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式领导力》读后感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国式领导力》读后感(精选5篇)

《德国式领导力》读后感 篇1

《德国式领导力》一书是西方领导学的代表作,里面介绍的是西方对领导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对我们将来从事管理工作和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这本书“第一部分 德国式领导力的特征”的研读,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在这里分享下我的收获。

德国人严谨、认真、务实、理性的精神众人皆知,德国企业管理的精细化和产品的高质量无人不晓。从西门子、宝马、奔驰、大众、拜耳制药到巴斯夫、卡尔.蔡司的精密仪器,誉满全球的品牌后面除了严谨、认真和高质量之外,还有其他什么?究竟是什么铸就了德国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德国领导力”的魅力。

从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中我获知了,要成为一位出色合格的管理者应试具备哪些能力,而德国式领导力的核心就是“教练能力”,书中讲到,无论是以教练为职业的人还是具备教练能力的领导者,两者都有其共同的追求,即熟练掌握教练技术、具备教练的素质并达到教练的境界。熟练掌握教练技术是21世纪合格领导者的标准,而达到教练的境界则是成为21世纪顶尖领导人的标志。有人认为,教练技术如同一面镜子,它不仅可以帮助洞察对方,也能洞察到自我,是让自己看到自己、帮助对方看到自己的工具。还有观点认为,教练技术是一个完善心智模式、改变心态并发现潜能,向外拓展可能性的工具箱。简言之,教练技术是一种激励与授权的管理工具,它重点是针对人的心态,通过照镜子的方式,加上一套完整的激励与挑战体系来改变人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从企业的角度而言,教练是让员工用负责、积极的心态去从事工作,从而起到为企业开发人力资源的作用。

书中还提到,教练所做的工作如同一个雕塑师,他知道对方内心潜在的资源、能力,只是与你一道去发现、挖掘,使你内心的潜能焕发出来,让你的优势、强项凸显并将之应用于目标的实现。具备教练的素质并不意味着他需要很多专业知识、某些相关的技术和商业方面的理论等,教练需要具备良好的洞察能力、倾听能力和引导人的能力,知道怎么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怎么交流、怎么与别人合作。说到底教练的任务实际上就是去带领人,他可以通过沟通来引导他人,带领他人去达到某个目的。

而目前我在日常工作中,如同一个刚学上路的司机,在不能熟练掌握方向盘、运用油门和刹车的情况下,很难通过后视镜去查看周围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管理车间生产工作,带领团队去完成各项任务,必然会手忙脚乱,抓不住问题的重点,自然而然工作就进入了一个僵局,不见成效。例如:工作中,在指引员工技能提升学习方面,就成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没有掌握员工的心里想法与愿景,没有让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趋同,没有让员工知道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更没有让员工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二是时间的把握与选择不是很适当,白天劳累了一天而晚上还要加班学习,学习效果不理想;三是每个员工知识点的需求掌握的不够准确,因为每位员工的技能都不一样,所掌握的知识也有差异,对员工的技能不能加以区分,也就是所为“员工分级”;四是目前我们所实施的培训方法过于陈旧、老套,不能很好的来激励员工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得大部分员工都处在一个压迫式的学习环境中,形成了一种“要我学”的气氛。

近期我在指引员工技能提升学习的方式方法上有所改变。首先,建立了“B

区维修技术讨论群”与“QQ飞信”,把以往集中式的培训改为开放、自愿式的培训,一方面对紧急而重要的知识点和通知及时用QQ飞信发到每位员工的手机上,这样一来对紧急而重要的事情就会及时而准确的让每一位员工知道,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在没有培训前先把要培训的内容发送到QQ群内,如对QQ群内所要培训的内容能够自己消化吸收,就可以不参加晚上所组织的培训,但要参加课后的培训测试。还有在平时所碰到的问题与自己总结的小经验、小窍门,也可以在QQ群内与大家一起讨论和分享,并规定对发帖回帖多及质量好的通报扬并奖励。

其次,对每位维修人员所碰到的维修疑难故障,共同解决后,要求该员工针对此故障编写一篇维修案例,但是对这样的案例有着特殊的要求,1、必须讲清该故障的来龙去脉,思路要清澈,使人一看就懂。

