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新时代

2022-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诗歌朗诵新时代

“重构”我们时代的“诗歌伦理”

从2000年至今,中国新诗已走过的这20年历史,自是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可以在未来某一刻适时而发,为新诗创作和研究提供某些资源。在此前提下,“‘重构’我们时代的诗歌伦理”可作为一次总结后的问题再思。

时间回溯至2005年,在批评界还为已莅临5年之久的21世纪文学努力寻求命名契机,并已初步诞生“打工文学”“底层写作”“草根性”以及“世纪初文学”名称的时候,“伦理”一词也以不同的面相进入当代诗歌批评之中:2005年,由张清华撰写的《“底层生存写作”与我们时代的诗歌伦理》就将“底层生存写作”这一“我们时代的诗歌”和“伦理”结合在一起,进而诞生了“诗歌伦理”的概念。同是2005年,《新诗评论》第2辑刊载了钱文亮的《伦理与诗歌伦理》一文。此文主要针对“当前一些来自诗歌之外的道德化伦理化的公共性概念”,指出诗歌界应保持“足够的质疑和批评”,并认为“有必要提出‘诗歌伦理’来申明诗歌艺术的合法性与正当性”。由于钱文从坚守诗歌艺术本位的立场出发,与从“打工”“底层”的角度介入诗歌,为后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写作世界的思路形成了某种对立,所以,在之后围绕“诗歌伦理”以及“诗歌道德伦理”的争鸣中,其一直被引用且多受质疑,而对“诗歌伦理”的讨论也随即成为数年间诗歌界反复言说的热点话题之一。

如果仅从围绕“诗歌伦理”的角度考察相关的论述,那么,在2006年至2007年间,较大规模的集中探讨大致有三次。第一次是《南方文坛》2006年第5期推出的吴思敬的《面向底层:世纪初诗歌的一种走向》、王永的《“诗歌伦理”:语言与生存之间的张力》、罗梅花的《“关注底层”与“拯救底层”——关于“诗歌伦理”的思辨》、冯雷的《从诗歌的本体追求看“底层经验”写作》。第二次是《南都学坛》2007年第1期推出的“诗歌与道德伦理研究(笔谈)”,包括吴思敬、张立群的《诗歌的“想像”与“真实”——从现象出发论“诗歌伦理”的问题》、张桃洲的《诗歌与伦理:批判性观察》、刘金冬的《诗歌的伦理責任与时代承担问题》、张大为的《诗歌道德承担的四个层次》。第三次是2007年《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3辑刊发的霍俊明的《诗歌伦理与深入当代》、龙扬志的《什么是诗歌伦理》,以及冯雷的《近年来“诗歌与底层经验”研究综述》。除上述提到的文章之外,对“诗歌伦理”的探讨还包括部分散落在文学期刊上的相关文章。鉴于“诗歌伦理”最初是从“底层写作”“打工文学”等现象中生成,进而成为“世纪初十年诗歌”批评的重要关键词,是以从更为广阔的视野着眼,“诗歌伦理”话题的争鸣还涉及2005年至2010年间(具体持续时间应当比此更长)发表在《文艺争鸣》《南方文坛》《星星诗刊》《上海文学》《山花》《天涯》《文艺报》等刊物上,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以“底层写作”“中产阶级趣味”为主题的文章和对话,以及2005年召开的“世纪初中国新诗走向研讨会”,等等。【关于这几年间相关文章的概况,见冯雷:《近年来“诗歌与底层经验”研究综述》,《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7年第3辑。】而作为“潜在的历史”,对“诗歌伦理”的论辩还包括2009年4月“诗歌与社会学术讨论会”期间,钱文亮在发言过程中对众多引述其文章但并未完全理解其本意的文章的“回应”和“再解读”,以及霍俊明2010年的文章《重返“政治”和社会学批评——对21世纪以来一种流行的诗歌批评倾向的批评》和张清华的回应文章《什么“政治”,又何为社会学批评?——回应一篇批判文章兼谈几个问题》,【两篇文章分别发表于《南方文坛》2010年第5期和第6期。】只不过后两者更多涉及的是诗歌批评的方式方法和命名问题,已与诗歌写作本身拉开了一定的距离。

从2010年以后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状况可知,“诗歌伦理”的话题虽有所减少,但理论界对文学伦理的关注度并未降低。2014年《文学评论》第2期发表了“文学与伦理”的笔谈,共刊出聂珍钊的《谈文学的伦理价值和教诲功能》、高楠的《文学的道德批评》、陆建德的《文学中的伦理:可贵的细节》三篇文章,分别从文学历史发展、文学批评和文学实践的角度谈及文学和伦理的关系。从纷繁芜杂的文学现象到具体命名的生成与演绎,再到理论的提升与再度向文学扩容,包括“诗歌伦理”在内的“文学伦理”无论从普遍还是具体层面,均已具备了可以深入展开的可能与条件。至于在此基础上如何言说,则不仅是一个视野的问题,还是一个如何讲述的问题。

尽管对于“诗歌伦理”一词的理解见仁见智,但作为亲历者,我还是可以明显感受到诗歌批评界在当时对其质疑者居多,而作为当代诗歌的实践者,诗人们更多是将其视为把诗歌之外的东西强行植入诗歌,为诗歌写作增加负累而不以为然。【如笔者在2008年4月接受《汉诗》(季刊)杂志邀请写一篇对于“诗歌伦理”质疑的文章时,邀稿者(是一位著名诗人)的态度就大致如此。后来,我选择了分析概念生成的方式写了题为《身份与权利、表意的策略及其时空生存状态——重估世纪初诗歌的“底层写作”等相关命名》的短文,发表于《汉诗》2008年第2季。】结合这样的现实,“诗歌伦理”在当时产生争议并最终偃旗息鼓似乎已成定局。然而,从学术研究和当代诗歌的发展现状考察“诗歌伦理”,问题似乎又没那么简单。

历史发展原本曲折无限,许多命名的出场虽看似偶然,但其背后往往隐含着必然的因素。当十年之后,我们以客观的态度从远处回望,不难看到“诗歌伦理”从现象到命名及争议的症结所在。为了能够将问题说得更为透彻,我认为有必要先交代如下两个前提。其一是文学批评(包括诗歌批评)的使命和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诗歌伦理”是将社会学概念引入文学批评,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及其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并不应受到过多的指责。与文学研究不同的是,文学批评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及时追踪文学热点现象,为其命名,甚至是“制造话题”,进而引领一时之风潮。文学批评的边界可能更加模糊、更少历史的沉积,文学批评极有可能在未来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学术的推敲,但这样的后果并不应当由批评本身来承担。今日之批评为来日之研究奉献了丰富的文献史料,而其价值更多地应当交由文学史家和文艺理论家去发掘、整理,在此过程中,批评家所需的只是同时具备独到的眼光、发现的能力,以及可以自圆其说的阐释就足够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的是,当代文学批评甚至是当代文学研究出于对新意的追求,正日趋呈现出“跨界批评”的倾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不断通过借用文化研究等新的理论话语,或是通过引入其他学科理论保持自身的前沿性和新鲜感早已屡见不鲜,而日趋年轻化、不断扩大的批评与研究队伍更使传统文学批评和研究范式遭遇强烈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我们当然期待那种纯粹意义上的、融入生命体验的和有见地的文学批评的出现,但这一期待并不意味着漠视、排斥,甚至取消其他样式批评的实践及其相应的合理性。

其二,“诗歌伦理”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传统,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处于变动的状态。也许,对于部分当代诗人来说,“诗歌伦理”的提法有些不伦不类,甚至是空穴来风,但如果我们放眼历史,“诗歌伦理”的提法一直有着深远的文化传统。孔子的一部《诗经》,不仅确立了古代诗歌“思无邪”,可以“兴观群怨”,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温柔敦厚”“美刺”等诗教传统,而且还确立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写作伦理和批评伦理。现代诗歌即新诗作为中国诗歌的晚近阶段,虽以“反传统”的姿态和现代化的追求拓展了自己的历史,但显然其自生成之日起就笼罩在传统浓重的阴影之下。胡适、陈独秀、鲁迅等新文学的开路先锋,虽都在不同场合和文章中多次否定过诗教传统,但其或是出于矫枉过正的立场,或是部分否定传统的腐朽落后之一面,都使新文学自生成之日起就与传统保持着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具体至新诗,胡适的白话诗尝试虽使现代诗创作自生成之日起就面临着世俗化的趋势,但其使引车卖浆之徒皆可读诗、写诗的策略,却因为符合“平民的文学”和“人的文学”的标准,而适应时代对诗歌的要求,暗合“群”的逻辑。20世纪20年代后期兴起的左翼诗歌,虽在相当长时间里因“大众化”以及“工具化”“概念化”而被认为艺术性不高,但必须看到的是,在“大众化”的背后有着强烈的思想启蒙和革命文化教育的诉求,因而具有时代、社会和政治、文化的合理性。诸如此类的例证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再一一罗列。

结合以上两点看21世纪最初10年的“诗歌伦理”命名及其争鸣,作为研究者,我们首先应当在学理上承认其合理的一面。在“打工者”所占比重越来越多,诗歌写作在客观上日益关注社会底层,甚至是许多“打工者”开始动笔参与写作的现实背景下,将包括“写底层”和“底层写”在内的“底层生存中的写作”与“时代的诗歌伦理”【见张清华:《“底层生存写作”与我们时代的写作伦理》,《文艺争鸣》2005年第3期。】联系起来并无什么问题。反映现实生活、书写时代,本就是“诗歌伦理”的一部分。同时,将“我们的时代”作为“写作伦理”的修饰语,也充分显示了批评的使命和应有的尺度。同样地,如钱文亮文章中的“有必要提出‘诗歌伦理’来申明诗歌艺术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钱文亮:《伦理与诗歌伦理》,《新诗评论》2005年第2辑。】式的提醒,则因为强调诗歌的艺术性即基本的审美属性,也遵循了业已形成、被普遍接受的“诗歌伦理”。至于原本应是出自一家的“两位兄弟”最终给人留下了“相互对立”的印象,在我看来,除了因为望文生义而人为地割裂了“诗歌伦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之外,如何更为客观、合理地表述和全面、公正地理解恐怕也是重要的原因。

