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英雄故事(通用12篇)
刘胡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946年12月21日,刘胡兰参与暗杀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的行动。当时的山西省国民政府主席阎锡山派军于1947年1月12日将刘胡兰逮捕,因为拒绝投降,被铡死在铡刀之下,时年15岁。随后,刘胡兰被中共晋绥分局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毛泽东当年为其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黄继光,1931年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135团9连的通讯员。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推进到零号阵地半山腰。此时,山顶上敌一个集团火力点,以3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的密集火力,死死地控制着制高点,冲击部队受阻。要夺取阵地,必须拿下这个火力点。营参谋长向6连下达命令,组织爆破组,坚决炸掉敌火力点。第一、第二个爆破组连续冲上去,两组同志全部壮烈牺牲。第三个爆破组又冲上去,全组同志又困在敌人阵地前。参谋长心急如焚。他明白,在天亮前如果攻不下敌阵地,天亮后敌人就会发挥其空中优势及火力优势,反击任务不仅难以完成,而且会使部队遭受重大伤亡。
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参谋长,恳切地说:“首长,让我去吧!”黄继光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参谋长沉思片刻,当即任命黄继光为6班班长。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这时他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士兵。1952年10月19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壮烈牺牲。
在这篇文章里, 南方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却留不住作者的心, “滋润美艳”经不住磨练, 更不能长久, 在他的眼中, 朔方的雪才是他眼中的英雄, “如粉如沙”, “决不粘连”, 没有犹豫, 决不退缩, 以最脆弱而渺小的身躯, 改变宇宙, 也许只有传说中的刑天才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鲁迅先生以其特有的冷峻而严肃的笔调抒发自己的激情, 在冰冷与火热的矛盾交织中, 为朔方的雪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像一只重生的凤凰, 在火焰中欢鸣!
但是, 由于作品形成的时间距现在已有半个多世纪, 当代中学生很难体会到当时的时代特征, 这样就不好把握作者的爱恨情仇。我们可以用两个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帮助同学们理解认识两种雪的不同特点———王昭君和杨玉环。比如, 南方的雪可谓“滋润美艳之至了”这一特征, 在《长恨歌》中就有这样描写杨玉环的句子“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第二段中孩子们对她的喜爱与呵护又使人想起“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第三段中“连续的晴又使她成为不知道算什么”又恰恰映照了“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这“南方的雪”似乎写的就是玉环的一生。
北国的雪应当是王昭君。她以一个弱女子身份, 担当起和亲重任, 孤身一人, 远赴塞外, 不正像“北国的雪”吗?“如粉, 如沙, 决不粘连……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的闪烁。”
有谁愿意像玉环一样落个不明不白的下场, 被人当作红颜祸水来唾骂, 或认为红颜薄命而同情呢?又有谁不愿象昭君一样, 名留青史受人敬仰, 即使死了, 也以青冢———昭君墓在自己的故乡为骄傲。
“南国的雪”美则美矣, 甚至美得令人向往, 但在那样一个时代中她缺乏生命力。“北国的雪”其实写的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坚强勇敢执著富有斗争精神的英雄, 是一首英雄的赞歌。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集中塑造了北方雪的形象, “蓬勃”“奋飞”“旋转”“升腾”等词足以突出雪的生命力但还不足以说明雪的英雄气概, 那些似乎不起眼的词才是英雄的筋骨。比如说“就是这样”这四个字似乎有些多余, 能不能去掉?不能, 因为这四个看似多余的字恰恰就是英雄献身精神的体现, 没有选择, 没有退缩, 没有鲜花, 也没有阻挠, 就是这样, 无论是轻于鸿毛, 还是重于泰山, 都义无反顾。这就是《呐喊》中“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是荆轲刺秦的悲壮和勇敢。再如“别的”, 指的是哪些?是“地上”“枯草上”的, 他们难道就不怕象“屋上的”一样“消化”了吗?屋上的是革命烈士, “地上”“枯草上”是革命斗士, 为革命就要抱着以身报国的决心, 哪怕眼睁睁看着战友, 亲人倒在身边也绝无犹豫和退缩, 勇往直前, 这就是夸父式的大无畏精神。只有这两个字, 当你还没有来得及辨得出他们是谁, 他们就已经卷进了漫天的风雪……
英国伦敦高等法院最近接获一个名叫“古巴团结运动”的组织提出的诉状,该组织控告英国一家广告公司和一家影像公司,利用拉丁美洲革命英雄格瓦拉一张著名的遗像,替英国一家伏特加酒制造商宣传。“古巴团结运动”声称,他们是替拍摄这张照片的古巴摄影家打这场官司。
这看似一件单纯的侵犯著作权诉讼,但对成千上万的古巴民众来说,这却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因为格瓦拉是为共产主义革命牺牲的烈士,他这张遗照几乎成了全球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一个图腾,拿它来替资本主义酒商做广告,简直是一种亵渎。
