决?请学生发表个人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5+1/2+1/10=(2)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计算一下,可以同位相互交流计算的方法和依据。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算法:

A先算十分之一加二分之一,通分后计算得到十分之六,再与五分之一相加通分后得到十分之八,约分得五分之四。

B先算五分之一加二分之一,通分后计算得到十分之七,再加十分之一得十分之八,约分得五分之四。C把三个数一次通分,得到十分之二加十分之五加十分之一得到十分之八,约分得五分之四。(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感受思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方便又快捷,进行自我优化。教师小结:这几种方法都可以正确的计算出我们提出问题的结果,我们的计算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比较方便简单。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种方法来解答。连加的知识探索过程比较简单,学生的思维经过旧知识的迁移,可以自主探索出结果。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自我优化。3.解决问题②——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

谈话:下面我们再来解决问题②“中度污染的城市比重度污染和无污染的城市多多少?”

(!)引导学生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找中间问题:重度污染的城市和无污染的城市一共占调查总数的多少。)

(2)然后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参与讨论了解学生解决方案。(3)各小组汇报解决方案并说明计算过程及意义。

引导学生着重说明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和计算的方法和依据:五分之一与十分之一的和表示什么?是否可以先算二分之一加十分之一再减五分之一?

(4)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以分母分数连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题先算小括号内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在红点和绿点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红点解决的是以分母分数的连加的计算方法,绿点问题是有单位“1”的加减混合的运算,学生需要找单位“1”再进行运算。这个环节添加了异分母分数的连减和带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和运算,降低难度为学生自主探索绿点问题搭建坡桥。4.解决绿点问题。

谈话:影响城市环境的噪音主要由生活噪音和交通噪音,其中生活噪音占1/2,交通噪音1/3,影响城市环境的其他噪音占几分之几?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如果有困难,可以同伴互助。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找到单位“1”。(2)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样通分的?引导学生理解将“1”变成6/6的道理。

谈话:看了我们看到的和计算出的这些有关污染的触目惊心的数字,你有什么感受?作为地球小主人我们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受噪音污染的城市比较多,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正在下降,降低噪音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人人有责。

【设计意图】学生在经过前一个环节之后,对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计算题方法已经明确。在本环节主要关注学生能否找到单位“1”以及怎样通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计算之后教师和学生有关环保的谈话,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升华认识。

三、总结计算顺序。

谈话: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回忆计算过程,讨论之后得出结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完整严谨的表述结论。

四、自主练习,复习巩固。

1.自主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其他未解决的问题。

2.做自主练习的2、3题

教学反思: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教材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复习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以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环保问题为学习素材,创设了凸现数学的现实性和社会性的三个情境:“垃圾处理”、“空气质量”、“噪音污染”引入对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通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等知识的学习探索。

“我学会了吗?”进一步承接环保主题设置生活用水的各个调查数据,让学生在此情景中自主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并加以应用。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2.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回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帮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建构。

3.继续通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知识。

谈话:同学们,最近的学习中我们一直在关注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与分数有关的知识,想一想本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a.小组讨论后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知识点:通分,公分母,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b.引导学生复习:

(1)什么是通分,通分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举例说明,不明确的其他学生作补充。明确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做加减法都需要用到通分。

教师小结:通分很有用,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又可以帮我们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师分别板书: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只有通分这一种方法吗?学生举例说明还有那些方法可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如:1/2和1/3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小;借助中间分数为参照进行比较等等。

(3)哪位同学可以说一道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算式?请学生说,教师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算式或是混合运算的算式。

教师挑一道典型性题目请学生说明:这道题该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让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地回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补充,小组间相互学习,加上教师的指导,全面地回顾本单元所学的重点知识点。

二、创设情景,整理知识。

谈话:我们知道生活垃圾堆积、空气质量下降、噪音污染严重等问题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同学们提出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有关生活用水的数字材料: 1.出示课本上的情景图,提出问题。a.做饭,洗衣服,洗澡哪一项用水量大? b.做饭和洗衣服的用水量共占生活用水量的几分之几? c.做饭,洗衣服和洗澡的用水量共占生活用水总量的几分之几? „„

学生没提到的主要问题教师提示补充。(问题要包含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2.选择喜欢的问题探究解决。

a. 小组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并列式解答。

b.汇报。投影展示,一人主讲,全班订正。教师选主要的知识点板书。3.看板书,师生小结。

重点引导学生回顾这部分知识运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4.谈话:生活用水在水资源耗用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出现水资源缺乏的状况。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主要是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在情境图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了比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继续关注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整理,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解决。进一步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价值。

三、巩固练习。

1、比较大小。

3/5()5/7 7/11()7/12 3/4()9/16 4/15()7/30

2、填空。

3/5+5/6=()/30+()/()=()/()11/12-13/18 =()/36-()/36 =()/()3.小小审判员。(判断正误)

(1)1/4+2/3=1+2/4+5=3/9=1/3()(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减。()(3)1-1/8+7/8=1-1=0()(4)11/12-(1/12+1/6)=11/12-1/12+1/6=1()4.计算。1/3+4/21+2/3 16/9-1/8-7/8 8/9-(2/9+4/11)26/25-4/13-5/13-4/13 5.拓展延伸。

(1)在1/5和1/6之间的分数有多少个?你能写出几个?(2)(3/11-6/7+3/4)+(8/11+6/7-1/2)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主要是一些典型题目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形成对知识的更加清晰的脉络认知。促进知识在脑中的进一步建构和学生应用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

2、能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根据已知数据作出合理的预测。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学习,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搜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以及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

2、通过研究奥运会上中国队成绩变化,渗透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教学重点:

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并分析统计图。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将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一传统教学的内容以网络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目的就是依托网络的资源优势,提供大量的统计分析素材,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发挥电脑软件以及网络技术的强大功能,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为此我设计了专题学习网站。主要包括以下版块:

1、单式条形统计图

2、复式条形统计图

3、小小统计师:小课题研究。

4、畅所欲言:网络留言版。

5、深入研究:课外延伸。此外还链接了相关统计网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天气渐渐的热了起来,五年级的同学要订做新的夏季校服,出示大队长小明制作的各班总人数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学生观察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