何谓“诗歌伦理”?这个多层次同时又是一个多义性的概念,如果从“伦理→诗歌伦理”的角度加以解读,恐怕会因为伦理自身的古今之异、中西之辨而落入命名的陷阱。“诗歌伦理”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有其特定的言说范围。“诗歌伦理”是诗歌创作过程中为实现真善美而遵从的原则、规范及其有效的实践方式。“诗歌伦理”是比“诗歌道德”更小的概念——如果“诗歌道德”的命名也可以成立的话,“诗歌伦理”是“诗歌道德”的实践层面,因而具有时代性和可塑性的特质,但从评判角度上说,它无法拒绝以道德的尺度加以衡量。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且在相当长的时段内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所以在经历长期发展和阐释之后,已形成了前文所述、可以追溯至《诗经》的诗学传统。这一传统既涉及诗歌创作,又涉及诗歌批评,在经过充分的时间积淀之后已超越了历史,稳定而绝对,成为中国“诗歌伦理”的普遍价值。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每一个中国诗人的创作、每一个批评者的阐释,进而成为后者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自觉遵循的原则和律令。与“诗歌伦理”的普遍价值相比,具体实践过程中“诗歌伦理”还有时代性和可变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在新诗的历史上往往表现得尤为明显:一则新诗表现的现代价值与传统有很大不同,造成其伦理价值易于和普遍伦理形成某种张力;二则新诗天然的近距离,也易于人们在考察其历史和现实的过程中发现其这方面的特性。“诗歌伦理”的时代性及可变性决定其具体的言说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而具体实践意义上的“诗歌伦理”又是诗歌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即“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交融、对话的结果。具体的“诗歌伦理”可能在外力的作用下换取了诗歌的艺术性、削弱了其贵族氣质,但其强调诗歌功用意识的内在需要却让我们无法过分地苛责历史,诗歌审美与功用的二律背反同样是“诗歌伦理”可能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诗歌伦理”有特殊性的一面也正在于此。

从世纪初围绕“诗歌伦理”产生的争鸣,我们不难看出,恰恰是“诗歌伦理”特殊性一面占据了上风,才使这个本可以进一步深入的课题未及大面积展开便草草收场。“特殊性”虽代表着生动的个性,符合世纪初诗歌“个人化”的趋势,充满活力;但只强调“特殊性”则极有可能使本属同一事物的不同层面彼此孤立、各执一词,从而走向事物的反面。为此,我们有必要区分“诗歌伦理”,特别是当代语境下“诗歌伦理”自身的不同维度与多义层次,而后方能在“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同时,实现“诗歌伦理”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立体呈现。

为了能够全面揭示“诗歌伦理”的内在构成,笔者在结合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将其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其一,心灵感动的层次。任何一首诗的创作就其孕育和起始阶段来看,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心灵的触动,而后才是“缘情”与“言志”。没有心灵感动的诗歌是模式化、概念化的,缺少内在的生命力。同时,只有经历心灵的感动,才能全面展现诗人真实的生命体验和诗歌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心灵感动承担着诗歌创作中的“真”,虽常常只是一闪而过、带有“非理性”的直觉,但这个并不具备任何评判价值的层次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是“诗歌伦理”最具道德价值的部分。其二,思维观念的层次。思维观念层次同样与创作主体关系密切,但受业已形成的理性原则的制约,同时,也不可能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简言之,思维观念的层次决定诗人在具体创作中的诗歌想象方式,它不仅包含诗人可以明显意识到诗歌创作时应有的美与丑,而且还包括诗人对于自己创作主观判断上的对与错。思维观念的层次最能显现诗教传统及“诗歌伦理”普遍价值对于不同时代诗人的影响,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一个诗人对于时代文化的深刻感知。其三,语言伦理层次。语言伦理层次顺应思维观念层次,自然强调诗歌语言及形式的美感,同时诗歌的语言伦理层次还意味着与现实对话过程中如何保持固有的美学品格。语言的伦理层次最终会营造出一种诗歌风格:或是雄浑苍劲,或是唯美灵动,而其表现手段往往是通过对“差异”即“陌生化”和“难度”的追求展现一个诗人的个性,至于其拒绝与回避的自然是语言的媚俗与放纵。其四,意义功能的维度。诗歌写作必须要承担某种意义,具有某种功能,通过有价值的思想内核,唤起读者某种情感的共鸣,获得审美的愉悦,这是诗歌得以继续存在下去的根本。否则,诗歌必将成为一堆空洞的符号或是一堆漂亮的废话,无法肩负写作的使命。其五,阅读鉴赏的维度。诗歌写作可以追求难度,但必须限制在可以阅读鉴赏的范围之内,否则诗歌将无法进行有效的传播,自然也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一般来说,现代诗歌由于使用现代汉语,本不必过分担心阅读时存有阅读的障碍。但诗歌可以阅读鉴赏显然不能仅仅停在读懂文字的程度,从艺术的角度上考察,诗歌可阅读鉴赏其实在客观上要求诗歌是一种“有意味的写作”和“有意味的形式”,而后才能在“得意妄言”的感悟中形成诗歌阅读与鉴赏过程中的良性互动。

以上五方面虽以历时性的方式讲述,但在具体展开时它们是以共时性的方式共同支撑着诗歌的伦理。它们当然可以进一步区分,如前三个层次可纳入诗歌创作主体维度,而“意义功能的维度”和“阅读鉴赏的维度”之所以以维度而非层次言说,是因为它们已脱离了创作主体,或在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或已完全进入阅读、接受和传播的环节。“诗歌伦理”正是由这些要素构成并在和历史、现实的交流对话中不断呈现新的面孔,进而塑造出自身实践的品格。

任何一个议题的出场,特别是时隔多年之后的旧话重提,都肯定包含着相对于当下的现实所指,这一逻辑自是同样适用于本文所言的“诗歌伦理”。如果我们采用一种逆向思维,或许会得出“诗歌伦理”的此刻再现是因为近些年诗歌正隐藏着某种伦理的危机,而一旦事实果真如此,我们又当如何高扬“我们时代的诗歌伦理”呢?

“我们时代的‘道德议程’充满了过去时代的伦理学家几乎没有或者根本没有接触到的题目,因为它们没有被清楚地表达为人类经验的一部分。”【〔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第1页,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鲍曼这段话道出了进入后现代社会之后,由于网络科技和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事物及其价值都无法像之前那样可以准确地判断,人们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时代——日常生活速度变快,竞争比率增大,城市化进程使生存居所从平面转向立体空间,增加了生存的孤独感与围困意识,还有经验、交流以及日常生活方式正日益遭受技术的异化,网络技术虽以快捷的方式缩短了时空距离,但同样也限制了人们的情感和想象力。在此背景下,人们会因为生存焦虑而倾向于务实的原则,进而使一部分读者无暇于品读并逐渐远离了诗歌。当然,远离诗歌还与消费时代兴起弥合了大众文化和高雅艺术之间的鸿沟、流行文化占据大量阅读空间等有关。除此之外,网络新媒体还凭借其技术优势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从而使传统纸媒从写作到发表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诗歌不再像往日那样高高在上处于文学的顶端,而是走下神坛成为失意的贵族,从写作到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那些仍旧不改初衷坚持写作的诗人,我们必须抱有敬意,因为在他们身上寄寓着诗歌的希望和未来,但若换另一个角度,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诗歌日趋进入一个狭窄的空间,圈子化,自说自话,与时代、社会现实对话能力持续减弱,正成为我们时代诗歌的处境。

应当建构一种“诗歌伦理”,以便更好地把握和处理21世纪以来诗歌与时代的关系,这种来自诗歌内部的需求既决定我们时代的诗歌观念,同时也决定着诗歌的未来。应当强调一种“诗歌伦理”,或至少是关于诗歌的伦理意识,以确立当代诗歌的写作秩序和评价标准,提高当代诗歌创作与批评的整体水平。应当逐步确立完整的“伦理观”,缓解“诗歌伦理”整体化和个人性理解过程中的张力,为当代诗歌带来新的课题与认知领域。没有行走意义上的当代“诗歌伦理”,就无法全面理解“底层写作”“打工诗歌”在主客体方面具有的正当性、合理性,以及相应的现实关怀。同样地,缺乏正确的“诗歌伦理观”,则不能看到我们时代的诗歌正在时代的推动下悄然发生着改变。诗人需要通过有效的写作呈现、深化这种改变,而更为直接的是,“诗歌伦理”有助于确立一种关于诗歌的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减少因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网络化思维而诞生的表演式的诗歌、哗众取宠的作品、失度的“身体风暴”,对抗没有诗性的书写、非诗与伪诗的流行与效仿,对抗过度沉湎于自我、片面理解“个人化”写作、创造性和能动性日渐萎靡等问题。

考虑到这里所说的“诗歌伦理”主要指向近年来的诗歌创作,它在面对传统诗歌的“诗歌伦理”时常常让人感到有些底气不足,所以,我们更应当强调其建构过程中有效的“介入方式”。“毫无疑问,‘介入’需要一种道德的力量,同样也需要一种美学的力量。对于诗歌来说,‘介入’的道德,首先是一种对于语言的道德。而‘介入’的美学则须通过‘介入’的道德实践才能实现其价值。”【张闳:《介入的诗歌——九十年代的汉语诗歌写作诸问题》,孙文波、臧棣、肖开愚编:《语言:形式的命名》,第317-31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张闳在20年前对于90年代诗歌创作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在今天读来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介入”的诗歌不仅意味着从观念到诗艺再到文本呈现的“过程伦理”,更意味着诗歌面向时代、现实、社会时对话能力的增强。“介入”的诗歌会将诗歌的“词与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言说及物,以历史、道德、美学统一的方式表现深刻的现实关怀,拓展诗歌的叙述和生存空间。

也许,在多年以后,人们重新面对今天的诗歌,谈论的或者说留下的记忆只是我们时代的高端写作,即最具探索性、艺术性以及影响力的典范之作。但立足于当下,我们却需要,同时也会真切感受到一种紧迫感:“诗歌伦理”的出场与普遍的自我认同,可以呈现更多执着写作但被诗坛浮躁之风遮蔽的“沉默的诗人”。同时也是提升当代诗歌自我约束力、凝结出优秀之作的必经之途,通过“诗歌伦理”,当代诗歌将获得充分的公共参与意识和历史意识。

