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主要节日

2022-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德国主要节日

中美主要传统节日对比研究

【摘要】节日是劳动人民为适应生产生活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各民族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而丰富多彩的节日,这些节日大多具有一定的历史传统,深深地根植于一个民族深厚的土壤之中。本文旨在从历史、文化、地理等角度对比分析中美传统节日特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应对“洋节”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挑战。

【关键词】传统节日;对比;原因;措施

【作者简介】李欣桐(1991.01- ),女,汉族,河南宁陵县人,研究生二年级,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简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支撑一个民族繁衍和发展的支柱。目前,文化交流与竞争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上风。面对世界文化日益激烈竞争的趋势,各国政府都积极努力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中国政府努力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孔子学院不断入驻海外大学,发挥了其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显着提高,全球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许多国家举办了一系列“中国年”活动。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揭示了民族历史,习俗,宗教,生活方式的本质。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影响力逐渐减弱。面对外国节日的冲击,他们显然处于劣势。更糟糕的是,端午节被韩国抢先了申遗,这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节日的保护,否则我们可能会失去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二、主要的传统节日对比

1. 历史因素。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5000多年的悠久灿烂文化。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不断地生活和繁衍,在这个迷人而神奇的土地上世代相传。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的节日文化,例如,春节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各种活动欢迎春天来临;端午节由战国时期的楚国兴起,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如今端午节会有划龙舟和吃粽子等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来源于一些神话传说,或者是为了纪念某个历史人物,这些传统节日都扎根于中国大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美国始建于1776年,迄今仅有230多年的历史。然而大多数美国人,最初来自英格兰,于1620年乘五月花号驶入新英格兰。这些虔诚的基督教徒来到新英格兰定居并逐渐创造出灿烂的文化。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其文化传统主要来源于欧洲,节日文化也不例外,例如圣诞节是为了纪念耶稣的生日,最初由来自英格兰的早期清教徒引入美国;情人节起源于三世纪的罗马帝国。这些外来节日进入美国,被赋予了美国的鲜明特征。

2.文化因素。关于如何庆祝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是有各种特色的节日美食。例如,中国人通常在除夕时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此外,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自古以来就倡导集体主义。在中国,人们重视集体主义,经常考虑他们的行为是否会影响他们的朋友,邻居和同事,然后再做出决定。当他们庆祝传统节日时,他们常常举办各种集体户外活动,以接近大自然。例如,人们在端午节会举行划龙舟比赛。但是,美国人一般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庆祝他们的传统节日。美国人认为个人的目标和动机高于集体的,积极鼓励个人主义,以激发雄心壮志,实现商业和个人成功。以圣诞节为例,美国人在自家室内装饰圣诞树庆祝节日。

这些差异与其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密切相关。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农业为主的经济体,农业活动严重依赖于自然,天气直接决定作物的收获。当然,由于种植,灌溉,劳动人民之间的互助对于尽快完成农业工作至关重要。然而,美国土著居民,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活动。面对严峻的自然条件,他们必须准备好处理新的紧急情况。因此,他们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改变世界,征服自然。

3.地理因素。中国人一直在欧亚大陆上生活和繁衍,由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以及四季分明,农业一直是几千年来的主流。受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人民的生活完全自给自足,争取集体和谐。此外,不同朝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实行了禁止海上贸易的战略。直到1978年,中国才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总的来说,“陆上国家”在空间上比较隐蔽,思想保守。然而,美国位于大西洋和平洋之间,北与加拿大接壤,南接墨西哥。土著美国人,甚至来自欧洲沿海国家的移民,最初都是以捕鱼和打猎为生。他们相信能够探索未知的世界并能不断挑战自我。美国是一个“向海的国家”,一般表现出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愿意与外界沟通,愿意接受来自外部世界的新事物。

中美傳统节日深受地理因素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没有变化,几乎没有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春节,一直是红灯笼,春联,鞭炮等为特色。但美国的传统节日不太相同,所有美国的传统节日大都是外来的。美国本土诞生的节日很少,如感恩节。美国一直以其强大的吸收能力而闻名,节日方面也不例外,不断吸收国外的节日,然后转化自己的,并传承下来。圣诞节就是由欧洲移民引入北美的,现在发展成为美国重要的节日。
三、传统节日变迁的原因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加。美国的传统节日如圣诞节和情人节,深受中国年轻人的喜爱。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

近年来,庆祝外国节日的场景在中国已经屡见不鲜。情人节当天,商店里、街道旁摆满了玫瑰花;刚进12月份,商场里就开始营造圣诞氛围,以圣诞节为商业契机,吸引顾客。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传播势头有增无减。在这种强劲态势下,中国在中美传统节日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中国传统节日与美国节日的碰撞中,中国传统节日正在逐渐失去基础。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在了国外的节日崇拜之路上,致使美国传统节日在无形中吞噬着中国的传统节日。

1.中国传统节日衰落的原因。从中国传统节日本身来看,其变化和改革很少,苛刻地来讲,缺乏自我更新,长期以来停滞不前。时代在前进,世界在发展。显然中国的传统节日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步伐。所以中国传统节日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对待,要通过全面改革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食物,几乎每个节日都有其特色的美食。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食物不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而是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但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不随时间而改变,而在当代社会,中国传统节日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因此,中国的传统节日似乎不可避免地被越来越多的人忽视,特别是年轻人。

2.美国传统节日繁荣的原因。目前,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席卷全球。由于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和科技影响力,美国在全球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一直在努力捍卫自己的价值观,向各地出口文化。

