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企业文化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国,企业文化(推荐8篇)

德国,企业文化 篇1

1.德国文化:相互尊重但不亲密。企业文化:公司内部人们见面可以礼貌的说“你好”但并没有更加亲密的交往,难得亲近。这点与美国、意大利等国完全不同。

2.德国文化:私人空间很重要。企业文化:工作和私人生活完全分开。对于德国人来说工作就是工作,私人生活就是私人生活。在企业当中,人们互相之间只谈工作,私生活很少涉及。

3.德国文化:严谨。企业文化:严谨并且有条不紊。他们真的是所有的事情都有纲目,他们一定会按照条条框框去进行应有的程序。

4.德国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启发人们革新。德国自称创意之国。所以公司里到处都有鼓励人们创新,为企业做出贡献的标语。

这里我再粘贴一点别人对德国企业文化的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德国企业文化与德国社会文化的一致性。

企业文化是亚文化,一个国家的企业文化必然与该国的传统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德国的企业文化受欧洲文化价值观影响很深。首先,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带来的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对德国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次,德国强调依法治国、注重法制教育、强调法制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形成的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建立注重诚信、遵守法律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再次,宗教主张的博爱、平等、勤俭、节制等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国企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还有,德国人长期形成的讲究信用、严谨、追求完美的行为习惯,使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无不渗透着一种严谨细致的作风,体现着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去处理问题,对企业形成独特的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这几方面的结合,形成了德国企业冷静、理智和近乎保守的认真、刻板、规则的文化传统。德国企业文化明显区别于美国的以自由、个性、追求多样性、勇于冒险为特征的企业文化,也区别于日本企业强调团队精神在市场中取胜的企业文化。

(二)德国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员工素质,开发人力资源。

德国企业文化十分强调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这主要体现在注重员工教育,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上。

德国企业普遍十分重视员工的培训。大众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起许多培训点,他们主要进行两方面的培训:一是使新进公司的人员成为熟练技工;二是使在岗熟练技工紧跟世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知识技能。西门子公司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更为细致,他们一贯奉行的是“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和不断培训而提高的”,因此他们坚持“自己培养和造就人才”。

德国企业在管理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也颇具特色。大众汽车公司除了最高决策层之外,拥有各方面的优异的管理人才。他们以高薪吸纳了大批优秀管理人才和科研专家,并为其发挥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产生一种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西门子公司也特别重视对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录用。他们聘用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特别是冲破障碍的能力。二是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三是具有老练的性格,能使部下信赖,富有人情味。四是具有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认为“财富=人才+知识”,“人才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知识是人才的内涵,是企业的无形财富;人才则是知识的载体,是企业无法估量的资本”。所以,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有一种好的传统,即选拔人才并不注重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是注重本人的实际能力。

在尊重人格、强调民主的价值观指导下,德国企业普遍重视职工参与企业决策。在培训、考察中我们所到的企业,不论是大众、戴姆勒-克莱斯勒、西门子还是高依托夫、路特等中小企业,职工参与企业决策是一种普遍现象。

(三)德国企业文化强调加强员工的责任感,注重创造和谐、合作的文化氛围。

德国企业文化体现出企业员工具有很强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包括家庭责任、工作责任和社会责任,他们就是带着这样责任感去对待自己周围的事物。企业对员工强调的主要是工作责任,尤其是每一个人对所处的工作岗位或生产环节的责任。

德国企业十分注重人际关系,努力创造和谐、合作的文化氛围。例如,1994年受世界石油危机影响,大众公司在德国本土的公司经济面临困难,需要解雇2万多名员工。然而,公司的员工在参与企业决策时却表示:宁愿减少自己收入的20%,把每周工作5天改为 4天,也不要让那些人失业。同类的事情,当大众公司在巴西的分公司也试图这样做时,却被巴西员工拒绝了。

德国企业十分重视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的文化整合。为解决企业兼并重组中的文化冲突,保持和谐的文化氛围,保证企业兼并重组目标的实现,他们在公司并购、重组时,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的融合。如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合并后,为解决两国企业在文化上的差异和冲突,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制定了3年的工作计划,通过加强员工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进行文化整合。

(四)德国企业普遍具有精益求精的意识和注重诚信为本,追求产品质量完美、提供一流服务已成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

德国企业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强烈的质量意识已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深深植根于广大员工心目之中。大众公司在职工中树立了严格的质量意识,强调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熏陶,在企业中树立精益求精的质量理念。西门子公司以“以新取胜,以质取胜”为理念,使西门子立于不败之地。就注重产品质量而言,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非常有代表性。首先,他们认为高质量意识与员工的高素质是分不开的,十分注意培养具有专门技能和知识的职工队伍,千方百计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第二,具有精工细作、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这

种态度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第三,是把好质量关,严格检查制度,做到层层把关,严格检查。

通过培训、考察发现,重视产品质量,追求技术上的完美是德国企业一种普遍的自觉意识。德国人爱好技术、钻研技术、崇尚技术的价值观已深入人心,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德国企业重视客户,注重诚信合作,树立创一流服务的企业精神,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如高依托夫公司提出,“对于客户提出的要求,我们没有„不行‟两个字”。

(五)德国企业文化注重实效,融入管理,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德国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注重围绕企业的具体实际进行。德国企业非常注重实际,他们以精湛的技术、务实的态度和忠诚的敬业精神进行经营。他们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管理,注重实际内容,不拘泥于具体形式,说的少而做得多。除此之外,德国企业还特别重视有效的形象宣传,那些在德国乃至世界各地树起的“奔驰”、“大众”、“西门子”等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时代气息的德国跨国集团的品牌标识,已经成为企业实力的象征。

德国,企业文化 篇2

期间, 我们参观了普罗名特集团公司, 这是一家生产液体计量设备的私营企业, 虽然企业规模不大, 但据说在同类产品中制造水平世界第一。公司负责接待我们的是亚太市场负责人, 一个高个子、相貌英俊的德国人, 他用流利的汉语给我们介绍他们的产品和中国市场的开发和风险管控, 核心思想就是依靠当地员工而不仅是德国管理者来确定市场定位和销售任务, 并取得了很好的经营业绩。大家交流之后, 接着参观他们的生产车间, 企业接待人员给我们每位参观者发放一个塑料参观牌, 上面印着他们公司的名称以及参观者的国籍、单位、职务和来访编号。那天正下雨, 陪同参观的公司董事让办公室人员给我们每人都取一把雨伞, 雨伞上也印着他们公司的名称, 质量很不错, 可是偏偏那个董事没有拿到雨伞, 他毫不在意笑了一下说没关系, 就在前面引路, 根本没有责怪办公室负责人的意思, 陪同我们的张翻译赶紧和他共用一把雨伞。参观完告辞, 雨还在下, 大家打着雨伞到停车处, 准备乘车离开, 都想着怎样把雨伞还回去, 这时看见公司的董事走过来, 我们都以为他是来拿雨伞的, 没想到董事说, 雨伞送给大家了, 参观牌要还给他。大家把参观牌子都取下来交给他, 他拿不过来就抱在怀里和大家再见。大家都觉得雨伞比参观牌贵重, 但是, 人家却把参观牌看得更重要。参观牌上面有每个人的姓名, 不可能再用, 再收回去有啥用?大家都很疑惑。负责联系参观的张博士说, 人家是把这些参观牌收起来, 作为企业的资料保存了。由此可见, 德国企业是多么重视文化的积累。