从2006年10月参加“新世纪中国新诗国际学术研讨会”,到2009年4月参加“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当代诗歌“适度公共化”“适度政治化”,一直是我反复陈述的观点,这一及至晚近也初衷不改的观点,在多年间不乏和多位诗歌研究同行产生共鸣,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一直没有找到强有力的、具有指导性的理论依据。事实上,诗歌“适度公共化”“适度政治化”并不是个新话题,它不过是相对当代诗歌的处境和现实有感而发。从理论上讲,它完全可以参照特里·伊格尔顿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观点来解读,即“我用政治的(the political)这个词所指的仅仅是我们把自己的社会生活组织在一起的方式,及其所涉及的種种权力关系(power-relations);在本书中,我从头到尾都在试图表明的就是,现代文学理论的历史乃是我们时代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历史的一部分……文学理论不应因其政治性而受到谴责。应该谴责的是它对自己的政治性的掩盖或无知,是它们在将自己的学说作为据说是‘技术的’‘自明的’‘科学的’或‘普遍的’真理而提供出来之时的那种盲目性”。【〔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第196-197页,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如果将上述言论的“文学理论”替换成“诗歌”和“文学”,也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同样地,如果我们借用鲍曼的“‘承担责任’与其说是社会调整和个人教育的结果,不如说它建构了萌生社会调整和个人教育的原初场景,社会调整和个人教育以此为参照,试图重新框定和管理它”,【〔英〕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序言第1页,郁建兴、周俊、周莹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考察我们时代的理性与道德存在,那么,当代诗歌显然也无法置身事外,需要拥有、履行并实现一种“担当”。而从实践上讲,诗歌“适度公共化”“适度政治化”,其实是期待当代诗歌能够走出狭窄的空间,通过书写时代表现自身的现实关怀,密切诗歌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应当说,当年以“在生存中写作”为议题进而推动的“底层写作”“打工诗歌”以及“诗歌伦理”,本就着意于此。除此之外,从当时文学发展的整体趋势看,写实性、民生关怀也是众多文学期刊发表作品和各级文联、作协评奖的重要原则与标准,只不过,从“诗歌伦理”的生成和发展来看,这种趋势虽为批评所触及,但却并未深入。值得一提的是,其间诗坛虽一度掀起诸如“地震诗”的热潮,但这种主题式的、现象式的涌动却由于其外在的、暂时的波动,很难承担起诗歌“适度公共化”“适度政治化”的全部。为此,“诗歌伦理”的再度出场肯定还需要现实语境提供堪称历史性的机遇,才会在拥有坚实基础的同时获得时代的合理性。

我是在谈及“新时代诗人主体的自我建构”时再度与“诗歌伦理”相遇的,

①并由此打通了困扰我许多年的难题。“新时代”不仅为当代诗歌提供了新的社会文化语境,而且也为当代诗人提供了新的写作空间。“新时代”文艺思想在为当代文学确立总体方向的同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当代诗歌的创作理念和相应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还应当看到的是,“新时代”文艺思想还会贯注到当代诗歌生产、传播和阅读等各个环节,确立一种新的评价标准和舆论导向,从而深刻影响到当代诗歌的写作方式与精神面貌。当代诗歌将由此实现“个人化”写作方式的转换,抵达更为广阔也更为深入的领域。在告别或是纤弱无力或是空洞无物、狭窄局促且肤浅表面的写作之后,当代诗歌将再度焕发自己纠正、宣示的力量,通过语言建构弘扬价值。而当代诗歌多年来略感停滞的写作机制将以“介入”的方式被重新适度激活,在打开一片新的空间视域之后与时代同步,并在展现新质与活力的同时重构自己的文学地位、专业能力与专业精神。

回顧21世纪以来20年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虽有一些话题已对其历史进行了十分恰切的描述,而在话题之外,当代诗歌也从不乏以自我的行为方式(如各种诗会活动、民间评奖等)不时为其制造一些热点,甚至是热潮,但热点与热潮显然不是高峰与高潮。从漫长的诗歌历史来看,20年的光阴或许只是匆匆一瞬,不应有过多的要求;但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无论是时代社会,还是诗歌自身,都会自然而然地有不满于现状、有所期待的意识,甚至理想。是以,“诗歌伦理”虽无法为诗歌制订某种规约、律令式的物化标准,而只能像道德、伦理一样作为当代诗歌写作的内在理念和言说尺度,但其现实意义仍然是不容忽视的:“诗歌伦理”深刻反映了当代社会对诗歌的基本要求,积极回应;它不仅有助于诗歌走出“个人化”“圈子化”的泥潭,还可以拒绝说教式的、表演式的、浅表化的写作,使当代诗歌在重获历史感和现实感的同时,重构自己历史与文化的想象力。重构我们时代的“诗歌伦理”是一个契机,同时也是当代诗歌与时代对话、思考其合理路径的必然结果。在此过程中,当代诗歌将由此获得创作与艺术的生命力,其研究的视野也将由此获得一次新的打开。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百年新诗学案”(17JJD750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立群,文学博士,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李桂玲)

① 见张立群:《“新时代”诗人主体的自我建构——兼及写作的道德伦理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6期。

作者:张立群

第2篇:突围——浅论新时代汉语诗歌的挑战与机遇

“新”是一個定语,是对时代现象的概括,以及背后本质的改变。2017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中国当今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的现实情况与未来方向。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文学是社会精神财富生产的重要一环;从中华文化这一传统来看,文学向来是每一时代之精神的沉淀场,为当世的诸种现实与思潮、声音与行动、赞颂与批判、改革和建设,留存下超越时间维度的独特视角,让一时代之精神与境遇,积淀为一个民族、一方文明的精神基因。

2021年10月16日以中国作协党组署名的文章《新时代文学要牢记“国之大者”》(以下简称“新时代文学”)刊于《求是》。在文章中,具体地阐述了新时代文学面临的现状、机遇、挑战和使命,回应了十九大对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充分体现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学的重要作用。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门类,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事物的性质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而同时被外部矛盾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内外部矛盾将互相转化。那么当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汉语现代诗,汉语现代诗未来将有何种发展轨迹;除了由诗歌的艺术规律决定外,也将直面其丰富的外部环境:即时代大潮,价值取向,文学生产机制,读者群的浮动,写作者群体特征等等。由此,有必要结合“新时代文学”一文,从诗歌文本之外的层面检索“矛盾”和“机遇”,并努力促成二者之间的转化;同时,诗歌从业者也有义务思考,新时代对诗歌意味着什么?

“不平衡不充分”,这一判断对汉语现代诗的现状来说亦有启发。移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诗歌生产去中心化程度加深,书写的权力进一步变得民主,写诗更加便捷。大量抒写真实经验、语言修辞力亦出色的佳作频频诞生,但却在近乎零成本的网络传播环境里淹没于爆炸的信息,加深了诗歌在社会生活中的边缘化。公众领域的负面诗歌新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成名写作者面临过度曝光,广大基层写作者则无法在纸媒发表;对英、美、法、徳、俄的诗学资源多有借重,对包括新诗与旧体诗的汉诗传统尚未充分创造性转化,这也间接导致现代诗在公众舆论中普遍遭到误解。对诗歌作品多沿用传统的评价体系,未能充分探索新的手段;在社会主义文化渐渐繁荣的当下,被世界各类优秀文化的洗礼后的读者普遍调高了自身阅读期待,而能够匹配这类期待的汉语诗歌并未顺利传播到普通读者视野中。

尽管可能偏颇,却仍有理由做出推测:汉语现代诗当下的主要矛盾,是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期待和不稳定的文本质量、不突出的传播效果之间的矛盾。作为重要的文学门类,诗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取得了蔚为大观的成果,却仍处在不充分、不平衡的旧范式里。特别是在消费主义、虚拟人格、疫情、国际形势突变等百年未遇之大变革时代,这些新元素共同构成汉语现代诗新矛盾的同时,也带来系列新机遇,笔者尝试提出将矛盾向机遇转化的一些个人观点。

中国文学自《诗经》以降,便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孔子言诗可以“兴、观、群、怨”,某种程度上这四种功用都是现实导向的。“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小雅·采薇》借戍卒之口,以最底层民众的视角,将现实生活的困苦沉重同审美心灵的哀婉吁叹融合在了一起,乃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永恒瞬间。马克思认为,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人,是现实中具有包孕性的存在,一时代的个体是怎样,大可以作为时代整体风气的缩影来看。《古诗十九首》云“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是写人,杜甫“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是写人,白居易“心忧炭贱愿天寒”是写人,张俞“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亦是写人,张养浩“兴,百姓苦”还是写人。由此纵观自《诗经》到杜甫的汉语诗歌主流,及至白话文运动、1980年代的朦胧诗潮,“人”的真实需求都是诗歌书写重要的内在动因,如何在一个工业化、信息化、甚至赛博化(Cyberlization,此处指脱实向虚的生活方式)的社会里把握好“人”的命题,让最古老的体裁表达现实生活中的人类的生存状态,不得不说这是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若能成功探索出合适的言说方式,重视中国诗歌的现实品质与人民性,则不论对我们所处的社会,还是汉语诗歌艺术本身,都是具有开创性的。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不是口号,人民是人生舞台上每一个“被决定”的具体的人;“现实”也并不仅指外部时空中构成的事件,也包括个人朴素的情感和逻辑,只要它是真实而非虚拟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人民性从根本上反对粉饰,不做“装饰地面的野草”,它是对小布尔乔亚的空泛和极左时代泛政治化的反拨。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性进程中,具体到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社会发展,也呼唤与之相称的诗篇。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诗歌生产体系集体失语了,鲜能贡献出有引发全民关注的社会影响力作品,少数如郑小琼、余秀华、陈年喜、许立志,这些“打工诗人”“草根诗人”的谱系中,还延续了汉语诗歌紧扣现实的传统,“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我咽下这工业的废水/失业的订单/那些低于机台的青春早早夭亡”。他们游走在拔地而起的都市丛林,他们在第一现场感受极速工业化带来的转型疼痛,审视霓虹街巷间随市场经济活动伴生的乱象和丑恶,在文字里发掘中国人骨子里平凡、复杂甚至卑微的善;他们的诗作引发了全社会的阅读浪潮,从这种现象来辨析“人民性”为何必须求真,为何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其根本原因在于,唯有真实生活,才是诗的活水。