美国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因而美国的传统节日充满活力,为适应变化和满足公众的新需求而不断调整自己。外国节日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例如,情人节为青年男女提供了约会的契机,增进双方感情。另外,媒体宣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流行和传播。在几乎所有形式的媒体中,如网络、电视等,都非常关注美国的传统节日。再加上近年来美国的传统节日已大量商业化,将传统节日变成了购物和娱乐的契机。许多国内超市也纷纷效仿,千方百计地创造商业机会,高度重视圣诞节和情人节等节日,零售商和消费者无形中对这些美国节日进行了宣传。
四、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的策略

1.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正确态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的传统和习俗逐渐被遗忘。我们要冷静客观地评价中国传统节日,对其加以继承和改进。一方面要弘扬节日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坚决抛弃民族中心主义。不可否认的是,广博而深厚的中国文化一度在世界上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但在现代,由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我们落后于西方世界。因此,我们有必要客观看待自己,批判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向西方发达的国家学习,主动吸收新鲜元素,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其活力。

2.对美国传统节日的正确态度。美国在如此短的时期内,创造了席卷全球的流行文化。然而,面对流行的节日文化,我们不应盲目崇拜,完全西化,迷失自我。相反,我们应该汲取精华。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美国的传统节日远非完美无瑕,要坚持“适应中国国情”,有选择地吸收和学习。

3.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的措施。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开展,与美国的交流机会不断增多,美国的传统节日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尤其受到青年人的喜爱。所以,在加强中美文化交流的同时,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抑制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第一,有关政府部门应该针对中国的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播,制定相关的法律和规定。近年来,中国政府和一些社会组织正在采取强有力的行动来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工作已提上日程。

第二,政府应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促进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发展。加大力度保护濒临消失的传统节日的文化遗产和习俗。与古代相比,传统节日的特殊魅力正在一点点被淡化、弱化。因此,我们应该采取行动保护或重现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让大众领略节日的真谛。

第三,在教学中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将其传统文化融入到教材中,各学生可以在课程中领略各种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习俗的最有效途径。

第四,应该扩大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世界各国互相依赖的地球村,时间和空间不再孤立,要加强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不断扩大思维的格局。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美主要传统节日在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综合比较研究,分析了中美传统节日之间差异的具体原因。毋庸置疑,中美传统节日具有各自的特色和活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文化融合也是大势所趋。中美两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所不同,但是没有优劣之分。传统节日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国家的文化发展为依托。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发展,需要相互理解,包容和合作。因此,中美传统节日应该互相学习,汲取彼此的优良部分,改善不利于文化融合的部分,以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各自的鮮明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Davis,L.2001.Doing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5-6.

[2]廖华英.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1-20.

[3]吴斐.美国社会与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3-432.

作者:李欣桐

第2篇:德国的节日

德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德国大大小小的民间节日有一千多个,平均每天就有三个节日。节日庆祝得范围小到村镇,大至全国乃至全世界。象全国性的圣诞节、狂欢节、复活节、射手节等;地域性的有慕尼黑的啤酒节、斯图加特的感恩节、巴伐利亚的民间服饰节;行会之间也有很多的节日,象五朔节、渔民节、牧羊人节、厨师节、葡萄农节等。

狂欢节是德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有关节日的来历众说不一。从每年的月日时起就算狂欢节开始了,一直到第二年的复活节为止,前后要持续两三个月。但是它的高潮是在最后一个星期,特别是这周的前三天,在这发狂的三天,德国的狂欢节达到了顶峰:他们进行化装大游行,进行大型的狂欢集会和舞会,还有星期四女人节,这一天许多的妇女手拿剪刀上街,专门去剪男人的领带,特别是一些漂亮的领带,她们把剪来的领带作为战利品订在墙上自我欣赏。

第3篇:德国传统节日

十一月到二月

狂欢节(Karneval, Fasching)

 从每年11月11日11时起狂欢节就算开始了,一直到第二年复活节前40天为止,前后要持续两三个月。但它的高潮是在最后一个星期,特别是这周的星期日、星期一和星期二。在这"发狂的"三天里,德国的狂欢节达到了顶峰。

 在德国,各地区庆祝狂欢节的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有几项活动形式是一样的,这就是选举狂欢节的"王子"和"公主"、"星期四女人节"、化装大游行与大型狂欢集会和舞会。

 狂欢节结束的前一天是星期一,这一天是整个狂欢节的顶点,被称为"疯狂星期一"或"玫瑰星期一"。这一天有两项活动:一是化装大游行,二是大型狂欢集会和舞会。  新约圣经记载,耶稣在开始传教前,在旷野守斋祈祷40昼夜,为了纪念这一神圣活动,教会规定每年这个时期是斋戒期,封斋期间人们禁止食肉,供花、婚配及娱乐。在斋戒开始前的三天,人们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尽情唱歌跳舞,开怀畅饮,大吃大喝无所顾忌。因此叫狂欢节。

过狂欢节的地区主要是德国中部,南部,以及以天主教为主的地区。北方一般没有这一习俗。

 庆祝形式:狂欢集会,假面化妆游行,狂人表演。市民有权在节日期间发表慷慨激昂,幽默讽刺的政治演说。近年来发展到制作模拟政治家的滑稽人像,模拟其声音,动作,对其观点进行半真半假的讽刺挖苦。科隆的狂欢节每年花样翻新从来不重复,经常引人捧腹大笑。克隆人大方豪爽,不断向市民大把大把扔糖果,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景观。