2、该故障所涉及到的所有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及测量方法要注明。

3、总结在对此故障分析时为什么会走入盲区,最后又是什么触发了自己的“灵感”。这样一来能够较好的促使该员工重新理清一下维修思路,对此故障所涉及到的各元件的工作原理及检测方法进一步的学习与巩固。二来编写好的案例还可以与同事共同分享、相互交流。

还有在平时对维修班师傅所提出来的问题只作引导,不作具体的解答,从而树立员工主动去分析问题的意识,还可以锻炼员工对故障的逻辑思维能力。个人设想用这种办法来指引和带领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从而更好的为公司服务,更好的完成公司所下达的各项指标,在提升公司效益的同时也提高员工自身的收入,努力打造一个“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局面。

“德国战车”,这是人们给德国足球的一个颇有气势的称呼,一直以来,德国足球队就是依靠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和辉煌的战绩敖立于强队如林的欧洲足坛。论及德国足球队的成功,其因素有很多,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德国队队员在贯彻教练的意图、完成自己位置所担负的任务方面执行得非常到位,即使在比分落后或全队困难时也一如既往,没有任何借口,德国队打的永远是整体、是纪律、是钢铁般的意志。“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这一观点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在你不忙的时候,要主动去帮助别人,因为总有一天别人也会帮助你”。这是闻名世界的“麦当劳”的管理理念,而我们呢,是否也有这种认识、思想?没事的时候是否想到去帮别人一下?我们总认为自己闲着是应该的,因为我有能力、有资格,而别人忙是活该,因为他没有“本事”,象这样的组织是不可能变成一个团队、一个家。在我们的工作中如果哪天某服务顾问休息或请假,而他的事情其他的人就没有一个主动去帮忙解决。在维修中类似的事情也常有发生,这个故障是张三上次没有解决的,这个问题李四才修过,他怎么净干好事,我已经查了三个异响了,都在相互比较、互相推委、斤斤计较,就怕自己吃了亏。还有现场不干净有烟头不是我的错,是客户的原因,他非要在我这里吸烟,甚至把自己所犯的错怪罪于别人,为自己找理由,没有为自己所干的事负起应有的责任。在下步工作中,培养和树立员工的团队精神,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将是整个车间生产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都把公司的事当着自家的事,对自己所干的事负起应有的责任,我们的维修质量、客户满意度肯定都会更上一层楼。

在生活中常听到“教练”与“咨询师”两种称呼,由于教练和咨询师在工作对象和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所以两者最容易被混淆,而事实上教练和咨询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书中针对“教练与咨询师的异同”列举了一个很形象的案例,从两个不同角度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而得到的结果完全不

一样,从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上看,咨询师只是不断的给客户建议与方法,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遗憾的是客户没接受;而教练则倾向于挖掘客户的潜能和资源,激励客户自己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答案,客户接不接受,大家可想而知了。

对照自己其实我们在对待每天进站的客户时,所做的一切也只能勉勉强强算的上一个“咨询师”的角色,缺乏“教练”对事情的洞察能力、倾听能力和引导能力。客户每一次进站都带有一个目标,而从一进站到离站的这段时间里,心里每时每刻都在想着目标的实现,如何帮助客户去实现他的目标,需要一定的技巧,就好比书的案例,方法选择不断,客户就不会接受,换句话说:就是此次的进站维修“不满意”。在我们平时听到最多的声音是“某某客户很刁盲,某某客户不讲道理”,而从另外一面来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供的服务,远远低于客户的期望,我们所提供的服务与客户进站目标的方向应该始终保持一致,如果客户的进站目标与我们的服务方向不一致的话,说明必定有障碍存在,如不及时有效的去化解此障碍,在障碍的干扰下,必然就会导致客户的抱怨,然而现在我们正缺乏这种能力。如何洞察客户当下的心理想法、有效预防客户即将出现的过激反应;如何从沟通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何快速取得客户的信任、引领客户;如何用自己的“魅力”来影响客户的最终择决。将是我以及我带领的整个团队努力学习的方向。

总之,通过对这本书第一部分的学习,使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我想这些有点像哲学的管理知识,在将来不仅对我的管理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会对我的人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只有多学习才能够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的提升,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学习来填补自己的不足,将所学理论性的东西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的来完善车间生产的管理体制,确保各项KPI指标的顺利完成。