如前所述,工人诗歌的崛起,暗合了这一方向。在疫情后国际国内形势变得复杂的当下,许多人的身份认同正在变得明晰,“人民”几乎重新成为一个流行词,大众读者渴望读到真实而不作伪、坦荡而不作态的诗。“新时代文学”一文指出,“人民是文学接受和评判的主体。人民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而且是文学创作的价值旨归。再深刻的思想价值、再精妙的艺术创造,离开人民的鉴赏接受,最终都无处落脚。”深刻的思想,精妙的艺术,这些都是文艺作品中再好不过的事情,然而一切的前提都是“被阅读”——即使东欧诗人们于冷战时期写出的“抽屉文学”,也是面向未来读者的。在当下社会,写作不再是一锤定音,而更像开源行为,它肇始于作者而完成于读者,新时代的汉语诗歌需警惕惯性的“自娱自乐”,故而要把小圈子内部的吹吹捧捧,端到特定的、有良好鉴赏力的公共空间中去评判,以此保持自身的活力。除此之外,在新媒体的语境下,诗歌写作、流通的成本愈来愈低,在增长诗歌爱好者基础的同时,这也加深了诗歌评价与奖掖体系的混乱。汉语诗歌可以结合现代诗歌学术研究的成果和百年来新诗的探索实绩,重新修订原有的评价体系,在去中心化的传播-评价模式里扭转当下审美层面风行的“相对主义”状态——指“只要我喜欢的诗就是好诗”“他是著名诗人所以写的是好诗”——改变艺术上无效的评价。作为主体的人民与作为客体的诗歌文本,它们最为理想的互动方式大概是:人民(包括诗人和读者)以其日益提高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生命经验成为诗歌的牢固根基,诗人与读者形成价值观和艺术技巧上的一定程度的共识,让诗歌不言自明地带有真实的人民性。

人民喜欢什么?這就不得不说到时代的具体表现方式,尤其是抒情方式。随着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在一些文化门类,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例如,自2012年以来,中国电影票房不断走高;从2015年左右始,国产电影总体口碑也稳步提升,诞生了一系列商业与艺术性均较为成功的电影。电影作为人类较新的现代综合艺术形式,也出现过具有诗歌元素的电影,或是转借诗歌手法进行摄影和叙事的电影,最典型的莫过于前苏联电影艺术家塔可夫斯基留下的《乡愁》、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雾中风景》等不朽之作。这些导演本身有优秀的文学素养,他们的艺术方法论大抵是将影像作为得心应手的表现方式,而文学(诗歌)则是表达的母本。这一路径,在2015—2020年间的中国电影也有体现。毕赣的《路边野餐》直接以诗入镜,凭借出色的诗歌文本和师承塔可夫斯基的影像风格引起热议;杨超的《长江图》,把大时代普通人的寻常悲欢以极克制的语调谱成诗歌电影;纪录片《山羊胡子》由同济大学在校学生贾雨翔拍摄,通过对长期寂寂无名然而才华惊人的山村诗人的叙写,赢得了大范围的尊重。在新一代的诗歌写作者中,不乏有电影专业背景者,他们的诗歌文本即有鲜明的影像风格,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融合。以上诸种对诗歌进行影像化表达的尝试,都为汉语现代诗下一步的“破圈”提供了思路。

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艺形式之一,是天然的艺术母本,有广阔的可能性。流行词“网抑云”是我们切入这一话题的好角度,它来自对著名音乐软件“网易云音乐”的戏谑,意指该音乐软件评论区常有大段带着文青式忧郁的评论文字而广受其他听众欢迎。这种由音乐听众们无意中积淀成的“音乐+文字”的审美空间,固然在大众模仿和解构中渐渐失却了最初的真诚,但真实地说明了公共社会中音乐和文字之美有相互包容性。更直观的例子是一系列汉语现代诗的音乐改编:在各大音乐软件的“音乐与诗歌”歌单里,我们可以听到周云蓬-海子的《九月》,程璧-北岛的《一束》、钟立风-张枣《镜中》、守麦乐队-蓝蓝《如今我黑黑的眼睛》、张玮玮-尹丽川的《花瓶》、Hello Nico-夏宇《我们苦难的马戏班》、刘东明-小引《西北偏北》、万晓利-顾城《墓床》等一众现代汉语诗歌的精品,这在某些程度上恢复了“诗可以歌”的传统,将文字的音乐性以更直观、更流行的方式传达给公众;尤值一提的是,莫西子诗和程璧演唱的李元胜诗作《我想和你虚度时光》在2015年广为传唱,成为当时民谣音乐运动的诸多现象之一,进而带动了大批年轻人将目光投向现代诗,是诗歌+音乐的成功先例。

理论家马修·麦克卢汉有个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也即是说,媒介可以成为主体的极大助力,它型塑的交互方式,会反过来作用于主体。移动媒体/自媒体/新媒体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诸多“现实”之一,不论你是否适应或喜欢,它都已是任何内容的重要“语境”。的确,自2011年全民软件“微信”(Wechat)诞生以来,汉语诗歌无可否认地从博客时代“被卷入”到公众号与朋友圈时代。经历起初的惶惑和抗拒后,一些有价值的尝试诞生了。“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将诗歌朗诵、配乐、明星/名人、赏析相结合,以艺术性和通俗性的良好平衡感而成为诗歌新媒体的佼佼者,前者更是篇篇推送文章都保持数十万的阅读量,将一些优秀诗歌传播到了非诗歌专业圈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出圈”;2020年的疫情加快了传统诗歌纸媒的转型,《诗刊》率先尝试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举办新春读诗会,宣告“抗疫”这一重要公共议题中汉语诗歌的“在场”;与此同时,《诗刊》积极发动青年诗人“快手读诗”的活动,其思路是青年诗人们以个体身份在短视频平台上传自己的朗读,接着汇总于“诗刊读诗”等大Tag(标签)下形成集群传播的效应,客观上增加了诗歌的曝光度。鉴于短视频平台的用户基数极大、用户素质下沉也较为显著,对于与公众隔阂向来较深的现代诗来说,这是一次大胆、勇敢、乃至于显得激进的尝试,其后效有待长期观察,但不论结果究竟如何,都一定会丰富汉语诗歌极为匮乏的现代传播经验。

诗歌与电影,诗歌与音乐,诗歌与自媒体,诗歌与短视频。作为母本的诗歌,与新时代最通行的表达方式结合,是一条充满机遇的路。值得思考的是,当“穷则思变”时,“路径”会激烈地暴露为“出路”“探索”将迫不及待地拔高自己为“拯救”,那么此时,站在路口的汉语诗歌从业者就更应兼具勇气和初心。如何在“诗歌+”的“破圈行动”中不降低诗的艺术水准、评价标准,又怎样才能不抱着既定的“文人思维”而被互联网世界抛弃,其中的平衡点需要无数从业者的探索和总结,这也是“新时代文学”文中所鼓励的。

前文所论的“诗歌破圈”是文化自信的一个隐喻。将当下略显弱势的诗歌创作中,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与信息时代的其他艺术门类结合,闯出一条路来;不主动放弃自己的声音,在“新生”的过程中,看到自身的弱点和优点,以更为坚定和理性的态度,明晰对自身的认知。

现代汉语诗歌诞生自新文化运动与五四,其精神传统是开放的、承前启后的;语言上它融汇古汉语和欧化外来语,表达方式则“以散文的语言写诗的内容”(废名)。因此,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具体到汉语诗歌的文化自信,则应该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积极的而非消极的。目前,在诗歌图书市场上,引进的外国现代诗集常常销出数倍于汉语诗歌的数量,这背后的逻辑主要有二,一是外国诗歌是更为异质性的审美存在;二是外国诗人自身作为符号的“象征价值”(布尔迪厄),暂时高于当代汉语诗人。面对这种“外来和尚好念经”的现象,本土从业者最好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把外国尤其是西方诗歌的“文本”和“出版业”的数百年成就加以分析和消化,融合在当代中国的全新现实里。文化自信乃是基于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制度之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了解,对中国文化整体处于复兴中的大势判断,进而开放地汲取外来文化成果,“拿全人类走过的路,算作我走过的路”(许倬云),这亦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取得巨大成功的经验总结。

“新时代文学”一文里提到,“增强中国文学在全球语境中的对话沟通能力”。具体到诗歌创作,则需要提升诗歌写作者的国际视野、语言能力,打破“圈内自嗨”的惯性,把长期以来遍布诗坛引发互相攻讦的流派、圈子、人际之争,优化为理念的、文本本身的良性论争;把公信力受到质疑的诗歌评价体系,优化为更透明的、更艺术本位导向的、与图书出版市场接轨的模式;学院的、民间的、江湖的、庙堂的、南方的、北方的、都市的、乡村的、青年的、中年的,把这松散的种种无意义的分歧,都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关注“中国的、当下的、真实的。”

“人们的感受方式和话语方式正不断被重塑”,如同“新时代文学”所陈述的那样:“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中国文学从来都不曾回避时代的巨大变化,总能够辨识变化、顺应变化”。在新时代,面临着市场经济、文化产业、后疫情、移动互联网等种种全新的语境,笔者认为汉语诗歌可以通过书写最“当下”的题材来恢复自身回应现实世界的能力,可以提升文本质量以恢复读者的阅读期待,可以通过吸纳新型传播手段来拓宽新诗的受众群体;可以完善稿件转载机制,给予一首好诗的传播效果;可以完善并规范诗歌奖掖体系,制定抄袭、洗稿等黑名单,维护一个良性的诗歌创作生态,从而吸引更多年轻写作者加入这一事业;可以通过与音乐、电影、戏剧等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来探索崭新的艺术呈现手法,回应人们感受方式、话语方式的剧烈变革;可以用诗歌的方式见证历史,书写新时代背景下“国”的风华,“民”的悲喜;可以在立足于民族核心价值观、忠实于中国当下现实的基础上,更开放地汲取全世界一切有益的文化资源尤其是诗学资源,以反哺正在塑形中的、仍有无限可能性的汉语诗歌。

面对巨变的时代,汉语诗歌呼唤诗者达成“自我革新”的共识,呼唤可持续的变革力量,呼唤一批有求变之心的诗人,走出日渐封闭的“舒适区”,回到作为主体的人民和作为最终意义场的现实中——国之大者,为国为民。让葆有“像清晨推开窗子”般(陈超)的生命力的艺术,有机会直面崭新的挑战与机遇,迎来又一次黄金期。这种繁荣或将以新的方式呈现,超出我们由历史经验所塑造的想象力。

伯竑桥,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青年诗人,兼诗批评。

作者:伯竑桥

第3篇:论朗诵与歌唱的关系

摘要:歌唱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语言与音乐的结合。在声乐学习中,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在歌唱之前先有感情地朗诵歌词,为的是能够更好地熟悉歌词和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更主要的是朗诵能够帮助学生练习歌唱基本功,吐字清晰,提高发声训练的效果,增强艺术处理的能力。