格瓦拉于1928年出生在阿根廷,是西班牙和爱尔兰人后裔,1953年完成医科学业后,到南美各处游览,对当地的政治和经济问题有深刻体会,尤其当他见到广大群众生活在贫困中,觉得只有靠革命,才能解决问题,因而他放弃悬壶济世的理想,毅然投入推翻资本家的斗争行列。1954年格瓦拉加入危地马拉左翼政府,后来这个政府被美国支持的政变推翻,格瓦拉遂于1956年前往古巴,转投当地反美、反政府游击队,与卡斯特罗并肩作战。
格瓦拉是一位杰出的游击战术理论家,可说是卡斯特罗最得力的助手,对古巴革命贡献卓著。1959年卡斯特罗建立政权后,曾任命他担任工业部长、文化部长等要职。但就在卡斯特罗准备“安定下来”的时候,格瓦拉却认为革命尚未成功,全球还有许多民众等着他去解救。1965年他突然从古巴政坛消失,卡斯特罗后来公布他的一封信,他说要前往其他国家,为各地革命略尽绵薄之力。他曾向卡斯特罗留下一句话:“我是搞革命的,不是当官的。”
1967年格瓦拉领导的玻利维亚左派游击队遭政府军围歼,他被俘遇害。从那时起,他成了国际共产主义革命战士的榜样。格瓦拉头戴扁帽、留长发、蓄胡须、双眼凝视着前方的照片,更给人一种刚强不屈的印象,为他的英雄事迹增添了不少浪漫色彩。在古巴,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国营商店到处都可以见到这张照片,几乎已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偶尔也可以看到这张照片的踪影。
拍摄这张照片的摄影家柯达现已71岁,目前仍住在古巴。他回忆道,这张照片是他在1960年拍的,那时他在哈瓦那一家报社担任摄影记者。他记得那天是3月5日,在哈瓦那有一项纪念活动,当时他在现场看到格瓦拉迎面走来,准备聆听卡斯特罗演讲,他拿起照相机就按下快门,照片见报后并未立刻造成轰动,真正大放异彩是在格瓦拉为革命牺牲之后,许多人目睹烈士的遗照,都被格瓦拉那副神情深深吸引。
后来,这张照片或是由它演变出的图像,便不时在世界各地人士游行集会场合中出现,它时而被制成旗帜、时而被制成徽章、时而出现在人们所穿的T恤衫上。去年年初,英国圣公会一名主教赛克斯,突发奇想,以格瓦拉这张遗照为蓝本,绘制了一幅头戴荆棘冠冕的耶稣基督受难像,并用它来作为复活节宣教传福音的广告,结果引发轩然大波。
这次格瓦拉的照片又惹风波,起因是英国“罗林塔斯广告公司”和“瑞克斯影像公司”用这张照片为英国狄亚吉欧食品集团生产的“史默诺夫伏特加酒”宣传。史默诺夫伏特加是一种辛辣的烈酒,罗林塔斯公司特别将照片上所搭配镰刀改为辣椒。这一戏谑的做法,把许多古巴人给惹火了,认为这简直是在侮辱他们的圣人。
为了讨回公道,“古巴团结运动”在柯达支持下,向英国法院提出诉讼,由于这件事构不成诽谤或妨害名誉, 他们只能以侵害著作权来诉讼。伦敦高等法院9月开庭审理这个案子,柯达手边还拥有当年他拍摄这张照片的底片和其他相关证物,至于法院会怎么判,人们拭目以待,但有人说,古巴人的这一行动,等于在替史默诺夫伏特加大做宣传。
日军了解到陈翰章是个抗日的重要人物,就想劝他投降。
1935年,日本宪兵到陈翰章家乡,把他的父亲和妻子抓了起来。他们既不审讯,也不拷打,却在桌上摆了一瓶酒和一把刀。一个宪兵头目对陈翰章的父亲和妻子说:“你们去把陈翰章找回来,咱们让他升官发财,如果他不回来,你们全家都别想活下去!”
这年秋天,陈翰章的父亲带着儿媳妇,长途跋涉,找到了陈翰章。陈翰章听完叙述,果断地说:“我抗日到底,决不支摇!即使鬼子把全家杀了,我也不回去!”他之后对父亲说:“队伍天天行军打仗,我没法留你们。等抗日胜利了,我再回家看你们和众乡亲。”他又对妻子说:“我每一天都有性命危险。你不好再等我了,另外打人结婚吧!”
今天,我读了《革命英雄的故事》这本书,我非常感动。他们都十分勇敢,面对残酷的环境他们宁死不屈,其中,我最佩服的是刘志丹。
刘志丹在1903年冬生于陕西保安县。他在青少年时期目睹了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于是,他想改造社会,复兴中华。通过努力,他考进了黄埔军校。1926年他毕业了,之后随军东征,在这期间,他带领着革命军打土壕,分财物。这时敌人带领大批部队向革命军发起了进攻。他带领革命军英勇阻击,将敌人打了回去。恼羞成怒的敌人组织大批部队再次攻击,这次他们因为力量悬殊而失败。
之后,刘志丹带领着部队在三交镇展开战斗,他的部队从清晨打到中午,一直不大顺利,总是攻不下三交镇。于是,他决定亲自去指挥战斗。结果,在指挥部队发起进攻时,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射中了左胸,伤到了心脏。在临死前他让其他战士告诉政委,请他带兵,一定要把三交镇给攻下来。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革命英雄的故事》的书,书里有许多精彩纷呈感人至深的故事,无数的革命前辈用热血与生命换来一场场对敌斗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解放,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为人民服务,死比泰山重”的张思德,他不怕吃苦,宁愿牺牲自己,也要让别的战士不用生命去冒险的高尚品质让人非常感动。1933年10月,张思德怀着保卫家乡、解放穷人的信念,参加了红军。张思德所在的红军翻过大雪山,走出了沼泽地,那时候张思德已经三次负伤,两颊深陷面容憔悴,身体非常虚弱,但每次只要有送信的任务,他总是抢着做,就算让自己多吃点苦,也要让别的战士减轻负担。为了战胜无情的饥饿,走出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神圣任务,党组织发出了“尝百草”的庄严号召,张思德每次看见一种草都让自己先尝尝,无毒再叫同志们吃,经常晕倒、呕吐,但还是坚持了下去。一天,小白和张思德在挖窑,挖了一段时间后,眼看窑就要挖好了,为了保证质量,他俩开始整修,突然,窑顶上掉下几片碎土,张思德眼疾手快,把小白推了出去,自己被整个埋在了塌下来的土里边,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二十九岁。
此外,在这本书中还记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的一个个英雄人物,像“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身经百战敌胆寒的张云逸,“劫法场抢出来的将军”刘志坚等等,在他们心中,他们的信念是伟大的,他们的信念无异于把自己变成一块“长城”上的砖,用自己的身、自己的心铸就新的长城。
“信念不是铁锤下缭乱纷飞的火花,而是炉中熊熊燃烧的烈火;不是夜空闪瞬即逝的流星,而是西西里岛上彻夜不息的明灯。信念让你为了摆脱饥寒交迫的日子而奋发图强„„”是啊,这段话写得真好,信念就是如此,古代曾有文人墨客写道:“人固有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些革命烈士就是重于泰山的人!