还有一件事令我印象很深, 是我在学习之余到街上购物看到的。在科隆大教堂附近的商业街, 有一家日默瓦旅行箱专卖店。日默瓦高级旅行箱品牌是德国为数不多的旅行箱生产商之一, 也是行业内仅有的承袭百年传统的生产商之一。产品采用了以坚固、耐用、轻巧著称的铝镁合金及高科技聚碳酸酯两种材料制作而成, 集优质素材、卓越科技、独特设计及超凡手艺于一身, 成为“德国制造”的一个传奇。这家旅行箱专卖店二层小楼, 每层面积也就四、五十平米左右。我们走进店内, 看见各种类型的日默瓦箱子整齐有序的摆放在店内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 货物摆放很密, 但是错落有致, 不影响客人挑选, 这让我惊叹他们对于空间的合理利用。我看到一楼人多, 就到二楼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商品, 走上楼梯, 这下让我更惊叹的事情出现了, 这个小专卖店的二层居然是个日默瓦旅行箱发展历史的博物馆, 展示日默瓦箱包的历史, 从1898年工厂诞生到现在, 各个时期的经典款式的箱子, 都陈列着, 还有图片和文字说明, 让人观看后感受到这个品牌的厚重, 产生买一个拉箱的冲动, 这就是品牌的影响力和文化的力量。在那个寸土寸金的地方, 竟然没有把所有地方都用于摆放商品, 而是展示自己产品发展的历史, 可见德国企业对于文化品牌的重视。

培训期间, 有一次请韦伯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拜耳集团公司内部咨询顾问专家MICHAEL.WEBER博士讲课, 我向他提了关于拜耳公司实行文化管理的有关问题。韦伯先生回答说:拜耳公司要建立一个有企业凝聚力的永远存在的企业, 当然要进行文化管理, 只靠僵硬的制度条文是不行的, 要关心员工, 要建立和谐的关系, 这是更重要的。他认为:大企业必须有共同的文化理念, 因为公司所有的重大决策都是多数人决定的, 不可能是少数人压倒多数人, 哪个企业老板也不希望员工心散。因为, 德国企业的监事会成员不是任命产生的, 是由全体成员大会选举产生的, 而且组成人员的身份比例是法律规定的, 不是大股东可以操纵的。最重要的是权力分配制衡相对合理, 大股东的代表要对自己的股份负责, 雇员代表要对企业的发展和自己利益增长负责, 行业工会的代表要对整个行业的利益平衡负责, 从而达到合理制衡的目的, 可以有效使得三者利益趋于一致, 防止了劳资关系恶化带来的不稳定, 预防同行业不同企业间利益差距太大带来的社会矛盾, 抑制了资本过于膨胀对劳动者的剥夺, 限制了个人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 从而实现了和谐稳定发展。比如拜耳公司员工有12000多人, 是世界500强的大企业, 监事会、董事会成员和员工, 多是十几年或几十年的工作关系, 相互间有合作共事的经验和很好的个人关系。在德国, 化工企业都和拜耳公司一样是采用文化管理, 钢铁企业可能有所不同, 但基本上同样也采用文化管理, 只有零售类企业由于规模很小或行业特点, 可能不采用文化管理。

亲历德国文化 篇3

德国初印象

去德国之前,我对德国唯一的了解就是人们常常说起的“严谨”二字。曾听人说过一个所谓的“笑话”:如果你在半夜看到街上还有人在看红绿灯过马路,那这个人一定是德国人。在一向有些随意和散漫的我看来,德国人有时几乎已经严谨到了“不知变通”的地步。初到德国仅一个月,我就在很多日常小细节中体会到了德国人严谨认真的生活作风。

由于初来乍到的我德语还不熟练,YFU*便提供了为期一个月的德语短期培训。每天,我都要和住在同一小镇的另一个交换生一起坐公交车去市里上课。在这期间,公交车站也就成了我观察德国的一个窗口。很快我便发现,德国的每条公交车线路都有非常详尽的时刻表,不仅标明了每辆车停经各个公交车站的准确时间(精确到分钟),还根据工作日和节假日公交车需求量的不同分别标出了周一至周日每天的不同班次。这样人性化的安排既为忙于工作或学习的人们节省了时间,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真正可以称得上是严谨的典范。

不仅公交车如此,火车站的站台上也有统一的表格明确标出每列火车停靠时不同车厢所在的位置。凭着这些细致周全的图表和标志,即使德语并不流利,我也可以放心大胆地独自坐火车去其他城市游玩,我的接待家庭也不用担心我会因为德语不好而迷路。正是这样细致周到的交通系统让身在异国他乡的我感到异常踏实和放心。

德国这种严谨的作风不仅体现在其社会机制中,也体现在每个德国人的生活中。我的洋妈就常常随身带着一个记事本,上面写满了家庭成员每天的安排,比如周二下午3点洋爸负责接洋妹放学、周日上午10点洋弟去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等等。每次一有了新的计划和安排,洋妈就会先记在记事本上。如此一来,每天翻看这个记事本也成了她的习惯。我认识的很多德国同学也都有这样的记事本,上面不仅写着每天的作业要求,还记着放学后的活动安排(比如打网球或做义工)以及周末、假期的安排等。德国人的计划之长,甚至是以年为单位的。我去德国之前就与接待家庭保持着邮件往来,那时候他们就告诉了我接下来一年他们的旅游计划,着实令我瞠目结舌。所以,若你问一个德国人有没有时间做某事,他的回答多半会是这样:“请等一下,麻烦让我看下自己的时间表。”因此在与德国人打交道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守时。比如和德国朋友约好一起出去,务必要在约定时间前到达,否则就显得有失礼貌。

