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小故事(精选5篇)
1935年2月,红军女战士李坚真来到干部休养连任指导员后,样样事情都带头干。
在抢占沪定桥时,部队急行军,李坚真抬伤员、挑药箱,照料全连干部的衣食住行,非常劳累。
可恰在这时,饲养员被敌机炸伤了胸部和双腿,伤势严重,李坚真不顾疲劳硬是背着他行军,她被一批又一批的战士超了过去。伤员一次次用微弱的声音恳求她放下,但她不肯丢下任何一位战友。
由于失血过多,伤员昏了过去,李坚真就弯着腰,尽力将他背稳,艰难地往前走,直到他停止了呼吸,才将他安放在路旁的一座小庙里。
在翻越夹金山时,由于空气稀薄,有的马夫、运输员晕倒了,李坚真和战友们就跪着爬行,把伤病员以及担架、药箱全部拉过了山去。
多年之后,这里又率先封山禁牧,成为中国退耕还林的第一县。如今,这里正在“绿色革命”的快车道上加速前行。
陕北吴起镇(现为吴起县政府所在地),以中央红军胜利会师、结束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闻名。这里曾经山绿水清,风光秀美,但由于长期战争和无情的自然灾害,导致水土流失,自然环境破坏堪忧。
1997年,吴起在“再造一个山川秀美西北地区”的政策鼓励下,于1998年率先抓住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确立了以“封山禁牧、植树种草、舍饲养畜、林牧主导、强农富县”为基本内涵,以建设“集约高效型农业、保护效益型林业、商品致富型畜牧业”为结构特征的生态型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
如今的吴起,山青水秀风光好,生态环境惹人醉,俨然变成了“陕北的小江南”。
退耕还林第一县
吴起县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也是封山禁牧的试点县。
在距吴起县城几公里的一个山坳里,建有一处“退耕还林展览馆”,据说这在国内绝无仅有,人们在这里能够了解并补上退耕还林这一课。
退耕还林是指从保护和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出发,将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的25度以上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退耕地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
而国家对实施了退耕还林的农户,给予资金和粮食上的补贴,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生活费)方面的补助。
据退耕还林政策显示,在黄河流域以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原粮100公斤、现金20元;还生态林的至少补助八年,还经济林的补助五年,还草的补助两年,每亩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补助种苗造林费50元。
日前记者曾咨询在陕北带领当地村民退耕还林十余年的北京知青王子敏,他认为,国家近来或许会对当初的前八年、后八年的临时性退耕还林政策做出调整,可能会出台长期性的打算。“退耕还林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必须坚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农民的现实问题是吃饭,没了饭吃,就会砍树复耕,国家这么多年苦心经营起来的退耕还林不就打了水漂吗?”王子敏说。
在退耕还林展览馆中记者了解到,近二十年来,吴起县的退耕还林已逐渐改变了农民的传统耕种习惯,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退耕还林业已成为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上世纪长期盲目地开荒种地,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频频发生,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与因贫困带来的无序拓荒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越牧越荒、越荒越牧”的恶性循环。
记者从一幅EOS卫星遥感地图上鸟瞰,与周边甘肃、宁夏褐黄色的大面积区域相比,吴起县境内的一抹绿色显得格外醒目。在退耕还林展览馆内,有这样一句令人震撼的文字:大地无言,青山作证。
1998年,吴起县率先把握住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果断作出实施封山禁牧、大力发展舍饲养羊的决策。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吴起全县一次性就淘汰了当地土种山羊近24万只,在全国首开封山禁牧先河。1999年,吴起县乘胜而为,一次性退耕25度以上坡地150余万亩,就此在西北黄土高原上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绿色革命,且为日后出台的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方针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从红色走向绿色
吴起镇是一座胜利之城。八十年前,驰名中外的中央红军冲破重重封锁,在这里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结束了纵横11个省、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此,红色吴起不仅成为中央红军的落脚点,也成为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的出发点。吴起这个地名,被永久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
自本世纪初开始,吴起县由于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封得早,退得快,面积大,使得当地民众得到的实惠更多,时至今日,成为了全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
铁边城镇铁边城村的几位村民告诉记者,退耕还林前,方圆数十里的沟沟峁峁见不到几棵树,就连稀稀拉拉的树皮和杂草,也被羊儿啃光了。“一道道山川一层层黄,没了绿色,积攒不住雨,大风一刮,满眼眼沙;有雨洪水猛如兽,无雨干旱渴死牛。”
村民们回忆说,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之初,村民们的抵触情绪还是很大的。由于地处山区,山多地少,种粮欠收,散养山羊以补家用成为一种习惯。问题出在当时村民们养的都是本地土山羊,不适合圈养,吃草多却不长膘,从而导致一边禁牧一边偷牧的事情屡屡发生。
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吴起县政府要求所有干部下乡,与农民结为“羊亲家”,出钱帮扶购买适合圈养的良种羊交给农民饲养。相关部门一手抓放牧管理,一手组织农民在特定的区域种植苜蓿解决圈养的饲料问题。同时,县政府还承诺,如果村民舍养赔了钱,风险由干部承担;有了收益,干部拿小头,村民拿大头。
如此细致的帮扶工作,很快使吴起县的退耕还林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得到县域内村民的积极配合和好評。