对于我来说,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培养自己勇敢的品质,长大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姜墨林, 192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红土墙子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双亡后, 姜墨林与哥哥相依为命, 为了生活, 年幼的他就已干上了繁重的农活, 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和肆意掠夺, 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整个东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的境地。姜墨林保家卫国的抗日热情被点燃了, 幼小的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儿童团里露头角
1932年, 刚满11岁的姜墨林参加了党领导下的地下组织———中国共产主义儿童团。聪明伶俐、机智勇敢、积极上进的他很快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儿童团员。虽然他个子不高、身体瘦弱, 但论起本领来却是超群出众的, 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非常喜欢他。因此, 地下党组织常常派他到日军占领区做侦察工作。无论情况多么危险、任务如何艰巨, 姜墨林总是积极热情地接受组织交给的任务, 并能出色地完成。每当侦察途中遇到敌人的追问盘查, 他总能运用机智巧妙的办法, 摆脱敌人的纠缠, 闯过一道道险关。他还以唱歌、跳舞的方式, 向当地群众宣传抗日救国, 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游击队中立战功
姜墨林的抗日活动, 很快就引起了宁安县境内日军和汉奸特务的注意。为了保护和培养姜墨林, 地下党组织决定把他调入游击队。1934年初, 13岁的姜墨林参加了党直接领导的绥宁反日同盟军, 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战士。看到这么小的战友, 战士们私下议论:“他能拿动枪吗?枪一响他不得吓哭呀?”看到战士们担心的目光, 姜墨林在心里暗下决心, 不练出过硬的杀敌本领誓不罢休。经过一番勤学苦练, 他射击的准确度有了显著提高, 还学会了写便条和一般书信。有一次, 在镜泊湖北面的杨胖子沟一带, 姜墨林所在的同盟军与日军交火了。战斗一打响, 他迅速找到一块大石头作掩体, 瞄准敌人, 稳扣扳机, 一枪就打死了一个日本兵。面对远处冲过来的日本军官, 手疾眼快的姜墨林投出了一枚手榴弹, 炸得敌军官血肉横飞。战斗结束后, 战士们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对他刮目相看。
突袭双河镇显身手
1935年12月下旬, 日军集结了大批兵力, 向我游击根据地进行疯狂“讨伐”。经部队党组织研究决定, 姜墨林所在的教导大队参加突袭双河镇的战斗, 以转移日军的目标。双河镇上住有四五百户人家, 驻守着日伪军400百余人。东关据点作为双河镇核心据点, 地势险要, 戒备森严。姜墨林等十几名队员被选拔参加摧毁东关据点的突击队。当时正值隆冬时节, 原野、山岗上白雪皑皑, 森林中的积雪一丈多深, 气温降到零下三四十度, 寒风刺骨。姜墨林率领突击队, 在风雪交加中急速行军了两天两夜, 到达双河镇后, 顾不上行军劳累, 立即编组, 准备战斗。他们抓住拂晓前的有利时机, 个个像“小老虎”, 飞越一丈多宽的壕沟, 靠近了敌人的铁丝网。就在他们正要动手割断铁丝网时, 被敌人发现了。霎那间, 敌人机枪、步枪的子弹像雨点似地射向他们, 处境十分危险。只见姜墨林沉着果断, 指挥战士们立即原地潜伏在雪坑里。然后, 他把突击队分成4个小分队, 命令从不同方向挖雪挑沟, 匍匐前进, 直奔敌人碉堡。二十米、十米、五米……当突击队接近碉堡时, 姜墨林首当其冲, 提着一捆手榴弹向敌人的机枪口里推。刹时, 只听“轰”的一声, 敌人的碉堡飞上了天。敌人的机枪哑吧了, 日伪军鬼哭狼嚎。姜墨林向敌人喊话:“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要枪不要命, 投降吧!”果然, 有的伪军扔下枪逃跑了, 有的举手投降。后继部队上来后, 迅速占领了敌人的这个核心据点———双河镇。
雪岭歼敌展英勇
突袭双河镇的战斗, 歼灭了日伪军100多名, 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和其他战利品。为避免敌人增兵报复, 我部队决定立即撤出双河镇, 向深山密林中火速行军。由于连夜的雪山密林行军, 队伍早已人困马乏, 于是在一座山岭中休整。炊事班战士立即生起篝火, 化雪水做饭, 警卫班战士负责警戒;姜墨林和其他战士抱着枪支, 坐在雪地上, 靠着大树酣睡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工夫, 黑夜中忽然传来一阵激烈的枪炮声, 随后听到有人高喊:“掩护部队占领阵地!”姜墨林猛地从熟睡中惊醒, 意识到敌人已经追上来了, 他揉了揉眼睛, 急忙拿起枪飞奔到山岗上一堆石砬子后面隐蔽起来, 瞄准追过来的敌人狠狠地射去。战斗越来越激烈, 姜墨林和战士们也越战越英勇。面对疯狂扑来的一群敌人, 姜墨林从腰间抽出一枚手榴弹, 高声喊道:“同志们, 胜利不能让敌人夺回去!狠狠地打呀!”随着手榴弹的爆炸声, 敌人纷纷倒下。这一场战斗, 姜墨林率领的“小老虎”队共打死日军七八十名、敌人战马一百多匹。
后勤保障显机智
1936年2月以后, 在党中央“八一宣言”精神鼓舞下, 东北抗日斗争不断高涨。主力部队向北转移到牡丹江、松花江下游一带活动。姜墨林所在的原五军教导大队, 已改编为二路军指挥部直属教导团, 他也经常受省委和总指挥部的派遣, 到敌人严密控制的牡丹江、林口等地活动, 有时要传达紧急指示, 有时要购买军需物资。有一次, 组织上派姜墨林去牡丹江下游四道河子沟里抗联办事处送信。他一路上乔装独行, 机智行事, 把信件顺利交到负责人冯丕让处长的手里。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 姜墨林有时穿上一身破烂衣服, 装成一副流浪儿的样子;有时又装作与同伴打架, 哭哭啼啼地躲过警察, 每次都想尽办法, 把组织交给的任务出色地完成。
1937年冬, 大雪封山, 气温骤降。由于日军的疯狂“讨伐”, 部队人员越冬急需的粮食和棉衣成了十分突出的问题。为了解决粮食和冬季服装紧缺问题, 总指挥部决定派姜墨林率领一小部队, 突破敌人封锁线, 找地下党组织和抗日救国会帮助补充所需的军用物质, 如地方解决不了, 就自己想办法购买。姜墨林受命后, 仔细谋划、谨慎行事, 采取灵活、分散的办法, 把钱分发下去, 发动老大爷、老奶奶、儿童买棉花、布匹等物品, 再把这些物品零零散散地带出城外, 送到指定地点集中。不到一星期的时间, 就集中起来上千斤棉花、一百多匹棉布, 还有一些棉鞋和其他物品。聪明机智的姜墨林, 把组织上交给他的艰巨任务完成得非常漂亮, 难怪总指挥部的领导感叹地说:“这真是一个奇迹!”
