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

2022-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

纪念革命烈士应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的探讨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教育方法和种类非常多,其中纪念革命烈士则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这种形式,充分感受先烈的爱国精神,深刻体会他们的伟大思想,从而提高个人爱国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具有深远意义,教育者要充分把握纪念革命烈士这一教育载体,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的效果。

[关键词]革命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必要性;策略

[作者简介]苏菲(1989-),女,汉族,河北省深州市北溪村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管理处讲解员,本科,研究方向:历史人物生平事迹。

[

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有千千万万个为了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以及民族独立而奋斗并为之牺牲的革命烈士,他们伟大的革命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革命纪念馆一直以来是进行爱国教育的重要基地,可以充分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更加深刻地学习爱国主义精神,并内化于心。近几年来,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纪念革命烈士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育模式。

一、纪念革命烈士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的必要性

(一)将爱国主义扎根在学生心中。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除了接受必要的知识、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而爱国主义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把纪念革命烈士作为常态化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将爱国主义精神扎根在学生心中,让广大的青少年形成爱国情怀,树立强国志向,并且建立强烈的爱国责任意识,从而让这种爱国意识和责任有效传播,砥砺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努力奋斗,强大祖国。

(二)爱国主义精神需得到传承。无数先烈为了能够让人民获取独立,祖国繁荣昌盛,努力开辟新的征程,抛头颅洒热血,奉献出了鲜活的生命,这种可歌可泣的精神和事迹需要铭记以及传承。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引导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相关事迹,主动去纪念革命烈士,可以让他们在形象、生动的场景中获取爱国知识,感受爱国精神。这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还可以成为有效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多偏向于书本文字的传输,或者是教师口头的传达,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从中获取的关于革命先烈的事迹非常少,而且也难以深刻感受爱国精神。现代化社会中,一些人认为爱国主义的教育较为虚浮,并没有建立真正的爱国思想,同时,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行为也很少。而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将纪念革命烈士作为常态化的教育,将爱国主义的教育落到实处。学生能够从中追寻先烈的事迹,感受伟大的精神理想,从而将爱国主义精神代代传承。

(三)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爱国主义的教育在近几年来深受大众关注。但是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非常单一,内容只停留在表面,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也并不理想。而纪念革命烈士这一活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化,则进一步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学生除了在课堂中获取爱国知识,还能够实际参与爱国活动,深化自己的爱国知识和认识,促使爱国主义教育延展了价值,也能够让更多的人开始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事业,并参与到其中。

二、纪念革命烈士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的策略

(一)增强纪念革命烈士教育活动的灵活性。纪念革命烈士尽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载体,但是为了增强吸引力,教育活动需要增强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在活动的组织中,要贴近生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要加强互动,有针对性地展开爱国主义教育,避免杂乱性,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革命烈士纪念活动具有多样性,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且要具有个性化和便捷性,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每一阶段的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不同,他们的思想有差异性,所以为了能够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影响不同层次的学生,纪念革命烈士要保证人人参与,活动的展开要具有合理性,可以被不同身份的学生所接受。比如说中学生可以组织烈士陵园以及博物馆的参观活动,亲身了解英雄事迹,积累爱国知识。而大学生则可以在校园中组织各种座谈会,研究烈士的各种事迹和精神,强化自我认识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注重引导学生学习革命烈士的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最重要的是传承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砥砺自我,树立强国责任。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中,除了让学生铭记先烈事迹,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对于学生来说,这种伟大的精神是学习的楷模,因此必须将各种纪念活动、祭奠行为和烈士精神的学习相结合,扩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在具体的实践中,各校园需要借助当下互联网的传播渠道,通过校园媒体来加大宣传,为学生营造尊敬烈士、纪念烈士并且向烈士学习的良好校园氛围。此外,还需要多途径搜索烈士事迹的相关内容,丰富纪念烈士活动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纪念活动中学习更多积极向上的知识和精神。

(三)将纪念革命烈士作为常态化爱国主义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将纪念革命烈士历史活动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教育,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积极构建长久机制,努力使革命纪念活动的常态化教育能够持续坚持,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润物无声中影响学生,发挥有效价值。

在每一年的革命纪念日教育活动中,教育工作者要做好策划,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将英烈奋斗的事迹融入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能够重视革命纪念活动。同时,纪念活动的方式和内容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以求能够与时俱进,符合时代主题。引领不同层次和年龄段的学生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烈士思想,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精神要点,找到弘扬烈士精神的切入点。

(四)增强学生纪念革命烈士的积极性。在现代化社会,学生接受的信息更加的广泛,他们具有开放、自由的思想,将纪念革命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讓他们积极地接受并且参与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发挥实际的作用,纪念革命先烈的活动才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因此,在日常开展这一活动时,教育者需要实施激励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参加,让他们能够以个人的认知来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和思想,尽可能避免生硬、过于简单的教育方式。比如可以组织学生针对纪念革命先烈的活动创作艺术作品,拍摄微视频,鼓励他们走访革命先烈的后代,进一步了解和传播革命事迹。

(五)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向多元化转变。现在的学校教育中,纪念革命烈士的活动比较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参与热情都较低,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者需要做出表率,投入一定的时间和耐心来引导学生。同时要推陈出新,促使革命纪念活动更加的丰富,以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纪念革命烈士的活动中,可以增加新鲜的元素。除了在纪念日组织学生参加纪念革命活动,还可以经常性地在校园中激励学生参与微电影拍摄,或者是到革命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等场所,以多种方式来加强学生的参与热情。

结语

纪念革命烈士一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只限于课堂,流于形式,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而纪念革命烈士作为常态化教育不仅能够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还能够将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传承,扎根在学生心中。要增强纪念革命烈士教育活动的灵活性、注重引导学生学习革命烈士的精神,并且要推陈出新,将纪念革命烈士作为常态化教育来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惠玲,王天娲.发挥烈士档案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的思考[J].档案与建设,2017(5):91-92.

[2]冯琦.关于革命博物馆如何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6(6):61-61.

[3]安新丽.浅议发挥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的思考[J].党史博采(理论),2014(1):41-41.

[4]杜永胜.革命纪念馆和红色旅游景区应当怎样发挥爱国主义教育正能量[J].中国纪念馆研究,2015(1):12-22.