德国人这种严谨认真的生活态度让我发自内心地信任这个陌生的环境,从而得以安心地享受我的交流生活。令我高兴的是,耳濡目染之下,我也学会了提前做计划,令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有效率。

德国式圣诞节

随着冬天的临近,我终于盼来了期待已久的12月。尽管国内这些年也不乏圣诞节气氛,但我还是迫不及待地想体验一下原汁原味的德国式圣诞节。不曾想,由于德国与众不同的传统风俗,我从12月1日这天就感受到了圣诞节的节日气息。

在德国过圣诞节,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圣诞日历”。传统的圣诞日历像一个小房子,上面有24个窗户。从12月1日开始,人们每天早晨起来打开对应日期的那扇小窗户,等到把所有窗户都打开,圣诞节就到了。因此,这样的日历也叫“圣诞倒数日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如今的圣诞日历已经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小房子日历了。当下较为普遍的一种圣诞日历是在小窗户里面放上巧克力,这样人们就可以边享受美食边迎接圣诞的到来。当然,根据人们的不同喜好,生产商也提供了各式各样其他种类的圣诞日历,比如有小窗户里放玩具供小孩子玩的圣诞日历,还有适合拼图爱好者的圣诞日历等等。这样的倒数日历让我更加期盼圣诞的到来,一天一天数着日子等来的节日也显得格外隆重而美好。

在德国过圣诞节,还有一个地方一定要去,那就是圣诞市场。每当圣诞节临近时,德国的大小城市都会临时搭建圣诞市场——其形式有点像中国的春节庙会。夜晚时分,圣诞市场里异常热闹,灯火辉煌的小店鳞次栉比,街边的装饰彩灯闪闪发亮,把整个街道映衬得格外美丽。有的小店卖圣诞树饰品,有的卖各种形状的蜡烛和香薰用的精油,还有地道的德国小吃店和专门供儿童玩耍的游乐场。走在热闹的街头,看着各式各样精致的小店,听着属于圣诞节的欢快乐曲,闻着小吃店飘来的阵阵香气,我的心中既充斥着过节的欢乐和幸福感,又泛着对家乡亲人的浓浓思念,这种感觉当真难忘。

我的德国式圣诞节是与接待家庭一起度过的。在接待家庭里,我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们都非常可爱。圣诞节前的那天下午,洋妈洋爸跟洋弟洋妹说,下午圣诞老人要来家里送圣诞礼物,他们要把客厅的门关好,让圣诞老人秘密地进入房间。为了避免洋弟洋妹因为好奇而偷看,洋妈洋爸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带他们出去骑车、滑轮滑。整整一个下午,洋弟洋妹都在猜测自己会得到什么样的礼物,兴奋不已。而此时,扮成圣诞老人的洋爸洋妈正在客厅悄悄给家里的所有人摆放礼物。

当我们尽兴而归,圣诞礼物就已经在客厅等着我们了。两个小家伙推开门看到客厅里的圣诞树和旁边大大小小的彩色礼物盒时,随即大声欢呼,兴奋地冲到圣诞树旁边,迫不及待地找到写着自己名字的礼物盒,撕开包装纸,然后看着盒里自己梦寐以求的玩具乐得合不拢嘴。当然,我也早早把自己给每个人准备的礼物交给了洋爸洋妈去布置,同时也收到了他们送给我的很有纪念意义的圣诞礼物。

正如我们的春节一样,圣诞节在德国是一个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圣诞前夕,洋弟洋妹的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也都来了,和我们一起享受美味的圣诞晚餐。一家人互相诉说着各自身边发生的趣事,阵阵欢声笑语让我体会到:即使身在异乡,过着从前不熟悉的节日,也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

nlc202309030723

吃在德国

说到德国的饮食文化,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牛排、啤酒或者汉堡、薯条。诚然,由于德国人对肉类的偏爱,在一年的交流生活中,我的确没能像在国内一样享受各式各样的蔬菜宴。但如果说德国人在饮食方面有什么和中国很相似的话,那应该是吃猪肉。相较其他西方国家来说,德国人吃肉还是以猪肉为主,这着实让我的胃满足了许多。当然,啤酒也是德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因为很多德国人爱喝啤酒,也是因为德国的啤酒业实在有名,每一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啤酒种类和特色。而每年一度的十月啤酒节就是德国最大、最热闹的啤酒盛宴。

从一日三餐上来说,德国人的早餐和晚餐都以面包或吐司为主。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在面包片上抹巧克力酱、果酱或是夹片奶酪、火腿。记得初到德国时,我还不太习惯在晚上吃这样一顿简单的面包餐,所以洋妈也会为我做一些意大利面或者比萨饼。午餐是德国人眼里的正餐,除了慕尼黑很有名的猪蹄和猪肉酸菜,普通人家也会做些千层面或是猪排配土豆这样的饭菜。平时上学时,由于上午的课常常在下午1点多才能结束,我就会在课间去学校的咖啡厅买一小份沙拉填饱肚子。一到周末,洋妈就会在中午做一顿大餐,全家人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享受美食。节假日时,我们则会和长辈们一起去希腊餐厅品尝希腊烤肉或者在家里尝试中国式火锅。天气好的时候,我们还会一起在后院烧烤,体味别样的生活意境。

我在德国的第一个星期就学会了一句吃饭时的礼貌用语。通常来说,德国人在吃饭前会说一句“Guten Appetit! (祝你好胃口!)”,然后才开始吃饭。这样的传统让人感到既有礼貌,也不乏温馨。而关于餐桌礼仪,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吃饭的时候胳膊肘最好不要放到餐桌上,喝汤时尽量不要发出声音。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特别严格的要求了,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尽情享受美食。

德国的饮食融合了整个欧洲的精华,也吸收了世界各地的特色。在德国,你既能吃到美味的意大利面,还可以品尝现场烤制的类似肉夹馍的土耳其小吃。相信你一定会找到自己喜爱的美食,在体验异国饮食文化的同时得到味觉上的别样享受。

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上面的这三个方面也只是我自己经历的一些小故事,代表了我心目中的德国印象。其实,德国还有很多迷人的文化魅力等着你去发掘。如果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去体验德国的风土人情,留下你自己的德国印象哦!