B区维修站:葛月清

向德国学习系统领导力 篇2

那大约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杨佩昌在北京一家德国公司做翻译,正碰上这个公司的北京新工厂竣工投入使用。刚开始工厂里只有几十个中国工人,管理者经常抱怨中国工人效率太低。

后来,这家德国公司从德国派来一个20多岁的德国技工。起初,谁也没有将这个孩子当回事。但他一来就投入工作,他问中国工人:知道为何你们工作效率不高吗?是因为你们没有将工作进行流程化。之后,他把各种设备和器械按照顺序重新排列,形成一个合理的工作流程。像电焊一类的设备原先都是放在地上,工人经常要蹲在地上工作,一天下来非常累,工作效率又不高。而这个德国小伙子用铁架子支起一个大平台,将设备摆放在上面,工人一下子就“站起来了”。

仅此两项就让工厂效率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这个德国技工还不满意。他在车间里溜达,工人以为这家伙已经黔驴技穷。他走到一个焊工面前,看到这个焊工在焊接时总要重复几次,并且焊得极其难看。他让焊工停下来,自己拿起电焊枪,一遍成功,不需要再来第二遍。焊工、钳工……他一个一个示范,并且告诉他们每一个人还必须掌握流程上其他同事的手艺。

一个小伙子居然什么都会,所有人都对其敬佩有加。

系统地思考问题

多年后,杨佩昌去德国,发现当年德国男孩身上的素质和技能在每一个德国技工和领导者身上都能找到。他们做事讲究、严谨并专注,他们生产的产品闻名遐迩。但什么使德国人如此严谨?又怎样学习德国人的严谨呢?后来,杨佩昌在研究德国领导力期间,找到了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就开始高速增长。但一个叫霍恩的人颇具前瞻性地问道:有一天德国市场需求饱和后,德国企业怎么办?德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在德国政府的支持下,他提出了“以目标为导向的企业管理模式”。1956年,霍恩主导成立了德国领导力学院,以此来训练德国企业领导者。后来,皮诺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今天所谓的德国系统领导力模式。

我们知道德国领导力的特点是严谨、理性、系统和前瞻,但什么是系统领导力呢?德国把一个人看做一个系统,把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看做一个系统,更是把一个社会看为一个系统。这种领导力模式,试图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要解决的问题是个人系统,即系统地打造个人素质和技能;第二个层面,在完成了个人素质和技能的提升后,要让高层、中层和基层三者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能量流动循环;第三个层面,则是企业、客户和社会之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通俗地讲,就是将一只狗放进一个屋子,然后让狗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位子。皮诺教给学员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怎样去控制事情的过程,在正确的时间作出正确的反应。这种方法对基层、高层的管理者都是相似的。只不过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应用这个方法需要更快、更直接。

那个德国技工的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一个流程中的员工,都必须有相互的了解,然后又相互信任和合作。尤其信任,以比较低的交易费用保证了这种领导力模式的良好运转。

注重工序和流程

德国领导力模式除了在思想层面高屋建瓴,还非常重视工具理性。所以,在德国,一种新的思想出现,人们通常会想怎么构建一个模型,将其工具化和技术化。比如工厂如何提高效率?德国人会说,我们要梳理流程,每个流程都要做精细,一步步下来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与其说德国人做事严谨,还不如说德国人的思维严谨。德式卓越领导者在思考问题时,都具备相应的思维程序。如同电脑一样,当你在大脑中安装了相应的程序软件后,就会做事有根据,思考有条理。

比如,德国优秀企业的研发一般经过三个过程,也称做三个阶段。首先,一个称做梦想家的团队,在不受外界批评和市场需求影响下开展基础性的研究。他们只负责提供天马行空的创意。在梦想家团队完成了他们的研发后,就该批评家团队出场了。这些批评家会从用户和市场的角度,对梦想家的研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才是实践者团队,也就是面向市场的开发和技术转化团队。