关键词:朗诵;歌唱;关系;作用

朗诵与歌唱都是表现声音的艺术。歌唱是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朗诵亦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表达作品思想的语言艺术。二者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却有密切的内在关系。歌唱与朗诵都是口语的加工和提高,都是人类通过发声器官发出的声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如今的歌唱与朗诵也都是在舞台上与观众较远距离地交流,需要扩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做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才能准确、清晰地表情达意,以此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一、朗诵与歌唱的概述

(一)朗诵

1.什么是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顾名思义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表达作品思想情感的语言艺术。使得有声语言更为准确、生动,使听者愿意接受且从中得到感悟。

2.朗诵的特点

(1)变化与对比。当我们面对着凝聚作者全部心血的作品时,朗诵者应该做的就是尽所能的去感受,用生动的语言去真实的表达。因此我们需要在语势上把握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的情感表述,即语言表达过程中声调的高低,音色的虚实,节奏的快慢,语气的强弱。只有我们在充分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前提下,恰当地运用这种文字间的变化与对比,才能准确地表达作品。

(2)尺度与分寸。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刚开始需要基本功与技巧,在对作品进行整体艺术把握的前提下刻意修饰,当技巧运用达到一定水平时,便超越了“刻意”,进入“无意”,不去考虑技巧,却又使技巧无处不在。把握尺度与分寸于无形之中。

(3)想象与创造。朗诵艺术也是想象的艺术,在其表达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形象思维。朗诵者在作品表达的过程中,要把作品的内容和信息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努力将画面转化为具体的感受,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更加生动传神,富有色彩。

3.朗诵的意义

朗诵是人们喜文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它通过有声艺术语言的手段来反映现实、传情达意,它直接表现朗诵者内心体验通过发声器官借助语言表达出来。朗诵的意义就是让众人感受到振奋的力量,从而减少消极。同时朗诵还可以美化语言、更好地理解文学。

(二)歌唱

1.什么是歌唱

歌唱是语言和发声相结合的一门艺术,它同时又是音响学和生理学交融的一门学科。在良好的生理状态下,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令人陶醉的动人音响,这就可以理解为歌唱的范畴了,当然要求喉咙打开,呼吸的支持,良好的共鸣使得声音统一。

通过演唱者对歌曲的理解,把优美的歌声和生动的形象表达给听众,从而引起听众的共鸣,激发听众的心弦。当然,完美的歌唱,应善于塑造典型的人物性格,挖掘作品情感内涵,使人们从歌唱的音乐形象中产生共鸣、引起联想,并获得教益。

2.歌唱的基本要素

“人声歌唱的基本要素包括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四个部分。呼吸是原动力。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音,经过共鸣腔体把它加以扩大和美化从而形成动听的歌声。在歌唱活动中,呼吸、发声、共鸣这三者是同时出现的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如果没有呼吸,没有共鸣,嗓子的运用也不存在。只有用上歌唱所需的呼吸和共鸣,嗓子才能唱出歌唱所需要的声音。歌唱者在考虑问题时不要只考虑一个问题,如只想练呼吸,其他问题不想,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辅助,你很难断定你唱得是对还是不对,对到什么程度,为什么是对的,或者错是错到什么程度,为什么是错的,怎么才是最合适的,要从最后的音响来判断。简单地说,绝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你用的共鸣是好的,嗓子也对,就是呼吸不好。这是不可能的。要是对就全对,有一个部分不对,其他两个也好不了,这三个是统一体。”

语言是人类歌唱所独有的特点,它使歌唱艺术在传情达意上独具特色。歌唱的四个基本要素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在歌唱时四者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3.歌唱的意义

世界上所有的音乐都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而歌唱必然是最能直接表达人们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歌唱起源的“劳动节奏说”和“感情抒发说”来看对我们的祖先可谓是意义非凡,通过劳动时的吆喝声等,出现了有规律的反复的与劳动节奏相伴的声音,使人们更为有力量,劳动的劲头也更足。还有当我们的祖先感情激动时表现出的快乐、悲伤或者怒吼也逐渐发展成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借歌声以抒发。

当然歌唱还对我们的健康有益,它可以促进深呼吸;歌唱还促成了良好的体态;歌唱有助于个性的形成;歌唱也很好的发展了我们对声乐艺术的欣赏能力,同时改善我们的生活状态和排忧解愁。

二、朗诵与歌唱的异同

(一)二者的相似点

1.基本功训练方法的相似点

歌唱艺术与朗诵艺术的基本功都要求在声音上达到松弛、清晰,不给人以紧张、吃力、声嘶力竭的感觉。

首先是呼吸的训练。“当自然深入地吸进一口气后,应尽量把气储存在腹部丹田为中心的腰围一带。这时,胸腔两肋向外扩张,横膈膜下沉幅度加大,产生一种自然膨胀感。”歌唱与朗诵中的发声都需要这种正确的呼吸。姿态、吸气、呼气应统一成一体来进行练习。这种训练无论是歌唱还是朗诵,都是最基础的基本功。

其次是发声的训练。“身体站直,胸部放松,不能驼背,两肩和手自然下垂,双脚自然分开,眼睛平视,头部尽可能不向上抬起。”这些都是发声训练的要求。声音的好坏直接影响歌唱和朗诵的效果。声音集中才能洪亮、结实,声音自然,才能毫不做作,声音圆润,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2.艺术处理的相似点

歌唱艺术与朗诵艺术的处理手段、形式非常相似,都可以用舞台布景、色彩灯光来加以烘托:可以有伴舞的形式,歌唱有独唱、二重唱、小组唱和合唱等;朗诵则有个人、两人对诵、集体朗诵和轮诵等。

3.艺术处理的过程

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朗诵时应从作品的立意、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词句、作品的风格来对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歌唱中也同样要做这些案头工作,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结构、乐句的长短、歌曲作品的风格等。”

此外,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朗诵中创造出鲜明的形象,必须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想象才能获得。歌唱也如此,歌唱者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展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想象自己便是作品中的主人公。

再者进入状态、真情流露。朗诵者或歌唱者除了深入到作品中去深刻理解、深切感受、丰富想象以外,还需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做到忘我、排除杂念,集中精力去体现作品的内容。

(二)二者的区别

1.发声技巧上的不同

(1)气息。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是歌唱的支持。歌唱中需要的气息是有一定技巧的,它要求歌者在呼吸时要吸的“深”,且气息能够保持,能够灵活而不僵硬。朗诵中需要的气息除了歌唱中强调的这些之外,还有它所特有的一些特殊的技巧,这些特殊技巧包括气音(指渲染作品中有关“叹”的色彩的一种用气技巧)、抽气(指渲染作品中气氛突然紧张的一种用气技巧)、喷口(渲染无法自己的激动心情,突然爆发的一种技巧)、笑语(表现快乐、讥讽、嘲笑、鄙视等情绪的技巧)、颤音和模仿等。

(2)发声。歌唱的发声要求真假声相结合。从低音到高音,假声的成分原来越多。我国著名旅美男低音歌唱家王景彬曾说:“强调声音的歌唱性即强调假声”。①这说明假声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恰当地把握真假声在各个声区的比例,是一个歌唱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技巧。朗诵时除了有时候在特定情境、语境中需要一些假声外,大多数都用真声。

(3)共鸣。歌唱共鸣有三种方法或形式,口腔共鸣、胸腔共鸣、头腔共鸣。三种共鸣形式,以口腔共鸣为最重要。歌唱者通过以上各共鸣腔体的共振,使歌声丰满、洪亮、圆润。朗诵的共鸣腔体则是喉腔、口腔和鼻腔。胸腔头腔都通畅,发出声音才洪亮。

2.艺术表现方面的不同

歌唱与朗诵都是通过人声借助语言来表现文学作品,表达思想感情的,它们的首要目的都是让听众感觉到人声的美。从艺术表现力来看,二者都有各自的特点:歌唱具有歌唱性和旋律性。朗诵具有诉说性,几乎完全是依赖语言手段展示其艺术功能,它同相声、讲故事相似,被称为语言艺术。歌唱是朗诵语言与音乐语言的结合体,相同的文学作品歌唱的表现力要比朗诵强一些。各种音乐语言是歌唱表现作品的主要手段,但朗诵的主要手段是语气和节奏。

三、朗诵与歌唱的相互关系

歌唱和朗诵作为声音的艺术,都是人们用语言交流的一种形式,在发音状态、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上都有紧密联系着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借鉴。歌唱离不开语言,离不开朗诵。朗诵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美好的声音,需要用歌唱的方法美化其音色,由此才能使歌唱与朗诵共同提高。

(一)朗诵是歌唱的语言基础

1.唱歌的第一步是朗诵

在平时的声乐训练中,老师总会在唱歌之前要求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咬字、体会歌曲的意境、把握情感等。其次,在声乐训练中适当地结合朗诵,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地找到正确的发音位置。只有先大声、清晰的朗读歌词,了解词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才能更好地诠释歌曲,更为有利地表现歌曲。

朗诵第一步,普通话很重要。除了普通话中的韵母练习,还应当适当的了解一下“十三辙”②。倘若一个连普通话也讲不标准的人,即使声音再美还是会美中不足,从而影响整个歌曲的效果。我们歌唱的意义就在于用美好的声音传达词义给听者,用我们的情感与听者交流。让听者知道我们唱的是什么使其进一步地理解含义,从而流露感情。所以,朗诵对于歌唱来说,意义重大。

不仅如此,朗诵对歌唱的共鸣腔体也有一定的帮助。人们通常认为正确的歌唱发声是需要打开喉咙的去歌唱,即“半打哈欠”状态。此时身体内各发声、共鸣器官处于积极、开放的状态。因为朗诵时的发音状态比日常的说话状态夸张、有延伸感,且运用一些朗诵的技巧,尤其当放声朗诵时,它的发声状态是与歌唱状态完全一致的,在朗诵时学生很少会感觉声音紧、不圆润或不舒服等现象。朗诵是在一种较为自然的状态下发声,使发声器官与共鸣器官在自然状态下协调运动。所以,用朗诵的状态歌唱,可以使声音更为自然、通畅,感觉整个歌唱状态是松弛的。