进入本世纪初的短短几年里,吴起县迅速摆脱了贫困,率先摘掉了“国定贫困县”的旧帽子。2005年,吴起县围绕“加快城乡统筹、实现富民强县”的远大目标,大力推进“生态立县、能化强县、产业富民、城镇带动、项目支撑”的发展战略,各项工作走在了省市乃至全国的前列。
“百强县”的脱贫战役
2013年,吴起县一举跻身全国“百强县”的行列。
一个曾经极度贫困的偏僻小县,是如何“蜕变”成为全国“百强县”的呢?其华丽转身地秘密又在哪里呢?
记者曾多次到过吴起,此次几天的采访,感受最为深刻。吴起变了,真的变了。生态变了,茂密的绿色植被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环境变了,城市街道干净整洁,商铺林立;人们的精神面貌变了,傍晚的长征广场秧歌舞动,锣鼓声声……
在2016年吴起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吴起县向当地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该县以精准扶贫为统领,及时出台了《脱贫致富行动方案》和《精准扶贫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目前全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已达3950元。整个县域综合实力连续十届蝉联“陕西十强县”、三届跻身“全国百强县”,先后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等殊荣。
吴起县在完成第二轮退耕21.3万亩的基础上,林草覆盖率已由“十一五”末的62.9%提高到了72.9%,先后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省级生态县”等称号,生态环境得以上台阶地改善。
过去五年,吴起县投入18.8亿元,通过移民搬迁、整村推进、发展产业、生态劳务、社会保障、政府兜底等方式,累计使8500户26774人摆脱贫困,在全县率先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并建成了铁边城等六个现代农业园区,为吴起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吴起县还累计投资27.3亿元,率先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和免费职业教育,并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全省双高双普县”的称号。吴起县还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医疗、养老、低保社会保障一体化,户籍人口享受到了标准较高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走在了省市前列。
吴起,一个不足15万人口的县域,如今像一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广袤的黄土高原,坚定不移地在“绿色革命”的快车道上加速前行。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这是抗日名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一首气贯长虹的就义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他的故事。
吉鸿昌18岁加入冯玉祥的队伍,开始戎马生涯,他有胆有谋,作战勇敢,他所率领的部队被称为国民革命军的“铁军”。吉鸿昌不愿替蒋介石打内战,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共产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
吉鸿昌从天津被押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抢,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浑身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红色革命故事演讲稿二
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当您走进位于河北隆化县城的一座烈士陵园,一个场景立刻会展现眼前―――身着军装的他,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药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英勇无畏,气壮山河……他就是年仅19岁的,全国著名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
今天,就让我们在烈士的铜像下,回到1948年5月25日的战场…
那天下午,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正对隆化中学发起第二次总攻。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来,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但爆破手们都无功而返。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再次挺身请战。“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不容副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现在隆化还没有解放,怎么能算完成任务呢?”副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董存瑞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董存瑞紧攥拳头说:“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耳边掠过。但董存瑞沉着机智,仍在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似的向前跃进几米。突然,敌人的机枪又集中朝他打过来,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但他仍抱着炸药包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么办? 董存瑞急得直攥拳头。
这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大批的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桥型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被推开了,子弹像急雨一般向冲锋部队射去。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不行,必须马上把暗堡炸掉,否则有更多的战友要倒下,也会影响整个战役。想到这里,董存瑞毅然决然地将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巍然挺立,纹丝不动,像是一尊雕塑。就听董存瑞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刹那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此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歌声回荡在陵园的上空,也缭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谢谢大家!