作者简介:

冯若晨,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年级学生,YFU 2011~2012学年度德国交换生,现为YFU志愿者;曾在德国中学组建“中文社团”,教德国高中生汉语及中国文化;曾在本刊2013年9月号上发表《参加交流项目,体验别样生活——我的交换生申请经验谈》一文,以及在本刊2014年1月号上发表《德国,我的第二个家》一文。

德国,企业文化 篇4

——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提升员工个人能力

一、研究目的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企业要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抢占市场份额,赚取高利润,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现代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借此提升企业能力,其中德国大众公司的表现尤为出色。研究其公司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员工个人能力的措施与作用,将对本土企业文化建设有重要借鉴作用。

二、研究内容

德国大众是当今世界排名第五的跨国大型汽车工业公司,在美国《财富Fortune》杂志按营业额评选的世界500强中排名前30位,总部设在德国沃尔夫斯堡,在我国的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分别占有49%的股份。

尊重民主自由,注重诚信、遵守法律,博爱平等、勤俭节制,以人为本,员工参与管理,薪酬体系合理,注重人力资源发展,追求卓越、质量第一,以上是大众公司的企业文化。概括起来,则是以人为本,注重人力资源管理,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

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大众公司很倚重人力资源部门的力量。而大众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即两个成功。第一个成功是指使每个员工获得成功,人尽其才,个人才能充分发挥;让员工提合理化建议,增强主人翁意识,参与企业管理。第二个成功是指企业的成功,使企业创造出一流的业绩,使企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两个成功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在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成功。他们认识到员工应当自由支配一生中的工作时间,对每个员工都应有灵活的安排,通过使员工与其所能适应的工作位置相匹配,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防止辞退现象,保证位置的存在,要做到公司不景气时不发生辞退现象,不能遇到困难就辞退职工了事。大众公司强调要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企业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企业要建立动态的薪酬制度,以适应经济状况的变动,使企业成为在市场经济海洋中“有呼吸的企业”。

员工是最大的资源,大众公司充分认识到这点,力求通过文化建设提升员工个人能力。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具体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员工参与管理

作用为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充分提出合理建议,提高员工积极性、创造

力,促使员工积极工作,为企业创造最好的业绩。

(二)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

这其中包括基本报酬、参与性退休金、奖金、时间有价证券、员工持股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职位消费等。不同的职位级别有不同的待遇,以此激发员工积极向上、良性竞争。

(三)以人为本、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1、注重员工教育,重视员工培训

2、吸收管理人才、科研专家,为员工注入新血液

3、提供优厚待遇,倡导员工积极团结工作

大众公司在文化建设中倡议以人为本,注重通过员工参与管理、薪酬激励、培训课程等提升员工个人能力,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为公司创造了极大的利润。

大众汽车于2011年4月21号公布了第一季度的财务状况,数据显示,大众的营业利润和税后利润均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今年第一季度,大众汽车营业利润为8.48亿欧元,与去年同期3.12亿欧元相比增长了近两倍;税后利润为4.73亿欧元,与去年同期2.43亿欧元相比上升了95%;收益为286.5亿欧元,同比上升了19%;全球销量为174万辆,同比增长24%,所占市场份额为11.6%。

三、研究总结

德国餐桌文化礼仪 篇5

1、不要越过餐桌拿取东西

在以西餐为主的德国,不似中国般喜欢围着大圆桌一块“共食”,比起一起吃菜一起喝酒的热闹,德国人更喜欢一人一道菜的饮食方式。西餐的烹调方式相对中餐的色香味俱全而言也比较的简单,上菜后,人们还经常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各式的调味料,如盐、胡椒、橄榄油等等。越过他人或者将手越过餐桌到另一边拿取东西在德国人眼中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反之,通过询求放置调料附近朋友的帮忙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法。

2、不要将手肘置于桌面

“无论是在进餐还是在餐后的聊天里,将手肘放置到桌面上都是一个不礼貌的行为。”一位在德国餐厅工作超过十年的领班Butler MacPherson说道。根据MacPherson的建议,即便在就餐时,也应该将手肘放在身侧,而不是“立”于餐桌之上。

3、不要把餐巾当作“围兜兜”

有许多人在吃西餐时喜欢将放置在刀叉等餐具下的餐巾塞在衣服领口处,将其当作“围兜”来使用。事实上,这一做法并不礼貌,也不适用于正式的就餐场合,餐巾的正确摆放位置应是置于大腿上,当你需要的时候再拿起来使用。

4、不要在嘴被塞满时说话

“嗷呜嗷呜,我想说……嗷呜嗷呜”这样一边说话一边咀嚼的行为相信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不被认可,德国人也不例外。当你塞满了一嘴的食物时,选择沉默的咀嚼会比仍然“坚持”说话要礼貌的多,所谓食不言,寝不语,说的也是这样的情况。

5、不要在餐桌上“擤鼻涕”

对于这条餐桌小贴士,德国人或许是最没有注意到的。其实,在餐桌上清洁鼻子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不仅是因为有可能的细菌传播,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大家就餐的心情。因此,当你需要“擤鼻涕”的时候,请到洗手间或者另一个区域,避免在餐桌上如此豪放的当众清洁鼻子。

6、不要浪费食物

本着“光碟”行动的思想宗旨,不随意浪费食物不止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德国传统美德,即使是你不喜欢吃的食物,为了表示对食物以及对食物制作者的尊重,也要吃上几口。之后,你可以选择喝点水,或者点上一道自己喜欢的甜品来缓解没有吃到好吃的主菜的失落。但是,一碰都不碰的行为是特别不礼貌的!

7、遇到突发情况,不宜有过激的反应

在不小心碰倒了杯子,导致杯内的酒水洒出时,不需要有过于激动的反应,这一说法,不仅适用于自己碰倒东西时,同样也适用于别人发生这一情况时。在这一突发情况发生时,尽快的处理并清洁才是正确的行为。

8、不要“挥舞”着刀叉说话

如果在就餐时需要说话,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把餐具放下。吃饭不是比武,不需要舞动着餐具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的行为是很不礼貌的。

9、不要将食物“铲”到嘴里

当遇到比较难进食的食物如“滑溜溜”的意面时,不要把叉子当作铲子,将食物“铲”进嘴里,即使困难,也尽量是将食物置于叉子上再慢慢放入口中,端起碟子或者倾斜碟子的行为在德国人眼中都是不礼貌的表现。

10、不要将餐巾置于椅子上

在用餐完毕后,记得不要将餐巾放在椅子上,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将其放在已经吃完的空碟中。将餐巾置于椅子上的行为将有可能会导致餐巾感染到椅子坐垫上的细菌。

餐桌上的文化

在德文里,德国人称喝汤为 “吃”汤 (Suppe essen),因为德国人从不把汤盘端起来喝,而是用勺子一勺一勺的送到嘴里“吃”(Suppe l?ffeln)。所以德国人禁忌“吃”汤的时候发出声音。“吃不拢嘴”在德国人看来也是不礼貌的,许多德国人总抱怨,亚洲人在公众场合吃面条的时候会发出吧叽吧叽的声音,在他们看来很不文明。

但是,在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吃面条的时候发出声音代表对美食的赞赏,也是对做面条的人的尊敬。今天也有许多亚洲人用“德国人公众场合毫不顾忌别人眼光大声擤鼻涕(sich die Nase schnauben)”作为挡箭牌来回应德国人的批评。

打喷嚏的祝福

在中国,打喷嚏(Niesen)的人都会跟周围的人致歉,因为突如其来的喷嚏有可能打扰到身边的人。然而,在德国恰恰相反。当对方打喷嚏的时候,旁边的人一般都会说“Gesundheit”意思是“祝你健康”。而打喷嚏的人也会很有礼貌地表示感谢。但是很多人很好奇,为什么在对方咳嗽(Husten)的时候不祝福呢?