危急关头勇献身
1940年深秋, 由于斗争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 从苏联学习归来的姜墨林率领小部队, 转移到绥芬河大青山一带活动。一天, 他们小部队来到战略要地乜河镇。镇上驻守着万余名日伪军, 镇南有一个驻守二十余名日军的敌人据点。黑夜中, 姜墨林率领小部队趁敌人毫无防御准备之际, 发起奇袭, 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 就将驻守的二十多名日军全部消灭。得知据点被摧毁的消息, 敌人立即纠集几百名骑兵、步兵, 向姜墨林小部队追击而来。姜墨林果断改变转移方向, 直奔东宁县南部山区。但当部队到达二十八道河子时, 已被敌人层层包围在河谷里。姜墨林深感情势危急, 与几名党员商量后, 立即烧毁了文件, 砸碎了电台, 并顽强进行反击, 但终因寡不敌众, 在敌人疯狂的火力攻击下, 姜墨林所率小队战士接连倒了下去。当阵地上只剩下姜墨林等4名战士时, 他一边狠狠地向敌人射击, 一边命令其余3名战士:“你们赶快突围, 回去报告总指挥!这里由我顶着。”突然, 敌人的一颗子弹打在姜墨林的腿上, 他忍着疼痛, 又对敌人猛烈地开枪射击。正在紧急关头, 机枪突然哑了, 他迅速掏出盒子枪, 瞄准蜂拥而上的敌人, 一枪打倒一个, 一连消灭十几个敌人。最后, 姜墨林停止了射击, 愤怒地凝视着围上来的敌人, 毫无惧色。当敌人逼近时, 姜墨林用最后一颗子弹, 从容不迫地射进了自己的胸膛。就这样, 这位年仅19岁的小英雄姜墨林, 壮烈地牺牲在抗日救国的英雄阵地上。
姜墨林牺牲后, 敌人在他的衣兜里只找到一张纸条:“中国必兴, 日寇必亡!中国共产党万岁!抗日救国胜利万岁!”日本军官看后, 气急败坏地举起姜墨林的遗体, 抛入湍急的二十八道河。
一、品文——习得精要语言
作为叙述性文体,革命故事一般是由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两部分构成。所谓人物语言,即故事中人物的对话、独白。人物语言是性格化的语言,它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所谓叙述人语言,是指作者在故事中描绘人物、叙述事件、描写环境等使用的语言。语言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在教学革命故事时,要强化语言训练,领悟精要语言。
1.选好语言训练点。语言训练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着力,而要选好语言训练的点,选择内涵丰富、表达精当的语段进行细致分析。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中,彭德怀下了三次命令,第三次命令是这样的:“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彭德怀在什么情况下下达这个命令?如果副官长不开枪,彭德怀会真的会向他开枪吗?不会真的开枪,彭德怀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层层递进,联系环境描写,通过人物语言的理解和品味,学生就能充分感受到彭德怀关爱战士胜过自己。
2.用好语言训练法。语言训练的方法很多,我们要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还要提供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以文本语言为范例,引导学生内化迁移,读写结合,学用结合。历史故事课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中学写。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在枪杀大黑骡子之后,彭德怀缓缓摘下军帽,此时的彭德怀内心是痛苦的,他有多少话要对大黑骡子说呀!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挖掘彭德怀的内心世界,设计这样的练习:“彭德怀缓缓地摘下军帽,他 地说: 。”
二、品事——走进峥嵘岁月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革命故事主要是通过描写革命战争期间的峥嵘岁月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弘扬革命精神。这些故事大都非常感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走到故事里,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接受精神的洗涤。
1.了解故事的背景。革命故事大多发生在解放前,学生一般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帮助学生融进故事,走近人物。例如,《金色的鱼钩》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而学生对长征的资料知之不深。为了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可以让学生联系学习过的毛泽东的诗歌《长征》,并补充长征的相关历史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进一步的认识,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
2.把握故事情节。笔者认为,对革命故事与其作微言大义式的细致分析,还不如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这个故事,因为语言的内化、思想的熏陶需要过程,需要载体,生动的情节就是最好的载体。比如,在教学《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聂将军救下小姑娘、送回小姑娘、四十年后小姑娘来看望聂将军。在梳理、分析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聂将军的高大形象自然而然就浮现出来,并慢慢被学生所接受,所理解了。
3.理清故事线索。线索是贯穿课文的主线,是谋篇布局的重要思路。小学高年级的革命故事结构稍稍复杂了一些,都有一条甚至多条线索。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抓住故事的线索,就是把作者的思路、学生的思路整合起来,使阅读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卢沟桥烽火》一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在写法上突出两条主线:一条是日寇蓄意已久、气势汹汹的挑衅;另一条是中国军民的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两条主线并行推进,碰撞成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紧紧扣住这两条主线,抓住关键性的细节描写,通过敌我双方语言、行动和战斗表现对比,突出了战争的正义性。
4.创设故事情境。故事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的形象,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领悟语言的神韵。以语言描绘故事情境,以音乐渲染故事情境,以表演体会故事情境,以想象丰富故事情境……这些方法和手段都可以在革命故事的教学中广泛运用,可以让学生接近和走进文本,促成学生与人物的共鸣。但需要注意的是,情境的创设一是要考虑整体性,要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整体;二是要注意精要性,过多情境反而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的体验;三是要关注生动性,创设的故事情境要与学生的实际相吻合,受到学生的认同和喜爱。