红色革命故事演讲稿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下面我为大家演讲的名字叫《鸡毛信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有个放羊的孩子叫海娃,他是村里儿童团的团长。有一天,给八路军当交通员的爸爸,拿出一封信,要海娃马上给八路军送去。这封信上粘着三根鸡毛,海娃一看,就明白了,这是最最紧急的信呀!
海娃揣好信,赶着羊下山了。还没走到山口,就远远地看见来了一队日本兵。”怎么办?信藏在哪儿呢?”他一眼看到了老绵羊的大尾巴,灵机一动,把信拴在羊尾巴下边,大尾巴一盖,什么也看不出来了。海娃刚站起来,鬼子就来到了身边。
“小孩,你的干什么的?实话说,不然杀了你!”
“我是放羊的嘛,呜呜呜,我是放羊的嘛。”海娃故意装作害怕的样子哭起来。
鬼子看了看这群羊,来了坏主意。他把羊都扣了下来,海娃呢,被逼着给他们赶羊。
天黑了,敌人来到一个小山村。村里找不到一个人,也找不到一颗粮食。鬼子们都饿疯了,就叫黑狗子们去杀羊。一个歪嘴黑狗看中了那头老绵羊,上来就抢。海娃眼看自己心爱的羊被拖走杀掉,恨死了敌人。可他更担心鸡毛信,它就绑在老绵羊的尾巴底下啊!
老绵羊好像看出了海娃的心思,四条腿往地上一撑,歪嘴黑狗怎么也拉不动,累得出了一身臭汗,只好去抓别的羊。海娃总算放了心,又在盘算着怎样逃走。
天刚蒙蒙亮,鬼子就挥着大洋刀,带着队出发了。还没走过几个山头,只听”轰”的一声,走在前面的几个黑狗子倒在地上。原来他们踩上了民兵埋的地雷。海娃真想笑,可没敢笑出来。
“小孩,你的前面的开路!”鬼子是要海娃赶着羊,在前面踩地雷。这里的路海娃太熟悉了,他把敌人引上了一条小山路,自己越走越快。敌人都气喘嘘嘘的,越落越远。
“小孩,你慢慢地开路!”海娃干脆飞跑起来。
叭!叭!鬼子开枪了。海娃一头倒在草丛里。他知道,这里离八路军住的地方不远了,就大声喊起来:”鬼子来啦!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打呀!”
果然,八路军叔叔开火了。海娃一高兴,爬起来就想跑,刚跑几步,就昏倒了。一个八路军叔叔忙跑过来:”唉呀,这不是海娃吗?”
海娃睁开眼,吃力地说:”叔叔,羊……老绵羊……鸡毛信……尾巴……”话没说完,又昏过去了。
等他醒来时,他已经睡在热炕上了。八路军叔叔告诉他,靠着那封鸡毛信送来的重要情报,八路军打了个大胜仗,消灭了好多鬼子和伪军。八路军叔叔又送给海娃刚缴获的两个牛肉罐头。海娃的心里呀,别提有多高兴了。
谢谢大家!
红色革命故事演讲稿四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喜爱上了阅读红色故事和革命诗歌,从这里我了解了近代中国历经磨难的风雨沧桑,感受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曲折历程,也明白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争的热血豪情。
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夏明翰,每个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长征、抗战、解放、改革,每段历史都给我们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从红色经典中我读懂了万里长征的艰苦卓绝,读懂了林海雪原的孤胆雄心,感悟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激情豪迈,也感悟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大气磅礴。长征路上的严峻险阻,八年抗战的艰难困苦,白色恐怖下的千回百转,南征北战的荡气回肠,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一首首雄壮的诗篇,是镌刻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朽丰碑,是见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历史画卷。
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感慨万千,展望祖国的明天,我们信心满怀。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要感谢历史的选择……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依,有了值得托付的导航人——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解放后的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共产党又带领我们走进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几代中华儿女聚集在鲜红的旗帜下,挥舞着银镰披荆斩棘,奋发进取,为铺就强国之路,用实践的巨笔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九十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亚洲睡狮已经雄起,东方巨龙正在腾飞,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还是少先队员的我们是党的接班人,稚嫩的双手要勇敢地承担起历史重托,我们是跨越世纪的新一代,是21世纪的真正主人。革命的精神不能抛弃,它依然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制胜法宝,我们要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祖国、时代的命运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良好品德,发扬创新精神,掌握实践能力,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共同谱写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崭新篇章!