德国文化节执行方案 篇6

一.德国文化节文化节概况

本次德国文化节为我校30周年校庆一部分,由国际处、团委及后勤公司共同主办,校学生会留学生理事会及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为承办单位。其中,后勤公司负责整个场地布置和舞台搭建以及现场食物餐点的供应工作。国际处、团委负责文化节节目的删选。留学生理事会和国际交流协会负责前期节目联系排练、道具服装的联系以及当天现场的秩序维护。

本次文化节时间为10月7日10:00~12:00,地点为A区小广场(丹桂路与A1、A2之间)。参加本次文化节的来宾包括学校领导、德国外宾、各个二级学院领导、留学生以及部分学生代表(学生代表在留学生理事会及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中选取,人数定为30人),总人数约为200人。

德国文化节节目由国际处联系省艺校老师负责整体节目艺术质量把关,留学生理事会及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协助督促节目的排练。

二.工作分配

1.主要负责人联系方式:

国际处负责人:李成玮老师(***)

学生总负责人:施骏昊(***614677)

留学生理事会负责人 :刘莉(542812)吴姣姣(538838)

国际文化交流协会负责人:季枫(542250)王飞(542263)

2.节目单初定:

1.小提琴与钢琴协奏《卡农》贵佩、高仪慧

2.德语歌曲《我送给你全世界》(Ich schicke dir die Welt)李雅淳

3.德国诗歌朗诵《友情》(Freundschaft)胡敏敏、何秋洁、徐梦阳、王帆

4.德语歌曲《艾米丽》(Emily)张铭皓

5.巴伐利亚风情舞蹈省艺校

6.“德国同行”主题曲《与你同行》省艺校

7.中国学生与德国留学生合唱《99Luftballons》魏玉婷、黎俏

Steffen、stefanie、Tobi、Sasha、Micheal

8.弦乐四重奏省艺校

3.任务分配 :

借期控制在2天之内

10月6日前完成人员名单统计

4.要求:

1.各工作人员认真阅读执行方案,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及时完成分配任务,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向上一级负责人咨询。及时做好共同反馈工作,使得各个环节共同顺畅,各个环节得以顺利进行。

2.各个工作人员以及演出人员在10月4日统一要求返回学校。所有工作人员于4日返回学校并召开工作会议,所有演出人员在同一地点进行节目的排练。时间地点另行通知。(刘莉、季枫负责联系教室安排时间。)

3.10月5日开始将在统一教室进行排练,艺校老师将对各个演出节目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各工作人员负责好自己负责的节目。时间地点另行通知。(王飞、吴姣姣负责联系教室安排时间)

4.10月6日将在搭建完成的舞台上进行统一节目彩排。要求各个演出人员到场彩排,工作人员到场熟悉场地,确保第二天工作顺利进行。集合时间另行通知。(季枫 负责)

5.所有演出人员以及工作人员与演出当天7:30到达场地,办公室负责签到工作。礼仪人员要求在9:00前到位。(李成玮、施骏昊总负责)

三.当天简单流程

6:00联系车队罗永富、赵梦莎、陈娜负责相关校外节目的接送 7:30所有工作人员以及演出人员到场签到

7:30~9:20主持人、演员进行最后一次彩排

7:30~8:30负责咖啡人员进行咖啡的研磨装罐

9:00礼仪人员到位。

9:20迎宾工作开始,各个工作人员到位

10:00德国文化节正式开幕

10:00~10:20中方领导及德方领导致开幕词

10:20~11:00德国文化节文化节目表演

11:00~12:00冷餐会正式开始,弦乐四重奏伴奏

德国,企业文化 篇7

德国的反美情绪具有很长的历史, 美国文化的广泛传播更是加剧了德国的反美情绪, 德国的反美主义根源于德国传统文化中的观念和情绪, 只要美国向外界进行文化输出, 进行霸权主义, 这种观念就会形成对美国的不满, 形成对美国文化的抵制。

一、德国上层人士对美国的看法

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 德国的反美情绪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但有一个特征是他们共同拥有的, 即这种反抗情绪大都为享有文化特权的上层人士所拥有的, 他们对美国文化持有一种鄙视态度, 恐怕这种趋势会对德国的历史根基产生负面影响。他们长期形成的对美国的观念不是在于真正的了解美国, 而是要通过树立美国的消极形象来突显德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因此, 美国被很多民族意识非常强烈的人视为“没有文化和历史的一块土地”。就连来美国移民的德国人也会有这样的感觉, 美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国家, 但却是“一个无文化的、矫揉造作的、没有同情心的以及受机器控制的社会”。他们原先享受的德国文化给人一种稳定和安逸的感觉, 诗人尼古劳斯·莱瑙对于德国人的反美情绪有一段描述:“我想我只能用缺乏根基的表述来表明所有美国制度的总特性;我们称之为土地的东西在那里只是一份财产保险单。”他认为美国只有单调的物质主义, 没有真正的思想, 这样的描述经常出现在德国人关于美国的著作中, 也形成了他们对美国印象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德国人不能认同美国文化的原因

德国人不能认同美国文化, 究其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德国人对文化的理解和美国是完全不同的。当代大众文化的著名批评家奥尔多·阿多诺认为, 在德国, 文化是一种用来衡量高压艺术的标准, 是一种精神自我发展的理想。这种集中于理性和精神的看法促进了德国文化的发展, 因此, 大多数德国人士往往谴责美国太过于受物质因素的控制。在美国, 思想观念和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这种联系既形成了社会, 也通过各种手段改造了自然界。他对美国文化保持的是一种肯定的态度, 他相信“全球的历史趋势将归结为欧洲的美国化”。