 狂欢节(Fasching)”、“谢肉节(Fasnacht)”或“嘉年华(Karneval)”是一种古老的风俗习惯,主要盛行于德国莱茵地区和天主教徒聚居的地区。狂欢节的主要举办地是美因兹、科隆、杜塞尔多夫和波恩。德国南部举办传统的阿雷曼人狂欢节(Fasnet)。狂欢节是当地民众的“第五季”,11月11日开始,到圣灰星期三(Aschermittwoch)结束,狂欢活动的高潮是从“肮脏的星期四(Schmutziger Donnerstag)”到圣灰星期三这一个星期。玫瑰星期一(Rosenmontag)举行盛大的沿街大游行,人们身着奇装异服或传统服饰,头戴各式面具,走上街头,加入到游行队伍中。狂欢节这个传统起源于过去德国农民驱逐严冬、迎来春天的风俗习惯。

圣灵降临节(Pfingsten)

 耶稣复活后50天就是降临节,就是圣灵降临节。

 内容:古装化妆游行。自烤点心节。广场中心免费提供糕点和免费葡萄酒供人们品尝。还有地方举行降临节鸡鸣比赛。筛选出250只大公鸡。比赛时间30分钟,鸡鸣次数多寡决定胜负。

慕尼黑十月啤酒节(Oktoberfest)

 起源:1810年,为了庆祝当时路德维希一世和苔莱西亚公主的婚礼,市民在慕尼黑附近的草坪上举行了各种庆祝活动,国王很兴奋,把这块草坪命名为苔莱西亚草坪。  庆祝活动:9月底十月初,盛大的游行。正午准12点,迎来大啤酒桶彩车,市长简短致辞,然后第一桶酒打开。大家一起一醉方休。

4。大学开门日

德国的大学冬季学期开学前或后,很多大学都要举办庆祝活动,庆祝 新学年的开始和欢用新同学。庆祝活动有:学习咨询服务,优惠价出售图书,风味小吃和演唱会。有很多的同学也出售自己有意义的作品,真的很棒的!!!

5。爱情游行(love parade) 七月份

现在柏林的爱情游行已经变成一个年轻人的盛大节日,同时不乏中年人,一条街道,整整的10几万人,激情的音乐,动感的舞姿,每个人都会身不由己的加入其中。

6. 斯图加特感恩节

斯图加特感恩节又称人民节,是仅次于慕尼黑10月啤酒节的一个较大的节日。每年都有500多万人至斯图加特市参加这一盛大的节日,时间大致在每年的9月底、10月初。

这一节日确立的最早时间是1818年。10月金秋,农业丰收,农民们把丰收的果实摆放在一起,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并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如今,这一节日在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已发展成为一个集商业、娱乐、旅游、饮食为一体的群众性的欢庆活动。在节日开幕的第一天要举行热闹的节日大游行,由彩车、各种舞蹈队伍组成的游行队伍,吹吹打打穿过闹市区,以此宣告这一欢乐节日的开始。

同中国节日庙会相同,斯图加特感恩节也有它节日的中心地。这个中心地设在斯图加特市巴德-堪恩施塔特区的一片开阔地上,被称为“堪恩施塔特草地”,碧蓝的内卡河水从旁边缓缓流过。走进节日的彩门,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小摊,既有日用杂品、服装鞋帽、工艺礼品,也有儿童玩具、食品调料。穿过这条小商品街,映人眼帘的是一个彩票出售点。销售者的吃喝声与购买者的喊声交织在一起,场面十分热闹。不时可以看到幸运的中奖者怀抱中彩得到的毛绒绒的动物玩具兴高采烈地离去。

节日广场最热闹的还是各种娱乐场所。规模很大、构造复杂的超豪华型娱乐设施被人们涂得花花绿绿,它们与无数的彩灯交织在一起,再配上立体音响和烟雾,真是又惊险又刺激。当然也有专为儿童设计的娱乐设施,如碰碰车、小火车、小飞机等。

第4篇:德国礼仪和节日

德语的应用范围

德语是世界上最常被学的外语(在欧洲第二常被学).

在日本,德语而不是拉丁语是医学的术语。

德语是最重要的文化.科学及沟通语言之一,是世界上十大最通用语言之一.

超过一亿的人口以德语为母语,是俄语之外在欧洲最通用的母语.

在中欧及东欧,德语为地区性的沟通语言也日益重要,在欧盟中,德语是英语和法语以外的最重要语言.在下面这些国家德语是唯一的官方语言:

• 德国

• 奥地利

• 列支敦士登

在下面这些国家德语是官方语言之一:

• 比利时(还有法语和荷兰语)

• 意大利(还有意大利语、法语和斯洛文尼亚语)• 卢森堡(还有卢森堡语和法语)

• 瑞士(还有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

在下面这些国家德语是少数民族语言(按说的人的多少排列):

• 丹麦

• 法国

• 俄罗斯

• 哈萨克斯坦

• 波兰

• 罗马尼亚

• 多哥

• 纳米比亚

• 巴拉圭

• 匈牙利

• 捷克和斯洛伐克

• 荷兰

• 乌克兰

• 克罗地亚

• 摩尔多亚

• 拉脱维亚

• 爱沙尼亚

• 立陶宛

礼仪举止常识

1. 打招呼(Grussformeln):

一 般, 德国人之间很讲究礼貌, 但在学生之间稍为随便一点. 见面时说"您好"在德语中一般视时间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 "Guten Morgen"(上午到十二点钟), "Guten Tag"(十二点后到十七点钟, 但在巴伐利亚州人们说"Gruess Gott"或"Servus"), "Guten Abend"(十七点 以后), 学生之间也常说"Hallo"或"Hei"或"Gruess dich". 分别时常说"Auf Wiedersehen"(施瓦本人说"Ade"), 临睡前也可说: "Gute Nacht". 学生之间也爱说"Tschues"或"Tschau"或 "Bis bald/spaeter"等.