[5]孙文田,桑小娜.抗日英雄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纪念馆研究,2016(1).

作者:苏菲

第2篇:“烈火中永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烈士纪念活动

[关键词]烈士;纪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

“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带来的幸福吧!”这是1928年6月6日年仅26岁的陈乔年牺牲前留下的遗言。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像陈乔年这样留下姓名的烈士只有196万。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十分重视对烈士的纪念,学习和宣传英雄事迹,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关于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对烈士纪念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对当代现实情况的调查研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研究尚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一阶段或个别领袖的活动学术力量投入显然不够。其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烈士纪念活动已经逐渐形成传统,并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烈士褒抚制度奠定基础。针对新民主主义时期烈士纪念活动研究成果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文拟就这一时期纪念活动的对象、特点和意义略作论述。

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纪念活动的对象

“烈士”一词在古代多指临危不惧的勇士或有志于建功立业的志士,成为为正义事业而牺牲者的荣誉称号,大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亲撰祭文,追悼自1894年以来为民主革命舍生取义的烈士,“烈士”作为荣誉称号之意遂为国民党及其政府所沿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而牺牲者称为“烈士”。从牺牲的原因来看,他们中有在大革命前后被反动派杀害的工农运动领袖和中共早期领导人,有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牺牲于炮火中的军队将士和国际友人。各时期还有大量群众和地下工作者为配合革命工作英勇献身,由于当时无法确认其身份而成为无名烈士。中国共产党不仅纪念烈士个人,也为包括无名烈士在内的烈士群体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缅怀逝者,激励生者。

(一)工农运动领袖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中共一大确立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后,各地党支部加强对工人的组织和宣传工作,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随之到来。1922年1月13日,湖南劳工会领导人黄爱、庞人铨组织湖南第一纱厂工人罢工。1月16日与资方谈判时被军阀赵恒惕下令逮捕,次日凌晨遇害,当时二人还不到25岁。惨案发生后,中共湖南支部在长沙隆重举行黄爱、庞人铨追悼会,并决定开展驱逐赵恒惕运动。毛泽东、何叔衡分赴上海、广州向各界介绍黄、庞遇害经过,上海、广州、北京等地工人团体和中共党组织均为二人举行追悼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共青团的前身)发表《为黄、庞被害事对中国无产阶级宣言》,号召劳动者团结起来。同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1月17日定为黄、庞牺牲纪念日。

参加长沙追悼会的中共党员夏明翰写下长诗《江上的白云》悼念二位烈士,诗中激流勇进的精神也是夏氏自身革命生涯的写照。1924年夏明翰任中共湖南区执行委员会委员,积极推动湖南农民运动,大力培养农运干部。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后,大批共产党员惨遭杀害,夏明翰以诗明志:“越杀越胆大,杀绝也不怕,不斩蒋贼头,何以谢天下?”1928年初赴湖北省委工作不久即因叛徒出卖在汉口被捕,慷慨就义前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激昂诗句。曾与夏明翰共事于湖南省委的曹典琦撰文,发表于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我们的死者”专栏,回忆为湖南工农运动牺牲的几位共产党员的生平事迹,称赞他们为工农贫民、无产阶级而死,虽死犹生。

中共北方地区领导人李大钊得知黄、庞遇难的消息后,专为《黄庞流血记》一文作序,随同全文分3期連载于《晨报副刊》。他赞颂二位烈士用鲜血书写了中国社会运动史的首页,勉励同志继续努力,称“流血的事,非所必要,然亦非所敢辞。要知道,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可见此时的李大钊已经做好为革命牺牲的准备。5年后的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和黄、庞等烈士一样,“为他所信仰的主义而死”。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发表共产国际上海远东局主席维经斯基所撰写的悼文,高度评价李大钊为创立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共合作、推翻反动势力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称其为“最勇敢的战士”。在日益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各地党组织仍公开举行纪念活动,张贴“李大钊精神不死”“努力于李大钊未竟之工作”“拥护武汉政府”等标语。宣传革命精神,维护统一战线。

1949年4月28日是李大钊殉难22周年纪念日,时值南京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纪念意义非同以往。是日上午9时半,董必武、林伯渠等中共领导人与沈钧儒、马叙伦、黄炎培等民主人士前往万安公墓祭扫,林伯渠发表讲话,回忆李大钊的革命事迹。《人民日报》发表《中国共产党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的一生》及吴玉章、沈钧儒、范文澜等人所撰写的纪念文章,告慰先烈,他为之奋斗的“青春中国之再生”已经实现;号召在建设新社会的艰巨工作里,继续学习李大钊“言行一致为追求真理改造社会的革命精神”,“忠实为人民服务,为工农服务”。同时,李大钊就义时的绞刑架已运到历史博物馆保存,并筹备建立革命博物馆_保存革命史迹、文献、文物,以作永久纪念。

中共一大代表中有4位牺牲于反动派枪口之下。1927年12月17日李汉俊因保护共产党人而不幸遇难,1931年4月5日在狱中组织2次越狱使部分同志脱险的邓恩铭慷慨就义,1935年2月24日在转移途中不愿拖累战友而跳崖的何叔衡壮烈牺牲1943年9月27日受尽酷刑折磨仍坚贞不屈的陈潭秋被秘密杀害。革命战争年代,由于严峻的斗争形势或消息隔绝,许多烈士纪念活动不得不推迟到新中国成立后举行。

(二)军队将士和国际友人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在南昌起义的号声中,中共开始建立人民军队,领导武装斗争。“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武装斗争意味着流血牺牲。随着“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军队规模不断扩大,红军将士的伤亡日益增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明确优待红军家属的基本原则和抚恤烈士的规定:“1.凡死亡战士应将其死亡时间、地点、战役、功绩由红军机关或政府汇集公布。2.死亡战士的遗物应由红军机关或政府收集,在革命历史博物馆中陈列以表纪念。3.死亡战士应由当地政府帮助红军机关收敛,并立纪念碑。”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通过《红军优抚条例》,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优抚委员会作为决定与执行优抚条例的最高机关,并组织各级优抚委员会执行条例中的各项规定。除陈列遗物、登报表扬、勒碑纪念外,增加举行公葬、颁发烈士证书、支付烈士遗金(给家属,遗嘱中有特别支付除外)等内容。