他试图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 找出美国文化在欧洲传播的根源, 他的观点显然不会得到德国人士的认可, 但却可以看出, 德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一开始就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从消极角度看这种区别的德国人有很多, 如德国保守派人士阿道夫·哈尔范德认为美国文化是没有了灵魂的文化, 在他们看来, 美国人的文化是一种缺乏高雅艺术的文化, “对于很多观察家来说, 美国文明不仅仅是不同, 而且对欧洲文化构成了破坏性的威胁。”德国小说家彼得·乔特耶维茨谈到“美国人是地球上唯一从石器时代跳跃到文明的民族, 缺乏创建一种文化的曲折性。”从客观角度来说, 这种看法和美国的实际现状并不完全相符, 带有很大的偏见, 但却是德国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一种难以改变的看法。美国文化在德国的广泛传播, 不仅影响了德国本来文化的正常发展, 而且有取代德国文化的趋势。

三、总结

德国人的世界观“来源于高度理性化的新教, 最大限度的保持了真正文化的价值观, 一种能够产生歌德、席勒或康德等人的文化。相比之下, 美国代表了一种功利主义的大众文明, 在这个文明之中, 个人主义和商业利益窒息了理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这段话充分的反映了德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区别所在, 也是德国高层人士看不起美国文化的原因所在。丹·迪内尔是研究德国反美主义的专家, 他认为德国人对美国的不满, “不是因为美国做了什么, 而是因为美国是什么。”他的意思非常明确, 对于德国来说, 美国做什么是无关紧要的, 但美国象征却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很大影响。

德国对于美国的反对只是德国高层人士对于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种消极看法, 很多德国人也曾读过欧洲学者对美国真实生活的描述, 但要改变他们心中对美国的认识, 不是单靠书本知识就能改变的。造成文化偏见的原因不只是对其他文化缺乏了解, 还有对本国文化的极力维护。这种对立的观念是德国人不愿让美国文化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更多的影响, 这也成为他们反对美国文化侵蚀本国文化的一个重要依据。

摘要:20世纪, 美国的现代大众文化对其他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德国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二战后, 美国文化在德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但是德国文化并没有因为这种“美国化”而发生改变。本文对德国文化的“美国化”趋势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德国文化,美国化,文化视角

参考文献

[1]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罗选民:《英美文学赏析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钱青等:《美国文学名著精选》 (上、下) , 商务印书馆, 1995年。

[4]隋刚:《美国文学旧作新读》, 外文出版社, 1998年。

德国制造业文化的启示 篇8

曾经身份卑微的“德国制造”,在英国工业雄霸天下的时代,毅然崛起并取而代之。目前,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处于前3位的部门共有27个。德国制造业被称为“众厂之厂”,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斯特凡•泰尔.众厂之厂——德国制造业制胜全球化时代.装备制造,2008(4).)。此等表现,并非偶然,而有其深刻的文化原因。中国正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我们的关键制造设备还是依赖德国等发达国家。此外,我们引进德国设备、零部件和工艺,却不能造出原装(德国制造)产品的质量。“德国制造”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参照物。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必须研究和引进“德国制造”背后的文化因素,并克服近现代国民性的负面因素,开展一个制造业的文化再造。(葛树荣.从海尔文化到国民性改造.中外管理,2005(3).)

德国制造的产品特性

在中国,与“德国制造”最有渊源的城市,莫过于自1897至1914年曾经作为德国远东地区殖民地的青岛市。提及这段历史,中国人心中伴有隐痛,德国人心中伴有惭愧。而这段历史,客观上却促进了青岛的工业发展。而今,青岛啤酒、海尔等青岛品牌,还承载着“德国制造”的文化内涵。

据《青岛早报》报道:2006年,德国商人亨利安来到青岛投资生产大型齿轮。而在他之前,亨利安家族已经有三代生产齿轮的历史。2010年6月,亨利安80岁的父亲来到青岛,父子两人游览到江苏路基督教堂时,走进塔楼里看到了教堂钟表依然在正常使用。亨利安说:“当我们在钟表上看到‘J.F.WEULE’这几个字,父亲就很激动,因为这是德国100多年前就有名的钟表制造商。100多年前,J.F.WEULE钟表的齿轮,都是我们亨利安家来供应。”保证钟表正常运转的齿轮有小有大,总共20多个,每一个都如102年前设计者设计的那样,严丝合缝,正常运转。教堂工作人员说,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维修过这座钟表,就是每三四天都要给这些齿轮涂抹一次机油。亨利安表示:“根据目前的情况,这些齿轮没有任何问题,还能再用上300年,真要维修时,恐怕是我的曾孙一代了。”(段海鹰.百年不用修还能跑三百年.青岛早报,2011.3.4(5).)

不仅如此,青岛啤酒厂100年前德国制造的酿酒设备、电机、变速箱、标贴机和选麦机等,至今还能使用。青岛老市区100年前德国人留下的地下排水系统,雨污分离,设计合理,无论多大雨量都能正常运行。昔日德国总督府的家具、吊灯等每个细节的工艺都正如今天解说员面向参观者津津乐道讲解的那样神奇,引起听众阵阵唏嘘。

无论百年前的教堂大钟、酿酒设备、地下排水系统、建筑与家具,还是今天的奔驰、宝马、双立人刀具,“德国制造”具备了如下四个基本特征:耐用(Haltbarkeit)、可靠(Zuverlaessigkeit)、安全(Sicherheit)、精密(Praezision)。这些可触摸的特征,是德国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外显,而隐含其后的,则是“德国制造”独特的精神文化。

德国制造文化内涵及关键因素对比分析

德国人“理性严谨”的民族性格,是其精神文化的焦点和结晶。“理性严谨”是黑格尔、康德的哲学;“理性严谨”是卡拉扬的手;“理性严谨”是德国足球;“理性严谨”更是“德国制造”的核心文化。其在制造业的具体表现,则可归纳为六大行业文化。

专注精神

在德国,“专注”是其“理性严谨”民族性格的行为方式。德国制造业者,“小事大作,小企大业”,不求规模大,但求实力强。他们几十年、几百年专注于一项产品领域,力图做到最强,并成就大业。此所谓“大业”特指——“大事业”,在业内有地位、受尊敬。这些大业者,有些今天仍是中小企业,例如:Koenig&Bauer的印染压缩机,RUD的工业用链,Karcher的高压专业吸尘器都是行业的全球领袖,(尹一丁.德国小公司如何征服世界.21世纪经济报道,2011.3.25(23).)而有些则已经成长为大企业。“大”并不是目的,而是“强”的自然结果。这恰恰印证了老子的哲学:“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853年由DanielStraub先生在德国小镇盖斯林根创建的小型金属制品加工厂,WMF,即符腾堡金属制品厂(WuerttembergischeMetallwarenfabrik),100多年来专注于厨房用具,今天则成长为一个大企业。它是全球厨房用品顶级奢侈品牌,并成为不锈钢厨房及餐桌餐具用品的代名词。其产品包括餐具、锅具、刀具、厨房器具、餐桌用品、咖啡机等,品种超过1.5万多种。WMF一直是世界上大多数五星级酒店、高档餐厅的指定首选,并于近年来进入我国中心城市高档商场,是厨房中的“奔驰宝马”。