关于德国人的严谨,杨佩昌总结出了一道程序,叫ETHOS。E指的是经济因素,比如德国人在投资之前会考虑,这个投资在经济上是否划算?是否能成功?T指的是技术因素,我是否包揽一项工程,我要看看我有什么样的技术作支撑,技术是否可行和成熟。H指的是人,与人打交道,他们通常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去考察一个人。O是组织,比如一个秘书要给领导放一个牌子,怎么放呢?或者哪个领导从哪个地方走进来,谁先发言,关注到这么细小的组织工作,这就是德国人的细微之处。S是社会。社会因素往往是中国企业家最缺乏的,中国企业家只要事业上可行、经济上可行基本上就要干了。而德国人为什么能抵御住诱惑?就是S,德国人会去考虑当地的风俗习惯是什么,投资的法律环境怎么样,文化怎么样等。

今天的中国,虽然曾经历过多种曲折,但从总体上讲,经济已经快速发展了30年,大概可以称为“中国经济奇迹”。这个奇迹还能维持多久?李克强总理所说的“第二季”靠什么实现?如果想保持高速增长,中国企业还需要做些什么?这与当年的德国情况非常相似,当年德国人的理性思考和忧患意识值得中国借鉴。

责任编辑:焦 晶

《德国民法通论》读后感 篇3

贾林娟 036940

要写《德国民法通论》的书评,委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首先,我没有熟读《德国民法典》。当然,我国的民法理论基本上是继受德国法,读书的时候我只能凭对我国法的了解来读这本书,这当然就大打折扣了。其次,拉伦茨的思想很深奥、分析手法也独到。作者并不是简单的对《德国民法典》进行阐述,作者参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法院判例,学者论著,以其深厚的法哲学功底为基础对民法及其基本制度进行评析,从发展的角度思考民法理论。梅迪库斯也评价该书(1989年第7版):“作者对一切重要的材料都作了广泛的分析,分析的结论能够为实践所用,而且也经常为审判机关用作裁判的根据。”1再者,我不懂德语,而中文资料对拉伦茨和《德国民法通论》的介绍少之又少,一些相关材料也无从查起。所以,要写书评对我是非常困难的。作为只读过一遍该书的我——而且这遍已非常吃力,最多只能谈谈自己的一点零碎的读后感。

虽然有以上种种的困难,虽然我只读了一遍,但以下的感受是确定无疑的:这的确是一本经典之作,我因此受益很大。

一、十年磨一剑

拉伦茨考虑写此书时已经通过1953年出版的《债法教科书》奠定了在私法学界无可争议的地位。即使拥有这样高的地位,也没有令拉伦茨认为自己完全有资格写作民法总论,他谨慎的思忖:“其著者须具有对庞杂材料的整合能力,具有史学、法比较学、哲学与文学史的基本素养,并是抽象概括与条分缕析之高手”。“我自忖,无整整十年功夫,不可能写成。”事实上,拉伦茨用近十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这本传世之作。

书中无处不体现着作者严谨科学的治学精神。比如作者在谈私法的渊源时写到:“通行的学说认为,法只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国家法律和习惯法。”然后注释写道:“‘法律渊源’(‘Rechtsquellen’)的用法是违反语言习惯的。‘渊源’是指法律的产生原因,是立法的行为;习惯法的‘渊源’是体现在习惯法中的共同法律信念。”3而从前我在读书时,第一次读到法律渊源时,以为是自然法或者公 1迪特尔·梅迪库斯著《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1版 第42页

张双根著《卡尔·拉伦茨生平及其〈德国民法通论〉》载 卡尔·拉伦茨著《德国民法通论》王晓晔、邵建东、程建英、徐国建、谢怀栻等译 法律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第1001-1002页 3卡尔·拉伦茨著《德国民法通论》王晓晔、邵建东、程建英、徐国建、谢怀栻等译 法律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第10-11页

1/7

平、正义等,后来看到学者要么直接将法源分类为法律、法规等开始阐述,要么直接解释为法律的表现形式。总之,我虽知道这里的“法律渊源”不是指法律何以产生,而是指法律的表现形式,但心中总有疑问:为何不指“渊源”,还要用“法律法源”一词。今日一看,方知是“违反语言习惯的”,顿觉清楚明了。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书中可以“解惑”的地方还有很多。