三、品人——感受崇高形象
革命故事所蕴含的意义往往都是通过人物而体现出来的。这就意味着在阅读革命故事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聚焦故事中的人物。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聚焦故事中的人物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例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嘴里”这句中,一个“悄悄的”,饱含了彭总对大黑骡子的爱;而彭德怀的三次命令:“一出口就是命令”、“不耐烦”、“怒吼”,更体现出了他对战士们的爱。文中这一类的词句还有很多,需要去认真挖掘,使之成为感受彭德怀人物形象的有效资源。
其次要引导学生分析事件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这个感人的故事讴歌了聂将军的大爱无私、至仁至义。教学时不但要关注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亲密相处的场景,还要特别注意文中这样一句话:“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同胞,但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这看似简单的一句命令,却很好地诠释聂将军的至仁至义,体现了他美好的品质,并呼应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我们的教学就要在这样的地方下功夫,精心设计问题,让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高大起来。
再次,可以引导学生到课外去阅读拓展,立体感受人物形象。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已经较高了,我们感受人物的形象需要全面、立体。如何让人物形象立起来呢?我想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去阅读主人公的另外一些故事,之后再来归纳总结,在阅读中感受一个个立体的、丰满的人物形象。只有多角度地聚焦人物,感受他们的形象,学生才能加深对革命故事的理解和体验,才能在与文本潜心对话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刘胡兰从小就参加了抗日儿童团,有一次,敌人来了,他们把刘胡兰抓到屠刀前,想让她说出共产党的秘密,可令敌人万万想不到的是刘胡兰宁死不屈,就这样,刘胡兰仅仅15岁就壮烈牺牲了。敬爱的毛主席为她亲自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每天无忧无虑地生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多么自在啊!跟刘胡兰比比,我感到十分惭愧,刘胡兰姐姐只比我大3岁,我现在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从来不为父母分担家务,真是惭愧啊!
国庆长假到了,爱看书的我立刻去借了一本书。看了这本书,我有许多感想。你想知道我看的是什么书吗? 这本书是《革命英雄的故事》。
这本书中,有几个最令我感动的故事。第一个就是面对敌人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刘胡兰:一九四七年一月十二日,刘胡兰根据组织的安排,准备转移到山上,可就在这时,敌人包围了村庄,刘胡兰出不去了,她奶奶想了个办法,让刘胡兰躲到金婶家。可是还是被敌人发现了,刘胡兰被抓了。当死神向她逼近时,她没有害怕,从容不迫地向铡刀走去……刘胡兰真伟大,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年仅十五岁就壮烈牺牲,对死毫不畏惧。我们今天这美好幸福生活,多亏了像刘胡兰这样的英雄,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脯之歌。
在那个年代,虽然胡日先带领其子孙,长年累月勤耕苦作,但由于地主豪绅横征暴敛,欺榨剥削,结果还是债台高筑,家贫如洗。
1925年五华农民运动浪潮席卷全县。上级党组织派遣胡焕寰等到念目石村,开展宣传组织农会。胡日先带领全家首先响应,报名参加了农会。在他家的带动下,念目石、碰塘、琴江下的农民纷纷加入农会,随即成立了琴江乡农民协会,选举胡日先为会长。胡日先当上农会会长后,便带领农民积极实行“二五”减租,取消送租送田信鸡等勒索农民的苛捐杂税。穷人抬起了头,挺起了腰,扬眉吐气,但地主豪绅却恨得破口大骂,誓要把胡日先“农会头”除掉。
1927年5月,地主豪绅勾结国民党宋世科团进剿念目石,他们一到村里,见物就抢,见屋就烧,见人就杀,并派重兵包围胡日先家。由于敌人突然袭击,胡日先躲避不及,不幸被捕,被押进安流东灵寺。敌人对他施用惨绝人寰的酷刑,但他坚贞不屈,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曾被胡日先清理过家产的地主黄柱臣,认为斩除“农会头”机会已到,便得意洋洋地对胡日先说:“你这个共产党农会头,今日你有三头六臂,插翅也难飞,快送你上西天了!”遍体鳞伤的胡日先,忍着巨痛,厉声呵斥:“我胡日先敢食三斤姜,敢顶三下枪,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我死了,有我儿子、孙子,革命自有后来人,你们莫高兴太早,你们的末日快要到了!”辞严气正,弄得地主黄柱臣丧魂落魄,灰溜溜地走开了。几天后,海丰农军总指挥吴振民率领农军打败了国民党宋世科团,攻陷安流,把胡日先从狱中解救了出来。
其妻张五妹目睹自己丈夫身上伤痕累累,青一块紫一块,火从心头起,谆谆告诫儿女:“牢记血海深仇,听党的话,跟共产党走,打倒这批狐群狗党,为你爹报仇。”她带领一家大小节衣缩食,勤俭持家,搞好生产,多打粮食,支援农军。她家是革命据点,体弱多病的张五妹经常起早摸黑接待同志,护理伤病员,累得她腰酸背痛。但她从未有过怨言。一次,红军四十六团100多人路过,她组织全家老幼,热情地为红军战士煮茶做饭,问寒问暖。红军战士都称她为“革命的好妈妈”。
在父母的影响带动下,孩子们也纷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肆无忌惮地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在这血腥的白色恐怖中,胡荣、胡问欧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的教导、父母亲的支持,激励着他们与敌人血战到底。
1928年2月6日,古大存、魏远明率领革命军100余人,攻打横陂魏汉周、魏灼寰的封建堡垒——华阁西门。激战两小时后,因水寨李瑞屏等地反武装增援,敌人向革命军疯狂反扑。这时,战士胡运娘等人被敌包围,在这危急时刻,胡荣不顾个人安危,当机立断,带领几名赤卫队员冲上山头,端起机枪,紧扣扳机,向敌人开枪扫射,掩护胡运娘等同志杀出重围,安全转移。
1928年2月17日,国民党黄旭初师兵分三路进剿安流。他们到安流后,就和当地反动武装互相勾结,成立剿共委员会。提出“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放过一个共产党员”口号,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革命活动一度转入了低潮。