朗诵对歌唱的促进作用之大,除了以上所述,还能很好地处理歌曲中的各种“气口”、更好地把握节奏感等。作为一名歌唱学习者,好好朗诵很有必要。

2.朗诵是歌唱训练的有效方法

当你在歌唱之前,按照歌词的意思和意境大声地朗诵,你会发现朗诵完以后再歌唱时,声音变得自然了、通畅了,不再需要过多的模仿或是刻意去想方法。如此一来,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与积累,朗诵将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时你便可以摆脱声音技法的束缚,更多的投入到音乐本身,倾注所有感情,更为完整的表达作品,练习时,首先字要念的准确,扫除语言上的障碍,声音才会通畅自然松弛,少去想方法,怎么朗诵怎么歌唱。朗诵时我们可以将精力放在平稳气息和调整气息上,体会朗诵过程中自然的呼吸状态,之后再歌唱才会自然。无形中声音也变得更好了。

总之,朗诵作为歌唱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学生打开歌唱艺术殿堂之门的钥匙。只要坚持朗诵,养成好的歌唱习惯,相信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歌唱对朗诵的作用

1.歌唱对朗诵的启发与帮助

我们都知道学播音主持的,日常除了基本功之外还会练习声乐。现如今各大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也都专门开设了声乐课程。因为歌唱对其朗诵有着不可忽视的启发和辅助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用声基本功。

首先,音乐始于人的歌唱,声乐是音乐艺术中最早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人类用来表达情感最可行的方式。通过歌唱一些较为经典的曲目,让音乐情感体验唤起学生内在的深切感受,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进而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朗诵时的声音不同于生活中说话的声音。它需要一些技巧,对声音有着较高的要求,讲究发音用声的艺术性。“无论是音量的大小,音调的高低,声音的色彩都要求变化多、幅度大、适应能力强。”所以,要想获得这般清晰圆润、刚柔并济、虚实结合的声音质量,必须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并持之以恒地坚持练习才行。

歌唱将是朗诵的有效延续和巩固,歌唱对声音的训练要求比朗诵要高,主要锻炼声音的驾驭和掌握能力。歌唱可以拓展声音的表现力,并且获得扎实的基本功。如果你对声音的控制游刃有余,自身的调节能力和熟练程度越来越好,把声音运用得如鱼得水,那么你的声音必将随着自身的情感也越来越自然并且准确。通过歌唱练习,学生不仅对声音的整体把握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对声音的感知和表达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歌唱除了需要富有感染力的音色、和一些发声技巧,当然更要求演唱者用心传达作品的情感,使听者动容。因此在声音的变化起伏、节奏快慢等方面都会有更深入的体会,而这些对朗诵来说也都是触类旁通的。

2.歌唱对朗诵的美化作用

由于在朗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音色。而好的音色取决于先天条件和后天训练,所以我们是可以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加以训练来得到提高。那么用歌唱的方法去朗诵便会起到美化声音的作用。

用歌唱的呼吸状态朗诵,容易找到支点。很多人朗诵会出现没有底气,声音飘忽不定缺乏表现力,主要是因为气没有沉下来。所以,像歌唱的气息一样沉下来,声音就会实一点,有力量。其次,用歌唱的发声状态朗诵。要求声音集中、圆润。好的声音会在朗诵和歌唱中添彩。一些人朗诵时会挤压声音,使人听起来很吃力,这就需要练习打开喉咙,让声音的通道顺畅,使声音浑厚圆润。这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有效掌握,用“打哈欠”,“倒吸气”的方法练习,慢慢稳住喉头。把这种状态运用到朗诵中去,会使朗诵的音色有很大变化。再者,用歌唱的共鸣状态朗诵,可增强共鸣效果。沈湘教授说:”歌唱是一种运动”。同样,朗诵与歌唱一样,也是一种运动,要充分的打开各个腔体,积极调动各共鸣器官.增强共鸣。用歌唱的共鸣状态朗诵,能很大限度地放大音量,抒发情感。与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朗诵是通向歌唱的桥梁,歌唱是朗诵的进一步升华。它们作为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存在,既有各自的特点,又相互联系与影响。朗诵与歌唱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学习歌唱的同时,就应当重视朗诵的培养,注重朗诵的练习,如果声乐学习者能够运用“重视朗诵,以念促唱”指导歌唱,并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在声乐表演中就能运转自如、游刃有余,歌唱的生命力才会更强。总而言之,朗读作为歌唱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成为我们打开歌唱艺术殿堂之门的钥匙。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注重朗诵,它日定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注释】

①这是笔者于2010年6月8日在王景彬赴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座时听课所做的笔记。

②“十三辙”:是一部民间剧韵,是适应当时民间戏曲用韵的需要产生的。包含名目有发花、梭坡、乜邪(miéxié)、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

【参考文献】

[1]沈湘,李晋纬,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韩勋国.歌唱教程[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3]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张晓红.歌唱艺术与朗诵艺术的相似点[J].艺术教育,2008,(1):69-69.

[5]吴洁茹,王璐.播音员主持人语音发声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社,2006:128-129.

作者:王春蕾

第4篇:我们的新时代诗歌朗诵

【张嘉译】

遥望飞天女神

琵琶声穿越云霓外

今天,该用怎样的惊艳

赞美我们的新时代

巡看星光璀璨

有多少梦想和期待

今夜,该用怎样的光芒

辉映我们的新时代

【董卿】

来吧,让我们一起

用朗读者的心声告白

当孤独遇见陪伴

当心灵遇见礼物

当生存遇见选择

当逆境遇见勇气

多么美好啊!这些闪亮的日子

就像今天,飞天遇见了星光

这真是美妙的安排

【刘涛】

我的故事来自大都市

一个叫“欢乐颂”的小区

白领安迪 和几个好姐妹不期而遇

需要爱情指南吗?

需要职场宝典吗?

我们说 奋斗的路上

只要不失本真

即使错误 也会因青春

变得美丽可爱

【汪涵】

我的开心与你的欢乐同在

脱口秀展示的

不光是自我风采

中国 是礼仪之邦

那么 就用天天向上

向文明长河 汲取智慧和力量

知书达理 通达天下

幽默风趣 御风而来

【秦海璐】

我是白鹿原的一株仙草

与古老的土地和心爱的人

一生纠缠着 解不开

柔弱肩膀 有担承

风云变幻 有坚守

在阵痛中战栗

在血火中洗礼

捧出心中阳光

传承民族根脉

【孟非】

自从爱情走进了现代生活

灯亮灯灭 有了自主选择

亲爱的人们 请记住

非诚勿扰 是必须的守则

爱之初体验是什么

爱之再判断又如何

错过了 再来一次吧

爱的新天地 今天最广阔

【于和伟】

我经历过荣光 当上刑警队长

同样警衔的战友 已牺牲在战场

我踏着烈士足迹

冷静捕捉着战机

有案必破 不破不休

悬疑无头案 再次从头

放心吧 万家灯火的窗口

你的平安祥和 有我忠诚守候

【李梓萌】

我的岗位 是北京时间

我的眼前 是中国画面

新闻联播 朝闻天下 国际时讯

都在新闻直播间

中南海的声音

老百姓的心愿

每时每刻 紧密相连

【张桐】

我是一名红军师长

我们的铁血称号 是绝命后卫师

为掩护党中央主力的突围

全师上下六千名将士 血染湘江

从此之后 当地流传着

三年不饮湘江水

十年不食湘江鱼

湘江如血啊流不尽

要是没有英雄红军的断后 死守 绝命

怎么会有共和国新时代的来临

【伊一】

悲壮的故事如泣如诉

巍峨的丰碑如歌如诗

年轻的朋友们 如果你爱记歌词

就请铭记吧

新时代的歌声 是从哪里开始

【张嘉译】

我们的新时代 承载高天厚土的爱

【董卿】

扎根沃土 酿造芬芳 宣誓初心不改

【刘涛】

我们的新时代 像万里江河澎湃

【汪涵】

奋斗的人生最美丽 创造无限精彩

【秦海璐】

我们的新时代 振奋城乡 温暖村寨

【孟非】

幸福一个都不能少 让百姓获得实实在在

【于和伟】

我们的新时代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李梓萌】

以前所未有的姿态 迈向世界的中央舞台

【张桐】

我们的新时代 从站起来 富起来 到强起来

【伊一】

高歌领航新征程 放眼未来情满怀

【张嘉译】

飞天抒怀 星光作证

【合】

奋进吧 我们的新时代

第5篇:三八妇女节诗歌朗诵 献给新时代的女性

本文作者:马蓉 好范文原创投稿

我们手挽着手向春天走来,

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描绘绚丽的色彩。

我们肩并着肩沐浴早春的阳光,

在春光中抒发希望的情怀。

回首曾经拼搏的足迹,

我们有许多许多的感慨。

瞩望历史发展的沧桑巨变,

我们倍感亲切豪迈。

在惠君

医院的每一个角落,

都有我们谱写的乐章。

一项项科研成果的孵出,

一例例患者的痊愈,

都展示着我们超人的风采。

病床前、灯光下,

我们的眉宇舒展睿智。

长廊里、病房间,

我们匆匆的步履,

留下我们对患者的关怀和挚爱。

我们是新时代的女性,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永不言败。

优柔懦弱不再是我们的代名词,

在攀登医学高峰的道路上我们从不徘徊。

那智慧和汗水创造的生命奇迹,

是我们奉献患者的庄严告白:

自强——是我们远航的征帆,

自立——是我们巍峨的山脉,

自尊——是北国青松傲然的品格,

自爱——是南国鲜花真挚的期待!

我们自强。让勤奋的学习告诉时代

我们自立,让顽强的工作告诉时代,

我们自尊,让高尚的言行告诉时代,

我们自爱,让博大的胸怀告诉时代!

把握今天,赢得明天,

新时代的女性,正勇敢的游向知识的大海。

赢得明天,奔向未来,

新时代的女性,笑迎挑战与成功同在!

携手同心,共创辉煌,

新时代女性激情澎湃。

以前瞻的理念抒写新时代的风采,

让奉献之光辉映新的时代!