(这一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为复式条形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设置悬念,认识复式条形图的重要性 小明带着这张统计图向张老师汇报工作。

张老师说小明搜集的数据还不够完整,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很容易想到,夏季校服是分男女的,只统计班级总人数是不够的。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出示第二次收集的数据。追问:如果继续用一个直条表示一个班级的人数还行不行?显然仅仅用一种直条,表示两种不同的数量是不行的。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这里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整节课充满一种问题意识。)

三、借助网络学件,自主学习复式条形图

出示小明制作的复式条形图。观察它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那么究竟怎样制作这张图呢?这里借助一个网络学件flash动画。学生自主学习,观察作图的顺序和方法。学生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学习体会。重点强调图例的作用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学生通过网络学件学习作图方法,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自主控制学习的速度,还可以重复播放。这样就克服了传统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大屏幕上演示,所有学生以同样的进度学习的局限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分析统计图、总结复式条形图的优势

八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篇6

集体备课: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主备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二、重点难点: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 大数知多少 时间:

地点:三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备课内容:

教材分析:这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万以上的数。这是认数范围的又一次扩展,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教材先从图书馆藏书册数切入,让学生在读数和写数的基础上体会计数单位的大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然后以学生在图书馆中查阅资料为线索,灵活地将一些不同领域的现实性素材串在一起,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泛的空间,将数学知识有机地融入现实生活之中,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感知位值,感受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能正确读数。

2:通过经历数的过程,感知大数。通过知识的迁移,感悟大数的意

义,掌握读法。

3:在现实情景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重视课堂对学生的积极评价,使学生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读数,体会大数的意义。难点: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

三、单元学与教建议

1、加强观察、注重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2、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4、重视发挥评价的作用

5、时间安排:9课时

第一课时:万以上数的读法(1)

主备人:

备课时间:2011-2-20 上课时间:2011.2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千万、亿,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2.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能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 对计数单位意义的理解

四、课前准备: 前置性作业: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和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万以内数有哪些数位?他们的计数单位都是什么? 你认识哪些更大的数?

五、教学过程: 前置性作业: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和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万以内数有哪些数位?他们的计数单位都是什么? 你认识哪些更大的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图书馆,好吗?(课件出示情境图: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约有图书十万册)谈话:看了这则信息,你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认为十万册很多,十万是个很大的数。

谈话:对!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大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大数。(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认识)

二、贴近生活,建立数感 1.感知十万

(1)用订书钉感知

谈话:刚才同学们说十万很大,十万到底是多少呢?能说说你的想法

吗?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十万到底是多少。(课件展示订书钉)1小盒是1000个,我们看看一大盒可以装多少个?一起数数。也就是说10个1000个就是多少?(一万个)二大盒有多少个?五大盒呢?(生答)(课件出示整盒的订书钉,共10盒。)大家能跟着一起数吗?(2)用书感知

图书馆里有一本1000页的书。

10本这样的书可以包成一包。一包有多少页? 2包呢?3包呢?5包、8包、9包、10包呢? 学生跟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课件动态演示十包书排在一起的情景。)(3)利用计数器感知

下面我们请出计数器帮忙,再次感受十万是怎样形成的?从一万起,一万一万的数到十万。

学生操作计数器。可以小组交流着操作。你有什么发现?

师生共同小结:十个一万是十万。2.感知一亿

谈话:同学们刚才在计数器的帮助下,数到了十万。你还能往下数吗? 两人一组合作试着数。(可以借助计数器)

交流:

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数到了一亿,一亿到底有多大呢? 我们知道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大约有10万册图书。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0个这样的图书馆大约有多少书?为什么? 生:一百万,因为10个十万是一百万。谈话:100个这样的图书馆呢? 1000个这样的图书馆呢?

谈话:也就是说,要想拥有1亿册书,需要1000个这样的图书馆,你有什么感受? 生:一亿太大了!

谈话:图书馆里的图书宝宝还给我们带来了有趣的资料,一起看看吧!(课件演示

①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头发约有10万根,1000个正常成年人的头发大约有一亿根。

②照每天花10000元计算,要花完1亿元需要大约27年的时间)学生惊叹。

③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绕地球三周半。)谈话:让我们再来亲自感受一下一亿有多大!同学们都会数数,咱们从1一起数到10,好吗?

如果不吃不喝不睡,一直这样数下去,你们大约需要三年的时间能够数到一亿。

三、合作探究,自主交流

1.学习计数单位,填写数位顺序表。

刚才我们同学们数到了十万、百万、千万、亿,这些都叫计数单位。我们以前也学过一些计数单位,你能说说吗? 亿后面为什么要加“„„”,你是怎么理解?

你能和你的同伴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说说计数单位吗?(小组交流)每个计数单位要占据一定的位置叫做数位。你能根据计数单位填好数位顺序表吗?(小组共同交流填写数位顺序表)2.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同学们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你能发现什么?

(课件出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这里面有个词很重要?你知道是什么吗? 什么叫相邻呢?能举出例子吗?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十进制计数法式世界各国通用的一种计数方法。除了十进制外,还有二进制、五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和六十进制等计数法。如:计算机广泛应用的是二进制计数法,它只需用1和0两个数字就能表示所有的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2)

3.小组合作,研究数级的划分。同学们,让我们来看一组大数。(课件出示一组没有分级的大数)

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谈话:对,大数字这样放着感觉比较乱,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属于个级,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属于万级,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级包括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亿级表示多少个“亿”。学会了吗?

个级都包括哪些数位?万级呢?亿级呢?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谈话:同学们真不错!这么快就掌握了这么多的知识!下面让我们继续参观吧!

1.看谁先拿到借阅卡。

谈话: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就可以先拿到借阅卡,大家有信心吗?

(1)一个数是由2个亿和3个千组成的,这个数是多少? 学生尝试在答题纸上写。引导学生思考2个亿说明亿位上是2,3个千说明千位上是3。

(2)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分别是什么? 学生快速回答。2.参观图书馆文学角。

一个书架能放1000册书,10个这样的书架能放多少册书?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的藏书量大约是10万册。美国国会的图书

馆大约有1亿册,相当于多少个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的藏书量?