在德国, 问"Wie geht es Ihnen/dir?"只是在朋友或熟人之间, 被问者可简单说"Danke, gut." 也可较详细回答. 当别人介绍您认识某人时, 您可与其握手并说"Freut mich, Sie kennenzulernen". 同学之间可简单说"Hallo". 假如您为别人作介绍, 可说:"Darf ich vorstellen?Frau Y." 被介绍的人之间再互相握手打招呼. 在路上遇到朋友或熟人也应该问好致意. 另外, 在德国 有时陌生人之间也互相打招呼, 如在小路上散步或骑自行车时双方迎面而过时, 或在公共场合上下电梯(楼梯)时, 或进办事机构、诊所等的等候房间时, 以及在宿舍门前遇到邮递员或清洁工人等. 假如您在大学或大公司里工作, 应该和所有的同事打招呼. 另外, 德国人常用的客套语为"请", "谢谢"和"对不起"(Bitte! Danke! Verzeihung!).

2. 握手的礼节(Haendeschuetteln):

在 德国, 人们见面和分别时, 一般伸出右手互相短暂握一下. 如果只是路遇, 可只打招呼致意一下, 不必停下来握手. 学生之间也常放弃握手. 朋友之间见面有时也会先在左脸然后在右脸上吻一下, 但吻手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已几乎见不到. 在重要场合如接见或大型晚会上, 只是主办者和部分来宾握手. 另外, 作为妇女在人们向她打招呼时不一定非要站起来, 但站起来更有礼貌; 而男士在某位女士向他打招呼时一定要站起来. 3. 怎样称呼对方(Siezen und Duzen):

成年人之间一般要以"您"相称, 并称对方"某某先生"或"某某女士"("Sie", "Herr", "Frau"). 德 国与美国不一样, 同事或邻居之间也常常以"您"相称, 以保持一定的距离. 假如对方有教授或博士头衔, 在称呼他们时一定要将其头衔加在姓之前, 如"Herr Professor X"或"Frau Doktor Y"等. 只是在亲朋好友之间才以"你"相称. 同学之间可以从一开始就以"你"相称.

4. 养成守时的好习惯(Puenktlichkeit):

德 国人非常看重守时, 不守时是很大的失礼. 大学教授和讲师都有固定的答疑时间(Sprechstude), 学生有疑问可以在这个时间内去请教, 如果是特别约定的, 更是不得让教授或讲师等候. 一般, 人们都有一本记事本, 上面记着课表和约会等: 哪一天, 几点钟,什么地方, 同什么人, 谈些什么问题等等. 只要拿出这个小本翻一下, 就可以知道今天和这个星期要做些什么事情. 假如, 确实由于某些原因不能赴约, 必须打电话通知对方或请人转告. 另外, 有个"大学里的一刻钟"(Akademische Viertel), 这是指在大学里的课程都安排在整点过一刻钟开始("c.t."= cum tempore). 习惯上, 当人们被邀请去作客时, 也故意在约定的时间稍后几分钟去, 但迟到时间最长不能超过十五分钟. 注意, 赴约绝对不要提前去.

5. 邀请客人和作客(Einladungen):

德 国人一般不常邀请人去家中, 不速之客有时会被拒之门外. 好朋友之间也得事先打个电话询问对方是否可以接待客人, 这样至少可以让主人有些准备. 如果得到邀请, 不管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 都应该尽快或最晚在二三天内给主人答复. 去作客时, 一般给女主人带一 束鲜花, 给小孩买玩具或书, 但一定要撕去价格标签, 并包装好(一般商店都可以帮忙包装). 同学之间在学生宿舍请客, 一般带一瓶(葡萄)酒或自己准备的糕点作为饭后甜食总是会受欢迎的. 作完客后, 应向主人表示感谢. 如果是想邀请别人来作客, 大多在一周前发出邀请,

以便双方好作安排. 客人来后, 对您的盛情款待表示感谢时, 您应感到高兴并感谢对方的称赞. 千万不要说中国式的客套话:对不起, 我没有作什么准备.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6. 怎样使用刀叉及用餐习惯:

在德国, 吃饭时是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手腕放在桌子边沿. 在喝汤时或吃饭后甜点时, 左手虽然用不上也必须平放在桌上. 吃肉时先要把肉切成小块, 咀嚼时不能张开嘴巴. 汤勺或叉 子要送到嘴里, 上身要坐直, 略略向桌子前倾, 不可弯到盘子上面去. 不要含着满口食物说话. 若要回答别人的问题或继续言谈, 请一定先将口中食物咽下再开口. 另外, 入座的顺序是首先为女主人和其他女客人, 男士要帮助女士就坐时移动座椅. 饭后要将椅子移回原处.

7. 着装习惯(Kleiderordnung):

在德国, 普通生活中着装并无一定之规, 关键是要整洁和无破损. 学生中就更无什么特别讲究, 但不要穿着运动服去上课, 被教授约见时也最好能比平时稍为讲究一点. 去剧院或参加较重要的活动一般要西装革履.