1933年6月,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开始面向各机关、群众团体及个人征集陈列品,其中包括“革命领袖的、烈士的”私人物品。同年7月11日召开的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第45次会议决定建立红军烈士纪念塔,并于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前完工。1934年2月2日,纪念塔揭幕典礼在瑞金叶坪隆重举行,人们为烈士鸣炮、奏乐、默哀,钱壮飞报告设计经过,朱德发表演说,回顾红军在井冈山斗争的经过及黄公略、赵博生、朱云卿等红军将士牺牲的情形,激励大家以行动纪念烈士,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纪念塔由五角形塔座和炮弹形塔身组成,象征“党指挥枪”;塔身正面镶嵌“红军烈士纪念塔”7个贴金大字,缀满的小石块象征牺牲的烈士;塔座由红色石块堆砌而成,象征革命丰碑是烈士鲜血的凝结,10块石碑上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题词。纪念塔正前方的草坪上用煤渣铺成“踏着先烈血迹前进”8个大字,右边三角形的公略亭纪念第三次反“围剿”中牺牲的红三军军长黄公略,左边四方形的博生堡纪念第四次反“围剿”中牺牲的红五军团副总指挥赵博生,2层的检阅台后面是五角形的红军烈士纪念亭。这些造型独特、寓意深刻的建筑彰显烈士为人民解放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同时构成一个肃穆的纪念空间,置身其中使人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1937年9月,国共达成协议实现第二次合作。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不仅大力宣传八路军、新四军指战员的英雄事迹,也哀悼纪念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士“八一三”抗战周年之际,《新华日报》发表社论,“向羁留在沪坚持奋斗的八百壮士致诚挚慰问之意”,号召全上海和全中国同胞“踏着‘八一三’烈士的血迹前进,继续发挥‘八一三’的英勇抗战精神”,为民族生存、国家独立、世界和平而奋斗!1938年10月12日,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在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报告,将八百壮士与平型关、台儿庄并称为英勇抗战、为国捐躯的“民族革命典型”。羁留上海期间,团长谢晋元带领八百壮士坚持斗争,在日伪的威逼利诱下毫不动摇,于1941年4月24日惨遭叛徒杀害。4月26日《新华日报》转发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电文,介绍谢晋元被害经过,哀悼谢团长,呼吁民众以报仇雪耻为后死之责。

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中为援助中国而牺牲的国际友人同样予以隆重纪念。1939年11月12日,因抢救伤员而感染败血症的白求恩不幸病逝。中共中央专电聂荣臻向晋察冀边区追悼大会转达哀悼和敬意,并致电慰问白求恩家属,高度评价他对中国抗战及人类解放事业的伟大贡献。12月1日,延安机关、团体、学校、部队等各界代表在中央大礼堂举行追悼大会,吴玉章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词,王稼祥、陈云等发言,勉励大家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毛泽东亲撰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并应《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约稿,写下《学习白求恩》一文,经修订以《纪念白求恩》的版本广为流传。

由于白求恩逝世地点距前线很近,为避免被日军发现,当时只能秘密安葬。1940年1月5日,晋察冀边区近万人参加白求恩追悼大会及安葬仪式,聂荣臻亲读祭文,并宣布军区模范医院更名为“白求恩模范医院”,军区卫生学校更名为“白求恩先生学校”,当晚抗敌剧社演出纪念戏剧。同年6月21日白求恩陵墓落成,烈士安眠于红色地砖铺成的五角星之下,地面高台上的地球模型象征其国际主义精神,高台四面有中英文题词,墓前矗立着白求恩全身白石像,堪称战时后方最高规格的烈士墓。聂荣臻为石像揭幕,并与印度援华医疗队代表柯棣华等向烈士敬献花圈,仪式在万余人高呼“白求恩同志精神不死”的口号声中结束。此外还形成周年纪念传统,在白求恩祭日前后,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各报刊发表纪念文章;医院组织纪念活动,评选“白求恩模范工作者”,激励医护人员以实际行动学习白求恩精神。

(三)无名烈士和烈士群体

1942年元旦《晋察冀日报》第4版《老百姓副刊》上一首由方冰作词、劫夫作曲的歌曲让“王二小”的故事家喻户晓。“王二小”虽是艺术形象,但放牛娃为掩护群众将敌人引开自我牺牲的事迹并非虚构,战时英勇献身的儿童团员、少先队员也并非个例。小英雄有的留下了姓名,更多的则是像—王二小”这样的无名烈士。同样没有留下真实姓名的还有中共领导的地下工作者,他们与敌人顽强斗争,本应青史留名,但囿于当时的条件未能一一确认身份,最终成为无名烈士。无名烈士在烈士群体中占大多数,对他们的纪念往往包含在纪念烈士群体的活动中。

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隆重举行纪念活动,铭记烈士功绩。1945年6月11日,中共七大决定在闭幕后召开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纪念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中死难的人民和党的烈士。6月17日中共七大代表及延安各界代表齐聚中央党校大礼堂,现场布满挽联、花圈和烈士遗像。毛泽东主祭并致悼词,鼓励大家战胜日本侵略者,实现烈士志愿,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与富强的新中国,朱德、林伯渠、吴玉章、邢肇棠等发表讲话。大会还决定在延安市清凉山上建立中国革命死难烈士纪念塔。

1949年9月30日,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建立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并讨论通过碑文,下午6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奠基典礼,周恩来致词,全体代表脱帽默哀。哀毕,毛泽东宣读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代表们执锨铲土,表示对先烈的崇敬。經过8年多的设计和施工,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揭幕。在和平建设时期,烈士的革命精神继续鼓舞人们不懈奋斗,“踏着先烈血迹前进”。

二、“埋骨何须桑梓地”:纪念活动的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虽未形成稳定统一的烈士纪念制度,但与同样重视烈士纪念的国民党及其政府“安生慰死”的忠烈祭祀制度相比,中共的纪念活动更能体现对烈士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实践中,国共双方在纪念对象、形式及效果等方面也是异多于同。