让我们 牢记

惠君人的精神

勤奋 诚信 奉献 爱心 谦卑

让我们 团结一心

开创惠君肛肠医院美好的未来。

第6篇:关于开展“唱响主旋律·讴歌新时代”新春诗歌朗诵比赛

的通知

各中队、科室:

在2018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为丰富和活跃春节期间的职工的文艺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我们的节日·春节》喜庆气氛,为干部群众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发挥才能,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舞台,全面提升治超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经研究决定开展“唱响主旋律·讴歌新时代”新春诗歌朗诵比赛。望各单位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积极参与,确保诗歌朗诵比赛活动顺利进行。

一、 活动主题:唱响主旋律,讴歌新时代。

二、 参赛作品:以学习宣传十九大报告为主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为主要内容,以诗词的形式,展现治超人风采,讴歌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成就。

三、 参赛人员:各中队(科室)要积极组织、广泛参与,参赛形式不限,可一人参赛,也可团体朗诵。

各中队、科室参赛名额分配如下:

1、 南出口各中队每队2个

2、 大洪山执行点1个

3、 东出口1个

4、 综合室2个

5、 业务室2个

6、 以上为各中队(科室)的最少参赛名额,增加不限。

四、 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名。

五、 评分标准 :

1、所选诗歌主题鲜明突出,内容积极向上。 20分

2、精神饱满,着装自然大方,姿态得体。10分

3、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诗歌的内涵。 30分

4、吐字清晰,声音宏亮,正确把握诗歌节奏,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20分

5、朗诵形式富有创意,配以适当动作或配乐,或以其他富有创意形式朗诵。15分

6、脱稿朗诵。5分

六、 活动时间与地点:2018年2月8日下午站四楼会议室。 诗歌朗诵比赛的评委由活动组织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特此通知。

2018年1月30日

第7篇:庆七一诗歌朗诵会朗诵稿与庆七一诗歌朗诵稿

庆七一诗歌朗诵会朗诵稿

爱国朗诵稿-为伟大的盛典歌唱 男:晨曦和星光昭示着她 火炬和稻穗高举着她 女:夺目的花朵装点着她 奔腾的江河吟唱着她 合:党的十六大

人类长河中第十六个巨大的花环 历史长廊上第十六幅灿烂的壁画。 男:回首往事

历史陡然打开一个世纪 紫色的花瓣铺绽开来

女:祖国在纪念碑汉白玉浮雕中 在千万条臂膀托起的旭日之中 上升 上升

男:历史选择正义和阳光

让真理和花朵包裹起来的庄严使者 与改革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起仰首 挺举二十一世纪。 女:XX年金秋

北京的欢歌笑语雪花一样飘落 人民大会堂 字字句句掷地有声

男: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宣言 划过长城、划过兴安岭、划过华盛顿 划过台北、划过南极

划过二十一世纪彩虹拱卫的祖国

第 1 页 共 5 页 划过十二亿中国人民璀璨的梦境 汇成一支奋进的旋律 轰鸣 轰鸣

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与旗帜麦穗一样自然而飘扬

《东方红》与《春天的故事》一起高歌 《走进新时代》。 男:看吧

所有的山脉在舞蹈 所有的丛林在舞蹈 所有的河流在舞蹈 所有的城市和村庄在舞蹈

只为迎接迎接这十六个巨大的花环 十六个崭新的日出

女:祖国啊,在海啸一样的喧哗声中接受洗礼 沐浴着火光、沐浴着雷电 沐浴着山河多娇的草木 像那只涅磐的凤凰

男:于是,每个中国人都心情激荡 每个中国人都神采飞扬 每个中国人都信心百倍 每个中国人都斗志昂扬。 女:来吧

让我们从山岗走向祖国

把芬芳的鲜花佩戴在母亲的前胸 让我们从丛林走向祖国

把盎然的生机映照在母亲的脸庞

庆七一诗歌朗诵稿

马列主义见证了您的诞生,

毛泽东思想见证了您的融合,

邓小平理论见证了您的开放,

三个代表见证了您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见证了您的辉煌。

28年的艰苦奋斗见证了您的战争胜利,

29年的整装待发见证了您的自我发现,

30年的改革开放见证了您的发展成果,

接下来的日子里,

四万亿的魄力充分见证了世界经济面临危机时您的国际责任感,

80载风雨历程见证了您的强大、壮大与伟大。

XX年7月13日见证了您XX年申奥的期盼,同时也见证了您的开放;

XX年12月11日见证了您15年谈判的艰辛,同时也见证了您的坚持;

XX年3月14日见证了您42年亲藏的背离,同时也见证您的博爱;

XX年5月12日见证了您22年不遇的灾难,同时也见证了您的坚韧;

XX年的前181天您用7.1的gdp增速见证了您的承诺;

相信,XX年的后184天会见证您的成功。

第8篇:走进新时代,歌词,串词,朗诵词,报幕词

篇一:串词

这是一个浪漫的季节,大家在共同谱写团结的乐章。这里是欢乐的海洋,到处飘动着隐形的翅膀!下面由13护理班演唱一首歌曲——隐形的翅膀

落叶总有归根时,别离总有相逢日。那些抛掷的时光,那些匆匆的脚步,那些曾经的别离,都化作了传诵千年的诗歌,都化作了牵扯永远的情思——在我们后人的心中传唱、萦绕。下面有请13护理班诗歌朗诵——《别离》

一个阳光的季节有你有我有大家,在这里我们等你绽放你的光彩,下面请13幼教班的王黎萍`王汐月带来歌曲——等你的季节

相信是信任,相信是承诺,相信是肯定,相信是渴望!相信你我,可以收获成功;相信你我可以收获精彩;有你在我身边的每一天,我都感到无比的新鲜;一切在我心中都无比的美好,只因为我相信!我相信我就是我 我相信明天 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请欣赏12建筑班带来的歌曲——《我相信》

与有人离别,今宵一别,不知何时再聚.人生的知己能有多少啊?离多聚少,你说能不悲伤吗?再加上长亭,古道,芳草,晚风,笛声,夕阳的烘托与渲染,是一副多么美丽的画面啊! 下面有请13幼教班带来——《送别》

旧的木桌上还划着那条深深的三八线,长长的板凳上还镌刻着我们的名字,教室里的窗户被风吹的吱呀呀的想,吹起了讲台上飞舞的粉笔屑,吹开了我们思绪的遐想,跑向操场,让我们一起呐喊,同桌,你过的好吗?下面请欣赏13幼教班的朋友们带来小品——《同桌的你》。温柔多情的伦巴,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下面请欣赏13幼教班的孙静带来的——《拉丁舞伦巴》

男:想必大家都对梁静茹比较喜欢

女:是的

男:大家喜欢吗?(与台下观众互动)

女:呼声好高,看来都比较喜欢

男:是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13幼教班的孙静`杨丽萍同学带来的好听歌曲《宁夏》

骄阳似火的夏天,总会带给人们激情澎湃的心情,在这个充满激情的的六月,有一群小姑娘,他们正打着欢快的节拍,踏着喜悦的鼓点而来。他们美丽、热情,他们能歌善舞,他们正用维吾尔族人民特有的激情演绎着这个六月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13幼教班的同学带来的舞蹈——《掀起你的盖头来》

男:今天的我们依旧有着最初的向往,三年的成长告别了稚嫩的脸庞。

女:明天我们即将踏上未知的远方,用回忆的力量点燃年轻的希望。下面有请13幼教班王汐月等人为我们带来一首歌曲——《最后一个夏天》。

伟大的祖国母亲就像是耀眼的太阳,我们沐浴在母亲的温暖中,愿我们的母亲永远灿烂耀眼,愿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接下来请欣赏12护理班的同学带来的舞蹈——《日不落》

今天,是我们用青春的朝气将激情的火焰点燃的时刻。混合着时代的气息,绚烂的舞姿,让我们随着她们的脚步,领略舞蹈的魅力,现在请欣赏12护理班群吉玛同学带来的——《舞蹈》

脚铃叮珰婆娑舞,耳环明翠轻谩歌。异国民俗亮丽秀,摇曳天竺女儿姿。请欣赏12护理班罗慧君等人带来的印度舞——《天竺少女》。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迎来这花好月圆的好时光;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迎来这风调雨顺的好景象;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迎来这难忘的晚上下面有请12护理班群吉玛等人带来的 ——《欢聚一堂》

还记得手中的笔在书本上不断滑过的时候么?那些留在纸张上或温暖或张扬的痕迹,是生活赐给我们的笔记。

下面请欣赏12护理班带来的——《笔记》

中国护士,大爱无疆,用生命守护生命,让真情地久,柔弱的臂膀,擎起生命的坚强。下面有请12护理班同学带来了大合唱——《中国护士之歌》

岁月在风中摇荡着自己的心旌日月星辰灿烂着我们美丽的笑容这是一个团结的群体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这是一个不甘落后的群体这是一个饶含热情的群体它不会因为矛盾而分散它不会因为压力而沉寂它不会因为失败而丧气它不会因为竞争而冷漠,下面有请12护理班后晓鹃同学带来的——《只要和你在一起》

您是否向往着,在热情的泼水节上,邂逅一位傣家美丽的少女您是否感受过,月光下摇曳的竹影,荡漾着西双版纳别样的美在接下来这个舞蹈里,您即将看到傣家的少女,用孔雀般娉婷的姿态,轻盈而来随着一曲悠扬的葫芦丝,她们用婀娜的肢体语言,把你带到神秘的《彩云之南》下面有请12幼教班的同学带来的舞蹈——《彩云之南》

青春是绿色的

相逢是我们用青春谱写一首难以忘怀的歌下面有请12护理班带来的——《相逢是首歌》

女:我想大家都应该比较喜欢大海,大海的广阔和颜色让我们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男:是的,相信大家对海地的珊瑚也不陌生,下面这首歌就是跟珊瑚有关

女:是的,接下来有请12幼教班新敏带来歌曲——《珊瑚颂》

杨辛芳带来的《春天你在哪里》蒋煜莹带来的《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有人说青春是飞扬的舞步,优雅别致,飘逸灵动;

青春是什么?我们在阳光般的季节里大胆的畅想,

下面有请张玲等人带来的舞蹈——《Girl friend 》

思念在门前流淌 我把童年种在了岸边岁月蜕去成长的壳 光阴把父亲的气力吞噬 翻动的茶香 穿透时间的厚壁 永驻母亲的容颜。是啊,家乡永远是我们温馨的港湾,是我们时时魂牵梦绕的地方。请欣赏求江草带给我们的歌曲——《家乡》。

今宵难忘,难忘今宵,忘不了朋友们的欢歌笑语,忘不了朋友们的情深谊长。今宵告别,告别今宵,让我们永远记下这难忘的美好时光。下面,有请12幼教班合唱——《难忘今宵》 ——《二十年后再相会》

下面有请12幼教班电子琴连奏

下面有请12幼教班电子琴独奏

《青春舞曲》歌词串词朗诵词报幕词

C:你说,青春是一首诗,婉转动人。

D:我说,青春是一幅画,明亮绚丽。

C:你说,青春是一本书,精彩的章节才刚刚开始

D:我说,青春是一支歌,优美的旋律舞动世界的精彩!