命故事”活动
一、活动时间:2018年5月8日
二、活动地点:五年级乙班教室
三、活动目的:为了弘扬革命精神,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五年级乙班学生中努力营造浓厚的“读好书, 读红色经典” 的氛围, 本班开展了以 “红色经典”为内容的讲故事比赛活动。
四、活动安排方案
为了使活动开展有条有理, 制定了本次活动的实施方案, 在实施 方案批定了活动主题, 活动时间, 同时对活动形式做了安排。
五、共同努力,促进活动顺利进行,教室向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历史历程。
由班主任赵小兵指导。两位教师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帮学生选材, 对学生进行辅导训练,积参加本次比赛。
六、学生讲故事
我班开展了本次活动内容设计丰富,主题鲜明。
由于学生平时训练积极, 准备充分, 在比赛中各组选手大放异彩, 为下一步参加校级比赛作好了准备。
四、收获与体会
1、这次活动有力的推动了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激发了学 生的读书热情,形成了良好的“读好书,读红色经典”的氛围。
《开国大典》一文记述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风采。
在文章最后一句“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让我感受至深,在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全中国摆脱了黑暗,获得了光明。
1949年10月1日,祖**亲的生日,作为她的孩子,我们怎能不为之欢呼,为之歌唱,因为从这一天起,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真正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这一天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所里我们应加倍珍惜,刻苦学习,同时也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众多革命先烈打下来的江山,以后我们要接这个接力棒了,一定到肩负起这个重任,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过十岁生日时,姐姐送给我一本书,书名是《革命英雄的故事》。读后,我被书中一个个英雄形象折服了,我的眼睛湿润了,其中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女英雄刘胡兰的故事。
刘胡兰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年幼的她早早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一次,刘胡兰根据组织安排,要转移上山,可是敌人封锁了所有入口,刘胡兰无法离开村子。一个叛变的民兵从人群中发现了刘胡兰,把她拉出人群,带到了敌人的面前。敌人从叛徒的口中得知刘胡兰是被捕人员中唯一的共产党员和区干部,又是年龄最小的一个,便妄想从她口中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可刘胡兰宁死不屈,敌人万万没有想到共产党的一个小姑娘竟会如此坚强。敌人的利诱和威胁都失败,便希望通过血腥的屠杀来逼迫刘胡兰投降。
在刑场上同志们一个个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只剩下刘胡兰一个人,这时的刘胡兰眼睛里冒着怒火,毫不畏惧,她斩钉截铁地说:“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愤怒的群众再次向刑场涌来,敌人的机关枪向几百名手无寸铁的乡亲们瞄准,这时刘胡兰大义凛然地大声喝斥敌人:“住手!要死,让我一个人死,不许伤害群众。”就这样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昂首挺胸迈着矫健的步伐,从容地向烈士染红的铡刀走去……。她用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换来了老乡们的安全,她却永远沉睡在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上,鲜血染红了蓝天。
刘胡兰,你不会孤单寂寞,中国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都在传颂你的事迹,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毛泽东为你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邓小平爷爷也为你亲笔题词:“刘胡兰的高贵品质,她的精神面貌,永远是中国青年和少年学习的榜样。”
【红色革命小故事】推荐阅读:
红色革命经典小故事10-05
6.1红色革命故事05-31
红色革命故事演讲稿09-13
党员讲述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征文07-07
红色革命景点06-02
红色革命精神是什么06-02
红色革命教育活动方案06-08
江西红色革命后感11-16
红色革命一日游方案10-12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对策探讨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