(一)纪念对象广泛且符合人民利益

如前文所述,国民党及其政府沿用辛亥革命以来的“烈士”之意,视其为正义事业的牺牲者,对辛亥革命先烈及后来的北伐阵亡将士进行纪念。随着国共合作关系的破裂和抗日战争的爆发,“剿共”战死人员和抗日烈士也成为其纪念对象。1935年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赣粤闽湘鄂五省,命“被匪”各县建“忠烈祠”,每年公祭“以慰忠魂”。“忠烈”一词逐渐取代“烈士”,最初特指“剿共”战死人员,突出其所谓“效忠党国”之意。1938年后“普设忠烈祠”及“抗战烈士一律入祀”的提议得以落实,才使抗日烈士与辛亥、北伐、“剿共”等各战役死亡官兵共同成为国民党政府“忠烈”纪念的主要对象。

中国共产党始自成立以来对“烈士”的称号一脉相承,烈士纪念活动的纪念对象广泛,既包括前文所述的中共党内领袖及其领导的军队将士,也包括国民党领袖及其抗日官兵。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坚定支持工农运动的国民党领袖廖仲恺遭反动派暗杀,中共为维护革命统一战线致唁国民党,宣传其革命精神,呼吁全国革命群众支持“拥护民族及民众利益”的国民党及其政府,巩固国民革命的势力。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在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举行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强调孙中山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同时纪念郝梦龄、佟麟阁、赵登禹等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领和数十万战士,鼓舞全国同胞对持久抗战和最终胜利的信心,“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扩大而奋斗”。对牺牲在缅甸战场的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毛泽东作五律挽诗以表敬意,周恩来以“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挽词高度赞扬。中共不仅没有因阶级立场的不同而弱化对国民党烈士的纪念,反而大力传扬其英雄事迹,借此巩固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凝聚全国革命力量,共同维护民族利益。

抗战胜利后,为反内战、求民主挺身而出的党外民主人士也纳入中共的烈士纪念活动中。例如,解放战争初期在延安组织追悼大会,纪念中国民主同盟成员李公朴、闻一多;上海解放后不久即追认中国民主建国会成员黄竞武为烈士,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至其父黄炎培处表示慰问,上海市党政领导陈毅、潘汉年、沙千里等也电唁其家属。中共对民主党派烈士的纪念没有因政见不同而厚此薄彼,只要是为人民利益奉献牺牲,均予以隆重纪念。

可见中共的烈士纪念活动并非隘于党派之见,纪念对象不仅限于党内烈士,还包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牺牲的党外烈士,他们还有另一个光荣的称号——“人民英雄”。相较于国民党“效忠党国”的纪念标准,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依据确定烈士纪念对象。大革命时期人民要求推翻列强支持下的军阀政府,纪念支持工农运动的国民党领袖廖仲恺,就是人民这一诉求的公开表达。土地革命时期纪念李大钊、夏明翰等中共早期领导人和红军将士,是对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背弃人民的强烈控诉。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是战胜日本侵略者,赢得民族解放,纪念为此牺牲的军队将士和国际友人更符合人民利益。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希望建立一个民主的新中国,纪念为此牺牲的党外民主人士表明中共代表人民利益的坚定立场。

(二)纪念形式多样且易于群众接受

按照纪念形式,烈士纪念活动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召开纪念大会、追悼会、座谈会等会议纪念;公开发表唁电、悼文、诗歌,为烈士题词、出版专题刊物等文本纪念;举行公葬、公祭仪式等行为纪念,演出以烈士事迹为题材的歌曲、歌剧、话剧等艺术纪念;设立纪念日,修建纪念塔、纪念碑、纪念馆等建筑空间,以烈士姓名命名学校、地名等符号纪念。国共双方均以多种形式开展烈士纪念活动。

国民党政府为纪念抗日烈士,提出设立“抗战建国纪念日”;建立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蒋介石题词并亲临奠基典礼致祭;设置“国殇墓园”,并于每年植树节举行公祭等。其中以入祀忠烈祠为最高规格的纪念形式,前文提到的谢晋元、郝梦龄、佟麟阁、赵登禹、戴安澜等均获此哀荣,入祀首都及全国各省、市、县忠烈祠。但实际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地方政府似有向地方军事机关推诿之嫌。从国民党政府内政部的调查统计数据来看,地方忠烈祠的数量虽不断增长,但核准入祀烈士数始终不到死难将士牌位数的三分之一。考虑到战时建祠所需人力物力之艰难,国民党政府允许在旧有祠址基础上改建,这就不免将传统丧葬仪式吸收进来,对烈士革命精神的纪念有所削弱。

中共将烈士纪念活动与社会动员相结合,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实现弘扬烈士革命精神的效果。同样是修建纪念设施,也同样面临战时人力物力的匮乏,中共并非简单地将任务下达给相关部门,定期去检查落实,而是面向苏区干部、士兵和群众募捐,动员其参与施工建设。前文提到的红军烈士纪念塔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建成,开工前中央苏区专门发布启事说明建塔的意义,希望广大群众、红军战士和军政机关捐款支持。“纪念塔应该是苏区广大群众和全体红色战士对于过去死难烈士的热烈景仰情绪的结晶,因此纪念塔的建筑弗【费】除了中央政府撥出一部分外还须各地工农群众和红色战士自动的募捐来帮助。这个募捐不是单纯看在经弗【费】上而是要使广大群众知道建立这个纪念塔的意义,募捐的方法,是以每人一个铜板为单位(须完全自愿的)虽然不应阻止增加捐款的热忱,但此次募捐是力求普遍,不求捐多。假如300万群众中有100万每人出一个铜板那就是很好的成绩了。纪念塔的经弗【费】也就差不多够了。”从机关干部到前线战士,从伤残士兵到普通群众,大家踊跃捐款,有的还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募捐不仅有助于解决建塔的经费困难,还激发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以实际行动发扬烈士的革命精神。