五、收获小结

谈话:同学们学得真快!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老师这里还有一组关于其它图书馆的数据,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请你课下和你的小伙伴试着读一读,你也可以查阅各种资料和小伙伴研究这些数字的读法,好吗?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大数字等着我们去揭秘,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节课!

六、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万以上数的读法(2)

主备人: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2-20 上课时间:2011.2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千万、亿,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2.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能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 对计数单位意义的理解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个游戏。游戏一:数一数。

从九千八百起,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万零五百。从九十七万起,一万一万地数,数到一百一十一万。从三千万起,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到一亿。从十五万九千起,一万一万地数,数到二十三万九千。从四百六十亿起,十亿十亿地数,数到五百二十亿。游戏二:想一想。

(课件出示:一个2万人的体育场。)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十万名观众的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吗? 游戏三:说一说

你能用万以上的数来描述自己了解的事物吗?

真不错!同学们了解了这么多的知识。感受到,大数原来是这么奇妙!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呢?

二、新授 1.尝试读数。

谈话:昨天,图书宝宝给我们留下了一组资料。(课件出示: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谁能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请仔细听,老师还有任务。(学生试读,不对时教师进行纠正)

谁能来说一说这些同学是怎样读这些大数字的?

充分的让学生说读法,必要时可以展开小组讨论。学生围绕分级、按级读数等方面进行说明。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谈话:同学们说得真不错!在读数之前分好了级,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进行读数。读含有几个数级的数,应对照数位顺序表,从高位读起。读亿级或万级时,先按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字或“万”字。

老师还发现这些大数字里都有一些特殊的数字,你能找到吗? 谈话:对,谁能选择其中一个数字告诉大家0是怎样读的?你也可以先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学生观察0的位置,说说0的读法。进行充分的交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谈话: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

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2.读数练习

谈话:今天,图书宝宝又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一组数据。

课件出示:花坛总面积约11000平方米,共摆放约400000盆花。永乐大钟铸了230184个汉字,是世界上字数最多的大钟。北京高科技蔬菜园的一株番茄结了15000多个果实。2002年我国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大约有421000000个。

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你能接着提醒大家在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吗?

三、练习巩固

谈话:同学们学得真快。让我们一起闯关吧!~ 第一关:选择正确的读法。100035 十万零三十五 十万三十五 40044000 四千万四万四千 四千零四万四千 第二关:读一读 10200 5006500 13500 10020 5065000 135003500 每组中两组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第三关:读一读 读一读图中的数。

读取计数器和仪表盘上的数据。第四关:摆一摆,说一说

课件出示:500600 这个数字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可能会说5和6,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说说5和6分别在什么数位上,代表多少,并引导学生说说数的组成。请你用动手摆摆你的小卡片,考考你的小伙伴。第五关:估一估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袋瓜子,请你估一估大约有多少粒?(可将瓜子置于托盘中,帮助学生寻找估计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一万粒瓜子大约有这样的几袋? 十万粒、一百万粒呢?

多让学生交流估计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到估计的重要性。

四、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同学们自己研究出了大数地读法,而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闯关练习!真了不起!图书宝宝最后要送给我们一组世界之最,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世界上数字最多的大钟——永乐大钟铸了230184个汉字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2002年底已接近1300000000人 世界上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三峡工程泄洪闸每秒102500立方米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广场总面积约440000平方米 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埃及胡夫金字塔大约由230万块石块砌成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度约11030米 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总面积约178680000平方千米 „„

谈话:看了这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谈话:对,世界非常奇妙,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一定会揭开更多的奥秘!

六、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万以上数的写法(1)

主备人:刘钊凤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2-20 上课时间:2011.2

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上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地写出整万整亿的数和含有万级、个级的数。(二)引导学生总结出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养成用读数来检查写数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按数级写数。难点: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写法。

四、课前准备: 前置性作业:搜集我国人口知识的大数信息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趣导入

1.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我国人口知识的大数信息,谁先来汇报?(边汇报边找几个万以内的数让学生写出来。)你是怎样获得这些信息的?

谈话:同学们收集信息的方法有很多,让我们一起看看同学们在阅览室查阅资料的情况吧。(出示窗2情境和信息)请同学们读出图中的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揭示课题:万以上数的写法

二、探索新知

1.复习旧知,促进知识的迁移:

同学们在二年级时学习过“万以内书的写法”(指着刚才练习过的题)谁能说说在写数时有什么方法或者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同学们对万以内的数写的很棒,那么敢不敢试着解决你观察信息窗所提出的问题呢?

(1)结合数位顺序表,学生尝试写数。(2)小组内进行交流,再进行汇报。

请同学们把自己写出的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提出要求: ① 结合数位顺序表把这些数读一读。

② 如果发现问题,讨论如何解决。

③ 你在写这些数时,是怎样写的?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你写的数?(展台展示)学生边展示边读一读。谈话:这个小组的同学都写对了吗?(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谈话:怎样写万以上的数?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想与同学交流?(对学生的不同想法给予肯定,引导学生选择简单、实用的方法)使学生明确:①一个数含有万级和亿级,应从最高位写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②写数时遇到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应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板贴)

谈话:要写好一个大数关键是什么?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学生交流:首先要明确这个数中含有几级,一级一级的写,每一级中哪个数位一个单位也没有,要用0来占位,写完后要读一读进行检查。谈话:如果哪一位没有用0占位,会发生什么情况?

三、练习巩固

1.谈话:从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大数的写法,想

不想写几个数检验一下自己的实力?