C:下面有请全体教师的大合唱《青春舞曲》 篇二:爱国主义诗歌朗诵会串词

霞关镇爱国主义诗歌朗诵会串词

开场白: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男:滔滔江河水,淹不尽浩浩中华魂

女:巍巍昆仑山,锁不住阵阵中华风。

男:又是一年春风送暖时

女:又是一个艳阳高照日

男:仰望苍穹,我们用一样的情怀感谢先烈

女:俯视大地,我们有一样的感慨发自肺腑

男: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迎来期待已久的聚会 女:今日,我们吟诗颂国,一起憧憬祖国辉煌的明天 男:现在,我宣布,霞关镇爱国主义诗歌朗诵会

合:正式开始

男:首先,有请南坪小学陈婉琪等同学为我们带来的

朗诵《沁园春·雪》,大家欢迎。

女:欢迎。

节目二:《我的祖国》

女:从陈婉琪等同学的朗诵中,我们看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正是因为江山如此多娇,才会有这么多名篇佳作

流传千古,现在让我们去听听澄海小学的郭雄候

和肖梦星同学心中的祖国是怎么样的,请欣赏诗朗诵 《我的祖国》

节目三:《党的赞歌》

男:一首《我的祖国》道出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声,

说到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我们不得不感谢我们可爱 可敬的中国共产党,请欣赏由霞关小学吴书贵等同学 带来的诗歌朗诵《党的赞歌》,大家欢迎!

节目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女:对祖国,我们平时都喜欢亲切地称之为母亲,

因此,对祖国我们总是有续不完的情,现在,

让我们听听,霞关中学陈刘新同学对祖国母亲

的呼唤吧!请欣赏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大家欢迎! 节目五:《有的人》

男:有的人,为了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有的人,为了祖国,献出了辉煌的一生

这些人,他们的名字将刻入史册,永垂不朽

请欣赏由南坪小学林志坤等同学带来的朗诵

《有的人》,大家欢迎

节目六:《我爱我的祖国》

女:是的,有的人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因为他们热爱着自己的祖国,

男:而今天的我们亦是如此,同样热爱着自己的国家, 女:有国才有家,爱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男:有国才有家,爱家就应该热爱家园的锦绣山河

女:请欣赏由澄海小学叶晓露和吴乃雄同学为我们带来的朗诵 《我爱我的祖国》

男:大家欢迎

节目七:《黄河颂》

男:黄河如一条巨龙腾跃在中原大地之上 黄河流域哺育了多少华夏儿女

让我们展开情怀,抒写对黄河的颂歌

请欣赏霞关小学李林惠等同学带来的朗诵

《黄河颂》,大家欢迎。

节目八:《青春中国》

女:我们的祖国是强大的,我们的祖国又是年轻的

她就如早晨的朝阳,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请欣赏霞关中学叶芳芳同学为我们朗诵的

《青春中国》,大家欢迎。

节目九:《娘,大哥回来了》

男: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的领土

台湾同胞身上流淌的是中国热血

我们期待祖国统一,我们期待台湾回归

请欣赏由南坪小学林飞鸿等同学带来的朗诵

《娘,大哥回来了》,大家欢迎! 节目十:《我的“自白书”和囚歌》

女: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实这不仅仅是文天祥的个人写照

也是每个中国共产党员的毕生追求

不信,请听听《我的“自白书”和囚歌》

掌声有请澄海小学的林淋露、林涵露等同学

大家欢迎!

节目十一:《我的祖国》

男:我的祖国,高山巍峨,屹立在亚洲的平原 女:我的祖国,江河奔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男:我的祖国,历史源远流长

女:我的祖国,经济繁荣昌盛

男:请欣赏朗诵《我的祖国》

女:有请霞关小学李小玉等同学,大家欢迎

节目十二:《祖国万岁》

男:60个年头风风雨雨,60个年头历经沧桑

60个年头不畏困难,60个年头勇往直前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祝福祖国,

高呼祖国万岁吧。请欣赏霞关中学肖吟同学

为我们带来的朗诵《祖国万岁》

结束语:

男:同学们,在改革开放中,我们明白了日新月异 女:朋友们,在实现小康中,我们懂得了翻天覆地 男:有一种感觉叫幸福

女:有一种激情叫前进

男:走进新时代,我们耕耘,我们播种

女:走进新时代,我们祝福,我们憧憬

男:我们的话语多得可成为一部历史

女:我们的话语多得可组成一片星河

男:但是,我们说得最多,最动听的一句,那便是 合:腾飞吧祖国 合:朋友们,霞关镇爱国主义诗歌朗诵会到此结束! 篇三:歌曲串词集锦

有一首歌不知大家听过没有,它有一句歌词我很喜欢的叫“人都应该有梦,有梦就不怕痛。”这是一种勇敢、坚定、奋发图强的顽强精神,更是我们明确个人目标,实现个人梦想的励志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聆听《淋雨一直走》,让我们在往后的路会走的更坚定、更美好,展现给所有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欢迎一号选手XXX 年轻的我们拥有梦想,年轻的我们不惧艰难,年轻的我们勇于追寻梦想,就让我们带着隐形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下面请欣赏歌曲《隐形的翅膀》,演唱者XX同学

淡淡的小清新,暖暖的小问候,世界需要美好的心意,让彼此拉近,打从心里暖暖的,暖暖温馨,就让我们倾听XXX带来的《暖暖》

樱花是一种绽放在阳春三月下的花朵,它们年复一年的积淀热情,年复一年的怒放生命,留给了人们无数浪漫的回忆。这种浪漫优美的旋律,不时的回响在我们耳边,让我们一起来感受XXX诠释浪漫的《樱花草》 每个发展都正是自己的故事,点滴都是在写著我们自己《光阴的故事》,一切只要努力以赴,不就正是在写给未来的自己一段美好的回忆吗?下面请欣赏由XXX带来《光阴的故事》

2011年,一首民族歌曲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唱出了我们少数民族的风采,接下来就让我们欣赏这首脍炙人口的神曲吧,有请XXX带来的《最炫名族风》 春的爱曾经来到过这个地方,哪里还依昔留着昨天的芬芳,闻着飘来的芳香,踏着你曾走过的小路,让思绪划过幸福过往,再让我轻轻的抚摸你天使的翅膀。下面请欣赏XX带来《天使的翅膀》。

第9篇:六一儿童节诗歌朗诵 儿童节诗朗诵诗歌大全

一起看看六一儿童节诗歌朗诵吧!

【六一儿童节诗歌朗诵 放飞白鸽】

献给快乐的孩子们

清晨,我们放飞一群白鸽

我们放飞一群白鸽

在六·一儿童节的清晨

初升朝阳的晨晖

照彻

无数透明的心空

展翅高飞的白鸽

带走了

我们所有的

祝福 理想 希望与憧憬!

鸽哨

响在五星红旗

冉冉升起的校园上空

我们向着庄严的国旗

顶礼

优秀中华儿女的鲜血和生命

染红了国旗

也赢得了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应有的主权与尊重

祖国高于一切的信念

深深

植入了我们心中

胸前的红领巾的火红中

民族魂

获得了新生

一串鸣唱的白云

在万里晴空中

巡行

我们象小树 幼苗 花朵

成长在

祖国的温暖的怀抱中

明亮的教室里

我们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热闹的操场上

我们放飞着童年的心情

奇异的网络中

我们苦练着高科技的本领

童真的幻想中

我们

一次次登上了金星 水星

六·一 我们的节日

鲜花 彩旗 美丽的气球 欢笑着

我们幸福的心情 可我们更愿把

我们花朵一样的笑脸 编成

一个巨大的花环 由全世界儿童 共同举起 我们一起 告别贫困 告别战争 告别歧视

告别一切罪恶的狰狞 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

创造出一个地球村的高度文明

【六一儿童节诗歌朗诵 梦幻童年】 我曾经问聪明的星星, 我曾经问慈祥的月亮.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我曾经问深情的大地, 我曾经问温暖的太阳.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童年是初生的绿叶, 童年是含苞的花蕾, 童年是一片蓝蓝的天, 童年是充满美丽的梦幻. 我曾经问聪明的星星, 我曾经问慈祥的月亮;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我曾经问深情的大地, 我曾经问温暖的太阳.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童年是初生的绿叶, 童年是含苞的花蕾, 童年是一片蓝蓝的天, 童年是充满美丽的梦幻. 我曾经问聪明的星星, 我曾经问慈祥的月亮;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我曾经问深情的大地, 我曾经问温暖的太阳.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我曾经问聪明的星星, 我曾经问慈祥的月亮.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我曾经问深情的大地, 我曾经问温暖的太阳.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童年是初生的绿叶, 童年是含苞的花蕾, 童年是一片蓝蓝的天, 童年是充满美丽的梦幻. 我曾经问聪明的星星, 我曾经问慈祥的月亮;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我曾经问深情的大地, 我曾经问温暖的太阳.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童年是初生的绿叶, 童年是含苞的花蕾, 童年是一片蓝蓝的天, 童年是充满美丽的梦幻. 我曾经问聪明的星星, 我曾经问慈祥的月亮;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我曾经问深情的大地, 我曾经问温暖的太阳. 梦的路到底有多漫长. 【六一儿童节诗歌朗诵 快乐的鸟儿】 鸟孩子

树公公,树婆婆, 从早到晚乐呵呵。 他们的孩子最美丽,

蓝、绿、花、白、红、黄、褐。 他们的孩子最活泼, 飞来飞去唱着歌。 千千万万鸟孩子, 最爱树公公、树婆婆。 大雁

蓝天召开运动会, 大雁表演团体操: 排“一”字, 笔笔直; 排“人”字, 呱呱叫。

百鸟齐鼓掌, 裁判哈哈笑。 金牌奖给大雁队, 天上地下都叫好! 孔雀,这鸟美,那鸟美, 谁也比不了孔雀美。 宝石般的长羽翎, 根根像翡翠。 孔雀喜欢谁? 穿花衣的小妹妹。 孔雀开屏唱着歌: 咱俩一样美! 鸵鸟 我问你, 大鸵鸟: 你不能飞, 光会跑; 应该叫你骆驼、马, 不该叫鸵鸟! 鸵鸟说:

我有一双鸟翅膀, 当然是只鸟。 那天沙漠运动会, 我张开翅膀赛长跑。 骆驼追不上, 骏马比不了。

上一篇:教师技能大赛实施方案下一篇:2019公司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