为增强烈士精神的宣传效果,中共多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纪念形式。1941年11月根据“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事迹创作的歌曲、连环画、话剧等文艺作品迅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流传开来,其中《狼牙山五壮士歌》的词曲作者正是前文提到的方冰、劫夫。他们创作的英雄故事歌文词通俗、曲调好记,老乡们爱听,战士们爱唱,指挥员说:“唱一支劫夫的歌,顶得上一堂政治课。”甚至有战士在面临绝境时高唱《狼牙山五壮士歌》壮烈牺牲。1947年2月6日《晋绥日报》在第1版醒目位置介绍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晋绥野战军第120师战斗剧社当即要求随军前往烈士家乡,在采访烈士父母和当地村民了解其牺牲情形后,仅用3天时间写出五幕话剧《刘胡兰》,经过紧急排练很快将英雄故事搬上舞台。从艺术角度看,该剧的剧本较为粗糙、表演尚不成熟;但由于故事的真实性和刘胡兰光辉的形象使观众深受鼓舞,在解放文水县城的战役中,突击队员们高喊“为刘胡兰报仇”!为适应群众的欣赏习惯,剧社不久又将话剧改写成歌剧,连演30余场,反响热烈。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烈士纪念活动不只是强调形式上的纪念,更重视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动员的效果,使党员、干部和群众受到烈士革命精神的洗礼,鼓舞战斗意志,引导革命斗争。

三、“为有牺牲多壮志”:纪念活动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烈士纪念活动中以明确的革命口号适时引导革命方向,推动革命实践。以革命的英雄观引领社会崇敬英烈的新风尚,并为后来的烈士褒抚制度奠定基础。烈士纪念活动将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塑造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引导革命方向

中共一大将“社会革命”确定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主张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和私有制,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前文所述1922年初纪念工人运动领袖黄爱、庞人铨的活动要求驱逐与资本家勾结的军阀走恒惕,即是“社会革命”口号的具体化。中共二大基于对革命现实的分析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民主革命”口号,并在“二七”烈士纪念活动中广泛宣传。1923年2月中共领导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北洋政府血腥镇压,林祥谦、施洋等52人惨遭杀害,史称“二七惨案”。惨案发生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详细说明事件的背景和经过,号召全国被压迫的人民“打倒我们的仇人军阀和帮助他们为恶的国际帝国主义”。中共三大的“国民革命”口号在大革命时期的“二七”纪念活动中均有体现。1924年“二七”一周年正值国民党一大闭幕,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中共呼吁“与革命的先锋工人联成统一的战线,促进国民革命的发展”,援助“为国民革命而奋斗的孙中山与国民党”。直到1927年2月仍在呼喊“继续‘二七’精神前进!拥护国民党的农工政策到底!达到国民革命之迅速成功!”等口号,力图维护革命统一战线,完成推翻军阀和帝国主义压迫的革命任务。

1928年刘少奇在总结运用口号引导群众斗争的问题时指出,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后,中共未能“依争斗的形势来恰如其时地转变口号,发动争斗,以致脱离群众或使争斗紊乱、无力而溃散”。他认为,口号的性质和内容须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而转变,长期的革命任务应先通过宣传口号使群众了解接受,具备一定的群众力量后变为鼓动口号,只有当群众力量足以直接行动去实现时才能变成行动口号,使群众自愿为实现口号而斗争;同时,行动口号应“极简短,极明显,极通俗”,且代表群众的要求和心理。在此经验基础上,中共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口号内容,指引群众斗争的方向。例如,土地革命时期,纪念“二七”和五卅烈士的口号变为“打倒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拥护反帝国主义的苏维埃政府与红军的胜利”等。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纪念口号从抗日救国大局出发,强调国共合作的重要意义和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1945-1949年的纪念口号则突出“为独立与民主而战”的内涵,巩固工农联盟,与美帝国主义及封建买办官僚资本斗争,并为革命胜利后国家的发展指明新民主主义的方向。

(二)引领社会风尚

抗战后期朱德在总结八路军、新四军取得战绩的原因时,除肯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战略战术外,特别强调“英雄主义气概”的重要作用。这种革命英雄主义与时人错误认为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同,是视革命利益高于一切,为革命需要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献出生命;无条件地服从群众利益,相信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认为,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烈士是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生产劳动和群众工作中的先进人物也是英雄模范,应该把“新英雄主义运动当做一种推进工作、培养干部和教育群众的重要办法”。

为烈士召开追悼会可以看作“新英雄主义运动”的一种形式,通过追悼会向干部、战士和群众宣传烈士事迹,有助于形成乐于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崇敬英烈的社会风尚。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在执行烧炭任务时突遇塌方,他把生的机会留给战友,牺牲时年仅29岁。毛泽东得知消息后手书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并在追悼会上阐述“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意义,讲话长达1.5小时。党的领袖参加一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并发表长篇演讲,可见中共对烈士的尊崇。1946年4月8日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叶挺等因飞机失事而遇难,史称“四八”烈士。据善后工作人员回忆,遗体从失事地点送往接运机场的几十里路上,沿途各村村口都搭起祭奠烈士的牌楼,村干部、党员和群众纷纷前来沉痛祭奠烈士。4月18日烈士遗体运抵延安,次日上午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参会者超过3万人,送葬队伍长达五六里,葬仪结束后悼念者仍久久不愿离去。一年后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破坏烈士墓地,激起人民愤怒,群众在清明节祭奠祖先的同时还千方百计地前去祭奠烈士

从群众自发的烈士纪念行为可见当时崇敬英烈的社会风尚逐渐形成,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也被赋予祭奠英烈的新内容。此外,为死者开追悼会的丧葬仪式日益推广到群众中,有利于破除迷信铺张的丧葬陋俗和厚葬观念,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风俗的改革做铺垫。

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延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褒扬烈士、优抚烈属的原则,随后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法令,开启烈士褒抚制度的法制化进程。法令明确革命烈士主要包括7类人员:除参加军阀混战和反共内战的死者外,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革命斗争中被国内外反动势力杀害或入狱病死者皆为烈士。凡对敌斗争或因公牺牲的革命工作人员、因参战牺牲的民兵民工也同样给予烈士称号。厘定“烈士”概念,制定褒抚细则,使烈士纪念活动法制化、常态化,这对传承烈士精神、引领社会风尚具有积极意义。

(三)塑造政党形象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入党誓词多有变化且未能统一,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承诺始终如初。在残酷的斗争和诱人的利益面前,中共发挥烈士纪念活动的宣传和动员作用,使广大党员将革命精神内化为自我修养,不断增强党性以践行初心使命。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原则性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意识纯洁的最高表现。”在外国记者眼中,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国民党和欧美国家的政党,共产党员毫无保留地把个人生命献给党和人民。八路军基层部队的政治指导员由共产党员担任,在战斗中勇于承担最危险的任务,这种精神比武器更重要,让他们从共产党身上看到中国的希望。