再比如作者关于《德国民法典》的思维方式分析中写道:“一部法典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立法者所追求的目标,也取决于那个时代法律科学的发展状况以及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法。我们将法律的体裁分为三类,即个案列举式、抽象概括式和指令准则式。”之后作者提到了作为个案列举式法典范例的《普鲁士普通邦法》,偏重于使用指令准则式的体裁以及简单易懂的语言的《瑞士民法典》,并中肯的评价了《德国民法典》作为高度抽象概括式法典的优点、不足以及改进方式。而对《德国民法典》的语言,作者则认为是“抽象的、不生动的”,“是令人遗憾的。《瑞士民法典》(ZGB)的制定表明,《德国民法典》并不是非使用这种语言不可。”作者的分析是公正的,站在一个高处,无偏见的对《德国民法典》进行评价。这对于我们的民法典制定也是有所启示的,我们的选择和法典的制定应该思考自己追求的目的,研究我们这个时代法律科学的发展状况,我们的社会现实,所有这一切应该建立在全面了解、深入研究以及内心明了清晰的选择基础上。一味的学德国或排斥德国,或强调自己的本土文化仿佛都有失谦和。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作者深厚的法哲学基础。作者在阐述民法的体系时,不仅分析了作为法律事实和法律制度的“外在体系”,还力求揭示作为支配整个民法的基本原则以及这些原则之间的实质联系的“内在体系”。这一点在沃尔夫的序言中阐述的比较详细。这一内在体系即是“伦理上的人格主义”。作者在第二章专门阐述了这一问题:《德国民法典》的精神基础——伦理学上的人格主义。作者先从伦理学上的“人”的概念谈起,“人依其本质属性,有能力在给定的各种可能性的范围内,自主地和负责地决定他的存在和关系,为自己设定目标并对自己的行为加以限制。”4这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有权要求其他任何人尊重他的人格、不侵害他的生存(生命、身体、健康)和他的私人领域;相应地,尊重他人以上权利的义务。5将此概念移植到私法上即:人是权利、义务的主体,对自己的非法行为负责,体现在所有权是对物的支配,法律行为上是私法自治,信赖保护。合同中是约束、均衡与公平原则。拉伦茨将法人也放在了该节,认为法人是民法典中形式上的人,是人的概念形式化的结果。

同引注3,第45-46页。

参见引注3,第47页

2/7

作者的叙述自然、流畅,答案的得出也非常自然,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德国民法典中的“伦理人格主义”已经显现出其弊端:在高扬“成为一个人,并尊重他人为人”时,并没有给予人格权以更充分的保护,法典中对人格权保护的规定也是很少的。后来法院的判例发展了“一般人格权”后,该缺陷稍有弥补,但具体人格权却有待明确。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和1991年加拿大《魁北克民法典》则相继有所发展。当前,我国的民法典制定中,关于人格权独立成编的争论也是焦点之一,但少有学者可以从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法哲学角度给予详尽阐述。我因此也疑惑,距离《德国民法典》的公布103年之后,我们关于“人”的概念发展到哪一步?如何认识法人在生活中作用及对民法价值的影响?我们关于民法以及人格权的法哲学基础是什么?人格、民事主体、人格权、一般人格权的相互关系如何,从制度上如何更好的设计?

二、关于“形式”的误解

以上是对《德国民法通论》一些总体上的认识,下面再谈一点我在读作者对具体制度阐述时的感想。在以前学习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时,我们了解到德国是形式主义,法国是意思主义。所谓形式主义,指物权的变动尚须作成一个物权行为,并践行法定方式。6我们通常以为,这里的形式只是起到公示公信作用。再加上德国素来给我们的是严谨保守的印象,我们就以为德国民法中所谓的形式是相当严格的,不符合形式要求也是绝对无效的。读过该书后,方知这个“以为”是错误的。

1、德国民法典中的“形式”

形式只针对行为而言,法律发展的早期阶段,采用严格的形式主义,认为只有形式才是引起法律后果的原因。到了近代,私法自治的思想才占了上风,行为适用“形式自由的规则”。即无论以何种方式,只要将意思表示宣示于外部,意思表示即可有效成立。7在这里,我们讨论的形式是指形式强制规则中的形式。

 在《德国民法典》的总则部分,第125条规定:“法律行为欠缺法定方式的,法律行为无效。欠缺意定方式的,如无其他规定,同样具有无效的效果。”第126-129条规定了如何遵守形式要件,包括如下几种形式:法定书面方式,意定书面方式,替代作成公证书,作成公证书,公证。另外,第144条第2款,第167条第2款,第182条第2款规定了可撤销法律行为的认许、代理权的授予无权处分中本人的同意无需采取为法律行为规定的方式,可以视为形式强制的限制。