德国重要节日

按一年中先后顺序排列。

1) Neujahr

新年。一年中的第一天。元月1日。

2) Heilige Drei Könige

圣三王节。元月6日。非全德性节日。

据《旧约全书》的《马太福音》中记载,马利亚在伯利恒生下耶酥时,有三个天文学家按照星星的指引从东方来跪拜耶酥,并且献上黄金、乳香和没药。在公元9世纪,这三个天文学家(也有说是三个智者的)被传为三个国王。

3) Karfreitag

耶酥受难节。耶酥受难周(复活节前一周)的星期五。此节日是为纪念耶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酥受难节是基督教最重要的节日。

4) Ostersonntag

复活节星期天。立春后第一个满月后的星期天。

5) Ostermontag

复活节星期一。接着复活节星期天的星期一。

6) Maifeiertag

五一节。

7) Christi Himmelfahrt

耶酥升天节。复活节后第40天。

8) Pfingstsonntag

圣灵降临节。复活节后第7个星期日。在犹太教是收获感恩节。在基督教为长达50天的复活时期的最后一天,在西方这天是圣灵降临人间和教会形成的节日。

9) Pfingstmontag

圣灵降临节后的星期一。

10) Fronleichnam

基督圣体节。圣灵降临节后的第2个星期四。非全德性节日。

11) Mariä Himmelfahrt

圣母玛利亚升天节。非全德性节日。

12) Tag der Deutschen Einheit

德国统一日。10月3日。

13) Reformationstag

宗教改革纪念日。10月31日。非全德性节日。

14) Allerheiligen

(天主教)万圣节。11月1日。非全德性节日。

15) Buß- und Bettag

(基督教)忏悔祈祷日。教会的倒数第二个星期三。非全德性节日。

16) 1. Weihnachtstag

第一圣诞节日。12月25日。

17) 2. Weihnachtstag

第二圣诞节日。12月26日。

德国重要节日

按一年中先后顺序排列。

1) Neujahr

新年。一年中的第一天。元月1日。

2) Heilige Drei Könige

圣三王节。元月6日。非全德性节日。

据《旧约全书》的《马太福音》中记载,马利亚在伯利恒生下耶酥时,有三个天文学家按照星星的指引从东方来跪拜耶酥,并且献上黄金、乳香和没药。在公元9世纪,这三个天文学家(也有说是三个智者的)被传为三个国王。

3) Karfreitag

耶酥受难节。耶酥受难周(复活节前一周)的星期五。此节日是为纪念耶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酥受难节是基督教最重要的节日。

4) Ostersonntag

复活节星期天。立春后第一个满月后的星期天。

5) Ostermontag

复活节星期一。接着复活节星期天的星期一。

6) Maifeiertag

五一节。

7) Christi Himmelfahrt

耶酥升天节。复活节后第40天。

8) Pfingstsonntag

圣灵降临节。复活节后第7个星期日。在犹太教是收获感恩节。在基督教为长达50天的复活时期的最后一天,在西方这天是圣灵降临人间和教会形成的节日。

9) Pfingstmontag

圣灵降临节后的星期一。

10) Fronleichnam

基督圣体节。圣灵降临节后的第2个星期四。非全德性节日。

11) Mariä Himmelfahrt

圣母玛利亚升天节。非全德性节日。

12) Tag der Deutschen Einheit

德国统一日。10月3日。

13) Reformationstag

宗教改革纪念日。10月31日。非全德性节日。

14) Allerheiligen

(天主教)万圣节。11月1日。非全德性节日。

15) Buß- und Bettag

(基督教)忏悔祈祷日。教会的倒数第二个星期三。非全德性节日。

16) 1. Weihnachtstag

第一圣诞节日。12月25日。

17) 2. Weihnachtstag

第二圣诞节日。12月26日。

第5篇:纳粹德国史 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书目:

朱庭光主编:《法西斯新论》,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朱庭光主编:《法西斯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弗·卡斯顿:《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艾伦·布洛克:《大独裁者希特勒--暴政研究》,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约翰·托兰:《从乞丐到元首--希特勒一生》,北京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莱因哈德·屈恩尔:《法西斯主义剖析》,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桧山良昭:《希特勒的阴谋--国会纵火案内幕》,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 沃尔夫冈·维佩曼:《欧洲法西斯主义比较(1922~1982年)》,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

威尔海姆·赖希:《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海因茨·赫内:《德国通向希特勒独裁之路》,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罗衡林著:《通向死亡之路:纳粹统治时期德意志犹太人的生存状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赵鑫珊著:《希特勒与艺术》,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托尔斯腾·克尔讷著:《纳粹德国的兴亡》,李工真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罗伯特·埃德温·赫泽斯坦著:《纳粹德国的兴亡》,楼玲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克劳斯·费舍尔著:《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萧韶工作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威廉·夏伊勒著:《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董乐山等译,三联书店1974年版。

阿尔贝特·施佩尔著:《第三帝国内幕》,邓蜀生等译,三联书店1982年版。 艾伦·布洛克:《大独裁者希特勒〔暴政研究〕》,朱立人、黄鹂、黄佩铨译,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塞巴斯蒂安·哈夫讷著:《解读希特勒》,景德祥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