出示自主练习1题(课件分组出示)(1)九百七十、九百七十万、九百七十亿 让学生先读一读三个数,比较三个数的联系和区别,再写出来。

(2)三百六十万二千、十万零五十、九十五亿零四万

提示学生:如果有困难,可以结合数位顺序表来写。集体订正时,分别说一说每个数是怎样写的出来的?重点说一说后两个数怎样用0占位的。

(3)四千零五、九千零一十万零四百、三百零三亿零三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板演几道错例,学生做出诊断和分析。

2.谈话:平时老师喜欢看书收集一些信息,请同学们看老师收集到的一些信息:

出示自主练习2题:读一读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 不用数位数序表,你能写出这些数吗?学生在课堂本上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能够写的又快又对?使学生认识到熟记数位顺序,注意检查的重要性。

3.谈话:在写数时,了解数的组成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做一道有关数的组成的练习。

出示自主练习3题:先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再根据数的组成完成填空。

四、总结回顾

同学们对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谈谈你的收获吧。

六、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万以上数的写法(2)

主备人:

刘钊凤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2-20 上课时间:2011.2

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上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地写出整万整亿的数和含有万级、个级的数。(二)引导学生总结出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养成用读数来检查写数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按数级写数。难点: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写法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1.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将在2008年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现在正在加紧奥运场馆的建设,下面老师将读出一组与此相关的信息,请同学们把听到的数纪录下来,遇到有数的地方老师会读两遍,请同学们认真听。

北京奥林匹克奥运会的主会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用地面积是204000平方米,能容纳观众100000人,其中临时座位20000座。国家游泳中心是全球华人、华侨捐资建成的,总投资大概1000000000元人民币,约合120000000美元。游泳中心规划用地629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5000—80000平方米。其中地下面积不少于15000平方米。

学生写完后,教师课件出示以上信息,学生对照检查,并读一读。2.同学们刚才读数与写数都很棒,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吗? 学生可能会从读数、写数的方法以及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说一说,教师对学生及时进行评价。

二、基本练习

1.写出横线上的数:(自主练习4题)

(1)200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六千二百零八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五。

(2)我国陆地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2002年底统计全国跟的面积为一亿二千五百九十三万公顷

(3)2002年我国小学在校生一亿二千一百五十六万七千一百人(4)2003年1至8月份我国生产水泥五亿零九百九十七万零九百吨,生产钢一亿四千零四十万九千二百吨。

学生独立写出横线上的数,指一名学生板演。全班交流,集体订正时,把信息中的汉字换成数让学生读一读。2.火眼金睛辨对错:

(1)一个数由4个十万,5个一组成,这个数写作4011111()(2)最大的六位数比最大的七位数少9000000。()(3)一千零三十二万零五十写出后有2个0。()(4)40044000读作:四千万四万四千。()3.选择:

(1)四亿六千万三千二百 写作:()

460003200 4600000003200(2)九千零三亿三千万写作:()900330000000 900330030000

三、开放练习

学生取出写有0-9数字的卡片,用卡片组成一个多位数,一个学生读数,另一个学生写数。提出要求:(1)同位互相练习。

(2)写完数后要及时反馈写得对不对。

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学生练习。反馈时了解哪些学生在读、写数时还有困难。

四、拓展练习

自主练习第8题:这些卡片上有哪些数字?7个数字能组成几位数?你能写出符合下面要求的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

谈话:同学们写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你写的数与别人一样吗?

集体交流:(1)所有“0”都不读。

板书:1958000、1905800、1009580 学生观察:“0”在什么位置时不读出来。你能总结一下规律吗?运用规律再试着写几个。(2)只读出两个“零”: 教学方法同(1)题。(3)最大的七位数。

要组成最大的七位数,数字排列有什么规律?(4)最小的七位数。

谈话:刚才组成最大的七位数,同学们发现数字要从大到小排列。那么要组成最小的七位数,数字应怎样排列?最高位最小是几?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写数时,应遵循数的组成规律,要细心写、认真查,才能不出错误。

五、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第5、6、7题。

六、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1)

主备人:刘道茂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2-20 上课时间:2011.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万以上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3.探索把整万、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做单位的数,并能正确运用。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改写整万、整亿的数

四、课前准备: 前置性作业:

1、你能比较出下面各数的大小吗?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999

1010

2、试着选两个万以上的数字比较大小

五、教学过程: 交流前置性作业:

1、你能比较出下面各数的大小吗?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999 1010

2、试着选两个万以上的数字比较大小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出示地球仪)

谈话:同学们,看!认识它吗?别看这小小的地球仪,它呀能将我们

地球上的每个国家都表示在相应的位置上,同学也肯定了解一些相关的地理知识,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地图好吗?(出示世界地图)

谈话:你们看,地图上有大约200个大大小小的国家。你知道有哪些比较大的国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关于这些国家有关陆地面积和人口总数的情况。

谈话:你从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通过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中国、俄罗斯、美国的陆地面积共有多少平方千米? 2.中国、俄罗斯、美国一共有多少人?

3.这三个国家哪个国家的陆地面积最大?哪个国家的陆地面积最小?

4.他们的人口总数哪个国家的人口最多?哪个国家的人口最少? „„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方法(1)比较大小,探索方法

谈话:要想知道哪个国家的陆地面积最大,最小,怎么办?你想怎样比较?请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比较方法。(教师走到每个小组当中倾听学生的比较过程,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启发和引导)(2)班内交流,体会方法

谈话:谁愿意把你们组想到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可能提出的方法有:①比较几个数的大小时,可以先看一看他们分别是几位数,位数不一样,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位数小的那个数就小。②9600000与9373000位数相同,再比较他们的最高位上的数,哪个大,哪个数就大。)(3)优化方法

谈话: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使用起来最快捷?(4)总结反思

谈话:我们在进行比较时就可以用同学们研究的既快捷又方便的方法。就是先看一看这些数分别是几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位数少的那个数小;在比一比,如果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第一位相同就看一下位,以此类推。2.改写整万、整亿数为“万”或“亿”做单位的数(1)观察数据,交流方法

谈话:仔细观察三个国家的总人口数,这三个数有什么特点?在写的过程中,你有何体会?那么有没有写起来简便、读起来快捷,并且不改变原数大小的写法呢?同桌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可能会交流:用汉字代替阿拉伯数字)

谈话:这样以“万”或“亿”为单位表示我国的陆地面积与人口总数,小组交流说一说怎样改写呢?

(学生会交流:整万数末尾至少有4个0,那就去掉4个0再添上一个“万”字。整亿数的末尾至少有8个0,就去掉末尾数起的8个0,加上一个“亿”字。)(2)全班交流

谈话: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你们同位两人研究出来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600000平方千米=960万平方千米 1300000000人=13亿人)(3)对比观察,提炼方法

谈话:比较两组数,你发现有什么优缺点?