中国制造业乃至各行业,目前还普遍存在“超常规、跨越式放量发展”的浮躁现象,耐不住寂寞和诱惑,缺乏专注精神。而华为、万科等个别专注型企业则代表了中国企业的希望和方向。

标准主义

德国人“理性严谨”的民族性格,必然演化为其生活与工作中的“标准主义”。德国人生活中的标准比比皆是,如:烹饪佐料添加量、垃圾分类规范、什么时间段居民不可出噪音、列车几点几分停在站台的哪条线。他们是一个离开标准寸步难行的民族。这种标准化性格也必然被带入其制造业。从A4纸尺寸,到楼梯的阶梯间距,我们今天时常接触的标准很多都来自德国。全球三分之二的国际机械制造标准来自“德国标准化学会标准”——DIN(DeutschesInstitutfuerNormung)。可以说,德国是世界工业标准化的发源地。DIN标准涵盖了机械、化工、汽车、服务业等所有产业门类,超过3万项,是“德国制造”的基础。

标准主义在德国企业的具体表现首先是“标准为尊”。在德国制造的过程中,“标准”就是法律。尊重标准、遵守标准,就像戴安全带和遵守红绿灯一样自然。其次是“标准为先”,亦即在具体的生产制造之前,先立标准。奔驰公司通过实施“标准为先”的质量文化,实现“零缺陷”目标。其有效途径就是尽可能详细地完善每个环节和部件的标准。(王小瑛.奔驰:质量基因裂变.商学院2006.6.)

“德国制造”的标准主义有着其深刻的文化渊源。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文化的第一载体。德语语法就是德国的语言标准。德语是世界语言中标准最多的,如名词“性数格”、动词变位等严格规定。一旦掌握了德语语法,就可以造出完美的德语句子。中国人学习德语的困难,与学习“德国制造”的困难如出一辙。

对比德语,汉语属于慧性文字。(熊春锦.慧性图文思维教育.团结出版社,2009.)在智能文明主导的时代,难以发挥优势。汉语语法的“多义性”与中国人处理问题的“变通性”有着密切关系。德国人无法面对和处理“不确定性”的性格,必然演变出其对于“标准化”的依赖。而中国人,对于“不确定性”的驾驭能力,似乎降低了标准化的必要性。这种能力体现在体育项目上,越小的球以及越是具备不确定性的项目,如:乒乓球以及跳水、体操等,是中国队的压倒优势。

精确主义

对于标准的依赖、追求和坚守,必然导致对于精确的追求。而对于精确的追求,必然反过来提高标准的精度。前述“德国标准化学会标准”,DIN是世界上最高的工业标准。

德国人做事讲究精确,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很突出。在德語口语中,Genau,类似于Yes、Ja,即“是”或“对”,在口语交谈中出现频率最高,表示“精确”、“准确”。德国人不精确的话不说,不精确的事情不做。不少来华安装设备的德国技师,使用带水准仪的四脚梯子,先将梯子调试水平,再保证设备安装的水平。作家刘震云亲自经历了德国式的精确:“我问他们,莱茵河有多深,这让德国人很犯难——春夏秋冬四季,河水深度都不一样,他们不知道如何回答才最精确。”(范宁.“莱茵河有多深”难倒德国人.楚天都市报,2009.10.25(17).)卡拉扬的手,曾经以德式精确,指挥柏林爱乐乐团重新演奏德国古典乐曲。他要求每个音符必须精确无误,容不得半点含糊。是他把该乐团带入了交响乐史上的一个巅峰时代。

德国人的精确主义,必然会带入其制造业。据《欧洲时报》报道,德国制衣业委托一家研究所重新测量和统计有关德国人身材的数据,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制衣尺寸。精确主义直接给德国制造带来了精密的特性。

相比之下,中国语言中的高频词汇则是:“差不多”,在表现出中国人驾驭“不确定性”功力的同时,则也显示了一种负面的不求精确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中国制造普遍精度不高的文化原因,就包括这个“差不多”文化。

完美主义

在专注精神、标准主义、精确主义的递进发展中,必然产生完美主义。这四个文化要素具有明显的递进包含逻辑关联。“完美主义”,是“专注精神、标准主义、精确主义”的综合表现;而“完美至臻”则德国制造的根本特征。

追求完美(Gruendlichkeit)的工作行为表现是“一丝不苟、做事彻底”,也就是“认真”。这已经是德国人深入骨髓的性格特征。哲学家费希特在“至德意志民族”演讲中强调了这个民族性格——“我们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事物,切切不可容忍半点轻率和漫不经心的态度。”德语有一谚语:“犯错误,都要犯得十全十美。”德国人做什么都要彻底到位,不论是否有人监督,也不论是职业工作还是做家务,做不完美、有瑕疵就深感不安。

1984年底,海尔总裁杨绵绵负责到德国引进冰箱生产线。她曾回忆了德国工人认真的工作表现:“我在利勃海尔看到德国一个普通的做果菜盒的操作工人,注塑出来一个果菜盒,他就欣赏一下。他的动作应该称为检查,但我从他的眼光里看到的是一种欣赏,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欣赏。欣赏之后,他就在这个机器周围一通忙活,让下一个干得更好。这种精神感动了我。我一下子看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认真负责的人。这个工人让我感动了很久,给了我灵魂上的震撼。我想我们也应该这么做,要想改善自己,先从认真做事开始。”(段晓东.青岛“20人的20年”海尔杨绵绵:1984开始奔行.青岛日报,2004-05-24(1).)后来就开始了以“砸冰箱”为序幕的海尔制造文化再造,并由此引进德国制造业文化。

必须指出的是,德式认真,比起日式认真,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情怀。“这片土地,饱受欧洲古典音乐浸润滋养。”(陈晋总撰稿.大国崛起.中央电视台,2007.)我认为,在以古典音乐为主要艺术形式的审美熏陶中,德国不仅像霍尔德林所言“诗一般地栖息”;还“美学地生活和工作”。记得我在德国学习期间,曾看到一位小伙子在墙上陶醉地挥舞刷子,犹如乐手登台演奏。我起先以为是艺术系学生在作画。后来发现他是个油漆工,在粉刷外墙。这与前述海尔杨绵绵总裁所提到的那个“眼光里充满欣赏的工人”,都是在“美学地工作”。由此不难理解马克思的美学思想——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秩序(程序)主义