夏尔·贝特兰著:《纳粹德国经济史》,刘法智、杨燕怡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海因茨·赫内:《党卫队——佩骷髅标志集团》,江南、杨西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雅克·德拉律著:《盖世太保史》,黄林发、萧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鲁珀特·巴特勒著:《盖世太保——希特勒的秘密警察史(1933-1945)》,罗衡林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时代生活编辑部:《第三帝国·党卫队》,孙逊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时代生活编辑部:《第三帝国·权力风云》,张显奎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时代生活丛书编辑著:《第三帝国:新秩序》,张显奎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古德龙·施瓦茨著:《纳粹集中营》,樊哲等译,刘洪普校,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克劳斯·费舍尔著:《德国反犹史》,钱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奥托·克劳乌斯和艾利卡·库尔卡著:《死亡工厂》,白林和魏友编译,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亨利·弗莱德兰德著:《从“安乐死”到最终解决》,赵永前译,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古多·克诺普:《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王燕生、周祖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格哈特·温伯格著:《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欧洲的外交革命,1933-1936年》,何江、张炳杰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瓦尔特·胡巴奇编:《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1939-1945)》,张元林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格茨·阿利著:《希特勒的民族帝国:劫掠、种族战争和纳粹主义》,刘青文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阿诺德·托因比、维罗尼卡·M·托因比合编:《希特勒的欧洲》,孙基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维尔·贝特霍尔德著:《四十二起谋杀希特勒案件》,龚新康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鲁道夫·赫尔佐克著:《希特勒万岁,猪死了!》,卞德清等译,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

Broszat, Martin ,The Hitler State:the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Third Reich,New York,1981. Chele、Ferguson and Vaughan ed.,Neo-Fascism in Europe,Longman Group,1991. Grunberger,Richard,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Third Reich, Pelican Books,1991.

Hitler, Adolf, Mein kampf, Boston,1971. Kater, Michael, The Nazi Party: A Socil Profile of Members and Leaders, 1919---194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Koch,H.W. ed., Aspects of the Third Reich, London 1985.

Lunn and Thurlow ed.,British Fascism:Essays on the Radical Right in Inter-war Britain,New York,1980. Mosse, George L., The Crisis of German Ideology: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the Third Reich, New York, 1981. Noakes,Jeremy and Pridham, Geoffrey ed.,Documents on Nazism,1919~1945,London,1974. Noakes and Pridhim ed.,Nazism 1919~1945,Vol.2:State,Economy and Society 1933~39,University of Exeter,1984. Robert, Brady,The Spirit and Structure of German Fascism, New York,1969. Schoenbaum, David, Hitler’s Social Revolution: Class and Status in Nazi Germany 1933~1939,London,1967.

第6篇:香港主要节日

香港

1月1日(如该日为星期日,则改为翌日);

农历年初一(如该日为星期日,则改为农历年初一的前一日) 农历年初二(如该日为星期日,则改为农历年初一的前一日) 农历年初三(如该日为星期日,则改为农历年初一的前一日) 清明节(如该日为星期日,则改为翌日) 耶稣受难日 耶稣受难日翌日 复活节星期一

劳动节,即5月1日(如该日为星期日,则改为翌日) 佛诞,即农历四月八日(如该日为星期日,则改为翌日) 端午节(如该日为星期日,则改为翌日)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日,即7月1日(如该日为星期日,则改为翌日) 国庆节,即10月1日(如该日为星期日,则改为翌日) 中秋节翌日(如该日为星期日,则改为中秋节当日或见宪报) 重阳节(如该日为星期日,则改为翌日或见宪报) 圣诞节(如该日为星期日,则改为圣诞节后第二个周日) 圣诞节后第一个周日。 香港民俗文化

香港煲蜡

香港煲蜡香港人所指的煲蜡专指中秋节期间,利用月饼铁罐作器皿、焚烧报纸或使用蜡烛等杂物用作煲蜡的火源,大量蜡烛(正确地说应该是高温液态的蜡)造成火团的玩火行为。蜡液燃烧得最猛烈之时,而向火团喷水、使之产生高大火焰。煲蜡极为容易引起火灾,滚烫的蜡液接触到皮肤可能造成第三级烧伤。 香港春节

香港春节踏入新春佳节的第一刻,香港人多半会前往黄大仙庙,争先恐后地要插上“头炷香”,以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顺利、财源广进。所谓“头炷香”,指的是每个人在新一年第一次供奉的香,但不一定要当日零时插,任何时候都是好时辰,最重要是心诚。

在香港的庆年活动中,一向重头的戏是舞龙舞狮,而且都要装饰得五颜六色,风采欢腾。舞狮也称为“狮子舞”,在香港不仅是传统的舞蹈项目,而且也是民间的体育及庆典活动。

香港人年前也都要清洁一下家中环境,取“除旧布新”之意。继而是置办年货。除夕是团圆的日子,一家人要吃团圆饭。

香港各种节日的特色项目及其民风民俗

农历新年 (农历正月):新年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除了合家团圆、 拜访亲友等必不可少的内容;

香港的春节特色项目还有:

年宵花市:农历新年前数天在多区举行,其中一年一度的维多利亚公园年宵花市最热闹,出售桃花、 菊花、 水仙花等各种贺岁鲜花及其他商品。

花车巡游:大年初一,在市内举行。每年的巡游表演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花车,以及显示不同地区文化和风情的巡游队伍,组合成多姿多彩的大型表演,庆贺新一年繁荣丰盛。

烟花汇演:大年初二 ,在维多利亚港海面举行。海港两岸和高层建筑临海的一面,都成了最好的观赏位置。

圣诞节 (12月25日) :圣诞节是香港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维多利亚港两岸的高大建筑,提前个多月就布置上色彩缤纷的灯饰,各商店也换上圣诞装饰,仅是这一风景,就引得不少游人赞叹不已。此时的香港,展现出最辉煌的城市面貌,如果对香港的繁华有兴趣,那么,最好的游览时间一定是圣诞。