1929年4月,八乡山第一仗后,念目石的革命火种又燃烧起来。胡荣首先在念目石组织起“救党会”,他任组长,胡亚四、胡亚涛为组员。胡问欧将分散隐蔽的共产党员集中起来,恢复了洑溪乡党支部,他任书记,后任中共八区区委委员。在他们兄弟积极串联发动下,洑溪乡苏维埃政府成立,胡荣任主席;洑溪乡妇女会主任由胡问欧的妻子曾友妹担任,儿童团团长由胡日先的孙女胡木英担任。1930年初,区、乡苏维埃政府都设在胡日先家里。为了保卫新生政权,胡荣兄弟率领念目石人民,在村的四面高山上日以继夜筑起了4个大寮(即碉堡),准备与反动武装展开顽强的斗争。他们依靠原始工事,用粉枪、刀、矛等武器,先后打败了敌人多次的进攻。
胡日先13岁的孙女胡木英也不甘落后,率领儿童团员到永和寺、水口宫、转水宫,废掉神坛,捣毁神像。胡日先一家,成为封建地主豪绅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把胡日先一家当作首先要剿杀的对象。自1928年至1930年,胡日先家先后遭受敌人几十次围剿。不但房屋被烧毁,墙脚被挖掉,果木被砍光,连屎缸板、风车、砻、碓、磨等都被抢光,房屋被夷为平地,片瓦无存。敌人烧、杀、抢、掠、悬赏通缉,迫使他家三年断了炊烟。在艰苦的年月里,胡日先携老带幼,上山蹲石洞,挖野菜草根充饥,以蓑衣稻草御寒,后流落到陆丰上砂讨饭,4岁的孙子胡毕香被迫卖掉,13岁孙女胡木英也被地痞抢走。
由于敌人连续不断围剿,1930年7月,胡荣、胡问欧为了寻找组织,途经汕头时,被叛徒出卖而遭敌逮捕。就义时,胡荣兄弟大义凛然,昂首挺胸走向刑场,慷慨激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儿子牺牲了,但60多岁的胡日先夫妇并没为此流下一滴泪,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同年8月,胡日先带领一家老幼回到念目石窑斗里,继续串联发动,恢复组织,准备战斗。不料被地反张阿金发觉,深夜率领地反武装包围窑斗。胡日先夫妇奋起搏斗,寡不敌众,胡日先壮烈牺牲,张五妹身负重伤,后流血过多身亡。
胡日先一家,在革命斗争中,被杀3人,被抢走2人,失散7人,被迫卖2人,全家18口人,仅剩下4人。他们英勇不屈、前赴后继的革命事迹,为五华人所传颂。
图片说明:褚定侯写给大哥褚定浩的家书(共6页,图为第3、4页),写于1941年12月27日。
图片说明:1937年8月11日、22日,蔡炳炎由常州赶赴上海阵地前,写给夫人赵志学的最后两封信(每封各2页,图为第2封的第2页)。(本版家书及相关图片由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提供)
谢晋元: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此,泰山鸿毛之论作为一种生死观,成为千古遗训,有气节的人都会作出自己的选择。70多年前,陆军第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四昼夜,也同样在家书中用泰山鸿毛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在民族危难中,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
这封家书写于1937年10月18日,淞沪会战已进行了两个多月,大场防线刚刚失守,此时距10月27日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只有短短9天。收信人张萍舟,是谢晋元的连襟兄弟。家书共4页,用的是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信笺。
谢晋元在家书中说,当时“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在第一页信纸的左侧,有一行小字,是谢晋元写完此信的补笔,他叮嘱回信邮寄“勿写八字桥或其他地名”。八字桥在虹口,曾经是1932年“一·二八”和1937年“八一三”两次在淞沪的激战之地,双方伤亡极其惨重。谢晋元写这封家书的时候,敌方援军已陆续进入淞沪战场,第88师奉命转攻为守,谢晋元率部撤离了八字桥。
谢晋元是极有操守的军人,从家书中可见一斑。“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10月26日,谢晋元奉命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部队后撤。孤军浴血奋战了四昼夜,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给敌人以重创。四行仓库巍然屹立,孤军抗敌的事迹为人传颂,被称为“八百壮士”(实际人数为400余人)。于31日退入公共租界。
战斗尽管激烈,但谢晋元还惦念着妻儿的安危。“维诚在目前环境下,绝对不能来汉。如蕉岭有危险,汉口则不可以言语计矣。抗战绝非短期可了,汉口商业中心更非可久居之地。……幼民姊弟绝不能片刻无人照料也。”语气紧迫,透露出对家人的担忧。
谢晋元与妻子凌维诚是在一次婚礼上结识的,当时两人分别是伴郎和伴娘。尽管凌母对于在战争年代嫁给军人表示担忧,凌维诚还是不顾反对,1929年在武汉与谢晋元结婚。婚后,两人聚少离多,大多靠通信交流。1936年春节过后,谢晋元预料日军侵华战争必然爆发,亲自将寓居上海的妻儿送回广东原籍。临别时对怀孕的妻子说:“等到抗战胜利那一天,我亲自把你们接回上海。”谁知这一次分别竟成永诀。
部队退入租界后,谢晋元多次拒绝了日军的威胁利诱。1941年4月24日,他被日伪收买的叛兵刺杀,时年36岁。
人物小传
谢晋元,1905年出生于广东蕉岭。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任陆军第88师262旅参谋主任,参加虹口八字桥战斗。10月26日,日军疯狂向驻地防线发动进攻。他率领第一营的400余官兵,坚守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掩护大部队后撤。10月27日,上千日军进犯,他沉着应战,号召壮士“要人在阵地在,誓与日军血战到底!”激战一天,毙敌80余名。率部孤军死守危楼,誓不投降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被赞誉为“八百壮士”。28日凌晨,官兵又在四行仓库屋顶升起中国国旗,表示捍卫祖国尊严,誓与侵略者战斗到底的决心。接着敌军攻势一次比一次猛烈,形势险恶。29日,写下遗书:“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31日,敌又以飞机大炮攻击仓库,他以3挺机枪掩护,率部冲出重围,退入租界。坚守仓库四昼夜,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余名,写下中国抗战史上极为壮烈的一页。
萍舟吾兄:
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谅达。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希释念可也。
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事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维诚在目前环境下,绝对不能来汉。如蕉岭有危险,汉口则不可以言语计矣。抗战绝非短期可了,汉口商业中心,更非可久居之地。倘维诚属个人行动,自较便当,以今日而论,幼民姊弟绝不能片刻无人照料也。望速将弟意转知维诚,不论如何,绝不能轻易离开家中,切盼。
黄渡情形如何,此间何无所知,当加注意。款项只要可以寄去,必尽各种方法,遵命汇去,勿念。
岳母抵汉后,想因店铺放弃,而内心不安。吾兄经济情形若何?倘有困难,希函知以便设法接济也。弟衣物此间购买方便,望勿麻烦可也。敬祝
冬祺!