(学生会说:左边的数写起来比较麻烦,0写得多,数0的个数时容易数错。右边的数0少,写起来简单,不易数错0的个数。)谈话:在将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时,应该怎样改写?

三、自主练习,巩固应用

1.谈话:刚才同学们还提出其他的问题,你能试着去解决“哪个国家的人口最多?哪个国家的人口最少?”这一问题吗?

学生通过运用比较大数的方法,采取独立解决的形式进行巩固练习。2.自主练习第1题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93250 ○ 100250 79020 ○ 79202 130000 ○ 310000 210001 ○ 209999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3.自主练习第2题(出示多媒体课件)

请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并解释说明什么是流域面积。(1)哪条河最长?

(2)哪条河的流域面积最大?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4.自主练习第3题

把横线上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学生独立解决,指生回答。

四、课堂总结,感悟收获

谈话: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愿意把今天学得的知识与他人共同分享吗?

师生、学生之间互相汇报和评价

六、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2)

主备人:刘钊凤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2-20 上课时间:2011.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万以上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3.探索把整万、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做单位的数,并能正

确运用。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改写整万、整亿的数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趣,谈话激趣

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今天咱们就来比一比谁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准备好了吗?

二、走进地理,趣味练习

谈话:今天,让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些地理知识,解决地理知识中的数学问题。

1.自主练习第7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世界地图及七大洲的面积)请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1)把上面个数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2)将七大洲的面积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2.多媒体课件出示:八大行星离太阳的大约距离 请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1)把上面个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2)将八大行星离太阳的大约距离的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3.多媒体课件出示:世界十大沙漠的面积 谈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共同解决。

三、走进奥运,综合练习

谈话:同学们,现在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越来越近了,作为合作城市的青岛市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奥运,来了解奥运的有关信息。(课件出示有关信息:北京将为奥运建设投资***0元,青岛启动奥运项目建设,耗资336000000亿元的奥运村工程、总投资约200000000元的水上运动中心计划,青岛奥运场馆建设投资总数是3280000000亿。)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共同解决。

六、教后反思:

第七课时:近似数(1)

主备人: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2-20 上课时间:2011.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认识求近似数的实用性。

2、让学生在积累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掌握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3、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有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近似数的判断方法

四、课前准备: 阅读课本15页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

五、教学过程: 交流前置性作业:阅读课本15页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初步感受“近似数”特点。

大家知道老师特别喜欢上网,想知道老师昨天都看了哪些新闻吗? 新闻内容:

(1)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102平方公里,所辖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5市9552平方公里。(2)2004年底,全市共有73112人,其中,市区2584人。(3)2005年国家投入了约5000万元用于局属学校校舍建设和维修不断改善局属学校的办学条件; ①教师读新闻,学生听。

②你们知道了哪些新闻呢?逐题问学生,知道的举手表示。③为什么大家对2005年国家投入了约5000万元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记得很清楚,而其他知道的人很少呢?

学生交流,得出:整百、整千、整万的数容易比较容易记住。(板书:整百、整千、整万的数 比较容易记住)2.感受近似数与准确数的区别。交流搜集的数据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数,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回去搜集一些比较大的数据,搜集到了吗?那就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指名说交流的数据,教师把有些数据板书在黑板上,对有些问题做些恰当的追问)

谈话:你们是通过什么途径收集到这些数据的? 生:报纸、书刊、网络„„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近似数

谈话: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数据,观察这些世界之最,说一说这些数据表示什么?(出示情境图)学生交流

谈话:“天安门广场总面积约为440000平方米。”这是怎么回事? 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数不是准确数。2.总结近似数的含义

谈话:再观察这几组数,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仔细读一读,体会体会。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这些数前面都有约字,都不是准确数。小结:像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近似数”(板书:近似数)3.巩固近似数的认识

谈话:在你搜集的数据中有近似数吗?谁愿意说来听听。小组交流汇报。

谈话: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用近似数表示的事例,谁能举一举? 4.了解近似数的用处

谈话:生活中的近似数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比准确数要多得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近似数呢?

小结:在生活中有些数据不需要精确地表示出来,用近似数表示更加方便。

5.探索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置疑:11030大约是多少万?

引导学生体会11030比一万多一些,比2万少得多,所以11030接近一万。

(2)谈话:那178680000呢?

(板书:11030≈10000=1万 178680000≈200000000=2亿)谈话:观察一下,同学们用的方法有什么规律吗?

小组讨论。得出“小于5,把他和右面的数舍去;大于5,向它的前一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的方法。(3)巩固:再试一试,把34108和95820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好吗? 学生动手写。

教师小结: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谈话:刚才同学们是怎样确定是“舍”还是“入”的呢? 学生交流汇报。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以“万”“亿”为单位

谈话:前面我们还学习了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为了读数写数的方便,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也可以用“万”或“亿”作单位把它表示出来。

出示283000≈()万 1970000000≈()亿(生试做)2.自主练习1、2

3.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能按要求比较迅速的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了,老师这儿搜集了今年的一个数据,你知道这个近似数它的准确数可能是多少?还可能是多少?那么它最大不超过多少?最小不小于多少呢? 出示:

从今年开始青岛市已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段学生杂费,以减轻农村家庭由子女就学带来的经济负担,全市已约有600000农村学生从中受益。

六、教后反思

第八课时:近似数(2)

主备人:刘道茂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2-20 上课时间:2011.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认识求近似数的实用性。

2、让学生在积累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掌握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3、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有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近似数的判断方法.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复习巩固 1.课本第17页自主练习1。

(1)齐读题目要求,培养学生审题的认真态度。(2)提出问题。

谈话:“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是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数精确到万位,求它的近似数;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说: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是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数保留到万位,求它的近似数)(3)学生独立完成。

(4)小组或全班交流总结方法和结果。(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和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应看千位上的数是几,再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写近似数时都要用约等于号连接,末尾还要写上“万”字。)2.课本第17页自主练习2。(1)指名读出这三个数。