元旦(1月1日)、情人节(2月14日)、天后诞(农历三月二十三)、佛诞(农历四月初八)、太平清醮(农历四月初八)、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孟兰节(农历七月十四)、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万圣节(10月31日)。 天后诞,汉族民间节日之一。汉族民间相传,天后娘娘法力无边,经常在海上拯救遇难者,渔民们把她尊为守护神,后来沿海一带的人们,不仅视其为海神,还视其为赐福降运之神,故在港九一带,到处可见天后庙宇。

香港位於南中国珠江口东侧岛屿,历来渔业发达,至今最少有40座天后庙,其中最古老的是建於公元1266年的佛堂门天后庙。每年的天后诞(农历3月23日)期间,凡有天后庙的地方,必大事庆祝,特别是水上人家,至为隆重,视为一年中的大节,迎神出游,请亲友来吃饭等。有的地方虽无天后庙,但有天后像,也要礼拜祭祖,如香港西贡、广州河南沙园一带,颇为热闹。 佛诞,全香港佛堂寺庙都有礼佛庆典和浴佛法会,其中以大屿山宝莲禅寺的活动最盛大。佛诞又称(浴佛节)相传佛祖出生时,天上有九条龙喷下清泉为他沐浴,所以日后佛诞都有这个仪式。如今善信会以香汤沐浴佛身,寓意与佛祖的智能,洗涤污垢,净化心灵。同样蕴藏禅理的还有贺诞食品芫荽饼,其味带甘苦,寓意人生苦尽甘来。 长洲太平清醮是香港独有的民间节庆,欢腾有富道地色彩。在节庆期间,岛上居民全情参与,舞龙舞狮锣鼓喧天,热闹的程度更胜农历新年!其中北帝庙一带的(抢包山)比赛和主要街道上的飘色会景巡游更是必看亮点。

由于独一无二的包山,长洲太平清醮又称为(包山节).至于什么是{醮}呢?{醮}就是祭祀活动。相传清朝中叶长洲瘟疫为患,居民向北帝神祈福,请高僧设坛拜祭,并奉北帝神像游行,瘟疫才消除。如今长洲太平清醮不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因其独特的色彩,而获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网站选为(全球十大古怪节日之一)

香港盂兰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在香港俗称为“鬼节”,传说农歷七月鬼魂可以来到人间,部份地区市民会在路边焚烧冥纸香烛超渡游魂,以超渡这些鬼魂。

去香港旅游观光想多了解中国的传统习俗,可于2011年8月14日举行的香港盂兰节(俗称“鬼节”)及8月期间,前往香港多处举办盂兰盛会的场地。

2011年,香港潮人盂兰盛会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產名录。

香港潮人盂兰盛会:香港的潮籍人士约一百二十多万,潮人思乡念祖之心深切,积极传承潮汕的人文风俗。一年一度歷时一个月的中元节,旅港潮人举办的盂兰胜会, 于农歷七月初一起举行,直至七月底止,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主要活动是祭祀祖先及阴曹无祀孤鬼,包括鬼门关、烧街衣、盂兰节忌讳、盂兰节神功戏、大士王、平安米、福物竞投等内容,地点设于公园、广场,或球场等宽阔的地方。各会场设有施孤臺、建醮臺、戏臺、大士臺、神坛等。各街坊的戏臺,以潮剧演出為主,还有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和手工技艺作品展示。潮人的盂兰胜会分布在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约六十多处地方举办。 1. 香港艺术节

时间:2月中旬至3月中旬

介绍:至2008年,已成功举办了36届,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艺术团体云集香港,带来整整一个月的精彩演出,包括舞蹈、歌剧、音乐会、话剧等。 2. 香港国际电影节 时间:3月中旬至4月

介绍:为期半月里,将播映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电影,从得奖名片到前卫大胆的独立制作悉数网罗,风格百花齐放. 3. 香港盛夏魅力节 时间:8月1号至9月下旬 介绍:在此期间,城中指定大型购物中心和百货店的特别优惠及活动将会接踵而来,是香港打折购物的好机会。还有大街小巷里的珍馐美馔,丰俭由人,可随时品尝不同国家的美食。 4. 香港赛马季 时间:9月至来年6月 地点:沙田马场、跑马地马场

介绍l:每年赛马季里,世界各地的精英骑师云集,在每周三黄昏和周末的晚上都有马赛,并推出120港币、230港币起的套票,可入会员席观战,并享受马场自助美食。

5.

香港缤纷冬日节 时间:12月至元旦

介绍:各式商店纷纷推出冬季大减价和购物优惠,而中西餐馆也推出了应节美食和精选礼遇,配合街头各种节庆活动,大小街道和商场也缀满节日主题布置,洋溢浓浓的冬日情怀。

隐藏在繁华香港中的传统文化

导读:香港在人们眼中是一座非常繁华的都市,遍地的摩天大楼,随处可见的商场店铺,是当之无愧的购物天堂和美食天堂。香港有极

6 为现代化的一面,也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香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可比内地做得好多了。欣赏香港现代化的同时,也可以去这些地方品味香港的独特文化。

黄大仙祠

香港黄大仙祠雄伟气派,它虽然是一座道观,却珍藏着许多佛教和儒家经典。据说,黄大仙祠十分灵验,慕名而来的信众络绎不绝,节假日期间尤为如此。抽签算命十分流行。即使你是个无神论者,黄大仙祠的精美建筑和文化氛围也值得一游。