岳母大人以次敬叩安好!
中民弟 十月十八日
褚定侯:古来征战几人回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同一天,日陆军第23军开始进攻香港。为使攻占香港顺利进行,日军大本营命令驻中国湖南地区的第11军向湘南进攻,以牵制中国军队的南援行动。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接受命令后,于12月13日发布了第三次进攻长沙的命令。12月23日,日军在新墙河上游油港以北地区发起进攻,并扬言要在长沙度过1942年元旦,第三次长沙会战打响了。
中国方面迎战的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他当时指挥的军队共13个军约17万人。守军上下同仇敌忾,战斗异常惨烈。陆军第41师121团2营6连排长褚定侯,率部奉命坚守浏阳河北岸,阻敌南犯。在坚守阵地的间隙,他提笔给远在云南昆明的大哥褚定浩写下了这封信,书法潇洒飘逸,通篇贯穿着大敌当前、视死如归的紧张气氛与战斗豪情:“弟告部士兵‘不要他渡河!’一句话,敌此次不来则已,一来则拼一拼。”
这封家书写于1941年12月27日,当时日军已经渡过汨罗江,正在向南逼进。发出这封家书后不久,日军就进至浏阳河一线,褚定侯率部与日寇昼夜血战,在前有顽敌、后无援兵的困难情况下,直至全排官兵壮烈殉国,实现了“与阵地共存亡”的遗愿。
这封在战争中保留下来的珍贵遗书,后来从收件人褚定浩处,辗转到了弟弟褚召南手中。2005年,在看到了“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的征集后,褚召南主动捐赠这封信的原件,给国家博物馆收藏。他对项目组委会说:“放在国博比放在家里更有用,更能发挥社会效益。”老人还回忆,二哥褚定侯去军校报到以前,曾去天台县老家看望祖母,在短暂的宁静日子里,他和邻村的一位姑娘互生情愫。但是,在山河破碎的日子里,有志男儿又怎会耽于儿女私情?褚定侯对姑娘说,等抗日战争胜利了,一定回来娶她,然后就义无返顾地走了。
毕业后,褚定侯先是被分配到了军令部,但他向上级提出:自己读军校就是为了参加抗日的,要求编入一线部队。于是,他被编入了陆军第41师121团任排长,到职不久即投入了第二次长沙会战。这次战斗以后,他写信回家说:日本鬼子非常狡猾,他们化装成农民前来侦察,但均被识破、消灭。会战中,中方士兵表现得十分英勇,他们在自己身上绑上手榴弹,然后舍身炸毁敌人的坦克。
仅仅两个月之后,褚定侯就率部参加了第三次中日长沙会战。他写下的最后一封遗书,是死守长沙的战士们在同一时期写下的1500封家书中普普通通的一封。《大公报》的战地记者这样写道:“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一日在长沙真是一个顶大的纪念日,从这一天起,长沙城外的炮火连天,昼夜不停的一连四天,有人说从未有任何一年的爆竹能和那几天相比。敌人第一、三、六、四等师团番号的士兵的鲜血染红了大稻区的沃土。先攻东南城角,攻不动,再攻南门,又攻不动,最后攻北门,仍是屹然不动。敌人作梦也不曾想到它面对着的是它所自称为消灭净尽的战士。而这些人的代表者,在元旦那天便写了1500封家书寄交给家人道:‘这一次不成功一定成仁’,哀兵必胜,何况敌人只携带了两星期的粮秣,从一日起就开始饿饭;而它们的上官却依然喝有名牌子的法国酒呢。我们的士兵在修械所高地创造出争夺至十一次的拉锯战,于是敌人溃退了。” 从中国守军元旦那天写就的1500封家书,可见将士们戮力同心、视死如归的气概。
到1942年1月中旬,第三次长沙会战以中方的胜利而告终。日军伤亡5.6万余人,俘虏139人,中国军队伤亡2.8万余人。这是自珍珠港事件以后,二战同盟国与日军交战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称:“十二月七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伦敦每日电讯报》称:“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唯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
人物小传
褚定侯,1919年生于浙江省莫干山。1936年,在杭州一中读书。“七七”事变后,回到了莫干山。不久,杭嘉湖地区沦陷,褚定侯终日在家,报国无门,感到十分苦恼。1938年秋,得知天目山办起了战时浙西临时中学,立刻前往学习。那年冬天,周恩来和当时的浙江省主席黄绍雄一起来到学校视察,宣传抗日,给了褚定侯很大鼓舞,于是,他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二分校17期学习。毕业后先被分配入军令部,之后褚定侯主动要求编入一线部队,于是被编入陆军第41师121团2营6连,担任排长。1941年,率部参加了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死守浏阳河北岸阵地,与全排官兵共同壮烈殉国。浩兄:
如握!