“标准主义”的时间维度表现是“程序主义”,其空间表现则是“秩序主义”。而广义的“秩序”概念却涵盖了“程序”,是个内涵很广的概念。德语“秩序”(Ordnung)一词,与本文相关的含义有:整顿、整理,整齐,调理,规则、规章,次序、顺序,制度,(转)安宁、秩序、纪律。

德国人严守秩序。有一谚语:“秩序是生命的一半。”德国人特别依赖和习惯于遵守秩序,离开了秩序就会感到焦虑和寸步难行。

这个秩序感首先体现在时间管理上。德国人不分男女老幼,人手一册《日程日历》(Terminkalender),每天各时段的活动,乃至圣诞节做什么,一切日程提前计划,而不是临时即兴决定。德国社会以及企业都是在时间坐标轴上理性地运转着。德国人认为,与时间形成严密关系的人,才能理性地驾驭人生和工作,并有所成就。康德那钟表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就是典型。

秩序主义在具体工作中则主要表现为流程主义。例如:在某企业德国设备安装现场,六名技师先是对着图纸和流程图开会研究,然后开始工作。看不到闲散窝工者,也看不到忙乱无措者。一切按照程序悄然推进。总之,德国人无论是擦玻璃、做饭,还是加工零件、安装设备,“不论干什么都离不开雷打不动的两个前提:一个是程序,另一个是工具。什么程序必用什么工具,什么工具必配什么程序,不得有丝毫变通。”(赵彤.德国:擦玻璃也追求完美.家庭保健报,2010-04-01(15).)

秩序主义的空间表现,则是物品放置的条理性。无论是家庭中的杯子、碟子,还是领带、衬衣,乃至工作场所的文件、工具等物品,都摆放井然有序;否则便找不到东西。所以,加上德国人的洁癖,在德国企业无需推行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一切都在自觉之中。

厚实精神

(拙朴厚实的德国餐具引自:WMF官方网站)

以上“专注主义”、“标准主义”、“精确主义”、“完美主义”、“秩序主义”,是德国制造业文化的“工具理性”层面。而“德国制造”的坚固耐用,还有其深刻的“价值理性”基础。这就是曾一度被誉为普鲁士精神,并继而成为全德意志人精神的“责任感、刻苦、服从、可靠和诚实。”(陈俊森,樊葳葳主编.外国文化与交际.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77.)其中的“责任感、可靠和诚实”,可以用中文的“厚道实在”表达,简称“厚实精神”。这使得“德国制造”在设计和材料使用上,实实在在地考虑用户利益,注重内在质量,胜过外观和华而不实的功能。德国汽车的安全系数和耐用性,明显超过一些竞争对手。

“责任感、可靠和诚实”使得德国无假货,并且货真价实。“责任感”使得德国严肃地承担战争责任,而得到国际社会接纳,并于目前成为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德国人对工作负责、对客户负责、对产品负责,并以人的可靠和诚实,保证了产品的可靠和真实。总之,“德国制造”的厚实外观与表现,来自于其制造者的厚实精神。

中国制造业的文化再造

借鉴德国六大制造业文化,中国制造业必须以开放的胸怀进行文化再造。文化再造的重点是“理性”,难点是“国民性改造”。

万明坤指出:“德国人并不把勤俭务实、遵纪守法当作是一种对自己难受的约束;也不把忠厚诚实、信守承诺看作是一种付出。他们自觉地这样做完全是出于一种理性的考虑,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社会高效而有序地运转。这是一个现代国家的公民应有的素质,也是一个现代国家必不可少的条件和重要标志。一个理性的民族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民族。”(季羡林等著,万明坤等主编.旅德追忆:20世纪几代中国留德学者回忆录.商务印书馆,2000:503.)费孝通也呼吁:“我们与西方比,缺了‘文艺复兴’一段,缺乏个人对理性的重视,这个方面,我们也需要补课,这决定着人的素质。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很快,没有很好的素质,就无法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这是个文化问题,要更深一层去看。”(吴增基等.理性精神的呼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总之,现代化就是“理性化”。而这方面,“德国制造”做出了典范。这个“理性化”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专注主义”、“标准主义”、“精确主义”、“完美主义”、“秩序主义”这五大工具理性,是我国制造业必须经由德国引进的。

建设严谨理性的制造业文化,最大的障碍是近现代国民性。我们的老祖宗,并不是今天的样子;我们的明清家具,钉是钉、铆是铆。(该观点受益于与农行系统一位干部的交谈。未知其尊姓名,在此特表感謝。)只是在近现代,由于离道失德(熊春锦.中华国学道德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加速,出现了所谓颇具负面含义的国民性问题。当年鲁迅曾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为国民性问题,并特别提出,“不认真和做戏”是中国落后的原因,必须改掉。

关于国人不认真的一个经典观点来自美国人亚瑟•史密斯所著《中国人德行》。他指出:“中国人不守时、不精确、不认真,是对待事物特有的幽默。”(亚瑟•史密斯著,张梦阳,王丽娟译.中国人德行.新世界出版社,2005.)鲁迅对此书极为重视,并称此书足以“立此存照”,希望国人把它当做镜子,“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作功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赞赏,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鲁迅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改造国民性。然而,在宏观社会层面,文学只能描写国民性,并无法改造国民性。

在微观的社会组织层面,我们可以用企业文化来改造国民性。张瑞敏指出:“名牌也应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是一个名牌,一定有丰富的文化含量,因为一个名牌是名牌创造者素质的外化,或者说名牌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素质的外化。员工的素质高,才能够创造出名牌。”(张瑞敏.靠持续创新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求是,2005(20).)海尔员工素质提高的必要途径就在于利用企业文化,改造了海尔员工的国民性。张瑞敏对于中国人的做事习性曾作过准确概括:“中国人做事不认真,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点,天长日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海尔以“砸冰箱”文化仪式为序幕、以OEC制度为落地手段,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最大限度地根治了不认真的国民性,建立了认真文化,并成就了一个世界名牌。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海尔经验,从改造国民性的高度来再造中国制造业文化。

此外,在价值理性层面,中国不像西方,以宗教文化为基础,是“有教堂的市场经济”。(赵晓.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经济管理文摘,2007(19).)中国以道德文化为特征,“道德”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必须尊道贵德,弘扬民族固有的“厚道精神”,以制造出厚道的产品。

上一篇:成长中的快乐下一篇:通行证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