(2)引导学生说出“四舍五入到亿位”的意义。(① 也就是要保

留到亿位;②也就是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3)学生独立做。

(4)班内交流(①先同位交流是怎么做的;②指名汇报答案并说出是怎么做的;③引导学生说出尾数的最高位,也就是千万位上是几,是比“5”小,用“四舍”法,还是比“4”大,用“五入”法;④注意单位“亿吨”。)

(5)德育渗透。(通过简要介绍“中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来教育学生要珍惜资源,要有节约精神。)3.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课本第18页自主练习6。(2)班内交流。

谈话:刚才我们做了自主练习1和2,谁来再说一说“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是什么意思?把一个大数目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时,各应看哪一位?写近似数时还要注意些什么?那谁再给大家说一说?(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和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说出“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是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数精确(保留)到万位或亿位,求它的近似数;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应看千位上的数是几,再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应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几,再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不管是用“万”还是用“亿”作单位,写近似数时都要用约等于号连接,末尾还要写上“万”字或“亿”字。)

二、走进生活,体会意义

1. 课本第18页自主练习7。(1)学生独立做。(2)指名汇报答案。

(3)班内交流。(根据学生做的情况,在前面自主练习的基础上,提醒学生说出是怎样求出每个面积数的近似数。)2.课本第17页自主练习3。(1)学生独立做。

(2)指名汇报答案。(①.提醒学生加强对每一个“世界之最”的记忆;

②.在学生汇报答案时,提醒学生读时声音要响亮。)

(3)班内交流。(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求出每一小题的近似数。)

三、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课本第18页自主练习5。

1.小组合作,动手排一排,看排成的100粒大米长约是多少,然后估计1万粒、10万粒、„„1亿粒大米排起来的长度。2.班内交流。

四、开放练习,拓展思维 1.课本第18页自主练习8。

先出示第一组的两道题,同位讨论怎样填,然后全班交流。同学们可能填不全,最后由老师小结:第一道题,20万多的近似数是21万,说明这个近似数是用“五入“法求得的,那么千位上的数字是5或是比5大的,方框里可填9、8、7、6、5,填9是最接近21万;第二

道题,近似数是10万,千位上的数字是5,那万位上的数字应该是9。第二组则由学生独立来填,做完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填的。2. 课本第17页自主练习4。

该题可作为家庭作业,调查生活中的大数,并根据实际情况求出近似数,在下一节课全班汇报、交流。

六、教后反思:

第九课时:编码知多少

主备人:刘道茂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2-20 上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解读编码,使学生受到启发,找出规律,探索出奥妙。

2、结合生活素材,提升学生对编码的兴趣与实践。发展儿童想象力,在活动中学生增长见识。

3、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字编码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二、重点难点: 找出编码规律

四、课前准备: 前置性作业:找几个身份证号码,找到其中的规律;

五、教学过程: 前置性作业:找几个身份证号码,找到其中的规律; 活动一:呈现情景窗

从信息窗中你发现那些信息和问题?

说到编号码,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编码,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分组调查了身份证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车号、门牌号、学籍号等,各小组都准备好了吗?先请各小组代表上来说说你们都收集了那些号码?出示身份证。

板书几组号码***030 师:请仔细观察并将这些号码做个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停顿一下)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发现了什么? 活动二

师:是这样吗?你们想不想验证自己的猜测? 怎么来验证呢?

小组合作交流信息,进行验证,如果还解决不了,可以向别的小组请教。

师:刚才都猜测对了吗?你还有什么新的信息想补充吗?通过验证你们都弄明白了什么?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探索出了身份证号码的秘密。1 –6位数是行政区代码,分别表示省、市、县或区,7---14位(7到12位)表示出生日期,15---17位(13—15位)是顺序码,17位是表示性别,单数是男的,双数是女的,18位是校验码。活动三

1、李红一家三口的身份证号码如下: ①***042

***4151630

③***421 李红的身份证号码为: ① ② ③ 爸爸的身份证号码为: ① ② ③ 妈妈的身份证号码为: ① ② ③

2、你能试着编写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吗?

请写出你的身份证号码: 看看对不对!活动四

你还了解那些编码的知识? 从这些信息中你都有那些收获? 活动五

你现在会编参赛号码了吗?

你想怎样编写?小组研究一下,把你的想法交流一下 活动六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六、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走进天文馆

————年、月、日 集体备课: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主备人: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3-3 上课时间:2010年3月

一、教学目标:

二、重点难点: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时间:2010.2.18 地点:三年级办公室 参加人员:刘道茂、刘钊凤 备课内容:

一、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年月日方面的知识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几乎天天在与时间打交道;说它陌生,是因为它非常抽象,尤其对儿童来讲,它看不见、摸不着,反映的是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变化现象,而不是反映儿童非常熟悉的物的特征,如探究立体图形的特征,可以借助于各种常见的立体纸盒,通过拆拼与组合进行活动。教材尊重这一客观事实,以“走进天文馆”为线索,通过买票与观看科幻片两个活动进行学习,实现了学习内容与生活事实的有机结合。

2、本单元的情景串。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依次是: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能进行简单时间计算。

2、借助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关系,初步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

3、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探索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同时,受到科普教育。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

二、单元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

一年级下册:下雨了——学看钟表(会认读整

十、半时,知道“快几时了”“几时刚过”)

二年级下册:新千年第一缕阳光——时、分、秒的认识(会认读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1分=60秒,会用两种方式表示钟面上是几时几分)

2、教材的地位。有三点: 是钟表认识的继续;

是年月日知识学习的开始阶段与结束阶段;

是今后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不仅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基础,也是解决数学中问题的基础。

3、知识构成。共设有2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 信息窗1:二十四时计时法; 信息窗2:年月日知识的学习。

四、信息窗解读

1、信息窗1的解读 本单元设计了2个信息窗

(1)本情境图呈现的是三位同学来到壮观漂亮的天文馆前的情景,呈现的信息是售票处天文馆的开馆时间,还有一张今日放映科教片的海报。

(2)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第一个红点:15:00是几时?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互相转化。教学时:

●要注意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时间和机会。

●要充分运用教材中提供的信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24时计时法。

●加强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比较与转化的练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哪里用到24时计时法。(量要大、时间要充分)●总结:为了计时方便,可以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小博士的话)

第二个红点: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计算经过的时间。教学时: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画线段图 拨钟表 数一数 算一算

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推算出天文馆开放的时间,教师都要肯定,最后通过交流完善自己的推算方法(我赞成用列竖式的方法)。

2、信息窗2的解读

(1)本情境图呈现的是同学们进入天文馆内所见到的九大行星及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图。标注了太阳系各行星公转一周的时间和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2)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第一个红点:一年有多长?认识 “年”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描述对一年有多长的理解。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一年有52个星期,一年有两个学期,一年有四季„„通过一年有365天和366天的不同情况引出对“平年”和“闰年”知识的学习。

第二个红点:关于月的知识,你知道些什么?认识“月” 教学时

●以年历卡为学具,组织多种学习活动,发现规律,获得知识。以2000——2005年的年历卡为学具,依次组织活动。一是通过观察年历卡交流发现,突出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都同样多。二是观察到1、3、5、7、8、10、12月每月31天,4、6、9、11月每月30天,2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三是接受大月、小月的知识,知道一年里有几个大月,是哪些月;有几个小月,是哪些月。(教材里没有大月、小月,应加上。)

●为帮助学生记住各个月的天数,教材采用歌谣、拳头(自主练习第2题)的方式帮助记忆。

●逐渐发现平年与闰年的规律。通过观察2000——2005年的年历卡,发现连续的四年里只有一个2月是29天,是闰年;其余3个2月是28天,是平年。在此基础上教学判断平年和闰年的一般方法——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小博士的话)。绿点:你知道哪些有关日的知识?

教学时要结合24时计时法对钟表的认识,引导学生探讨“1日是怎么规定的”、“1日是多少时”等问题。

卡通电脑:比年大的时间单位还有世纪。你知道世纪是怎么回事吗? 教学时可结合跨入新世纪为话题,引导学生认识“世纪”。让学生讨论世纪是怎么规定的?一世纪是多少年?我们现在处在多少世纪等。2000年、2001年分别属于哪个世纪,以此明确100年为一个世纪及世纪的推算方法(公元1-100年为第一世纪)。

五、教学建议及应注意的问题

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24时计时法和年、月、日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比较多的了解。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电视、广播、交通等部门,24时计时法的应用比较广泛。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解决现实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注意将数学学习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

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而日月星辰天体运转天文现象中又含有大量的数学信息。因此将数学学习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目标。要做到利用天文馆里的信息学习数学,借助经验理解知识,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了解初步的天文知识,受到科普教育。

六、课时数:5课时

第一课时:24小时计时法(1)

主备人:刘钊凤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3-18 上课时间:2011年3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感受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3、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

二、重点难点: 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四、课前准备: 观察电子表或手机上时间的显示方式,举一个例子并说明是什么时间?

五、教学过程: 交流前置性作业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神州”六号飞船成功遨游太空这件事吗?让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课件播放神六发射成功的录像)

谈话: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文馆,去领略那神奇的太空世界,好吗?

谈话:同学们来到天文馆前,他们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58页信息图)

二、探索新知

1、认识24时计时法。

⑴谈话:认真观察这幅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⑵谈话: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咱们一块来研究好吗? 教师出示:15:00是几时?(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⑶谈话:想一想,时针指着5时,表示的会是什么时刻呢?时针指着

8呢?指着10呢?怎样表示才能让人看得清楚、明白?

⑷小结:人们为了计时方便,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⑸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用24时计时法的?

2、小练习。

⑴请你说出下面时刻的实际意义。16时 21时 19时

⑵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课件出示第59页三幅图)

练习时,重点引导学生区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区别。⑶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谈话:下面,我们来对口令,我说时刻,你来判断他用的是哪种计时并把他转化成另一种计时法吗?

题目:上午9时 凌晨3时 晚上9时 14时 7时 引导学生分组利用学具反复练习。

3、简单的时间计算。

⑴谈话:下面咱们一起来解决“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的问题。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看你们都能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交流方法)

⑵谈话:同学们,晚上你们一般几时睡觉?昨天晚上你们是几时睡觉的?今天早上又是几时起床的?你睡了多长时间?

⑶学生回忆、交流,重点说一说“睡了多长时间”的计算方法。

三、总结反思

谈话:小朋友,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

六、教后反思: 教师提出富有启示性的问题和组织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如出示15时后问学生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计时法;为什么用这样的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小组合作等方式,了解24时计时法,掌握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之间的互化方法,以及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第二课时:24小时计时法(2)

主备人: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3-18 上课时间:2011年3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感受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3、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

二、重点难点: 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天文馆,学习了24时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要用到24时计时法,你能说说在哪里见到过使用了24时计时法?(生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吗?

一、动手动脑 你说我拨

1、游戏“你说我拨”。

谈话: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你说我拨”。请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模型钟表,同位合作,一个同学用“24时计时法”说出一个时刻,同位在模型钟表上表示出这个时刻。然后同位互换,如此3遍,开始。(教师巡视)

2、集体交流,请一组同学上台演示。

二、走进生活 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24时计时法,下面我们看看金喇叭广播电台的播音时间表(课件出示)(课本自主练习4)金喇叭广播电台播音时间表 第一次5:30—7:30 第二次11:00—13:30

第三次17:30—20:30 第(1)问可以指名口答。

第(2)问让全班学生独立完成,对学生易错的地方要提醒注意。如:计算三次播音时间,时、分间的进率是60。然后集体交流。第(3)问可先提问4:50改为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是多少?再让全班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下面是北京时间与东京时间对照表。(课本自主练习5)教师应简单介绍由于地球的自转各国出现时差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来介绍给同学。然后,让学生独立观察时间表,找出变化规律,再进行独立解答,最后集体交流。3.课件出示题目(课本自主练习6)

这道题有难度,因此可以先同位合作、讨论,分析题意,弄清水路长与时间和船速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推算时间。解答方法可能有多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简便合理的方法。