烈士纪念活动向党外人士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本,为追求独立、自由、和平、民主而甘于奉献的政党形象。“四八”烈士遇难后,《新华日报》于1946年4月13日第1版刊登讣告,社会各界纷纷向中共中央及仍在重庆的中共代表团发去吊唁函电和悼文挽词等。如国民党要员孙科为烈士题字“民主和平实现日,先生精神不死时”,冯玉祥称烈士为“和平典型”,张澜、章伯钧、邓初民等民主人士认为,烈士为民主和平而牺牲是国家和人民的重大损失。中共将烈士遗像、遇难经过、生平事略、悼文挽词及各地追悼情形等材料汇编成《“四八”被难烈士纪念册》,其中还收录部分群众撰写的悼文。如一些“有良心的无任何党派的中国青年”撰文指出:“谁能说这只是中国共产党的损失?因为他们的事业,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悼文署名“武汉一群青年”并附上每个人的姓名。如前文所述,在延安、在解放区群众自发祭奠烈士,在重庆、上海、北平等国统区城市举行追悼会时,民主党派领袖、大学教授、青年学生、工人等社会各界同样积极参与,人们化悲痛为力量,继承烈士遗志,誓为和平民主而继续奋斗。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辛亥革命烈士和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烈士的认定和纪念,说明中国共产党充分肯定国民党在民主革命中所做的贡献;而烈士未尽的事业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想最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得以實现,这也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烈士纪念活动旨在宣传烈士所体现的坚定理想、坚强意志和为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在血与火的淬炼中,这种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底色,结合时代使命,形成中共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的精神谱系。各地各行业涌现出的优秀党员、英雄模范是烈士精神在新时代的衍生与诠释,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增添新的色彩与注脚。

四、结语

纪念活动往往指向具体人物和事件,通过一定形式和重复操演对塑造社会记忆发挥重要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烈士纪念活动将具有传承性的纪念文本、艺术作品,周期性的纪念会议、纪念行为,和长期性的纪念符号结合起来,使红色基因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中延续。和平年代同样需要纪念烈士,以烈士的革命精神砥砺前行,提醒人们珍惜先烈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

2013年为纪念安徽籍烈士陈延年、陈乔年,合肥市将一条1.2公里的道路命名为“延乔路”,这条路的尽头与繁华大道相接,别具象征意味。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以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之日——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体现“国庆勿忘祭先烈”的情怀。201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和2019年修订的《烈士褒扬条例》均明确追究亵渎烈士行为的法律责任。亵渎烈士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抵制这一现象还需加强对烈士的研究与宣传,以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熔铸历史记忆,使烈士精神薪火相传。

作者:陈良

第3篇: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

晚上,我央求妈妈明天带我去凤凰山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带我去嘛!我会听话的,再说这可是我的暑假作业呢!”妈妈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终于同意带我去了,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

天刚泛出鱼肚白,我第一个起床,爸爸妈妈都还在梦乡里呢!于是,我放声唱道:“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一路上,我不停地问爸爸妈妈:“凤凰山有哪些革命烈士的故事?”他们总说:“到了再和你说吧!”

到了凤凰山脚,映入眼帘的就是苍翠欲滴的景色。长青树郁郁葱葱,象征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山上走去,在半山腰看见一块墓志,上面写着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建设背景——1927年桐庐县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很多革命烈士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英烈不畏艰险,前仆后继。为了缅怀他们,因些建立了这座纪念碑。

走到山顶,我一眼就看见了高高耸立的纪念碑。上面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这些,爸爸给我讲了许多革命故事。我们一家环绕纪念碑一圈,仔细看着碑座底上的烈士姓名。我怀着崇警的心情向革命烈士敬了个队礼。

这次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给我上了堂生动的爱国主义课,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我要向革命先烈学习他们面对困难,挺身而出的革命精神。

第4篇: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

参观南昌革命烈士纪念堂活动策划书

一、目的与意义

追忆革命历史丰碑,传承高尚革新精神,通过参观革命烈士陵园以及观看革命英雄人物资料增强志愿者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同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和学习革命英烈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革命英烈的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进取精神;革命英烈不求索取、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

二、主办单位:

江西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党支部

三、负责人:

总负责人:胡优良,支部负责人:杨昇,林嘉伟,张一,王超群,吉洋,刘亮斌。

四、活动时间: 2010年4月9日。

五、活动地点: 南昌革命烈士纪念堂

六、活动对象:

江西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党员

七、计划安排 1:流程

(1)由各个支部负责人通知支部党员,确定参加活动人数,并通知时间及具体事项;

(2)活动定在2010.4.9上午9:30在南昌革命烈士纪念堂门口集合,在大家集合完毕后,清点人数。

(3)在南昌革命烈士纪念馆门口整理队形,去革命纪念碑,向革命烈士默哀三鞠躬并默哀三分钟。

(5)在纪念馆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纪念馆,了解烈士事迹。 (6)参观完毕在纪念堂门口集合,拍照留念。 2:活动宣传

内容:活动结束后对活动进行简单的总结并向全院学生宣传革命烈士先进事迹。 行式:报纸,组织政治学习。 时间:4月9号以后。

总结:活动结束后,参与者写心得体会,活动负责人应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支部对活动做出效果评估,分析优缺点;支部对活动进行报道。

八、活动经费预算:

1、乘车路费:元

2、租借悼念仪式用品 元

九、所需器材:

党旗一面,学院旗帜一面,相机若干,横幅若干。

十、活动事项

1、及时应对天气变化,做好准备,提前联系场地

2、注意安全问题,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各支部负责人负责好各支部人员;

3、鞠躬、默哀、宣誓、参观纪念馆时,保持安静,切勿喧闹;