温馨贴士:黄大仙区竹园2号

阿宝林修道院与天坛大佛

大屿山上的阿宝林修道院和天坛大佛是香港最为著名的两处景观。大佛高34米,坐于三层祭坛上,是世界上最大的户外青铜座佛。每一层祭台上皆陈列着佛教文物。此外,祭台中间还有一口重达2吨的“瑜伽钟”,每日由电脑控制,敲击108下,余韵悠长。阿宝林修道院的建筑十分华美,主殿和即将开放的万佛殿让人叹为观止。

香港文化博物馆

远离城市喧嚣的香港文化博物馆着实是个好去处,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大量精美的古代文物。博物馆共有7500平方米,分为6个永久性展厅,分别以艺术、历史、香港及其周边地区文化为主题。其中的粤剧文物馆最为有趣,里面有传统的竹制戏台、精美的粤剧服饰和道具,其中许多都由著名戏剧家捐赠。

温馨贴士:沙田文林路1号;每周二闭馆

林村

林村的历史长达700余年,村子中央有两棵高大的菩提树。当地有一个传统:将愿望写在纸条上,与橙子绑在一起,扔向树枝,以表达美好的期许。后来,为了保护古木,这一传统被禁止。但这并不妨碍游人欣赏古树的韵味风华,探寻周边村庄独特的文化传统。林村最著名的景点当属天后庙,天后庙始建于清朝,为供奉海神而筑。

三栋屋博物馆

该博物馆位于香港荃湾区,是新界历史最悠久的客家围村之一。所谓的三栋屋,就是指有三列房舍的围村。三栋屋在200多年前有陈氏家族兴建,20世纪80年代被列为文化遗迹并成立博物馆。较之以前,三栋屋如今增添了展厅和接待处;大部分古建筑得到修缮和良好的保护,曾经的宗祠如今仍然屹立,而周围的独立居室则用来陈列客家民俗文物。

温馨贴士:新界荃湾古屋里2号;每周二闭馆

慈云阁

在慈云阁,你能品味中国神话的古老味道,观赏栩栩如生的壁画,在活灵活现的雕塑中游走徜徉。走廊上装点着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塑像,十八层地狱中的小鬼青面獠牙,让人心生惧意。当地人还在慈云阁祭祀先祖,将逝去亲友的骨灰和牌位存放于此。

温馨贴士: 黄大仙区慈云山道150号

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

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JCCAC)是石硖尾的亮点所在。2008年,建于工厂大厦旧址之上的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正式开放,整个艺术中心共九层,涉及表演、手工、艺术节日和日常展览等诸多业务。除了画廊、工作室和一家小型剧院之外,该中心还拥有古色古香的茶艺屋,游客可在此品茶就餐,感悟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内涵。

温馨贴士:九龙深水埗白田街石硖尾街30号

湾仔民间生活馆

蓝屋兴建于上世纪20年代,因外壁为蓝色而得名。它不仅是一座保存良好的古建筑,里面还拥有香港第一家生活馆,为保护和促进湾仔的民间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馆内展览涉及香港历史和发展历程等诸多方面。游客可以申请民俗游览,通常由湾仔当地居民带领参观。

温馨贴士:湾仔石水渠街74号

盐田梓村

盐田梓村位于一座安静的小岛之上,是香港早期天主教发源地。在参观了诸多传统寺庙之后,盐田梓村之行,可谓让人耳目一新。盐田梓村本是客家村庄,19世纪晚期传教士来此宣传教义;1875年,当地所有居民都受洗成为天主教徒。数年之后,当地首座天主教堂竣工。1890年,新修的圣约瑟夫教堂取代了旧教堂,成为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如今,当地大部分居民都已离开家乡,但游人仍可尽情地欣赏盐田梓村的文化,游览当地的红树林。

温馨贴士:西贡区盐田梓村

龙园是香港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私人园林之一,也是最具神秘意味的园林。这块土地由慈善家李璐昌(音)购得,他花了20年时间在这块土地上修建了一栋占地8公顷的私人园林,里面遍植各种植物花卉,亭台楼阁点缀其中,游廊、怪石、瀑布……各种景观让人眼花缭乱。目前,龙园由李氏后人所有,他们希望,这座私人园林能够得到修缮并向公众开放。

温馨贴士:青龙头青山道32-42号

小编总结:一座座高楼在香港拔地而起,香港的节奏越来越快,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先进,但是港人的骨子里非常传统,寺庙、博物馆、传统园林等古老的中国因素并没有因为高楼的崛起而湮灭,深入了解香港人的生活后,才发现他们都有一颗虔诚的心。

第7篇: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

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诗句:(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风俗活动:吃春饼、春卷。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诗句:《附三醉立春》:“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来历、故事: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风俗活动:不生火、吃寒食、扫墓。诗句: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来历: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风俗活动:烧纸上坟,踏青,开展体育活动。诗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来历: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风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诗句: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来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风俗活动:妇女比赛针线活。诗句:五代·后唐的杨璞《七夕》:“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九、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来历: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风俗活动: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诗句: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重阳节:我国古代以九为阳,阴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来历、故事: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风俗活动:做茱萸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诗句: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冬至: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来历: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风俗活动: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诗句:(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

二、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来历: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风俗活动: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诗句:清·夏仁虎《腊八》:“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

1.除夕.2.春节.3.元宵节.4.立春.5.寒食.6.清明节.7.端午节.8.七夕节9.中秋节. 10.重阳节.11.冬至.12.腊八节

上一篇:小学重阳节活动主持稿下一篇:第三季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