三、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出示题目:自主练习第7题。(1)小组合作,讨论(2)全班同学集体交流

该题的难度较大,在小组合作前脚时刻引导学生分两段计算时间。如计算济南——北京的火车从22:45到次日6:37的全程运行时间时,因24:00既是前一天的结束,也是新一天的开始,可以24:00为界分两段计算时间,然后合起来求行使全程的时间。

六、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年月日(1)

主备人:

2010-2011学年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 备课时间:2011-3-18 上课时间:2011年3月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探索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同时,受到科普教育。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

二、重点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课前准备: 观察年历表,写一写每个月有多少天?自学课本研究怎样记住每个月的天数。

五、教学过程: 交流前置性作业: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三球运动”的动画演示,和学生一起回忆儿歌《太阳地球月亮》,引入新课 “年 月 日”。

八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篇7

一、教学内容及其变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是经过修订而成的, 它包括十个单元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较以前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变化。具体说来, ,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动:

( 1) 本教材将表内除法分为两个单元进行了教学,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除法的难度, 让学生能轻松的、有时间的学习和运用表内除法。 ( 2) 将 “有余数的除法”从三年级上册移到本册进行教学, 在学生学习到表内除法后开始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这种紧密的安排, 既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除法有着联系和巩固, 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3) 教材将 “图形与变换”单元修订为现在的 “图形的运动 ( 一) ” 单元, 其中关于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前移到二年级上册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 将认识轴对称图形后移至本单元教学, 内容简单明了, 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 更形象、直观。 ( 4)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材中对 “统计”的内容进行了充分修订, 具体到本册编排的内容为 “数据收集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 以前的以一当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被简单的统计图表代替了, 降低了难度。 ( 5) 将教材中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移到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只在本册教材中简单的介绍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简单的计算题和估算。

二、教材内容特点

本册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 知识点多, 具有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1. 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应用意识。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 可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这样的安排就正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教材中, 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计算知识后, 有的题目是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所给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 并且对于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少部分会明确提出使用加法还是减法的计算方式进行提问。教材的安排是要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试着学会自己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 表内除法分两个单元编排,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表内除法的安排, 是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学习过表内乘法的基础上, 紧接着安排这样的单元, 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 还为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本册教材中的除法学习部分是分为两个单元进行的, 学生2 - 6 的表内除法、7 - 9 的表内除法, 学生熟悉表内除法 ( 一) 后, 能解决简单的关于用除法运算的问题,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 对于后面一个单元的学习就显得容易得多。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降低难度, 这是知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教师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3. 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 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这部分教材用的主题图是游乐场的照片, 里面各种娱乐设施的移动, 就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平移和旋转。书本中出现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很多的, 比如拉一拉、做一做和剪一剪等。这些知识不仅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 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4. 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在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图, 这些是与实际生活贴近的, 都是生活内容, 还包含所学数学知识的, 十个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来引入的。

三、有关教材的建议

1. 教材主题图的内容未考虑学生的生活差异。教材中的主题图丰富多彩, 但其实没有考虑到生活在农村的学生, 主题图中提到的游乐场、公园等等, 对于城市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可以很好的接受学习的, 但对于农村的学生, 他们接触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对于老师而言要在这样的教材内容下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很困难的。2.概念性的知识模糊, 缺少明确的概念。在教材中有一些知识, 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它到底是什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讲解它所具有的特点, 概念的东西缺少了。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感受到, 但却不能准确的说出, 教材应该出现这些概括的内容, 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概念意识, 以便学生高年级抽象思维的发展。3. 教师布置作业环节困难。在本册教材中, 书本中过多的呈现图文结合的地方, 简单看起来是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 但在另一方面说明教师能够在书本上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少了。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的东西少, 自然而然的会增加其他的巩固练习的任务, 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4. 教材的练习题有相似部分, 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在教材的习题部分, 有前后题目是可以互逆的, 有些题目还很雷同, 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感觉是在重复不断的做一件事, 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感到烦躁。有部分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 就会捡漏, 不计算、不思考, 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王立松.对二年级数学教材 (人教版) 的几点体会和建议[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08, 03:15-17.

[2]卢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介绍[J].黑龙江教育 (小学版) , 2004, Z3:6-9.

[3]刘丽, 赵中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J.河北教育 (教学班) , 2014, 01:19-21.

八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篇8

一、基础部分(50分)

(一)单项选择(下列各小题都给出三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将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写在括号内,共10分)

二、探索部分(26分)

1.想一想,画一画。(4分)

(1)先将○向右平移3个格,再将○向上平移3个格。

(2)先将△向上平移4个格,再将△向左平移4个小格。

2.量出所需要数据(保留整厘米数),算出右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4分)

3.拼一拼,想一想,再填一填。(5分)

有两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拼成后的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周长是()厘米;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拼成后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周长是()厘米。

4.找一找,填一填。(4分)

(1)狮子家在骆驼家的()面,金鱼家在大象家的()。

(2)狮子家的东南面是(),东北面是()。

5.分一分,想一想,涂一涂。(3分)

三、拓展应用部分(21分)

1.为迎接元旦邮票展,王乐和魏明在整理邮票,共有186张,每页可以放6张,一共可以放多少页?(5分)

2.元旦期间,希望小学组织中年级学生到奥运馆参观,三年级去了246人,四年级去的人数是三年级的一半。希望小学共去多少人参观?(5分)

3.希望小学三年级五班为庆元旦买了一些彩纸装饰教室,刘燕小组负责做花朵,刘晓辉小组负责做五角星,魏春玲小组负责做彩旗,她们计划所用材料情况如下:

刘燕:我们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2/7。

刘晓辉:我们小组计划比刘燕小组多用这些彩纸的1/7。

魏春玲:我们小组计划用的彩纸比刘燕和刘晓辉小组共用的少1/7。

(1)刘晓辉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2)魏春玲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3)这些彩纸够用吗?请解答并说明理由。(3分)

4.希望小学举行迎元旦学科竞赛,三年级三班共有学生45人,参加语文竞赛的有18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2人,两科都没参加的有20人。语文、数学两科竞赛都参加的有多少人?(2分)

上一篇: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教案下一篇:质押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