4、注意保护周围环境

5、穿戴整洁,行为大方。不得带食物进入纪念馆。

全体党支部成员在活动期间在没有事的情况下均要参加这次的支部活动。

第5篇:参观增城革命烈士纪念碑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了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继承先列遗志,帮助管理系第二党支部第六小组积极分子了解中华民族的革命历史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进一步明确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善于创新,甘于奉献,自觉地服务祖国,奉献社会。我们计划于5月3日(具体时间待定)参观增城革命烈士纪念碑,展开了一次以“缅怀先烈,不忘历史,珍惜现在,走向未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二、活动背景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正值我国建党九十周年之际,这个特殊的充分体现大学生爱国热情的日子显得极为重要。在此,我们管理系第二党支部积极分子第六小组组织参观革命烈士陵园活动,借缅怀先烈、重温历史来增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活动时间:2011年5月3日

四、活动地点:增城革命烈士纪念碑

五、参与对象:管理系第二党支部第六小组

六、主办单位:管理系第二党支部第六小组

七、活动流程

1、 当天中午在校门口集中,之后坐车到目的地;

2、 到达目的地后在大门口集合拍照,拍照完后进入参观;

3、 向革命先烈献花及花圈,三鞠躬并默哀三分钟并合影留恋;

4、 悼念仪式完后,自由参观革命烈士陵园及纪念馆;

5、 参观完后集合乘车回校。

八、活动准备:

 制订好乘车路线

 在小组群内积极宣传这次活动的目的及意义

 准备好活动所需物品

 通知到位、确保参与人员准时到达集合地点

1.

九、费用预算

车费:10元/人

十、活动总结

活动结束后,参与者写心得体会,活动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对活动做出效果评估,分析优缺点;对活动进行报道,并将有关资料递交管理系党支部。

十一、注意事项

1、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包括交通和在那边开展活动时都要注意人身安全。

2、陵园是个严肃的公共场所,注意大学生的公众形象,保持秩序,鞠躬、默哀、宣誓、参观纪念馆时,保持安静,切勿喧闹;

3、注意保护环境;

4、下午天气可能较热,注意防晒,带上雨伞,皮肤容易过敏的同学风油精等别忘带;

5、有特殊情况务必跟支部联系。

第6篇:参观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

周四我们班一起前往了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参观,天气很好,四月份的西湖美的不像话,一切都是那么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历史馆就坐落在西湖边上,并不远,西湖边上一路走过来很多历史景观,街道建筑也很有历史感。

历史馆外面一眼看进去有块大石头,石头上面就写着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观,朱红色的,强烈且鲜艳,踏入大门之后给我们更多的是庄严。进入馆里参观,有很多历史真品,什么鬼子的装备和国军的装备,还有一把电影里看过无数次的共产党大砍刀,没有我想象中的精致,锈迹斑斑,我当时在想革命先烈们用这把大刀驱逐了多少侵虐者,刀柄上系了大红布,大红布是后来加上去的。还有很多革命手记,都是真迹,字体还依稀可见,时光却早已不是当年,要是当初的革命先烈们看见我们今天繁荣昌盛的国家,我想他们肯定会很自豪的。我们还在电脑上进行了一些红色知识问答,还看到了很多国家参观西湖的珍贵照片,照片里看见的更多的是我们的周总理,慈祥且睿智,风度翩翩,一举一动无不彰显国家一代外交官的风范。

铭记历史,感谢革命先烈们为我们创造的今天!居安思危,我们新一代革命者一定会好好努力建设好祖国母亲!

第7篇: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体会

精选范文: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体会(共2篇)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于1930年4月3日正式成立,随后的围攻老户庄、猛攻四甲镇、三打汤家苴、发动黄桥“八三暴动”、组织启东“八八暴动”„„在通海如泰地区风生水起!大小近百次的战斗,给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时光荏苒,转眼间就是80年了。何坤、李超时、薛衡竟„„他们的事迹催人泪下,他们的英名和日月同辉、与江海共存。英雄们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而今,在唱响“腾江越海,登高致远”的精神提速奋进的形势下,我们从如何继承和弘扬红十四军革命精神,使之不朽呢?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严峻课题。首先,人必须有理想,也就是人们所谓的“志当存高远”吧。对青少年而言,立高远的志向,这不仅仅关乎个人前途,而且是一个国家能否强盛的基础。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

[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体会(共2篇)]篇一: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有感

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有感[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体会(共2篇)] 全体党员参观了长春市革命烈士纪念馆,缅怀先烈的事迹。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让我认识到先辈们敢于奋斗,甘于清平,为了劳苦大众,为祖国,为人民牺牲生命,在恐怖的环境中,宁死不屈,用自己的鲜血和年轻宝贵的生命捍卫了党的尊严,用顽强惊人的毅力同敌人座不懈的斗争,为党和人民奉献了自己最后的力量。他们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但他们同样是血肉之躯,同样有人间柔情,对自己的妻子儿女,对自己的父母,对同胞,对祖国,他们同样有着常人那种深沉的爱,这种爱是伟大的,是基于爱国的基础之上的,是崇高的。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气节、伟大人格和坚韧精神,这正是我辈后人应扪心自省并付诸实际之急迫所在,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所在,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以实际行动来做表率。

总之,通过这次参观学习,对我的影响很大,使我受到了教育,我要以此为动力,加强学习,加倍工作,努力向上,以此来报答那些值得尊敬的革命烈士。我永远铭记,我们现在的优异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热血,用生命换来的,应该倍感珍惜,决不能因优越的生活条件而遗忘艰苦奋斗的精神,时刻紧记先辈们的辛劳,一定要认真学习现代科学,立志将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我们民族必将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参观后内心深受触动,上了一堂形象生动的警示教育

课,在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案件中接受警示教育,让大家的心灵再次受到了震撼,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洗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今后要时刻绷紧反腐倡廉这根弦,筑牢反腐防线,一定要引以为戒,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定要牢记血的教训,一定要以党的宗旨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警钟长鸣,永葆廉洁本色,做到勤政廉政履职。通过参观,我们更深切体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必要性,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做为自己的工作实践准则,时刻跟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做谦虚朴实,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表率,在生活中,我的人生格言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快快乐乐生活。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让我们携手共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中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让廉政之风盛行,唯有这样,才能利己,利人,利国。