前日寄二书,不知收到否?弟已呈报告与团部,团长未能批准,云此非常紧急之时,不准弟请长假。弟部队已于昨日早晨出发进占阵地,而于昨日下午,师长亲自到弟阵地中侦察地形,改命弟单独守浏阳河北岸之村落据点,命弟一排死守此处,命弟与阵地共存亡。又云若在此能坚守七天,则可有办法。因此弟于昨日(廿五)晚率部到守地,连夜赶筑工事及障碍物,阵地之后五十公尺处即为大河,河扩水深,无舟无桥,此真为韩信之背水阵矣。本日情报:敌人已达汨罗江,计程三四日后能到此,然前线队伍,能毕力能抵,则能否到此,是为问题。加之本日湘北本年冬首次飞雪,则敌人之攻势,该稍挫缓矣。然吾军各师官兵均抱视死如归之决心,决不让敌渡浏阳河南岸来。弟告部士兵“不要他渡河!”一句话,敌此次不来则已,一来则拼一拼。弟若无恙则兄可勿念,若有不幸则请兄勿悲。古云:“古来征战几人回”,并请告双亲勿悲,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然弟一切自知自爱,务祈兄勿念。
兄上次寄来洋二百元悉数收到,祈勿念。
家中近来有信到兄处否?弟已久无告双亲矣,请能代书告之,云弟安全也。时在阵地,一切不便,故不多作书。待此次作战后,则弟当入滇谒兄安好也。兄若赐言,仍可寄浏阳军邮第一五O号四一师一二一团二营六连弟收可也。时因北风雨雪交加,关山阻绝,希冀自爱,余不一一。
即请
冬好
侯弟拜上
十二.二七
蔡炳炎: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
这两封诞生于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硝烟炮火中的亲情家书,是著名抗日将领、中国军队陆军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蔡炳炎由常州赶赴上海阵地前写给夫人赵志学的亲笔信。第二封信搁笔100个小时之后,蔡炳炎即在与日军的拼杀中英勇殉国。
第一封信的落款时间是1937年8月11日,说到“沪战闻我军连日胜利,敌方大有恼羞成怒之势”。当时距离卢沟桥事变已过了一个月,日军侵占平津后,准备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8月9日,日军蓄意制造事端,派遣驻上海陆战队第一中队长大山勇夫和一等水兵斋滕要藏乘军车闯入虹桥中国军用飞机场,遭到中国守卫士兵的阻拦后,他们竟开枪打死一名机场卫兵。中国军队进行自卫反击,当场将日军官兵二人击毙。该事件被称为“虹桥机场事件”,日方以此为借口,命令大批日舰陆续登陆。蔡炳炎在信中介绍了当时报上记录的情况,如“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果尔,则二次大战即将爆发”,指的就是两天后即将爆发的第二次淞沪会战,第一次淞沪抗战是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
8月13日,“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这是全民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与日军在上海及沪郊进行的大规模会战。蔡炳炎第二封家书的写作时间8月22日上午8时半,正是开赴战场之前。蔡炳炎深知此去意味着什么,因此在这连续两封信中反复强调,对身后事已经做了详细的安排,包括日常用度的管理,女儿的婚姻,以及幼子的抚育。他提及自己的勤务兵周难乘乱潜逃,评价说“此人瘦弱无忠骨,所以不可靠”。紧接着,他写道:“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大敌当前之际,作为丈夫、军人,蔡炳炎选择了为国尽忠,随时准备好用生命来维护中国军人的尊严。
搁笔后没多久,蔡炳炎就接到上前线的指示,当晚随67师,率领全旅官兵进入沪郊罗店镇。日军数次进犯,都被全旅官兵打退。24日,日军大批援军赶到。25日破晓,日军11师团多田骏部队约3000人由宝山小川沙口岸登陆,奔袭罗店地区并占领了陆家宅、沈宅一线阵地。蔡炳炎率5000健儿与敌人鏖战一昼夜,死伤惨重,罗店血流成河,被当时的媒体称为“血肉磨房”。26日,敌方二次援军也在源源开到,用优势的飞机、坦克、大炮阻隔201旅的后勤供应和增援部队。当天,相继传来本旅主力402团团长李维藩和一些营连长阵亡的消息,蔡炳炎调整部署后下令道:“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时近中午,蔡炳炎亲率唯一的特务排和402团第3营冲向敌阵,杀敌多人。约中午12时许,在距离日军阵地不到一公里处,蔡炳炎不幸被敌弹横穿胸部,以身殉国。
蔡炳炎牺牲时,他在信中格外惦念的幼子“老八”蔡浙生还不到一岁,没有留下什么记忆。但父亲的精神却影响了蔡浙生一生,他一直记得父亲信中的那句话——“殊不知困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后来,蔡炳炎的夫人赵志学将这两封家书用绫布装裱后,一直带在身边,辗转半个世纪后仍保存完好。1987年6月,赵志学将这两封遗书连同蔡炳炎写遗书用的钢笔一起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人物小传
蔡炳炎,1902年生于安徽合肥。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结业后编入黄埔教导二团任排长。在东征北伐诸战役中屡建战功。1936年初,任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5月晋升为陆军少将。8月率201旅向上海进发,参加淞沪会战。8月26日,亲自率部向日军主力盘踞的陆家宅冲击,不幸在距敌人阵地数百码之处中弹,英勇殉国。志学内子妆鉴:
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谅亦同此景象耳。沪战闻我军连日胜利,敌方大有恼羞成怒之势。昨日报载,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果尔,则二次大战即将爆发。同时又据报载,上海汇山码头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虽多众无以为。我等刻仍在此间休息,如沪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前函家用帐目由你管理,望即实行,无得疏忽,此为最要紧之事。保、亚、浙等儿辈均好吗?甚念。特此,敬颂时祺
洁宜于常州洪庙
八月十一日上午七时
志学内子糠鉴:
连日致书谅已躬览,先后汇带之款前函所述办法,务希切实作到,是为至盼。我等于本日仍在此间休息,因沪上连日胜利且战区狭,不能使用巨大兵力,故也困难。周难于此次过汉,乘机潜逃,此人瘦弱无忠骨,所以不可靠。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如到皖不得令其居住。慕兰之事时在念中,望设法促成,以免我一件顾虑。老八资质甚佳,我颇爱之,希注意保育为要。专此,敬颂 时祺
洁宜手启
八月二十二日于常州城北之洪庙
上午八时半发
【革命英雄故事】推荐阅读:
弘扬革命英雄精神11-01
革命先烈英雄事迹学习10-06
革命英雄事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09-06
抗击疫情英雄人物故事_抗击疫情英雄真实故事202007-11
红色革命小故事05-25
6.1红色革命故事05-31
革命先烈历史小故事07-20
红色革命经典小故事10-05
平民英雄故事范文06-08
抗日 英雄人物 故事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