6王泽鉴,《民法物权﹒第一册 通则·所有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第72页

见迪特尔·梅迪库斯著《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1版 第459页

3/7

 在分则部分,债法中形式强制少见,物权法、亲属法和继承法中较普遍的存在着形式强制。物权法中又区分为动产物权法和不动产物权法,梅迪库斯认为在动产物权法,处分行为通常需要有交付行为,但交付不是形式,而是合意之外的另一项生效要件。8

2、形式的目的

私法自治要求行为自由,却为何规定如此多的形式强制,其目的如何?这与我们要分析的其与探究当事人意思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在德国民法典的立法理由书9中,对法律应当规定形式强制的范围,作出了下列考虑。规定形式强制的理由有:

“遵循某种形式之必要性,可给当事人产生某种交易性之气氛,可唤醒其法律意识,促使其三思,并确保其作出之决定严肃性。此外,遵守形式可明确行为之法律性质,仿佛硬币上之印纹,将完整的法律意思刻印在行为上面,并使法律行为之完成确定无疑。最后,遵守形式还可永久性保全法律行为存在及内容之证据;并且亦可减少或者缩短、简化诉讼程序。”

我们可以看出,形式的目的并不局限于公示公信。概括的来说,形式的宗旨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对当事人而言: a, 提醒一方当事人,认清有关行为的经济意义或固有的风险,敦促他们尽量表达得准确,不要操之过急,并保证当事人能够获得专业咨询(公证人!);b, 对双方当事人,均可保存证据,方便诉讼。这些行为有:承担移转或取得土地上所有权义务的合同(第313条)、关于移转土地所有权的合意(第925条);承担让与其现存财产或现存财产之一部分的义务的合同(第311条)、赠与约定(第518条)、保证(第766条)、独立的债务约定与债务承认(第780条、第781条)和抵押债权的移转(第1154条)等。而这些我国学者强调更多的是其公示公信的价值。(2)对第三人而言:a, 维护第三人要求这类法律关系具有清晰度和公开性的利益;b,维护某项公共利益。11有些行为,必须规定特别明了的方式,因为这些行为对于当事人本人,有时对于第三人或某个人的法律地位,都具有长时 89同上,第460页。这里似乎与我国学者孙宪忠所述的物权行为的形式主义说法不同。

《立法理由书》第1卷,第179页以下,即穆格丹(Mugdan)编:《德国民法典资料总汇》,1899年/1900年,第1卷,第451页以下。转引自迪特尔·梅迪库斯著《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1版 第461页 10 拉伦茨 《德国民法通论》第556页 11 拉伦茨在注释中引黑赛美耶尔:《法律行为的法定形式》中的注解释为“要求此类法律关系具有清晰度和公开性的公共利益(或第三人的利益),而不是任何一项公共利益。”见该书第557页,而梅迪库斯在其书中则举例解释:“如有利于档案管理或审批程序的监控,有利于征收税金。”关于(2)中的两点,我也不太理解。

4/7

间的深刻的意义。比如,结婚、婚姻合同、遗嘱和继承合同等。

形式的目的在于公示公信只体现为(2)中的a。这里的形式强制在某种程度上不是限制当事人的行为自由,而是保护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在充分相信当事人有能力独立进行意思表示,并对自己意思表示的结果负责的基础上,又通过形式强制保证当事人免受操之过急之害。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很容易以为形式强制是好的,但如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形式强制的比较重要的弊端如下:形式强制对于不熟悉有关业务的人来说,可能成为一个陷阱,并有可能促使当事人滥讼。

形式的目的是多元的,而且形式的目的直接影响着对意思表示的解释和无效法律行为的补救。我们在考虑形式的目的,尤其是考虑物权法中形式的目的时着眼点多在于公示公信的原则,而不是对从事行为的当事人保护的角度,与德国有所不同。

3.违反形式强制的结果与探究当事人的意思

德国民法虽然重视形式,一般情况下没有符合形式要求的行为是无效的,但在对无效行为的补救中则处处体现了探究当事人意思的原则。以下按违反形式强制的后果分类加以分析:

  无效。如我们所知,这是违反形式强制的一般原则。

“补正”。义务人嗣后完全履行了其义务,法律允许形式瑕疵事后

213得到“补正”。德国民法典第313条第2句,第518条第2款和第766条第2句14即是。法律规定以上行为有效的原因就在于法律规定形式的目的在于保护因法律行为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免遭操之过急之害。如果当事人的所为表明形式规定的目的已经达到,法律则不拘泥之前的规定,直接规定欠缺法定形式的行为有效。这里的补正也是对当事人意思的尊重的体现。

 “确认”。《德国民法典》第141条第一款规定“无效法律行为由实施此法律行为的人认许的,应将认许认定为重新实施。” 拉伦茨认为:“只有当当事人所做的意思表示是针对以前实施的法律行为是否和这个法律行为的内容相一致,从而来确认这个行为是否有效时,人们才可以使用‘确认’一词。”当事人在这里必须认识到其法律行为的可能无效性,并有进行确认的意思。可见对 12第313条规定如下:“1因合同而使一方有义务转让或取得土地所有权的,合同需作成公证书。”2不遵照此种方式订立合同的,在成立不动产转让的合意和登入土地簿册时,合同的全部内容为有效。13 第518条规定如下:“(1)1为使以赠与方式约定给付的合同有效,需将约定作成公证书,2以赠与方式给予第780条、第781条所称的债务约定或债务承认的,对于约定或承认的表示使用相同规定。(2)方式的欠缺因履行约定的给付而补正。14 第766条规定如下:“1为使保证合同有效,需要以书面方式给予保证表示,2保证人履行主债务的方式的欠缺得到补正。” 15 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第630-631页

5/7

“确认”一词的认定也是以当事人进行确认的意思为标准的。

 转换。《德国民法典》第139条规定“一个无效的法律行为,如果具备另一法律行为的要件,而且可以认为,当事人知道此行为无效即愿意另一行为有效的,可以“作为另一法律行为”而生效。”16 从定义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转换并不是强制性规定,而是赋予当事人的一种选择权,是否进行转换是当事人的自由。同时,拉伦茨在书中还强调转换应“推测当事人的意思”而进行。联邦最高法院也指出,法律行为的转换“不应该导致一个和私法自治相违背的当事人的约束,并完全无视当事人特别意思轻响以及当事人特别的想法”。17

 部分无效法律行为

《德国民法典》第139条规定:“法律行为部分无效,在不能认为无此无效部分仍将实施该行为时,整个法律行为也就无效。”首先,行为需具有一体性,一体无效的法律行为的部分有效,所以,行为还需要具有可分性。但不管是关于一体性的认定,还是可分性的认定,均应该尊重当事人的意思,因为本条只涉及到对双方当事人具有重要意义的利益的调查和权衡。所以任何客观的通行的标准都该让位于当事人的约定。只有当双方当事人之间没有如此权衡标准或特别优惠办法的约定时,法官才必须根据客观的、通行的标准对当事人的利益进行权衡。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当事人已经进行了约定,那么就要“根据当事人已经以合理方式对他们的利益进行权衡所作出的规定。18

以上的几种形式欠缺时的补救方式的基本制度,我没有多介绍,只是关注两点:违反形式强制的结果并非绝对无效;而关于无效的补救则多考虑的是甚至不厌其烦的考虑当事人的意思。

我们看到,即使在非常强调形式的地方也处处体现了对当事人意思的尊重。在法律的适用中,不管是拉伦茨、梅迪库斯还是帝国法院、联邦法院都非常强调要推测当事人的意思。这与我们通常的看法是有区别的。

在读《德国民法通论》时,经常感觉我们对德国民法只是了解了一个大概,而不是非常通透的了解整个制度和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我们对德国民法的借鉴也存在断章取义的地方,比如关于物权行为与无权处分,所有权保留在理论解释上的协调问题登。代理行为中的授权行为与委任契约的区分与债权性为与物权行为不区分的整个法典的指导思想的协调问题。我们以为非常有道理的地方也许仍然是我们一知半解的地方,我们以为德国人很迂腐也许恰是我们的不了解导致的。

1617 拉伦茨 《德国民法通论》第646页

转引自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第647页 18 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第639-640页