篇二: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有感

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有感

南昌,历史赋予了她一个神圣的称号—红色英雄城,即使不懂史的人身临在高耸屹立的八一纪念碑下和广场中央,都会被一股红色的革命气息熏染。在我来到南昌之前,南昌是我心目中很向往的革命圣地,因为史载着我们的和平是用鲜血换来的;现在我来到南昌两年了,最熟悉的还是八一广场,也算是我体验红色革命之地了,也许是高楼大厦的缘故,太多的革命区都不显眼,在今天出于学习的需要,我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馆,感触也颇深?? 有人说太多的现代元素的掺杂而在一定程度上对革命先辈的不尊,比如馆内安保需要摄像头布置的森严戒备的,馆内安装了做解说用的电视机??这些元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观的教育效果。然而我们是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植入的现代元素是在所难免的,那就要我们真正用心去领略那份红色的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早已在心中涌起,在馆前,有历史的烙印历历在目:“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在人民革命运动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光荣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革命烈火们不朽的英名,将永远活在全国人民和全世界进步人类的心里,全省人民誓以坚强的决心,继承先烈们的遗志,发扬革命传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一九五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江西省首届人民代表大会

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这是给死者安息最后的告白,给生者最深刻的觉醒,给我们接班人的忠言。历史已载入史册,我们不能左右,但能够不让它重演的斗志,有新一代接班人的标兵典范。

也许是馆内建了他被囚时简单的生活写照,小学就有老师戏剧性的故事讲解,对他的崇敬之情也由此更深。在囚牢里面,我们看到他一脸疲惫的表情人手持着笔在进行思索作业,囚牢环境的恶劣不在话下,还要时刻受着皮肉之苦,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塑象征着在敌对势力下不服输的英雄气概,一个永不被敌势力和困难险阻打倒的革命烈士的伟大形象,是对革命烈士的歌颂与讴歌,更主要的是对后人的思想警醒和品质塑造标兵典范作用。翻阅方志敏同志的遗著更是一中精神的提高,在《可爱的中国》文章中: 他这样描写自己的祖国:“这位母亲蛮可爱的。”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意趣的表达。这更是一个共产党人“积极的奋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为了挚爱的祖国,方志敏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挚爱的祖国,方志敏甘愿过清贫、朴素、洁白的生活。可以看出方志敏时代讲爱国是为了救国。时代赋予爱国主义与时俱进的历史内涵,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支撑方志敏等革命先烈舍生忘死的精神力量就是爱党、爱国这个强大的信念。

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通过学习历史,感受历史,感受红色革命精神,后人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观念,别在物质追求中丢失了民族心,感恩的心,对用鲜血染红的大地的烈士的崇敬之心??无论我们身处哪个角落,都要有一颗民族的心,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拥护感。排斥一切外来势力对国家稳定影响的思想煽动和挑拨,站在革命先辈的的先驱上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体会(共2篇)]

第8篇: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有感

2014年10月15日下午,在我校团支部书记赵强虎老师的带领下,我校学生到肖何庙抗日纪念馆参观学习。我们的和平是用鲜血换来的,现在我们来到了红色革命之地纪念馆,感触也颇深„„

有人说太多的现代元素的掺杂而在一定程度上对革命先辈的不尊,比如馆内安保需要摄像头布置的森严戒备的,馆内安装了做解说用的电视机„„这些元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观的教育效果。然而我们是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植入的现代元素是在所难免的,那就要我们真正用心去领略那份红色的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早已在心中涌起,在进馆前,有历史的烙印历历在目:“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在人民革命运动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光荣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革命烈火们不朽的英名,将永远活在全国人民和全世界进步人类的心里,全省人民誓以坚强的决心,继承先烈们的遗志,发扬革命传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没有庄严地宣言,但能感受到这是发自人民肺腑的铮铮誓言,对历史革命精神的继承之心,对接班人的斗志激扬之情。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不能迷失了自我,不能以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不惜一切代价,今天对这个遗址拆迁,明天对那个革命圣地改造„„时刻怀有感恩的心,感恩在战场上洒热血的同胞们,感恩在国家建设中献身的同胞们。我们要秉承革命精神去参与国家的建设中,这样才会有长久的发展。 步入堂内,前厅展现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手迹:“共产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土万岁!”。遒劲有力的墨迹更是斗志激昂的写照,人民顽强战斗的精神。在正厅祭坛的纪念碑上,有朱德司令的题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一句简短却震撼心灵的话,表达的是司令对烈士的崇敬,对后人的警醒之情。 在堂内给我心灵震撼的不得不说是那一座座铮铮铁骨的烈士雕塑,一幅幅烈士队伍的战斗图画,也许是阅的史书少,了解的只是大众熟知的英雄代表,更多牺牲在战场的烈士为人不知。现在可以给我知识空缺的修补,史书用的是数字形式来记载,现在馆内呈现的是活生生的写照,是血肉的写照,无形中我们已沐浴在烈士的队伍中,足以让我想象当年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参与革命场景,顿时也震慑了我的灵魂。 在众多烈士同胞中,刘和珍和方志敏同志的英雄事迹是大家熟知的,但这次身临在烈士的一幅幅插画的真实写照中,这样来重温她们的英雄事迹是更能震撼人心的,在这我把我的感想用文字来刻画。

历史已载入史册,我们不能左右,但能够不让它重演的斗志,有新一代接班人的标兵典范。

也许是馆内建了他被囚时简单的生活写照,小学就有老师戏剧性的故事讲解,对他的崇敬之情也由此更深。在囚牢里面,我们看到他一脸疲惫的表情人手持着笔在进行思索作业,囚牢环境的恶劣不在话下,还要时刻受着皮肉之苦,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塑象征着在敌对势力下不服输的英雄气概,一个永不被敌势力和困难险阻打倒的革命烈士的伟大形象,是对革命烈士的歌颂与讴歌,更主要的是对后人的思想警醒和品质塑造标兵典范作用。时代赋予爱国主义与时俱进的历史内涵,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支撑革命先烈舍生忘死的精神力量就是爱党、爱国这个强大的信念。

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通过学习历史,感受历史,感受红色革命精神,后人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观念,别在物质追求中丢失了民族心,感恩的心,对用鲜血染红的大地的烈士的崇敬之心„„无论我们身处哪个角落,都要有一颗民族的心,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拥护感。排斥一切外来势力对国家稳定影响的思想煽动和挑拨,站在革命先辈的的先驱上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2014—10—16

上一篇:语言表演教学设计下一篇:前台工作总结计划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