6/7

从读《德国民法通论》可以感觉到,《德国民法典》的确是一部令人惊叹的杰作,它不但有深厚的法哲学基础,新颖的体系,而且各个制度之间的协调性也非常好。其之后有那么多追随者也理所当然。我们的《民法典》应该制定成怎样,能否以及如何这样制定,如果如学者所梦想的制定一部21世纪的范式民法典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总之,《德国民法通论》是一部非常耐读的经典之作。其思想是深刻的,文字于平和中有一种简洁精到之美。读了之后,才感到自己从前很多对民法的认识是机械、呆板、刻意的,自己对体系的认识是僵死的,对内容的理解也是苍白的。当然,也知道自己知道的太少,学的太少。这本书还需要以后反复的阅读,揣摩,思考——只有这样方能逐渐的接近作者思想的精髓。

中国式团队读后感 篇4

而且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思想。是因为深深的了解了团队以及管理的内涵,团队以及管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说做就能做的!

在21世纪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靠个人的单打独斗是不可能的。团队是新名词,在我国早就有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所以我们要发扬这种传统,在这个社会上迅速组建自己的团队。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对此书读后的感觉是这样的:

首先最早的现在团队管理应该是在美国,关于在团队管理方面,我倒觉得日本更具有可学性,是绝对服从性的,所以后来被流传到了日本,被日本学习借鉴,结合日本的文化形成了日本的现代管理理论,虽然管理起源美国,但后来日本在管理作的很好,迫使美国对日本管理刮目相看,形成了两国理论,中国的确应该好好借鉴!

现在日本和美国的管理已经来到中国,我觉得既然已经来到中国了,就需要这些团队管理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人自己的软队管理,因为各种原因的差异,我认为中国照搬国外的是在国内行不通的!就像基本原理需要结合具体实践一样。

然而中国人和日本人,美国人,文化差别真的很大的。

如果我工作的时候有可能作为一名管理者的话就这样来实践,而《中国式团队》正好提供了一面镜子。用来反思那些欧美以及日本理论,只有这样才能看得更清楚。

我认为我还算是一个比较容易吸收个中理念的人,在对任何理论不了解前都不排斥而去熟悉,我知道任何理论或者概念都有特定的局限性,如果到时候我真的做了一名管理者,只有综合分析,然后个别实施,到时候才能够形成自己的管理习惯,读后感《中国式团队读后感》。

其次我认为中国式管理现在是学术热点了,因为过了那个单纯学习的阶段了,中国真的是有特色的国家,我感觉现在有种理念比较流行了,就是把孔子的学说融入到管理中,关于孔子的学说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的文化,那只是一种尝试,就像百家讲坛中于丹教授所说:当我们在上班的时候会用儒家的思想,修身齐家平天下。而下班呢,我们又会选择用道家的思想,当我们看待那些欲望,再去在处理事物的时候,要宣扬法家的思想。我们中华民族百家争鸣,但却从未发生过像百家争斗的事件,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百家融合、借鉴发展的情景,而我们中国人对待那些思想都是不是笃信的,应该都是各取所需,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聪明。

然而不同的市场,造就了不同的团队形式与内涵!也许只有适应市场的团队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成功吧!

现在应该可以说欧洲的市场以及管理是发展相对成熟的,再与中国国内相比较,感觉就相差得有点远了,当然中国国内的环境与国外的环境的差距也有距离。

不管怎么样,中国式的团队,也肯定有其优势所在的。只要积极的去学习先进的管理以及其精神,在我们本来的基础上,再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国内的团队的发展应该会是很好的!一切都需要用心去追求,去努力,需要智慧去运用,去超越国外的一些团队!

中国兔子德国草读后感 篇5

这本书里面写了一个属兔的中国孩子他叫爱尔安,他是在德国生下来的。在戴维的生日聚会中,爱尔安送给戴维一支小蜡烛,然后在戴维吹蜡烛的时候,那个蜡烛总是熄灭了又燃起来,熄灭了又燃起来。

一直到最后蜡烛烧没了,火才熄灭的。他们在吃蛋糕的时候,戴维的外婆(在德国叫奥妈)在自己的蛋糕上发现了一些呕吐物。我很喜欢爱尔安,虽然他经常被人家欺负,但是他很于助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会想办法解决,他不会又哭又闹,大吼大叫。

上一篇:好汉查理免费教学反思下一篇:苏教三年级上语文阅读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